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提高农产品品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高农产品品质

篇1

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极为显著,但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也使得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对于农业持续性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突显,也使得农业目标发生了一定改变,我国农业开始朝向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在这背景下,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首先应明确生态环境改善必要性。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模式的必要性

1.1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实现农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同时还能便于打造绿色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创建绿色化农产品产业,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及市场认可度,切实提升农产品的需求量,为民众带来更多财富。

1.2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随着多起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国内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民众在选购时也会格外小心。在这种背景下,民众会更加倾向选购有机食品以及国外农业产品,这将对国内农产品造成直接冲击。而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农产品安全形象,提高民众对于国内食品安全的认可程度,为百姓提供更加高质的农产品。

1.3农业持续性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带动农业持续性发展,以往为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通常会运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方式虽然效果较为显著,但却会影响农作物周边环境,且长期使用也会增强害虫与病菌抗药性水平,会增加病害、虫害种类与治理难度,而通过生态化手段,可以在解决病虫害影响的同时,真正实现农业持续性发展模式,意义较为深远[1]。

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的方式方法

2.1降低化学药剂使用量

正是因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各地区应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一优势,要科学控制化学药剂使用量。应大力倡导生物式病虫害整理方式,通过运用天敌扑杀以及灯光扑杀等方式,有效缓解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要合理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浓度农药,要明确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2.2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现代研究学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式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效率却相对较低,产品开发工作与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研究人员对于市场的关注程度仍有待提高,部分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内存放,其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对于农产品市场以及生物农药等市场缺乏准确判断力,市场驾驭能力仍有待提升[2]。因此,企业与科研人员应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效配合模式,要及时了解与掌握市场动态,双方都应合理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研究人员要从企业获得市场动态信息,而企业应合理开发研究成果,保证产品开发效果,进而获得市场主动权,进而为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2.3实施生态化农作物种植

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过程中,也应加大对生态化农业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要从基本入手,实现农业种植的可循环式发展。2.3.1拓展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范围一方面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保护基础农田的同时,保证基础农田数量,并要优化农田基本质量;一方面,要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应通过农业机械补贴以及其他手段,让民众有能力、有意愿购买机械设备,确保机械化作业范围,促进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的落实,以便各项生态农业技术的顺利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农业信息平台,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监管农作物种植,有效降低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概率。2.3.2建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各地区要按照经济循环性发展理念,实施资源节约与开发工作同时性发展。要以农业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建设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真正做到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有效降低外部物质的投入数量,形成资源节约式生产方式,以实现生态化农作物种植模式[3]。2.3.3优化种植栽培模式农业部门应结合当地气候、土质条件,调查各种作物种植环境以及病虫害发病情况等内容,并通过优化植物栽培模式的方式,以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切实提升。一是改变播种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病虫害发病特点与时间的研究,适当调整植物种植时间,以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率的目的;二是要改善田间肥水管理方式,由于田间氮肥使用量、湿度以及温度等因素,都会对病虫害发病以及发病程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通过合理管理这些因素,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三是可以实施间作轮种,即轮作种植不同作物,例如可以轮作种植西瓜与小麦。2.3.4实施生防示范工程建立示范区域的目的,就是让农民通过实际种植示范,明确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种植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他们可以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之中[4]。在建设示范工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科学检测当地土质以及水质,并划定保护区域,改良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要组织性、有规划性处理示范工程各项工作,并要定期组织当地民众参观,以保证该种农业种植模式的顺利推广。2.3.5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虽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但只要合理运用与回收,也能在环境改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一是要科学开发沼气地区能源,合理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要对其进行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价值的最大限度开发;二是要合理挑选农业种植用具,尤其要严格挑选农膜,要以易降解、易回收为选择标准,切实消除白色污染;三是应提倡秸秆还田模式,要对秸秆进行食用菌培植与过腹还田处理,从源头开始改良农村生态环境。2.3.6完善土壤污染治理要加大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的治理新模式。当地政府应出台各项环保政策与措施,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与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并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同时要合理控制与监测农田污水水质,并要对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污染物对水源的影响。此外还要通过翻耕以及其他方式,清理污染土壤,要利用生物以及化学等工程,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3结语

通过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相关内容的介绍,明确了该项举措对于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各地区应认识到这种种植模式的优势,要按照绿色化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土壤治理、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等方式,真正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的优势发挥到农产品品质强化工作中,从而帮助当地民众建立起可循环式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保证当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秀兰.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5(9):86-93.

[2]黄国勤.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J].农学学报,2015(3):113-121.

篇2

近几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微生物农业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看,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工业型的农业,其主要通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实现的。微生物农业的广泛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微生物农业的含义

微生物农业也被称为白色农业。这种农业是一种工业化的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形成主要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使用各种高科技开发手段,对微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过程就是微生物农业过程。微生物农业可以将微生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微生物本身而言,其具有超强的繁殖生产能力,并通过工厂化处理,能够生产出人类及动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新型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发展系数较大,其属于高增值农业。

2.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这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病虫害问题,如果通过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将不利于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其具有很多优势,如: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等。目前我国应用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其值得广泛的推广,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

微生物还可以混配在化肥、微量元素、有机饲料中,从而形成了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从而使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了植物抗病虫的能力。

3.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微生物农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客观。在实际的微生物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将有机废物变废为宝,可以间接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微生物农业中,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将空气中的毒气及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干净,微生物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其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在农业粮食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对粮食的产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针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现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重要性。微生物农业的大力推广和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微生物农业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有效的提高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4.微生物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例

4.1简要介绍紫云英根瘤菌菌剂

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红花草,是重要的绿肥,饲料兼用作物。紫云英不仅能给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鲜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生产性能。因此,种植绿肥是一项必需的用地养地措施。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体腐解时对土壤氮素的激发量很大,在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维持农田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在提高紫云英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效优质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一方面在紫云英播种后能提高紫云英的产量,另外还能在土壤中形成多种有利菌株共生的良好根际生态环境,对水稻化肥利用率起到重要的效果。

4.2高效紫云英根瘤菌在选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紫云英根瘤菌的初筛:将粗筛出来的紫云英根瘤菌进行回接紫云英试验(水培法或沙培法)进行初筛,从播后结瘤时间、根瘤数、根瘤大小、根瘤颜色、植株含氮量和植株长势等指标筛选效果好的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根瘤菌的诱变育种:利用紫外诱变等生物诱变技术来选育出固氮效果更好、抗逆性更强的紫云英根瘤菌菌种。

4.3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

优培养基的筛选:利用摇瓶发酵、20L、200L自控发酵罐发酵,利用旋转组学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筛选各功能菌种生长所需的氮源、碳源、矿质营养、添加剂和诱导剂营养配方,确定促进菌体生长的营养成分和最佳复合培养基配方。

高效吸附载体及其灭菌技术研究:通过考察菌种在不同灭菌条件(巴氏灭菌法,高压湿热灭菌法和γ-射线灭菌法)下的不同载体(褐煤,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的存活时限以及载体中所含有的成分,将对菌体保存和对土壤的增肥及微生态作用等综合因素,确定载体最佳灭菌方法和最佳载体。

4.4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检测紫云英根瘤菌产品的应用效果和稳定性,研究制剂不同剂型、浓度、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以及环境因子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再反馈信息进一步研究和调整发酵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出高效、持效的生物有机肥料产品。

5.如何运用微生物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1合理帅选菌株和应用联合菌群。

在深入了解有关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根据用途把几种所用菌种进行恰当、巧妙组合,使其某种或几种性能从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复合或联合菌群发挥互惠、协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发生。

5.2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

发酵条件、工艺流程、合适的载体、剂型、粘着剂的发展,尤其是在产品保质期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5.3应用价值较高的微生物产品

有机物料腐熟剂(或称发酵剂)、根瘤菌剂、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区系、解毒、重茬等)、促生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其中根瘤菌剂作为微生物肥料中的一类重要品种,目前存在的根瘤菌剂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菌种的有效性低、接种后在种子上存活时间短、结瘤效果差、产品保质期短等问题未很好的解决。因此,这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开展相关的研究,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于接种根瘤菌剂还能有效降低和减轻豆科作物重茬的病害,根瘤菌剂在我国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在农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农药可以杀灭农作物在生产中的害虫和病菌,但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也使农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通过对这样问题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农业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2.从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1土壤的改良问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对产量的渴望,大量化学投入品的的滥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化性状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如:土壤不同程度的碱化或酸化、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通透性降低(板结)、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离子浓度增高、安全性下降等,致使土地质量下降。这一问题不解决,发展有机农业无从谈起。

2.2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的问题

安丘市委、市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将管好“药瓶子”、“肥袋子”当做大事来抓固然很好,但是农民种地为什么要施肥?为什么乱施肥料?为什么要施药?为什么乱施农药?不施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行不行等一些问题却反思的不多。就我市目前土地状况来看,想要改变农民把增加大量化学元素肥料投入、把反复喷施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做为增加蔬菜产量的途径是很难的。对土地贪婪索取,盲目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土壤破坏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引导农民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要想改变现状,必需让农民从眼盯产量向眼盯土地转变,必需让农民知道只有养地、护地,把土地变肥沃,才能生产出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才能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2.3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的问题

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目前,农民科技素质、科学种田水平较低,目光短浅、盲目追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农民种出来的,带有肥残、药残的不安全农产品也是农民种出来的。”,大多数农民生产出带有肥残、药残的农产品,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处于无奈或知识水平不高,不懂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而造成的。政府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引导农民走有机农业的发展路子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解决存在问题,发展有机农业

从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入手是必然趋势,也是根本所在

(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繁衍生存条件,对加速土壤养分生物降解过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接受、易推广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投入量过少、施肥不平衡、化学投入品滥用是造成我市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和化肥的施用影响很大。原因在于:首先,有机质含有作物所需的全部养分,虽然含量低但是却是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有机质,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多,种植作物就可获得稳产、高产。其次,有机质本身所含物质以及在微生物作用下所产生的维生素和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作物呼吸,提高作物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少用或不用化学肥料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高产的保障。第三,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胶结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土壤吸热能力强,土壤松紧度就适宜,不板结,土壤肥力就高。第四,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土壤中大部分养分都是在有机质的作用下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才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试验证明一份有机质能吸收五份水分,所以说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的根本。第五,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对土壤改良作用重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有益微生物生存的先决条件,只有有益微生物的大量存在,才能保证土壤肥力具有较高水平,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全面的养分;才能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固有养分的流失;才能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所以大量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才是发展有机农业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3)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是减轻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农药的使用量决定于病虫害发生程度,而病虫害发生程度又决定于作物的生长状况,作物的生长状况很大程度决定于土壤性状。只有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改善土壤性状,才能使作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才能使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用药量自然就少,污染程度就低。另一方面,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改变土壤环境,同样可以减轻病虫危害。再者,农作物病害90%以上并不是由有害生物引起,而是由环境不良、土壤养分不平衡造成,只有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改善环境条件、平衡土壤养分、缓冲土壤离子浓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作物病害,降低农药使用量。

4.我市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

(1)安丘市委、市府高度重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为我市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政治条件。为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巩固已有成果,自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计划”,这些措施为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许多地方如:柘山、吾山、石埠子部分村庄,多集中在丘岭、山区,农民具有传统的种植习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农民在土地利用上、有着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保持、农牧结合等方面丰富的经验。有机农业又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现在我们只要科学指导、政策扶持、正确引导,农民转变高化学品投入耕作习惯,回归传统种植还是易接受的。

(3)安丘是一个农业大市和农产品出口强市,是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蜜桃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全市有250种农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38种蔬菜、84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分别有68种和5种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安丘大姜、柘山花生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种植基地多、面积大,既有被确定的山东省首批12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25个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种植集约化程度高,对发展有机农业渴望值高,对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5.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之我见

(1)首先要加强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意识;整合技术力量,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好处和正确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的方法。

篇4

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力推进,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2 吉林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现状

吉林省自1990年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以来,吉林省相继于2003年、2007年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工作。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785个,有机农产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2009年,全省“三品”产量达到3340万t,实现产值4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带动农户278万户。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既是是长期性的工作,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性的工作。目前,“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覆盖了60个县(市、区),能够独立承担产品认证、生产监控、证后监督工作。但是,还有部分县(市、区)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职能职责不明确,监管长效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管实效性不强。应及早确立并理顺“三品一标”基层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监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管职能并落实工作职责。

3.2 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明确授权

篇5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9-1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明确农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是各级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当前,由于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致使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畜产品疫病较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也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1 加强政府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各业、卫生、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农产品安全卫生,农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农产品标签标志,肥料质量,农药兽药安全及使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都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应划清职责,明确目标,协同管理,从偏重管理向管理与技术服务转变。应加大对农业保险项目、科研与检验、农业发展及与贸易有关的项目、运作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投入,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一体化运营,推行HACCP体系认证。根据国际植物保护公约、WYO协议的要求,制定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鼓励通过国际化公平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2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各级农业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组织保障。现在市、区都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乡镇一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市区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各级都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农产品生产基地、村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作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3 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重点加大农药、肥料和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连锁经营、企业直销、技物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供等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选择1―2种适合当地的模式进行推广,构建起放心农资经营网络,提高放心农资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强有力地打压假劣农资生存空间,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农资特别是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尤其对禁用农药的名单、限用农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技术等要大力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在所有作物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六六粉、林丹粉),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1605),久效磷,磷胺。在蔬菜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甲拌磷(3911),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包括三羟基克百威),涕灭威(包括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水胺硫磷,乐果,氧化乐果,氟虫腈。

4 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工商、质监、商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配合,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制度的衔接。工作中,准确把握定位,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能,重点抓好农产品上市前的包装和标识,依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开展监督检查。

5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针对监测中心专业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不够,专业技能不强,特别是掌握高、精、尖检测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长远需要的实际情况。监测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研讨班、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组织检验人员到设备先进、技术能力强的地方学习检测技术和方法,加大对检测人员的能力培训和技术考核力度。

6 积极工作,争取支持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农业质检机构的职责,是一项公益型、基础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监测中心在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完善、修正 “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做好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