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8-02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院开展已有10个多月,儿科做为医院首批示范的三个病区之一,在前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时间点均为接触点,但最能“打动患者的心”以及影响患者下一次就医选择的时间点为“关键接触点”[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关键接触点”的护理,可使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8―12月儿科住院的有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家属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家属92例为患儿母亲,18例为患儿父亲,首次住院89例,再次住院21例。
1.2 要求填表者每项内容只填一个分值,否则作为无效
所患疾病83例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为消化系统疾病,5例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为小儿肾炎,1例为过敏性紫癜。其护理项目内容依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定。
2 方法
2.1 关键接触点的调查。问卷由16项内容组成,根据测试者对16项内容的在乎程度,分为:很在乎、在乎、一般、不在乎、很不在乎,然后将患儿及家属所填护理项目中百分比高的8项内容进行排列[2]。
2.2 关键接触点的提取。患儿及家属问卷百分比前8项的内容,依次为:护理操作技术娴熟,讲解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所需检查、化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讲解所用药物知识,所患疾病的健康教育,护士的服务态度及沟通技巧,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安全事项,饮食喂养知识。
2.3 制定护理对策
(1)强化护士“三基训练”进行岗位练兵,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考核并举办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次,对儿科常用的技术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暖箱和光疗技术等要求熟练掌握。对新入科的同志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在操作上精益求精,静脉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尽量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为患儿创造舒适的内外环境,使其早日康复。
(2)加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患儿家属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使患儿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各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饮食喂养和疾病的预防护理措施,减轻了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3)强化基础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患者康复的进度[3]。我们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局面,同时简化了各种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严格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使患儿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科室有专人提供开水到床头,护士为患儿洗头、剪指甲、换尿布等,食堂根据饮食原则提供可口饭菜。尽量做到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做到陪而不护,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4)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步骤,沟通在护理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4]。尤其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多与家属交流,共同理解孩子的需求,对较大的患儿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护士应注意仪表端庄,面带微笑,使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并规范使用礼貌用语,如“小朋友不要怕,不痛的,给屁股上画个月亮,你很勇敢”等语言,给予心理支持。要以爱心、耐心、细心、温馨的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放心,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
(5)加强入院宣教。患儿入院后,家属和患儿进入陌生环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护士应按护理程序及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安全告知等,使其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消除紧张感,尽快适应病区环境。
(6)提供喂养和饮食指导。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鼓励母乳喂养,正确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正确指导人工喂养方法及辅食添加的顺序。对幼儿、学龄前、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少年的饮食应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3 结果
在优质护理中运用关键接触点进行护理,分析患儿及家属重点护理项目中的关键接触点,针对关键接触点采取护理对策,通过每周的行政查房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使住院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4.1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若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5]。关键接触点是一种进步的、实用的、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在优质护理中实施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管理意识。它促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更符合患者的需要,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责任护士为所负责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通过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儿家属和社会的理解、尊重。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科室的知名度,达到患儿、家属、社会的满意。
4.2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能积极主动参加科室和医院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和自学考试。在2011年4月份医院组织的技术操作考核中护理人员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少明.金朝霞.涂议军.“零缺陷”管理与医院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10―12
[2] 苑江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及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7(26):16―17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5月收治患儿137例,男58例,女79例,年龄0~14岁。呼吸系统疾病61例,消化系统疾病52例,循环系统疾病11例,免疫异常及结谛组织疾病8例,其他5例。
提出焦点:病人入院后护士通过与患儿及家属交流,询问病史、护理查体和病情观察等方法,评估患儿目前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或异常行为,作出判断和结论,用简单几个字的护理术语表达成为焦点。
描述资料:描述护理过程中支持焦点的资料,包括主观症状、客观体征以及患儿的应激反应,与病人目前病情有明显意义的资料,且与焦点相关。采取护理行为:针对患儿的焦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给予反应和结果:病人接受护理行为后的反应和结果。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健康知识。如:进食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
焦点记录法以F、D、A、R、T5个项目来书写,格式由五分格构成:即日期、时间、焦点、护理记录(D、A、R、T)、签名。D、A、R、T的记录比较灵活,不一定依次出现,有时可能出现D、A、R或D、T,但有护理行为(A),就必须有反应(R)。
我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焦点记录方法举例说明,见表1。
结 果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的实施和推广为书写整体护理病历创造了有利条件。
儿科整体护理病房采用焦点护理记录法的137例患儿获得良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均病愈好转出院。发放病人满意率调查表137份,病人满意率由开展前的85%达到99%。体现为健康教育和入院指导宣传到位,护理工作细致周到,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关于焦点记录法评价发放了自制护士满意度调查表20份,护理满意率达100%。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护患关系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明显增强;护理文本书写及培训时间明显缩短;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也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认为焦点记录法适合整体护理的要求,值得在各病区整体护理病房推广。
讨 论
焦点护理记录法的优点: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焦点不需要描述相关因素,简单适用,病人的健康问题一目了然;②结构简单,易学易用。焦点记录法使用五分格记录法,病人焦点突出,条理清晰,书写方便。护士容易学、容易懂、容易使用,培训工作简单;③焦点护理记录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由资料焦点护理行为健康教育反应和结果5要素构成,相当于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一个完整的护理程序框架,符合整体护理的需求;④护理记录准确、客观、系统、全面。真实的反应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作为法律效力和有临床价值的护理病历;⑤避免重复交班,减少文本书写。焦点记录法的采用,交班时简化了病室交班报告,避免了重复记录,焦点交班重点突出,且有条理性。其次,简化了书写整体护理病历的程序,大大减轻了繁重的文本压力;⑥优化护患关系,防范护患纠纷。护士从繁重的文本书写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参与护患沟通和交流,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了护患良好关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的护患纠纷的发生;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调动护士积极性。临床实践要求,护士遇到焦点要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确实能够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提高护士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过程常见的问题:①漏写焦点:护士未能将主要的焦点全部、及时记录下来或出现的新焦点未能及时提出,而仅在反应中记录;②焦点经采取护理行为后,未能及时得到反应;③支持焦点的资料不准确、不完整。原因:护理查体不详细、描写不具体;④D、A、R、T混写,把病人的D、A、R、T混在一起写,违背了焦点记录法的原则。
焦点记录法的缺点是在抢救、护理危重病人时,频繁的换药及更换治疗方案,用焦点记录时难掌握。对策:我院采用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弥补了这一缺陷。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抢救濒死患者生命,使重危患者转危为安,病情趋于平稳的目的[1]。小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侵害时,可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心理,往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小儿213例,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3.3±2.9)岁,其中≤3岁92例,≥3岁121例。排除标准:
2 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1.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因疾病感到不适或痛苦外,一般不会考虑到疾病的危害。但年长儿,尤其是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在短期内不可治愈,容易变得过分关注自我,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鼓励,得到同情、关心和支持。
2.1.2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热时,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若无其事,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外,决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但年长儿,他们头痛时,常常“痛苦不堪”,有的睡眠不安,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患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2.1.3不同年龄的患儿对于治疗和日常的检查的反应不同由于治疗和诊断原因,经常需要对患儿作侵入性监测,这也影响对患儿的情绪护理[2]。年幼儿常常表现为哭闹、拒绝等,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求。而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年长儿心理则常常表现为有所戒备或畏惧,不配合治疗或检查。
2.1.4大多数患儿的自信感、安全感、自尊心减低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与父母隔开和具有威胁性的处理方式等,几乎使其不知所措。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伴有睡眠、饮食及精神状况的改变。
2.1.5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患儿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由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员,使他们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由于害怕耽误学业而感到不安。多次住院的患儿,虽然对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几次住院的感受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2.2心理护理对策
2.2.1重视护理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室我们把病区绿化,病室内用彩色调,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心理特征的图案或卡通画等,适当配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做好本职工作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护理,坚持三查七对,使治疗护理符合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带来优质服务,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2.2.3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对于患儿所患疾病,对患儿及家长做恰当的解释,以免他们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他们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检查。
2.2.4关心体贴患儿护理人员应温和可亲,对他们应注意接近并注意适当的逗引,这样可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儿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友谊。特别是在治疗中,护士应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使患儿消除戒备、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于治疗和检查的顺利进行。护士应该掌握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要具有同情心,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护理人员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2.2.5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赖与配合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好说爱动的患儿,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说服他们,不可以对她们采取恐吓等行为,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在治疗和检查,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结果
213例小儿入住PICU平均住院(7.9±6.2)d。住院过程中能积极配合护理治疗171例,占80.3%,其中3岁以上小儿104例,占60.8%。
4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ICU)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的为对象的主力军,在日常危重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收治的患儿,一般年龄为新生儿29d~14岁。当患儿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看到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哭闹,从而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所以对重症监护中的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采取恰当的心理措施,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213例大于3月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患儿配合治疗率达80.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3岁以上儿童占60.8%,提示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更易进行心理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中,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因此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工作更要求我们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视,而这种治疗效果是PICU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及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
一、整体观察
小儿智力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年龄小的患儿不懂事,语言表达能力差,对自身情况述说不清,对检查治疗不合作,因此在观察病情时,对小儿的面色、神志、意识、反应、哭吵、进食、发热、呕吐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早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综合护理
(一)心理护理
1.害怕心理护理:儿童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并且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娇气、任性,知识面也逐渐加宽,知道的多就想得多,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一旦生病,尤其是骨折患儿,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针、吃药,不能动。所以产生的害怕情绪最为主要。针对这种情绪的护理,需要从住院开始,责任护士接待住院患儿时要热情大方,语言耐心温和,使小儿感到亲切、温暖,快速完成必要的检查不使小儿感到紧张。并且在入院后向患儿介绍自己,与其谈些感兴趣的话题,消除陌生感,在情感上与患儿沟通,消除恐惧害怕心理。
2.疼痛心理护理:患儿对疼痛有比成年人更强烈的恐惧感,因此每逢检查、治疗、护理时,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不仅会使以后的治疗更加困难,甚至与医护人员产生敌对心理,影响病儿的疾病转归和心理健康。所以对一切能引起疼痛的治疗护理工作注意动作准确、轻柔,尽量避免给病儿造成痛苦,如检查时注意保护肢体,注射时注意技术操作等。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多给与鼓励赞美的话语,以取得患儿配合。
3.新环境适应心理护理:患儿因病住院,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而转入了一个陌生好奇又害怕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以前有过病打过针的患儿,更是哭闹不安,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长短不定的适应过程。因此,应根据患儿的不同心态变化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儿尽快适应病房环境。责任护士应向家长及患儿介绍自己的职责,经常巡视病房,跟患儿谈心,做游戏,让患儿喜欢你,视你为他自己的大朋友。介绍同病房的小朋友认识,大家一起唱歌、看图书等。
4.拒药心理护理:吃药对于患儿来说还算小事,但是打针就不行了,这是患儿的通病。但患儿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虚荣心、好强心,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采用诱导鼓励的方法,激发患儿的勇气,提高忍耐力,对主动配合治疗的患儿给予表扬,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可让同样治疗的患儿进行比赛,对其勇敢者给予表扬奖励等刺激,树一名勇敢者做榜样,让同病室的患儿向其学习,使他们配合治疗。
5.孤独依赖心理护理:人人都有依赖性,尤其在生病以后,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患儿身上也更为显著。在家中人人都疼爱,生病后,这种随意的环境一改变,就会显得孤独无助,自己躺在床上,没有小朋友玩而显得寂寞无聊,而依赖心理马上显得突出。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应积极行动,调动患儿的好奇心,讲些好听的故事,经常去陪陪患儿,并且让患儿积极发言,讲一讲所知道的一切,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对患儿应有一颗童心和爱心,让患儿喜欢你,这样,孤独依赖的心理就会减轻,积极配合治疗。
(二)肢端血运的观察护理肢体骨折可累及血管,造成血管损伤部位远端的血循环障碍,甚至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因此要注意观察肢端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脉搏有无异常及疼痛性质改变和被动牵拉指(趾)痛。若有肢体缺血的表现,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o士应根据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伴随的各种表现来分析判断是生理性啼哭还是病理性啼哭,有可能是因为石膏外固定后的不舒服而啼哭,也可能是因石膏固定过紧,压迫肢体引起疼痛而哭闹。如果是后果,则要及时解除。
(三)皮肤护理小儿皮肤娇嫩,容易发生破溃而引起感染。应每日给小儿沐浴或擦洗,婴儿要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防止发生尿布性皮炎。对长期卧床患儿应经常检查皮肤情况,变换,减轻皮肤受压。尤其对使用夹板、石膏、牵引固定的患儿要定期查看,防止出现压疮。
(四)饮食护理充分的营养是修复损伤组织、产生能量和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小儿代谢率高,因此合理喂养才能促进疾病康复。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需要,调配饮食,注意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合理比例。对有偏食厌食的患儿,争取改换食物花样品种,采取耐心说服教育,鼓励表扬等各种措施促使进餐,避免营养不良。
三、护患沟通的形式
(一)信息沟通护士从患者(家属)处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商讨治疗护理计划,同时家属从护士这里获得患儿护理内容及有关医学护理知识,帮助患儿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治疗和护理最佳效果,促进康复。
(二)情感沟通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多的精神安慰和关怀,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去感染患者,使患者摆脱不良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治疗、护理,促进康复。总之,要做好小儿骨科患者护理工作,不仅要掌握、应用儿科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学知识,进行细致观察,分析病情以及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能运用心理学理论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儿童心理,及时解决心理障碍,施行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同时增强与患儿(家属)间的亲和力,避免许多护患间的潜在冲突,既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少玲.浅谈小儿心理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1)
[2]方继红,龚腊梅.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2(04)
儿科与其他科室不同之处就在于患者年龄较小,不能同成人般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医患配合有难度;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工作压力大;所以带来的后续问题就是在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人员不足;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生病时可能会出现多人陪同,造成病房管理困难。下面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阐述。1 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
1.1 患者对象特殊 儿科患者都是儿童,大多是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的孩子,加之对医院及医护工作者的陌生和恐惧,随之而来的就是哭闹。家长因为对孩子的疼爱,必定会产生焦灼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及挑剔程度也就随之增高。然而,因为基层医院软硬件条件有限,有时会有医院硬件设施或护士自身素质达不到患儿家长预期目标的情况,一些矛盾就会随之发生。有些问题可能发生在大人身上就无所谓,但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就会引发问题。例如,给患儿静脉穿刺,如果护士没有一针完成,孩子的哭闹、痛苦就会令家长心痛不已,加上紧张焦躁的心情,可能就会和护士争吵。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护士来说,心理上更难以承受,也就更不能冷静的做好下一次穿刺。如此以来,和谐的医患关系难以存续。
1.2 儿科护理工作压力大 正是由于儿科面对的特殊患者群体,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压力加大,当然使工作压力加大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要求护士仔细观察,去了解患儿的要求。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环节观察患儿各种生命体征的变换,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1]。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来面对患儿及家长。
1.3 儿科病房管理难 由于基层医院病房设施和环境较差,加上儿科病房床位少,所以当患儿增多时难免有加床的情况出现。一个病房内患儿数量增加,陪护的人员也会增加,经常会出现一个孩子由多名家长陪护的情况,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齐上阵。还有一些家长不注意卫生,随地扔东西,喂饭、喂药后流到地上的东西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病房空气污浊等问题。如果在冬天或秋天,一些家长害怕开窗通风会使孩子着凉,室内空气就更得不到改善,这样还会引起患儿间的交叉感染。这些都给儿科病房管理制造了难题。
1.4 儿科护理人员不足 基层医院因为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问题,不像大城市中一些医院那样能留住医疗人员,保持稳定的医疗队伍。对于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人员而言,在这里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缺乏培训的机会等原因,使得好多人想方设法离开儿科,这些就造成了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人员不足的现状。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样问题的产生不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给医疗安全留下隐患。所以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势在必行。可以采取下述对策: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用激励手段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政府及医院在财政投入上给予倾斜。2 对 策
2.1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良好的医疗水平离不开护理人员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医德素养。儿科护士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就可以减轻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也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依赖。儿科护理人员还要快速掌握新理论和新技术。随着新技术和新仪器在临床广泛被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护理学科向微细、精确、快速、高效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不仅要求护士应努力扩大知识面,迅速掌握医学科学的新理论,而且要求护士应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和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2]。这不仅需要护士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医院提供外在条件和学习机会来保障。
2.2 用激励手段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基层医院在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激励手段促进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例如采用一些定期评比机制,奖励患者评价较高的护士,对于患者评价较低或者和患儿家属发生争执的护士,可以由护士长找她谈话,了解原因,探寻根源,从思想上给予疏导,引导和鼓励她在以后的工作中和患儿及家属融洽相处。
2.3 政府及医院在财政投入上给予倾斜 基层医院的投入与所在地区和城市的经济条件有极大的关系。但是由于儿科的特殊性,还是需要政府及医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财政投入上能多多给予儿科倾斜。这样可以使儿科诊疗环境得以改善。例如,温馨的诊室及病房会使患儿的心理上得到些许安慰,使他的心情放松,分散注意力,有助于患儿配合医生和护士的诊疗工作。人性化的病房环境也使患儿减轻恐惧感,家长的紧张心情也能得以舒缓。此外,购进先进的诊疗设施可以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3 结 论
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和大城市的医院有所不同,有医院本身的特殊性也有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当然也有护理人员的差异。解决基层医院中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不是单纯依靠医院、护理人员就能解决的,还要有患者家属和患儿的配合,也要有社会及政府的支持。
只有各方都努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护理队伍,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护理风险识别对潜在的和已经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及过程,这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能降低风险的发生。
1.1 管理方面因素
1.1.1 核心制度落实不力,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①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儿科用药品种多、剂量小,给药时只喊床号,不对姓名,没有严格三查七对。②不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观察不及时。③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措施不到位。
1.1.2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不达标,工作量大,病人高峰时期,护理工作量明显增加,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家长催促,护士忙中出错。
1.2 护士自身因素。
1.2.1 年龄因素。新上岗试用期和5年内工龄护士占科室护理人员比例大,学历较低,专业理论及技术不熟练,且处恋爱婚育期,工作易分心。
1.2.2 技术因素。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娴熟,心理素质差,家长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高,易引发护患纠纷。
1.2.3 护理文件书与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缺乏连续性,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均存在纠纷隐患。
1.2.4 感染管理意识淡薄。每个环节的诊疗护理行为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因病房条件有限,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住在同一病房,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注意先洁后污的原则,没有执行手的依从性。
1.2.5 护理服务意识淡漠。不能站在病人的立场为病人着想,解释不耐心,不恰当,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不严谨。
1.3 病人因素。
1.3.1 特殊的护患关系。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医护人员、患儿及家属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长目睹下进行[3],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
1.3.2 家长疾病知识缺乏。家长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护士不信赖,不接受治疗所必须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
1.4 环境设施因素。儿科治疗环境嘈杂,孩子哭吵,家长对护士的操作告知等常无心聆听;各种安全警示标识不显著或缺失;床栏设置有缺陷,婴幼儿有坠床的危险。
2 防范措施
2.1 明确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护士长负责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当前科室护理问题及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2 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加强重点人、重点时段及环节管理。①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护理质量,各项工作常态化。②护士长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护士搭配,均衡每班的技术水平、能力,合理安排节假日的班次,可排备班、二线班。③对于重点患儿严格管理,每班床头交接班,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2.3 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定不同层次护士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科室新上岗试用期护士的培训,包括护士礼仪服务规范,儿科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护士自身素质。
2.4 护理文件记录符合法律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护士必须从法律角度去规范的健全护理文件记录,做到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病情,护士长每周对各项护理文件进行审查、把关。
2.5 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儿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严格按病种安排病房,执行传染病及保护性疾病的隔离措施,严格手的依从性,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发生医院感染。
2.6 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构建和蔼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经常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感受,做到耐心、细心、爱心。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患儿角度思考问题,不但掌握与患儿的沟通技巧,还要学会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使患儿家长理解信任我们,提高满意度。
2.7 改善就医环境及设施,保证安全实用。儿科病房地面防滑,各种安全标识醒目,病床使用有双面护栏的儿科病床。做好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我院儿科病房通过提高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和护士抗风险能力,增强护士依法施护的意识,使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理纠纷文件明显减少,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 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1)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以法律规范贯穿护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提高护士的自律能力,保证医疗秩序正常运行。护理服务做到周到、严谨及耐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的素质,还须强化自身法制意识。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的培训,护士长定时组织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工作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并进行考核,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对交接班、早会时间加以利用,进行护理安全提示工作,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安全提示言语,领导所有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应急预案的学习,对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分析,讨论提出护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3)控制管理好关键环节,充分评估安全隐患,强调控制护理工作当中的重点时间、人物与制度。护理人员存在结构差异,年资不超过3年的护士是儿科的重点控制对象,护士长对不具备过硬理论知识、性格不够稳定与服务意识不高的人员单独进行谈话,给予成绩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提倡安全与效益就是质量,灌输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加强对保险防范意识、自身保护意识以及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培养。
(4)在节假日、连班、双休日等相对薄弱的主要时段,结合工作量与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值班护士,排查不安全因素,对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安排好下一步工作。学习重点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以确保满足患儿需求与安全护理。
(5)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科业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儿科所需专业性较强,儿科护士必须要保持自信平稳的心态,处理事情沉着冷静,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取得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与配合;儿科护士要掌握各项娴熟的抢救技巧,对各项先进检查设备熟练使用,做到精益求精。对儿科新入护士安排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每周考核一次,以达到尽快提高新入护士穿刺技术的目的。
(6)对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为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士长结合各时段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变化,可尝试性对排班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工作量动态安排值班护士人手。
[摘要] 当前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之中存在有较多的风险因素,深入的对相关因素的要点及重难点加以分析,将是完善儿科护理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当前现代化的儿科护理实践工作之中的重难点,同时对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对策以及核心理念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促进当前儿科护理工作的全面稳定发展,为更好的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关键词 ] 儿科护理;研究分析;对策分析;风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58-03
Risk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ediatric nursing
CHEN Wanhong
Shizh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Chongqing 409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ediatric nursing practice work existence risk factors have moredeeply, related factors and difficult points analysis, will be important to the perfection of pediatric nurs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 this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odernization of pediatric nursing practice workof the difficulty, the risk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core concept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base, the pediatric nursing work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stable development further,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better.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Risk factors
当前医院在工作的过程之中出现了较多的医疗纠纷,并且这样的现状使得当前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在实践的工作之中,针对儿童患者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在护理的过程当中更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当前家长普遍重视儿童健康问题,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还应当以切实的思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工作之中的细节,实现全面发展。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医疗技术水准较差、医院自身服务建设方面存在有较大缺陷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等等。所以在今后的工作改革当中还应当以上述环节为基准,全面的深化改革,促进新时期医院建设水准的提升。
1儿科护理风险分析
针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加以分析,是促进工作全面改革的关键点。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医疗技术水准较差、医院自身服务建设方面存在有较大缺陷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等等。应重点对上述内容加以研究。
1.1护理管理风险
首先是护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一些工作人员的医疗技术较差,针对护理过程当中的基本问题不能够进行妥善的处理,进而使得一些患儿出现症状恶化的情况,严重之时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由于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掌握较好的护理技术且不能够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则必将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儿科护理之中许多工作人员自身的责任心和耐心较差,服务态度也较为恶劣,往往导致严重的医患纠纷,使得患儿护理质量下降。
1.2医院政策制度的风险
医院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方面也存在有普遍的风险,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对于患儿应当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同时对于患儿及其家属所提出的疑问应当予以耐心的解答,另外,医院还应当规范相关制度,实现对工作现状的精简,避免出现看病程序复杂的情况,进而保证患儿最佳治疗时间,保证其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医院在实践工作之中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对患儿及其家属的管理,避免家长日常工作受到影响。
1.3患儿方面存在的风险
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年龄较小并且不懂事,不少儿童患者相当顽皮,进而为护理和管理带来了较多的问题。不少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顽皮,对于护理工作较为不配合,尤其是在打针输液过程之中,不少患儿会出现嚎啕大哭以及挣扎的情况,导致患儿出现严重身体不适。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家长往往情绪较为激动,进而引发严重的纠纷,与护理人员出现矛盾,这样的情况是当前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出现风险以及不利因素的关键原因,应当予以重点的解决,采取可行的途径,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而促进医院建设工作迈向更加稳定和谐的层面。
1.4社会及家属风险因素分析
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是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对于患者而言当前的环境之下看病相当复杂,各种繁琐的程序使得患者相当焦虑,这一点也是导致当前出现较为严重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家主方面存在的因素。不少家长对于儿童过分的溺爱,进而对于患儿的病情产生出过度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在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之中,常常会抱着患儿在医院走廊中活动。这样的情况使得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准确的掌握患儿病情,进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存在有一定的危险因素。所以,对于医院的建设发展来讲,应当重视上述分析的儿科护理相关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手段予以集中的改进,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避免相关风险因素导致严重的后果,为广大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个理想的、和谐的治疗环境,从根本上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且保证对患儿最佳的护理及治疗效果,使得医院的发展可以呈现出新的气息。
1.5护理技术及基本技能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静脉穿刺难度大,有时穿刺不成功,影响抢救,而且因反复穿刺,小孩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潜在输液不良反应,一方面因小孩输液时不易合作,家长为了缩短输液时间,有时会自行调快输液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输,而是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有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小孩好动,个别家属晚上没注意照顾小孩留置针的部位,针头脱落未及时发现,导致出血较多。甚至有可能出现断针的危险。有的小孩经常把床头卡拿去玩,若没及时补上,减少一个可查对的环节,也容易导致差错。
2建议及对策
提升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开展质量,有着相当重大的价值,切实提升医院建设发展水准的核心点。根据上文针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细致的探析了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时对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旨在明确工作之中的难点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今后相关工作的改进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儿科护理的工作质量。
2.1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素质和沟通能力
首先应当提升儿科护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水准,重点的对护理基础环节以及沟通能力进行改进,以更好的实现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使得护理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当前对于儿科护理来讲,提升沟通能力是减少纠纷的关键点。护士是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最多的人员,所以还应当保证广大儿科护理人员有着较好的职业素质,当前不少护士不愿意进行沟通,最终使得后期出现较大的矛盾,尤其是护理工作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诸如医嘱等,更应当耐心的讲解。另外一个层面,对于当前广泛存在的儿科护理风险,广大人员还应当统一思想和认识,加强对工作现状的分析,明确工作的重难点,对于工作的开展应当有着较为清晰的思路,主动的向相关人员报告工作情况,尤其是护理过程当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同时还可以提升护理管理的质量,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完善革新。
2.2儿科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除了上述分析的沟通能力提升之外,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医院的管理者还应当对自身的管理政策制度加以完善,进而为广大患儿及其家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这一点是增强护理质量的关键点。医院应当有着较好的规章制度,好的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好的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护理人员的日常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化,同时还可以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升,故应当对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重点的语义改善。诸如医院可以定期的进行最优秀护理评选,对于工作之中积极性最强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完善相关奖惩制度,这样就可以在潜意识之中形成一种相互良性竞争的环境,进而切实的提升儿科护理工作的效益。另外,医院的建设和管理者还应当尽可能的对治疗程序加以完善,尽量的对程序进行简化处理,进而为患者的就医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更好的增强护理工作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3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测及控制
加强对儿科护理工作过程之中的风险监测控制,同样是提升护理工作效益的关键点,应当重点的进行改善。医院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应当详细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基本信息,介绍相关的风险医疗知识以及卫生常识,对于儿童患者,应当以和蔼的语气和耐心的态度,向其讲解一些小知识,使得其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之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医学是一门相当深奥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样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和疾病而导致的,所以往往同样的症状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治疗途径。在护理讲解的过程之中,相关人员应当耐心的解释上述要点,避免患儿及其家属存在有误区情况。使得广大患儿均可以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思想意识,疾病症状较轻应当及时就医,不能够拖延。
2.4加强儿科护理患者的沟通
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是提升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应当进行重点的改进和加强完善。加强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为医患之间建立起较好的情感,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效果。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于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掌握较好的护理技术且不能够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则必将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在实践的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应当尽量的避免出现误会情况,这一点对于提升护理效益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及价值。在相关护理的过程之中护士应当详细的询问患儿自身症状情况,对于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问题应当与家属进行共同的商讨以寻求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如果出现沟通交流不佳的情况,不仅会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相当紧张,同时还会导致较为尖锐的矛盾,使得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由于儿童患者较为天真,所以容易被哄,在实践的护理工作之中应当很好的运用儿童患者存在的上述特诊,多多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很好的培养与患儿之间的情感,进而使得其可以更加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广大家长对于护理工作也必将给予全力的协助。这样,不仅从根本上增强了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为患者得到及时且正确的治疗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5加强护士基础技能的训练
加强护士的技术训练,努力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指导护士应注意患孩的血管情况,若连续两次穿刺不成功,应请其他护士帮忙,消除家长的不良情绪。输液时加强宣传,强调家属不能自行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其后果的严重性。指导家长尽量让小孩在床上输液,避免走动造成的滴数过快等不良后果。对留置针妥善固定,并指导家长适当约束小孩有留置针的肢体活动,避免断针或脱落。护士晚上巡视病人应观察留置针的情况。强调护士查对时一定要让家长自己说出孩子姓名。而不是只回答“是”或“不是”。发现床头卡丢失应及时补上,同时加强宣教,指导家长不要让小孩拿床头卡玩。由于小孩用药剂量小,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的精神。有些药该用小型号的注射器抽药,护士不能图操作方便而使用不符合的注射器抽,以免引起误差。由于小孩输液不易合作,输注化疗药物或者血管活性药物时,应该选择直而相对较粗的血管,严禁在头皮输注。应经常巡视,发现外渗,及时处理。
3结语
总的来讲,儿科护理工作对于相关人员的技术、耐心、沟通能力以及医院自身建设控制管理制度均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善,则必将使得患者护理质量下降,严重之时会导致较大规模的医患纠纷,故应当对儿科护理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完善规章制度和细节方面的建设,使得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可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家长普遍重视儿童健康问题,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广大儿科护理工作者还应当以切实的思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完善工作之中的细节,实现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儿科护理工作之中存在的相关重难点进行细致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注重的问题,同时明确了今后改革的主要方向,旨在为新时期的医院建设发展和医疗水平的增强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儿科护理工作改进原则和方式的分析,旨在明确前进的方向,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进而使得当前医院的发展可以全面进入至一个崭新时期。
[
参考文献]
[1]陈美玉,张婷,钱小芬.儿科护理安全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2013(10).
[2]张孟姝.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5):478-479.
[3]李玉兰.儿科护理安全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1):481-48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 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 果
3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6): 530-532.
[2]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5): 450-451.
[3] 董 军,张宏雁.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5): 425-427.
质量持续改进法;儿科护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56-01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我院自2010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果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摘要]目的 探讨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如何对接。方法 自2011起,对所教授的护理专业班级采用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结果 2012年护考通过率为64.0%, 2013年护考通过率为69.0%,2014年护考通过率为77.0%。结论 通过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对接方法的应用,护考通过率逐年提高,值得推广。
[
关键词 ]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护考对接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3)05(c)-0046-02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ediatric Nursing Care Docking Test
LI Baoli
Dali Health School,Yun nan 67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vocational teaching pediatric nursing and nursing test how docking. Methods From 2011 onwards, the professor of nursing classes using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nursing pediatric nursing exam closely integrated. Nursing exam result 2012 pass rate of 64.0%, in 2013 nursing exam pass rate of 69.0%, in 2014 nursing exam pass rate of 77.0%. Conclusion applications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pediatric nursing care test docking methods, nursing exam pass rate has increased annually,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Vocational pediatric nursing; Education; Nursing docking test
[作者简介]李宝丽(1972.10-),女,本科,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人,讲师,研究方向:《儿科学》、《儿科护理学》专任教师;有执业医师证,内科主治医师。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护考)是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准入考试。根据我国2008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规定: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完成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即可以参加当年的全国护考。至2011年,我国对护考进行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病情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力[1]。对于仅仅在临床实习不到一年的中职护理学生来说,考试难度大,护考通过率较低,而护考是否通过不但与学生的就业,而且与学校的声誉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生护考通过率,就成了学生和广大中职教师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讲,除了学生个人努力外,护理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也与护考通过率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如何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护考通过率,为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校2009—2011年分别招收护理专业学生,每级三个班,分别有198名,203名及211名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在本校已就读一年半,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1.2 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主干学科之一,该校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讲授,是护考必考课程,儿科护理学试题一般占护考总试题的13%~16%。随着笔者对教学、护考认识和实践的深入,自2011年起,采用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 提高护考认识,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护考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护考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清楚意识到毕业后只有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就业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临床实习期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前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1.2.2 紧贴护考大纲,对教材内容去繁就简,采用模块化教学 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和吃透护考大纲,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去繁就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模块化教学,一般来讲,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第三部分为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对这三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划分,根据护考大纲要求的内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对于大纲没有要求的内容,而临床中又有应用的内容,也应该重点了解,这样既有效应对了护考,也有利于临床知识面的拓展。另外,还应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问题,以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从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研讨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2]。
1.2.3 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是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及护理要点,这部分部分内容系统性较强,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不但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说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很多学生不足的地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倡理解后再记忆。如对发热患儿要注意保持体温稳定,当体温超过 38.5℃时可采用物理、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降温,而对麻疹患儿,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乙醇拭浴,而对水痘患儿可用物理降温,但不能用阿司匹林。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理解疾病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记忆。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口诀记忆法[3],如婴儿发育的过程,粗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精细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一握二伸三抓扒、六换七捏九食拇。
1.2.4 重视病案教学 教学中注意采集并整理各种疾病的真实案例,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提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如:患儿男,5月,发热5 d,伴咳嗽气喘3 d,加重1 d。查体:体温39.4℃,脉搏146次/min,呼吸34次/min,精神较差,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血WBC18×109/L,N0.75,X线:双肺纹理增粗,有斑片状阴影。医生初步诊断:支气管肺炎。教师应依次提出问题,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治疗原则及药物的选择,护理措施有哪些?理论依据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2.5 注重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通过积累和精炼,我校儿科教研小组已初步建立了有近1000道题的《儿科护理学护考题库》,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每天教学结束后都布置一定的习题进行课后练习,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点,每部分内容学完后,让学生完成历年护考真题相关部分的练习,以查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护考前,应进行模拟试题训练,寻找差距,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1.2.6 考前集中辅导 近年来,我校针对护考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较差、且忙于临床实践,不能有效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采用自主报名、考前集中辅导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4个周的集中辅导中,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前辅导计划,在教师精讲、串讲课程内容的同时,学生通过做《护考题库》的试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一周安排为模拟考试,达到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查缺补漏的作用。
2 结果
2011年采用教学与护考对接的方法后, 2012年护考通过率为64.0%, 2013年护考通过率为69.0%,2014年护考通过率为77.0%。护考通过率持续提高。见表1。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 14 周岁的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的科学[4]。它与成人临床各科护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与成人护理又存在着很大差别,并且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儿科护理学的具体数据多,概念多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杂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5]。护考是中专护理学生顺利就业和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护考制度不断在改革,护考考题越来越接近临床和注重实践能力,考题难度加大。因此,对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师来讲,如何创新教学的模式,适应新的护考制度以及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就变成了目前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对接的探索研究发现,只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护考的认识,紧贴护考大纲,对教材内容去繁就简,采用模块化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能力,重视病案教学,以及注重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考前集中辅导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与护考的有效对接,使学生的护考通过率明显提高,较常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推广。
[
参考文献]
[1]罗丽芳,杨丽萍,聂小莉. 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探索[J].当代护士,2014,3(1):139-140.
[2]谢玲莉,秦云.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1):335-336.
[3]边琼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体会[J]. 医学信息,2012,25(4):14.
①患者资料:2013年6月~2013年11月本院儿科应用传统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2013年12月~2014年5月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②护士资料:本院儿科现有护士13人,均为女性,年龄24~50岁;学历:本科6人,大专5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3人,5~10年5人,>10年5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3人。
1.2方法
1.2.1制定体现儿科专科特点的SBAR交班模板进行晨交班,借鉴邵逸夫医院病情汇报模型。
1.2.2培训方法及内容
本院儿科成立了SBAR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培训小组成员负责对儿科护士的SBAR培训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培训内容包括:在医护沟通中使用SBAR工具的原因,SBAR工具的优势,SBAR工具的含义,SBAR交班模板的内容、意义及使用方法。培训方式以讲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为主。培训时实行组长责任制,每名责任组长负责评价组内成员对培训的掌握情况,根据检查反馈、强化培训,让每名护士都理解SBAR的内涵,认识到SBAR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及效果,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了督促和检查SBAR交班模式在儿科护士中的应用,护士长将在SBAR模式晨交班实施后对儿科各位护士进行抽查评定,内容包括SBAR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应用情况,并纳入个人能级评定项目。
1.3评价方法
比较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2013年6~11月)后(2013年12~5月)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3.1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可降低交班问题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满意度。交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个性化服务,保证了每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SBAR交班模板包含了所有关于患者交接的内容,体现了对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重点关注,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及治疗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直接规避医疗风险,使整个交班过程更趋于规范化、结构化和标准化,保证护理交班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满意度。
3.2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
有助于促进医护团队和谐,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后,儿科护士们展现了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交班过程更全面、规范,患儿信息完整、重点突出,使护理要点在下一班得到重视和落实,使医生能够快速地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医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
3.3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能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提升专科水平。SBAR的沟通方式帮肋护士确定患者的主要问题,指导如何完整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准确地反映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的整体管理能力和对病情的评估分析能力。SBAR交班模式内容详尽,从治疗至护理,包括专科检查情况、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给予的护理对策等,使护士观察病情、分析病情、作出决策的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