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养殖问题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养殖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养殖问题

篇1

一、创造良好的渔业养殖环境

作为渔业养殖使用的水库,水库的温度应维持在0-28℃之间,水库中水质应满足渔业的养殖标准,维持稳定的,无污染的水源环境。水库表面的风力应在0-6级范围内,养殖的水库应具有良好的植被环境和养殖环境,具有较好的降水数量,同时应具备便利的交通和开阔的水面,保证充足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从而为养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选择养殖的水库坝体以及坝基应保持不漏水。溢洪道和输水管处应设置拦鱼栅,应经常清理水库底部的树木树桩等杂物。对于可能引发农田与水库养殖纷争的水库,应保证水库中具有最低的渔业养殖的水位线。应定期检查水库堤岸、溢洪道以及水闸,若发现险情时应加固加牢。水库在春季时应修整溢洪道,建立好排水沟,清除溢洪道内部以及防水口部分的大型植物以及其他的障碍物质。还应加强对水库的定期检查,致使汛期十分洪水能及时排出。由此提高了水库的抗洪能力。水库溢洪道以及水闸处应设置相应的设备,防止所养殖鱼在汛期时逃走。同时,鱼苗的放养之前还应捕杀凶猛类型的鱼类,从而防止体态和规格较小的鱼遭到捕食。放养前还应严格消毒水库,从而消灭水库潜在病害。改良水库水质。

二、养殖合适的鱼种

1选择所养殖鱼的种类

在选择了水库养殖种类的前提下,应通过不同种类的鱼数量的协调和匹配达到最佳的养殖效率。可根据水库具体的水质条件在水库中逐渐增加草鱼、鳊鱼、鲤鱼的放养数量,这些草食性鱼类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具有较高的食物转换率,同时也能清理水库中的水质,鱼类的分粪便还可重复养殖花白鲢,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可通过利用水库周边的空地解决,也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新的渔业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的收益。

2控制好养殖密度

水库的渔业养殖应注意鱼苗的投放密度,根据水库的条件以及养殖管理的水平进行灵活掌握。投放的鱼苗一般以鲢、鳙鱼为主。若是水库中的青草资源丰富则可搭配一定数量的草鱼,水库底部栖息物丰富则可搭配青鱼和大规格的鲤鱼。

3掌控放养时间

水库渔业养殖应在春季或秋季放养,一般选在每年的4月末或10月初。鱼苗的放养时应选择晴好的天气,在水库的上游向阳避风的浅水处进行放养。有条件可采取伦捕论放的方法。

4鱼种消毒

水库面积较大,在发生鱼病后难以有效治疗,由此,鱼种放养前应进行鱼种消毒,从而防止病害的产生。消毒方法一般采用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30min,或是用1%的小苏打和3%的食盐合剂浸洗。严禁投施任何肥料或渔药。作好养殖全过程的记载,建立好生产操作规程,严把水库养殖的水质检测关,以及鱼的质量安全检测。提高养殖过程的技术操作,确保鱼的皮毛、鱼的体质、鱼的规格达到优质的无公害水产品标准

三 合理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为了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保证绿色生态养殖,渔民需要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3.1 对于养殖的种类

养殖者需要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耐密度、能够混养的,食性和饵料利用率高的,具有抗病特质的品种。

3.2 对于细菌

一方面可以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正规菌种培育场中的人工菌种。但是要注意,在选择人工菌种时,其必须经过病菌检验的。

四 饲料的选用

为了保障绿色生态养殖,在给淡水产品投喂饲料时,其可以含有腐殖酸,肉毒碱、虾青素、甜菜碱、几丁聚糖等各种生态类饲料添加剂,但要杜绝含有多种激素的、抗生素等饲料。同时,要坚持每天使用天然绿色的鱼料。对于某些特养的品种,还要依据特种的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饲料。利用生物手段防治鱼病。绿色生态养殖的重要一点就是在鱼病的防治上是否是绿色、环保、无残留。

4.1 植物同鱼共生

试验证明,将鱼和植物共同的放养在水中,鱼的生病几率比单纯的养鱼降低了很多。这是因为植物能够吸收鱼类的粪便和残留的饲料,帮助鱼类清除病菌生繁殖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能够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净化水质,降低了鱼类生病的几率。

4.2 混合养鱼法

实践证明,水库中养殖的品种较少,常常容易导致鱼类的生病,反之水库中的生物种类越多,根据生态机理,其生态系统就相应的越健全,鱼类的抵抗病菌的能力就相应的越强,从而使得复杂生态系统下的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降低。例如,鲫鱼寻食时会掘池底,从而能够毁坏病原体的繁殖环境。由于食物链的存在,发病的或者体弱的鱼类往往由于行动的迟缓被一些肉食类的鱼类吃掉,从而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由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动防病机能,使得品种越多越复杂的水库中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减低了。

同时,由于不同品种在水中生长的位置不同,混合饲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水库的空间利用率。

4.3 无污染防治鱼病

为了保证水库养殖的生态化,养殖者需要对养殖物种进行无污染防病。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渔业用户要杜绝使用磺胺咪、红霉素、痢特灵等多种抗菌素药物;严禁将抗菌素类药物直接投撒到养殖水域中。同时也要杜绝长期的给养物种食用含抗菌素的药物。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的养殖理念,尽可能的使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等有益生物的制剂。如果不得已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使用一些专一性的抗菌素。从而保证其他物种的安全。此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天然的、具有高药性的、无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少的草药进行鱼病的防治。这要不仅环保,保证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少,还能够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水库淡水养殖的生态化,需要不断的提高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水产品的育种,培育出更多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种,推进水产品养殖用药的合理性,尽可能多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强大的防病和保护作用,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了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查处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同时,各地还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水库水域资源,才能使淡水渔业进入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达到持续、稳定、生态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锐全.推进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94.

篇2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担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一、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口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多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会更大。

二、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地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展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18-02

职业素养是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才”,后两个方面构成职业伦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制度、就业渠道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人单位关注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专业素质、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这就要求职校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功底,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所以,开展具有实效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对学校、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改革。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走出去,多接触多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借鉴自己没有的先进的教法,研究最新的教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教形势。同时请进来,将有关领域专家请进学校给教师培训,提高办学质量。

树立起全校教师人人都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参与者观念,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树立鲜明的职教意识,在教师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职业素质。

教法上要有打破传统教学习惯的勇气。变为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特点采用新颖授课方式,如专题演讲辩论、影视课件教学、组织讨论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乐于接受理论教学,同时又锻炼其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上,不论学校、教师都应该学会取舍,适当增加或者删减教学内容,例如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心理健康等类别课程的开展更贴近实用。亦或者在学校内组成教学研究团队编写适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教材,因材施教。

其次,构建有序的校园文化及开展有益活动。

要重视学校开展各类教育中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学校有效开展教育甚至于可以细化到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外部环境。在具有自身特色的氛围中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利用开学军训活动、拓展训练、毕业典礼等开展有主题有内涵的教育活动,有目的地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团队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意识,培养他们坚韧、奋斗、承担责任的精神。

再次,引进现代企业文化教育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参与社会活动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为全体员工共同接受认可并执行的一系列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制度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体现。

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断交替,未来企业员工普遍由“90后”为主的人员组成,他们彰显着独特的个性,有缺点但同时也要肯定在他们身上也拥有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等优点。学生在校期间,对他们进行系统有序的企业文化理论教育,帮助他们理解、接受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文化体系,来实现未来与企业文化更好更迅速的对接。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强化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意识。

实习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特色办学模式中教学重点之一。职业素养养成的实现还必须依靠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关系,也就是说努力创建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这样的真实工作岗位上,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其中包括职业素养,衡量一个学生除专业技能以外职业态度。

通过与相关企业多种途径的合作,对不同时期不同专业学生职业行为研究,调整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法,协调“知”与“行”。企业参与学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计划、方法等方面的活动,给予直接的信息反馈,便于学校掌握第一手社会资料实现有效教学。不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应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表现作为考察项目予以评估并记录在案,这也应该是完善人才制度的一项标准,可以包括在校学习态度、德育标准等级、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表现等具体细化的指标。正如当今社会对每个人做诚信记录一样,企业给予准从业人员这样的记录也是对他们在职业工作中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可起到监督、约束、促进的作用,同时使从业人员时刻保持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之心,是强化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意识的重要保证。

由于职业素养教育领域宽泛,内容丰富,职业素养养成是一个长期磨合内化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实施的方法、手段产生的效果好坏不易判断,这是一个挑战。希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思路,尝试找到一些有利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方法。

篇4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对策分析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但是通过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对学院学生的研究调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训现状和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还是有差距的。如何满足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成为高职院校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及方法对策。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不足

1.缺乏职业规划

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的改变需要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学里适应社会,掌握职业技能,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挑战。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薄弱,进入大学后降低学习要求,仅仅满足于应付老师的日常课程教学任务。虽然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学习了职业规划的方法,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对目标规划投入主动学习时间,这就必然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2.对职业认同不足

学生对自己职业认同无疑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但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受到社会部分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的影响,某些学生并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以后的就业岗位不感兴趣,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大三找工作时自我评价偏低,表现为对复杂工作岗位的畏难情绪和待人接物的不自信。学生普遍偏爱简单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工作岗位。

1.教育观念滞后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都源于本科院校,不自觉地就会应用本科教学,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操作。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很难学会一门职业技能,所学理论知识脱离实践操作也会在考试后迅速忘记。高职学生若既不能掌握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在走上就业岗位时无法具备必需的职业质素,即使通过岗位培训学会一项基本专业技能也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

2.缺少企业参与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应打破学校单独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联合用人企业一起创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合作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组织企业班、订单班。学校引入企业教师,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还要在学校里引入职业教育氛围,用环境影响人,理论结合实际,教室结合现场,以培养具有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才。

(三)社会家庭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良影响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拜金主义等。这φ在成长的高职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通过调查,高职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是不容乐观的。首先,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父母都有过外出务工情况,这样就造成学生在成果过程中缺少父母的管教;其次,高职学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受到长辈的溺爱,造成一些高职学生不能够也不愿意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二、解决对策

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待人接物、创新能力等方面,职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及之后的职业发展情况,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把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教育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要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标准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做规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调研等方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实现职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中。

(二)深入开展校企联合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不能脱离企业职业要求,也不能完全依靠企业,等到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在进行培训学习。应该以学校为主体,采用企业参与的联合办学模式,邀请企业人员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在培养模式中采用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等方法,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做“职业人”,通过企业途径多下现场,了解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把职业素质的要求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三)推行职业素质考核

目前,大多数考核评定都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忽略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考核,这样的考核体制是不利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职业素质考核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进行考核,既要包括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要包括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的表现。要体现综合性,引导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

(四)高职学生的自我加强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熟悉自己的职业路线。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信心,了解岗位发展及带来的工资待遇和对社会的贡献,并愿意积极进取,根据相应的企业岗位发展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力。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企业实习实践过程,逐渐增强自身能力,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2.加强个体素质发展

部分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了职业技能,但缺乏职业素质,表现为敬业精神不足,缺乏职业发展长远目光,与人交际能力不足等,以上种种都会对职业发展造成制约。学生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中长期规划,仔细考虑工作岗位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干一行爱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干好工作。高职学生还要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加强锻炼,在校期间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挑战、磨砺自己。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主要途径是学生对自己的磨炼培养。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必须体现职业特色,职业素质的培养与社会企业的各方面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培养加以重视,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

参考文献:

[1]彭英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2]陈薇薇.对高职教育中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1(35):233-235.

[3]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43-44.

[4]陶大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150-151.

[5]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75-76.

篇5

一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单纯模仿和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脱离高职教育背景,导致校园文化高职特色不明,整体氛围缺失;有的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鸡肋,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管理好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并没有将其置于学校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二是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多院校愿意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能迅速看到效果的校园扩建、实训设备采购等硬件建设中去,对于需要持续建设和经营的校园文化,则能省则省,不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建设经费就没有任何的保证,无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教育特质的文化环境。

三是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之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凸显的新问题与新情况。高职院校的招生一度占据全国高招的半壁江山,然而,学生人数增加了,其来源也越来越广,整体素质则明显下降。我们知道,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其素质降低,必然也导致校园文化水准的降低。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学分制、弹性学制、远程教学、自考助学、半工半读等新手段大量涌现,如何继续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使其发挥正确导向、凝聚学校精神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且棘手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三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审视,就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对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质的漠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忽视。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文化”合力,从学校职业素养养成环境的建设、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入三个方面发力,营造展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质的校园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强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并非这两种文化的简单叠加或者替代,而是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立场出发,建设“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1. 实训基地“企业化”,塑造职业素养养成环境

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的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上,要按照“企业化”的标准建设和管理,塑造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环境。“企业化”的标准建设和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企业车间”标准建设,并在实训基地张贴企业安全标语、企业生产操作流程、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等。二是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一定要“员工化”,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着实训服装,佩戴胸牌,依照企业工作流程和程序进行实训。通过这种环境的塑造,实现实训基地与工厂在环境上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就能按企业标准接受管理,毕业时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 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有区别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计划、讲求秩序,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与之对应的,是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责任感。在企业环境里,责任是非常清晰,非常明确的,一项任务,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需要你承担下来,你就不能回避。企业的这种责任意识,内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基本囊括了我们所熟知的职业与责任要求,如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等等。这些素养仅仅通过专业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在专业课程中有选择地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介绍、展示给学生,塑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培育学生贴近行业企业要求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