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文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旅游景点的开放,还包含很多相关行业,如食宿、旅行社、交通等行业。想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旅游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业,旅游业的景点和工作人员对旅游文化有很好的展示作用。旅游业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态度与景点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更影响到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对旅游环境的协调作用
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的旅游环境比较复杂,所以,要加强旅游业和旅行社之间的协调管理。通过管理对利益进行协调,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效的发展。管理工作要以旅游文化为基础,根据旅游文化的发展进行全面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旅游业的发展比较复杂,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以旅游文化为基本原则,对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减少矛盾的激化。
(三)传统文化是旅游品牌的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建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业,对我国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竞争支持。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不同,导致不同地域的景点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各旅游景点根据自身地域的文化特点对旅游景点特色进行品牌打造,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
每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背景不同,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化的独特性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增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旅游经济的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不仅能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更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对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措施
旅游文化是各个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支柱,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加强旅游业的文化建设。
(一)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游客和旅游工作人员,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素养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想要提高旅游区之间的竞争力,就要加强人们的文化素养。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针对旅游业建立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利用制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使旅游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促使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创新,促进发展
旅游文化的品牌建设要重点推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特色,通过对每个优秀文化的介绍,建立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能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旅游文化的创新,在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提高旅游业管理的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旅游理论,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通过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关注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吸取经验,对我国旅游业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外的经验交流,促进各国的旅游效益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60-04
作为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成为旅游地吸引力的源泉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旅游的发展目标,大连努力从旅游观光型向旅游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争取吸引客源并且留住客源。大连的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将是旅游竞争新的焦点,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业发展,是大连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城市旅游内涵,还可以促进大连与其他海滨城市或邻近城市的差异化竞争,真正树立起大连海滨城市的特色旅游形象,提高大连的旅游竞争力。因此,研究大连旅游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对大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被学界提出,随后被广泛关注与探讨。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一词相并列甚至相对立,用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一面。一般认为,旅游文化应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但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文化”总纲下“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旅游文化虽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但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存在以下共识:其一,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其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三,旅游文化使旅游地具有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对旅游文化的理解,本文将旅游文化界定为:旅游活动中,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通过一定的旅游媒介产生吸引,从而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体和旅游介体文化,三者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旅游文化。
(一)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负载者和传播者。旅游主体文化是指在旅游行为发生的全过程中,旅游者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的总和。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前往不同文化空间的旅游目的地旅行游览,在将客源地文化传播到异地的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文化带回到客源地环境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和审美观点。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旅游主体的文化素质决定着旅游的数量与质量。
(二)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活动是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客体的行为过程。旅游客体就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资源的文化含量及其独特性。
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所反映出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即是旅游客体文化。诸如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建筑园林等物化了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传说、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无形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它们凝结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条件。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度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介体,又称旅游媒体,是指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圆满完成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即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旅游部门和企业。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直接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企业;辅助服务的旅游企业,如旅游商店、旅游工艺企业;开发旅游服务的部门、机构,如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游协会、旅游培训机构。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行业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前者指旅游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后者指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企业风貌与企业形象等。旅游介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旅游主客体文化的交流,必须借助于旅游介体文化这一桥梁来进行。
二、促进大连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旅游者文化素质,加强旅游主体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市民旅游意识宣传教育,创造良好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市民的旅游意识。例如,可继续组织开展百万市民游大连、百万市民游新区等活动,还可采取景区景点门票打折、销售旅游一卡通、发放旅游消费券等惠民措施。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营造宜人的旅游氛围,为城市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广泛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文明市民学习培训,搞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市民行为准则》和《市民文明公约》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广泛宣传《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引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理性消费。
2.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旅游
(1)广泛宣传教育,提升文明素质
一方面利用大连旅游网、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提升游客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另一方面在游客集中的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车船场所,张贴或利用滚动的屏幕播放醒目、生动的文明提示,免费散发、赠送、张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大连旅游文明公约》等。向游客广泛征集“文明旅游用语”,把“要我文明旅游”变成“我要文明旅游”。
(2)加强文明引导
组织开展十佳导游大奖赛及十佳旅行社、十佳旅游饭店评选等文明服务评星活动,推动行业星级从业人员以自身的文明言行,带动促进文明旅游;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窗口服务单位,设立精神文明示范岗,教育和引导职工文明接待、游客文明游览;启动“文明游客”的评选活动,在“文明游客”中评选“形象大使”,由具有高素质的游客担任大连旅游代言人,真正让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深入人心。
(3)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秩序
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各旅行社要加强对游客监督管理,签订《游客文明旅游承诺书》。各景区要建立游客文明行为监督岗和纠察队,以便纠正和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应设立不文明行为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个人或旅行社对此进行举报。
3.积极开发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大连发展旅游的思路是以市区为中心,以金石滩和旅顺为两翼,以各县市区为延伸,以骨干旅游项目为牵动,以大型活动为媒介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大连旅游创造了“浪漫之都”、“北方明珠”、“世界环境五百佳”、“比赛在北京,观光在大连”4个享誉海内外的概念性产品。概念性产品与金石滩、旅顺、滨海路、星海湾、女骑警、森林动物园、奥丽安娜号游船、现代博物馆、棒槌岛等实物性产品共同构筑大连旅游的吸引力。这些成功的创意和策划,都是在深入挖掘国内外游客心理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概念性旅游产品打造竞争优势, 大连旅游这一独树一帜的做法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北京一公司专门做了一项详细的市场调研:去大连看什么?在浪漫之都、金石滩、女骑警、星海湾等诸多的选择中,有50%以上的人选择了“浪漫之都”。大连旅游概念性产品取得了影响深远的良好效果。今后大连要继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多方位、深层次的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开发更多更好的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
4.加强海外客源国旅游文化研究与借鉴
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大连排名前三位的旅游客源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连入境游客源市场,应该从日韩俄等短程客源国向欧美等中远程客源国扩展,通过丰富入境客源国的构成,弱化由于某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对入境游造成的冲击。
为此,大连应对来自不同区域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例如大连的夜生活多为卡拉OK等,主要符合国内及日韩游客的习惯,却不符合欧美客人的需求。大连正在打造“北方不夜港”,在内容设计时,要考虑不同客源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客源国旅游主体文化研究,则可以通过研究客源国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购买能力与特色、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为扩大旅游客源市场提供参考,统筹大连旅游文化建设,实现大连吸引世界的目标定位。
(二)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客体文化建设
1.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突出旅游的地域性
围绕海洋文化立市、海洋文化强市,大连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深入发掘地域特色优势,用“海文化”凝塑城市之魂,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市场转型发展与游客需求变化的对接中,精心打造“亲海、游海、读海、品海、玩海、赶海”的旅游品牌,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富有海滨度假特色的最佳旅游城市,唤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共鸣。
2.以近代战争历史文化为重点,突出旅游的教化性
大连旅游界、文化界和教育界要联合起来,开发利用旅顺丰富的历史资源,以战争遗址及军事历史为载体,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国防教育主要阵地、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基地和红色旅游著名圣地。特别是能让党政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文化素质较高、政治素养较好的特定群体,成为旅顺旅游的重要客源。通过充分发挥旅顺近代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烘托大连市的旅游核心文化,带动大连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以城市建设文化为窗口,突出旅游的艺术性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广场文化,是大连发展旅游文化的一大优势。旅游部门和城建部门应密切合作,整理、加工和提炼出极具大连特色的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建设文化,并在对外旅游促销中加强对大连城市建设环境及其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体现出大连城市建设的文化魅力。把城市建设文化优势和潜力转化为旅游特色文化,进而上升为旅游经济优势。
4.以博物馆文化为支撑,突出旅游的知识性
大连地区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大连各大博物馆应该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明确大连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方向,提高大连旅游品位。在进一步增加大连博物馆文化含量的基础上,应重点改造现有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方式,增加动态展示和情景表现,在陈列展览中充分运用声、光、电、模拟、仿生等表现手法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成果,以改进展览效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5.以节庆民俗文化为基础,突出旅游的参与性
参与性是节庆民俗旅游的最大优势。旅游者可以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节庆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经过多年积淀,大连形成并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资源,在开发节庆民俗旅游项目时,要充分挖掘大连节庆民俗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断地注入可参与性的内容到旅游活动中,提升大连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6.以宗教文化为特点,突出旅游的神秘性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大连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109处。大连各旅游中介企业应把这些宗教活动场所当作重要的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丰富大连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加其文化含量。
7.以工业遗产文化为精品,突出旅游的时代性
大连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产遗存,是大连历史的见证和文明发展的缩影。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等途径,能够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提高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民对大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大连的城市竞争力。大连的工业遗产大多以聚集区产业集团为主,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应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原有的工业空间布局、厂房建筑、机器设备,打造艺术欣赏区、教育展示区、购物区及娱乐区等多功能旅游项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深化改革,加强旅游介体文化建设
1.加强旅游行业文化建设
(1)建立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旅游局的行业管理、质量监督、行政执法、人事教育和行业协会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将旅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之中,明确部门和人员,落实责任制,合力解决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2)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激励和惩处措施
行业管理处和旅游质监所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进全市旅游行业的品质管理,不断规范旅游市场。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诚信建设、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质水平,评定出更多更强的高星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优质服务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全行业树立优良风气。另一方面,要对违规违法经营的旅游企业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严惩。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实现行业自律
在大连旅游行业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大连市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督职能,完善行规行约,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在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教育,以及开展行业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旅游企业经营理念
一是以游客为本。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应以游客为中心,重视游客、关注游客,按照游客的需求设计出新颖别致,更富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旅游产品。
二是以员工为本。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下属员工进行人文化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给员工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尊重信任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团队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是以公众为本。旅游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实体,必须承担起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如是否进行慈善事业、是否承担辅助国家进行民生建设、设计的旅游产品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责任。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加快旅游产业的整合聚集,着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引进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国际知名旅游管理、服务品牌公司等战略性投资伙伴,培植壮大旅游发展主体。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引导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可借鉴海尔“吃休克鱼”的成功做法,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完成产业的整合凝聚,打造大连旅游企业的航母。同时利用优秀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示范、引导、凝聚、约束和激励作用,带动中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
(3)着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及品位
要深入挖掘大连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含量,将文化等“软件”投入与开发作为创造旅游精品的着力点,开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在提供服务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突出旅游服务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为旅游者提供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享受,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4)重视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素质
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大连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设立旅游文化专业,成立旅游文化培训中心,促进旅游文化职业教育常态化和规范化。
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培训。旅游、人事、教育等部门要从培训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入手,加强对旅游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导游队伍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秀导游队伍。
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要加快引进高层次的优秀旅游人才,制定各项优惠保障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使其成为主导旅游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商品设计与营销的中坚力量。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关键词:
平山县;旅游扶贫;互联网;二维码;校企合作
平山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地发展的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旅游脱贫、旅游富民的路子来。平山县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自然风光游、生态休闲游、休闲度假游以及红色旅游都是旅游扶贫的重要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逐步加强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从而使其脱贫致富。
一、旅游扶贫中互联网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现在生活的一种趋势,现代生活大家都离不开网络,而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让平山县旅游资源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抑或说是去通过互联网去平山县旅游观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如:百度、美团、携程等等,来购买景点的相关的票等等,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在平山县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的联系,可以让旅游资源更好的被开发,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和互联网相互的共同发展,也展现出互联网在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必要性。
二、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
(一)平山县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
平山县周边的许多乡村地区,如黑山关、北沟村、北冶乡等地,还保持着乡村古朴的原貌,充满乡村气息的农耕经济形态,使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而平山县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出自乡村,保存在乡村,为当下的平山县周边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如天桂山、紫云山、黑山大峡谷、驼梁等等,而政府也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中的旅游扶贫,各村镇积极配合,那么通过旅游带动平山县经济就变成了平山县的支柱产业,使平山县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平山县便利的交通
平山县是旅游大县,那么也需要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交通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交通是现代旅游事业的动脉,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而平山县临近山西等地,其便利的交通也是旅游的前提。并且当地政府、旅游局、扶贫办等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项目,而且当地也在加快修筑公路,方便游客的出行等等。
三、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存在的不足
1.通过对平山县村镇的大量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的形式,了解了平山县整体发展趋势及旅游发展情况,数据表明,有29.3%的人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景区及旅游信息的,而79.1%的人认为网络运用在旅游之中是必要甚至十分必要的,网络的运用也涉及到网络运用程度、网络创新意识与旅游结合等等方面,也从另一方面更加精准的显示互联网应该在旅游中更广泛应用,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
2.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因开发程度的层次不齐,导致旅游脚步跟不上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而且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项目认知度普遍较低,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居民的旅游扶贫意识较低,没有主人翁意识,也是导致平山县旅游扶贫脚步较为缓慢的劣势之一。
四、平山县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一)对旅游扶贫认识不足
平山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一个县城,但平山县的周边贫困地区的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对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中旅游扶贫项目不了解,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传统式扶贫,对旅游扶贫这种新形势式的扶贫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本身有金山,空等钱财来”的局面。渐渐就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可是旅游扶贫又是针对贫困县贫困人民的一种新型帮扶形式,而贫困县正是旅游扶贫的主体,所以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于旅游扶贫只是一种空谈的形式。
(二)相关性人才缺失
旅游扶贫不只是一个政策,更需要相关性更强,更应该有旅游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的加入,才可以带动平山县的整体旅游事业的提升,让旅游扶贫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让专业知识的人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平山县的旅游水平,加快平山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旅游扶贫的脚步等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明显
旅游资源是平山县的最大的资源,而平山县针对旅游也加大了开发力度,但是却只是注重在外表的开发,忽略了对平山县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导致平山县的特色旅游发展项目较为缓慢抑或是呈负相关,那么就需要政府在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更要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等等。
(四)互联网与旅游扶贫结合度较低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事情都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不能只单单停留在一种方式上,而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平山县的旅游扶贫项目同样也需要结合互联网,而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现在缺少的就是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广泛运用,也可能导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等等。
五、针对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方面的各类人才却很缺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首位,以地方教育为根本,以“任人唯贤和量才适用”为原则。同时,要积极开展广泛多样教育,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关键是要贫困人口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造就当地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创立平山旅游品牌
旅游是现在所有人的一种趋势,而且生态旅游也会让人的心情愉悦,情操陶冶,平山县地区要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必须发展特色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的要点为: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事业)与此同时,如黑山大峡谷、天桂山、紫云山、沕沕水、驼梁等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树木资源,仿佛活的氧吧,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等,最后也要注意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财富,要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发展旅游业也必须注重互联网的应用,提高当地居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让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更深刻了解,使旅游扶贫的意识深入人心。如果能够经常性的、针对性为景区提供专业培训,在帮助景区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提升竞争力、转变经营观念等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等等,而这次我们学校通过与百度百科进行的校企合作,来为平山县建设景区特色文化,完善景区和植物信息,为景区和植物设置二维码“身份证”,使得前来参观的游客达到“指间扫一扫,信息全知道”的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全面了解景区与植物,还可以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其次还可以与通过百度百科平善景区词条的编写,使得从网上全面了解景区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等等。
引 言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旅游活动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已经变得极为普遍,是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建设,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中和谐旅游基因的作用,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是当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旅游基因组成及现实意义
1.1旅游与家庭情感的处理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是要求子女从人伦的角度出发,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去太远的地方旅游。对于今天来说,旅游并不一定意味着远游,人们可以通过近游,如郊游等方式,和父母一起感受旅游的乐趣。同时,在交通和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子女如果必需出游应该准确的告知父母和家人出行的地点、时间以及归期,与家人之间保持正常的联系,减少父母的担心[1]。其次,应该制定出游计划,不要无所事事的闲逛,应该有目的的通过旅游增加自身的见识、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等锻炼。
1.2吸取传统文化的中的多元化的旅游态度
孔子曾经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看法,从这一点看出古人是推崇多种旅游态度的,聪明的人喜欢水,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仁慈的人喜欢大山,形成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在现代,人们旅游更多的是依据自身的喜好,选着不同的旅游地点和旅游方式,但我们应该学习古人互相包容的态度,实现旅游价值观和态度的多元化的存在,借助旅游来实现个人性格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多样旅游文化的选择,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
1.3学习“逍遥游”和谐旅游的思想
庄子曾经提出逍遥游的思想,该种旅游思想的精髓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身的自由自在,达到人物合一的境界,这也是现代旅游中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现代的人们逍遥游的思想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实现忘我,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还有许多和谐旅游的基因,这些旅游基因的共同点在于和谐,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对构建现代和谐的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构建和谐旅游文化的对策
所谓和谐的旅游文化就是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实现旅游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和谐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和谐旅游应该成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和谐旅游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2]。
2.1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
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在旅游活动中人是主体,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人,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以人为本原则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在建设旅游文化过程中,开发健康的旅游产品,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在身体、心理、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推进旅游者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和谐旅游文化的全面推广。
2.2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首先必须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因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会产生环境污染和低俗文化等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构建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和谐因素的利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品位和档次,同时加强行政和法律调控手段,保证旅游文化市场在市场的基础性的作用下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2.3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产业就是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者应该借鉴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活动的举办,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打造旅游文化的精品项目,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4加大和谐旅游文化思想的宣传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不仅需要旅游开发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其他人员的配合,这不仅包括旅游消费者,同时还包括旅游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旅游产品当地的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和谐旅游文化教育。如对旅游消费者应该注重个人旅游素质的提高,避免旅游者在文物上留名现象的发生,加大文明旅游的宣传,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学习古人的天人合一精神[3]。对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旅游服务的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建设和谐的旅游文化。
3、结语
构建和谐的旅游文化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基因,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这些和谐因素为构建现代和谐的旅游文化服务,推动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市旅游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总体要求和目标:2011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全面实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围绕“五条路径”加快“六个转变”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力争接待总量达到295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31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3.8亿美元、增长25%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8亿元。重点抓好以下11个方面37项工作:
(一)着力打造精品景区景点
强力推进老街、东和等重要节点建设;1.全面提升A级景区品质。加快风景区建设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进程。
加快江延伸段水上旅游、养生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2.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雨润、太平湖、奇墅湖、纳尼亚小镇等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奇墅湖、雨润旅游度假区、3个高尔夫球场,打造区灵山、中国养生之都2个养生基地。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扎实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计划建设项目81个(新建项目26个、续建项目55个)完成年度投资74.88亿元(新建项目13.4亿元、续建项目61.48亿元)其中: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15个、510亿元8个、15亿元45个、5000万元—1亿元9个、5000万元以下4个;重点建设中国养生之都、文化城、江沿岸旅游综合开发、旅游综合提升、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区、老街文化娱乐休闲、纳尼亚小镇、国际健康产业基地、玉屏旅游、太平湖B区开发等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
4.重点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全力推进市自驾车一级营地项目建设(香茗或经济开发区胡家村)开工建设4个二级自驾车营地(区谭家桥、区太平湖、区潜口)
着力打造成宜商、宜游、宜娱、宜购的旅游商业平台和游客体验空间。5.加快建设旅游要素市场。兴建融旅游咨询、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大型旅游超市”涵盖旅游博物馆、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装备展购区、旅游商务办公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管理指挥中心7个功能区。
形成以五星、四星级饭店为骨干,6.大力建设高星级饭店群。完善全市高星级饭店群布局。三星、二星级饭店为主体,快捷酒店、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等为补充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体系。新建四星级标准以上饭店11家,总投资31.9亿元,客房数6447间,总建筑面积58.44万平方米。其中,按五星级标准建造饭店9家,四星级标准建造饭店2家。新评星级饭店1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
黄绩高速竣工通车,7.不断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速推进京福高铁建设。黄祁高速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尽早开工黄杭快铁、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北站和歙县北站站场建设,积极推进歙县界牌岭至渔亭一级公路改建项目;全力推进风景区南大门整治改造和北大门现代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完成西海饭店改造、南大门立体停车场二期、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建设;努力实现A级旅游景区交通畅通,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和景区景点标识系统;已有旅游1路、2路公交基础上,新开通—风景区—太平湖旅游3路公交。
(三)继续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强化“江景观带”山水风光游、百佳摄影点”摄影采风游、百村千幢”古民居体验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四个主题产品营销;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型LED屏幕、公交车车载广告等不同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8.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继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整体形象宣传广告。向海内外游客全面推介市整体旅游形象;制作英、韩、日等语种的市旅游指南》完成全市导游词、江景观”导游词编撰出版,包装编排线路,制作主题宣传片。
扎实开展旅游“三进”营销统计调查,9.持续推进旅游“三进”营销。按照“要善于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对接市场”总体要求。探索旅游“三进”营销规律,确保旅游“三进”营销工作取得质的突破。统一制作全市旅游“三进”宣传手册,开通旅游“三进”直通车线路120条,覆盖100个城市,输送游客突破35万人,举办200场旅游“三进”营销对接会,固化提升“结对子”营销模式,培育100个旅游“三进”示范点,完成旅游“三进”营销示范单位“结对子”200个的目标;落实包保责任,市直部门分片包干,对口扶持相应区县和联系点,明确责任和任务;策划实施“油菜花节暨千辆大巴游万辆自驾游桃花源里赏桃花”万人踏青”等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交易会、西博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点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主要客源市场设立20家旅游专卖店,风景区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设立5家旅行社分公司;完成全年接待旅游“三进”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
继续巩固韩国、台湾、香港市场,10.切实加大境外市场营销。以韩国市场为旅游营销基本点、日本市场为旅游营销突破点、法国等欧洲市场为旅游营销转折点。重点开发日本市场,积极拓展欧洲、东南亚、北美市场;积极组织小分队赴韩、日、台、港和东南亚开展“短平快”促销;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国际旅游交易会和韩、日、港国际旅游展;邀请韩国KBS日本NHK来我市采风踩线,并在客源地市场宣传播出;风景区力争在境外设立旅游办事处。
推出“线游”网络社区虚拟游”策划主题线路产品,11.不断加强网络营销。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开展与携程网、同程网、乐途网、中华社区网等专业门户网站合作。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加强网络销售。
(四)加速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行业管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网站建设;完善旅游资讯网建设,12.强力推进“智慧精品旅游信息化工程。按照“大手笔、高起点、强有力”总体要求。提供英、日、韩等多语种服务,充分发挥旅游宣传平台作用;拓展提升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打造知名旅游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信息中心、景区展示中心,成为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一流运营商、旅游在线交易和网络预定平台;组织全市80家星级饭店、52家A级旅游景区、120家旅行社和520家农家乐,进入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互利共赢”
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点)项目建设,13.加快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设备、统一培训、统一资料、统一工装”五个统一”管理要求。全面完成二期20个景区(点)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建设。
加强统计信息员队伍建设,14.开发建设旅游统计网络平台。重点突出效益分析和带动效应分析”全面升级市旅游统计信息平台。完善旅游统计制度,不断拓展旅游统计信息采集范围,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
(五)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
打造府衙、元一全景剧院、花山谜窟“激光秀”阿菊”等一批旅游文化设施和演艺产品;大力培育中国文化博物馆、状元博物馆、潜口民宅博物馆、谢裕大茶博物馆、祁红博物馆等一批文博旅游产品;加快雨润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15.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强力推进徽文化艺术长廊、秀里)影视基地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打响“徽韵”品牌。积极举办承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会议、展览,培育繁荣商务会展产品。
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为总领,16.固化提升“节”办节模式。继续按照“品牌要固定、内容要充实、时间要拉长、机制要创新”思路。统筹策划全市节庆活动,将开幕式等市级重要品牌节庆活动,相对集中在一个固定月份营造节庆氛围,形成节庆活动;并将油菜花节、山地车节、登山节、摄影节、温泉节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纳入“节”整体活动;积极引入企业主体举办品牌赛事,逐步探索市场化运作。
分类编排、固化推出全市旅游精品线路。以“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为卖点,17.推广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季节、主题等类别。推出“双百”系列乡村游精品线路;持续推热“名城名湖名山”上海—杭州—后世博精品旅游线;大力推广江景观游、温泉高尔夫休闲游、世界遗产精品游、冬季览胜游、古镇名村采风游、休闲度假养生游、文化深度游、乡村民俗体验游、画里乡村自驾游、道教文化探秘游等10条精品线路。
(六)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发展路径,18.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2011年乡村旅游接待19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00亿元;创建以会员制为主体的特色乡村酒店10家以上,培育以户外天堂、生态乐园、人类遗产为主题的乡村户外休闲、自驾游示范点20个,新增经营旅游开发的村30个(达到183个)新增“农家乐”接待户300户(达到820户)
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徽文化结合,19.打造乡村旅游国际品牌。坚持典型示范。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全力推进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实施,以区两个片区进行示范开发,引进法国乡村旅馆建设理念,加快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步伐,完成中法合作乡村旅游规划评审,推进悦榕山庄、西宏山庄和碧山高端接待基地建设,努力将中法旅游合作项目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顶级产品。
20.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结合实施新农村“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着力抓好“百村千幢”首批35个古村落的环境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全面改善乡村通讯、广播电视、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配套建设。
(七)主动策应旅游区域联动
切实加强与“示范区”内六市一县的交流合作,21.加强“示范区”区域内合作。认真按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发挥我市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手池州市,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各举办一次大型旅游推介活动,进一步放大“两山一湖”旅游精品线路的品牌影响力。
抢抓后世博和西湖休博会机遇,22.加强“后世博”旅游合作。借助长三角“15+1旅游合作(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和古乡村旅游联盟合作平台。深化与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合作,继续打响“示范点”城市品牌。
实现产品共销、平台共建、线路共推。23.全面落实旅游企业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实日韩法西“四国出访”签订的5项合作协议和赴港促销签订的13份旅游合作协议;联手日本农协观光旅行社开通日本直航包机;强化与中旅、康辉、港中旅、台湾东森旅行社、台湾雄狮旅行社等重要旅行商合作。
(八)扩大旅游市场对外开放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4.加强旅游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18个驻外办事处、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内驻外机构以及友好景区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推出一批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扩大旅游外向度;全面落实与世界旅游组织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组团赴法国、瑞士等国,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
调整旅游产品线路,25.加大口岸对外开放力度。围绕航空口岸对外国籍飞机开放。策划研发航空旅游产品。
全面推进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资源开发等向境内外开放,26.积极引进品牌管理公司和外资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吸引境外直接投资;力争成立12家外资旅行社,引进3家以上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和品牌进驻
(九)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强化科技研发,27.培育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商品市场。加强研产销合作。着力开发歙砚、徽墨、万安罗盘、玉等一批融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名牌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包装精美的茶叶、茶干、茶笋“三茶”土特产等旅游商品;培育四雕、文房四宝、奇石和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制品等旅游商品贸易市场;培育30家上规模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力争引进2家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入驻
开展旅游商品品牌认证与推广,28.支持鼓励旅游商品企业发展壮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推介会,搭建旅游商品的培育发展平台;编印《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名录》和《市旅游商品精品图册》
(十)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29.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出台《自驾车营地》旅游咨询服务》乡村旅游服务规范》3项标准,30.进一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为平台。力争《风景区游步道》和《风景区卫生保洁》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乡村酒店、旅游乡镇、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绿色旅游饭店、星级公厕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建立健全户外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31.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编制户外旅游发展规划。推出5条以上精品户外旅游线路,规范、促进户外旅游加快发展;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景区未开放区域安全监管,重点加强“驴友”旅游安全管理和服务引导;强化对探险、露营、溜索、蹦极、攀岩、漂流、游船等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检查;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探索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全面推进风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推动旅游企业联合经营,32.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手段。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支持旅游集团向百亿元大型旅游企业迈进;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完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33.加强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积极探索和创新旅游联合执法模式。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质监网络,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拓展旅游市场监管覆盖面,不断优化旅游市场环境;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旅游团队电子化管理系统”试点城市。
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旅游、旅游营销、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旅游用地、旅游投资、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3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天津市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发展天津市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天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天津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二、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天津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文化是基于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文化,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仅以长白山旅游为例,长白山作为全国十大名山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环境的优化,其优美风光和美丽传说吸引着国内外旅客逐年攀升,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游客不仅感受和亲历了长白山文化,而且将这种文化携带和传递出去,加之安图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条旅游公路横贯县域全境,极易凝聚和产生文化效应。因此,需要切实把握旅游文化的特征,提高人口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首先,要把握和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我县,建设长白山人口文化,就要依托旅游文化优势,根据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需要,切实把握和处理好人口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形式上,要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力求群众喜闻乐见。充分利用标语、书画、专栏、雕塑、主题公园、文艺演出、文化大集、文化大院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达到宣传形式多样的目标。
第二,要把握和处理好规划和优势的关系。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的重要结合点是旅游景观,需要搞好总体规划,相互依托,发挥优势,同样需要把握和处理好统筹规划和发挥优势的关系。因此,我县立足长白山旅游公路和进出游客集中、城乡居民大多集居在公路沿线的优势,在人口文化建设上,依托旅游文化品牌,进行总体谋划,提出长白旅游生育文化带动建设的构想,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人口文化建设的特点,集聚社会共识,进行了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设计,在重要景区、民俗景点、必经道路等区位设置了独特的长白山人口文化韵味的人口文化宣传品。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红旗村,有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美誉。我们利用这一特色,把这个村建设成集生育、文化、民俗、民风为一体的生育文化示范村,建设了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生育文化一条街,反映朝鲜族民俗民风和婚育风尚的民俗馆,向中外游客展示了朝鲜族婚育文明。
第三,要把握和处理好主体与带动的关系。当前,旅游事业和旅游文化正在加速发展,人口文化也处于重要机发展遇期。在重要的旅游县份,尤其要做好旅游文化与人口文化这篇大文章。我县在实施长白山旅游生育文化建设中,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人口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全面带动的关系,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在注重加强旅游公路沿线人口生育文化带建设的同时,注意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全力向其他农村延伸,组织扩大农村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范围,印发图文并茂的人口文化画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把人口文化的影响向文化带以外的农村扩散和覆盖,形成人口文化建设的整体规模,扩大了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宣传覆盖面。
二、体现地域特色,突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群众性
一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剂,人口文化又是群众长期实践的积淀。群众是人口文化的受益体,而且是创建人口文化的主体,还是人口文化的传播体。所以,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群众对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认同,共同参与到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来。突出人口文化建设的群众性。针对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内在本质,加强对不同社会群体需求和特点的研究,积极探索引导群众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群众参与人口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推动人口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促使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更加有效结合。
二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存在形式,需要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去体现,用健康的活动内容去凝心聚力,建设人口计生文明成果。因此,在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上,应突出群众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人口文化活动中来。要借力旅游文化,形成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长白山人口文化活动。我县充分利用人口文化大院、生育文化园区作为生育文化宣传主阵地,组织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并将生育文化融入公园文化、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绘画、摄影、剪纸、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政策咨询、文艺汇演、文化大集、“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长白山人口文化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婚育“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长白山人口文化进村入户,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创新上突出群众性。人口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意、创造和创新,尤其是创新,是旅游文化与长白山人口文化结合的关键所在。应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上大力推进创意、创造和创新,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展现人口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依靠群众力量深化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我县在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创新上突出了群众性、推动了旅游生育文化带建设。
三、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增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主导性
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群众性的广泛参与、需要社会的协同,还需要政府的推动。在建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3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对市民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1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12开发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对于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来说,尤其突显,因为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2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2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誉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又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一方面,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构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开发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将收藏文物标本、实施宣传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作为其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本身建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表象和形式上看,旅游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作为地方文物收藏机关的博物馆,它应该既是该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应是当地自然风光、现代社会风貌的观赏指南,是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旅游者则是博物馆的主要“客源”(观众)之一,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纷纷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深入,博物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是共进的,是天然的联姻。如果博物馆这个旅游市场不景气,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博物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捕捉旅游信息,采取对策,调整内容,增添特色,吸引观众,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与博物馆的互动作用。
22当代文化旅游活动与博物馆密不可分
(一)指导思想。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要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廉政文化进景区为抓手,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素质教育、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创建**特色旅游廉政文化体系,推动旅游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二)工作目标。1.推进景区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对2011年以来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复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2.在新评aaaa级旅游景区的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认真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文化内涵,选择适合景区实际的形式及载体,对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自然融入廉政文化内容,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宣传讲解廉政文化。
二、基本原则、重点内容及展现形式
(一)基本原则:坚持潜移默化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要避免在景区直接出现“廉政”相关词语,使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与景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文化氛围统一协调,避免说教、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更不能相互抵触、矛盾。
(二)重点内容:景区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与促进旅游文明教育与文明旅游的发展相结合;要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要与提高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的现代文明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相结合;要与景区构建和谐旅游、和谐景区相结合;要与促进旅游景区自身发展与建设工作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景区的景观特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乡土文化和传说故事中廉政文化内容;并将景区历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等传统教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追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展现形式: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景区展示廉政文化的形式和途径,力求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要充分发挥游客中心、标示牌、导游词、宣传光碟、触摸屏、门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增加融入廉政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使其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一)4月:各区县旅游局、各景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本地区、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
(二)4月—5月:1.在市、县纪委和旅游局指导下,各景区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提出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2.将景区实施方案(重点反映景区挖掘的廉政文化内容、展现的形式和载体)报市旅游局汇总审核后送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审定。
(三)6月:1.市旅游局会同市纪委对2011年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检查情况专题报告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2.省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聘请旅游文化专家审定各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并反馈审定意见。3.各景区根据省旅游文化专家提出的建议意见,完善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方案、内容。(1)
(四)6月—7月:1.各景区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对本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培训。各区县纪委、旅游局聘请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明确建设项目、内容、时间进程、责任人,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业务人员和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督促、指导。
(五)8—9月:1.邀请省旅游局领导及省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我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进行指导。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验收小组,对各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各景区针对验收小组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整改、完善。
(六)9—10月:迎接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市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华勤任组长;纪检组长贺强任副组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质量管理科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廉政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区县旅游局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根据本地和景区实际,精心策划,创新工作,突出特色;要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目标到位、管理责任到位,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紧扣主题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发展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促进了海南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由于现在的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大,针对我国海南地区来说,它具有一定的优势,海南国际旅游岛凭借文化娱乐方式的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的特点,在旅游产业中占领着一定的地位。因此,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快,必须充分发挥海南地区的文化优势,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创造出更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奠定良好基础。
一、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存在一定的矛盾
海南旅游文化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在我国旅游产业占领着重要的地位。海南省以海口、三亚等文化区为中心,让国内以及国外游客逐渐增多,为海南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众所周知,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南的标志,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众多游客来到海南岛都是享受自然环境以及娱乐方式,相反,对历史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多,例如:黎族的文化资源以及黎锦艺术,游客并没有真正的享受,因此,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存在一定的矛盾。久而久之,历史上黎族的文化资源逐渐被人遗忘,传统的工艺产品也逐渐流失,失去了海南地区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导致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
(二)政府部门管理以及支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不足
旅游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综合性较强。因此,要想海南旅游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第一,建立协调部门,以便资源得到整合,让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协调,避免发生矛盾。第二,海南岛的整体规划要严谨,不得破坏自然环境以及浪费土地资源,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就目前海南旅游的现状来看,仍处于滞后,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海南旅游业,产业单一,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挖掘,由于政府的资金有限,规模较小,让海南旅游业有了一定的阻碍,得不到有利的发展。虽然有很多项目研究刚刚起步,但是投资不够,难以为发展旅游文化提高硬实力支撑。
(三)国际宣传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建设的飞速发展,让旅游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相对与著名的岛屿相比,我国海南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内,海南岛凭借热带海洋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内游客。但在国际旅游发展的路途上,并没有出彩之处。由于海南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缺乏本土的文化内涵,企业规模小、服务质量较低、管理水平有限,让我国海南旅游产业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国际游客偏低,知名度不高。由于西方国际对我国海南岛旅游产业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宣传,宣传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环境优势,让更多国际游客了解海南岛,吸引他们的注意,增加客流量。
(四)人才素质普遍不高
人才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我国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满足这一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拥有专业的人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培养过程,而是涉及到用人制度以及管理的问题。对于这一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不能在传统的思想上,过于单一和守旧,让旅游发展得不到创新。
二、海南岛国际旅游文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宣传力度加大
要想海南国际旅游的发展得到突破,必须加强宣传促销活动的力度。众所周知,我们在电视上所了解的产品都是通过精心的广告设计以及宣传活动的推广所得知。要想海南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加大投资在广告和宣传的活动上。当然,在宣传方面我们需要多加注意,首先品牌要与国际接轨,宣传的同时还要体现出本土文化特色。
(二)深度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的海南旅游文化仅仅局限于旅游资源,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众所周知,黎族是海南的历史遗产。因此,我们要把海南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提高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我们要对海南的黎族文化进行探讨,对海南地区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的个性进一步认知与了解,拓展文化空间,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游客参观的同时,加深他们的理解,为海南岛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完善海南岛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划
要想让海南岛旅游文化与国际接轨,当地海南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经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海南岛除了有地热温泉,还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如:黎族文化,海洋文化等。如今海南省旅游是多元化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独特资源,让其进一步发展,例如;以海洋为主体建立热带海滨度假蓝色之旅,以地热温泉建立风情温泉之旅。同时利用海南地区优势将体育元素注入旅游业,在沙滩举行沙滩排球,在海上进行帆船帆板比赛等项目,建立水上娱乐中心。凭借海洋的优势,举办国际豪华游艇party,打造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参观,让海南岛旅游文化的发展更加完善,旅游业得到飞速发展。
(四)为海南岛国际化旅游提供有利的条件
目前来看,要想海南岛与国际接轨,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岛,必须进行完善。第一,必须让语言国际化,也就是说,全民必须学会英语,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第二,提高岛上工作人员的素质,好的人才素质对旅游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行业,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游客对此地流连忘返,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素质,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效益。第三,交通国际化,建立国内主要城市以及国外中心城市的直航,为人们提供快捷交通网络。第四,建筑国际购物中心,为游客提供一个购物天堂。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创建平台。
(五)加大资金的力度,受到政府的重视
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一些项目刚刚起步,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导致规模较小,海南所拥有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也得不到发挥,因此,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必须加大资金的力度,让当地政府重视起来,让海南国际旅游事业发展的更加迅速,与国际接轨。
结语:
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而目前的海南旅游业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产品的创新与宣传。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在旅游业成为龙头,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导向,凭借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进行拓展,充分发挥海南现有资源的优势,促进海南国际旅游文化的飞速发展。(作者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娥.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4).
[2]谭晓静.共生与共赢: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
[3]冯结兰,蔡尚伟.“国际艺术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路径选择――论以艺术产业为支撑发展海南旅游业[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0(1).
一、旅游资源文化属性建设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发展韩城旅游事业的必然之路。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自开发旅游以来韩城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借势而发,在那时要是能开辟一个景点,就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只要是有一个像样的景点,就有着绝对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广告竞争。当人们渐渐认识到旅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时,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是有一点自然或是人文资源的地方都建设为旅游景点。几年之后,很多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景点,为了游客,各个景点都不惜工本的打广告,进而发展成了广告的竞争。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这么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也渐渐成熟,游客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于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即文化竞争。景点是否蕴含着独特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是防止韩城景点趋同化的必然之路。
景点的长久发展与生命力关键是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属性。一个没有文化特征,没有个性特征的景点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的长远。韩城目前的各个景点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鲜明的特色,党家村与古城都打的是明清建筑的旗号,司马迁祠墓、大禹庙是纯粹的祭拜,其他的都是打着元代建筑的名号,这种几乎是一样的思维弱化了司马故里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多出了些许疑问,难道一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名城竟然只剩下这些?事实上韩城这么多景点,各个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多年的总结可以明白,韩城旅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韩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假如去除了韩城特有的文化,就很难依靠古建筑和文物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景点的发展和长久不衰,就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
(三)文化属性的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的必然之路。
西禹高速路在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魏长城横穿而过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从景点的文化属性来看我们明白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次不经意的破坏,从此再也不会拥有。也许是魏长城无法挡住秦军的铁骑,又怎么能挡得住横穿而过的高速路?如今只剩下断了的长城和横穿而去的路。历史在这里也断了层,因此建设的本质是营造有利于景点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韩城怎样走景点文化属性建设道路
(一)树立景点文化的意识。韩城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已经走到了其他地区前面,理解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好处,在景点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却不知道景点的经济价值的最主要部分早已经不在于设施建设,而在于景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没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特色,不重视特色文化开发利用,面临的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把文化属性的建设放到景点建设的前面。
新岗林场是肇庆市属国有林场,位于怀集县东北部,距县城69公里,东与阳山县接壤,西与连南县毗邻。新岗林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于1993年与香港高山青公司合办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引种台湾冻顶、黄金桂、白牡丹等名优茶种。经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初具规模,茶叶品质愈来愈好,“新岗冻顶”茶、“新岗美人”茶分别于2005年、2006年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成为了肇庆地方特色品牌。名牌效应推动了林场新发展。
1.新岗林场茶叶商品资源的特点
1.1 生态环境优,适宜茶树生长
新岗林场位于肇庆怀集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7℃,极端最低温度-3℃,极端最高温度37.5℃。年降雨量1740.8㎜,年蒸发量1133㎜,干湿季较明显。新岗林场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94.6%。高山青茶园建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生态环保无污染,是优质茗茶生长的理想场所。新岗林场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引种名优茶叶获得成功。经国内专家、台湾鹿谷农委会茶叶评审专家鉴定,新岗高山冻顶茶的茶色、香气与原产地相近,韵味甚至胜过原产地。
1.2 新岗林场多为高山茶,品质优异
(1)冻顶茶
新岗冻顶茶是从台湾引进种苗,在新岗林场1000米以上的高山培育。该茶一问世就得到了茶业专家的一致好评,市场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特别是产于1300米的大稠顶山麓及1000米的天井坑的茶叶,更是冻顶茶中的极品。加工好的冻顶乌龙茶外形卷曲呈半球形,条索紧结整齐,叶尖卷曲呈虾球状;色泽墨绿油润,毫光宝气;茶汤水色呈金黄且澄清明澈,黄中泛绿,香气清高鲜爽,“青橄榄”花香颊齿生津;滋味甘醇浓厚,茶汤入口生津并富有活性,后韵回味强且经久耐泡,七泡回味余香流连;叶底柔嫩稍透明,叶身淡绿,叶缘呈现锯齿状,带有红镶边;饮后杯底不留残渣。
(2) 美人茶
新岗美人茶是目前培育最成功的乌龙茶种之一,市场上供不应求。在新岗林场8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引种福建省安溪罗岩大叶黄金桂,由于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生长,产出的茶叶品质香味异化,有脱胎换骨之感,其品质更加优秀、独特、名贵,与新岗林场山美水美遥相呼应。“新岗美人茶”在怀集、肇庆几乎家喻户晓,爱不释饮。其主要特征:外形娇小、秀结、匀称,色泽砂黄泛绿,干香,嗅之有新鲜桂花香气,开汤具有未揭杯盖桂花奶香味已扑鼻;幽雅鲜爽透天香,沁人心脾,极易诱人入茶,杯不离口的感觉;滋味甜香爽口,汤色杏黄明澈,清锐细长,叶底嫩匀,黄绿明亮。
(3)新岗挂绿茶
新岗挂绿茶是在乌龙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绿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新创名茶。该茶采摘标准为两叶一芽的冻顶乌龙,茶青不需要日光萎凋,经试验表明,阴天加工出的新岗挂绿茶品质尤佳。加工出的新岗挂绿茶茶条卷曲成颗粒状、紧结而沉重,匀整,显白毫;色泽乌润而带光泽,叶表略带绿色;滋味清醇甘鲜,香气淡而幽长,汤色浅绿色,淡而清澈;叶底完整肥厚明亮,兼具绿茶和乌龙茶感官品质特征。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制茶师傅科学配制,在茶叶市场中独树一帜,别有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新宠茶叶。
2.茶叶旅游商品设计原则
2.1 绿色设计原则
商品包装是连接生产和消费者,用于保护商品的质量安全,便于储运,促进人们消费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企业行为。包装是综合性的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包含市场调查、设计定位、艺术构思、技术操作和包装成型等极其复杂的统一工程。包装设计主要包括构造设计和视觉设计。而包装设计的优次,不但对茶叶品质的储藏有重要影响,还对能否打动消费者,促进销售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林场茶叶包装采用绿色设计原则,能够使茶叶在最大限度保证茶叶品质的基础上,有效地展示设计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图形、色彩,还是外在的造型、大小等都要讲究整体风格的统一,以体现怀集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2.2 个性化设计原则
只有富于个性化的商品才能受到消费者不断的追捧。打造个性化的商品首先就要考虑到使商品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在商品的包装及商品文化上体现出来。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特征和消费心理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和包装装潢策略,使商品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对茶叶商品进行个性化定位。对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有效提炼,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 将地方文化元素与茶文化元素有效融合,使之能自然的体现中华茶文化精髓。
2.3 品牌化设计原则
随着肇庆旅游的发展,茶叶商品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作用将逐步凸显,茶文化旅游产品将会成为石台旅游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途径中,使农产品品牌化, 打造著名品牌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非常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注重怀集县茶叶品牌的建设,建设和谐健康的品牌成长环境,加强行业监管,在严格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打造怀集茶叶的品牌。目前怀集应加快茶叶公用品牌的树立,这是提高茶叶知名度的重要措施。
2.4 本土化设计原则
在茶旅游商品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怀集特有的自然资源,使具有原始、质朴的天然性特色的资源赋予其文化艺术性,开发茶叶旅游商品。灵活采用本土化设计,采用特色的包装材料和地方文化元素进行设计,能让消费者感到更亲近自然。使用本地自然材料制作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包装,是地域化个性设计的一条途径,能大大增加茶叶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地方文化元素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艺术文化、民俗特色等的合理运用能够体现设计的独特个性。
3.新岗林场茶叶旅游商品文化建设
新岗森林旅游项目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新岗森林生态旅游(含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新岗省级森林公园),二是新岗温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有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内大面积原始次生林的森林景观,山溪的水体、瀑布景观和高山大面积茶园景观及茶文化等。温泉度假村的温泉属露天泉涌,泉涌区水温65度左右,并富含偏硅酸、氡、锂等矿物元素。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线,再配套新岗温泉,发展茶文化、山地高尔夫球和温泉度假旅游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娱乐休闲旅游项目。
高山青新岗茗茶是国有新岗林场与香港高山青公司合资企业(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目前种植有新岗美人、新岗冻顶和新岗白牡丹等主要品种。新岗冻顶和新岗美人荣获广东省名优产品称号,高山青系列茶叶产品供不应求,旺销国内市场,成功打响了怀集“高山青”品牌。新岗茗茶终年处于浓雾环绕的高山,有着高洁馥郁的独特美味。茶园设计是新岗又一大景观,梯田状茶田,错落有致的茶树,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新岗茗茶的发展,对开发新岗森林旅游,发展茶文化,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森林旅游配套项目的亮点。如图1所示。
积极利用境内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高山青茗茶以及附近的温泉相结合,打造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林场于2004年委托中南林业大学旅游学院进行规划,2005年完成了规划。目前,已进入招商引资阶段。发展生态旅游将彻底改变林场经营理念,是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更是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
4.结束语
重视茶叶商品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将对加快怀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二广高速的开通,怀集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目前,怀集县洽水镇至林场的县道升级为省道工程正在进行,便利的交通势必为新岗森林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要充分发挥新岗林场的“旅游商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具有地方个性特征的茶叶旅游商品,不断提升怀集茶叶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规模带动产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