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这一课题,是一项新型的社会和技术课题。设计人员首先要对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加以综合考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以便最终能起到展现区域景观特色并同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时代作用。
1.1 形象关系
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所处的区域环境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诸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等,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区域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加以综合考虑,借助设计方案来将区域的整体形象展现出来,所以,设计方案要做到科学、合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在对区域自然环境特色进行展现时,基础便是生态景观,另外通过构建生态景观,而文化元素也将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对区域的风貌特色、文物古迹等形象关系进行展现。
1.2 主从关系
水利工程设计中,对于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构的主从关系,设计人员也务必要加以重点考虑。生态景观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其形成是以水利工程设计特色为前提和基础的;而文化元素的展现则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景观,其展现还需要借助项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所以说,水利工程品牌效应的实现是要以生态景观为基础的,突出生态景观的文化底蕴的则需要文化元素这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二者的主从关系。
1.3 平衡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迅速,因而从整体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此也开始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也日益凸显了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与精神平衡关系。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既要能够确保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要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行为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协调。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展现区域整体形象,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内容,并且还使现代社会中工程项目建设的两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平衡。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不可以忽视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更需要重视的是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2 协调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措施研究
2.1 坚持与时俱进,争取创新发展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想协调好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关系,还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与时俱进的进步精神,在不懈的研究和摸索进程中,通过创新的方式促其发展。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协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其与其他行业的设计理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相通之处,当然其也具备自己较为显著的特点。具体将涉及到生物、水利、园林等很多技术种类,因此其创新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不能是片面的。
2.2 针对设计人员,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不用说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所以,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和科学化,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务必要不断加强针对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同时做好专业知识教育,以便促使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设计人员对于具体的管理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相关施工方案、组织计划来进行,进而使水利工程的整体效果得到全面的保证。
2.3 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城市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因而土地、空间等都面临着高负荷,水资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发展为生态景观型水利建设这一主要趋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就需要紧紧跟随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将其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水利生态系统――实现水利工程的自我修复”紧紧把握住。就现代水利工程的重点来看,需要重点把握下述几点内容:水利施工要做到流畅、舒展,并根据一定条件促使自然蓄水区的形成,整治上则坚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以及遵循河水涨落的客观规律。对河流空间加以科学利用,在设计中能够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复式或不规则的断面等,这多种形式主要是为了使人们的休闲、亲自然等需求得到满足。对于护岸设计要尽量做到生态化,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特色,另外对于一些单纯的硬质护岸应尽量避免使用,尽力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型护岸材料为最佳选择。
2.4 水利工程绿化以及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绿化与景观设计,重点需要做好的是与景观配置,同时将大众休闲、亲水的空间营造出来,设计上应该重视挖掘自然景观,要努力使人造景观可以实现与自然景观的相融。对工程管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可以在工程两侧的绿化主要种植乡土树种,工程绿化带主要可以进行杨树、柳树的种植,滩地和护坡可以选择主要种植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景观设计位于工程的两侧,实现与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可在整个工程中设计景观广场。针对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态型水利工程建设将促使其得到有效地改善。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水利工程设计工作,需要进行一项长期的任务,那就是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设计人员在不断创新发展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于全面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加强,同时做到统筹兼顾,还要将“人水和谐”的理念突出表现出来,进而提升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收。
参考文献:
二、文化资源的整合应用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旅游业、基础建设发展较快,旅游投资持续增长,各类旅游景观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开发。在参与旅游规划、景观设计项目实践中,感受到文化因素在规划与设计中正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甚至成为核心竞争因素,是展开设计的依据。许多遗址类旅游景点直观再现历史场景,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重视程度高,还原历史的脉络明晰,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保留,成为成功景点的案例比比皆是。部分新开发景区,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工作仍有进一步细化、深化的空间。
三、松州古城汉唐边塞诗长廊
据阿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的2014年12月旅游经济运行情况信息显示,“2014年1-12月,阿坝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4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同期分别增长25.62%和24.06%。”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其文学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资源的整合对于提升区域旅游景观的文化审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四川阿坝松潘县境内,地处边陲的松州古城,1992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整个川西北高原唯一一座兼具军事戍边和汉唐文化的高原古城。汉唐边塞诗长廊为松州古城景区的一部分,作为新开发的景点,目前已经完成了古城墙上有关项目的开发与打造。
位于松州古城北门广场的“汉藏和亲”雕塑,文化背景为公元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未允,遂攻打唐边防重镇松州,即松州之战。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吐蕃大相禄东赞入唐再次求婚,太宗许,终于娶文成公主,与唐联姻[1]56-57。公主入吐蕃途中,凝视昔日战场,感慨道:“兴师相戕罪也,余将和睦唐蕃。”其景观节点与松潘古城文化资源一脉相承,能与游人产生共鸣。可见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开发旅游景区的基本依据。松州古城汉唐边塞诗长廊,位于几经修建的松州古城城墙上,是文学美学价值体现在旅游景观设计中较为直接的案例之一。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描绘边塞之壮美辽阔,征人之离愁别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曾客居松州的杜甫,心系边防军事重镇松州,就曾写下《西山三首》等不少边塞诗歌名篇。
松潘县为藏、羌、回、汉聚居区,据《松潘县志》记载:松潘,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蜀山氏(蚕丛氏)立国后为蜀国领地。夏禹时期,分天下为九州,松潘为梁州西北境。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治所在今松潘县进安镇)、扶州,隶松州都督,领嘉诚(治地同州)、交川、平康、盐泉4县[2]80。从政区、建置上看,自唐起置松州、松州都督府。松州古城汉唐边塞诗长廊正是取汉唐边塞诗作为整合范围,设计手法以直述文学作品的设计形式,在游客行走于城墙时作为体量较小的景观节点进行欣赏,设计手法较为单一,但直述诗歌的手法使得诗词可读性较强。诗中多处出现的“羌笛”鲜明地勾勒出边塞的主题,提升了对松州古城作为昔日边塞军事要镇历史的感性认知。松州古城汉唐边塞诗长廊在汉唐边塞诗的整合范围内,所选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有描绘将士的满怀豪情与西北壮丽风光的――“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也有描绘边塞动人春光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前 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人们生活在不同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历经漫长的世代传承与发展,又经过与外界不断融合与摩擦的过程中,从而逐渐凸显其自身特色,最后形成本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或是无形的风情习俗,或是灿烂的物质遗产,两者交融互汇,相映依托,形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最具内涵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景观阐释
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滨河绿地本身就是文化,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水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环境条件,并间接体现其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其二,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绝大部分城市也是依水而建,对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使滨河绿地成为城市风景名胜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滨河绿地是文物古迹得以保存的重要环境,现代城市在扩展初期往往追求商业用地最大化,蚕食面积日渐减少的滨河绿地,对城市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其四,滨河绿地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游人展示城市现有面貌。
滨河绿地景观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表现为两种形式:(1)对地域文化的发掘。或许在滨河绿地所处地区并无显著的文化特征,但其所在背景城市或区域则有悠远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增加景观的文化意蕴。
(2)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过往的追忆是绿地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随着城区功能的转换和地位的变迁,现代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对滨河绿地进行不间断的改造与升级。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当前用于工业、商业等其它用途的滨河区,不久后或将被建设为滨河绿地。对于用地日趋紧张的城市市中区而言,贯穿城市的滨河绿地建设显出两难局面:一方面是沿河工业或商业用地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看似闲置,但实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及人居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滨河绿地。
三、地域文化对滨河绿地景观的意义
城市滨河绿地被认为是最具有城市特色文化形态的因素之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成特定文化环境氛围,构成特定文化载体。绿地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绿地景观的灵魂和内涵,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
滨河绿地景观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城市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传统场所感的丧失和地域性的消退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归属,迷失在日益趋于同化的城市吵杂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被自然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双重污染包围的清净绿地”,经过了自然美的抚慰和高雅精神文化的陶冶,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超尘脱俗,清心散忧,澡雪精神,净化灵魂 。其园林美“绿色启示”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诗意最本质的追求,利用直观的审美和丰饶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哲理的深切思考。如果把过去闭塞在小空间之中的园林艺术释放出来,把曲径通幽的竹树花木、移步换景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的花塘柳堤、四时变异的季相形色等等,经过精心规划,撒向现代化城市中镶嵌的滨河绿地空间,也许是开创具有中国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独特蹊径 。
四、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4•1设计结合自然
4•1•1植物材料的选用
作为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主体,又是绿地中其它景观要素得以展现的基质。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对原有绿地改造完成后,适当补种能在当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种,以维持或增强此地景观特征;对一些需彻底进行改造的滨河绿地地段,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
城市市树市花的评选为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都市纷繁艳丽的芙蓉,洛阳市雍容华贵的牡丹,福州市独木成林的榕树,广州市落落大方的木棉树,北京市墨绿浓云的国槐,海口市高耸挺拔的椰树,使各自城市的滨河绿地甚至整个园林绿地景观都具有显著的标示性和地域归属感。选用本土植物造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选择作用。当然,洽到好处的植物景观并不是数量有限的本土植物所能完成的,生长健康的植物群落才是良好的绿地景观,本土植物种在其中只是一种突出的地域标示物。
4•1•2景观小品的选择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季干燥寒冷,滨河区域色彩灰淡,其选用的景观小品色彩多浓重,为单调的冬季增添生气;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但湿季多雨,当前滨河绿地中随处可见的廊架虽通透可爱,但其毫无遮蔽的特性决定其在不同季节里使用率相差巨大;华南地区常年湿热,在滨河绿地中设置的遮蔽性景观小品多通透轻灵,色彩明亮,极富热带风情。
4•2表达风土人情
穿过市区的滨河带状绿地大部分相对窄小,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特别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4•2•1功能性建筑设施
(1)桥。作为贯穿城市滨河两岸绿地的连接通道,此处的桥只要求做到安全、美观,甚至是灵巧,并尽量与周围绿地相协调,或整体风格与传统的建筑型式相符,或是栏杆及柱头等细节部分传递当地人文气息,使桥融入滨河绿地景观中去。
(2)休憩设施。滨河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滨河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3)照明灯柱。在滨河绿地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绿地景观可视别性?
4•2•2景观小品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4•2•3铺装
滨河绿地中以道路铺装为主,“花街辅地”以其玲珑富丽的样式,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
尽管在滨河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4•3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滨河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河绿地。全盘地否定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滨水面貌,同时也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并彻底隔绝了绿地与往日用地的联系。或许我们应该保持滨河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河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五、结束语
城市是由人类聚居而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不同的城市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给城市滨河绿地创造了可识别的外观特色。现代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依托城市地域文化,各依形势,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体现不同的格局,融入更多文化内涵,表达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
一、引言
全球化经济时代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逐步认识到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它们所拥有的知识,知识地位的变化凸显了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战略环境下,对知识资源开发、管理、运用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目前,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界最热门的管理变革之一,但是很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却不尽如人意。据有关资料表明,只有6%的企业认为自己从知识管理活动中获得巨大收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含糊不清,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地偏重对技术解决方案、企业知识特征及知识创新的研究,缺乏对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研究。为此,本文将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有关问题。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多年以来,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表明,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Prahalad和Hamell早在1990年就已经明确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无论是“生产技能”、“技术流派”、还是“积累性学识”,都是“知识”的一种。Teece等人(1997)则认为:“企业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等不断培养新的核心能力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可见,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企业知识的竞争力和对知识管理的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长久保持的关键。本文将从最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企业文化力、学习力与创新力等方面来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
1.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文化力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静态看是一种实力、一种结果;从动态看是一种行动、一种过程,是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水融、相辅相承发挥作用的过程。文化是以价值标准、行为习惯为核心的概念,是人类能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文化以其独特性为人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竞争资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惯例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几乎所有推行知识管理的企业都认为知识管理不只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建立在全组织范围内、渗透于组织每一方面的学习型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塑造的实践证明,没有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过程,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而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也就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的能力也更要增强”。他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引用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的话说:“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有的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因此,组织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团队学习和系统学习,使企业的运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对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适应环境的变化,培育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学习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开发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3.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创新力的提升。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创新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构建企业的知识库,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引发创意;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培养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知识管理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有着深刻和积极的作用,但从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运作来看,分散、盲目、零乱的知识管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只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知识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依靠知识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只有适应、满足顾客对价值的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创造竞争优势,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核心内容。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一般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或通过差异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忽视依靠知识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知识管理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为企业增加收入?企业可以通过加快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和流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好处是通过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因而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入。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被编码的知识,其特点是容易交流和转移。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直觉性的和不能被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如企业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等。在没有知识携带者(认知主体)参与的情况下,这类知识很难被交流、理解和共享。所以,企业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快企业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成功实现知识的转化,不断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进而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
2.注重稀有性知识的识别与创造。许多企业都善于积累和创造知识,但如果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样的知识,则这样的知识不能为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质的、有价值的知识,最多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不至于处于劣势。所以,如果企业拥有的知识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则这样的知识必须是企业特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知识。许多企业已经发展出了获取知识的文化,但没有发展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和制度保证,由于知识通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在企业扩散和转移,企业不能利用知识的独特价值。如果企业要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发展出具有独特的、企业所特有的知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独特的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能够识别出对自己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真正稀有的知识。
3.塑造难以模仿的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塑造一个知识共享型的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印上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因此,有价值的、特有的知识在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如果其它企业可以模仿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稀有的知识不再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发展和培育出难以模仿的资源,即独特的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因此,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
4.实施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管理战略。实施知识管理并将之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需要系统的、有机的知识观,其中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管理战略,如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将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础,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许多多因素对企业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式、政策和绩效有影响。因此,在技术和市场剧烈动荡的环境下,企业只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着力发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全面创新管理,才能快速稳健地提升核心能力。
5.重视知识型团队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核心能力的人才载体主要是高素质企业家、技术顶尖人才、管理顶尖人才、营销顶尖人才、工程技术骨干。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个体智力资本、团队智力资本、组织资本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吸引、培育、发展和凝聚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策略。特别是要制定和执行环境战略、成长战略、支持战略、关系战略、补偿战略、并通过文化整合,以留住优秀人才。同时,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组织学习机制,加强知识型团队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竞争力和增强组织资本。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已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整合和创新知识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研究表明,将企业管理的重点转向知识管理,就是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很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流通,增加企业内部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个体成员与整个组织的能力,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武兴,闫同柱等.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战略、路径与案例.科研管理,2004(2).
2.余光胜.企业知识理论导向下的知识管理研究新进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3).
3.喻金田.企业的知识构成、测评及管理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
1、由于财务公司的特殊属性,公司服务的客户对象存在局限性,开展的业务也具有特定性。上述特性决定了公司面临的合规风险具有内生性、隔离性和相对封闭性的特点。在金融这个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领域,合规风险被视为核心风险,某种程度上也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要风险的主要诱因,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金融机构持续正向经营活动的保护。只有合规与经营的深度融合发展,合理平衡发展和创新边界,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保值增值。
2、合规建设的重点不仅在实体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经营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职能边界的界定,经营考核的导向上。财务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贷、投资、票据、结算等业务领域,都高悬着合规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合规管理制度先行
1、搭建合规管理体系框架。按照监管要求和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形成“风险为导向、制度为基础、流程为纽带、系统为抓手”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并能够通过建设、检查、评价、完善的工作循环,保持体系的持续完善、执行有效。
公司所有业务必须遵守审贷分离的原则,因此,公司在经营层下设审贷委员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分别负责审议公司信贷业务、资金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等;同时为保证决策效果,两个决策机构的人员由风险管理部门、资金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
2、加强合规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关于风险、合规、法律的管理要求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再次进行全面梳理,建成以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为主线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基本覆盖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能够较好地指导公司的合规、稳健开展。
3、筑牢合规管理三道防线。
公司业务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业务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并予以严格执行,最大程度降低业务开展中的主要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履行业务风险审核的职能,提出独立的风控意见;随着对风控工作不断提出更高要求,风控管理部门工作不断前移,不仅包括具体业务审核的前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业务制度与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持续提升业务管理的合规水平。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从独立、客观的角度检查风险疏漏和控制缺陷,对前两道防线的管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提出更多管理建议,促进公司提升管理水平。
三、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面对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作为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基础性风险,公司自上而下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防控,将合规风险防控作为主动规避违规事件,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违约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
要重点结合监管要求和业务需求,分层级、针对性地开展了合规教育培训工作:
1、开展全员培训,针对监管政策重点,系统介绍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管政策,梳理贷款、投资等重点业务的监管要求,揭示潜在合规风险,增强全员合规意识;
2、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合规管理的普及教育,树立新员工的基本合规理念,降低新员工的合规风险;
3、通过办公系统、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及时对最新监管要求进行解读和宣贯,深入传递合规理念,推动落实监管要求;四是印发员工手册,明确公司基本管理要求,为员工提供行为规范指南。
四、解析案由、对照检查相应业务。
1、信贷业务方面,做实贷款“三查”,严格资金用途审核,规范发放,推进信贷资金“脱虚向实”;针对票据业务要特别加强贸易背景审核,推进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业务开展的同时严格审查基础交易的真实性,加强风险管理;
2、投资业务方面,对于投资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要严格执行对底层资产的穿透管理,加强对同业交易对手的动态管理,包括名单制管理和授信管理等;
3、审慎经营方面,不冒进经营,加强内部控制,杜绝内控严重违规事件,持续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资产流动性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