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问题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养殖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养殖问题

篇1

一、创造良好的渔业养殖环境

作为渔业养殖使用的水库,水库的温度应维持在0-28℃之间,水库中水质应满足渔业的养殖标准,维持稳定的,无污染的水源环境。水库表面的风力应在0-6级范围内,养殖的水库应具有良好的植被环境和养殖环境,具有较好的降水数量,同时应具备便利的交通和开阔的水面,保证充足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从而为养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选择养殖的水库坝体以及坝基应保持不漏水。溢洪道和输水管处应设置拦鱼栅,应经常清理水库底部的树木树桩等杂物。对于可能引发农田与水库养殖纷争的水库,应保证水库中具有最低的渔业养殖的水位线。应定期检查水库堤岸、溢洪道以及水闸,若发现险情时应加固加牢。水库在春季时应修整溢洪道,建立好排水沟,清除溢洪道内部以及防水口部分的大型植物以及其他的障碍物质。还应加强对水库的定期检查,致使汛期十分洪水能及时排出。由此提高了水库的抗洪能力。水库溢洪道以及水闸处应设置相应的设备,防止所养殖鱼在汛期时逃走。同时,鱼苗的放养之前还应捕杀凶猛类型的鱼类,从而防止体态和规格较小的鱼遭到捕食。放养前还应严格消毒水库,从而消灭水库潜在病害。改良水库水质。

二、养殖合适的鱼种

1选择所养殖鱼的种类

在选择了水库养殖种类的前提下,应通过不同种类的鱼数量的协调和匹配达到最佳的养殖效率。可根据水库具体的水质条件在水库中逐渐增加草鱼、鳊鱼、鲤鱼的放养数量,这些草食性鱼类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具有较高的食物转换率,同时也能清理水库中的水质,鱼类的分粪便还可重复养殖花白鲢,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可通过利用水库周边的空地解决,也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新的渔业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的收益。

2控制好养殖密度

水库的渔业养殖应注意鱼苗的投放密度,根据水库的条件以及养殖管理的水平进行灵活掌握。投放的鱼苗一般以鲢、鳙鱼为主。若是水库中的青草资源丰富则可搭配一定数量的草鱼,水库底部栖息物丰富则可搭配青鱼和大规格的鲤鱼。

3掌控放养时间

水库渔业养殖应在春季或秋季放养,一般选在每年的4月末或10月初。鱼苗的放养时应选择晴好的天气,在水库的上游向阳避风的浅水处进行放养。有条件可采取伦捕论放的方法。

4鱼种消毒

水库面积较大,在发生鱼病后难以有效治疗,由此,鱼种放养前应进行鱼种消毒,从而防止病害的产生。消毒方法一般采用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30min,或是用1%的小苏打和3%的食盐合剂浸洗。严禁投施任何肥料或渔药。作好养殖全过程的记载,建立好生产操作规程,严把水库养殖的水质检测关,以及鱼的质量安全检测。提高养殖过程的技术操作,确保鱼的皮毛、鱼的体质、鱼的规格达到优质的无公害水产品标准

三 合理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为了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保证绿色生态养殖,渔民需要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3.1 对于养殖的种类

养殖者需要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耐密度、能够混养的,食性和饵料利用率高的,具有抗病特质的品种。

3.2 对于细菌

一方面可以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正规菌种培育场中的人工菌种。但是要注意,在选择人工菌种时,其必须经过病菌检验的。

四 饲料的选用

为了保障绿色生态养殖,在给淡水产品投喂饲料时,其可以含有腐殖酸,肉毒碱、虾青素、甜菜碱、几丁聚糖等各种生态类饲料添加剂,但要杜绝含有多种激素的、抗生素等饲料。同时,要坚持每天使用天然绿色的鱼料。对于某些特养的品种,还要依据特种的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饲料。利用生物手段防治鱼病。绿色生态养殖的重要一点就是在鱼病的防治上是否是绿色、环保、无残留。

4.1 植物同鱼共生

试验证明,将鱼和植物共同的放养在水中,鱼的生病几率比单纯的养鱼降低了很多。这是因为植物能够吸收鱼类的粪便和残留的饲料,帮助鱼类清除病菌生繁殖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能够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净化水质,降低了鱼类生病的几率。

4.2 混合养鱼法

实践证明,水库中养殖的品种较少,常常容易导致鱼类的生病,反之水库中的生物种类越多,根据生态机理,其生态系统就相应的越健全,鱼类的抵抗病菌的能力就相应的越强,从而使得复杂生态系统下的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降低。例如,鲫鱼寻食时会掘池底,从而能够毁坏病原体的繁殖环境。由于食物链的存在,发病的或者体弱的鱼类往往由于行动的迟缓被一些肉食类的鱼类吃掉,从而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由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动防病机能,使得品种越多越复杂的水库中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减低了。

同时,由于不同品种在水中生长的位置不同,混合饲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水库的空间利用率。

4.3 无污染防治鱼病

为了保证水库养殖的生态化,养殖者需要对养殖物种进行无污染防病。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渔业用户要杜绝使用磺胺咪、红霉素、痢特灵等多种抗菌素药物;严禁将抗菌素类药物直接投撒到养殖水域中。同时也要杜绝长期的给养物种食用含抗菌素的药物。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的养殖理念,尽可能的使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等有益生物的制剂。如果不得已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使用一些专一性的抗菌素。从而保证其他物种的安全。此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天然的、具有高药性的、无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少的草药进行鱼病的防治。这要不仅环保,保证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少,还能够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水库淡水养殖的生态化,需要不断的提高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水产品的育种,培育出更多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种,推进水产品养殖用药的合理性,尽可能多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强大的防病和保护作用,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同时,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水库水域资源,才能使淡水渔业进入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稳定、生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锐全.推进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94.

篇2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担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一、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口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多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会更大。

二、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地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展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18-02

职业素养是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才”,后两个方面构成职业伦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制度、就业渠道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人单位关注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专业素质、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这就要求职校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功底,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所以,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对学校、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改革。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走出去,多接触多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借鉴自己没有的先进的教法,研究最新的教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教形势。同时请进来,将有关领域专家请进学校给教师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树立起全校教师人人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参与者观念,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树立鲜明的职教意识,在教师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职业素质。

教法上要有打破传统教学习惯的勇气。变为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特点采用新颖授课方式,如专题演讲辩论、影视课件教学、组织讨论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乐于接受理论教学,同时又锻炼其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上,不论学校、教师都应该学会取舍,适当增加或者删减教学内容,例如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健康等类别课程的开展更贴近实用。亦或者在学校内组成教学研究团队编写适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教材,因材施教。

其次,构建有序的校园文化及开展有益活动。

要重视学校开展各类教育中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学校有效开展教育甚至于可以细化到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外部环境。在具有自身特色的氛围中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利用开学军训活动、拓展训练、毕业典礼等开展有主题有内涵的教育活动,有目的地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团队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意识,培养他们坚韧、奋斗、承担责任的精神。

再次,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教育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参与社会活动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为全体员工共同接受认可并执行的一系列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制度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体现。

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断交替,未来企业员工普遍由“90后”为主的人员组成,他们彰显着独特的个性,有缺点但同时也要肯定在他们身上也拥有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等优点。学生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系统有序的企业文化理论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接受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文化体系,来实现未来与企业文化更好更迅速的对接。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意识。

实习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特色办学模式中教学重点之一。职业素养养成的实现还必须依靠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关系,也就是说努力创建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这样的真实工作岗位上,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其中包括职业素养,衡量一个学生除专业技能以外职业态度。

通过与相关企业多种途径的合作,对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生职业行为研究,调整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协调“知”与“行”。企业参与学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计划、方法等方面的活动,给予直接的信息反馈,便于学校掌握第一手社会资料实现有效教学。不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应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表现作为考察项目予以评估并记录在案,这也应该是完善人才制度的一项标准,可以包括在校学习态度、德育标准等级、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表现等具体细化的指标。正如当今社会对每个人做诚信记录一样,企业给予准从业人员这样的记录也是对他们在职业工作中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可起到监督、约束、促进的作用,同时使从业人员时刻保持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是强化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意识的重要保证。

由于职业素养教育领域宽泛,内容丰富,职业素养养成是一个长期磨合内化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实施的方法、手段产生的效果好坏不易判断,这是一个挑战。希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思路,尝试找到一些有利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方法。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对策分析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但是通过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对学院学生的研究调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训现状和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还是有差距的。如何满足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成为高职院校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及方法对策。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不足

1.缺乏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的改变需要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学里适应社会,掌握职业技能,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挑战。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薄弱,进入大学后降低学习要求,仅仅满足于应付老师的日常课程教学任务。虽然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学习了职业规划的方法,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对目标规划投入主动学习时间,这就必然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2.对职业认同不足

学生对自己职业认同无疑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但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受到社会部分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的影响,某些学生并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以后的就业岗位不感兴趣,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大三找工作时自我评价偏低,表现为对复杂工作岗位的畏难情绪和待人接物的不自信。学生普遍偏爱简单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工作岗位。

1.教育观念滞后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源于本科院校,不自觉地就会应用本科教学,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操作。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很难学会一门职业技能,所学理论知识脱离实践操作也会在考试后迅速忘记。高职学生若既不能掌握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在走上就业岗位时无法具备必需的职业质素,即使通过岗位培训学会一项基本专业技能也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

2.缺少企业参与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应打破学校单独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联合用人企业一起创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合作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组织企业班、订单班。学校引入企业教师,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还要在学校里引入职业教育氛围,用环境影响人,理论结合实际,教室结合现场,以培养具有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才。

(三)社会家庭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良影响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拜金主义等。这φ在成长的高职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通过调查,高职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是不容乐观的。首先,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父母都有过外出务工情况,这样就造成学生在成果过程中缺少父母的管教;其次,高职学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受到长辈的溺爱,造成一些高职学生不能够也不愿意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二、解决对策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待人接物、创新能力等方面,职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及之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把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教育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要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标准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做规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调研等方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实现职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中。

(二)深入开展校企联合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不能脱离企业职业要求,也不能完全依靠企业,等到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在进行培训学习。应该以学校为主体,采用企业参与的联合办学模式,邀请企业人员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在培养模式中采用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等方法,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做“职业人”,通过企业途径多下现场,了解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把职业素质的要求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三)推行职业素质考核

目前,大多数考核评定都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忽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考核,这样的考核体制是不利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职业素质考核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进行考核,既要包括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要包括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的表现。要体现综合性,引导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

(四)高职学生的自我加强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熟悉自己的职业路线。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信心,了解岗位发展及带来的工资待遇和对社会的贡献,并愿意积极进取,根据相应的企业岗位发展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力。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企业实习实践过程,逐渐增强自身能力,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2.加强个体素质发展

部分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职业技能,但缺乏职业素质,表现为敬业精神不足,缺乏职业发展长远目光,与人交际能力不足等,以上种种都会对职业发展造成制约。学生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中长期规划,仔细考虑工作岗位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干一行爱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干好工作。高职学生还要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加强锻炼,在校期间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挑战、磨砺自己。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主要途径是学生对自己的磨炼培养。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必须体现职业特色,职业素质的培养与社会企业的各方面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培养加以重视,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

参考文献:

[1]彭英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陈薇薇.对高职教育中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1(35):233-235.

[3]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43-44.

[4]陶大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150-151.

[5]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75-76.

篇5

一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单纯模仿和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脱离高职教育背景,导致校园文化高职特色不明,整体氛围缺失;有的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鸡肋,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管理好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并没有将其置于学校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二是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多院校愿意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能迅速看到效果的校园扩建、实训设备采购等硬件建设中去,对于需要持续建设和经营的校园文化,则能省则省,不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建设经费就没有任何的保证,无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教育特质的文化环境。

三是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之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凸显的新问题与新情况。高职院校的招生一度占据全国高招的半壁江山,然而,学生人数增加了,其来源也越来越广,整体素质则明显下降。我们知道,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其素质降低,必然也导致校园文化水准的降低。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学分制、弹性学制、远程教学、自考助学、半工半读等新手段大量涌现,如何继续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使其发挥正确导向、凝聚学校精神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且棘手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三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审视,就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对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质的漠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忽视。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文化”合力,从学校职业素养养成环境的建设、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入三个方面发力,营造展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质的校园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强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并非这两种文化的简单叠加或者替代,而是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立场出发,建设“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1. 实训基地“企业化”,塑造职业素养养成环境

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的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上,要按照“企业化”的标准建设和管理,塑造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环境。“企业化”的标准建设和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企业车间”标准建设,并在实训基地张贴企业安全标语、企业生产操作流程、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等。二是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一定要“员工化”,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着实训服装,佩戴胸牌,依照企业工作流程和程序进行实训。通过这种环境的塑造,实现实训基地与工厂在环境上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就能按企业标准接受管理,毕业时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 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有区别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计划、讲求秩序,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与之对应的,是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责任感。在企业环境里,责任是非常清晰,非常明确的,一项任务,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需要你承担下来,你就不能回避。企业的这种责任意识,内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基本囊括了我们所熟知的职业与责任要求,如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等等。这些素养仅仅通过专业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在专业课程中有选择地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介绍、展示给学生,塑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培育学生贴近行业企业要求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篇6

2高职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融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较本科等院校而言其生源素质上处于劣势,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不断强化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保障。

2.1高职体育教学为强化学生的体能、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企业应聘时更多强调的是应试者的情商而非智商,所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强调对学生德体美劳等的培养,体育教学便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适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会逐渐增强其身体素养,通过不断的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肢体的协调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2高职体育教学综合多种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高职体育教学充分的结合了心理、生理、行为以及社会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相关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每种运动的积极效用,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体育课堂上学生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还通过教师的悉心讲解掌握不同方面的知识,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学习平台。

3高职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融入的完善措施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通过其专业化程度及职业综合素质表现出来的,教育过程中强调学历及各种证书的重要性僵化了学生观念,导致其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弱,影响学生长远发展。在教学中高职体育老师要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培养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3.1转变体育教师思想,推进教学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认为体育学科的教学的主要意义仅在于劳逸结合,为学生更长远的学习提供了缓解情绪的娱乐空间,因而每学期高职学生的课程表上的体育课时很少,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量看成教学的唯一标准。以排球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仅利用十几分钟将打排球的一些动作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小组练习,直至一堂课结束。期末考试中也以学生能接球的个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忽略了成绩以外的诸如学生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置于课程之外。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中院校要强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策略,其中“两手”即指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和学生的体能等多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培训,使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更适合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教学方针,推进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应不断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增强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利用自己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高职院校在推进体育教师教学改革时应着重强调四方面建设:

(1)构建区域性的交流平台,促使各高校的体育教师的交流。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强强合作,共同举办而告终体育教研活动或研讨会,促使不同院校秉承不同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促其思想相互融合,共同探究适当的教学方案。

(2)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高职院校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士对该校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促其迅速消化吸收并成功的应用到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去。

(3)为教师的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多是通过运动实现的,运动中难免存在安全隐患,因而高职院校应强化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制定严格的安全防范的规章制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4)结合现代科技,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体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不足。如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生动的影像资料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遵循心理、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现阶段社会、企业以及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制定科学的实践指导方针,注重体育运动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各种运动的具体作用,积极引进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其职业素养的提升。如篮球、排球等培养的是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的协调能力;田径、游泳等培养的是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耐力和毅力;羽毛球、乒乓球等培养的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竞争意识;有氧健身操和各类健美操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和自身的柔韧度;桌球等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缜密度综上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团结合作、毅力、审美以及各种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的提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体育运动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得到紧密的结合,有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运动习惯激发学生的技能学习与感知力度,使其职业素养更加明确化。为完善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实际要求与高职院校进行协商完善各项运动设施,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如很多高职院校仅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见的体育课程,受场地及资金等的影响放弃了游泳、划船、舞龙等体育项目的开设,体育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充实空间。因而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完善体育项目,构建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从德智体美劳等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力。

3.3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构建职业素养专业培训团队

强化体育教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影响,高职院校首先应明确自身体育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应强化对其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定期聘请相关的专家对体育教师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各种学科的知识的培训。经过培训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所学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记录并分析,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强化对学生的专项教育。通过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支职业素养培训团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9-02

职业院校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随之产生的,是为社会输送专职型技术人才的地方,学生接受的都是某种职业或是生产劳动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教育。早在1998年,解延年就提出了素质本位职业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以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指的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现在职业教育已经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在这期间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都已经深切意识到: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努力把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具有与他们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人。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职业教育既重视技术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既要重视职业岗位的需要,又要重视人的发展需要;既要重视灌输实用的知识、技能,又要重视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知识和养成教育。

如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人才进行谋生的手段,而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是根据市场要求而形成的应用性理论教学,这就要求现代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职业素养,即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整体素质的建设。

一、开展生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文化底蕴

语文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使用,是我们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承载着我国多年的历史文化,学习语文能够保证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不用面对高考的压力,所以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堂相较于各高等院校的语文课堂会更显丰富。因为对于语文教学的模式更自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行选取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语文教材,有时还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自行进行教材编纂,开发小本教材,针对学生目前发展的状态,提升学生对社会的爱护和关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当代学生应该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多展开演讲、辩论、以及观看电影等多种教学活动,以声、色、形等综合多媒体的形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开放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进行讨论发挥自身特长;在课堂外可以为学生开展古代美文欣赏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进行古文朗诵或是背诵比赛,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史,激励其爱国情怀。这些教学方法使得职业院校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使之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更占有文化底蕴的优势。

二、合理选用语文教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拥有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文化知识、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而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教育行业的主要支柱,所以有其自身较强的工具性。因为无论哪一学科的开展都会使用到它,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所以对这时期的学生来说,心理也正在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研究学习对象,选择适合他们发展要求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要。例如对于学习文秘、法律、市场营销、保险以及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写作、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基础写作》以及《应用文写作》等教育;为职业院校的艺术生要多讲解一些关于艺术鉴赏相关专业的语文教材。另外,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新颖,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还为他们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专职型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会更容易立足。

三、延伸语文课堂教育,帮助拓展学生视野

篇8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习惯;基础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教育在不断地反思与改革中,逐渐回归了本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社会学家们分析说,GDP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呈现一种稳定性,“变”成了惟一的话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此深刻,又如此形象。一时间,人们纷纷觉悟:“动”则思变,变则通。于是,人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种社会风尚自然不可能不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评价依据。而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课堂上尽是归纳、概括,让学生记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结构特点。“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这句名言,谁也不去理会了。语文课成了一种“快餐”式教学。学生若是无法消化吸收,就搞题海战术,假期补课。一时间,学生的考分也许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教师只是利用自己的威严逼学生呆呆听讲,死记硬背。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称它为“静听教育”。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可谓教得严,教得勤,教得苦,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然而这种又笨又苦的教学,不仅磨损、消耗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磨损、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语文素质。这种功利主义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一种折磨,如同服苦役。我们不一定同意卢梭“返归自然”的教育观,但卢梭有一句话,我们必须记得:当教育追求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

其次,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其一是因为以考分为惟一目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毫无意义的。不少教师反映,一些考分优异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也就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所以这种考分的提高,并不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泡沫。其二,功利主义使教学改革停留于形式。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是分几个小组,表面上问问答答,形式上“议论议论”,看起来热闹,而实际上少有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参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进了课堂,但大屏幕上展示的不是课文,就是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教育、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呵护人。“素养”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并且,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个质变的过程。一位学者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美酒的酿制,是非常形象、妥贴的。语文素养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多一些教学浪漫和职业理想。转贴于

首先,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教师自然不好再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喋喋不休地唠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不能靠说相声、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而是要靠教师对语文的真正学识和情趣。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而且要学得通,学得透,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化繁琐为简约。切忌成为教材参考书的宣读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他没有从头至尾逐段分析,而是先请学生抓住关键词“祸不单行”、“惨淡”、“狼籍”等复述当年作者的家庭境遇,然后请学生找出详写父亲背影的一部分,齐读、自读后,大屏幕展示改写的文章(省却了“黑”、“布”等字)体会表现力的不同……整堂课显得轻灵通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我们的教材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好诗文。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篇9

1.引 言

人文素质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强化大学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是高等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塑造和培养体育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和思想基础。人文科学所强调的是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它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活跃思维有重要作用,并对人的创造性劳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全面提升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诸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类大学生阅读书刊文献的倾向性

据调查了解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日常的闲暇时间经常阅读诗词散文占10%;中外名著占6.4%;武侠言情占21.8%;休闲刊物占15.6%;学习培训刊物占12.6%;体育类刊物占33.6%。调查结果显反映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科学认识上的偏差,大多数学生着重于阅读休闲类刊物和体育类刊物,相对于学习和人文方面的刊物阅读量较小,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文知识学习习惯,处于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

2.2体育类大学生参与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的

据调查了解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参与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的人数不足三分之一,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于专业训练和体育休闲活动。导致学生出现除专业技能外,其他方面知识面较狭窄,人文方面素质相对偏低。

2.3体育类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及实际应用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字较为规范,能清晰加以辨认;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字基本功差,不规范难以辨认;具备一定书法功底,书写流畅的人寥寥无几。从整体情况分析,体育类大学生文、史、哲、艺等学科知识贫乏,尤其是文学素养,写字等示范技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究其原因:(1)理念的偏差。"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2)科学文化基础薄弱。体育考生虽参加统一高考,但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加上入校后对人文学科学习的偏废进一步增大了落差;(3)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功利性的蔓延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偏斜。

3结论与建议

3.1加强对体育类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误区,树立现代人才观。充分认识到,仅具备专业技术与知识距离社会对一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化知识层面要尽可能广泛的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社会和组织管理等多门学科。

3.2 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对体育类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全面贯穿人文教育。发扬人文教育的意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美我们需要的体育人才应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精神;具有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世界优秀学术思想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具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评价、批判地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学术思想精华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体育专业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专业技能;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

3.3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与完善知识结构

课程改革是培养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内核",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教育的实践中介。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课中要适量加大人文知识比例, 融入人文素养内容, 补充科学知识,要以大学科逐步缓解现有专业的局限性, 加强人文学科群建设。广泛增开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相应提高人文学学分,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 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

3.4 优化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环境的陶冶相对一些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更为有效,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陶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体育院系的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念、价值观、个性、能力等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素质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这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可靠保证。

3.6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施分层次的人文素养培养

3.7构建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移山,张晓红,曹继红.对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再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7(12).

篇10

我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且绝大部分养殖品种均源自国外。《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展皮毛类动物繁育利用产业基地。黑龙江省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肇源农场居民除种植水稻外另一个脱贫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但近年来,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狐貉皮张的收购价格在逐年下降,养殖效益呈下滑趋势。

一、肇源农场狐貉养殖现状

2002年初,农场决定在原有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组建民营性质的养殖协会,本着“先给予,后发展;先扶持,后规范”的原则,指派1名农场副职领导专门负责协会的组建工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条件,农场与养殖协会于同年规划了2个共计10万平方米的养殖小区,采取免收费用、给予建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进入养殖小区养殖狐貉。2014年,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实现产值1440万元,利润收入350万元,增加值约为500~600万元。2015年肇源农场狐貉总存栏量达到了36412只。其中,基础母总计6458只,包括蓝狐1671只,银狐3406只,乌苏里貉1381只;种公狐958只,基础公母合计7417只;狐貉仔总计28995只,其中蓝狐仔8904只,银狐仔12663只,乌苏里貉仔8238只。从狐貉养殖的总量上来看,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二、肇源农场狐貉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肇源农场的狐貉养殖业在黑龙江垦区以及黑龙江省内有自己的养殖特色,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农场也在积极地扶持产业发展,但在我国毛皮动物养殖的整体大背景下,也存在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

(一)品种存在退化

随着狐貉养殖业的逐步发展,农场狐貉养殖户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品种的改良,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狐貉个体变小,皮张质量下降的情况,致使狐貉养殖的利润下降。农场鼓励养殖户出资40万从从芬兰引进了100只种狐。2002年,协会养殖户的狐貉品种改良率为30%,到2003年,狐貉改良率达到了90%,平稳地度过了种源危机,并为养殖户增添了收益。但从调查了解到,近年来,种源退化的问题再次出现。目前来看,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户从留种到繁殖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缺乏科学性,传统观念上并不重视种源的问题依旧存在。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单一

肇源农场狐貉养殖多以家庭养殖为主,不具备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产业化程度不高。1家养殖户平均每人一年约可以养殖400~600只狐貉,从个体规模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农场并没有龙头企业或统一的组织,生产的皮张被小贩以低价收购,形成了北方生产原料在南方加工增值后又销往北方的产业发展格局,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近些年,肇源农场也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曾组织养殖协会号召养殖户集体入会,但因为养殖户个人原因,养殖协会的发展并不顺利。

(三)经济动物养殖业缺乏政策扶持

据了解,我省畜牧业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两牛一猪”的扶持,但并没有对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出台过多的优惠政策。在养殖户调查中了解到,狐貉这种经济动物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2012年开始,狐貉皮张收购价格进入低谷期,从皮张行业流传的一句俗语“皮张价格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来看,何时皮张价格回暖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三、肇源农场狐貉养殖业的发展对策

(一)积极引种,提高种群质量

我国皮毛动物的品种优化问题一直都在靠引种解决,由于技术、财力等多方面原因,狐貉养殖业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支柱品种。养殖户认为引种是解决狐貉皮张质量最有效、收益最明显的方法,所以“重引种轻选育”现象普遍存在。养殖模式一直循环“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模式。肇源农场作为在狐貉养殖业具有多年养殖历史的地区,应该多了解现阶段狐貉养殖的主流品种,定期对其养殖品种进行适量更新,在狐貉的繁殖、选育上多下功夫,与省内知名大学合作进行狐貉种源优育问题的研究。

(二)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联动性

继续强化狐貉养殖协会的职能作用,鼓励养殖大户加入狐貉养殖协会,通过大户引领和帮扶小户的方式,壮大肇源农场的养殖队伍,从而提高养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肇源农场凭借素有“农垦第一米”之称的品牌稻米和嫩江丰富的水资源,发展了“尝江鱼、吃好米、享受农家乐”特色旅游,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如果在此基础上,建立“狐貉养殖园区”使游客有机会接触、认识狐貉,也会促进农场观光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场狐貉养殖产业的发展。

篇11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保证。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现实却是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文秘职业素质养成工作提上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该项工作如何切入?如何谋划?如何实施?预期效果的设想等均需要缜密的思考与设计。结合当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我们明确提出基于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总结,文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经是比较明晰的,但职业素质如何界定?经过相关文献的翻阅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职业素养、秘书工作、商务活动、商务英语、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等为主要结构的职业知识;以商务活动、计算机应用、速记速录、协调组织、信息收集与处理、文字处理与写作、办公室事务处理、会议组织与服务等能力为主要体现的职业能力;以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和心理素质为主要体现的职业素质养成等三方面,可见高职文秘专业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1 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的必要性

秘书岗位主要负责接待、档案、文书拟写与处理、组织会议、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信息、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工作繁重而琐碎,这就要求秘书岗位人员必须具有内外兼具、稳重踏实、灵活变通、善解人意等性格特点和良好的观察、表达、记忆、社交和沟通、思考、综合、分析、应变、协调、计划、调度和管理能力,并在面对枯燥、挑战性的工作时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3]。但结合以往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及相关企业指导老师的反馈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基本满足秘书岗位的需要,但职业素养状况并不理想。例如,在工作中举止不够得体、不善于为领导主动服务、秘书角色意识不够明确、承受挫折能力不够强、专业技能较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焦虑嫉妒等心理情绪不善排解、压力不会合理释放等。导致文秘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在文秘专业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并未针对文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形成独立、系统的课程,更未形成符合文秘职业素质养成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脱离,严重削弱了文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的效果。由此可见,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文秘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提升就业率,尤其是高端就业率的提高就必须认识到提升文秘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实践措施。

2 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的路径

(一)明晰两个基本要求:专业工作室、“五载体”

1.专业工作室

学生实训难、实训基地难以建立,是文秘专业开展实训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对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好地教学服务,积极建立文秘工作室,在文秘工作室中具有高仿真的任务训练资源和环境,并对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进行模拟,对运行过程进行仿真,使学生可以在参与工作室“工作”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产生更加系统的认识,实现行为导向[1]。可见工作室平台是连接校园教学和企业工作的“纽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作实践。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为例,就专门建立了文化传媒工作室和佳诚秘书事务所,不仅对外承接工作业务,并且建立各项制度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各项业务,在学生实操不断的同时夯实了学生职业能力,并且实现与社会的全面接触。

2.“五载体”

何谓“五载体”,即把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室工作、专业比赛、专题讲座活动五方面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在各方面的职业素质评价,共同反应文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为有针对性地提升提供参考的运行机制。在“五载体”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否则会造成培养机会和资源的浪费,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文秘专业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缺陷,主要是教师对“五载体”联动的认识不健全,师资培训环节仍存在缺陷[2]。所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在加大师资针对性培训的基础上,与学工办、教科办等联合做实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的考核,由专业主导做实工作室任务、专业比赛和专题讲座活动,这五项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中10分用于学生课业考核,实现了量化的考核夯实职业素养养成实践工作。

(二)充分利用职业素养培养的机会

以专业工作室和“五载体”联动为基础的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必须对可达到培养效果或辅助素质培养的机会进行充分的利用,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两个角度同时进行:一方面努力实现专业职业素质养成的内容向学生生活、活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学习、自我管理的全范围渗透,并针对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3]。例如在组织文秘实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在状态和表现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优势,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概括,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对文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逐渐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这要求教师、后勤、教学管理人员等教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培养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4]。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体现职业素质在文秘工作中重要性的相关案例;后勤人员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榜样等。可见文秘专业职业素质养成并不单纯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生的职责,也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有资源和培养机会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应用。

(三)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养成实践

1.养成实践的内容框定

职业素养养成实践提升的效果,更关键在于基于职业能力提升来推动。因而必须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来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养成目标、内容等纳入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定合理的学分,并开展系统性的培养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塑造文秘工作氛围,如将工作室内的学习、训练活动视为“工作”;明确学生在工作室中的职责范围和权限;定期针对学生在工作室“工作”的状况、日常学习和行为规范、技能比赛成绩、专题讲座参与情况等可以体现学生文秘职业素质的方面,按照正规企业文秘考核标准进行工作业绩考核等。其中,针对学生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培养学生文秘专业职业素质过程中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所以明确各方面考核的重点是保证“五载体”联动实现效果的重要途径。

2.养成实践的评价标准设置

笔者认为“五载体”任务评价可设标准如下: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不仅要遵循高职学生共性的行为规范,而且要结合具有文秘专业学生特征的规范,如穿着、仪态、化妆、谈吐等;二是学习规范方面,针对课程书面作业设定适用的标准,使文书拟定和处理能力的提升有据可依,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礼仪训练、组织会务等方面也建立可以体现学生职业素养的衡量标准,使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表现,自主衡量自身在秘书职业素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秘职业素质的效果[6];三是工作室I绩方面,由于工作室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模拟,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文秘“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更加真实、直观地表现出其文秘职业素养,所以此项作为评价的重点。笔者认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主要针对文秘学生在接待、档案、文书拟写与处理、组织会议、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信息、协调等“工作”中的表现建立针对性的衡量标准,例如,针对文秘接待工作的接待准备、接待过程、接待计划与接待实施各阶段进行评价,如明确接待准备阶段的标准以接待工作环境、物质、心理等方面的准备情况为主;并进一步细化标准,如接待工作环境准备中以清洁、明亮、温馨、整齐为标准等。四是技能比赛方面,要针对学生在比赛中参加的具体项目进行职业素养评价,如电子公文、文字速录、档案整理、书法、秘书口才等,技能比赛方面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职业素养阶段性的检验和优化提供参考;五是专题讲座方面,为保证高职院校邀请的企业老板、高级秘书、行业专家等进校园做讲座,可以真正的达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专项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针对学生参与专题讲座的次数、反应以及后期整理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把握各载体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达到“五载体”联动的效果。将评价结果和学科的学分挂钩,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考核标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秘书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效果。综上所述,在采用工作室和“五载体”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开展秘书职业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通过启发式、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操作、活动组织、小组合作等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秘书实务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灵活的结合应用,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并在校内外资源联合应用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从课堂逐步引进工作室,甚至企业。另一种是将量化和质化的考核标准相结合,通过“学生自评―工作室副主任主持他评―全体专业教师审核―学院认定相应学分”的程序,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认识到考核评价的重要性,进而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不断的优化,两种形式缺一不可,需要相互支持共同实现提升学生秘书职业素养的作用。

3 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的保障条件

采用工作室和“五载体”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主要以工作室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和对学生参与“五载体”联动过程的全面评价两种形式实现,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工部门支持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的建立和落实以及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专业工作室建设和“五载体”的工作落实给予高度关注。笔者认为:一是高职院校应通过秘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工作室平台和“五载体”联动在秘书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重要性,使校内各方面工作人员有意识地为工作室平台运行和“五载体”联动实现创造条件;二是学校应明确负责工作室平台正常运营的部门以及运行情况的监督机制,以此保证在工作室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修复,发挥工作室的预期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定期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工作台运行规范等;三是学校应针对秘书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秘书职业素质养成设定统一、规范又存在差异性的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结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对秘书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养成实践的过程中,着眼点应放在文秘岗位的主要任务以及文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方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专业工作室和“五载体”,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形式化,同样达不到实践探索的预期目的。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对学生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就业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结合学生职业规划,积极应对当前文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整合现有相关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这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水平和理念提升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彭斐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工院校秘书实务课程中探索与思考[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9.

[2]聂昭丹.职教师资秘书学专业培养标准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丁宁.论《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秘书之友,2008,05:20-22.

篇12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市场竞争已日渐激烈。尤其在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得到重新调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而企业内部的管理弊端也在逐渐显现。企业怎样科学合理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及发展人才,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既有利于企业选用人才,同时还能够增强员工士气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有效的加强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以及竞争力等。

一、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原则

1.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指的是拥有一定专门技能或者专业知识,通过创造性劳动且对社会产生贡献的人,是素质以及能力较高的劳动者。企业成功吸纳并汇聚了优秀人才,就等于是赢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就有能力在激烈的经济、科技以及产品的各种竞争中屹立不倒。

2.企业的人才培养原则

(1)普遍性原则。培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而,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这不但是员工的工作需要,同样也是员工应当享有的权利。而这种需要及权利有着平等性和普遍性。

(2)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员工的能力、知识、岗位以及企业发展有着阶段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于员工培训的内容以及要求要具有针对性。

(3)个人意愿结合企业发展的原则。企业培养员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培养员工首先应当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员工的个人意愿以及条件,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向,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4)应用性原则。生产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具体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员工的培养方面,不但要做到提高知识、能力以及水平,还应当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以及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岗位的员工。

(5)可持续性原则。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都是不同的。伴随着企业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要也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间断的对员工进行额可持续的培养。

二、人才的模式及其内容

1.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员工的自身能力,采取的主要有岗位适应培训模式以及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岗位适应培养模式基本的内容有,对新员工、岗位发生变动以及重新就业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因为他们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够独立承担起岗位的重任,经过培训,可以使员工在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实际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符合岗位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非学校、正规非正规以及正是非正式等教育培训,将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建立起开放式的教育培养体系,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和员工的持续发展。

2.企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职业素养、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知识。对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以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知识为主要内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政治思想以及基本职业素养为基础,让员工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要求的综合知识技能,整体培养方向为企业管理以及战略格局观。

3.注重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不同岗位的要求、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类型。并依据培训的不同类别以及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并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

4.优化员工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若想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就必要完善员工的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通过公平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能够大大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在建立考核机制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责任统一原则。奖励机制在制定时,可通过奖金或福利等奖励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

三、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新员工都会面临选择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既是员工个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当前,企业新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自我分析,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

自我评估是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经过调查发现,新员工往往缺少自我认识和自我分析,这就会导致新员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时候,极易产生盲目自信或是妄自菲薄的错误心态。而这些都将阻碍他们很好的结合主观及客观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缺少对职业机会的评估,在确定目标时存在投机心理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新员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判断,对于自身选择工作有了初步的设想。但在选择职业目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心理。例如只考虑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就想从政,考不上的话就进入企业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有多种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包括员工没有正确认清自身,以及对企业职业机会缺乏正确的评估,致使职业目标在选择上出现偏离。

3.方法不明

企业并未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仍然停留在一般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层面,企业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分析新员工的内在需求不难发现,他们正处于探索自己职业生涯的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作出决策。而对于定位自我、设计人生规划以及选择职业生涯的道路,单是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这就需要企业机构提供专业的人才测评职业咨询,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理论进行指导,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人员给予辅导。

4.不熟悉职业环境,实践环节薄弱

职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由于职业环境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职业环境与信息的准确了解以及把握,其建立的基础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新员工缺乏社会实践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因而缺少对职业环境的了解和关注。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措施

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把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看作是员工个人的行为,然而员工的自身观点是不足以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运转目标、用人需要以及组织结构。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目标,企业就必须要依据员工的能力、动机、需要以及人格来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对新员工的职业管理。主要措施有:

1.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在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求职者与企业依据各自的职业需要开展应聘、求职和招聘、挑选工作,这就是个人和组织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开始。在应聘以及招聘工作完成之后,求职者进入到企业之中,通过部门的岗前培训以及分配工作,完成个人向组织社会化转变的过程,成为了企业的员工,进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企业一定要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道路并结合有力的管理调控,确保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与员工组成利益的共同体。

2.科学的职业生涯诊断

科学的职业生涯计划是自足于组织的角度,从员工发展目标出发,企业帮助员工规划好职业生涯以及未来发展。所以,应当立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员工科学的分析发展规划。企业在招聘选择员工时,通过笔试以及各项测试,让应聘者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个人价值取向、价值观以及自身存在的优点与缺点,认清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技术以及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

五、企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职业生涯规划措施

引导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够选择最好的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方式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的一种新的方式,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盛行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了比较重要的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的模式。

1.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应该对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员工实现其职业目标所安排的计划、控制以及领导等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将员工个人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做到人尽其才以及才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当今时代,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是以新职业发展观作为指导的。

其次,企业作为实现发展的平台和依托,应为员工提供正确和有力的支持。这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是,应当把实现员工的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结合企业战略计划、职业生涯的发展计划以及人力资源计划,把企业发展计划正确的结合到员工的开发项目当中。对于员工具备的能力及潜力,企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并为员工设置多种职业发展路径,及时为员工提供企业有关内部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信息,为员工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向员工提供发展的项目和机会。鼓励并引导员工参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活动。

总之,企业应根据发展变化,分析人力资源未来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对应的决策及措施。使企业无论是在当前还是未来,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需要都能够及时的获得满足和补充,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潜在的未来职业方向,将培训和学习这一有效工具充分为个人及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2.案例:沈飞集团采取“三进一通”培养模式

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这一问题方面,沈飞公司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培养员工的“三定一统,滚动推进”这一模式。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明确,框架清晰。培养员工队伍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要求企业首先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并对员工队伍的现状、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一问题上,该公司有明确的发展计划,例如“九五”期间,将员工队伍的培养目标制定为“三、四、八”,包括300名管理岗位人才,400名科技技术人才,800位技术工人。这项计划涉及到的公司上下共130多个部门及单位。

第二,层次分明,统分结合。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集中在专门的“培训计划书”中。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统分结合,原则是结合整体和个体、共性和个性。整个培训活动的运作中,始终体现着按段实施、运转层次分明以及逐步深入的鲜明特色。

第三,灵活多样,立体交叉。以导师的引导及锻炼为主体,以其他多种灵活的形式作为辅助。即坚持了员工培养的主渠道,又依据不同人员以及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其他多种灵活的培训方式。

第四,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实施培训的导师,企业都采取动态的跟踪与管理,定期考核,依照考核的结果随时变更调整培训内容。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合理的企业招聘方案。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对于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素质培训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完善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以及员工考核制度。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立足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志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21):953

[2]高宝森.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J].经济师,2009(8):133

[3]朱耀顺,孙康,朱家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J].企业经济,2003(5):165

[4]鲍守杰,张晶.论员工培训方案及培训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9

[5]刘晓红,徐扬,张霞.企业人力资源新概念及管理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0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培养 职业规划 教育

一、我国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背景

(一)背景

1、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烦扰的问题之一。据客观统计数据显示,就业形势严峻程度在近年来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10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2、大学生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难有多个原因。严峻的客观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存在影响,但是大学生本身能力与社会需要脱节也是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因职业技能不达标失去工作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9.4%,即每3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痛失工作。①日前,由应届大学生在各类型企业中的离职率远高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表明我国应届大学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市场适应能力的不足,在学校所学非企业所需,以至形成职业技能缺乏,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二)研究的方法

1、宏观方面

在宏观上,笔者以社会发展状况为研究背景,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并参考文献和网络,了解当前国内外大学阶段职业教育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2、微观方面

微观上,本文结合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采取与学生访谈以及与个别从事职业规划的盈利机构的方式收集信息。并参考我校、我院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情况。

二、职业规划概述

“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是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的发达国家优先提出的,它主要是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情况,进而得出结论,帮助人们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成自己的成功,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坐等着机会的降临。

职业规划教育以教育为本,起内涵就是应当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达到以下几方面目的:一是构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只是结构,二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定的职业理想,初步培养职业观,三是根据大学生相异的自身条件与职业观,寻求个体能力培养目标。

三、国外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状况

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中学就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把升学指导、职业规划作为重要教育内容,有些国家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在大学,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每一学年都有特定的内容。

1、美国:美国是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早的国家,自从20实际50年代以来就特别注重学校职业规划工作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受到特别重视,从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

2、德国:在1902年已经出现职业指导活动。各高校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入学咨询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后,各高校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一到四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课程。

3、英国:大学就业辅导老师一般具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除了对毕业生进行择业辅导外,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个性化辅导。

4、加拿大:高中有文、理、工、医、商、艺等大类,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就接受专业职业咨询顾问的指导,然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大学的攻读方向。

四、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思考

适应社会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大学生,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教育也才是合格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职业规划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对职业规划理论分析以及实践状况的探寻后,结合工作性质,笔者认为大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1、增加灵活教育方式

职业规划教育以学生个体特性为基础,因此,教育方式也可以个性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的方法。既达到了知识的传达,又可以展现学生个性特征,有利于因材施教。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谈话中就可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主动进行职业规划。

2、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工作,作为职业规划的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制定指导计划、明确实施管理。了解和理解职业指导的影响因素、明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

3、进行全程教育活动

职业规划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教育工作者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树立明确的全程教育观念。并使之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行各阶段不同的职业规划项目和目标。

4、完善教育评估工作

评估工作是检验一个项目好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职业规划教育无法通过试卷评判,可以根绝它的任务和目的来选择适合的评估手段。首先,大学生是职业规划教育的受益者。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后是否能够制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以及实施程度如何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其次,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客观就业状况和工作能力也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

总之,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可为之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学习成功的职业规划教育经验、加速推进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发展。(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团委)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方向阳.职业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程与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5]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