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入门

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影像入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入门

篇1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篇2

2阶段式教学法分期

2.1入门识别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初始阶段,时间为1~2个月。在此阶段,由于学员刚刚接触放射影像资料,且对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遗忘,还不能将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与相应的影像学表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复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人体解剖学知识、生理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等。详细讲解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并借助相应的人体组织器官模型,辅以多媒体影像学资料进行授课。

2.2稳固提升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中间阶段,也是时间较长的阶段,一般为4个月。在此阶段,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阅片能力,能根据所提供的影像学教学片推断出相应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状况,也能通过组织器官的大体表现得出其部分放射影像学表现。因此,此阶段教学中,应以简要复习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相应放射影像学表现以及进行相关知识横向比较为主。具体方式可以先总结组织器官的大体表现,让学员根据大体表现推测其放射学影像表现,同时适当增加放射影像学资料,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员兴趣,拓宽学员眼界。

2.3内化施展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最后阶段,学员已经掌握该门课程较多的基础知识,且有较强的识别放射影像学资料的能力。因此,此阶段教学中,应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员学习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员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与提示。在内化施展期,可先给学员提供一些疾病类型或典型病例,学员或成立学习小组自行查阅资料或相互讨论交流,再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归纳疾病特点,总结出相应的放射影像学表现。在这一阶段,教员要对学员的自主学习活动予以支持,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讨论

篇3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影像学研究;肝外转移

[中图分类号] R383.3;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005-03

泡型包虫病是一类在地理上广泛分布于于北半球农牧区的少见人畜共患病[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等西部农牧区,主要分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AE是包虫病中发病率较低的类型,因其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个器官,且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不断向周围组织侵润性生长的特点,对患者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肝泡型包虫(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易于误诊为肝癌,又被称为“虫癌”。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包虫病诊治进行了大量辛勤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结果,因HAE在形态学上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其中关于超声CT、MRI等影像学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泡型包虫的病理表现

蒋次鹏[2]将AE大体形态分为巨块、结节和混合三型,以巨块型为多。部分巨块型发生中央性坏死后崩解液化后形成假囊肿。AE标本肉眼观由许多淡黄色或灰白色小结节或小囊泡组成,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囊泡腔内有少量稀薄液或豆渣样物。显微镜下无数囊泡群周围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致形成泡球蚴结节。毗邻囊泡群组织可发生单个或多个肉芽肿反应,甚至发生大量肉芽肿样增生改变,病灶周围肝组织可发生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大量的钙盐沉着通常见于陈旧病变。光镜下观察发现泡球蚴增殖方式有内殖性芽生和外殖性芽生,前者又称为膈膜样芽生,通过此方式将母囊泡分隔为2个小囊泡;泡球蚴通过后一种方式不断产生大量的子囊和孙囊,向周围组织侵犯,如肝门、胰腺或肾上腺、下腔静脉等,成为HAE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主要原因。

2 肝泡性包虫病灶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因AE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HAE研究成为包虫研究的重点,基于泡球蚴病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规律,HAE的特殊影像学特征可归纳为病灶浸润、钙化、液化空洞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可同时表现[3]。超声、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通过各自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了以上病理学类型。

2.1 肝泡型包虫病B超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B超具有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常见的体检、大规模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误诊率较高。在超声检查时显示肝脏增大,HAE病灶显示为低密度与高密度共存的回声光团,周边模糊,后方声束衰减,病灶内及边缘可有散在钙化点或不规则的斑片状钙化强回声光团伴声影。病灶液化空洞特征表现为“空腔征”[3],指在不均质强回声光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无回声的大块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

2.2 肝泡型包虫病的MSCT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CT可准确定位HAE病灶,显示病灶的数目、类型、体积、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尤其可显示钙化及其演变过程,诊断准确率及表现的信息量高于超声。大多数学者将HAE病灶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为实质型或巨块型,Ⅱ型为结节型,Ⅲ型为混合型。平扫时HAE病灶多呈团块状、结节状混杂密度影。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病灶大小不等,直径甚至可达30 cm。病灶边缘不光滑,邻近肝实质可受压萎缩,健叶或段可代偿性增大。病灶内部见环形、半环形、不规则、片状或小结节样钙化是泡性包虫病的CT影像特征,病灶靠周边部分钙化较少见,钙化常围绕在坏死液化区周围。增强后病灶边缘区可见不规则的强化区,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但因为周围肝脏实质的强化而使病灶境界变得清楚而类似“地图征”,病灶范围略大于平扫图像显示的范围。病灶可突破肝被膜生长,并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同时也可压迫肝内胆管致不同程度的胆管梗塞,远端胆管扩张。

2.3 肝泡性包虫病的MRI的影像学表现

肝泡型包虫病灶MRI检查时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混杂信号肿块,内部坏死液化呈空腔样,肿块周边的小泡球蚴不断向周围肝组织呈蟹爪样蔓延,引起低信号的“晕带征”[3]。病灶内及边缘颗粒样及小结节样钙化有助于诊断,但MRI对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注射GD-DTPA 增强扫描病变区多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有时肝静脉、门静脉内可见泡球蚴“栓子”。Kodama等[4]报道的3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50个病灶的MRI表现,其中96%的病灶显示有小圆形囊泡,52%显示有大的或不规则囊泡,90%显示有实性肿块。

3 肝泡性包虫病的血供特点

通过MSCT的后处理技术,如VR、MIP、MPR等,可观察肝内血管与HAE病灶的关系。我科3年中对30例HAE患者进行了MSCTA、MSCTV检查,有13例出现肝动脉及其分支进入病灶,12例出现肝动脉受HAE病灶压迫、移位,呈“抱球”征,5例肝动脉远端狭窄或闭塞;12例出现门静脉及其分支进入病灶,4例出现病灶包绕门静脉分支,14例出现门静脉分支狭窄或闭塞;8例出现下腔静脉受侵或受压迫,导致狭窄或纤细;10例出现肝静脉不同程度闭塞;6例出现门静脉高压和侧枝循环建立;3例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任伟新等[5]报道HAE的DSA 主要表现:① 动脉期可见肝动脉增粗、走行迂曲,包绕病灶,呈“抱球”征象。表面HAE在肝内实质性肿块所可致肝内血管的推移和包绕。②毛细血管期可见病灶呈环行染色,中央区无染色。由于HAE病灶边缘呈浸润性扩展,使毛细血管增生形成周围染色,中央因大量纤维组织、坏死液化组织和钙盐沉积故无染色。③间接门脉造影可见门静脉分支受压推移。

4 肝泡型包虫CT灌注成像的特点

CT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是医学影像学向揭示机体微观代谢和功能成像发展的有益尝试[6],通过测量感兴趣区(ROI)的各项灌注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可以评价活体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王静等[7]把27例HAE病灶边缘TDC分为两型,Ⅰ型(21例)TDC位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之下,Ⅱ型(6例)TDC位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之上,并得出结论HAE病灶边缘VEGF表达很少,并提出疑问:是否可以认为HAE病灶边缘VEGF对于血管生成的作用无或很小?笔者所进行课题将HAE病灶分为病灶内区、病灶边缘区,分别测定了病灶内区、病灶边缘区、病灶外缘0~1 cm、病灶外缘1~2 cm、正常肝组织5个兴趣区的BF、PEI、TTP、HAP等7项灌注值,发现病灶内区血液灌注值极低甚至为零;病灶边缘区,宽窄不均,血液灌注不稳定,BF、PEI、TTP、HAP等灌注值高于病灶内坏死区但低于正常肝组织;病灶周边可见肝动脉、门静脉等血管受推压聚拢,可形成病灶边缘强化的假象。Xue等[8]认为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HAE病灶具有独特的灌注特点,亦可用于同肝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5 肝脏外多脏器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泡型包虫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可转移至肺、脑等全身各个器官,主要有三种转移方式[2]:一是浸润扩散,泡球蚴通过外殖性芽生可在肝实质内浸润成为巨块,甚至侵犯邻近的肝外组织器官;二是血行扩散,病灶脱落的泡球蚴增殖芽逸入血流,如进入门静脉分支,可在肝实质内广泛扩散,形成多发性结节,如进入肝静脉分支,可随血流播散到远处器官,以肺为多,脑次之;三是淋巴转移,病理证实肝AE 可继发肝门淋巴结转移。

5.1 肺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在肺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泡型包虫病灶显示为两肺内单发或多发的,境界不清的肿块,有时病灶体积很大,以下肺野及外带居多,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或有小结节隆起,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病灶内小空泡系转移的小囊泡病灶与支气管相通被引流所致。由肝脏顶部向上穿透膈肌引起的病灶表现为肺炎样模糊影,同时可以伴随有胸腔积液。MRI检查病灶在T1WI上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信号病灶,内部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液化坏死[9]。

5.2 脑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脑泡型包虫病可单发或多发,小脑幕上下均可以发生,以幕上大脑中动脉走行区居多。CT平扫呈密度稍高的实性结节或肿块灶,密度不均匀,钙化不明显。CT增强检查病灶均有增强,但形态有所不同;有些病灶呈结节状强化,有些病灶的中央有较大的增强核心,而边缘也同时呈环形增强;有些病灶内部呈多发“蜂窝状”低密度区并伴边缘强化的境界不规整的结节或斑块灶。脑转移病灶MRI平扫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发聚集的小囊泡样改变,囊泡大小1~10 mm,断面呈蜂窝状,有明显占位效应和灶周水肿,病灶通常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部分小囊泡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小病灶呈结节状强化,体积大者囊壁和间隔呈明显强化,使病灶呈环形强化。

5.3 其他少见脏器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由于肝泡型包虫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侵润性生长的特性,并可通过淋巴道、血道及直接蔓延的方式转移到全身各个脏器[10-14],甚至有报道子宫、甲状腺、乳腺、腹膜后区等AE转移性病灶,继发病灶形态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供诊断。肾转移表现为囊性病灶周边沙粒样钙化,位于肾实质内,左下纵膈转移CT表现为囊性病变周围有结节状钙化。椎体泡型包虫病MRI表现类似于椎体结核,椎体及椎间盘破坏严重,椎体周边可见类似于寒性脓肿病灶,脊髓可严重受压,仅通过影像学诊断非常困难。囊型包虫病合并泡型包虫病非常罕见,但曾有文献报道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脾囊型包虫病。转移至心包的泡型包虫病灶B超示中强回声实性团块并有钙化,CT平扫及增强显示混杂密度占位,低密度小囊聚集和小圆形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6 影像学新技术对泡型包虫病的诊治研究

6.1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肝绝型包虫的治疗作用

HIFU治疗技术是将高声强超声能量聚焦在某一点上,形成焦点,从而通过高温等生物学效应破坏肿瘤组织或病变,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肝泡性包虫病经HIFU治疗后[15],靶区内虫体因高温导致凝固性坏死,泡球蚴的生物学特性丧失,但仍然有占位效应。与常规手术比较,海扶刀治疗肝泡性包虫具有明显降低治疗费用、避免患者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疼痛及不适、避免手术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等优点。

6.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泡型包虫病的研究

DWI利用MR对水分子运动检测十分敏感的基本特性,测定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使MRI成像对人体的研究提高至分子水平。因肝泡型包虫病特有的生长方式,病灶内水分子运动相对受限,因此其表现扩散分数值明显低于肝囊型包虫病的ADC值。肝泡型包虫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区的ADC值不均匀,如果坏死区继发了细菌感染,产生大量粘稠度高的液体,可限制水分子的运动,液化坏死区ADC值可降低,但这种结论尚待更多的学者加以研究。扩散成像技术可通过DWI、ADC值、ADC图从分子水平为包虫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6]。

6.3 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的诊断

超声造影成像,即造影增强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借助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提高图像的对比分辨力,有助于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AE具有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17]: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内均无造影剂流入,即无增强表现。在动脉相就迅速呈现负显影状态,并延续至门脉相及延迟相,这种独特的超声造影表现,使其与肝脏血供丰富的疾病,如原发性肝癌,或少血供的良、恶性局灶性病变均形成明显的对比,基于此可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7 小结

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在临床投入使用,以及医学影像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结合实验室检查,泡型包虫病准确诊断不再困难,超声、CT、MRI等学科通过自身优势,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诊断、治疗、病情监测的信息。AE可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健康损害,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以及通过影像学手段加以治疗,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WHO/OIE (2001) Manual on echinococc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a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 [R]. Paris: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and World Health Health Organization,2001.

[2] 蒋次鹏.泡球蚴病研究回顾[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1):65-68.

[3] 徐明谦,戈小虎,孔长青,等.肝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5,82(4):249-252.

[4] Kodama Y,Fujita N,Shimizu T,et 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MR findings in the liver [J]. Radiology,2003,228(1):172-177.

[5] 任伟新,肖湘生,陈鹏,等.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 表现及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6):496-498.

[6] Miles KA,Hayball M,Dixon AK. Colour perfusion imaging :a new applic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J]. Lancet, 37(3):643-645.

[7] 王静,任波,刘文亚,等.肝脏泡球蚴病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36-1039.

[8] Xue M,Bai R,Li F,et al. Differential value of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epatic metastastes and hemoangioma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adiology,2008,31(3):152-155.

[9] 刘文亚.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D].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10] 张梦岚,周世英,张淑坤,等.胸椎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4):510.

[11] 马立公.肝泡型包虫与脾囊型包虫并存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68.

[12] 孙绪荣.心脏、心包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15-717.

[13] 王建.子宫泡状棘球蚴病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3):147.

[14] Reuter S,Seitz HM,Kern P,et al. Extra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without Liver Involvement:a Rare Manifestation [J]. Infection,2000,28(3):187-192.

[15] 王晓武.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泡性包虫可行性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4):252-253.

篇4

某患者是航空公司的机长,因为左眼受伤到某市级医院就诊。经过医院检查,被确认为左眼巩膜裂伤,医院决定行巩膜裂伤缝合手术,患者单位的领导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同意施行“巩膜裂伤缝合术”。医院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发现:左眼上直肌止端前有一“L”形巩膜伤口,3×5毫米大小;上直肌止端后7~8毫米处有一处巩膜裂伤,斜行向下延伸,难以暴露其终端,伤口缘内卷。手术中,医生摘除了患者的左眼球。但是,在眼球摘除之前和之后均无患者和患者单位的签字,摘除的眼球也没有送病理检查。

据主刀医师陈述:在手术中,眼内结构看不清,眼球塌陷,眼内容物溢出,测试无光感。但上述内容在原始病历中并无记载。患者说,他在手术过程中听到如下对话:“角膜怎么样?”“角膜是好的”,于是眼球被摘除了。但是,在患者是否同意摘除眼球的问题上,双方的说法截然相反,主刀医师说,当时患者已经口头同意摘除眼球,是在摘除后后悔了才没有事后签字。患者说,他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时讲自己是飞行员,摘除眼球的事不能自己做主,需待单位其他领导来了以后才能决定。

眼球被摘除后,患者认为医院构成医疗事故,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律师解答:

知情同意权是患者有权知晓与自己的诊疗护理相关的情况,并对医务人员所采取的诊疗护理措施予以认可的权利。

知情同意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知情,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同意。《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执业医师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医务人员的诊断分析、医疗费用、检查项目、治疗后果、医疗机构的诊疗护理制度等有权进行了解,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详细、真实的予以告知。在知情的基础上,患者有权进行选择,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采取的措施。例如,《执业医师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在本案中,医院决定给患者实施巩膜裂伤缝合术,患者的单位领导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同意进行该手术。因此,可以认为患者一方已经了解了巩膜裂伤缝合术的情况,也同意医院施行该手术。医院本应当给患者实施巩膜裂伤缝合术,但事实是,医院给患者实施了眼球摘除手术。这既没有得到患者的签字同意,也没有得到患者单位的签字同意,违反了术前签字制度。术前签字是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行使,患者因行使知情同意权而承担手术的风险。当然,医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出现新的情况而改变原有的手术方案,但在情况并非十分紧迫危险,患者有同意与否的行为能力时,必须取得患者的同意。即使患者无法表示同意与否,也应取得患者家属或者单位的同意。本案中,患者是有行为能力的,而且患者是一名飞行员,失去眼睛意味着将结束他的飞行生涯,因此在摘除眼球前,医生更应征得患者的同意。综上所述,医院应当为擅自施行眼球摘除手术的行为承担责任。

由于医疗活动的专业技术性很强,且患者处于需要救治的地位,患者相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而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需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患者权益意识,在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息,陈述利弊的基础上,一旦患者和家属作出选择,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该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选择。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

什么是病历?对病历的管理有何规定?

律师同志:

一位女士不幸遭遇了交通事故而受伤,住进了一家医院治疗,医院为她施行了手术。在治疗期间,医院共对患者进行了三次摄片诊断。不久,交警部门为了进行交通事故处理,通知患者进行伤残事故鉴定。为此,患者的家属到医院取摄片,但医院的工作人员告知他们,患者最初拍摄的摄片已经遗失,医院的医务处开具了书面证明确认摄片遗失的事实。不得已,患者只得重新拍片。后来,患者的伤情经某伤残鉴定中心鉴定,结论是:患者的左股骨骨折,左胫、腓骨骨折,已经分别构成十级伤残。为此,患者认为,由于医院把她的摄片丢失,致使她重新拍摄的摄片无法反映她的真实伤情,使她本来至少构成七级伤残的伤情目前只能被评定两个十级伤残,造成患者向交通事故的另一方当事人索赔的档次下降,给她造成了损失。患者与医院进行交涉,却没有任何结果,于是患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医院承认,医院的医生把患者的摄片借出后,因为保管不善而丢失。但是医生丢失的摄片与患者伤残等级的评定没有任何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因为摄片的丢失而导致伤残等级降低,所以不同意给予患者赔偿。

律师解答:

本案是一起因为医院丢失患者的X线摄片引发的医疗纠纷,患者认为医院丢失摄片影响了其伤残鉴定等级,造成了经济损失,要求医院给予赔偿。

X线摄片是病历的一种,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是患者健康情况的档案,它不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护理的依据和医学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还是重要的证据材料。

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病历和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患者负责保管。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篇5

1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

1.1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现状

科技的进步使影像设备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光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于疾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经验丰富、基本知识扎实的影像医生才是诊治疾病的关键。对于病人的负责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理论知识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基础。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仅约6.9%的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掌握在80%以上,而有约57.1%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50%以下。同样,大约37.5%的学生上课时仅仅是简单的画书,约9%的学生上课时随便听听,而仅有53.5%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约17.5%的学生课后花1~3小时的时间学习影像诊断学,而约79.9 %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或者根本不学习。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理论学习是基础,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关键。a

1.2医学生影像诊断学读片能力现状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一个影像科医生或者影像专业的学生其能力的最终评判标准都是以临床读片能力为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为将来走上临床、诊断疾病做准备。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约有13.2%的学生读片能力是能够详细地描述影像图片,大约49.7%的学生只能简单地描述,而约有37.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前,医学生影像诊断的实际读片能力还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依据,及时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愈疾病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医学生影像诊断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分析

2.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态度决定高度。作为医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知道学医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6.4 %的人根本不喜欢医学。很多人学医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该有的专注。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影像诊断学以及任何一门医学课程所必需的。正确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断的思考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当前,影像诊断课程学习主要以老师讲授和PPT展示的方式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没有反思,更没有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质疑。这样一种被动的,不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低效。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某种疾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征象,才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动接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则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刻板,缺乏创新。

2.3缺乏足够的读片练习

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但其终究还是要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临床读片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读片练习。但是,我们在学习影像诊断学过程中缺乏读片的练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量有限的影像图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需要。同样,在影像诊断课程中也鲜有临床见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与此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影像读片库。课堂时间有限,而课后练习不足,使得我们的读片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高。临床读片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不断的重复和不断的练习。

2.4课本典型表现与临床无法衔接

当前在我们的课堂上或书本中所讲授的影像图片都是关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现。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未必都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典型和直观。面对这些不典型的影像图片时,很多人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典型的表现是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这种疾病,是初学者入门的桥梁和导师。说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从典型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顺藤摸瓜,从而正确地诊断疾病。

3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实基本知识 建立学科联系

影像诊断是通过影像图片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张张影像图片就要对部分疾病进行诊断是一件极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比如,当你拿到一张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是头部,胸部还是四肢。其次,要对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有其特征性的变化。熟悉疾病的常见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诊断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病理过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所获得的影像图片,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各学科间的学习和联系。解剖、病理、内科和外科,这些都是和影像诊断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疾病最终的转归是怎样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学理论水平。

3.2画图和观察病理标本

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结构都有其特征,每一种疾病在影像图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像表现,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解剖学,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画图,将人体各个局部的影像特点了然于心。画图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绘画,包括肢体的协动,使得我们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同时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标本可以让我们从组织层面,观察病变器官的形态,对于其最终影像表现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感性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影像诊断能力。

3.3建立适合学生的影像图片库

影像读片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当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很少有适合学生使用、对学生开放的影像图片库。影像图片库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提高其读片能力大有裨益。当前,建立影像图片库,加强读片练习可以说是提高医学生读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过试卷的形式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检查。然而,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卷的形式、基本理论知识,无疑让很多的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考试。同样,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最真实的读片能力。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考核应以读片能力为重点。通过提供影像图片、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报告,给学生自我诊断的机会。影像图片和病史报告是反映疾病状况最重要的依据。这样的模式可以激发热情,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通过这样一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读片能力。

4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总结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大量的读片练习是关键,但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设备资源浪费惊人

该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多数大型医用设备的利用率在50%以下,而厂家诱导医疗机构产生购买需求的比例却高达30%,医院购买大设备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与发达国家间差距逐渐缩小,早在2001年中国购买的CT机数量就已达到全球首位,磁共振设备的拥有量也居全球第二位。而这两种大型医用设备的人均配置水平却分别是3.7%和0.6%(以“台/百万人口”计),在全球各国排名中倒居于榜尾。不少医院没有把医疗服务的经验水平当做核心竞争力,而是热衷于拥有高档设备,以此招徕患者就医也增加了医疗费用。而设备购置背后也难免存在索取回扣等腐败黑洞。

按照报告的分析,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在管理层和基层单位都各有原因。

在各省级卫生管理部门的层面,目前发现的问题是,卫生部把审批大型医用设备购买的权力下放到各省卫生厅之后,各地对“有效调控资源配置”的执行宽、严差别太大,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省因资金匮乏、控制过严导致设备不足。而有的省又滥用审批权、盲目购进设备。

而在基层医院层面,突出的问题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偏远医院不顾成本效益原则,超前购进大型医用设备,这中间还往往伴随着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大医院过分追求“投入产出”的收益率,致使患者做核磁或CT检查的收费过高,造成群众就诊费上升加剧了医患矛盾。

参与编写《中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研究》的研究者毛阿燕说,这份报告对卫生部及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研究未来5年中国大型医用设备的规划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设备竞赛让看病更贵

卫生部门表示,虽然目前我国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诊断与治疗设备比例没有明确限定,但此调查显示出两类设备配置比例的失调,是今后医院投资决策中应格外注意的问题。难怪目前有业内人士惊呼,现在医院规模扩张、设备更新。诊断设备越来越多,医生患了“设备依赖症”。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医疗界人士介绍,现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大型医疗设备滥用现象,本来可以通过常规的物理检查来诊断的病例,医生却过分依赖诊断设备。于是,出现了医生非理性开单检查,患者“不该查的查了,应该简单查的复杂化了”,这种医疗“设备依赖症”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这两个问题。

某家医院放射科主任认为,一方面有患者需求,另一方面利润空间大,促使医院不断更新诊断设备。在经济利益趋动下,个别医院鼓励医生多开检查单,导致不少可以通过常规物理检查诊断的病理现象,非要仪器诊断,加重了患者负担。

以市级医院为例,一台普通的核磁共振成本约为500万元,按使用寿命15年计算,每天的折旧成本大约在900元。而一个核磁共振检查要800元,按保守数量,市级医院一天按15人做检查,去掉电费、人员费以及折旧成本,医院一天净收入近万元。治疗设备就不一样了,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做检查的人,都需要进行治疗,再有就算治疗,也不一定在本医院进行。

中国医学科学科院肿瘤研究所主任乔友林介绍,大型医疗设备滥用之风,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在国内医疗界弥散开来……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有一次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北京一个城市CT的拥有量比全英国都要多,中国难道真的这么富有吗?

乔友林认为,造成目前各家医院争相购置大型贵重医疗设备,医生和患者出现“设备依赖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存在问题。以正常妊娠为例,国内城市孕妇一般要做四次左右的B超。而在国外,孕妇不能随便做B超,正常产妇怀孕期间只能做一次B超。“国外对医疗机构管理工作非常严格,保险公司不会对没有必要的额外检查付费,患者本人更不会自己付款。”

设备竞赛令外商振奋

“我们的‘超强场’3T磁共振设备价格大约是300多万美元吧,这台昂贵的设备竟然还没出世就被国内的一家医院预订了。”这让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医疗系统集团副总裁范伯龙感到振奋。

“中国的医用设备市场真是太大了,”范伯龙一再强调:“西门子中国公司整整10%的业务额就是由医疗业务部门赚进的,这是发展最好的4大业务之一。西门子的医疗设备每年销售额都有显著的增长。”

买卖红红火火的不仅是西门子医疗,此前记者也闻听飞利浦医疗、GE医疗等跨国公司多次强调:中国的医用设备市场销售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他们都把中国作为其主要市场之一。

一位卫生部直属医院的主任向记者透露:“今年我们也就买了3000多万的一套设备吧。”而山东一家医院的院长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现在医院有钱了就是买设备,“俗话说,穷修门面,富修灶。我们只有把硬件搞上去,才能提高整体效益嘛。”他坦言。

政府组合拳建立监督体制

“卫生部、国家发改委今年4月曾联合下发《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抓紧编制包括CT、磁共振在内的这些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目前配置规划正在加紧讨论中,即将形成正式文件。而同时也在加紧讨论的还有一个文件,那就是关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文件,其中将涉及大幅降低包括CT、核磁等各类检查收费的内容。这两个文件将是从医院支出(购进大设备)和医院收入(临床检查收费)两个关键环节进行调控的组合拳。目的就是一个,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同时也引导医院走好竞争的路子。”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卫生部有关人士透露。

“那个降低检查费的文件可就要命了,大型医疗设备对医院来说都是高投入、高回报的,如果全国都开始执行医疗检查收费的大幅降价,那么医院靠买设备挣检查钱的路就被堵死了,如果医院觉得买设备赔钱,那我们的设备就都卖不出去了。中国未来几年的大设备市场必将进入严冬期,浙江、江苏都开始搞降价50%的试点了,冬天的感觉已经来了。”一家外资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大区经理对上述政策的未来市场影响如是预测。

未来将要出台的种种相关政策都是围绕“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而来的。对此,参与撰写《中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研究》的毛阿燕向记者谈及了更深层的考虑,“不仅仅是资源合理配置、解决百姓看病难,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肯定暂时会对未来中国大型医用设备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调整对各方利益群体都有引导作用。”

医用设备十年变化结构

近十年来,我国医疗设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产品技术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特别是病人监护产品、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产品变化耀眼夺目。其中立体定位超声聚焦治疗系统、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体部旋转伽玛刀、睡眠监护系统等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十年间的几千个医用设备新产品中,病人监护产品、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产品的发展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篇7

1 PSE的作用机制和意义

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储血器官,具有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功能。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和脾亢,都会使脾脏的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作用增强,同时脾肿大时脾内血管过多,使大量血细胞在脾内滞留,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脾切除能使血象恢复、症状缓解。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脾的方法。但是脾脏在全身防卫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一个廓清细菌的生物过滤器,是产生抗体、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的重要免疫位点。它能产生淋巴细胞,合成大量的抗体。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暴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3]。PSE是在保持脾脏部分功能的基础上治疗脾亢,PSE可引起部分脾实质缺血性梗塞、机化、萎缩,最终被纤维组织增生替代,使脾体积缩小,这种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削弱了脾脏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能力,破坏了脾内血管,减少了血细胞的流滞,使外周血象得到改善。同时免疫功能不受影响,这对于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和预防感染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PSE以其既可纠正脾亢的临床表现,又能保留部分脾以执行其免疫功能,受到临床学者的广泛关注,认为PSE是外科性切脾的替代疗法[4]。

2 介入操作技术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送入导管(RH或Cobra等),进一步超选插管至脾动脉主干远端,避开胰背动脉和胃短动脉,然后注射栓塞剂。按注入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方法:①低压流控法:将导管开口置于脾动脉主干注射栓塞剂,栓子顺血流随机均匀阻塞相应口径的脾动脉分支。通过计算栓塞颗粒数量和反复造影观察脾动脉分支栓塞多少来控制脾栓塞体积。此方法简单易行,疗效肯定,但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精确控制栓塞体积(下文详述),以及脾脏上极与膈面相邻部位梗塞后引起的膈肌刺激、胸膜反应和肺不张等副反应较重。②脾中下极动脉栓塞法: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脾中下极动脉的分支,通过造影决定拟栓塞体积的大小,然后使用栓塞剂将其完全栓塞。此法比较易于控制栓塞体积。并能避免或减轻栓塞上极动脉常引起的并发症:如膈肌刺激、肺不张、胸膜疼痛等。另外由于脾下极与大网膜解剖关系较密切,脾栓塞后的刺激可能引起大网膜对梗塞部位的包绕,限制炎性反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脾动脉解剖的复杂性,不能保证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插管获得高的技术成功率,且栓塞后能否像低压流控法那样较均匀地栓塞外周组织,形成盔甲纤维组织包裹,抑制脾脏的再度增大尚不清楚。

3 栓塞物质

常用的栓塞剂有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PVA)、外科缝线、各种微球等。多数学者是采用1mm左右的明胶海绵碎块或明胶海绵条加抗生素加造影剂。近年来有学者[5]使用血管硬化剂(鱼肝油酸钠或无水乙醇)及平阳霉素[6]做栓塞剂,认为治疗效果同样安全、有效,且具有不良反应轻、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更好等优点,可尝试使用。

4 栓塞面积及范围控制

4.1 范围的确定 施行PSE时,栓塞范围过小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不明显,且脾亢易复发,范围过大则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一般认为脾栓塞范围应控制在40%~70%[1],但应视患者的疾病、全身情况及耐受程度综合考虑。有研究认为门脉高压引起的脾亢栓塞范围应控制在65%~70%[7,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0%~80%[9];地中海贫血60%~80%[10];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70%~80%[11];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高雪氏病、骨髓纤维化、再生障碍性贫血30%~70%[1];巨脾以少量多次为宜,每次40%左右[12]。

4.2 栓塞范围控制 采用低压流控技术进行栓塞时,以前是根据脾动脉主干血流速度的变化控制栓塞程度。一般认为,血流速度稍有减慢,栓塞程度约30%~40%;轻度减慢约50%~60%;明显减慢约70%~80%;脾动脉主干血流呈蠕动样前进或出现短暂停留,栓塞程度已达90%。采用此方法评估栓塞程度,缺乏客观依据,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当脾动脉发生痉挛时,也会影响栓塞程度的判断。目前常用方法为,栓塞前进行脾动脉造影,计算动脉期直径1mm左右的脾内动脉分支数。栓塞后再次进行造影,根据栓塞前内径1mm左右的动脉分支数(PA)及栓塞后1mm左右的动脉分支数(CA),估算栓塞程度(Ee):Ee=(PA-CA)/PA×100%。如栓塞范围不够,可再次栓塞至达到目的为止[7]。

5 疗效评价

PSE治疗脾亢术后疗效的评价主要通过脾脏体积和血象的变化来判断。

5.1 脾脏的变化 栓塞24h后脾脏出现淤血肿胀,1周后发生凝固性坏死,2~3周坏死区出现肉芽组织,继而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挛缩,脾脏体积逐渐缩小,外周纤维瘢痕限制脾组织再生,6个月后形成皱缩脾[13]。脾脏的皱缩是临床应用PSE治疗脾亢成功的标志。

5.2 外周血象变化 几乎所有相关文献都显示PSE术后短期内血象会有明显改善[3~8]。血小板反应最敏感,通常术后12~24h开始升高,1周左右可达峰值,可比术前增加数倍至数10倍,然后缓慢下降到正常水平;白细胞术后24h内可升高至基础水平的2倍以上,术后缓慢降到正常水平;红细胞术后短期内升高不明显,需3~6个月才升高达峰值。术后1个月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基本反映PSE的栓塞效果,对1个月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不理想者,可考虑追加栓塞[7]。

5.3 长期疗效 PSE术的长期疗效还与引起脾亢的病因、栓塞的体积等因素有关。

5.3.1 门脉高压合并脾亢 PSE使脾动脉血流量减少,经脾静脉回流入门脉内之血液亦减少,门静脉高压得到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得到缓解或控制。Nio[14]等对32例门脉高压引起的脾亢患者实施PSE术,平均随访70.8个月,有效率为70%。朱康顺[7]等通过对62例门脉高压合并脾亢施行PSE术的患者随访1~5年,观察到栓塞程度>60%者,其纠正脾亢的疗效可达术后4~5年。Tajiri[15]等观察到栓塞程度接近70%,PSE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升高并一直可维持到术后7.5~8年。术后门脉压力逐渐下降,脾静脉及门脉宽度回缩。

5.3.2 地中海贫血 梅雀林等[16]对经PSE术治疗的75例地中海贫血患者长期随访,并选取资料完整的30例患者进行分析,只有4例患者无效,其余患者症状均有改善,其中α地中海贫血疗效较好,β地中海贫血疗效稍差。产生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两种地中海贫血红细胞破坏的场所不同。α地中海贫血红细胞破坏的场所在骨髓外,尤其在脾脏,而β型地中海贫血主要在骨髓内。故β地中海贫血疗效稍差,有的甚至无效。依栓塞程度来看,75%组术后血红蛋白值上升最高,65%组次之,55%组最低。且PSE术有助于改善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免疫功能[10]。

5.3.3 肝癌伴发脾亢 沈丰等[17]对8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行PSE加TACE与86例单纯行TACE的随机病人的疗效进行对比。1、3、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双介入组及时进行按需序贯介入治疗例数及一步切除率高于单纯行TACE术组,且经PSE治疗后门脉压力下降明显。PSE加TACE组中未发生1例上消化道出血,而单纯TACE组有10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5.3.4 ITP PSA治疗ITP有一定疗效。关红梅等[9]治疗28例ITP患者。经60%~80%脾栓塞后1周,显效27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1年后显效21例,良效5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9%。随访18个月,血小板>50×109/L者21例(75%)。邓元明等[18]治疗41例ITP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术后2年血小板平均计数(165±80)×109/L。术后显效27例,良效8例,总有效率为85%。

5.3.5 其他 其他疾病引起的脾亢PSE术后长期疗效观察的文献报道较少。

6 术后并发症与处理

6.1 脾栓塞后综合征 为左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与栓塞后脾梗塞和包膜紧张有关,腹痛多为轻、中度,一般持续2~3天,使用镇痛剂可得到控制。发热多在38~39℃,也是脾实质梗塞的反应。一般要持续3周左右,要及时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并对症处理。

6.2 肺炎、肺不张和胸腔积液 多见于左侧,与病人左上腹疼痛限制左侧呼吸运动及胸膜反应相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镇痛药,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并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的发生。一般中等量以下的积液无需行胸腔引流术,可自行吸收。

6.3 脾脓肿 系脾栓塞最严重的并发症,需积极处理,除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外,酌情在B超下行皮穿脾脓肿置管引流术。

6.4 脾假性囊肿和脾破裂 少见,需及时治疗,可行经皮穿刺引流术。

6.5 其他 门、脾静脉血栓形成、血肿、动脉内膜夹层形成等,少见,可给予相应处理。

7 PS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1 适应证 PSE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脾亢。

7.2 禁忌证 脓毒血症为绝对禁忌证。顽固性腹水伴原发性腹膜炎者、白蛋白低下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肝功能代偿功能极差者,为肝硬化脾栓塞的禁忌证。巨大脾、严重黄疸、大量腹水为相对禁忌证。

8 问题与展望

PSE治疗脾亢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已成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对于不同疾病所需栓塞体积的大小有了一定的经验,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仍然没有找到一种能在术中实时、客观、准确、可靠而简单廉价地控制脾脏栓塞体积的方法;术中插管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对于长期疗效的临床观察及总结也比较有限。其术前及治疗中如何确定毁损的体积、毁损体积与疗效的量效关系、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毁损脾脏的最终病理变化等都尚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PSE可改善外周血象、降低门脉高压、缓解脾大与外科切脾比较,能保留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和预防感染的能力,具有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治疗脾亢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PSE已经成为替代外科脾切除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彦豪,梅雀林,郭启勇.脾脏疾病[M]//吴恩惠,贺能树.中华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2-447.

[2] 韩海建,杜天会.部分性脾栓塞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2):193-194.

[3] 朱晓玲.部分脾栓塞术国内应用现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5):658-662.

[4] 杨建勇,陈伟.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66.

[5] 李京雨,张强,梁俊生,等.脾动脉血管硬化剂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3):302-305.

[6] 张孟增,路延平,路福志,等.应用平阳霉素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4):401-402.

[7] 朱康顺,单鸿,李征然,等.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732-736.

[8] N'Kontchou G, Seror O, Bourcier V, et al.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efficacy, tolerance and long-term outcome in 32 patients [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2):179-184.

[9] 关红梅,王会丽,魏雪.不同面积脾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对脾功能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3):343-344.

[10] 梅雀林,陈勇,刘鹏程,等.部分性脾栓塞术对地中海贫血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2):70-71.

[11] 俞志坚,陈勇,何晓峰,等.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儿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9):723-725.

[12] 季德林,尹化斌.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2):155-157.

[13] 何乾文,胡颖,官泳松,等.部分脾栓塞的临床应用近况及展望[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5):387-392.

[14] Nio M, Hayashi Y, Sano N,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children [J]. J Pedistr Surg,2003,38(12):1760-1762.

[15] Tajiri T, Onda M, Yoshida H, et al. Long-term hemat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effects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 hepatic cirrhosis [J]. Hepatoga stroenterology,2002,49(47):1445-1448.

篇8

四个目标

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我觉着我们带班的目标很简单:我的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上要过得硬;第二、集体生活要过得团结幸福快乐;第三、要注重年级和班级学风方面的培养和营造。最后是要用专业学习和自己的各种才艺能力为自己、为集体增光添彩。下面我就简单地从这四方面介绍一下取得的一些成绩和经验教训。

一、身为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必须培养有着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去年我带的计算机和影像系年级最高的是级,基本上都属于九零后的范围,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较快、多才多艺、自信、张扬个性给人印象深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但是,实话讲,如同大部分老师遇到的问题一样,很多同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队集体意识、缺少积极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反叛意识在他们身上也同样突出。大学四年,或许很难完全改变一个人的秉性,但我们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创造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机会,从而能在毕业的时候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过去一年,我们最大程度的发挥团总支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组织了学习十七大、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净化校园死角,改善生活环境”、万忠墓扫墓、心系儿童村、学习郭明义、东京审判等一系列弘扬主旋律的活动;另外,我们还像提渔网一样,抓住学生党员和各级学生干部的梯队建设,指导各支部定期必须开展“诚信、责任担当、有抱负”等的主题班会,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先学做人,再做学问;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正气。我特别喜欢开班会,觉得二三十个同学参加效果好而且针对性强。一个班一个学期至少举行三次班会,每次我也都是做好充分得准备与学生交流。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纪念日和利用党校培训这样大好的机会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学生干部例会上展开一些讨论以引导他们的思想。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优秀学生干部带动普通同学,普通同学监督学生干部越来越好的良性循环。最后,就是注重社会实践。两个假期,我们分别进行了以“情系社会,电脑医生小分队”和“影像设备与诊断”调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赞誉。

二、在集体生活上,每年新生入学和新学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学生会例会和班委会上强调班级建设和幸福指数。尤其注重两个方面,班级和谐的凝聚力和人人要求进步、人尽其才。本科生活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专业的学习,更是人际交往的平台。每一个人都应该利用班级这个平台打好奠基的第一步,把家庭内部兄弟姐妹的关系处理好。人尽其才,是为了拓展活动空间。班级这个平台太小,能人太多,我们所能提供的班干部职位有限。如果每个同学不主动走出去,不在班级以外的地方寻求发展,老是盯着班级这一小块地方,那就容易起内讧,造成内耗。为此,我们系十分注重学生会和班委会的建设,分别成立了计算机系和医学影像系第一届学生会,并完善班级内部制度,积极发挥出各部门和班委会的作用,定期的召开会议和班级主题活动。共同商讨本部门和本班级的各项事务,比如昨天我们10级1班的班委会内容就是怎么帮助他们班的两个寝室在系的寝室文化大赛中脱颖而出。会议上,几个班委一起商量关于怎么想好标语、组织班级同学参与,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班级的凝聚力,整个班风才会团结向上、积极健康。另外在人尽其才方面,我们尽可能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要在系学生会、院学生会和社联范围内求发展,我也极力的总向团委杨璐老师推荐,所以也没少麻烦杨璐老师。可以说,在整个年级、系的精神状态上,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三、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所以我们了确立一纲(学风)在手、统领全局的工作理念。在做好四六级、新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专业知识竞赛、加强第二晚自习等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主题教育。邀请中软国际集团进行IT产业和软件产业今后发展趋势的讲座;参加大连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交会以“绿色IT、智能应用”为主题的盛会;邀请附属第二医院田晓峰副院长、计算机中心马志晖主任为同学们做以“医院数字化,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的报告;组织同学实地参观了附属二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成就。另外,也感谢学院领导和影像系王绍武主任的关心,积极的与学生进行座谈,打消了学生的诸多顾虑,巩固了专业思想。

四、最后,用专业学习和自己的各种才艺能力为自己、为集体增光添彩。我们系作为人数最少的系,但他们是一群有朝气和冲劲的学生。在许多学院和兄弟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建党九十周年书画作品展、舞蹈大赛、模特大赛、十佳歌手、双新晚会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夺得了空间杯辩论赛冠军、新生篮球赛冠军、足球赛季军。另外,我们自己也广泛开展了诸如中秋晚会、趣味运动会等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三份体会

第一份体会就是做好辅导员工作,一定要有一套明确的治兵思路和治班理念。第二,就是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辛苦和责任;第三就是体会到与优秀辅导员之间的差距。所以作为我本人来讲,这一年也一直在努力,以缩短这个差距。撰写的《企业文化理论下高校专业思想的强化》、《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分别获得独立学院年会论文一二等奖。另外一年来,努力的向老辅导员同事进行请教和学习,还阅读了近十本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求满足工作的需要。

两种感动

第一种感动就是感动于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于我们这个集体和我自己的支持与关心;第二种感动就是来自于学生们那份真诚相待。我也希望能够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真心拥护,真心认同和真心尊重。

一个问题

回顾了这几年的辅导员生活,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一个成功的医学专业辅导员?今天,各位同事分别从他们的角度给了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篇9

与以往常规CT比较,螺旋CT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可以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实行全肝扫描,利用高压注射器可严格控制对比剂用量,并可行多期的全肝增强扫描,有助于观察癌灶的强化过程。从而提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现通过分析螺旋CT对23例原发性肝癌双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扫描过程,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9~73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发热、消瘦、胸痛、肝区疼痛、腹部包块、黄疸等。彩色B超诊断为肝癌或肝内占位性病变。

1.2 扫描方法

患者禁食4小时以上,采用GE ProSpeed.All/ FⅡ CT扫描机,扫描方式选择为肝脏连续扫描,层厚5~7mm,1.5螺距,120KV,200mA,先行肝脏平扫,然后用数字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注射速率经肘静脉团注80~100ml碘海醇,动脉早期(20s),动脉晚期(33s),门脉期(65s)行全肝扫描,观察病灶的检出情况与强化情况。

2结果

本组23例均进行CT平扫,双动脉期扫描与门脉期扫描。本组肝癌的增强方式分为4种类型:高密度(肿瘤的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又可分均匀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均匀等密度(肿瘤的密度和正常肝实质相等,且密度均匀,两者不易区分)、环行强化(不论肿瘤增强程度如何,肿瘤的边缘均呈环行增强)、低密度(肿瘤的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双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扫描共显示66个病灶,动脉早期检出61个,占总数的92.4%,动脉晚期检出63个(见图1~3),占总数的95.5%,门脉期检出60个,占总数的90.9%,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三期扫描合计检出敏感性为97.66%。双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而且动脉晚期高于动脉早期与门脉期的检出率。

3讨论

螺旋CT扫描速度快,能在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脉期分别行全肝扫描,这是一般常规CT所不能达到的。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可以说为放射科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正常肝实质血流量的20%~25%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在动脉早期显示明显的肝动脉强化,极轻微的门静脉强化。动脉晚期门静脉显示,肝静脉没有强化,肝实质有轻微强化[1]。富含血管性的肿瘤的全部功能性血流均来自肝动脉,在动脉期时它仅接受含对比剂的动脉血,病灶明显强化,由于强化的动脉血分布到肿瘤血管并弥散需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动脉早期,部分病灶有强化,在动脉晚期,绝大部分病灶强化,并且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早期。肝癌动脉期高密度强化反映了肝癌的血管构造特点[2]。门静脉期时含大量对比剂的门静脉血液到达肝脏,使肝实质显著性强化并达到峰值。该时期肝动脉内仍有对比剂使富血管性的肿瘤继续保持一定强化,并且和此时的肝实质强化程度相近,而少血管性肿瘤只接受少量的肝动脉血和门静脉血,在门静脉期时它们与周围明显强化的肝实质相比,呈低密度影而易于检出,所以门静脉期不是显示富血管性肿瘤的最佳时期,而是显示少血管性肿瘤的最佳时期。较小的肝癌结节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增强,随着肿瘤的直径增大,肿瘤内部血管分布不均,癌细胞生长旺盛区血供丰富增强明显,而纤维基质较多区无明显增强,并可出现变性、坏死。肝癌的动脉期增强不仅提高肝癌的检出率,而且有助于和肝硬化结节鉴别[3]。肝癌门静脉期表现为低密度,并不是肝癌没有增强,而是“阳性门静脉伪装”效应。在门静脉期还能够检出和鉴别动脉期等密度的结节,动脉期均匀等密度的结节往往是中等血供的肝癌结节或是肝硬化结节。门静脉期大量造影剂汇入门静脉进入肝脏,肝癌结节表现为低密度,而肝硬化结节的血供和正常的肝组织一致,和肝实质等密度。个别疑难病例可加扫平衡期或延迟期。正因为肝脏特殊的双重血供及肝癌系动脉供血的特点,所以准确把握双动脉期及门脉期的时间和影像学表现是提高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的关键。肝脏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强化和显示受患者自身因素和扫描技术影响。患者自身因素:癌灶血供情况,心肾功能,体重,体质,年龄等。扫描技术: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浓度,静脉通道途径,各期数据采集时间,注射速率,扫描技术参数等。上述各因素影响对比剂进入癌灶的时间,浓度,滞留的时间,从而影响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脉期数据采集时的癌灶强化情况。螺旋CT大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优化了肝脏CT检查的扫描方案,动态扫描观察肝癌病灶,肝实质密度随时间而改变的情况,肝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扫描在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结合门静脉期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准确性。与有关文献[4]结果相符,动脉晚期显示肝癌病灶的能力明显优于动脉早期,是显示富血供肝脏肿瘤最有价值的期相。

螺旋CT双动脉期与门脉期增强扫描根据肝脏和肿瘤的双相供血特点,利用含碘造影剂增加肿瘤-肝组织密度差,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有利于显示肝脏的血管及其分支,有利于提高癌灶的显示,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使用这项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误诊和漏诊,从而达到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IL、LUL Z、XIE ZM,et al Multi-phasis CT arterial,pornography and CT helatic

arteriopraphy improving the accutacy of liver cancer detection [J].world J

Gastroenteol,2004,10(21):3118-3121.

[2]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04.?

篇10

作者于2005年3月~2013年3月间针对277例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277例中男183例, 女94例;年龄28~102岁, 平均64.7岁。其中保守不能缓解的急性胆绞痛患者75例;老年重症胆囊炎患者42例;患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急性胆囊炎患者26例;胆囊癌第一肝门侵犯或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1例;晚期壶腹部恶性肿瘤致胆道下端梗阻患者28例;胆源性胰腺炎胆囊或胆道减压患者2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发急性胆管炎患者9例;肝囊肿、肝脓肿、肝内陈旧性血肿患者21例;重症胰腺炎或外伤性胰腺炎并发的胰周积液或胰周脓肿患者3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窝积液而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患者4例。穿刺前均经影像学(CT、MRCP、B超等)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1. 2 设备和材料 使用PHILLIPE公司HDI5000SonoCT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C5.2腹腔超声探头。Cook多用途猪尾巴型穿刺针若干, 其他常用材料(如切开包、注射器、氯化钠注射液、利多卡因、杜冷丁等)。

1. 3 超声定位、穿刺方法 术前半小时肌注杜冷丁, 平卧位后将超声仪调至穿刺引导状态, 探头用消毒隔离袋套装, 术野皮肤碘伏消毒、铺消毒巾。再于右侧第7、8、9肋间、右肋缘下或囊性肿块距离腹壁最近点定位穿刺点, 局部用利多卡因麻醉, 切开皮肤0.5 cm, 嘱患者屏住呼吸, 如穿刺胆囊则穿刺位置大多选择胆囊床和肝脏接触处的上、中1/3交界处, 以避免术后发生胆漏。将穿刺针经皮经肝刺入胆囊, 拔出针芯, 抽出胆汁证实进入胆囊后退出穿刺针, 再将猪尾巴导管送入胆囊2~3 cm, 并在B超引导下确定放置在适当位置(注意泥沙样胆结石或胆汁粘稠不适合)[1];如穿刺肝内外胆道及胆管囊肿则直接将穿刺针经皮经肝刺入肝内外胆道或囊肿(应注意在穿刺肝外胆道时距离胆管约1 cm时必须看清针尖, 小心缓慢进针, 防止误入门静脉), 抽出胆汁退针后, 再将猪尾巴导管沿胆道走形送入胆道2~3 cm[2];如穿刺肝内外囊性肿块及胆囊窝积液则直接将穿刺针经皮经肝刺入肿块内, 抽出液体退针后, 再将猪尾巴导管送入囊内中部。皮肤外引流管妥善固定并接封闭式引流袋, 之后根据引流液性状决定是否行冲洗或其它治疗。

2 结果

本组277例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 除1例PTGCD后引流不畅(于术后第3天拔管重新穿刺置管取得成功)、1例PTGCD48 h后引流管滑脱急诊开腹手术、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窝积液继发中量胆漏辅助ENBD引流后才治愈外, 其余274例治疗顺利:其中保守不能缓解的急性胆绞痛、老年重症胆囊炎、患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急性胆囊炎及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经穿刺引流后症状和体征均在24~48 h内减轻或消失, 继续引流1周~1月后多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而因存在手术禁忌证者则选择至少1月后拔出引流管,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重症胰腺炎或外伤性胰腺炎并发的胰周积液或胰周脓肿患者, 因其多合并胰漏或脓腔经久难以愈合而引流时间较长, 作者观察1月~1年左右才能拔管;肝囊肿、肝脓肿、肝内陈旧性血肿患者经2~3周持续引流及相关治疗后治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发急性胆管炎患者引流24 h症状缓解, 1~3月后手术治疗时条件显著改善;胆囊癌第一肝门侵犯或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晚期壶腹部恶性肿瘤致胆道下端梗阻患者则行终身置管引流, 其中3例于PTGCD术后2周黄疸完全褪尽, 20例黄疸减轻, 16例消褪不明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窝积液而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经穿刺引流后3 d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1周后拔管出院, 随访3月, 未再出现病情反复, 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窝积液继发中量胆漏辅助ENBD引流2周后治愈。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适应症:①如老年人患急性重症胆囊炎时大多病情严重, 全身情况较差,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均较差时;②有些内科疾病成为手术禁忌证如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等可延期手术但必须缓解急性胆囊炎症状时;③有些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杜冷丁不能缓解疼痛并强烈要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④重症胰腺炎或外伤性胰腺炎并发的胰周积液甚至成胰周脓肿, 一般病程长、长期禁饮食、身体营养状况差, 而传统的切开清除脓腔的术式如胰瘘、腹腔多发小脓肿、肠瘘、肠粘连、二重感染等并发症高时;⑤胆源性胰腺炎穿刺胆道减压可以明显缩短胰腺炎病程时;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发急性胆管炎患者, 经穿刺引流并经抗炎治疗后, 囊肿体积可明显缩小, 与周围组织间隙增大, 可有效降低手术难度时;⑦以往治疗肝外晚期胆道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病例大多采用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技术。⑧应用微创方式就能解决问题, 如肝囊肿、肝脓肿、等时。此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优点是局麻、有合适的B超仪、合适的穿刺针、有一定的外科经验的医师就可在床边或ICU进行, 对患者的腹部干扰及身体打击均极小, 不但可以规避风险, 且能迅速缓解症状, 也可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机会, 使原本不可能外科治疗的变为可能。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安全、有效, 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的优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篇11

在实行公立医院改革之初,医院首先完成库存药品的清理盘点,对中药饮片外的所有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采取统一招标、网上采购、价格公示的方式,使药品购销环节公开透明。并由县卫生局统筹安排、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达到基药同城同价。

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白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共让利患者449万元,医院业务收入与改革前同比增长12%、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5%、住院人次同比增长6%、人均住院费用降低13.5%。

医改试点工作开展以后,医院实现了四个上升,即:门诊人次上升、住院人次上升、业务收入上升、职工工资上升;以及四个下降,药占比下降、门诊均次费用下降、住院均次费用下降、转诊率下降。

为充分体现政府办医职能,县政府对医院的改革试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首先,完成全院79名离退休人员共计200余万元的工资补偿;二是投资1000余万元,为医院购置先进的诊疗设备;三是医院的事业发展经费、人才培养经费、奖励基金全部由政府负责;四是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纳入门诊慢病序列;五是将门诊患者使用中药的报销比例从原来的80%提高到85%,既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看病贵,又发挥了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2013年年初,县财政投入1800万元,用于改善医院环境及设施。

2012年第四季度,医院开展了新农合付费机制改革试点工作。首先,对本院疾病诊治的种类进行了确定和划分;之后以医院过去三年单病种诊治费为基准,适当调整后,确定单病种诊治的价格;并实行新农合基金总额预付,单病种定额管理,新农合按预付总额80%的比例,以季付季结的方式打包预付给医院,其余20%中的10%依据考核结果按季拨付,另外10%作为医院服务不平衡时的调整经费。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医院能够治疗的疾病,转到县域外治疗的费用由转出科室承担,医院不予支付;医院不能治疗的,但通过会诊可以治疗的疾病,按县级报销比例报销;符合转诊条件的由新农合按60%比例报销。

另外,医院控制了药占比,规定各科室药占比不得超过45%,并实行降奖超罚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和新农合资金的安全;为控制新农合资金外流并降低医院转诊率,达到转诊指标的患者,必须经过专家组会诊确认后转诊,新农合患者转诊率由改革前的28%降到现在的13%。

按照公立医院改革基础要求,医院中层干部改革采取量化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实行公开竞聘,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打破了职务聘用终身制,促进了医务人员合理流动,并将高水平人才价值通过绩效分配体现出来。

根据国家中药局下发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医院制订了重点专科常见病种类诊疗规范,并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优化诊疗方案。

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面,医院首先在内科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活动,明确临床护士应当负责的项目,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制,使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优质的服务,增强护士责任感,密切护患关系。

医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先后将本院50余名中青年骨干医生选送到国家级、省级名院进修学习,通过对医院自身后备人才的培养,引进学术、学科带头人,推动优势学科发展,构建优秀合理的卫生人才梯队。

为了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医院投资260万元构建门诊电子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及电子病历系统,用以改善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院系统运作的效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使医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服务于患者,缩减了患者就诊中的中间环节。

医院选定7个科室的38个常见疾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操作规程,有效避免了乱开药滥检查的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无谓的医疗支出。

医院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通过与辖区多家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开展医疗合作,使患者得到了及时合理的双向转诊。

医院实行同期医疗结构,辅助检查结果互认,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合理检查及诊疗,降低患者就诊费用。目前医院已开展血尿常规、血液生化、胸透、心电图检查等,受益患者1800余人次,降低患者就医费用40余万元。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立了多个会诊平台,优化医学影像查询系统,建立影像学会诊平台,开展快速病例诊断技术;建立病例会诊平台,完善数字传播系统。

篇1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集多个学科领域于一身的交叉型新兴学科。该专业涉及生物学、医学、电子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应用实践性强和就业口径宽等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维护人员,但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四年制本科教育只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该专业的入门引领,或是提供了理工科和医学学习经历,将各学科知识叠加,学生很难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此,如何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在面临就业时突出专业特色,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的基础,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众多门专业基础课中,电子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自动控制技术、医疗仪器原理类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科生只有掌握电子技术才可以为日后从事生物工程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因此,电子类课程在众多基础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现根据我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情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电子类基础课程特点

电子类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工学等。这些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生物医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和医用影像设备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该类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论支撑才能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并为后续医学仪器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理论扎实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理论知识学的不好的则厌倦电子类课程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更缺乏对课程中各种电路的理解和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报考时对所报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使得原本爱好医学的学生选择了该专业,入学后开始抱怨选错了专业,继而也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学习中;另外,电子类知识都是各种复杂难懂的、功能各异的典型电路,以及对各种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类课程各学科之间以及每门课程的各章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电子类某一科学习不好,会影响到后面其他电子类课程乃至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一些学生对错选专业的负面情绪和电子类课程知识复杂难懂的特点,使得他们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已经明确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个专业充满希望,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2.教材选择对电子类课程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但每科研究深度浅等特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配合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度,能为专业课服务的合适教材。

我校电子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普遍偏难。虽然教材知识覆盖面够用,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偏大,学生在计划学时内很难消化理解。课时少,授课内容多,难度又大,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可见,教材的选择对于适应教学需求,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重要。

3.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医学知识薄弱

医学院校的工科专任教师多数没有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背景,而且我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所选教材几乎与医学无关,导致电子类课程授课内容与医学联系不紧密。因此,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应该普及医学知识,这样理工科教师授课时才能更恰当的引入典型医学实例,为医学仪器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电子类课程,由于具有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会使得理论知识的传授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答辩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把课堂翻转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资料查阅和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解决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老师每次有针对性的任务去自行学习,既完成了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

2.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不同,每一门电子类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在完成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外,还需要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型医疗仪器的理解和研发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生工学生设计小型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把电子血压仪等小型医学设备拆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再组成一个设计项目,有能力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其他学生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完成某一部分的电路,由任课教师统一指导。这样在有任务驱动、有完成目标、有时间限制、有指导教师和有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在项目的驱使下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四、结论

本文针对电子类课程阐述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实际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缺少和其他工程专业毕业生竞争的优势。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向着多元化发展,借鉴国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上理工科和文科并行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打开更广阔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2-113-03

Application of the Digital Radiography Joint for the Total Spinal Column

ZHOU Xingning XU Zhongyou ZHOU Yi HE Wanlin TANG Lei ZHOU Zan ZENG Yan

Department of Radiography,Hospital of Tibet Office to Chengdu Branch of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gital radiography(DR) having been jointed for the total spinal column in the diagnosis,treating and rechecking for scoliolosis and spinal rotation. Methods All 134 patients who had scoliolosis or spinal rotation were examined with DR equipment and all original imaging were prosessed on PACS,168 jointed total spinal column imaging had been analysed,including imaging quality,spinal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grade A between original and jointed spine imaging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inificance(P>0.05). The jointed total spinal imaging were satisfied in observing total spinal structure and measuring Cobb angle and demic balancing line. Conclusion The jointed total spinal column imaging provided significant value in diagnosing and measuring for scoliolosis and spinal rotation ,due to its ability to display spinal structure clearly.

[Key words] Scoliolosis;Spinal rotation;Imaging prosessing;Computer-assisted;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脊柱侧弯、旋转矫形是骨科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学科,全脊柱影像是决定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并对矫形术后的疗效评估等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脊柱是人体的中轴,上承头颅,下连下肢带骨,全长较长;目前已有的摄影技术对身高120cm以上患者的脊柱不能一次曝光获得符合临床要求的脊柱全长图像。我院放射科采用DR数字化摄影,通过分段连续、重叠采集数字化图像信息进行拼接的方式来获得脊柱全长的图像,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所摄的DR全脊柱影像134例,术前76例,术后58例;男82例,女52例;年龄6~40岁,平均22岁。共拍摄原始图342帧,拼接后全脊柱图像168帧。

1.2 设备

使用北岛公司BSX-50SC PSA升级型遥控透视DR多功能系统及蓝韵影像通PACS系统V6.2,对获得的数字化影像进行拼接处理。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DR平板探测器43cm(14×17英寸);Agfa Drystar 5302热敏打印机,Agfa热敏胶片(14×17英寸)。

1.3 摄影方法

首先确定患者全脊柱的长度,视患者的身高不同、侧弯旋转的程度不同而定:身高≤120cm的患者,全脊柱≤45cm,可直接选择一次曝光获得全脊柱图像,而无需进行图像拼接;身高为120~180cm的患者,全脊柱长度大致为50~67cm,则需分胸段、腰段二部分连续、重叠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拼接获得全脊柱图像。

摄片时,患者站立于机架踏板上,利用球管与探测器联动功能,左右方向上保持恒定不动,从上至下连续摄取部分重叠的数字化图像。摄取脊柱全长正侧位[1],拍摄正位(必要时加左、右负重位/Bangding相),背部和臀部紧贴背板,双手自然下垂轻握扶手,保持固定不动,中心线分别对准T8椎体及L3椎体分段曝光进行部分重叠的两部分影像采集;拍摄侧位(必要时加过伸、过屈位)时,双手上举轻握摄片架侧边前上方扶手,一侧身体(视病情而定)紧贴背板,保持不动,图像采集同正位。所得正位图像应包含C5~S1椎体、双侧肩关节及骨盆。焦-探距150cm,曝光条件:正位60~85kV,16~40mAs;侧位80~100kV,32~60mAs;深吸气后呼气再屏气后曝光。图像数据采集完成后,视图像质量作适当调整后发送工作站。

1.4 拼接方法

登录技术/诊断工作站,在“工作列表”菜单,点击“已检查”栏找到目标患者,双击进入图像显示界面;选择2×1(上、下二分格)布局格式,按上下顺序分别将胸段、腰段图像载入“图像序列布局”界面,在菜单“配置”中找到“设置”选项,将“分格线宽度”、“焦点框宽度”分别设置为0,并点击“应用”,则上下两幅图像间的间隔基本“消失”。再在上下两幅图像相互重叠部分图像的区域内,找到共有的、显示清晰、特征明确而又固定的解剖部位作为拼接“目标点”,分别移动上下两幅图像,使该“目标点”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再视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即可获得符合临床观察、诊断及测量要求的正位全脊柱图像,全脊柱侧位的拼接方法同正位(图1~4)。所获得的全脊柱影像需能保持正常的椎体形态、高度和椎间隙宽度。然后点击右键,选择“发送打印布局”,在打印预览界面选择1×1布局,适当调节窗宽、窗位,使上下二者之间的灰度差别尽量缩小,点击“开始打印”即获得满意的全脊柱胶片。若在“图像序列布局”界面的菜单“常规”选项中找到“文件管理”按钮,点击选择“保存图像文件”项目,弹出“保存图像文件”窗口,通过设置“保存范围(当前选择图片、当前屏幕显示图片或当前序列所有图片)”、“文件类型(Bmp、Jpeg或Dicom格式文件)”及“保存途径”,可获得Bmp、Jpeg或Dicom格式的数字化图像文件,进行图像数字化存储、传输等运用。

1.5 分析方法

由放射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及中级以上脊柱骨科医师各两名,对所有拼接前原片及拼接后脊柱全长图像进行分析、评估,按照《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究会纪要》的标准及临床观察、测量的具体要求,综合评定甲、乙、丙级片,对拼接前、后的脊柱X线片质量是否有差别和拼接后能否达到优质片等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134例脊柱侧弯、旋转病患中,拼接前图像342帧,拼接后168帧。术前76例,术后58例;主弯56例,次弯79例,代偿弯33例;胸椎侧弯71例,腰椎侧弯62例,胸腰椎侧弯35例。

2.2 结果的评定

拼接前、后脊柱X线片的质量评定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卡方检验计算器V1.61计算,得自由度=2,χ2=1.48,P>0.05,表明了拼接后的图像与拼接前的图像甲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拼接后的全脊柱图像结构清晰,对比度高,对位对线好,整体上图像质量完全能满足临床对全脊柱进行观察、诊断及对Cobb角的测量要求[2]。见表1。

3 讨论

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是青少年的常见病,严重者常伴有脊柱后突、斜肩及骨盆偏斜等,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畸形,继而影响心肺功能和行动能力。临床在诊断、评估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时,必须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常见方法有测量侧弯角(Cobb角),精确评估脊柱的额状面负重轴、躯干的倾斜和双肩平衡[3]。

3.1 全脊柱X线片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立位拍摄的全脊柱X线片上,脊柱侧弯角(Cobb角)反映了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是决定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治疗方案制定和选择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Cobb角在20°~40°时,患者可行以支具(TLSO)矫形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4];当Cobb角大于40°时,则必须对脊柱进行新型矫形钩棒内固定系统(CD系统)矫形内固定和融合的手术。髂骨翼骨骺的成熟度是预测脊柱侧弯、旋转进展的主要内容[5]。全脊柱X线片,还用于评估脊柱在额状面的负重轴、躯干的倾斜和双肩平衡;也是对脊柱侧弯、旋转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

全脊柱X线片范围包括C5~S1椎体,包含双侧肩部及骨盆。片内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双肩及骨盆重组影像结构清晰,对比度高,对位、对线好,能清晰显示全脊柱的全貌,能够满足临床测量脊柱Cobb角及临床人体平衡线等指标的测量;对矫形术后病例,能清晰显示CD棒内固定术后的完整而清晰的全脊柱影像。

3.2 拼接法全脊柱成像与其他全脊柱成像方法的比较

拍摄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现阶段一般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法:①常规胶片摄影法:由于常规胶片最长为43cm,对于身高120cm以上的患者,只能采用分段摄片然后人工拼接,很难保证图像与实体一致[6]。②特制长胶片一次曝光法: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影像密度不均匀、清晰度及分辨率较差。③CR系统专用的全脊柱成像设备,将3个IP板呈上下重叠排列置于专用脊柱摄影架上进行摄影,其缺点是连接处图像上下密度不均匀、清晰度差,有时可见IP板边框白色伪影[7]。④全脊柱线扫描,该设备购置费用高昂,患者检查费用昂贵,且检查时曝光时间较长,射线照射剂量偏大。⑤本院放射科所有DR数字化摄影拼接法,准入门槛低,对设备要求不高(CR、DR成像系统均适用),检查费用相对低廉(性价比高),射线照射剂量低,拼接方法简单、实用,拼接后图像质量高,完全能满足临床观察、诊断及测量要求,并可多格式进行网络存储、传输,适合各等级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3.3 拼接法全脊柱数字化成像的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拼接法所得全脊柱X线片:①由于胸段、腰段相重叠区域射线投照角度相反,且均不处于射线中心区域,则对该区域椎体形态、高度及椎间隙宽度需分别观察后作适当估计;摄片时,应在保证全脊柱上下两端包含范围完整的情况下,中心线尽可能向全脊柱中心方向偏移。②由于胸部、腹部脏器厚度、组织密度及性质不同,在保证脊柱影像得到最佳显示的情况下,胸部、腹部相交接区域灰度差别可能会比较明显,故在摄影时应采用高千伏值以降低影像对比度[7,8]。③由于患者改变或呼吸运动,可能导致图像清晰度降低或拼接处肋骨出现“错位”伪影,故在检查前与患者充分沟通,使患者密切配合保持固定并预先进行屏气训练。④拍摄时,摄照范围必须保证获得上、下两帧连续而又部分重叠的影像,否则找不到公共的拼接“目标点”,拼接操作不能完成。

另外,在实际的拼接操作过程中还总结出几点经验:①尽可能保持全脊柱相同的放大比例和最小的放大失真;②尽量选择水平走向、显示清晰、特征明确而又固定的解剖部位作为公共的拼接“目标点” [2];③向临床同时提供全脊柱的原始图和合成图,以便在观察局部的微细结构时相互佐证[5]。

[参考文献]

[1] 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68-469.

[2] 陈华平,蒋书情,杜云,等. FotoCanvas软件在全脊柱摄影中的应用[J]. 放射学实践,2009,24(9):1044-1046.

[3] 张新华,邱勇,张冰,等.X线超长规格全脊柱摄影装置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82-84.

[4] Lonstein JE,Carlson JM. The prediction of curve progression in untreated idiopathic scoliosis during growth[J]. J Bone Joint Surg Am,1984,66:1061-1071.

[5] 秦益民,傅长根,胡毓亮,等. 数字化立位全脊柱成像技术的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6):656-658.

[6] 张新华.全下肢和全脊柱X线摄影技术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7):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