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受教育权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体现,它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基础、不同籍贯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心,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靠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为此,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灵魂,也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
课堂是学校中最平常、最常见、最细小的细胞。强调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意味着: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绝不是教科书和课程文本的简单替换,它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变革,实质上是一场既广泛又深入的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是这场变革和创新的根本落脚点,课堂变革和创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在组成和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是课程内容不断生发、课程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课堂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过程。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为此,要着力弘扬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课堂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在批判性的阅读、观察、操作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从不同维度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念。当然,强调探究,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人性人格自由、健全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要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一、转变教育思想
当前中学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过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当然,这一转变需要广大教师有胆识、有远见;要勇于实践、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善于承受来自社会各方舆论的压力。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教师。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人来实现。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教师丰厚的文化知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这不仅要教师融会贯通中学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充实地理内容,了解地理信息,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过硬的业务水平、灵活的教学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严格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优异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提高师德。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跳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师德标准要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作为地理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
三、调整教学要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一般教学要求,注重知识点的“块状”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等的教育都应重视,不可偏废。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智能,重视发展学生的地理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地理思维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广泛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水平。
现阶段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不但要传授和培养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因而,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目的和要求,使中学地理教育走上更健康、更全面、更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轨道上来。
四、优化教学方法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负责,使他们在各个方面达到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普及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就要走成功教育之路,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让每个学生学会争得成功。因为:①它对于只抓少数,不抓多数的唯升学主义教育来讲,是一种否定。成功教育这一命题,不仅使少数人成功,也要使多数人成功,可以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②它对于只抓多数,放弃少数(后进生)的唯升学主义教育观异曲同工,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成功教育的命题将后进生从被抛弃的地位,转到了被爱护、被转化的地位,从而为其成功和成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③它对于只抓少数后进生,而不顾多数差生的教育来说,是一种优化。成功教育以人人成功为目标,旨在从根本上杜绝差生现象的产生。它要求已有的合格学生不再变成差生。立足于“预”,防患于未然,是一种主动的教育,与产生差生再去转化差生的亡羊补牢式的被动教育相比,是一种优化。④它对于只抓多数,而不抓少数(尖子)的教育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现代教育水准不仅体现在普遍水平上,还体现在突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施以他们各自需要的不同水平的教育,也是教育均等的一个完整的体现,成功教育的命题,既保障了教育普遍水平的提高,又确保了突出水准的充分提高,这是教育观的一种完善和进步。
2广开门路,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素质
2.1学历培训。几年来,我们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鼓励,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高在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学历合格率。
2.2岗位培训。主要是通过寒暑假举办6~10天的短期培训班。以学习英语教学法、新教材教法、英语听、说、读、写、画、唱六项教学基本功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受训教师通过考虑后发给结业证。未经培训的教师不准上岗任教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
2.3送教上门。为了将教改的春风吹进边远学校,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一方面将优质课竞赛的一些最佳的课摄制出来,既由各县市教育电视台展播,又供教研员携带下乡播放。另一方面,我们组织了教学轻骑队,准备了教法专题讲座和各种类型的优秀示范课先后去进行示范教学,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2.4走出去,请进来。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广泛吸收教改信息,我们一方面组织英语骨干教师们走出去,到北京、南宁等地听课学习。另一方面将专家、教授们请进家门开设讲座。近年来,我们就邀请过英籍教师Katharine Taylor来我校谈英国教育,上海特级教师张思中老师讲“十六字”教法;省教科所专家龙耀、杨银建老师教改趋势和新大纲、新教材教学。
2.5其他形式。为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和尖子教师,我们每年举行青年教师优质竞赛。为青年教师们设立了一个表现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和同行们互相切磋,激励他们尽快地脱颖而出。竞赛的同时组织教师们观摩研讨,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教法改革。其次,一年一度的英语教学、教研优秀论文的评比,也兴起了教师们理论研究之风,让他们有机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体育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注重开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培养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要着重把握以下环节:一是导人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人,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上课时,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二是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三是安排有趣的练习内容。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傲到多样化,趣味化。
(二)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一要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因地制宜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二要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人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结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科学体育教育新模式。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法,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72-01
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富于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原因如下:
一 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物理实验向学生展示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希望了解这些原因,并渴望自己能亲手做一下。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激励下,就能转化为学习的巨大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 物理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宏观世界的物体也包括微观世界的问题。微观世界的物体我们不能直接感觉,但是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测到。生活中的一些认识虽习以为常但未必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端正我们的认识。举例来说,用肉眼观测池塘的水深总比实际要浅。通过实验同学们对光在两种不同物质间传播会发生折射的原理,认识非常深刻。在讲自由落体一节时我不断问学生,“不同轻重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哪个先落地?”一开始各种答案都有,最后大部认为,重的先落地。在学习完这一节并作完物理实验后,我再问同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令我惊奇更令我欣慰。
“如果不考虑空气的影响即自由落体,下落时间与质量没关系;反之,受空气影响大的物体即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这就是老师一开始给我们做的羽毛与粉笔块下落实验。”
为了让同学们对自由落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给我找出两张纸,一张保持原状,另一张用力团成一个小纸团。“这两张纸质量相等。现在我把他们从同一高度同时放下,同学们说会出现何种现象?”此时都能肯定地答出:团成纸团的那个下落得快!
最后我请学生们谈一下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后的感想。学生们表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未必正确。眼见未必是实!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亲自去实践。
三 物理实验能创设良好的发展情境
优美的环境能使人们的文明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环境能使学生的物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物理实验环境的创设,研究气氛的营造,物理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而有趣的物理实验能引发学生的热情,而置身于实验之中的主动性,不仅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物理现象,亲自感知物理事实,突出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而物理实验教学为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其他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重要条件。
四 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要获得实验的成功,从观察实验现象开始到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总结归纳。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否则将导致实验的失败。因而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严谨科学态度,而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新时期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态度。
五 物理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
现代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EQ的高低,而且还要直接受到“情商”MQ的影响和制约。以往人们仅根据“智商”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素质,事实证明“智商”高低与成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而一个拥有高“情商”的人,通常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懂得欣赏他人。精于和他人接触,与人合作,取长补短。
物理实验许多操作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共同配合来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一开始我让学生自由结合,以后轮换组成实验小组来进行实验。拿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为例:每小组四到六人,一人负责操作[持重物从高处放下];一人负责卡表计时;另一人负责纪录数据;其他人员观摩。一组实验完成后,各成员职责轮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各种操作都得以尝试,并且从中发现了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1-02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么,以什么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遵循学习学的一般原理,从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品德教学观出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与之相对立的被动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笔者归纳、整理了自己的教学、教研实践,并延伸考察和思索,认为应以“求实”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求实”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也就是说教学要有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课程,没有针对性就没有生命力。现在的学生与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一样了,社会发展与过去也不一样了,如何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点
素质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产、生活打基础,强调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因而特别重视开挖潜能、启迪心智。
合作展示学习抓住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重大课题,它在捉高学生成绩,形成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能够将其所学应用于合作情境之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上,最终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合作展示学习能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关爱同学、具有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问题。它符合时代的需要,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
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基本特点是: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合作展示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侧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教学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力求做到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做的工作都交给学生当堂完成了。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的境界,师生的负担也会因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自然建立。
三、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公平性特点
素质教育有两个最根本的宗旨,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公平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要求。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之公平。合作学习科学地发挥了小组活动的作用,建立和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由此可以改善教学的整体效益。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2-4人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这样,全班就形成了组间同质的小组联合体,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竟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努力工作时,他们得到的就更多,学得也更愉快。这样,学生就能够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平等地享有学习的机会,对于后进生,课后又可以进行补偿教育。
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
一、转变教育思想
当前中学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 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 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 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 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 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 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过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
二、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教师。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人来实现。所以,提高教师自 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教师丰厚的文化知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这不仅要教师融会贯通中学地 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充实地理内容,了解地理信息,这 样才能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过硬的业务水平、灵活的教学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教 研工作,严格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 结构。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优异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提高师德。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跳板。教师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师德标准要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 。作为地理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 神,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
三、调整教学要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一般教学要求,注重知识点的 “块状”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应试”能力,更重要 的是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等的教育都应重 视,不可偏废。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智能,重视发展学生的地理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地理思 维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广泛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水平。
现阶段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不但要传授和培养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 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以 及协调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因而,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及 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目的和要求,使中学地理教育走上更健康、更全面、更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轨道上来。
四、拓展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处境艰难。从1993年地理高考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后,使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骤降, 举步维艰。实行会考制度,当然有其优越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病。其一,会考要求低。教师只讲会考大 纲上的主要内容,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打破了地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地理教材变得“ 残缺不全”;其二,学生当副科,仅仅为应付会考,对地理知识缺乏渴求欲,略知表象,不求实质,更谈不上 阅读地理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其三,有关领导不重视,教师干劲不足。据笔者了解,有的学校地理课一周 只开1课时,甚至不允许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印发地理讲义。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严重干扰,不注重会考学科, 只抓高考学科,这就给中学地理教学“雪上加霜”。不少地理教师也只能察颜观色,见势行事,甚至连地理课 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受到影响,教学内容不能全面讲授,教学任务无法彻底完成,学生的地理知识面狭窄,地理 知识匮乏。
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给不景气的地理学科带来了生机,广大地理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一方面,在 搞好当前地理会考教学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争取地理学科的应有地位,开足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地理教材为依据,授给学生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地理空间,发散地理知识, 训练地理能力,挖掘德育因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五、优化教学方法
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于体育教学诸多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当然要确保必要的“三基”教学;在学习基本的过程中和打下基础后更需要关心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培养其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这也是观代学术观上将“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相结合,培养与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是体育教育功效的长远与近期结合的需要,是学生学校学习阶段教育与未来终身体育相结合的需要。
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建立重在激励的科学评价。
二、创造素质教育观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1.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基础性,全面性与民族性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应杜多元化、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出发,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论等功能出发,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宝库中,去优选和编制最适合中小学体育的教材教学内容。在这里,可能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材大纲的内容体系,合理扬弃竞技体育的一些所谓正规现成体系(包括技术、战术、规则、场地体系),充实和创造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价值与观念体系。
2.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在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要从重视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为主,转向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来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而不再是教师的纯粹的“传授组织”教材,“指使”学生的活动。还要从过去较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中,向较为多样化、灵活、实效性、人格化。的方向转变。更需要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的又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体育课的“结构模式”。基本上结构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千课 一律,千人一面,更需要“改头换面”,促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3.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与方法观念转向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的导法和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
在方法主体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向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三、精心育人,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 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 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让学生恪尽修身之责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某些学生的口头禅。但却形象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种素质的人才――真才实学的人才,这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就能解决的,不是单纯用分数就可衡量的。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各项素质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让学生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致“天下大同”,方可实现中国梦。以前的应试教育,其目的叫“修学”,不是“修身”,是某个特定时代特定条件的产物。但值此追梦时代,“修身”和“修学”的区分,将影响教育对“中国梦”的贡献值。“修学”仅指修学业,“修身”不但包括“修学”,还要“修心”。如果“修身”、“修学”都分不清楚,将直接制约我们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整体推进。
笔者以为:素质教育“立”不起来,或“立”得不好,责任感教育就行而不远,或将半途而废,中国梦也就永远是“中国梦”,仅梦而已。古人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早不说天子与庶人了,但是修身养性还是必需的。由此可见,格物至知,即“修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是教育的低级阶段,“修心修身”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高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摇篮,这才是实现中国梦所急需的教育形式。不但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整个社会也会需要它。
二、倡导体验信任学习,让学生担当守创之任
学习永远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按道理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是比较高的,但目前为什么不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缺乏呢?笔者以为,是“信任学习”抓得不够,由教师、家长包打包唱过多,学生缺乏主体性。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讲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唤醒灵魂,让学生自己学,信任学生的学习,尽可能维护学生的自然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框架是:体验-分享-共识-行动-新体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分享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教学由于强调个人体验,其自然学习过程长,短期很难见到实效,但时间愈长,正面效果就愈明显。
体验学习必须和信任学习完美结合起来,但要达到理想效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或许更长。我们要在可预见的学习时段内,大胆容许学生失败,大胆鼓励学生成功。让学生体验失败的教训,体验进步的喜悦,在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交错体验中建立学习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行,学生自己才有主观能动性,才愿意主动去学,自觉去学,扎实地学。教师的教学才会越教越轻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时间长了,就会训练出学生的责任感。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啊?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叫正能量,有正能量就有责任感。什么叫责任?就是有担当。学生该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学习的责任,做人的担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生的主体责任感缺失,最主要的是学习的责任感越来越缺失,当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淡薄。现实正是这样,迫切需要增加社会正能量,迫切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感。但要真正抓好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殊非易事,比如某学校狠力抓此事,但迎面遇到的就是“传统派”和“升学派”的阻力。很多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认为:责任感教育只可以在非毕业班和非实验班推进。这样的话,导致我们的责任感教育就像一阵风吹一下,而实验班连想都别想,高中普通班可以吹两年,初中也可以吹两年,小学的时间长一点,可以吹五年,然后就什么都没了。
这是思想的误区,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读书、成长、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创业,守住自己的学习阵地和成长阵地就是尽自己最大的社会责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内化为其学习动力,学生就会变得自主自律自治,教者的管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的责任感教育步伐可以更大一些,要全力推动,围绕不同主题轮番推动――积极倡导信任学习和体验学习,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负责,让学生自己担当守创之任。
三、扎实推进国情教育,让学生胸含报国之志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有浅层兴趣和深层兴趣之分。浅层兴趣是短暂的、表面的,是随着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容易淡化。深层兴趣是有理智的、持久的、是靠意志来支配的。没有浅层的兴趣就不可能有深层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绪态度。有研究表明:“童年期(6、7岁至11、12岁)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儿童阶段的语言学习以感受为先导,以直观表象为主。他们的语言理解活动总是伴随着大量的形象活动。”活动越生动形象,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越集中越持久。《小学英语教育与教材编写纲要》也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实践“兴趣教学”之路。
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行为活动的过程。小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既然它是一种行为活动,那就必定包含情感因素,正如皮亚杰所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由此可见,调动学生情绪对课堂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在“兴趣教学”的探索中,始终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利用行为动作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有些语言的意义适合于动作,表情、手势、姿态等演示,为了消除母语中介的影响,我在教学中注重直接用表情、动作、手势等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情趣盎然,易记且印象深刻。如:我在教学 “Stand up.”和“Sit down, please.”及“Open your books.”等课堂用语时,我边说英语边用动作演示,无需用汉语解释,同学们根据教师的动作、表情等就能理解句意。
2、认真钻研教材,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所学的英语课文及对话,一般都比较简短,形式单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的把这些材料放入到各种能耳闻目睹的情景中去,使学生觉得一节英语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少量的单词或小段对话,还有一些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语言材料。如教学“Happy birthday to you”这一对话时,我没有让学生简单地读读对话就算完成任务,而是创设了一个为某位同学过生日的情景。在欢快的生日歌曲的陪伴下,大家为这个同学送上生日礼物,并说,“Here’s a gift for you .”最后同学们一起同唱“生日歌”。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对话,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了对话。使他们亲身体会到了自己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3、利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
将多种教学媒体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象、直观、声色兼具的特点,可以突破语言环境的局限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字母、词汇时,我利用了大量卡片、挂图、投影片、简笔画和可以得到的实物、玩具等辅助教学。这些教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且还使学生逐渐养成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学会话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录音机、动画录像、甚至计算机教学网络等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标准的发音示范,创设了逼真的语言情景,使语言学习自然地融入相应的背景当中,使学生获得了地道、真实的语言感受,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加深体会和理解语言知识。再者,画面上幽默风趣,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对话中正宗、标准的“洋腔洋调”也为学生学习英语增添了不少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