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资源保护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25
盲目的渔业模式、水体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状况急需要解决。因此,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积极保护渔业资源急不可待。
1 河北渔业情形
河北的主要河流分为2大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大多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向东一直注入渤海。其中滦河更是重工业发展城市唐山的母亲河。目前,秦皇岛市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该市做出一系列措施对渔业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河北渔业资源丰富,例如:对虾、扇贝、螃蟹还有各种淡鱼、海鱼等等。但目前河北省的渔业资源呈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众多方面,从而鱼类种数下降,鱼类的总数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保护渔业资源的行动刻不容缓。
2 河北鱼类资源的影响因子
2.1 客观原因
环境因素,由于河北经济发展大多依赖于重工业,煤矿、钢铁、化工厂等,然而这些企业工厂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河北有多个县市临海,有秦皇岛,唐山的唐海,曹妃甸等。地处入海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势必要给周边的河流海洋带来影响,鱼群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和质量会有所下降。
2.2 主观原因
不合理的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减少,有些渔民不遵守相关制度,在休渔期仍然大肆捕捞,使得鱼群没有时间进行繁殖后代,种族得不到延续。而且,有些渔民为了一己私利,使用的渔网的网孔过小,不能使小鱼钻出,因此鱼群总数越来越少。
兴修水利工程和农业污染是使水体不洁净的主要因素。在兴修水利过程中,水库水坝等改变了鱼群原有的生活环境,鱼群的正常繁殖不能进行,使得渔业资源减少。
3 河北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3.1 不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
人员方面,有关的渔业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是高素质人才,专业知识并不强,所以管理水平相应的也不高。而且,不仅质量不高,数量也是相差甚远。其工作人员的执法力度不强,治理的方式单一化,并不能对那些违法捕捞,违规打鱼的渔民进行很好的批评惩戒教育,二次犯错的记录很高。
3.2 不科学的捕捞方式
渔民的素质不高,捕捞许可证的不严谨的发放都直接间接的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更有甚者,多个渔民持相同捕捞许可证进行作业,显然,政府等相关部门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部分渔民渔船不符合相关条例规定,买进新的渔船后,仍持旧的捕捞许可证进行作业。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要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3 不完善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整体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最主要的是渔业资源的执法费用欠缺,国家政府的方面应该加大在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投资。
4 制定渔业资源保护对策
4.1 其他国家管理渔业资源的借鉴
向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学习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保护现有渔业资源不受破坏。要制定明确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法规、法律等;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惩戒非法捕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情节严重者,要用法律武器制裁。
4.2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不断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修订休渔计划,调整禁渔期,让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要运用法律对渔业资源进行保护,一旦发现违法捕捞,严惩不贷。再有要增加高素质的渔业资源管理执法人员数量,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
4.3 从渔具上控制捕鱼强度
从渔具上限制捕捞强度,这样保护鱼苗,从而使得鱼群得以繁衍。控制渔网的网眼大小,严令禁止鱼苗当作鱼饵。建立鱼类种群基因库,控制每人捕鱼量,保护珍稀物种,人工放养鱼苗,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4.4 加快渔业资源产业转型
改变原有渔业类型,努力向人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学习美国的休闲渔业,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河流周围环境,又保护了渔业资源,还可以增加渔业资源管理的经费。
1.2废渣废水排放与日剧增,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沿河两岸人口居住密集,小型加工企业及养殖企业较多,废渣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已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减。流域内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在汛期,集流水汇入河流时间快,洪量大,泛滥成灾。特别是近年来两岸人口居住量增,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侵占河道现象日渐增多,加之河床多年未清淤,致使河床水位提高,河道萎缩,行洪能力逐年降低,对所在区域的企事业单位,居住百姓的生命财产安生构成了严重威胁。
1.3居民渔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司马河流域境内附近以农业人口居多,农业人口常年占区域内总人口的95%左右,居民渔业资源保护责任意识不强,一旦发生毒鱼、炸鱼、电鱼等事件,由于害怕打击报复等原因,调查取证的难度大。
2对策
2.1增加投入,建立渔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议按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渔业资源保护,沿河乡镇政府切实履行对河道的管理职责,设立村级河道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以利于信息畅通,及时处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投入,同时从环保排污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的资金用于渔业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解决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报酬和保障渔政执法所用经费。
2.2加强宣传,共筑渔业资源保护网深入开展《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结合人工增殖放流,把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到村、到社区、到农户,促使市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加大对流域内毒鱼、炸鱼等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对蓄意破坏渔业资源环境的违法分子,要对其严加管教,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给违法分子威胁力,不断提高市民对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2.3加强管理,积极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制定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一是统一工厂、企业用水排放标准,对用水排放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二是在隘口等河段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减少因养殖等对河流污染的行为,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积极恢复流域水生态环境;三是公安、环保、渔政及乡镇政府等部门建立统一保护渔业资源的机制,积极加强对司马河流域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
2.4合理规划,共建和谐家园由于隘口河等,为该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加强该流域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还需要加强对该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对于沿河区域合理规划,严格审批,对有污染的工厂等,严禁建设,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同时,对已建设的违章建筑等,积极开展治理和拆迁等工作,保障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设立禁渔区,确保流域内的渔业资源多样性。
第三条渔业资源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征收渔业资源费。
第五条渔业资源费分为海洋渔业资源费和淡水渔业资源费。
第六条海洋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从事外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
(二)从事近海拖网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计征;个体渔船按3%计征。
(三)从事近海围网(含对网)、流网、钓作业的国营、集体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计征;个体渔船按2%计征。
(四)从事定置作业的渔船,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计征,其中集体渔船从事高稀网、海蜇涨网、疏目转网、板曾网等作业的按2%计征。
(五)对持有临时捕捞许可证的渔船,按同类型作业的征收标准加倍计征,但最高不得超过9%。
(六)教学单位的教学实习船根据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实习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减半征收;实习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七)科研单位的科研调查船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课题任务书、调查监测计划从事捕捞作业的,可以免征;课题或者计划外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按国营渔船同类型作业标准计征。
(八)按规定属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渔业资源费的,按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制订的收费标准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但最高不得超过9%。
教学、科研单位需要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的,按发放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的权限审批。
第七条淡水渔业资源费的征收金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对从事钩子、丝网、扎网、抄网、扛网、虾笼、鳝笼、扒蚬(螺、蚌)等作业的船只或者个人,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6%计征。
(二)对从事机拖蟹、机拖虾、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4%至8%计征。
(三)对从事机吸蚬(螺)、软硬簖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6%至12%计征。
(四)在划定的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15%计征;在重点增殖水域采捕增殖资源的,征收比例可以高于15%,但最高不得超过25%。
(五)在本市管辖的长江渔业水域从事流网、挑张网等作业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2%至3%计征。
凡从事不利于渔业资源保护的作业(包括国家限制发展和应当逐步淘汰的作业)的,其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15%,但最高不得超过20%。
非专业渔民从事季节性淡水捕捞作业的,应当按同类型作业征收标准的200%至300%计征。
第八条对多种捕捞方式兼作的海洋或者内陆水域渔船,按其产值较高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对海洋、长江水域捕捞兼作的渔船,分别按相应的作业类型的征收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九条对专项采捕经济价值较高的渔业资源品种的,属海洋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属淡水的可以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条因养殖和其他特殊需要采捕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按不超过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15%的标准征收渔业资源费。其中从事鳗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5%至10%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蟹苗捕捞的按前3年平均年总产值的3%至5%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一条凡从事收购或者经营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其收购或者经营总金额的1.5%至2.5%计征渔业资源费。
收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苗种、亲体直接用于增殖、养殖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收购总金额的0.5%至1%计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二条依法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依照本办法第九条的征收标准,加倍征收渔业资源费。因科研活动的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经批准采捕珍稀水生动植物的除外。
第十三条经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许可在本市管辖水域作业的外省(市)渔船和个人,从事海洋捕捞的按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从事淡水捕捞的可以高于本市同类型作业的标准计征渔业资源费,但最高不得超过其年总产值的25%。
第十四条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向发放捕捞许可证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减征或者免征渔业资源费。
第十五条渔业资源费的具体收费标准,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发证权限,依照本办法第六条至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定,并报同级物价部门核定和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六条本市凡利用江、河、湖泊、河沟等自然水域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的,按当地平均亩产值的0.5%至1%计征养殖保护管理费。
精养鱼塘、园沟、宅河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与否由各县(区)人民政府自定。凡征收养殖保护管理费的,每年每亩收费不得超过1元。
第十七条市、县(区)两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职权范围在核发捕捞许可证、收购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同时征收渔业资源费及养殖保护管理费,在有关证书上记录缴款金额、加盖印章并出具收款收据。
已持有捕捞许可证、养殖使用证的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年度审证时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
在规定日期内不缴纳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的单位和个人,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
第十八条渔业资源费列入当年生产成本。
第十九条渔业资源费实行按比例留成和上缴部分统筹使用的办法:
(一)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渔业资源费,10%上缴海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二)各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海洋、淡水渔业资源费,1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90%留用。
(三)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委托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捕捞许可证所代征的渔业资源费,8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20%由代征机构留用,其中代征的鳗苗渔业资源费,20%上缴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80%由代征机构留用。
前款规定应当上缴的渔业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当按季度上缴,不得截留坐支。
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留用。
第二十条渔业资源费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使用范围是:
(一)购置增殖放流用的苗种和培育苗种所需的配套设施,修建近海和内陆水域的增殖设施。
(二)为增殖保护渔业资源的科学研究提供经费补助,以及为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提供经费补助。
(三)购置、更新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有关的渔政公务车、船,改善渔政管理设施。
(四)为保护渔业资源、渔场环境和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供经费补助。
(五)为保护特定渔业资源品种,借给生产单位用于转业或者转产的生产周转金(不得作为生活补助和流动资金)。
依据本办法所征收的养殖保护管理费,全部用于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的开支原则上应当高于用于保护管理的开支。
本市渔业资源费用于资源增殖和保护管理的比例为:资源增殖不得低于5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50%,其中对采捕、收购、利用鳗苗所征收的渔业资源费,资源增殖不得低于40%,保护管理不得高于60%。
第二十二条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征收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交同级财政在银行开设专户储存,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
市、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使用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应当在年初编制收支计划、在年终编制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报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表使用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格式。
第二十三条本市的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自**年度起征收。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财政、物价、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资源费、养殖保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挪用、浪费资金的行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查处。
第二十五条本市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补充条文,不另订实施细则。
随着国有大型企业外部市场的不断开拓,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此外由于部分地处西部的国有大型企业,所处区域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高级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商业秘密,成为国有大型企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国有大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防止企业内部员工泄密。
一、加强保密教育,从源头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
国有大型企业新增人员以大中专毕业学生为主,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于这些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话题,对岗位上的新员工开展保密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应会同保密部门对新员工进行商业秘密保护有关知识的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人事部门还可以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召开保密专题讨论会,使新员工了解哪些信息应纳入商业秘密,哪些项目是重点保护的,哪些是本公司的重要知识产权。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确定保密培训的方式和频率,对于主要从事科研和外部市场开拓工作的单位来说,保密培训应该是单位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就要求单位要建立一套适应本单位工作实际、经常性、制度性的保密培训体制。为了更好开展保密培训工作,企业人事部门可以将保密培训开展情况列入对下级单位工作考评的指标,同时要求各单位将员工参培情况作为劳动合同年度履行考核的组成部分。
二、完善保密协议的订立,为商业秘密保护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劳动者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主要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解除后。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对人员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订立保密协议,一旦发生泄密,企业就可以依据保密追究泄密人的法律责任。保密协议一般有保密事项、劳动者保密义务、违约责任等条款,为防止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泄密,还可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竞业限制是指承担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基于公平的原则,《劳动合同法》规定,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的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地处西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往经营环境较为封闭,近年来逐步参与外部市场的竞争,企业经营理念和参与外部市场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企业在订立保密协议方面的参次不齐,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做这一项工作,有的企业规定岗位上的员工一律签订带有竞业限制的保密协议,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不订立保密协议固然不对,但普遍签订带有竞业限制条款的保密协议也同样不妥,因为对所有的离职员工都进行调查,看其是否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性质的工作,对企业来说操作的难度很大,另外竞业限制条款生效的要件是企业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这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做好保密协议的订立工作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例如:对石油钻井队技术员、一线队现场管理人员等较少人员,只需签订《保护商业秘密承诺书》以明确保密事项,加强其保守商业秘密的责任感;对较多的一般科研、管理人员应签订不带有竞业限制条款的保密协议,明确其泄密后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及赔偿范围;对于涉及企业重要商业秘密的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应签订带有竞业限制条款的保密协议,对这部分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应明确特定部门负责调查其履约情况,如发现其有违反竞业限制的约定,企业可及时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直接提讼。
三、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从根源上杜绝商业秘密的流失
相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泄密而言,企业高级职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的泄密,往往造成的危害性更加突出,往往出现一个人跳槽走了,一大批客户也被带走了,或者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企业来和本企业抢夺市场。特别对于地处西部艰苦地区的企业,高级职员的流失现象尤为严重。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除了加强保密协议的订立工作外,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降低高级职员的离职率,减少其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可能性:
企业应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为企业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做到感情留人;建立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充分发挥工资奖金的激励职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合理拉开岗位工资差距,稳定企业核心骨干队伍,利用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做到待遇留人;“感情和待遇留人留一时,事业留人留一生”,企业要为员工发挥专长、建功立业提供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和通畅的人事升迁渠道,做到事业留人。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员工泄密发生,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 庆 郭凯峰:论商业秘密法律性质和法律保护[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8)
[2]崔明霞 彭学龙: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世纪回顾[J].法学论坛, 2001,(06)
在思想方面,我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我成了xx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第九期入积极分子党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学习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邯郸市赵苑公园位于邯郸市西北部,是赵邯郸古城大北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苑内现保存的著名古遗址有插箭岭、梳妆台、铸箭炉、照眉池、汉墓和台地等。为保护这些遗址,邯郸市委市政府用了近10年时间对赵苑进行了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河北知名的以古遗址为主体的生态园林景观。
1 园内野生资源利用的种类
经过笔者对赵苑野生植物多年的调查和统计,通过技术人员管理,在园中已成为景观植物,在园中充分利用的植物有以下几种。乔木类:构树、酸枣、野生榆树、野生刺槐等。灌木类:锦鸡儿、荆条、紫穗槐、马皮圪针、酸枣、构树等。地被植物: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草莓、马齿苋等。
2 园内野生植物的特点和优势
2.1 野生植物分布位置特殊 这些野生植物大多分布于插箭岭、梳妆台、铸箭炉等保护遗址处,而文物部门严禁在这些区域动土挖坑。因此,这些野生植物可以在这发挥其它园林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野生植物适应性强,病虫害少 这些植物抗逆性强,在土壤瘠薄,干旱的遗址上经过上千年的优胜劣汰,具有极好的适应性,病虫害很少。
2.3 成本低,见效快 野生植被取材方便,成本低,收效却很大。很多植物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还是中药材,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4 繁殖能力强 野生植物有很高的自播自繁能力,所以栽培和繁殖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和野生环境相似就可以。
2.5 固土护坡能力强 这些野生植被在遗址上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与生长繁殖,其根系在土壤里错综复杂,这些大多是台地的遗址才不被雨水冲刷,保护良好。
3 野生植物资源的应用
3.1 配置树种 这类树一般为小乔木,野趣岸然,适宜于孤植或配置于遗址边缘平坦处、草坪中、以观花、观果或观叶。如插箭岭东南坡下的构树,属相园中心的榆树、梳妆台东面坡上的酸枣、和坡下的刺槐树等。
3.2 片植灌木 这类植物一般生长速度较慢,长势整齐,无需修剪。而且色彩清新,片植后观花、观叶或观果的效果很好。如插箭岭上半部的丛生构树、梳妆台顶部的丛生酸枣和东面坡上的马皮圪针,皇姑庵阳面坡上的锦鸡儿等。
3.3 缀花草坪 这类地被适应性强,耐瘠薄,耐寒耐旱,抗盐碱。如照眉池西边的紫花地丁,九宫城东侧草坪里的野草莓,北门区草坪内的蒲公英等。
3.4 造型灌木 这类植物耐修剪,可以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修剪,使之成方形、圆形、圆柱形或其它复杂的形状。如属相园景石缝隙处云片状造型榆树,还有黄粱美梦处景石上的黄荆条造型树。
4 管理技术措施
4.1 修剪造型 对耐修剪,萌发性强、寿命长,枝条柔软,便于造型的野生树种进行造型。在造型前,可将主干截头,让截面四周或下方萌发新技,按艺术造型的要求,粗扎细剪,制成云片状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如园内的野生榆树、黄荆条、小叶女贞多采用造型技术。
4.2 嫁接 园内利用野生酸枣资源嫁接大枣。酸枣砧木具有很强的抗寒、耐瘠薄能力,适应院内的环境,嫁接成大枣后,可以作为优美婆娑的风景树,提升了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马皮圪针嫁接皂角树正在试验中。
4.3 分株繁植和种子繁殖 将园内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野草莓等几种目的野生花卉保护起来,只让园林工人去除草坪内非目的性杂草,保证其自播自繁。它的适应性很强地表现出来,很快布满了退化草坪的秃斑内,成为很美的缀花草坪,宛如天成。在比较旺盛的地方进行分株,栽到环境相似处。也在种子成熟期,采收一些种子,播种到适应的地方如土质差、瘠薄、林下阳光不充足处。
5 建议
(1)开发利用野生植物必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要科学、合理、适量地开发利用,切忌滥采乱挖。(2)在栽培过程的同时要建立示范性试验基地,长期观察其生长发育规律、适应性、稳定性等,适时总结培育经验,积累基础研究资料,以便适时提供技术储备,推广、示范先进技术。(3)在园林绿化中注意野生品种与新优品种的结合,乔木、灌木、藤本、地披的结合,常绿与落叶的结合,做到科学搭配,发挥综合效益。
总之,应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还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遵循“物种多样性”原则的需要。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让更多的野生植物变成栽培植物,应用到园林中。
在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提出“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其中 “湿地生态系统”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湿地具有陆地和水生生态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生产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价值。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些湿地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有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亚布力林业局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 湿地资源现状
“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该定义体现了湿地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这一基本水文特征;按照自然湿地的成因、水文条件,将自然湿地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等湿地类型,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纳入保护管理的对象,体现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这一基本目标。
亚布力林业局的地势条件是山高坡陡,湿地面积为2474公顷,占林业局施业区经营总面积的0.81%。包括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其中:河流湿地459公顷;沼泽湿地2015公顷,分布在18个林场所,具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包含湿地植物155种,兽类49种,鸟类72种,两栖类、行类15种,鱼类31种。该局湿地资源对生物物种多样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一些濒危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近几年来该局经常开展保护湿地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以及设立宣传板等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开展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加强湿地的管理,限制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与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2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些地方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育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西部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它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实现湿地工作的战略目标,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始终。
3 湿地合理利用建议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各种效益十分巨大,所以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必要性。一是各林场所、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承担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所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大责任,湿地的多元生态因子结构、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湿地必须进行多部门管理。。二是要加强区域规划设计,湿地研究工作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较为薄弱,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确保生态平衡。三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出科学评估,为湿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四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做好鱼类、动植物等资源的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的研究,提出对策,保护好现有的资源。五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制定措施,加强湿地经营管护,促进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 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措施
3.1 湿地水资源不足,该局许多湿地干枯缺水,由于森林采伐和湿地围垦造成了水源流失,加之近几年干旱导致了林区湿地干枯缺水,如停止森林采伐及湿地围垦,恢复周边的植被,能够使湿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3.2 湿地面积小,分割严重,湿地面积小是林区湿地的特点之一,但也包含人为分割的因素,围垦和造林 都造成湿地分割,应该采取退耕还林等 措施。使分散的湿地尽可能连接,扩大单块湿地的面积。
3.3 湿地生境及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林区近忧沟排水,狩猎等掠夺性利用,造成湿地生境及资源的的破坏,应采取果断措施,停止这些掠夺利用。
[引言]:野生植物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生态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大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效益角度来说,野生植物资源观赏、药用、食用以及原材料利用价值较高,是花卉、药品、食物、化工、建材及纺织等产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做好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问题分析
1.1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不强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大,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当地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对珍稀的野生植物缺乏正确的认识,保护意识不强[1]。而对林区工作者而言,也很少将野生植物宣传保护工作做到位,从而更加淡化了林区群众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野生植物为国家公共资源,不属于个人,而有人为了一己私利,随意砍伐野生植物,为野生植物资源带来巨大破坏,导致一些珍贵的物种出现了流失与消亡。
1.2管理机构不健全
因为在思想上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认识到不到位,造成管理机构不健全,未安排足够的人员。而机构与人员业务素质也有待提升,很难适应当前工作需要。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种类较多,鉴别难度大,易于携带,从而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与学习力度,提升人员素质与能力,满足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需要。
1.3经费投入不足
相比于野生动物,人们对野生植物关注度不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也没有尽快购置必须的设备,工作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野生植物保护与监测技术落后,管理效果不理想。
2、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为增强群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识,应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宣传范围,提高认识。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中,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发动社会参与进来,让更多人关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例如:要采用张贴宣传标语、举办专题讲座等方法,切实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同时鼓励群众成立民间野生植物保护组织,通过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发挥应有作用。此外,还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网站,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提升宣传效果,让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2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要建立健全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构,增强野生植物主管部门、执法部门的意识,提升在野生植物保护上的业务素质,并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宏观调配机制进行优化,确保野生植物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避免由于过度消耗资源造成出现新的濒危物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上,应采取可持续的方式,重点保护好珍惜野生植物的基因,在自然保护区中划出重点保护区域,实行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此外,还要大力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人工的方式栽培珍稀野生植物,加快人工繁育的速度,如人参、三七、天麻、黄连等,确保种群数量逐步扩大。
2.3增加经费投入
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而言,涉及范围大、事务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提升保护工作成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力度。对此,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保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顺利开展。针对现阶段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资金不足的情况,各级政府要加快公共财政结构的调整,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并通过对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工作效率。面对着野生植物资源不足与社会需求猛增的矛盾,以及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开展野生植物资源人工培育工作,从而有效缓解野生植物资源种群的生存压力。同时还要加大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力度,发挥出科学技术的作用,确保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提升,真正解决野生植物资源锐减的问题。
2.4 改善野生植物生存环境
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中,要禁止各种破坏行为,任何人不得擅自上山采挖野生林木树桩,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采伐、火烧等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感染。此外,还要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在发现病虫害以后要第一时间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蔓延[2]。同时要谨慎对待外来物种的入侵与引种,一般情况下,自然保护区不能引入外地植物物种。要逐步改善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禁止以任何方式破囊吧植物的生存环境,尽快建立起繁育基地,并做好迁地保护等工作。
3、结语
总之,对于当前群众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薄弱,各部门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为真正提升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成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此外,还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认识,从而确保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大体上来说,生物资源一共包括植物、动物和其他类微生物三种类型。①尽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被开发利用和驯化栽培的仍在少数。人类对生物的认识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未知状态。再加上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开展野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成为一个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陆地野生资源绝大部分都在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只有少部分的生物资源在草原和其他系统中,因此可以这样说,林区野生资源是其重要的森林资源,并且共同制约着地理气候和环境因素。
我国的林业资源一方面满足了国民对林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保证生态多样性的重任。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国民需求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林业资源有充分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①作为林业资源一共分为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②林业资源的核心是林地资源,林业资源的核心是森林资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森林,主要起着维持水、大气以及土等生态多样性,发挥着自然屏障的作用,是自然界中天然的生物库、资源库、贮藏库以及能源库、蓄水库。森林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的维护生态平衡,并且起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对于人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像是最为重大也最为直接的,就全球范围来看,森林是世界生态环境的核心,是制约各个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对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它关系着全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问题。森林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经济资源。人类的衣食住行这样的基础性物质保障都不能离开森林生物资源。但是,现阶段,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认识都还处于一种未知状态,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对森林资源,特别是一些物种资源,应该用长远目光考虑,而不能做出砍伐这样的“短视”行为。因为一旦破坏了森林资源物种,就有可能损坏物种基因材料,这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是一项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该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原则。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环境角度而言,保护森林资源对于人类发展来说都具有着重大意义。③那种认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开发利用二者之间是矛盾关系,甚至认为,保护森林资源会妨碍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经济发展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保护森林资源其实质是为了发展,保护知识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要通过物种保护以及天然林的保护使生态资源按照自身的规律繁衍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深厚的基础。
2.抓好林业管护站建设工作
2.1加强林业管护站设施建设
作为林业部门应该按照管用、多功能、实效的要求,不断完善林业管护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的改善管护员的生活条件,提升管护所在整个林区所具有的位置,以树立林业部门的新形象。对于那些没有建立管护站的林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完成管护站点建设。
2.2完善队伍制度
护林员其主要职责就是要配合林业部门做好相关的区域管护工作,以实现对林业资源的保护,除此以外,还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林区防火、防病虫灾害工作和防止滥砍滥伐行为发生,以达到直至不猎杀行为发生,保护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护林队伍组织工作是整个队伍的关键之处,所以,要针对护林人员时间自由度大、地点分散、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致的特点,公开招聘,并进行定期考核淘汰,以实现目标责任制。其主要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要坚持实行公开聘用制,坚持落实好对护林人员的公开招聘。在新进聘用人员的时候,要提出申请,并且经由乡镇主管部门负责考核,并最终批准公示。第二要坚持组织培训学习,特别是针对新聘用的护林人员。要使护林人员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其能够明确管理对象,搞清楚管护规则,提高管护水平,第三,实行护林人员管护责任制。作为乡镇林业站的每一个管护人员,都应该明确管护区域的职责、管护区域面积以及管护应该所得的报酬,并定期的对所管辖区域的情况进行报告。
3.构建林业资源经营管理机制
实行管护分类可以有效的避免森林管护的盲目性,以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第一,对于公益林区的管理,无论是下属的企业代管还是国家的直接管理,其都必须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组织机构,重造森林管理机制。第二,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档案数据信息路,对重点生态林区进行重点管理。第三,根据林业资源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并且采用不同形式的经营机制。比如对商品林的管理应该在对其数量管理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森林资源资产属性管理,真正体现出企业经营业绩。对于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应该在开发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计划经济机制对其进行实业化管理。
4.结语
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不足,整体质量较差,而且国内对木材及林产品需求量大,致使国内森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我们在抓好发展国内森林资源建设和进口国外木材的途径之外,还应当投资开发境外森林资源,寻求林业发展外向空间,探索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产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林业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日益紧缺的现象,在不断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影响了我国的气候变化。森林资源既对社会具有应用意义,又对自然环境拥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在林业资源保护中国家和地方应该不断的加大管理力度,通过现代化技术与林业规划等措施提高森林的管理现状。林业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济消耗中具有较慢的效益增长,但是管理人员要从长远规划出发,并具有社会责任感,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科学建设。
一、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
1、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忽略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路线,并影响了森林生态化建设。在较大部分的人民群众中,森林工程主要就是为社会提供木材的供应,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较多森林管理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中,没有对林业资源实施保护和合理利用,乱砍滥伐,加快了森林资源面积的快速建设,并没有实施营林造林的规划。在自然环境中,也没有进行防虫防鼠处理,在森林防火工程中缺乏管理技术和管理计划。这些管理措施都需要经济的支出,森林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经济投入与长远建设的关系,通过经济效益的盲目追逐造成了林业资源保护效果不佳的现象。
2、林业资源环境的生态恢复较慢在经过近几年的森林管理宣传中,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资源、生态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营林工程的建立,不断的规划林业资源建设,增加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森林系统中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但是在较多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的地区,森林的生态恢复能力较差,不仅是因为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就是在破坏的环境中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分布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需要森林通过森林长时间的自我修复来逐渐的恢复。
3、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封山育林计划性开采等政策的落实,使依托于采伐建立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瞬间崩塌,林业的经济效益骤降这导致很多林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造成了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不健全林业体系人才的缺乏,使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困难,导致我国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无法落实,盗采盗伐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经济转型和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4、没有有效利用森林执法在森林资源中的保护作用。为了确保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国家制定了森林保护法等一些列行为规范,通过法律效力的约束,规范森林管理人员和社会群众的行为。但由于林业经济转型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使得林业执法和管理岗位人员聘用困难,这直接导致我国林业管理和执法力度不足。
二、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策略探究
1、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木材作为人类最基础的建筑和生产资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我国对木材仍然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但由于我国林业资源进入了全面保护时期,木材的供给渠道由林业采伐变为进口由于木材进口成本较高,大量不法分子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法律潜入森林盗采盗伐,极大的影响了森林的休养生息和生态恢复为了在解决我国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林业资源的保护,避免盗采盗伐现象,我们可以将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建立林业的长远发展规划,设计多级森林保护体系,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保护可采林地采伐作业后,要及时补种树种,并做好护林工作,维护林区的生态平衡为了满足社会对木材资源的需要,我们可以合理的改变可采林地的林木生态结构,改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保证对社会木材的供应,实现计划性开采,不给盗采盗伐人员以可乘之机
2、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实现森林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生态保护,我们必须将盗采盗伐等违法现象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监测体系,建立和健全林业资源执法队伍,不断创新林业资源的管理方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为了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并解决林业执法人员不足的窘境,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系列林业资源数据库,并积极收集林业信息,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现如今,无人飞机已经不再是军事领域的专属,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该技术应用于林业执法管理中,为林业执法队伍配备小型无人飞机,提升林业执法的效率和效果提升林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必然能够提升林业管理的执法水平。
3、加速林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我国有着庞大的林业人口数量,随着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林业保护措施的落实,使林业人口失去了经济来源,林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林业地区的经济困境,正是导致滥采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们需要加速林业的经济结构转型,促进林业地区经济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使林业人口能够安居乐业,并积极投身到森林资源保护事业中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下经营,挖掘森林的生态经济价值,在保护森林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的提升另外,我们还可以依托于林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并打造系统的林业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林区的经济发展,提升林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的稳定安全。森林火灾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头等大敌,森林防火工作也是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虽然我国林业系统一直高度重视森林火灾的预防,但森林火灾每年仍然给我国的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的稳定安全,我们首先要加大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森林防火知识,减少林区火灾的发生其次还可以设置各类森林防火口号防火警告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及游客串串森林防火知识最后要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林业资源的安全。
三、结语
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对区域环境及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水平,我们首先要建立长期的林业资源采伐规划,其次要完善林业资源的管理体系,提升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另外我们还要加速林业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促进林业的经济发展,最后还要做好森林的防火工作,保证林业资源的稳定安全。
作者:吴磊 单位:密山市珠山林场
参考文献: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林业资源在被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陕北沙区作为我国沙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关系着我国沙漠化东进南下的防御工作,是一道重要的地理防线。
1 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陕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2大地形区之间,在长期的地形起伏变化中,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槽形地带,其中大部分地区的地形主要是沙地与湖盆滩地。这个地区在干旱年份的降水量非常低,一般情况下会低于100mm,导致陕北沙区经常会发生扬沙、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陕北沙区具有非常丰富的煤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还建有世界顶尖的天然气净化厂以及输气站等工厂,但是,在促进陕北沙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陕北沙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陕北林业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北地区近几年在林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科学的治理方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减缓了荒漠化的程度,其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 30%,促进了陕北经济的迅速提高。尤其是榆林市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是陕西省最高的,这都得益于林业保护资源措施的落实,沙丘高度降低了40%,移动速度也有所降低,减缓了荒漠化的延伸。其次,在建设城市防护林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通过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城市气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空气湿度提升了9.5%~10%,年平均风速对比空旷地而言降低了 30%~40%,这种转变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气候条件,有效地改善了陕北沙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陕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含量相当丰富。榆林市煤炭、天然气和盐资源丰富,建有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在煤炭、原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如果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就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陕北地区林业资源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措施
2.1 加强对陕北沙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弘扬科学发展观
首先,坚持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先进理念指导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加强人在资源保护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其次,要完善资源保护措施,提高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现状,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加强育林、护林工作,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生态多样性,坚持依法治林,从而发挥抑制荒漠化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结合陕北的地方特色,开发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做好森林病虫害方面的防治工作和防火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珍稀沙生植被的保护等,国家相关部门更要给予资源保护工作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最先进的林木保护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科学治林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大面积开展育林、造林生态建设
陕北地区目前存在的林木数量并不能完全解决风沙危害,所以,要进一步加强育林造林工作的开展,促进林木资源效益的多元化实现。在实行造林、育林计划时,要以陕北沙区的实际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林木建设,制定科学的育林计划,确保育林造林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导的育林思想,封山育林、牲畜圈养。加强陕北地区的林业配备,根据林木种类和生态修复的要求,合理安排林业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改造低产、低质林。在树种的选择上,因地制宜的选择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林木,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对陕北地区的林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以陕北沙区的地理环境与水资源实况为基础,开展节水育林的工作,严格控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要加强雨水储存工作,缓解雨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为育林工作的开展提供水源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出一套高效、高产、优质的育苗技术,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繁殖能力,提高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3 提高林地的质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古代陕北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面很广,河流、湖泊非常多,畜牧业非常发达,现在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导致植被被严重破坏。要从光合、水源、土地生产潜力等方面提高林业的生产力水平,还要对不同树种的抗性生理加强研究,提高林木存活率,保护生物多样性。
2.4 加强林业产权改革
通过林业产权改革,可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制定和完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机制,控制荒漠化程度。针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林业改革,建立科学的林业资源保护体系、林业执法体系和林业合作经营体系等,对林业产权进行明确分配,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保障林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国家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和管理流转工作,建立合法、平等、公平的林业关系。加强林业产权改革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林权意识,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2.5 开展依法治林工作,提升林业执法力度
在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增强执法力度,使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生产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的阶段。首先,加强林业资源的法制化保护建设,实事求是,坚决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对于林木砍伐、林地增减、林地侵占等行为进行严格考核审批,严禁乱砍乱伐行为的出现,严厉打击违法伐木行为。提高林业资源保护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执法严明、业务精通、作风廉洁,保证林业保护法的有效执行。
3 结语
陕北沙地是我国的重度荒漠化地区,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观的全新认识,认识到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需要对陕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林业保护工作。可以从提高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开展育林护林工作,加强林权改革,提高林地生产力,加强林业资源保护法的贯彻执行等方面对林业资源加强保护,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宁.浅析陕北沙区的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吉林农业,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