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提高农产品品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高农产品品质

篇1

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极为显著,但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也使得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对于农业持续性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突显,也使得农业目标发生了一定改变,我国农业开始朝向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在这背景下,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首先应明确生态环境改善必要性。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模式的必要性

1.1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能实现农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同时还能便于打造绿色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创建绿色化农产品产业,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及市场认可度,切实提升农产品的需求量,为民众带来更多财富。

1.2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随着多起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国内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民众在选购时也会格外小心。在这种背景下,民众会更加倾向选购有机食品以及国外农业产品,这将对国内农产品造成直接冲击。而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改善农产品安全形象,提高民众对于国内食品安全的认可程度,为百姓提供更加高质的农产品。

1.3农业持续性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带动农业持续性发展,以往为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农民通常会运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方式虽然效果较为显著,但却会影响农作物周边环境,且长期使用也会增强害虫与病菌抗药性水平,会增加病害、虫害种类与治理难度,而通过生态化手段,可以在解决病虫害影响的同时,真正实现农业持续性发展模式,意义较为深远[1]。

2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品质的方式方法

2.1降低化学药剂使用量

正是因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各地区应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一优势,要科学控制化学药剂使用量。应大力倡导生物式病虫害整理方式,通过运用天敌扑杀以及灯光扑杀等方式,有效缓解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要合理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浓度农药,要明确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2.2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效率

现代研究学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式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但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效率却相对较低,产品开发工作与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研究人员对于市场的关注程度仍有待提高,部分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内存放,其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对于农产品市场以及生物农药等市场缺乏准确判断力,市场驾驭能力仍有待提升[2]。因此,企业与科研人员应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效配合模式,要及时了解与掌握市场动态,双方都应合理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研究人员要从企业获得市场动态信息,而企业应合理开发研究成果,保证产品开发效果,进而获得市场主动权,进而为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2.3实施生态化农作物种植

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过程中,也应加大对生态化农业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要从基本入手,实现农业种植的可循环式发展。2.3.1拓展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范围一方面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保护基础农田的同时,保证基础农田数量,并要优化农田基本质量;一方面,要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应通过农业机械补贴以及其他手段,让民众有能力、有意愿购买机械设备,确保机械化作业范围,促进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的落实,以便各项生态农业技术的顺利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农业信息平台,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监管农作物种植,有效降低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概率。2.3.2建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点各地区要按照经济循环性发展理念,实施资源节约与开发工作同时性发展。要以农业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建设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真正做到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有效降低外部物质的投入数量,形成资源节约式生产方式,以实现生态化农作物种植模式[3]。2.3.3优化种植栽培模式农业部门应结合当地气候、土质条件,调查各种作物种植环境以及病虫害发病情况等内容,并通过优化植物栽培模式的方式,以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切实提升。一是改变播种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病虫害发病特点与时间的研究,适当调整植物种植时间,以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率的目的;二是要改善田间肥水管理方式,由于田间氮肥使用量、湿度以及温度等因素,都会对病虫害发病以及发病程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通过合理管理这些因素,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三是可以实施间作轮种,即轮作种植不同作物,例如可以轮作种植西瓜与小麦。2.3.4实施生防示范工程建立示范区域的目的,就是让农民通过实际种植示范,明确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种植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他们可以真正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之中[4]。在建设示范工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科学检测当地土质以及水质,并划定保护区域,改良区域内部生态环境,要组织性、有规划性处理示范工程各项工作,并要定期组织当地民众参观,以保证该种农业种植模式的顺利推广。2.3.5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虽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但只要合理运用与回收,也能在环境改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要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一是要科学开发沼气地区能源,合理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要对其进行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实现对资源价值的最大限度开发;二是要合理挑选农业种植用具,尤其要严格挑选农膜,要以易降解、易回收为选择标准,切实消除白色污染;三是应提倡秸秆还田模式,要对秸秆进行食用菌培植与过腹还田处理,从源头开始改良农村生态环境。2.3.6完善土壤污染治理要加大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的治理新模式。当地政府应出台各项环保政策与措施,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与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并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同时要合理控制与监测农田污水水质,并要对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污染物对水源的影响。此外还要通过翻耕以及其他方式,清理污染土壤,要利用生物以及化学等工程,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3结语

通过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相关内容的介绍,明确了该项举措对于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各地区应认识到这种种植模式的优势,要按照绿色化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土壤治理、妥善处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等方式,真正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的优势发挥到农产品品质强化工作中,从而帮助当地民众建立起可循环式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保证当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秀兰.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5(9):86-93.

[2]黄国勤.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发展[J].农学学报,2015(3):113-121.

篇2

近几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微生物农业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看,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工业型的农业,其主要通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实现的。微生物农业的广泛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微生物农业的含义

微生物农业也被称为白色农业。这种农业是一种工业化的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形成主要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使用各种高科技开发手段,对微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过程就是微生物农业过程。微生物农业可以将微生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微生物本身而言,其具有超强的繁殖生产能力,并通过工厂化处理,能够生产出人类及动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新型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发展系数较大,其属于高增值农业。

2.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这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病虫害问题,如果通过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将不利于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其具有很多优势,如: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等。目前我国应用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其值得广泛的推广,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

微生物还可以混配在化肥、微量元素、有机饲料中,从而形成了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从而使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了植物抗病虫的能力。

3.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微生物农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客观。在实际的微生物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将有机废物变废为宝,可以间接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微生物农业中,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将空气中的毒气及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干净,微生物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其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在农业粮食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对粮食的产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针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现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重要性。微生物农业的大力推广和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微生物农业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有效的提高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4.微生物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例

4.1简要介绍紫云英根瘤菌菌剂

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红花草,是重要的绿肥,饲料兼用作物。紫云英不仅能给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鲜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生产性能。因此,种植绿肥是一项必需的用地养地措施。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体腐解时对土壤氮素的激发量很大,在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维持农田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在提高紫云英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效优质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一方面在紫云英播种后能提高紫云英的产量,另外还能在土壤中形成多种有利菌株共生的良好根际生态环境,对水稻化肥利用率起到重要的效果。

4.2高效紫云英根瘤菌在选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紫云英根瘤菌的初筛:将粗筛出来的紫云英根瘤菌进行回接紫云英试验(水培法或沙培法)进行初筛,从播后结瘤时间、根瘤数、根瘤大小、根瘤颜色、植株含氮量和植株长势等指标筛选效果好的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根瘤菌的诱变育种:利用紫外诱变等生物诱变技术来选育出固氮效果更好、抗逆性更强的紫云英根瘤菌菌种。

4.3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

优培养基的筛选:利用摇瓶发酵、20L、200L自控发酵罐发酵,利用旋转组学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筛选各功能菌种生长所需的氮源、碳源、矿质营养、添加剂和诱导剂营养配方,确定促进菌体生长的营养成分和最佳复合培养基配方。

高效吸附载体及其灭菌技术研究:通过考察菌种在不同灭菌条件(巴氏灭菌法,高压湿热灭菌法和γ-射线灭菌法)下的不同载体(褐煤,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的存活时限以及载体中所含有的成分,将对菌体保存和对土壤的增肥及微生态作用等综合因素,确定载体最佳灭菌方法和最佳载体。

4.4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检测紫云英根瘤菌产品的应用效果和稳定性,研究制剂不同剂型、浓度、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以及环境因子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再反馈信息进一步研究和调整发酵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出高效、持效的生物有机肥料产品。

5.如何运用微生物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1合理帅选菌株和应用联合菌群。

在深入了解有关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根据用途把几种所用菌种进行恰当、巧妙组合,使其某种或几种性能从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复合或联合菌群发挥互惠、协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发生。

5.2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

发酵条件、工艺流程、合适的载体、剂型、粘着剂的发展,尤其是在产品保质期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5.3应用价值较高的微生物产品

有机物料腐熟剂(或称发酵剂)、根瘤菌剂、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区系、解毒、重茬等)、促生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其中根瘤菌剂作为微生物肥料中的一类重要品种,目前存在的根瘤菌剂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菌种的有效性低、接种后在种子上存活时间短、结瘤效果差、产品保质期短等问题未很好的解决。因此,这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开展相关的研究,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于接种根瘤菌剂还能有效降低和减轻豆科作物重茬的病害,根瘤菌剂在我国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在农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农药可以杀灭农作物在生产中的害虫和病菌,但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也使农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通过对这样问题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农业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2.从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1土壤的改良问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对产量的渴望,大量化学投入品的的滥用,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理化性状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如:土壤不同程度的碱化或酸化、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通透性降低(板结)、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离子浓度增高、安全性下降等,致使土地质量下降。这一问题不解决,发展有机农业无从谈起。

2.2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的问题

安丘市委、市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将管好“药瓶子”、“肥袋子”当做大事来抓固然很好,但是农民种地为什么要施肥?为什么乱施肥料?为什么要施药?为什么乱施农药?不施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行不行等一些问题却反思的不多。就我市目前土地状况来看,想要改变农民把增加大量化学元素肥料投入、把反复喷施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做为增加蔬菜产量的途径是很难的。对土地贪婪索取,盲目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土壤破坏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引导农民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要想改变现状,必需让农民从眼盯产量向眼盯土地转变,必需让农民知道只有养地、护地,把土地变肥沃,才能生产出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才能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2.3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的问题

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目前,农民科技素质、科学种田水平较低,目光短浅、盲目追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农民种出来的,带有肥残、药残的不安全农产品也是农民种出来的。”,大多数农民生产出带有肥残、药残的农产品,并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处于无奈或知识水平不高,不懂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而造成的。政府帮助农民提高科技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引导农民走有机农业的发展路子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解决存在问题,发展有机农业

从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入手是必然趋势,也是根本所在

(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繁衍生存条件,对加速土壤养分生物降解过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接受、易推广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投入量过少、施肥不平衡、化学投入品滥用是造成我市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2)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和化肥的施用影响很大。原因在于:首先,有机质含有作物所需的全部养分,虽然含量低但是却是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机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有机质,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多,种植作物就可获得稳产、高产。其次,有机质本身所含物质以及在微生物作用下所产生的维生素和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作物呼吸,提高作物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少用或不用化学肥料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高产的保障。第三,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主要胶结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土壤吸热能力强,土壤松紧度就适宜,不板结,土壤肥力就高。第四,土壤有机质属于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土壤中大部分养分都是在有机质的作用下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才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试验证明一份有机质能吸收五份水分,所以说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的根本。第五,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对土壤改良作用重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有益微生物生存的先决条件,只有有益微生物的大量存在,才能保证土壤肥力具有较高水平,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全面的养分;才能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固有养分的流失;才能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所以大量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才是发展有机农业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3)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是减轻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的有效途径。农药的使用量决定于病虫害发生程度,而病虫害发生程度又决定于作物的生长状况,作物的生长状况很大程度决定于土壤性状。只有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改善土壤性状,才能使作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才能使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轻,用药量自然就少,污染程度就低。另一方面,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改变土壤环境,同样可以减轻病虫危害。再者,农作物病害90%以上并不是由有害生物引起,而是由环境不良、土壤养分不平衡造成,只有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改善环境条件、平衡土壤养分、缓冲土壤离子浓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作物病害,降低农药使用量。

4.我市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

(1)安丘市委、市府高度重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为我市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政治条件。为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工作,巩固已有成果,自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计划”,这些措施为发展有机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许多地方如:柘山、吾山、石埠子部分村庄,多集中在丘岭、山区,农民具有传统的种植习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农民在土地利用上、有着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保持、农牧结合等方面丰富的经验。有机农业又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现在我们只要科学指导、政策扶持、正确引导,农民转变高化学品投入耕作习惯,回归传统种植还是易接受的。

(3)安丘是一个农业大市和农产品出口强市,是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蜜桃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全市有250种农产品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38种蔬菜、84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分别有68种和5种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安丘大姜、柘山花生被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种植基地多、面积大,既有被确定的山东省首批12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25个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种植集约化程度高,对发展有机农业渴望值高,对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5.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之我见

(1)首先要加强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意识;整合技术力量,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好处和正确使用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的方法。

篇4

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条款的贯彻落实,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力推进,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2 吉林省“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现状

吉林省自1990年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以来,吉林省相继于2003年、2007年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工作。目前,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785个,有机农产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8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2009年,全省“三品”产量达到3340万t,实现产值4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8亿元,带动农户278万户。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三品一标”认证后监管既是是长期性的工作,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性的工作。目前,“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覆盖了60个县(市、区),能够独立承担产品认证、生产监控、证后监督工作。但是,还有部分县(市、区)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职能职责不明确,监管长效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管实效性不强。应及早确立并理顺“三品一标”基层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监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管职能并落实工作职责。

3.2 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明确授权

篇5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9-1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明确农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是各级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当前,由于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致使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畜产品疫病较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也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1 加强政府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各业、卫生、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农产品安全卫生,农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农产品标签标志,肥料质量,农药兽药安全及使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都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应划清职责,明确目标,协同管理,从偏重管理向管理与技术服务转变。应加大对农业保险项目、科研与检验、农业发展及与贸易有关的项目、运作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投入,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一体化运营,推行HACCP体系认证。根据国际植物保护公约、WYO协议的要求,制定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鼓励通过国际化公平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2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各级农业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组织保障。现在市、区都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乡镇一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市区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各级都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农产品生产基地、村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作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3 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重点加大农药、肥料和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连锁经营、企业直销、技物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供等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选择1―2种适合当地的模式进行推广,构建起放心农资经营网络,提高放心农资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强有力地打压假劣农资生存空间,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农资特别是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尤其对禁用农药的名单、限用农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技术等要大力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在所有作物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六六粉、林丹粉),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1605),久效磷,磷胺。在蔬菜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甲拌磷(3911),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包括三羟基克百威),涕灭威(包括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水胺硫磷,乐果,氧化乐果,氟虫腈。

4 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工商、质监、商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配合,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制度的衔接。工作中,准确把握定位,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能,重点抓好农产品上市前的包装和标识,依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开展监督检查。

5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针对监测中心专业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不够,专业技能不强,特别是掌握高、精、尖检测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长远需要的实际情况。监测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研讨班、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组织检验人员到设备先进、技术能力强的地方学习检测技术和方法,加大对检测人员的能力培训和技术考核力度。

6 积极工作,争取支持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农业质检机构的职责,是一项公益型、基础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监测中心在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完善、修正 “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做好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篇6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32-1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逐渐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农产品。自2001年4月26日农业部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极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存在很多问题,“三废”排放造成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非法添加、滥用药物、农药残留超标等个别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群众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而农业标准化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得到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农民按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2 加强农产品产地管理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就是农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农产品生产产地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等要符合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要求;对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要加强监管,严禁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气、废水、固体废物;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机制,设立监测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预警。

3 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

3.1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治理力度

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第一道关口。一是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积极协调工商、质检、供销等部门,认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积极开展农资市场检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技术,严禁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和高残留农药。

3.2 加强农产品生产者的管理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3.3 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准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包括:有“三品”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的,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有各级政府认可的检验合格证、产地证、卫生检疫合格证、安全检测合格证的可销售(进行抽检),对于非认证基地、无证书的,要进行现场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4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以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主,县、乡镇、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检测实验室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根据各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所承担的检测任务和能力,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检测实验室及办公用房,配置相应的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

3.5 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能力。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记录情况、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农产品基地现场和农业投入品及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等“三剂”使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严重的依法处理。同时,加强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篇7

积极谋划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起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新支持建设部、省、市、县四级质检体系项目388个;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国家职业标准,探索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

2.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不断强化

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打假6个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联合九个部门开展全国农资打假行动,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68亿元,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16起,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

3.突发问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强化

新修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处置预警机制,以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实行全天候舆情动态监测,开通“12313”短彩信平台系统,建立部、省两级信息全天候互通机制。开展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

4.风险评估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强化

新增补23个技术性机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已启动农产品主产区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规划建设工作。对9大类食用农产品中的10大风险隐患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对150个大中城市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开展了全年4次的例行监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监督抽查和地方监督抽查。

篇8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要求,围绕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坚持标本兼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监管目标

(一)种植业初级产品源头监管

1、制定和完善主导产业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这些主要农作物有:柑桔、葡萄、西瓜、西红柿、空心菜、小白菜、真姬菇、竹荪、姬松茸、茶树等。与此同时,还要将这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转化编印成栽培历张贴于各主产村。

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抓2~3个作物连片(或相对集中)5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乡镇具体任务见附表1)。

3、加强生产基地源头巡查与抽检

一要加强余坊等城区、城郊蔬菜基地巡查,督促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开展自查自检活动,同时不定期抽检12批次,每次6~10个有代表性样品,全年抽检100个样品以上。

二要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产季上市前检测,特别是夏秋季节叶菜类、豆类产品,如空心菜、小白菜等要加密检测次数,每10天抽检1次,每批次不少于3个样品)。

三要加强地标产品上市前检测,每个产品抽检3个基地,每个基地抽5个样品,其中申请用标企业的生产基地全部为必检单位。

四要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柑桔)基地上市前检测,对蜜桔、芦柑、甜橙、柚类等四个品类,分鲜果和保鲜果,在上市前进行抽检,每个品类抽检5个果园或5户,每个果园或农户抽5个样品,确保抽检覆盖面大,抽检样品有较高代表性。

(二)农产品市场监管

1、督促并指导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好农产品准入关,建立农残检测制度。

2、督促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并开展日常的检测工作。

3、每月对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顺心菜市场巡查1次以上,了解市场销售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情况,同时随机抽检当季主要上市品种,每次不少于6个样品,全年抽检72个以上样品,每次选择蔬菜、水果等摊位3户以上。

(三)农资市场监管

1、在全县范围内,杜绝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确保无重大农残事件发生。

2、将县境内农药经营店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全年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10批次以上,严厉打击假劣违禁农资产品流入市场,流入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3、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构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网络。

4、加强农药监督管理,重点抽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农药产品质量、农药标签是否符合要求。

四、落实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营造社会氛围。农业局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各相关牵头站、办、大队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提高工作人员认识,增强服务的责任意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内容和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细化监管方案,及时反馈信息。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细化监管方案,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年3月开始,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每月10日和25日前向局、绿办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再由绿办综合汇总报送市农业局和县政府食安办。

篇9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23-03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设立于2002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国家示范校建设、2010年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培养机制,努力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逐步成为了学校综合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

一、高职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一)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学校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下,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链条和岗位群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研,不断总结提升,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得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能真实反映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通过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能达到未来岗位需要,实现顺利就业[1]。

(二)课程体系开发步骤

课程体系开发按着“源于企业,终于企业“的理念,以确保课程体系构建方向的准确性和课程内容的有效性。课程体系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针对区域农产品企业进行调研,确立学生就业岗位群;从分析岗位群入手,收集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单元进行解构、分类和合并,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群;将典型工作任务加载于适当载体(各种农产品)上;一类农产品形成一门课程;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有关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建立必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条件及措施;开展课程的试点工作;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不足之处。

(三)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在大量的农产品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严格遵循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方法,将农产品质量检测课程体系的开发具体归纳为“四分析、一体系、一标准、一对接”[2]。四分析为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一体系是指理论与实践一体,形成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标准,即按照课程的系统开发理念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一对接是指新的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工种对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力求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全程检测,构建出“行企融合,双线并行”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3]。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详见图1。

二、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组织

好的课程组织形式能够更有效地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组织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要规划整个课程教学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设计方案(资讯、策划、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以及课程中每一模块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组成;在微观层面,要规划课程的每一教学模块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中,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二)教材建设

在目前的高职教材中,存在着与岗位对接不明显、与真实企业工作任务对接不明显、与职业标准对接不明显、与企业的检测程序对接不明显、教材难易程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高职教材只有将学科体系教材的优点、企业工作任务的特点有机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为重点,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终点,体现高职教学的就业教育本质。

在农产品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中,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总结分析,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职业标准要求。最终从知识和技能(教材内容)角度,将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分为:技术操作能力和化验室管理能力。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初、中、高级技工及技师能力要求,对知识和技能难易度有意识地进行序化,并将两种能力进行糅合,形成“双能力糅合,四层次(初级化验员、中级化验员、高级化验员、技师)递进”的教材开发模型,如图2所示。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摸索出了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网络资源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微生物检测》课程的网络资源库结构为例,该课程主要包含5个平台,即基本信息平台、课程资源平台、课程测试与评价平台、互动交流平台、课程直播平台。课程基本信息平台包括:课程简介、授课模式、考核模式、课程特色、师资队伍、课程标准、实训基地(校内 校外)等模块。课程资源平台包括:网络教材、课件、教案、动画、图片、视频、概念库、图表库、职业标准库、资料下载、趣味文献、技能考评、书目库、相关链接、教学案例等内容。课程测试与评价平台要求在线作答,试题在题库中随机选取,每套题为20道题,每题5分,30分钟内完成,用于单元测试和阶段测试。互动交流平台设置网络留言和在线交流、作业指导等功能。课程直播平台主要功能是适时跟踪课程进展、实时采集课程图片和录像、展示学生作品等,包括课程图片、课程录像、学生作品三个版块。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课程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师资建设、基地管理、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将社会资源逐步融入课程和课堂,把专业知识逐步传输给学生,并以课程质量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几年,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逐步理清了产业、行业、企业和专业的关系,开发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专业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7):42-45.

[2]胡克伟,郝生宏,刘翠华,等.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行企融合、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3-35.

[3]姜平.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24-25.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O Sheng-hong

篇10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59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距离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对气象的依赖程度还是相当大的。农业的防灾、减灾目前仍是薄弱环节,因此,我省气象部门的为农服务显得非常重要,而作为气象影视则是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因此,怎样利用气象影视节目把气象信息及时快捷的传达给农民朋友,并且有效的指导他们预防灾害性天气、气候带来的影响,使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更加顺利,真正达到让气象服务走进农民的心里,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气象影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为农服务气象影视节目的现状和不足

我省吉视乡村频道自2001年7月开播以来,先后有许多档非常丰富的、深受广大观众认可喜爱的农业类节目,如《乡村导视》、《乡村大戏台》、《乡村聚焦》、《乡村四季》等。《乡村气象站》则是该频道一档气象影视服务节目。对于我省唯一的一档为农服务的气象影视节目,得到了广大观众和电视媒体的充分肯定和重视。但对于气象为农服务节目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1农事播报不够专业

目前吉视乡村频道《乡村气象站》是我省唯一一档农业气象服务类节目,制作这档节目的工作人员少,且其他农业、气象专业人员更少,不能深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农牧业的实际情况。所以造成了农业气象节目的农时农事提醒的专业性不够。

1.2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乡村气象站》天气预报节目,由于栏目组人员不足,只能是单纯依靠主持人播报表现形式完成每天的节目,缺少与其相配合农事活动视频画面、图表、动画等,只有在互联网下载的图片及滚屏提示语和后面每个广告版面的10个地级市的72小时天气预报。缺少季节性、地域性及有针对性的农牧业专业为农气象服务,如灾害预警、土壤干湿度监测、春播秋收气象服务、病虫害防治等气象服务。这样造成农业气象节目表现形式单一,预报及主持人播报内容不够精细,不能提高收视率,降低经济效益的后果。

2提高为农服务节目质量,更好服务“三农”

2.1加强对农时农事的气象服务

节目编导针对我省气象服务中心提供不同地域气象数据的应用分析,对每天的天气变化对农事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让主持人有针对性进行播报,如有突发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给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例如在春播时期,对于吉林省各地区的农作物来说,无论是温度、湿度、土壤解冻、土壤墒情等条件下,主持人与气象农业专家进行分析沟通后,给广大的农民朋友提出指导建议,使农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2加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气象服务

在一年四季里,随着季节的变化,农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也有不同的变化。《乡村气象站》节目可以根据农作物的不同时期的变化,专门制作有关农作物在不同时期可能遇到的灾害及预防,如灾害性天气、病虫害等。

2.3加强对农业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及修养也不断提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许多农民已经从重体力的农活解放出来,用上了电脑,手机客户端,开网店卖自家生产的农产品,而《乡村气象站》节目也应与时俱进,让农民朋友了解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主持人对电视观众讲述农业气象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农民对灾害性天气、气候及病虫害等的应急处理能力。

2.4创新气象为农服务节目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农业类气象节目分三种:一是每天播天气预报节目;二是农业气象专题节目;三是气象频道农业气象服务节目。我们要拓宽视野创新为农节目的表现形式,可取其所长,避己所短,把其它节目的优点借鉴过来,丰富我省的农业气象节目。如四川省的《气象乐活帮》节目中将气象专家卡通形象借鉴过来,进行专家与主持人的互动;黑龙江的《农气帮女郎》节目中用了快板书的形式解说病虫害的口诀等。

2.5加强对气象为农节目人员的培养

打造一档优秀的为农服务气象节目需要有一个优秀的节目创作团队,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有打造王牌主持人的意识,主持人不仅具有主持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农业、气象专业知识;二是节目的编导必须有编导专业技能,而且加强对气象知识、农业知识学习,努力做一个综合性复合人才;三是要有制作技术水平高的制作人才,编导要求制作什么动画,就能按照其意图完成。

篇11

一是标准制(修)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二是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止2012年底,国家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目前,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三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按照省标准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内的7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组建以来,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2012年,有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

六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实施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供销联社、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衽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首先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再次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

四是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三、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二是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三是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五是农村生产经营规模与标准化推广不适应 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既使农民接受了标准化技术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也很难做到持续,这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今后全面推进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篇12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轻教学”导致难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对课堂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产生课堂知识灌输为主教学实施。据研究调查发现,美国研究型教师工作时间用于教学与指导学生的占56%,研究占24。6%。而在我国56所研究生院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投入时间仅占25.9%,教师第一偏好或喜欢的事物是:研究65%,教学24.8%。这个情形在高职院校也同样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职称晋升与学术成果、出版成果与直接相关,与教师资金薪酬直接相联,而不是教学业绩,相对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时权重不高,要求不高,只要达到及格线就可以。

(二)轻视素养提升疲软容易改革无法得到深入

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各高校研究生学院毕业,直接进入到教??岗位,相应缺乏企业基层营销实际操作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从实务角度去指导学生,也无法解决学生提出的实际操作问题,因而课堂教学往往会采用比较保守的教学方法,讲理论、讲理念,围绕理论来分析案例。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信息,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究,这不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传统化容易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教师教学改革受到学生主观思想与学习习惯制约,学生主观上不愿意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多年来已形成被灌输、被接收为主的信息传播为主的讲授法教学模式。教师教改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学生一般表现出不愿意配合、不参与、积极性较低的态度,他们害怕改变方法打破固有的学习方式,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教师好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愿望,都难以实现。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一)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打造合格教师队伍。从学院的层面来看,要做好顶层设计,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教师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职称评审、收入分配紧密挂钩,从制度层面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利局面。一是要选好人选对人。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招聘模式,要选择有企业锻炼经历同时有扎实的理论水平作为招聘对象。不光从高校找,也可以从企业找、社会找,广开途径选拔人才。二要会用人能用人。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主动进行校企对接,在教学研究、项目合作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来检验教师的岗位技能水平。

(二)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1.演说能力

营销课程主要能力培养目标提出营销从业人员的逻辑分析与语言表达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要加强训练。在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时,会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手段,教学中要精讲多练,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要多多表达自己看法、想法。相互比较,相互竞争是90后大学生的本性,“有人表达比我好,我要做得比他好”这种竞争心理,成为学生主动说的动力之一。主题内容和课堂案例分析中有意让学生“说”、“辩”、“问”,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难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不解。课堂说的过程中,主要是口头语言与人际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他们自己说的越多,自身能得到更大的提升,不对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提示。往往学生讲比教师讲更能抓住学生的听觉,更能入他们的耳,更能得到启发和帮助。

2.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始终要求大部分学生全面参与其中,通过小组与团队协作方式,通过主讲人不重复的任务规则,尽可能每人都承担主汇报。通过团队和个人动手动脑动脚实践,向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知识内化,逐步成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之一,逐步培养职场中的信息传播与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工作初期更好适应职场工作模式。教学效果持久,不但体现了知识掌握与应用中,而且体现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改变上,持续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3.合作意识

课程要求设置学习小组,以模拟公司形式存在,每次完成项目与任务以团队小组整体为单位落实。学员竞选出团队负责人,由其招聘员工并分配职责和任务,由负责人为负责制的团队形成。任务成绩就是团队每人成绩,因而团队中每人必须强强合作,强弱合作,优势互补,将每个成员的优势与任务结合,负责人要有识人能力,协调能力,队员要有服从、配合与协助精神。任务有难有易,能力有高有低,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共同进退,才能在班级竞争中亮出好成绩,因而每个成员是“不待扬鞭奋自蹄”,落后就要挨打的集体荣誉感,如此职业素质中的团队协作,共同努力的精神逐步渗透到每个人头脑中,行动中,一直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时期。

(三)注重课堂设计,实施兴趣导向教学

篇13

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这项工作看作是利国惠民的民生大事,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办公室,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方案,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万元的食品安全专项经费,保证了全区人民吃上放心食品。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政府(办事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纵横有序、组织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网络。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区委、区政府正确研究判断形势,及时调整工作导向,在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浑江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的执法力度。同时,在农业局农业信息科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职能,做到了行政监管、检测服务、综合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全面提升了浑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强化站所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全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后,区委、区政府及时组织农牧局、财政局、发改局、编办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结合浑江区实际,制定出浑江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队伍、设施、机制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2011年底,经农牧局请示,区委常委会讨论,确定把农产品乡镇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即在镇(街)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实行“一个机制,两块牌子”联合建设。确定2名工作人员具体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工作设施,由一名站长负责,人员由农业局系统内部调整。通过上述机构整合,不仅实现了有检验人员,有检验设备,有能力干事的新工作格局,不仅捋顺了关系还解决了检测中心运行经费紧张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六个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已全部挂牌成立。结合全省的冬春农民科技大培训活动,重点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作物的病虫草害的防治进行培训和指导,在备耕期间指导农户合理购买农药。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社会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