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畜牧业发展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动物疫病复杂,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饲料、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成本,加之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难以把握,摊低了畜牧业生产效益,影响了畜牧业生产者积极性。
(3)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养殖业(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产加销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4)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格的上升,将制约畜牧养殖业总体规模的扩大。
(5)社会资金的投入不足,特别是信贷资金对畜牧业限制性投入,仍然成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6)畜牧养殖业(户)组织化程度低,对畜产品缺乏应有的议价和定价能力,畜产品成本转嫁能力较弱。
2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促进和规范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宣传和惩处并重的原则,重点打击违法引种,不按规定程序引入、逃避检疫、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处置和经营病死动物、动物粪便违规排放等行为,为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2)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和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及时评估风险,做到疫病防控有的放矢;认真履行防疫职责,坚持“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免疫率和免疫效果;充分利用疫情测报网络,准确掌握疫情动态;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构筑符合实际情况的现代动物防控体系。
(3)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通过法律政策、技术等各种手段,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充分调动市、县、乡三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量,从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到使用,对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实施全程监督,确保不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
(4)加大科技攻关和创新力度,提高畜牧业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品种改良,实现品种优化和科技转化,提高畜禽综合生产性能;强化重点种畜禽场建设,建立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加快良种繁育速度,满足良种要求。二是加快新技术、新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区、示范户,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提高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水平。以规模经营为目标,提高单体和联合规模效应。重点扶持规模场户建设,建立市场竞争力强、成本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引导大规模场与小规模户建立统一管理,合作经营的生产方式,淘汰管理水平低下、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加快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粪污的集中处理、合理利用,发展绿色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6)科学规划主导优势产业区。做好“一乡一品”产业建设,构建规模优势区。以现有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基础,结合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和承载能力,构建打造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区域化规模生产布局。
(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探讨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场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提高到65%以上。认真实施好“奶业富民工程”,加强在场区建设规划、疫病防治、奶牛引进、良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推进品种质量和饲养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生猪出栏50万头,禽类出栏1460万只。
(三)加快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深入实施好“全国生猪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力争连续第四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工程实施县。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对乡镇技术指导员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养殖科技含量,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依托银宝、八戒、永大龙头加工企业,继续抓好我市生猪、禽类传统优势养殖项目的扶优培强。依据养殖基础和优势,积极发展肉鸡、肉鸭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重点抓好五个乡镇北部城矿区沿泰临路一线的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
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到年,预计全市牛存栏6.4万头,出栏2.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7万头;生猪存栏51万头,出栏100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44万只;家禽存栏610万只,家禽出栏17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4.4万吨和10万吨。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1、建立协调统一的畜牧业布局结构。依据各乡镇的畜牧生产传统和优势基础,形成不同畜禽种类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重点培强壮大等乡镇的生猪产业以及的禽类生产,加快庄的牛羊基地建设,突出北部矿区奶牛产业带发展。
2、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通过扩、改、建、联、引等方式方法,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畜牧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完善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推行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畜产品,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二、发展思路
按照“稳定猪鸡、发展牛羊、突出特色、培育龙头、完善链条”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牛羊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遵循原则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二是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三是注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四是突出抓好良种、饲料和疾病防治三大关键环节。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肉、蛋、奶产量达到3.47万吨、4.82万吨、0.44万吨。
五、发展措施
(一)调整畜种结构,加快节粮型家畜发展
从畜牧业长远发展来看,在畜种结构上按照“稳定猪鸡,发展牛羊草食畜”的原则。因此,在维持猪、鸡发展速度改善品种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牛、羊的发展比例,加快牛羊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发展,不断提高其在肉类结构中的比重,到2020年牛存栏达到4.49万头,羊存栏达到21.45万只,新发展10个肉牛养殖场和10个肉牛专业村,10个肉羊规模场和20个肉羊专业村。以开放的理念、工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畜牧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强化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积极争取支持。
肉牛肉羊主攻方向: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健全良种推广体系,强化疫病防治,控制药物残留,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创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品价值提升4-8倍。
(二)加强动物保护,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监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防疫摆在工作首位。对猪瘟、猪蓝耳、口蹄疫、禽流感、鸡新城疫、牛羊布病等6中疫病实施强制免疫。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做好各类畜禽疫病的防疫工作,保持高度警惕性,密切关注动物疫情,做好疫情排查、报告工作。坚持春秋突击防疫和常年补防相结合,对新补栏或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畜禽及时补免。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切实做到“出栏必检、凡宰必检、到场检疫”。严厉打击屠宰、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违禁兽药、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以及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确保“动物疫病不发生,有病不流行传播”,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三)强化执法力度,保障依法兴牧
强化执法维护健康养殖,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健康有序发展,做到依法兴牧。一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二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种畜禽场、畜禽改良站的鉴定、验收、发证工作,加大饲料企业和经营单位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投入品质量安全。以工业化思维,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实行密封式管理,控制疾病发生、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抓流通,拓市场,以销促产,产销两旺
一要充分发挥畜牧业协会作用,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发挥他们连接市场和养殖业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畜产品外销。二要广泛联系产品销路,建立四通八达的销售网络,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三要积极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交易会等活动,广交朋友,建立联系,推销产品。四要巩固发展交易市场,做到以场兴市,以市促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禁止向外地客商乱收费、乱罚款。五要建立市场信息预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强化宏观指导手段,以市场化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
[关键词]
畜牧业;环保;生态循环;开拓创新
2016年,颍州区畜牧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抓住阜阳城镇进程加快,城乡水平提高,给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积极破解畜牧业用地、环保的压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1基本情况
颍州区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以北,是阜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阜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颍州区人口83万,辖1乡8镇5个街道,及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工贸园.辖区国土面积61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41公顷,农业人口45.2万,11.3万农户。
2畜牧业概况
2016年第一季度生猪存栏178256头同比增长1.3%;能繁母猪数量21663头;山羊存栏数量为36365只同比增长12.2%;家禽存栏129.07万只同比增长6.2%;出栏肉猪189189头同比增长5.2%;猪肉产量15445吨同比增长5.1%;出售和自宰的肉牛2862头同比增长率3.8%;牛肉产量450吨同比增长3.8%;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36572只同比增长10.2%;羊肉产量488吨;禽肉产量1174吨同比增长5.1%;禽蛋产量1501吨同比增长4.8%;期末牲畜存栏5808头同比增长4.9%。其中,猪规模养殖比重75%,牛规模养殖比重95%,山羊规模养殖比重70%,肉鸡规模养殖比重100%,蛋鸡规模养殖比重72%,全区出栏1000—5000头以上的猪场62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牛场14个,年出栏300只以上的羊场66个;年出栏10000只的肉鸡场31个,年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场64个。
3发展思路
颍州区畜牧业区位特殊、土地利用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发展,具体措施是什么?发展目标怎样定位呢?
3.1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及时召开畜牧、财政、环保、土地、规划、城建等相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理清颍州区畜牧业发展基本定位:尽快划定禁养区,出台畜牧业发展相关政策,减少耗粮大、污染大、治理难猪禽养殖业的发展;提升节粮型、循环性、污染小牛羊养殖业的发展,易畜则畜,易禽则禽,政府引导产业,企业自主定位,不搞一刀切。走发展科技含量高、生态循环、规模适量的精品畜牧业之路。依托东起祥源文旅城、西至九龙镇温庄生态观光旅游区的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大型工程,努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泉河南岸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带。
3.2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符合颍州区情的《颍州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和《颍州区“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召开畜牧、财政、环保、土地、规划、城建等相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听取意见,争取制定的《颍州区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和《颍州区“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3.3区政府设立颍州区畜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
3.4区政府对畜牧业发展建立奖补制度,以真金白银推动畜牧业发展。体现在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上。
3.4.1继续推行养殖小区建设以奖代补,逐步加大区级奖补标准,对达到区级标准的规模养殖企业,以奖代补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市级标准奖补的养殖企业,区财政再等额配套给予奖补。
3.4.2对开展秸秆青贮、氨化等饲料化利用、购置配套机械,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新购置机械给予20%以奖代补;开展秸秆青贮、氨化的,每亩补贴40元,免费供给氨化尿素。
3.4.3对达到标准要求,建立养殖污物处理设施投入运行的给予以奖代补。
3.4.4对达到一定规模应用发酵床养殖的,按现实使用面积50元/平方米予以奖补。
3.5以政府发文,统筹养殖用地。各乡镇、涉农街道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用地的需要,在基本农田划定时,规划预留2处以上100亩左右大型畜牧发展用地,每村规划1处以上25亩左右中型畜牧发展用地。
4发展中的问题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颍州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有扶持,资金给支持。但在发展中,就我区而言,大致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表现在养殖业主自身的整体素质仍需要提高,安全防疫理念差,防疫措施执行不到位;消毒池建设不规范,有池无水(消毒液);人员进入管理不严格,家族式饲养管理,人员随意出入;生产记录、防疫消毒等记录不完善、消毒程序与饲养方式不科学,对正确使用消毒药,程序化防疫缺乏针对性;饲养管理粗放,场区分界不明;随意引种;防火安全意识不强等。二是土地租赁成本越来越贵,加大了养殖成本。三是污染与治理不能同发展,依地定畜的生态循环思维还没有建立。
5下一步主要措施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等近年来在山羊克隆领域、肉牛胚胎移植以及转基因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具有一支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从事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和良种畜禽饲养、繁育的科研队伍。目前,天津市有3个原种猪场,其中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是国家级种猪核心选育场,有较完备的育种设施设备和试验猪舍、化验室等;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负责为天津市培育优秀种公牛,是我国最早的主要种公牛站之一;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肉羊良种的引进、扩繁、选育和推广工作,是中国首家引进杜泊绵羊原种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进行选育的公司;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建有先进的实验基地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并在试验室配备了显微操作仪、二氧化碳培养箱、凝胶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这些畜牧种业企业和研究中心均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储备,为畜牧种业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天津市拥有丰富的畜牧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猪有世界三大名种猪,即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奶牛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肉用羊为杜泊绵羊、波尔山羊和澳洲白绵羊。蛋鸡有海兰褐、海兰灰等鸡品种。肉鸡有爱拔益加、艾维茵品种等,还有一些地方猪种、地方鸡品种以及长毛兔和狐、貉等品种。
2畜牧种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优势品种方面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1]。但就整个行业而言,仍存在着种业企业实力不强、种业科研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产业化程度低和引进品种优良性状保持不佳等问题。
2.1畜牧种业企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
目前,天津市畜牧种业企业规模较小。由表2可见,天津市主要畜牧种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是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仅有2家,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业内较知名的畜牧种业公司年销售收入均不足千万。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调研中发现,畜牧种业科研实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偏少,且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畜牧种业中仅有3家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育繁推一体化”的畜牧种业企业,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畜牧种业科技水平和创新机制不适应种业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津市畜牧业种业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生猪、奶牛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如:每头母猪年提供断乳仔猪头数和年提供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养猪发达国家普遍在22头和20头以上,例如:2009年,丹麦为26.1头和24.3头,荷兰24.5头和23.4头,法国为24.2头和22.4头(表3);天津市能提供的商品猪仅为15~18头,差距较大。2010年天津市奶牛平均单产虽已达到6904kg,还远低于北京、上海奶牛业平均8000kg的生产水平。从整体来看,天津市畜牧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集中表现在:天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优良品种或品系,畜牧优良品种、育种关键技术、设备主要靠引进;尚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体系;畜牧种业科技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研发设备以及实验室能力的提升。当前,天津市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商业化的农业种业研发体制,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协作机制还不紧密,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足,80%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育种企业仍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成果转化速度慢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还没有被广泛采用。
2.3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
近年来,天津市每年从国内外引进大量的畜牧原良种,但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引进———维持———退化———再引进,即引进良种的优良性状保持不佳,从而也导致了畜牧种业的低效生产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系谱建设、体型鉴定等选种技术和管理滞后,转基因、体细胞克隆、胚胎移植、性控等生物技术相对落后,导致良种选配效果不佳,繁育的后代或配套系不能保持原种或良种的优良性状;第二,由于对引进原良种(种猪、种牛)的饲养模式落后,如养殖设备不先进、养殖环境不佳、疫病防控技术落后、饲料营养不能跟进等原因,导致原良种生产性能不断退化,目前天津市种母猪的繁育年限仅为3~4年,种公猪为4~5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在对引进良种的利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调研的基础上,会加大对育种选配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撑,确保引进良种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4种业科技人才缺乏
当前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课题组调研了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畜牧种业企业的科研人员情况。调研结果为,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3.1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3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67%(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天津市种业企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端科研人员普遍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瓶颈。调研中还发现,天津奶牛发展研究中心、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嘉立荷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市农夫种猪场等种业科研实力较强的畜牧种业,其科技人员占比相对较高,拥有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科研人员比例也高于其他企业,进一步印证了种业企业的纵深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3推进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
3.1提升畜牧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3.1.1创新科企合作模式目前,天津市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科研与生产、应用推广相脱节,是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一方面,种子企业优势表现在具备市场推广能力,在组织生产、推广营销、构建渠道等方面得心应手;劣势表现为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建立育种研发机构的条件和能力,另一方面,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则具备育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但在品种的产业化、市场推广手段和经验上却明显欠缺,由于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大量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和推广,积淀了大量的科技资源[3]。在这种背景下,为迅速提高畜牧种业整体竞争力,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推进科企合作,把科研院所的优势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天津市应在借鉴国内外成功范式基础上,把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推向深入,探索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新模式[4]。同时,还要通过政策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3.1.2加强畜牧业育种关键技术及种业基础研究首先,强化畜牧育种关键在于技术攻关。不断培育动物新品种,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建目标基因高效转化平台;加强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选育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物新品种[5],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成长性好、有望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其次,要加强种业的基础研究,开展动物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动物种质创新的分子生物学途径和方法等研究,为养殖业遗传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以种猪、肉牛等主要畜牧为重点,开展以功能基因组为核心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最后,要强化种业高技术研究,加强畜牧分子标记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家畜体细胞克隆等高技术研究,创制畜牧优良种质,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生长点,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6]。
3.1.3培育畜牧良种生产龙头企业结合天津市畜牧种业建设规划,遴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队伍素质较好(如天津嘉立荷有限公司、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集成先进的良种育种、扩繁、繁育和健康苗种生产技术和工艺,打造种猪、种奶牛、种公牛、种羊等良种扩繁、健康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开展良种检测技术研究和扩繁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制定良种扩繁生产管理技术,提升良种质量,为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畜牧养殖业提供优质健康良种。推动各种子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自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此外,还应加强畜牧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生猪育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牛育种繁育基地、以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优质肉羊良种基地、顶级种羊(牛)体细胞克隆基地和转基因畜禽新品种培育及繁殖基地建设,为种业科技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2加强现代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科技和人才是引领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科技又依托于人才,因此,人才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于天津市畜牧种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普遍缺乏,已成为制约种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大种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现代种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核心。首先,天津市应围绕现代种业发展需求,加强畜牧种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种业人才高地。其次,畜牧种业企业应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种业企业通过组织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检验、生产、加工和贮藏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养;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为种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天津市种业从业人员整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后,还要发挥天津市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设置、课程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代种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