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助推经济社会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助推经济社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助推经济社会

篇1

一、着力破解四大难题,为产业发展扫除障碍

围绕稀土、钨和甜叶菊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县通过创新机制,着力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物流如何通达,质量如何提高等四大难题。

1、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今年以来,__金融机构千方百计优化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努力向上级行社争取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__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的授信额由1200万元提高到4200万元,利华兽药由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止10月底,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9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工业园区贷款总额达到4.6亿元,信贷增量达2.2亿元,比年初增长30.52%。

2、外引内育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用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人力资源体系,一是组建了“__工业园学士后流动中心”,搭建了人才引进平台。采取政府补助、企业使用、来去自由的方式,专门为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已为菊隆高科、世瑞矿产、红金稀土等企业引进了15名紧缺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组建了“工业园劳动保障事务所”,搭建了劳动就业平台。专门规范劳动用工,帮助企业招工。通过举办就业再就业招聘大会及平时就业介绍,为92家企业招工6996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才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城镇公民职业化”两大工程,20__年培训农民35000人、城镇公民10774人。

3、提高通关效率,发展物流产业,解决物流不畅问题。该县通过实施口岸物流体系建设,在有效促进物流通畅的同时,创造了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奇迹。一是完善了口岸通关服务机制。开通了__—厦门、__—深圳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5%左右;建设了口岸服务网,及时将最新的外贸政策和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申办等知识宣传到各进出口企业,适时组织外贸企业参加进出口通关知识业务培训,使32个企业报关员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该县把汽车货运产业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创造了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奇迹。在20__年底,__共拥有货运汽车401辆,20__年新增货运汽车326辆,20__年目前新增货运汽车818辆、1462吨,车辆增长数和吨位增长数均为全市第一。汽车货运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今年新增的816辆车辆今后每年可增加的直接税费达800多万元(其中县级直接税费460万元),加上间接收入每年可超1600万元。同时狠抓物流载体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30亩,建成标准仓库11栋、1.1万平方米的__天志仓储物流中心于8月建成投产,且其隔热、防潮效果达到了国家标准。洋塘汽车检测维修中心、红金汽车修配城、光彩物流中心、储潭货运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正在规范实施中。

4、采制推广标准,鼓励扶助创新,实施名牌兴县战略,解决质量不高问题。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该县出台了采用高新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名牌创建的系列政策,在工业、农业中大力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和争创名牌活动。省级名牌产品由20__年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前的无到目前的3个,分别是__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菊隆牌”甜菊糖甙、__远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远驰牌”钨粉和__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虔锋牌”钨铁,其中__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钨铁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为了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__还专门组建了“工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__鑫隆康稀土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组织科技成果鉴定2个,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5个,位于全市前列。技术标准的提高和名牌产品的效应开始在经济效益上显现。20__年1-10月,__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7亿元,上缴税收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33.4%,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已达7家。

二、搭建三大平台,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__在实施十大体系过程中,始终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核心,创新了系列体制机制,加快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对接步伐。

1、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搭建行政服务综合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办事,__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中,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有行政审批事项的30多个政府部门统一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和程序公示制,做到各项行 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了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__还编印了《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规范整合了涉及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企业房屋报建费用从58.2元下降到4.2元,真正实现部门规范收费,企业明白缴费。在十大体系进工业园服务站、进市场服务站、进乡村服务站设立了21个政策法规查询中心,为工业企业、市场业主、广大农民开展政策文件的查阅、咨询服务。行政服务正向政策透明、办事便捷方向迈进。

2、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平台。通过实施信息网络体系,城乡信息日益通畅。建成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和11个乡镇门户网站,还有31个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60多个县政府组成部门接入了政务网。在重要核心部门推广应用了网上办公系统,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推广。开通了县档案网,设立了“现行文件”专页,县委、县政府、政府部门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可以在网上查阅、下载,利用网站加强对外宣传,提供办事服务。建成了__工业园网站,为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招工用工信息服务,园区企业宽带安装率达95%,16个企业开通了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乡村信息化工程,全县各乡镇建成了农民知识化网络培训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给农民留下了不散的课堂、不走的专家,建设了30多个“网络新村”,通过财政补助促成622户农民用上一宽带网,已有10%的果农收到了网上脐橙订单实现了网络销售,脐橙等农特产品销售半径由市内扩展到了省外;一批乡镇建成了惠民短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与农民沟通互动。

3、创新产权交易机制,搭建产权规范流转的交易平台。在实施产权交易体系中,该县大胆创新机制,建设了产权交易中心、招投标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搭建了流转规范顺畅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处置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实行阳光操作。今年1—10月共组织国有产权交易33宗,市场评估总价8967万元,总成交价达12554万元,增值3587万元,增值率40%。通过阳光交易国有资产增值,筹集了资金妥善安置了职工,促进了企业改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将对全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核算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操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办事,为部门和基层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稳定之基。__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篇2

近年来,鹰潭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鹰潭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鹰潭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鹰潭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为把鹰潭建设成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实现鹰潭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俗话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方事业兴,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促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鹰潭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融入经济区建设,加速超常发展步伐,需要以强有力的人才做后盾。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布局的重新“洗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产业转移不仅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鹰潭作为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级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地域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充足的人才做保障。

1.2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鹰潭市把调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战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式生产方式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后继乏力,需要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而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汇聚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如,鹰潭市要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大旅游和大物流等第三产业,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鹰潭要大力发展铜的下游产业,促进铜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1.3 鹰潭目前人力资源现状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较以往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人才增速不快,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欠发达、又处中部地级城市,城市小,就业机会少,人才待遇不高,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相对狭窄,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高校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鹰潭市高等教育规模小的瓶颈也使当地高校提供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鹰潭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

2 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鹰潭人才环境的优化,将汇聚大量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1 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四高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抓住后危机时代海归人员回归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三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四是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柔性引进。所谓柔性引进,是相对于刚性引进人才而言,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不改变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用人单位自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尽管鹰潭市属地级小市,但紧邻江浙等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发展态势都为柔性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柔性引进可以使鹰潭能够在更广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提升人才层次,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当然,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引进的实效,为此,要加强联系、构建平台、引进科技成果、建立保障机制,促使柔性引进人才取得实效。

2.2 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抓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擎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奋力前行,推动鹰潭市特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技术的应用、管理理念的有效推广离不开普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支撑。尤其是我市要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尤为迫切。为此,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能仅局限于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还要关注基层,关注一线,努力造就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态势;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创新和引进能够有效消化。

2.3 人才使用与培养同时抓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使人才始终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充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人才的继续培养,跟上时展要求,在促进人才为鹰潭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有效地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环境,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促进公共部门、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人才使用离不开人才培养,如果把人才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输出,人才的培养则是一种能量输入。没有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能量的输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企业应将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并保证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技术工人的业务培训。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针对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大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学术研讨,形成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职业经理人、高管等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基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2.4 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支持相结合 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占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4.1 加强政策创新,营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制度环境。将招才引智工作同步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切实动员社会各方共同招才引智,推进孵化园区的建设,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为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政策待遇和引进程序上实行特殊的“绿色通道”。

2.4.2 加强关爱服务,营造安居乐业、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许多地市都将建人才公寓纳入招才引智的举措之一。鹰潭着力打造富裕秀美宜居和谐城市,也有必要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基础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创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使人才在鹰潭干事创业放心、安心、开心。

2.4.3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在鹰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弱化官本位思想,提高人才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让人才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帮助实现人才的价值,使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更好地留住人才。

2.4.4 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为求职者的就业提供指导,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参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3 结语

人才资源在物力、财力、人力三大资源中是第一资源,是具有创造力的主宰性资源,其它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鹰潭这个江西省的小巨人,将乘着人才托起的翅膀驶入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丽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进人才兴业战略[J].新,2009/11.

[2]刘波.依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

篇3

要盘活存量,关键是要摸清底数、掌握需求,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使机构编制的“控”与“增”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几年来,即墨市编办连续集中对事业机构编制进行了清理规范,其中2011年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清理,重点对事业单位承担的有关行政职能进行了调整理顺;2012年,开展了重点、难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集中撤并职能弱化、长期不出效益的事业机构。通过以上清理活动,共撤并职能消失或弱化的事业单位52个,核减事业编制102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部门职能、在全市重点工作中的定位、现有机构编制、人员队伍结构、预计自然减员情况和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等因素,拟订人员编制3年调控规划,建立专门台账,按“严控、加强、维持”等实施分类管理,并将分类情况通报给组织、人社部门,统一把握。几年来,已对承担生产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编制严控,空编一律收回;对职能减少或相对弱化的事业单位,结合自然减员情况,采取“退二减一”或“退三减一”的方式逐步减少编制;同时,将收回的编制投向承担经济发展和重要执法及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累计为城管、、经济功能区等机构调剂增加编制70余名。

二、创新体制机制,综合配置资源

在机构编制资源紧缺的现实情况下,按照“机构不增、编制不增、人员不增、财政负担不增”的原则,转变工作思路,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着力从管理体制机制上谋创新、求突破。例如,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加快,市直部门尤其是执法部门不断要求增设基层派驻机构、增加人员编制,但同时基层又存在多头执法和“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权责不一的问题。为理顺市镇权责关系,即墨市编办创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将城管、食药、安监、国土、环保等8个部门的175项行政执法事项明确由镇统一协调实施,同时按照“内部整合、站所调剂、部门派驻”的方式,将市直部门执法力量下沉,与镇工作人员整合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在蓝村、田横两镇试点开展了综合行政执法。自试点以来,两试点镇共制止和查处违法建筑、违法占地50余起,镇驻地形象得到有效改观,群众普遍反映良好。2014年,即墨市综合执法全面铺开后,将结合实际对市直有关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编制逐步进行整合缩减。

三、强化动态调整,统筹调节资源

始终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和谋划,按照“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所设、编制为优秀人才所用”的原则,做到机构编制动态化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2012年以来,围绕即墨市规划的七大高端蓝色经济发展平台,即墨市编办深入调研,充分挖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采取“一区一策”的做法,搭建起了符合发展需要和工作开展的平台。如青岛市政府在青岛市移风店镇布局规划青岛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即墨市编办建议市委对原即墨国家农业高新区管委进行调整,由其同时负责青岛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关规划建设工作,既避免了机构重复设立,又使两个园区实现了统一规划发展。再如,经济开发区创智新区、蓝色硅谷产业区王村新城是即墨市规划的服务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重要区域,即墨市编办突破设立实体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的固有模式,建立了高效的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以临时性机构为载体,抽调各责任部门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实现重点工作无缝隙配合、直线式推进,有效解决了重点工作涉及部门多、人员需求大的难题,使功能区发展与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取得双赢。

篇4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是为制造工业产品所进行的设计,由于工业设计在产业振兴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该产业的发展,许多国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投入巨大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内陆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沿海省份城市的发展稍缓一些,于是很多学者建议在内陆地区高校不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理由是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做支撑和专业开设所需的实训条件。据调查,工业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工业设计专业及相关人才。工业设计的发展能促进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促进地区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环保和节能,促进区域和谐发展。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带动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的引进和升级。发展工业设计有助于提升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现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市场调节与市场竞争,工业设计则是面向人和面向市场的技术。工业设计是人类创造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大批量工业产品内在与外在的综合分析,进行多角度整体规划,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产品,使产品趋于更实用、更科学、更完美。工业设计也促进人类审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从而使它不仅对发展经济,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内陆地区发展工业设计有重要的作用及现实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设计能有力推动内陆地区的市场竞争

工业设计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科技被视作是第一次竞争,而产品的工业设计则是第二次竞争。目前的趋势是两次竞争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很多国际上的大企业在市场长远战略下将技术和工业设计并行开发,在推出产品的时候,已经在应用形式和产品外观上成为市场成熟的产品了。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上,制造商是为了在有限的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必然要想尽办法打败敌手。在那些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市场上,对手之间必须应用智慧公平竞争。而现代设计恰恰是最有效的智慧竞争手段,制造商在设计师的帮助下,使自己的商品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形象面世,提高了商品的竞争力。而在第一轮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制造高,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寻求更好的设计,由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最后是整个市场的商品都在设计水平上得到了提高。消费者成了最终的受益者。所以,是竞争导入了现代工业设计,设计反过来又促进了竞争。

2、 工业设计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高附加值”

在“产品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是由“价格”来体现的。而价格则是由制造商品的原材料、零配件、人工费用、管理费用、包装运输费、企业应得利税收入、销售流通费等部分构成的。它们是“硬成本”,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用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而对于产品制造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设计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智慧劳动”范畴的“软成本”价值多少,是没有包含在内的。

在“商品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追新意识的增强,新技术含量高、款式设计好的商品,在销售上拉开了与技术过时、款式陈旧的商品之间的距离。而新旧产品可能在“硬成本”上是相差不大的。那么,我们把纯粹由于技术和设计所创造出的这部分价值叫做“附加价值”。如果这部分价值超过了“硬成本”,我们就可以将这种商品称为“高附加值”商品。工业设计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创造高附加值,内陆地区的发展更需要“高附加值”的商品,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促进社会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设计师是在研究市场变化与消费者行为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对需求有着最敏锐的嗅觉,可以发现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工业设计的力量令人吃惊。原价3000多元的一款手机,只不过在机壳上镶上一颗水晶,身价陡然上涨到8000多元,这个设计仅一个月就为TCL移动通信带来1个亿的销售收入。不是所有的设计都是简单的累加就可以创造无尽的附件价值,而是在于工业设计本身是一种技术,它的要求就是运用设计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和提高产品生产的系列化、标准化,加快大批量生产,有力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为一个企业甚至地区发展创造“高附加值”。

3、工业设计能有力的促进内陆地区企业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环,直接决定着工业生产的成败。一件真正成功的产品,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给企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战略方向,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创造出名牌效应。

工业设计是一种专门化的服务,其目的是创造与发展产品或系统的概念和规格,以使其功能,价值和外观达到最优化,同时满足用户与生产商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实现了最大的商业利润,才是成功的,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而最终被社会所认可。企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企业就需要合理的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在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下,创造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并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既为企业实现最大的利润,又为社会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得到社会公众认同,树立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由此可见,产品在企业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工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是创造产品的真正品质。现在,工业设计由设计产品发展到设计企业,引导市场的发展潮流。因此,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设计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合理的工业设计管理,必将促使把企业生产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不可能今天生产一个产品和昨天以及明天的产品毫无关系,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和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韩国的三星公司。企业要想让工业设计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就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

工业设计促进企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工业设计师专业化的解决人和技术、人和机器、人和环境、人和人、美和技术、功能和美等各种关系,自觉的研究这些变化,不断为适应和满足这些变化而对本企业的产品做出有价值创新设计,及时发现企业高回报的创新点和盈利点。这些创新在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规划下,是可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互相促进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工业设计师是实现企业有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并推动创新。

工业设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很多企业所急待追求的目标,实际中,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文化目标,如果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致的,那么它的文化也就意义不大,因为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当然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部门,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4、工业设计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从设计本身开始探寻节约的意义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身边的许多产品都是工业设计的产物,产品本身的每一个零部件,材料都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使用本身就代表着环保指标,因此,在设计产品的环节中,如何使用对人、环境有利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可回收循环利用,都是这门学科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具备的现实意义。

篇5

院士合作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12月,是一家集设计、制作、安装于一体的大型钢结构上市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早在2001年,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承接了河南省鸭河口电厂干煤棚网壳工程。该工程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三心圆柱面干煤棚网壳结构,跨度大,施工难度大。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董石麟院士、罗尧治教授等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通过深入研究,东南网架与浙江大学合作创新出“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施工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鸭河口电厂干煤棚网壳工程。目前,通过“FRP-混凝土-钢双臂管柱的静力及抗震性能研究”、“预张拉结构索内力精确控制技术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的联合公关,双方建立了更紧密的技术合作。

2013年1月,董石麟院士对公司预开发的钢结构桥梁,从市场分析,到目前国内外钢结构桥梁制作加工、施工等技术水平等给予了大力指导,为东南网架承接钢结构桥梁工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和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脱硫石膏墙体大开间钢结构住宅成套技术”是东南网架和马克俭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一个课题。该项技术将“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每平方米建筑石膏用量约为0.22立方米。按照我国每年由磷转化的磷石膏和火电厂排烟脱硫后转化的脱硫石每年可利用工业废渣建造节能小高层钢结构住宅5.4亿平方米,按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可解决540万户住房问题,节约粘土资源1.176亿立方米,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院士进企点将、企业研发人员“进站留学”,在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中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企业留得住的研发人才。2013年,在院士工作站的联合培养下,企业共有48人晋升助理工程师,32人晋升为中级工程师,有5人晋升高级工程师,同时,新引进博士2人,硕士15人,为企业科研团队实力的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进一步提高东南网架核心竞争力。

多方位入手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只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受益企业中的一家。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科协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委三大主线发展战略,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据统计,全区共建立了15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6家获省级认定,2014年4月底又完成了3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申报工作,建站数量居杭州市第一、省级站居全省各区(县、市)第一。把握助推转型升级主线以产业导向择优建站

结合萧山实际,以助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需求为导向,在汽车制造业、先进制造装备业、纺织业、先进规模农业上进行择优建站,合理布局。

据统计,目前萧山区已完成申报建站的18家建站单位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化工业5家;特色农业4家;汽车制造业3家;纺织、钢结构和生物医疗各2家。特别是浙江中科领航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协海智示范项目落户临江高新区着手产业化,该项目最近又入选浙江省第二批“装备电子(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企业”。以公司董事长金星为首的海外技术团队,主要从事车身智能控制系统及相关芯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另外还有万向集团公司、浙江亚太机电有限公司等,不少都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国家级实验室,处于行业引领地位。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政策引导鼓励建站

在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和萧山区区委组织部人才办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萧山区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率先在杭州市出台《萧山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和《萧山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工作站资金扶持政策。加大了资助力度,实现了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配套资助,对建成国家级工作站,区累计配套资助不少于100万,有效调动建站单位积极性。

以技术研发为重心项目合作创新建站

主要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与院士专家团队解决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从而提升企业在行业领域中领先水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期间:开发新产品73个,申请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已申报立项的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部级14个等科技项目;已获得部级以上科技大奖1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12个;完成项目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6项、国内领先8项、国内先进3项。

如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一能量回馈式电动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研究与开发。再如银宇控股公司通过与院士团队合作,先后研发了用于高速列车、军工和航天航空等尖端领域铝合金焊接材料等。

培养企业技术团队以人才引进培育建站

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通过引进人才来培育本土技术创新团队,从而提升企业技术研发队伍发展壮大。合作期间企业配套团队人员技术职称晋级有196人,其中晋级高级23人,直接引进院士团队成员进企业工作6人。

篇6

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务,既是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探索实践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靠机制创新增强服务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所固有的经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决定其更需要尽快完成向独立市场主体的转变,以真正达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要求,增强对市场的应变和反应能力。要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认真制定增资扩股和提高资本充足率计划,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资金扶持,以降低不良贷款额,消化历史包袱,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要建立产权运作机制,通过设立投资股,引入股份制的合理成分,部分地改变"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强化股权责任,理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逐步解决"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还权于社员,还权于出资人。要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有计划从社会或高校中引进一批急需的计算机、法律、市场营销策划等专业型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真正使他们安于工作。加大投入,加强现有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推行各项干部竞聘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末位淘汰"制度,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增强班子队伍活力。要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就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的不同,实行工效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将"权、责、能、绩、利"紧密结合,从而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是靠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要在继续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从深度、广度上结合南溪实际,探索实施有效的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扩大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范围,允许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信用社申请贷款。针对农户无法提供担保抵押物获取大额贷款的实情,贷款手续要进一步简化,减少报批环节;制定大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必要时实行贷款授信管理;制定出使抵押合法又便于操作的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贷款的风险。针对贷款市场黄金客户争夺激烈的现状,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改变客户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利率高"的观念。同时,信用社要想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改善支付结算服务首当其中,应尽快加大电子化投资力度,尽快扩大省辖特约电子联行网点覆盖面,实现省辖信用社系统客户24小时便可到帐使用。分步开办通存通兑业务,逐步实行全国联网。试行农村信用社信用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节奏。

三是靠作风转变提高服务水平。"三农"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了解农民最想要的是什么,最盼望的是什么,最急需的是什么,真正把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业知识、农民贷款送到农户家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科技农业,知识农业,切实做到农民的呼声就是第一信息,立即研究;农民的要求就是第一责任,立即解决,农民的满意就是第一标准,必须达到。

二、立足县域特点,促进城乡发展

当前,以城镇作平台,以工业作动力,以农业作基础的县域经济城乡一体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农村信用社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下,结合县域特色,注意处理与协调好政策扶持和商业化经营、重点倾斜和普遍支持、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近期效益和中长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由支持一般农户向支持民营大户转变、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特色农业转变、由支持种养殖业向加工流通转变、由支持单个企业向支持龙头企业转变。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村信用社要紧紧围绕南溪优质无公害蔬菜、种草养鹅、优质水果三大农业支柱,打造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县、中国"四川白鹅"之乡、长江上游甜橙基地县目标,坚持走产业化道路。要支持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沐春"牌蔬菜、金竹西瓜等品牌知名度,建好全国标准化示范区,提高特色农业的质量和数量。要支持富民白鹅公司、华徽食品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信息收集、品牌建设、对基地生产和农户经营的组织引导、实现农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它们做大做强。要支持农民提高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走专合组织的路子,强化协会与会员的经济利益联系,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专合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努力使我县农产品进入超市场等现代流通网络,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工业是县域经济和财税增长的主体。当务之急是,农村信用社必须在支持工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要支持和引导全县中小企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支持文龙药业、长兴酒业、庶人坊食品等骨干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品质,开拓产品市场,逐步做大作强,形成一批高知名度企业。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农产品不断增值,加强企业间的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等合作,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效应。

三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小城镇是城乡联动的节点,村镇建设是城市化的延伸,乡镇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大支持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城建设力度。在支持县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积极储备、申报项目,争取信贷资金规模,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其中信贷重点支持护城溪综合治理工程、滨江防护堤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和北城道路框架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支持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以规划为龙头,强镇、强村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强村集聚,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重点要通过项目支持,加快罗龙、大观、等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对以水网、路网、电网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配套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鼓励富裕起来的农民、私营个体业主以及已在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进城建户、购户、经商、办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通过信贷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支持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集镇集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尽快建立起支持小城镇的产业群体。

三、健全互动机制,优化信用环境

目前,农村投入的主渠道是农村信用社,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县域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大发展,对于政府、企业、农民以及信用社自身都是一个共赢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建立健全良性互动机制,努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7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24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905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261.81亿元和1356.67亿元。三次产业构成2011年为9.2∶56.8∶34。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11位,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4.6%。工业中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一批以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为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0%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内蒙古涌现出了33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内蒙古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口岸建设得到加强,过货量成倍增长。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38.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内蒙古实现程度达到79.4%,比2000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33个百分点。这表明,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进程呈稳步上升趋势。

民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408元和6642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的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1年底,全区有452.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907.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全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注意到,内蒙古在发展中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狠抓落实。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落实国务院《意见》为契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依靠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之后再用五年时间,到2020年,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局面,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为此,我们建议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篇8

1.1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1.3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2.1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2.2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2.4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

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5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

3.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

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1)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篇9

在与国际软件巨头的市场竞争中,国产软件产品在“十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体系,开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挑起大梁,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连续15年稳居中国财务软件市场第一品牌的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自主创新,我们有了核心竞争力,才敢于和跨国公司竞争。”

这也是中航惠腾风电设备公司的感受。2000年,他们打算与丹麦一家公司合资生产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却被对方拒绝。生死关头,公司毅然决定自行开发生产风机叶片。经过顽强攻关,研制出过硬的产品,不仅打破了我国风电场叶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的窘况,更迫使国外有关产品全部退出中国市场。

不仅是软件,“十五”期间,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高技术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11万亿次曙光4000A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排名进入前10位,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生产10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自主创新,使我们有办法应对禽流感

禽流感是当前人类在医学领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前不久一条来自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最新消息尤为引人关注: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临床研究进展顺利。

全国防治禽流感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长、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由此表示,一旦流感大流行疫情暴发,我国政府将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研发成果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这种表示是建立在我国疫苗科研人员创造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在人群中广泛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大流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全球疫苗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流感大流行的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流感大流行,掌握人用禽流感疫苗技术的生产企业将首先满足本国公众的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因此,疫苗研制和生产能力的储备比疫苗本身更重要。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使我国科研人员初步具备了这种根据变异的病毒及时更新疫苗的能力。

这一成果显示:禽流感可防可控不可怕,自主创新使我们有办法应对禽流感疫情。

自主创新,是解决农村通信的重要出路

建设新农村,通信是重要的硬件。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地形复杂的难题,SCDMA无线接入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运用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SCDMA可以接打手机,并享受手机看电视、上网等宽带业务,而且其画面质量比来自欧洲和美国的GSM、CDMA等更有优势。2001年,SCDMA无线接入系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颁奖专家指出:这项电信技术“至少领先国际同类技术两到三年”。

SCDMA一个基站覆盖半径达50公里,是来自欧洲的GSM的8至16倍,是来自日本的“小灵通”的上百倍,适合解决我国农村偏远地区电信服务。

篇10

二、城中村

(一)含义

什么是城中村,城中村不?H是一种建筑房屋的形态,也是一种社会中的存在形态,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不良因素没有瓦解。

(二)城中村未改善带来的影响

在一些未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各种电线电缆相互交织,形成了“空中蜘蛛网”,不仅有碍观瞻,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些混乱的电线电缆上,还悬挂着一些生活垃圾,如快递盒、衣服、袜子、盛有食物汤水的塑料袋、纸屑、菜叶等等。有的电线甚至成了晾衣绳;同时在改造前,人们因居住环境较差,比较容易出现盗窃、丢失财物等问题;违法集建,环境卫生质量不好等常见情况也会发生。

三、城中村改造经济效益

(一)环境的改变

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将逐步实现“绿化、净化、美化”三化要求。

(二)住房条件的改变

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三)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

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四)提升群众生活

提升群众生活,增强群众的文明意识,这样做可以促使群众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升自身的文明意识。保障群众享受改造的成果和文明进步的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五)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城中村改造环境效益

(一)改善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实现城中村改造目标,呼应百姓需求、保障改善民生,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常态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其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同时有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美化城市,提升形象

城中村改造,将主城区城中村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形象。陈旧的设施得以改善,这样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将城市更加的美化起来。

(三)基础建筑完善,改善居住环境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安置为先的原则,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坚持重点改造与成片开发相结合,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项目用地征迁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改善居住环境。

五、突出强调三支队伍促进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基层承担着大量征迁任务,探索如何在征迁工作中更好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发挥好“三支队伍”作用,即村级两委会成员队伍、村级党员队伍、村级代表队伍,在全力保障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抓好村级班子队伍建设

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村的核心,是村级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所谓“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城中村改造进程实践中我们引导两委班子做到“四带头”(带头学习政策、带头配合征迁、带头做亲属好友思想工作、带头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执行“六不准”(不准以权谋私、不准阻挠抵制、不准漫天要价、不准向亲护友、不准反面宣传、不准背后煽动),全面推行“认亲帮拆”工作机制。在全村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拆、领着干”的良好氛围,为城中村改造打开局面。

(二)抓好村级党员队伍建设

对于老百姓来说,党员的身份就是先进的代表,大家对党员的期望值很高,党员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党的先进性。我们在确保两委班子成员全身心投入城中村改造后,进一步扩大队伍,把征迁工作当作党员锻炼能力、锤炼作风的“大舞台”,当作检验党员素质能力、打造“铁军”的“试金石”,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后,党员干部纷纷扑下身子帮助群众解决征迁实际困难,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现和谐征迁上功不可没。

第一,坚持每月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重点以组织党员进行学习教育、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参加党员干部培训等方式,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个人认为,党员固定活动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发挥了党员们在村里的作用,也给所有党员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第二,坚持先锋指数考评。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在上级规定扣分的基础上,根据我村党员实际,制定出九龙村先锋指数考评细则,并通过党员审议同意后执行。

(三)抓好村级村民代表队伍建设

很多时候,大家工作中常常突出村干部、党员地位,往往会忽视了村民代表的作用,实际上,村民代表这支队伍是村里最精锐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是体现一个村实力的重要证据。村里的代表不仅是村里的信息员,也是宣传员和传令兵。村民代表这支队伍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我们党员队伍,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很有必要,这支队伍抓好了,能够进一步使得干部群关系进一步得到融洽,进而使得村级稳定以及得到更多的保障。

六、城中村的改造进展

(一)为确保回迁安置房按期竣工

采取“时间倒逼、成果倒逼”的方式,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分析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口径、一抓到底”的办法,逐一解决,有力、高效地推动回迁安置房建设。

(二)耕作标准、全面进展开来

每个工程都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管理项目,低密度、大绿化、适度容积率。优先启动道路、绿化、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实现布局艺术化、造型景观化、品位高端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城中村路网结构和功能。整合并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满足搬迁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面提高项目的建设和水平。

七、结语

篇11

一、 发挥信合优势,深化服务内涵

农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服务,既是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探索实践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靠机制创新增强服务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所固有的经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决定其更需要尽快完成向独立市场主体的转变,以真正达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要求,增强对市场的应变和反应能力。要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认真制定增资扩股和提高资本充足率计划,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资金扶持,以降低不良贷款额,消化历史包袱,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要建立产权运作机制,通过设立投资股,引入股份制的合理成分,部分地改变"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强化股权责任,理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逐步解决"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还权于社员,还权于出资人。要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有计划从社会或高校中引进一批急需的计算机、法律、市场营销策划等专业型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真正使他们安于工作。加大投入,加强现有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推行各项干部竞聘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末位淘汰"制度,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增强班子队伍活力。要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就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的不同,实行工效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将"权、责、能、绩、利"紧密结合,从而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是靠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要在继续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从深度、广度上结合南溪实际,探索实施有效的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选择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试点信用贷款方式,扩大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的范围,允许中小企业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和可靠应收款作为保证向信用社申请贷款。针对农户无法提供担保抵押物获取大额贷款的实情,贷款手续要进一步简化,减少报批环节;制定大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必要时实行贷款授信管理;制定出使抵押合法又便于操作的方案,最大限度降低贷款的风险。针对贷款市场黄金客户争夺激烈的现状,可在贷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利率,改变客户已经形成的"农村信用社利率高"的观念。同时,信用社要想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改善支付结算服务首当其中,应尽快加大电子化投资力度,尽快扩大省辖特约电子联行网点覆盖面,实现省辖信用社系统客户24小时便可到帐使用。分步开办通存通兑业务,逐步实行全国联网。试行农村信用社信用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节奏。

篇12

贵州省委、省政府四位主要领导一同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出席“2012亚太国际金融高峰论坛·贵州首届金融博览会暨投资理财节”开幕式。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开幕式上致辞,热情表达了金融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助推贵州跨越发展”的意向和措施。

周延礼在致辞中表示,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是现代金融的重要支柱。中国保监会将积极引导保险业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支持贵州构建分工合理、结构完善、协调发展的市场化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发挥保险的各项功能和作用,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助推贵州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近年来贵州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全力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团结一心,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特别是今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以贯彻“国发2号文件”为抓手,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稳定、投资增加、调整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为贵州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贵州保险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介绍,目前贵州共有保险经营主体23家,各级保险分支机构938个,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4家,保险兼业机构2651家,保险从业人员4万余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81.11亿元,同比增长11.3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4个百分点,列全国第8位;全行业提供各类风险保障2.22万亿元,赔款和给付金额26.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08%,在保障经济运行、促进社会稳定、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金融展览。参加此次“金博会”会展的有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拍卖、典当、小贷、小额担保等众多金融机构。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赵克志等省市领导与周延礼一行听取了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的介绍,并对保险业在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表示肯定和支持。在新创全国“展馆、布展、沙盘” 面积三项之最的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李军还戴上无线讲解器亲自为嘉宾介绍贵阳城市新规划,其“政府是发动机、市场是助推器、科技是加速器”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当场得到周延礼、姚刚等金融机构领导的认同。

篇13

贵州省主政者找到了贵州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与补齐综合运输体系中水运“短板”的深层逻辑。这个逻辑就是,物流尤其是低碳环保运量大的水上物流,是将贵州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不二选择;同时,以水上通道为依托,建立沿江沿河经济走廊,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实现后发赶超的最优战略路径。

贵州主政者正在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构建这样的共识:加快水运发展是充分利用水运资源,促进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加快水运发展是充分利用水运比较优势,构建贵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水运发展是充分利用水运的潜在优势,是贵州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快水运发展是充分利用水运的便捷优势,是贵州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注意到,贵州水运大发展的共识与广西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的逻辑一脉相承。四年前,广西主政者郭声琨、马飚吹响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的号角,此后,沿江产业园如雨后春笋拔节,贵港、梧州、南宁等广西港口千帆竞发,北部湾港经整合后一跃冲天,港口经济、航运经济异军突起,有力推动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比照广西以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撬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十分乐观地预测,举全省之力发展水运的贵州,必将从2012年进发,收获水运助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累累硕果。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