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旅游文化资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1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2]: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4]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二、山西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2011年统计年鉴,我省2010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1.39%,五台山等十大文化景区、晋商文化节等带着文化和旅游双标签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但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依赖型”的思路仍在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我省由于区位、交通、综合实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养成了依赖资源的惯性,同时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常出现为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滥用、歪曲文化资源。近几年随着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增加,“资源依赖型”思路终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缺乏竞争力。无论是旅游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构建民族文化强省,都切实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构成的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市场拓展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
当前,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各搞一套,缺乏统一策划和监控。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时,可利用价值不高,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壁垒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另外,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地方保护和条块分割等体制突出,缺乏必要沟通和关联。各地往往自成一体,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各个区域资源的特色定位,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重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真正体现文化资源在旅游经济中的价值。
(三)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当前我省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不可移动资源而轻视其他类型资源的问题。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利用民间工艺、历史文物、节庆活动等元素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很多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重要景观和文物,只是被导游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对同一个景点不同导游讲不同的故事,这样一来根本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信息资源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山西旅游文化的发展
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重新组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信息资源整合既包括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设备的整合,也包括信息管理过程的整合。旅游业是至少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产业集群,旅游文化的形成、包装、传播已多多少少渗透在旅游业的各要素中。本文认为,山西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旅游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得到健康发展。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全面开发旅游文化的内容、人才、技术等资源,充分服务于旅游产业。
(一)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的信息内容
不管是景点还是纪念物,附着的旅游文化越丰富多彩,越有价值。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研究不够或不深入会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的深度。因此,需要加强相关信息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系统地研究各个景区、景点、甚至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被破坏了的重要景观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例如,平遥景区要想全面深刻地让游客领略到它的历史魅力,就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去研究平遥城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明清时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另一方面,要研究重点景观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晋祠作为一座雕刻、绘画、塑像、楹联、匾额俱全的古代殿堂,要想让游客充分领悟其多方面的价值,首先需要专家、学者对殿堂的建筑风格特点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借助导游讲解或景观介绍读物传达给游客。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发行后,相关组织部门对这些信息内容整合,应用到有形旅游产品中。这样,景区内大到楼、阁、殿、堂,小到碑、碣、题、刻,都附有了细致透彻的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旅游实体中。
(二)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
一般游客并不会去阅读纯学术的文献,而是通过景点介绍和导游讲解来领悟旅游景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旅游景点更是如此。所以,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编写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导游词和雅俗共赏的读物。一方面满足了自助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导游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讲解范本。同时,要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首先,要把好导游人员的“入伍”关,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业。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拓宽导游人员相关知识面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深他们对景点、景物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使山西旅游景观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导游人员高水平的讲解传达给游客。
(三)依靠信息技术宣传旅游文化
一.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概况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地带。该区域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地域风貌独特,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各个民族间有较强的共融性,拥有众多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该区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旅游业界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属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该区域拥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尤其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在大力开发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发现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代木氏土司对丽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空间。纳西族统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司以来,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仪”而著称于世。木氏土司470年的统治在政治上积极效忠于中央王朝,团结周边各民族;经济上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丽江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开明开发,引进并学习先进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宗教上兼容并包,这些措施的长期推行,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为丽江孕育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木府为代表,被称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融汇了汉、纳、白三族人民的文化精髓,在保留中原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溶入了纳西、白族等民族地方工艺风格,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印证了丽江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
(二)保存完好的古老文化遗产
丽江的象形文字、白沙壁画、洞经音乐、走婚习俗等珍贵文化资源为丽江旅游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丽江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和强度。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东巴文共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写诗作文,能述古记事,被称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2010年 “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入选进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人,是一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人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形象地表现出我国婚姻制度中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这些独特的文化在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放异彩,不仅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也为丽江旅游业创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
(三)宗教文化多元交融
丽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地区。丽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木氏土司统领丽江时期,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为丽江多元宗教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丽江县境内原始宗教东巴教、藏传佛教、本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且相互交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这对丽江宗教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及保护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内容,同时在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使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独断行和唯一性的发挥更具特色,从而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强化。
(四)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凸显
丽江依托于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旅游文艺演出、影视制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花楼恋歌》等是文艺演出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品牌效益不断凸显。此外丽江优美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影视拍摄资源。现已有《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等60多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此外,《木府风云》的热映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影视作品,同时加大了木府的地位和丽江的旅游宣传力度,推动了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因丽江的资源禀赋和美誉,云南政府2010年投资50亿资金打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在丽江落户,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纳西族文化风情为内涵,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载体,是包含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文化地产等大型文化项目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这将对丽江现有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升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
三.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在创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作用
(一)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
丽江立足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和作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在打造香格里生态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会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将起到借鉴和联动效应。
(二)“丽江模式”的榜样示范
丽江充分把握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借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子。当前,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发展空间和内在联动日益凸显,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也不断得到提升,这成为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榜样,在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保护价值观念的指导
丽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古城遗产价值管理上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法律和文件。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成功将“传统民族文化商贸街”、“古城博物馆”、“名人故居”等项目恢复,同时号召丽江本地知识份子致力于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致力于维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种发展模式和保护观念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产业综合效应的带动
依托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把丽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目前丽江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点,就目前,丽江在这一发展目标指导下,成功开发出文艺演出旅游产品,也吸引了众多影视拍摄项目的前来,对丽江旅游文化的传播、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不仅少数民族较多,拥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多元的宗教融合并存,这对真个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市场,丽江文化产业的建和开发无疑是一个好的借鉴模板,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潜力和综合效益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启示
(一)旅游文化品牌战略的推广
近年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效应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和巨大。就目前来说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比较薄弱,此外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急速发展阶段以来,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受到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愈加激烈,旅游文化产品的雷同、复制和模仿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开创独特、新奇的文化品牌优势,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