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篇2

在传统理念中,家长、老师都认为这一问题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控能力导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积累,这些不良学习行为会渐渐地消失。也有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分心是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没有目的性或因长期的学习失败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效能感降低等原因造成的。

金洪源教授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分心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刚(化名),男,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聪明、好动,各门学科成绩均在70分左右。

小刚的父母是商人,整天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于是请一位50多岁的姥姥(自家亲戚)长期照顾孩子,孩子对姥姥很认可。姥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来辅导小刚,并对小刚有很高的期望。小刚刚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刚的成绩逐渐下滑。姥姥非常焦虑、自责,一度想要放弃对孩子的监管,经小刚父母的再三挽留,才勉强留下。来访时姥姥认为小刚之所以成绩下降是他的父母过于溺爱造成的,并为自己不能与小刚的父母有效沟通从而影响了她对小刚的教育而感到懊恼。(以下家长指的是姥姥)

二、问题行为表现及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

1.问题行为表现

在校表现:听课和自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时常有小动作或钻到课桌下玩,老师讲课时随便插话,影响课堂纪律,经常被老师批评:下课经常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较差。

在家表现:一提到作业就烦躁,发脾气,写作业时频繁上厕所或吃东西,甚至经常摆弄手指或脚趾长达两三个小时。已经小学四年级,还得家长看着学习,而且经常为了不写作业与家长吵闹或干脆拒绝写作业。

本人自诉:也想学习,但是一学习就烦,也知道家长是为了我好,但就是不愿意学习。

2.心理机制分析

小刚的学习分心就是由于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学生的不良互动方式导致的。小刚刚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家长感到满意,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也增多了,家长对小刚有着很高的期望,当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时,就开始指责、惩罚,遭到批评、惩罚的小刚便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随后的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越来越多,家长更加烦躁、自责,于是加强对小刚的管教和惩罚力度,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导致小刚和家长都在学习情境中建立起了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两人的消极情绪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增强循环系统。(如图1)

小刚先是受家长辅导时偶尔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导致在学习中大脑处于某种程度的暂时低能的状态;而暂时的大脑低能状态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会与当时的学习情景之间建立起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一进入学习情境(s)就自动产生消极情绪(E),出现学习分心(R),如摆弄手指、吃东西、频繁上厕所等。(如图2)

在小刚条件性情绪产生的同时,家长也出现了监督小刚学习情境下的条件性情绪。随着小刚学习成绩的下降,家长辅导过程中满意度逐渐降低,随之产生的焦虑、烦躁、自责等消极情绪与当时辅导小刚学习的情景建立起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每当辅导小刚学习时(S)就自动产生消极情绪(E),便会严厉地批评指责小刚(R),同时家长又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小刚,产生自责情绪(E’),加重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E),形成恶性增强循环系统。(如图3)

三、干预技术的设计及实施

如上分析可见本案例存在两个主要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循环系统,即家长辅导孩子形成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循环系统和不良情绪的负作用影响小学生学习分心形成的循环系统。这两个循环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加强的。其中小刚的条件性消极情绪主要受家长辅导时的条件性消极情绪影响,如果家长的消极情绪消除了,小刚的恶性循环系统也将发生变化,因此改变家长的消极情绪是本案例的关键。

1.认知调整

(1)对家长的认知调整

第一次,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分心的心理机制。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帮助家长正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孩子学习困难问题的实质及成因,分析孩子学习分心产生的心理机制。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作用,促使其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第二次,认知调整,主要针对家长上次回去后应用新理念和新方式辅导孩子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肯定和反馈,增强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的自信心。并针对家长在遇到孩子学习出现错误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指导,改变家长在这一问题上的某些错误观念。

第三次,认知调整,针对家长担心愧对孩子父母的重托,期望得到孩子父母的认可、理解与配合的情况,对家长进行了认知调整,并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的父母了解孩子学习的现状,父母对家长的工作表示认可和支持,使家长的心态平和了许多,也开始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2)对小刚的认知调整

07年9月21~22日连续两次认知调整,与小刚一起探讨学习的意义,分析玩与学习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分配,用举例子的方式帮他分析了学习分心的原因。帮助他树立近期的目标,共同进行了现场的学习方法的演练。并与其讨论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使他能够理解家长的行为。

2.放松训练

(1)对家长进行心理放松训练

07年9月21日家长第二次来访,针对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遇到孩子学习出错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问题,运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并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帮助家长消除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先让家长想象自己辅导孩子学习成功时的情景,在获得平静、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引导她想象自己正心平气和,用微微愉快的心情耐心地辅导小刚学习的情景。根据交互抑制原理,使新建立起来的适应性条件性情绪代替了原有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同时教给家长自我调整的方法,比如深呼吸、运动等。

(2)对小刚的行为干预

07年9月23日~9月26日,每天对小刚进行局部大块肌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并在放松过程中使用暗示性引导语,巩固认 知调整的内容,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与兴奋度。同时指导他掌握了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

四、辅导的效果

07年9月23日第一次行为辅导后,老师反映小刚变化了,课堂上能认真听课了,写作业效率提高了,有时还能主动举手发言。

07年9月26日,小刚同班同学反馈,小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下课不再同学了,写作业时特别认真,很少东张西望。他的同桌这样说:“小刚现在变化太大了,他再也不来烦我了,我真高兴,我们有时还一起讨论问题。”小刚自己说:“老师,我成功了,真高兴。”

07年9月27日,家长反映自己现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情绪很稳定,遇到孩子学习困难时,能主动地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小刚是爱学习的孩子;我要耐心地帮助他,他一定能成功”。现在她发现小刚写作业越来越快,越来越认真,她很高兴。有时她还抽出时间与小刚一起打打羽毛球。

家长还用书信的方式与小刚的父母进行了交流,并进一步得到小刚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提高了她辅导孩子的自信心。

老师反映小刚在课堂上能坐得住了,写作业时能集中注意力了并且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融洽了,老师还发现他开始帮助班级值日生工作。

08年1月11日家长反馈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好,小刚的期末考试成绩从原来的70分左右提升到90分左右。并且能随时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了。

08年5月,班主任反映小刚在班级中能主动帮助同学,朋友越来越多。成绩在稳步提高。

五、讨论与思考

1.对小学生的认知调整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

小学教育是习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具有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等年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认知调整时可以结合其年龄特点采用举例子、讲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更易于被其接受。

2.要关注家长的情绪对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影响作用

小学生学习分心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家长的辅导行为直接相关――由于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或成绩,常常会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并伴随消极的行为表现,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期待的状态,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就会使小学生在学习情境下建立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导致学习低效或学习分心。

因此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必要的。

3.要坚持跟踪指导

小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对小学生个案辅导要注意跟踪反馈,反馈时间由短到长,三天、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要及时肯定与鼓励小学生的积极行为,同时还要根据其成长的需要,输入新的知识。咨询老师应指导家长、老师注意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捕捉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契机。

4.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对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本案例中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因为看到了条件性情绪这个核心变量,所以使得问题的产生原因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从而快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杠杆解,并看到了行为背后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知识要素,利用了放松训练这种高效的暗示性学习方式,使得问题得到了较快、较好的解决。

点评

问题出现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当前问题作错误的心理机制解释和采用错误的干预方法。本案例作者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首先分析案例中小学生学习分心的心理机制,抓住影响学生学习分心问题恶性循环系统的杠杆解,即家长辅导学生形成的条件性焦虑情绪,然后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分析中作者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举例子、讲寓言故事、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表现出辅导者的智慧与创作性,将元认知技术灵活地应用到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分心是小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正确对待此问题,可以说该案例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在心理辅导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而已,辅导教师还要借助一些适当的反应方式,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倾听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鼓励对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对方能够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使其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威信。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严厉,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良好氛围下的倾听,可以使对方畅所欲言,不仅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舒缓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鼓励

鼓励是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面对他人,人们总有一种心理防卫本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私人情况,尤其是这些情况涉及负面的心理问题时,会谈往往会出现中断。在这个时候鼓励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是指对被辅导学生所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是这样”“还有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心理,如“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是,我正陪着你”等。鼓励这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和倾听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既能使辅导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使来访学生了解到辅导老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这样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三、询问

询问的原则是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和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

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不仅仅是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流露出某种情绪,表明特定的态度。但有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能”或“我也说不清楚”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其他开放式的问题,如“为什么……”等。

封闭式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比如:“这件事就是你目前最头疼的吗?”“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吗?”“你是不是一直就很孤独?”这些问题就是封闭式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功效。转贴于

四、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在会谈中所讲的内容及表露出的情绪、情感、思想态度的实质,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通过教师复述,学生也可以再进行修正和解释,最终使辅导教师完全理解学生的问题,达到交流的效果,为进一步的会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澄清

澄清能给来访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自身问题的方式。当学生处于困惑之中时,往往缺乏较高的反省能力,而更多地倾诉自己所体验到的表面感受,不能很好地深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澄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自己的问题,把各种表面现象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实质。

篇4

学生的健全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但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外部行为的改变,更要深入学生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意识等隐性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内部心理结构,逐步改善学生的行为特点,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不良行为。鉴于此,笔者首次尝试利用团体动力学,通过团体互动的模式让每个成员不断地接触团体中注意力有所改善的其他人,彼此进行有力的真实流,从而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提升自我价值感。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所选取的成员是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抽取出来的具有典型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且行为问题突出的16名四年级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了辅导方案。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1.结果分析

(1)团体成员注意力的显著变化。在注意力测验中85%的成员居于高分段,即他们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和高效的注意力。如:做试卷时,你会经常漏掉题目吗?全体成员都选择“不会”。在访谈中,成员意识到自身的进步,善于接纳并倾听组员的建议。比如,成员CYF在第一次的团体辅导中完全静不下心来倾听领导者讲游戏规则和团体契约,更无法专注于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团辅室里玩闹,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成员。但是在后面的活动中却能快速站好队,认真听游戏规则,并将心理能量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乐于关注其他成员,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成员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每个团体成员多次重复适应不良的交流,让他们拥有机会不断进行反思与理解。在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者持续不断的相互影响中,他们认识到每个成员此时此地的感受都与其他成员有关,同样的,他在团体中整体感受的品质也被其他人所影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成员不但专注力提升,而且变得更加的勇敢、自信、具有抗挫能力。比如:在平常的课堂上,这些学生经常会无视课堂纪律,随意插嘴、讲话,甚至于离开座位,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发现成员更有礼貌了,会主动打招呼,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做小动作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3)成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在班级里由于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关注面受限,易使一部分同学游离于课堂外。而在团体活动中,每个成员均参与到活动中,领导者对于成员的反应能及时做出恰当的反馈,加上其他成员的关注,致使每位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逐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强。

2.经验总结

(1)注意对成员活动的及时反馈。比如:对活动规则的讲解,要及时询问成员:“对规则有不清楚的,请举手。”同时澄清活动目标并对规则强化。在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成员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发现有成员在游戏中没能顺利完成或是遇到困难,应及时做出反应,可以上前轻拍其肩膀表示支持,或是对其点头、微笑表示鼓励。发现成员情绪低落时,应及时给与疏导,调整好状态,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成员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最终得以自我成长。

(2)重视活动后的分享。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活动后的分享,通过成员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团体内分享,可以让其他成员得到启发,彼此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传话游戏中,要求成员小组内分享,倾听成员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获胜的方法。此后,全体成员围圈而坐,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通过分享,成员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认同彼此的感受,认识到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对自身的认知。

篇5

一、辅导员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对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第一步,如果能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

(一)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因为大学生再次之前一直都在学校学习,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生活之外,对外面的社会了解很少,不懂得在社会中如何生活。走进大学这个新环境,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如何独立,所以心理上会感到恐惧,所以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引导他们逐渐由未成年的依赖心理状态到成年人的独立心理状态过渡,让他们顺利的渡过此过渡阶段。

(二)人生目标定位的需要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他们此前基本没有社会生活经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往往对未来充满着理想和幻想,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面着手。总而言之,大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在学习上,在就业上没有针对性,往往是人云亦云,到头来总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三)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不像中小学阶段,是由老师的督导下被动的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间之间摆脱不了被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很多同学习惯依赖性学习,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产生厌恶感;大学的学习虽然以专业知识为主,但知识面非常广,各种知识面之间相互交错,很多知识超越了教材的范围,所以学生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比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自主,广泛,所以就要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四)交友的需要

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接受父母,师长的关爱呵护,很少关心别人,所以来到大学之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非常的吃力。他们迫切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又缺乏交往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交友方面会出现各种障碍及心理问题。辅导员在此时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人,教会他们把我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良好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一是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大学生踏人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三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四是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人而异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如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娇子。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现在读大学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也叫“素质拓展培训”,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性的比如说利用班会,体育活动、军训、进行体能、心理游戏等素质拓展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辅导员也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实践工程,辅导员的工作只是一个子系统,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系统中的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篇6

    学校在引导小学生消费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小学生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小学生的消费完全要靠父母,小学生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往往不能体味父母挣钱的艰辛。父母维持一个家庭的经济运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学生不应该让自己的超限消费加重他们的负担。尽管一些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的小学生在消费时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也不能养成随便消费的坏习惯,应该教育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消费要适合自己的正常需要,如身体发育需要的饮食,增长智力需要的书籍,符合学生身份的必要衣着,为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去参加一些文艺和体育训练等。在享乐方面可以少消费一些,如不要为了追求时髦而去讲吃;讲穿、讲玩,互相攀比。

    2.在小学生当中宣传消费常识,进行消费咨询,使他们能自觉抵制错误消费

    现在有很多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不会合理地消费。

    有些小学生常常拿着钱到商店、书店胡乱地买一通,并不能考虑到所购商品的实用性和价值。这与学生缺乏消费知识有关。学校也要教给小学生生活方面的常识,让他们掌握一些消费知识。第一,饮食要注意结构合理。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小学生认识到不能偏食,不能乱吃零食和各种小食品。第二,流行不等于美观。小学生的衣着不宜赶时髦,流行的东西一般价格都比较高,而且不一定适合小学生健康、活泼的特点。第三,智力投资不能过于慷慨。小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和课外读物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选择,而不能随心所欲,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小学生进行消费咨询,使他们能把因为消费带来的困惑和烦恼告诉教师,教师及时地帮助他们排除因消费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3.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小学生在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中可以得到锻炼。亲身参加劳动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家庭要引导小学生合理消费

    家庭是小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小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态度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地都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盲目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要想教育小学生形成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必须首先从家长做起。

    1. 学会对孩子的频繁消费要求合理拒绝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也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许多家长一味地娇惯孩子,对他们的消费不加限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会形成孩子依赖心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应该拒绝孩子提出的过高消费要求,决不能任由孩子虚荣心的膨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孩子。

    2.公开经济收入,与孩子一起制定消费计划

篇7

由于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中职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日常教学中,难免遇上个别学生与教师“顶牛”的情况。如个别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趴在课桌上睡觉,做小动作,教师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与教师“顶牛”起来。这种现象在《学校心理学》上将它称为“行为问题”或“问题行为”,也是青少年常有的“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它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中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缘由,防止学生“顶牛”的产生和发展,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本文拟对“顶牛”的形成因素预防及心理辅导作初步的探讨。

一、“顶牛”的形成因素

心理学认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天生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一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就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一个学生的过错是社会因素和教育不良影响,通过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积累而出现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复杂的,它来源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影响

1.家庭父母娇宠溺爱或父母离异少管教,造成学生任性、霸道、蛮横、自私等不良习惯的养成。

2.家长言行的不良影响,形成父行子效。

3.家庭教育不当,粗暴野蛮简单的教育方法。

(二)社会因素影响

学生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及网络信息传媒的作用,外来意识形态中许多不良因素的传播,无不侵蚀和影响学生,造成他们刁野的不良行为。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1.教师教育不当,简单行事。

2.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落实不严,不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学生固有的素质,年纪小、经历短、经验不足,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自尊心和好胜心强。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当教育者与被教育的愿望或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由于“逆反心理”的日积月累,最终导致“顶牛”行为的形成。

二、“顶牛”的预防

古人言:“先其未然谓之防”,意即在学生没有产生行为之前应加以防患。要做好防患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解决教育者对“顶牛”的态度。

热爱学生和信任学生是防止“顶牛”的前提。热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成绩、特长要充分肯定。对于他们偶然的过错要充分理解和疏导教育。这样,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属“顶牛”型的学生平时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斥骂,有时被粗暴的挨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生心理逐渐形成逆反心理,与周围的人疏远,性格变得冷漠、怪癖。在上课时,当他受到教师的批评时,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导致”顶牛“行为。

(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思想预测。

思想预测是防止逆反行为的关键。学生思想状况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学生顶牛行为形成之前,总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显露出来。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苗头,尽可能地把不正确的思想消除在萌芽中。此外,教师要深入学生家庭、社会调查,它是学生思想预测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信息途径了解学生的爱好、个性、兴趣、特长,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耐心、细致地谈心,最终攻得学生“顶牛”行为自觉纠正。

为了避免“顶牛”行为的产生,必须消除“逆反心理”。可以做好如下工作:肯定他有胆量,好胜的表现,相信他能把许多事情做好;相信他能知错改错。

三、“顶牛”的心理辅导

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的道德体验,促使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充分运用《学校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转变其“问题行为”。发现学生“顶牛”,该如何心理辅导和教育转化,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避免正面交锋,杜绝剧烈冲击。

有的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里随意说话、嘻笑、或者做小动作,干扰课堂上课时,不是采取训斥、威胁,就是赶出教室体罚学生,甚至有的教师动起粗来。这样,轻者虽然一时被镇住,但心理都十分不满,重者难免发生正面冲突。遇到类似与教师对抗的不合作行为,教师不能急躁,应镇静自若,待找到根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冲突。

(二)诱发感情共鸣,促进思想转化。

良好的情境对培养和强化学生情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表现为“顶牛”的学生常被教师批评,同学冷落、排斥,家庭父母的责备,使他们产生自悲、孤独感。因此,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要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现自强、自信的尊严,让他们有一股自强不息、精神振奋的良好情绪,还可以通过典型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分清是非,激发他们的情感,促进思想转化。

(三)运用强化手段,控制定向行为。

篇8

作家查建英曾说,在80年代,人们像对待初恋、对待梦中情人那样痴迷地追求知识、追求创作,把阅读、探索、思索作为生活中最大的愉悦,并且感到幸福,很浪漫也很诗意。

那个年代,属于科学,属于诗歌,属于那些倚着国槐,就着早晨第一缕阳光读书的大学生,属于那些夜间在广场上席地而坐,借着路灯读书的年轻人。那个年代,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试图通过学习来建构一个新的世界,从精神到物质。

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一幕幕场景已然非常陌生,因为与“学习”二字有关的意象在这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剧烈蜕变。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天赋的能力。从呱呱坠地那天开始,婴儿便从身边的世界中采集声音和颜色,来构建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之塔。从行走,到说话,学习恰恰是人之为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尊师重道之国,学习,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味。

中国的孩子们很早就被送到一块块黑板前,背着小手端坐着,听着粉笔的嚓嚓声,从12345,到日月人手口,一课一课学下去。日出日落,上课下课。冬夏流转,年复一年。脑容量在信息的刺激下,迅速增加。校园里奔跑着一群大头娃。

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只要一谈到学习,上述一幕便会立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学习的味道并不甘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那一天——把所有考卷和辅导书变成校园里的一场“大雪”,然后卸去一身学习之重,走进大学校门。

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却发现,之前学的东西,派不上大用场,我们上了十几年的学,可从没有谁认真地告诉过我们:究竟该如何学习?究竟该学习什么?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

今天的中国,是个考试之国,证书之国。在褪去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后,整个社会显露出的极其现实的需求催生了庞大的教育产业。学习与财富和资本紧紧挂钩。随着互联网发展,在线教育市场迅速膨胀,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都已经布局在线教育市场,“小龙女”龚海燕甚至也在卸任世纪佳缘老总位置后杀进这一领域。但是,单纯为了证书和学历的学习目的,早已远离了“学习”二字的本义,在这种情况下,再新的形式和手段,也难掩背后的功利性本质,难以言新。

从孔子到互联网

世界变了。

当专家变成“砖家”,教授变成“叫兽”,我们还能向谁来求教?我们如何再确立自己的知识坐标?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谁编写的教材可信?谁有资格让我们倾听?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问题都需要再思考,并且也已经出现了新答案。

开启自孔子时代,在中国历史中延续了几千年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师与生的角色定位被颠覆了,教与学的清晰边界被模糊了,专业与业余的坚固围墙被打破了,于是,只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已经明显不太够用了。

打开浏览器,不难嗅到新风潮的阵阵气息。

当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曾引起轰动,如今,这些饱受争议的“北大猪肉倌”开起了“屠夫学校”,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去“深造”,学习从分割猪肉到商业管理的一系列课程,再次制造抓眼球的新闻。

另外一些年轻人,则发起“角落里的中国”项目,拿着摄像机和单反默默“走基层”,他们到达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观察和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一过程,也恰是一个进入中国的“内部”,向现实社会讨教学习的过程。

还有刚诞生不久的“开源学校”:向任何年龄层的人征集课程,可以是任意主题,学习方式不限于课本、教室,可以是跟社会组织的短期合作体验项目,可以是社会实践,可以是网络视频或者手工制作等等。

开源教学、体验式课程、工作坊……学习,正在以种种新形式进行着“大变身”,这个新学习时代所需要的“新学习力”,也通过年轻人的种种尝试得到展现。试做归纳,那么可以说,它的真髓是开放和共享,基本模式是互动,基本品格是务实,基本姿态是谦虚,基本向度是未来。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不再是什么新锐口号,而是一种应对多变复杂现实生活的生存策略。

新学习力,不是被动灌输,不是填鸭,不是人云亦云,是一种整合既有信息并挖掘价值的能力,是一种主动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来成功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各种新情况的能力。

新学习力,也是运用新的技术工具、新的思维方式来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升级。

什么是新的技术工具?比如互联网——善于运用互联网来学习,几乎可以说是弥合因为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出现的“信息鸿沟”的唯一出路。

篇9

中学阶段,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班主任。而此时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个性进一步凸显。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如果居高临下,虽然有时可以较快地“解决”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学生更内在的真实感受得不到宣泄,更深层的矛盾得不到解决,结果必然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一些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并易导致师生的隔阂甚至对立。此外,尊重学生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使每个学生都有向上进取的机会。班主任的歧视行为和偏爱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给整个班级工作带来许多不利。有少数学生反映:在班上“有两个世界”,尽管自己有时想上进,但想到老师的态度,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想放弃学习。如果班主任协商其他任课教师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

二、班主任要信任学生,达成与学生交朋友的策略

班主任要信任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近几年,笔者一直任高三班主任,每次刚刚接班的时候,笔者总是先向学生以前的班主任进行了解,抓住最顽皮的学生,委任他当科代表,给予他重新生活、重新开始的信心。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他就会感受到最大程度的愉快,对别人的观点、态度就容易接受。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班主任要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采取爱的导航策略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教师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能总是通过简单的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要用爱来沟通心灵,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这要求班主任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价值、无限潜力的人,要理解他们的需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是天然合理的,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欢乐、忧愁、困惑,学会抓住他们的行为动向,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前有个男生找笔者,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侵犯,就会控制不住,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为此深感苦恼。笔者和该生谈心,挖掘该行为的原因,当这个症结找出来后,他从心底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这个以打架闻名的学生彻底告别了不良行为习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就能帮助对方顺利地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正确成长,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学生了。

篇10

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这是众所周知,因为小学生心理在小学生阶段是最极不稳定。所以在行为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易犯错,他们嘴上说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在行动上却重复了。往往教师很容易片面地认为是学生行为养成不好,或是屡教不改,而对其中部分的学生产生别样看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教学教育工作者能掌握小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规律,对这样的学生培养和学生的能健康成长。如某些上课总爱讲和课堂无关的话的同学,惹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来。用眼神提示他,他马上就明白自己做错了,但认真听课的时间没多久,他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都会有三四次。每次暗示可以起作用,指出他一次,但不久又照犯。这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如我班有个小鸿的同学就是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有次在课堂上对其的表现我就我就故意继续讲课,小鸿这时想这回不上当,他另想别的来故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说出在课堂上你学到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的规律。小鸿这时就回答不出了,我微笑着让他坐下来。课后我问:小鸿你对我讲课觉得如何?能否讲下你的心理话。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小鸿对老师上课是接受认为,但小鸿老是想同学和老师对他不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别人重视。我经过思考后帮助小鸿分析,要想别人重视自己,自己先要从各方面做得更好。无论纪律还是学习成绩更要有带头作用,这样别人就会对你重视和尊重。经过反复教育及教师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小鸿真的转变了,并成为同学重视和尊重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把问题与现象简单的归因为学生“不认真”,经常批评和训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认识了学生自控能力差,心理极不稳定这种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要用耐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体现师生和谐的教育理念。

二、对事物的认识深度缺乏深刻

一般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因此,心理学上对事物缺乏深度认识,也就不能从意义上去理解事物内涵,所以造成自己行为不规。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冷静、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症结,然后去做疏导教育工作。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看见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活动,于是叫他们离开校园回家,今天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篮球队及乒乓球队的训练暂停。刚好碰巧学校从这个星期开始,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离开校园回家。他们是很不情愿地走开了。学校教师开完会,我还发现他们竟然还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我告诉他们,校园操场上没有老师在,学校的篮球队、乒乓球也暂停训练。学校也有新规定要求同学们在无老师在场学生是不能留在校园活动,你们几个还留在学校玩,这是有违校规的。学生们当中大部分同学都低头认错了,可是其中小郭这个学生,他不仅没认错,还说老师不讲道理,这么早放学,也不让学生在操场玩,是你们老师能早点回家,你们太自私了。我听了没发火,却冷静下心,耐心地解释为什么学校近来会做这样的决定。因为近来校园安全事件影响太大,为孩子们的安全,只能是让你们放学后早回家。学生们理解了,也就暂时接受了他们不喜欢的“校规”。

第二天小郭同学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向我主动承认了昨天下午的表现是错误,小郭同学讲学校能结合当时的社会上校园安全情况作出这些规定是为了我们学生的安全着想,是正确的有必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层理解后,就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强化的约束效果。遇有问题,要耐心、热情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会达到教育目的的。

篇11

2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被试抑郁、焦虑、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测量结果和比较

干预后抑郁、焦虑的量表分数均降低,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的评分结果均有所提高。其中抑郁、自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干预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团体咨询效果评测结果比较

每两次活动后都进行一次团体咨询效果评测,满分为10分。随着团体活动的开展,团体成员对咨询的效果评价逐渐提高,见表2。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8-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个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们不仅要面临自己身心的剧烈变化和自我认识的发展课题,还要面临新的学校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学习要求。尤其是在以高考为目的的现实情况下,他们需要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他们一方面常常对自己的新生活有着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常常缺乏应对新环境的态度和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高一新生入学时期适应的好坏,与学生整个高中阶段表现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很多入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因为入学时的适应问题没解决好,结果在整个高中时期都不尽人意。因此处理好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解决处于青少年期的高一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采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小组心理辅导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小组心理辅导是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较新的工作模式,这里的小组心理辅导等同于国内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但我们认为“团体”这个概念是一个包含人数较多的概念,容易与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混淆,而“小组”更能体现group counseling的内涵。团体心理辅导在20世纪90年代初传人我国大陆,内地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有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国内针对高一学生心理适应小组心理辅导的研究却很少。

本研究本着探究性和实效性的目的,针对高一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进行小组心理辅导干预,探讨小组心理辅导对高一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的效果,从而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法,增进中学生入校适应教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对中学生小组心理辅导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

本研究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新生中,按照以下标准选取被试:(1)自我报告有明显学校适应困难的新生,即已经入学两个月仍然觉得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而产生学习、人际关系、自信心等问题的学生。(2)根据家长、班主任对申请参加辅导小组学生入学两个月来对新环境适应情况的主观评价,并请他们签署同意参加辅导小组的意见。(3)所有小组成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新学校的心理适应不良,而非神经症、家庭关系等其他问题。(4)为了减少人员之间的多重关系,在高一年级每班选择1名被试。最终选出8名学生,其中男生3人,女生5人。

2.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理念设计小组心理辅导,实施了每周2次,每次2小时,连续5周的小组心理辅导。在实验结束一个月后,请小组成员提交书面自我报告。

在小组心理辅导开始前,让实验组的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目前状态,在辅导结束后,再让他们用文字描述自己在经历小组辅导后的变化。用这些资料来分析小组干预的效果。

3.小组辅导过程与方法

本次小组心理辅导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小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小组心理辅导的设计和准备。根据小组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可能用于辅导的时间安排等因素,设计了以REBT理论为依据的小组辅导方案。

第二阶段为组员筛选阶段。在组员的筛选中,我们首先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海报宣传,说明小组的目的、时间、对象等。在家长和班主任同意的基础上,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根据填表内容是否属于新学校的适应不良问题,以及需要帮助的愿望强烈程度,我们初选了20名学生,并分别面谈。由于小组人数的限制,最后确定了8名小组成员名单。然后我们与学生签订了有家长签字的书面同意书。

第三阶段为小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持续5周,每周2次的小组会见。每次会见的主题分别为:认识你真好、当我们同在一起、我的世界、自我探索――谁控制了我们的情绪、自我探索――心中的精灵与魔鬼、挑战魔鬼城、真的是世界末日吗、向自卑感挑战――缺陷也是一种美、重新订做一个我、笑迎未来。前三次活动主要为小组暖身和过渡阶段,中间的五次活动主要为小组辅导阶段,最后的两次活动主要为小组结束阶段。

第四阶段为小组后续阶段。在小组结束后的第四周,我们让小组成员书面报告他们对小组辅导的感受和小组辅导结束后的经历。

三、自我报告

在收集到的8份自我报告中,每个人的报告都出现了快乐或者类似的词。可以看出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小组辅导中。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描述自己在参加小组辅导之前的心态:“刚来学校,面对这近三四千人的大校,心里总觉得没底,不知道是否能在这么多人中崭露头角。虽然嘴上说不害怕,可心里还是不敢相信自己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心情总是很压抑,似乎看不清路在哪里。”报告描述了自己面对新环境的不安,渴望出色表现又信心不足的冲突,以及对以后生活的茫然。

关于参加小组心理辅导后的改变,有七位学生都提到了和人际相关的方面:“我也学会了与人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真诚地与人交往”,“现在我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与同学交往也更有信心了”,“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人际交往的问题,而小组学习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在集体中生活,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也有学生写下了自己在生活中同室友关系改善的过程。

还有五位学生写到了对控制自己情绪的变化:“面对问题,关键是有正确的想法和良好的心态,从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平稳。一切情绪的表现都是由想法产生的,这是我在这个小组学到的关键的一点”,“我发现我的脾气和处世的态度越来越好,以前动不动就发火的事,现在也都看得淡了”,“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一点小事而生气,反而把心放得很宽很大,比以前快乐多了”,“情绪ABC法使我在生活中少了很多烦恼……我的苦恼正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苦恼强加给别人,这样一想,我的心情便好多了,烦恼也少了”。

在应对方式的改变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遇到了困难,我学会勇敢面对,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心态,寻求解决的办法。”

通过以上学生的自我报告,可以看出小组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以更好的方式来应对外界,适应新的环境。

四、讨论

高一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有很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人际适应问题。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同学,如何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网可能会影响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在小组心理辅导中,我们设计了许多的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但带给小组成员快乐,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组心理辅导中,还有助于帮助小组成员感受大家的关注,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感受。去思考身边为什么会发生不开心的事,如何使用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来处理这些不开心。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组心理辅导通过活动以及彼此的互动来帮助小组成员了解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减少学生的自我和经验的不和谐感。

五、结论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61-01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来袭,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以及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视野、交际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正面临着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服务的主动性。服务要涵盖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全过程、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的强化服务。要“善待学生”,培养学生自立诚信、敢于担当、勇于超越的思想品格。要为学生办实事、解决难事,突出“服务意识”。学生工作中服务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服务经济时代,那我们如何服务学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好服务?这就涉及到服务力:即高校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意愿逻辑和能力。服务力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我们如何提高学生工作的服务力呢?

一、 转变观念力与加强学习力

观念力 :一个观念的改变,它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企业的命运。同样,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他就可以改变自己命运。高校辅导员如何让学生对我们有信任感,如何让学生成为我们永久的忠诚者,只有服务才能永久的锁定并优化我们高校学生工作的场域。我们要树立如下服务观念:人人都是学生服务员;环环都是学生服务链,个个都是服务形象, 处处都是服务窗口, 时时都是服务演出,事事都是服务体现。

学习力: 所有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习来实现,学历不代表实力,学习能力才是我们真正的实力,辅导员要在快速发展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要去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环境的变化,就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力。这是一个学习力竞争的时代,要学得比竞争对手更快,并且更快地满足现实需求,在学生工作中,就是要有更快满足学生潜在或显现需求的能力。学习力是我们学生工作持久的竞争力,也是是我们学生工作创新力的来源。所有的创新都来源于我们对大学生传递的需求、判断提升出来的结果。很多时候来源于我们向师生学习的结果,学习力更是我们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尺度。所有服务能力说到底都是来源于学习力,因为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就要从学习力的打造开始。对学习力的定义,有人说它就是工作者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它来源于我们的愿意学习的动力。我们辅导员的学习力呈现出来就是学生服务力,如果我们重视学习,就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就能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把握趋势力与提高执行力

趋势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未来的服务能力也是把握趋势的一种能力,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服务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服务力就是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今学生工作呈现了多趋势的转变:例如,第一 从“知识型”向“学习型”转变。第二 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第三 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而且要厚基础,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要成为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多变性的复合型人才。

执行力 :在辅导员工作中,执行力通常是指我们辅导员贯彻学校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执行力是辅导员三种能力的体现:对学生工作的理解力;对学生工作执行的意愿;对学生工作执行的技能。执行力核心的因素是辅导员的情绪,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好坏决定执行力的好坏。服务经济时代到来,高校大学生是学校主体,要创造满意的学生,必先创造快乐的员工。管理的起点,就是对象的情感和情绪,当你关心爱护学生,学生自然会努力为自己负责,所以制造快乐的工作情绪,才能创造满意的学生对象,满意的学生才会忠诚的参与学校的发展,才会带来学校持久的教育资源价值。其实学生工作服务力它就是一种学生工作执行力的表现,而这种执行力来源于学生工作者心情的愉快程度,而情绪的愉快程度来自于管理层内部服务观念、服务体验,部门与部门之间都是服务关系,员工对员工之间都是服务关系,上属以下属之间都是服务关系。在高校,我们辅导员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服务体验,这是一个体验服务经济的时代,学生的满意度往往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来自他们的体验感觉。要把一个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高执行力的队伍,就必导入服务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服务员,辅导员在工作的时候心情愉快,就提升了学生工作的执行力,执行力提升之后,他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培养,去教育、去服务更多满意的学生,这些满意的学生就会带来学校真正教育价值的收益体验,这就是服务力就是执行力。

三、沟通力与认知力

沟通力: 沟通是解决所有所有问题唯一途径和方法,沟通力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双方传递信息、传递思想、传递情感交流、达成共识、获得双赢的过程。在辅导员工作中,聆听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聆听可以创造让学生惊喜满意的服务。辅导员工作中,有效沟通的原则:尊重学生、积极聆听、有效互动等。

认知力:在服务经济到来时代,如何正确的认知服务,将决定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做学生工作服务,也就决定了我们服务的水平和结果,决定了学校持续发展及口碑好坏,所以认知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服务能力。高校学生是我们学校的生命所在,是我们创造教育财富的源泉,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应该注意角色互动。学生是参与服务的生产者;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是选择服务的决策者;是检验服务的评判者;是监督服务的督察者;是宣传服务的传播者。从学校的角度,学生服务是未来学校的生长点,是树立学校品牌的捷径,是学校诚信的表现,是服务经济时代竞争优势的体现。

四、结语

辅导员工作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把服务力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驱动,强调的是辅导员的思想认识、工作法度、精神状态、工作主线、核心和灵魂。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浓重的今天,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机构,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服务力的过程,提升了服务力,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服务。所以在辅导员工作服务:我们要对学生热情、尊重,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然后迅速的反馈学生的需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服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体验,要善用学校及我们身边拥有的资源,去塑造超越学生期望的体验,努力提高服务力,创造更高的教育价值。

おげ慰嘉南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