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篇1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篇2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艺术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音乐艺术不仅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青少年的情感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1.音乐艺术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高尚品质

青少年的意志已经趋向成熟,虽然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却具有青少年独有的叛逆的性格,处事容易冲动。因此,青少年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而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艺术可以在陶冶青少年情操的同时培养出高尚的品质。

2.音乐艺术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心理变态,行为怪异,甚至自残或是自杀,不再珍惜生命。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重要。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许多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缓解压力,舒缓心情的功效,而且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离不开音乐艺术。

二、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我们正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历和细心的观察,发现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情况很不乐观,许多学校的教学观念落后,忽略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部分教师以及学生不理解音乐艺术在情感教育中的真正意义。

1.学校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许多学校虽然也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却缺少实践,并且在推行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不仅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关注和重视。从而导致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发展缓慢。

2.教师在音乐艺术的教学上积极性不高,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弱

许多音乐教师虽然也明白音乐艺术对青少年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以及社会的支持,导致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仅仅只是把音乐艺术当作教学任务,并未真正为学生情感培养考虑。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丧失了兴趣。

3.音乐艺术的相关活动普遍较少,且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够深切

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应用中的不到位,除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以外,还和音乐艺术活动较少有关。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国的音乐艺术都普遍被当作是娱乐形式的一种,并未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三、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经过对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改变其现状,就要推进其发展。笔者作为一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得出以下方法与途径,力求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

1.教师充分利用音乐作品来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是青少年的引路人,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就像是黑暗中的光明,为青少年照亮未来的路。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例如,在唱国歌时,我们应该利用国歌那种雄浑的气魄和振奋人心的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滋生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在教学生唱歌时,教师一定要带着对歌曲的真情实感来教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感染。

2.在利用音乐艺术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性格中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在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快乐,也就是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给学生播放关于黄河气势的小视频,尽量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仅效率高,而且心情会比较愉快。

3.鼓励青少年多参加一些音乐艺术活动

虽然,音乐艺术的活动开展比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音乐艺术的魅力。因此,在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多多去参加一些音乐艺术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一些真正接触音乐艺术的机会,让他们与音乐接近,接受音乐艺术对他们的感染,从而起到更好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2-02

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德、智、体、美、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不断改进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形成;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欣赏并夹杂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喜欢并了解音乐。优美的音乐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能够美化、激励青少年的精神,促进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正如荀子所言:“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只有正确的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树立自身的正义形象,逐渐融入社会大集体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音乐教学可以促进青少年正确信念的养成;通过音乐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能够促使学生们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念,学生往往会树立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如:《黄河大合唱》的学习,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欣赏并学习这首音乐,便能够感受到冼星海当时的心境,通过多种演唱形成,展现出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明天会更好》通过歌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度。这些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坚强向上,勇往直前的信念。

再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音乐教学能够使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意识,能够使青少年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杜绝不良诱惑,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情感,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形成复杂的思想情感,此时,适时的欣赏优美的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时,首先根据家庭情况的相似程度将学生分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起学习《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父亲》等歌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谈谈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联想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音乐发生的情境以及其中人物的感彩,充分培养了青少年的想象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习动力。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自身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使学生平心静气,能够培养学生反省自身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荷兰教育家赫伯特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们能够开阔思维,加强自身器官的结合,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欢乐颂》、《仲夏夜之梦》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联想到的东西和感受结合起来,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外在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气质素养,而学习音乐或者是乐器的学生容易散发出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中学生中,学习乐器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老师学生的好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在学生演出或者演奏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形成一种坚韧,有张力的外在素养。为此,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普遍较高,音乐教育要起到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同时,大课间公开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消除疲劳提高下节课学习效率,在上学时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音乐教学,教师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学校广播中播放中国传统音乐,在创造高雅的音乐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积极的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在当今社会,大家谈起青少年一代,大部分人都会摇头叹气。在我就职的中专学校里,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样一些青少年,他们学习差,行为不良,上课大部分时间睡觉,课余吃喝玩,上网等,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针对这样的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应对?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素质培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采用肯定式教育

对这些青少年学习成绩差,行为不良等一些问题,我首先肯定主要不是他们的原因。这样的认识,才容易走进他们的心里,才会与你沟通,交流,你的教育思想才容易被接受。之后,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让他们在现实中肯定自我(而不是在虚拟的空间里),最后激发他们对未来,对梦想的追求,让他们不在现实中堕落,不在虚拟中迷茫。

二、感恩之心的培养

经常用一些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比如药家鑫事件,上海机场刺母案等事例让青少年学生去讨论反思。以及古代成语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社会,国家。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迈向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一个叛逆,桀骜不驯的误区走出来,迈出成熟的一步。

三、荣辱观认识

许多青少年对荣辱认识不清。不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是单纯的说教可以解决的,要深入浅出地通过一些事例诱发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

四、知书达礼的教育

在当下的青少年中,他们的言行举止有许多与我们的期望与要求相去甚远。经常给他们讲到传统美德要求,男孩子要有君子风度;女孩子要有淑女风范。指出他们的不足,但不要责备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书,所以不达礼。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给他们礼、仪、仁、智、信等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在这些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这些青少年越来越走向了正轨,言行举止有了可喜的进步。以前,见到老师,低头,旁视,形同陌路,而今彬彬有礼;以前粗话不断,而今此类现象已经几乎没有了,因为知书,所以达礼也。

五、修身养性与身心健康

在当今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飞速进步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良的现象,进而影响并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比如。懒惰、不思进取、向钱看、小小年纪抽烟,酗酒,谈恋爱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怎么办?单靠强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要告诫他们做人要修身养性,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诸如,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合理饮食,生命在于运动,充足睡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相信自己,克服自卑心理,多沟通,交流,乐观向上。让他们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而沉迷网络生活是一种不健康的并且毁灭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又通过现实中两个同时患上绝症病例的人,使他们明确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两个人钓鱼的好朋友,一个人是离休干部,一个是退休工人,同时被查出患上绝症;离休干部症状轻,而退休工人更重些;离休干部从此不出门,在家休养整天在家想着活不长了,反观退休工人则是依旧乐观,豁达,整天钓鱼锻炼;像正常人一样;结果离休干部,病状稍轻的一年后去世,而退休工人,病症很重的,五年过去,依旧整天乐呵呵地早出晚归。为什么这样?心理健康创造的奇迹。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都自觉不自觉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六、知识技能的学习

一说到学习,这些青少年可能就反感,因此他们已经养成了不读书不听课的习惯。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事例。使大家从心里认识到学习知识,国富民强的重要性,落后就要被动的挨打,青少年不学习则会民不富、国不强的道理。同时针对他们目前文化状况,提出适合的目标要求,且不可过高过大,使他们望而却步。

七、自立、自信、自强的培养教育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少年存在自卑心理,进而引发自暴自弃,如何改变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是十分的重要的。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的性格、兴趣等等;再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职业状况,就业形势等等;再者引导他们正确的心态的建立,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立、自强。通过我校毕业生的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净胜。使他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并不遥远。

总之,通过诸如上述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专学生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用心发现,用爱去教育,是会“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让我们致力于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者们修好自身,为培育好未来的青少年一代而共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趋向以及人际道德观念的不断转变,给很多大学生在个性发展、就业取向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困惑和压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凸显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

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相关心理困惑与问题:

(一)自我认知严重失调

很多高校学生自我观念极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争强好胜,不服从管理和约束;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异常,不良情绪宣泄方式极端冲动或消极,暴躁易怒,自傲浮躁,暴力攻击倾向严重,有的情感冷淡甚至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行为,存在明显的叛逆、攻击、自闭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处理障碍

少数高校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与经验,自我封闭与渴望沟通的心理矛盾较为复杂,有些性格缺陷的学生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处事不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个别高校学生自私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妒忌排斥的狭心理生成,影响着人际关系发展。

(三)生理情感矛盾困惑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生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在自身生理性征变化以及与异往的情感认识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困惑,性道德与观念过于开放或压抑,盲目追求情感释放,导致责任感缺失甚至情绪低迷,引起个性情感或者生理上的负疚消沉心理问题。

(四)生活挫折承受弱差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困、择业就业压力较大、情感失败等原因存在严重的自卑忧郁、紧张焦虑的心理负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个性张扬,虚荣攀比心理较强,狂妄自大,自傲浮躁心理严重。

二、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经济利益上的差距导致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心理上的自我矛盾与困惑。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形成。

(三) 学校教育: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民办学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效果,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很多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枯燥和压抑的学习压力下,导致学生消极叛逆心理日益严重。

(四) 自身因素:很多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诱惑能力较弱,攀比虚荣心理严重,在心理上存在盲目从众,浮躁焦虑等心理负担,导致不能安心学习。

三、 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 强化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于新时期人才资源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民办高校学生教学服务理念,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二)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民办高校应立足于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体系,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 创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施,民办高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在集体实践活动中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四) 注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联合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动态化系统工程,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深远。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发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参与和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实现联合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阵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和探究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篇7

青少年时期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生成、心理发展的成熟度、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都会伴随、影响着青少年的一生。而现一代的青少年受家庭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物质利益的熏染下缺乏责任感。因此,培养目前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及归因分析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家庭的成因。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又生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如若不加以在心理上予以指导、不在行为上加以规劝,就会慢慢滋生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的不良行为。责任感,就是不仅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现实的人,就要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坐标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责任感的萌生使得青少年不会在选择上迷茫,也会时刻以责任感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抚育孩子的人的生活方式。在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身心上打下烙印。透过青少年种种的犯罪来看,这与其家庭脱不了干系。如:在刑场上,怒其母亲“教子不成枉为娘”的邓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杀了双亲的李非;还有2000年浙江省徐某弑母一案等等。通过种种案例,我们不禁发出“我们的是孩子怎么了”的惊呼。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们的人格、道德、情感、勇气、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生存适应的能力等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整个社会以及教育界所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期望下,我们教育的学生逐渐被培养成了一个听话的小机器人以及在艺术方面全能型的小天才。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挣扎,在倡导多年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盛行的社会里挣扎。有的学生在行为上以示“反抗”,有的在心理作着痛苦煎熬的挣扎,有的为此反抗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热潮、热点层出不穷,青少年成为追逐的主力军,如:偶像热浪、上学期间恋爱热、网游热等等。还有就是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于利益化。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校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为了及格而作弊,学习中上的学生为了争相获得较高的奖学金而作弊。作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违背的道德上的责任。加之,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社会上缺少普遍的认同,使得其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青少年责任感培养的策略选择

(一)在儿童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家庭、学校双管齐下,用正确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当孩子具备健全的人格时,他才能客观的看到事物最本真的面目。青少年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只是表象,在这表象之后就是他们因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而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豪感,是对自身纯洁信念的良好开端。”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你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努力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生活、社会、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提升转变孩子的价值观,家庭注重生活方式的渗透

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生活,应该珍惜这家庭带给自己的幸福。在《变形记》这档节目中,不少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的富裕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学校打架不学习,在家不尊重父母,甚至对母亲大打出手,这样的孩子就是缺乏目标、没有目标、缺乏责任感,使之在这叛逆的时期更加叛逆;而山里的孩子早早的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懂事、孝敬父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城市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不如山里的孩子。通过变形的生活,城市的孩子在山里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使他们悔过,改变自己以前的陋习。这也是使得自身改变的一种转变方式。另外,人的生活方式一经形成,便会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觉方式以及做出的反应依据。而生活方式是受家庭影响的,所以在家庭的生活方式上也要注意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篇8

【中图分类号】 G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09-2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

(一)对中学生体育态度和兴趣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播的媒介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有极大影响,如2008年中国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召开,带来了全国健身运动热潮,而李娜获得大满贯及巡回赛单项冠军,则引发不小的网球体育运动热。因此大众传媒具有引导青少年体育兴趣、改变他们体育态度的功能;另一方面,受众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热爱,也会引起同学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中该项赛事的传播。如很多热爱篮球的同学都关注NBA,而热爱乒乓球的同学则更关注各类兵乓球超级联赛及其他国内、国际比赛,因此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也引导青少年关注相关体育信息。

(二)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综合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向。它既可以形成一个人的动机,也是看法和态度。因此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行为更具指导性。中学生通过体育达到强壮身体的认同率最高,其次是愉悦身心,最后是培养自身意志力和素质。这说明在学业较重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持身心状态是中学生的首选。

二、中学生本身对媒体体育信息的不同需要

由于经济社会的“信息环境”等传播因素存在不可逆性,有关教育研究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要考虑到青少年教育范畴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摈弃“信息环境”中不良信息的误导。

(一)中学生从广播中接受体育信息的内容较少,这是因为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多媒体技术已经普及,因此受众较少关注广播媒体的体育信息。

(二)中学生从报刊关注体育信息内容主要出于对相关新闻、赛事报道、娱乐性及兴趣的动因。

(三)相对于报刊媒介来说,杂志的阅读量相对较多,主要需要是体育信息内容新闻、赛事报道、知识、评论、欣赏体育明星等。

(四)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是中学生体育信息需要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包括体育新闻、赛事报道、评论、娱乐爱好、体育消费引导、名牌栏目欣赏及关注体育明星等。

(五)互联网是中学生对体育信息内容需要较高的媒介,该项目统计数据均较高。

三、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中学生体育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有关体育知识方面

大众传播的体育信息的主要功能是体育知识的普及,综合调查数据分析,首先是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知识面针对性和即时性强,且当下充斥娱乐强、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内容,特别是金钱社会的物欲崇拜等问题,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2.有关体育暴力方面

青少年叛逆心理及无意识冲动行为,容易产生体育暴力事件。如球迷骚乱过程和足球流氓事件等,都是在不良榜样的鼓动下,很多亢奋状态的青少年在从众心理带动下,产生的暴力事件。而竞技体育的竞技文化中本身就具有胜负的竞争基本特性和规则,不过,在胜负之间巨大的利益失落和获得的差距间,以及失败者将受到的社会歧视的代价,让运动员产生违背竞技体育价值观的行为冲动,以至于背离竞技体育的平等竞技这个最终目的,最终演化为竞技比赛中的一场暴力事件。而现代传媒会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样消极的事件散布出去,且为了强调现场视觉强烈的冲击感,播放血腥的暴力场面。青少年由于感性认识和叛逆的性格,缺乏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因此会因与这些不良信息接触频次的增加,沾染上暴力倾向,产此以往,自我印象中竞技体育及其精神将是暴力的代名词。

3.有关体育道德方面

大众传媒自身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社会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金钱观带领下,各式各样的缺乏社会公德规范的不良信息席卷而来。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价值观及辨识能力十分欠缺,极易被社会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左右,进而错误的社会认知。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也会迎合受众需要来推波助澜,各类负面消息在大众传播媒介平台上肆无忌惮的传播着。

4.有关偶像崇拜方面

大部分中学生表示体育明星有着“令人羡慕的收入”,并将这些作为喜爱这些体育明星的理由。而学校的素质教育及思想品德教学流于表面,加之社会种种不端的行为屡屡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重影响下,并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下,沦为金钱的奴隶。然而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中也迎合受众喜爱明星的需求,一面报道他们风光无限的场面,另一面连篇累牍地挖掘和报道一些小道消息及明星负面的信息报。由于体育明星在青少年心中的示范作用,因此其行为往往较为深远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

(二)问题的原因

1.媒体的接触渠道不够畅通

中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愿望强烈,因此他们会更主动地寻求多样化的接触方式。而正因为是开放的、积极主动的寻求和探索各类体育信息,因此表现出多元化的、独立的现代意识,也表现为批判和叛逆的性格趋向看待各类信息。不过青少年自身也存在局限性,且社会认知及价值观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因此会对体育信息的一些内容产生更激烈的反应。

2.媒体体育信息影响力强度不足

中学生大多以体育知识及新闻、体育动态等为主要接触体育信息对象,影响对体育传媒看法的主要是这些信息不够丰富,知识性不足。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表达直接,看待事物敏感,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信息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设计传媒内容,以符合青少年这个受众群体的接受体育信息的特征。

3.对媒介体育信息功能的认识有所欠缺

中学生感性认识及冲动性较强,因此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更多凭借自我的兴趣爱好挑选自己喜爱欣赏的传播内容,对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内容不加甄别,或挑选没有针对性、对象性的内容。另外在欣赏媒体体育信息是,感性和肤浅的认识也时有发生,没有深入了解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实质。

4.体育教育形式的单调

学校体育教育及阳光体育没能系统开展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便在开展体育运动及教学时,也没有能够认真研究学生兴趣爱好及课外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经常性开展体育教育和引导,帮助同学们养成体育习惯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课题。

5.中学生对信息感受能力需要加强

媒体体育信息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接受体育知识、了解体坛动态,欣赏精彩体育赛事等内容的重要方法。而中学生长期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体育信息的过程,也是学习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形成体育价值观的过程。而同学们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但是认知能力比成年人要弱。因此只关注了精彩刺激的比赛,简单的体验了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过程带来的乐趣,却忽视了其内在的体育技巧及赛事规制、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和体育文化等更丰富的体育信息内容。

(三)应对措施

1.创造良好媒介条件

首先,市场竞争情况下,作为竞争对手的各类媒体也要加强互补与合作的关系。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导向研究,要形成行业规范及协作机制。

其次,要从社会公益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思考,既要保障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特性,还要从社会公益角度出发,从社会公德及法制角度考虑媒体体育信息的传播,达到利益均衡。

2.媒体强化正确引导

第一,强调媒体的积极功能

一是要强调媒体的积极导向功能,要广泛传播健康内容的体育信息、体育文化及知识技能,发挥媒体受众广泛,教育形式新颖,表现形式丰富的特性,从正确的角度传播和正面信息内容,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体育精神。二是要提高媒体的互动能力,让更多中学生在与体育专业人事、运动员的信息交互中真正了解体育真谛,了解自身的认知不足,强化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进而真正提高自己体育素养,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三是学校要完善体育信息引导及教育方案、教案,系统研究和使用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内容。

第二,消除媒体的消极功能

首先要加强政府、行业的管理力度,防止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互联网及手机无线网络的管理,笔者建议应建立青少年信息接受技术规范及信息使用法律法规。其次,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方法加强体育信息管理,限制消极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第三,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媒体信息接受的辨识能力,在教育引导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制止和批评,要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批判接收、思辨表达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及道德意识,养成自身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3.以学校为重点正确运用大众传媒搞体育教育

中学生接触体育信息越多,越能促进其体育参与的程度和深度。因此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及行为的影响。

4.体育教师发挥应有作用

在大力推行学校体育建设,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设备设施及器材的同时,体育教育者要根据专业特点、现有条件等客观因素,开展体育运动及教学设计。教育过程中,还要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年龄和性别差异等特点,开展体育信息教育引导及教学工作。同时,要对中学生关注但参与度较低的节目,如针对赛车、拳击赛事报道等,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赏析、相关知识普及的课程。

四、中学生体育活动建议

第一,全社会及学校要重视青少年的“阳光体育”的开展,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报道相结合,总是对高中生的体育教育和引导工作,重视以时展背景下重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特点,社会有关管理部门、媒介单位及学校三方一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及教学,充分发挥大众传播体育信息的正面教育作用。

第二,体育教学要开展专业的体育项目只是学习和技能训练,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要与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内容更好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体育兴趣,培养他们的体育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第三,媒体在进行体育信息传播中,要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和体育信息去求特点,制作并广泛传播寓教于乐的体育节目。还要通过互动方式,加强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体、专业人士、青少年受众之间的交流沟通,并树立体育名人效应和示范作用,让更多高中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张国进.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影响[J].理论求索,2006,(3):41-43.

篇9

校园暴力之所以层出不穷,我觉得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就要把板子打到成人身上。成人世界的浮躁、功利,给了青少年极坏的榜样。今年5月3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司机卢女士被后方小车司机逼停后拖出车外,暴打至骨折甚至脑震荡……尽管男司机后来受到了刑事处罚,但舆论对女司机被打的“叫好声”竟然占据主导。近年来,带有报复社会性质的事件不时发生,恶化社会预期,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

网络世界和影视产品的长期误导是第二个重要原因。各种暴力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图文并茂:电影电视中的镜头,比如扇耳光、拳打脚踢,让人看来非常轻松搞笑,其中的角色甚至被安排为偶像,能打就是“帅”,是“酷”。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主角大雄经常受到胖虎的欺负,然后找哆啦A梦帮忙;《流星花园》《我的野蛮女友》中存在不少暴力镜头;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更是“无暴力,不成剧”。

家长管理的缺位是孩子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在外忙工作,在家忙消遣,一些家长喜欢采用强制教育手段,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一些家长热衷“奖励教育”,喜欢拿钱替代陪伴,拿物品冲抵关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世界也变得功利而物质,甚至阴郁。

校园暴力的上升,不仅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对同学丧失信任、对社会产生恐惧,而且放大了社会丑陋,从教育的源头释放出负能量。更令人担忧的是,校园暴力滋长将是社会危害的地雷,没有及时得到纠正的暴力思维和习惯也会膨胀,最终结出仇视社会的恶果。

预防校园暴力,从哪些方面入手?首先,要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虽然“全面发展”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喜欢喊的口号,但是目前考试依然是检验教育成败的标准,并且是唯一标准。为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生的体育课被挤占了;为了安全,学生的春游、秋游被取消了……把孩子锻造成学习机器、压抑孩子天性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否则,长期紧压的弹簧会报复性反弹。其次,要检讨、过滤我们的信息传播系统。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有着提示、警醒青少年的责任,对于充斥“暴力美学”的作品,应该减少或者禁止出现在大众传播平台,因为孩子缺少鉴别能力,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正确疏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家庭和睦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疏于管护、偏激教育会贻误孩子终身。学校除教育文化知识,也须兼顾教孩子适应社会,引导一些意志力和辨别力不强的同学回到健康轨道上,学会辨别是非,保护自己。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42-02

中职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若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中职生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表现出怀疑、抵触或不满;对长辈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就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主观原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最容易发生。中职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脑机制的变化,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出难以理解的莫名其妙的烦躁、厌恶等情绪。他们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进行回避,产生反感甚至背离。学生在中职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目的、需要、动机不同,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立型性格特征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有的学生对老师、家长讲的事情,总要拧着劲来,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老师和家长是好意,但他已形成了这种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方式,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对着干。

2.客观原因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党内腐败现象,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这些不良风气使少数学生对国家前途悲观失望,对媒体宣传的内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中职生入学后,极力想从父母的监督下独立出来,改变对父母的依存关系。父母越是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就越反感、抵触。另外不同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三、疏导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以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抚平受伤的心灵

笔者经常接触学生,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映、言谈、反馈等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最大的懊恼便是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意见,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

笔者在担任2009级财务会计(1)班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个男生,由于性格比较倔强,之前经常和老师闹别扭,对老师、家长的话置之不理。上了中职以后总是以一种敌对态度来对待老师,语气强硬,并总是带着嘲弄和挑衅的表情,交流和沟通都很困难。上课时,该生总是做些小动作,故意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不管老师怎么说教都不愿改正。因此,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深感头疼。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消除他的敌对心理,防止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笔者决定在班里增加一名班干部,并且这个职位由他担任。在班会课上笔者罗列了班里几个突出的不良现象,并提出要增加一名“副班主任”这个职位,当时这位男同学还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笔者走到他的身边说:“XXX,这个职位能不能由你来担任,我相信你可以胜任的。”他愣了一下,表示坚决不同意,面对他的挑衅笔者没有动怒,而是思之再三,然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向他讲明这个职位的工作有多重要,并向他表明老师很需要他的帮助。他沉默了一会说:“没有人会听我的,我自己都那样,谁会听我的?”笔者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以身作则带好头了,同学们肯定会听你的,并且还会佩服你。相信我,我不会看错人的,你一定可以的。”面对他的不自信,笔者给予了他积极的肯定,他答应试一试。看着笔者脸上的微笑,他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神采飞扬,一路小跑地回教室了。没想到就因为这样给予他的肯定,这位同学逐渐变得和善,易于相处,上课认真了,对人也热情多了,而且还经常给笔者出主意,帮助管理班级。可见,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既能改善师生关系,也能让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

2.以赞美代替批评,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

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叛逆,他们只想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老师的关注,以缓解焦虑情绪。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多赞美少批评。

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笔者教的学科是《经济学基础》,虽然这是一门专业课,但是内容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这一学科。个别学生更是表现得更加厌恶、反感,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一份理财方案“假如我有100万”,笔者细心研究,课堂上特别赞美了两个男生的方案。当时这两个男生特别激动,之后对笔者提出的问题不再顶撞,而是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两个学生之前是“集体抱怨”的对象,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批评他们,而这次笔者突然赞美了他们,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上课不再和笔者对着干。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他们渴望理解,希望得到认可,并由此获得信心,因此,老师可以用赞美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

四、小结

中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篇11

谈到“教育的理想”“理想的教育”等话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看法。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着实践这种大教育观的途径和方式。其中,社区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依托社区教育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

一、国内外社区教育现状

所谓社区教育。它并不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者指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指社区的居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负有的责任。作为社区教育的享有者。不仅仅包括未成年人,还包括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员。社区中的每一位居民既可以是社区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可以是社区教育的教育者。这种教育有利于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提升居民的素质。

社区教育是西方较为常见的教育模式。在美国,社区学院比较发达。其社区学院的设置一般是以州为单位。本州居民的子女不仅可以优先进入社区学院,还可减免学费,但对其他州区居民的子女收取高额学费。在日本,公民馆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场地。每个月公民馆都会定期为居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在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即学校把社区视作第二课堂,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90年代初期是学校回报社区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校向社区开放,并为社区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90年代中后期是社区和学校“双向服务”的阶段,体现为学校通过服务社区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同时优化学校周边环境,而社区则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拓宽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社区教育既能极大地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单一。社区教育的影响力还有待挖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毕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也离不开社区。因此,充分依托社区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效开展社区教育

1.利用社区资源。创建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宝贵的。每一个社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实现社区处处皆可育人。在这些资源中,完善社区的教育设施以及配备合理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对于保障社区教育长期、有效、持久的进行非常重要。而且,社区里已有的运动场地、体育器械活动场地、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都应被充分利用。要避免社区资源被闲置,尽可能地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场地的开放时间。另外,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网络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地接受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这不仅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而且有利于社区和社区之间、社区和外界之间的沟通。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在遏制青少年犯罪、减少家庭暴力、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条件许可的社区,可成立非赢利性质的社区学校,实现有别于常规学校教育的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地教育社区居民的子女,努力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教育一体化,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2.开发人力资源,促使人人参与社区教育。一个社区看似很小,其实,它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调动人力资源,就必须充分了解本社区的人才,然后做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根据本社区的现实情况以及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可组建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补充的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只有在这种全民建设、全民参与思想的指引下,各方力量才能被广泛吸引到社区教育中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座谈、协商、调研等形式让社区居民代表与政府官员一道参与本社区的社区教育规划的设计、执行与评价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和政府扶持,把组织青少年参加素质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维护社区形象的重要一环,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全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浓厚氛围。

3.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很多社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阅览室等。而且,许多城市的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建设。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绿地、树木、河流、池塘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可以被开发和利用。通过组织和开展形象、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加强和深化学校教育的效果。此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考虑开发“社区一日游”,将艺术鉴赏、体育比赛、景点游玩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精心打造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套餐”,让青少年自由选择。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

4.联合多方力量,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也是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打开校门来办学”,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学校和社区的融合,促进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由社区中的各类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开展的参观名胜古迹、轮滑、艺术培训、与孤儿院儿童结对子等活动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校教育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一定要与家庭和社区密切联系。形成合力。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居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仅仅依靠家庭教育得到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就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社区教育应该联合多方力量,找准契合点,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合力效果。

三、促进青少年成长

社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居民素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宗旨,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吸取多方意见,制定适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科学、有效的社区教育规划,不断提高社区

居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依托社区教育的平台,为社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例如,在社区里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当然,青少年对“心理咨询室”这个名称可能比较敏感,比较抵触。在命名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其更为人性化、更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在咨询中,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最好是生活在本社区或社区附近的专家)以及本社区在大学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区居民子女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对于单亲、成员服刑、隔代家庭等原因造成的缺陷,社区要给青少年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让他们得到温暖、感受幸福。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生活的情景性和整体性。对于农民工子女,要给与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在心理、情感、社会的认知等方面都能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之中。为了扩充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可以招募一批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学校教师和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干部和模范人物。让他们和农民工子女一帮一、结对子。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定期深入到农民工子女的家中,了解其生活和学习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和心理上的烦恼。还可以招募一批在校大学生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发挥其年龄优势和专业优势,让他们与农民工子女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另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在村(社区)里建立家教咨询站或者家教服务站、农村青少年教育服务中心,招募教育人员,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各类帮扶和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

总之,如何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如何通过社区这一实践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依托社区教育平台,优化社区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经常而广泛地参与社区活动的场所,营造一种学习、传承社会文化和群体价值的教育氛围,使他们逐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PaoloFederighi.国际生涯学习一夕一事典[z].东京:东洋馆出版社,2001:226-227.

篇12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篇13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被别人约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置之不理,反而和教师对着干,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必经过程。之所以教师认为学生有问题,是因为教师的观点跟不上学生成长的脚步。其实叛逆不过就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教师想让学生中规中矩,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却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独立性增强。这样,叛逆才带来师生关系的冲突,被看成教学存在的一种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作业总是不按时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会指责批评学生,或者让学生多做几遍。学生在以后表面上听教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作业出错率高,对物理的定义、概念都没有掌握,或者是抄袭其他同学的。因此,物理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

叛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学生迈出了要证实自己独立个体存在的脚步,属于积极的因素。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要客观分析和对待。一方面,青春期的少年生活经验和认识阅历尚未欠缺,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其出现成熟与幼稚相矛盾、独立与依赖相依存的现实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而不是权威地命令说教。另一方面,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叛逆,而不是把学生的独立看作是一种抗拒。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教师的命令行为只能激化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从而在教学上让学生更加叛逆。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聊天的方式避免冲突。在师生之间沟通建立的情况下,学生不把教师当成敌人,自然会扭转自己的心理,认识到对与错,自觉地改正,这就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备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策划,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课本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资料,只有深入钻研课本,才能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的效率。如果教师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等等。

三、优化课上授课教学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绝摒弃那种“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2.教师讲解要“量力而为”,给学生“留白”。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课堂是“满堂灌”,教师把知识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给学生强调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从而能顺利地应对考试,考出好成绩。素质教育改革提倡学生过程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学生不仅要会知识,还要会学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没有经过“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思维密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思维要求,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先让学生有效的思考,再试着解答,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交流,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做到课后反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