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

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

篇1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iscussion 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在当前的呈现一体化问题中存在很多的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挑战,虽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障碍也是在所难免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提出了很多相应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正是那些基层人们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有些笔者们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提出了自身的想法,这些只能功专家们指正。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中依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的规划这一问题,往往在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矛盾也时有发生。笔者发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人们往往看不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往往牺牲了整体的利益去追寻那小小的局部利益。然而一些当前的领导者无法掌握这一问题,忽视了土地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的开发性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人们不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开发破坏问题也在所难免。众所周知土地投资周期性大、投资金额大这些基本规律本应尊重但是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自身发展规律,盲目的追求开荒、只追求当年收益的原则,这些做法往往破坏了整个生态的平衡。我们发现一些不管不顾开发区的小环境、土地、水质水文的想象的发生,而后备资源并没有适应生态环境。2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着大规模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更新等行为。我国的规划主要依据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象元素塑造;过分追求局部地块的“手术式”改造;盲目追求美学形态的设计和城市空间元素的简单罗列。在这种片面、孤立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城市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口压力过大、交通阻塞、气候灾难、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特色逐渐丧失,人性冷漠等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不禁要思考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是否适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基于整体、系统地协调发展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健康之路”。

中国传统医学是优秀的东方哲学文化体系。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以系统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当我们把城市看作为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有机整体时,我们可以将中医学的系统理论运用于城市,以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解读城市,发现城市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的健康问题。

1 中医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1.1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构成

中医的人体结构主要由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三大部分所组成。脏腑不单是一个形态上的概念,而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脏主贮藏精气,腑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脏腑两者之间的功能和特点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功能上又是相互为用的。中医整体观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导人体的六腑和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形成人体的五脏系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生理作用是沟通联系,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在病理情况下,病邪可以循经出入,经络而反映出各种病变特征。根据经络的循行位置和脏腑的联系关系,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进而指导治疗;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市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自组织性的特点,像人体一样也也有“成、盛、衰、空”的生命周期现象。因此,可借鉴中医学对生命体的构成认识来重新了解城市空间。

1.2城市空间要素再提炼

林奇将城市空间要素拆解为节点(node)、区域(district)、地标(landmark)、路径(path)、界面(edge),这是通过物质形态的认知而对城市环境进行的拆分,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孤立的,忽略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借鉴中医学的生命观将城市空间要素进行再提炼,重新得出城市空间要素,即城市功能体和城市廊道。

城市功能体就是指在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区域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导的,以其他功能相配合的,并且通过一种内在的作用机制将各个功能之间关系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实体或功能体系。它如同人体的五脏六腑,承载着城市的各项“生理”功能,它承载城市经济、社会等庞杂而细密的各种功能。例如城市广场、重要建筑综合体、城市环境敏感区,基于 TOD 发展模式为主的城市社区可作为城市功能体进行单元研究。

城市廊道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由一种特定“关联关系”线为主导的带状空间,在与其关联的用地范围内,建筑形态或功能呈同质特征[4]。城市廊道则如同人体经络纵横交错,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如功能廊道、交通廊道、绿化廊道、水廊道等。廊道沟通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子系统,是输送各种流( 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通道系统,为城市的各个功能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使各个系统维护正常的运行,保持城市有机体的协调和平衡。

总结来说,城市功能体和廊道两要素是基于城市空间内在运行机制的提炼,两者之间不再是孤立和可拆分的,城市空间结构犹如人体结构的内在关系,城市廊道和城市功能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支撑起整个城市生命运转。各个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相互作用,并且保持平衡。因此,城市结构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城市的“健康”与否。

3 中医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解读

3.1中医学的健康理念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这句话体现中医认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是健康的表现。其完全包含了WHO的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甚至范围更广。中医思想强调人的“形神合一”。其中,“神”不仅有心理、情绪的含义, 更有对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概括。健康人必是形神合一,和谐一体之人[5]。

中医哲学的健康理念讲求的是动态平衡的思想,这种动态平衡不仅包含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还有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平衡。中医治病以人为本,强调给予患者人。根据以上对中医学健康理念的阐述分析,可以总结提炼出了关于“健康”的关键因素——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

3.2“健康城市”的塑造

对应于城市这个有机整体,它的健康也需要满足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四个因素。

(1)整体观

将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观运用到城市有机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功能、发展变化以及与城市的关系。同时还能了解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寻找城市空间内在系统联系,遵循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可以使城市科学、有机、健康的发展。中医从整体观视角了解病因,察外知内,分析其病理关系,确定施治方法。借鉴人体经络理论,映射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系。经络“不通则痛”,如果交通廊道出现拥堵,会导致某些城市局部空间运行异常,甚至整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问题。另外,借助经络学穴位原理,通过舒经活络,来疏通城市空间结构系统;采用针灸穴位,来激活城市功能体,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从而解决城市的疾病。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学者借鉴中医理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例如“城市针灸”概念,此概念是由西班牙的建筑师和城市学家马拉勒斯(Morales)于 1982 年提出了,它是指一种催化式的小尺度介入的城市设计手段。我国近期也出现了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城市交通、城市中心的小尺度介入,来激发、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例如在温哥华唐人街的复兴计划中,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式,选择历史重建区域的四个社区建筑进行重新开发建设,采用穴位点激活理论,对社区建筑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的居住和公共空间,使每一座社团建筑成为文化活动的衍生物,利用文化的复兴带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6]。

(2)和谐观

中医哲学思想观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我国传统城市建设也一直非常重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这种思想与西方城市规划理念有较大的区别。《管子》一书中写到,“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规划布局方式充分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建设思想。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运用的最好的当属中国古典园林建设[7]。江南山水园林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体现了古代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人居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大规模机械式发展,忽略了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城市缺乏特色,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亲近感越来越低。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山水城市”是近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城市乌托邦思想理论。“山水城市”具有明显的理想化特征,是传统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生态观的体现。

(3)以人为本观

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于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一书曰:“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说明中医诊断时通过人的爱、恶、苦、乐等主观体验,来帮助判断患者病情。

当今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缺乏关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感受。超大尺度的城市广场,缺少活力的城市灰空间等常常出现于我们的城市中,这都是因为城市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城市规划的主体对象是人,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建设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等,增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加城市空间的人情味,使人们对城市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自平其心”,“其德不孤”。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

(4)平衡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表现,太过不及,均非常态。当人体内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下,去调理阴阳的偏倾,使其阴阳归于平和,形成人体内环境相对平衡的趋稳态体系。

现今,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以一种非平衡方式在发展:城市人口过剩,交通压力紧张,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破坏恶劣等等,这些都是城市非平衡状态发展的表现。如果放任城市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发展,那么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死亡”。城市发展也应该遵循这种平衡观,遵循城市内部的平衡发展规律,实现城市系统各功能之间高效组合,使其综合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4 结束语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独特的理论体系。将中医学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可以构建出中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思想体系。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一定是“健康城市”,是一个整体、和谐、一人为本、平衡发展的城市。

(本文核心思想来源于导师金广君、副导师赵宏宇的启迪,行文过程中得到了师兄蔡瑞定博士和同学胡海洋、段明瑞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解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P5-14.

[2]杨裕华, 解力.中西医学整体思维差异和中医系统观[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

[3]同1.

[4].金广君,吴小洁. 对“城市廊道”概念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0(11)90-95.

篇3

要想破解合法性危机,“减负”工作必须坚持主导逻辑,需要逐步构建起改革推进的合法性逻辑。但审视合法性逻辑时,我们发现“减的到底是什么?为何必须减负?”等重要问题因缺乏深入而客观的分析而依然模棱两可,而这种模棱两可又给了家长、教师等无限遐想,并进而引发许多与“减负”初衷相背离的观点。

所以,破解危机需要厘清根本性问题。“减负”减的到底是什么?“减负”不是单纯的数学加减法,其本身具有教育、心理、文化三重含义。从教育意义上讲,“减负”不是单纯的在校学习量的减少,不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遏制,更不是学校推卸教育责任,将学生的学习需求转移到校外辅导班。“减负”减的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过重的课业负担,减的是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的是枯燥乏味反复训练,减的是过量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负担;从心理意义上讲,减的是因超纲学习和超前抢跑而给学生带来的愈来愈重的心理负担,因竞争带给教师、家长的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从文化意义上讲,减的是功利性意图对教育环境的压制,减的是竞争意识对教育氛围的戕害,减的是毕其功于一役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蔓延。

为何必须要推进“减负”?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关键动因,这两个动因与“减负”工作的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密切关联。

明线呈现在“减负”的整体制度安排和教育发展规划的布局中,是在国家宏观框架下,学校教育一种应对发展的“制度变迁”,是学校教育制度按照国家要求,即“减负”的主逻辑,进行的边际调整,比如通过“减负”纠正和扭转被片面的应试教育束缚的教育目的等。这种边际调整既是根据国家要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学校教育对新时期教育形象的重新塑造,也是学校教育通过国家政策对偏离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行为的纠偏。

篇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了解自我。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努力使小学生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合格的小学生。并对孩子的学习有个好的支持作用。

二、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教育宣传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三、具体工作内容安排

四、具体时间安排

篇5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先后开设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2008年起正式形成了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群。目前该专业群拥有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双师型素质教学团队。近五年来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建成了省内一流的继电保护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电网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工程实训中心、风光互补实训室,这些场地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大校内实训实习内容,并在部分课程上应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了校企合作。但是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要求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仍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双证书”制度仍未完全推行;“产学合作”力度不够,“产中学、学中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为此,本文主要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入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

一、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开发的思路

首先,认真反复地研读文件,领会“通知”精神,将建设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上,从而在加强与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社会声誉好的高端技能人才方面起到特色引领作用。接着,成立专业建设工作组,到企业广泛调研,分析电力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企业涉及国电发电集团公司、大唐发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山西省电网公司、山西国际电力等发供电企业。最后,查找电力技术类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充分学习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以电力技术类专业为起点,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构建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

二、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1.电力技术类专业的确定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2]

电力技术类专业,主要指根据电力工业生产技术的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给出的电力行业特有工种,可以分为以下12个专业:燃料运行与检修专业、汽轮机运行与检修专业、电气运行与检修专业、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专业、水电机械运行与检修专业、线路运行与检修专业、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锅炉汽轮机安装专业、发电厂电气安装专业、送变电安装专业、水电厂机电安装专业、水电施工专业。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与电力工业相关的一级学科主要有:力学(0801)、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电气工程(0808)、土木工程(0814)。将电力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的12个工种与涉及电力工业的4个一级学科相比较,可以发现:电力工业所包含的专业主要与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和电气工程两大学科紧密相连,部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交叉。电力工程系主要所属学科是电气工程,因此,可以将非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去除。

我校处于北方城市,水电机组容量有限,以火电机组为主,因此与水电机组相关的专业在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主要包含:电气运行专业、电气检修专业、线路运行专业、线路检修专业、变电运行专业、变电检修专业、发电厂电气安装专业、送变电安装专业。

2.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的设计开发

电力技术类专业所需技能根据职业鉴定等级不同,要求也可不同,本文主要以中级工职业技能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技能鉴定标准、典型工作任务和各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组成员讨论,确定了各专业中级工所需基本技能,如下:

电气运行,监视、巡视与维护,倒闸操作,异常处理,事故处理;电气检修,电气设备更新,电气设备检修,电气设备维护,电气设备故障处理;线路运行,线路运行、事故预防、检测与维护,线路巡视检查及运行管理,线路竣工检查与验收;线路检修,线路施工,线路检修,线路竣工检查与验收;变电运行,监视、巡视与维护,倒闸操作,异常处理,事故处理;变电检修,变电设备更新,变电设备检修,变电设备维护,变电设备故障处理;发电厂电气安装,识别理解建设单位和工程设计要求,实施推进施工进度,控制项目质量;送变电安装,规范执行作业程序,实施施工计划,控制项目质量。

不难看出,上述专业所需技能有重复或可以合并的项目。整合后,可以得出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所需的核心专业技术能力为:发电厂、变电站设备及线路的监视、巡视与维护(技能1);倒闸操作(技能2);发电厂、变电站设备的异常、事故处理(技能3);发电厂、变电站设备及线路的更新、检修(技能4)。根据电力技术类专业所需技能,可以开发出电力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见表1。

所开发出的12门专业群平台课程是根据电力技术类专业群的职业岗位定向、岗位职业标准、岗位生产规范,邀请电力行业相应岗位的一线专家共同制订的,实现电力技术类专业群与电力产业的对接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3.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实施体系

平台课程的开发主要考虑的是反映社会和行业对岗位的需要,课程体系的实施就要考虑学习规律、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等因素。本耐和德莱福斯(S.E. Dreyfus)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5个阶段。职业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把学习者从较低的发展阶段按照顺序带入到更高级发展阶段,其过程是“从完成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的能力发展。[3]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分为以下4个过程(见图1)。

过程一,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应学期为第一、二学期,通过本过程的学习,使其成长为高级初学者,具备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过程二,学习主要的专业课程,对应学期为第三、四学期,使其具备电力工业中级工应掌握的所有课程,成为有能力者;过程三,通过实操的强化训练,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并对实操内容进行反复训练,成为熟练者,对应学期为四、五、六学期;过程四,通过终身教育与学习,学生建立学科体系与工作实际的关系,并发展组织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最终成为专家。

在过程二和过程三环节中,把电力系统一次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与调试、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实训、发电厂变电站检修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及实训环节放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并且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电力设备运行与检修实训中心,邀请一线专工来校及在现场讲课,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电力生产过程对接。我校现已具备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维修电工、继电保护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中级或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为制订“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推行“双证书”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过程四环节中,随着电力生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智能电网的建设,教学中不断引入电力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体验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将与终身教育对接。

三、结论

电力技术类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开发,紧紧围绕了电力行业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就业为导向,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实施体系中考虑了人的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提升了电力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电力行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日趋增强,体制、利益的调整以及各种思想的碰撞带来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规范认同的作用就愈加凸显:越是在物质满足的语境中,构建符合当代国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就更加迫切。

说到文化,不少人认为会唱两首歌,背两首诗,说几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这只是浅尝辄止。即便是身怀绝技的歌唱家、书画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体无魂,人们照样说你没文化。文化强弱不是以具体的文化样式而论,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现。那种“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作品,是异化了的文化。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方能致远。同样的话题你讲的巧,同质的工作你做的精,同行的关系你处的好,大家就会从内心里敬佩你……实际上,这种由文化所彰显的“软实力”,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王道”一脉相承,具有一种安近来远的力量。

篇7

“看懂这个时代,才能更好地看懂未来!”刘老师的文章以这句话结尾,似乎蕴含着很深的哲学思考。但问题是,谁可以看懂这个时代?他的声音被我们关注到了吗?我们注意到的是不是那些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声音?这些问题看似“玄乎”,但却影响着作为研究者的学术取向。愚以为: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很难找到所谓的客观规律。当我们自以为看到了本质,事实上很可能陷入了另一个逻辑的怪圈。因此,在国航汇智公众号中(包括课堂教学),我们更多阐述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并对潜在的一些相互替代性的解释进行了阐述,而把“得出结论”的机会留给了读者。以本期所讨论的主题为例,所涉及到的“城市的兴衰”可能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 何为“城市的兴衰”?

城市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以及该城市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雄安新区的设立初衷和北京大城市功能部分的外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央高瞻远瞩的规划。在短期内,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京津冀城市圈,这种效应需要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扩展到全国,尚不能确定。因此,以此作为起点,讨论沿海城市的兴衰,恐有失偏颇。

2. 港口城市与内陆城市均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节点

地区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沿海城市受到其地理位置与物流成本的影响实现的经济发展,可能以产业梯度转移的形式向内陆传递,从而带动了内陆城市的发展,并形成了内陆与沿海城市不同的产业分工。而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效的区域物流系统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高铁,公路,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我国今年相关部委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的一大初衷;

3. 另一种发展的逻辑:产业的外迁

接替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并不一定是内陆城市,一种潜在的逻辑是产业的外迁。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承接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换而言之,如果企业在被沿海城市高劳动力成本挤出的过程中,平衡内迁与外移的得失以后,也有可能选着后者。三星最近迁往越南建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建议客观地看待制造业转移所引发的内陆城市发展,更大程度上,这是一种与海外潜在选择竞争的结果,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物流成本、劳动力素质等。

总结:海运城市见顶的对立面不一定适合内陆城市的崛起,还有一种可能是海外城市的崛起!

【陈舜博士】

“雄安”二字,一夜之间,闻名天下。一个曾经的六线县城瞬间成了全国焦点,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仿佛一个没文化、没底蕴、没颜值的穷小伙,忽然被大户人家千金相中,顿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纵观中国发展历程,哪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不是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开始的呢?1979年,伟大的邓爷爷在宝安县画了一个圈,迎来了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新纪元;1990年,上海市政府在浦东画了一个圈,迎来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金融发展的新纪元。2017年,在雄安画了一个圈。这一次,雄安又对中国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国家层面这三次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下的破局之举。雄安特区的横空出世,正是事关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破局。放眼国外,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依赖的“大树”忽然百病缠身。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逆全球化潮流盛行。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对接国外、依靠发达国家来发展自身经济,已经到了瓶颈期。反观国内,房产资产泡沫膨胀,债务高企。在“大树”指望不上的背景下,如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维护政治稳定,是众所周知的难题。雄安特区的设立,正是在中国深陷困局的情况下被赋予了重任。

设立雄安特区的初衷是要打造中国梦的样板城,要让大家相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把这座“一穷二白”的城镇打造成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北方的财富中心,重构中国的财富格局,形成南有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东有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北有雄安为中心的京津冀“铁三角”。深圳和上海重点在对接外部,而雄安是内陆县城,远离港口,因而发展重点在对接内部,通过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突围。雄安这块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将打造成依靠内需、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内陆城市崛起的标杆工程。但是内陆城市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海港城市的没落,而是内外兼修、内外并重。在深圳、浦东珠玉在前,雄安在后的格局下,突破目前的困局,迎来中国发展的新纪元!

【章强博士】

自古以来,黄土文化一直都是我中华文明的主基因。但从一百多年前开始,黄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中华大地开始有了激烈的对抗,百年屈辱史便是这场对抗留给国人的痛苦民族记忆,但也正是这场对抗使得黄土文化与海洋文化得以融合,也为1978年改革开放主动拥抱海洋文明奠定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大批沿海城市的兴起,港口与航运成为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的关键支撑,“以港兴市”成为多少城市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得不说此次作为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的设立,的确给了我们一次思考港口城市未来定位与发展的机会。笔者想简要谈谈个人的浅见。

第一,目前,尚且不能因为雄安新区的选址就判断沿海港口城市发展遭遇“天花板”并陷入内陆与海洋二元论的错误选择。就个案而言,雄安新区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当年深圳、浦东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一样的,城市功能定位也是存有差异,不能将它们之间的对比拔高到内陆城市与港口城市的兴衰之论。即便说雄安新区的选址代表了内陆城市的发展,而内陆城市的兴起并不必然意味着沿海港口城市的衰退,沿海港口城市在过去发展中所积淀的先发优势仍足以使其得以延续。

篇8

今天参加北辰区镇街志编修推动培训会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天穆镇志》首发式,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北辰区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际行动,为我市普遍开展乡镇街志编修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此,我代表市地志办向北辰区为全市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所起的表率作用表示感谢!向此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

《中国名镇志丛书・天穆镇志》首发式,为北辰区镇街志编修工作拉开了序幕,吹响了起征的号角。天穆、双街、小淀镇的发言,为镇街志的编修工作的落实表明了态度,坚定了信心和勇气。霍贵兴主任对全面推进镇街志编修和开展村情调查工作的安排部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陈区长还要作动员讲话,我认为,这既是一次推动培训会,更是一次动员誓师大会,必将为北辰区镇街志编修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史志事业,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认真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机制要求,为北辰史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年来,北辰区地志办牢记“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光荣使命,以修志为用的历史担当、以真心做事的饱满热情、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2012年4月,北辰区地志办被确定为“全国二轮修志试点单位”;2015年12月,区地志办被授予“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北辰区志》入选首批中国志书精品工程,今年4月通过专家委员会复审;2015年《天穆镇志》入选首批《中国名镇志丛书》,并于今年5月12日,作为全国首批11个名镇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获得了奖牌和证书。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天穆镇的光荣,是北辰区的光荣,同样也是天津市的光荣。

北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先人在此生息劳作。从金至清,北运河漕运通道帆聚船拥,皇仓储运,名噪京畿。沿河两岸村庄聚集,经济繁荣,各地文化在此交融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古镇明村承载着北辰历史的厚重,有津门古镇――宜兴埠、漕粮储运重地――北仓、津门清真水――天穆。名门望族彰显了北辰的人文景观,有六代科甲成列――北仓赵家、泳坛名门――穆家军、文武兼备――宜兴埠温家。进入21世纪,北辰区成为京津黄金走廊和京津塘高科技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天津城市的北移,承接着涌入滨海新区的产业支撑和经济辐射。北辰人民的非凡经历,各个领域的改革成果,在北辰的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编修镇街志,既是在抢救乡土历史文化,记住乡音、留住乡愁,传承文化血脉,又为后人提供了历史智慧,对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对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和保护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镇街志的编修,我提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要坚持“质量第一”。质量是志书的生命,要树立精品意识,正确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一手抓进度,一手抓质量。抓进度重点填补“从无到有”的历史空白,尤其是已经消亡和即将消亡的镇街聚落,一定要时不我待。抓质量重点解决“从有到优”的质量问题。此次镇街志编修,开展的村情专项调查,对于全面提升志书质量,无疑是一项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要坚持“创意创新”。在体例设置上力求简便实用,全国首发的11部名镇志,采用的是纲目体,以事类设置篇目,创新了志书传统的章节体,值得很好的借鉴。要以创新的思维,以现实的宽度观察问题,以历史的深度思考问题,以政治的高度把握问题,突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节点、乡音乡愁,体现出镇街志的草根性、泥土味、故乡情,提高镇街志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志书功能的定位上也要注重提升其社会效益、品牌效应,在文体文风上力求精炼优美。

篇9

(一)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既要重视做好出版工作,也要重视做好发行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很好认识出版流通渠道问题,切实加强发行工作,提高出版物的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出版发行业正处于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发行业结构明显优化。从2010年全国出版物发行单位年检情况来看,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出版发行单位112 452家,从业人员81.58万人。其中总发行单位94家,全国性出版物连锁经营单位22家,外商投资出版物分销企业59家,批发单位8 541家,零售单位10.34万家,区域性出版物连锁经营单位148家,网上书店157家,读者俱乐部92家。在社会关注的实体书店建设方面,一些实体书店在市场调节作用下退出了市场,但同时也有新的实体书店在不断地进入市场。根据统计,近五年来,出版物发行网点数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而且略有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实体书店167 882家,比2005年增加了8 374家,2010年的实体书店数量是五年来最高的。社会普遍认为,书店数量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关闭的民营书店规模已形成品牌,如光合作用、第三极等,都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店,社会的关注度很高。

年度核验数据显示,我国出版物发行市场规模有所扩大。2010年全行业销售总额2 741亿元,从总发行企业的销售总额来看,2010年约为750亿元,同比增长20.3%。区域连锁企业数量增加很快,去年比前年增加了148家,增幅达到38%;总发行单位94家,同比增加22%;读者俱乐部减少到92家,比2009年减少了35%。这些数据表明,出版物发行产业整体上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一些规模大、经营方式多变、营销手段灵活的企业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总发行企业数量的增加与实力的增强,证明了出版物市场需要这种集约化程度高的企业做领头羊,带动其他发行企业繁荣出版物市场、发展出版物市场。在新的企业源源不断地进入出版物市场的同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些出版物发行单位在体制、机制、规模、资金、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可以看出,发行行业正在进行着良性的结构调整,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但是发行行业有没有问题呢?我认为,新形势下发行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电子商务的进入使发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家最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累计出版物销售码洋约110亿元,销售额约66亿元。尽管传统销售仍然占据大部分,但是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确实来势凶猛,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集约化程度不够,封闭垄断的问题比较突出,距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有很大距离。目前,经过转企改制,一批发行企业整合了区域内的资源,组建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和活力的发行集团,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着区域壁垒的问题。我们在区域范围内整合了资源,以各省、区、市为单位对资源进行了整合,外面要竞争进来比较难。当然这种现象已经开始被逐渐打破。除已知的海南、贵州等一些边远省份实现了跨地区突破以外,去年12月,四川新华文轩以连锁商超的模式进入北京市场,目标是五年内达到1万家,在流通领域反响强烈;2012年1月,中国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新华发行集团联合组建新华流通出版发行有限公司,完全以资本为纽带,在没有改变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业务上的贯通,非常有意义。这些都是在打破地区封锁、建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这也是我们鼓励、支持的方向。

三是发行的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发行行业改革走到这一步是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搞了“三放一联”,推行了“三多一少”,提倡发行行业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形式、多个流通渠道。这些改革成果现在仍然很有意义。比如“多个流通渠道”,我们以前只知道把书卖到书店里,卖到书城里,但是现在知道还有其他渠道,如电子商务、网络销售,这都是大家看到的新的流通渠道。为了降低发行成本,很多书还可以放到超市里去卖,门槛更低,进入的成本更低,而且前景比较广阔。有材料显示,去年美国的实体书在超市里销到了40%,日本也超过了20%,但我们国家还不超过5%。因此,我们的发行行业还大有潜力。现在30万个品种的销售额,相比20世纪90年代10万个品种的销售额并没有提高到理想的比例。所以今天找问题,出版、发行两头都得总结。就发行而言,我们必须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发行的潜力没有释放出来。释放这部分潜力,正是我们发行行业应尽的责任。

(二)

在建设出版强国的大背景下,发行行业的目标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低成本扩张,高成本建不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成本和市场这两个问题关联性极强。我国现在物流成本是多少呢?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我国物流平均成本是17.8%,发达国家平均只有8%到9%。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我国出版业物流成本是24%,所以在物流领域我们要做的文章还很多。“物流”概念进入我们国家只是21世纪初的事情,一些发达国家要比我们领先十几年。跟发达国家物流业的现代化程度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也就有了追求的目标。在发行行业的各种研讨会上,我们对物流问题的研讨还不深入和专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的规律、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

目前,我国发行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得不少,已经接近50家。其中,总发行企业已建成37个物流中心,全国性连锁经营企业已建成7个物流中心,另外还有在建的。这样计算,平均一个省已经有1.5个物流中心。由于集约化程度不高,将会使很多物流配送中心的部分生产能力放空。所以说,建立配送中心固然很重要,但是,在什么地方建,由谁来建,建多大,这里面就大有学问。所以说建设物流中心,建设中盘,建设全国发行大市场,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整体规划,有政府的宏观指导。

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组建三到四家辐射全国的现行物流企业的目标,柳斌杰署长2012年的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推进建立南北两大物流集团。这是现代物流发展到目前状况下我们势在必行的战略决策,它符合文化发展需求,符合出版发行规律。我们必须按照流通发展规律办事,要有自觉打破体制障碍的远见卓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行为把大家捏合起来,企业之间怎样合作,必须靠市场来运作。政府的支持,产业政策的支持,不能代替企业的自觉的行为。目前总署承担的转企改制的任务很重,在完成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后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行体制改革上来。在党委政府推动下,出版发行企业在以资本为纽带的基础上,总署鼓励支持有远见、有实力、具备条件的出版发行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打破地区封锁,积极开拓全国市场,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市场中取得新成就。

(三)

从建设出版强国、有效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文化产品需求角度来看,我们的发行工作还有很大拓展空间。现在,每年出版30多万种图书,好书很多。我们应该研究怎样才能把书卖得更多一点。卖书人讲卖书成本,购书人也讲购书成本。现在有些购书人认为购书成本高,其中有货币成本,也有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比如有一些搞专研究的读者,经常去三联韬奋书店或者西单图书大厦购书,对他们来说,不仅书的价格要适中,还需要购买方便。从这些角度观察,我们能理解现在一些实体书店倒闭的原因。这其中并不仅仅是因为店面租金贵,还有一些原因,比如交通、服务等因素。

篇10

1.重视规划

城市规划、热力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规划既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规律,也要具有敏锐的前瞻性。确定热电联产项目的规模,首先就要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热力规划,这样才能指导工程建设,才能使项目实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之目的。因此,开展城市集中供热可行性研究之前,务必要依据城市建设部门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诸如,哈尔滨市华能集中供热有限公司所承建的道里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一座大型热源厂,占地10.7万平方米,安装6台116MW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3台75毛咐循环流化床蒸汽锅炉、2台1 ZMW汽轮发电机组及附屁系统;敷设供热管网干线肠公里,新建改建换热站1%个、调峰锅炉房4座。建成后向道里、道外1758万平方米房屋供热。与华欣电厂并网运行后,可增加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达到2058万平方米,占哈市的五分之一。实施道里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老城区供热“难”问题,提人民生活质量,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该项目建成后,用高效、大容量锅炉替代分散小锅炉,社会环保效应十分显著,停用了供热区域内原有锅炉房823处,取消旧锅炉1326台,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30万吨,减少灰渣9.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00吨、烟尘排放11万吨,利用倒出的储煤、储灰场,可新增城区绿地15万平方米,区城大气环境质量极大改善。实现24小时连续供热,供热质量稳定提高,使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15个百分点,促进了我市集中供热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2.重视热负荷的调查核实

热负荷可靠、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机组选型、投资规模与建成运行后的经济性。热负荷的调查核实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2.1现有热负荷的调查核实必须取得第一手材料,即应对现有可施行集中供热的各类建筑按类别落实建筑面积,不可轻易停留在建设单位提供的书面报告上。以哈尔滨市城市集中供热为例,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为1.36亿平方米,各种采暖方式总计耗原煤450万吨。其中,热电联产供热面积3917万平方米,占28.7%;耗煤97.9万吨,占21.7%。若将现有和在建热电联产项目全部建成,热电联产机组可供热面积(不含调峰锅炉房)将达到94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5年的2.4倍;而机组年耗煤量将高达1500万吨以上,相当于2005年的15.6倍。而在这些能源消耗中,只有1/4用来对城市供热,其余3/4则消耗于城市并不需要的发电。国发[2007]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热电联产机组原则上要执行‘以热定电’。”发改能源[2007]141号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在严寒、寒冷地区且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城市,应优先规划建设以采暖为主的热电联产项目,取代分散供热的锅炉,以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耗。”因此,国家要求热电联产项目必须坚持以供热为主,以“热”定电。

2.2不可按现有分散的锅炉容量统计热负荷。分散小锅炉因其热效率低、系统配置不完善等原因普遍出力不足,如果按其铭牌标定出力统计热负荷,显然偏大。

2.3不可按现有分散供热单位的耗煤量统计热负荷。现有供热单位往往只能提供燃煤的低位发热值和总煤耗,因其缺乏科学的耗煤计量手段,只能依据燃煤的进料统计表,而这极易存在较大的偏差,其结果也会造成热负荷统计偏大。

2.4发展热负荷的依据性要充分。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规模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注重发展;前面已经谈到过城市规划及热力规划的重要性就是这个意思。发展热负荷一方面要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域经济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发展热负荷考虑得不充分,本期工程经过建设运行后不久或尚未运行就会涉及到扩建问题,由于配套公用设施不足,扩建投资相应增大;发展热负荷考虑过大,既便考虑了分期建设的可能性,也会在公用设施上加大投资,造成闲置和浪费。

3.重视热网都分

热电联产项目中,热网部分的资金投入比例很大,特别是在以城镇冬季集中供热为主要负荷的热电联产项目中,热网部分无论是投资比例或是技术方案的优劣均举足轻重。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中要求:热网部分投资超过1500万元应单独编制可行性研究,而以一般热网工程来讲,这样投资规模的热网也仅在40~50万m2左右。所以说,供热面积在100-150万m2以上的中小型热网乃至500万m2以上大型热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尤为重要。

热网部分的重心在于合理布置管网走向、确定供热参数、敷设方式、系统与用户的连接方式、运行调节方案、补偿、特殊跨越等环节,其中有些细致部分是可行性中应注意的。

3.1供热介质参数的确定

供热参数的大小,关系到系统流量和管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热源部分的首站规模。供热参数低,系统循环水量增大,换热设备投资增大,循环水泵容量加大,系统补水量及水处理设备增加;相反地,提高供热参数,则受到管网保温材料耐温极限限制。当前普遍采用聚胺脂泡沫保温成品管直埋敷设,其施工方便、管网投资较低、城市景观不受影响、热损失小等优点已得到认同。其保温材质的耐温极限一般在140%左右;所以主张在管网保温极限值之内尽可能提高供热介质参数,以减少管网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的投资。

3.2循环水泵的选择

热力管网运行调节可以是单独的质调节、量调节和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其方式的确定取决于热源部分的机组调节方式和热网循环系统的水力工况。一般来讲,为保证系统水力工况的稳定同时减少系统运行的能耗,对于一级供热管网,普遍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因此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是动态的;不少可行性研究中,尤其是在系统循环水量较大的项目设计中,常常出现选择多台同型号循环泵并联方案,意在通过不同台数的水泵并联运行以达到改变流量的目的。其实这样的方案极不合理。简单地说两台泵并联运行的工况较一台泵的运行工况(效率)大为下降,更不用说三台或以上台数的泵并联运行了。所以主张按拟订的调节方案尽可能的选择一台泵独立运行,以求最大效率和最低电耗。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实现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从而调节系统供热量,可进而对循环泵进行变频调速。

3.3实现热电联产的区域

因供热成本应较低,可适当降低用热价格,运用价格杠杆进行引导,逐步淘汰落后热源;也可通过合资、收购或资本股份化运作方式,将原有热源供热管网资源经合理整合调整后,逐步并入热电联产主网运行,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最终使老百姓得到实惠,也使先期投资者得到应有的补偿与利益,争取实现互利互赢。

【参考文献】

[1]党黎军编著.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调试与安全运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11

1、城市电视台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电视台的产业之路,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成立产业集团,从事和电视媒体有关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服务,如传媒中心、传媒集团之类,电视直销,有线电视网络中心等;二是与城市主要商业、企业、各种政府服务机构联合,为他们提供宣传服务,为市民提业服务信息,形成各种服务产业链,这是个无限的空间。

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城市电视台在谋求自己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徐州电视台和日照电视台为例,探讨城市电视台在发展产业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上下游产品的链接不明晰。下游立体开发的各产品经营比较分散,下游链条上个各链点之间的联系不大,基本各自为政,没有协调与整合,不能形成一条完善高效的产业链,各链点的盈利不能实现最大化。

(2)准入门槛低。由于城市电视台的产业链在发展初期,急于寻找发展下游产业,因此在选择投放客户时,难免会出现其投放客户的品牌、实力、服务与上游产品不是十分的相符。这样就会由于企业的权威性不高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城市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缺少与其他城市电视台的合作共赢。虽然大多城市电视台都依托本土优势纷纷发展自己的产业链使其不断发展完善壮大,但毕竟城市电视台受地域限制,覆盖率有限,要想使产业链发展的更为壮大可尝试多与其他跟自己实力、情况相似的城市电视台合作,寻求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互利共赢。

2、打造城市电视台产业链的必然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央视和省级电视台开始借鉴外国先进的媒介传播理论,走频道专业化、品牌化道路,不断寻找、打造自己的定位和品牌,但也正因为此,节目的精致加上央视和省级电视上星的优势,使得本来无论在节目资源、覆盖率以及受众率都不占优势的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更举步维艰,给城市电视台打造自己完善高效的产业链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目前,城市电视台创收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广告。然而,2011年10月11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这对于刚刚完成2012年广告招标的众多电视台、广告主、商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电视剧更是城市电视台广告创收的主要来源,随着“限广令”的颁布和实施,城市电视台必须迅速找到除广告收入之外,更适合其发展和生存的创收之路。因此,城市电视台在加强广告经营的同时,还必须围绕电视主业开展多种经营拓展其他经营收入,化解单一产业结构带来的市场风险,积极打造更为完善的产业链。

3、积极打造产业链、促进城市电视台发展的策略

3.1 立足区域文化,开发衍生产品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域文化差异较大,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浓烈的地方情结。城市电视台与生俱来的地域个性,在与本区域受众之间建立自然而然的心理联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3.1.1 积极参与本市的文化产业,争取有一席之地

城市电视台可以根据实际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对于城市电视台而言,最大的竞争优势莫过于“城市”二字,城市地域虽小但都是精华,可依据独特的城市文化作为突破口创办电视节目。

城市电视台可结合本土区域文化,立足地方发展特色,创办一些富有文化本土化的电视节目。按照自身区域内,文化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合理安排电视节目。创办的电视栏目要增强广大受众和文化企业的参与性,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动性。这样就使得大众更加了解并且渗透自己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参与其中的企业为自己的文化品牌价值做了良好的宣传;而电视台则获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收益,不仅弘扬了区域文化,还为自己的产业化发展谋求了出路。通过这种策略,不断增强电视台自身在本土文化企业中的影响力。

3.1.2 与政府机关、服务行业联合开办相关栏目,形成再服务产业链

城市电视台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积极寻求与政府机关和服务行业的联合发展。例如日照电视台的《魅力之旅》栏目,就是由日照电视台和日照旅游局联合举办的。栏目的成功开办,不仅使旅游局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而且电视台也有了产业链上的收入,广大受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日照。如此循环往复,这个产业链不断地再生循环,就形成了一条再服务产业链。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电视台——旅游局——电视受众)的联系都丝丝入扣。

3.1.3 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实现节目资源的二度开发利用

通过制作播出这些电视节目在本区域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并根据这些电视节目内容和实际情况将其授权,与相关企业联合出版相关节目图书,光盘等出版物以及和节目形象相关联的产品等实现其经济效益。形成多种创收模式。例如婚恋类栏目则可延伸出婚礼庆典、婚纱影楼、酒楼、礼仪服务、蜜月旅行等,与之建立起长期的服务关系。

篇1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gard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city;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city and the street landscape will also be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不只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出来的视觉美感,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创造出视觉得美感,同时也要创造出合理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城市建设及环境建设加快前进步伐。

优秀的园林景观是一张张城市名片。以园林景观作为依据理念设计城市的名片,让很多园林景观充当着城市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上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目标。

一、过分重视景观,忽视生态效益

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建设的进一步现代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各到各界人土的重视,对园林的资金投入也不断的增加,绿化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大多园林设计太注重于前期的规划、建设过程,而忽视后期维护,以致于导致园林绿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过多的资源浪费。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设备陈旧、养护被动,也有的只是会在检查评比时或者出现问题时才临时抱佛脚,疲于应付,而不能主动及时有效的对以建设好的园林绿化进行浇水、施肥、防虫等养护管理,从而导致很多的绿化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很多城市缺乏专业养护技术人才及专业队伍,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并制约了绿环养护工程的正常发展,导致园林绿化不到位,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相关部门应联系养护技术人员并成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完整的机制,做好前期建设,重视后期养护。

二、规划设计理念不足有偏差

很多的城市园林绿化一味的追求形式、视觉感受,而忽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比如:城市广场、公园等绿化侧重于艺术及美化功能、品种单一,布置做作;有的只是在公共绿地以及住宅小区简单的设置观赏性草地或者树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美化的效果,但是缺乏空间立体感、布局分散、不合理,结构脆弱。这些都会造成园林绿化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其中有些原因来源于园林设计,他们不负责,不顾实际不能客观的设计,盲目的求新,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管布置是否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可以了,不能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不进行科学性的论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性,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麻烦。缺乏个性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放眼看去现在的人们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整体风貌,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整体城市街道失去了个性,在空间、色彩、

材料、形式等诸多方面太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有的道路是无作用,而未加入规划设计的道路根本不可控制行人踩出道路这样使得整体的布局规划设计不够完善,问题不断增加影响整个城市景观的美感,效果大大下降。因此,园林设计们在设计的时候应从科学的角度去构思设计并做好预算考虑资金问题。要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不能盲目的追求他人的步伐,要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背景设计出符合城市的整体风格增加城市的整体美感,大大提升城市景观生态环境。

三、对城市景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

许多城市对景观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很多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都使用了大量的盆景,大面积的移植一些珍贵植物,整体布局不但死板、毫无生机、与整个绿化格调不符,同时还大大的造成资源浪费。众所周知,唯有最自然、最原始的生态才是最好的。每个生态系统都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新陈代谢循环所以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打造一个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吻合的体系。比如,修剪草坪内的杂草,我们应该将以往的杂草清理干净、修剪整整齐齐的做法,改成部分修剪、让人们可以随意休闲活动另一部分可以不用修剪顺其自然生长供动物自行栖息,以实现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共处。

创建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需利用生态平衡,同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地带系统及自然地形关系,利用生态法则,充分考虑物种整体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有效科学性的配置植物种类。要长出好的植物就必须有好的土壤。然而当今社会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废土及污染严重的水土,这种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很难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经过实践验证,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可以利用草花解决城市色彩。然而利用草花来装扮景观,这样的费用是相当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平方米草花所要花费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大大降低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园林设计者应提倡和推广用地被植物。如麦冬、金银花、虎耳草、红花酢浆草、鸢尾、常春藤、吉祥草等。其中“片植”可以作为增加绿量的一个有效途经。施工技术简单,工程非常量大而且容易获利。但是严重违背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限制了生长空间,养护成本大,需要经常修剪,植物寿命不长,造成浪费资源,增加经济成本。因此要尽量少用片植。由于追求绿化建设一次成型,新建绿地上植物初植密度非常大,造成植物间生存竞争剧烈,部分植物必以通过疏移的办法,解决植物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植物资源。

篇13

发展壮大我国自主创新的TD,需要研发、制造、运营等产业合力共举。中国移动自从担负起建设、运营TD网络的重任以来,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同时,中国移动认识到建设、运营TD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然遇到诸多瓶颈和难题,在困难面前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推动TD发展,积极摸索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手段,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TD成功的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