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就业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68-03

一、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1.调查目的。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校大学生在对未来做规划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业压力越大,对未来的计划把握就不够准确。为此,我们进行这次调查,以期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期望,探讨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就业心态的原因,以及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为大学生就业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2.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我们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也进行了个别同学访谈,以对问卷调查内容加以补充和细化。对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和海洋大学分校区寸金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搜集尽可能翔实的资料数据,尽可能为数据的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此次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我们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两院校各发放11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98.6%,在220份问卷中,男生填答问卷130份,女生填答90份问卷,分别占59%、4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就业心理。(1)关于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在同学们对就业信息关注程度的调查中,受访的300人中仅14%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十分关注,48%的同学表示对就业信息比较关注,33%的同学偶尔关注,但有5%的同学表示几乎从不关注就业信息。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关注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的,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并了解各种就业信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有关,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仍处于失业状态,他们通过关注就业信息,来让自己能够更好、更快的就业。(2)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态度。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然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焦虑,从上面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41%)的同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焦虑,很有压力;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做好就业准备,就能较好就业的同学有32%;真正感到就业形势对自己来说比较乐观的同学只占到了总数的13%。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缩小,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3)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25%的同学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大学生太多、供大于求和大学扩招。另外,有1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不相符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1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再就是,有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某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还有6%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国家的政策不够支持。可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扩招所引起的毕业生太多,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进一步导致的人才供需不平衡。(4)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不平衡心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还没有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极易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表现出过于自卑或自大,心理脆弱、心态失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两校共有3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就业时,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2.有关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分析。调查数据显示,88%的学生肯定了家庭对个人择业的影响,73%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具有一定影响力,而15%的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的影响重大,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没有影响的占8.7%,3.3%的学生认为有其他影响。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家庭对个人择业是有影响的,甚至起着重要作用。

3.大学生期望从事的就业领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期望在政府部门从事工作的有23%,在国营企业的有32%,在外资企业的18%、在私营企业的7%、在乡镇企业的2%、自主创业和非政府组织分别是14%、4%。从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政府部门、国企及外资企业,就业期望高,占总比例的73%。其次,由于就业压力影响,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总比例14%,选择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就业的学生期望过低,占总比例的13%。

4.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期望。在对“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占前三位的是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收入高,而工作稳定、能力得到提升、自由度高、社会评价好次之。当代大学生更渴望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不太看重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这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密不可分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我们不敢奢求既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又能有较高的社会评价的职业,而这些职业通常要求也会很高,他们往往退而求其次,这也是出现大学生当掏粪工现象的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看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期望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整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尽量向安排就业倾斜。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2)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把握。整体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打基础。(3)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信息网络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4)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动向。当代大学生多数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渴望,在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只是苦于缺乏引导和扶持。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等,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高校应当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重理论学习,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社会所要求的技能与知识。对此,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广大高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2)优化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各大高等院校在进行扩招的同时,应该对本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同步的优化升级,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更好地为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物质保障。(3)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与辅导。健康的择业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应贯穿教育始终。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是一个薄弱环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首先是要加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通过科学的自我综合评价,平衡大学生择业心理,提高抗压能力。其次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择业心理健康服务,为毕业生多渠道多途径提供心理帮扶,特别是弱势就业群体,帮助他们科学地调整心态。

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念。(1)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培养自身勇于创新、勤奋踏实、团结合作、乐于竞争等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2)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3)大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在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时,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就业准备,例如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得一些职业证书;关注就业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就业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习机会,获得就业经验等。

参考文献:

篇2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不再是唯一的渠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和乡镇还大有用武之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固有的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适中的就业期望值,不盲目攀比追随,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给自己正确定位。现在无论选择在哪里就业,应该说都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应该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创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我省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由省教委掌握,各学校掌握各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当毕业生回到生源地后,就业情况就由各地市州人事局掌握,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业指数系统的建立可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对学校而言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该指标对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可让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学校的就业情况心中有数,同时该指数能为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供给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使高校之间相互合作,打破学校的界线、专业的界线和学历层次的界线,形成一个学历层次多、专业面广、毕业生数量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大力发展网络市场,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政府要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公告制度,用人单位必须把所有空位信息都传送到就业服务中心,而且只有空位信息在人才市场公布几天之后,用人单位才可以采用其他的聘用渠道。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加人事业务和数量,除了放宽户口限制外,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对自主创业、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人事包括保管档案、职称评定、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出具相关证明等。

开展远程人事服务,使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远程服务排忧解难。大力宣传长春市鼓励毕业生在长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供“绿色通道”;毕业生可持报到证随来随存档案;毕业生可持相关材料办理落户手续,无特殊情况,加急户口可在3个或5个工作日内办结;为毕业生提供改派、评定职称等相关咨询服务;探索在高校建立人才市场分市场;加大吉林人才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人才服务。

篇3

一、行为经济学相关概念

1.后悔最小化与偏差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与预期效用理论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假设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期后悔最小化。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在哪里就业,实际是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人们择业、婚姻、购买商品、投资活动等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将来“我不后悔”,即后悔最小化。大学生之所以向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是因为这些城市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如果没有在这些城市的工作经历,他们会觉得“较为后悔”。后悔成为心理偏差基础。为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证实性信息而隐瞒非证实性信息,当其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心理因素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事后聪明、推断偏差;、乐观、维持现状、损失厌恶心理、从众心理[1]等认知偏差。其中“维持现状偏差”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甚大。一些人安于现状,当出现偏离现状趋势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对这种偏离加以修正。人们喜欢选择一个参照点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所处环境。依照参照点考察得失。喜欢维持现状,是“前景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概括为:认知偏差®非理®决策偏差®大学生就业难。2.过度自信当人们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偶然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时,就会产生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一般因自我归因及事后聪明而增强。自我归因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事后聪明是指事后选择性回忆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自己的“先见之明”能力。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2]。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主要集中在过度自信上。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他们往往以受人尊重、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就业决策中,过度自信的大学生普遍低估就业市场所隐藏的风险,对未来就业的“净现值”明显估计过高,容易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状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际是大学生择业中难以对职业、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压力等选项权衡抉择,很难找到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结果。3.羊群行为人们模仿其他人的决策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为降低社会压力的影响,个人往往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羊群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校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的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会无数次讨论就业话题。特别是当工作地点较好、职业受人尊重、收入较高等决定大学生首次就业成败时,更容易造成他们模仿他人行为做出择业决策,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相结合时,大学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中国目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为实现后悔最小化,在“头羊”带领下,争相选择到“北上广深”及其他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求职,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4.群体思维当个人试图与组织保持一致,不加批评地接受组织观点和行动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专家往往倾向于群体思维,他们会表达相同观点,重复同样论述,因为他们大多从其他专家那里获取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在专家之间反复利用。大学生就业往往以同样的职业请咨询老师给出就业建议,做出择业决策。而职业咨询老师一般以就业调查报告为基础给出就业建议。一旦某种择业倾向被大学毕业生牢固持有,这种观念就会自我增强和接受。5.过分外推倾向过分外推倾向突出反映在大学生择业预期方面。大学生喜欢听好新闻和消息,因为意味着就业形势较好,能找到较理想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经济繁荣时听好新闻和消息,生怕坏消息会对就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萧条时倾向于对坏新闻和消息习以为常,将就业前景不乐观看成常态,而对好新闻和消息则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外推倾向放大了大学生就业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当作为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择业决策趋同时,容易产生就业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获得稳定工作,但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他们期望“专业对口”,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可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期望值对接错位将继续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篇4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

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 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2005年毕业人数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 年为559 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 2011年为66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见图1)。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完成的“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47.2%,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摘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滞后,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渠道狭窄,职业定位存在偏差。我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现行的政策存在系统性和规范性差、缺乏可操作性、优惠范围小、优惠险种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等问题。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税收政策,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长期和规范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合理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篇6

【中图分类号】G470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十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篇章中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报告也提出了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基于黑龙江省近4年(2009-2012)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同期的毕业生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当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近四年的统计数据概况

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为189515人,其中研究生15076人、本科生95495人、高职高专生78944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71%。其中研究生为85.87%、本科生为82.76%、高职高专生为77.35%。就业去向分布:到机关就业的约占0.26%;到事业单位的约占3.07%;到国有骨干企业的约占7.36%;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约占15.13%;自主创业的约占0.21%;灵活就业的约占7.01%;参军入伍的约占2.06%;参加服务项目的约占1.56%;到公益性岗位的约占0.08%;升学出国的约占9.56%;科研项目的约占0.23%。

以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黑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总数以达22.09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6.5%。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6%,比同期增长了8.5%。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经过2010年64.18%的就业率低靡后,于2011年再次回复到82.75%,之后继续了小幅的增长。而签约率较高的依然为研究生88.59%,其次是本科生84.27%,而高职高专学生为79.81%。较同期都略有增加。且从2010、2011、2012的就业去向的统计数据来看,升学出国的比例最高,依然是众多毕业生青睐的选择。其次,毕业生多选择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而从近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少,每年都低于0.05%。

三、主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待遇低,流动性大

虽然从连续的4年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从毕业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待遇偏低,稳定性不高。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薪酬偏低,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由于在企业供职的大学生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上缺乏保障,导致了人员流动快,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们的就业态度。此外,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3%的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仅有5%的学生选择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因此,本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背井离乡去省外就业,而省外的毕业生却极少来我省就业,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已存在多年来。这不仅造成了地方的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分布不均

从总体来看,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优于文科类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看,在学科专业上,社会对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在学历层次上,博士、硕士供不应求,本科供需大体持平,而专科(高职)毕业生却是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招生的计划及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致使各专业的需求量相差悬殊。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工作、音乐表演、朝鲜语、公告安全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就业率最低,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不超过7%,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部匹配的深层原因。这也同时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

被调研的162家企业中的17家表示毕业生质量下降、水平降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频繁“跳槽”,另外,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干的精神、违约现象、诚信现象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对策建议

针对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当地的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地开展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多项举措。

(一)出台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工作的政策

当地于2009年4月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配合这一文件,又相继出台了《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方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等七个配套政策。201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经研究联合下发文件,从加强劳动关系基础工作、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依法保障职工权益等10个方面,就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规定。并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有效落实;同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等新模式。

(二)努力加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度

随着黑龙江省加快“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多数院校如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工商职业学院积极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使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就业保持很高的关联度,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要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我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整合

篇7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具体说来,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无论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其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来说,经济增长目标绝不可以放弃。但是,理论和发展经验都表明,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反而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相反则不然。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如重庆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 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篇8

就用人单位而言,观念陈旧,导致用人机制落后,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高学历、高要求,一些同样优秀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实际情况是,被聘用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被淘汰的也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用人过程中,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必要的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进出交流机制,造成有的人长期占着岗位而不发挥作用,有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些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和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进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和部门就业。

就社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也要通过市场配置和优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社会舆论、社会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

其二是体制因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统、包、管”的一条龙服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单纯的国家指令性手段来实现,这种就业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要纳入市场化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人才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比,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则显得滞后而缓慢,集中表现为:行政机关人才接近饱和,且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因事设岗、因岗聘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企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需求不旺;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择业选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且服务项目还处于初级的、低级的水平。这些都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造成了无形的障碍。以凤庆为例,截止2008年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868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市场,已就业的722人,主要通过参加公开招考和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实现就业,真正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的几乎为零。

其三是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说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同等条件下,学历越高,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成功的砝码就越重。凤庆县2001年至2008年回县择业的本科生有16人,通过人才交流,16人全部被推荐就业,就业率100%;而同一时期,回县择业的专科生有196人,通过各种渠道就业40人,就业率为20%。专业结构性矛盾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乃至一定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其人才需求的范围就广,反之,则其需求范围就窄;某一地方某一时期发展某项产业,该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大;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基层缺乏的主要是农业、科技、教育、企业管理方面的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人才,而现有的大学生资源存量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2008年,回凤庆择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的专科生全部被聘用到教学一线,顺利就业,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则少有人问津。同年,通过人才交流招揽回来的16名本科生中,其中1人因专业不对口,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最终通过推荐,实现就业,但却用非所学,发挥不了本人的专长。象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往往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说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之一。

对策及建议

发展经济是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题的根本所在。就凤庆而言,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做好“三篇文章”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开拓农村人才资源市场;二是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三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破除各种人为的限制和束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使非公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场所;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篇9

一、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自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学中设立德语专业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60所大学设立德语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数千名德语专业人才。尽管各学校德语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如“日耳曼语言文学”、“德语”、“涉外德语”等等。但是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生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相似性。上海共有11所本科院校开设德语专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及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其中有一本学校也有二本学校。

二、就业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笔者对上海部分大学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2.访谈法

1)电话访谈:通过外语学院老师及就业中心的帮助,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电话号码,对其就业状况进行了解。本次电话访谈对已经毕业的130名德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采访。

2)面对面访谈:对处于实习期的上海电机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外校学生为辅进行面对面访谈,从而了解他们在面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实习工作的体验与感受。

(二)调查结果

1.毕业后的方向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毕业后大学生的选择方向大致有三种,分别是留在国内考研,出国留学和直接就业。本课题针对第三种选择进行调查。

60%的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喜欢从事相应的翻译工作,中德贸易往来频繁,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德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笔译,这都是就业的一个亮点。23%的大学生喜欢导游工作,当然其中女生占多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发展。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在旅游参观的同时感受着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变化;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45%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喜欢教育行业,在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大学教书或者在例如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国际学校教中小学生。78%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德企或中德合资的企业工作,近年来中德经济交流频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可以从事德语相关工作。还有一些同学从事法律、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2.就业心理

1)工作性质:64%的大学生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只有27%大学生接受挑战性较强的工作。这可能与大学生活节奏有关,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懒散,享受安逸的状态。导致工作后更喜欢安稳的工作,笔者建议大学生应多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2)工作地点: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沿海城市,认为沿海城市工作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薪酬高,但其实中部和西部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物价较沿海城市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就业相关信息:

根据笔者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

1)德语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德语等级的各类证书和口译证书,(例如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是看重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2)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3)提倡网上投简历。目前大学生找工作找实习的主要途径90%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的方式。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网上投递简历(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然后进行面试,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在试讲过程中,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

三、针对德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所提的建议

1.对在校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学好专业课的内容

专业课不仅是我们当初自己选的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学好专业课。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总结,扩大单词量,达到可以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的程度;可以与外教多交流,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在生活中运用德语,读音要标准,发音要清晰打好基础才能为日后更加流利的交流提供保障

2)学好英语

德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考英语四级,充分说明了英语对德语专业同样重要。经调查,多数德语专业的学生工作时还会用到英语,许多德企的工作语言不是德语而是英语,而且频率较多,为了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可以讲德语,还要可以熟练的运用英语

3)增强自学能力

大学需要我们的自学能力,根据笔者所在的班级大一英语四级第一次的通过率为77%,然而第二次却再次通过的人很少,这充分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同学放松了学习,第一通过的同学还有高考后的基础,第二次也没通过的同学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的利用时间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学能力,依然保持高中时学习的热情。

4)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与人的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融入集体让自己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更多的公司倾向于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他们认为这样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5)做好大学的规划

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突然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大学规划,不仅要有大目标同时也要把目标具体化,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这样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就会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刚进入职场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让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的心态,同时也要具有自控力、调节压力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找工作,大城市工作岗位多,但就业人数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城市。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提前做好调查,薪资水平及能力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刚刚进入职场对薪资的要求不要过高。

7)扩大阅读量

德语在未来的职场中多数都只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真正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例如,德国的工业较发达,尤其汽车方面在世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喜欢汽车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增加就业的砝码。

2.对已就业的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保持学习的状态

工作后并不是就与学习没关系,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氛围,在工作中要多向同事请教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自己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熟、更快的适应工作,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会为工作提供不少的动力。

2)及时调整心态

职场中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大学也许早饭可以拿到课堂吃,可以迟到,可以旷课,但工作时要及时改掉这些换毛病,让自己尽快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当同事抱怨老板责骂的时候,先不要反驳,冷静下来好好反省下,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及时改正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3)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些刚刚毕业的同学会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棘手,工作后我们便真正的踏入了这个现在的社会。在职场中与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差别,职场里更看重效率与能力,进入到新的环境就要调整我们处事的方法,处理好这些关

此次调查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分担各自擅长的部分,才得以保证调查有条不紊的进行。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并对正在学习或已经工作的德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金巧英.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光明未来——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分析[N].中国科技信息,2010-8(16)

[2]张兴国,许百华.网络招聘的利与弊[J].中国人才,2004-11

篇10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60万人,其中上海全市应届毕业生达17.5万人,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9万人和7000人。在连续扩招及经济危机双重压力下,毕业生与社会提供岗位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加上每年农村涌入城市的务工人员、社会人才资源的正常流动、往届毕业生的积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就业存在诸多困难的时候,利用社会合力,积极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依托行业协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依托行业协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属于我国《民法》规定的社团法人,即国际上统称的非政府机构,又称NGO,属非营利性机构。行业协会具有三大职能:包括为企业为服务的职能,自律、协调、监督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和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职能[1]。上海行业协会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建立以来,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至2007年底,全市工商领域已拥有231家行业协会[2]。行业协会由于具有自身独有的资源、组织和人才优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行业协会了解市场动态,明确企业需求,提供信息便利,优势得天独厚

目前,各类招聘会众多,但普遍缺乏针对性,运作精细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和学生都花费许多精力,但是效果差强人意。而行业协会对市场动态、企业状况有着第一手的资料,对各行业所需紧缺人才做过的大量调研,如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和高校,从中建立桥梁,使高校与企业面对面,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再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和资源,必将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2.行业协会服务企业,服务高校,服务自己,一举三得

我国行业协会属于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的性质决定了行业协会具有服务性。做好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服务是行业协会的重大职能之一,帮助企业提供人才信息、帮助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也是行业协会义不容辞义务。凭借为企业与高校大学生构建交流和平台之举,行业协会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促进协会的良性发展。

3.我校与行业协会的长期合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2000年由三所在全国和上海有影响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合并而成,这三所高职高专院校在合并前,已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特别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的领域,学校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合校后,学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历史基础之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大多分布在冶金、化工、材料、机械、电气等相关行业,多数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认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包括下属二级学院一直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有着良好的交流,为与各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行业协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探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该项工作的探索者。2008年3月,在就业市场紧缩的情况下,为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就业机会,在专业教授的引导下,材料学院第一次尝试了与上海新材料行业协会和上海市钢铁服务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两场小型专场招聘会。命名为行业协会专业招聘会,由材料学院主办,在学校里举行,全部免费。两场共邀请单位共30家,提供岗位120余个,因初衷是面向本院系,故只涉及到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等几个专业方向,覆盖面较小。虽然通过此次招聘会解决学生就业的数量还很少,仅有9个人通过此次招聘会找到了就业实习机会,其中一人签约,但这种新型的招聘会形式不仅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宣传的机会,单位及信息真实可靠,专业对口,针对性强,得到了企业、学生、高校三方的认可,新颖又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继续探索的空间。

2008年底经济危机的突然到来,给本就困难的就业市场蒙上一层阴影。已发来招聘信息的单位销声匿迹,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真正进入了就业寒冬。学生们渴望就业的眼睛让负责就业的工作者压力极大。2009年1月材料学院又与上海新材料协会联系有意第二次合作,结果得到了大力支持,同时在该行业协会及院系专业教师、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还与上海硅酸盐工业协会、上海聚氨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长三角非织造材料工业协会、上海市金属学会、上海钢管行业协会、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等六家取得联系。在七家行业协会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下,材料学院于当年3月成功举办了“200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协会招聘专场”,与会近40家企业提供了材料、化工、机电、过程控制、力学工程、营销、贸易等专业相关近200个就业岗位。前来参加此次招聘会的不仅有我校各专业的学生,还吸引了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师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很多研究生、博士生的到来。同时,新华社、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人才市场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这次招聘会是在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影响最严重的时期举办的,艰难可想而知,意义也非同一般。尽管当时邀请有需要的单位并非容易之举,但它确如雪中送炭一般给那些急于就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希望。此次招聘会为30多名学生提供了签约、就业和实习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企业认识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了解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特色,校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及各媒体记者的到来和关注更是为“专场招聘会”注入了生机。

经过了08、09连续两年成功的举办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总结其中经验与不足,材料学院经过周密的筹备工作,将与行业协会合作促进就业进一步推进,于2010年再次举办第三届专场招聘会。它已不仅仅是材料学院学生们的期待,也是全校毕业生的期待。此次招聘专场在2009年七家行业协会支持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上海市铝业协会、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共计达到了九家。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得到了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兄弟院系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持,招聘会的规划、宣传、准备、现场服务等工作也进行得也更加顺畅、合理。众多用人单位纷纷打来电话咨询详情,甚至确认截止之后,仍不断有用人单位表达参会意愿,但由于场地的安排问题,不得不向一些单位婉言谢绝。至“2010届毕业生春季招聘会暨行业协会专场”召开时止,共有近百家单位前来参加,总计提供岗位900多个,覆盖材料、化工、机电、计算机、城建、经管、社科、外语、艺术、高职等多个院系的30多个专业。此次招聘会为更多的学生切实解决了就业问题,面谈成功率趋高。参会单位均对此次招聘会表示满意,一致认为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生踏实热情,且专业对口率高、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并表示了后期长期合作的积极意向。

2011年春,在全校同学的期待中,材料学院第四届行业协会招聘专场如约举办,行业协会仍为九家,吸引前来招聘的单位预登记达到了150家,最终进场单位实为136家,提供跨越60个专业方向的各类岗位1680余家。至毕业时,据不完全统计,为各院系学生共120多人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又一次取得了圆满成功!

至此,依托行业协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专场招聘会,而且规模愈来愈大,效果愈来愈好,认可度愈来愈高,影响范围也愈来愈广。连续四届的“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实践探索证明,依托行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条十分可行的有效途径,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可以继续推行下去。

三、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优势

总结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学院四次成功的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行业协会参与度高

在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举办过程中,行业协会单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负责邀请、联系众多单位。并且行业协会参与此事完全是志愿活动,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要为此承担一部分经济开支,但仍是大力支持,因为服务会员单位、服务社会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通过参与此种类型的招聘会,行业协会不仅为需求人才的会员单位提供了招聘大学生的机会,而且也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高校贡献了力量,为企业招聘与高校学生就业建立了一条捷径,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此外行业协会还增加了自身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力,乃一举三得也。

2.企业认可度高

一般而言,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对口,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踏实肯干的人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位恰好就是培养一线工程师,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以来成熟的培养模式造就了学生朴实无华,踏实上进的优秀品质。并且与社会上其它综合性或公益性招聘会相比,更有针对性,选择也方便省力。而且还有更多的机会与高校建立关联,更多的机会宣传企业文化,更充分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此种类型招聘会企业的认可度高,参与性强,招聘目的性强,成功率高。

3.学生应聘针对性强

不同于各类纷杂的综合性招聘会,这种招聘会的参会单位行业比较集中,专业性强,对口率高,学生的选择也有针对性,所以在应聘时学生选择岗位的针对性也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多,给单位留下的印象深刻,成功率高,而且具有天时、地利、人合的独特优势,与普通综合性招聘会相比,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了就业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上的浪费。

4.招聘会影响力大,示范性强

首先,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形式新颖、独特,通过行业协会与高校联合组织的专场招聘会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一对一联系的常规模式,通过一个行业协会同时联系多个企业,可以实现招聘会的连锁式效应,实现在一个行业内的广泛影响。其次,这种新的组织模式规模适中,并依托与行业协会这一中间力量,结合紧密,并可利用校内自有资源,投入不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及推广示范性。

5.信息真实

因专场招聘会是由高校举办,面向参会单位全部免费,并且服务周到,使得参会的企业参与意愿强烈。对于所有参会的单位,均由学校和行业协会邀请和筛选,单位诚信可靠,招聘信息真实,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安全。

四、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高校就业工作中作用的若干举措

目前,虽然积极探索依托行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如能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完善,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要给予行业协会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此类专场招聘会均是由学校落实经费、场地及宣传招待工作,而行业协会主要负责联系用人单位。建议高等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植行业协会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落实必要的经费、场地等问题,使行业协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

2.加大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前四场专场招聘会证明了行业协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很大潜力可供挖掘。因目前只是探索阶段,以高校中某一个院系作为举办方试点,还显得势单力薄,如能以校方名义举办,在各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将会吸引更多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以行业招聘会的良好效果的广泛宣传为推手,积极推进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模式的成熟化及多地区、多行业推广,更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3.进一步深化研究,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

上海市有关部门应鼓励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就业与上海人才需求预测”等课题研究,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上开展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探究新形势下,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大学生就业渠道上不断的创新和拓展,促进就业工作科学化,再进一步结合校情、民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确保民生。

4.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行业协会在资源、管理、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立足行业招聘会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将就业培训工作前置,利用行业协会的力量为毕业生安排实习、见习机会,并在就业前期实现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培训。帮助加强大学生在某项技能或专业技术上的教育和培训,或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对大学生加以就业指导,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篇11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江苏省句容市,位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苏南板块。作为培养实用型农业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经济发展、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出水平的应有之策。下面就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探讨下目前高职院校产业园建设中的运作模式,展望其前景,提出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创业园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

1、大学生创业园的运作模式和特点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建于2009年9月,结合江苏省创业学校评比的契机,把创业园区打造成创新和创业型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平台。园区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实行以系部为主导,创业社团为依托,根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专业优势,开发和创办社会需求较大的创业项目,如鲜花店、园林设计室、面包房、以及电脑维修中心等。创业园建在了三处,一处位于校外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一处位于学院生活区内,还有一处为于茅山校区分校区。创业园开办两年来,已经有18家不同的"企业"入驻园区,其中涉及园林设计、宠物保健、计算机应用等行业,各企业运转情况良好。高职学生创业园在"全真的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创业实践,即学生参照按照国家工商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交给学院管理费),优胜劣汰,同时接受学院创业指导办的监督管理。创业园为入园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广告宣传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高职学生创业园既包含服务,又包含管理,是一个以提供优质服务的形式,来引导和规范管理园区企业运作的服务性管理机构。创业园的管理机构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全面负责对所有进驻的企业进行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各种评审、与考核。把创业园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协调功能的市场化实体,贴近市场,并通过创业园这一平台增强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大学生创业园的特点与成效

2.1浓厚校园的创业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院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学生从中上听取一些有关创业理论、创业业知识、创业业技巧方面的内容,还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接触到现实的创业环境,通过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可以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良好平台。据2010年9月年对学院学生(包括茅山校区分部)开展的创业教育问卷抽样调查显示:1856份有效问卷中,准备或想尝试创业的比例达42.78%;对毕业后倾向于直接创业的比例为 12.38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兴趣日渐浓厚。两年来,从就业指导办了解到在09、10毕业生中已有59名学生进行了创业,其中有11人在学院的创业园进行过"企业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们的创业能力。

2.2引领示范作用,扩大校内外影响

学生在校园内创业设立"企业"。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运营中,解决具体的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极力倡导的"工学结合"的最好反映。如园林系学生创立的鲜切花店铺,通过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插花技术,自己进行包装销售,因为性价比好,经常有很多校外的个人和单位到学校订购鲜花。现在创业园内的学生自主企业,有3家获得了句容市"优秀店铺奖",并且获得了创业资金补助,每家店铺补助1万元。

2.3带动专业学习 ,促进学生就业

由于大学生创业园面向大学生这一群体,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不出校门的"真实场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相应的岗位和便利。创业园成立两年以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次模拟实习的机会。而创业学生通过在创业园的创业实践,便能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同时也能感受到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搭起学院与社会的桥梁。迫使学生自我适应,完善和提高自我,大大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

3、大学生创业园存在的问题

3.1创业教育系统不完善

与多数高职类类似,目前学院的创业教育系统性不强、创业教育形式单调,业内教师师资缺乏等因素影响,学校还只是每个月做个讲座,没有把整个在校生群体作为创业教育的目标群体,大多数学生难以接触到创业教育。

3.2创业教育学生关心较少。

很多学生对参与创业的热情不够高,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创业困难重重。学院大部分学生除了听几次与创业有关的讲座外,只愿意作袖手旁观的"看客",缺少积极性,而且对自己的就业与创业缺少规划。

4、大学生创业园的对策和建议

4.1扩大创业教育面,注重创业机会的平等

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化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要使人人享受的机会平等,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只是少数人,成功者更是屈指可数。但不能因此就剥夺他们的权利。因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对象不应该事先选拔而定。对于有创业意识、业热情的学生,我们都要积极热情地指导帮助。让所有喜欢或不喜欢创业、具备或不具备创业素质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学校在创业教育中的定位是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和建立一套支持创业的服务系统。

4.2做好服务引导,实现高职学生与社会就业的衔接

高职院校创业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学生通过校园创业的实践活动达到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园要以塑造人格为理念,以职业教育为内涵,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建立起与生产第一线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力地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养成,达到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5、结语

总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实践"模式,实践了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篇12

知识时代预示着具有较好教学经历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创业优势。今天,创业依然是很多人的理想,然而很少的人最终走上创业的道路。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目前大学生对创业又是怎样理解?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一、创业意识的内涵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起助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1]。在本文中,作者将其详细划分为对创业的兴趣、 愿望及需求, 对自我创业能力的认知评价和需求, 对创业风险的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创业的目的和动力的认知,对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其主客观原因的认知。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因素

(一)创业教育滞后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少深入理解,没有将创业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大学生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中,更别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样大学生创业意识缺少了必要的生长土壤。

(二)创业资金缺乏

很多大学生自身资金较为缺乏,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不会向大学生提供贷款业务。有些企业偶尔会为大学创业提供商业贷款,但是需要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财产、设施、其他资产做担保,这对于毫无资金和财产的大学生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创业资金的缺乏扼杀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理想。

(三)社会扶持不够

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还不够理想,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规章制度还未完善或落实,虽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难以操作。

(四)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他人创业的成功与辉煌,缺乏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缺乏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这都是造成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的主要因素。

三、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一)社会要推动,政府要鼓励

帮助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可以建立有关创业基金和采用贷款贴息的方法,这样政府只需要小部分的钱就能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而且可操作性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应该制定更多优惠的扶持政策,例如劳动、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对户口、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实际问题能够切实解决,特别是对愿意到西部或广大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可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大学生创业,给与更多的帮助,同时用创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

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创业理念,这是创业意识培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三破三立”:破安于现状的理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新理念;破一业而终的旧观念,立准备从事多种职业的新观念;破安于现状的旧观念,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2]。经过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到自主创业是生存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赋予青年的职责。

注重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将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实际市场经济相结合,加大创业的成功率。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能力、创业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在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优良品质教育的同时,需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创业积极性,增强创业思维能力,学会更多创业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实现创业梦想。

(三)学生要主动、勇于创业

首先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积极转变传统就业理念,自己掌握主动权。凭借自身知识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结业压力[3]。

其次,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对创业实践形式不挑剔,尽可能自主参加各种创业活动何如创业项目开发。

再次,要敢于实践。大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对于实现创业梦想还远远不足,需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创业活动,例如创业计划比赛、模拟创业竞赛等等,并将自己所掌握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大学生对于创业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准备,多方论证,不能知识一时盲目。大学生需要铭记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得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职责,也要注重构建较好的创业环境,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牢固的基础。随着创业环境的逐渐优化,大学生创业意识逐渐成熟,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必然会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大幅递增,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被推向了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中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就业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基点,则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内、外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目前,无论从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就业信息的数量上来说,都是形式多样且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的信息获取需求。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顺利地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既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能提高就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医学大专院校的就业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医学大专生的就业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了解大环境大背景,更需要从目前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入手,找出问题,发挥优势,进而解决问题。

一、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

1.医疗人才的整体需求层次提高、需求渐趋饱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补充,目前全国范围,特别是城市的医疗人才的层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在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二甲以上医院的应聘要求是研究生起点,一些医技辅助科室也至少是本科起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由于基层医疗卫生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很难吸引对于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医学毕业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本地生源都不愿回乡就业。虽然一些基层单位开出了优厚的政策,但是考虑到今后的晋升通道和家庭生活,医学毕业生仍然顾虑重重。

3.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现状的矛盾突出。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要求,要具备独立行医资格必须持有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而这类的资格考试全国通过率每年基本都只有30%左右。不少医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想减少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很多招聘限制为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学从业人员,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无疑是十分不利。

4.就业思维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不少学生进入医学类的院校,对于所学的专业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再者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过高,希望学生进入大医院工作,能够直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甚至个别在校两年的学生在咨询时还提出今后学校是否分配工作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就业环境和职业定位的自我认知的缺失,没有认识到他们所受的仍是医学基本教育。

5.对口就业单位面狭窄,信息获取受限。医学生的就业单位一般为各级各类医院及相关医药卫生企业,又以各级医院为主。有些信息以单位-学校的模式进行传递,学校与单位之间往往结成比较固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就业信息的开放性来说,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是比较闭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从双方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光靠人力和就业部门来扩大就业信息交流面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目前的就业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就业信息由学校获取后转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时效性;而学生个人在自主获取就业信息的实践不足,导致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造成获取信息量少,质量基本不高的情况出现;实习期学生分散在各个实习点,互相之间的交流受限,造成就业信息交互受限。

二、如何构建“就业互助模式”

因此在就业信息如此庞大的如今,对于医学大专生来说,如何获得适合自身的就业信息仍然是不易的。以上的分析与总结,促使“就业互助模式”构想的形成,即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以定期组织人员拜访各地实习和招聘单位,走访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的校友,定期搜寻网上信息等方式开展。对于获取的信息,学生自主进行初步筛选分类,再提交到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进行信息的,使有效信息覆盖校内各类需求人群。

“就业互助模式”的推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该校实习点多且分布广的特点,以该校2014届毕业生为例,90%的生源来自本省,2013年本省医院实习点为95家,企业为5家,其他医疗卫生单位为29家,分布于9个市,36个区县,基本覆盖浙江省范围。从实习单位入手即可收集大量的一手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的收集面。“就业互助模式”的实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团队组建。以各实习点学生为人员基础,按照走访单位及人员数量,组建规模为2-3人的团队,团队人员一般为不同专业,根据前期整理的就业单位名单和联系方式,制定详细的走访安排。除了当面拜访外,需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保持信息沟通的持续性。

2.信息获取形式。主要通过参加各地大学生招聘会,拜访各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及所在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校友,联系走访有招聘需求或长期合作单位,定期进行当地媒体招聘信息收集等。

3.拜访单位及人员信息。这部分前期信息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校友会提供,包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重点联系长期合作、曾经有招聘记录的单位及人员,开拓未有就业记录的单位及人员的联系。

4.信息的筛选及上报。各小组对收集的就业信息做好初步筛选,保留有比较明确招聘细节的信息,并按照就业招聘的专业需求进行归类,最后传输到学校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三、“就业互助模式”的优势

1.渠道优势。各个团队学生都可以通过招聘单位、参加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深入各种渠道,获取大量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减少信息死角。

2.人力资源优势。之前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是单枪匹马地进行。通过团队互助后,有专门的小组进行信息的归类整合处理,节省了在信息选择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此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在各地实习的学生,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开展与就业合作单位的关系维护、信息采集等工作,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3.地域优势。目前该校的学生来源于浙江各地区,实习点也分布于全省各个县市,信息来源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特定地区就业信息的需求。

4.学校资源优势。学校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良好的联系合作,就业合作单位覆盖全省各医药相关行业,校友遍布全省众多医疗机构,因此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这些渠道和资源都是就业信息来源的有力保障。

互助就业模式的构想及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主体地位及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就业信息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并让后期的就业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