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安全质量

农产品安全质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安全质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产品安全质量

篇1

(一)根据本市农业生产和市民消费的实际情况,选择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牛肉、鸡肉、鲜蛋、鲜牛奶、养殖水产等农产品,先行制订安全卫生质量标准。

(二)按适合不同生产水平、消费层次、销售市场的需要,对农产品制订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具体包括:

1、准入性安全卫生农产品,即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许可进入市场的农产品。

2、专卖性优质农产品,即经专门机构确认,有许可使用标志,供专卖经营的农产品。

3、推荐出口性农产品,即根据国际市场现状,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以适应不同进口国家的需求。

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制订后,由市标准化主管部门正式颁布。

二、建立和健全农产品监测管理体系

(一)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

充分利用全市现有的各类检测机构,并经过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格认可,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以及农用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环境等进行检测。

(二)建立农产品认可体系。

根据生产者的申报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经认可机构组织专家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情况进行评审,确认其符合安全卫生等标准的,提供有效凭据(标志)。被认可的优质农产品,可进入专卖市场销售。

(三)建立和健全安全卫生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并向广大生产单位和农户示范推广。

三、积极稳妥推进有关工作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生产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过程中,提高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

篇2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迫切希望得到无污染、高质量的农产品。目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高度关注,保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主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充分了解我国当前农产品市场的状况,分析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不足和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必要。

1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

1.1化肥农药等残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我国缺乏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手段,造成农业的化学投入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使用的化肥农药高达170万t,且这些化肥农药还包括大量的非法性质农药。这些使用的农药中大多含有大量的有机磷,从而造成大量的农药残留。农药残留将破坏农产品的生物结构,严重时甚至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些含有大量农药化肥残留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后,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也会造成威胁。

1.2农产品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添加剂并受环境污染

目前,一些农民为了保证农产品良好的外观、缩短生长周期,在农产品中大量使用催化剂和激素,化学试剂的使用的确提高了农产品的美观度,但却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1]。大量研究证明,使用化学添加剂后,农产品的口感及安全性都大幅度下滑,但目前市场上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来监管这些农产品。一些农民为了使蔬菜提早上市,仍在使用化学试剂、激素等物质。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农产品农药中毒的事件数量正逐年上升。因此,严格控制农产品中的化学添加剂含量、重新回归绿色生态农业,对于国民安全以及我国农产品发展都极为重要。植物添加剂是引起农产品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此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环境急剧恶化,从而使植物遭受化学污染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些危害较大工业污染源如铅、砷等会直接导致人们急性中毒,而危害较小的重金属微量元素也会在人们体内积累,造成慢性危害。这些工业污染难以消除,而且会诱发大量疾病,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1.3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农业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大量集中在所属的相关农业部门中,在乡镇中没有建立良好的监管体系,而且专门用于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大部分地区对于农产品安全监测仅是空头支票,难以有效实施。同时区(县)、乡(镇)两级缺乏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力度不大。对于企业而言,一些企业内检员和检测设备配备不全,部分生产企业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企业质量安全自我把关能力还较弱,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1.4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从思想意识上看,尽管目前大多群众已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但仍存在对农产品安全意识不足等观念上的问题。一方面,部分生产经营者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在农产品中掺杂掺假,违规使用化学添加剂的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缺乏辨别农产品质量的能力,无法判断出质量不好、有毒有害的农产品;同时,地方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也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农产品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

2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与培训工作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质量意识是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此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首先应提高农业生产者与农资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及素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纳入当地的教育、宣传以及新闻工作中,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辨别的能力。同时,由于农户对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水平较低,因此相关农业部门应加强对种植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户的科学生产意识培训,派专人指导农户科学用药、科学施肥,尽最大努力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2]。

2.2不断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根本。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机构并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建立上下一体的安全监督机构,改变当前对于农产品的监管松散局面;完善监管、巡查、检测、执法、责任追究和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尽快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处分部分部门的不作为行为;以例行监督为主,抽查为辅,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出售的完整管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

健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也是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于许多农药残留量缺乏明确的限定,因此必须建立完整合理的农药化肥残留量检测标准,配套相应的检测规范,完善生产章程,依法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标准[3]。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农产品产出和入市门槛。一旦检测到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合格,一律禁止流入市场。生产者未对出产地前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不管质量合格与否一律停止销售。农贸市场、超市等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未进行检验的,一律不得入市销售,从源头阻止有害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农产品的安全严重威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引起重视。只有建立健全长效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提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责任人的管理手段和相关认识,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人员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程序和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才会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陶忠元,陈艳霞.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及对策研究——基于中日农产品贸易实践[J].特区经济,2012(2):221-223.

篇3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11-0062-01

一、定义性解读与现存问题

1.何谓“土肥”、“农产品质量安全”

“土肥”是指能够充当肥料的墙土、粪土、尿素肥料等的一种总称,也是“土壤肥料”的简称。研究土肥是指研究种植农产品的土壤中所含有肥料的比例,以及为达到合理的补充土地营养与施肥的管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农产品自身的可靠性、使用性、安全性和内在的价值,主要包括在农产品的生产、贮存、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所形成或者残存的营养与危害及外在特征因素,对农产品既有品质、规格等特性的要求,也有对人与环境的危害的等级水平的要求。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定,也对农产品安全采取强制性的技术规范,要求农产品能够达到一定的卫生条件,符合人的健康、安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2.我市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

影响农产品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其中土肥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凌源市在土肥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氮素肥料的投入量把握不好。主要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量的氮素肥料的投入使得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果品中的亚硝酸盐残留严重。不仅如此,还会使得农产品生长后期容易出现农作物病害等不良的现象。另一个极端是氮肥投入过低,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的营养不足,导致其不能够正常的生长,也就会直接的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2)通过对凌源市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市土壤中含有大量工业磷肥。磷过剩会使得农作物营养失衡、病虫害严重,因此,会加大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成分。(3)农作物营养不足影响农产品质量。由于某些元素的过剩,会造成其他元素的缺乏,因此,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

二、从土肥方面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由于农民的知识有限,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之中,分辨不出农作物缺少哪些种类的元素,另外,即使知道了该使用何种肥料,也可能对肥料投入的多少把握的不够科学、准确。因此,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发挥各种力量,教育引导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以及土壤自身的供肥情况和土壤质地平衡做好农作物的施肥工作,从人为因素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在方法上,可以主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确保农民对土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并在对农作物进行施肥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正确的做法。

2.实地调研,对症下药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由于凌源市各地区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是因为肥料投入的某种元素过多,有的则是因为投入的过少,有的是磷元素过多,而有的则是氮元素过多等各种问题。所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知道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到底出在哪个地方,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的解决土肥中元素的投入比例过度或不足现象对农产品质量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否则,不经过实地调研或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式的调研,势必会使土肥的改善工作收效甚少,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搞好本地科研工作,创新实施办法

篇4

1.1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由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然延续的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管理模式,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在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生产上,由于基础设施简陋、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条件较差,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如在养殖方面,大多属传统式经营,养殖规模小、圈舍简陋、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容易导致畜禽疫病、疾病的发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性不高。

1.2动植物疫病安全防控的制约因素较多 大多数农户传统观念较强,在种养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靠天吃饭的侥幸心理,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特别是在养殖方面,一些零散户不积极主动地接受动物疫病的免疫,不能很好地配合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一旦爆发传染病,随意抛弃病死畜禽,法律观念不强的养殖户甚至宰杀、出售或食用病死畜禽。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户)也不严格实行免疫制度和消毒制度,进而导致动物疫病免疫密度与免疫质量达不到要求,不能实现清净无疫或出现疫病后及时有效控制。

1.3不当选择或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种养业的投入品包括种子、肥料、饲料、各类添加剂以及兽药农药等。由于大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正确把握以及使用各种投入品。一方面普遍存在着生产投肥超量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成本,而且导致土地质量阶梯性下降并长远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品质;另一方面是存在着超量使用添加剂、兽药和农药的问题,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上,大部分农户都采取过量投放药品的方式进行防控,进而导致农产品药品残留超标。

1.4农用药品生产销售管理还存在一定疏漏 尽管国家和地方不断强化农用物资行业的管理力度,但一些地下黑窝点、小作坊和不法企业仍然存在,为了满足特殊市场需求并谋取私利,非法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农用药品和禁限使用的各类添加剂。更有甚者生产加工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类剧毒、高毒农用药品,如久效磷、磷胺、甲胺磷、呋喃丹、氟乙酰胺、氰化物、401、磷化锌、磷化铝、毒鼠强、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及硝基呋喃等。这些违禁药品、添加剂一经流入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环节,不可避免造成农产品中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成分,形成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极易引发群体性安全事件。

1.5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够健全 从田间、农户到市场、餐桌,由农产品转变为食品,周期长、环节多,整个过程十分复杂。因此,构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安全进入市场的最关键一道“防火墙”。但就目前来说,县级农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技术队伍、设施设备等体系建设方面还很薄弱,大多数县没有综合性化验室,缺少先进配套的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行政执法人员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阻碍,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不能实现及时科学的检疫检验,不可避免造成不安全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很难保证广大消费者真正买到放心农产品。

2.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与对策

2.1强化动植物重大疫情的防控 加强对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杂草、鼠害的监测、预警、防治,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实施植物保护工程。要落实安全养殖措施,加强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强化对新补栏、散养和养殖密集区的动物免疫;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动物要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及时构筑有效免疫屏障;不断加强生猪养殖密集区、屠宰场、交易市场和种畜禽场疫情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对病原学监测阳性动物要按规定及时、果断处置,及时消除疫情隐患。要落实植物安全生产措施,切实加强常见病虫草鼠害的防治,重点搞好玉米霜霉病、稻水象甲、大豆疫病等危害大、传播快、难控制疫情的监测、预报、防控工作。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及时如实上报疫情,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的科学防控。

2.2加大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 重点加强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市场监管,强化农资经营业户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和市场准入制度。每个农用药品经营业户必须持证经营,在采购、销售方面进行详细登记备案,做好从购入、销售到使用的全程跟踪。加强农资销售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整体经营素质。安委会、工商、质监、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要搞好密切协作,严格落实定期检查制度,形成监管合力。对关键部位、重点环节和农资产品实行严格管理,重点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销售禁用药物和化学物质行为,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用药品的打击力度,依法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2.3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县级行政区域既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农产品的供应集散地,加强县一级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能够促进生产者更加重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更加直接便捷地落实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因此,建议国家更加重视县一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加强行政执法和服务能力建设。要加强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建设,以开展现场快速检测、指导地方农业生产为目的,配备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以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对一些农、牧、渔业发达、经济发达、农产品生产基地较多的县级行政管理机构,还需考虑农药等有害物质快速检测、定量分析、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移动检测等实际需要,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篇5

以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共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已累计达到4500多项,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启动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已创建500多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819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和一大批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健康养殖场。

2010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1.2万多个,全国“三品一标”总数达到8万个,认定产地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0%以上,认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3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已投资建设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和专业性检验检测中心36个、部级区域性检测中心13个、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30个和县级质检站936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贯通部省地县的工作机构基本建立,体系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依法正式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安全是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假冒伪劣食品禁而不绝、食品包装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儿童食品和保健品质量不合格、配方不科学,餐饮企业经营不规范、操作不安全等陆续暴露的问题,给农产品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企业安全责任的不落实,一些食品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不讲诚信,甚至明知故犯、违法违规、逃避监管,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政府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安全发展理念不强,重效益、轻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监管衔接不够,全程监管、综合监管、协同执法能力较弱。食品安全制度仍有漏洞,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为农产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监管,不断提升水平,着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消费安全。

风险管理模式对于农产品安全管理来说,是公认的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确立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也是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既是政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客观需要,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和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实需要。

2011年农业部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办法规范,积极构建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龙头、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为主体、主产区风险评估定位监测站点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和实施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大力推进应急处置科学化。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研究,围绕污染物毒理学评价技术、剂量反应评估技术、暴露评估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公共模型软件设计等风险评估共性技术开展研发,针对农产品中潜在的各种生物、化学和其他外来的危害因素,加强其危害途径、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交流合作,跟踪国际风险评估技术前沿,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普宣传,主动答疑解惑,营造一个政府、企业、消费者、科研教学人员等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都了解、认识、接受和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氛围。

篇6

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产品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食物必须无毒、无公害才算的上是安全食品,我国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农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1农产品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农产品投入不合理,收获不科学,市场监督不善,农产品餐桌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市场上流通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可引发中毒事件,危害公众健康。有学者指出,农产品的化学投入数量较多,每年应用的农药中,有30%的农药含有有机磷。有机磷农药对消费者健康影响重大,应合理控制其应用比例。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环境因素中,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占8%,农药引起的食物污染可直接增加疾病发生率,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病死率日益增高,并出现了诸多怪病、奇病。

1.2化学添加剂滥用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可增加食品种植时间。为促使瓜果蔬菜早日上市,多数农民不顾农产品质量滥用化学剂、激素、催生剂,以上举动不但降低了农产品的食用口感,还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每年卫生部均会接受大量因农药污染引发的中毒报告。此外,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营养性要求日益增高。目前,农业有着集约化发展趋势,集约化农业环境下,一旦发生病虫灾害,就会导致大片农业面积受损。为应付病虫灾害,种植者必然会大面积施肥,大量应用农药产品,而农产品的大量应用不但会增加种植者种植成本,还会降低农产品安全性。

1.3食品污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燃烧煤中的氟,重金属铅、砷、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可长期在机体体内蓄积,严重时可引起急性中毒,影响机体生命健康。具体而言,铅中毒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氟污染食物可导致氟骨症;有机汞污染可引发肝、肾器脏损伤,增加胎儿畸形发生率。

2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关键点分析

2.1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控制点

2.1.1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

新的科技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政府应加强地区科技建设,鼓励农民选用良种播种,合理控制农产品栽培密度,做好农作物保护工作,此外,政府还应适当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农产品科技建设,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进行支持、鼓励。农户应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比如农业航化作业技术、大农业机械化栽培技术、抗寒良种繁育技术等,不断推动农业健康发展。

2.1.2改造低产农田

部分农业生产地块因低洼、干旱、交通不畅等因素容易发生病虫灾害,致使农作物不能健康成长,单产水平较低。为提高农作物生产量,应对低洼、干旱、交通不畅地块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产量。

2.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点

2.2.1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若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应向农产品种植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笔者认为,可借助电视媒体、村委会讲座、农产品安全生产传单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应用趣味性语言,并通过实例分析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2.2.2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

为保证农产品安全,促使我国农业朝着高效、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并严格执法,提高公众对农业安全生产法规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2.3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行政主管部门应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准备,建立农产品质量专家评审体系、质检机构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对知名农产品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适当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安全监测和管理。

篇7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食品安全的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因为所有的食品都来源于农产品,并且人们每天的食物,80%以上是初级农产品。因此,关注食品安全,首先就要关注农产品安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势在必行

农产品质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在品质,如营养成分含量等;二是安全性品质,如作物中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盐类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物质的含量等;三是商业品质,如外观色泽、口感性、形状、香味等。总的来说,各级(农业部、省、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合格率逐年提高。

2010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6.8%、99.6%、96.7%,新监测的水果、食用菌、茶叶和生鲜乳三聚氰胺合格率分别为98%、95.2%、94.8%和100%。2010年湖南省农业厅对14个地市州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了四次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监测1400批次,农残合格率95.9%;水果一次共140批次,农残合格率99.3;茶叶一次共100批次,合格率100%。以上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仍有少量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摆上餐桌被老百姓食用。与此同时,国内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令人忧虑。如2010年1月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3月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随后沈阳爆发的“毒豆芽”事件,等等,农产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第一,加重民众的心理负担,影响民众的正常生活,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社会恐慌。2009年曾谣传吃海南香蕉致癌,吃四川橘子发病,前段时期媒体报道的“地沟油事件”,就引发公众对外出就餐的恐慌。最近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满意程度普遍偏低,仅有24%的调查者表示“基本放心”。大部分人忧虑不知哪天就会吃到致病的不合格农产品。第二,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利于社会发展。病从口入,因长期食用不合格农产品,毒素逐年累积,导致当今社会出现的疑难杂症逐年增加,癌症患者比比皆是,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导致人类的生育能力明显下降,不孕不育的夫妇比率越来越高。这些情况的出现大都是问题食品惹的祸。第三,影响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引发企业倒闭和社会不稳定。因“问题奶粉事件”,三鹿集团被迫关闭,数万名职工一夜之间变成失业人员。“毒豇豆”事件导致海南3000亩豇豆滞销,10万亩反季节蔬菜卖不出去,政府拨巨款也难以平息广大菜农的不满情绪。受“瘦肉精”事件影响,双汇集团损失100亿元,最高可达200亿元。这意味着,双汇未来差不多20年的利润,极有可能为“瘦肉精”埋单。第四,破坏政府形象,甚至造成政局的不稳定。能否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尺度。如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事件导致执政长达40年之久的社会党政府内阁,2001年德国出现疯牛病后,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被迫引咎辞职。

面对不断爆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亟需一种能够不依赖于农用化学制品而保持持续的供应能力的农业经济模式,于是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二、低碳农业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

海南“毒豇豆”事件发生后,很多地方都开始加强残留检测,不幸的是,相继又检测出了广西毒蔬菜和青岛毒韭菜。加强监控是最根本的措施吗?不是。高品质的农产品是种出来、养出来的,不是靠大量的高级设备仪器的测定检验出来的。监测是标,种植、饲养是本。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毒蔬菜事件的发生。

从20世纪70年末开始掀起绿色革命运动,最主要的举措是把化学工业引入农田,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过突出贡献。然而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低碳农业则是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农业部,2009) 低碳农业与现代农业逆生态的生产过程完全相反,它是一种顺生态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基础之上的,通过土壤营养物质的调节,保持碳库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安全。

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中,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相互依存,农业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耦合。在农业的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生物作为一个耗散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生态系统中的有机肥以动物的排泄物和植物的秸秆为原料,通过光合细菌、化能细菌、厌氧细菌等生物作用转化而成,代替合成化肥为农作物提供营养成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借助益虫或生态农药消灭病虫害。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如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这些异养动物把复杂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回归环境中去,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维护了生物多样性。驱动这一物质循环的推动力仅靠单位面积上能量密度很低的太阳光,从而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总量,在生产源头保证农产品的安全。#p#分页标题#e#

三、发展低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措施

1、加快推进农业基地建设,保证产品安全。

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仍然是今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将是发展低碳农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宏大的空间和巨大的资源投入,特别是土地要素的投入,这就需要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阵地。为了避免在新一轮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发生挤占高度开发的低碳农业用地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必须严格执行已有的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政策,大力开展农业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因地适宜,发展生态农业,以规模经营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

2、努力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其利用率。

在保障农产品安全方面,低碳农业与现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投入要素的不同。现代农业依靠巨额的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投入来维持粮食的增产,而低碳农业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和大量施用有机肥,保护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可持续保证农产品数量的安全。

一是增施有机肥(最直接的方式)。老祖宗保持地力,地力常新壮的一个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最常见、来源最广是动物粪肥,其次是可直接作肥料用饼肥、油料的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以及土肥、泥肥、绿肥和骨灰、骨粉。这些传统的肥料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

二是推广秸秆还田。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直接释放碳,还会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秸秆还田则可以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减少农田二氧化碳排放的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地面秸秆还田的比例。美国秸秆还田率近90%,我国仅约15%,其结果是,美国农业土壤中有机碳量逐年增加,而中国土壤有机碳量逐年减少。如果地面秸秆还田比率由当前的15%增加到89%,中国农田的碳平衡将会由亏为转盈。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作物收获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撒在地表上,然后翻耕将其埋入土中,秸秆腐烂分解后就成了滋养地力的有机肥。

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简单地说,就是先进性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制定一个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的配方,按照配方确定的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施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四是种植可以用作肥料的植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肥。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如绿豆、豌豆、蚕豆都很常用,此外苜蓿、田菁等也是很好的绿肥。施用也很简单,就是种植以后,直接将新鲜的植物茎秆叶等就地翻压埋入土中,或者沤肥、堆肥后移到其他地块施用。

五是推行缓控释肥。缓控释肥被称为2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代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缓控释肥在传统肥料外层包一层特殊的膜,这层膜可以控制和放缓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作物的需求同步供给养分。采用缓控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山东农业大学的实验证明,如果用缓控释肥料,在减少氮肥30%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减产。如果肥料质量更好的话,减少50%用量也是可能的。

3、积极推广动物排泄物处理技术,保护农村环境。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水稻为代表的绿色革命誉满全球,辅助以工业革命的成果——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用资料,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但其反面是牛、猪、羊等动物的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出来,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畜禽粪便直接或间接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后,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严重恶化。不断加大化肥和农药用量,农产品安全得不到根本性保证。以生态农业为内涵的低碳农业所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来自动物排泄物的发酵而产生的有机肥料。对动物排泄物综合处理,产生的沼气为农村提供能源,剩下的发酵物成为农作物的“营养口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外部能量输入,保障农产品安全在农业低碳化过程中实现。

4、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发展动力。

尽管低碳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要优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但由于农产品市场区分度不高,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长期以来,资金的匮乏一直是造成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资金投入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关键。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在信贷、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引导扶持。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财税政策,比如对低碳农业项目在土地出让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在税收征缴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实现农业的低碳排放。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成立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由相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参与的组织机构,打破部门和行业限制,对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协调。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报告和评价体系,设立能效和排放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四是建立培训体系。劳动力是发展低碳农业前期投入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知识型劳动力的投入。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低碳农业还处在不知或知之不多的状态。不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低碳农业就只能是一纸空谈。通过行之有效的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农技人员以及经营大户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认识,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低碳农业才会真正良好地发展起来。各级政府可利用现有的农业高校、成人( 职业、继续) 教育学院的有效资源,打破条块、行业和部门界限加以整合,根据我国低碳农业进程,科学制定出低碳农业技术培训的规划,学习和借鉴国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使低碳农业技术得以推广应用。#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新能源与低碳相当课题组•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 [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1.

篇8

本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由分管农业领导朱枝胜牵头,镇农办组织实施,下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主任程卫斌,成员陈祖军、程正德、吴锦波、吴欣俊、郭仁龙、潘斯育、叶剑林,共分为四项内容:1、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由农办、农技站、林特站负责;2、“瘦肉精”专项整治,由农办、兽医站、动检所负责;3、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由农办、兽医站、动检所负责;4、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由农办、农技站、林特站、农机站负责。

二、整治和排查内容

(一)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重点区域:我镇蔬菜、水果、茶叶、番薯粉丝主产区。重点产品:白菜类、绿叶类、豆类、葱蒜类蔬菜,突出豇豆、菜豆、芹菜、韭菜、菜心、普通白菜等蔬菜,草莓;梅、葡萄等水果;茶叶、番薯粉丝等加工品。重点农药: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和克百威、氧乐果、水胺硫磷、三氯杀螨醇、明矾等高毒限用农药、添加剂。要强化高毒农药生产管理,加大农药市场监督力度,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二)“瘦肉精”专项整治。重点产品:生猪、肉牛、肉羊。重点区域:生猪主产区,肉牛和肉羊养殖较多的村。重点单位: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生猪和肉牛、肉羊养殖场户,生猪定点屠宰场。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开展饲料、养殖、收购贩、屠宰等四个环节整治排查。

(三)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重点区域:畜禽养殖主产区、畜产品安全高风险地区。重点环节: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养殖场(户)和动物诊疗机构。重点品种:假劣违禁抗菌药物与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整顿和规范畜禽养殖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重点时节:春耕、秋播、动物疫病高发期等农资购销、使用高峰期;国庆、元旦、春节等重点时段。重点产品: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重点单位:农资生产企业、各农资经营户。

三、整治和排查时间

整治时间:2012年1月至12月;排查时间:2012年5月5日至2012年5月30日

四、工作安排

(一)发动准备阶段(2012年5月5日至2012年5月8日)

召开全镇机关干部会议,制定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排查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召开农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站、林特站、兽医站、动检所各相关工作人员会议,落实具体工作安排。

(二)开展检查、组织整治排查阶段(2012年5月9日至2012年5月25日)

各工作小组按照整治和排查方案,深入各检查单位(对象),及时通报整治和排查开展情况。对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要及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对存在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单位(对象),要依法处置。

(三)总结阶段(2012年5月25日至2012年5月30日)

对四方面整治和排查内容,各负责单位要进行书面总结,对检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树立先进典范予以表彰,对反面典型通报批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篇9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采取有力措施,从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入手,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食品放心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体系建设,加大产地环境、市场准入等环节监管,积极推进全程监控。*年,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35个,生产基地3.86万亩。*年市政府认真落实农业部领导的批示精神,突出抓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紧扣绿色与科技,生态与环保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大力扶持基地建设,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水平;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来抓,由市农业局负责牵头,协调各部门,在县(市)区、乡(镇)、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站14个、检测点83个、配备速测仪101台、检测人员200余人,随后逐年增加设备,至今已配备速测仪148台,其中,农业部门51个站点(速测仪51台),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三级蔬菜农残检测网。*年,为加强蔬菜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监控,把好入市关,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市蔬菜批发市场试行市场准入实施方案》(昆农联[*]3号),从*年1月1日起,在我市龙城、王旗营、关上三个主要蔬菜批发市场试行市场准入。通过试行,起得初步成效,农业部每年对3个市场4—5次抽检,蔬菜农药残留综合超标率已由*年的13.33%下降到5.00%,降低了8.33个百分点。市场准入快速抽检合格率由*年的95.5%上升到99.0%,提升了3.5个百分点,入市交易的蔬菜合格率逐年上升。到*年全市累计无公害蔬菜认证基地达37.4万亩,45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无公害基地建设和“三品”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1.35万亩,比上年增加6万亩;有76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比上年增加31个;农残超标率为5.4%,与*年超标率30.84%相比,下降了25.44个百分点。*年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按照上级农业部门和*市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安排,认真落实专项整治的四个目标、三个重点、五项任务,细化措施,强化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七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100%纳入了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治理违规销售5种高毒农药的行为取得较大成效。据农业部对我市蔬菜的四次例行抽检,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5%、93%、95%,平均超标率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综合排名第13位,较*年上升两位,与*年超标率30.84%相比,下降了25.84个百分点。农业部两次监督抽检的合格率分别为:93.3%和93.8%。*年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体系,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体系人员素质和能力,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加强监测检验,保障消费安全;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工作步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部对我市蔬菜产品质量四次例行抽检,检测结果农残超标率分别为4%、6%、4%、3%,平均超标率4.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蔬菜产品质量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农残超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切实做好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工作,加强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定期对基地和市场的蔬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每月将检测结果报送相关部门,*年共抽样49692个,合格率98.97%。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工作的开展,对蔬菜产品质量的的控制起到了较大作用,为市场准入的推行打下了基础;继续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年全市共组织29家企业(单位),68个产品申报“三品”认证,截止*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1个,认定面积110.0278万亩,产量707.5015万吨,“三品”认证数28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124个,绿色食品认定数137个,有机农产品22个),“三品”认证总数及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占全省的20—25%。在做好“三品”认证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绿色食品续展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复查换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仪器设备等手段与承担的监管职责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重视力度还不够,认识有待加强;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检测能力弱,检测水平和检测手段有待提高,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3、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工作机制、自律机制等不完善,有待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

5、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较大难度。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从强化全程监管的实际需要出发,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间、部门内的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2、扩大宣传,加强培训。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关爱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氛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人员资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强无公害认证体系建设,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三品”认证体系,加强认证队伍资质和业务培训,建立一支资质齐全、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认证队伍。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仿造、违法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的行为。

4、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基础性工作,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标识规范、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田间生产档案、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管理等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和规范的产地准出检测制度。

5、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机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及批发市场监测检验网络体系,市设中心、县(市)区设站、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或专业经济组织和流通领域设检测点。市级争取取得省级计量资格认证和省农业行政主管授权,成为具有法定资质和社会权威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机构。市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指导县监测站开展检测业务;县检测站主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快速检验检测和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并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建立检测点,开展相应的检测检验工作,使自检与抽检真正结合起来,使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10

二、活动目的

以推进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为目标,增强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的信心,发挥消费引导生产和舆论监督作用,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彰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全生产示范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生产水平,确保世博期间供沪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应。

三、宣传主题

助上海世博会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活动内容及日程安排

(一)4月份,在我县县城主要街道挂宣传横幅,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镇(街道)至少挂一幅宣传横幅,同时在镇报或村报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与标语。

(二)4月份,通过农民信箱分四次向我县农民朋友们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语、法规、知识等。

(三)4月初,举办“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动员会。布置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宣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承诺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联名倡仪书;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四)4月初,全县农资打假联合执法行动。

(五)4月中下旬,举办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送放心农资下乡,将农民朋友们急需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送到家门口。

(六)4月1日-30日,请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五、有关要求

篇11

根据*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农[*]51号)的有关要求,为加强领导,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由镇政府办公室发文成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委员、副镇长任组长,农业办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经贸办、工商分局、农技中心、兽医站、质监站、各村委会等有关单位负责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有关重大行动。

二、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整治目标如期完成,我办制定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将整治工作细化到农药经营店专项整治;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果蔬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种养殖业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四个方面,并实行分工负责制,各项整治工作分别由镇农办、农技中心、兽医站的主要负责人负责跟踪落实。将本次专项行动与今年我镇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前阶段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查找不足及薄弱环节,重点进行落实整改。

三、做好摸底调查,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为更好地完成整治工作,我办对农产品领域开展全面调查,包括对农药经营店和全镇蔬菜种植户、水产养殖户进行一个全面摸底调查。据调查,目前我镇没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畜禽养殖场;只有一家农药经营店;48户蔬菜种植户,种植面积为40.64亩,分布在蒲溪村、西湖村和黄家山村;水产养殖户有3户,养殖面积合共77.4亩,全部在蒲溪村。

1、屠宰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兽医站检疫人员加大生猪“瘦肉精”检测力度,对进入屠场的生猪严格执行“天天检、车车检”制度,从11月12日至16日,我镇生猪屠宰环节“瘦肉精”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除了加大检测力度,还加强值班,落实生猪巡查检疫,对进场后的生猪实施每隔3小时巡查一次,并对生猪的健康状况做好记录。

2、农药经营店的专项整治

从11月12日至16日,我镇共出动执法人员8人次,到我镇唯一一家农药经营店检查,派发《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农药清单(22种)》给负责人,防止其违规销售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经检查,该农药店没有违法经营国家禁止销售的农药。同时向负责人发放了《农药店进货销售记录》,要求该店建立健全销售台帐,依法经营,共同营造良好的农药市场环境。

3、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篇12

二、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采集不全面

寿光市的生产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目前寿光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900家,但多数不符合规范化要求,存在检测率不高,包装标识不全等现象,且多以经销农资和蔬菜为目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管控比较松散。虽然寿光市建立了信息化采集系统,但是对生产者的信息采集还没有实现全覆盖。1.产地环境信息未列入信息采集范围。目前寿光市对产地环境的信息采集相对较少,尤其对工业三废、农业投入品等对环境的影响未实现相应的监测和管控。2.生产信息采集不全面。部分农户对国家有关农业投入品使用规定及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生产操作规范尚不十分清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意识较差,缺乏生产记录、包装标识、打造品牌的意识,而且包装标识不够规范。3.监管信息采集不全面。由于人员编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个别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收集。4.追溯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和商贩收购两种方式销售,销售方式比较分散,不易实现可追溯。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法迅速查出问题发生根源和事故责任人,不能及时排除隐患和有效控制事故蔓延。

(二)评估预警系统不完善

尽管寿光市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体系,在执法监管和检验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仍然没有形成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统一管理机制。1.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实践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由于寿光市农产品风险危害因子较多且不易全部收集,加之危害因子的评价背景资料不够详实完善,单一的预警理论和方法无法准确实现预警效果等诸多制约因素,所以,需要对影响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子进行长期的、综合的、专业的评估和研究,从而确定预警的阈值和预警的级别。2.专业风险预警人才匮乏。目前寿光市主要依靠“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预警,基层的专业风险评估人员缺乏,不能及时发现警情和分析研判,容易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对潜伏的危机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从而造成风险应对不力或滞后等被动情况。(三)应急反馈机制不健全寿光市在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警情和突发事件时,严格遵守《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快速地作出应急响应。但是事故应急体系和服务体系尚不十分健全。1.舆情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寿光市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情监控较少,对可疑的监测信息及舆情信息,未能及时地开展隐患排查和应对工作;对于一些不实信息,也不能够及时向社会澄清事实,消除群众消费恐慌。2.服务体系不健全。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主要以监管为主,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尚未充分发挥农技站、兽医站、林业站等站所的基层服务作用。

三、对我国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控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体系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范围。根据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及其发生的环节[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应包括5个方面的关键内容:(1)生产主体的基本信息。对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和散户等5种农产品生产主体[2],详细登记种养地址、种养规模、负责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等。(2)产地环境信息。需要采集关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业废弃物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影响及危害信息[3]。(3)生产过程信息。包括农业投入品信息、农事操作、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收获(屠宰或捕捞)过程的基本信息。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农(兽、渔)药、农作物种子、水产苗种、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兽医器械、植保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对于生产主体来说,需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台账。对于农资企业来说,需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台账。另外,生产过程中还应包括产地准出信息。(4)加工和包装环节是农产品原料经粗加工成为半成品、成品的过程,包装材料、加工过程、加工工艺、贮存条件和运输条件等均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4]。因此,还需采集加工、包装及运输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5)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包括农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中发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举报信息,以及媒体披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5]。(6)其他信息。主要包括公正性信息和认证信息。公正性信息主要指由政府部门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措施,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科普知识等;认证信息目前主要为“三品一标”等优质、品牌农产品认证信息。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机制。(1)组织机构及人员。就产地来说,需设立或指定一个专门的机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中心作为信息监管部门,下设市级、县区级、乡镇级和村级监测机构作为信息网点,每一网点为一个信息采集点。每个网点配备相对稳定的信息收集人员和监测队伍,形成从下而上的信息采集体系。(2)采集方法。信息采集人员定期采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风险信息,及时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中心[6]。信息采集的同时,要建立一个类似“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库[7],覆盖区域内所有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示范基地检测站,通过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市场销售全过程监控信息的采集,实现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全过程监控;集聚各检测中心的检测数据,实时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向政府部门、科研部门、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在部、省、市、县等各个层面的共享,为全面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数据支持[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体系信息分析研判体系是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的主要和核心环节,需要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咨询、分析、研究[9]。

1.分析研判专家团队。信息分析研判包括数据分析和专家研判两个部分。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至少包括管理部门的领导、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等。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和经验判断,制定预警分析方案和评估预测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科学、客观”的分析研判。2.分析研判方法和程序。首先利用统计学技术,将采集到的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撰写基础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告材料;然后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专家对信息开展深入的分析研判,确定观察对象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观察对象危险程度的综合分数;最后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线(阈值),对不同预警对象进行预测和推断,甄别出高危品种、高危地区、高危人群等[10]。3.信息分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分析研判过程中,一般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级分为:特别关注(I级)、高度关注(II级)、重点关注(III级)、密切关注(IV级)4个等级。

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行监督管理,通过宣传、培训、监督、检查、处罚等手段,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增强,生产者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技能得到提高。

(二)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0个以上;新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以上。

(三)农资批发零售市场100%纳入监管,杜绝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四)农产品例行抽检平均合格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药残留检出率较*年明显下降,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达到国家许可或规定的标准。

(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能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不同的群体,通过电视、广播、板报、墙报、宣传单、科技赶场、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生产技能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农广校、行政学院(校)等教育培训资源,适时开展对专业合作社、协会以及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产品营销人员的培训,增强和提高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安全生产技能。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认证

开展“三品”认证,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是已认证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严格监测、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二是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监管

1.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切实保护产地环境

禁止工矿企业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向农产品生产基地倾倒城市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

2.加强投入品市场检查,确保投入品质量合格

市、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季节,对农业投入品批发零售市场开展例行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区域的零散农资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销售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禁用农药行为和其他销售违禁、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确保我市农资市场无违禁、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出售。

3.加大例行抽检力度,扩大质量监控范围

市、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委托具有资质的农业质量检测机构扩大抽检范围,加大抽检频次,增加抽检参数,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的例行抽检力度,及时、全面掌控全市农产品质量状况。对各区县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要每月抽检一次;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已认证的53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农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每季度抽检1次;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灌溉水每半年抽检1次。

4.严格标识使用检查,规范标识使用管理

“三品”标识是安全农产品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存在冒用、套用、乱用“三品”标识欺骗消费者,严重影响“三品”标识的形象和信誉的现象,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三品”标识的专项检查,确保“三品”标识的规范使用,增强“三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查处力度,确保监管有效

市、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加大查处力度,依法从严查处;对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对造成危害或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对连续3次抽检不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其生产基地,要报请上级颁证部门取消认证证书。

市、区县农业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

(五)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

今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列入今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抽调得力骨干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细化方案,明确进度。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最急迫、最突出的问题和隐患,保证整治和执法年活动取得实效,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考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的要求,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培训、监督管理、例行检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区县也要按照要求,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

(二)加强监管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监管检测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