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力工业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力工业的发展

篇1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为GDP年均增长9.8%提供了有力支撑。200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以每年一亿千瓦的电力建设速度展,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此之大的电力建设规模,基本上满足了对电力的需求,为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目前,中国人均装机仅0.54千瓦,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电力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电源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发电量的80%以上来自煤电,大量消耗煤炭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和运输压力。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与电源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电力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未完成,电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电网调度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此外,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力市场供需关系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增加了困难。

二、电力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一次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相关要素资源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急速增加。需求预测一再被突破。根据《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2003年版)预测,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最多为8.20亿千瓦:但仅仅6年后,我国2009年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8.6亿千瓦,已经超出预计的2020年装机数。

根据中国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目标,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设计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三种情景,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及预测。数据表明,2005-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惊人。按照平均数计算,石油在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耗量分别达到365亿吨、235亿吨和236亿吨,远远超出我国目前约21亿吨的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以平均数计算,煤炭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消耗量分别为1259亿吨、936亿吨和865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原煤分别为1763亿吨、1310亿吨和1211亿吨(按照1公斤原煤折合0.7143公斤标准煤计算)。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约1145亿吨煤炭储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核电和水电虽然是清洁能源,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性的问题。核燃料铀的储量不容乐观。根据2007年世界铀资源红皮书,全球已探明的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的铀资源总量为546.9万吨,按2006年全球天然铀消耗6.65万吨计算,可用82年。我国现在探明的天然铀储量只能供4000万千瓦装机运行50-60年,实际产量也严重不足,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燃料只能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世界上共有438座核电站运行,44个在建(新开工项目大多在中国),计划新建的核电站超过200座。随着核电热在全球再度兴起,对铀资源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水电方面,根据2006年最新的资源普查,我国大陆水力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2亿千瓦,而且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是否适合开发尚有争议。因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50年水电装机4.8亿千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电力行业除了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之外,还需要占用、耗费大量的土地、淡水以及铜、铝、钢等材料,这些资源也都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例如。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消耗的铜占全国总耗量的近43%,消耗的电解铝占全国总耗量的14%。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并超过了全球资源承载力的15%。

(二)资源消耗过大,环境严重恶化,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一次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消耗过大,高碳排放和环境状况恶化。截至2008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5.9%(主要是燃煤机组),发电量比例更是高达81%。煤炭的大量开采严重消耗了本已十分紧缺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量的煤炭燃烧则加剧了污染物的高排放。在各类一次能源中,单位热量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木材(110)、煤炭(97)、石油(73)、天然气(56),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2006年,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分别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53%、50%和42%左右。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总量也即将超过美国排世界第1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和生态破坏损失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7%-20%。

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28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386ppm,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超过90%。很多科学家将400--450ppm设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限(也有乐观者认为是550ppm,有悲观者认为是350 ppm),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大户,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

(三)电力工业传统技术路线面临挑战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沿着更大、更快、更高、更强的技术路线――一直走到了核裂变、核聚变。从电力工业来看,其基础原理和技术一直沿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架构,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发电机、变压器参数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重,连风力发电机也已达到数百吨;输电线路、电缆直径越来越粗、电压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当一条又一条、越来越多的截面达上万平方米(宽、高各为几十至上百米)、长度逾千公里的巨大高压电磁

走廊在大地上纵横捭阎、呼啸而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感到困惑:电力工业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还将走多远?由此带来的严重的资源、环境、运输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困境,究竟如何得到根本解决?

三、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发展清洁电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主打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牌

中国的能源状况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关注。新能源主要界定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对煤炭清洁的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下一步中国发展新能源要着力做好五件事:一是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二是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四是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五是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逐步建立风电产业体系。制订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正在研究调整过程中。

(二)调整电力工业结构

目前,中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3%,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从人才队伍,还是从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看,都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中国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约5.4亿千瓦。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可望达到3亿千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局今年将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今后3年,分别计划关停13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和800万千瓦,相应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5000万千瓦。大力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

同时,统筹利用境内境外油气资源,建成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中哈原油二期工程,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此外,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能源法(送审稿)》审查,争取早日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煤层气等产业政策。

(三)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先进清洁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必要的。中国拟开展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比如采用IGCC、循环流化床和碳捕获等技术的电站项目,实现火电的高效发展和清洁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快老机组脱硫改造步伐

篇2

区域水资源总体稀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十二五”期间,新疆拟重点开发煤炭资源丰富的准东、哈密和伊犁三大煤电基地,其中哈密和准东基地水资源匮乏。基于正常来水情况分析,哈密和准东基地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2.5亿立方米和69.5亿立方米,2010年水资源分别亏缺约1亿立方米和2亿立方米。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哈密、准东煤电基地规划火电电源水资源消耗量2015年分别达到0.87亿立方米和0.8亿立方米,2020年将分别达到1.5亿立方米和1.9亿立方米。为进一步保证“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进行农业和工业用水的置换,腾出用水指标。因此水资源对燃煤电力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突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无环境容量2010年新疆全区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八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存在不达标情况,其中尤以乌鲁木齐的问题突出。乌鲁木齐市冬季灰霾天气日益增多,并跨境与昌吉、阜康等周边城市构成相互关联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带,PM2.5成为其新的污染问题。如区域不积极有效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准东煤电基地发展所带来的污染贡献,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压力较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文件要求,新疆2015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与2010年排放量持平,“十二五”期间做到零增长。新疆自治区进一步提出了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大气环境重点控制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进一步削减40%和20%的要求。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新疆规划建设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约9万吨/年和10万吨/年,其中准东煤电基地新增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3.6万吨/年、3.8万吨/年。为确保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的发展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减排要求,必须通过对现役机组和小锅炉实施淘汰和环保改造腾出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压力巨大。

篇3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污染源也逐渐增多,但由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性质和来源不一样,其治理技术也不一样。利用电解过程的化学反应.使工业污水中的有害杂质去除的污水处理方法,称为电化学法。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国内外的电化学技术已逐渐使用到各种废水之中。比如说包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屠宰、废水、印染、制革以及电镀这些诸多不一样类型的工业污水.在有机电化学理论研究慢慢深入研究的背景之下,近些年来的电化学使用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一般使用的处理废水的电化学技术主要包括有电化学氧化法、电凝聚法、微电解法、超声电化学、电还原法、电气浮法以及磁电解法等等。

工业废水处理是指利用各种处理技术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转化,从而保证水体得到净化。废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可划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为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一般废水处理过程以一级处理为预处理,二级处理为主体,必要时再进行三级处理。

1、电化学处理技术的概念

电化学处理技术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之下,在电化学反应器之内,通过化学的反应、电化学过程或者是物理的过程,会有大量的自由基的产生,使用自由基的强氧化性对于废水之中的污染物来进行降解。

2、电化学水处理基本原理

污染物在电极上发生直接电化学反应或间接电化学转化从而被减少或去除,分为直接电解和间接电解。直接电解是指污染物在电极上直接被氧化或还原被去除。间接电解是利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为催化剂或反应剂。使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小的物质。

3、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目前已经广泛使用到处理化工、染料、生物制药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常见技术一般有电絮凝一气浮法、电化学氧化法、电渗析法、内电解法等。

3.1、电凝聚一气浮法

电凝聚—浮法:可溶性金属电极如铁、铝,放入处理水,通入直流电,污染物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阳极材料发生溶解,失去电子生成金属离子,离子在溶液中水解、聚合,生成有絮凝作用的胶体产生凝聚作用,使一此胶态杂质絮凝沉淀;同时,阴极水电解产生H2,阳极水电解析出02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同悬浮颗粒接触粘附一起而上升,把污染物可以及时的清除。

化学反应式:阳极:AL—3e-AL3+

AL3++3(0H)-AL(0H)3——碱性条件

AL3++3H2OAL(0H)3+H+——碱性条件

同时:2H2O2O2+4H++4e-

阴极:2H2O+2e_H2+2OH_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效果较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且占地面积小:缺点是阳极金属材料消耗大,能耗量大,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应用上存在限制。该法的发展关键是发掘理想的电极材料、改善电源技术,以降低电能与材料的消耗。

3.2、电化学氧化法

电化学氧化法:在有机废水之中加入直流电,废水之中的有机物比较容易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在加入直流电使它的结构同化学性质之间产生变化,使得污染物毒性减弱甚至消失,可以增强污染物的可降解性。这种方法主要直接氧化过程以及间接氧化过程。

3.3、直接氧化法

直接氧化法:污染物在阳极表面氧化转化成毒性较低或易降解物质,甚至无害化,达到消减污染物的目的。直接氧化过污染物吸附到阳极表面。失去电子最终被氧化去除。该法有两个途径:电化学转化、电化学燃烧。

电化学转化:有机物未被完全氧化,电极表面产生活性中间产物参与氧化污染物。将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污染物直接氧化降解成小分子。电化学燃烧:有机物彻底的氧化为稳定无机物。使有机物完全矿化为CO2和H2O。

3.4、间接氧化法

间接氧化法:阳极上氧化反应产生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活性物种,阳极产物间接氧化处理水中的污染物,最终达到氧化降解处理污染物的目的。

间接阳极氧化分两类:一类是利用可逆氧化还原对间接氧化降解有机物。悬浮在水中的氧化还原物质在电化学过程中失去电子被氧化成高价态物质,高价态物质发生一系列反应,氧化降解有机物最终又被还原成原价态物质,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氧化可以去除有机物,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之中。而另外一类则是使用电化学反应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参与到氧化污染物之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去除污染物。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有较强的氧化能力,消耗化学药剂比较少,则在一定程度以及发挥出了阳极氧化作用比较少,又可以产生的氧化剂,这样的话处理的效率就会极大地提高,它的缺点在于电耗比较高。

3.5、电吸附法

依据电化学的理论,在电极同电解质溶液的两相间可以施加低于溶液的分解电压之时,电荷就会在比较短距离之内重新分布、排列。作为补偿,带电电极就会吸引溶液之中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界面剩余电荷的变化可以导致界面双电层电位差的变化,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紧密的双电层,同时在电极和电解液界面存储电荷。

电吸附法可以用来分离水中低浓度的有机物以及其他物质。处理水中的盐类通常都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而水处理中电吸附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施加外加电压形成静电场,使带电离子向带有相反电荷的电极方向移动,同时通过控制对于双电层的充电以及放电,可以改变双电层之处的离子浓度,也使得离子在双电层内富集,降低了溶液本体的浓度,有效实现对于水溶液之中低浓度有机物以及其他物质之间的分离。这种方法具有耐受性好、特殊离子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对颗粒污染物低、抗油类污染、操作及维护简便、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3.6、电渗析法

电渗析这是一种膜分离技术,把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在正负电极之间,把他们隔开,来组成除盐的淡化以及浓缩的系统,外加电场作用之下,使用电位差当做动力,使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可以使得溶液之中的离子当做作定向迁移,使用膜分离技术把电解质分离出来,可以溶液得到浓缩以及淡化。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药剂耗量比较少、能耗比较低、机械化程度高、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小、设备简单,预处理简单,缺点是在运行过程中容易结垢。

3.7、内电解法

内电解法也称微解法其原理是:按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将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石墨用导线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周围的空间形成电场。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水中带电的污染物分子移向与之相反电荷的电极,吸附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且,电极反应的产物以及水中污染物产生氧化还原的反应,产生吸附、絮凝沉淀等等,实现进一步去污的目的。

该法优点是不消耗能源,可提高难降解物的可生化性,能用于脱色、去除多重污染剂成分。缺点是反应速率较慢,处理水量少,反应柱易堵塞。

3.8、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指利用电极在废水中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产生强氧化剂、气体或絮凝剂,使废水中污染物去除的过程。按照作用原理可将其分为电解氧化、电气浮、电絮凝等。电解氧化又可分为直接电解和间接电解,直接电解是在电极上直接将污染物氧化或还原而去除,间接电解是利用在电场作用下电极表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次氯酸根等强氧化剂将污染物转化为易降解或无害物质,使废水得到净化。电气浮是利用电解过程产生的气体,如废水中的氯离子将导致氯气溢出,使废水中的挥发性杂质和轻质悬浮物浮于废水表面,从而达到废水净化的作用。电絮凝是在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中消耗铁阳极或铝阳极,使其在废水中形成铁盐或铝盐絮凝剂,将胶体和悬浮物质去除。

4、结语

电化学法在治理污水中具有许多优势,该法一般无需添加化学用剂,可较好的避免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少、操作简便、污泥量少。但由于其反应过程复杂、电极材料消耗大,处理效率不高一直未被广泛利用。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电化学理论不断完善、新型电极材料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同其他方法之间的联用、电化学水处理法在将来一定会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1]吴高明,魏松波,雷兴红,杜健敏,陆晓华.焦化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7,09:7-10

篇4

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专业的物业服务人员。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其工作内容则涵盖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环保、公共管理及房屋设计、规划等等,所以需要了解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很多供电企业的物业管理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转岗职工,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其次,物业管理收费体系不合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业主存在隐形双重收费现象。供电企业物业业主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供电企业的内部职工,另外一种则是外来业主,即外部人员以市场价格购买入住的。尽管国家有相关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但是很多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并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未认真履行相关职责,而供电企业也未进行有效监督;并且小区内大部分都是体制内业主,其本身就享受供电企业发放的潜在补贴,因此在物业管理化司制定相关收费项目时,体制内业主对这些不合规定的项目体会不深,很容易就会通过,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最后,针对供电企业物业服务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很多供电企业仍然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相应的物业公司内部有较多职工,一个小区近三分之二均为体制内业主,于是物业服务企业也会认为自己的小区的主宰人员,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小区内一些公共设施出租收费,在未征求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对小区规划、设施布置等随意规划。此外,物业管理单位的财务账目透明度不足,而供电企业也未采取有效的审计监管措施,导致物业收费标准偏高,存在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

二、当前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国家电网公司的成立、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均是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体现,原本属于供电企业辅业的物业公司也要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而这个过程中,由于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在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市场化发展将是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电网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主业人员的分流效率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其工资水平、福利水平等均有所改善,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而言,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安置就业岗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认知程度

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垄断企业,相应的企业员工也习惯于享受“大福利”的待遇,认为不缴物业费是“正常”的,或者即使缴纳物业费,也要求享受更加超值的服务;并且物业管理公司的职工属于供电企业编制内的“正式职工”,这些人对物业管理一线工作不习惯、不适应,所以需要聘请大量的临时人员,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的运营成本。

3.消费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供电企业职工对居住环境、保健需求等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也要求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品牌形象相适应,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不仅要像普通物业管理公司那样提供常规的物业服务,还要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以满足供电企业内部职工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

4.同行业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服务方式、合理的人员结构,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及营运能力相对更强;相比之下,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由于长期处于体制保护中,所以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一旦失去供电企业对其提供的政策扶持与市场保护,则会面临着市场的淘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据了解,我国很多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均在不同程度的从福利型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过渡,虽然发展愿景很好,但这恰恰证明了现阶段供电企业要实现主辅分离、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物业公司市场化运营还缺乏必要的条件。

三、实现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1.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专业水平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接受市场考验,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服务方式;多多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物业服务管理理念,从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内部建设;从内部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公司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采用外引内招的办法加强人力资源队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摒弃以往“谁开发、谁管理”的本位主义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让更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入驻小区,促使小区内形成一个良好、和谐、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

2.加强监督与管理

物业监督管理部门要以相关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比如检查其是否定期维修、维护房屋及相关配套设施,供电企业选择物业公司的过程是否公正、透明,是否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监督审查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保证物业收费的合理性;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针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执行专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做出评价;调动业主的监督管理力量,开设网络、电话、手机短信、设置专门的部门等多个渠道,便于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如果物业管理单位多次违规,则要遵循从严处理的原则。

3.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行为予以规范

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要对自身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过程做出明确定位,从观念上强化服务意识,促使物业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物管公司要一改传统模式中在供电企业扶持下形成的“优越感”,认识到自己与小区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小区业主是自身的服务对象,也是公司经营、发展之根本。物管公司与小区业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转变观念,从上到下树立服务意识,以业主需求为中心、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满足业主需求。保证自身的服务质量达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应对快捷”的行业标准,最大程度上获得业主的认可、理解与支持。此外,还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物业服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方面各项收支要做到公开透明,定期或不定期的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以便业主清楚了解各项服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参考文献:

[1]邹楠.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化、诚信化、法制化建设――专访南通市房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处长沙红.中国物业管理.2011(2):50-52.

[2]方荔.从挖掘客户深度需求中寻找企业的新出路――赣州市久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物业管理.2013(3):98-99.

[3]徐芳. 高校房产在有偿物业管理阶段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4):175-178.

篇5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6

宁夏电力公司下辖16个单位,其中管辖供电局6个(银川、石嘴山、银南、固原、宁东、中卫供电局),其他分公司4个、子公司3个、控股公司1个,另有多经公司2个。公司共有24个县级供电企业,区内各县均为直供电模式。公司系统全民职工总数9908人,农电工2480人,在多经企业工作的社会用工15000多人。

电网建设方面,“十五”以来,公司先后投入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80多亿元,大力建设各个电压等级的坚强电网。近年来,每年投资额度均保持在20亿元上下,基本建成了以220kV和330kV两个电压等级为主的主网架,以青铜峡为界,北部主网以220kV电压等级为主电网呈网格状分布,东、南部基本形成了以330kV网架为主的环网。宁夏电网通过4回330kV线路与西北主网联网运行,与西北电网的功率交换能力为116万kW,满足了自治区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

区内目前已建成220kV变电站21座,主变压器42台,总容量567万kVA,220kV线路1860km;330kV变电站7座,主变压器9台,总容量262万kVA,330kV线路1014km:110kV变电站89座,主变压器154台共568 75万kVA,110kV线路3132km;35kV变电所115座,主变164台,总容量69.63万kVA;35kV线路2497 16km。

宁夏区内110kV电网已覆盖区内所有市县,75.9%的110kV变电站实现了双变运行,77.1%实现了双电源供电。35kV电网基本以各110kV变电所为中心向各乡镇呈放射状分布,目前已有41%的35kV变电站实现了双变运行,其中14%实现了双电源供电。供电区域约10万km2,供电可靠性指标在国网系统排名靠前,在2006年同业对标活动中被国家电网公司树为国网系统“电网运行”标杆单位和西北区域“资产经营、电网运行、人力资源”标杆单位。

2006年,公司积极配合自治区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催批兰州东至银川东750kV交流输变电工程和银川东至天津东+500kV直流输电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兰州东至银川东750kV交流输变电工程于2006年底开工建设,从而揭开了宁夏电网建设史上全新的一页,吹响了宁夏电力公司向建设和运行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最高电压等级进军的号角。工程的开工建设,为银川东至天津东+500kV输变电工程的核准、打通宁夏电力外送通道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宁夏电力工业乃至宁夏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银川东750kV变电站工程已经完成750、330kV构架基础,完成接地9.8km,占总量的80%;完成了综合楼零米以下基础,建成了交流部分的围墙;完成750kV钢构架的组装:完成了一次设备订货并签订了监造合同,大部分二次保护规范书已通过公司组织的专家审核。

2006年,宁夏电力公司取得了历史上最佳的经营业绩。售电量完成327 38亿kWh,同比增长19.21%,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达到0.87kW和5082kWh,均居全国之首,远高于全国0.3955kW和1894kWh的平均水平(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统计信息部2006年底数据):最大日负荷达到536万kW,平均负荷442万kW;两个市级供电局售电量跨越百亿千瓦时大关;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03.63亿元;截止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18.69亿元,同比增长11.67%。2006年末宁夏统调装机容量已达到644万kW,预计2007年还将新增统调装机135万kW。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一方面充分满足了电力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将使电力供需市场进一步逆转,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增加公司购电成本。

。十五“期间,宁夏电力公司农网规范化管理和农村电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从1998年起,公司着手建设统一、规范的农电市场。经过艰苦努力,彻底解决了出售、转供的问题,完全实现了农电直供,为农电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至2005年实施的一、二期农网改造,投入资金35亿元,使全区农户通电率达到99.41%。建成了一个全新的比较坚强的农村电网,城乡居民实现了同网同价同服务。2006年率先在西部省区实现农村户户通电。通电农户6985户,受益人口26958人,完成投资3587万元。农村‘户户通电’是国家电网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方面,总投资3亿元的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截止2006年底累计完成总投资的92%。2005年启动的农电。四项“规范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通过大规模的内质外形建设,显著提高了农网设备健康水平,改善了农电服务水平,提高了农电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7

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建设监理被定义为: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我国的监理事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成效给予了极大的希望。

1 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监理深度有限,内容片面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物质供应单位分工协作的体制。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设计院只负责设计、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的不足。由于对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缺乏统一计划、管理、协调和控制,制造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无法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的某些建设单位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当务之急。国家在引进监理制度时,并非特指某一种工程建设方法所对应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从理论上讲,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为其提供的一切服务活动统称为监理,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工程咨询的一部分,强调监理工程师就是 FIDIK合同条件里的工程师或咨询工程师。建设工程监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发展:包括建设前期的工程咨询,建设实施阶段的招标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直至建设后期的运转保修在内的各个阶段的监督与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监理业的发展是制度推动型的,不是市场演进型的。政策体制和理论上的混乱加深了建筑领域对监理概念的分歧。首先,关于监理定位,有人认为监理应是第三方,有人认为应是建设单位的代表,还有人认为监理应代表政府。其次,政府的政策关注和强调质量监理,限制了监理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范围,加之绝大多数的监理单位都不具备建设前期的工程咨询能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又属于计划部门管理,诸多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的工程监理仅限于工程实施阶段,实际上大多数的现场监理人员干的就是监工的工作,只不过他们不是承包商的监工,而是建设单位雇用的监工。此外,给监理强加了太多的附加职能,这些职能超越了它的社会属性和自身能力,也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使得监理的路越走越窄,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1.2 监理责任不到位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压价竞争现象十分普遍,加之建设单位欠费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连带影响到监理服务的正常开展。监理企业低价中标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设法降低成本,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现场应投入的人员能减则减,缩减项目监理人员,除总监外大量使用临时外聘监理人员,这样的项目监理小组,其整体素质和监理业务水平当然与投标文件的承诺有相当的差距;同时也不能提供与项目监理需要相适应的办公、交通和平行检测等条件,投入的检测设备能少则少,现场监理办公费能压则压。其结果是现场监理人员像走马灯似的变换,平行检验无手段,监理服务不完全到位,监理效果不理想,直接导致监理服务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监理行业的形象。而监理责任的缺失,又使建设单位、承包商等各方越发藐视监理的地位和作用。

2 建设工程监理的性质及未来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2.1 性质

1)服务性。建设工程监理具有服务性,是从它的业务性质方面定性的。建设工程监理的主要手段是规划、控制、协调,主要任务是控制建设工程的投资、进度和质量,最终应当达到的基本目的是协助建设单位在计划的目标内将建设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在工程建设中,监理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信息以及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为建设单位提供管理服务。工程监理企业不能完全取代建设单位的管理活动。它不具有工程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它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建设单位进行管理。2)科学性。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工程监理企业应当由组织管理能力强、工程建设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领导;应当有足够数量的、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监理工程师组成的骨干队伍;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要积累足够的技术、经济资料和数据;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独立性。《建筑法》明确指出,工程监理企业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要求工程监理企业按照“公正独立、自主”原则开展监理工作。按照独立性要求,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严格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工程建设文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有关的建设工程合同等的规定实施监理;在委托监理的工程中,与承建单位不得有隶属关系和其他利害关系;在开展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程序、流程、方法、手段,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开展工作。4)公正性。公正性是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准则,是监理行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在开展建设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工程监理企业应当排除各种干扰,客观、公正地对待监理的委托单位和承建单位。

2.2 未来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1) 监理组织管理的体系化。未来的工程建设监理应该在施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环保管理体系、设计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实现监理组织管理的体系化,以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高效运转。2) 工程建设监理的流程化。未来的工程监理只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指挥部、总监办、驻地办、施工单位、设计代表处、地方协调部门及银行的职责、权限,才能做到各项监理程序的标准化、流程化,确保工程建设的高效运转。3) 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协同化。监理控制除了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外,当然也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所有工程建设者应当精诚合作,积极配合。从监理方面讲,最应强调的除公正意识外就是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依据合同、基于公正和平等进行监理工作,协同化的合作将是愉快而高效的。4) 工程建设监理控制的信息化。“全面详细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实时反馈更新、严密跟踪对比”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得到全面的实施,同时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单单通过人力已经无法实现,必须寻找现代化管理手段。未来的工程监理控制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系统、软件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达到实际的管理要求。工具化管理将成为未来工程监理控制的一个发展趋势。

3 结语

篇8

电厂热工自动化是在火力发电的道路中慢慢发展而来的,自动化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电力事业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目前,我国在火力发电加强了技术改革,现阶段的电厂热动自动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高速化、智能化、一体化和透明化,对故障信息的研究和充分利用是发掘热工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的基础,现场总线的应用,为热工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断拓展的空间。

一、当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一方面作为机组主要控制系统的DCS,已在控制结构和控制范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SIS)、现场总线技术和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技术的应用,给热工自动化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DCS的应用与发展。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给人耳目一新的是DCS的应用,而当今则是D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的迅速扩展。

1. DCS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

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DAS、MCS、FSSS和SCS四项。即使在2004年的Q/DG1-K401-2004《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能子系统仍然还是以上四项,但实际上近几年DC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除了一大批高参数、大容量、不同控制结构的燃煤火电机组的各个控制子系统全面应用外,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等新工艺上都成功应用。可以说只要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都能实现对其进行可靠控制。

2.单元机组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崛起

随着一些电厂将电气发变组和厂用电系统的控制(ECS)功能纳入DCS的SCS控制功能范围,ETS控制功能改由DCS模件构成,DEH与DCS的软硬件合二为一,以及一些机组的烟气湿法脱硫控制直接进入单元机组DCS控制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控制系统一体化,在DCS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而走向成熟。

由于一体化减少了信号间的连接接口以及因接口及线路异常带来的传递过程故障,减少了备品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及费用,所以近几年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容量的新建机组中逐渐得到应用。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是电力行业DCS应用功能快速发展的体现。排除人为因素外,控制系统一体化将为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3.DCS结构变化,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DCS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过去强调的是控制功能尽可能分散,由此带来的是使用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但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不一定能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相反到有可能导致故障停机的概率增加。何况单元机组各个控制系统间的信号联系千丝万缕,互相牵连,一对控制器故障就可能导致机组停机,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停机,也会影响其它控制器因失去正确的信号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随着控制器功能与容量的成倍增加、更多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控制器)、冗余技术的采用(有的DCS的核心部件CPU,采用2×2冗余方式)以及速度与可靠性的提高,目前DCS正在转向适度集中,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多个控制系统和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中,以及上述所说的单元机组采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成为DCS应用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但减少了故障环节,还因内部信息交换方便和信息传递途径的减少而提高了可靠性。此外,随着近几年DCS应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独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标准化的通讯协议,PLC控制器的融入,FCS功能的实现,一键启动技术的成功应用等,都为DCS增添了新的活力,功能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二、全厂辅控系统走向集中监控

一个火电厂有10多个辅助车间,国内过去通常都是由PLC和上位机构成各自的网络,在各车间控制室内单独控制,因此得配备大量的运行人员。为了提高设备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随着DCS技术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提高,目前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已趋向适度集中,整合成一个辅控网(简称BOP 即Balance Of Plant的缩写)方向发展,即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辅助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全厂IT系统上进行运行状况监控,实现控制少人值班或无人值班。

三、变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机、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速的控制等。

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预见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一次性投资降低和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减少,更多机组的风机、水泵上的大电机会走向变频调速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变频技术将继续在火电厂节能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局部系统应用现场总线

篇9

围绕自治区发展战略,做好电网规划布局

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调结构、促发展的总体思路:①大力推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和升级;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③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西部地区重点抓好19个沿河沿线和跨河、跨区域的集中区和园区建设,连接打造成为蒙西地区核心产业带,形成相向发展、有序竞争的产业一体化格局;④以项目建设促动城市化进程,从以上4个重要抓手可以看出自治区党委、政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决心和思路,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产业层次的提升。电网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自治区全新的战略布局对蒙西电网的规划、投资、组织、施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紧紧围绕自治区的战略规划,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快速反应、做好对接,要优化基建流程,合理安排投资计划、科学组织项目施工,提前与各盟市政府进行征地、拆迁等工作的对接,确保满足自治区“十二五”的产业布局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目前,蒙西电网的规划不够超前,电网布局与19个沿河沿线和跨河、跨区域的集中区和园区建设规划不够协调,电力区域分布不均衡,网间交换不够通畅,网架不够坚强,结构不甚合理,新兴工业区域用电紧张,电源富集地区负荷不足,这也是造成蒙西地区窝电的原因之一。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制约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到内蒙古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目前蒙西电网存在500kV主网架结构较为薄弱、站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区之间电力交换和向外送通道汇集电力的需求;中低压配网建设与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等边远地区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科研水平较弱,投资能力不足等等问题。综上所述,在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和自治区“十二五”经济发展过程中,电网的作用十分重要,一定要统筹安排,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使蒙西电网真正起到“先行官”的作用。

加快新能源发展,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篇10

一、当前电力营销工作中存在的现状

1、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各部门工作目标、员工岗位职责仅限于做好本部门、本岗位工作,而忽略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卖电,忽略了客户需求,缺少围绕更好地销售电力的工作主线,形成电力营销仅是营销部门职责的企业潜在的普遍共识,缺少企业上下为营销的大棋局意识,使得电力市场开拓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较不理想。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管理为主的转变,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市场营销滞后于客户的需求,电力企业对大量终端用户的负荷特性、用电习惯、用电趋势等需求侧特性及需求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影响营销决策的准确、有效,造成为客户提供的电力商品及售前、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不高,形成了电力营销滞后于客户需求的矛盾,影响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4、客户满意度有待提高,客户满意度顾名思义就是客户对电力商品的满意程度,包括电能质量及满足客户电力需求的服务。目前电力营销管理还没有真正实现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仍表现出重生产轻营销的企业定位,企业发展策略、电网建设规划、检修停电等生产运行环节,还不能首要考虑客户需求,不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延伸服务,造成客户停电损失。

二、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

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三、对于新形势下的电力营销策略的分析

1、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企业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资产,首选应保障向客户提供可靠、持续的优质电能,以客户用电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发展电网、减少停电、减少客户用电成本等,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用电服务的要求,兑现服务承诺;同时应强化品牌宣传,企业品牌是优质的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大营销意识观念。

2、适应新形式电力市场的营销管理。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强化全员营销观念的树立、合理设计营销组织体系,保证各项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第三、积极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减人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以实用为准则。

3、优质产品与营销服务战略。供电服务是供电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实践“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展现企业良好服务形象的重要窗口。优质服务永无止境,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营销人员应广泛宣传电能优点,引导用户用电,开拓电力市场。

四、结论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包括首先建立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其次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第三要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杜松怀.电力市场(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篇11

在所有求职者关心的问题当中,“有没有发展”常常是首当其冲的考虑因素之一,而在所有离职者所称原因当中,“还能不能晋升”同样也排在前列,职业发展管理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国家竞争的骨干力量,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时代,通过加强职业发展管理,打造强大员工队伍,铸就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一、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演变

国企员工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群体,其职业发展导向不仅与国企自身改革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来看,国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营经济部门建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以前。随着国营经济部门全面形成,国企员工是工人阶级主要组成部分,强调又红又专的职业价值。国企员工是“社会主义的砖,哪有需要哪里搬”,倡导革命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价值评价体现为工作有分工、身份无高低,价值分配上重资历、重奉献。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前后。随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作为国企改革主要承担者,经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时期,国企员工职业发展价值导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效率至上等市场机制和契约观念逐步引入,推行以职务(岗位)为主的价值(包括薪酬、职权、晋升等)分配、评价导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不断深化,知识分子获得更多尊重,技能工人职业导向出现衰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技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重新找到土壤。90年代后期国企深化改革,减员、下岗等措施,也对国企员工职业发展造成了影响。

第三个阶段,2000年至2007。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遵循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人才分类管理原则,市场化、契约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企员工多元化职业发展追求逐步显现出来。一方面,国企深化改革对员工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员工市场择业和流动观念进一步加强,人才向外资、民营企业流动趋势增加;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逐步调整价值评价和分配激励导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各类人才的平衡发展开始受到重视,逐步探索多通道职业发展模式,员工职业发展管理重新引起重视。

第四个阶段,2008年至现在。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不稳定,国有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国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背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挑战

2008年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入深水期,国际社会将进入更加复杂、更加不稳定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这对国企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对国企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跻身全球最开放经济体之一,国内市场已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深水期,国内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争议不断增加。从近年来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来看,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包围圈,从科技、资源、知识产权、贸易规则、人才、关税、文化等不同方面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阻击。国内部分舆论漠视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抓住个别企业管理问题大做文章,把国有企业推向了民营经济、民众的对立面,使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环境。这种情况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广大员工,企业实施什么样的激励政策,树立什么样的职业导向,决定员工怎样看待国企的发展,影响着国企的未来。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主线,对国企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是不少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果的总结,但近年来劳动力资源、物力资源都出现短缺,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紧,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家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方略,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主线。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转变并不容易,资源依赖、路径依赖深入肌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国家竞争力的代表,要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必须带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领军作用,这是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发大油田、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相媲美的创业行动。这既是国有企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历史机遇,更是一面挺立国家脊梁的旗帜。

三是知识劳动加快资本化步伐,对国企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数量、素质、成本组合最优的人力资源群体,无论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分享了这一好处。但是,今天这项政策同样构成了企业(不管是外资、民营还是国企)最大的管理挑战之一。一方面,累积财富资本化不断扩大,对全部经济剩余价值追索权比重日益增加,作为知识劳动拥有者的员工占有剩余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员工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和参与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发展和收入分配更加关注、更加期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学生后备军快速增加,不断加剧管理和专业职位的拥挤,大学生就业难;而由于改革进程中职业发展价值导向的部分异化,职业技能教育严重萎缩,技工荒成为一个问题。国企员工是高水平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各种矛盾突发期的阶段,国企最不能成为矛盾焦点,而要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这与通用等汽车巨头之于美国社会、三井物产等大型综合商社之于日本社会一样。

三、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建议

国有企业的特别责任和地位,决定了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不仅是自身需要,同时将产生强大社会效应。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国有企业应当把员工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主体,全面推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多元职业发展模式和职业成长理念,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全面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的一流人才,为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强大动力。

(一)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发展管理本质上是多大程度、多大范围给予员工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统筹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凝聚和激励员工队伍有效手段,多元职业发展通道就是打破“官本位”怪圈,推动员工发展从管理晋升为主的模式向多元职业晋升的模式转变,实现人企共赢。国企在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管理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等员工分类管理模式,但多数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政策,经营管理人员是干部选拔,专业技术人员是职称评审,技能操作人员是技能鉴定,员工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国有企业针对每类人员设立单独职位序列,对员工多元职业发展管理进行了成功探索。如上海宝钢设置了首席研究员、首席工程师、首席管理师、首席会计师、首席操作维护岗;航天科技集团针对工艺技术人员实施首席专家制度、针对技能人员实施工艺技术带头人制度;中国石化构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个序列四个层级的职位序列,设置了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直属单位首席专家等领军专家职位、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直属单位首席技师、主任技师等拔尖技能职位,三个职位序列相当层级的职位荣誉、待遇、责任等大体对应,形成了多元职业发展模式。多元职业发展模式重新定位了各类员工与国企的关系、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员工作为国企改革发展主体的理念,特别是全球化竞争时代,国企员工作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那是一种责任、荣誉和担当,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职业价值。

(二)完善任职资格管理机制

任职资格管理是有效推进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标尺和牵引系统,是塑造职业化、专业化员工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促进技能社会化和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石。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国有企业普遍面临标准化、流程化、复合型等职业化不够的问题,脱胎于计划经济体系的国有企业在精细化管理、组织化程度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但相伴而生的是岗位分工过细、专业技能碎片化、经验化的不足。对于管理人员,国企基本沿用统一的干部选拔管理工作规定,有一套严格选拔程序和德才标准,但一般企业层面把德才标准具体为干部成长行为、知识、经验等标尺还不够明确;对于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员的评价政策,也因其长期以来在资格评价还是选拔评价、能力管理还是贡献管理上的定位不够清晰,使得员工在成长过程中更多依赖自身努力和师传帮教,组织牵引的职业化训练缺乏。国企肩负特殊使命,很难通过完全市场化获取员工和淘汰技能老化员工,而通过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够牵引和激励国企员工的持续自我提升,从而有效避免国企冗员过渡沉淀。具体而言,推进建设基于职业发展管理的任职资格体系,应立足于主营业务核心专业和社会通用职业相结合的职业分类,总结各类职业优秀员工的知识结构、行为经验、业绩表现等,形成专业化、分层级、体系化、可学习、可复制的任职资格标准,提高员工任职资格评价过程的参与程度和能力自我开发水平,推进任职资格评价与职位晋升、培训开发、规划配置、绩效管理、薪酬分配的一体化,形成员工职业发展的闭环机制。

(三)建立开放的流动配置机制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46-02

一、引言

我国以1998年撤销电力工业部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开始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改革[1]。这样一个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的改革过程,对电力系统提出了许多的技术、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电力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多要求。现阶段,我国电力工商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不足[2]。为充分适应电力市场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电力市场改革给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带来的挑战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电力行业必将逐步放开发电厂、电网和配电企业之间的环节。在纵向上,电力行业将组成四大块:发电公司、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和电力零售商,充分实现电力市场各环节的自由竞争。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管理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电力市场的变革将迫切要求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鲜明的电力特色。同时在传统管理能力及技能的基础上,增强电力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

2.要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变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电力工商管理的背景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驱动,将面临更多的未知事物。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对新时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及时自我更新理论知识,实现对新型市场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预知未来发展的动态思维能力,加强风险掌控能力的培养。

3.要注重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路径是确定的,但改革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具体问题是未知的,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使其在具体问题面前,能够及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决,并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减小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三、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保持步调一致,电力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模式,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

新时期,为更好地实现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首先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彻底夯实教学基础。

①加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②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

③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电力经济管理特色,将教学内容改革与市场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电力市场发展动态。

④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电力市场经济与管理的模拟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与营销模拟实验室,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二)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

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主要体现为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提升自我。

①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并保证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电力企业共同考核部分,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

②与电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

④开展电力市场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其教学内容是从电力市场经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可以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旨在避免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要内容如下:

①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加强电力市场发展及改革进程背景下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指向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②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新时期,在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方面,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

四、结论

电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管理人才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因此,新时期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挖掘学生能力为目标,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机制,尽快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如月,张利宏.“电力市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2]孙忠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2).

[3]杨彩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贸,2011,(11).

篇13

物流管理不断实践、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创造了动力,供应链管理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按其强调重点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物流管理阶段(1990年以前)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起初,人们并没有把它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级库存控制问题、物资供应问题,较多的是研究分销运作问题。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管理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二、价值增值链阶段(1990年-1995年)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增值链。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阐述都代表这种观点。清华大学蓝伯雄(1990)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1995)提到:“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Fred A・Kuglin在其《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把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分销商及用户,也即整个‘外延企业’中的所有环节协同合作,为顾客所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市场,提供一个共同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个多企业的组织,作为一个外延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资源来取得协作运营,其结果是高质量、低成本,迅速投放市场并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PICS)第九版字典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计划、组织和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这些流程链接了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供应链包含了由企业内部和外部为顾客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各职能部门所形成的价值链。”

■三、网链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今天的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理森(Harrision,1999)才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2001年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伊文思(Evens,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2000)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他认为,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此时,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企业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发展为网链模式。

笔者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将顾客所需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直到最终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全过程,管理对象是在此过程中所有与物资流动及信息流动有关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而相对应的即是节点企业,其中链条中最具控制力的企业便是核心企业。

(一) 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和实践转移到敏捷化、虚拟化、全球化、绿色化等方向。目前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六个方面:

1.供应链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作,如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客户响应、IT应用、延迟技术等;

2.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目前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等;

3.合作伙伴选择,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在著作《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提出了合作竞争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他指出要在一个跨越企业界限的范围内集成企业的活动。目前主要研究重点在于对供应链系统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企业集成模式、合作伙伴的契约关系、合作伙伴的绩效评价、委托关系的激励问题等;

4.敏捷供应链。敏捷供应链(ASCM)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数据环境,把不同领域或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企业集成起来,达到敏捷地提供原材料及产品的目的。主要研究包括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渠道战略规划、供应链分析诊断和系统的快速重构;

5.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ISCM)克服原有的采购、生产、销售之间的障碍,将企业内外供应链集成起来,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集成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通过共享来实现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6.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以判断供应链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一般有ROF法、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ABC作业成本法、平衡供应记分法等。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提高企业内外部的柔性和集成度,并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供应链的整体协调。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是虚拟链、需求链、绿色链、电子商务链等。

1.虚拟链。虚拟供应链是基于全球化的虚拟企业依赖快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使各企业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供应链合作伙伴感到平等和安全。建立虚拟供应链要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互、资金流动及企业协议,从而使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需求链。随着消费者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这将导致供应链向需求链的转变。消费需求成为影响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主导因素。需求链体现了供应链的主导权由生产商转移到零售商,最后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实际上也是供应链的进化过程。需求链将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

3.绿色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电子商务链。电子商务改变了供应链上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改变了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和商务流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