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资源保护

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资源保护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资源保护

篇1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25

盲目的渔业模式、水体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状况急需要解决。因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积极保护渔业资源急不可待。

1 河北渔业情形

河北的主要河流分为2大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大多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向东一直注入渤海。其中滦河更是重工业发展城市唐山的母亲河。目前,秦皇岛市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该市做出一系列措施对渔业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河北渔业资源丰富,例如:对虾、扇贝、螃蟹还有各种淡鱼、海鱼等等。但目前河北省的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众多方面,从而鱼类种数下降,鱼类的总数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保护渔业资源的行动刻不容缓。

2 河北鱼类资源的影响因子

2.1 客观原因

环境因素,由于河北经济发展大多依赖于重工业,煤矿、钢铁、化工厂等,然而这些企业工厂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河北有多个县市临海,有秦皇岛,唐山的唐海,曹妃甸等。地处入海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势必要给周边的河流海洋带来影响,鱼群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和质量会有所下降。

2.2 主观原因

不合理的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减少,有些渔民不遵守相关制度,在休渔期仍然大肆捕捞,使得鱼群没有时间进行繁殖后代,种族得不到延续。而且,有些渔民为了一己私利,使用的渔网的网孔过小,不能使小鱼钻出,因此鱼群总数越来越少。

兴修水利工程和农业污染是使水体不洁净的主要因素。在兴修水利过程中,水库水坝等改变了鱼群原有的生活环境,鱼群的正常繁殖不能进行,使得渔业资源减少。

3 河北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3.1 不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

人员方面,有关的渔业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是高素质人才,专业知识并不强,所以管理水平相应的也不高。而且,不仅质量不高,数量也是相差甚远。其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强,治理的方式单一化,并不能对那些违法捕捞,违规打鱼的渔民进行很好的批评惩戒教育,二次犯错的记录很高。

3.2 不科学的捕捞方式

渔民的素质不高,捕捞许可证的不严谨的发放都直接间接的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更有甚者,多个渔民持相同捕捞许可证进行作业,显然,政府等相关部门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部分渔民渔船不符合相关条例规定,买进新的渔船后,仍持旧的捕捞许可证进行作业。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要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3 不完善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整体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最主要的是渔业资源的执法费用欠缺,国家政府的方面应该加大在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投资。

4 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对策

4.1 其他国家管理渔业资源的借鉴

向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学习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保护现有渔业资源不受破坏。要制定明确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法规、法律等;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惩戒非法捕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情节严重者,要用法律武器制裁。

4.2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不断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修订休渔计划,调整禁渔期,让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要运用法律对渔业资源进行保护,一旦发现违法捕捞,严惩不贷。再有要增加高素质的渔业资源管理执法人员数量,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

4.3 从渔具上控制捕鱼强度

从渔具上限制捕捞强度,这样保护鱼苗,从而使得鱼群得以繁衍。控制渔网的网眼大小,严令禁止鱼苗当作鱼饵。建立鱼类种群基因库,控制每人捕鱼量,保护珍稀物种,人工放养鱼苗,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4.4 加快渔业资源产业转型

改变原有渔业类型,努力向人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学习美国的休闲渔业,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河流周围环境,又保护了渔业资源,还可以增加渔业资源管理的经费。

篇2

1.2废渣废水排放与日剧增,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沿河两岸人口居住密集,小型加工企业及养殖企业较多,废渣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已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减。流域内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在汛期,集流水汇入河流时间快,洪量大,泛滥成灾。特别是近年来两岸人口居住量增,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侵占河道现象日渐增多,加之河床多年未清淤,致使河床水位提高,河道萎缩,行洪能力逐年降低,对所在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居住百姓的生命财产安生构成了严重威胁。

1.3居民渔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司马河流域境内附近以农业人口居多,农业人口常年占区域内总人口的95%左右,居民渔业资源保护责任意识不强,一旦发生毒鱼、炸鱼、电鱼等事件,由于害怕打击报复等原因,调查取证的难度大。

2对策

2.1增加投入,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议按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渔业资源保护,沿河乡镇政府切实履行对河道的管理职责,设立村级河道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以利于信息畅通,及时处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投入,同时从环保排污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的资金用于渔业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解决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报酬和保障渔政执法所用经费。

2.2加强宣传,共筑渔业资源保护网深入开展《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结合人工增殖放流,把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到村、到社区、到农户,促使市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加大对流域内毒鱼、炸鱼等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对蓄意破坏渔业资源环境的违法分子,要对其严加管教,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给违法分子威胁力,不断提高市民对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2.3加强管理,积极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制定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是统一工厂、企业用水排放标准,对用水排放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二是在隘口等河段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因养殖等对河流污染的行为,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积极恢复流域水生态环境;三是公安、环保、渔政及乡镇政府等部门建立统一保护渔业资源的机制,积极加强对司马河流域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

2.4合理规划,共建和谐家园由于隘口河等,为该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加强该流域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还需要加强对该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对于沿河区域合理规划,严格审批,对有污染的工厂等,严禁建设,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同时,对已建设的违章建筑等,积极开展治理和拆迁等工作,保障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设立禁渔区,确保流域内的渔业资源多样性。

篇3

第三条渔业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征收渔业资源费。

第五条渔业资源费分为海洋渔业资源费和淡水渔业资源费。

第六条海洋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从事外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

(二)从事近海拖网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计征;个体渔船按3%计征。

(三)从事近海围网(含对网)、流网、钓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个体渔船按2%计征。

(四)从事定置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计征,其中集体渔船从事高稀网、海蜇涨网、疏目转网、板曾网等作业的按2%计征。

(五)对持有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按同类型作业的征收标准加倍计征,但最高不得超过9%。

(六)教学单位的教学实习船根据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实习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减半征收;实习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七)科研单位的科研调查船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课题任务书、调查监测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免征;课题或者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八)按规定属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渔业资源费的,按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制订的收费标准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但最高不得超过9%。

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的,按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审批。

第七条淡水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对从事钩子、丝网、扎网、抄网、扛网、虾笼、鳝笼、扒蚬(螺、蚌)等作业的船只或者个人,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6%计征。

(二)对从事机拖蟹、机拖虾、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4%至8%计征。

(三)对从事机吸蚬(螺)、软硬簖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6%至12%计征。

(四)在划定的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15%计征;在重点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征收比例可以高于15%,但最高不得超过25%。

(五)在本市管辖的长江渔业水域从事流网、挑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3%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5%,但最高不得超过20%。

非专业渔民从事季节性淡水捕捞作业的,应当按同类型作业征收标准的200%至300%计征。

第八条对多种捕捞方式兼作的海洋或者内陆水域渔船,按其产值较高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对海洋、长江水域捕捞兼作的渔船,分别按相应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九条对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属海洋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属淡水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条因养殖和其他特殊需要采捕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按不超过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15%的标准征收渔业资源费。其中从事鳗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蟹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一条凡从事收购或者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其收购或者经营总金额的1.5%至2.5%计征渔业资源费。

收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直接用于增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收购总金额的0.5%至1%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二条依法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渔业资源费。因科研活动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除外。

第十三条经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许可在本市管辖水域作业的外省(市)渔船和个人,从事海洋捕捞的按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淡水捕捞的可以高于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年总产值的25%。

第十四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向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五条渔业资源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发证权限,依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并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和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本市凡利用江、河、湖泊、河沟等自然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按当地平均亩产值的0.5%至1%计征养殖保护管理费。

精养鱼塘、园沟、宅河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与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定。凡征收养殖保护管理费的,每年每亩收费不得超过1元。

第十七条市、县(区)两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权范围在核发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同时征收渔业资源费及养殖保护管理费,在有关证书上记录缴款金额、加盖印章并出具收款收据。

已持有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年度审证时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

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第十八条渔业资源费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十九条渔业资源费实行按比例留成和上缴部分统筹使用的办法:

(一)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渔业资源费,10%上缴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二)各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费,1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三)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委托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捕捞许可证所代征的渔业资源费,8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20%由代征机构留用,其中代征的鳗苗渔业资源费,2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80%由代征机构留用。

前款规定应当上缴的渔业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按季度上缴,不得截留坐支。

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留用。

第二十条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使用范围是:

(一)购置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培育苗种所需的配套设施,修建近海和内陆水域的增殖设施。

(二)为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补助,以及为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经费补助。

(三)购置、更新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的渔政公务车、船,改善渔政管理设施。

(四)为保护渔业资源、渔场环境和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供经费补助。

(五)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品种,借给生产单位用于转业或者转产的生产周转金(不得作为生活补助和流动资金)。

依据本办法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用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的开支原则上应当高于用于保护管理的开支。

本市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的比例为:资源增殖不得低于5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50%,其中对采捕、收购、利用鳗苗所征收的渔业资源费,资源增殖不得低于4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60%。

第二十二条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交同级财政在银行开设专户储存,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使用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在年初编制收支计划、在年终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使用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格式。

第二十三条本市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自**年度起征收。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挪用、浪费资金的行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五条本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充条文,不另订实施细则。

篇4

随着国有大型企业外部市场的不断开拓,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此外由于部分地处西部的国有大型企业,所处区域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高级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商业秘密,成为国有大型企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国有大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防止企业内部员工泄密。

一、加强保密教育,从源头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

国有大型企业新增人员以大中专毕业学生为主,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于这些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话题,对岗位上的新员工开展保密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应会同保密部门对新员工进行商业秘密保护有关知识的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人事部门还可以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召开保密专题讨论会,使新员工了解哪些信息应纳入商业秘密,哪些项目是重点保护的,哪些是本公司的重要知识产权。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确定保密培训的方式和频率,对于主要从事科研和外部市场开拓工作的单位来说,保密培训应该是单位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就要求单位要建立一套适应本单位工作实际、经常性、制度性的保密培训体制。为了更好开展保密培训工作,企业人事部门可以将保密培训开展情况列入对下级单位工作考评的指标,同时要求各单位将员工参培情况作为劳动合同年度履行考核的组成部分。

二、完善保密协议的订立,为商业秘密保护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劳动者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主要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解除后。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对人员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订立保密协议,一旦发生泄密,企业就可以依据保密追究泄密人的法律责任。保密协议一般有保密事项、劳动者保密义务、违约责任等条款,为防止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泄密,还可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竞业限制是指承担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基于公平的原则,《劳动合同法》规定,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的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地处西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往经营环境较为封闭,近年来逐步参与外部市场的竞争,企业经营理念和参与外部市场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企业在订立保密协议方面的参次不齐,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做这一项工作,有的企业规定岗位上的员工一律签订带有竞业限制的保密协议,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不订立保密协议固然不对,但普遍签订带有竞业限制条款的保密协议也同样不妥,因为对所有的离职员工都进行调查,看其是否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性质的工作,对企业来说操作的难度很大,另外竞业限制条款生效的要件是企业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这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做好保密协议的订立工作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例如:对石油钻井队技术员、一线队现场管理人员等较少人员,只需签订《保护商业秘密承诺书》以明确保密事项,加强其保守商业秘密的责任感;对较多的一般科研、管理人员应签订不带有竞业限制条款的保密协议,明确其泄密后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及赔偿范围;对于涉及企业重要商业秘密的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应签订带有竞业限制条款的保密协议,对这部分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应明确特定部门负责调查其履约情况,如发现其有违反竞业限制的约定,企业可及时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直接提讼。

三、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从根源上杜绝商业秘密的流失

相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泄密而言,企业高级职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的泄密,往往造成的危害性更加突出,往往出现一个人跳槽走了,一大批客户也被带走了,或者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企业来和本企业抢夺市场。特别对于地处西部艰苦地区的企业,高级职员的流失现象尤为严重。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除了加强保密协议的订立工作外,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降低高级职员的离职率,减少其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可能性:

企业应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为企业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做到感情留人;建立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充分发挥工资奖金的激励职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合理拉开岗位工资差距,稳定企业核心骨干队伍,利用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做到待遇留人;“感情和待遇留人留一时,事业留人留一生”,企业要为员工发挥专长、建功立业提供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和通畅的人事升迁渠道,做到事业留人。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员工泄密发生,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 庆 郭凯峰:论商业秘密法律性质和法律保护[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8)

[2]崔明霞 彭学龙: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世纪回顾[J].法学论坛, 2001,(06)

篇5

在思想方面,我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我成了xx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第九期入积极分子党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学习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篇6

邯郸市赵苑公园位于邯郸市西北部,是赵邯郸古城大北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苑内现保存的著名古遗址有插箭岭、梳妆台、铸箭炉、照眉池、汉墓和台地等。为保护这些遗址,邯郸市委市政府用了近10年时间对赵苑进行了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河北知名的以古遗址为主体的生态园林景观。

1 园内野生资源利用的种类

经过笔者对赵苑野生植物多年的调查和统计,通过技术人员管理,在园中已成为景观植物,在园中充分利用的植物有以下几种。乔木类:构树、酸枣、野生榆树、野生刺槐等。灌木类:锦鸡儿、荆条、紫穗槐、马皮圪针、酸枣、构树等。地被植物: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草莓、马齿苋等。

2 园内野生植物的特点和优势

2.1 野生植物分布位置特殊 这些野生植物大多分布于插箭岭、梳妆台、铸箭炉等保护遗址处,而文物部门严禁在这些区域动土挖坑。因此,这些野生植物可以在这发挥其它园林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野生植物适应性强,病虫害少 这些植物抗逆性强,在土壤瘠薄,干旱的遗址上经过上千年的优胜劣汰,具有极好的适应性,病虫害很少。

2.3 成本低,见效快 野生植被取材方便,成本低,收效却很大。很多植物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还是中药材,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4 繁殖能力强 野生植物有很高的自播自繁能力,所以栽培和繁殖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和野生环境相似就可以。

2.5 固土护坡能力强 这些野生植被在遗址上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与生长繁殖,其根系在土壤里错综复杂,这些大多是台地的遗址才不被雨水冲刷,保护良好。

3 野生植物资源的应用

3.1 配置树种 这类树一般为小乔木,野趣岸然,适宜于孤植或配置于遗址边缘平坦处、草坪中、以观花、观果或观叶。如插箭岭东南坡下的构树,属相园中心的榆树、梳妆台东面坡上的酸枣、和坡下的刺槐树等。

3.2 片植灌木 这类植物一般生长速度较慢,长势整齐,无需修剪。而且色彩清新,片植后观花、观叶或观果的效果很好。如插箭岭上半部的丛生构树、梳妆台顶部的丛生酸枣和东面坡上的马皮圪针,皇姑庵阳面坡上的锦鸡儿等。

3.3 缀花草坪 这类地被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寒耐旱,抗盐碱。如照眉池西边的紫花地丁,九宫城东侧草坪里的野草莓,北门区草坪内的蒲公英等。

3.4 造型灌木 这类植物耐修剪,可以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修剪,使之成方形、圆形、圆柱形或其它复杂的形状。如属相园景石缝隙处云片状造型榆树,还有黄粱美梦处景石上的黄荆条造型树。

4 管理技术措施

4.1 修剪造型 对耐修剪,萌发性强、寿命长,枝条柔软,便于造型的野生树种进行造型。在造型前,可将主干截头,让截面四周或下方萌发新技,按艺术造型的要求,粗扎细剪,制成云片状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如园内的野生榆树、黄荆条、小叶女贞多采用造型技术。

4.2 嫁接 园内利用野生酸枣资源嫁接大枣。酸枣砧木具有很强的抗寒、耐瘠薄能力,适应院内的环境,嫁接成大枣后,可以作为优美婆娑的风景树,提升了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马皮圪针嫁接皂角树正在试验中。

4.3 分株繁植和种子繁殖 将园内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野草莓等几种目的野生花卉保护起来,只让园林工人去除草坪内非目的性杂草,保证其自播自繁。它的适应性很强地表现出来,很快布满了退化草坪的秃斑内,成为很美的缀花草坪,宛如天成。在比较旺盛的地方进行分株,栽到环境相似处。也在种子成熟期,采收一些种子,播种到适应的地方如土质差、瘠薄、林下阳光不充足处。

5 建议

(1)开发利用野生植物必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要科学、合理、适量地开发利用,切忌滥采乱挖。(2)在栽培过程的同时要建立示范性试验基地,长期观察其生长发育规律、适应性、稳定性等,适时总结培育经验,积累基础研究资料,以便适时提供技术储备,推广、示范先进技术。(3)在园林绿化中注意野生品种与新优品种的结合,乔木、灌木、藤本、地披的结合,常绿与落叶的结合,做到科学搭配,发挥综合效益。

总之,应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还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的需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让更多的野生植物变成栽培植物,应用到园林中。

篇7

引言

τ谖夜现阶段林业发展的国情来说,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加深,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刻不容缓。我国森林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盛,但是再肥沃的土壤也经不起破坏和浪费,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上做的投入满足不了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森林资源严重浪费,利用方式非常落后,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国家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个基础上快速的丰富森林资源,全面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

(一)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和可持续发展

林业发展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培育更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工作,通过林木的取得在环境保护中利用林木的特性,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利用产生作用。在林业发展的历史上,尤其是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后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期,整个社会的焦点都放在经济建设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不惜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了森林资源的骤减。经济发展渐趋于平稳之后,我国意识到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的有计划的发展林业建设,为国民经济提供所需的林业产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相对上个世纪来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和区域性气候的不同,导致了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和培育上还存在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响应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解决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

(二)森林资源保护是基础工作

森林资源不能及时有效的保护利用,何谈林业快速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说到底还是森林资源的科学分配和资源利用,脱离了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发展将会是空话,发展也会停滞不前。林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连锁影响提醒我们必须做好森林资源的整合保护工作。

(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一时期,物种灭绝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森林是大量濒危物种的栖息场所,森林资源的破坏是这些濒危物种的灾难,因此,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关注的焦点也从经济效益拓宽到了更多领域,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也关系到国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二、森林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保护的不重视,我国在林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上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约束,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此外,我国在林业建设和森林资源的整合利用上没有大量的投入,目前对于这一项目上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相关部门也不能落实国家的号召,没有积极的、深度的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中来,这使得大多数林业发展单位不能切实的开展每一项工作。我国对于环境保护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号召力度也不够大,宣传工作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相关部门意识不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于不恰当甚至违背环境保护初衷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条例来处理惩罚,各种因素的叠加会导致环境破坏渐趋严重,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法规刻不容缓。

(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低

森林资源的管理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是较为混乱的。有的地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不止一个,存在各类不同名称,例如环境保护部门、森林消防部门等,在其工作当中有的职能存在交叉性,重复性工作不可避免,同时管理资源严重浪费,森林资源保护效率极低。

(三)森林资源所有权问题有待解决

森林资源所有权在近几年的改革之后仍存在很多衍生性问题,国家鼓励集体承包和自主经营,但是这项改革并没有完全的落实,改革之后承包者的生产收益并没有随之提高,有的承包者收益甚至不如改革之前,因此很多农民宁愿选择其他行业来创造收益,并没有积极的响应国家政策。

三、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森林资源的保护政策

国家对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上除了宏观的把控之外,还要有相关的政策制度来约束和辅助具体行为的实施。一旦有了制度的约束,相关部门才会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培育落实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二)规范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依赖于制度的管理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首先对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整合规范,避免重复性工作,严格把控管理流程。此外,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培养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成果进行奖励,对于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或者专业机能不达标的管理者要给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严格把控管理流程,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才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

(三)不可抗因素的科学防范

自然灾害对于森林资源来说是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相关职能部门对于防范自然灾害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方案,防范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虫灾、涝灾、火灾等等,都会使森林资源遭受极大的损失,这不仅是森林资源管理者的问题,也是林业所有者的问题,两者都要加强注意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对林业的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与支持,在制度上要给与约束。各职能部门也要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全面保障林业的顺利快速发展。

篇8

在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提出“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其中 “湿地生态系统”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湿地具有陆地和水生生态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生产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价值。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些湿地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有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亚布力林业局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 湿地资源现状

“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该定义体现了湿地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这一基本水文特征;按照自然湿地的成因、水文条件,将自然湿地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等湿地类型,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纳入保护管理的对象,体现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这一基本目标。

亚布力林业局的地势条件是山高坡陡,湿地面积为2474公顷,占林业局施业区经营总面积的0.81%。包括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其中:河流湿地459公顷;沼泽湿地2015公顷,分布在18个林场所,具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包含湿地植物155种,兽类49种,鸟类72种,两栖类、行类15种,鱼类31种。该局湿地资源对生物物种多样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一些濒危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近几年来该局经常开展保护湿地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以及设立宣传板等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开展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加强湿地的管理,限制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与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2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些地方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育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西部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它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实现湿地工作的战略目标,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始终。

3 湿地合理利用建议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各种效益十分巨大,所以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必要性。一是各林场所、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承担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所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大责任,湿地的多元生态因子结构、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湿地必须进行多部门管理。。二是要加强区域规划设计,湿地研究工作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较为薄弱,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确保生态平衡。三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出科学评估,为湿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四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做好鱼类、动植物等资源的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的研究,提出对策,保护好现有的资源。五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制定措施,加强湿地经营管护,促进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 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措施

3.1 湿地水资源不足,该局许多湿地干枯缺水,由于森林采伐和湿地围垦造成了水源流失,加之近几年干旱导致了林区湿地干枯缺水,如停止森林采伐及湿地围垦,恢复周边的植被,能够使湿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3.2 湿地面积小,分割严重,湿地面积小是林区湿地的特点之一,但也包含人为分割的因素,围垦和造林 都造成湿地分割,应该采取退耕还林等 措施。使分散的湿地尽可能连接,扩大单块湿地的面积。

3.3 湿地生境及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林区近忧沟排水,狩猎等掠夺性利用,造成湿地生境及资源的的破坏,应采取果断措施,停止这些掠夺利用。

篇9

大体上来说,生物资源一共包括植物、动物和其他类微生物三种类型。①尽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被开发利用和驯化栽培的仍在少数。人类对生物的认识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未知状态。再加上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开展野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成为一个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陆地野生资源绝大部分都在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只有少部分的生物资源在草原和其他系统中,因此可以这样说,林区野生资源是其重要的森林资源,并且共同制约着地理气候和环境因素。

我国的林业资源一方面满足了国民对林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保证生态多样性的重任。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国民需求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林业资源有充分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①作为林业资源一共分为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②林业资源的核心是林地资源,林业资源的核心是森林资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森林,主要起着维持水、大气以及土等生态多样性,发挥着自然屏障的作用,是自然界中天然的生物库、资源库、贮藏库以及能源库、蓄水库。森林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的维护生态平衡,并且起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对于人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像是最为重大也最为直接的,就全球范围来看,森林是世界生态环境的核心,是制约各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关系着全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问题。森林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经济资源。人类的衣食住行这样的基础性物质保障都不能离开森林生物资源。但是,现阶段,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认识都还处于一种未知状态,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对森林资源,特别是一些物种资源,应该用长远目光考虑,而不能做出砍伐这样的“短视”行为。因为一旦破坏了森林资源物种,就有可能损坏物种基因材料,这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是一项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该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原则。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环境角度而言,保护森林资源对于人类发展来说都具有着重大意义。③那种认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开发利用二者之间是矛盾关系,甚至认为,保护森林资源会妨碍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经济发展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保护森林资源其实质是为了发展,保护知识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要通过物种保护以及天然林的保护使生态资源按照自身的规律繁衍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深厚的基础。

2.抓好林业管护站建设工作

2.1加强林业管护站设施建设

作为林业部门应该按照管用、多功能、实效的要求,不断完善林业管护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的改善管护员的生活条件,提升管护所在整个林区所具有的位置,以树立林业部门的新形象。对于那些没有建立管护站的林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完成管护站点建设。

2.2完善队伍制度

护林员其主要职责就是要配合林业部门做好相关的区域管护工作,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保护,除此以外,还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林区防火、防病虫灾害工作和防止滥砍滥伐行为发生,以达到直至不猎杀行为发生,保护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护林队伍组织工作是整个队伍的关键之处,所以,要针对护林人员时间自由度大、地点分散、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致的特点,公开招聘,并进行定期考核淘汰,以实现目标责任制。其主要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要坚持实行公开聘用制,坚持落实好对护林人员的公开招聘。在新进聘用人员的时候,要提出申请,并且经由乡镇主管部门负责考核,并最终批准公示。第二要坚持组织培训学习,特别是针对新聘用的护林人员。要使护林人员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其能够明确管理对象,搞清楚管护规则,提高管护水平,第三,实行护林人员管护责任制。作为乡镇林业站的每一个管护人员,都应该明确管护区域的职责、管护区域面积以及管护应该所得的报酬,并定期的对所管辖区域的情况进行报告。

3.构建林业资源经营管理机制

实行管护分类可以有效的避免森林管护的盲目性,以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第一,对于公益林区的管理,无论是下属的企业代管还是国家的直接管理,其都必须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组织机构,重造森林管理机制。第二,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档案数据信息路,对重点生态林区进行重点管理。第三,根据林业资源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并且采用不同形式的经营机制。比如对商品林的管理应该在对其数量管理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森林资源资产属性管理,真正体现出企业经营业绩。对于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应该在开发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计划经济机制对其进行实业化管理。

4.结语

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不足,整体质量较差,而且国内对木材及林产品需求量大,致使国内森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我们在抓好发展国内森林资源建设和进口国外木材的途径之外,还应当投资开发境外森林资源,寻求林业发展外向空间,探索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92-02

一、工业旅游及煤矿产业遗迹的内涵

(一)工业旅游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它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把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二)煤矿产业遗迹

通常煤矿产业的生产是由探、采、选、冶和加工等活动组成,即便是矿产地被废弃,这些活动还是会留有痕迹。这些历史遗留的痕迹和矿产地的遗址就构成了煤矿产业遗迹。其在科学研究与考察、教育和观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广义上的煤矿产业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范畴,根据其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价值的特点, 煤矿产业遗迹在种类上能够分成6 种,即矿业开发史籍、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址、矿业制品、矿业地质遗迹以及人文景观。根据对于工业旅游的概述,煤矿产业遗迹可以作为工业旅游的一个项目进行开发。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上。因此,笔者认为矿区工业旅游是指通过保护和利用矿区采矿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了解矿区历史和文化,并结合矿区所在地及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新方式。目前,矿山地区正在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矿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提出,对矿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矿业遗迹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国外很早就开始研究煤矿产业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了,在初始阶段,煤矿产业遗迹被纳入文化遗产之中而得到保护,并被开发成为了国家公园或者地质公园。如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因丧失竞争优势而关闭,1989年由州政府的资产收购机构和埃森市政府共同组建的管理公司规划,保留了20座有较高价值的建筑物,发展工业旅游。整个项目建成后,每年有组织的旅游者10万人光顾这里,而自发来这里的游客更多达50万。如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保护煤矿产业遗迹景观资源的方式就是将其开发成了国家公园,当然还有其他的保护形式,如设立“矿山公园”。到现在为止,用来收录人类文化遗产的《世界遗产名录》中记载了8个矿业遗迹。国外将矿业遗迹景观资源开发成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将矿产遗迹融入到了矿山的优美环境之中,使得历史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观光需求,同时又兼备科研和考察的价值。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就是以单一的采矿业为主,其产品的层次不高,当储藏量有限的煤矿等矿产资源被采掘枯竭的时候,大部分煤矿将面临发展停滞甚至衰退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国土资源部给出了解决方案,并下发了相关的通知,要求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建设矿山公园,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景观融为一体,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矿山公园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其主体是矿业景观资源的展示,同时兼备历史内涵和科考价值。

三、矿业遗迹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矿业遗迹保护体系

在我国很多矿区都是施行先开采后治理的原则,一部分珍贵的遗迹遗址都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么,保护目前仅存的矿业遗迹已经刻不容缓。首先,应该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煤矿产业遗迹的调查,对登记在册的遗迹进行评估、建档和旅游规划,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分级保护和适当开发;其次,构建一套类型齐全、建设规范、管理有序的煤矿产业保护体系;最后,应该做到先规划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大力宣传对遗迹的各项保护措施和手段, 同时向大众普及遗迹保护知识,让所有人从我做起,自觉成为“遗迹保护大使”。

(二)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矿业遗迹的科学价值

在对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前, 必须要学会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 可以多学习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多与国际学术进行沟通,然后结合遗迹的实际情况,给出最合理的分析和建议。同时,也可以将我国已经开发成功的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矿企业遗迹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经验推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起分享。例如四川省嘉阳煤矿的“老爷火车”、“最原始的工业革命景观”、“上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博物馆”、“比熊猫还要珍贵的国宝”等旅游买点进行宣传,这就是“引进来,走出去”实现的最好说明。

(三)规范矿业遗迹景观资源的建设规划和设计

对于新建矿区,相关部门应该具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眼光,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保护时,必须先根据遗迹的景观资源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 才可以确保以后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点面结合的方针,就是以总的规划为基调,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期、分区规划,按照预期目标分布实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拟订《煤矿产业遗迹景观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要求》,作为进行遗迹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标杆。

(四)探索多渠道投资机制

矿业遗迹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必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煤矿产业的开发和开采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期间,该资源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都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所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因为保护煤矿遗迹景观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必须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在改善环境的同时,需要出台相应持续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过来投资。国家则应该将遗迹的开发工作列入当地财政计划,给与相应的经费支持。各个遗迹保护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做好沟通、互动工作,主动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上下联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四、结语:

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始点,而相当于矿业资源丰富的大省,开发矿业资源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过程。只有从政府的高度加以宏观组织和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进行煤矿产业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时,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根据遗迹实地情况和地理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新的状况出现,就应该立即拟定对应的管理条例, 同时要对遗迹本身即周围的地质情况给出最全面最完整的评价。在对煤矿产业遗迹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当中,必须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以保证在加快煤矿型城市经济主体线路转型的同时,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为开发和保护我国煤矿产业遗迹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12-03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6.9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3%,首次超过50%;农村人口约为6.57亿人,占总人口的48.7%。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 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 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 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 415万人,增长5.9%。

(一)农业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农业人力资源,狭义的范围即农民。广义的理解即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从业人员。广义的农业人力资源包括了从事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人员,是其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可见,农业人力资源是一个规模庞大、成分多样、层次复杂的人力资源群体[1-2]。

(二)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

人力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是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质量的保护,另一方面则是对人力资源正常流动的保护[3],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而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则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现有存量和质量及其正常流动的保护,也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三)我国农村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现状

1.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由表1、表2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农村的普通中学、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班数、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在2007—2010年间都有所下降,这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引起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学生数减少相关。

第二,我国农村受教育水平渐趋公平。首先,高中由2007年约18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2010年的约15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初中由2007年约16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2010年约14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小学由2007年约19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2010年约17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其次,同样的,我国农村的普通中学、小学的学校、班级所容纳的学生数都有所减少。这都说明每个学生接收的教育资源逐渐趋于公平化。

第三,农民高等学校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兴办,说明农民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是规模较小,收益人群较少,且农民成人教育的水平偏低。

2.我国农村文化现状

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的文化机构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多,一方面说明我国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说明农民自身得到了较好的精神满足。

3.我国农村的社会服务现状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个数在2006年到2010年间略微浮动,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年末收养人数以及其中的老人数自2006年就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渐趋完善,但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

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社会救济费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远远大于自然灾害救济费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农村社会救济费在2010年比2007年增加近4倍,自然灾害救济费2010年则比2008年下降近2/3。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是社会救济费,且自然灾害救济费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救济费和灾民倒房重建费用。这些都说明,农村的民生问题是主要问题。

二、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

(一)农业比较利益低[4]

所谓农业比较利益是指在可比条件下相同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与投入非农业生产所能实现的利益间的一种相对差异状况。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风险性、分散性等自然再生特点,必然决定着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这是农业比较利益低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基本以简单手工劳动为主,缺乏科学的指导,基本是凭生产经验从事农业经营,极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使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必然使各种生产要素由比较利益低的产业流向比较利益高的产业,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而且高知识、高技能的农村人力资源首先从农业游离出来,从事非农劳动,因此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失风险。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5]

由图1可知:第一,在2006—2011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且在2010年和2011年其增长速度超过10%。第二,在2006—2011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且其实际增长速度由2006年与2007年的10%以上下降到2011年的8.4%,在2008—2011年间,增长速度大致稳定在8.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渐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与国家调控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图1 2006—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所增长,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2010年和2011年均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二者比较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数要远远高于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2011年的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仅为6 977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则达到了21 810元,前者仅为后者的32%。城乡收入差距甚大。

(三)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农村发展的内在压力加大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截至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而且,在最近的十几年中,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耕地在以每年约1 000万亩的速度锐减。有限的耕地与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的耕地面积更少,由此只能形成小而分散的经营方式,规模经营根本无从谈起,农业生产效益自然低下,“零值劳动力”必然不断增多。

(四)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本价值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然而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生产对人力资本知识存量要求不高,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毕竟还停留在粗放式生产阶段,科技含量依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不出“知识”的价值。农业提供不了高层次人力资本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现有的农村提供不了他们追求的利益和实现价值的机会,这些使得农村辛辛苦苦投资的人力资本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及文化生活贫乏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方式比较落后,教育水平低,医疗、养老保障覆盖面也较窄。同时,农民文化生活空间也未得到正常的拓展,并且传统生活文化空间也受到剧烈挤压。在城市社会制造出的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乡村传统文化正在解体,乡村本土文化秩序处于瓦解之中,新的文化形态还未定型。这些也是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失风险形成的原因及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表明,欲重建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充足的现代农村主体性人才储备,必须从调整产业收入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等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土地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直接原因在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其深层原因在于农村土地附加值过低,它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农业产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等。这就需要政府为切实继续完善帮农、富农的政策。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建立、健全收入支持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农业税收保护政策,实施农业保险,强化农业生产服务,并注重其执行实施的效果,把最终落脚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来,为扭转农村人力资源流失奠定基础。

篇12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篇13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林业资源在被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陕北沙区作为我国沙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关系着我国沙漠化东进南下的防御工作,是一道重要的地理防线。

1 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陕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2大地形区之间,在长期的地形起伏变化中,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槽形地带,其中大部分地区的地形主要是沙地与湖盆滩地。这个地区在干旱年份的降水量非常低,一般情况下会低于100mm,导致陕北沙区经常会发生扬沙、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陕北沙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煤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还建有世界顶尖的天然气净化厂以及输气站等工厂,但是,在促进陕北沙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陕北沙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陕北林业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北地区近几年在林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科学的治理方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减缓了荒漠化的程度,其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 30%,促进了陕北经济的迅速提高。尤其是榆林市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是陕西省最高的,这都得益于林业保护资源措施的落实,沙丘高度降低了40%,移动速度也有所降低,减缓了荒漠化的延伸。其次,在建设城市防护林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通过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城市气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空气湿度提升了9.5%~10%,年平均风速对比空旷地而言降低了 30%~40%,这种转变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气候条件,有效地改善了陕北沙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陕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含量相当丰富。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和盐资源丰富,建有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在煤炭、原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如果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就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陕北地区林业资源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措施

2.1 加强对陕北沙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弘扬科学发展观

首先,坚持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先进理念指导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加强人在资源保护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其次,要完善资源保护措施,提高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现状,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加强育林、护林工作,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生态多样性,坚持依法治林,从而发挥抑制荒漠化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结合陕北的地方特色,开发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做好森林病虫害方面的防治工作和防火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珍稀沙生植被的保护等,国家相关部门更要给予资源保护工作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最先进的林木保护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科学治林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大面积开展育林、造林生态建设

陕北地区目前存在的林木数量并不能完全解决风沙危害,所以,要进一步加强育林造林工作的开展,促进林木资源效益的多元化实现。在实行造林、育林计划时,要以陕北沙区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林木建设,制定科学的育林计划,确保育林造林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导的育林思想,封山育林、牲畜圈养。加强陕北地区的林业配备,根据林木种类和生态修复的要求,合理安排林业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改造低产、低质林。在树种的选择上,因地制宜的选择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木,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对陕北地区的林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以陕北沙区的地理环境与水资源实况为基础,开展节水育林的工作,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要加强雨水储存工作,缓解雨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为育林工作的开展提供水源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出一套高效、高产、优质的育苗技术,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繁殖能力,提高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3 提高林地的质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古代陕北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面很广,河流、湖泊非常多,畜牧业非常发达,现在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植被被严重破坏。要从光合、水源、土地生产潜力等方面提高林业的生产力水平,还要对不同树种的抗性生理加强研究,提高林木存活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2.4 加强林业产权改革

通过林业产权改革,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制定和完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控制荒漠化程度。针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林业改革,建立科学的林业资源保护体系、林业执法体系和林业合作经营体系等,对林业产权进行明确分配,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保障林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国家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和管理流转工作,建立合法、平等、公平的林业关系。加强林业产权改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林权意识,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2.5 开展依法治林工作,提升林业执法力度

在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增强执法力度,使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生产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的阶段。首先,加强林业资源的法制化保护建设,实事求是,坚决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对于林木砍伐、林地增减、林地侵占等行为进行严格考核审批,严禁乱砍乱伐行为的出现,严厉打击违法伐木行为。提高林业资源保护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执法严明、业务精通、作风廉洁,保证林业保护法的有效执行。

3 结语

陕北沙地是我国的重度荒漠化地区,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观的全新认识,认识到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需要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可以从提高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开展育林护林工作,加强林权改革,提高林地生产力,加强林业资源保护法的贯彻执行等方面对林业资源加强保护,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宁.浅析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吉林农业,20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