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与旅游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据英国文化史学家威廉斯(RaymmondWilliams)考证,在18世纪之前,culture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人的培养过程”。到了19世纪,culture指“各类艺术的总体”和“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cttTylor)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la]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2.中国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的《论语·八情》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等为补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轰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丝绸之路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驱动力。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按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国内旅游的知名品牌。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运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据统计,2008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中,文化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间接服务的旅游企业)在旅游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之中。旅游者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自然景观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自然景观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会被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人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外国游客人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人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
(一)西咸旅游同线的提出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陕西省的90%以上;咸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陕西北线、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西安的客源优势和咸阳的资源优势为两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阳两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签订了“旅游同线”协议,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体思路(即旅游规划相衔接、旅游市场同开发、旅游产品同体系、旅游环境同整治、旅游服务同网络),标志着西咸旅游一体化的正式启动。
(二)西咸旅游同线取得的成果
六年来,两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两市旅游协商机制,即两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间共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旅游同线”工作;实现两市旅游规划对接.邀请对方参与规划的研讨,为编制西咸旅游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如联合赴客源市场进行促销、联合举办了“观《贞观长歌》、游盛唐美景”、“持奥运门票到西、咸半价游”等活动;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协商机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了两市旅游行业单位联系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培训同搞、市场共作等措施,使两市行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打造西咸旅游统一形象。共同协商确定两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标识、旅游口号等,共同对外宣传,使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为游客普遍认可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两市旅游部门内部的认同。
2.构建两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由两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线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如建立两市同台同号的旅游声讯服务平台、旅游网络咨询平台、在两市广电网络中开设共同的旅游栏目、在两市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整合两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两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层化、具体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内涵;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解决现存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晨
二、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旅游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在旅游管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而如何协调旅游管理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传统文化影响与旅游管理理论构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重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
旅游业想要更好地发展,就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其内在的美,从而使旅游业能够向高层次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的开发管理,对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建立起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文化。然后让员工将旅游资源中的传统文化牢记于心,这样就让员工拥有了一种责任感,认识到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就更加认真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展更为高效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正因为如此,在对旅游管理进行完善时应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人”出发来管理和完善旅游管理工作。比如旅游管理中可以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让旅游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使每一名员工都拥有主人公意识,能够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旅游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三)重视将“以和为贵”的理念融入到旅游管理工作中
旅游管理工作需要旅游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努力,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过程。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要管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娱乐项目、餐饮、住宿以及购物、安全等。可以说,这些环节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只有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理念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以和为贵”的思想能够让管理者重视互相间的合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从而可以让整个旅游管理工作更加协调,让所有的员工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去,从而让整个管理工作更加和谐、更加高效,从整体上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作者:王倩 单位: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一、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怎么才能同步发展? 其中,“旅游”与“文化”结合涉及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对于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提升乡村的文化水平,推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现“五位一体”目标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让乡村更有魅力。“旅游”是一些乡村经济发展的翅膀,而“文化”是众多乡村的灵魂,有灵魂的乡村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让游客从心底被打动,才能弥久愈香。一方面,在旅游发展业中,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能让这些文化滋养当地人,起到自娱自乐、自然教化、陶冶品性之作用,另一方面,又让当地人的才智与真挚在“文化节目”中得以传递给游客们,从而引起游客的心灵共呜,让游客在传统文化中产生愉悦的感受。
三、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方式。农村的经济在发展,道路修好了,新房增多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村民在劳作之余也有了较多的休闲时间,如何引导、鼓励村民开展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是乡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农村文化阵地如果没有正面引导与扶持,就有被人利用的可能。在目前的形势下,各地需要考虑健立健全扶持乡村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设置专项资金鼓励村民以村、组、屋场为单位开展文艺表演活动,选派专业人士或民间艺人予以辅导,并适时开展表演比赛,打造各地的农民“艺术明星”,促进村民崇尚科学、科技、艺术,崇尚自强自立,崇尚和睦相处。
随着旅游资源外延的不断延伸,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根据前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结合茶文化的自身特点,归纳、总结、提炼出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构造两者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拉动力、驱动力与支撑力。拉动力主要指消费市场需求;驱动力主要指相关的旅游企业、茶农等;支撑力则主要指政府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二)发展机制模型构建
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其产业链延伸的长短与构成要素是由旅游市场需求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与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专业化。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多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养生旅游、房产旅游等新兴业态。中国作为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文化的核心“静、和、真怡”,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非常渴望通过饮茶、品茶,能够舒缓心情,缓解压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渴望进一步了解茶生长、冲泡的需求不断增强。很多产茶的区域都把茶文化作为当地的特色,重点发展,于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蓬勃发展,如河南信阳、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
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客观上驱动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所谓范围经济,是指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节约成本或收益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效益。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茶农来说,把茶的生产、制作,茶叶的销售融入到旅游环节之中,实现了茶的旅游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解决国家层面提出的“三农”问题。对旅游企业来说,延伸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满意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3.支撑力—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指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相融合派生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茶文化与旅游各要素间的流动、融合与整合。茶文化与旅游业属于不同的行业管制,因此,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政府首先要放松行业管制,采用“项目带动”、“实验园区”建设等措施,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方式,与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在来自旅游者需求的拉动力,旅游企业、茶农、当地居民等对经济需求的驱动力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两者的融合发展,增加了茶文化的附加值,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实现了公共功能置换与创新,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选择
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需要根据当地的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特征等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模式。
(一)基础层
基础层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初层次,它包括专项型与互补渗透型两种模式。
1.茶文化展示+旅游参观的专项型模式
在中国,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茶史溯源追亘古”、“经见陆羽,歌传卢仝”,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目前世界上共有茶树23属380多种,中国就有15属269种。而且像乌龙茶、黑茶、白茶都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特别是白茶,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都作为稀有物品珍藏、陈列,而且中国茶的种类之多、变化之快,常有“茶农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有关茶的诗歌、小说、书画、茶礼、茶俗、茶专著等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使旅游者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在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时,可选择专项型发展模式,即充分展示茶文化的各种内容。其常见表现形式有:茶叶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茶马古道等。如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四川蒙顶山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漳州“天福茶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均以茶文化的展示和相关活动为重点,力争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使其成为“回头客”。
2.茶文化+景区的互补渗透型
所谓互补渗透型就是茶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发展模式。如茶岛作为河南信阳南湾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景区内的山水、鸟岛、猴岛有机结合,使游客能够识茶、鉴茶、品文化、近自然、亲山水、怡心情。茶岛已经成为南湾风景区具有特异性的主题文化岛,也成为信阳茶文化对外展现的主要渠道之一。广州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巧妙地把茶文化与当地的水果生产、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即拥有区域特色,又为游客留下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二)提升层
一般来说,提升层所包含的发展模式是专项型和互补渗透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其包括主题附会型和文化体验型两种。
1.茶文化+节庆旅游的主题附会型
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全国各个产茶的省份、地区纷纷以茶为主要媒介,定期举办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如2013年5月上海以“尊享生活,品味香茗”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节,2012年云南以“健康云茶,世界共享”为主题的茶文化博览会,河南信阳以“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河南茶产业,促进中国茶流通”为主题的国际茶文化节。
2.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体验型
一般认为,体验旅游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参与性,更注重旅游的过程。目前茶文化体验旅游多停留在茶青的采摘,如杭州的龙井茶、信阳的毛尖、武夷山的岩茶等都会推出相应的旅游活动;茶水的品饮,很多茶区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时,把茶水的品饮与销售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旅游品饮之后,购买茶叶。这些体验活动停留在初级和较为肤浅的层次,游客们不仅喜欢采茶、喝茶、买茶,更喜欢制茶、泡茶、鉴赏茶。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萎凋、发酵、揉捻、烘焙等制茶过程融入到旅游项目中,不仅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而且有专业人士操作示范、亲自指导,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把自己制出来的茶与专业人士所制的茶做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并把茶叶带回家。茶艺是指泡茶的技艺与品茶的艺术,也就是冲泡、品茶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使旅客融入到冲泡品饮的各个环节;另外茶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佤族的烤茶等,无论是制作的工艺、品饮的方式、深刻的寓意、独特的口感等方面,都能引起游客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如何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提高游客们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专门层
专门层主要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旅游细分市场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如: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功能和对茶文化有一定的偏好。
1.茶文化+保健旅游的保健型
茶不仅是商品,更是健康品、保健品。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健康的饮料,其营养价值、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接受。茶中含有30多种酚类物质、生物碱、氟化物、茶多糖等保健成分,具有降脂减肥、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重金属的毒害等保健功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在健康越来越成为奢侈品的今天,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可以在茶的保健价值方面下功夫,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开设茶浴、茶膳、茶吧、茶馆等。
2.茶文化+求知旅游的求学型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茶诗歌、茶书画、茶散文、茶专著、茶音乐、名人与茶、文人与茶、茶习俗、中外茶文化之不同等内容丰富,游客们通过茶文化旅游也迫切希望了解、学习更全面、系统的茶文化知识。可以举办茶诗会,吟茶诗、书茶画、读茶书、听茶乐;还可以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现状、趋势及中外茶文化的差异作报告,扩展游客们的视野,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众所周知,茶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但饮茶时也有众多的禁忌,并非人人适合饮茶,一年四季适宜喝的茶也有所不同,茶与食品的搭配也颇有讲究,可以请有关专家作有关茶与健康方面的讲座。需要指出的是,在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区域来说,往往是多种模式同时存在,而且模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层面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三、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改变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就是指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总称。茶与旅游业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提出挑战。两者的融合发展会衍生出新的产品、业务等,这样,衍生出的新产品、业务等会受到不同部门的评价与管理,多重管理往往容易导致“超管制”的出现,非常不利于两者融合的发展。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程度,采用改进型管制模式,即在当前管制模式上进行扩展;分离性管制模式,即专门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管制途径。
(二)扩大市场需求
旅游作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才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茶、认识茶、喜茶、爱茶、喝茶;如何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茶叶,满足市场上对茶需求;如何弘扬茶文化的时代精神等,都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每年人均饮茶量为0.33公斤,还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0.5公斤。中国虽然是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但是中国茶的产量及品质都有待提高。中国种茶面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是第三,而且,最近几年,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频繁出现,新品茶、高端茶发展滞后;茶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日韩等国,虽然“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但是现在每每说到“茶道”,人们便不由自主想到日本和韩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不得不用“茶艺”一词代表相同的含义。应提高茶的质量、树立茶的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茶文化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喜茶、爱茶、喝茶、偏爱茶文化,从而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
城市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不竭动力,在促进了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坚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根据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培养出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类型,文化旅游可分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旅游等。此外,城市文化旅游者在参观遗产地、画展、观赏艺术表演、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和参访某区域人群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烹饪、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产品。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
(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了整个城市区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至居民素质、政府综合形象、企业管理模式等隐性条件,小至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雕塑装饰、街景美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公共广场的设计与规划等物质实体。它综合了一个城市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品和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单纯的指城市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侧重于艺术、科技、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理念方面的构建。
(二)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在城市旅游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科学水平等方面所开展的文化性旅游活动。作为城市旅游的分支,城市文化旅游是与城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相并列的一项旅游模式,其旅游活动的主要是展开于城市区域之内,作为立足于城市文化的旅游中心的,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相对立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形式多样的不同层面,例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闲暇文化、社区文化、市民文化等,每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层面的发展趋向。城市形象指的是一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精神理念、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从不同认知形态和传播方式上让人们形成的感观认知和综合印象。一座城市的形象能够集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一些城市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塑造起游客耳熟能详的城市形象,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人间天堂杭州等。这些城市形象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的参观到访,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带动着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区域,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之前,必须要合理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并在资源开发后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根据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适量的开发,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城市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根据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将开发模式分为直接利用型、主题附会型、原地浓缩型、复原历史型以及整合提升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文化资源类型以及游客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发展。
(三)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结构。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城市文化旅游日渐从以往的标准化过渡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若要在日渐细化的旅游环境中长久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旅游者的消费偏好、职业性质、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对游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性的推出旅游产品以便提高游客兴趣,例如针对中老年人所进行的养生旅游、针对年轻人所进行的冒险旅游以及针对学生所进行的科普旅游。通过优化旅游结构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活动,达到提高文化旅游者兴趣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发展城市内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同时,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和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确保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根据旅游模式完善旅游线路。根据城市文化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应该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完善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事业。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不同线路。一种是对相关主题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联合面向旅游市场。这种旅游线路大多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主体,能够突出文化旅游的重点,但在线路安排上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文化旅游者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线路模式,它是随着背包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模式的发展而进行的旅游线路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线路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标准。
三、结语
城市文化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城市文化底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在地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构建起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重要性及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4结语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26-430.
[2]郑廼辉.关于闽东开发茶业休闲旅游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4(06):47-48.
一、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发展、利用和传承城镇文化,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共识,并且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和保护城镇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城镇发展进程中对城镇原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才能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为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提供丰实的基础。二是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城镇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项目与内容,并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拉动需求,能够带动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现状
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镇的开发都以大城市建设为学习模板,导致许多城镇在建设中丧失地方特色,丢失了传统的城镇文化元素,不能够有效的将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本应充分利用城镇的文化特色,走乡村路线开发休闲度假的城镇,反而不顾一切的牺牲本地文化特色的优势,向大城市靠拢,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忽视了城镇文化资源的优势,使游客感受不到感官的新鲜触感。
(二)城镇特色文化产品较少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镇在开发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就是趋同性。若节假日去城镇旅游,会感觉到各个城镇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特色大体上相同。各地区的城镇的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无特色,旅游商品粗糙雷同,给游客们的感觉是文化氛围不浓厚,文化底蕴不丰厚,文化素养不够高。这种问题在很多城镇旅游产品中都有存在。特色文化产品较少这个问题制约着城镇文化与旅游更好的结合,从而阻碍了旅游给城镇带来的种种益处。
(三)文化旅游经营者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一些缺乏长远眼光的文化旅游经营者在城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只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当地城镇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外部的商业文化发展,导致城镇文化庸俗化和舞台化日益严重。表演者和组织者并不完全理解城镇文化的内涵,导致城镇文化被随意的整改、曲解,使城镇文化遭到破坏。景点与景点之间也存在互相压低价格、争抢客源等不良现象。
三、城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的对策分析
(一)找准特色,因地制宜
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城镇旅游的类型各式各样,如度假旅游、养生旅游、民俗旅游、瓜果蔬菜采摘游、观光农业旅游、城镇文化欣赏游。要想将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要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在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运用与操作中,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资源和城镇特色,使城镇旅游因文化吸引而更具延续性和生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城镇要开发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城镇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能够促进城镇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一是建立健全城镇文化的保护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城镇文化的保护力度。二是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城镇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制定城镇文化保护措施,增加对城镇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形成相配套的措施体系。三是加大对城镇文化的开发力度。在城镇文化的开发上,注重对当地原生态城镇文化的开发利用。但要突出特色,不能照搬照抄。
(三)创办具有城镇特色的文体赛事和推出优秀的文化演艺作品
每个地方在数百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都积累了自身的民俗风情,在打造城镇文化旅游中,要立足城镇特色资源,深度挖掘城镇原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独具城镇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底蕴,扩大知名度。将文化场所建设和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体现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与生态文化建设效果相协调的自然清新的文化特色。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节”,推陈出新设立各类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实现城镇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可以沿袭地方几千年以来积累的风俗习惯,形成规模性文化活动,演绎城镇发展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变革,丰富城镇文化的内涵,展示城镇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城镇的良好形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品牌。
四、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著名的旅游小镇乌镇和西塘充分将城镇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的旅游名镇,不仅发扬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而且还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1、西塘古镇的成功分析
“深深的雨巷依依的楼,曲曲的廊棚扁扁的舟;舟行廊下牵动江枫的渔火,楼入巷中吟唱吴越的歌”,西塘,这个积淀了千年的江南古镇,正以独特的人文魅力备受瞩目。西塘自从1997年开发旅游以来,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2003年11月,西塘被评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2003年12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古镇,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7年获得“最具水乡魅力的影视基地”的美誉。
作为我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西塘的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杜鹃花展、剪纸艺术等城镇文化与旅游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包括:一是以制定保护规定为基准,优化古镇的功能布局结构。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西塘古镇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二是以挖掘整理为核心,再现西塘多彩民俗文化。对于民俗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用放进博物馆或者是组织当地的居民进行演绎。三是以开发式保护为策略,展示古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聘请行家和专家亲临指导,选择擅长古建筑修缮的施工队伍,采用原工艺和原结构,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2、浙江乌镇的成功分析
小桥,流水,古街,青瓦房……一派江南水乡的美好景象。街巷中,擦肩而过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河道里,穿梭着一艘艘载着游客的小船。作为文学巨匠矛盾的故乡,乌镇在众多的水乡城镇中以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征服了很多游客。2003年,乌镇获得“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乌镇曾获得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嘉兴市十大休闲旅游景区以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
乌镇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文化名人线(利用名人效应对矛盾的故乡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物进行重点保护)、水乡风貌线(充分利用小镇的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传统民俗线(将传统的厅堂、建筑物改造为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馆)来充分展现了乌镇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修缮古老的历史建筑;保护乌镇水系和古老名贵的树木;建立具有城镇特色的陈列馆、博物馆和纪念馆;恢复和保留传统的作坊和店铺;保护乌镇的风貌特色和延续古镇传统的历史格局。
关键词 文化 产业 旅游 深度结合
临沂市打造的水上红色文化大典、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临沂、红色临沂和现代临沂。《蒙山沂水》自公演以来,以其唯美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全国各地数十万观众,成为临沂红色旅游中一个耀眼的品牌。作为临沂倾力培育文化产业的代表《蒙山沂水》,是临沂市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打造文旅深度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提供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那么,如何实现临沂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辩证关系
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经济就越发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若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文化和旅游产业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化的经济性、旅游的文化性理念,为我们把握市情、找准优势,加快临沂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要把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坚持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打文化牌,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推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文化与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临沂市旅游发展的巨大优势,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是临沂旅游文化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临沂有着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临沂有“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
临沂市内有着众多宏伟秀丽的景观,蒙山连锦八百里,沂河泛银五千年。还可以加大蒙山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市场化开发力度,依托沂河水系资源,开发了地下溶洞、地下画廊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展现临沂生态旅游的特色;对接国家规划,与其他城市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利用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红色旅游产品,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
三、想方设法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做好文章
(一)在旅游景观和项目建设中非常注重塑造文化内涵,赋予景点高度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旅游业中,可以通过挖掘临沂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进一步强化旅游意识,找旅游文化的准亮点和卖点,变文化产品为旅游产品,尽快形成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二)要注重景观的文化开发,加大旅游景点配套项目开发力度,赋予景区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本质上就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而旅游企业应该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努力把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临沂旅游商品开发目前还不够,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多,地方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内涵不够丰富,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研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购买需求。要对文化性很强的旅游商品进行技术工艺包装,对非文化旅游商品进行文化包装,体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突出纪念性、工艺性,把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旅游文化商品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努力把发展旅游业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形成双赢模式,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符合旅游的内在规律。临沂应推广龙灯扛阁、木版年画、泥制玩具、剪纸、印花布、草柳编、刺绣等民间工艺和秧歌、柳琴戏等民间文艺,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深入挖掘临沂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实现传承和保护,把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对接,利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和借助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搭建起来的市场平台,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娱乐演艺、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双赢模式。要积极筹备国际书圣、兵圣、柳编、石雕、石林文化节等国际性大型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国际化水平,以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以文艺精品创作为切入点,,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努力把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规划策划和组织领导结合起来,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来做保证。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对这一战略的支撑,树立起大文化、大旅游观念,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努力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要研究策划临沂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名人专家帮助论证,制定较高档次、高品位的品牌。可以邀请国内一流专家队伍,加强实际调研和科学论证,吸取旅游发展的前沿理念和成果,努力将临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临沂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文献。要抓住城北新区建设契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精品建设,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把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工作作为临沂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拓客源市场的促销机制。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介自身优势,有计划地推出一批具有临沂历史文化韵味的图书、音像等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努力提升临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通过运用最新高科技手段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实现文化、创意、科技三者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在软件、互动娱乐甚至物联网的技术和模式,走世界先列,但是这些技术优势几乎没有在传统旅游业获得应用,更谈不上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大新技术与文化旅游的对接,需要我市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关键环节落实到位;要加快通过新技术、新创意促广泛应用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来实现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娱乐性,通过新技术的注入,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水融。
我国的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筹备推出盛大旅游,由此正式介入旅游行业,再度延伸其娱乐产业链布局。盛大公司的发展之路给我们临沂市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我们临沂市的动漫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一个我市高新技术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以临沂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点,可以创造出新、奇、巧的文化旅游产品。
总之,文化与旅游是临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双翼,我们要通过合理、规范、科学挖掘,努力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上实现新突破,创作出更多像《蒙山沂水》、《沂蒙》、《南下》一样的新产品,让文化来提升旅游素质、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档次;让旅游来促进临沂市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双赢,推进临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一、黎族音乐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一)音乐曲调地方特色强
黎族的音乐素材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宗教仪式曲、贺喜曲、娱乐和口技曲、生活劳动曲,在曲调上,根据音乐表达主题的不同,形成了多种曲调特色,如琼中的世亲调,白沙的沙中哇、歪歪调、娃呀娃,保亭的罗尼调,昌江的哩哩调以及其他区域的水满调、红毛调、番阳调、什运古调、毛阳古调、牙叉通呃、元门通呃、南开通呃调等。在曲调上,它跟我国南方的其他民族有明显区别,独具特色。有部分传统乡村的黎族聚居区,音乐的形成和传承没有文字作为载体,全凭黎族传统语言哼唱,保留原始黎族音乐的声韵,吸引热爱音乐文化的旅游者前来欣赏。润方言黎族民歌、老鼓舞、制陶技艺、黎族渡水腰舟等项目通过海南旅游进行传播,逐渐从欣赏艺术层面提升到文化保护层面。
(二)乐器成为旅游纪念品
在黎族音乐的乐器上,黎族人民擅长从生活中取材作为乐器,竹木乐器比较普遍,如独木鼓、叮咚、口弓、o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件。丰富的乐器结合多元化的音乐,形成不同音乐主题的乐器结合,如鼻箫、口弓、灼吧主要用来演奏情感类音乐,叮咚用于伴奏宗教类型音乐。多种多样的音乐乐器,形成黎族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以音乐表现形式传递乐器的不同声调,增强文化旅游的市场特性。在乐器的旅游市场中,除了简单的纪念品角色,还可以通过乐器初级教学、乐器鉴赏、乐器收藏等多元化的形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音乐文化政策促进旅游发展
黎族文化是海南文化发展的瑰宝,在旅游发展中,海南省政府尤其重视文化政策的引导。2016年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该规划明确了2020年海南省建设文化旅游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强调黎族音乐文化的建设,构建海南省黎族音乐文化节,重视非物质文化中的黎族唱法、唱腔,以黎族文化为依托,打造吸引国内、国际游客的音乐文化标签。
二、促进黎族音乐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黎族音乐文化发展政策
黎族音乐文化推进旅游的发展,政策先行。P于海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先导,海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但是在文化的发展上应该更注重具体文化的政策推行,如专门设定海南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政策,规定音乐传承、文化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的具体措施和人才的培养要求,形成黎族音乐文化真正融合海南旅游的指导。
(二)加大黎族音乐文化旅游宣传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和推广,黎族音乐文化可以借助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途径进行宣传营销,在每年的2月和8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推广宣传,为海南省的旅游旺季做铺垫。宣传的内容包括黎族音乐的起源、代表作品、本土音乐家、乐器、歌唱服饰、头饰等方面,借助海南省旅游村落举办的黎族歌唱、舞蹈节目编排表信息,穿插黎族村寨的音乐表演节目单,以实地的音乐表演吸引游客。黎族音乐文化的宣传,是扩大知名度、吸引实地旅游的重要环节,需要借助微信、旅游公众号的网络宣传,借助旅游网络平台如携程网、途牛网、去哪儿网等的知名度开展宣传,扩大黎族音乐文化的受众群体。
(三)文化旅游注入黎族音乐的灵魂
海南省的旅游近年来都强调文化的融合,在海南的各大景点景区中,大型民族类表演节目集中了黎族织布、制陶、黎乐、蜡染、打柴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四季节庆活动不断,以体验三亚天涯文化、黎苗文化、原生态民俗文化为目的。在黎族音乐文化的旅游融合中,“月月有重大文化节庆、季季有重大体育赛事”注入黎族音乐的灵魂,以典型的黎族音乐为主导,热带岛屿海洋文化、黎族苗族风情文化、琼崖历史文化、地方民间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环保文化、多元开放文化为辅助,通过琼剧、人偶剧、黎锦等展现黎族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海南黎族人民热爱生活、憧憬美好、积极奋斗的音乐文化灵魂。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