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文化资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文化资源

篇1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篇2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篇3

1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2]: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4]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篇4

二、山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2011年统计年鉴,我省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1.39%,五台山等十大文化景区、晋商文化节等带着文化和旅游双标签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但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依赖型”的思路仍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我省由于区位、交通、综合实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养成了依赖资源的惯性,同时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滥用、歪曲文化资源。近几年随着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增加,“资源依赖型”思路终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缺乏竞争力。无论是旅游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构建民族文化强省,都切实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构成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拓展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

当前,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各搞一套,缺乏统一策划和监控。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另外,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等体制突出,缺乏必要沟通和关联。各地往往自成一体,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区域资源的特色定位,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重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真正体现文化资源在旅游经济中的价值。

(三)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当前我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可移动资源而轻视其他类型资源的问题。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利用民间工艺、历史文物、节庆活动等元素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很多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重要景观和文物,只是被导游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对同一个景点不同导游讲不同的故事,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信息资源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

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重新组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设备的整合,也包括信息管理过程的整合。旅游业是至少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产业集群,旅游文化的形成、包装、传播已多多少少渗透在旅游业的各要素中。本文认为,山西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旅游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得到健康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全面开发旅游文化的内容、人才、技术等资源,充分服务于旅游产业。

(一)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的信息内容

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物,附着的旅游文化越丰富多彩,越有价值。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不够或不深入会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的深度。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系统地研究各个景区、景点、甚至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被破坏了的重要景观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例如,平遥景区要想全面深刻地让游客领略到它的历史魅力,就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去研究平遥城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明清时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另一方面,要研究重点景观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晋祠作为一座雕刻、绘画、塑像、楹联、匾额俱全的古代殿堂,要想让游客充分领悟其多方面的价值,首先需要专家、学者对殿堂的建筑风格特点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借助导游讲解或景观介绍读物传达给游客。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发行后,相关组织部门对这些信息内容整合,应用到有形旅游产品中。这样,景区内大到楼、阁、殿、堂,小到碑、碣、题、刻,都附有了细致透彻的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旅游实体中。

(二)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

一般游客并不会去阅读纯学术的文献,而是通过景点介绍和导游讲解来领悟旅游景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旅游景点更是如此。所以,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编写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导游词和雅俗共赏的读物。一方面满足了自助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导游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讲解范本。同时,要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首先,要把好导游人员的“入伍”关,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业。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拓宽导游人员相关知识面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深他们对景点、景物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使山西旅游景观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导游人员高水平的讲解传达给游客。

(三)依靠信息技术宣传旅游文化

篇5

一.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概况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地带。该区域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地域风貌独特,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各个民族间有较强的共融性,拥有众多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该区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旅游业界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属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该区域拥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尤其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在大力开发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发现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代木氏土司对丽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空间。纳西族统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司以来,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仪”而著称于世。木氏土司470年的统治在政治上积极效忠于中央王朝,团结周边各民族;经济上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丽江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开明开发,引进并学习先进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宗教上兼容并包,这些措施的长期推行,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为丽江孕育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木府为代表,被称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融汇了汉、纳、白三族人民的文化精髓,在保留中原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溶入了纳西、白族等民族地方工艺风格,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印证了丽江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

(二)保存完好的古老文化遗产

丽江的象形文字、白沙壁画、洞经音乐、走婚习俗等珍贵文化资源为丽江旅游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丽江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和强度。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东巴文共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写诗作文,能述古记事,被称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2010年 “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入选进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人,是一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人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形象地表现出我国婚姻制度中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这些独特的文化在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放异彩,不仅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也为丽江旅游业创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

(三)宗教文化多元交融

丽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地区。丽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木氏土司统领丽江时期,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为丽江多元宗教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丽江县境内原始宗教东巴教、藏传佛教、本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且相互交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这对丽江宗教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及保护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内容,同时在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使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独断行和唯一性的发挥更具特色,从而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强化。

(四)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凸显

丽江依托于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旅游文艺演出、影视制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花楼恋歌》等是文艺演出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品牌效益不断凸显。此外丽江优美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影视拍摄资源。现已有《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等60多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此外,《木府风云》的热映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影视作品,同时加大了木府的地位和丽江的旅游宣传力度,推动了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因丽江的资源禀赋和美誉,云南政府2010年投资50亿资金打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在丽江落户,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纳西族文化风情为内涵,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载体,是包含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文化地产等大型文化项目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这将对丽江现有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升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

三.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在创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作用

(一)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

丽江立足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和作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在打造香格里生态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会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将起到借鉴和联动效应。

(二)“丽江模式”的榜样示范

丽江充分把握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借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子。当前,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发展空间和内在联动日益凸显,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也不断得到提升,这成为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榜样,在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保护价值观念的指导

丽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古城遗产价值管理上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法律和文件。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成功将“传统民族文化商贸街”、“古城博物馆”、“名人故居”等项目恢复,同时号召丽江本地知识份子致力于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致力于维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种发展模式和保护观念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产业综合效应的带动

依托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把丽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目前丽江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点,就目前,丽江在这一发展目标指导下,成功开发出文艺演出旅游产品,也吸引了众多影视拍摄项目的前来,对丽江旅游文化的传播、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不仅少数民族较多,拥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多元的宗教融合并存,这对真个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市场,丽江文化产业的建和开发无疑是一个好的借鉴模板,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潜力和综合效益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启示

(一)旅游文化品牌战略的推广

近年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效应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和巨大。就目前来说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比较薄弱,此外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急速发展阶段以来,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受到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愈加激烈,旅游文化产品的雷同、复制和模仿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开创独特、新奇的文化品牌优势,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助共赢

篇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2-01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工作的基础构成部分,主要包括风景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后者包括了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俗、现代建筑、饮食、购物、文化艺术以及体育娱乐等。川北大木偶作为特别的川东北文化,在划分资源的时候,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旅游资源,才是发展中的最大问题。

一、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与南方的旅游行业融合度不够。由于之前的发展过于注重物质化旅游资产,忽视了文化资源,川东北大木偶现阶段还没有融入到南充旅游行业中。第二,四川地区实施的木偶艺术投入的资金较少,演出经费较少。第三,没有后劲。现阶段,从事大木偶舞台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舞台经验的青年人较少,各种技能都存在失传的危险。第四,创造能力没有提升。现阶段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到的限制较多,新的素材和器材都在研究中,一个新剧本的编排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新元素的要求。第五,市场缺少地位。影视和演唱会的出现影响着南方市场,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市场受到影响。第六,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出现脱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创新,导致演出成本提升,演出效果降低[1]。

二、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方案

(一)提升宣传工作,做好文化推广工作

文化的流传需要有效的宣传工作,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以往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因此,要提升对川北大木偶等文化的宣传,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发挥媒体的重要性。提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传播,提升游客对于南充文化的接受率。第二,在不同行业中进行宣传,利用A级旅游区导游等人讲解南充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遗产等,以此为游客提供更为生动丰富的南充文化。第三,提升在网络上的宣传。

(二)注重文化创新,促使文化和旅游的结合

依据地质文化、山水花草等构成完善的景观系统,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平台。其中就有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座谈会议,其主要是传播研究专家的观念、南充文化的特点、旅游建设的需求以及城市建设的要求等等,并且与当地的学校进行有效合作,注重青少年时期的文化培养工作,以此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2]。

眉县所在的区域属于周原,出土的青铜器非常多,对历史研究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使其物质和文化得到有效保存,需要依据现阶段的高科技技术和人类智慧,更好地改善传统文化,以此为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附加价值,创造额外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结合川北大木偶、灯戏等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开发,并且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向旅客展现川东北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等,以此促使传统文化和旅游的有效结合。

(三)政府支持,企业唱戏

四川区域的大木偶剧团现阶段并没有能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平台,政府或者其他部门可以依据这一单位空出来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要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阶段的科技手段,构建完善的、经典的戏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固定在一个区域演出,促使其成为南充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政府补贴,以此保住常年在外的表演团队,更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旅游工作的有效性,增加旅游经济收益,更好地进行地方宣传工作[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川北大木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偶,发展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要想继续发展和传承川北大木偶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将其融入生活中,真实地展现人们的生活形态。让其与旅游行业有效结合,以此更好地展现川北大木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实现有效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明确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内容,就是明确了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对于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评估有多个角度,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对品牌资产的评估应该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品牌,它必须具有持续创造利润的能力,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还属于消费者和社会,它依附于一定时期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环境。在评估的时候,从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至少考虑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品牌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反应出品牌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市场价值是指将这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一种可以衡量的资产,是通过这项旅游文化资源所占用的资金情况,盈利能力等,通过财务核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资产机制。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立可以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优势,提高竞争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优质的品牌,会产生较强的溢价效益,主要表现在销售量和获利能力上。销售量从企业的角度反映了品牌的影响力和在量上的影响。获利能力反映了品牌的生命力和在质上的音响。例如故宫博物院的门票价格要远远高于同类景点的价格,这就是品牌资产所带来的溢价效应。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的社会价值是指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对社会的影响,消费者对旅游文化资源所渗透的精神、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的认同。社会价值比较复杂,难以定量化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测评与消费者生活的关联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性、认同品牌价值观的人群占有量等指标来替代评估。

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内容

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其品牌资产价值的构成,旅游文化资源品牌资产价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品牌个性代表的象征性价值。

旅游产品的市场表现方面的价值评估,除了一般意义上对于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评估,还应该考虑到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在这里加入一个综合分析指标,即旅游资源的等级。可以利用过去进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评估结果来评价旅游文化资源品牌价值的优劣情况。按照我国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我国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强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资源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是具有资产价值的,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广泛而高度的知名度、良好且与预期一致的产品知觉 、强有力且正面的品牌联想以及稳定的忠诚这四个方面的核心。(1)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品质认知是指旅游者根据出游动机,与备选的其他目的地相比,对旅游文化资源类的目的地及其配套设施质量和优越成都的感知。(2)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的旅游者认识或者记起旅游文化资源突出特点的能力。旅游文化资源与周围旅游资源的互补情况以及吸引范围都会影响到其知名度。(3)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联想是指旅游者透过其他的文化资源能够联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的特征。旅游文化资源所处的环境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会对此维度产生持久的影响力。(4)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忠诚是指旅游者重复购买或者反复地向亲友推荐某项旅游文化资源。忠诚度可以用有客的满意度和偏好度来衡量,其中满意度包括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展现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偏好度则主要是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的识别程度。

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象征性价值即品牌所具有的个性,是指游客想到该旅游文化资源时能够想起的品牌的名称、标志及其感官冲击力等。比如提到金沙遗址,旅客是否会联想到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以及古蜀文明。

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估有利于旅游企业或组织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并合理有效的保护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要想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应用品牌资源,必须先对自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来进行品牌战略的制定与修正,更好的发挥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Maja Konecnik,William C.Gartner.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for adestin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400-421.

篇8

(一)运河古城

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

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引进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将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打造品牌,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业广告全面覆盖,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亲切感

由于古城破坏过于严重,以至于现在的古城几乎是完全重建,更多地呈现出商业街区的特点,难以感受居民真正的生活。游客不仅难以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生活气息,反而容易产生景区卖品的固有抵触情绪。

(二)文化资源缺乏新意与内容

古城创造性地把大量文化融合在一起,意在使游客在古城中体会多方位的文化,借机拉动更多的消费。但缺少新意,游客游览其间会有一切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点太多,过于冗杂,仅仅带来视觉上的古代感,而没有什么回忆。

(三)设施搭配不完善

台儿庄古城占地巨大,很多地方都被开发为景点和商业卖点,但是最基本的食、住等设施不足。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昂贵的价格让他们在古城内进餐及住宿时感到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游览的心情。此外,因为多期开发的缘故,景区发展极为不协调,很容易出现一条街游客众多,而另一条街空荡无人的现象。

(四)品牌打造混乱

台儿庄古城原先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后来又有了“天下第一庄”,此外还有“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前后总共提出三个,并分别进行宣传。品牌打造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浪费资源。

四、对历史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创新

台儿庄古城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对旧城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化资源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仅有照片及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建古城。这使得台儿庄原本的城市气质并没有因为新的开发而改变,反而得到传承,确为可持续发展之举。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景区多元化发展

古城建成后并非用以往的博物馆形式展出,而是大力引进商业设施,娱乐建设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产业链,游客进行多元化消费。此外,将各种文化融为一身,台儿庄古城变得不再单调,而成为了游览、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区,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三)力推市场营销,打出自身品牌

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台儿庄古城的营销手段更值得学习,广告打在了各种频道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主页、高铁站的醒目位置及枣庄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并动用体验营销,让游客先来免费体验消费,再利用口碑营销。新媒体上处处可见古城的身影。

篇9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概述

(一)关于旅游文化小镇

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要根据当地人口规模、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要根据非遗资源分布状况精心规划设计的旅游文化小镇重点项目。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非遗资源,也要因地制宜根据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充分体现当地非遗特色,以非遗资源深度发掘为核心,将非遗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小镇旅游的亮点和看点。深入剖析镇史、镇风、励志、艺术成就和非遗资源,建设非遗资源完备的游客观光、欣赏的活动场所。转变思维方式,推动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重硬件向重内涵转型,为拓展基本客源奠定软硬件基础。

(二)非遗资源

非遗资源包括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手工艺和技能等传统文化传承形式,是活态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文化之魂,其最大的特点是保持着当地特殊的文化传承,其传承的基础是代代身口相传的模式,这种模式构成牢固的传承链并不间断地延续着,但其根基十分脆弱,目前非遗资源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环境。政府必须强力干预,摸清非遗资源生存状况,制订抢救非遗资源的有效措施,定期出台非遗资源保护名录等保护措施。

二、旅游文化小镇融入非遗资源的意义

(一)提升旅游文化小镇品质和内涵。

一是非遗资源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提炼存留下来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二是融入非遗资源能有效增添旅游文化小镇旅游景区的亮点和看点。通过对非遗资源进一步挖掘整理,建立非遗资源档案,是对非遗项目最有效地保护,也是丰富景区内容的有效方法。三是旅游文化小镇是非遗资源再现的载体。通过非遗资源中的艺术、风俗、文化形式的再现,不仅可以丰富了旅游文化小镇旅游项目,而且可以提升了旅游项目的品质和内涵。

(二)提升旅游文化小镇魅力和层次

旅游文化小镇非遗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提升旅游文化小镇魅力和层次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发挥非遗作用,才能较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品牌。

1、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创建自己的展示舞台,就能让游客方便地了解镇史、地域变迁、人文现状、文化底蕴。因为非遗资源默默记录、承载和见证镇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2、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保护。非遗越是古老非遗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有研究价值,非遗对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无凝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其特色游可以陶冶游客情操,纯化心灵。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原始生活的痕迹,感受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劳作、纯朴,享受古人创造的艺术味道。

三、影响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的因素

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地方非遗和旅游文化小镇甚至截然分开,非遗资源和乡土魅力得不到体现,影响到旅游文化小镇旅游品牌的创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因素表现如下:

(一)重视不够

非遗资源因融入旅游文化小镇没有摆在应有位置。非遗资源由于重视不够,许多祠堂、明清建筑,手工作坊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貌全非,不少因此消亡,非遗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反而遭到严重破坏,非遗资源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二)结合不紧,

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因缺乏统筹安排其实质是结合松散,各部门各自为政比如:宣传口搞“文明乡镇”建设,文化口搞“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体育口搞“小康体育示范乡镇”等,缺乏集中统筹管理的平台,基于此难以形成优势品牌和优势资源。

(三)资金不足

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小镇并得到有效保护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旅游文化小镇不仅启动需要一笔巨额资金,而且随后日常运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资金量维持,另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扶持,否则将流于形式。

(四)人气不旺

由于旅游文化小镇只注重娱乐、休闲,而忽略了对居民道德教育。单纯考虑旅游业忽视了给当地居民就地创业、就业、守业和发展的机会。导致青年人大量外出打工,不仅影响当地人气,也影响到非遗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存在双重问题,珍贵的民风、民俗逐渐消亡,一些宝贵的非遗项目因传承的短缺面临灭绝的处境。

(五)开发不力

由于管理不善,旅游文化小镇可用非遗资源长期闲置,没有做好顶层设计,非遗资源没有用武之地。没有抓住机会,凭借旅游文化小镇非遗项目,开发非遗特色为主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旅游项目、利用非遗资源生产特色有机农产品,也没有抓住机会结合仿古建筑群和生产、生活模式再现原住民风情和风俗。

四、非遗融入旅游文化小镇

旅游文化小镇是非遗资源展示的舞台,非遗是旅游文化小镇文化灵魂,只有融入非遗资源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非遗资源依靠旅游文化小镇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深化利用。

(一)政府主导

将各具特色的非遗资源以特色牌展示,如艺术、音乐、医药、竞技和口头文学打造成特色、亮点和看点。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根据非遗资源现状,培育特色、精品,创建品牌,要建立明细的非遗项目资助机制。进一步挖掘自身非遗特色文化,逐步提高艺术水准和档次。要建立非遗利用档案,对非遗保护与利用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

(二)用活非遗资源

要充分挖掘和收集非遗元素,建设镇非遗资源。要利用非遗资源,盘活非遗资源。要注意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外地非遗资源。把非遗资源作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小镇旅游事业。

(三)人才队伍培养

旅游文化小镇需要选择一批精干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管理服务。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承人并提供资助,因为非遗要得到保护首先要保护传承人,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补偿。要将传统的师徒相承和开班培训相结合,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篇10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资源整合又是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实现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要先理清影响资源整合的各类因素。吉林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以长白山生态旅游为主,近几年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长白山旅游的局限性是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比较大,其内里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也基本达到了一个饱和点,想通过长白山再大幅度拉升吉林省的旅游产业也比较艰难。所以如何在长白山以外挖掘旅游资源是吉林省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采用国际学术界最流行的SWOT(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模式对吉林省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在地理方位上,吉林省八市一州的行政划分并不影响文化的同根性,这些区域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民俗互相影响,语言,习俗,行为方式,宗教仪式上都有共通之处。这些区域强弱不同,可以在旅游文化资源上共同合作,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多赢局面。

优势(strength):1、吉林省潜在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吉林省有5A级国家旅游景区一个,包括伊通满族自治县的风情萨满园在内的4A级国家旅游景区九个,形成了档次较高的景区簇团。2、随着2009年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立,吉林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北亚诸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得上述诸国成为吉林省旅游潜在的境外游客资源。3、吉林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山岳型旅游资源,历史古迹型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和久负盛名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味上都有明显的区域优势,随着吉林省内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宣传,地方旅游文化的独特品味将更加彰显。

劣势(weakness):1、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很多极具价值的景点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例如东北亚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承认的与西域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历史遗迹,吉林省集安曾见证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辉煌,但是现在已经无人记得,被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这说明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还需进一步加深。2、旅游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虽然吉林省境内旅游文化资源质量较高,但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与邻省辽宁相比有明显差距。近年来吉林省加大旅游开发和宣传力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省旅游资源知名度,但是仍然与省内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不匹配。

机遇(opportunity):1、政策为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带来契机。2010年,吉林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和省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起草了《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新修订的条例在增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的支持政策条款、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推进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促进就业和增强旅游部门指导调控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职能等方面取得一定突破。2、旅游消费的快速上升。吉林省2011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75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27%,进步明显。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正呈现强势增长的态势,这为吉林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拓展旅游市场提供了绝佳契机。

威胁(threat):1、旅游区域合作深度不够。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虽然种类繁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是一直没有把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分类整合,总是单打独斗。因此本文提出了把吉林省八市一州按旅游文化资源种类划分成以长春市,吉林市,长白山地区,四平市,延吉市为核心的旅游圈,把之前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吉林省旅游文化资源以多种联系形式串联在一起,实现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形象共塑,品牌共用,根据市场配置的原则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但是这种思想能否推行下去还未可知。2、缺乏专业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推动运作。目前吉林省旅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缺乏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的参与,在景区资源整合中,仍是政府唱主角。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协调旅游资源的整合,但没有专业旅游开发公司的介入,旅游项目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

篇11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

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篇1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表示码A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旅游资源的古城,有着“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古城,成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首推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鬼斧神工之作――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手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地处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如今,都江堰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更成为成都在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三星堆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约七公里的南兴镇和三星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古蜀遗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在1929年,自80年代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蜀人遗迹遗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正式将该遗址定名为“三星堆文化”,确立了三星堆遗址时代的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一“金沙遗址”是2002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年代距今大约在3200年到2800年之间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这一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说。证明了成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举世瞩目的“金沙”――神秘的东方玛雅文明,堪称成都平原的文化奇迹。

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成都古蜀王国地位的象征,一个活化石一个丰碑图腾,是成都辉煌的文化史上的奇葩,在动漫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在原创动漫领域的题材挖掘及剧本创意刨作研究领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伴随这些遗址出现的神话故事是古蜀文明杂糅积淀的结晶,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历史舞台。在博大精深的文明面前,何不兼容并蓄将古蜀文化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动漫发扬光大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代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动漫市场,只有汲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而创作出的动画题材和剧本,佐以现代先进计算机CO技术的支持配合,才能创作出富于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动画片。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中国西蜀文明的集大成者,应当首当其冲走在国内原创动画制作的前沿。当今二十一世纪。动漫文化的掘兴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世界动漫文明极度发达的市场氛围下,在国家及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政治背景下,动漫工作者们应当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独特路线,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视角挖掘题材和剧本创意,从而探索新的突破口,打破目前国内原创动漫市场剧本奇缺的尴尬局面。例如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故事的创作已有浑厚的历史文明积淀,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故事创新,将现代生活与古文明叙事线相交织融合,进行独特视角的挖掘,将会出现很多优秀的动漫原创作品。当今世界,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有着巨大的产业前景和经济效益,在丰裕的故事创作背景下,制作以古蜀文明为题材的动画连续剧,系列片及影院版影片其意义是非凡的,不仅能起到宣传城市形象塑造新的城市名片的作用,也能为如今优秀题材奇缺的国内原创动漫领域带来一线曙光。

作为中国的国宝,本身就充满着卡通设计感的可爱动物,四川的形象宣传使者――大熊猫,如今正被世界动漫创作团队火热关注。从早期日本动漫鼻祖宫崎骏老师的动画电影《熊猫一家人》到如今风靡全球的美国著名动画公司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都是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物种为对象,带领观众进入动漫的魔幻世界的。中国四川,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和发源地,则更应该从熊猫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及创作空间,使大熊猫能够真正成为国内外动画领域的明星,用动漫的形式为它树立起新的文化定义。让熊猫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动漫明星。

成都的另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享誉亚洲乃至世界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三国文化影响着亚洲几代人,从原著的追随者到如今三国题材动漫的爱好者和创作者,都痴迷于它塑造的经典人物及他们在那尘土飞扬勾心斗角的三国沙场所谱写的一曲曲动人的传奇战争故事。在动漫的舞台里,三国的故事曾被香港著名漫画家黄玉郎改编为漫画,后相继被拍成动画片及FLASH短片,用幽默诙谐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创意三国故事。

武侯祠堂内的川剧戏台。每年都上演着最富传奇色彩的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川剧的“变脸”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脸艺术在动画研究领域同样有很广阔的挖掘空间。这种本身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的绝活,出现在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中,是极具生命力与张力的,这让笔者想起日本的鬼才动画大师押井守先生的《攻壳机动队》系列作品之《攻壳机动队2》里的一段极富东方神秘色彩的结合日本能剧与中国京剧特色于一体的表演,在壮观的人类文明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四处充斥着即将崩塌的腐朽机械的末世感,中华街里嬉闹着戴戏曲脸谱面具的孩子和表情麻木的成年人,在街市的花车上,巨大的神官像吟唱着挥舞刀剑,在川井宪次先生汲取佛教音乐元素创作出的充满震撼力和空灵感的音乐的铺衬下,整个画面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成为动画影片中的经典,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本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那张扬的生命力,它将作为一种鲜活的元素源源不断地在文化长河中流淌。不管出现于何种形式。

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人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提到川菜和成都小吃。“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旬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川菜”品种上千。名菜数百。“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可谓盘盘菜

篇13

关键词 :商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策

一、商洛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在加快脚步,提出各项措施来加快城市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快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商洛也不例外。其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商洛市经济落后,长期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较低。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了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等,从而造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足。多数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资金不足。七县区均属于资源型财政,支柱财源不强、新兴财源不多,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小且很不稳定,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经济缺乏发展的内生力,导致旅游业在经济比重中占很小地位。另外,因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旦游客大量涌入后,吃饭难、住宿难、购物难、停车难等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上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了旅游区内游客数量的增加,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2.旅游吸引性弱,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首先,商洛现期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比较分散,在开发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不够重视,没有把文化与旅游合理的结合,使旅游缺少文化价值,难以吸引旅游者。其次,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文化与旅游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仍处于初始阶段,文化产品档次低浅单一,游客可以参与的娱乐项目还很少;旅游纪念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还不够吸引人,旅游商品品种单调,产品雷同,文化含量低,艺术品位不高,在品种、特色、数量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最后,旅游业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目前在全省仍处于后进位次。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单,产业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从整理上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到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涉旅企业,均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园林和建筑设计等方面人才紧缺, 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导致旅游产业难以得到高效的开发利用。

3.旅游资源缺乏地域特色,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商洛市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在西安经济圈以及陕、鄂、豫交界区域范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进入该地区旅游。但是,目前商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处于盲目阶段,各地主要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开发浅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不仅资源利用率低,而且缺乏地域特色和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旅游资源难以维持长远的影响力。

由于市场的扩大,陕西各地普遍重视旅游业,导致商洛旅游市场开发难度大,影响力较小,竞争激烈。商洛依托秦岭及其余脉形成的旅游资源,提出把自己建成西安的“后花园”,打出“秦岭最美是商洛”,但是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市县也提出了同样的目标,它们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商洛有一定相似之处。

4.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旅游产业缺乏连贯性

⑴规划不合理,景区分散。商洛市缺乏统一的旅游业发展规划,部分区、县景区依托区位或资源优势,先期进行了局部的旅游开发。随着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分散, 各点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旅游开发合力;二是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只注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市域范围内的旅游产品雷同,恶性竞争加剧。

⑵旅游产业连贯性不强,产业链较短。商洛旅游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各行业、各部门的整体协作。对商洛旅游而言,观光旅游目前仍是旅游的主要形式,而在景区旅游消费形式还是以门票消费为主,多数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过短,住宿、购物类消费环节占总消费比重很低,以至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那么明显。在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二、商洛旅游开发与利用中的思考及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我认为商洛在旅游开发中应确立自身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品牌,制定系统的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培育和形成商洛特色旅游文化和文化产业链,切实加强现代旅游文化设施建设。同时也应兼顾历史与现实, 突破中有继承, 发展中有创新, 使旅游文化成为商洛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打造商洛旅游文化的品牌和特色,用旅游业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将商洛建设成为陕西强市,更快实现陕西的“中国梦”。加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于建设商洛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对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⑴政府主导,加大投资。商洛旅游业刚开始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及时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调整战略, 乘势借势发展,仅仅靠企业和开发商是难以完成的。另外山区旅游开发投资多、难度大、见效慢,对外商资本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可以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能力强、有一定资金筹措能力的优势, 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⑵发挥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营造和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体制环境、工作生活环境。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依据优惠政策和承诺为投资者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努力创造商洛宽松、和谐、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应积极鼓励和引进外来企业投资力度,不断创造广阔的投资环境。

2.挖掘旅游文化特色,加大区域联动发展

⑴抢抓市场机遇,全面打造生态山地游品牌。以四大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为龙头,在周边整体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园林休闲旅游,比如山阳县就抓住全市塑造“绿色商洛,度假天堂”的大好机遇,发挥区域“山、水、林、洞、峡”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以月亮洞为龙头,以金钱河漂流为纽带,以腰坪水上乐园、夹石峡、黑龙谷、百潭沟等为支撑点的百里生态旅游观光长廊;以七里峡、天竺山为主的休闲揽胜游;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打造“山水秦岭·多彩山阳”塑造山水园林城市。

⑵加大文物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做足“历史人文游”品牌。商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充分发掘悠久历史形成的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如商鞅封邑、武关、漫川关、竹林镇、云盖镇、闯王寨、生龙寨等聚落文化资源,商山四皓、贾平凹等名人文化资源以及近代抗日留下的军事遗址文化资源,洛南旧时器群、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崖石刻、东龙山夏商周遗址等古代人类文化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些元素打造游览景点,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3.加强景区综合管理, 改善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景区的硬件管理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游客管理手段与景区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如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综合整治景区店铺乱搭乱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完善景区游览图、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等游客引导设施。二是大力提高景区解说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通过将一些科普知识与景区的神化传说、历史故事加以结合,以达到吸引游客、增加游客兴趣、使游客受到教育的目的, 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

4.合理整合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开发

⑴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商洛应将柞水溶洞、神奇木王、丹江漂流、金丝大峡谷、牛背梁、天竺山、大云寺、凤凰古镇、老君山、船帮会馆、月亮洞、塔云山、终南山秦楚古道、漫川古镇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商洛一线游。

⑵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开发。像商洛这样的贫困山区进行旅游开发只有以生态旅游为基础, 才能保证在贫困山区旅游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商洛是秦岭山地自然生态旅游区的主干之一,极具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商洛旅游开发以青山绿水为底色,重点突出以山峡洞水林自然生态旅游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生态旅游,从而与陕北的三黄两圣,关中的文物古迹旅游遥相呼应,为陕西旅游业的区域联合开发,实现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为轴线,逐渐向陕北、陕南扩展旅游发展大战略奠定基础,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马静.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北方经贸,2011(10).

[2]张妍.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03)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