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84-01

随着每年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开展计量认证、迎接部门检查考核等工作中,疾病控制档案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促进和提高了疾病控制事业的发展和质量,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笔者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 影响因素

1.1 科学技术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拓展,数字化信息记录技术越来越成熟,电子文件和档案数字化已占据主导地位。电子档案的利用方式和方法与传统纸质档案明显不同,档案管理人员无需到档案库房内调卷,而是通过调取服务器里的档案数据为公众提供服务,将数字化档案通过网络上传服务器后,档案查阅者通过网络借助档案管理软件查询调用档案资料,达到服务快捷、信息共享的目的。

档案服务和利用方面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因为基于当今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强,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档案资源的要求与传统的档案服务流程在时间、地区、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矛盾显现出现。管理部门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来实现疾病控制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编研,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做好准备,对档案信息在数量、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档案信息化系统涉及到大量机密文件,就要求档案信息在整理、利用时要采取彻底的防范措施,在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前提下,不断提高疾病控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加快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既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又要为需求部门提供快捷、便利、系统的档案信息。

1.2 疾病控制内部因素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关注经济发展的工作内容,往往不够重视疾病控制档案工作的实际作用和潜在意义,严重影响了疾病控制档案工作的发展。单位虽然制定有相关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达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确保档案收集的完整、规范、准确,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发展的规划中,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建立档案管理网络体系等,但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疾病控制科研档案因项目完成跨越时间较长,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与科研课题负责人、科研相关部门经常性的沟通,易造成科研档案收集不全,资料散落在部门内或个人手中;科研人员缺乏与档案管理部门经常性的沟通,有利用档案的需求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服务,疾病控制档案拥有、管理和利用部门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服务渠道,使疾病控制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最大作用。

2 应对措施

2.1 树立有利于疾病预防事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理念

疾病控制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国家十分重视疾病控制工作,疾病控制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控制工作对疾病控制档案的利用需求越来越高,侧重点从传统急性传染病防治、五大卫生监督监测拓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水平。要解放思想,抛掉“重藏轻用”、“坐等上门”的旧观念,能够与单位业务人员广泛交流,了解各部门工作职责和范围,熟悉各业务工作的流程和具体内容,从中掌握业务人员的利用需求,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档案,开展定题服务、科研科题跟踪服务。要明确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档案以满足各项工作的需要,疾病控制档案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公众也只有在亲身感受到疾病控制档案对实际工作的作用时,才能不断提高疾病控制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

2.2 充分研究和了解疾病预防事业的发展需要,熟悉馆藏档案

档案利用工作的服务对象很广泛,利用者的情况千差万别,利用需求各有特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用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研究档案利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档案利用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创造条件。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上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对有利于疾病控制档案发展的事情大胆探索,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实践完善;其次要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把疾病控制档案纳入疾病防控信息化工作中,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熟悉档案的内容是做好利用工作的另一必要条件。只有对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的内容、数量、保存状况、存贮地点十分清楚,真正做到如数家珍,才能为利用者及时、准确、迅速地提供档案,对利用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咨询帮助。

2.3 正确处理档案基础工作与利用工作的关系

在疾病控制档案业务工作中,利用工作是目的是主导,但利用工作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基础工作之上。在重视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要狠抓基础工作,以利用工作促进基础工作,以基础工作保障利用工作,做到相互结合,共同发展。要明确影响档案服务效益的关键是档案服务中供求双方的吻合度。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与利用者对档案需求相吻合,利用者的需求才能够满足,档案工作的效益才能实现。要提高供求双方的吻合度,一是要求利用者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二是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根据其需求提供快速、完整的档案资料。

从档案服务的角度来说,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第二方面的工作。它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研究利用者的心理,了解需求方向,预测需求变化趋势,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熟悉馆藏,熟练地掌握提供档案服务的各种业务技能,才能知已知彼,实现双赢。

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多部门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精神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减少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二)县、乡两级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年达到60%,年达到80%。

(三)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的乡镇(社区)年达到70%,年达到85%;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年达到60%,年达到80%。

(四)将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年达到60%,年达到80%。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年达到80%。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1、在县医院开设精神病专科门诊,并设立康复病区。主要负责一般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

2、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评估和健康体检,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分类干预及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

1、在县医院精神病专科门诊配备3-6名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师。

2、逐级组织开展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岗精神疾病治疗专业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重点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精神心理疾病预防、筛查、评估、诊治、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三)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记录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定期随访。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通过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每年至少随访4次。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健康体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可增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血脂、眼底、心电图、B超等检查。

4、分类干预。

(1)对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2)对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调整过一次剂量后,可连续观察4~6周,若患者症状稳定或虽然症状明显但比上次已有好转,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仍无效果,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周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若有必要,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四)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宣传教育

组织精神疾病防治专业人员编制影音、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精神心理疾病宣传教育。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开展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讲普及活动,预防精神心理疾病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与部署等。

(二)明确职责分工

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制订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计划与方案,组织成立精神疾病防治专家组,组织开展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监督检查。

2、专业医疗卫生机构

(1)县精神疾病专科治疗机构

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向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

(2)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开展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管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定期随访、信息收集与报告,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患者服药及家庭护理指导,开展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落实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

民政部门

对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予以救助。

发展改革部门

负责将精神疾病防治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投资计划,安排精神卫生建设项目。

人社部门

篇3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篇4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外来文化的影响、竞争的日益激烈等,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特别是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作为社区的主体人群受到政府的关注,其健康状况、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展心理干预对社区卫生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10月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将社区精神卫生列入其中,但重点在对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1]。卫生部颁布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中包括了医学心理学部分,但其内容含量远不能满足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

1关于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1.1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 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包括以下内容:积极的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保护抗应急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危险因素(risk facter):易感的人格因素或环境因素。保护因素(protect facter):与危险因素相反。不易发生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格因素、行为方式或环境因素。

1.2预防干预(proventive intervention) 是指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包括普遍性干预、选择性预防干预、指导性预防干预三种方式。

1.3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1.4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2心理干预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意义

2.1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的必要性[2] 目前我国现有的能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二、三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专科,另一种是作为初级行政组织的居委会或文化团体。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除非发生严重的精神疾病,产生一般心理卫生问题或轻度心理疾病的患者很少到前一类机构就医;前一类机构的服务功能也主要在"治","防"的工作做得较少。第二类机构是目前能提供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要部门,帮助协调邻里关系,缓解家庭矛盾,捐助困难人群;但其性质是非专业的,所提供服务仅仅是一种社会支持,远不能满足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杨凤池等[23 在北京中关村社区和新疆克拉玛依进行了一系列社区心理卫生咨询模式的实践性探索,以政府为依托创建了克拉玛依区三级心理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该网络以区政府心理工作中心为核心、各街道心理工作站为平台、街道相关机构人员为基础。心理专干是其中开展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主力军。

2.2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卫生知识水平 社区居民心理卫生意识淡漠.需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设置固定的宣传栏、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科普讲座、在社区大厅制作专题VCD滚动播放以及发放小册子、小折页等卫生科普资料等方式。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心理问题的差异性需求,增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人们建立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

篇5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7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心理应激性逐渐增加及社会压力逐渐增大,使得精神疾病以及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社会疾病负担同时也随之加大[1]。然而,公众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该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即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属不能正视其所患的精神疾病,甚至有的患者对此感到羞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该类疾病的困难。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2]。本研究主要从精神卫生的涵义出发,首先对当前精神卫生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当前时期下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精神卫生”的涵义

当前,很多人对“精神卫生”的正确涵义的认识度不足,大部分人一般会谈“心理”问题,而避谈“精神”问题,认为前者才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时尚的词汇,属于正常人谈论的话题,而却对后者生畏,将其与“神经病”“疯子”等词汇联系,并对这类词汇感到羞耻。实际上,上述观点属于一种不可行及不正确的习惯意识。四川省人们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周波说,精神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具体表现:感知觉、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力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程度不同的障碍。对绝大多数精神健康的人而言,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异的精神卫生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例如妨碍了人们的潜能的发挥、处理失败的能力以及适应与调节能力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心理困扰与痛楚。但是一般性的精神卫生问题并不会构成精神症状与诊断为精神障碍。最为普通的1个例子[3],例如自卑及其影响,最为极端的例子如自杀企图以至自杀行为。精神障碍属于一个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概念,同精神病为同义词,指的是精神活动的异常成为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而且其发作具有一定的频率或者持续发作的时间,从而造成了主观的不确定性或痛苦。

2 当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人们对精神卫生的概念并不是非常熟悉,往往还会在日常的谈论中有意避谈,那么,当前时期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2.1 民众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

对于我国大多数民众而言,因为人们对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或者心理卫生常识了解不足,往往不能像重视身体疾病那样对精神或者心理疾病加以重视和注意。由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健康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家属对其也不够了解,或是患了心理障碍疾病,虽然感受到无比苦恼,但是不认为它也属于一种疾病,不知道去求医或者拒绝求医,认为不需要打针,不要挂水,无需上医院看医生。例如,对于某些抑郁症患者,虽然症状已经十分明显,心理痛苦非常大,但是他们不会去求医,直到最终自杀身亡,家属才知道当初应该上医院求医,获得治疗。而且还有一些无知的患者及其家属,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求得神灵的护佑,最终酿成重大的后果。一言以蔽之,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度不足或者存在偏倚。

2.2 由精神卫生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之中,类似有关精神患者伤及他人、患抑郁症而最终走向自杀道路的事件会频频发生和出现。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4%,该比例仍然逐年上升,约有1/3的精神疾病患者具有主动攻击意识,大约有25万人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另外一项关于全国22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约有23%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在广东,如果包括郁闷及焦虑等轻微症状的大学生,该比例则大于45%。这个数据是十分触目惊心的,令人十分担忧。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出现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之中,上升到精神分裂症的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约为1.5%。由于精神病患者难以得到社会、家庭及工作单位的同情与帮助,又会遭到飞眼或者嘲笑,甚至还会导致失业、失学或者被遗弃等,最终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由于不堪冷眼而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最让人担心的是,精神疾病患者在其发病时会出现行为无常,尤其是流浪以及暴力的无助精神疾病患者已经发展成为危及公共安全的隐患[4]。

3 做好精神防治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健康教育

3.1.1 普及精神卫生健康知识 按照不同群体的职业以及年龄举办内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精神卫生健康讲座,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卫生讲座以及企业员工精神卫生知识讲座等。根据当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主题,大力进行社会化的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文艺汇演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活动,宣传精神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3.1.2 为居民提供一般心理咨询服务 建立“阳光之家”、“心理辅导站”等,并坚持定期地进行开放。按照居民的具体要求,开展愉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使得居民的一般心理问题均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开展“精神康复进家庭”主题活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然后对其加以评价。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3.3 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了200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上述方法,对干预前后本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观察,具体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干预后较干预前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发挥精神卫生防治公共职能

精神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危机干预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内容。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患者病程较长、经济状况较差、致残率高以及就医率较低等。但是其健康权力不容忽略,同正常人一样,同样需要重视患者的健康权力。然而,为了能够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权力,政府必须要承担起精神卫生服务中供需两个方面的公共职能,并向患者提供可及的精神卫生服务以及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具体表现在政府的各类保障性措施,培养专业方面的人才、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等[5-6]。

3.5 加强精神卫生方面的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

在有计划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普及防治精神疾病知识的基础上,在普查的同时,开展对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工作。此外,在开展重点精神疾病治疗中,重视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做到治中有防,防治结合。由于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向社会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的宣传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二是普及精神病学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对心理应激的耐受力,对挫折的容忍力,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也可以针对各年龄段心理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宣传教育。进行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纠正对精神病的不正确看法,对患者的治疗、管理、康复等各方面的工作均有良好的作用。只有动员群众才能在短期内使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的方法为:(1)编写科普材料;(2)报刊广播宣传;(3)电视、电影、幻灯片;(4)图片、黑板报、开辟专栏流动宣传;(5)各种有关会议;(6)利用家访机会向家属、邻居进行宣教;(7)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识别精神病的知识、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求良效,并做好康复及抗复发工作,以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综上所述,当前精神卫生防治过程中,存在着民众缺乏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与由精神卫生而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才能够真正的做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琴,陈燕,钱春芳.重固镇居民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上海医药,2012,33(24):39-40.

[2] 冯志颖.精神卫生知识亟待普及[J].健康文摘,2008,24(2):25.

[3] 张君闻,严俊,肖泽萍,等.精神卫生防治政府公共职能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3):106-108.

[4] 金冬,郭艳红.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1000-1001.

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的积极的丰富的状态。

在我们调查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经过调查,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称自己常常会感到焦虑,并且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也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大一新生的比例较重。 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大一新生,在新环境下,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这些心理状况,在客观上对他们残留的依赖心理和盲目自满情绪都是一种否定。原来那种不切实际的罗曼蒂克的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破灭了,开始转向面对现实。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为尽快适应大学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有两个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人际交往以及择业等等。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学之后好像我们都会发现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别人都会来帮助你。虽然如此,即使表面上感觉朋友很多,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很少。很少有象初中高中这样纯洁的友谊。这也让一些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不再热衷于交友,变得郁郁寡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几个特点,交往的目的多样、交往的愿望强烈、注重情感的需求还有强调要相互平等。有调查表明,近50%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要求,说明了有些大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会感到自卑,缺乏自信,总感觉低人一等,在社交场合中表现的没有自信、拘谨、不敢抛头露面、生怕当众出丑等心理。甚至到了自暴自弃的地步。这很容易使弱势一方产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那些在外貌或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人很容易被得到优待,而那些各方面资质平平的人很容易被不公平待遇,产生不健康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傲心理也是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在家庭因素中,因为家庭条件的有所不同,也给很多贫困生带来了困扰。例如现在看见一个家庭条件好、身高长相都可以的男生,我们会称为“高富帅”。而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长相等方面也稍差的,我们则会称为“屌丝”。正是因为这种攀比给贫困生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据调查,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而在就业方面,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个体因素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中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不全症等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由病菌、病毒感染造成的影响和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三是由某些严重的躯体病变、生理功能障碍以及药物中毒造成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内向,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这与第三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分的。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只要通过一些心理课程进行排遣,或自己能找到一个发泄的方式就能减轻心中的苦闷。据调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种。一是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致使大脑功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成。第二种是精神分裂症,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神经病,是各种心理异常者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第三种则是身心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如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身心疾病。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心理调适的课程,并开了心理辅导室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好像作用比较小。虽然没有多少大学生去寻求心理帮助,但并不是说大学生群体中就没有心理问题,而是观念上的误区使他们不习惯看”病”。”其实,心理疾病绝不是精神疾病,作为’病人’,首先要自己愿意看病才能起到效果,才能解决具体问题,释放心理压力。”所以余敏呼吁说,”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走出误区,树立起健康的心理卫生观念,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这样才能真正征服心理问题,让自己健康爽朗起来,否则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医疗,都起不到根本的效果。另外,大学生也应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泄气。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麻烦事还不是麻烦事,怎么去解决麻烦事倒真是一件麻烦事。这对面临挫折的大学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挫折,客观的分析挫折的产生原因。要积极的解决挫折,用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

篇7

1.1社会地位的不平衡 我所老干部离休时间至今已有30多年,大多数是从军事岗位上离休,而且大多数老干部还担任过主要领导。离休前工作忙忙碌碌,离休后整天在家无所事事,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也明显减少了,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显得"门前冷落鞍马稀"。随着时间的流逝,反差之大更加明显,觉得自己不再是个有用之人,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不平衡心理,回想往事,容易表现出易怒、抑郁,偏执等不良心理。

1.2攀比心理 比如有的老干部在时期,因各种原因受到迫害,历尽了各种苦难;后,受迫害的虽然得到了,但升职受到影响,与没受过迫害的老干部相比,级别相对差一些,待遇的差别自然就出来了,特别是现在调整工资后,差别就更明显了,所以有部分受过迫害的老干部对此耿耿于怀,总埋怨自己当初就那么不会来事,否则也不至于如此。

1.3敏感心理 老干部大多心理较敏感,特别是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大小事情都十分关心。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较注意自身的形象,只要听到对自己一些不良的议论都感到愤怒、或者失望,并产生白责心理。所以有时工作人员说话的语气,在常人看来一些较平常的细小动作,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快。有的总认为自己虽是老干部,但不被当成老干部看待了,因而生闷气,以致产生抑郁,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1.4固执心理 老干部年龄较大,虽然阅历丰富,但有许多思想跟不上时代,对一些新生事物总是难以接受,但对一些所谓的广告特别是名人做的广告又较相信,看病只认大医院的专家,对一些非大医院的医生又总是持怀疑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资历浅的医务人员更是不太信任,只要专家开的处方都深信不疑,有时病情有变化还不相信基层医生的急救措施,有的还因固执心理而延误病情的救治,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另外对一些不良的

的饮食方式、卫生习惯也屡教不改,很固执等。

1.5孤独心理 有的因个人不善于交际,或者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出现孤独感;有的因子女、晚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看法有差异而产生"代沟",或得不到认同而感孤独;有的老干部因子女都不在身边,或者老干部配偶去世后,因为子女不常在身边,而常常独居,总是感觉很孤单,想起往事,总是伤心叹息,如果是女同志,更易悲伤流泪。如果长时间失去家庭、子女和组织的关爱,孤独心理加重,很容易产生情绪失调,严重者会出现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1.6厌世心理 有的因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到处求医治疗效果不佳;有的因癌症而给身体带来疼痛,使身心都受到长期折磨无法忍受而产生不想再活的消极厌世心理。

2保健治疗体会

2.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牢固思想 一个干休所的工作好不好,医疗保健工作是重头戏。老干部衣食无忧,唯一关心的是身体健康问题,如果身体不好,那么要使他们能幸福、健康、长寿地安度晚年就是纸上谈兵了。所以要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应当在医疗设施保障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充足的基础上,医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多学习医疗知识,为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才是关键。

2.2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确保预防保健的质量 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是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的基础,而敬业精神是关键,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取得老干部的信任是解决心理疾患的钥匙。治病是"三分药物,七分调理",为什么强调七分调理,这里面就包含着心理治疗的很大成份。特别是干休所,服务保健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医务人员有较高的涵养,对老干部有赤诚的爱,有真正的同情心、责任心和亲人感,而且工作极端热忱,积极负责,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精神,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并尽可能满足老干部的医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取得老干部的信赖打下基础。

2.3加强团体协作精神 全体医务人员除要牢同树立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良好形象外,在工作中还要有团结协作的整体精神。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和密切的协作才能完成任务,所以同事之间应当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正确处理好与同行、同事之间的关系,认真搞好团队协作,只有这样老干部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掏心地与你说心里话,使医务人员从中了解老干部们的内心世界,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提供依据。

3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及技巧

3.1了解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 不正常的心理疾病的产生也往往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修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人胸怀宽广,处处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人生观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而有些人就显得心胸狭隘,不论做什么事,总喜欢算计,想的是否对自己有益,没有好处的绝对不干,同时又吃不得半点亏,甚至于损人利己的事也做得出来。所以要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首先要熟悉每一个老干部的性格、爱好、人际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夫妻关系,文化水平,曾经所担当过的职务,身体健康情况等。

3.2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老干部的这些不良心理特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向他们灌输医学保健知识,定期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请医学专家讲课,讲解老年保健百科知识,发放健康教材及卫生知识小报等,并对老干部及家属进行传授家庭急救、常见病的防治等知识,以提高老干部对身体保健的认识。通过长期的教育使他们逐渐改掉如吸烟、酗酒及对身体不良的饮食习惯和懒于运动等的不良生活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

3.3开展心理疏导 在治疗方面,医务人员要根据每位老干部的性格特点,有策略性地进行谈心、疏导等心理咨询。如有的老干部退休时间长了以后,基本丧失了时间观念,生活变得没有明显的规律,总是随心所欲,常不顾及工作人员的辛苦。针对这种不良心理,我们干预疏导的方法是:在与老干部谈心时,首先要表明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是我们的职责,用车要提前做计划,临时有事需用车时,只要能派得出,一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因派车有困难,一时派不出要耐心解释请给予谅解。对常用药,医务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定时送药上门;而对需要早上检查血糖,也建议老干部提前预约,定个合理的时间,这样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好准备。经过心理疏导,大多都能得到解决,这样就解决工休人员之间相互埋怨的情况。 。

篇8

五月,繁花似锦,生机勃勃。今天,我们迎来了由怀化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举办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堂启动仪式。在此,我谨代表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怀化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对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公益讲堂建设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深刻反思,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政府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

篇9

据调查,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警察身心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加重,我国狱警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监狱警察的身心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政法队伍的稳定和战斗力。对于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的监狱警察,政法机关应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警察的工作和心理压力,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着力预防和解决监狱警察身心健康问题,把警察身心健康问题纳入队伍建设。

一 监狱警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1.身体健康问题

(1)患病人数增多。大部分基层警察患有疾病,且患病民警呈逐年上升趋势。

(2)职业性疾病凸显。基层监狱警察除受到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威胁和煎熬外,胃炎、胃溃疡、胆疾病、气管炎、腿疾病、偏头痛、腰肌劳损、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疾病多发,与职业特点相关的疾病不在少数。如基层监狱加班加点多,食宿无规律,患肝病、胃病的居多;生产一线的带班警察,常常在井下受潮气影响或顶烈日、冒酷暑,受空气和噪音污染重,患肺病和腰腿病的居多。

2.心理问题明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确实有不少警察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警察由于心理问题影响了身体健康,70%的警察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和精神疲劳,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1)疲劳心理。由于压力较大,工作时间无规律,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不少警察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

(2)自卑心理。一些年纪较轻的警察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认为穿上警服很威风,时间一长,感到工作单调枯燥,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很大差距。

(3)侥幸心理。一些年龄较大、工作年限较长的警察,认为年龄大了,在政治待遇上没有什么奔头,工作责任心减弱,只求度日保平安,不求上进,存在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

(4)内疚心理。监狱警察整天忙于工作,占去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节假日又是场所安全“防护期”,影响了与家属子女的正常交流,家中的事务过多地依赖配偶和父母,造成对父母、夫妻间感情沟通不够,对孩子疏于管教的境地,内心产生了自责、内疚感。

二 造成监狱警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风险

职业的危险性所引起的心理压力是最高强度的心理压力。

2.超强度

由于警力不足,警察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一些监狱警力配备偏低,缺口岗位任务由在职警察顶替,一些基层警察反映多年没有休过年假。警察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不仅带来心理上的疲劳,也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调,甚至积劳成疾。

3.地位不高

部分监狱警察认为与其他政法干警相比社会地位不高。执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有效保障,自身尊严得不到有效维护,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4.保障措施滞后

有些在维护警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机制相对滞后,对警察的心理疾病不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有的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安排警察轮休。有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健身器材。

5.家庭责任缺位

由于工作性质所限,警察难以尽好丈夫、妻子、父母、子女义务,也难以解决住房、孩子入托入学等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导致心理失衡,影响身心健康。

三 调节警察身心健康的具体措施

1.工作方面

(1)成立由政工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跟踪小组,以谈心、座谈等形式,定期了解警察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心理问题,形成书面材料,监狱领导汇报,以便领导能够及时掌握情况,适时做出决策。

(2)开展个别教育。针对发现的个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确定教育对象,采取个别教育。在解决其思想问题时应紧紧抓住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深入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其成绩,调动其积极性,把思想工作做实、做细、做活。

(3)对在工作中肯干事、干实事、出成绩的警察及时提拔重用,让警察心理明白组织是不会忘记为监狱事业辛劳奋斗的人。

2.日常生活

(1)对在警察家庭中出现的就医、就学、就业等困难时,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家庭给警察带来的心理压力。

(2)在警察结婚、生日、生病时,送去一份祝贺与慰问,让警察在心里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3)在各种节日期间组织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充实警察的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调节愉快心情。

(4)为警察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警察进行体检,并请专业医师分析警察身体状况,提出健康建议,出台体检工作方案,组织警察参加高规格的体检。领导要随时了解并第一时间通知指标异常的警察做进一步的专项检查,能及时就诊的要求短期内复查见底,短期内不能治愈的拟组织复查。

3.心理教育

(1)定期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培训班”和聘请名师来所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题讲座。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参训人员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辅导讲座,让心理专家从情绪的感知力入手,将工作与生活中几个主要的情绪压力源进行解析,对应激方式、心理承受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等主要心理能力进行系统的讲授,使警察从中受益匪浅。

(2)加强警察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建设,使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警察人数不断上升。

篇10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篇11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精神疾病患者死亡原因之一[1]。精神病患者自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因此,分析精神病自杀的原因十分重要,现将我院1997~2007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其因素给予相应的措施,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在我院住院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且发生过自杀行为的35例精神病患者,年龄18~22岁21例,41~50岁15例,大于50岁9例。住院次数:1次17例,2次10例,3次5例,4次3例。

1.2 自杀的相关因素

1.2.1自杀地点、用物 患者多选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等较隐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内物品,如床单、保护带、玻璃、衣服、体温计等。

1.2.2自杀时间 上午4例(11.8%),中午10例(28.6%),下午5例(14.2%),上半夜7例(25%),下半夜9例(25.8%)。

1.3诊断情况。

2 护理对策

2.1 了解患者,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我们先熟悉病史,了解患者有无自杀情况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伴有丰富幻觉妄想的患者,应列为高危人群。安排在重点病房24h在护士的监护下活动,避免患者单独行动,重点交班。

2.2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患者身上、床上是否收藏危险物品,对新入院及请假返回患者要禁止携带刀、剪、绳子等进入病房。及时收集、保管好危险品,对病房的剪刀、约束带要定位加锁保管,并严格交接班。经常检查门窗是否牢固,对有自杀、出走行为的患者禁止外出活动。

2.3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是深广,技术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因此,我们经常学习,及时掌握精神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学习其它科知识,以备在工作中应用。

2.4 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解脱,消除孤独感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劳动,活跃抑郁情绪,转移患者的意念,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防止意外发生。精神患者自杀行为一部分是各种社会因素所致[3]。因此对家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给患者及家属最大的帮助和支持,避免给患者带来负性情绪。

2.5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用药安全,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认真执行查房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尤其是夜间和中午,多巡视、多查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医护做到协调一致,保证重点患者的情绪稳定及安全。在患者服药期间,严格执行服药制度,服药到胃,方可让患者离开,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防止藏药累积自杀。

3 护理效果

3.1 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掌握程度提高 通过对自杀患者的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自己以前出现的行为都是病态支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和促进了治疗,治愈率提高。

3.2 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使护理信任度提高、满意度提高 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我们及时疏导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为患者保守秘密取得了患者的信任。有10例患者在发现有自杀先兆时,及时的心理护理及开展各种康复活动未发生自杀行为。23例患者发生自杀时都被及时制止,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3.3 家属理解患者、关心患者,患者对生活的乐趣提高,自杀率下降了 精神患者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家庭的同情、关怀和关爱。我们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及时与家属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宣传有关防治知识,让他们了解精神患者,树立防范意识。取得他们的配合、支持,患者对疾病的恢复增强了信心。

3.4患者的复发率降低了,杜绝了自杀,生活质量提高 建立出院患者的长期随访制度,使患者能经常接受医疗指导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病情变化能及时得到治疗。患者能够安心工作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减少和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痛苦,从而减少了疾病复发的机率。

4 讨论

4.1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应作为重点防自杀监护 本组35例自杀患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多见,应作为重点进行自杀监护。因受病态支配或药物副作用而发生自杀行为者占半数以上,因此既要重视病情的控制,又要严密监视药物副作用。防抑郁患者自杀是精神科的特殊过程,决不能疏忽大意。

4.2根据自杀的时间规律,做好防范措施是患者安全住院的基础 本研究中自杀以中午及夜间最多,凌晨是人的生理、心理防御功能最最低的阶段,而夜间难以得到直接和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内心矛盾无法解决,导致死的企图占上风。另外,这两个时间段值班护士只有2人,护士易疲劳,病友也多熟睡,患者常趁此空隙进行自杀。因此应加强此时间段的巡视。

4.3 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是防范自杀致关重要的 精神患者是弱势群体,本组大部分患者自杀前有失眠、妄想、悲观厌世等症状,所以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及言行。同时与家属沟通实施多元化的护理,使家属了解了疾病的有关知识。近2年,我们定期举办家属开放日活动,邀请家属及单位领导来院与患者欢聚,及时反馈患者需求,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易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5 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1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生物学因素,但也不能忽视诱发自杀的相关因素。精神病房的管理与防范工作确实降低了自杀的致死率。患者自杀前有较多的自杀信号流露,医护人员要注意识别,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引起自杀的种种迹象,针对性的给予早期预防,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通过开展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了自杀的发生,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充分显示了精神康复的优势,使精神病早日健康地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Key words: sports;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302-02

作者简介:秦永修(1988-),男,江苏连云港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训练理论与方法。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注重身体健康,而是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据统计,现代社会90%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工作、生活、学习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

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法。对陕西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6%。

1.2.2 数据统计法。对其中有效问卷做数理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质,另一方面也困扰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有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如果仅从身体疾病的角度来看,各种严重身体疾病的比例并不高,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情况并不乐观,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疾病,有的甚至达到严重的程度。

据新华社2005年1月25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经调查,高校休、退学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健康不良而辍学。这个比例占休、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个数字逐年递增。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压力直接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教育忽视了此问题。由于我国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项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多,进而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

2.2.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都是由父母操心办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大学生活时,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尽管在大学校园中,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照顾,但是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大学中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随着时间的增长便会产生心理疾病。

2.2.2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我国的高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咨询。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时,其工作主要侧重咨询和治疗,在发展心理教育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2.3 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受到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冲击,进而在精神方面受到压抑,同时感到身心疲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给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社会的负面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人格暴露出一些弱点。

2.2.4 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存在偏差,自我意识强烈,看问题比较偏激。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和在意,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过激反应,使得自身变得非常痛苦。

2.3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契机。结果显示,8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可以改善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有79.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压力。面对学习、家庭、社会等压力,许多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困扰,造成很多心理压力。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达到“健身”的目的,而且有效地转移思维紧张,提高人体在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健心”的目的。

2.4 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2.4.1 适度体育锻炼,可以锻炼心理压力。从事体育运动,经常做一些轻快的身体练习,进而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行转移,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放松神经的作用,最终减轻心理压力。

2.4.2 不同运动项目可以调节和治疗不同的心理疾病。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和改善不同的心理机能,减轻和治疗心理疾病。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调节。

2.4.3 经常开展体育竞赛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参加体育竞赛使压抑已久的表现欲充分释放,提高他们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得起逆境的考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调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消除心理疲劳、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3.2 建议

3.2.1 学校应对学生的课余体育运动给予规范,如举行正规的单项比赛,老师指导,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好的运动,避免意外发生。

3.2.2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主环境,应适当的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体育运动,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3.2.3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不但要关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要对其心理素质积极主动地培养、锻炼。

参考文献:

[1]赵伟,赵清波.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4(1).

[2]黎凡.兰州地区4868名中学生神经衰弱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1).

[5]张力为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2).

[6]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7]盛祖龙.大学健康教材[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5.

篇13

1 健康教育结合到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能机构不断扩大,教育内涵不断扩展,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因此,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在老干部管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是为老干部服务的重要内容。

1.2 特殊群体的健康需求:退休老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已逐步进入“双高”(高年龄、高发病)期,体质差、抵抗力弱,易受疾病侵袭、健康困扰,通过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预防、自我保健能力,对于提高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更好开展老干部管理工作的需要:把健康教育结合到老干部管理工作中,加强管理人员与老干部双方的互动和沟通,体现组织对老干部的关心、关爱,使其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不仅促进老干部健康,也利于老干部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确保老干部队伍安全、稳定。

2 老干部健康教育的措施

老干部健康教育,应选择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预防性教育、自我保健性教育和疾病知识教育为主。

2.1常见病、慢性病知识宣教:老干部多见的系统性疾病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了解这些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及治疗等基础知识,强调这些疾病的监测,如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应强调合理使用降糖药物、保持血糖平稳、优化饮食结构;而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应强调戒烟、家庭氧疗的意义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价值等。

2.2高危病预防宣教:高危病主要是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多见栓塞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症、脑卒中和深静脉血栓等,应注重这些疾病发病原因、发病先兆及急救措施,减少疾病的发作,有效进行急救。

2.3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受老化情绪、衰老、疾病、精神创伤、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往往与身体疾病不可分离、互为因果、互相加剧,从而使病情恶化,导致不良事件发生[1]。教育老年人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培养顽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督促老年人积极加社会活动,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做到心明豁达,知足常乐。

2.4 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教育: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是用药物可以解决,只能应用健康教育的策略,WHO调查指出,人类的健康和寿命60%处决于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2]。分析行为因素与所患疾病的关系及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进行正确行为指导。培养合理饮食、积极锻炼身体、积极休息的基本健康行为,戒烟、戒毒、不酗酒、不滥用药品,避开环境危害,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养成定期体检、定时预防接种、及时求医、自觉遵医的良好行为。

2.5 膳食营养指导:合理营养是加强老年保健、延缓衰老进程、防治各种老年常见病,达到健康长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必要条件,而营养不良或营养过盛、紊乱则有可能加速衰老的速度[3]。通过健康教育,让老干部摒弃传统的饮食观念,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传递“平衡膳食”理念,遵循老年人健康饮食原则,针对性地宣教营养缺乏病的预防知识及营养素对疾病防治的有效作用。

3老干部健康教育方法

3.1 因地施教:疗养院强大的医护队伍,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人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强,容易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定期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与老干部交流,进行健康咨询、预防保健、饮食营养及心理疏导,帮助老干部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方法。

3.2 因时施教: 根据气候、季节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春季对老年性哮喘进行专题宣传、温馨提示,讲解预防方法,夏季气候炎热,对防止中暑、蚊虫叮咬等进行针对性宣传,提高自我防治能力;秋冬季节,对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及时提醒,提高防范意识;特殊时期还可进行专题教育,如“流感”期间,适时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3.3 因人施教: 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的退行性改变,认知能力、记忆力、听力、视力、体力明显下降,性格上更加固执,更加强调自我。教育内容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以老干部主动参与为佳,采用个别指导和集体授课相结合。对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老干部,要经常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以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疾病,多些快乐、多些幽默、多些宽容和理解。

4 在老干部管理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思考

4.1 教育行为的合理性: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举证责任倒置,开展健康教育也存在潜在的法律责任,在老干部管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必须加强教育的组织与领导,规范教育程序,保证教育行为合法、合理,强调教育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2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利用疗养院现有资源,根据老干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教育计划,进行针对性教育,满足老干部健康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4.3 教育成果的实效性:讲究实效,保证教育成果,建立健康教育评价,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总结健康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苑学愚,张卫东.中老年健康体检4192例分析[J].人民军医,2011.54(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