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景园林专业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设计学科,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其宗旨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设计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设计、绿地公园规划设计、园林古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校期间,学生可获得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及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技法、制图方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具有运用所学艺术理论、设计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及表达、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广告;
4 环保;
5 农/林/牧/渔;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具备的能力:
(1) 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图面表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 掌握观赏植物学、园林树木、花卉方面的知识,熟练运用园林植物进行植物造景;
(3) 熟悉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
中国风景园林高等教育始于1951年,以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的建立为标志。在50-7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办学基础等因素的制约,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经历了更名、合并、撤销、恢复等波折,但仍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80-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风景园林学科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环境和生态意识不断增强,风景园林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近200所,在校学生规模达到4万余人[1]。开设院校的性质由原来的农林、建筑类向艺术、民族等类型拓展,如西南民族大学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民族地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经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设立风景园林(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风景园林学”(专业代码:082803)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授工学和艺术学学位,与此同时也对风景园林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许多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而进行着多样的探索。
2.民族院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必要性
2.1学科发展的需要
吴良镛院士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建筑、风景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构想,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和2001年出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如今,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个学科均被列为一级学科,三者互相依赖.融合、促进,增强了学科的整体凝聚力,在学科交叉的领域表现更为出活跃的生命力。西南民族大学自2002年开设城乡规划(原城市规划)专业,2009年开设建筑学专业以来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无论从教学管理、师资配备以及各项硬件设施的配置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已能完全满足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需要。因此,风景园林专业的开设是我校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对现有建筑类学科进行扩大和深化,使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合理的措施之一。
2.2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截止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6.22亿,城镇化率46.6%,而中国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23%左右,发展严重滞后,城镇的聚集力弱[2]。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城镇化步伐。但是,紧张的用地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频发的地质灾害是大部分民族地区面对的共同问题,城镇、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日益突出,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风景园林学正是综合全面的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镇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坚持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规划设计方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进城镇化。因此,西南民族大学风景园林计专业开设不仅是民族地区尤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人才战略工程需要,也是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3专业人才市场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呼声也越发强烈。“生态田园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等城市建设目标此起彼伏;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工程项目如火如荼,风景园林设计市场空前繁荣。反观我国的风景园林工程质量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和专业知识结构的欠缺所导致。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内风景园林事业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约560万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20万人,仅占3.5%[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招生规模得到扩大,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人员的市场缺口,民族地区风景园林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匮乏。
3.民族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思路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也是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民族院校。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时间短,在借鉴其他院校、学科的发展经验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院校自身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思路。
3.1明确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工学院。学院设有5个电子信息类专业,2个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3、经济管理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并重。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的挑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存在的不足。
1.学科内涵模糊。一般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领域突破了室内设计的范围,突出了以建筑为主体的区域环境设计。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却各持己见。郑曙旸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吴家骅则将城市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有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归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尼跃红界定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不难看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已有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2.学科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遍地开花,无论是艺术类、综合类,还是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甚至一些财经类高校也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涉及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多个教育层次。在“大干快上”的学科发展热潮中,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科理论发展滞后,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并且缺乏一些权威的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上进行指导。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比例过大,有经验的教师颇为稀缺;许多教师终日疲于上课,分配在科研与实践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一个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在2011年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专业(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从三级学科一跃成为与建筑、城乡规划、设计学等地位相同的一级学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大体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提出“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与风景园林在设计范围上有重叠,所以对两个专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
1.专业特色的对比。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风景园林专业多设立于工科的建筑类院校与农科的农林类院校。在建筑院校中多称之为景观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农林类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更加重视园林植物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学生通过大量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认识的训练,牢固地掌握了园林植物的知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突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在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与风景园林专业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室外环境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解决设计问题时,科学、理性的分析稍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2.学科发展空间的对比。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专业划分将更为细致。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谈及对风景园林学二级学科的认识时认为“风景园林学应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随着学科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但是,面对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的风景园林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室外环境领域该如何发展,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源对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具有文科背景的艺术生,即入学考试需要加试美术。依托建筑学的景观学专业和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两个专业的生源相比,艺术功底较好、思维活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而逻辑思维能力强是景观学或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长处。但不可否认,在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为了能考上大学转而去学习的美术。因此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源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知识面较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弱。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考
1.凝练学科核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学科核心,通过凝练学科核心,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的延伸。与有限的室内空间相比,室外空间范围更加广阔,如果将这些都纳入到设计范畴之中,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无力承受这样的重担,还会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产生冲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建筑为主体的有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之内,即室内环境与建筑周边环境;其研究重点在于沟通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建筑室内与建筑周边小型尺度空间的问题,为人们营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2.完善专业理论体系。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因为长期以传统美术为基础的艺术文化作为主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科学技术理论不够重视,所以完善其专业理论体系十分必要。首先,应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专业理论的深度研究;其次,可以借鉴相关专业已有的科学理论作为有益的补充。只有以完善的学科框架和成熟的专业理论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扭转学校只是在培养“设计单位实习生”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的设计知识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从方案构思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与各专业、各工种协调的概念,逐步积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师资队伍无论是在生师比、职称结构、学源结构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如人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一个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其次,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的教师队伍;再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