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特点

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的特点

篇1

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思想道德教育也是这个文明链条中的一环,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多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而且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照我国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在当今重新学习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对古希腊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浅析来得出对我国目前德育的启示。

一、多元性

古希腊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品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渗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古希腊设有专门的音乐学校,注重音乐对人的性格塑造和对人的性情陶冶,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使其心灵纯洁,举止文雅,行动得体。教师选择一些著名抒情诗人的作品配以音乐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受到教育,培养性情。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古希腊一些思想家也对音乐教育在陶冶人的心灵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苏格拉底认为:“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1]柏拉图说:“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2]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音乐有各种作用:它供人娱乐,它提供文化消遣,它陶冶心智。但是,在教育中,音乐的主要作用是陶冶心智……‘我们发现最接近真实事物的类似愤怒和优雅的,以及同样一般类似勇气和节制与灵魂的品质的,就是音乐的律动和旋律。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当我们留神听它们的时候,我们就改变了灵魂’。”[3]

2.在体育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在体育教育中要着重于品德训练,重在训练青少年勇敢的品质。与斯巴达相比,雅典的体育教育多了一些内涵,即将其作为培养健美的体格、完美的人格的一个重要环节,使每个公民全面、协调发展。雅典的青少年在体育馆学习期间,不仅参加各种体育比赛,而且出席公民集会、宗教活动,入剧院观剧,旁听法庭诉讼,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了解学习了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教育和美的教育,他们在学校阶段就逐步养成了正确判断、培养智慧、节制和自我控制的美德。“如果考虑到雅典青年周围环境的性质,从这种参与成人事务中获得的非正式教育可能有多大效果,就很明显了。当他沿街而行时,可领略到世界都知道的最杰出的艺术珍品。天复一天,他们可以听到长于机警言辞和富于经验的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在解决政治问题中,他们有个人的一份。春天,他们还会在狄俄尼索斯剧院找到指定位置,从早到晚地观看悲剧的表演。那是一年一度悲剧诗颁奖竞赛会的演出”。[4]

3.注重游戏在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中的作用。

雅典儿童七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家庭教育包括摇篮曲、歌曲、讲故事、神话、掷骰子、玩球等儿童游戏,以及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七岁后进入学校学习,在学校,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通过游戏学习。学校注重通过游戏来培养青少年的心性和品德,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游戏当中,使青少年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影响。古希腊教育家们对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相当正确的认识。柏拉图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性格很有影响,所以他主张儿童在游戏场所听经过选择的故事和童话,从事经过选择的游戏,以便在他们身上发展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二、民主性

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典范。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又领导广大自由民继续民主政治的道路,实行更加彻底的民主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民主的高峰。这也深深影响了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上了民主的印记。雅典思想道德教育的民主性最主要地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注重青少年的个性和主动性,遵循个体的自然发展规律。

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候无论是经济还是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都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生活在这一时段的智者派成为第一批职业教师,智者派非常强调个体和个人,他们从个体出发,要求摆脱原有制度和体制对人的束缚。其中,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5]这一思想虽然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它却是普罗泰戈拉注重人和个体的体现,它反对传统神学,而注重人的主体性,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思想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必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是“要认识你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个有理性的人,认识到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是非常重视人自身的。而且苏格拉底也创造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启发式的问答法,即“产婆术”,具体做法是: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要主动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性。

亚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对个体的关注。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个人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个体依靠内部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最初发展只是生物和动物的特征,而只有充分发展时,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

可见,从古希腊开始,思想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和探索性。

三、开放性

这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注重思想道德在实践中的养成。古希腊还属于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它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教育体系,但总体来讲还处于萌芽和探索期,因而相对来讲系统性和理论性还不足,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古希腊的教育的一个特点,即注重实际和面向生活。古希腊实行的是一种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道德对生活的实际指导作用。

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便是和生活融为一体,儿童在与成年人的共同生活中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思想道德教育也同样如此。弗罗斯特在描述荷马以前的教育时曾指出:“大多数青年人获得这些知识和技术是通过与长者共同生活,在观察他们的劳动和娱乐中得到收获。父母用实例有意识地教给子女很多事情。”[6]从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到斯巴达和雅典城邦制度的建立时期,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学校,但这些学校总体上仍然是注重面向生活实际的,尤其是到十四五岁时,少年从参与成人事务中获得的非正式教育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肯定,决没有哪一种年岁的人能对青少年产生比较丰富或多种多样的感染力,如果有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教育者”。[7]

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关于实践的智慧。他非常重视习惯在形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作用。他认为道德上的美德是由习惯产生的,而习惯是在做的当中形成的。并指出我们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人,由于遇事能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待之,而成为勇敢的人。因而,从小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造成人们之间很大的差别。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美德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美德。”[8]他认为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9]。这一命题“把行为和实践作为实现活动凸显出来,让人们认识到德性和幸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行动,在于实践,在于实现活动”[10]。

四、总结

总之,由于古希腊还处于人类历史的早期,其思想道德教育还具有零散性和不系统性。但正因为此,才使之创造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对丰富和改进我们当前的德育方法有重要作用。当然,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教育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教育对象限定在统治阶级内部,平民和奴隶则被排斥在教育范围之外,各种教育机构均为贵族子弟设立。因此,对于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应当吸取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为我所用,又应当抛弃其消极意义的一面。

参考文献:

[1][2][古希腊]柏拉图著.戴子钦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3,110.

[3][4][7][英]博伊德・金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8,19-20,20.

[5]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90.

篇2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亦称“蒙养教育”①,是指当儿童智慧开蒙之际及时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由于儿童于事多暗昧,因此启迪童稚,消除暗昧也就成为了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私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经典《周易・蒙卦》中“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养正莫先于礼”的伦理观影响,蒙学教育以“明人伦”为目的,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伦理道德的使命。伦理道德教育也就成为传统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到了宋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了理学家的重视。与朱熹、张木式齐名的吕祖谦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其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②,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曾经担任严州州学教授,两次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并且设立自己的私人学校,吸引了南宋各地的众多学生,影响很大。一生中从事教学近二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训蒙方法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先入为主,正面引导。吕祖谦注重早教,教子以正,但他更强调“正趋向”。他说:“教小儿当以正,不可便使之情窦日开。教小儿当先教以恭谨、不轻忽、不躐等,读书乃余事。”③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从小注重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接受纯正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端蒙养之基,为今后打基础。他赞成“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观点,指出“蒙始终宿以严”④,认为“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怠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恣。逮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⑤他认为这是“正之于始”⑥的好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用他的话说就是“乃易为力”⑦。如果“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乃长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有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⑧习染将深以后,性情已就,再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教之不及,即使“捶挞至死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恣”,“逮乎成长,终为败德”。

第二,顺其天性,量资循序渐进。吕祖谦认为,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安排上,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量力而行。他认为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中先习经书,对儿童是十分有害的。他说:“后生学问,且须理会《曲理》、《少仪》、《礼仪》等学,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上,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度越诸子。不如此,则是躐等,犯分陵节,终不能成。熟先传焉,熟后倦焉,不可不察也。”⑨他认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只能从浅近处着手,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量弟子的资禀,循序而进,操功于悠久,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则为“躐等”。

第三,强调道德的实践和规范。吕祖谦认为道德教育讲得再好,如果停留在书本上的探索是不够的,应将学到的道德修养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去。他对学生说:“如事兄、从兄、处家、处众,皆非纸上所可记。此学者正当日夕检点,以求长进门路。”{10}这就是说,对于道德的躬行,不是纸上功课所能代替得了的。只有“日夕检点”,才能有所长进。任何一种道德仅从书本上学习,不能领悟其精髓,只有将其付诸生活实践,才能构成自己品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与吕祖谦“求实用”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便于道德的躬行,吕祖谦注意道德规范的制定,这样可以督促初学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吕祖谦在《乾道四、五、六年规约》中从思想、学业以至生活规范等方面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大到做人的根本,小到如何坐,如何行,如何称呼;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种种行为规范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督促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是思想教育和措施的落实和保障。但如此详细的要求,也显得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束缚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四,注重环境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垂范力量。吕祖谦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重视榜样在蒙学伦理道德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在其蒙学教材《少仪外传》中收录的均是贤人、名士的嘉言善行,用以说明道理,作为儿童的榜样和示范。他认为:“人之性本同,一有所随,便分善恶,如尧之朝舜,舜为善人之家,共、鲧为恶人之主。方未有所随,则同此人也。一步随舜、禹,则为善人之归;一步随共、鲧,则为恶人之党。是为善为恶,为正为邪,皆在举步之间,不可泛有所随。”“今人能上随则一步高一步,下随则一步下一步。如修身,如为学,一向随上,则高明。如饮酒如佚乐,一向下随,则卑鄙矣。”{11}在吕祖谦看来,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关键是各人平时所追随效仿的对象不同所造成的。尧、舜、禹是善人之宗主,共、鲧则是恶人的首领。以舜、禹为自己人生的“准的”,追随其后者,最终必将为善人。相反,如以共、鲧为准则,其结局注定要沦为恶人。应该说这种重视环境在儿童道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重视对儿童的正面教育。“司马文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惟绝编,能背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讲诵者,乃终身不忘矣。”{12}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刻苦用功的事例,阐明勤能补拙的道理。以事教人,理在其中,不仅可以养德,兼可博闻。典型人物和事例形象、生动、感人,便于儿童模仿学习。榜样的垂范作用还表现在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师者当以自己持身之庄,处话之正,为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楷模。“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不迁。”{13}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成为儿童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榜样,否则教育就失去说服力,失去了约束作用。他认为长辈是儿童最好的老师,长辈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儿童。“父母正则子孙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恕。所以然则,生而善教也。”{14}因此,吕祖谦认为父母“在家之言尤不可妄之,在家之行尤不可忽。”{15}

第五,树立高远的志向。吕祖谦认为,儿童有了好的榜样后,还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颜子、孟子,亚圣也,学之虽未至,亦可为贤人。今之学者若能如此,则颜孟之事,我亦可学。言温而气和,则颜子之不迁,渐可学矣;过而能悔,又不惮改,则颜子之不贰,渐可学矣。知埋鬻之戏,不知俎豆;念慈母之爱,始于三迁,自老至幼,不厌不改,终始一意,则我之不动心亦如孟子矣。若夫立志不高,则其学皆常人之事,语及颜孟,则不敢当也,其心曰:我为孩童,岂敢为颜孟哉?此人不可以语上矣,先生长者见其卑下,岂肯与之语哉?先生长者不肯与之语,则其所语皆下等人也。言不忠信,下等人也;行不笃敬,下等人也;过而不知悔,下等人也;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闻下等人之语,为下等人之事,譬如坐于房舍之中,四面皆墙壁也,虽欲开明,不可得一矣。……言学圣贤然后心开而意明也。”{16}在吕祖谦看来,志向的高远与否,被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只有志向远大,辞令容止,洒扫应对才能表现得“百事自当”。所谓远大的志向,就是要向圣人效法的决心,而决心的大小,志向的远大在“辞令容止,轻重徐疾,足以见之矣”{17}。其“学虽未至,亦可为贤人”的说法,表明这是一种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考虑。立志不高,仅学常人之事,则难免沦为严不忠信,行不笃敬,过不知悔,悔不知改的下等人。立志的意义,就在于在理想之我和现实之我之间拉开了距离,以便能自勉趋进。应该说,吕祖谦的这种童蒙立志高远的思想是有一定的可取成分的。

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吕祖谦“不仅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揉和各家之长,通过长期的实践,无论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是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18}因此,吕祖谦的蒙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后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曾多次抨击当时教育脱离实际,学者空谈性理,指出:“学者须当为有用之学”{19}、“以务实躬行为本”{20}。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突破了理学道德性命学说的藩篱,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很大,正是在这种“务实”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爱国抗金的学者。另外,他把早期道德教育同人的一生成长直接联系起来考虑德育问题的思想,也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注释:

①陈学恂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出版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中认为,蒙养教育,一般是指七八岁至十五六岁小儿的教育,有时也涉及四五岁、五六岁的小儿教育,实际上已包含了现代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小学教育的全部,有时还包括学前教育的一部分。

②因其伯祖吕本中称东莱先生,而后学者亦以东莱先生称祖谦,为免祖孙牵混,就称本中为大东莱,祖谦为小东莱。

③陈宏谋.五种遗规补编・诸儒论小学.光绪乙未浙江书局刊本.

④东莱集卷12.易说・乾.易说・蒙.

⑤⑧⑨{12}{13}{14}{16}{17}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上.

⑥⑦{15}东莱集卷14易说・家人.

⑩东莱集卷5.与学者及诸弟.

{11}东莱集.卷12.易说・随.

{18}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21页.

{19}左氏传说卷5.

{20}吕东莱先生遗集卷20.与内兄曾提刑.

参考文献:

[1]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月第1版.

[2]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4]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5]陈瑛等.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6]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7]袁征.宋代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8]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28-0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总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劳动实践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人格的高尚性。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撞击中国本土文化,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那些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是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比较高,而他们的教育对象非常的特殊,有些残疾学生甚至终生不能康复,终生不能生活自理,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目的的明确性。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即“授业”;一种是“人师”,即教学生怎样做人的问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经师”和“人师”。而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也需要完成教师的这两种人格。现在残疾人犯罪率也日渐升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受教育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师对残疾学生推行素质教育也已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3.行为的示范性。道德行为是指道德主体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活动。道德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广大年龄层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残疾学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父母而生活的,特殊教育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每个特殊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地印在残疾学生的心里。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4.内容的全面性。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越发丰富,涉及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同样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还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既要拥有普通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还需要有较强、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康复学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给特殊儿童做诊断评估的时候,需要注意较多的用语智慧等。

5.影响的深远性。现代社会接受残疾人的融入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必然选择接受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大多数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的,因此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更为深远的要求。其深远性表现在特殊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处”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残疾学生以后的人生,进而影响残疾学生的未来。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只有遵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我,才能正确处理特殊教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与学生、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担负好一位教师的职责,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是指通过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潜能,使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素养的提高,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职业道德不但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时刻影响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与热爱,从而形成出色完成任务的动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普通教师职业道德功能从总的内容上来说是相似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动力功能表现为:(1)塑造特殊教育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2)强化理想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精神力量;(3)成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自觉行为。

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是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自身职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是通^特殊教育教师将职业道德变为职业理念,成为自身的一种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障碍学生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示范性的特点,残疾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各种行为,所以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品质,能给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从而发挥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功能。这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特殊教育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性;(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集体性。

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是指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言行,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表现为:(1)通过外界舆论的监督和评价,使特殊教育教师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纠正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2)当特殊教育教师的外在需求转化为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时,通过道德标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教师采用正确态度和方法,调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

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是指各个社会媒介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去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各项行为,并把它作为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评价者则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标准之一来衡量特殊教育教师的这些具体职业行为是否遵循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判断,分析原因,达到评价的目的。这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1)社会各界舆论的道德评价;(2)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道德评价;(3)特殊教育教师与社会成员的互动评价。

5.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是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为其自身修养所起到的指明正确目标的行为或方式,从而起到实现目标的作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的客观层次的要求,它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依据,而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社会标准层次的约束;(2)他律与自律的转化;(3)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于残疾儿童本身,而且对于残疾人家庭,甚至是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使每个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最大的康复与发展。

篇4

一、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相同性

80后与90后大学生都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们受到新兴事物以及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他们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

(一)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心里素质还不够成熟

80后与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过渡期,心里、生理还未成熟,而来自社会、学习以及就业等压力,容易导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困惑,从而产生类似与焦虑、自卑、孤僻、暴躁等心理问题,难以端正良好的思想道德态度,学习和生后中也难以得到发展。

(二)80后与90后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选择性

80后与90后大学生都出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较高,他们逐渐自主化发展,追求对立的人格,能够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80后与90后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强自立意识,以更好的姿态生存,同时面对挫折时,能够用于面对,有着较强的自我选择性。

(三)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也趋于复杂化,80后与90后大学生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出现了急功近利等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变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注重自身理想和价值的实现,集体利益次于个人利益,这样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难以付诸实践

80后与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认知,但是却难以付诸实践,他们在道德的认知方面,能够遵守社会要求,但道德行为方面却有着较大的落差。他们在观念上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以个人利益为主。社会宣扬的诚信道德,他们也充分认可,但是实践中,却难以做到诚信。同时,社会道德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建设和谐社会,他们在实际行为上却冷漠对待周边的人。这些行为都说明80后与90后大学生难以将思想道德认知付诸实践。

二、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差异性

80后与90后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距,社会环境区别较大,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存在着差异性。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相对于80后,思想观念更加的开放,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和行为上张扬个性,难以估计他人的想法。80后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虽然主张个性,但能够考虑他人的想法,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关注集体利益。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会因为他人的建议而改变自己的目标。80后家庭成员相对90后要多,通常情况下,在父母的要求下,考研、学习是大学阶段的目标,80后比90后大学生对父母以及家庭有着一定的依赖性。

(三)人生观的差异性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社会、家庭责任感,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使命感,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了较为科学的人生观,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不忘社会、集体的发展利益。90后大学生在人生观方面要比80后大学生有所欠缺,人生态度较为模糊,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叛逆性。

三、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的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员应该充分了解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往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要引导学生,同时还要以亲人、朋友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一)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道德内容,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的考核,最终对学习的分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类问题,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例如道德素质低下、极端的心理素质等。因此,在进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扩展学校的心理咨询,通过社团、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增加挫折教育模式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困难条件的设定,让学生勇于面对困境,在与挫折斗争中学习,达到提高他们斗争挫折能力的目的。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挫折难以解决,缺乏适当的帮助,长期以往,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应适当的增加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勇于面对、敢于斗争挫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意识。

结束语

80后与90后大学生受到经济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既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还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高校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挫折以及人生规划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英国青少年在校期间需要分阶段地接受国家课程,而英国中小学校特别是国立学校也必须对五到十六岁的学生教授国家课程。英国国家课程是学校用于保证教与学的平衡和有效组合的一种教学规划,旨在明确主要的教育思想及课程所要求教授的知识、技能、理解程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而自由组织教学活动。许多学校倾向于运用QCA(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即学历与课程管理局制定的工作计划来组织课程,这有利于学校将国家课程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由于国家课程组织的年限跨度比较大,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国家课程体系下又划分出四个关键阶段,即四个基础阶段。在各个关键期后,学生将接受不同的测验和评价以考察其发展情况。具体阶段是:5~6岁即入学第一学年为第一关键期,一年后教师针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评价;7~8岁为第二关键期,三年后学校针对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进行国家考试和教师评价;11~12岁为第三关键期,两年后进行英语、数学和科学国家考试,同时教师对其他基础科目进行评价;14~15岁为第四关键期,一些学生参加GCSEs(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一年后大多数学生参加GCSEs或者其他国家资格认证考试。

在国家课程体系下,英国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即“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社会化过程教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上,而且渗透在各项课程当中,并且在个体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特别是第三关键期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习得了关爱社会、团结协作、履行公民职责、奉献社会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英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具有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渗透性、生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包括宗教教育、公民教育、亲情教育等,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不同年龄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实施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1.重视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在国家课程体系下的学校基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学校制定教学大纲时,不仅参照基督教的原则,而且兼顾其他宗教和非宗教的信仰系统。

教会对公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2007年9月10日,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信仰学校共同发表了关于21世纪英格兰学校的共同理想与宗教性质的联合声明。该声明提到:“要进一步确认政府、宗教群体和学校之间的承诺,继续携手合作,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机会,建立沟通的桥梁,以更大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建立更加公正和有凝聚力的社会作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已经很务实的从单纯的传播宗教教义而转向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这也是宗教在英国以及英国学校当中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2004年10月28日,英国推出了首个全国性质的中小学宗教教育法定大纲,以支持在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宗教教育。学历与课程管理局和教育技能部结成伙伴关系并共同发展此项大纲。该大纲对宗教教育如何使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宗教知识并习得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效指导,并为青少年提供了发展知识、理解力和技能的各种方法。教育和技能培训大臣查尔斯•克拉克说:“宗教教育,能变换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了解更广泛的外部世界的视野,在扩大包容、理解多样性、提倡宽容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历与课程管理局行政长官肯•波士顿也强调:“宗教教育提供给学生取得一系列广泛而良好的经验的机会,并在使他们能够制定一个务实和积极意义上的信仰和主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英国通过国家课程和法定章程将宗教教育融入到了学校教学当中,不但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也使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注重公民教育

英国在1998年的《刻瑞克报告》中提出培养公民对世界事务和全球议题的意识和关注。2000年9月颁布的新公民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关注地方、国家、欧洲、世界,让他们在本地、本国、国际担当起有效的角色,并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不仅重视公民的权利,而且还强调公民的责任。同时,为塑造自主的人格,英国在公民教育中还突出品德教育。2000年,政府将公民教育正式引入国家课程体系,2002年8月起公民课在中学正式实施。正是公民课程的开设,使得英国中小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当今世界,以高度的国家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积极应对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公民教育是引导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的关键部分,也使人们感受到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并且主动将自己武装起来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英国教育和就业司司长戴维•布伦基特曾说:“公民教育对维持一个充满生机的民主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没有离开它的选择。它是整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课程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机会来发展他们理解民主社会的含义以及政府是如何在实践中工作的,并且鼓励他们在社区里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将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强调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2007年1月25日,英国教育部公布的一份关于通过学习英国历史课程来了解公民权在英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的报告,该报告促进了公民教育与英国课程的良好结合。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当日说道:“我认为这份报告标志着公民权作为国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到来了。”英国政府和学校也期望通过国家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国家公民。

3.强化行为教育

行为教育是通过责任教育、礼仪教育、社会技能教育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行为教育中,家庭的教育不可或缺。英国教育署国务大臣鲍斯说:“好的纪律和强有力的领导力对我们学校的行为标准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依靠学校自身的约束力只能使学校陷入孤立的境地。因此家长要负责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强大的和支持性的伙伴关系,这将创造一个家长和老师的团结阵线以应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不良行为。”鲍斯先生也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这一点在“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 of Learning Programme(SEAL)”即社会性发展及情感发展教育计划中有充分体现。这一计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例如愤怒管理、动机和社交技巧。该计划有助于教师开展规则行为教育、责任教育和礼仪尊重教育,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让他们有更广泛的社会技能,使他们在工作场所和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和处事能力。

当然,系统地实施行为教育还要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等形式来完成。要明确教学在发展社会和情感技能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当中,学校可以通过许多方面进行关于社会和情感发展的特别教育。例如:将社会和情感发展整合到“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即情感教育模式、公民教育模式及天才教育模式当中;将社会和情感发展整合到主流课程当中;抓住“主题周”的机会重点教授社会和情感技能;对在这一领域有额外需求的学生采取特殊干预措施教授社会和情感技能。

4.关注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

有效的性教育及人际关系教育非常重要,它为年轻人步入成年奠定良好基础。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需要放到更加广泛的框架中,结合“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即情感教育模式共同发展。2000年3月16日,英国教育和就业司司长戴维•布伦基特了关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的指南,以促使学生了解稳定的爱的关系,婚姻,家庭生活和抚育子女的重要性。该指南涉及广泛的议题,包括教育、咨询、性保健、少女怀孕和儿童保护等,同时涉及到的其他目标包括:确保学生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确保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使他们能够理解差异,并防止或消除偏见;确保学生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教学中得到保护。

2008年2月25日,英国学校部长吉姆•克耐特和青少年部部长贝弗利•休斯共同了审查“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SRE)”即性教育与人际关系教育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良好的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在保持年轻人安全和健康以及降低少女怀孕率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教育也得到了年轻人和父母的支持――92%的父母支持在学校中开展此类教育。

三、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英国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综合化、实用性、回归传统等趋势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等核心道德观念,处理好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所有人的关系、与自然界和环境的关系、与上帝的关系等。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1.学校德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

德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英国学校德育的成功就在于其德育更贴近社会现实,更深入社会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也同样使之与现实建立更好更密切的联系。我国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坚持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同时德育需跟上时代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建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在参与经济建设和培养个体发展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内在生长点,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有机统一,构建为现实服务同时面向未来的新的德育体系。

2.学校德育应建构完善的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对德育内容的确定、取舍标准一般受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两大因素制约,成功的德育内容应当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内容的有机结合。英国的公民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教育形式便是从社会及个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及培养方案,并利用各种课程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此外,德育的发展性原理也告诉我们,脱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德育有效性的降低, 造成道德说教与对象接受“两张皮”、德育过于政治化或庸俗化等。因此必须研究德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当前,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功利化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将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建构从我国的现实情景及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制订出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

3.注重合力,全方位优化德育环境

篇6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其凝聚于整个民族快速发展的土地上,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道教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学说的产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宗教形成与沉淀的结果。其中,在道教形成的初期,它广泛吸收了古代宗教、民间巫术、传统方术、老庄哲学、黄老之学、儒家理论、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等等多种思想和经验。同时,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还吸收了佛教思想[1]。因此,从某一种程度上讲,在道教发起之时,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合体。通过全面分析整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道教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道教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便需要深入了解道教。然而,道教音乐又是道教文化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了解道教音乐,对了解道教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都紧密相连。

一、道教音乐的源流

在中国土生土长形成的宗教中,道教是其中一种。道教不仅糅杂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巫术、方士之说,而且还吸收了各路神仙灵鬼、道家医学、导引和养生等多种理论所形成的。道教作为完整的宗教类型,其创建于东汉顺帝年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分析道教音乐的起点,却可以直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其中,道教音乐发源是原始社会中巫教里所涉及的降神歌舞。一个“巫”字,在最开始就象征着以舞降神的人物形象。

在周代时期,“师巫而舞雩、恒舞于室”便成为了整个社会非常普遍的风尚。直到道教正式成立之时,其音乐歌曲也主要是用于祈祷神灵[2]。

道教音乐从东汉时期开始,便逐渐与斋醮仪式有效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特风格。其中,在东汉时期所形成的《太平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道教音乐理论。这个理论内容主张音乐能够与阴阳结合,通天地之灵气,开导神明,并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万物、确定四时五行的作用。因此,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取悦灵神的手段,并被赋予了较强的神圣性,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前维系道教礼仪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正是受到这种理论的引导,道教在吸收佛教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具有自己独特性的音诵仪轨。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便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中,道教的经典、斋仪两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系统。道教音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从道教音乐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这个阶段中发生了下列几件大事:一件是北魏明元帝神瑞年间,嵩山一位道士直接将道教的直诵法改成为乐诵法,也就是将诵经文音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教的感染力;第二件是这个时期产生了与仪式能够相互结合的《步虚声》。在歌唱《步虚声》的过程中,斋人必须坚持“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让传诵的声音能够直接打到太上道君的高台。这种仪式传诵方法一直被传承到现在;第三件事则是南朝时期的刘宋道士吸收了儒、佛两家的礼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斋戒仪范。同时,根据陆修静的一些说法,便需要在行斋的过程中吟诵《步虚辞》[3]。

道教在宋代之后,一直是承袭唐制,稳步发展。其中,在宋代编制的《玉音法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属于道教的歌唱曲谱。这种曲谱主要是采用“声曲折”的方式来进行记音,并非常强调四声,准确标明了唱和的规则。统一将钟磬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其制度可以直接追溯到唐朝之前[4]。

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得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号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俗乐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昆曲和粗细十番的锣鼓组合成为了江南正乙教道士的斋醮音乐的重要内容”。

二、道教音乐的特点

道教音乐虽然属于宗教音乐的范畴,但是却依然根植于民间音乐。道教音乐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无法割舍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器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深厚,且演奏过程中的形式、曲目、演奏风格都非常丰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现象,逐步成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器乐在发展过程中与道教音乐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5]。尤其是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玄妙观道乐同苏南吹打是一脉相承的,其上海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台湾中南部的道乐则深深受到福建南音的影响;河北巨鹿道教音乐与河北吹歌、西安城隍庙鼓乐与西安鼓乐等,从本质上说明了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是一种水融的关系。二是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各类素材,并逐步将民间音乐的曲词、曲调的形式变得更加宗教化、形式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道教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承袭唐朝、宋朝、元朝的旧音乐,并吸收勒南北朝中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还合理引入了一部分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变地花”等。各种曲调都被道教音乐所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道教音乐特色;三是道教音乐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6]。道教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所呈现出的风格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深度融合。其中,在开展不同的法事中,所采用的同一种绚丽的音乐,常音乐各个地区的行腔、旋律装饰等都呈现出本地区的音乐特点。在开展的同一个法事之中的同一首词,各个地区所配的音调曲目均不相同。正是因为道教音乐主要是根植于民间,所以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器乐和声乐两个部分组合而成。道教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涉及到独唱、齐唱、吹打和合奏等多项内容。器乐一般是应用各类法事的开头、过门、结尾等歌曲伴奏之中,而声乐则是民间斋醮音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诵、赞、颂、偈等多种形式。各种声乐器乐在应用的过程中配合相对灵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法事仪轨的需求。当开办的法事不同时,其音乐组合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不同的道乐曲调形式主要分为了“阳韵”和“阴韵”。“阳韵”主要是应用于各种早坛功课和祥祈性的法事;“阴韵”则主要是应用于晚纭的功课和超度法事[7]。

道教音乐的类型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有赞美神仙的颂歌,而且还涉及到曲调优美恬静的音乐。不同的道教音乐风格的音韵不同,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缥缈飞翔,呈现出超然的飘逸状态;有的雄浑威武,呈现出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有的则表现出欢快、热烈、雄壮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总之,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象征性。合理地将道教音乐与斋蘸仪式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凸显出宗教仪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道教音乐除了曲调之外,还涉及到曲词,两者相互影响,逐步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通过全面分析曲词与曲调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宗教的一部分内容,而后者则是主要的音乐形式。通过全面分析诵、赞、颂和谐等多种内容,并通过谱曲来形成一首歌曲。

当然,天上仙境也只能源于人们的幻想,就好比抽象的音乐旋律,因有相应的歌词才显得较为具体。当然天上的仙境是人们幻想的一种产物,但是抽象的音乐旋律与歌词相比要具体得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神仙”逐步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内容之一。超然脱俗是人们心中对神仙的印象。

结论

总而言之,道教音乐里的“移情”在产生的过程中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分不开,一个对宗教没有任何情感的人,或者对宗教感到非常陌生的人,是难以受到宗教音乐氛围的感染的。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宗教来讲,庄严、神圣和神秘的氛围都是信徒的真实际遇。通过以氛围为媒介,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快速升华,逐步融入到宗教境界中。道教音乐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产生的。道教作为宗教中的一种,其音乐形式与其他宗教音乐存在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下)[J].中国道教,2014,01:16-23.

[2] 唐丽,方百寿.道教音乐与崂山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3:82-86.

[3] 胡军.论道教音乐与现代文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2:96-101+5.

[4] 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60-64.

篇7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幼儿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艺术。它能使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舞蹈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及形体训练,它们都是在音乐和伴奏下,以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性质、内容的活动。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幼儿舞蹈是通过幼儿身体动作,幼儿语言,戏剧表演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集中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的幼儿歌舞,是文学、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综合艺术。目前,幼儿舞蹈的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学校教育,校外舞蹈培训班,网络舞蹈教育等。幼儿舞蹈主要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多数受教育者不是为了未来成为舞蹈家,而只是一种文化修养,虽然其中不乏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知识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是提高审美力,提高艺术基于以上教育思想的总结。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特点 

幼儿舞蹈教育是舞蹈艺苑中的一支鲜嫩的花朵,具有舞蹈艺术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幼儿舞蹈突出表现在活泼,天真,夸张,有趣。幼儿舞蹈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真性等特点的完美统一。针对幼儿舞蹈的特点,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幼儿舞蹈教育的童趣性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而幼儿舞蹈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 

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幼儿舞蹈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幼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所以,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2、幼儿舞蹈教育的童真性 

幼儿舞蹈是展示幼儿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幼儿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纯真、稚嫩是幼儿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幼儿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在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中如何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特别是其中的童话、寓言等更存有我们可选择的舞蹈题材。 

3、幼儿舞蹈教育的明晰性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明晰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幼儿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对其内容的明晰性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切忌逻辑混乱,对抒情性的舞蹈,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不能含混不清,而对戏剧性的舞蹈,则要求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要简捷明了,起、承、转、合要循序展开,只有如此,幼儿舞蹈教育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4、幼儿舞蹈教育的综合性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幼儿的情感、思想也是繁复多样的。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不同的喜爱和所关心的事物。这就给我们选择幼儿舞蹈的题材,有了极为宽广的余地。幼儿现实的生活,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以及童幻世界中的一切,都可以编成舞蹈,塑造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随着幼儿舞蹈题材的扩展,舞蹈体裁和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多样化。因此,幼儿舞蹈除了我们常见的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外,还应当多提倡采用歌舞、歌舞剧、小舞剧等体裁,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 

篇8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特点

幼儿舞蹈教育是舞蹈艺苑中的一支鲜嫩的花朵,具有舞蹈艺术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幼儿舞蹈突出表现在活泼,天真,夸张,有趣。幼儿舞蹈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真性等特点的完美统一。针对幼儿舞蹈的特点,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幼儿舞蹈教育的童趣性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而幼儿舞蹈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

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幼儿舞蹈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幼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所以,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2、幼儿舞蹈教育的童真性

幼儿舞蹈是展示幼儿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幼儿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纯真、稚嫩是幼儿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幼儿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在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中如何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特别是其中的童话、寓言等更存有我们可选择的舞蹈题材。

3、幼儿舞蹈教育的明晰性

篇9

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培养有很多意义,最直接的意义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可以健身,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匀称发展等。各种舞蹈风格迥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幼儿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同样有他们的特点。舞蹈教师的前面加上了“幼儿”一词,这就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有着特定性。我观摩过很多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也亲自体会到教师课堂的效果和很多因素有关,作为教师本身而言教师语言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学对象是幼儿,在语言上应采用针对幼儿的语言,正确的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韦氏的新世界字典中解释道:语言是通过言语来交流的能力,用来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感觉的一套声音及这些声音互相结合的系统。幼儿舞蹈教师巧妙的把握教学语言会让每一堂幼儿舞蹈课更生动。

一、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亲切性

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语言特征,教师语言的亲切能够更好的拉近教师和幼儿的距离。特别是对于刚刚认识的幼儿或者是第一次来到舞蹈课堂的幼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幼儿很不习惯,有的甚至是害怕和哭泣,拉着家长,要家长在旁边陪着等等,这些状况在课堂出现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亲切的语言能让幼儿更放松,慢慢的跟着教师的引导,渐渐忘记因新环境的陌生带来的不适,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的亲切语言给幼儿留下良好的印象,能让幼儿喜欢老师本人,再喜欢老师的教学,然后喜欢上老师的课。

二、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成长中的孩子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都是为以后做准备的,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够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走上正确的轨道。舞蹈的基础在舞蹈学习中非常重要,用最普通的比喻犹如建房子一样,基奠打得好后面的房子就能建的牢固。特别对于刚刚学习舞蹈的幼儿来说,教师动作名称的规范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正确的认识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更好的完成动作、记住动作。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先让每一位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如:头、眼、手、腰、胯、脚等。教师说出正确规范的部位名称,让幼儿记住或者有印象。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名称,这就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我把这一环节当成是最初级的舞蹈解剖学。幼儿了解身体部位名称之后所做动作的规范名称也很重要;如:手心的朝向、脚背的勾绷脚、膝盖的伸直等等这些基础动作对于以后完成更多的舞蹈动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语言的规范能够更正确的引导和教授孩子,为以后更快更好的理解教师语言打好基础;对于教师来讲也为以后更规范轻松的课堂做好准备。

三、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循序渐进

语言的表征也具有层次性。从语言的这一特点看来,幼儿舞蹈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进度一样,也有层次性、需要循序渐进。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先提出最能让学生理解和记住的动作要领,当幼儿们基本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之后再进一步的教学。用语言的渐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记住动作和完成动作;如:在教绷脚和勾脚之间有一个动作是勾绷脚,这个动作是大脚背往下绷,脚趾头勾起。教师在讲解这个动作的时候先让幼儿们学会勾脚和绷脚的动作,再让学生在做好绷脚的基础上直接只做脚趾头勾起,脚背不动。这样一步一步把幼儿带进正规的课堂训练情境,他们就能更标准的记住老师所教的动作。

四、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形象生动

幼儿舞蹈的生动形象是它的基本特征,幼儿舞蹈教师生动的教学是达到良好课堂气氛的途径之一,同时语言的形象和生动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舞蹈基础课程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师语言贯穿整节课堂,如果教师的语言也平淡的没有起伏,永远保持一个调,幼儿会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一直打哈欠,即使教师一直强调要认真,幼儿也还是会提不起精神,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使幼儿不厌倦课堂呢?每个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出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的变化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生动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的力度(强弱拍)变化、节奏变化、情绪变化而变化等。巧妙的运用语言的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和舞蹈音乐、舞蹈动作完美的结合。

五、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对象性

对待不同的儿童教师用不同态度的语言。舞蹈初级教育细分分为:3-4岁为一个阶段,5-6岁一个阶段。幼儿每长大一岁,他们的变化就很大,所以对待不同年龄的儿童所用的语言方式也不一样。就如区分左右方向的名称,3-4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还分不清哪边是左边,哪边是右边,教师可以以物品为参照物。5-6岁阶段的幼儿就可以直接以左右来区分方向。对年龄最小阶段的幼儿的教学语言以鼓励为主;更大年龄阶段的幼儿偶尔要加入一些正式的词和指出错误的言语。

六、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重复和提问

每一次新教一个舞蹈动作幼儿们不能一下就记住动作名称,教师要注意语言的重复加强幼儿的记忆,并且适当的运用提问和反问能够更好的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保持几分钟后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当教师反问“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的时候,幼儿就会把自己知道的或刚学会的知识讲出来,这正把握住了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爱表达的心理,适当的让幼儿在课堂说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感,这样他们不会觉得课堂的枯燥,教师又达到了加强记忆的目的。

七、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提示和引导

当幼儿渐渐长大,幼儿的记忆能力也渐渐的发展。教师语言的提示和引导需贯穿整节课堂,有利于加强幼儿的有意记忆。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时,教师一边师范一边讲解;新学的动作在幼儿自己喊节奏或者配音乐做动作时,教师通过语言提示来引导幼儿正确完成。除此之外,在课堂互动环节当教师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疑问时,教师也可用引导的方法,提示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当幼儿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会有很大的心里满足感,这就会让幼儿更有意识的去记。

八、适度把握表扬、批评与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尊心;在课堂上越来越喜欢表扬,喜欢老师夸奖自己。而教师过多的表扬反而是促成幼儿任性的有力武器,长时间的表扬在幼儿的心中渐渐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得到表扬是应该的,幼儿也不会为了表现好而努力;当他们在闹情绪的时候,教师的表扬不仅失去了作用,还加重幼儿的抵触情绪。幼儿舞蹈教师要因人而异,适当的在幼儿分心的时候批评,幼儿便会暂时停止自己所进行的与课堂无关的动作,跟着教师的引导;渐渐的幼儿就会渐渐明白课堂的规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鼓励的话在课堂上也很受用,当幼儿出现一点点困难要退缩时,教师鼓励的话就能让幼儿有所坚持。刚开始接触舞蹈的幼儿对产生疼痛感的拉伸动作很害怕,如:压腿。天生韧带比较硬的幼儿根本就不能坚持两秒,这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鼓励幼儿,幼儿听明白了鼓励的话会按照老师的话坚持下去。记得一次在压前腰练习时,让幼儿抱前腰,我看见一位幼儿做得很吃力于是问她痛不痛,她回答我说“痛……我要坚持……”周围的幼儿也跟着说要坚持,当时我听了真感动。所以鼓励的语言对于幼儿的作用也是很有益的,教师在舞蹈课堂上表扬、批评和鼓励都要恰当。

九、课后、课间的语言沟通

课堂上的时间是短暂和宝贵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位幼儿的状态和往常不一样,在课间休息时间或者是课后用谈话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相信他会做得更好的鼓励方式来让他提高自己的信心。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时候幼儿也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

幼儿舞蹈教师的语言在每一堂课中各个环节相互使用,互相配合。循序渐进教学中语言规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示和引导;亲切教学适当运用表扬和批评;用巧妙的运用好课堂的语言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起美好的桥梁,让幼儿和教师共同上好每一堂舞蹈课。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篇10

幼儿教育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幼儿的广泛兴趣爱好和健康的行为心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从这一时间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当的进行音乐、舞蹈训练将对幼儿一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潜质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基础作用。

这时的幼儿就像一页白纸,在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和提示信号都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思维习惯。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朗诵等艺术潜能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这对幼儿一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修养也起到关键的启发导向作用。

由于这一阶段是幼儿智力发育关键时期,他们对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更善于用学习和模仿来理解探知事物,通过学习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模仿中潜移默化的丰富完善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认真开展好针对幼儿的音乐、舞蹈、美术、诗词朗诵、演讲口才、表演能力等内容的学习训练,是一项耐心细致的重要工作。下面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幼儿舞蹈教学的类型与特点分享给大家,以便大家共同提高幼儿舞蹈教学效果。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类型

幼儿舞蹈教学类型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型舞蹈两大类。按照舞蹈表演形式来划分,一般又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形式:简单的律动舞蹈、集体舞蹈、歌伴舞(载歌载舞)、即兴舞蹈、音乐游戏。

(一)律动舞蹈。律动舞蹈是一种本能的对音乐节奏的反应,当幼儿听着喜欢的音乐节奏时会自发的产生身体舞蹈动作。尤其是当幼儿听到了喜欢的音乐曲目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身体也会情不自禁的跟随着音乐节奏变化手舞足蹈起来。这时候幼儿在潜意识中将音乐的节奏与自己的朴素情感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相互适应,自发统一的情感动作。

科学的培养和挖掘幼儿的这种律动特点,进一步进行引导训练,就形成了幼儿舞蹈基础的潜质。幼儿通过模仿可以将几个简单的动作结合起来,再配合音乐节奏将这些动作合成一串基本的舞蹈动作,这就是舞蹈创作的源头。舞蹈教学中将这种自发的律动舞蹈意识加以引导挖掘,就能培养出幼儿的舞蹈兴趣和爱好。

(二)集体舞。集体舞是一种必须由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的舞蹈形式,在舞蹈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舞蹈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个舞蹈动作都是整个舞蹈节目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每个参与表演的小朋友都必须在固定的队形里、固定的舞台位置上做着规定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上必须整齐划一、舞蹈节奏上必须协调一致,音乐节奏上必须共同配合协调,整齐划一的共同创作出一种舞蹈节目的整体美感。

集体舞相对于单人舞来说,集体舞蹈的难度更大一些,要求也更高一些,每个参加舞蹈的小朋友都需要一定的舞蹈基础和对音乐舞蹈内容的理解能力。在集体舞蹈排练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舞蹈训练,不断重复的配合练习,熟练的掌握音乐节奏旋律,细致的把握每个舞蹈动作,才能达到集体合作表演的效果。

通过集体舞蹈节目,可以培养小朋友的集体协调能力、团结互助精神、整体配合意识。通过舞蹈动作共同体验音乐情绪,共同实现舞蹈表达效果。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集体舞蹈动作要求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动作简单统一,能体现出幼儿的天真烂漫的精神面貌。

(三)载歌载舞。载歌载舞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以“歌唱”和“念白”为主,辅助以舞蹈动作的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方式更多的表现在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表演中,也被民族音乐和舞台表演节目中普遍采用。

在幼儿儿歌演唱形式中,演唱是一种很生动的节目表演方式。歌曲演唱者通过配合简单的舞蹈形象动作、结合表情姿态、整合节奏动作等一系列动作要求,进一步表现舞蹈的内容和音乐内涵,来向观众传递共鸣信息。这种边唱、边念、边表演的形式,在幼儿舞蹈中也被广泛的采用。载歌载舞的节目中,舞蹈动作一般都会贯穿于整个节目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舞台表演形式。

(四)即兴舞。即兴舞是指舞蹈者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配合音乐自编自演的一种即兴表演方式。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在幼儿最初的舞蹈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空间,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的设计,和老师一起配合编排出适合自己的舞蹈节目。

好的即兴舞表演需要舞蹈者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能够熟练地运用舞蹈基本动作,能够准确理解歌曲的表达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理解的歌曲内容,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即兴舞对大多数幼儿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必须通过学习训练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知识和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即兴表演。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的编排一些简单的儿歌动作,让幼儿在舞台上即兴发挥表演。比如:数鸭子、拍手歌、数星星等这些生动欢快的儿歌节目,都是进行即兴舞蹈的很好题材。

(五)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学习内容之一,几乎每一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游戏内容,都是在游戏的伴随影响下快乐成长。我们幼儿时期常做的游戏有“木头人”“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等,都是一边唱着儿歌、一边游戏,这些游戏丰富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音乐游戏是幼儿进行音乐、舞蹈学习的很好途径,幼儿喜欢在歌曲的伴奏下,按照音乐的内容、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游戏玩耍。这些游戏往往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动作要求,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气氛中、在有趣多变的动作造型中、在欢快的游戏气氛中体验着音乐的美感和游戏的愉悦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美有趣的音乐游戏,才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舞蹈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童年的生活内容。

二、幼儿舞蹈的基本特点

幼儿舞蹈除了具有一般的舞蹈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鲜明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的“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质。在幼儿舞蹈的结构编排中,动作整齐简单,动作活泼有趣,是表演效果期望的目的。所以幼儿舞蹈具有“短”“浅”“童趣”的基本特点。笔者通过长期教学观察,简单总结幼儿的舞蹈特点如下:

(一)幼儿舞蹈的直观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编排的幼儿舞蹈,具有表达简单直观的特点,因为幼儿只能通过具体的形体动作来表达生活情绪。比如:表达伤心的情绪就会用“揉眼睛、摇头晃脑”的动作,表达瞌睡了就会“打哈欠”或双手和臂做“枕头”,表达高兴的心情时就会选择蹦蹦跳跳。他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那些抽象的舞蹈动作不属于这个年龄特点,所以幼儿舞蹈具有鲜明直观的动作特点。

(二)幼儿舞蹈的模仿性。幼儿处于大脑发育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会积极的、兴趣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身边的事物。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乐此不疲。

幼儿的舞蹈动作编排也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细节,把它形象化的融入舞蹈表演中。比如:模仿小鸟飞翔、青蛙跳跃、企鹅行走、马儿奔跑等动作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篇11

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发展

1.教育督导初步开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苏格兰就有了针对中小学校的督导,但是督导专题很少,主要集中于公共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儿童的福利等方面。1865年,苏格兰成立了第一所职业教育学院,但对职业学院的督导还没有真正开展。

2.建立教育督导报告制度

进入20世纪以后,苏格兰的教育督导制度逐步完善,从1910年开始定期中小学督导报告。但这个阶段督导关注的重点不是教育质量,而是儿童的学习条件和儿童被对待的情况。这个阶段的教育督导报告生涩且学术性很强,督导报告的作用主要是供家长给学生择校时参考。

3.职业教育纳入督导框架

1974年,由于英国开始实行分权自治,实施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苏格兰政府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督导范围。但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建立初期,主要依靠继续教育学院内部的自我评价来开展,重点是进行教育质量控制,采取的督导方式主要是与管理者座谈,而且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表现,并没有关注到课堂和学生。

4.职业教育督导制度逐步完善

1993年,苏格兰了第一个职业教育督导报告(Publication-self evaluation about college in Scotland),从此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督导报告公开制度。从这一年开始,苏格兰职业教育的督导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建立了统一的督导标准框架,由关注质量控制转变为关注质量提高,学生成为督导的关注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更好地调查来自学生的信息,从2004年开始,督导队伍聘请了学生督导员参与。现在,苏格兰的职业教育督导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完善的体系。

苏格兰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

1.正在经历合并,规模差异较大

近几年,苏格兰的继续教育学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合并,目前已经由2012年的43所合并成18所,只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院没有合并,如农业学院、艺术学院等。现在,苏格兰最大规模继续教育学院的在校生人数是最小规模学院的139倍。

2.服务对象广泛,年龄差异较大

每年苏格兰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校生约为25万人,占苏格兰总人口的5%。继续教育学院是面向全民的,63%的学生进入学院时没有任何资格。学院学生的年龄差异也非常大,适龄学生一般从16岁进入学院学习,但是学院同时面向所有成人,学员的平均年龄为26岁,2013年职业学院招收的年龄最大的学生是85岁,这充分体现了苏格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特点。

3.提供课程多样,层级差异较大

苏格兰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从认证(award)到文凭(diploma)等级不同的资格课程,学习时间长短不同、内容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选择。尤其是近几年,学院提供的文凭课程有增加的趋势,文凭课程可以跟大学的本科学位课程衔接,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相应专业第三年的课程直至最终取得本科学位。2013年,约有3,200名学生从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学学课程。近年来,少数几个学院甚至取得了实施本科学位课程的资格,使得继续教育学院实施的课程层次更加丰富。

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的四大原则

1.遵循统一的标准框架

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按照三个方面、五个关键问题、九大类指标依次展开,从而确保对各个学院的督导评价有统一的标准框架。督导评价着眼于产出的成果和影响、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学院领导水平三个主要方面,依据教育教学的成果、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关键过程的服务质量、内部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领导水平五个关键问题,进而细分为九大类指标,对学院进行全面的质性评价。统一的标准框架保证了不同学院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相同质量的教育服务。

2.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20世纪末开始,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评价的实施紧紧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是评价职业教育机构质量和水平的核心。无论是对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服务和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馈,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程度、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学习者被平等对待的情况以及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帮助等方面来判断一所继续教育学院教育质量的高低,做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评价。

3.关注质量提升

苏格兰的职业教育督导经历了从关注质量控制到关注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关注质量控制的督导评价的重点是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强调的是教育教学的保障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当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达到标准要求以后,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转变为更加关注继续教育学院的质量提升,强调的是学院自我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通过督导重心的调整引导学院注重发展和改进。

4.以自我评价为基础

苏格兰职业教育的督导主要体现在对继续教育学院的督导上,对于继续教育学院督导的重要基础是学院内部的自我评价。继续教育学院的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与外部督导评价的指标相同,这样督导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就更加方便,学校在数据的准备上更好操作。外部综合督导每4年开展一次,但是学院的内部自我评价每年都要进行,因此更能够体现延续性,也更利于发现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的制度与体系设计

1.确立督导的权威地位,实行督导报告公开制度

首先,督导部门是非政府的独立部门,由女王授权成立,只对女王负责,不依附于政府部门,这种性质保障了督导立场的公平、公正和社会公信力,能客观地发挥监督职能。

其次,督导结果的有效使用强化了督导的效力。苏格兰实行督导报告公开制度,教育督导通过“督导报告”和“帮助学院改进”来影响和帮助继续教育学院,学院也因此非常重视来自督导部门的督导活动。女王督导署对于继续教育学院的督导报告要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布,这对于学院的社会评价非常重要,是公众认识学院的重要途径,很多学院的优秀表现也是因为督导对其成功经验的宣传而被社会认可。此外,苏格兰的继续教育学院多数采用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成员非常重视督导评价结果,会根据督导评价结果决定校长及其他管理者的任免问题。同时,女王督导署代表苏格兰拨款委员会对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会作为拨款委员会对学院拨款的重要参考依据。苏格兰拨款委员会可以根据督导结果决定增加、减少或者取消对某个学院的经费支持。

2.发挥督导的双重职能,实施多类型督导

女王督导署对继续教育学院的督导真正发挥了监督和指导的职能,这是区别于基础教育学校督导以及英国其他地区督导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某个继续教育学院督导完成以后,女王督导署会为每所被督导的学院安排专职督导员,结合前期督导报告提出的问题,在一年内不定期入校跟踪指导其改进工作,直至有效解决原有的问题,这一点受到学院的一致欢迎。同时,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还发挥着一些附加职能,如向代表政府给学院提供经费支持的拨款委员会提出建议、宣传学院好的实践经验、给学院提供发展和改进的支持等,体现了督导的服务性和导向性。

苏格兰对继续教育学院的督导包括综合督导、专题督导以及年度随访督导几种不同的类型。综合督导一般每4年开展一次,但也会根据上一次学院接受督导的问题和优势,来适当缩短或者延长下次督导的间隔周期。综合督导会形成督导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专题督导通常是针对某个学科、专业或者主题开展不定期的督导,一般会选取相关学院的20%进行督导,主要目的是分享好的经验,把学院在这方面的情况介绍给其他的利益相关群体。年度随访督导是每年都要开展的常规性督导,每所继续教育学院每年都会接受一次随访督导,主要是基于综合督导指出的不足之处检查改进和落实情况,起到跟踪指导的作用,帮助学院改进自己的不足。年度随访也会形成报告,并提交给拨款委员会。

3.重视督导的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督导员培训

苏格兰职业教育督导的队伍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包括皇家督导员、辅助督导员和学生督导员。皇家督导员是来自于女王督导署的全职督导员,苏格兰全国共有80个皇家督导员,其中有9人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督导。辅助督导员,作为皇家督导聘请的兼职督导员,主要来自各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者,一般每年作为兼职督导员工作3个星期,他们接受苏格兰教育部的培训和资助。对一所继续教育学院的综合督导通常需要3个皇家督导员和3个辅助督导员。全苏格兰共有约450名辅助督导员,其中约80名为职业教育辅助督导员。学生督导员是督导队伍最特殊的成员,一般聘请来自其他职业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担任,他们会帮助督导员收集来自学生或者家长的信息。学生督导员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收集更多来自学生和家长对学院的真实评价,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督导宗旨。

苏格兰督导部门对于专兼职督导人员有具体的资格要求,尤其是职业教育督导员,需要有相应的学历、专业资格、教育经历以及出色的领导力等。专兼职督导员需要定期接受培训、解读督导指标、熟悉督导工具、强化督导理念,以保证督导评价的结果更加公平、可信。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督导评价制度的启示

1.建立督导问责制和督导结果公开制:确立督导评价的权威性

督导结果的使用决定了督导的效力。我国《教育督导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督导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县级以上政府要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这些条款都对教育督导结果的使用进行了规定,以此体现教育督导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督导结果的公开制度还没有付诸实践,只停留在向被督导者提供督导报告,因此督导的效力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督导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督导的权威性大打折扣。苏格兰继续教育学院的督导结果直接与拨款联系起来,学院自然非常重视督导的结果。因此,要树立督导的权威地位,一方面必须完善并落实督导问责制度和督导结果公开制度,让督导结果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被督导者的制约性。另一方面督导结果的公开,可以把学院好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加以宣传,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

2.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保证督导评价的科学性

苏格兰继续教育学院督导最具价值的经验在于,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较为复杂的职业学院的督导评价,既要监督到位,又要指导有方,帮助职业院校把握发展方向,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督导评价必须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让院校感觉到督导既是对其办学行为的一种规范,又会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帮助,以此来提高教育督导的吸引力。

3.强化院校内部自我评价体系:完善督导评价的体系性

引导高职院校建立相对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外部督导评价。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经验表明,外部督导评价与学校内部质量评价有效结合,既能提高学校对督导评价指标的认识程度,又简化了督导评价的材料准备工作,有助于提高督导评价工作的效率,同时更能发挥高职院校的自主性,提高自我质量管理的能力。

篇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律意识较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按人均教育成本收取学费的政策,这使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一般来说,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的娇宠和呵护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便陷入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学习无目标、花钱无节制的混乱境地。

(二)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一般家境较好,不少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受到较好的引导。学生见多识广,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特别是在文体、书画、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但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多数为中等或中等偏下,生源质量不高,入学起点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三)自我意识较强,自信心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关心自身的权利,强调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张扬个性,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特别是降分录取的学生,更是感到“底气不足”,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四)学习目标远大,意志力不强

多数学生都满怀信心来到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雪“前耻”,有着远大的事业抱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入学后,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事都想做。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失误与不足,使得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束手无策。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继而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或中途退学等现象。

二、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新思路

“基础”课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又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灌输,更需要实践参与。这些特殊性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课必须面对大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基础课”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入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各院校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学,并确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各院校各部门的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门课程,又要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到位,即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保证“基础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法律、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为此,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为了确实做到上课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上课前不仅要专研教材,熟悉教材,更为重要的应是了解、熟悉教学对象(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实际困难、实际需要,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同时“针对新生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一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会学生确立:独立生活;虚心求教,细心观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等意识”。只有熟悉教材,钻研学生,了解学生,切切实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人格的温暖和伟大,然后才能自然而然的融入新的环境,融入大学的新生活,适应大学的新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教师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的理论业务素质。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论,系统地学习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

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人格素质。人格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课“教师的人格素质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直接关系到“基础课”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基础课”是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中国古代先哲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说过:“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遗,同学生建(上接第96页)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三、以“一充二改二加强”促进“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充实教学环节,以“实”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在坚持“基础”课指导思想的

同时,“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教学环节的“实”字上下功夫,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第一,强调以情感人,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课堂案例讲演、小组辩论、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庆、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地方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追忆烈士们的人生道路,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第四,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活生生的法制教育,亲身体验法庭和法律的尊严,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到工厂企业学习参观、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等,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以“活”增强教育互动性

“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强灵活性和科学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可教师独立开课,可多人专题式教;可上大课,可上小课;可教师讲授,可学生讨论;可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可撰写报告,可口头演讲;特别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第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和网络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Web课件等不仅有利于教师讲深讲透,加强师生的交流,而且延伸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摆脱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增加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扭转其学科化的偏向,充分保障“基础”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制度和办法对“基础”课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恰当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为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基础”课的考核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第二,在考核环节中,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的考试,将“知识记忆”的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的考核。把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和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相结合,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按百分比计入“基础”课的成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加强教学研究,以“真”促进课程建设“基础”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切合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需求以及大学生活实际,必须加强课程建设,真正开展起务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第一,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课程管理,整合教师团队,强化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过程,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领导必须管好。第二,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使教学内容得到贯彻实施。建立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观摩及评价等制度,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完善知识结构提供平台。第三,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引导热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选择一些具有实用性,富有时代感的案例、影视素材,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学生情操。

(五)加强教师情感投入,以“深”促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和谐一致、感情上交流融合、互相尊重信任,才能把“基础”课的理与情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基础”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深的情和爱,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第一,教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自我发展和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知识,成为“基础”课的“经师”。第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对待教学工作,热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工作,用自己正确的职业取向和个人魅力,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教书又育人,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当前,“基础”课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使“基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个根本任务来进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基础”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17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4.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2.

[4]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4.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6.

[6]卡尔.罗杰斯.促进学习中的人际关系[A].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51.

[7]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76.

[8]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

[9]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5.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青年项目基金(课题编号:2012KYQN65)。

篇13

关键词:思想教育 大学生 学生工作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student work qualit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作者简介:王觊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助教。(湖南 长沙 410004)

时值我国“十二五”的开端之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在时刻发生着巨变,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怎样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自我,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和社会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因素及特点

1、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促使大学生的价值呈多样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最能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把握时代的脉搏,他们从而能极大地增强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以及国际的诸多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化思想导致不少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价值观“泛功利化”等等,这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强烈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的多样性趋势。

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教育弱化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软实力

计划生育的春风自1978年刮起,使得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和“两生”子女的比重较高,父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家庭的百般袒护使之早期难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让他们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父母的代劳更令他们形成依赖性,如此,他们的个性特征较为明显: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但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较差;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而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崇尚民主和自由,然欠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全面理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却对时事政治关心理解的深刻度不足。

这些大学生身上应当具备的可贵素质,力量和潜力并存的软实力,应当尽快把大学生武装起来,刻不容缓。

3、学校教育措施的不力减缓了大学生思想成熟的转型速度

当前大学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科研型高校的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放在一个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专员安排不足,专项经费过低,已经成为阻止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指导行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另一方面,思想的教育工作原本就是一场旷日持久战,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实施的力度和持久度,持续地用思想陶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大学》描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

4、大学生自身特殊的年龄阶段限制了其思想和行为质量。

大学生一般为18-24岁,本身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困惑迷茫等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不全面,理论思维方式不成熟,行为表达方式欠理性,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心情变化起伏大,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越轨等。而大学生各种同辈群体之间又存在着相互渗透与交流,各异的群体意识相互交融和影响,产生了有别于主流的校园文化,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很可能会得到消极的迅速传播和蔓延。

近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结果令人担优,结果显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一方面,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却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约为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心理问题兼有身体原因和思想认识原因,突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意志不坚定;心理耐挫折承受能力弱。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它不仅会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带来种种困难,更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敌对、忧郁等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的对策

查阅借鉴国内外较为成功相关经验,归纳、整理、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问题并深思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笔者近两年辅导员的亲身实践,在探索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思想教育引导方法上得到如下启发:

1、完善制度与科学管理齐并驱。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实施落实,严格管理。对违纪乱规者,绝不能片面强调思想工作而姑息迁就,坚决执行纪律处分。在处分时要强调感化和疏导齐进,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才能达到处分的目的。此外,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表彰,树立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风气。

2、思想教育与舆论导向相深化。充分利用博客、论坛、微博、QQ群、网站等众多网络媒体,广泛搬来报纸、杂志、海报、喷绘等有形媒介搭建各种大学生接受多种教育和信息的平台,拓宽了执行者思想教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尤其是大力组织模范先进的舆论宣传作用。避免或减少网上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扰,打造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网上思想教育体系, 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3、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相补充。首先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面向全体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又必须关注少数特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施之以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主动干预。开设系统心理教育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一种人人重视自我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4、思想教育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跟进。作为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生力军和实施者,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成才、心理健康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将会产生莫大作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其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创新能力,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5、思想教育与学生干部队伍和协会建设相益彰。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本身是思想教育的对象,同时还是兼任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二层实施者。协会在高校充当着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同样扮演重要角色,种类多样的团体协会,无限的智慧学生干部,同龄人的交际优势,更能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和活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朝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导者,他们的成长关系着社稷和民生的兴衰荣辱。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上,高校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不难在探索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和思考。

我们必须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健全稳固、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大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潜力,尽早地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建设祖国的本领,从思想上提升自我,用思想发起其全面发展的引擎,早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思想教育,2006(10)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