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建筑

公共艺术建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艺术建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共艺术建筑

篇1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的需要,还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因此,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形态的表达,还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去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着,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篇2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篇3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篇4

1.1 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 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 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 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 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 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格拉茨现代美术馆(图2)为英国建筑师彼得库克的作品,以蓝色的塑料玻璃拼贴而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友善的外星人”。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现实主义建筑与红顶尖塔的古堡、钟楼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经典的标志景观。格拉茨现代美术馆的整体形态是一种超现实的仿生式的雕塑体。格拉茨现代美术馆是彼得库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体现和诠释,与周围传统建筑的视觉反差和突兀也使该馆被形容为“城市怪兽”、“外星人入侵”,而不规则的前卫造型又被人们称为是“有鳃的巨兽”、“巨型膀胱”、“毛毛虫”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间凸起的部分称为“Belly”(胃);屋顶貌似心脏血管的称为“Nozzles”(管口);屋顶的柱状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闲吧Sushi-Bar既“Needle”(针管);地面支撑部分称为“Pin”(栓脚);最后则是入口、售票处,只有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础上休整而来的,上面仍可看到当时精美的铸钢雕花。电梯美术馆地面展览厅共三层,主要展览空间在屋顶层,整个大厅为无柱型设计;大厅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顶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厅中有一个移动式斜坡道,参观者可以缓缓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厅,营造一种被艺术吞没的剧院效果,十分新颖独特。

2.3 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亚阿格巴摩天楼(图3)的设计中,建筑师让•努维尔最终选择了一种“文化回音”的方式让阿格巴摩天楼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这种方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种割裂,而是一种延续,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与“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楼象征着加泰隆尼亚传统文化的遥远回音。正如努维尔所说:“建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文脉连续系统中的一个事件,一个给建筑师带来额外责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楼建筑整体形态为圆锥形、弹壳式的轮廓,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亚人致敬,这种形态的精神来源为精神源泉蒙萨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墙处理上,阿格巴摩天楼外墙所用的波形铝板有红、橙、蓝等25种色彩,每块波形铝板均正方形,与同样大小的4400个方窗一起随机组合,这种排列方式像当地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拼图,和加泰隆尼亚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为高技派的建筑大师,在利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同时,建筑师让•努维尔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来传送信息,设计营造富有气氛的“屏幕建筑”。这种建筑立面是结构、图案肌理、光线、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像映射的叠加。在摩天楼的设计中,马赛克式的内层表皮传递了加泰隆尼亚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叶的外层表皮通过对地面,周围环境的天空的折射,体现着巴塞罗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题。

3. 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住民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这些,铸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历史”文脉和精神气质,并且将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长远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城市的这种文脉和气质,常常可以被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为他对一座城市的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具体的看,当人们来到一座从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它的车站、机场、码头、主要街道、广场、核心建筑群、剧院、商场及文化娱乐中心等公共空间,必然是引起重点关注和形象记忆的中心。那些充满艺术气质且形态突出的地标建筑,以及附着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各种装饰艺术等公共艺术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纯功能性的公共设施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们一提到上海,脑海中就立刻呈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东方明珠、金贸大厦……

3.2 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篇5

在“建筑化”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应当从建筑和公共艺术的关系出发探求建筑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融合,关注公共艺术如何以建筑空间作为载体,表达其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对此,可以从两个层次阐述“建筑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内涵.第一个层次是建筑的城市公共艺术.即某一建筑(主要指具有明显公共艺术特征的公共地标建筑)本身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凝聚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而成为该城居民公认的美学符号和情感标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愈加密切,一些城市地标建筑,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世博中国馆、新先锋主义风格的巴塞罗那当代美术馆[1]等等,更是以一种典型的公共艺术面貌展现在城市地域环境之中,成为所在城市值得骄傲的闪亮而饱满的文化精神符号,如图1所示.图1地标式的“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Fig.1Landmarkarchitecturalurbanpublicart第二个层次是“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即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融合,不仅在空间形态与之协调,也包括公共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从整体到细部元素,有机而统一地融入到建筑空间之中,给公众创造一个具有艺术性并富含人文价值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换句话说,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还是公众精神与文化的载体空间[1].上述建筑与“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前者从城市整体着眼,把建筑单体作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来分析;后者则全面系统地综合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内外环境中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更为细化而有机地分析,如图2所示.图2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Fig.2ImperialWarMuseum,U.K.

2公共建筑的形态类型

公共建筑以及整体形态呈现在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并直接给周围的公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从而营造出具有精神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知觉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的原始材料不是元素,而是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形式.”当人们观赏建筑时,往往依靠直觉的视觉组织活动,直接完成对建筑整体形态的感知[2].一般来说,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可以分为几何体、雕塑体、象征体3种类型.

2.1几何体

几何形体是建筑表达艺术常用的方式之一,这类建筑空间大多经过既定的数学法则运算、推敲而得之.几何形体形式多样,主要有正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等.建筑的空间形态通常由几何形体经过不断重复、连接、错位叠加而成.纯粹的几何体构建则具有很强的规则性,强调突出纯粹主义的形态效果[1].即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整体,主张表现材料的自身特质,如图3、图4所示.

2.2雕塑体

雕塑对形体的体积组合有明确的要求,块面形态是雕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光影对于形体的表现尤为重要.对经过组合后的形体进行加或减的处理,采用切角、镂空等设计手法可以增强建筑形态的视觉冲击力.

2.3象征体

公共建筑的形态大都象征着某种文化或精神,并试图通过这种隐喻触发民众的思考.哲学家黑格尔曾将象征艺术分类为艺术的初始阶段,设计师通常也会通过象征体的设计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形态意义

3.1标识符号

现代城市除了作为服务于地区或国际间商业、贸易、产业的集中地之外,业已成为信息传递、科技发明、文化娱乐、知识教育、公共艺术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及民俗世情的滋生传承等多姿多彩、光怪陆离的人间大舞台.城市公众在长久岁月中积累下来的共同经验和交流所达成的共识与城市的兴起及沧桑紧密相联.这种联接从最细微的部分不断延伸和发展着一座城市本身固有的文化精神,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传承.同时,城市特有的文化气质能够迅速地感染外来人群,并会成为初来者对这座城市情感记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城市的标识符号,丰富多样的立面造型结合附着在城市环境中的各类公共艺术装置,将会比一般的公共建筑更为直接地展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如图5所示的城市标识符号,营造了向上运动的微妙的身体和精神感受的变化[2].

3.2城市印象

公共艺术从功能角度而言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体现了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与一些纯粹的艺术相比,公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其文化表现的强烈性.公共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体,还有更多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政治上的功能.艺术取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亦如海德格尔所言,现代美学的起源和形成并非直接来源于对艺术的沉思,而是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3].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就是突出充满美感的城市印象,让公众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同时使城市成为公众的诗意栖居场所.

3.3文化精神

文化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座城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象征着城市的品格.城市既是人们生存的方式,也为文化的产生和发源提供了场所.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最客观的写照,由于其每一细节都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等文化问题,使得城市逐渐成为当代公众观察世界和展现自身的舞台.一座城市是否包含着充满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以及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整个城市是否蕴含文化艺术品位的重要指标.“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城市标识,充分反映并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印象和精神文化.“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空间的融合,通过公众对建筑空间的体验和互动,使人们时刻都在感受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情怀和审美情趣.

4形态构建

4.1基本形的构成

现代艺术设计通常呈现出简洁、几何形、象征意义的抽象或是具象的形式.而以抽象的点、线、面、体等几何图案的组合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来塑造形体,使得流畅与简洁成为公共艺术造型的主要特色.任何艺术造型形式都是由点、线、面在不同的视觉角度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其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如点以其所处的位置为主,线以其方向、尺度为主,而面则以其所有的面积为主.在艺术造型设计中,它们各自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可见,每一个建筑元素不仅有其结构功能意义,还有因元素组织结构的倾向性传达出超越其实用功能的精神意义[4].4.1.1点点的分散、密集运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构成相对的线和面,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点在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内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定数量的点会产生聚合的趋势,人的视觉会主动将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点串联起来,形成线与面的轮廓.在空间中,这些点独立而又聚合地进行着不同的交织与组合,从而会产生有节奏、有韵律、有意义的形式和意境,如图6所示.图6点的符号图像Fig.6Symbolimagesofpoints4.1.2线线是点的运动轨迹,由点与点的连接,以及面的边界、交叉等所形成的.线在几何学中无粗细之别,但过长或过短地增加线的宽度,线就会变成面或点.在艺术造型设计中,线则被赋予了宽窄、长短、直曲等属性.线的聚合、分散等有规则的运动,可以合成面,也可以排成有节奏、有韵律、有秩序的艺术形态,如图7所示.图7线的符号形象Fig.7Symbolimagesoflines4.1.3面简单来说面就是线的封闭状态.在几何学中,面则是由线的运动轨迹或自身加宽,以及点的扩展等产生的.面的形式变换多,较之点、线更能体现出情感特性.在面的情感表现中,几何形的面具有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体验;自然形体的面给人以厚实、生动的体验;有机形体的面给人以柔和、自然、抽象的体验;偶然形的面给人以自由、活泼、富有哲理的体验.4.1.4体体是由面围合而成的.体的造型方式主要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的形体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或变形,这种情感体验通常与被模仿的对象密切相关.例如古代的艺术表现几乎都是对自然事物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在于将简洁的、抽象的、几何的形式作为时代的美学符号.随着现代设计风的盛行,抽象的设计元素也逐渐盛行开来.这些自由、随性、流畅而又洒脱的抽象元素伴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及新型材料的出现而变为可能.抽象的符号形式不仅可以体现自然的简洁、生态、有机,还会给人以亲切而联想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图8所示.

4.2基本形的变化构成

点、线、面、体作为公共艺术基本造型元素,以形、色、质、光的综合表达,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现代公共艺术.4.2.1形形即造型,是空间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光与色都要依附于形态才能使建筑更具有表现力.建筑空间的综合表现是由功能、技术和艺术组合完成的,功能是目的,技术是手段,形态则是表现形式.建筑空间是由形态展现的,人们也是通过建筑的造型来认识建筑空间的审美和内涵.如新建的澳大利亚约翰医学科学研究院(见图9)为低层研究实验室设施,建筑如同多米诺骨牌,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提高了建筑的美感.图8抽象的符号形象Fig.8Abstractsymbolimages图9澳大利亚约翰医学科学研究院Fig.9AustralianJohnMedicalSciencesAcademy建筑的形以点、线、面、体基本形式出现,并在建筑造型中发挥各自的“表情”,进而表达性格和情感.建筑造型的时尚、前卫、有个性不仅有较强的吸引力,还能够激起人们对生活和对美的情感享受.4.2.2色空间中的色彩包括物体本身的原有色彩以及人为的装饰色彩.色彩是建筑环境中重要的视觉要素,它同和其他视觉元素如形、光等一起传达建筑环境的信息.色彩具有独特的性状,依附于其他要素存在,又与之紧密相联.相对于其他视觉要素,色彩往往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它可以快速地创建情感和烘托气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说,色彩是建筑空间环境中最实际、最直接有效的一种艺术装饰要素.其实,色彩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每一种颜色都有自身独特的美,正如绘画时人们需要搭配色彩一样,城市环境色彩也一样需要适应环境,总体调配,而总体调配就是城市主体色调确定的过程[5].建筑空间色彩的设计,主要考虑色彩与材质的效应以及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使用面积.材料的质感肌理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不同的材料反映出不同的色质.色质可分为反光、平光、哑光、透光等多种类型.例如由内墙漆、陶瓷和玻璃所制作的建筑装饰材料,前者规整、亚光泽,给人以沉着、温和、平静的感觉,而后者在阳光下则耀眼刺目,如图10所示.同样,色彩本身的冷暖、轻重、软硬等属性也可以调节材料自身的视觉感触.所以,如果能够将色彩妥当地运用,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感受,从而达到对空间艺术化设计的目的.图10不同建筑装饰材料Fig.10Variousbuildingdecorativematerials4.2.3质这里的“质”,主要指的是建筑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具有特殊构造且形成其表面特征,称之为肌理和质感.建筑空间形态是由各种不同肌理和质感的材料组成的,如果说空间的造型首先引人注目,而后色彩进一步给以刺激,材料的肌理和质感则进一步加强空间的视觉效果,丰富了公众对空间的情感体验以及公众对空间中材质的审美感受.在城市空间中,各种建筑或是精致,或是粗糙,或是繁杂,或是简洁,或是时尚,或是永恒,或是坚固、宏大,或是亲切、温馨,或是富丽、高贵,这些特征都可以通过其表面材质传达给公众.建筑空间中各种材质的质感和肌理,不仅来自于视觉上,还来自于触觉给公众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更离不开材料的艺术表达.材质不仅是媒介和承载物、固着物,更重要的还在于材料自身被使用,并将其物理性质进行审美开发设计.不同的民族因为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皆有不同的偏好.材料的多样化多元化是社会审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审美多样化多元化的物质基础,不可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材料,也不可能有一种材料永远都能达到最好审美效果的材质表现力.材质的多样化是空间环境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当代城市空间环境中,高楼大厦构成现代城市空间的筋骨,传统的材料诸如铜材、石材、木材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局限,研究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营造时代性的审美空间环境是公共艺术价值实现的物质保证.一些建筑的外墙采用两种木材的组合,提高了建筑外墙的质感,为我们研究多种材料在公共建筑艺术中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图11、图12所示.图11沭阳博物馆方案设计(铜材的使用)Fig.11SchematicdesignofShuyangMuseum(usingofcopper)图12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木材的使用)Fig.12JapanPavilioninSevilleExpo(usingofwood)因此,对于“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表达,除了要充分挖掘传统材料的新的艺术表达语言,还要灵活智慧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达到塑造更具艺术魅力和情感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

篇6

一、于氏宗祠中的石头建筑文化

于氏宗祠是一座建于民国十年的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于家人也叫它宗庙、祠堂,占地300平方米,处于于家村的中心地带,突兀威严。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举行家族活动、执行族规家法、宴请议事的地方。于氏宗祠大门上方悬挂有一块黑绿色大匾,上面是四个金色大字“于氏宗祠”,四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面横排着四行圆形的门钉,虽然简单,但装饰性非常强,门框上是红纸黑字的对联,门槛前面是石头台阶,两边是石头雕刻的方形门墩,用来支撑大门的门框、门槛。

于氏宗祠吸纳了南北建筑风格,集雄浑、婉约于一身,堪称绝胜,这也正暗合了于家祖上的身世。正是于氏祖先的江南血统及在京为官的多年经历,造就了于氏宗祠南北兼有的独特风格。院落为一进院落,里面供奉着先祖于有道及其后代先逝者,整个平面呈回字形,相比其他民居规格较大,墙面、天井均采用雕刻整齐的青石,简单而大气。正房矗立于三层石阶之上,门庭宽阔。长14米,宽8米,装有四扇花棂木门,木门旁边是砖砌的三尺窗台,花棂窗扇没至檐下。祠堂正中为“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的神龛。祠堂院内院内有棵千年古柏,当地人称他为“旋柏、龙柏、茶柏”。据村中老人解释,因此树干旋转向上长,形似麻绳紧拧,故名“旋柏”,这也代表了于家人团结一心,勇于向上的决心;此柏树共生五个干枝,预示着于有道的五个儿子,故又称“龙柏”,取吉祥之意,这也是于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庙宇阁观中的石头建筑文化

在于家村五百年的历史中,建造了多处形式各异的阁楼、庙宇,如清凉阁、观音阁、全神庙、戏台、歌楼等古庙古楼,多达二十余座,几乎涵盖了村落庙宇的所有形式,这也正是于家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众多的古庙古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凉阁、真武庙和观音阁。

(一)清凉阁。

突兀于于家村东头的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明万历九年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佳品好义,独立兴修。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

清凉阁的下面两层是于喜春所建,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二层、三层皆为庙宇,第三层是后人以木砖补葺封顶,整个建筑巨石堆砌,古朴之中不乏雅致。清凉阁一至二层全为石头结构,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遥遥望去好像一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此阁的天然奇绝之处在于,如此之高大建筑,竟然以天然青石为基,石与石之间并无任何辅料,完全用大小石块打干垒而成,建造十分奇特,其所用青石千斤以上的就有80多块,乃至一块石头一根柱,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面墙。石石之间排列并无规律,有的以天然之状砌入,有的却凿迹寥寥,横不成线,竖不压缝,整个构造豪放、粗犷,但细微之处却精雕细琢,颇见功夫。如悬挂于东门的“风动匾”,此匾虽是巨石匾,确饰以巧妙精湛的双童簇拥梅花鹿图样,以石楔固定,巧妙地悬挂手法使石匾能够大风不动、小风动,颇有力学价值。

作为于家村的点睛之作,清凉阁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学、物理学于一体,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其建造方法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二)真武庙。

于家村的庙宇之多不可思议,除清凉阁之外,颇具规模的庙宇还很多。明嘉靖年间的真武庙,建于高高的十五级台阶之上,是全村建筑最早、台阶最高的庙宇,巍峨高耸。庙门高大威严,门首高悬“默会万真”金字匾额。院中有一全石八棱香亭,每面刻有一句诗,和为一首七律:“宝鼎烟霏瑞霭庭,莲花瓣瓣附香亭。乘除有数更新制,偶正相排仿旧形。八面磨成璃映碧,一拳削就石仍青。乡民顶礼从兹肃,升降阶前仰圣灵”。真武庙是全砖瓦结构的建筑,这也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信仰,正殿是飞檐筒瓦,脊上雕有由七块砖雕刻而成的二龙戏珠装饰图样,雕刻十分精美,猫头的瓦筒,莲花的滴檐也给建筑的细部增添了几分精致。非常巧妙的是,在真武庙的对面居然供奉着观音,这是由于当时没钱修建观音庙,便在院中央高起地台,以八棱香亭莲花座为界限,坐南供奉观音,莲花座上的八句诗,寓意佛道共处,心诚则灵,是现存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三)观音阁。

观音阁是位于于家村南的又一颇具特色的石头庙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是于家村的南门。该庙坐北朝南,共有两层,上砖下石,上层观音庙,下层石门洞。下层的拱门石洞供人行走,深达八米,是明清时期古道的出入口,石洞的石料规矩方正,虽经历史的风雕雨琢,但至今仍精细依旧,是于家村精工建筑之首。庙东是九级的露天石阶,顺石阶而上到达庙宇的第二层――观音庙,庙内三个神龛内,供有观音、文殊、菩贤三尊神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庙会。

观音阁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庙宇的独特之处――重檐,与通常所讲的“斗拱重檐”完全不同,房顶前坡截然分成两段,宛如两房顶衔接,巧思妙想奇妙绝伦,房檐一前一后,相距四米,建筑方法十分罕见。五脊六兽的屋顶装饰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下层的石料雕琢方正、精细,属于家村建筑中的少有之作,体现出来精彩的艺术气质令人赞叹,观音阁的对面是建于康熙十四年的戏楼,两楼之间形成一个小型集会广场,成为全村休闲娱乐的又一活动场所。在这里还有一处非常巧妙的设计,那就是小广场中央的水井,它的功能在这里成了扩声用的扩声器,可见古人伟大的智慧。

篇7

1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1.1地铁功能性的缺失

地铁站点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满足其功能性是一切设计的前提,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当满足地铁站点的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主要是指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元素进行改良,使之更好的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城市地铁的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转,发挥其功能,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在体验过地铁带来的便利后,很多城市地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很多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的公共艺术设计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往往带有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习惯,难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本身出发进行设计,对某些部分的设计状态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

1.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地域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特征。创立具有丰富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国内的理论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形成风格和体系,盲目抄袭国外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个,是我国的地铁设计出现千人一面的风格。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把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化为动态设计,实现思想模式质的飞跃。

1.3艺术审美的缺失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人流交换的空间,更应该是传播文化,展现历史,营造艺术美感的空间。目前,我国的铁路空间系统环境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艺术审美方面关注较少,设计的重点仅仅是实现地铁内人流有效的交换,对于艺术感、人文情怀等关注较少,在目前我国地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建筑空间的艺术设计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地铁站点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地铁空间的形态、尺寸、方位、意识形态等特点,以及使用材料的特点和技术是否能够达到,之后再进一步考虑使用者的审美和心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很容易导致空间系统内部公共艺术性的缺失。

1.4人性化设计的缺失

地铁空间的设计应该首先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背景等特点,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性化的设计要建立在满足功能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现代地铁的内部环境中,往往在设计视觉图案上排列单一,尽管有人在维持秩序,仍然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性化的设计感,此外,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组织空间,导致使用者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场所感消失,相近的空间布置,常常给人不知置身何处的感觉。

2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地下建筑空间功能性的前提下开展。通过理性设计,更合理的安排人流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穿梭,并且保障行人从地下通道顺利到达地面,并且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使用者休闲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需要。

2.2地域性原则

现在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的需要,更是一个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体现。地铁是一个城市和文化的符号,是体现城市地域性重要的载体,触及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地铁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地铁来展示城市的形象,基于此,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应该满足城市地域文化要求和地域的归属,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2.3美观性原则

地铁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应该具有功能性,更应该遵循美观性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地铁空间是其他城市的使用者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在细节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内涵,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其地铁的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就越应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2.4个性化原则

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场所,是人生活的物化体现。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符合个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各个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使用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内涵的表达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深入影响着它的使用者们。

3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城市地铁空间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针对前面提出的功能性、地域性、艺术审美、个性化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对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引导系统、传媒系统、照明系统、公共艺术系统、通用设计系统几个部分展开研究,分析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要素及方法。

3.1空间导向设计

城市地铁空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殊的构成部分,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人流交换的空间,其作用不只是停留在“通过”这一简单功能,它们像城市的建筑一样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综合文化艺术、科技、生态元素、人文素养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载体。

3.2空间照明设计

空间照明是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重点部分,是保障空间的实用功能提高公共艺术品质的重要元素。光的选择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一门语言,表达着对停留者的关怀,为使用者带去一份舒适与温馨的感觉,光照环境要做到与空间环境和谐统一。就照明方式而言分为自然光照跟人工光照两种:(1)自然采光:将天然光线引入地铁内部环境,这个过程不仅仅受到建筑的物理环境、地形、采光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地铁空间应该因地制宜的利用人行道、地面广场等场所,尽可能多的采用自然光线,尤其是应该注意放大光线在调节使用者心理的重要作用,给人以身处地面的感觉,在条件不允许时,即便是只引入自然界的一束光线,也不会给人与地面隔绝的感觉。(2)人工采光:由于地铁空间处于地下空间,其采用自然光的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照明的功能,因此,必须借助人工采光的帮助,实现视觉效能的需要,并且起到增加车站识别性的作用,通过采光照明提升空间的亮度,给人以空间扩大的感觉。

3.3地域文化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的各个部分加以运用,包括建筑公共区各个界面,如墙面、地面、吊顶,公共设施如灯具、座椅、垃圾箱,以及地铁地面出入口地面亭,在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上面应当体现当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传承地域性风貌,增强可识别性,形成鲜明的特点,传承地域文化。

3.4艺术空间形象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态包括运用城市中的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此外,还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放置的各种绘画、装置等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种类繁多,规范性不强,公共艺术帮助增加空间艺术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运用的公共艺术包含标识、图示、悬挂等。

3.5通用设施设计

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少不了通用设施的设计,通用设计的理念是满足各种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将公共艺术与通用设施巧妙的结合,可以在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将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人群内传播。通用设施涵盖内容广泛,设计对象贯穿整个城市的地铁空间环境,以电梯和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为例。电梯:电梯的设置对残疾人、老人、儿童在空间升降中具有重要作用。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动扶梯的特性决定其优良的使用特性,既安全又方便。乘轮椅的使用者可以借助升降机实现上行和下行,尽管目前楼梯升降机还不多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种趋势。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building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alysis,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measuring unreeling analysis and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analysis the key part of three aspects,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around the special-shaped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center through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above a further promote the whole building abnormity curtain wall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ss that play the vit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public buildings; Alien curtain wal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asuring unreeling; Difficulti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异形建筑幕墙依托于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幕墙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与完善,这种特殊构造的建筑幕墙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工程实践当中。何谓异形建筑幕墙呢?从理论来说,这种建筑幕墙的特殊性以幕墙表面所呈现出的差异性曲面特征来体现,在这种曲面幕墙的构造之下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建筑效果,这也正是异形建筑目前具备突出艺术表现能力与感染能力的根源所在。好比天津市博物馆中的“天鹅”仿生建筑,好比北京市天文馆新馆址所在的双曲面中空型建筑,都是在异形建筑幕墙的作用之下成为了整个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相关工作人员也必须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充分肯定建筑异形幕墙工程建设价值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新型幕墙工程施工同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幕墙工程施工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施工难度更大,施工技术更为复杂,需要对其做概括与归纳。

一、大型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首先,建筑异形幕墙表面形态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幕墙材料构件的特殊性。现阶段大部分幕墙型材会以一定程度的弯曲形状存在,面材所必须的曲面弯曲特性使得有关幕墙施工构件的制作及加工难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为确保构件弯曲形状的稳定性与质量性,此类构件的储存及运输要求也比较高;其次,建筑异形幕墙空间造型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整个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难度的大幅提升。以钢结构网架为主的空间结构形式对于工程施工构件的体积、质量以及形状指标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如此,有关这部分大体积、大重量构件的安装施工处理也存在显著的制约性,工程变动性大;再次,整个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放线难度比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建筑立面形状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平面规则性,而是异形形状,且这种异形形状多以曲面,甚至是双曲面的形式呈现,有关施工定点放线作业的执行难度比较大,定位处理需要在三维空间当中进行,最后,建筑异形幕墙,特别是球形面异形幕墙的节点处理难度较大。这类型形状幕墙不但有着一定程度的平面误差,同时也有着相当大的三维空间误差,节点应当如何针对三维空间误差进行调整是整个工程施工的关键所在。

二、大型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测量放线分析

由于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对于安装精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针对异形区特别是球形工程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当中必须以如下的测量放线方式来确保整个施工作业的精度。

(一)立体三维法测量放线分析。为确保整个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测量放线精度的有效性,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给应当在对工程轴线精确性进行复核的基础之上,借由幕墙公差设置相应的参照基准轴线,在对轴线精度复核无误的基础之上将其确定为辅助基准轴线,从而提高测量方向的准确性。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考虑到基准点以及基准线位差对计量参数造成的误差影响,现场作业环节应当选用全站仪装置对基准线以及基准点之间的几何关系进行复核测量,确定相互之间的几何尺寸,以点线间几何精度的提升来实现整个测量放线精度的提升。

(二)弦高法尺寸定位测量放线分析。这种测量放线方式多适用于异形建筑幕墙圆弧形部门的尺寸定位。现场作业人员应当利用全站仪装置对立面幕墙左右两端的控制线予以确定,利用经纬仪装置,在操作室内放出平面控制网基准线所在位置的基础之上对异形建筑幕墙的进出位予以确定。

三、大型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工程关键部分施工分析

在放线测量基础之上,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应当着重关注对特殊结构部分的处理,在施工过程当中着重营造异形幕墙的结构特征,尤其是针对树叶状坡屋面以及陶土板幕墙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树叶状坡屋面施工分析。对于呈现树叶形状的坡屋面采光顶幕墙施工而言,应采取的施工方式如下所示:首先,选用全隐框幕墙系统,将该系统固定在屋面施工底部主体的钢结构当中;其次,在侧向主体钢结构施工当中以轴线的分散式布置凸显树叶根茎的设计思想。屋面采光顶侧面玻璃插入位置应当事先与轴线固定U槽相连接,选取一定厚度的铝塑板对连接部分进行外包装。在此基础之上,屋面采光顶底端应当选用不锈钢材质螺丝进行固定操作,实现屋面采光顶主体钢结构与此部分铝合金龙骨的固定性连接。

(二)陶土板幕墙施工分析。对于涉及到陶土板幕墙施工的建筑异形幕墙工程而言,施工过程当中应当始终确保整个幕墙系统的开放式,以此最大限度的缓解应用密封胶而带来的化学污染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由于陶土板幕墙施工横缝位置上下两片相邻的面板当中均有着一定的棱角角度,确保以上棱角角度在建设施工中的充分咬合能够避免雨水冲刷并流进异形幕墙内部。与此同时,在整个陶土板幕墙施工当中,为使得平板面材在于球形异形结构固定的过程当中更加的平整与顺滑,视觉上更加合理,应当在上下相邻面板中增设一道竖向延伸的间隔条性装置,一方面能够缓冲视觉冲突,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开放式建筑异形幕墙系统中的横向缝隙直接暴露在室外环境当中,从而优化异形幕墙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四、结束语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建筑施工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可以说,建筑施工事业的建设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建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作用之下,形态特殊、造型多元的异形建筑幕墙以其极强的艺术表现与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各方研究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异形幕墙工程施工技术这一中心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曲春珑.蔡鹏程.宋红等.兰华国际大厦单元式玻璃幕墙及异形弧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J].建筑技术.2006.37.(09).656-659.

[2] 杜志伟.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研究—幕墙施工为例.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篇9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设计的结构创新在当代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结构是支撑建筑的主要部件,也是制约和促进建筑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富有创造性的使用结构因素,将设计出意想不到的建筑形体和新奇的建筑形象。通过结构进行的公共建筑形态创新主要包括发挥技术极限、挑战重力的结构形态; 运用结构特性、营造动感的结构形态和展示设计内涵,塑造细部的结构形态三种形式。

一、挑战重力的结构创新

在传统公共建筑的设计中,结构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建筑的稳定与坚固,而要想维持建筑的稳定与坚固,机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纵观整个公共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挑战重力始终是建筑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如古罗马的万神庙创造的巨大穹顶就是古代建筑师挑战重力的结果。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使建筑的结构技术在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建筑形态的塑造,这种转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表现的愈加明显。

从高层建筑发展的初期,建筑就呈现出试图挑战重力的束缚,向更高的空间发展的趋势。让·努维尔( Jean Neuvel) 设计的巴黎无止境大厦( Tour Sans Fins) 方案位于巴黎西郊的德方斯新区,大厦采用了“生长型”的结构体系,越向上使用的是越轻巧的金属结构,塔楼在顶部的附属设施全用环形玻璃板外墙遮挡,并为了减小风阻穿有一系列空洞。无止境大厦方案虽未能实施,但也说明了人们挑战地球引力的决心。这种决心到了2010 年,被迪拜塔以828 米的惊人高度推向了顶峰。

北京CCTV 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更是另辟蹊径,不在高度上与重力宣战,而是采用了三维的环形形态,从水平方向展示人类技术的力量。在CCTV 新总部大楼建筑师瑞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的眼里,传统的摩天大楼垂直向上的形式已经失去了创新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创造力轰然倒地。”大楼形态仿佛两个巨大的“Z”字交叉缠绕,在环形的顶部成直角的70 米巨大悬挑结构,在成为了大楼结构巨大难题的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技术的惊人威力和建筑师对传统摩天大楼形态的突破。而挑战地球重力是这种突破所追求的首要目标之一。大楼用一个扭曲暧昧的形体来平衡北京的过去与未来,彻底摒弃了方正稳重的传统风格,并以这种方式关注着北京和被北京所关注。

二、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

与其他造型艺术不同,建筑造型始终给人以坚固、稳定和不可移动的感觉。传统建筑的结构形态由于人们心理和技术的要求,会尽量避免松散、摇摆和带有弹性的结构形态。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不再钟情于稳定的结构形式,运动和动感成为了建筑结构追求的新潮流。

现代建筑设计把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认为的分成两个部分,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使得两个方面都受到了重大损失。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试图将建筑与工程重新组合到一起,通过结构的创新营造建筑形态的动感。由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法国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是里昂与圣修伯里机场间一条新开通的铁路干线的终点站,委托方要求新建的客运站不仅能够满足客运功能的需要,而且应该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标性建筑。客运站的动态体现在轮廓和结构构成部分的排列中,卡拉特拉瓦在客运站的入口前设计了V 型混凝土拱座连接四条钢拱的底端,这些钢拱在形态上凌空而起,中间的一对钢拱沿着客运站屋顶线构成屋脊,两边的两条钢拱横跨120 米,仿佛巨大的翅膀,将客运站功能区揽入怀中,建筑师通过这样的设计试图影响出行者的心理,使人们将沉闷的被动的出行转化为难忘、愉悦的动态庆典。

圣地亚哥设计的另一座建筑,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将能够在水上运动的物体作为建筑的基本形体的灵感来源。建筑采用巨大的折叠结构,双曲线形状的屋面由金属钢条制成,从中间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由36 个钢条排列组成,这些钢条的长度从32 米逐渐减少到8 米,从而形成特殊的屋面形式。屋面的下面是一系列树状钢管按螺旋形状排列而成的支撑体系,悬臂式的结构体系支撑着上面的双曲面屋顶,每根钢条的倾斜角度都不相同。通过这些独特的结构形式,建筑师创造出了一座富有动感的建筑形态。

三、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

“追求对事物精微方面的控制力正如同对宏达的向往一样,是体现人类理性力量必要的一个环节。”公共建筑的结构不但对建筑的主要形态发挥作用,经过建筑师精心处理的建筑结构,在建筑的细部也能够对建筑的形体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对细部的表现冲动来源于对理性力量的崇拜,这种来源于人类内心意识的力量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展现在公共建筑设计的各个时期。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就是一个使用结构对建筑的细部进行刻画的典型实力。密斯能够熟练地使用建筑的结构构件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创造出和谐富有美感的建筑结构形式。

篇10

房屋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随着人们对房屋建筑装饰的要求不断提高,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不仅体现在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上,也表现在施工原料的使用上。只有专业能力较强的施工员,利用高档次的施工原料,通过科学的施工步骤,才能优化房屋建筑装饰的效果。

建筑装饰施工的准备工作

作为施工单位来讲,首先要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施工图纸,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保证施工计划能够按时完成的同时,还需要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举止,只有在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施工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在正式施工之前,要充分激发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岗位责任感,不仅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也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1.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抹灰环节

抹灰施工是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抹灰施工的实质是将各种装饰性石屑浆、石子蚪、砂浆等材料涂抹在建筑物表面,对建筑物装饰起到保护作用。建筑物的抹灰层由底层、中层、罩层三部分构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事先计算好抹灰层的厚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建筑物进行清理工作,然后再开展抹灰环节,其具体的空间顺序为顺序为,从里屋向外进行,最终在门口结束。在为房屋顶部抹灰时要注意,在前一层灰凝固后,再进行二次抹灰,以免出现脱落的状况。在为房屋墙面抹灰时,首先要保证中层灰处于干燥状态之后进行,抹灰程序完成后,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墙体表面色泽一致。

2.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的涂饰环节

涂饰施工的实质是将建筑涂料附着在建筑物表面,通过粘结其表面材料来保护和装饰建筑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抹灰层对基层的要求相对苛刻,不仅要求基层表面光滑,还要控制基层含水率在5%以下。其具体的涂刷顺序为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里向外,涂刷要保持均匀,确保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流淌或遗漏现象。从技术层面来说,涂饰方式分为喷涂、抹涂、刷涂、滚涂、弹涂和卦涂六种,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涂饰方式。

3.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墙体施工环节

墙体施工环节是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关键环节。由于节能的原因,一般建筑物的墙体都会使用自保温蒸压加气砼砌体,这种材料重量小,便于施工使用,其还有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墙体施工环节最好在大于5℃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是在夏季施工要注意进行墙体养护和保湿工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控制抹灰层的厚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抹灰层不会出现开裂现象。砂浆抹灰须按设计规范依次进行,外侧砂浆工作必须保证不出现漏水、开裂、脱落等不良情况。不仅如此,还应保证墙体切块的整体性、缝隙的饱和度和变形协调等,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的进行核查验收。

4.房屋建筑装饰施工中的门窗施工环节

在外墙装饰的过程中,门窗框与玻璃扇的密闭性与传热系数向来都是关键因素。为了使建筑门窗能够满足装饰设计要求,安装时应采取防止门窗变形的保护措施,并检查门窗框位置及其内外朝向,确认之后,再将门窗安装固定。另外,门窗扇的安装工作应在墙体抹灰层硬化后进行。如果门窗靠近室外一侧,则应结合外装修工程实施处理,如果门窗扇出现变形、缝隙过大等情况则不能上墙。门窗安装环节完成后,应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5.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玻璃幕墙施工环节

玻璃幕墙是现代房屋建筑特色的主要标志,其施工过程为:测量放线、清除预埋物、安装连接件、安装骨架、安装玻璃和清洁表面。对于幕墙框格的选材,施工人员应该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性,通过合理布置排水系统,迅速地将原本积淀在幕墙上的雨水全部排除。在幕墙中增加保温层,从而提高幕墙的保温效果,对于幕墙的面材选择,可以使用中空夹层或者热反射玻璃来改善其热导性能。骨架的安装要根据测量放线的位置,按先竖后横的顺序进行。

6.房屋建筑装饰施工的电路灯具施工环节

照配电节能技术应配用低压电源,照明应按相分色,将导线前端的绝缘体除掉,然后将线芯直接插入墙体内的带线的盘圈,确认绑扎牢固后,复原墙体。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房屋建筑装饰应选用低耗能的灯具,对于公共场所和通道等根据天然光具体情况开关灯。灯具的安装必须牢固稳定,对于变电设备的位置进行合理的策划,尽量缩短低压配电线路的长度,从而降低电路损耗。

7.房屋建筑装饰施工完成后的整体验收工作

在整个房屋建筑装饰施工完成后,相关人员要根据国家标准对整体工程进行验收,其验收内容包括装饰安全性能、装饰选材、装饰质量等。

篇11

导语

公共艺术一词分为两条脉络。一条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它设置于公共空间之内;以城市雕塑、装置艺术、公共壁画、行为艺术、景观艺术、环境艺术等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载体;涉及艺术批评、城市规划、艺术管理、艺术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以非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特定社区内的居民大众为受众;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公共渠道与大众接触,并接受其自由参与、讨论、批评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①另外一条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中"美"的教育部分而言:它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美术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等,目的是普及艺术基本理论,培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并对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鉴赏与批评能力,使人全面发展。②其中第二条脉络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的公共艺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式被提出。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个概念。③

一、公共艺术与公民社会

迄今为止,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形成被公认的统一描述。尽管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公共艺术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公共性与艺术性。公共性限定了公共艺术的范围,艺术性则决定了公共艺术的性质,两者之所以可以结合,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一)艺术走入社会

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艺术基本被上流社会与权贵把持,艺术的存在与否对广大民众生活内容与方式的影响甚少。文艺复兴运动使艺术在部分上摆脱了权贵的桎梏,但同时使艺术走入艺术家的个人世界。大众之于艺术仍遥不可及。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艺术品开始具有商品形式。这种文化与市场的结合,使艺术成为一种可供讨论的文化,如此艺术开始逐渐走入市民生活。18世纪中叶,艺术批评成为一门专业,批评活动架起艺术家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艺术开始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此时的艺术与中世纪相较,更具有公共性。

(二)现代公共艺术产生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经历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多元化发展的思想使具有文化多样性特征的公共艺术有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德国文学理论界出现"接受美学"流派,使艺术的研究中心,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转移到艺术欣赏者。这一流派的思想虽然针对文学艺术界提出,却与公共艺术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艺术欣赏者的地位不断提升,广大艺术理论家达成共识:艺术欣赏不再是被动的审美感受,而是欣赏者对艺术文本创造性的审美活动。④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弧》、林璎(Maya Ying Lin)的《越战军人纪念碑》以及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的《7000棵橡树》标志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出现。这几个作品被公认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开端,皆因其引起了公众广泛的争论与参与,涉及由公众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因公众的干涉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结局:作品《弧》是极简主义风格的雕塑,作者应约为纽约联邦政府的公共空间设计,因受到公众的强烈反对,政府最终只好将其拆除;《越战军人纪念碑》的方案,评委虽然认可,但因作品艺术上超前、政治上含蓄,公众争论不休,后经艺术家据理力争和适当妥协,才得以实施; 《7000棵橡树》是波伊斯为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而提出的一项公共艺术计划,即广泛发动市民出资参与,在卡塞尔市区种植7000棵橡树,并在每棵橡树旁安放一座1.2米高的玄武岩石柱。是迄今世界最伟大的生态雕塑,它由公共艺术家与市民共同完成,生动的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活的公共艺术品。

(三)公共艺术与公民社会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属性。公民社会是公共性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中才能产生公共艺术。

公民、公民文化与公民社会三者相互依存。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民文化,是公民社会的内在精神。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的外在形态,只有在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之中才会有真正的公民,公民只有在公民社会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公民文化。⑤

二、我国民主社会转型中公共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还处于民主社会转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信息产业的发展,文化交流变得频繁且传播速度惊人。人们对于民权、民主与公共的意识也在持续加深加强。然而民主、民权思想在我国从提出至今不过100年左右的时间,与西方国家相较还非常薄弱。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虽然在不断提升,但长期的封建统治的治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在国民思想中留下烙印。公共艺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公众参与性不强

公众主动参与公共艺术的意识不强。参与公共艺术应该包括:设计前期的构想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及作品与活动落成后的评论阶段。目前我国公共艺术中公众的参与多停留在作品与活动落成后的评论阶段,并且参与过程不主动,持续时间较短。至于落成之前的各个阶段,公众基本参与不到,原因有两方面:一、公众无机会。二、公众无意识。

(二)过于追求数量,忽略公共艺术的质量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公共环境设施开始出现在各城市中。更有一些城市开展"雕塑",这一现象令人担忧。⑥

1、资源浪费严重

大量的雕塑兴建,过度强调数量,不考虑雕塑传达的内在精神,忽略雕塑与城市环境的相容性;模仿跟风现象严重,不考虑城市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千城一面,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从长远来看由于作品质量不高,没有长久的精神力量支撑,经过数年或数十年被拆除的可能性大,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2、过于关注形式,忽略公共艺术的本质

开展"雕塑"是因为对公共艺术有需求。但并不是所有雕塑都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也不局限在雕塑领域。

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多放在对造型等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上,重艺术性,轻公共性,造成对公共艺术理解的偏差。艺术性虽然决定公共艺术的性质,但公共性才是公共艺术的核心精神。公共艺术不是某种具象的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⑦

三、我国民主社会转型中公共艺术发展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针对公众参与性不强

1、公共艺术的公众是公民

作为公共艺术的公众应该由人民逐渐过渡转变为公民。 人民的概念把个人意识淹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能得以体现,差异消失导致真正的共性无从谈起。表现在公共艺术中:把公共艺术的公众理解成了整体而未细分至个人;人民没有主动参与公共艺术的意识或认为参与与否无关痛痒;如此导致公共艺术的公众话语缺失,人民与公共艺术之间存在深深的隔阂。而公民的概念,个人只是法权身份的一种转化,身份的形式尽管单一,但个性却被保留下来,人们有着强烈的公共意识、权力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公民的存在,是公共艺术得以顺利进展的前提。因此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是社会责任意识、民主与权力意识逐步提升的过程,更是公共艺术能够不脱离其核心本质发展的前提。

2、公共艺术的产生是艺术家与公民互动的结果。

公民应该更多的参与到公共艺术的构想、设计、实施与评论中。不可否认,公共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要高于一般公众。公共艺术比一般艺术更强调公众意识,公共艺术家应该尽量将个人意志融入到公众意识中,但不意味着要以牺牲个人创作水平来迎合公众。以损失一方利益换来的平衡,也会造成问题:作为公共艺术家,不能全面表达对公共世界的理解,委曲求全的结果是丧失了创作激情而使整个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公众,公共艺术家有意降低能力以达到平衡,有不对等的意味,会引起公众的不满,产生抵抗情绪,难以产生客观的评价。公共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平等共享的关系。⑧

应该承认并允许作品与公众之间存在落差。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的最大特征是:它不以作品在物质形态上的完成而终结。即使它伴随公众的参与和争论实施完工,也不代表该作品已经结束。公众的评论可以一直持续进行。正因为落差存在,沟通、争论、评判才存在,公共艺术才存在。在这种公众参与的沟通与评论中,艺术家可以了解公众的世界,公众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内涵。你争我辩的过程,是公共艺术家与公众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公共艺术成长的过程。

3、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及活动的前期介入

公众不能参与公共艺术前期构想规划设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公共艺术因资金需求大、技术要求高、部门合作多,涉及财政拨款、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建设等问题,政府干预较多,公众话语权不能得以全面施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我国关于公共艺术的法律法规。在现有国情下,适当采用国外实行已久的艺术百分比制度。(设立百分之几,可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不同发展状况做出相应合理的规定。另外我国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的发展要比内陆地区先进,并设有适合自身地区发展的规定,内陆的深圳随还未设立明确法律条文,但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的较为成功,内陆其他省市皆可作为自身发展的参考。)

(2)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电子网络信息技术。在作品设计之前,向公众宣布计划,并广泛征集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汇总整合。将公共艺术进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以公众容易接收的形式(电视、广播、网络、招贴、海报等)予以传达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避免浪费。以国家、城市、地区、社区、小团体等为单位分别设立关于各单位的公共艺术论坛,方便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3)尽量开发公众与公共艺术家共同实施完成的作品与活动。波伊斯的《7000棵橡树》是这类公共艺术作品的典范。公共艺术家可以此作为启发,带动公众参与到整个作品的设计实施中,使整个过程成为一种公共艺术,而不局限于最终的艺术作品。

(二)针对过于追求数量,忽略公共艺术的质量

1、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并不单纯局限于城市雕塑。它可以通过公共壁画、景观、装置、行为艺术等形式来表达,甚至可以融入音乐、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技术。城市的公共空间多种多样,根据空间大小的不同,可以设立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包括街道标牌、座椅、垃圾桶、绿化、建筑外立面等公共设施,加以好的设计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所以发展公共艺术,完全不用单瞄准雕塑一项,从一些细节入手,反而投资低、见效快。

2、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

千城一面的现象,是对公共艺术的误读,也是对城市文化的误读。每一个城市因历史背景不同,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艺术,公共艺术也应根据城市本身的文化内涵找到适合自身的表达出口。这个出口可能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但却可以通过这样一角引发该城市内公众最广泛的关注与探讨。

3、以艺术批评搭建桥梁

艺术批评家的力量不容忽视。当公众面对层出不穷、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不知所措,对公共艺术的解读不知该从何下手,理解通常也停留在感性层面,很难做出科学、深刻全面的判断。这时就需要艺术批评家站在理性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标准,利用科学的观点,对艺术作品做出全面的阐述与解读,帮助公众有效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品。艺术批评在引导公众的同时提高了公众的艺术鉴赏力。⑨

结语

公共艺术并不单纯为美化人的生存空间而存在。它以艺术美学的观念为指导,主旨在引发公众的思考与讨论。公共艺术涉及的不仅是物质实体、空间外壳等可见部分,还包括不可见但对人起作用的社会部分,它是艺术的,更是公共的,是艺术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⑩所体现的是社会对公共空间民主化进程的需求和对公共权力的重新审视。公众对公共艺术,不仅要求与表层信息对话,更期待与深层感情对话。要解决公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将这些问题放在当下存在的社会结构中去分析,本文提到的只是问题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关于公共艺术的问题应该被发现和解决。

注释:

①董雅/雎建环.公共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当代背景[J].雕塑,2004(4)第21页

②王增.公共艺术教育[J].美术大观,2009(01)

③孙振华.公共艺术的观念[J].艺术评论,2009(07)

④曾耀农.艺术与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第18页

⑤熊易寒.观念的进化:由人民到公民 [J].书屋,2004(05)

⑥张健整理.公共艺术在中国[J].艺术.生活,2005(02)

⑦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绪论

⑧张健整理.公共艺术在中国[J].艺术.生活,2005(02)

篇12

1.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历史背景及现状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内容主要是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比如各种规模泵站的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房、启闭机房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水利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众多的水利工程以其各自的功能执行着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的任务。但要做好2l世纪中国水利这件大事,就必须将社会、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纳入水利科学研究之中,提出新的治水战略,将以前不太为人们所重视或者是限于条件尚无力去重视的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并进行研究、探讨和尝试。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2.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与尝试

2002年,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我院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水利科技与建筑学两种学科技术的契合点,引进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成立建筑设计所,将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学相关理论及艺术相结合,把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共融于水利建筑一体,先后在南京市六合区红山窑水利枢纽拆建工程、无锡市泊渎港水利枢纽工程、南京市雨花区中兴桥泵站工程、南京化学工业园雨水泵站工程等水利工程设计及江宁区赵村水库水利工程景点和浦口区路南水库“佛手湖”等景观水利工程设计中,尝试实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思想,创造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与跨越,提高了水利建筑的环境价值,增加了设计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水利建筑的科技进步。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研究以及多项工程的设计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我们认为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总平面设计

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2)建筑平面设计

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3)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4)建筑材料

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水利观光区,从而吸引社会消费,形成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将不失为一条水利建筑事业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发展之路。例如我们院做的江宁赵村水库工程,现在已成为著名的横山湖风景区,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形成了优良的风景,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水库管理处完全实现了以库养库的目标。结合工程水利,加强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发展景观水利的设想,对于水利建筑业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将成为水利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一、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