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摊经济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更多的人意识到有地域特色的商品与服务更有价值,各种有地方特色的餐馆、商业街区、民俗村等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地域文化”一词开始在更多人的脑海中形成了景色各异的画面。关于地域文化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从国际式到地域主义,关于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问题,早已受到很多专家的重视。地域文化景观展现出的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对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在《景观的含义》中指出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地域文化是活的,是不断生长与发展的。地域文化的融入赋予了景观新的生命,同时景观也促进者地域文化的发展。
2. 关中文化的兴起与地域特色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关于关中地名的来历与关中地区的范围都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意义上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关中地区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周、秦、汉、隋、唐为主要代表的十三个王朝都建都于此,留下了让我们取之不尽的历史财富。
2.1关中地区自然要素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山,东有华山、崤山山地,总体地形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敞开的平原河谷盆地。这里河网密布,有黄河、泾河、渭河和洛河,流经黄土地带含有大量的泥沙和丰富养分的河水,在关中地区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关中平原。关中地区有着大大小小的“塬”,大的上面可种庄稼、可住人家。而小的则通常被小孩子们当作游玩戏耍的场所。关中地区的气候特征介意陕北干旱和陕南湿润性气候的中间地带,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较长。富饶的关中地区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条件,生物资源丰富,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2.2关中地区人文要素
关中地区风土人情浓厚,其中秦腔是关中地区地域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粗犷质朴的表达方式是关中地区独具一格的标志。关中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统工艺和艺术品的种类非常多,手工剪纸、砖雕、泥塑、刺绣、马勺、皮影、麦秆烫画、麦秸草编、木板年画、罩金漆器等等都极具特色。关中民居中的栓马桩、抱鼓石、上马石、墙雕等石雕砖雕更是精美绝伦别具一格。这些形形的地域文化都为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素材,等着我们在景观设计中中不断去挖掘、去运用、去发扬光大。除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之外,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豆腐坊、榨油坊、挂面坊、铁匠坊、木匠坊、棉匠坊等传统手工制作坊,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展示乡土生活和地域文化。将这些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营造出淳厚的人文气息,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唤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制作工艺逐渐消失,对这些即将消失的民间制作工艺进行保护与延续,也是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初衷。
3.关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不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信仰、耕作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造就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景观,这种不同,不仅是景观表象因素的差异,其根源更在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淀过程中,逐渐积累出风俗习惯、传统工艺、思想观念、历史文化、等乡土历史文化,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促进着地域文化景观内涵方面的延伸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化脉络。目前于关中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从构成要素上看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从物质层面上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在景观设计中随处可见。例如关中地区常见的拴马桩,在传统民居门前具有实用意义,在景观中直接作为小品形式出现便形成了一种文化韵味,不需要修饰与提炼,它本身的存在就在诉说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对关中文化最直观质朴的体现。而另一种相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是对地域文化进行符号、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提炼,提取其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点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来展现全面的地域特色景观,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就要求设计师对所要表现的地域特色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准确的把握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在西安景观中最具特色的材质是源于关中传统民居的青砖,他就像一本书一样记载着关中地区生活。无论是建筑还是广场铺装大多都以青灰色为主,青灰色也成为了代表西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色调。
在精神层面上看,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这一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地域文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融入景观设计之中,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在于它能在深层次的表达文化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使人们获得文化的认同感与精神归属感。马嵬驿民俗村中出现的石磨辣椒,吸引了众多人的围观,因为它不仅作为一个商业点和景观点存在,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陕西地区的生活特色,让人们真实的体验到了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
3. 地域文化景观展望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日常生活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作为主体,是地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能给人带来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未来景观的发展一方面趋于生态化。另一方面更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凸显地域文化,尊重地域特征。就关中地区而言,近年来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村层出不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在地域文化景观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让地域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当今设计师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地域文化景观的角度,透视中国的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景观设计问题,使得地域文化景观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文生态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2009.(2)
[2] 马晓,城市印记: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1)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16-03
1 研究背景
高效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地铁轨道交通的顺畅运行。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人们对于地铁的修建不再仅局限于满通通行的单一功能,而是对地铁的服务便捷性、设施人性化、装修个性化等深层面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不同地铁之间的文化主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2 调研分析
从1965年北京开始第一条地铁线路建设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铁已开通18条运营线路(包括17条地铁线路和1条机场轨道),组成拥有334座运营车站(换乘车站重复计算,不重复计算换乘车站则为278座车站),总长554 km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1]。这些地铁站的装修设计都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重点调查了北京四号线以及六号线,针对这些线路中的站点装修分析如下。
2.1 对应地面建筑文化――四号线
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为体现出其地面建筑圆明园的文化历史,站厅层以残垣断壁的“大水法”石材浮雕为主题。画面以圆明园的西洋楼残柱为背景,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使圆明园的过往历史跃然于墙上,在为乘客提供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的作用,时刻提醒着来往乘客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西苑地铁站,主题壁画《颐和园万寿山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颐和园的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的轮廓;在国家图书馆站,为呼应地面建筑国家图书馆的文本内涵,采用“书”作为车站的主题,站台立柱侧面用银色的线条模仿书页,站厅层墙面则绘有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和《敦煌遗书》;动物园站则以两种风格的通道壁画来体F出地面建筑特点――动物园出口一侧饰以色彩明亮、神态各异的动物壁画;天文馆出口一侧则以写实的天文星空图片作为背景,将古今中外天文学家、天文仪器等与天文相关的形象作球状黑白处理。
2.2 城市文化的传承――六号线
地铁六号线的位置较为特殊,其走向几乎平行于地铁一号线,区别在于地铁一号线是在长安街下连接了北京的东西方向,而六号线则是连接了北京北部的东西方向,将北京西部的成熟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老城区以及较现代化的北京东部紧密连接在了一起。所以在这条地铁线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整条六号线以“砖”作为设计元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承载着“50、60后”记忆的前苏联式样的红砖楼越来越少了,设计师在车公庄地铁站以西所采用的红砖这种表达,就是对那段生活的一种记载。在老城区,即平安里站、北海北站、南锣鼓巷站、东四站这4个站,采用的则是体现老北京特色的青砖。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发展的东段部分,采用了现代的彩色砖来体现这一地域的现代气息与活力。
3 地铁文化表达问题
3.1 站内表达形式过于单一
北京地铁系统中,大部分的地铁站都是通过站内的大型壁画及梁柱结构、吊顶处理,以及站与站之间的不同色彩体系等来展示。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重复,即使可能站与站之间表达的文化不同,但是表达的方法却几乎一样,对于拥有278座地铁车站的北京来说,难免会使乘客产生乏味感。同时在这种地铁的装修样式中,表达的文化也相对统一。虽然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的壁画处理来反映地面建筑文脉,但对于行色匆匆的乘客而言,每个站几乎都是一样,人们可能仅仅只是觉得地铁站修得漂亮了一些,但是不会太多与地面建筑文化主题相联系。
3.2 地铁出入口设计单一
设计师们往往过多注重地铁内部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却忽略了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例如四号线的各站出入口设计均采用了相同的色彩体系、图案和形式,这种整体性虽然有利于整条线路的识别,但是对于单个地铁车站的识别来说,识别性差。单一的出入口设计对于快节奏的北京来说缺乏足够的认知度。
4 解决措施
4.1 地铁标识的改进
为了避免乘客产生乏味的地铁体验,在地铁线路设计时可参照西安地铁标识模式,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每一座车站提供独立的车站标识,所有车站标识均采用颜体书法书写(图1)。通过标识显示出不同地铁站的差异,提高区分度,而且每个站的标识也直观反映了该站地面建筑的功能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地铁站内乘客候车区对该站进行文字、图案、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讲述,这样对于乘客来说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了解城市文化的途径。
4.2 以运营地铁车厢作为文化传播媒介
可借鉴每条地铁线上运行的地铁达到文化传播目的。如哈尔滨的地铁车辆(图2),体现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车辆外部装饰以冰的颜色为主色,以雪花点缀,与环境相融;而在室内则营造温暖的感觉。
4.3 采用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表达装置
在地铁的艺术装置上可以参考台湾地铁101站的艺术装置(图3),在隔几秒后会把每个用孩子天真可爱的照片来组成的小格子自动翻动,以孩子们的笑脸组成不同的图案。如在早晨,先组成一个“早”字,几秒后又会翻动组成一个“安”字,让来往的乘客倍受感动。
4.4 对候车区细节处的文化特征表达
候车区的座椅其实也可以体现该站地上文化的特征,台湾的南港站座椅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图4),为体现其是港湾的特色,将座椅做成小舟的样子。
4.5 灵活的地铁出入口设计
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应将地铁的出入口设计与周边的实际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拥有古典文化的地段可以将地铁口的设计为符合周边的古代风格,在现代化较强的地段则设计为具有现代感的风格,同时与周边的一些主题元素进行适当的呼应,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的出入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案例(图5),该站较好地融合了其地上建筑的功能特点文化。
5 结语
地铁的文化理念是地铁文化的核心,也是地铁显示自身区分度的根本体现,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地铁站都应该将其自身的城市文化与地铁文化联系起来,让来往的乘客能通过地铁文化的展示感受到地铁文化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高波,王英学,周佳媚.地下铁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姚晏 蔡绍洪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
加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并建立恰当的运行机制以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此外,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人才以及强化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宣传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得以实现的保障。1.市场是产业结构要素优化配置的主要力量,要加强市场化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规范调控企业的低碳生产方式以及个人的低碳消费行为,并通过建立和完善行业间和区域间的“碳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培育碳资源交易市场,促进生态资源化和生态资源的证券化。推进生态资源产权界定工作,建立使用生态资源付费制度,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生态资源的证券化,把社会的盈余资金引导到投资于生态资源开发的方向上来,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通过制度创新发展“碳交易”。碳交易机制是规范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一种市场手段和途径,需要探索不同的碳交易机制,使得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选择购买或卖出碳排放的交易来达成减排或低排放的目标。2.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引导性作用,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和金融手段促进低能耗、低碳排放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按照低碳经济要求来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低碳企业。同时,在制定和完善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通过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财政上要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发展的重大项目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建立以政策性贷款为导向的低碳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发展碳金融,积极开发服务于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创新开发各类金融产品,包括以碳排放权的期货、期权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将碳税作为一种独立税种存在,引入碳税来鼓励更多的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对积极采用技术减排和回收二氧化碳并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优惠。3.建立恰当的运行机制以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的乃至社会和文化的手段进行调整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低碳排放的标准制定,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实时的监测;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法律法规对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是关键,法制保障是根本,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制度予以原则性、权威性规范,才能为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并不断完善配套措施,也才能真正实现低能源消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4.积极开展低碳生态伦理教育、构建低碳生态文化,宣传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态伦理教育提倡全新的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人们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以“天地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性思维来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对能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的范围和深度上都明显不够,大部分企业对实施低碳生产的价值、实施的途径及实施低碳生产所带来的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应加强低碳生产的宣传和培训,结合企业类型和产业特点,普及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面知识,引导企业采用节能和低碳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投资低碳产品和服务;同时,应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和低碳生活方式意识,引导公众养成节约、简朴以及注重内涵的生活方式,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三次产业中,工业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业,传统农业和传统服务业领域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根据我国学者刘再起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很大,德国的第一产业单位产值每增加1%,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会增加15%[5]。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比例,通过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合理的比例关系可有效促进经济低碳发展。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提升第一、二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比例关系,加大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大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升产业高度,把单一、低级、粗放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多样的、兼顾了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并且主导产业突出、辅助产业配套、多项支柱产业并存互补的,同时满足了能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产业结构系统;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低碳产业,如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大力推进这些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并培育专业化大型环保企业。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保障。经济社会的进步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也是产业技术体系进步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反映,是在各产业、各行业内不断淘汰旧技术、采用新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产业结构逐步向更高阶段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生态化的关键手段,应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调以高技术和低碳的适用先进技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6]。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能耗低的信息产业;积极研发新技术,包括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技术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应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依靠节能技术,改造重点用能产业,降低现有重点用能产业的消耗水平。低碳产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用低碳技术体系,低碳技术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以及清洁生产等各种节能减排的技术。循环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能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通过“资源利用—绿色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实现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低碳优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方式是低碳的生态化生产方式,而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是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是对产业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路径,也是实现能源节约和减少碳排放的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和突破口,要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利用,在资源(能源)向社会财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实现节约。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应在产业层面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整合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使产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的梯级循环利用,合理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产业价值链和生态链,上下游产业间相互依托,形成区域整体性集群优势达到经济获利、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的多重目标[7]。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削减废物的产生,以达到少排放或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应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在生产制造的工艺各环节之间的物料循环;要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的产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消费到产品使用后的处理与循环利用整个产品生命链条中都以生态化方式进行。低碳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形成的产业,包括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行业及与之相关的环保设备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技术信息服务等行业。低碳环保产业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应大力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一、概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庐山作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向往的旅游避暑胜地,可想而知,在平日和节假日期间,去游玩的旅客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庐山老别墅是庐山上一大看点之一,由于庐山独有的特色,从而吸引来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在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青年人士,所以青年旅馆是庐山上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能体现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商业空间,用来满足国内外旅游人士对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对外宣传庐山文化。所以,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青年旅馆设计就产生了。
2、青年旅馆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1)青年旅馆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方面需求,使得旅游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旅游规模,旅游行程中住房、休息问题也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便捷、独特的青年旅馆也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如今,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大趋势下,青年旅馆更是如鱼得水,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从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到粗犷豪迈的北方古城;从灯红酒绿的东南沿海到干栏木楼的西南村镇,到处都有青年旅馆的存在。2)现代青年旅馆的解析青年旅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它的使用者主要人群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因为消费者群体性质的原因,一般来说,青年旅馆都有低成本、非盈利以及满足会员要求这一性质,除此之外,要求各具特色的构造也是一大亮点。青年旅馆同一般旅馆不同的是,青年旅馆不把人们隔离开来,而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这是一个具有各种肤色、观点、背景的年轻人相会的群体,他们通过彼此的沟通了解而相互认识、了解。
二、青年旅馆设计调查研究
1、青年旅馆调研
位于平遥古城衙门街路南68号的郑家客栈,与平遥古城县衙就是古城内的著名景区侧对相望,是一家三星级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与理疗多种设施于一体的高档青年旅舍。客栈内服务台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古色古香。住宿的客房都是以平遥古城内的传统民居样式陈设,例如房前挂着北方传统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红灯笼,木质的客房门窗,门窗上雕刻着镂空的花纹,花纹一般为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在窗框上方与屋顶衔接的地方一般漆染着色彩丰富的图案,有些图案有一定的传统民俗故事。房间内部摆设简单,床的形式为土炕,但由于古城内日益严重的空气问题,土炕变成了一种形式,并不真正的生火取暖。郑家客栈完全的展现了平遥古城的传统地方特色,在本来的民居基础上将房间改造,使得房间完全重复利用。这些优点统统使得郑家客栈成为了平遥古城内的著名的青年旅舍,所以一家青年旅舍是否可以运营的效益与美观共存,许多因素可以影响之成果。
2、庐山地域文化调研
因为庐山比较高,所以形成了夏天没有酷暑,冬天没有严寒的特殊天气.雾景的飘渺朦胧以及云海的变幻莫测可以说得上是庐山一绝。庐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中外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从而庐山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寺院与书院,寺院书院衰落后,又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别墅。
3、庐山老别墅概述
因为庐山的夏无酷暑,四季宜人,所以很多人都在此游玩避暑、并且建造避暑住宅。庐山非但是有名的游玩避暑胜地,并且是世界有名的地质公园与世界文化景观之一,来庐山游玩不但能领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奇特景象,也能看到很多的有着他国情怀格调的老别墅,在这里有许多有名人士居住过的老别墅。庐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数百栋多个国家的风格各异的老别墅,被称作"万国建筑博物馆",
三、设计构思
1、设计灵感的来源
庐山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如果把庐山老别墅改造为集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旅馆;提供旅游者交流休闲的空间,必定给旅行者甙类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是庐山上的老别墅改造的,所以旅馆的特色就是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
2、设计分析
1)空间格局分析:此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式、多样式、共同活动中心(酒吧)。这样划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些是非常必要的。2)功能分析:青年旅馆空间包括门厅,公共活动区、居住区、露天阳台部分。旅馆的入口设计应体现出青年旅馆的特色,入口空间比较宽敞,方便人出入,公共活动空间应有桌椅、备餐工具、书柜、收发邮件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以便于旅客有个温馨舒适的氛围。居住区应有最基本的洗浴空间,衣柜、电视柜等,满足旅客最基本的需求,露天阳台,当然是用来放松休闲的场所,所以少不了休闲座椅、茶具、阳伞、绿植等。为了提供更好的活动氛围,就有了共同的公共活动空间(酒吧),酒吧里设有吧台、酒柜、仓库、舞池、演艺台、散座、卡座、卫生间等空间。在这里大家可以忘掉一切,无拘无束,畅快地玩耍。3)材质的运用:室内材质主要以木为主,防腐木地板让人能更加感受到自然,木栅格吊顶不仅看起来大方美观,还历久如新。木质材质的运用也比较符合我们的美式乡村风格旅馆的设计。地毯让我们在感受自然气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点优雅与贵族气息,防滑地砖更是体现了一丝现代气息。4)灯光效果的运用:旅馆是给人提供休息住宿的空间,暖色系的灯光的运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也能使空间整体更加温馨,营造出宁静的气氛,暖色调灯光与室内的装饰融为一体,更加体现了其优雅宁静的氛围。
作者:许娴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魅力三角:世界青年旅馆运动简史.(德)格拉索尔,(英)希斯著,刘万里译.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0-1.
[2][英]D•斯科特.极少主义与禅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化工产业;若干问题
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加重温室效应,还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要控制煤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
1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对碳含量较高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经济要求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其特点。
1.2.2低排放。
低碳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较高,所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都必须得到控制。
1.2.3绿色能源。
在低碳经济中,要求选择对环境无害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绿色资源。
1.2.4针对所有温室气体。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含了二氧化碳,还包含其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2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产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违背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则,所以煤化工产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个行业是火电、冶金、建材,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们针对的却是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而冶金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建材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排放量前三的行业都无法改变,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产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对于低碳经济而言,我国的各行业中目前能改变的是煤化工产业,所以煤化工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对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洼地区被淹没、土地盐碱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土壤回填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简单的填海工程将失去作用。
3.2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移动
对于地势较高的内陆地区,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目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此而改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化,一些动植物可能会因此而灭绝,人们的生产养殖也会受到影响。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资源的使用。对于我国而言,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出台各种规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尽快脱离对煤炭的依赖。对于煤化工产业,需要研发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
5处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对于工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进行深埋处理。对于我国而言,地下埋存目前还没有被证实安全可靠,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长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展。
5.2设施农业吸碳
可以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施。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势必会成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树造林
目前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绿地在吸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对于通过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较大而难以实施,所以需要长时间开展。
6结语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立即实现低碳经济,所以需要长时间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刘永泽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景观反映的地域文化层面
地域文化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层面包括影响制约地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地形、地貌、植物、水、气候条件等地景的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直接影响景观的面貌,给人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的地域特征。人文环境层面包括一定景观环境中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观念习俗、建造技术等,在景观设计中表现为建筑风格、空间环境的布局等;社会环境层面包括特定地域环境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组织制度等,这些因素制约景观设计的发展,体现景观的社会价值。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内涵的特征
(一)生态性
景观的地域性主要指一些特定的景观和景观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特定联系,这种景观的地域性主要显示了景观的动态平衡过程。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对景观的地域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自然动态系统,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保持特定的平衡才可以。另外一方面则是指人文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平衡。
(二)开放性
开放性指的是景观的地域文化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即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对于景观系统来说,它和其它的系统一样都是动态的,它和其它外部的环境都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所以,景观的演变过程是否存在关系到它的健康状况。
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位置
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它的形式主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关联,景观自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历史以及地方特色。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也开始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它的最终文化还是传承传统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文化的特点以及现代的精神风貌。比如位于泾县的太子泉度假村,在该度假村接到设计任务要求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考察,然后再进行设计,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重点:第一,该地区有一座唐朝时期就存在的泉眼,据说唐朝的皇帝曾经在这里沐浴过,因此得名太子泉。第二,它的地理位置为皖南,很多的建筑和古代徽派建筑文化大同小异。第三,桃花潭酒厂就位于太子泉附近。所以通过以上种种分析,我们总结出,想要对该地进行景观设计,应该把景观的重心放到太子泉,然后在对太子泉周围的环境进行开发。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客户的商业要求,更让景观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设计大师在创作中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运用
文化不但是土壤,更是一种底蕴,不管对景观怎样进行设计开发,必须要按照当地的文化进行设计。另外,还要适用于当地的民风民俗,这是设计景观的基础,想要对一处地区进行开发,设计人员必须亲自去当地深入生活,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然后才可以进行设计工作。比如,莱特大师在1953年设计的留学生宿舍,在设计成功后莱特大师给客户写了一封信,上面说道,由于我对威尼斯的喜爱,我想通过现有的技术,让威尼斯可以重新活过来,我的设计中没有很高的雄心装置,我不能放弃到底的文化底蕴,必须按照当地的民风民俗来进行设计。还有卢浮宫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在对卢浮宫进行设计之前,先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每天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直至设计出卢浮宫,从而让卢浮宫成为建筑界的一个重要成功典范。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只有通过自身体验,才能充分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底蕴以及当地民风民俗的建筑。
参考文献
2景观设计的概念和目的
景观设计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皇家园林都是绝世罕见的景观,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与我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我国的每一座城池、每一座园林的景观都代表着我国的文化。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中华大地上有很多优美的历史园林,但一直未出现系统介绍这些景观设计的书籍。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是在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关怀是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优美的景观可为游人带来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由于每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历史都独具特色,因此,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景观的地域性是指不同地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存,它是在这一地域生活的人的精神载体,比如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它是这一地区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的景观与当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发展至今,中华大地上的景观众多,它们不仅仅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还表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思维和创造力。地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后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象征。一般可从3方面研究地域文化,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域文化是在这3方面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由于地理、文化、社会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社会特征。虽然不同地区景观的外观不同,但其都有相似点,比如均强调景观与自然的融合,这代表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因此,不同地区的景观均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经过相互碰撞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相同,它也在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在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们代表着这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状况。地域环境是比较稳定的,而景观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景观系统是一个不断适应当地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环境的动态运动过程。在历史发展中,景观系统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环境碰撞、交流,当景观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时,不可避免地将产生新的景观系统,新的地域文化也由此形成。
4地域文化带动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是人的集合,也是文化的集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的文化会影响居住者的需求。中国式的理想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景观。我国东南水多、西北山多,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城市。在川、湘、云、贵等多山地域,建筑与自然山势相融合;在苏、浙一带,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出行还是劳作,都与水息息相关,当地的景观也多与河流相伴。景观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江浙地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吴越文化,代表着这一地区的特色。江浙地区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比如绍兴古纤道、岳飞墓庙等,都为当地文化增色不少。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好本地的文化特色将为城市设计增光添色。
关键词:
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加重。这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高效地利用人类现有资源,对全球各个行业都面临的巨大的考验。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型项目,它以较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放量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低碳生活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生活当中,以低碳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兴起。茶文化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项目,但是在学术界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且现在定义茶文化旅游的文章越来越多。它有别于传统的旅游项目,更注重游客的感受。茶文化旅游就我们在旅游中,去慢慢的品尝茶的味道,品尝味道的同时能够深入的了解茶叶,感受先人留给我们的茶文化,从这种体验中来获取心灵的释放。茶文化旅游巧妙地将茶叶文化与传统旅游业旅游相结合,将茶叶生长的环境,茶叶的历史,制茶的工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动了茶叶市场的开发,更多的是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它同时也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它对旅游、购物和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弘扬了传统茶文化。
1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契机
1.1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茶文化旅游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出一套以茶为主、带动服务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与大多数产业相比,它对能源的消耗、污染排放和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但也并不是“零碳排放”的产业。由于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逐渐扩大,旅游行业也在排放大量碳,如何抑制碳的排放量,也是当前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时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品位,而喝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旅游业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把茶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以茶为主线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低碳经济下的一个产品。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运用一些非环保的产品,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流失。所以在茶文化旅游业兴起的最重要的时期,应该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也应该建立一些的环保措施,建立一个低碳环保的旅游产业链。茶文化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服务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存在许多自身发展的优势,比如说,占用资源少,可持续发展强,碳排放量少,按理来说,应该成为低碳经济的排头兵才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间接遏制地环境污染的发生,而且带动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发展,也是在低碳经济下孕育而生的新行业。
1.2茶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茶文化旅游在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在发展中出现了开发方式简单、基础设置不全面和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企业在做好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向游客传递低碳旅游文化。比如,游客在出行方面尽量乘坐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自行车;食宿方面,应该避免奢华之风,崇尚简约,舒适;旅行社应该向游客宣传低碳旅游的重要性。随着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外出出行旅游,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徒行或者骑行,这样更多减少了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住宿、就餐方面,一次性用品尽量不用,少使用空调,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等等。改变奢靡之风,因为茶区茶本在山区、农村、可以避免或尽量不要乘坐飞机、游艇,少坐豪车,避免产生更多的碳污染,真正做一个低碳的环保者。
2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
2.1旅游业良好发展的背景
2.1.1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20世纪末,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没有太久的历史,旅游业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同时给人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旅游行业逐渐演变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低碳旅游文化推广的现在,国家也出台的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完善,也对旅游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2.1.2低碳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
低碳经济的推广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低碳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是在低碳经济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也是与低碳旅游完美结合的产业。它的出现获得许多消费者的喜欢。比如说,云南大理,完美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普洱茶,将自然与人文环境两者的完美结合在一起。
2.1.3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时代在发展,人类也逐渐意识到良好环境的重要性。漫天的雾霾已经快击沉人类对生活的信心了,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或许他们早已经逃离城市了,去寻找蓝天白云的地方。到一个蓝天白云的地方去旅行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也带动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低碳文化的认可,也使得旅行者践行的信念,就是为了明天更优质的生活。于是出现了自驾游,拼车,徒步等新的旅行方式。
2.1.4兴起的特色旅游
世界总是在无时无刻变化着的,旅游的模式也得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旅游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了。许多旅游企业也在积极的应对,茶文化旅游就是个简单的例子,它将自然环境与传统的茶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全新的旅游方式更容易让游客所接受,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喝口清茶了解地方文化。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将这些文化渗入到旅游文化中呢?比如说将游客带到茶园当中,让他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采茶的乐趣,把自己当做一个采茶人,这样的体验往往是终身难忘的。
2.2茶文化旅游的初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叶的种植集中在一些自然环境好、环境污染少的地方,这就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先天条件,在加上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的环境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说游客会从茶叶历史、制茶工艺、采茶等多方面入手,让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的同时,到茶园里采茶,也能了解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也可以利用茶文化来推广传统旅游业,比如说在福建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拍摄,这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全新的展示,也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说茶文化与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叶在农产品中是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的,而传统的茶山和茶园都拥有较好的地理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制茶的工艺也是颇有几分美感。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也顺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茶文化模式。茶文化旅游现在只是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说开发资源过于盲目,也缺乏规划,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茶文化旅游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模式,不能走偏路,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其他方面全部放开,或多或少会增加碳排放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原则。
3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策略
3.1科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茶文化旅游要建立一个低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就要做好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整合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时,要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首先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可以借助国内茶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再依据自身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对环境开发的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把减少环境污染放在第一位。
3.2产业推广
低碳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发展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就是要推广低碳文化。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低碳茶文化旅游要依托自身的茶区文化,各茶乡可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茶文化开发,把本身的茶文化和地方风俗融入到旅游中。茶文化旅游让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渐渐融入旅游者的生活中,让他们在寻找自然美,在田间的茶园里返璞归真。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间接或直接减少了碳的排放量,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以茶为载体,茶的魅力所在就是吸引游客的重点。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低碳文化也在渐渐深入人们生活。茶文化旅游也是新生代的新型旅游项目,它将现代的旅游与茶叶资源、茶叶历史有机的集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旅游产业链。茶文化旅游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一个代表性产业,它的出现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链。茶文化旅游是茶叶与现在旅游业相结合衍生出来全新的旅游行业,也是将低碳经济完美融入的一个新型旅游行业。它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继承,也让更多游客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说,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无论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文化,还是生态环境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低碳生活的理念带到了人们生活当中。
作者:余佳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乡生态旅游构建[J].中国茶叶.2009(12):36-37
一、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将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则复杂多样,人文条件也是千奇百怪。如果我们剖开各种独特的现象来看待园林的共性,它们的形成是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与雕琢、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最求。
1、地理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气候会生长不同的植被种类,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就要受到当地植被的影响,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类型适宜种植那类植物。建筑风格的设计中亦是受到地理气候这一因素的很大影响,像岭南建筑就是受到让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要求是通风性能良好则势必是要加大室内高度,因而建筑体量偏大,门窗较多较大,便于空气流通。而受到北方气候寒冷的影响,北方园林的建筑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园林建筑亦是别具一种刚健之美。
2、地形环境的影响: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所以,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要求很好的适应环境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在一个园林中想要能够很合理地根据地形去设计规划好,需要运用到“随势生机”的手法。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地势环境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者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园林要素风格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从而形成一个有起伏变化的景观,来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
《园治》中有“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然不可定格,但说明园林布局首先进行地形和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地形环境变化多样,才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在如今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中无一不把这些元素加在里面,在较高的地势上加堆泥土形成小坡,小山岭或在低洼的地方挖个小池塘,又或者游泳池等。
3、受到人民精神最求的影响: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最求源自于精神文化与,还来自艺术的浪漫,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提到的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从最初的田园生活式的园林到赋予一定精神寄托的世外桃园,文学艺术中的诗歌、故事、绘画等是人们抒怀的重要方式。文学艺术的创造“乐园”对现实园林的形成有了重大的启迪意义。
从此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风景园林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现代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一种人工环境。当今的人类活动中越来越疏远大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抑郁的精神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又渴望亲近大自然。人们开始了如踏青、郊游、散步或以兴建园林等方式来满足精神需求。
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色的重要性
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艺术的不同,各民族对园林没动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地方民族文化影响下都形成了合适当地气候的建筑形式和有着当地人文特色的园林景观的风格。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有着西方的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中多以规则式园林居多以恢弘的气势,开阔地视野,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一种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有着浓厚的皇室贵族气息的欧洲的园林设计。伊斯兰园林以十字型庭院的形式布局封闭式的建筑与特殊的节水灌输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适宜当地的干旱气候的阿拉珀世界范围的园林。中国园林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本着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的融合。在园林中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以及深邃高雅的意境。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园林成为中华民族喜爱与追求。
从中国国内园林的角度去看还有不同地域的园林形式: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无论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从我国的南方到北方,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的气候影响和地方文化的结合,设计出一套与当地人们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展现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园林景观的美,让当地人们更好的接受和融入这个园林。
三、园林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要有一定的时代感
每个不同的朝代会有自己不同审美观和的朝代风格,唐朝时代以肥为美,而当今社会减肥成为一种时尚。在园林景观的发展历史中亦要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继承了历史文化的同时跟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元素,规划设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园林景观。得以在这个历史长河的变迁中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园林。亦如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那般代表了历史朝代的文化。让炎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不同历史背景的代表作。
在一些现代的园林设计中能简单的穿插当地的历史文化要素,结合现在的生活习惯打造出属于现代的园林景观才是真正有时代价值的。而一些旅游景区打着民族特色的旗号一味地仿造历史园林,建造出一些既没有古代园林精美,又不实用的建筑景观。只是在丑化我国古代的园林之美。我国的园林史在经过萌芽历经那么多朝代的变迁中艰难的成长发展到现在的稳定时期,我们怎么能去破坏它的在历史心中美感呢?
结语
在任何一个园林的规划设计中都是要考虑到地理气候和当地文化的因素。不能脱离这些最基本条件影响,亦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规划与设计。营造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相互融合,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3]。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4]。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5]。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6]。
1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
1.1滨水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内部的陆地与水域相互连接的区域,由陆地、水际线和水域共同组成。虽然不同国家对于滨水区的界定还有很多差别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水滨区一般代表为水际线到陆域的第1个街区。
1.2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通过上文的解释就可以发掘滨水区的空间元素组合非常丰富,滨水区的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这成为城市形成的摇篮,对于现代化的水滨区来说,其生态系统都呈现出很明显的人工化倾向。
1.3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对于滨水区的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来说,无外乎以下4种: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现代的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潮流的变化,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发展了巨大的改变,当然人们所追求的潮流的更替速度也更快;环保意识促进水体净化,在发展之初人们只注重经济不注重环境,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对于现在的滨水区来说,其土地职能不仅限于农耕,因此大部分土地面积开始朝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这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1.4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水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很多著名的城市都因为靠近江、河、湖、海等地而迸发着生机,不断的进行发展,所以对于科技、知识等发展还不太完善的古代社会来说,靠近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很多河流旁边都拥有出名的建筑和城市。但是人们对于水滨区的认识已经出现了变化,当然这也会体现在人对水滨区的具体建设上。
2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
2.1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
设计师在设计滨水景观时,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等因素,还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特点的综合表达,其中不乏语言、音乐、舞蹈、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无形中会影响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人口较为密集也是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区域,因此,如何保护滨水区的文化,如何在新的创意中融入传统文化,是设计师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2.2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设计是双向的,因为尊重地域文化有助于滨水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原有的文化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因此,国家就会非常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因为滨水区的文化最为繁荣,所以如何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就需要设计师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
3.1阅读地域自然
首先需要做到尊重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现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点,设计需要将人类与自然联合起来,而不是隔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其次在选择滨水景观材料时,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最后的成果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格。
3.2尊重历史
尤其是对于古建筑密集的滨水区,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存古建筑并进行修护和保养。其实对于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与环境剥离文化和内涵也就失去意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适当地修正古迹,有利于参观者在内心发展情感上的共存。3.3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我国拥有"长江"、"黄河"等著名的水域,这些是人们聚集的原因也是文化的伊始,而且在利用和治理水时也塑造出更多的历史,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等等,这些都提示着设计者需要重视水文化,保护水文化和发展水文化。并且在长久的历史中,演化出了不同种类"水"字的写法,此外,水文化也是其他种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滨水区的概念界定、滨水区的景观特征、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随后又分析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最后探讨了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我们发现4个方面:阅读地域自然、尊重历史、解读生活、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发展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想让滨水景观具有特点和生活气息,必然离不开重视、研究和利用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现阶段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景观设计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只重视表面美,忽视了园林设计中最本质的东西,生态结合文化,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让园林景观成为城市的名片,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
1.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作为一个载体,它以形态造型,意境的营造来表达当地的人文精神,通过一定的介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1.1因地制宜
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园林景观也表现得不尽相同,例如北方气势壮观宏伟的皇家园林,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还有上海的园林在传统中融入美、日等国家的风格,使得园林杂而不乱,独树一帜。园林景观设计根据人工及自然要素来表达思想,通过园林设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使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美好。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根植于本土文化,设计出与本土文化相和谐的园林景观作品非常重要。
1.2园林景观设计
需要在不同的地域选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设计人员通过对当地地域文化深入地理解,分析挖掘出文化内涵,然后应用到园林设计中,体现出当地的人文关怀,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作出更好的诠释。地域性人文精神和自然特色可以给设计人员带来非常巧妙的灵感,同时,设计人员的巧妙设计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园林景观设计为人民生活服务,要能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设计师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诠释当地的地域文化。
2.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1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理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不同的自然景观,也包含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园林景观设计既传承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又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建设。
2.2材料选择
园林景观设计所用的材料主要有自然材料、人工材料两种。材料不同塑造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传递的美感也就不同,自然材料所传达的是一种“天然”的美感,人工材料所传递的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质感,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绿色植物选择以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和传统的花卉为主,另外也可以选择一些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一些绿植合理搭配,不但可以将外来文化与当地的人文景观相结合,而且还可以形成独特的自然植物群落,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设计。
2.3色彩的搭配
合理的色彩搭配不仅能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水平,而且给游客的视觉冲击感也是最强的。色彩是园林景观造型的核心,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不同颜色的选择会造成不一样的色调,色彩的搭配也能反映出园林设计者的内心世界。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的原则
3.1尊重自然条件
园林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温湿度、光照时间、风力大小、动植物的生长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环境做一些调整,增加一些不同风情的动植物或者是建筑物,形成独特的园林设计。
3.2尊重人文历史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就是对集体的尊重,对自己的认同。
3.3民众化原则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主导着该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认知,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开发。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反应民众的精神需求,契合人们心中的地域文化理念,使群众感受到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关怀,在地域文化的气息熏陶中产生地域归属感。园林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民众,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与民众之间产生审美交流,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本着民众化原则,充分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使园林景观能够被广为接受,增加民众亲和力。
3.4综合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特征,一般通过综合有机体的方式体现出来,在融入地域文化时,也应该体现出这种多元性和综合性,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有多种表达途径,如整体布局、实用功能、外观形态等,也可以依附于独立的元素结构之中,比如当地历史名人的雕像、纪念碑等。
3.5独特性原则
在历史的演变之下,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之中即有相互的差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将地域文化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抓住其中最与众不同、能体现当地核心文化特色的元素,将其突出展现,这样能够使人印象深刻,一眼就能领悟其中的地域文化内涵,使人感受到景观设计的独特艺术魅力。
4.结束语
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决定了园林发展的多样化外界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地理位置存在的差异,不能改变地域文化,因此,园林景色设计人员一定立足于当地的人文理念之上,赋予园林景观特殊的生命力和内涵,只有这样,园林的设计水平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设计者的水平才能达到提高。 [科]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4-01
文化在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它是人类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由于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的人们处于不同地域,而且各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习惯、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各具特色。这些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更能够全面推动该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后又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各项经济活动都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变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一项社会活动。这种新型“文化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高了生产力。这表明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就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学上是指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环境中所积累的必然产物。由于不相同的地域人群面对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因而不同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社会习俗、历史遗存、文化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的不断积累,地域文化就随之而形成。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再加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这些都造就了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它也呈多样性和独立性,比如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就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像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在内容上不仅广泛,而且能够相互渗透和包容,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与众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文化交流、行政区划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展现多样性,但是在本质内容上应该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中精神价值的体现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故而它能够赋予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环境下的特殊意义。这些从地域性文化的三个明显的特征就能够反映出来。首先是地域文化具有漫长演化史和深厚留存性,能够在文化上留下历史的痕迹,与其它地域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仅仅是局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对外来文化有着较强的抗拒性;最后,地域文化具有较弱的规范性,在内容的发展上不具备足够的自觉性,这是因为它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文化形态。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被定义为基础,文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现实中,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定义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反过来,文化又可以渗透到经济活动中,起到推进剂的作用。那么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又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呢?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其次是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
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域的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基础,它对地域的文化的发展水平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过程还与地域的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息息相关。以山东省的齐鲁文化为例,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供给都有大量的资金的注入,这就为山东省的地域文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山东省的地域文化的不断趋于结构复杂化、类型多样化,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齐鲁文化。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具备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其次是要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这就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譬如山东的泰安就利用自身的文化遗产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该地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要根据具体类型的地域文化,倡导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例如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发展地域经济和建设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地域文化不断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其互相作用互相帮扶,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