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教育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狭义的层面认为,医患关系中的医方就是直接接触患者并对其询问、诊断和治疗的医生,而患方就是与医生对应的,正处于患病状态、求医和接受治疗的社会人群。但从广义的层面上看,医患关系中的“医方”还包括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如国家针对不同人群建立的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医疗药品、器械流通制度、新药审批制度等)、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卫生局、药监局、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等)等更加宏观层面上的内容。“患方”则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患者本人[1-2],还包括在患者的就诊治疗过程中一路陪伴、付出关心和提供帮助的患者家属、亲朋好友、同事、所在单位等一系列社会关系。
1.2医患关系与社会背景
医患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是社会转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医患关系的演变是沿着医改市场化主线进行的,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但医疗卫生现状并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供求不平衡,医患关系紧张。而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因两种体制的并存,也暴露出各种问题,一方面通过医院的半市场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半市场化、以及药品和器械产业的完全市场化,形成了医院运行机制的两种逻辑:不仅有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下的救死扶伤、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第一行动准则,同时还具有市场体制下医院应对市场竞争和追求利润的利益考量;另一方面这种半市场化也重塑了医患关系,形成了医患关系的物化、异化,医患信任弱化以及医患关系紧张化的趋势[3-4]。医改的不成功导致医患矛盾突显。
1.3患者医疗素质、媒体引导等
医患的矛盾可能是由医生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患者造成的,这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要盲目地片面地去指责医生。患者的医疗素质也需提高,患方对医方产生强烈的不满,并采取请媒体报道、聚众围堵医院、拉横幅、设灵堂、逼医院领导及当事医生下跪、索要高额赔偿金、对当事医生实施人身伤害、伤医杀医等等过激手段扰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媒体通过对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不合理的现象、不规范的操作手段、黑幕等进行揭发,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一旦这种监督方向确实可信,就会在舆论上形成强大的压力,促使当事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反省诊疗行为和管理漏洞,从而改进管理和服务;但是我们发现部分媒体为引起关注,出现调查不细致、措辞不严谨、态度不公正的报道,甚至热衷于炒作医院黑幕、医疗纠纷等负面新闻,使医生的形象大打折扣,严重误导了民众对医患问题的认知,促使了医患双方信任危机的产生以及营造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氛围。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体系。他是基于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全科医生的大量需求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急需发展全科医学的紧迫性,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特点,并对当前的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现状、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治疗范围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各个系统器官的各种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急剧增长,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社区的广大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卫生服务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使命不再仅仅是治疗患者躯体疾病,而是以身心健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主要目标,从心理、社会角度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2我国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的转变等原因,使得三甲大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线城市的知名医院重点科室更是达到"一号难求"的地步。许多患者仅仅患有发热、伤风感冒等小病,就前往知名三甲医院找著名专家求治。这更是加重了三甲医院患者人满为患的程度,导致大医院医生满负荷工作,缺乏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医学科研任务。而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病患稀少,广大社区医院艰难维持。社区医院和三甲大医院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而据调查统计,所有就诊患者中,大约只有50%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师诊治,而社区居民中约80%~90%以上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全科医师队伍来解决。这一分析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根源所在,提示目前医疗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更凸显了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大量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应该由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共同培养而实现。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主要为大学阶段的院校教育、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以及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四个部分。其中,大学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是必须重点关注和需要大力发展的。
3.1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对象有优势,高校学生年轻富有活力,整体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概念和新事物。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促进全科医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教学实验室,实验设备,教学场所,培训,信息资源。这些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
据统计,在美国,规定把全科医学作为必修课的医学院校,在1983~1984年度已达48%,到1987年则增加到56.3%,现在美国90%以上的医学院校设有家庭医学系,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有的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而在我国,截至2009年,128所院校中有仅有59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所占比例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3.2规范化培训 卫生部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本科毕业生。他们需要经过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可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学科骨干。规范化培训具体包括3个月的理论学习,26个月的临床各科轮转,7个月的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通过考核后获得合格证书。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考核考试的主要场所,包括临床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临床培养基地应设在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上海市最早于2004年开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河北省、北京市等地亦相继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另外,还有大批专家学者进行着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3.3继续医学教育 我国全科医师的教育背景和其他专科医师不太一样,差异较大,他们的学历参差不齐,学历以大中专为主,部分本科生,少数研究生。因此,对于我国的全科医师来说,主要不是由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是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由于我们原来的基层医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差,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慢,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更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更新。
在大多数国家,继续教育贯穿于全科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如美国的全科医生每年必须完成50h的继续医学教育,以保证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先进性。美国全科医生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6年,期间,他们可通过国内的课堂教育、电话和网络教学服务等来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每6年参加资格再认证考试,来保留全科医师执业资格。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全科医生也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每3年为一间隔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继续执业注册。在英国,也有90%以上的全科医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4全科医学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首先,为保证普及全科医学知识,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全科医学是一门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新的学科,它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学科等拼凑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全科课程,确定课程类型、教学时数、教学安排等,为全科专业学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基础医疗学科,其学科的本质,不是复杂和严重疾病的生物治疗,而是接近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全科医生。为了实现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纠正偏见,更重要的是要顺应中国的国情,找到对中国的全科医生培训最好的模式,实现全科医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赢得社会认同,才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命家,潘敏.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现状及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79-80.
[2]易鑫,曾文俊.浅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1994,14(6):55-57.
2结果
2.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乡村医生共356人,其中男181人(50.84%)、女175人(49.16%),平均工龄18.86年,平均年龄40.56岁。本科27人(7.58%),大专147人(41.29%),中专139人(39.04%),其他(高中或初中)43人(12.08%)。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201人(56.46%),无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155人(43.54%)。中级职称37人(10.39%),初级职称136人(38.20%),无职称183人(51.40%)。
2.2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须性上,认为学历培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常见急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临床用药、专题讲座、职业院护很必要的比例较高,认为各项很有必要的为61.52%~91.01%,仅有0~19.10%认为全科医学教育没有必要。
2.3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需求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乡村医生中赞成短期培训学习占73.88%(263人),半脱产学习者占12.92%(46人),赞成脱产学习和业余自学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0.84%(3人)和12.36%(44人)。赞成在高等医学院校学习者占69.38%(247人),在市级以上医院学习者占30.62%(109人)。2.4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356人中有217人不同程度存在妨碍因素,139人无妨碍因素,在存在妨碍因素的人中,结果显示无时间和精力及缺乏规范化要求(26人,11.98%)、缺乏适宜全科医学教育形式(86人,39.63%)和医务繁忙(63人,29.03%)是阻碍乡村医生参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再次带动教育需求总量的发展,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校生数量迅速增长,导致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成人高等教育难以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执行的教学计划大多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使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别不大,教学方法简单,摆不脱教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的旧招数;教学手段落后,多是书本加笔记、黑板加粉笔的老传统。而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在职人员,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与学历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存在矛盾。
2.管理模式滞后,目标要求不明
生搬硬套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多而不精,缺乏针对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导致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传统的学历教育定式制约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封闭式考核方式拘泥于课程内容,缺乏开放性和社会互认性,考核流于形式,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学改革没有与时俱进,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大体上没有脱离普通医学高等教育的套路;教材内容没有体现成人教育的职业性、自学性和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比如课程设置没有顾及学生渴求的实用性,往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课程考核既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又过分强调成人教育的特点;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没有严格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开足教学时数。
3.社会上对成人教育存在偏见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的考风考纪严重滑坡,更由于医学类各专业开课门数多,教材内容多,学习负担重和成教学生的自身因素,学生考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套取试题,考试时个人作弊或串通舞弊,考后托人情、找关系或自己到任课老师处求情等不正常现象日益严重,考试方式开卷为主,即使闭卷考试,考纪也不好,作弊成风。
(2)成人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成人医学生基本上是在职人员,不存在就业压力,只希望迅速拿到文凭,以利于职务的升迁、待遇的提高,因而直接导致质量意识淡化,校方与学员“一拍即合”,各得其利,经济效益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效益退居“二线”,教育质量滑坡那是不可避免的了。还有部分学生已成家,处理不好学习与家务、工作的关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学习精力有限,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国家政策规定影响。从2002年10月31日起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相关医学类专业及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只许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停止招收非从业人员,故接受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在职人员。尤其是国家2004年出台的有关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其所获成人医学本专科学历证书,不能作为执业医师考试的学历凭据。以上原因更使一些人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产生偏见,乃至歧视。认为非普通教育是不正规的教育,质量不高,一些用人单位也不予认可。
(4)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由于学生专业基础和临床经验不在同一水平上,加之所在岗位不同,有的学生希望讲课起点高一些,内容新一些;而有的学生则希望讲课简单一些、最好贴近考试。教师不愿承担成教教学工作,因为成教学生不仅构成复杂、缺勤较多,而且要求多,意见大。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
二、医学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教学管理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在职教育,应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不能因为社会需求盲目增加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适合成人的特点和学校的客观环境,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提高制度规范的适应性,要保证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监控机构,设计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质量检测指标体系;规范临床实习内容及考核标准;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2.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教师队伍除有敬业精神,渊博学识,高尚师德等素质以外,必须首先具备创新素质,要有强烈的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倡导创新意识,还要熟悉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要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学生创新人才的“摇篮”。但是,教师水平的发挥也受到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制约,因此,面对新形势,国家应该把组织编著适合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材摆上议事日程,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单独或联合编写医学试用教材和介绍新理论新知识的参考教材。
3.优化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知识结构逐渐老化、陈旧。一部分学生来自基层医疗单位,他们平时获取的新信息较少,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因此,成人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上要设置符合教育的目的、时代和医学科学发展要求的内容,增加医学前沿知识,强调新趋势、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介绍,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有“新”的收获。这就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成人高等医学院校要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构建“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讨论,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进程层次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4.严格考风考纪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是确保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成人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对考试的管理。对于学生考试靠作弊过关的侥幸心理,要防患于未然。针对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记忆力相对弱的特点,考试考核内容可以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方式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闭卷加开卷以及闭卷或开卷加临床技能操作等形式,增加平时测验及作业综合评分。将考试的重点定位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上,尽量避免为考试而考试。
5.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技术,丰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医务人员,且分散在各地工作,并且多数在基层工作,使得面授学生到课率低,从而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即使考虑在基层设立教学点,也无法有效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现代远程技术,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和其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与教师交流,克服成人教育的学生学习时间、空间不一致的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家里或单位自主参加学习,可以反复学习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以及课程的重点、难点。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学习时间灵活宽松,学习方式方便快捷,学习更有针对性,既可以进一步缓解在职人员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对预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提高,国外医学教育的重点也渐渐从临床转向预防领域,①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教学面临着双重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而预防医学教育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整个医学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众所周知,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古至今仍具有其不可替代意义。它是对“教”与“学”的双向检测,既能为教师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推动其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能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智能和素质发展,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②因此,考试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评价的有力工具,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比较公正的评价手段。③
1 预防医学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
(1) 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尚没有健全的考试法规与统一制度,缺乏考试监督机构,致使泄题、作弊等一些不良考风现象的频频出现。(2) 考试形式:现有医学院考试几乎都是闭卷,方法单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造成医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3) 考试命题:目前教育部门尚未制定统一的试题质量相关指标,且各医学院对命题审批制度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导致教师命题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命题的依据。(4) 试题题型:目前,医学院课程考试题型较为固定,以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注重知识记忆考核的客观性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缺乏一些主观题、探究题等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来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进行考核。(5) 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覆盖面狭窄,对理解力的考核内容较少。通常沿袭旧题库,且对题型定位没有本专业本学科的自我特色,不能够反映本课程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与临床应用的联系。(6) 考试评分:由于人为因素,在考试评分方面不够客观,其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等质量分析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长此以往,单一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的标准答案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严重阻碍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大染缸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开始对考试的导向意义与评价价值辨认不清。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批改考卷也只是为了评价学生成绩,以此来排名评优,那一纸试卷的真正价值早已不复存在。
针对预防医学的考试,我们需要明确,它是对学生所学基础以及预防专业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测量,其功能定位应该包括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选拔等。其目的不应该只是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更是一种教学质量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形式与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 思考改革对策,狠抓命题出卷
早在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医学院校就已逐步针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着重于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核。例如,美国大学的考试体现出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频率高,次数多,学生能够适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同时考试中多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④
目前我国传统预防医学考试在方式、内容、题型等存在较多弊端,为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使考试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必须把对考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狠抓考试的源头———命题出卷。⑤命题出卷需要高超的理论和技术做背景支撑,各大医学院校需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通过长期实践,对考试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起科学的考试命题体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增加病例讨论等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等并无标准答案的综合考试试题,评分的内容依据不是学生的答案与书本知识一致性的多少,而是学习知识信息量的积累与相互融合,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领域的一部分等。
3 重视学生评教,以学生视角参与考试的教学评价
经调查显示,如今许多院校对考试的评价与命题的分析不够重视,只注重评分、评优、选拨。而考试,作为搜集教学成果的信息反馈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被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所忽略了。因此,如何从学生角度对现今的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命题做教学评价,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思考的。
一方面,从感性的角度来说,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感受与体验较其他专家、校领导等来得更为深刻;同时学生也是考试命题的对象,执笔答题的主体,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其他评教,学生更有话语权。曾担任美国高等教学学会主席的乔治·库等人对此评论到:对于一些学习成果来说,学生的报告可能是唯一有用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如果应用过程中操作得当、方法科学、调查客观真实、结果公正合理,则它对于获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针对考试和考试命题提出一些具有改革价值的思路与方法,而这些想法很可能是教师、教授、管理者们研究许久都不会想到的。
4 总结
把教育考试作为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其深远意义。在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评教可直接体现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够保障和改进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重新调整对高等教学的质量观,树立起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功能,对构建完善预防医学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注释
① Olapeju M., Simoyan,Janet M., Townsend,Mushfiqur R., et al.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Education A Natural Alliance for a New Regional Medical School[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1)41(4S3):S220-S227.
② 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 促进高校考试改革[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3-25.
选取南宁市18所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师、药师、注册护士、技师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18所医院包括了2所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所省级医院、2所市级医院、3所县级医院和9所乡镇卫生院。共发放问卷945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有效率99.05%。其中男265人(28.31%),女671人(71.69%);25岁以下125人(13.35%),26~35岁440人(47.01%),36~45岁247人(26.39%),45岁以上124人(13.25%);工龄5年以下262人(27.99%),5~10年228人(24.36%),10年以上446人(47.65%);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96人(31.62%),省级医院200人(21.37%),市级医院155人(16.56%),县级医院150人(16.03%),乡镇卫生院135人(14.42%);初级及其他职称476人(50.85%),中级职称300人(32.05%),高级职称160人(17.09%);中专及其他84人(8.97%),大专283人(30.24%),本科408人(43.59%),硕士及以上161人(17.2%);从事专业方面,医师376人(40.17%),药师(士)87人(9.29%),注册护士375人(40.06%),技师(士)51人(5.45%),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7人(5.02%);有执业资格者837人(89.42%),无执业资格者99人(10.58%)。
1.2方法
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从事专业、是否取得执业资格等。采用自行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为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2011年936名调查对象中,85.15%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14.85%没有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40.52%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少于5次,29.11%为5~9次,14.81%为10~15次,15次以上占15.56%;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内容上,选择“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新成果与新进展”、“相关法规与技术规范”、“医学人文及管理知识”和“其他内容”分别占34.04%、25.90%、23.82%、15.57%和0.67%;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形式上,选择“面授”、“远程医学教育”、“自学”、“函授”和“其他”分别占40.32%、20.35%、18.18%、8.87%和12.28%;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上,选择“单位或科室承担”、“单位、科室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承担”、“企业和社会资助”和“其他来源”分别占37.89%、30.87%、23.59%、5.40%和2.26%;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自费比例上,不用花费任何费用的占8.53%,花费比例为20%以下的占19.57%,花费比例为20%~50%占21.46%,花费比例为50%~80%的占9.28%,花费比例为80%以上的占41.16%。
2.2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调查对象中,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占49.44%、48.31%和2.25%;对继续医学教育形式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占48.68%、48.56%和2.76%;对继续医学教育安排时间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占39.52%、53.58%和6.90%;认为个人承受的继续医学教育经费“合理”、“一般”和“不合理”者占34.00%、50.56%和15.44%。
2.3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因素
此问题为多项选择题。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因素前两位为时间安排(30.04%)和费用(21.33%)。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在继续医学教育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2,P<0.05)。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和费用,而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费用和单位是否要求。不同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在继续医学教育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63,P<0.05)。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费用和内容,而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费用和单位是否要求。2.4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有35.22%的调查对象选择“面授”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选择“远程医学教育”、“自学”、“函授”和“其他”者分别占26.30%、19.67%、17.04%和1.77%。有36.60%的调查对象选择“新方法与新技术”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从事本专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培训”和“其他内容”者分别占36.27%、26.18%和0.95%。对个人承受的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比例,选择“不用任何花费”、“20%以下”、“20%~50%”、“50%~80%”和“80%以上”者分别占52.78%、40.06%、5.45%、1.18%和0.53%。
3讨论
3.1积极推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是适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继续医学教育的环境将从教室逐步转移到工作环境中来,继续医学教育的策略和学习工具将以卫生技术人员的能力提高和患者结局为导向。通过远程医学教育,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使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因此,各级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单位要积极推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要制订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准入和评估标准,规范项目的适用范围和学分授予标准,推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3.2按需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工作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其用于医疗实践中。因此,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单位要根据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知识层次、结构的不同精心安排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医学院校应当利用其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领域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紧密结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开设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和项目。要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宜性、协调性和有效性,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
3.3多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继续医学教育属于多重行为,即国家行为、单位行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多重行为需要多渠道出资。因此,应积极争取多方投资继续医学教育,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资金筹集使用的良性循环。政府和医院需根据不同培训项目,适当调整各方的出资比例,引导和鼓励个人承担一定的培训经费满足自身学习的需求。医院不但要强化现有相关政策的落实,更应切实完善经费保障、经费使用、激励机制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接受商业资助的有关政策,规范商业赞助行为。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继续医学教育资金使用和评估机制,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3.4完善继续医学教育评价与监督机制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1入学、学制与学位
在中国,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的筛选进入口腔医学院开始本科学习。在美国,学生在申请牙学院前,需要先完成3~4年本科教育,申请者参加牙科入学测试(DAT)和面试,牙学院根据这两项及学生的推荐信和平均绩点(GPA)决定录取人选;在英国,申请人需要参加英国临床能力倾向测验(UKCAT),并且也需要经过面试。这些招录程序与国内考取研究生的过程相似,对学生的考评相对全面一些。
国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的口腔医学生在前面4~5年接受相同的本科阶段教育,所有课程合格获得口腔医学学士学位(BDS);本科毕业1年后才可以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七年制在最后2年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八年制在最后3年完成硕博士阶段的学习,毕业时分别获得口腔医学硕士(SMM)与口腔医学博士(SMD)专业学位;五年制学生毕业时可继续攻读3年硕士学位,七年制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可以继续攻读3年博士学位,或者在硕士阶段选择5年硕博连读,完成深造。目前,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的实施,上述繁杂的学制体系已被“5+3”的主流模式取代。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牙学院和香港大学牙学院的本科教育分别为5年和6年,学生毕业时均获得BDS学位;在英国,获得学位后需通过执照考试,才可在牙科协会(GDC)注册和行医,而香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样,学生获得BDS学位后不需再另行考试即可行医,也可以申请继续攻读硕士;在美国,口腔医学生在牙学院学习时间为2~4年,毕业时均获得牙科博士学位(DDS),但需要通过nationalboarddentalexamination(NBDE)考试才可以申请行医执照。由于中国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因此口腔医学使用“stomatology”一词,然而,除了表面上拼写不同之外,中国的SMD在本质上与美国的DDS或美国医学博士(PhD)也无明确对应:中国的SMD需要掌握熟练的临床技能(达到DDS水准),同时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与PhD培养相似)。现在国内正在逐渐划清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界限,前者主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可进入实验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究工作,后者侧重于临床实践的锻炼,毕业后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2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规培与专科医师规培
住院医师规培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规培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际操作的过渡,规范行医标准,这对于提高中国现有口腔医疗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力的措施。2015年规培在各省市全面启动,预计至2020年,完成规培将成为进入医疗岗位的硬性要求[2]。医学生学习年限长,加上33个月的规培,时间投入大,回报晚,若非政策要求,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规培,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值得思考。目前,2015级及以后的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参加规培,即并轨规培。这样的安排可以为学生节省时间成本,但是这3年较为辛苦,也需要院校更科学的管理和学生更高的自律性,保证在上课、规培、实验及跟师学习之间取得平衡[3]。
据调查,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牙医比例约为1500∶1左右,其中实施了专科医师制度的国家中,专科医师占口腔医生比例为10%~17%,香港的人口与注册牙医比例约为3039∶1,其中专科医师占比约10%[4];然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即使是一线城市,牙医与人口比例也高达5201∶1[5],专科医师的培训时间为2~4年,具体培训、考核方式尚在试点摸索之中[6]。在美国,纽约和特拉华州规定口腔医学生在完成DDS课程后必须参与至少1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以规范临床操作、保证医疗质量,并将此列为获得执医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其他地区并未强制执行,学生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7]。经美国牙科医师协会(ADA)认证的口腔专科共有9个[8],这需要2~3年的专科培训。20多年前,英国开始实施牙科基础培训(dentalfoundationtrainingprogram),帮助牙科医生完成从毕业到执业的顺利过渡[9];在英国,有13个牙科专科,申请人培训3~6年以取得专科医师证书(CCST)[10]。另外,欧洲多国相互承认其他国家的牙科教育并通过继续专业教育(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统一各国牙医水平及保证牙科医疗质量,截至2013年,有14个欧洲国家将该教育项目定为必须实施的[11],可以看出他们对医生水平的重视。在香港,为了解和学习口腔医学知识和技术新进展,口腔医师可以自愿参加3年的CPD;若要成为专科医师,则必须经历3年的基本训练及3年的高级训练,以获得被认证的8个专科资格证之一[12-13]。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口腔专科医师制度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培训模式及方法比较成熟,但不完全相同,我国在发展口腔专科医师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并结合本国现状。例如,我国人口众多、医患比例失调,许多人的口腔基础治疗尚不能得到保障,更不用说口腔专科治疗,因此,在培养口腔全科及专科医生时,要考虑到其结构比例。
3教师队伍
香港大学牙学院与美国的牙学院会甄选优秀的开业医师做兼职教师,他们和牙学院里的全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牙科专业的临床技巧,也可以在医患沟通、开业执业等方面指点迷津,还可以为牙学院节省薪酬开支。但是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据美国牙科教育协会(ADEA)报道,2013-2014年,有290个全职及555个兼职岗位空缺,较之前增加,尤其是全职岗位,其中一大原因是教师选择开业而放弃教学工作[14]。
中国口腔医学院校的教师通常是本院毕业的医生。近年来,有学者表示担忧:“近亲繁殖”式的循环会导致院校的思维和文化愈发单一,不利于长远发展。可喜的是,国内口腔医学院校对教师发展逐渐重视起来,国际交流较以前增多,一些院校每年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讲座、教学,也会输送人才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交流;通过授课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促进教学水平的增长[15]。
4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
在中国,各口腔医学院校本科期间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如英语、政治)、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解剖、大内外科等)及口腔医学课程[16]。学生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时间一般在第三四学年、在临床科室中实习的时间大约10个月。英国国王学院牙学院的本科同样是5年,其课程安排也包括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但他们的基础科学主要是与牙科相关的学科。在美国,学生已经先完成了4年的通科教育,因此他们在牙学院期间的时间相对宽裕,可以集中于牙科专业学习。可以看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兼顾专业知识深度与人文知识广度并非易事。但现代高等教育与传统技术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尚需探索更优化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
另外,在国内,国家及一些院校提供专项资金和平台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创新思维,口腔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填鸭式”教育,这种要求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培养方法普遍被学生认为是“揠苗助长”,得到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待改进[17]。
5学习模式与授课方法
目前国外牙学院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18],例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不设立教材,由老师提供一个病例或主题,学生分工合作查阅参考书、文献等,整理之后汇报,老师再点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查阅参考书和文献也是实践循证口腔医学的过程[19]。在国内,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以本专业的经典书本为教材,学生可以对该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有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但也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另外,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较为被动。随着教学改革,国内一些院校也尝试了PBL并取得初步成效[20]。但是,PBL的推广还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阻力,需要教育者们更多的耐力与恒心。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国内患者与医生比例不协调,老师和学生均需要承担较繁重的医疗任务,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熟悉临床操作,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成为学技术的学徒而非医学生。相对而言,西方的牙学院更体现教学的职能,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不在于患者的量而在于治疗质量。国内本科生的实习集中在最后10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容易脱节;实习时间相对较短,有些科室只能走马观花。作者见到美国牙学院的学生临床实习时间多为2年,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也强调在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21];英国国王学院牙学院也为学生安排了2年时间进行轮转,并且学生在入学最初几周即可以开始参与对患者的治疗,这与欧洲医学教育中“早期接触临床工作”的理念相吻合[22],但是这种早期参与临床治疗需要指导老师更细致的督导以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利用最现代化的高、精、尖设备来代替原有的临床基本诊疗服务和操作。目前临床基本技能教育已成为了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基本技能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希望从目前的教育中发现或找出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加大改革力度,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我国的教育部门对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基本技能教学非常重视,并制定出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体系的提出对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计划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都引进了多媒体-电子标准化局部功能模拟系统、标准化患者教学模拟系统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并编制了很多具有先进水平的教材、课件、参考书、光盘等。在实践上,制定出了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指标,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医学系的学生实行了问题式教学、临床模拟患者多站考核等现代化的临床基本技能教育或培训。
多媒体-电子标准化局部功能模拟教学,如心、肺的听诊和触诊、急救知识、腹部常规检查等练习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模型,让学生在练习临床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现场多媒体屏幕真实的看到她们自己在操作时的动作和其他操作细节,也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再现听诊和触诊相关解剖图、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图等图像,也可以通过电子标准化患者模型形象的模拟人体肺部呼吸音、心脏杂音、胸膜摩擦感和心包、心前区震颤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如同面对的是一位真实的患者,使深奥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真实,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标准化患者教学指的是标准化患者准确的模仿相应病例的症状陈述,而学生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模拟完整个诊断过程。标准化患者不仅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考核[1]。
2 我国临床基本技能教育面临的困难
2.1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深入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等医学院校仍然以生物医学为依据,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实践的力度不足,课程的设置整体上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课程整体优化不足,比例失调,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轻实践,这与临床实践中要求的人才素质差距较大。
2.2临床实践方面的困难 在医学教育中,临床的医学理论无疑是临床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其生命力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基础,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近年来随着医学生人数的剧增,使得医学生在实践时资源相对减少,加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不愿配合临床教学,进一步减少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陷入到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境地[2]。
2.3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对技能、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等医学院校普遍倾向于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教学,而没有现代教学体系中的通过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播学术思想,传播思维的发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每一个步骤,显得毫无生机。在学习考核评价上仍然采用的是成绩至上的考核评价方式,使得现在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临床基本技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思维发散能力不足等,这些现象都时刻制约着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3]。
3 提升医学技能的教学措施
3.1提升思想认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世界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医学思想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模式教学,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手段的革新。临床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实践和诊疗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以现在教学理念为主体,逐渐将传统的科学思想不断革新,建立起具有综合性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现“探究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从而有效的提升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标准化的认知能力考核。
3.2突出学生解决临床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学,重在对学生解决临床具体问题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将学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理论在临床中的践行,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教学、见习、实习融入实训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确保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3.3注重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的学生在接受教育培训时,由于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知识仅仅是一种记忆式的学习,根本没有独立思考,活学活用,学习时仅仅是机械的完成知识的记忆和知识的迁移,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够变通理论,更谈不上实践技能创新,尽简单地进行机械模仿。所以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点培养方向。在临床医学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临件。
3.4加强学生的临床医学素质培养 对学生们进行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不仅要从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上进行培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将职业价值、行为、态度以及医学伦理相结合;要注重对学员们进行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要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联系起来处理患者的病情,学会处理医患关系,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
4 小结
随着近年来教育的不断改革,国内的医学教育专业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医学临床领域,对医学生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临床基本技能教育或培训对整个医疗服务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21世纪是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续生命也愈加重视,因此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医学教育又是医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石,良好医学教育体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将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医疗技术资源的拓宽和整个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医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为医学生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更多的医学知识、专业技术和医学新理论、新进展的学习来源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长期的医学实践。继续医学教育是保持教育连续性的需求,也是医学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缩写“CME”):是大学毕业后终身性的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其基本任务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掌握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述。
1 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与进展
继续医学教育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美等国[1,2]。起步早,理论研究成熟,法规制度完善,质量效果较好,社会认同度高,是西方发达国家CME的共同特点。
1.1 明确的培训目标 美国把保持、发展和增进医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作为CME的目的,培训目标是知识获取、技术发展、临床验证与决策的施行、卫生保健产品的开发。
在法国,CME通常指完成高等医学院的正规教育,获得“医学博士”或“专科医学博士”的国家文凭,目前正在从事医疗工作的通科医生和专科医生。CME的目的是使医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提高对病人的医疗质量,跟踪医学科学技术的进展。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继续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全球标准”中明确指出:CME的目的是保持、更新、发展和提高医生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满足病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2 健全的管理机构 美国的CME机构最健全,是由教育机构和认定机构两部分组成。美国的认定机构即美国CME认定委员会(ACCME)是为那些认为达到了ACCME所规定的CME提供者进行自愿认定的机构。美国的认定工作非常严格,其认定结果直接关系到医生的职业生涯。
法国设立了国家继续教育委员会、CME协会全国联合会、CME协会等机构,各个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能和任务,并分工不同,各有侧重。法国CME是由不同的团体组织的,没有国家或地区层次上的统一目标,CME仍然是一种自愿性行为。
1.3 完备思想的政策法规 美国CME认可委员会(ACCME)进行培训场所和培训项目的认定,并且为CME制定标准和一些相关政策。美国医学会要求每年50学分,3年中Ⅰ类学分占60分,只有医院具备学分授予权的资格。美国的CME承办单位是否有学分授予权,由学分资格审定委员会决定。取得CME学分是参加再次资格认定考试的必要条件之一。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继续教育形成制度化的国家。1971年通过了继续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确定了“职工享有继续教育权利”,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协会。1985年,法令正式规定了法国医学接受医学教员的义务、教育计划、教育假期、教育资金及办学模式[3]。
1.4 灵活的培训方式 美国大学都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努力开展各种专题课程来丰富CME内容,如哈佛医学院每年开设300多种课程,CME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书面的CME,也有语言的CME,参加学术会议、专项技术训练、讨论会、听专题课程讲座、自学等都属CME活动,供参加者选择。很多医学院校把讲座、幻灯片和一些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医生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上网学习,获取CME学分[4]。
法国的CME由国家CME委员会直接领导,CME协会全国联合会统一规划管理,CME协会具体组织实施。组织机构健全,各级机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2 我国和我军继续医学教育的历史更沿与进展
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5,6]。即第一阶段:为“萌发阶段”(50~70年代),采取短期进修,在职培训等形式,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但尚未形成MCE制度;第二阶段:为“探索试点阶段”(70年代末~90年代中期),1987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医学教育的暂行规定》,1991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1993年《90年代医学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第三阶段:为“积极发展阶段”,继续医学教育在全国广泛开展,发展迅速。我国于1996年成立了卫生部CME委员会,2003年更名为全国CME委员会,各地医学院校、医学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等都积极参与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2000年卫生部、人事部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要求CME对象每年都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CME活动,学分数不低于25分。目前,多数地区将CME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任职、晋升、聘任、考核等相结合,并已成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7,8]。
军队继续医学教育与国家的继续医学教育是同步发展的。1997年和1998年相继颁布了《全国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军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试行办法》、《军队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试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2001年颁布了《部队卫生技术干部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试行)》,对CME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予以细化,每年全军十余万卫生技术干部分别参加国家级和全军一、二、三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培训。项目培训始终坚持“在岗为主、脱产为辅、本地为主,异地为辅”的原则,力求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以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目的,以获得相应学分为最终“成果”。各单位将卫生技术干部所获学分与各自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和年终考核挂钩,使军队的继续医学教育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3 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3.1 继续医学教育国际化[4] 从美国、加拿大的互惠协议以及欧盟EACCME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CME正在朝着国际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3.2 网络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 互联网上的CME过去几年在美国得到了稳定的发展。网络和远程特征是:便利,适时,个性化,自我评估,独立性,系统性。通过互联网进行CME比传统的方式更便捷。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9,10]。
3.3 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教学 未来继续医学教育应该强调实践教育,只有实践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医生们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协助教育家们为医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3.4 循证继续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的出现为CME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循证医学为设计和执行试验以及试验后分析提供了重要方法。医生期望获得那些他们需要用来支持临床决定的信息,促进质量和教育及改革。
3.5 继续医学教育教学新方法 教学方案由三要素:教育方式、教学技巧和教育设施组成。随着CME的深入开展,CME的教育教学方法将不断创新。
3.6 以教育者为导向的模式将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 CME的模式包括:(1)以教育者为导向的模式。(2)自我导向模式。自我导向方法包括:浏览期刊、视听或音像制品、CD-ROM媒体和互联网。自我导向CME递送系统的使用对提高医生业绩和病人治疗结果最为有益,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将会给CME递送系统带来不同一般的变化。随着自我导向学习递送系统的使用,医生将提高时间效率,发展更好的技能。
3.7 继续医学教育评估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对于有效的医学实践所需能力呈现出一致意见。第二种趋势利用了一种模式,该模式将成就的不同级别描述为从“知”到“行”。第三种趋势是“时间点”检验和持续评估。第四种趋势是技术转变和方法转变。第五种趋势是用于评估的规则、证书需求和CPD基础实践将影响如何及何时评估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许文博.美国医学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1989,(1):7~11.
[2] 高境桂.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1992,3:34~37.
[3] 蒯强.法国继续医学教育中的教学与管理特色[J].继续医学教育,1992,6:29~33.
[4] 梅人朗.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化的国际趋势[J].继续医学教育,1991,4:188~190.
[5] 聂英坤.浅谈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3):18~20.
[6] 杨文秀.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1),2006,20(31):1~5.
[7] 杨文秀.国内外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2006,20(32):1~3.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2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疗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健康需求,不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着力加强卫生人才培养,为推进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卫生人才是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在卫生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尤为重要[2]。继续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3]。《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展富有成效的继续医学教育。各省(区、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总体达到100%,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省、地、县各级卫生体系服务绩效相应改善;各省(区、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总体达到100%,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卫生技术人员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95%(西部、边远地区达到80%),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80%(西部、边远地区达到70%),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素质能力明显提高,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相应改善。某省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的不足与分布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部分偏远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及医疗专家的缺乏,基层医疗机构面临巨大压力。2014年某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单位覆盖率、人员覆盖率未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总体学员学分达标率超过80%,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营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指标较低。分析原因一是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民营医疗机构还未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的现象。对继续医学教育政策的宣传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未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且疲于应付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对学分的达标要求不够清楚,无暇顾及个人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三是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无专职或兼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系统性的人员培养计划和汲取新知识的体系。管理上缺乏投入,必然导致在教学实施、教学监督等各个环节混乱无序,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5..02
当前环境下,国内外的一些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翻译教室”要素和实施框架下,提供了可用的平台和资源,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和过程来验证模型的实际效果。而我国护理教育领域的“翻译教室”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且缺乏信息平台建设,且教师有限,学生积极学习不强。因此,中国护理教育应该通过分析,为发展中国国情为前提的“翻译教室”教学模式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发挥模范的优势和作用,促进护理学的全面发展。
1“翻转课堂”的概念
“转课堂”是学生在家里自己完成一部分的家庭作业,而对于在课堂上的作业则由老师一起帮助完成。“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的,或者因为有事错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去实现这一劣势,很多家庭都需要另外请家教来补课或是跟上节奏,而翻转课堂可以帮助你对于不懂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并且安排考试,从而看出学生的强项与薄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反馈和再跟踪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各种形式的学习也让别人对学习产生兴趣[1]。
“翻转课堂”的内涵是基于它的概念和意义的,这对学生来说可以鼓励他们更加有探索的想法与研究的精神。教育学者专家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概要和总结,其中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专业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加上结合自给本身的经验和学习,发现现在学习仍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就是依然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问题,要让学生自主的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从而喜欢学习。但最终这一问题的解决和实现还要等专家的研究和探讨。
2“翻转课堂”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还可以应用于研究生的公共教育事业,使这一内容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共事业和教育当中,将理论付诸于实际,补充了网络知识只存在于虚拟世界这一大缺陷,而可以将其化成实践[2]。很多科学家都对于这一理论提供了支持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在课堂外通过独立获取知识完成低水平的认知工作,而且通过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完成对知识应用、分析及综合等高水平的认知工作,实现认知领域多层次的培养和提高。
另外一方面远程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交互性的距离接触。在远程教育中,可以减少生理上的接触,除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减少学生在接触上的心里障碍,可以更直观,更直接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3],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也能更好的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这都是网络学习所能做到的好处。
3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
从上文对“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解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一定功能的网络平台是对这教学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利而无害[4]。但是仅仅通过网络平台去获取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老师在教育知识活动这一方面充当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也可以师生互动讨论,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现在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平台变得越来越重要,赶上时代的脚步和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的进步,使得网络平台的开展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而对于这一活动的实行,现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地方条件有限,无法上网,像宿舍和图书馆使用条件有限,学生很难再通过网络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还有一些偏远山区,资源的缺乏和物资的有限,实行网络平台学习基本是不太可能了。而且对于网络的更新,一些学校无法及时更新网络,使得教育和学习变得落后,学生无法跟上社会的脚步,使得学习变得平庸。所以“翻转课堂”需要打下这一基础才能得以开展和继续实施下去。
4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青睐,传统教室在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帮助下,已经开始转变方向。因此,随着世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翻转移室”教学模式的普及等,让学生在学习前完成理论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而且可以实现高水平的学生意识、情感、技能的充分发展。
作者:伍清廉
参考文献
[1] 王 林.护理学的应用和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发展,2009,(34):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