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复原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 高中生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一词最早提出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的,被认为是儿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种恢复调节的能力。随着复原力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复原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者Martin和Marsh就学生复原力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成功应对学校日常学习活动中典型的学业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我国学者徐浩岚和邹晓丹在《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一文中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的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根据众多研究可将中学生复原力概括归纳为:中学生在克服日常性学习所带来的挫折困难以及应对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所产生的能够以一定的标准维持自己行为的平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心理暗示达到自我情绪修复的能力。

1.2 高中生复原力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不盲从但思想认知不成熟。同时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升学竞争,外界环境等干扰使得其复原力具有诸多特点。其一,环境调控性。由于高中生处于思想认识发育阶段,外部环境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难,挫折,充满竞争环境,更能激发其产生复原力。其二,自我恢复性,随着高中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也达到新的高度。在环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解意识。因此高中生复原力并不是用完为止,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恢复调节,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其三,日常发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其面临的学习问题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复原力随着其对问题的测量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其复原力在学习的机遇和挑战中得以不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系数。其四,循序渐进性。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建构适当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的。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可知,培养高中生复原力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其复原力的发展形成。

2 日常学习中对高中生复原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调适消极的学习情绪

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高中后,学生知识需求量增加,学科思维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转换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学生产生弃学或是厌学情绪,加之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一搏,让“唯成绩论”之风盛行。因此,培养学生复原力有助于适当减缓学生学习压力,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将正确的教育意图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恢复学习动力。

篇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1-0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是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当前高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类问题可以说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这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考试焦虑,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这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加上现在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现在高中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的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

(三)因青春期性烦恼产生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高中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有的同学对异性有好感,有的男同学见了漂亮的女孩子心跳猛烈,面颊发热,惶惶不安。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四)因对自己的形象不阂舛产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由于处于青春期阶段,因此特别注意修饰自己的形体、容貌,讲究外表“风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形象满意的,特别是一些女生,对自己的外貌体形不如别人感到烦恼和痛苦,因而产生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有的为阻止身体发胖而引起厌食症,同时还常会以追求名牌消费来补偿自己形象的不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偏激。

针对以上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及心理咨询结果调查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望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篇3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发展,不管声乐还是器乐,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音乐教学的实际,谈谈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与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声乐的现状

    高中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发声基本功未练到家。发声的位置,对声音控制、从声母到韵母的过渡、从一个字的发声到下一个字发声的过渡不连贯。对声音的高低、长短以及换气的时机方法和技巧把握不到位。

    高中生在学习发声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发“紧”,效果窄、尖、亮、刺耳而且僵硬,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发声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找准发声位置并过分强调声音靠后,且咬字发声的方法和过程不正确,使字与字之间的咬字动作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其结果是气息憋闷、喉肌紧绷造成舌根僵硬,唱歌时会出现脖子粗脸颊红的现象。正确的发声是在身体相对松弛的状态下完成的。发声的位置掌握不当,气息支持不好以致颌关节僵硬,喉咽部既紧又卡,致使牙关节与咬字过分用力,字与声脱节,声音状态不统一,两肩放不下,胸腔打不开,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声音缺乏流畅性和圆润感,咬字僵、声音紧,缺少圆润的混声共鸣色彩。

    2、声乐练唱的程度没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声练习最好的时间是早晨,称之为晨炼。在炼习正确发声的基础上,所炼曲目应达到一定的数量、演唱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还应逐渐地培育属于自己的唱风唱态,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心理素质不佳影响了演出高考的正常水平发挥。 

    心理素质不佳也是在声乐学习和演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好,课上课下、台上台下反差比较大。课下、台下发声演唱的时候,身体放松、神态自然、歌声流畅圆润、歌曲处理层次分明、感情真挚,可是一到了舞台上或考场上就一反常态,反差比较大。

    二、突破高中生学习声乐现状的对策

    1、相互学习指导,苦练基本功。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耐心地引导学生练习发声,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发声及产生共鸣的位置和过程,舌根保持自如稳定,上下腭打开,形成良好的共鸣贯通的咽腔空间,采用流畅、均匀的呼吸来歌唱。一个字的发声、吐字要清晰准确,先声母,后韵母,清晰地圆滑流畅地过渡而来,这样所发出的声既圆润流畅、字正腔圆。平时多进行“a”、“u”等元音字母的练习,少练“i”这种闭口的母音,并借助“哼鸣”反复练习,来寻找发声的最隹位置、方法和效果。  

篇4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了解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摆正认知,实现良好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机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与哲学教学资源,渗透心理疏导,引导高中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群体共性,将心理疏导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心理疏导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明确目标。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将这种需求融入教学目标,才能让心理疏导真正发挥作用。生活与哲学面对的是高二学生群体。没有高一的新鲜也没有高三的紧迫,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成绩引起情绪的剧烈波动。但也正因如此,学校、家长给予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让这一时期的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莫名焦虑和孤独感,分班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笔者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挖掘心理冲突的根源,学会管理情绪,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二、巧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心理调适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挖掘冲突根源,实现情绪宣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知识点也最为抽象,难理解。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在课堂做了一个互动环节――我和我的对话。用PPT投影“过去的一年,我 ,因为 ;现在,我 ,因为 ”。请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横线上相应地填入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和原因,并请大家写好后客观真诚地向一位同学(可自选)倾诉。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写一封信给进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显,在这里的情感表达是意识的表现,而且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则是客观的物质表现,物质决定了意识。这个互动环节的设计,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挖掘无故低落、烦躁背后的真实因素,正视心理冲突的根源。在与人倾诉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情绪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也能拉近双方关系,加深进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课后作业,更是启发了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鼓励进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实现自我状态的调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换位思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借助社会上热议的青年与老年人让座之争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后,启发学生: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矛盾是哲学矛盾的具体体现,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必然的,在我们体验到矛盾斗争性带来的困扰时,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创造条件,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呢?

很明显,宿舍、班级人际关系冲突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面的观点去看问题,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和谐人际关系。

三、丰富社会阅历,优化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语言的艺术、语速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表达不同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需求,挖掘冲突根源,实现自我心理调适。所以,教师应当尽量优化语言表达,丰富社会阅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调整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开展互动,心理疏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篇5

一、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

二、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措施供大家借鉴。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例如: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教师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