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学习婴儿护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母乳喂养是保证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认知能力,智商以及免疫力都有提高[1]。因为医务人员的知识与态度对母亲的影响很大,妊娠合并症常被医务人员告知给婴儿断奶,如果执行婴儿患急慢性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高危儿患病的可能性增加更为明显。一些妊娠合并症产妇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产科护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的。对此我们为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我们进行了以下措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产科护理人员32名,其中年龄19~41岁,平均32.5岁。中专学历20名,大专学历9名,本科学历3名。
1.2 方法 对32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每周3次学习,1 h/次,连续学习3个月;学习内容为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基础认识、母乳喂养措施等培训。
2 结果
通过加大对32名产科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全部产科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母乳喂养的知识,加强妊娠合并症产妇的关怀和诱导,提高了本科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率,使喂养率达到92.3%。
3 讨论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能满足出生后六个月内婴儿生长发育的全部营养需要,能增强婴儿免疫力,对婴儿智力和骨骼发育都非常有益。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非其他任何产品所能替代的。母乳喂养是保证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学习和培训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3.1 基础认识:
3.1.1 母乳喂养优点认识[2]:①母乳所含的营养物丰富,适合婴儿营养需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②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和其他抗感染物质,可以增加婴儿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③哺乳时婴儿与母亲皮肤频繁接触,可密切母子感情,促进新生儿身心发育;④早期哺乳可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恢复,可减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率。
3.1.2 产科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产科护士专业思想的教育,努力提高业务知识和临床经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爱婴医院知识的培训,让医护都掌握母乳喂养的新观点和指导技能,主动地为母乳喂养付之行动。由于知识的更新太快,而护理人员接收知识的途径较窄,造成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往往不一致,从而使产科护士对妊娠合并症产妇哺乳的认识有很大差异。
3.2 母乳喂养措施
3.2.1 护患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两人间信息的传递,它包括意见、情感、思考等交换,借助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符号等方法来传达。护患沟通是一种以治疗性沟通为主要模式的复杂的过程。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作为健康照顾者,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提供信息,给患者以指导和咨询,向患者清楚地传达信息的内容,解答患者的疑问。护患之间这种治疗性沟通被认为是帮助患者克服暂时压力,适应环境变化,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使患者克服自我实现中的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种技能。
3.2.2 早期母乳喂养指导 孕妇在孕5个月时应定期上孕妇学校,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让孕妇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产前的护理,提高孕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为产后哺乳做好充分准备。
3.2.3 克服妊娠合并症产妇心理因素 妊娠合并症产妇心理因素对母乳喂养是最重要因素,决定了产妇对母乳喂养是否有信心,而后者影响乳量分泌,造成缺乳[3],而缺乳反过来又会影响其母乳喂养的信心。妊娠合并症产妇往往很焦虑和紧张,产妇容易出现信心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实际有效的指导,很难做到充分有效的母乳喂养。
3.2.4 护理 首要功能是哺乳,养育后代,哺乳时平坦和凹陷、皲裂、过度育盈、乳腺管阻塞和乳腺炎等都可影响母乳喂养,甚至放弃母乳喂养,做好护理非常重要,是导致不能正常母乳喂养一个重要因素。
3.2.5 促进早期泌乳 泌乳是受垂体前叶催乳素所调控的,而它又受下丘脑催乳素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神经介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及性激素的反馈调节[4]。排乳是受垂体后叶催产素所调控的。这种激素受母亲的心理、精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可直接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来刺激或抑制催乳素及催产素的释放,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来影响调控。吸吮及排空,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而催乳素又可刺激乳腺泡,可提早充盈,这一连锁反应的关键是有效的早吸吮。对妊娠合并症产妇麻醉未清醒的产妇回病房后立即皮肤接触。在接触的同时协助新生儿有效吸吮母亲的,产后再次帮助新生儿早开奶,巩固吸吮反射促进早泌乳。
3.2.6 妊娠合并症产妇膳食 合理膳食是保证泌乳量的关键产妇分娩后24 h因疲劳活动少,宜食粥、汤面等饮食,随着产妇逐渐康复,鼓励产妇进食鸡、鱼、肉、蛋、新鲜蔬菜及水果、豆类、谷类,饮食多样化,营养充分,粗细搭配,多喝汤水,如鸡汤、鱼汤、排骨汤、猪
蹄汤等以利于泌乳。
3.2.7 妊娠合并症产妇 哺乳时,产妇取侧卧位,上半身抬高20°~30°,腰背部垫软枕,母亲只需抱住婴儿上半身进行胸腹相贴,以减少产妇的支撑力,减轻疲劳、紧张感[5]。可避免平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平坦,及周围乳晕不易凸起,婴儿不易含接。
总之,我们总结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以最大的努力,鼓励、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包括孕期的宣传和指导,使孕妇从早期开始从思想上逐步树立起对母乳喂养的信心,掌握母乳喂养技巧,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宪丽.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对促进母乳喂养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05.
[2] 彭刚艺.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活动中的作用.护理进修杂志,1996,11(6):67.
1 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1.7新生儿被盗:当今社会各类流动人口较多,拐卖儿童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病区母婴同室病房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家属若对病区人员及环境不了解,极易让犯罪分子钻空子,冒充医务工作者盗走新生儿,引发新的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产妇12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为23~36岁,平均年龄为(28.1±3.1)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为(38.1±1.1)周。观察组中,产妇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3±2.1)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为(39.1±1.3)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干预,包括检查产妇的身体状况,对产妇的饮食进行指导,并对产妇进行语言方面的安慰等。观察组产妇用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质量评价小组。该小组主要由科室主任、护士长者责任护士来负责,任组长,其他的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由于小组负责人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可快速解决临床中的突发事件,随时随地指导护理小组成员。同时,质量评价小组的组长要对组员实施理论宣传教育,并给予实践操作指导,提升组员的技能和职业素养。(2)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表。由质量评价小组根据实际工作环境,阅读与质量评价相关的文献等材料,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质量的标准要求,或根据国际护理学杂志标准,并结合产妇及其家属的投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质量评价表,制定相对应的奖罚标准,通过护理质量评价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以不断提升产妇的满意度,并在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护理模式进一步为产科服务。(3)护理评价的具体实施。将护理质量评价表置于显眼位置,便于护理人员随时阅读,方便指导工作,也能确保护理人员工作的全面性,同时也能让护理人员随时做到自检,通过质量评价表来检视自己的工作,督促护理人员不断改进自己的护理态度和方法。护理人员除了正常的检查工作之外,还要与产妇多交流沟通,疏通产妇的不良心情,增加与产妇的互动。尤其是对于生产后的妇女,更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产妇的抑郁心情能够得到排解,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新生婴儿的照料工作,降低产妇抑郁症发病率[1]。质量评价小组的组长要不定期的查阅护理记录及病历资料记录的准确性,同时也要随时查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与服务质量,将其作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4)护理质量的评价反馈。由于临床治疗中遇到的产妇各不相同,出现的问题也有差别,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经验较少,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以书面形式汇报。医院针对护理人员汇报的问题进行总结。如果是医患沟通的问题,需要从双方沟通解决;如果是护理人员护理技术、理论知识等方面不足的问题,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让护理人员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培训的手段可借助网络工具,开展公众号培训,让护理人员能随时学习,随时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护理质量[2]。
1.3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实施质量评价标准措施,观察两组产妇生产过程中的产妇会阴切口愈合感染情况,同时观察婴儿红臀情况,调查产妇的满意度等,调查评分的总分为100分,总分>85分为非常满意,总分70~85分为满意,总分<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新生婴儿红臀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产妇中会阴感染9例,会阴感染率为14.3%,新生婴儿红臀发生11例,婴儿红臀发生率为17.5%;观察组产妇中会阴感染1例,会阴感染率为1.6%,新生婴儿红臀发生3例,婴儿红臀发生率为4.8%,观察组的产妇会阴感染率及婴儿红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39例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4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3.7%;而对照组产妇中32例非常满意,18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总满意度为79.4%;观察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具体示教:此种形式多用于母乳喂养技能培训及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等。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形式,在示范时护士采用模型和娃娃进行指导,并将新生儿的常规护理知识穿插在示范操作中,让新生儿家长尽快掌握正确护理新生儿的操作方法,提高家长的学习兴趣。
图片资料:将母乳喂养知识技巧及产褥期的一些保健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宣传画册,发放给产妇及家属,并在病区的走廊、病室悬挂正确哺乳姿势的图片,此种形式配以口头宣传及具体示教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录像:将婴儿护理,母乳喂养的知识及技术制作成录像,每天上午在给婴儿沐浴时播放专科录像片。从而使产妇及家属从多方面接受教育并参与到教育中来,同时又巩固了其学过的知识,增强了产妇的自信心。
版报(宣传栏):宣传栏设在病区走廊最明显处,科室设有专职版报宣传员。每2周出1期板报,内容多为专科护理、新业务技术的介绍、科普知识等,使到疗区的孕产妇及家属及时接受教育。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更容易达到。同时科室将每期板报内容请科教科的同志给予拍照,照片由科教科存档,科室留有备案。
小讲课:每周四下午由护士轮流做健康教育指导老师,采取集体宣传指导的形式为孕产妇及家属讲解有关新生儿的护理、母乳喂养、护理、婴儿抚触等保健知识及技巧,讲课结束时护士针对孕产妇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及指导。此种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可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高新生儿家长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健康教育的方式
文字、图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将有关健康教育资料整理成册或光盘,交给患者阅读,使孕产妇尽快掌握医学知识。如入院宣教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出院指导、婴儿护理等分阶段指导孕产妇学习,对其中重要项目加以解释。
理解与讲解相结合: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孕产妇,她们对文字图片教育接受的不够深刻,对于某项操作技巧不能很好的理解,致使实际操作起来不到位,护士就将教育内容及相关道理讲给婴儿家长及家属,如婴儿抚触等。
提问与讨论相结合:重视教育信息沟通的双向性,鼓励病人提问题,并将婴儿家长最关心的内容进行讨论。如婴儿护理的相关知识等。
示教与指导相结合:针对病人健康知识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浅程度,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或纠正,在示范操作的过程中随时解答家长提问并重点讲解操作的技巧,使家长直观地接受、正确地掌握相关技巧。
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对于产后1~2天和特殊病情的孕产妇,因体力差或病情的特殊性我们采用个体教育,对于产前及产后2天的孕产妇,采用个体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适应了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计划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对有共同护理问题及健康知识需求的孕产妇,采用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相结合。针对个体不同、所遇健康问题不同和心理状态差异者给予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
2完善实训条件,营造临床环境:
我校儿科护理实训室全部以模拟儿科病房形式组建,营造仿真的临床环境。婴儿生长发育室配备有体重、身高(长)测量仪,以及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仪器,并在墙壁上张贴不同年龄小儿动作发育的图片;婴儿沐浴室配备有沐浴池、抚触圆床、游泳池等,墙壁上贴有婴儿沐浴和抚触的操作图片;另外我校在实训中心设置了母婴同室,供学生们学习了解现代护理中的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整个儿科护理实训中心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设置其独特的环境,以粉红色为基础色调,窗帘、被褥配合可爱的卡通图案,完全贴合临床儿科病房的特点。突出了专业训练的真实性、实用性。
3校院一体,医教结合:
临床护理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学校遵循“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学校教学不与临床脱节,教师每五年中要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一年,学习临床新技术、新方法;临床医生、护士轮流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不断邀请医院的专家亲临实训中心指导建设,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学习实训环境,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临床相结合。
4改进儿科护理实训课教学方法;
呆板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的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缺点,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
(1)小组制训练法。
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小组训练是学习效率较高的实训方法。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将学生分组逐人操作,其他学生共同观看操作过程,在操作后进行讨论,指出该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操作技术。小组制训练法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办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训练。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取了“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婴儿喂奶法、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实训项目可设置情景,角色扮演,从模型上操作扩展到真人真做。学生3人1组分为“患儿”“家长”“护士”。课前根据需要准备好实训环境、物品和必要的保障措施。操作中,各角色根据实训内容设计场景“,护士”首先认真评估“患儿”状况,然后向“家长”进行解释,取得“家长”的同意后按步骤进行护理操作,最后要让“家长”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价。在“真人、真情、真景”中进行训练,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5开放实训室,实行“导生制”教学:
护理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教学中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保障,在实训教学这一重要的途径中,开放实训室是较为关键的一环,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项基本保障,地位不容忽视[3]。以往只有上实训课学生才可以进入实训室学习、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往往操作时间不够用。现在,实训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操作练习。选择自己在实训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和自己感兴趣的实训内容,随时来实训室进行训练。开放实训室为学生的实训练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投资效益。另外我校每学年都要在学生中进行层层选拔,选出实训操作突出的同学,加以强化培训,严格考核,考核合格后这些学生被授予“小导师”,在课余时间由这些“小导师”对学生实训操作练习进行指导。在《儿科护理》课程实训学习中实行“导生制”提高了学生自主实训的有效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6抓好实训考核,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