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影像入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medicalimageology teaching and reforming.Metho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image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modified measures were then proposed.ResultsWith the amendm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and progra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the optimized course group was formed.ConclusionImprove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imageology,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great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 in medical imageology.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 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 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 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 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 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 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 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 M 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 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 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17(2):9294.
2阶段式教学法分期
2.1入门识别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初始阶段,时间为1~2个月。在此阶段,由于学员刚刚接触放射影像资料,且对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遗忘,还不能将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与相应的影像学表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复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人体解剖学知识、生理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等。详细讲解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并借助相应的人体组织器官模型,辅以多媒体影像学资料进行授课。
2.2稳固提升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中间阶段,也是时间较长的阶段,一般为4个月。在此阶段,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阅片能力,能根据所提供的影像学教学片推断出相应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状况,也能通过组织器官的大体表现得出其部分放射影像学表现。因此,此阶段教学中,应以简要复习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相应放射影像学表现以及进行相关知识横向比较为主。具体方式可以先总结组织器官的大体表现,让学员根据大体表现推测其放射学影像表现,同时适当增加放射影像学资料,以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员兴趣,拓宽学员眼界。
2.3内化施展期
此阶段为学习放射诊断学的最后阶段,学员已经掌握该门课程较多的基础知识,且有较强的识别放射影像学资料的能力。因此,此阶段教学中,应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重点培养学员学习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员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与提示。在内化施展期,可先给学员提供一些疾病类型或典型病例,学员或成立学习小组自行查阅资料或相互讨论交流,再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归纳疾病特点,总结出相应的放射影像学表现。在这一阶段,教员要对学员的自主学习活动予以支持,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讨论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影像学研究;肝外转移
[中图分类号] R383.3;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005-03
泡型包虫病是一类在地理上广泛分布于于北半球农牧区的少见人畜共患病[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等西部农牧区,主要分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AE是包虫病中发病率较低的类型,因其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个器官,且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不断向周围组织侵润性生长的特点,对患者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肝泡型包虫(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易于误诊为肝癌,又被称为“虫癌”。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包虫病诊治进行了大量辛勤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结果,因HAE在形态学上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其中关于超声CT、MRI等影像学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泡型包虫的病理表现
蒋次鹏[2]将AE大体形态分为巨块、结节和混合三型,以巨块型为多。部分巨块型发生中央性坏死后崩解液化后形成假囊肿。AE标本肉眼观由许多淡黄色或灰白色小结节或小囊泡组成,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囊泡腔内有少量稀薄液或豆渣样物。显微镜下无数囊泡群周围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致形成泡球蚴结节。毗邻囊泡群组织可发生单个或多个肉芽肿反应,甚至发生大量肉芽肿样增生改变,病灶周围肝组织可发生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大量的钙盐沉着通常见于陈旧病变。光镜下观察发现泡球蚴增殖方式有内殖性芽生和外殖性芽生,前者又称为膈膜样芽生,通过此方式将母囊泡分隔为2个小囊泡;泡球蚴通过后一种方式不断产生大量的子囊和孙囊,向周围组织侵犯,如肝门、胰腺或肾上腺、下腔静脉等,成为HAE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主要原因。
2 肝泡性包虫病灶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因AE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HAE研究成为包虫研究的重点,基于泡球蚴病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规律,HAE的特殊影像学特征可归纳为病灶浸润、钙化、液化空洞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可同时表现[3]。超声、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通过各自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了以上病理学类型。
2.1 肝泡型包虫病B超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B超具有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常见的体检、大规模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误诊率较高。在超声检查时显示肝脏增大,HAE病灶显示为低密度与高密度共存的回声光团,周边模糊,后方声束衰减,病灶内及边缘可有散在钙化点或不规则的斑片状钙化强回声光团伴声影。病灶液化空洞特征表现为“空腔征”[3],指在不均质强回声光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无回声的大块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
2.2 肝泡型包虫病的MSCT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CT可准确定位HAE病灶,显示病灶的数目、类型、体积、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尤其可显示钙化及其演变过程,诊断准确率及表现的信息量高于超声。大多数学者将HAE病灶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为实质型或巨块型,Ⅱ型为结节型,Ⅲ型为混合型。平扫时HAE病灶多呈团块状、结节状混杂密度影。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病灶大小不等,直径甚至可达30 cm。病灶边缘不光滑,邻近肝实质可受压萎缩,健叶或段可代偿性增大。病灶内部见环形、半环形、不规则、片状或小结节样钙化是泡性包虫病的CT影像特征,病灶靠周边部分钙化较少见,钙化常围绕在坏死液化区周围。增强后病灶边缘区可见不规则的强化区,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但因为周围肝脏实质的强化而使病灶境界变得清楚而类似“地图征”,病灶范围略大于平扫图像显示的范围。病灶可突破肝被膜生长,并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同时也可压迫肝内胆管致不同程度的胆管梗塞,远端胆管扩张。
2.3 肝泡性包虫病的MRI的影像学表现
肝泡型包虫病灶MRI检查时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混杂信号肿块,内部坏死液化呈空腔样,肿块周边的小泡球蚴不断向周围肝组织呈蟹爪样蔓延,引起低信号的“晕带征”[3]。病灶内及边缘颗粒样及小结节样钙化有助于诊断,但MRI对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注射GD-DTPA 增强扫描病变区多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有时肝静脉、门静脉内可见泡球蚴“栓子”。Kodama等[4]报道的3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50个病灶的MRI表现,其中96%的病灶显示有小圆形囊泡,52%显示有大的或不规则囊泡,90%显示有实性肿块。
3 肝泡性包虫病的血供特点
通过MSCT的后处理技术,如VR、MIP、MPR等,可观察肝内血管与HAE病灶的关系。我科3年中对30例HAE患者进行了MSCTA、MSCTV检查,有13例出现肝动脉及其分支进入病灶,12例出现肝动脉受HAE病灶压迫、移位,呈“抱球”征,5例肝动脉远端狭窄或闭塞;12例出现门静脉及其分支进入病灶,4例出现病灶包绕门静脉分支,14例出现门静脉分支狭窄或闭塞;8例出现下腔静脉受侵或受压迫,导致狭窄或纤细;10例出现肝静脉不同程度闭塞;6例出现门静脉高压和侧枝循环建立;3例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任伟新等[5]报道HAE的DSA 主要表现:① 动脉期可见肝动脉增粗、走行迂曲,包绕病灶,呈“抱球”征象。表面HAE在肝内实质性肿块所可致肝内血管的推移和包绕。②毛细血管期可见病灶呈环行染色,中央区无染色。由于HAE病灶边缘呈浸润性扩展,使毛细血管增生形成周围染色,中央因大量纤维组织、坏死液化组织和钙盐沉积故无染色。③间接门脉造影可见门静脉分支受压推移。
4 肝泡型包虫CT灌注成像的特点
CT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是医学影像学向揭示机体微观代谢和功能成像发展的有益尝试[6],通过测量感兴趣区(ROI)的各项灌注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可以评价活体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王静等[7]把27例HAE病灶边缘TDC分为两型,Ⅰ型(21例)TDC位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之下,Ⅱ型(6例)TDC位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之上,并得出结论HAE病灶边缘VEGF表达很少,并提出疑问:是否可以认为HAE病灶边缘VEGF对于血管生成的作用无或很小?笔者所进行课题将HAE病灶分为病灶内区、病灶边缘区,分别测定了病灶内区、病灶边缘区、病灶外缘0~1 cm、病灶外缘1~2 cm、正常肝组织5个兴趣区的BF、PEI、TTP、HAP等7项灌注值,发现病灶内区血液灌注值极低甚至为零;病灶边缘区,宽窄不均,血液灌注不稳定,BF、PEI、TTP、HAP等灌注值高于病灶内坏死区但低于正常肝组织;病灶周边可见肝动脉、门静脉等血管受推压聚拢,可形成病灶边缘强化的假象。Xue等[8]认为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HAE病灶具有独特的灌注特点,亦可用于同肝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5 肝脏外多脏器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泡型包虫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可转移至肺、脑等全身各个器官,主要有三种转移方式[2]:一是浸润扩散,泡球蚴通过外殖性芽生可在肝实质内浸润成为巨块,甚至侵犯邻近的肝外组织器官;二是血行扩散,病灶脱落的泡球蚴增殖芽逸入血流,如进入门静脉分支,可在肝实质内广泛扩散,形成多发性结节,如进入肝静脉分支,可随血流播散到远处器官,以肺为多,脑次之;三是淋巴转移,病理证实肝AE 可继发肝门淋巴结转移。
5.1 肺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在肺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泡型包虫病灶显示为两肺内单发或多发的,境界不清的肿块,有时病灶体积很大,以下肺野及外带居多,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或有小结节隆起,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病灶内小空泡系转移的小囊泡病灶与支气管相通被引流所致。由肝脏顶部向上穿透膈肌引起的病灶表现为肺炎样模糊影,同时可以伴随有胸腔积液。MRI检查病灶在T1WI上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信号病灶,内部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液化坏死[9]。
5.2 脑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脑泡型包虫病可单发或多发,小脑幕上下均可以发生,以幕上大脑中动脉走行区居多。CT平扫呈密度稍高的实性结节或肿块灶,密度不均匀,钙化不明显。CT增强检查病灶均有增强,但形态有所不同;有些病灶呈结节状强化,有些病灶的中央有较大的增强核心,而边缘也同时呈环形增强;有些病灶内部呈多发“蜂窝状”低密度区并伴边缘强化的境界不规整的结节或斑块灶。脑转移病灶MRI平扫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发聚集的小囊泡样改变,囊泡大小1~10 mm,断面呈蜂窝状,有明显占位效应和灶周水肿,病灶通常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部分小囊泡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小病灶呈结节状强化,体积大者囊壁和间隔呈明显强化,使病灶呈环形强化。
5.3 其他少见脏器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由于肝泡型包虫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侵润性生长的特性,并可通过淋巴道、血道及直接蔓延的方式转移到全身各个脏器[10-14],甚至有报道子宫、甲状腺、乳腺、腹膜后区等AE转移性病灶,继发病灶形态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供诊断。肾转移表现为囊性病灶周边沙粒样钙化,位于肾实质内,左下纵膈转移CT表现为囊性病变周围有结节状钙化。椎体泡型包虫病MRI表现类似于椎体结核,椎体及椎间盘破坏严重,椎体周边可见类似于寒性脓肿病灶,脊髓可严重受压,仅通过影像学诊断非常困难。囊型包虫病合并泡型包虫病非常罕见,但曾有文献报道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脾囊型包虫病。转移至心包的泡型包虫病灶B超示中强回声实性团块并有钙化,CT平扫及增强显示混杂密度占位,低密度小囊聚集和小圆形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6 影像学新技术对泡型包虫病的诊治研究
6.1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肝绝型包虫的治疗作用
HIFU治疗技术是将高声强超声能量聚焦在某一点上,形成焦点,从而通过高温等生物学效应破坏肿瘤组织或病变,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肝泡性包虫病经HIFU治疗后[15],靶区内虫体因高温导致凝固性坏死,泡球蚴的生物学特性丧失,但仍然有占位效应。与常规手术比较,海扶刀治疗肝泡性包虫具有明显降低治疗费用、避免患者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疼痛及不适、避免手术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等优点。
6.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泡型包虫病的研究
DWI利用MR对水分子运动检测十分敏感的基本特性,测定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使MRI成像对人体的研究提高至分子水平。因肝泡型包虫病特有的生长方式,病灶内水分子运动相对受限,因此其表现扩散分数值明显低于肝囊型包虫病的ADC值。肝泡型包虫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区的ADC值不均匀,如果坏死区继发了细菌感染,产生大量粘稠度高的液体,可限制水分子的运动,液化坏死区ADC值可降低,但这种结论尚待更多的学者加以研究。扩散成像技术可通过DWI、ADC值、ADC图从分子水平为包虫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6]。
6.3 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的诊断
超声造影成像,即造影增强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借助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提高图像的对比分辨力,有助于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AE具有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17]: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内均无造影剂流入,即无增强表现。在动脉相就迅速呈现负显影状态,并延续至门脉相及延迟相,这种独特的超声造影表现,使其与肝脏血供丰富的疾病,如原发性肝癌,或少血供的良、恶性局灶性病变均形成明显的对比,基于此可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7 小结
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在临床投入使用,以及医学影像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结合实验室检查,泡型包虫病准确诊断不再困难,超声、CT、MRI等学科通过自身优势,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诊断、治疗、病情监测的信息。AE可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健康损害,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以及通过影像学手段加以治疗,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WHO/OIE (2001) Manual on echinococc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a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 [R]. Paris: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and World Health Health Organization,2001.
[2] 蒋次鹏.泡球蚴病研究回顾[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1):65-68.
[3] 徐明谦,戈小虎,孔长青,等.肝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5,82(4):249-252.
[4] Kodama Y,Fujita N,Shimizu T,et 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MR findings in the liver [J]. Radiology,2003,228(1):172-177.
[5] 任伟新,肖湘生,陈鹏,等.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 表现及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6):496-498.
[6] Miles KA,Hayball M,Dixon AK. Colour perfusion imaging :a new applic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J]. Lancet, 37(3):643-645.
[7] 王静,任波,刘文亚,等.肝脏泡球蚴病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36-1039.
[8] Xue M,Bai R,Li F,et al. Differential value of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epatic metastastes and hemoangioma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adiology,2008,31(3):152-155.
[9] 刘文亚.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D].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10] 张梦岚,周世英,张淑坤,等.胸椎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4):510.
[11] 马立公.肝泡型包虫与脾囊型包虫并存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68.
[12] 孙绪荣.心脏、心包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15-717.
[13] 王建.子宫泡状棘球蚴病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3):147.
[14] Reuter S,Seitz HM,Kern P,et al. Extra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without Liver Involvement:a Rare Manifestation [J]. Infection,2000,28(3):187-192.
[15] 王晓武.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泡性包虫可行性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4):252-253.
某患者是航空公司的机长,因为左眼受伤到某市级医院就诊。经过医院检查,被确认为左眼巩膜裂伤,医院决定行巩膜裂伤缝合手术,患者单位的领导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同意施行“巩膜裂伤缝合术”。医院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发现:左眼上直肌止端前有一“L”形巩膜伤口,3×5毫米大小;上直肌止端后7~8毫米处有一处巩膜裂伤,斜行向下延伸,难以暴露其终端,伤口缘内卷。手术中,医生摘除了患者的左眼球。但是,在眼球摘除之前和之后均无患者和患者单位的签字,摘除的眼球也没有送病理检查。
据主刀医师陈述:在手术中,眼内结构看不清,眼球塌陷,眼内容物溢出,测试无光感。但上述内容在原始病历中并无记载。患者说,他在手术过程中听到如下对话:“角膜怎么样?”“角膜是好的”,于是眼球被摘除了。但是,在患者是否同意摘除眼球的问题上,双方的说法截然相反,主刀医师说,当时患者已经口头同意摘除眼球,是在摘除后后悔了才没有事后签字。患者说,他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时讲自己是飞行员,摘除眼球的事不能自己做主,需待单位其他领导来了以后才能决定。
眼球被摘除后,患者认为医院构成医疗事故,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律师解答:
知情同意权是患者有权知晓与自己的诊疗护理相关的情况,并对医务人员所采取的诊疗护理措施予以认可的权利。
知情同意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知情,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同意。《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执业医师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医务人员的诊断分析、医疗费用、检查项目、治疗后果、医疗机构的诊疗护理制度等有权进行了解,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详细、真实的予以告知。在知情的基础上,患者有权进行选择,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采取的措施。例如,《执业医师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在本案中,医院决定给患者实施巩膜裂伤缝合术,患者的单位领导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同意进行该手术。因此,可以认为患者一方已经了解了巩膜裂伤缝合术的情况,也同意医院施行该手术。医院本应当给患者实施巩膜裂伤缝合术,但事实是,医院给患者实施了眼球摘除手术。这既没有得到患者的签字同意,也没有得到患者单位的签字同意,违反了术前签字制度。术前签字是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行使,患者因行使知情同意权而承担手术的风险。当然,医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出现新的情况而改变原有的手术方案,但在情况并非十分紧迫危险,患者有同意与否的行为能力时,必须取得患者的同意。即使患者无法表示同意与否,也应取得患者家属或者单位的同意。本案中,患者是有行为能力的,而且患者是一名飞行员,失去眼睛意味着将结束他的飞行生涯,因此在摘除眼球前,医生更应征得患者的同意。综上所述,医院应当为擅自施行眼球摘除手术的行为承担责任。
由于医疗活动的专业技术性很强,且患者处于需要救治的地位,患者相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而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需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患者权益意识,在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息,陈述利弊的基础上,一旦患者和家属作出选择,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该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选择。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
什么是病历?对病历的管理有何规定?
律师同志:
一位女士不幸遭遇了交通事故而受伤,住进了一家医院治疗,医院为她施行了手术。在治疗期间,医院共对患者进行了三次摄片诊断。不久,交警部门为了进行交通事故处理,通知患者进行伤残事故鉴定。为此,患者的家属到医院取摄片,但医院的工作人员告知他们,患者最初拍摄的摄片已经遗失,医院的医务处开具了书面证明确认摄片遗失的事实。不得已,患者只得重新拍片。后来,患者的伤情经某伤残鉴定中心鉴定,结论是:患者的左股骨骨折,左胫、腓骨骨折,已经分别构成十级伤残。为此,患者认为,由于医院把她的摄片丢失,致使她重新拍摄的摄片无法反映她的真实伤情,使她本来至少构成七级伤残的伤情目前只能被评定两个十级伤残,造成患者向交通事故的另一方当事人索赔的档次下降,给她造成了损失。患者与医院进行交涉,却没有任何结果,于是患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医院承认,医院的医生把患者的摄片借出后,因为保管不善而丢失。但是医生丢失的摄片与患者伤残等级的评定没有任何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因为摄片的丢失而导致伤残等级降低,所以不同意给予患者赔偿。
律师解答:
本案是一起因为医院丢失患者的X线摄片引发的医疗纠纷,患者认为医院丢失摄片影响了其伤残鉴定等级,造成了经济损失,要求医院给予赔偿。
X线摄片是病历的一种,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是患者健康情况的档案,它不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护理的依据和医学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还是重要的证据材料。
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病历和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患者负责保管。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1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
1.1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现状
科技的进步使影像设备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光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对于疾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经验丰富、基本知识扎实的影像医生才是诊治疾病的关键。对于病人的负责和生命的尊重,要求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理论知识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基础。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仅约6.9%的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知识掌握在80%以上,而有约57.1%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50%以下。同样,大约37.5%的学生上课时仅仅是简单的画书,约9%的学生上课时随便听听,而仅有53.5%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约17.5%的学生课后花1~3小时的时间学习影像诊断学,而约79.9 %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少于1小时或者根本不学习。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理论学习是基础,是将来诊断疾病的关键。a
1.2医学生影像诊断学读片能力现状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一个影像科医生或者影像专业的学生其能力的最终评判标准都是以临床读片能力为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为将来走上临床、诊断疾病做准备。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约有13.2%的学生读片能力是能够详细地描述影像图片,大约49.7%的学生只能简单地描述,而约有37.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前,医学生影像诊断的实际读片能力还是十分欠缺的。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最初步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依据,及时的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愈疾病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医学生影像诊断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现状分析
2.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态度决定高度。作为医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要知道学医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是为了救死扶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6.4 %的人根本不喜欢医学。很多人学医可能是由于父母所迫,也有人可能是为了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有学习的兴趣,也就缺乏了该有的专注。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影像诊断学以及任何一门医学课程所必需的。正确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
不断的思考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当前,影像诊断课程学习主要以老师讲授和PPT展示的方式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就是一味地接受,没有反思,更没有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质疑。这样一种被动的,不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低效。通过思考,我们才会知道某种疾病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征象,才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被动接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应付考试,则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刻板,缺乏创新。
2.3缺乏足够的读片练习
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但其终究还是要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临床读片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读片练习。但是,我们在学习影像诊断学过程中缺乏读片的练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量有限的影像图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需要。同样,在影像诊断课程中也鲜有临床见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进一步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与此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影像读片库。课堂时间有限,而课后练习不足,使得我们的读片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高。临床读片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不断的重复和不断的练习。
2.4课本典型表现与临床无法衔接
当前在我们的课堂上或书本中所讲授的影像图片都是关于某些疾病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影像表现。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每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未必都像书本上描述的那样典型和直观。面对这些不典型的影像图片时,很多人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典型的表现是为了更直接地去了解这种疾病,是初学者入门的桥梁和导师。说到底,非典型的影像特征也是从典型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根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顺藤摸瓜,从而正确地诊断疾病。
3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策略
3.1扎实基本知识 建立学科联系
影像诊断是通过影像图片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张张影像图片就要对部分疾病进行诊断是一件极其困度的事情,因此要求我们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比如,当你拿到一张影像片,你首先要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部位,是头部,胸部还是四肢。其次,要对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征相高度熟悉。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都有其特征性的变化。熟悉疾病的常见表现可以让我们在诊断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再者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病理过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所获得的影像图片,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各学科间的学习和联系。解剖、病理、内科和外科,这些都是和影像诊断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疾病最终的转归是怎样的?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不断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像诊断学理论水平。
3.2画图和观察病理标本
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结构都有其特征,每一种疾病在影像图片上都有其特殊的表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像表现,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解剖学,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画图,将人体各个局部的影像特点了然于心。画图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绘画,包括肢体的协动,使得我们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同时也便于理解。而病理标本可以让我们从组织层面,观察病变器官的形态,对于其最终影像表现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感性的方法,进而提高我们的影像诊断能力。
3.3建立适合学生的影像图片库
影像读片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当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很少有适合学生使用、对学生开放的影像图片库。影像图片库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不受约束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疾病,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热情,对于提高其读片能力大有裨益。当前,建立影像图片库,加强读片练习可以说是提高医学生读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4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通过试卷的形式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检查。然而,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卷的形式、基本理论知识,无疑让很多的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前突击就可以通过考试。同样,理论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最真实的读片能力。我认为,当前我们的考核应以读片能力为重点。通过提供影像图片、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报告,给学生自我诊断的机会。影像图片和病史报告是反映疾病状况最重要的依据。这样的模式可以激发热情,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通过这样一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读片能力。
4 提高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总结
医学生影像诊断学理论学习和读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大量的读片练习是关键,但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效率,提升能力仍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