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重点

儿科护理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护理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重点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8-02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院开展已有10个多月,儿科做为医院首批示范的三个病区之一,在前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时间点均为接触点,但最能“打动患者的心”以及影响患者下一次就医选择的时间点为“关键接触点”[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关键接触点”的护理,可使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8―12月儿科住院的有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家属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家属92例为患儿母亲,18例为患儿父亲,首次住院89例,再次住院21例。

1.2 要求填表者每项内容只填一个分值,否则作为无效

所患疾病83例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为消化系统疾病,5例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为小儿肾炎,1例为过敏性紫癜。其护理项目内容依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定。

2 方法

2.1 关键接触点的调查。问卷由16项内容组成,根据测试者对16项内容的在乎程度,分为:很在乎、在乎、一般、不在乎、很不在乎,然后将患儿及家属所填护理项目中百分比高的8项内容进行排列[2]。

2.2 关键接触点的提取。患儿及家属问卷百分比前8项的内容,依次为:护理操作技术娴熟,讲解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所需检查、化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讲解所用药物知识,所患疾病的健康教育,护士的服务态度及沟通技巧,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安全事项,饮食喂养知识。

2.3 制定护理对策

(1)强化护士“三基训练”进行岗位练兵,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考核并举办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次,对儿科常用的技术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暖箱和光疗技术等要求熟练掌握。对新入科的同志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在操作上精益求精,静脉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尽量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为患儿创造舒适的内外环境,使其早日康复。

(2)加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患儿家属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使患儿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各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饮食喂养和疾病的预防护理措施,减轻了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3)强化基础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患者康复的进度[3]。我们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局面,同时简化了各种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严格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使患儿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科室有专人提供开水到床头,护士为患儿洗头、剪指甲、换尿布等,食堂根据饮食原则提供可口饭菜。尽量做到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做到陪而不护,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4)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步骤,沟通在护理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4]。尤其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多与家属交流,共同理解孩子的需求,对较大的患儿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护士应注意仪表端庄,面带微笑,使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并规范使用礼貌用语,如“小朋友不要怕,不痛的,给屁股上画个月亮,你很勇敢”等语言,给予心理支持。要以爱心、耐心、细心、温馨的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放心,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

(5)加强入院宣教。患儿入院后,家属和患儿进入陌生环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护士应按护理程序及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安全告知等,使其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消除紧张感,尽快适应病区环境。

(6)提供喂养和饮食指导。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鼓励母乳喂养,正确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正确指导人工喂养方法及辅食添加的顺序。对幼儿、学龄前、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少年的饮食应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3 结果

在优质护理中运用关键接触点进行护理,分析患儿及家属重点护理项目中的关键接触点,针对关键接触点采取护理对策,通过每周的行政查房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使住院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4.1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若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5]。关键接触点是一种进步的、实用的、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在优质护理中实施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管理意识。它促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更符合患者的需要,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责任护士为所负责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通过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儿家属和社会的理解、尊重。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科室的知名度,达到患儿、家属、社会的满意。

4.2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能积极主动参加科室和医院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和自学考试。在2011年4月份医院组织的技术操作考核中护理人员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少明.金朝霞.涂议军.“零缺陷”管理与医院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10―12

[2] 苑江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及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7(26):16―17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5月收治患儿137例,男58例,女79例,年龄0~14岁。呼吸系统疾病61例,消化系统疾病52例,循环系统疾病11例,免疫异常及结谛组织疾病8例,其他5例。

提出焦点:病人入院后护士通过与患儿及家属交流,询问病史、护理查体和病情观察等方法,评估患儿目前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或异常行为,作出判断和结论,用简单几个字的护理术语表达成为焦点。

描述资料:描述护理过程中支持焦点的资料,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以及患儿的应激反应,与病人目前病情有明显意义的资料,且与焦点相关。采取护理行为:针对患儿的焦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给予反应和结果:病人接受护理行为后的反应和结果。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健康知识。如:进食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

焦点记录法以F、D、A、R、T5个项目来书写,格式由五分格构成:即日期、时间、焦点、护理记录(D、A、R、T)、签名。D、A、R、T的记录比较灵活,不一定依次出现,有时可能出现D、A、R或D、T,但有护理行为(A),就必须有反应(R)。

我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焦点记录方法举例说明,见表1。

结 果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的实施和推广为书写整体护理病历创造了有利条件。

儿科整体护理病房采用焦点护理记录法的137例患儿获得良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均病愈好转出院。发放病人满意率调查表137份,病人满意率由开展前的85%达到99%。体现为健康教育和入院指导宣传到位,护理工作细致周到,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关于焦点记录法评价发放了自制护士满意度调查表20份,护理满意率达100%。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护患关系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明显增强;护理文本书写及培训时间明显缩短;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也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认为焦点记录法适合整体护理的要求,值得在各病区整体护理病房推广。

讨 论

焦点护理记录法的优点: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焦点不需要描述相关因素,简单适用,病人的健康问题一目了然;②结构简单,易学易用。焦点记录法使用五分格记录法,病人焦点突出,条理清晰,书写方便。护士容易学、容易懂、容易使用,培训工作简单;③焦点护理记录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由资料焦点护理行为健康教育反应和结果5要素构成,相当于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一个完整的护理程序框架,符合整体护理的需求;④护理记录准确、客观、系统、全面。真实的反应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作为法律效力和有临床价值的护理病历;⑤避免重复交班,减少文本书写。焦点记录法的采用,交班时简化了病室交班报告,避免了重复记录,焦点交班重点突出,且有条理性。其次,简化了书写整体护理病历的程序,大大减轻了繁重的文本压力;⑥优化护患关系,防范护患纠纷。护士从繁重的文本书写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参与护患沟通和交流,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了护患良好关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的护患纠纷的发生;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调动护士积极性。临床实践要求,护士遇到焦点要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确实能够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提高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过程常见的问题:①漏写焦点:护士未能将主要的焦点全部、及时记录下来或出现的新焦点未能及时提出,而仅在反应中记录;②焦点经采取护理行为后,未能及时得到反应;③支持焦点的资料不准确、不完整。原因:护理查体不详细、描写不具体;④D、A、R、T混写,把病人的D、A、R、T混在一起写,违背了焦点记录法的原则。

焦点记录法的缺点是在抢救、护理危重病人时,频繁的换药及更换治疗方案,用焦点记录时难掌握。对策:我院采用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弥补了这一缺陷。

篇3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抢救濒死患者生命,使重危患者转危为安,病情趋于平稳的目的[1]。小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侵害时,可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心理,往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小儿213例,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3.3±2.9)岁,其中≤3岁92例,≥3岁121例。排除标准:

2 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1.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因疾病感到不适或痛苦外,一般不会考虑到疾病的危害。但年长儿,尤其是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在短期内不可治愈,容易变得过分关注自我,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鼓励,得到同情、关心和支持。

2.1.2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热时,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若无其事,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外,决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但年长儿,他们头痛时,常常“痛苦不堪”,有的睡眠不安,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患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2.1.3不同年龄的患儿对于治疗和日常的检查的反应不同由于治疗和诊断原因,经常需要对患儿作侵入性监测,这也影响对患儿的情绪护理[2]。年幼儿常常表现为哭闹、拒绝等,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求。而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年长儿心理则常常表现为有所戒备或畏惧,不配合治疗或检查。

2.1.4大多数患儿的自信感、安全感、自尊心减低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与父母隔开和具有威胁性的处理方式等,几乎使其不知所措。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伴有睡眠、饮食及精神状况的改变。

2.1.5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患儿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由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员,使他们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由于害怕耽误学业而感到不安。多次住院的患儿,虽然对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几次住院的感受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2.2心理护理对策

2.2.1重视护理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室我们把病区绿化,病室内用彩色调,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心理特征的图案或卡通画等,适当配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做好本职工作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护理,坚持三查七对,使治疗护理符合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带来优质服务,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2.2.3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对于患儿所患疾病,对患儿及家长做恰当的解释,以免他们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他们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检查。

2.2.4关心体贴患儿护理人员应温和可亲,对他们应注意接近并注意适当的逗引,这样可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儿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友谊。特别是在治疗中,护士应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使患儿消除戒备、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于治疗和检查的顺利进行。护士应该掌握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要具有同情心,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护理人员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2.2.5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赖与配合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好说爱动的患儿,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说服他们,不可以对她们采取恐吓等行为,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在治疗和检查,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结果

213例小儿入住PICU平均住院(7.9±6.2)d。住院过程中能积极配合护理治疗171例,占80.3%,其中3岁以上小儿104例,占60.8%。

4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ICU)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的为对象的主力军,在日常危重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收治的患儿,一般年龄为新生儿29d~14岁。当患儿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看到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哭闹,从而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所以对重症监护中的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采取恰当的心理措施,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213例大于3月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患儿配合治疗率达80.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3岁以上儿童占60.8%,提示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更易进行心理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中,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因此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工作更要求我们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视,而这种治疗效果是PICU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及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

篇4

一、整体观察

小儿智力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年龄小的患儿不懂事,语言表达能力差,对自身情况述说不清,对检查治疗不合作,因此在观察病情时,对小儿的面色、神志、意识、反应、哭吵、进食、发热、呕吐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早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综合护理

(一)心理护理

1.害怕心理护理:儿童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并且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娇气、任性,知识面也逐渐加宽,知道的多就想得多,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一旦生病,尤其是骨折患儿,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针、吃药,不能动。所以产生的害怕情绪最为主要。针对这种情绪的护理,需要从住院开始,责任护士接待住院患儿时要热情大方,语言耐心温和,使小儿感到亲切、温暖,快速完成必要的检查不使小儿感到紧张。并且在入院后向患儿介绍自己,与其谈些感兴趣的话题,消除陌生感,在情感上与患儿沟通,消除恐惧害怕心理。

2.疼痛心理护理:患儿对疼痛有比成年人更强烈的恐惧感,因此每逢检查、治疗、护理时,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不仅会使以后的治疗更加困难,甚至与医护人员产生敌对心理,影响病儿的疾病转归和心理健康。所以对一切能引起疼痛的治疗护理工作注意动作准确、轻柔,尽量避免给病儿造成痛苦,如检查时注意保护肢体,注射时注意技术操作等。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多给与鼓励赞美的话语,以取得患儿配合。

3.新环境适应心理护理:患儿因病住院,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而转入了一个陌生好奇又害怕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以前有过病打过针的患儿,更是哭闹不安,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长短不定的适应过程。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不同心态变化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儿尽快适应病房环境。责任护士应向家长及患儿介绍自己的职责,经常巡视病房,跟患儿谈心,做游戏,让患儿喜欢你,视你为他自己的大朋友。介绍同病房的小朋友认识,大家一起唱歌、看图书等。

4.拒药心理护理:吃药对于患儿来说还算小事,但是打针就不行了,这是患儿的通病。但患儿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虚荣心、好强心,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采用诱导鼓励的方法,激发患儿的勇气,提高忍耐力,对主动配合治疗的患儿给予表扬,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可让同样治疗的患儿进行比赛,对其勇敢者给予表扬奖励等刺激,树一名勇敢者做榜样,让同病室的患儿向其学习,使他们配合治疗。

5.孤独依赖心理护理:人人都有依赖性,尤其在生病以后,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患儿身上也更为显著。在家中人人都疼爱,生病后,这种随意的环境一改变,就会显得孤独无助,自己躺在床上,没有小朋友玩而显得寂寞无聊,而依赖心理马上显得突出。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应积极行动,调动患儿的好奇心,讲些好听的故事,经常去陪陪患儿,并且让患儿积极发言,讲一讲所知道的一切,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对患儿应有一颗童心和爱心,让患儿喜欢你,这样,孤独依赖的心理就会减轻,积极配合治疗。

(二)肢端血运的观察护理肢体骨折可累及血管,造成血管损伤部位远端的血循环障碍,甚至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因此要注意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脉搏有无异常及疼痛性质改变和被动牵拉指(趾)痛。若有肢体缺血的表现,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o士应根据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伴随的各种表现来分析判断是生理性啼哭还是病理性啼哭,有可能是因为石膏外固定后的不舒服而啼哭,也可能是因石膏固定过紧,压迫肢体引起疼痛而哭闹。如果是后果,则要及时解除。

(三)皮肤护理小儿皮肤娇嫩,容易发生破溃而引起感染。应每日给小儿沐浴或擦洗,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防止发生尿布性皮炎。对长期卧床患儿应经常检查皮肤情况,变换,减轻皮肤受压。尤其对使用夹板、石膏、牵引固定的患儿要定期查看,防止出现压疮。

(四)饮食护理充分的营养是修复损伤组织、产生能量和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小儿代谢率高,因此合理喂养才能促进疾病康复。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需要,调配饮食,注意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合理比例。对有偏食厌食的患儿,争取改换食物花样品种,采取耐心说服教育,鼓励表扬等各种措施促使进餐,避免营养不良。

三、护患沟通的形式

(一)信息沟通护士从患者(家属)处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商讨治疗护理计划,同时家属从护士这里获得患儿护理内容及有关医学护理知识,帮助患儿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治疗和护理最佳效果,促进康复。

(二)情感沟通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精神安慰和关怀,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去感染患者,使患者摆脱不良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治疗、护理,促进康复。总之,要做好小儿骨科患者护理工作,不仅要掌握、应用儿科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学知识,进行细致观察,分析病情以及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能运用心理学理论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儿童心理,及时解决心理障碍,施行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同时增强与患儿(家属)间的亲和力,避免许多护患间的潜在冲突,既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少玲.浅谈小儿心理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1)

[2]方继红,龚腊梅.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04)

篇5

儿科与其他科室不同之处就在于患者年龄较小,不能同成人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医患配合有难度;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工作压力大;所以带来的后续问题就是在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人员不足;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生病时可能会出现多人陪同,造成病房管理困难。下面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阐述。1 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

1.1 患者对象特殊 儿科患者都是儿童,大多是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的孩子,加之对医院及医护工作者的陌生和恐惧,随之而来的就是哭闹。家长因为对孩子的疼爱,必定会产生焦灼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及挑剔程度也就随之增高。然而,因为基层医院软硬件条件有限,有时会有医院硬件设施或护士自身素质达不到患儿家长预期目标的情况,一些矛盾就会随之发生。有些问题可能发生在大人身上就无所谓,但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就会引发问题。例如,给患儿静脉穿刺,如果护士没有一针完成,孩子的哭闹、痛苦就会令家长心痛不已,加上紧张焦躁的心情,可能就会和护士争吵。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护士来说,心理上更难以承受,也就更不能冷静的做好下一次穿刺。如此以来,和谐的医患关系难以存续。

1.2 儿科护理工作压力大 正是由于儿科面对的特殊患者群体,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压力加大,当然使工作压力加大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要求护士仔细观察,去了解患儿的要求。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环节观察患儿各种生命体征的变换,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1]。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来面对患儿及家长。

1.3 儿科病房管理难 由于基层医院病房设施和环境较差,加上儿科病房床位少,所以当患儿增多时难免有加床的情况出现。一个病房内患儿数量增加,陪护的人员也会增加,经常会出现一个孩子由多名家长陪护的情况,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齐上阵。还有一些家长不注意卫生,随地扔东西,喂饭、喂药后流到地上的东西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病房空气污浊等问题。如果在冬天或秋天,一些家长害怕开窗通风会使孩子着凉,室内空气就更得不到改善,这样还会引起患儿间的交叉感染。这些都给儿科病房管理制造了难题。

1.4 儿科护理人员不足 基层医院因为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问题,不像大城市中一些医院那样能留住医疗人员,保持稳定的医疗队伍。对于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人员而言,在这里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缺乏培训的机会等原因,使得好多人想方设法离开儿科,这些就造成了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人员不足的现状。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样问题的产生不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给医疗安全留下隐患。所以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势在必行。可以采取下述对策: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用激励手段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政府及医院在财政投入上给予倾斜。2 对 策

2.1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良好的医疗水平离不开护理人员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医德素养。儿科护士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就可以减轻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也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依赖。儿科护理人员还要快速掌握新理论和新技术。随着新技术和新仪器在临床广泛被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护理学科向微细、精确、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不仅要求护士应努力扩大知识面,迅速掌握医学科学的新理论,而且要求护士应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和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2]。这不仅需要护士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医院提供外在条件和学习机会来保障。

2.2 用激励手段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基层医院在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激励手段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例如采用一些定期评比机制,奖励患者评价较高的护士,对于患者评价较低或者和患儿家属发生争执的护士,可以由护士长找她谈话,了解原因,探寻根源,从思想上给予疏导,引导和鼓励她在以后的工作中和患儿及家属融洽相处。

2.3 政府及医院在财政投入上给予倾斜 基层医院的投入与所在地区和城市的经济条件有极大的关系。但是由于儿科的特殊性,还是需要政府及医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财政投入上能多多给予儿科倾斜。这样可以使儿科诊疗环境得以改善。例如,温馨的诊室及病房会使患儿的心理上得到些许安慰,使他的心情放松,分散注意力,有助于患儿配合医生和护士的诊疗工作。人性化的病房环境也使患儿减轻恐惧感,家长的紧张心情也能得以舒缓。此外,购进先进的诊疗设施可以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3 结 论

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和大城市的医院有所不同,有医院本身的特殊性也有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当然也有护理人员的差异。解决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不是单纯依靠医院、护理人员就能解决的,还要有患者家属和患儿的配合,也要有社会及政府的支持。

只有各方都努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护理队伍,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