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农村生态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越来越差,现如今雾霾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建设,渴望生活在碧水蓝天下。因此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林业建设,使我们的新农村山清水秀,绿荫环绕,鸟语花香。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天堂。
1.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生态林业建设是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的建设强调环保,那么林业生态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家园的美化,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进行林业建设,因为首先林业建设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沙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土质,利于植被的生长。其次,林业建设可以净化空气,还给人民一个蓝天白云,再次林业建设可以抵御风沙,改善气候。通过构建农田林网,搞好乡村四方的绿化,庭院的绿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优美,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自觉爱林,护林的新风尚。
1.2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发展生产,而生态林业建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首先,建设林业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因为林业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的作业,好的环境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增收。其次,林业发展好,改善了生态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业,现如今很多农家院都在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再次,还可以发展果园,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饮食结构,还可以通过外销改善生活。因此,生态林业的建设为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新农村发展
2.1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林业的发展需要走向林业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当中。应当在当前市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寻求林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林业生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要对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第一:要强化对天然林的管理和保护,第二:重点建设丰产林,提高林产品的质量,第三:加强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要打造核心生产项目,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产品。最后,要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对于林产品的加工,要让人们吃的放心,安全无害。只有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能更美,更强。
2.2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观念
要想发展林业,就离不开生态环境和资源,在进行林业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决好生产与投入的比例,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要不断研发新品种,促进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影响生态循环。我们要用科技来维护环境,创造利益,让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更加美好。
2.3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建设新农村时,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要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要考察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树木和植被,改善整个生态模式,对于当地不良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改善,并且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整个农村的建设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将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促进结构的多样化,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2.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生态建设服务。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为老百姓制定生态建设的方案,建立完善的目标。政府各部门要对林业生态建设不断的监督和管理,列为考核政绩,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让老百姓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意识。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林业生态化在新农村的建设保驾护航,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和环境提供最有利的政策保障。
2.5大力推行林业文化的发展
将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人们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林业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强调,经济和生态。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发挥林业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建设一个蓝天白云的幸福天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先人就开始进行农业种植。进入现代后,尤其是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环保问题,造成大量的农田受到土壤沙化、板结、化学污染等,对我国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种植发展带来了隐患,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必须在进行农业种植的同时,要重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村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环保大局,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的建设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已成“面源污染最广泛的行业”
1.国外的现状
欧洲和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都是仿着工业化的模式进行的农业现代化管理,结果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化学物污染、水和土壤资源受到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
2.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还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污染的本质问题尤需关注
1.庸俗化的市场经济造成农业污染
市场经济的庸俗化,一方面使得消费增长,一方面为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而盲目进行土地资源投资,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进行地表灌溉,使得农业资源日益短缺,情况恶化,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成为恶性循环。
2.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造成农业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都在农村建厂生产。在农村的这些龙头企业一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蔬菜种植、农田育种、畜牧养殖等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添加剂、保鲜剂等化学原料,造成农田以及农村周边环境出现空气污染、化学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等问题。
3.从中进行的反思
反思在过去二十年,我国农村在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农业政策政策中,一方面圆满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经济生产的目标,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粮食等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为建设的重心,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为工作目标。最大限度的恢复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和环保建设工作。
三、新农村建设应突出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农业建设点
应该在农业科技含量上加大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退耕还林,减少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
2.环保农村的建设方式
按照科学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经济的概念进行环保农村的建设,从环境治理、废物利用、生态能源、生态种植和养殖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过铺设乡村油路改善道路环境,并对道路两侧进行树木种植;提倡农村修建沼气池,利用沼气这种生态能源进行照明等;建设生态建筑,减少能源消耗;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贯彻科学发展观;成立农村环保志愿队伍,进行环保宣传以及环境治理。
四、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
1.利用生态建筑,推行环保农村理念
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进行房屋的翻建,这个时候房屋的建设应按照农村的实际,建设生态建筑。房屋建筑的材料尽量选取可回收的建材,而不去采用钢筋、水泥等建材。
2.利用生态农业,贯彻科学发展观
在农村除了进行生态建设达到环保农村的理念外,还可以进行态农业,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在农村比较普遍的生态农业有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两种。生态种植主要是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轮作制,利用生物自身产生植物生长需要的肥料,实现绿色种植,最终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提高了它的质量;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科学发展观前提下,通过对农村生态进行的治理,利用循环经济、高效经济,实现农村地区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目标,完成生态农业、环保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环保农村”的环保理念,严格履行环保职责,使农村真正实现生态化、环保化。
参考文献: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林业主要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用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业产品,以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来发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使之没法及时更新,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会对林业资源的匾乏和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是大家日益关注的重点间题,生态绿色林业建设实在必行。
1.生态林业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1.1生态林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林业,就是在自然发展和生态和谐的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林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生态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生态林业是在不破坏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往林业系统中投入能量、物质等,来提高生态林业系统的输出,让生态林业系统具有较强的能量转换率和生产力。生态林业能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环境要求构建出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1.2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
实施生态林业是解除当前环境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森林不仅为人们提供各种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防止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等重要的生态效能,对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使我国有足够数量的森林资源,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因此,开展生态林业建设是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牧业稳定高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和保证。
2.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存在问题
2.1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2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3.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绿色林业建设发展的观念
发展林业离不开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满足人类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方面,要大力发展林业,要解决好林业发展与林业生态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解决好生产和投人的比例关系,当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杜绝过度使用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培育出新的优良的林木品种,促进森林资源的良胜循环发展模式的。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以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林业生态状况,更好的推进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为构建新型生态文明社会多做有益的探索。
3.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生态林业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实践中,各级政府要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要增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度,把生态林业建设任务明确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主要考核政绩。要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自上而下高度重视生态林业建设的氛围。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生态林业建设的政策措施,以确保现代生态林业建设加快发展。
3.3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3.4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5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没有成果,新农村建设也不会取得成功,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二是土壤盐碱化,由于农药等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了土壤盐碱化问题。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动物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以及对动物的非法捕猎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四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剧势必会导致土地荒漠化。1.2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生产活动,由于在种植作物的时候,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污染,严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问题也会产生影响。二是工厂生产的活动,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无节制不加处理地排放工业废料,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三是农民生活的污染,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并且没有进行集中处理,会扩大污染面积,增加污染程度。1.3农村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当垃圾产生,但却未进行处理,就会侵占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滥砍滥伐之后,没有进行新一轮的植被种植,”这些都会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一些垃圾或者废料堆积在河边,还会造成水污染,农民给作物毫无节制地浇水,缺乏合理性的安排,这些又会造成水资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