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急诊科治疗流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结论: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专科治疗时间,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2-01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78±8.63)岁;体重56~85kg,平均体重(64.75±10.23)kg;发病至就诊时间2~8h,平均就诊时间(4.38±1.42)h。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55±8.53)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7±10.1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8h,平均就诊时间(4.40±1.38)h。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急诊科采用常规程序护理,接诊后挂号、分诊,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症状、言语、肢体活动等,遵医嘱进行开放气道、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药等急救操作。检查完成后联系收住科室,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实施院内转运 [2]。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接诊前接收到120提供患者的信息时立即准备平车、心电监护设备、急救药品、器械。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启动绿色通道,按规范的急救程序,在15min内迅速完成病情评估,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措施 [3]。在医生诊疗的同时,护士迅速完成血液标本的取样和送检,20min内完成CT、MIR、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 [4]。同时电话联系专科医师现场会诊,根据检查结果迅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供患者家属选择。有手术指征者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5]。
1.3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表1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后急救效果比较
注: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比较,*代表P
3 讨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04-01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救治能力和处置效率,不仅反映急诊科急救能力,也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和引起医疗纠纷[1]。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急诊病人中造成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1.1 科室床位紧张
由于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滞后,参加社保后就诊方式灵活,大量患者宁愿舍近求远到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城市大医院就医,因而造成少数大医院就医难和住院难。许多急诊患者因病房无床,需要科室调整,甚至需要院机关出面进行全院内调整,才能收住入院。
1.2 等检查结果及会诊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较多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分钟以上才能出结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会诊[2]。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3 患者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常会遇到各种情况的特殊患者,因多种原因造成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稍有不满便打骂医护人员,毁损医疗设备;一些自杀服毒患者常不配合检查治疗,延误抢救;一些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不服或支付医疗费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干扰救治,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
1.4 留观观察
一些就诊时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又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中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治疗。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多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通常需要滞留24~72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确诊转科。主要由于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影响因素
2.1 收治流程方面
现今大多数医院急诊收治流程,通常采用先由急诊科检诊分诊,对诊断明确的单一创伤或单一系统疾病患者收到相应专科治疗。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先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待稳定后再收入相关科室[3]。对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车祸伤患者按“绿色通道”先检查治疗,后收费办理手续的一路畅通方式收治。而对多发伤或多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各专科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常出现相互推诿、拒收、拒治等问题,使急诊科医师十分为难,有时不得不请院机关出面裁决决定收治科室。
2.2 患者需求方面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杂性了解不够,对医护人员常规的检诊和治疗程序也不熟悉,到医院后都希望能够尽快得到快速检查和有效治疗,对医疗的心理期望值往往较高。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加上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常忽略了及时与病人及其亲属的沟通。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不但得不到病人的理解,还常常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
2.3 医疗处置方面
急诊科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医护人员编制相对不足,而急诊病人就诊具有随机性、复杂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当大量伤病员突然涌来时(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医护人员更显得严重不足[4]。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使许多病情较轻的患者往往要等候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2.4 急救水平方面
目前担任急诊工作的医生多为固定加轮转模式,轮转医生受专科知识单一限制,对跨专业疾病常无能为力,容易误诊漏诊。而固定的医生由于受现今大多数医院管理权限的限制,急诊科只是一个中转站,主要做分诊工作,急诊救治能力难以提高。这些都难免使一些疑难危重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延长。
3 改进对策
3.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投入不足,医疗设备落后简陋,固定的专科医生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有时,还将一些在住院科室业务素质差、人品表现不佳的医护人员安排到急诊科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3.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护士分诊、医生检查、护士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5]。其中,患者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费时最长。医院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设置专门的由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保障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有效缩短在一些环节中的等候时间,以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3.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书写医疗文书等事务方面。无暇倾听病人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使得一些病人和家属不理解,甚至产生不满,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干扰和拖延患者的诊治。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
3.4 转变思维观念促进学科建设
由于急救医疗法规建设滞后,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对急诊权限、就诊范围、急诊财政、急诊人力资源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多数医院仍然按保障院内收治,急诊以分诊为主的传统思维习惯处置急诊病人。因而急诊科医生的专业技能难以提高,急诊学科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也难以造就出高水平的急救专家人才和出高水平的医疗成果。因此,需要院机关的决策者转变思维,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急诊发展模式,放宽急诊收治权限,如建立急诊ICU病房,创建急救创伤中心等。使急诊医生有得到专业锻炼的场所和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急诊学科建设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莹, 蒋婕, 陶然君, 等. 急诊科患者滞留现象的研究及对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012): 1435-1438.
[2] 杜淑华, 赵秀芹. 部分急诊患者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与改进策略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24): 56-57.
目前包头市二级以上医院十余家,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为独立科室。各家医院急诊科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基本上无真正意义上的急诊ICU及急诊病房。由于急诊科医生的轮转制度,虽可熟练完成一般初步急诊急救工作,但缺乏对重症患者连续治疗和观察的专科经验,仍停留在简单初步的快速诊治水平上,尚缺乏深层的和延续的治疗。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采用模式是“支援型”及“转运型”,即:医师不固定,轮转急诊,病人在急诊科初步诊断,相关科室会诊,转入各专科进一步治疗。这样造成急诊医生什么病都看,什么都不精,学术水平无法提高。急诊工作无节假日,常常超负荷劳动,收入水平又明显低于专科医生,这些原因造成急诊医生心理不平衡,长期如此,将影响急诊急救的发展。
发展方向
国际上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应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如MICU、SICU、NICU、PICU等[1]。建立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以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改变现有的急诊服务模式和制度已成为必然[2]。
笔者认为根据包头市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水平,医院急诊科应强化急诊急救体系一体化,即急诊(包括院外急救)-ICU(危重病监护强化治疗)-急诊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这一体系至少应首先在包头市三级医院尽快建立起来,因为有了ICU,可以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了急诊病房,急诊科医生可以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培养急诊医生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例的整体认识,对急诊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抢救大有益处。
建设措施
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急诊急救医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与广大急诊急救工作者不断更新急诊急救理念有极大关系,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明更新急诊急救理念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急诊急救医学要求每一位从事急诊急救工作者都应该系统地接受和贯彻现代急诊急救的理论思维,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急诊急救专业技能,不断追踪、时时更新急诊急救知识及理论。
稳定及培养急诊急救队伍:医院急诊实现专业化救治、综合医院急诊应从依赖型、支援型向自主型转变,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急诊医疗专业队伍[3]。急诊急救医学在医疗专业中还属相对年轻的专业急诊急救医生的收入还不尽如人意,为稳定急诊急救队伍医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对急诊急救专业人才进行再培养和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及学习班,努力打造一支应急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急诊急救专业队伍。
规范急诊急救流程:要使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变的更为顺畅,更为快捷,必须强化急诊急救一体化系统建设流程,减少院外急救,急诊科、中心ICU、各专科医生间反复、多次重新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频繁程序,建立起更具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急诊急救流程,真正起到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
强化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与作用:目前,我国医院的病历管理上,急诊急救病历的管理相对混乱。这样不利于急诊急救专业发展,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可能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卫生行政部门应发挥作用,组织专家编制统一的急诊急救病历,强化病历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脑梗脑梗死;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管血流障碍导致局灶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相应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出现脑梗死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长短决定着患者预后恢复的好坏。因此,减少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预防再灌注的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1日起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管理,并记录了到诊到溶栓的时间。从2015年1月1日起本院开始增加了标尺管理,严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执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与去年相比,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急诊室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自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1日经本院急诊科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纳为观察组。对照组为自2014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由本院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为起病5h内到诊急诊科,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经NIHSS评分为5~12分,且行颅脑CT未见梗死灶,排除了溶栓禁忌证。其中观察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62.5±13)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4.3±12)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具体措施包括:患者排号就诊,就诊后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体温的测量,然后安排医师接诊,医师询问病史及相关神经系统检查后下达医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要求行颅脑CT及抽血检查,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护等。结果回来后,有指征者再通知神经内科专科医生会诊,并收住院溶栓治疗,无指征者在急诊科行输液观察。
1.2.2观察组
护理人员得到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严格按照流程,对患者就诊后的1h内完成所有溶栓前检查。具体方法如下:(1)早期识别,患者挂号排队时,即主动询问患者或家属,使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2min内进入抢救室,进入管理的流程。(2)进入流程的患者均由1~2个经过培训的抢救室护士专门负责,与患者积极沟通,利用10min时间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同时再次识别,呼叫医生接诊。(3)在接下来的35min,患者已经在走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流程了。护士对患者进行吸氧,完善心电图、指尖血糖检查,同时进行脑科监测,开通静脉通道,并抽取相关血液,待医生下达医嘱后即送检查,并组织人员护送患者进行胸片和颅脑CT检查。(4)等待结果回复,如有溶栓指征而没有禁忌证,则在医生下达医嘱后送患者入住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如没有溶栓指征,则在急诊科输液观察。(5)利用空档时间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致于患者有良好的准备配合治疗。整个流程每一个步骤都有1个护士跟踪负责,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确保在就诊后1h内完成并护送患者入院。参考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制定的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的关键时间目标[2-3]。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接诊到溶栓药物进入血管的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定位症状恢复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当停止供氧供血5min~1h,大脑的缺血灶中心部位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这部分组织即使回复血供,功能亦不会恢复。然而缺血中心周围的脑组织我们称为半暗带,半暗带的生物电活动虽然停止,但在3~6h内恢复血供,半暗带的生物电活动是可以恢复的。溶栓再通的目的就是拯救半暗带的脑组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6h,故争取溶栓时间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其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6]。刻意的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分工,使脑梗死患者进入急诊室的每1秒每1分钟都能得到高效的利用。包括床位的安置,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通道的建立,病史和标本的采集,接诊医生的协调,各个功能科室之间的转运,使患者自进入急诊室的每1秒都能得到有效的护理和治疗,保证患者在就诊后1h内能急性溶栓治疗。本院自2015年1月1日在急诊科施行脑梗塞患者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而之间半年仅是时间的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较前有明显缩短,功能恢复显著,患方满意度明显升高。可见急诊护理流程管理的效果显著,意义十分重大。所以,积极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能使抢救开始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最小化,使整个抢救过程最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7-8]。
参考文献
[1]杜建蓉,荣秀华.影响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西部医学,2006,18(2):164.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171.
[3]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5-137.
[4]朱秀芬.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
[5]李灵芝.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26.
[6]杨武,李晓萍,邓朝霞,等.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筛选价值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9):3657-3659.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3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策略
3.1急诊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医院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等方面向急诊科倾斜。急诊专业的发展需要固定一批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应坚持将急诊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和发展,使得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够熟练地处理内外科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等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人才及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急救专业培训可以采取“走出来,请进去”的办法,一是把医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短期培训,二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授课、培训。
3.2急诊医学科的技术提升
急诊医学是综合性的跨多专业的学科,服务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的任何年龄的急重症患者,急诊科医师应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急诊工作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每位急诊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气管插管、电复律及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医院职能科室应定期对急诊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4急诊服务的发展策略
4.1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系统,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有必要。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中毒、电击伤、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均在来院后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白金10min内积极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或手术者,急诊医师电话联系相关科室,先行检查或特殊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危为安时再补交相关医疗费用。
4.2急诊的医患沟通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其医疗水平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医患沟通引发患者较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详细和完全的指导,患者遵医嘱的几率增加从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科室,看似平稳的患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可让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科的医患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务人员适时、恰当、如实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名誉安全。国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对其诊后行为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