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喀什地处南疆,经济相对还比较落后,但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喀什的经济,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推动大批企业的新建和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财务部门的运作,因此对财务人员的需求量就会增大,就需要学校输出更多的财务方面的人才。我们学校是一所中专学校,主要专业是财务,那么在教学中,财务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针对会计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简单谈论一下。看一下最基本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作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凭证,它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资料。原始凭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由于各种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不同,原始凭证的名称、格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和填制的人员有三种:以实际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由经办业务人员直接填制,如“入库单”、“出库单”等;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由会计人员加工整理计算填制,如各种记账编制凭证;以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定期汇总填制汇总原始凭证,填制人员可能是业务经办人也可能是会计人员。
下面我们看一个原始凭证示例图。
图一:
此凭单为自制的原始凭证,指办公室购买办公用品,用现金支出。当然这还不是一张完整的原始凭证,财务主管和出纳还没有签字,审核也没有签字,这可以考核学生的分辨能力。
拿到原始凭证以后,要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以后,开始填记账凭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记账凭证的相关内容。记账凭证是用来确定经济业务性质和分类即会计分录的一种凭证。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这主要由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量的多少和会计人员的习惯选择使用。《规范》对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作了下列规定:
第一,记账凭证必须具备的内容。包括: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号。目的是为了分清会计事项处理的先后顺序,便于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核对,确保记账凭证完整无缺。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业务繁简程度和人员多寡、分工情况,来选择便于记账、查账、内部稽核、简单严密的编号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类编号方法,都应按月顺序编号,即每月从第一号编起,顺序编至月末。
第三,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否则,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不清楚,难以填写摘要,会计科目也因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而看不清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这样填制记账凭证,不仅凭证自身记录不清楚,也容易造成会计账簿记录的错误,给记账、算账人员带来困难。
第四,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张数。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的计算,一般应以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为准。凡是与记账凭证中的经济业务记录有关的每一张证据,都应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如果记账凭证中附有原始凭证汇总表,应该把所附的原始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的张数一起计入附件张数之内。但对于报销差旅费等零散票券,可以粘贴在一张纸上,作为一张原始凭证。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的,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原始凭证复印件。
第五,记账凭证的改错方法。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如果是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错误的,可以用红字注销法进行更正。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如果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一下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关系。
A公司2012年1月3号销售了一批货物,共10万元,收到一张转账支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笔业务涉及到的原始凭证是什么,销售货物当然要由售货发票,货物售出应该有出库单,因为钱已经收到,还要有银行的回单一张,最基本的原始凭证为三张,那么会计分录又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17000
此笔分录填在记账凭证上以后,把涉及到的三张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一起用大头针别好,放在专用的凭证盒内,到月底进行装订。
通过这道例题可以看出,先有原始凭证,再有记账凭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作为财务人员一般先接触到的是一些原始票据,拿到原始票据以后,再开始做账。这和我们在会计教学中是相反的,因为我们学校学生年龄大都是十几岁,会计基础薄弱,上课应以教材为主,只有掌握好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1]胡扬赞.初级财务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武涛.初级会计实用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
1.1集成系统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加速。而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管理方法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项目管理的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企业均开始进行计算机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更多的企业加大了在信息化网络建设和提升方面的投资,成绩显著。本文立足于轨道交通建设特点,结合近阶段涌现的成功经验,描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轨道交通建设特点的融合的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对企业不断地改进提高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管理水平、提高建设效率、更具竞争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1.2系统集成类项目的建设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显著。我国在轨道交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并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的更高要求客观促进了企业主动在工程管理领域大量采用基于信息系统集成的工程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工地”。在实现提高轨道交通建设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水平及提高建设效率这些目的同时,也成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的相关工作
2.1实现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对工程项目而言,总的建设原则是采取前期预研,总体规划,优先目标,分步实施,多方协同和效益驱动等相关原则。而对于轨道交通工程而言,由于其所需要管理的面更广,内容更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宜首先研究确定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以及集成化管理所应该包括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的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和基础,进而形成整体运行架构、完善各子系统承载功能,从而进行分部设计和实现。一般而言,系统贯穿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实现虚拟的现场状况和组织模式,使其更接近于真实的工程现状。各子系统针对各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的过程和检验监测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注重实用,易于操作。在有效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同时,为今后的工程交付提供了系统详实的数据资料。
2.2实现各类目标的细化
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以数字化的“智慧工地”的建设,使各种项目目标和要素得到细化和分解,并处于全过程受控状态。系统从工程领域“人、机、料、法、环”基本要素入手,结合工程项目特色及自身管理经验,以基本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脸及图像识别、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已有如集成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的地下结构作业监控系统、集成人脸识别和移动定位技术的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等多项面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出现。这类系统均将工程项目各要素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为现场管理和现场度量提供基础数据。并结合数字测量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总体目标细化分解的基础上,分阶段实现其资源、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目标的达成。各参建企业全面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单位总体把控,实现建设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受控达成。
2.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管理工作
信息是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核心和基础内容。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阶段,宜在实现“智慧工地”并采集海量数据的同时,对实时采集的各种信息实时做相应治理和处理,将其结果用以辅助建设管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轨道交通建设受制于数字化及信息处理技术,多采用人工测量和收集数据,造成了建设效率低、成本高的状况。针对以上情况,在对工程现场数字化的基础上,可建设统一的数据仓库,将数据和信息归集并进行挖掘,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及时分析处理和有效归档,形成数据分析结果,辅助现场管理。企业进而可根据应用场景,通过对数据处理算法的设计和迭代,在实现实时监控的同时,将“智慧工地”采集的海量数据用于企业知识建设,辅助对各项工作和资源的管理,从而提高后续项目的建设水平。
3结语
通过建立信息系统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可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把握好发展的机会,以“智慧工地”为契机,拉通“云、大、物、智、移”等新兴技术与工程项目之间的联系,使信息系统集成集成类项目管理系统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施工现场的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促进轨道交通建设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望.计算机系统集成实施与项目管理途径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08):65-67.
[2]黎波.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与项目管理实施要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05-206.
[3]赵学东.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实施与项目管理途径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13-214.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6
一、从企业VI到区域VI
随着九十年代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逐渐向地区竞争延伸。作为市场竞争的利器,企业形象理论得到进一步运用,如何有效地策划和导入区域形象或称城市形象,已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被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几年前的烟台、海口、大连、天津以及近期的珠海、广州、北京等,都在树立自身形象方面迈开了步伐,显露出区域形象策划的雏形。其中大连的“北方香港” 、 广州的“南国商都”、武汉的“东方芝加”等已有一定影响。连县级南海市也邀请了广告公司为之系统性、工程性的区域形象策划。形象策划已经由小策划发展到大策划, VI形象已不仅是单个的企业形象,而是整合的区域形象。
二、从传统VI到数字VI
形象识别导入中国已有相当时间,其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日益暴露。集中表现在:偏重VI而忽视MI和BI、与企业文化脱节、纸上谈兵刻板教条、雷同抄袭屡见不鲜,等等,远远没有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观上在于国人心理追逐时尚、偏重形式,理解消化不够, 生吞活剥; 客观上在于VI脱胎于工业设计时代,仍带有工业化时代深深的烙印。
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形象识别总是强调“导入”,从一开始就陷入MI、BI、VI三要素的小圈子, 虽然容易理解和操作, 但是与经营管理相脱离,未起到VI应有的效果。我们熟知的MI、BI、VI只是企业形象开发初期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小循环,这一点从根本上解决了VI现存的问题,也就是说,VI的策划应重点落实到企业如何在传播、营销和管理中塑造形象,而不是只在徽标、口号和员工服装上做文章,使VI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和灵魂,而不是一种“花架子”和“富贵病”。随着社会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现代企业已经普遍处于计算机化空间之中。目前,Internet用户已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一亿用户,正以每月15%的速度快速增长。1997年,牛津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James Martin在他的第100部作品《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中写到,世界将发生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即由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其最终结果是计算机化企业的诞生。传统的非计算机化企业将在这场革命中逐渐消亡。这场革命对VI的影响在于从传统VI向数字化VI的转变。
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说:“信息技术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扩展的高新技术群,包括电脑技术、电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信息技术革命中,数字化与网络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数字化是指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把电脑二进制方式普遍化。网络化是指用纵横交错的互动式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互联网普遍化,贸易环境的数字化要求企业形象数字化”。作为“振兴民族工业”的切实步骤,迅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是每个民族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国内不少网络服务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上网推介, 中国企业信息策划设计委员会为中国VIS进入数字化时代初步尝试。在企业形象走向数字化的同时,区域形象及区域旅游形象走向数字化也就成为必然。
设计的数字化是指在设计制作中尽量利用网络资源以多媒体手段制作理想的图案文字和文本视觉效果; 文本的数字化是指以VI电子文本取代传统的印刷品VI手册,利用其高精度性能使标准色、标准字真正标准化,实施的数字化是指大量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营销和管理。它克服了传统VI的诸多不足。
参考文献
[1] 郭新生《CI设计》[M] 郑州 河南科技出版社
[2] 徐阳《CIS企业形象设计》[M]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3] 黄坚《CI设计》[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2展示设计的主题设置要求.主题就是展示设计要针对的对象.例如展示设计的定位一般是告知性、贩卖性、庆典性、教育性还是娱乐性.展示设计实际上就是配合主题演出的设计,确定主题的目的就是在设计之初就要明确被展示的物件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主题的了解和深刻认知,就会明确主体设计具有要求,这个过程是对展示整体的全方位了解,通过对主题设置的要求明确,就会使展示设计奠定明确的基调,有利于展示活动其他配合部门的工作要求设计.
1.3展示设计的主要分类.展示设计从主体范围上可以分为经济类和人文类两种.经济类的主要包括商业展示,商场的促销活动,交易会和订货会,以及产品会等.人文类的可以分为科学馆、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从展示设计的存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动态展示与静态展示.动态展示就是使展示设计处于移动中,流入巡回展示或者交流展示.而静态展示一般都是在固定地点进行的展示设计活动.展示设计根据展示的规模可以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
1.4展示设计的主要功能.在现代经济发展运行中,信息的利用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展示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对商业活动的参考.展示设计的功能是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延续,能够起到文明传递、智慧链接、知识传播的特点.展示设计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是一种直接性的文化资源.
1.5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完全依托于所要展示的主题内容.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采纳哪种方式,需要对展示环境、展示方式、展示工具等展示条件进行明确的认定.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化的展示设计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拓展展示活动的类型.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展示设计能够取得商业信任的重要体现.
2展示设计应该实现的标准性效果
2.1展示设计要具有完整性.在展示设计的标准中,完整性是首要的标准.一个良好的展示设计,在艺术形式和展示秩序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整体规划上具有十分明确的步骤.展示设计的完整性,是展示设计能够保持长久发展的根基.
2.2展示设计要具有创造性.在现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创造力是产品占据市场的最主要优势.在展示设计中,创新性与创造力的结合,是展示设计能够具有优雅风格的重要依靠.
2.3展示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代,商品存在的风格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展示设计具有了时代特性.时代性就是观念的标准性,时代的观念渗透在每一个艺术设计的理念中,在现代社会中,展示设计主要应该体现出综合的观点、人本的观念、时空的观念、生态的观念、系统的观念、信息观念、高科技观念.
2.4展示设计要具有行业区分性.展示设计为展示的主题服务,展示设计也同样需要与环境相统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领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形式,很多新兴的产业诞生,在展示设计中,要进行不同行业的区分,不能把展示设计混淆为艺术形式的堆积,而忽略的艺术形式的区分.展示设计要推出的是商品或者自然界的展演,进行必要的行业区分就是为了能够将展示设计与每个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建立展示设计的行业化标准.
2.5展示设计要具有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的保证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文化是文明的最高级表现,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域的基本特征.展示设计中要求具有文化标准的根本性含义就是为了提高展示设计的艺术品位.展示设计属于艺术范畴,更属于文化范畴.
3展示设计提高整体效果的技术实施手段
3.1展示空间的艺术设计.展示设计需要以空间为主要环境,因此,空间的艺术设计对于展示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示空间按功能可以分为公共空间、信息空间、辅助功能空间.一般参展商都会选择的总体空间方式为外向式展示空间或者内向式展示空间.对空间形式的处理手法,可以采用水平横向空间处理,结构空间处理或者有机空间处理形式.展示空间规划需要进行空间规划、平面规划、展示空间构成等设计.展示空间的艺术设计是展示设计的首要任务,对空间规划是展示设计首先要进行的设计任务.在展示空间设计环节,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把整体和局部进行统一的管理.
3.2照明与色彩的搭配.在展示设计中,其中一个核心的任务就是照明与色彩搭配的学术研究.照明在展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照明把美丽的形与色进行了统一和融合,将不同的展台衬托出不同的效果.展示设计中对照明的要求较高,主要的标准就是提供舒适的视觉环境,使展品能够展出足够的亮度,可以实现观赏的清晰度,同时具备观赏角度的合理性.照明系统也要把系统安全作为主线,防止因照明的问题造成对展品的伤害.照明方式与照明手段要具有时尚特点,在基础照明、局部照明或者装饰照明上,进行多种方式的组合.在色彩搭配上,展示设计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且进行规划性设计.色彩搭配是情感的表达,更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在运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色彩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设计.
3.3赋予时代感与审美和风格.展示设计更多的是为经济社会服务,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品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展示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展示出商品的市场价值.既然商品的社会经济的产物,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性,那么,商品需要进行时代感的包装,这就要求展示设计也要具有时代感的特征.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时代的元素,同时,在审美与风格设计上,要进行综合性评价,要将审美与风格设计统一到整体上来,把展示设计做成综合性价值高的展览.时代与审美的要求是展示设计面对的新问题,也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审美效应不仅是直觉带来的感触,更是深一步的内心感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展示设计在经济运行的快速发展时期,必须要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整体提升.时代感与风格和审美,都是展示设计必须要包涵的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细化.
3.4运用展示设计的辅助设施.展示设计要提高整体效果,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更要在硬件上下功夫.展示设计依托于空间与环境的搭配,在设计过程中,必要的设施是展示设计呈现依靠.例如展示设计所用的器物,如维护、承托、吊挂、展架、展板、展柜等设备,或者现代展示的相关道具等.展示设计中对展示道具的造型、色调、规格与尺寸都要与展示主体有密切的联系,一般都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有利于道具和实物的配合.例如服装展示中,就要把模特、衣架、胸架等专门的设备进行专业化的制作,突出展示主体的优势和特点.展示设计中对辅助设施要实施严格的管理,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展示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足够的设备保障.展示设计的辅助设施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丰富.
3.5适当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社会带来了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展示设计的操作中,很多设计者对数字媒体技术情有独钟.数字媒体技术给予了展示设计更高一级的发展.数字媒体能够实现展示设计的多维体现,有二维技术也有三维技术,数字媒体具有艺术性本质,是媒体的虚拟现实设计,能够融合多面的知识和时尚媒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应用了网络艺术、游戏艺术、投影艺术或者4D数字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媒体,在展示设计中能够起到技术性推动作用.数字媒体技术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能够给予管理视听感受和艺术享受,是当代信息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技术类型.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吸引力在于能够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通过动态的感受和多方面的感知,人们在观察过程中,能够发展事物的变化,通过智慧与感情创造出展示设计的新探索.展示设计中采用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顺应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模式,将互动性、娱乐性、商业性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扩大了人们的参与范围,鼓励了自主性设计,同时,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互动,使艺术品、原创者和欣赏者之间能够统一的一个整齐的线内,倡导了观众的参与与合作,实现了物质到非物质的转变,建立了交互式的空间转换.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展示设计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3.6使用情景化展示技巧.在展示设计中,近年来诞生了情景化的展示模式.情景化的展示设计就是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融合情景化的设计.情景化展示技巧是通过设计师的精心构造,采用生动丰富的形式,建立与观众的信息联系.情景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情景涵盖了观众的内部感受和外部感知,情景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可以有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有虚拟的情景.情景设计不是抽象的,而是多种具体事物的反映,在情景设计中要根据展示主体的类型,掌握观众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教育水平,对情景的现实态度,具有的某些兴趣,对环境的感知力等要素.情景设计一定要符合主题,并且能够根据主题进行一定延展.情景化展示设计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例如儿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需要将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进行儿童化的情景设计,使儿童咋进入到展示空间后,就会形成一种初期印象,这种印象是亲切的,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情景化设计对信息的掌握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在展示设计中,哪些信息是显性表现,哪些信息是隐性表现,需要设计者运用艺术设计手段进行调节.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在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中,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
1.1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没有最终的标准定论。在这里,我们总结各种电子商务的定义,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的定义如下:①IBM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②康柏在其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是这样定义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业务操作的流程联接”。③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物资与人员流程的协调,以实现商业交换活动的过程。④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有些专家在定义电子商务时,就注意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原始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过程的第二类电子商务概念:①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②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③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④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1.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在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电子商务实体是指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的客观对象,它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等。电子市场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参与者,利用各种通信装置,通过网络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以上的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1.3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1.3.1物流保障生产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1.3.2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定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1.3.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重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而忽视物流电子化”的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以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2.1电子商务流关系的演变与发展①“以物易物”阶段;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③物流和资金流开始分离,多种交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④电子商务阶段。
2.2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2.2.1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2.2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
2.2.3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
2.2.4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2.2.5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2.2.6集成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运作模式向社会化、共同化的方向发展,在数据与功能、技术与设备、人员和组织等各个层次上都在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3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行业需要成为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3.1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3.2现代物流企业的追求目标:一流的服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应该看到,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
3.3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3.4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全球化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物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地质地理底图具备地图数学基础和基本地理要素(水系、居民地、道路交通、行政区界、地形等)是地质图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表示地质图专题内容的骨骼,在制图和用图时有定向和定位的作用,而且还表示制图现象的分布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数字地理底图是地质勘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精度、制图综合、现势性直接影响到地质环境调查的成果质量。传统地理底图编制工艺方法有二种:一是利用大比例尺地图资料缩编小比例地理底图,二是利用同比例尺地图资料进行等比例编制地理底图。然而,目前所用的地质地理底图大多使用较老的地形图编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道路、居民地、河流、行政区界等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地理底图现势性较差,已经无法满足地质工作的要求,需要进行更新。如何经济快捷地更新地理底图值得探讨。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资料获取周期短等优点,尤其是近年来遥感资料的空间分辨率逐渐提高,为地理数据更新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源。
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1 原始数据及更新数据来源:
(1)原始数据:原地质地理底图使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编绘,部分地形、地物已经发生变化,现势性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更新。
(2)更新数据来源:用于更新的遥感资料选用近期的SPOT-5,包括5m的全色波段和10m的多光谱波段,现势性可以满足地理底图更新的需要。
1.2 SPOT-5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1.2.1 遥感影像正射校正
首先根据全色影像全景或局部区域的地形特点,在影像均匀选取若干微分或多项式纠正所需控制点,基于物理模型对全色波段影像数据进行正射纠正,随机选取检查点,检查全色波段遥感影像的校正精度;然后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数据为参考,对相同作业区多光谱影像数据进行配准。
1.2.2 影像融合
遥感影像融合是对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影像与较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采用一定算法生成一组新的合成图像的过程。这样做不仅使融合影像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增强了影像的空间纹理信 息,而且能保持影像光谱原始信息,不发生或尽可能少地发生信息失真,便于提取解译因子。选用ERDAS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像进行融合处理。
1.2.3 调色与镶嵌
对融合后的影像按照红外、红光和绿光波段组合后进行伪真彩色调整,突出植被的绿色、水体的蓝色和居民地信息,对相邻影像进行镶嵌处理。
2 地质地理底图更新
2.1 更新的要求与流程
地理底图更新的目的是在保证基本图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底图的现势性和实用性。地图数据地物更新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为图上0.5mm,在山地为图上0.75mm。因此,l:50000地质地理底图平原及丘陵地区地物变化在25m以上需要更新,山区在37.5 m以上需要更新。通常情况下人对纸质地图的目视分辨率在0.07~O.1 mm左右,地理底图更新要求影像分辨率一般应达到图上0.1mm,即1:50000地理底图更新要求影像的分辨率应该在5m以内。
在完成遥感影像的正射校正、融合、调色和镶嵌工作后,对其进行投影转换,使其与原地理底图数据具有相同的投影坐标信息,并在专业软件中叠合在一起;然后,基于遥感影像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更新操作,包括变化要素的修改,新地物的增加,以及删除消失的地物;对能确定属性信息的要素在采集更新完毕后随时更新,对不能确定属性信息的要素,之后通过其他数据源来确定更新。最后通过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检查工作完成 1:50000地质地理底图的更新工作 。
相对1:50000比例尺地理底图,地面高程相对变化较小,一般不需要更新。
2.2 作业方法与技术要点
以SPOT-5遥感影像为底图,叠加待更新的矢量要素图层,通过人机交互解译,从发现变化信息的图像中手工修改变化区域。解译的基本要素包括色调、大小、形状、纹理、结构、高度、阴影、组合结构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机交互解译最大的优点是灵活,并且由于加入了解译者的思维和判断,故信息提取结果精度相对较高。不过,人机交互解译要求解译者具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包括计算机操作、基本图像处理知识、专业知识、工作区地理地貌知识等。
在进行地质地理底图更新时,应保证主要的、高等级的、具有整体意义的地形、地物的完整和位置正确。对于城镇居民地街区内房屋的综合取舍,保留其轮廓和街区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房屋走向、位置、排列的特点。随着比例尺缩小,道路、水系符号宽于实地大小并与居民地发生矛盾时,应保证水系、道路位置的准确,移动居民地,同等重要地物矛盾时采取相互移位。农村道路的取舍应根据地理位置的实际意义而定,村与村之间一般至少应选取一条主要连接道路。独立地物应根据重要性和分布密度选取,一般具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应表示。地形、地貌编绘应正确表示自然形态和基本特征,如山顶、山脊、鞍部、斜坡、谷地等要素。
2.3 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的评价
利用原有地质地理底图与最新的SPOT-5遥感影像进行更新时,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一览性,作业人员对图上各种地物有较为直接的判定,对地物形状特征、结构特征概括能较好地把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根据项目地质人员数字化填图,更新底图的平面和高程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以内,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
3 结论
实践证明,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进行1:5万地质地理底图的更新编绘,是一种现势性强、低成本、准确可行的技术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应用遥感影像更新编绘地质地理底图,地理要素更新更及时、直观,该技术方法较野外更新补测方法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大大地减少,成图时间缩短,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更新编绘中小比例尺地理底图的技术方法,更适合于大范围、大规模更新地理基础数据,能够较好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问题,可以满足今后开展地质勘查、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焦红波,王平金继业.等.基于SPOT-5进行中国海岛海岸带1:5万基础地理数据更新[J].海洋通报,2010(5).
中图分类号: G25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44-04
1 引言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AEG公司在其产品上使用统一商标,成为CIS兴起的源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伦敦地铁将统一的字体应用于车票和站牌,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成为CIS策划的热点地区,以IBM为代表的企业对视觉形象下足了工夫,以麦当劳为代表的企业不但统一视觉形象,还把系统性、一致性原则用于员工行为要求上,成功地导入了行为识别系统,使得诞生于欧洲的CIS策划在美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而将CIS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日趋成熟则是在亚洲,这当中贡献最大的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转型期,善于吸收、消化、改进外来文化的日本,在欧美视觉形象的基础上,将东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情感诉求和人文气息等植入CIS,从而丰富和深化了CIS,使得CIS更具现代感,也使得引入了CIS的马自达汽车、伊藤百货、美津浓体育用品、富士胶片等企业全球闻名[1]。与日本相比,我国导入CIS的时间相对滞后,20世纪80年代,太阳神、新能源、第一投资公司先人一步,首创导入CIS的佳绩,如今,实施CIS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必经之路,且随着移植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主要方法,CIS理论已经移植到了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到政府管理、城市管理、社区管理仍至图书馆管理之中[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图书馆不仅受到电视、广播、信息机构、网络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的冲击,不同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无法回避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提高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选择力,塑造差异化、富有个性的图书馆形象就成为了竞争能否取胜的关键,而率先导入CIS的图书馆,对图书馆社会形象的提升、竞争力的增强、社会效益的提高,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图书馆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
与CIS理论相对应,图书馆形象识别系统(Library Identity System,LIS)的功能结构也由图书馆理念识别系统(Library Mind Identity System,LMIS) 、图书馆行为识别系统(Library Behavior Identity System,LBIS) 和图书馆视觉识别系统(Library Visual Identity System,LVIS)等三部分有机构成(见表1)。
在LIS中,LMIS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图书馆最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体系,它规定和指导着图书馆的各种活动。在确定图书馆理念识别系统后,就要把理念、信息通过动态的LBIS和静态的LVIS渗透、传递到每个馆员、用户和社会公众的头脑之中,使之了解图书馆,产生认同感。如果说LMIS是LIS中的“想法”,那么LBIS、LVIS就是LIS中的“做法”,它使得“想法”在具体的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得以落实和体现。
2.1 图书馆理念识别系统(LMIS)
2.1.1 LMIS的内容与功能
图书馆理念识别系统是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图书馆哲学观念或观点,是LIS的核心,既包括图书馆的含义、宗旨、使命和职能,也包括图书馆的目标、责任和变革走向,是对图书馆发展的构想、追求和展望,还包括图书馆的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图书馆发展中发挥着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LMIS主要包括图书馆使命、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管理思想等,它描述了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的定位、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图书馆服务方向、风格和作风等丰富的内容。如图书馆使命是指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即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责任以及因此而从事的业务。图书馆使命为图书馆发展指明方向,也是图书馆确定目标和战略的前提,图书馆理念识别系统的构建也须从分析确定图书馆的使命入手,即图书馆理念识别系统要能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使命。
2.1.2 LMIS的导入流程
LMIS的导入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图书馆形象的现状。只有对图书馆的整体形象现状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图书馆理念系统的现状,才能为LMIS的正确导入打好基础[3]。对图书馆形象现状的分析,包含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进行图书馆形象调查。在对图书馆形象进行调查时,应该着力回答以下问题:与其他同类图书馆相比,本图书馆的形象地位如何?有何特殊形象?图书馆知名度如何?知晓程度有多深?图书馆美誉度如何?赞美的内容是什么?赞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全社会来看,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基本视觉要素和应用视觉要素设计的态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与同类图书馆相比,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如何?图书馆形象在哪些方面影响图书馆的发展?第二,分析图书馆管理状况。在分析图书馆管理状况时,应该思考以下问题:与同类图书馆相比,本图书馆的规模如何?地位如何?图书馆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目前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如何面对同类图书馆的挑战?本图书馆的收益性如何?第三,考察图书馆的信息传播渠道。考察信息传播渠道时,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与同类图书馆相比,在对外沟通上,图书馆最重要的识别项目是什么?现存识别系统有无问题?图书馆的特色在哪里?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是否合理?如何改善?在对内沟通上,是否高效率?主要方法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善?第四,诊断图书馆现有理念。在分析图书馆现有理念时,可以考虑以下问题:图书馆的使命是什么?图书馆的价值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图书馆管理思想包括哪些内容?最重要的管理理念是什么?最重要的管理方针是什么?图书馆如何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步,确定图书馆理念的识别要素。由于图书馆理念是一个抽象概念,所以,必须具体化为可以被识别的要素,图书馆理念的识别是通过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来实现的。图书馆理念识别的基本要素包括信息资源理念、馆员理念、用户理念、管理理念、公共关系理念、图书馆道德理念等;应用要素包括图书馆理念、图书馆标语和口号、图书馆歌曲、图书馆座右铭,图书馆条例和守则等。
第三步,表述图书馆理念。在确定理念识别要素后,需要对每个要素逐一界定,用最简练的文字和语言对所要设计的要素进行表述,并概括所要表达的全部要素内容。图书馆理念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馆标、馆训、馆歌、图书馆座右铭、图书馆条例、图书馆守则、广告、图书馆建筑物设计以及其他视觉应用系统等。
第四步,对LMIS进行测试。对图书馆理念识别要素和内容进行设计后,还需在图书馆内外进行适当的测试。测试过程中,对内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讨论和自上而下的宣讲,达成内部一致性;对外则是对社会公众、专家以及媒体的意见征询。经过对内和对外几个过程的反复,最终实现由内至外和由外至内的共识,以至解决以下问题:是否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理解?是否容易被社会公众所传播?图书馆目标与馆员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获得了图书馆大多数馆员的认同?是否符合图书馆实际情况?是否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得到自觉体现,能否激励馆员的工作热情?能否包容图书馆多年形成的传统文化?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五步,LMIS的实施。LMIS的实施主要包括将理念渗透到组织与馆员的行为中(LBIS策划)和将理念渗透到图书馆的视觉标志中(LVIS策划)两个内容。图书馆的理念首先要内化为馆员的意识和自觉行为,使馆员深刻领悟图书馆理念的含义和真谛,在实践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一个不断渗透、贯彻、教育和实践的过程,除此之外,理念的渗透还要涉及视觉标志的很多方面,包括图书馆建筑设计、阅览室和书库的设计、馆员的馆服和其他视觉应用系统。
2.2 图书馆行为识别系统(LBIS)
2.2.1 图书馆内部行为系统的设计
LBIS的内部行为系统,主要包括图书馆制度、图书馆习俗和馆员行为规范等。内部系统设计中最主要的要素设计就是对图书馆制度、图书馆风格和馆员行为规范的设计。其中,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工作秩序和规定,图书馆制度集中体现了图书馆理念对图书馆组织和馆员行为的要求,是LBIS策划的基本和主要的内容。图书馆习俗是图书馆长期继承,约定俗成的特色文献资源和文化活动,包括特色书籍展览、节日、习惯、典礼、仪式等。所以成为区别不同图书馆的显著标志,也是LBIS的重要内容。
2.2.1 图书馆外部行为系统的设计
图书馆外部行为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对图书馆宣传活动和公共关系等日常管理行为、图书馆讲座、图书馆习俗、馆员礼仪规范、馆员对外行为准则的设计。对外部行为系统的设计,是展示图书馆形象与理念、识别图书馆的地位与服务、培养高素质馆员的有效途径。
2.3 图书馆视觉识别系统(LVIS)
视觉识别即识别符号,因此,LVIS包括了诸如图书馆名称、标志等在内的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见图1)。
2.3.1LVIS的基本要素
LVIS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馆名称与标志、馆标准字体、馆标注色、馆吉祥物与馆形象大使等五大基本要素。
[图1 图书馆视觉识别系统(LVIS)]
(1)图书馆的名称与标志。图书馆标志是图书馆视觉识别要素的核心,一旦确定后,不宜经常改变。图书馆名称是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用文字来表现的识别要素,也是图书馆理念的浓缩。图书馆标志是图书馆的文字名称、图形及其组合的设计,目的是把抽象的图书馆理念精神用具体的标志传达给读者,图书馆标志要给读带来联想,通过标志可以识别图书馆及其理念和服务等。如,南京图书馆的馆徽采用了有“中国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所书“书”字的侧形,体现着南京图书馆独特的文化历史传承,标志的基本形状也是英文字母“N”与“L”的中式书写,体现着融合与传薪的结果,外形像弯弯曲曲的山路,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名句(见图2)。重庆图书馆的馆徽把中国文字的“重”字左半边与“圖”字右半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重庆图书馆”缩写的一枚古印,该标识层次分明,像一本一本重叠的书籍,线条错落,又像知识的迷宫;“圖”字的右边外形和重庆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造型相似,达到了形似的效果;“重”字的左半边与“圖”字右半边中间部分相连似网络并延伸出图书馆,象征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载体的多样化(见图3)。
[图2 南京图书馆馆徽 图3 重庆图书馆馆徽]
(3)图书馆的标准字。图书馆的标准字是将图书馆名称、各个部门名称、馆训等经过字体的选择和搭配、字间距、背景颜色线条效果等设计和处理而形成的表现方式。图书馆标准字借助不同形式的视觉识别,增强文字的表现力,进而形成形象差异,强化图书馆对外交流的诉求力。在设计标准字时,要求:第一,图书馆标准字应该与图书馆标志等视觉识别的其他要素相配合;第二,图书馆标准字应该与服务范围相呼应;第三,图书馆标准字应该具有独特性,一定要利于识别和记忆。例如,书法字体富有个性、历史感和文化气质,很适于表现图书馆储藏知识、传承文化的行业形象,如杭州图书馆的标准字(图4)。
[图4 杭州图书馆的标准字]
(4)图书馆的标准色。图书馆的标准色是根据图书馆理念和服务特质等的需要而选定的代表图书馆形象的特定色彩。标准色一般是一种或几种颜色的组合,经常与图书馆标志、标准字等配合使用。标准色是一种独特的图书馆形象,它利用色彩产生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反应,使社会公众产生联想,进而拉近图书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4]。图书馆标准色是传递图书馆理念,塑造图书馆独特形象的有力工具。在设计标准色时,要注意:第一,图书馆标准色要有利于表现图书馆理念和图书馆形象;第二,图书馆标准色要考虑到不同颜色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第三,民族图书馆标准色要注意民族倾向,比如,埃及人喜欢绿色,禁忌蓝色;第四,图书馆标准色应该具有差异性。在现有的图书馆标志中,许多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江苏昆山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选择了能给人以宁静、象征着知识海洋的蓝色作为主要的标准色。
(5)图书馆的吉祥物。图书馆的吉祥物是为了强化图书馆形象而设计的图书馆造型和具体图案。图书馆吉祥物很容易唤起社会公众的亲和力和想象力,引起社会关注,与抽象的图书馆标志和图书馆标准字相比,往往更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偏好,更有助于图书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在设计图书馆吉祥物时,要充分考虑图书馆形象定位,要能体现图书馆的属性,选用的造型或创意点要依附图书馆特性,例如,即墨市图书馆推出的吉祥物“墨墨”(见图5),“墨墨”二字分别取自“即墨”、“墨香”中的“墨”字,寓意着“悠久墨城萦绕墨香之气”,采用叠字命名,极具亲和力,叫起来琅琅上口。“墨墨”的脸部构图灵性地再现了电脑显示器的轮廓;寓意着无线鼠标的脚部,形象地诉说着市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墨墨”右手执书,左手作出“请”的手势,标示欢迎读者走进图书馆,读万卷书,乘着信息化的东风,再行万里路。整个卡通形象从造型设计、性格设定、动作演绎等方面,充分表达了即墨市图书馆“书香熏陶人、阅读改变人”的愿景。
[图5 墨市图书馆的吉祥物“墨墨”]
2.3.2 LVIS的应用要素
LVIS的应用要素是指基本要素组合应用的传递媒体,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接待用品、馆员服饰、交通工具、环境设计、宣传用品、广告传播等。利用这些传递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灵活的进行它们的组合或单一恰当应用,对于传达图书馆的理念、宗旨、特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 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一些图书馆在设计图书馆馆徽、服务理念等方面已经迈出了一步,但要在我国图书馆系统导入LIS还是一件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探索。笔者提出的LIS的作用、目的和意义在于有利于有机整合图书馆管理中的各管理要素,建立图书馆发展战略与全新管理模式,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图书馆效益与社会职能,使其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5]。但因受篇幅、水平所限,相关的深入研究还需更多学者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许俊基.CIS发展与国别模式:超值企业形象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暴国霞.浅谈CIS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7,(6):99-100.
[3]杨保国,赵涟漪.CIS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应用之初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3):14-16.
[作者简介]顾京(1958-),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专业教学。(江苏无锡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6]32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16-02
近年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深刻反映出,高职教育是围绕产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应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职业教育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重点。但是,如何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基本要素展开专业群建设,仍然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与要素
专业群建设要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等软实力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专业群结构,聚焦专业发展方向,锤炼专业师资队伍,构筑专业建设体系,凝练专业内涵特色。专业群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要与专业建设息息相关,又要重点考虑集群建设的特性,所以要从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入手,梳理出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素。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以及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要求,规划与建设相应专业群;根据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的特点、岗位群工作项目的内容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基础,选择能够起引领作用的核心专业组成专业群,实现专业群的优化布局;围绕基本要素展开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形成专业建设合力,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专业群建设要素
一所高职院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基础,决定了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的组合、核心专业。因此,专业群结构是建设的核心要素。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则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
二、依据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群结构
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经济、社会的需要和产业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要考虑就业的需要,专业群的规划更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
(一)根据服务面向,规划专业群
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情况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要根据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业优先的要求以及学校现有专业的基本情况来规划专业群。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服务江苏省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发展的综合院校。首先,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的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产业化转型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学院始终坚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来优化机电类专业设置。其次,根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年)”,江苏省提出“举全省之力,聚焦无锡”建“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产业成为无锡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再次,现代服务业是无锡市“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所以,学院共规划了五个专业群,重点建设的有服务装备制造业升级、“两化融合”需要的机电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物联网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需要的服务贸易类专业群。
(二)以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确定专业群结构
每一个专业群都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产业背景、服务定位。与岗位工作项目要素有密切关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要依据“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这一国家宏观层面编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主要原则,结合现有专业基础条件分设专业,进而明确各专业的行业企业需求、主要就业岗位、技术或服务领域范围等。同时,选择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先进、辐射性较强、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统筹整合核心专业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面对物联网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学院在对物联网产业结构中的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后清晰地认识到,随着高新技术在物联网行业内所占比例的逐渐加大,物联网企业越来越需要能够解决一系列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物联网技术专业群确定了面向物联网新兴产业并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装调、嵌入、软件设计、智能设备生产制造等职业岗位的服务定位,以原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技术类专业为基础,规划布局了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
三、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系统设计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得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项培养,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工作经历,从而为顺利地开启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入学初设置“看企业、讲专业”的认识实习,多接触行业企业中的优秀校友,促进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累感性认识。中间阶段安排顶岗实习,学生一方面进入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普通技工工作,另一方面同步学习岗位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最后阶段设置毕业设计与毕业实践项目,学生根据毕业实践岗位任务,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工作岗位的具体问题,以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预就业。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学生在一年级时挖掘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
(二)深化学分制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依托专业群的资源优势,结合学分制改革,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及差异,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大众化人才培养、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即在专业群中进行大众化人才培养、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分类教育。在实施规范化教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制订满足部分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在核心专业中,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性经验,着力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培养拥有国际认可资格证书的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整套教育质量高、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要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统筹规划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配置等,系统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统筹、协调、优化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首先,以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指导,继续应用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调研、归纳、排序和重组的开发程序,初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其次,深入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研究专业群课程组合的范围、方式、重点,分类建设平台课程、共享课程、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再次,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调整各专业课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分类
统筹安排所有专业均需开设的公共类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对教学改革的影响面广,要通过分级别课程班的分级教学,使各级别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基本科学素养,基本能力达到专业要求。同时,通过文化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等的统筹安排,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身体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允许通过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协调多专业共享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基于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是奠定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往往也是教学难点较为集中的课程。各专业群应着力探索既满足专业主干课程需求、符合课程基本教学规律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共享课程的建设。
优化专业课程。在现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服务各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独特性,确保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各专业相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建设既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又可供学生按兴趣爱好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开放性选修课程;再次,要着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先梳理专业群中各专业课程体系,统筹、协调、优化各类平台、共享、专业课程,再对各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获得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既能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适应性、人才培养效益性、专业调整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
当然,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也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实训基地建设应从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按专业群理念下的课程特征来组织教学团队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从使用的视角进行开发和建设;教学管理要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45-0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国家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方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实现对地理国情的及时有效地监测,达到为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辅助决策依据的目的,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 地理国情的基本含义及层级
1.1 地理国情的含义
地理国情是从空间角度对构成国家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各种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的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自然经济综合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特征、空间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理国情就是影响国情的地理要素,包括道路交通、河流水域、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分布、大气环境以及附着在这些要素之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国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地理国情信息的层级
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是幅员辽阔、差异明显、特点突出、变化迅猛。为了便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便于进行地理国情信息的分析研究,保证监测工作的实时快捷,应根据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地理国情信息进行层级划分,根据信息层级,确定监测责任主体,分级开展国情监测工作。为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地理国情信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用一、二、三级表示。
一级地理国情信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地理国情信息,包括影响多个省(区、市)的大型河流湖泊、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森林覆盖面积、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区域、耕地分布状况、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
二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省情”,是指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地理国情信息,包括省(区、市)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河流湖泊水库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扩展建设情况、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状态、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等,同时也涉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情况。
三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市情”,主要指市(地)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县乡镇交通网络、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建成区建设、农村居民点变化、基本农田保护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国情基本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组合关系、空间分布及组合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和连续的监测,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手段和方法的组合。
2 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基本架构技术研究
为了全面实时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及时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服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主要包括:法律与标准体系、三级监测网络、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统计分析与预测预报、信息等。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2.1 法律与标准体系
法律与标准体系是指为实现地理国情监测而建立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包括信息划分标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及政策法规标准等。法律与标准体系是地理国情监测体系长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2.2 三级监测网络体系
三级监测网络体系是指为实施地理国情监测过程的信息采集、处理、统计、汇总、分析预报、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而建立的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的机构、人员以及为完成上述工作所需的相应资源。可以分别称之为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中的国家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和市级监测中心。
(1)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一级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监测,并同时接收来自各省(区、市)的经过整理汇总的地理省情信息,进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或重点区域内的地理国情预报;为国家级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2)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二级地理国情信息即本省范围内的“地理省情”信息进行监测和预报,同时还要接收来自各市(地)的地理市情信息。(3)市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三级地理国情即本市范围内的“地理市情”信息进行监测,按照相关要求形成监测预报并,同时向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作为地理省情信息的组成部分。地理市情监测是整个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信息精细化程度最高的。地理国情三级监测网络,构成了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级信息通过通信网络形成有机整体,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各级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可以借助数字城市建设中相应的节点来实现。
2.3 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体系
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体系是各级监测机构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交换级共享所需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包括网络通讯设施。不同层面的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在内容、范围、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如国家监测中心与省级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与市级监测中心,都存在一定差异。
2.4 统计分析与预报体系
统计分析与预报体系是指为完成地理国情监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信息预报所建立的一套技术方法和要求,包括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学模型、预测模型等。
2.5 信息体系
信息体系是指将监测结果及分析预报向政府及社会公众的一整套相关规定和要求,包括信息的渠道、频率、内容等等。
3 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
3.1 一级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一级国情信息是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大江、大河、大型湖泊的状态;土地、森林、沙漠等的变化趋势;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引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等等。这些信息是由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采集的,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信息获取:(1)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按照一定的周期,获取卫星影像资料,确定主要监测要素和重点监测区域,利用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比对,发现变化信息,进而分析变化趋势;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除目前被广泛利用的如SPOT-5、QuickBird、WorldView、IKONOS等之外,我国已发射升空的资源3号卫星,也将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2)利用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共享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作为第一种信息源的补充。经过与其他相关信息(经济、社会及其他学科信息)的融合整合,在相应数学模型的支持下,形成地理国情监测预报。
3.2 二级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二级地理国情信息即地理省情信息是省级国情监测中心关注的重点,是由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对各省范围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监测,包括:省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的建设运营情况,河流、水库、渠塘等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的建设扩展情况以及土地森林等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一方面为本省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作为信息共享的主要信息来源,与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进行互联互通,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地理省情信息可采用三种方式获取:(1)与一级国情信息的第一种获取方法相同,即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2)对于局部变化较大的重点地区,采用航空遥感方法获取地面影像,通过与原有资料的比对,发现变化信息。(3)利用来自各市(地)的共享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作为前面两种信息源的补充,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形成全省范围的省情监测信息,为地理省情监测预报提供依据。
3.3 三级国情信息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三级地理国情信息即地理市情信息是市级国情监测中心的关注重点,是由各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对本市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进行监测,包括行政辖区内的公路、铁路建设(包括乡镇公路和村级道路)、各县(市)、乡镇驻地建设及扩展情况,建成区内主要道路、街道的建设与变化情况,农村居民点建设及变化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变化情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变化情况等等。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信息获取:
(1)采用高分卫星影像资料与原有资料进行比对。(2)重点地区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航摄,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与原有资料比对。(3)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对局部地区直接采集变化信息。经过信息整合,形成本地区的地理市情监测信息,作为地理市情监测预报的依据。地理国情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对客观存在的地理要素进行监测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包括人口、经济、农业、气象等等。只有形成良好的基础地理信息与附着在其上的社会经济信息的联动机制,才能使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更加完善,监测信息才能够为更多的部门和领域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从而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理国情监测也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 结语
地理国情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历史赋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使命;建立科学完善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并达到监测目的的前提和保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十二五战略目标,在全国刚刚起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研究,建立起科学的监测体系,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一、数学模型及其分类
1.1数学模型的概念
其实数学模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进行初等数学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举例来说,像我们经常进行求解的方程组其实就属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一般来说,数学模型的主要构建思路是:进行前期的调查,对数据进行收集,从收集的数据对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及特征进行观察,寻找出最主要的矛盾,根据理论提出假设、抽象简化处理、确定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反映的数量关系,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利用数学符号、数字以及字母来建立等式或者不等式,利用这些等式及不等式对实际问题的假定进行表达,一旦求解出结构,就可以获得所预料数值,帮助我们推导出相关的结论。
1.2 数学模型的分类
数学模型主要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所得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将得到很多不同的结果,其中,对于一些具有确定结果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确定性现象,至于一些现象的或然性比较大,则称之为随即现象,此外还有一些现象具有模糊性,我们称之为模糊现象。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可以以此为依据分为: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以及模糊性数学模型。 具体来说,确定性数学模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具有固定性或者确定性,在对象之间存在着必然关系,一般来说这种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关系式、方程式、逻辑关系式等,使用的方法多属于经典数学方法。 --!>
二、进行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及其处理实现问题的过程
2.1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
一般来说,数学模型建立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实际问题的对象及其机构关系等属性进行数学模型类别的确定。
(2)对研究系统中的主要矛盾进行确定,起到简化问题的效果。
(3)数学抽象,这主要是通过数学概念、符合以及表达式等表达出实际问题的对象及其关系。
2.2处理实现问题的过程
在数学模型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表述、求解、解释、验证这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之后现实就变成了数学模型,之后再由数学模型变为现实对象,进而完成一个循环。 其中,表述主要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建模目的对现象和数据等进行抽象及简化,最终通过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表达出来;求解则是通过合理的数学方法及手段获得答案;验证主要是利用现实中的信息对解答进行检验,确保其正确性。 --!>
三、数学模型在存货控制中的应用
3.1存货控制的基本要素分析
在企业中,为了确保生产的节奏性和均衡性,会对原材料、产品以及最后成品都进行存贮,对于其存货的控制主要在于库存量的控制。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需求和生产要做到同步、同量是有一定难度的,往往会出现存货不足或者存货过多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会导致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存货数量的合理控制。具体来说,存货控制中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量。这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某种存货的需要量,其中需求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需求量。具体来说在存贮环节我们可以将需求量作为输出,生产中上一道工序的输出可以作为下一道工序的输入。另外,需求量既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确定的。
(2)批量。这主要是指某种存货一次投入或者产出的数量,一般我们将一定数量作为一批。
(3)提前期。这是指订货由提出到收到之间的时间间隔。
(4)费用,具体来说费用主要可以分为存贮费、订货费、外出采购费、缺货损失费、罚款。其中,存贮费主要包括保管货物、使用仓库以及货物损坏等支出的费用;订货费主要包括订购费用以及货物成本费。 一般来说,当以上费用综合最低时候的订货量就是最经济的订货量,而我们制订存货控制模型主要就是对最经济订货量的策略及方法进行确定。 --!>
3.2确定型存货控制模型研究
(1)瞬间进货,允许缺货的经济订货量
在这一数学模型中,允许缺货主要是在库存量允许出现小于零的现象,而在库存缺货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缺货损失,但是存贮量的减少则会导致存贮费用的减少,因此总费用构成将会和不允许出现缺货的情况有所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经济订货量Q*进行计算,还对对经济缺货量Qs*进行计算。
四、总结
除了上文中的这两种存贮数学模型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数学模型,比如有些模型有随即控制的,需要应用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进行一一分析。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在建模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最恰当的模型,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生产提供更大的帮助。(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忠付. 在经济理论分析中应用高等数学存在的问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9(05)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和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威胁。人们不得不正视环境保护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于是世界各国达成了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革命”的共识。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工业时代的来临给英国带来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资源的稀缺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令英国政府产生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2003年英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项文件为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于是发展低碳经济在英国拉开了帷幕。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
英国发展低碳经济时通过了一系列法规和计划,在此次新的能源经济革命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也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巴厘岛路线图”制定完成,发展全球低碳经济的规划更进一步。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了以低碳经济为世界环境日主题。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在2015年末,“巴黎全球气候协议”达成,这是人类历上第一份覆盖全球近两百个国家的减排协议,欧美等国家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革命”。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浙江家业的发展简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家电消费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品质消费,家用电器成为了消费热点,企业纷纷投向了家电业,家电市场兴起。区域总、直营专卖店及家电连锁的出现都象征着家电销售渠道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家电业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浙江家电业蓬勃发展。浙江作为我国家电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一大批家电企业不断增长。奥克斯、方太、帅康等知名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区域品牌转型成为全国品牌。浙江家电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着力于发展国外市场,省内一大批家电配件企业也成为了出口大户,在余姚和慈溪该类企业尤为繁多。慈溪作为上海、宁波、杭州三大浙江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拥有数千家家电配件生产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的家电兵团,其庞大的产业链催化了浙江小家电产业的飞速成长。截至2009年,该家电兵团就已创造了高达300亿的产值,但仍缺乏强势的家电驰名品牌[1]。浙江饮水机、电热水壶、电风扇等多种家用电器的出口在国内也位居前列[2]。据海关统计,2015年浙江省的电器出口额就达到了174.8亿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了0.2%。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家电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技术的提高和管理模式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浙江家电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已经不容小视。2014年,全省家电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130.7亿元,是2000年的8倍。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07.2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6%。浙江省家电业制造的主要家用电器有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冷柜、电风扇、空调器、电饭锅、饮水机等。其中洗衣机销售产量居全国首位,冷柜、饮水机等一些主要家电产品量占全国比重居先。
1.浙江家电业发展情况。经初步测算,2010~2014年,电饭锅与空调器的产量增涨幅度较大,2014年产量均为2010年产量的1~2倍。吸尘器产量有较小幅度的增长,反之,洗衣机、电冰箱、冷柜、电风扇的产量不增反降,但洗衣机的产量仍居全国首位,说明浙江家电在全国仍具有生产优势。
2009~2014年出货值占销售收入额度的比重分别为38.67%、37.60%、35.35%、38.15%、37.54%、35.84%。由此可见,浙江省家电的出口比重较大,且发展较为平稳。
2.浙江家电国内市场竞争力情况。2014年浙江家电业的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双强。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制造业企业500强,还进入浙江省百强企业,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双百强。由此可见,我省家电业在国内市场已拥有了一定的地位,朝着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更进一步,这为我省家电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电熨斗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70%,饮水机出口占全国出口的54.7%,其他主要家电出口也占全国家电出口的30%左右,近年来,我省在“企业国际化,产品走出去”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着,在国内市场,浙江省有着明显的出口优势。
3.浙江家电国外市场竞争力情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有率与竞争力成正比。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如下:
MSij=Xij/Xwj
公式中,MS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市场总额;Xwj表示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浙江年鉴2011~2014年》及中国商情网数据测算得到。
通过图1呈现的浙江省家电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浙江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且稳步增长。在这五年内,浙江家电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2.23%上升为2015年的2.80%,市场占有率提高了0.57个百分点,说明浙江家电的出口在走上坡路。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4.浙江家电主要出口主要地区(国家)结构分析。从图2来看,美国、欧盟、拉丁美洲是浙江出口的前三大市场。2015年,浙江省对这三大市场的家电出口额分别为36.7亿元、29.9亿元和14.3亿元,三大市场合计占同期浙江省家电出口总值的46.3%。同期,浙江家电对东盟的出口额为12.2亿元,对沙特的出口额为9亿元[3]。其中除对美国外的家电出口均为增长,这说明了浙江家电业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了发达地区,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有所提高。
5.国际竞争优势分析。⑴资源优势。浙江资源充沛,为家电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以慈溪、余姚为代表的家电业发展较好,零配件的生产规模较大,家电零配件基本做到自给,大大降低了浙江家电业的原材料和配件采购成本[4]。且浙江省处于沿海,港口众多,在产品运输方面拥有着巨大的优势。浙江省经济发达,拥有充足的工业资本,且设有多所高校,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等多名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这些都为浙江家电业的发展创造了优势。
⑵价格优势。由于国内资源丰富,浙江家电的基本生产要素很少依赖进口,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较低,形成了相对于国外电器明显的价格优势。
⑶产品发展日益高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顺应现代的数字化潮流,推出信息家电,令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体系认为:某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大因素:需求状况、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会。本文以此对在低碳视角下浙江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低碳经济改变家电消费导向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一需求条件易受低碳经济影响。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及倡导。人们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低碳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从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也转向了低碳商品。消费需求的变化意味着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即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产业竞争力考虑降低碳排放因素,一国的某一产业在实现降低碳排放的前提下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容易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5]。在这一需求下,浙江家电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生产节能、安全、环保的家电产品为目标。能耗高的家电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浙江家电在这一导向下向绿色制造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浙江家电的价格优势造成压力
低碳经济影响产业资源与要素条件。资源与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的、不需太大代价就能得到,如: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融资等。后者是需要政府、企业、人的长期持续地投资才能创造的要素,如通讯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高级和熟练的劳动力、专业技术知识等[6]。
浙江家电一向拥有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这是其在国际上的一大竞争力,也是其开辟国外市场的重要砝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低碳技术创造了清洁能源,降低了产业高碳排放对气候造成的伤害,减轻了环境负担,但也提高了企业的能源成本。企业需贯彻低碳制造这一原则,无论是生产还是产品的使用上都要达到碳标准。这一基本要素的改变使企业的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削弱了企业生存的优势。在高级要素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家电业的运行提供了低碳规制。实行低碳规制,在一定意义上带来能源消耗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摒弃落后生产力,提高低碳技术成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影响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一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本身要素的密集度发生变化。产业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促进资源要素和优化配置的能力,一国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提供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7]。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格局下,外在竞争压力增强,企业需改变自身的战略和结构来应对。这会刺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产业的选择。
(四)低碳经济影响政府对产业的政策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做到行政、法律、济手段并重。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对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如征收碳税,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等引导低碳产业的建设,并采用法律手段来规制产业活动。经济上,政府设立低碳产业基金,建立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支持产业低碳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又带来了机遇。低碳经济促进了很多新兴产业的诞生,如风能产业、核能产业、海水氢能源产业等。这种新兴产业从根本上减轻了自然环境的“碳压力”,大大地缓解了人类活动、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
四、对策和建议
据分析可知,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在国际竞争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有些方面仍需加强。以下是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低碳能源要素发展
家电产业跟随时展的步伐逐渐成熟,中国家电业发展了30多年,传统家电业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发达国家家电企业重点研究家电信息化,积极投入消费电子领域,亚洲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家电工厂的理想转移基地[8]。我国作为世界家电主要制造基地之一,为保持长远家电业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我国的家电业是以“模仿”起步的,技术专利和商标注册数量远不如发达国家,甚至对于国外技术拥有一定的依赖性。在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家电业由原来的国内市场竞争演变为国际市场竞争[9]。浙江若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应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时代,产业低碳能源要素为各大产业的重点研发目标。在开发低碳清洁能源产品的过程中,低碳技术已然不可或缺,这就需要依靠科技领域的创新来实现了。
(二)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虽极力控制,但我国的碳排放量在世界仍居首位。鉴于资源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状况无法轻易改变。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市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以煤、石油为主的“高碳”能源,在碳竞争这一层面,我省缺乏优势。要做到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这些都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首先我们知道,技术的载体是人。就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可培养的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10]。低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都是浙江家电业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门应将低碳教育引入高校,大学应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主张绿色科技
如今绿色家电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趋势,在国际市场上,绿色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11]。
一家新加坡的热电水器企业德尔乐施采用紫铜作为其加热器的材料,消除了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海信在空调的制造上采用离子健康技术,除去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威博推出与海尔防电墙技术结盟产品。这些绿色智能产品都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浙江的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业首款全直流变频吸油烟机上市,是2013年浙江家电业一项自主创新的典例。杭州“万胜”牌WK60YV高效节能压缩机被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立项为“国家火炬项目”。绿色科技已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流,企业加大对其的研发投入有利于创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政府完善鼓励低碳家电生产的政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进行低碳家电产品仍需政府进行引导。生产绿色家电产品及低碳技术的研发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面临的压力加剧。部分企业在面对这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时,缺乏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政府完善鼓励低碳家电生产政策,对家电企业研发节能创新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也需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令消费者加强环保意识,消费转向绿色家电。
参考文献
[1]温卫娟.行业物流管理[Z].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0.
[2]徐.浙江家电出口贸易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11(06):26.
[3]去年浙江省家电出口微增.中商情报网.
[4]魏玉祺.浙江家电业的品牌之痛[J].F代家电,2004(06):57-58.
[5]刘景卿.低碳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14:12.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7]何铖.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2:11.
[8]姜淑.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9.
[9]刘红燕,曹艺.21世纪中国家电业国际化发展战略[J].经济师,2004(5):44.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形图测绘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为城镇规划以及各项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城市信息化经历了从分散到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非空间到空间、从独立到集成的发展过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进入进入空间化和整体化的发展必然和高阶阶段。基础数据库是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基础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的费用比较高、周期比较长。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一般是由政府部门投入巨资,在全市行政范围内采用3S技术和卫星影像等采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入库。然而,很多早年建立数据库的城市,因后期维护投入太多而不能实时更新。另外,在城市建设和各种工程建设中,都需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地形图测绘工作很好的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将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应用于地形测绘工作中,提高了以往工作的效率以及人为操作所造成的误差,对地形测绘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字城市是城市自然、社会、人文、经济和环境等各类信息集成、整合和共享而形成的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数字地球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继提出本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构想,并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加以实施。数字城市很快就在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动态监测、城市建设、政府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早在1989年下半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就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数字中国建设进行研究。2003年,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测绘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于2006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近几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分批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遴选出一百五十余座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超过了我国地级市数量的三分之一。测绘先进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使城市地理空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地理信息资料的获取速度,改进了资料的存储方式并提高了资料的使用效率,大大加快了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
1.城市规划测绘
城市规划测绘是大地测量、房产测量和基础地形测绘想结合的规划类专业测绘,通过使用数字化测绘技术、3S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协助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基础性测绘工作。一般而言,城市规划主城区内各项建设需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制度,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用地红线、详细方案审查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测绘都辅助于规划审批管理。这些年来,建设数字城市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投入巨大财力对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勘测和建库,并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库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由于城市的发展非常快,又没有建立科学的更新测量制度,基础数据库不能实时更新,无法真实反映地形特征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城市的建设。
2.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作为测绘对象和数字城市管理对象,是同一个体――物质城市和数字城市。城市测绘研究的是城市基本要素,主要是地理要素的测绘和变化测量,是提高对数字城市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数字城市针对的是城市的整体,包括空间和非空间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是现实城市在网络上非物质邢台的延伸和拓展。城市测绘的基本任务是对城市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和表达,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和成果进行处理并提供使用。数字城市是测绘成果应用的集成化,规模化和公众化。关于数字城市,很多学者有各自的定义,其中两点是共同的:(1)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2)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落脚点还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比例尺地形图。
3.城市测绘应如何把握数字城市提供的发展契机
数字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城市信息化进程,拓展了城市测绘的应用领域,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了城市测绘由传统模式向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为城市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契机,城市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以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应用与共享,将城市测绘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数字城市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城市测绘部门应当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积极的参与到政府组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
第二,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空间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数据源,因此,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城市测绘部门必须严把质量关,建立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机制,健全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城市空间数据的及时采集、处理、加工和提供任务。
第三,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4.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而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城市测绘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