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规划与建筑

城乡规划与建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规划与建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规划与建筑

篇1

前言

城乡规划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加快城市文明的途径,城乡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居民,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城乡规划一般由政府投资、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城乡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涵盖的文化、习俗也大相庭径。生态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较大,生态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它符合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设计对城乡规划来说至关重要,是城乡发展的推动力量。

1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主要是对经济、空间、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以刺激城乡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范围较大,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包括空间布局,对它的经济结构、文化底蕴以及政治管理均会造成影响。城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以人为本,落实可持续性发展。1.1建筑应适应环境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考虑了环境因素,它要求建筑物应该适应当地的环境,如果违反了生态法则,则会对城乡规划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理应注重创新,但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绿色建筑是城乡规划的主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自然环境应该与城乡规划互相作用,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此同时,建筑风格需要与环境相适应,在进行建设时,尽可能的降低对原有环境的破坏。1.2采用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生态建筑的前提,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才能打造绿色建筑。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原材料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污染,也会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施工材料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务必采用绿色材料。生态建筑设计将环保渗透到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这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1.3营造和谐氛围由于社会的大力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生活在现代都市,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城乡规划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消除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人文环境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谐的氛围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这种方式可以从精神层面对人们起到促进作用。1.4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规划制度,但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创新,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工程不同,它能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建设区域更加理想。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增加了人文、环保理念,还能使城乡规划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实现对空间的节约。生态建筑设计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它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化、补充。

2生态建筑设计的分析

生态建筑是时展的产物,利用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平衡。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生态环境,采用相关的技术,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以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优化城市的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建筑能够缓解城乡规划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案需要对实际施工具有指导意义。从多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优化,既保证效率,又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关系

3.1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区别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城乡规划主要对城乡的发展发挥作用,要考虑规划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总体发展,旨在增加效益。而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单一的过程,它主要注重工程质量。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高效的结合能够促进城乡建设和社会进步。3.2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城乡规划能够指导城市建设,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相互独立,但它们的统一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由于贫富差距日益突显,城乡一体化刻不容缓,而城乡规划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相辅相成,它以城乡规划的需求为依据,能从根本上减少生态破坏现象。

4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意识不足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掌握,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规划,从而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将生态与建筑相结合,能到达到一定的平衡,既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又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生态建筑工程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现阶段的生态建筑设计普遍生态意识缺失,没有充分融合生态理念,使生态建筑工程流于形式,因此,取得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生态意识不足和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生态建筑设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4.2理论与实际未能良好的结合生态建筑设计是城乡规划的指导性理论,它需要长期的经验、总结,并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基础,脱离了实际,生态建筑设计不过是空中楼阁。目前,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结合并不紧密,这是未来发展生态建筑的难点。城乡规划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会影响工程的效率、进度和质量。通常,有两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①理论知识的研究匮乏,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理论依据;②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变通性较差,这也同样影响着城乡建设的步伐。

5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5.1深化改革城乡规划制度体制改革是城乡规划的驱动力量,城乡规划制度(如图1)应该满足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并严格遵守流程。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制度是其前提条件。不断优化城乡规划制度,能够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进而落实生态工程建设,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深化改革制度是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的途径,它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得以体现。生态问题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深化改革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区域的环境进行,从而使生态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深化改革制度,能够大大节约建筑空间,使资金结构更加合理,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5.2加强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想维持生态平衡,必须不断提高环保观念,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也是如此。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相结合是提高城乡规划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不断改进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可以改善城乡规划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断吸收优秀经验并结合实际,从而设计出优质的生态建筑工程规划,以保证建筑与生态、安全、经济等相互融合。不断进行创新应该发散思维,以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5.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城乡规划的范围宽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的效果与交通、气候、环境等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考察,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存在不可变的因素,则需要以生态建筑工程的需求为主,从而使生态建筑工程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原料到工程成品都必须符合这一原则,以合理规划资源。如果存在矛盾的情况,也需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备充足的施工时间和空间,以满足生态建筑工程的最大需求。

6总结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完成城镇和乡村的良性结合。生态建筑设计体现了环保的意识,为了平衡人与自然、社会间的规律,应该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城乡规划中。尽管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只要采取及时的、积极的措施,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将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姚瑞峰.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54.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乡和城乡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性

当前,城乡建设存在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只有有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城乡品牌、推动城乡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城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乡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为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筑设计应服从城乡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乡,城乡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乡空间,我们对城乡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乡的历史,展望城乡的未来,因此在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对城乡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乡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乡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乡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乡环境,必须与城乡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同等重要。

城乡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重视城乡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乡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乡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乡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乡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乡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乡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乡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乡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乡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五、正确处理城乡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1.科学对待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乡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亚德的观点,城乡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乡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乡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乡建设的好坏与城乡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乡规划设计是城乡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乡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因此,在批准城乡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四周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篇3

一、城市规划功能与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

二、现代城市发展理论的完善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三、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2.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4.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

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四、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

五、建筑设计的艺术构想

设计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篇4

一、项目规划的概述

项目规划概括说来,就是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了项目的可行或者已经具备了条件后,对未来的预测。即确定要达到的目标,要估测会遇到的问题,提出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措施。但是他也是考虑如何有效分配时间,资金和资源的过程。而众所周知,项目规划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所以,项目规划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筑工程项目总体规划

2.1从广义上面来看,建筑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包括建筑方案的策划,决策和总体规划的制定。建筑工程项目的策划和决策过程又包括了建筑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建筑工程项目决策。

2.2 项目规划管理,或项目管理规划是对各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完整的总体计划。可以说他是知道管理一个项目工作的纲领。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划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全部过程的各种智能,过程都起到了全面总体的计划的作用。要把项目管理作为执行和考核的依据。

2.3 建筑工程项目总体规划的内容是解决平面和空间的布局问题,交通组织的安排,场地竖向设计,研究总体的配套方案并且要进行总体规划指标的问题。

三、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分类与编制

一个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很多,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分类有些复杂,事关工程项目的规划全局。他们分别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层次,内容的项目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定义来看,不同的项目管理,参与方所面对的项目工作均可以称之为项目,我们对他们各自负责的工作内容,任务均进行相应的规划。但是对项目整体的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三个方面。由此,按照项目参与方的不同,一个项目的管理规划又可以分为业主放的项目管理规划,承包商的项目管理规划和监理工程师的项目管理规划。

结合项目活动的分解,任务顺序的排列和时间的确定,我们还可以编制出相应的项目进度计划。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时间持续长和参与方众多的特点,可以将进度计划的编制安装项目的进展阶段,参与单位进行编制。在这些按照阶段或者单位进行编制的进度计划中,需要重点控制的方面包括:前期工作进度计划,设计工作进度计划,施工单位的进度计划和施工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分部分和项目工程的进度计划―这些都是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内容。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施工阶段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阶段,但是因为这一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项目从图纸变为实物的阶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控制这一阶段。项目业主方要编制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计划。重点分析进度计划实现的风险和问题等。

四、工程项目规划编制的方法和作用

首先,要了解一个建筑工程总体规划的编制,就要了解一个工程项目总体规划的过程和内容。然后,业主方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应该有业主方的项目经理负责,邀请项目管理班子的主要人员参加。其他各参与方的项目管理规划,也由各个方面负责改工程的项目经理或者负责人负责进行组织和编制。最后,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务必随着不同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说到工程项目规划的作用,就要说到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作用,因为二者是紧密相关的。规划本质上就是计划,但是跟传统的项目计划相比起来,他覆盖的范围更大,综合性也更强。第一,项目规划是对项目的构思,目标更为详细的论证和分析。其次,项目管理规划是对项目目标实现方法,措施和过程的安排,也是对项目目标的分解过程。规划结构是一个许多更为具体,全面的目标的组合,他们会作为各级组织在各个阶段的责任。再次,项目管理规划要考虑更多实施战略的问题,是对项目实施全面的估测和预测。最后,项目管理规划是项目管理实际工作的指南和实施控制的依据。项目规划说明实际过程所需的技术和资源,给业主和项目的其他方面提供了需要了解的信息,和利用项目管理规划的信息。

五、总结:

项目管理规划不仅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更是为项目管理实际工程提供了目标,思路和实际操作方法。因此从建筑角度来说,他是项目管理水平累积的重要基础。工程项目规划的作用和编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扮演了不可分割的角色。项目管理规划的有效运用,可以深化我国工程项目组织和实施方法的改革,提高工程项目的操作水平,使工程项目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the city planning should tak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the basic poin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et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city planning,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oordinate mutually can reflect the design effect.

Keywords: c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se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它解决的是由建筑、人文风景、绿化、道路、水系等共同组成的诸因素以及以人的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设计是满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解决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2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根据建筑功能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2.1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师曾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 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 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要求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设计的。

建筑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 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 好的建筑如同城市的灵魂, 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 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 因此建筑设计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 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规定等。这些要求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以及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对场地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2 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 建筑的安全性体现了城市的安全级别

雅安、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充分说明了建筑安全的重要性,建筑安全是建筑功能实现的最基本保障。建筑安全影响城市安全,城市防震等级以及设防烈度对建筑安全提出详细的要求,城市安全需要建筑的安全性来体现,在建筑设计时,对建筑结构的考虑,需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安全要求,建筑防火、建筑防水、建筑防震都是在结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建筑的时,不仅要考虑建筑外形的艺术美感,同时需要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城市规划时关于抗震防灾的相关要求,要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完成。

(2)建筑的功能影响城市功能区划分

城市规划反映了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城市功能依赖于建筑功能来体现。居住建筑是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在建筑设计居于主导地位,合理设计居住建筑有助于城市居住区功能优化。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商业办公类建筑是城市居民工作的场所,建筑设计时应注意有效组织工作流线、工作间与楼梯间之间的距离,最终达到轻松工作、安全工作的目的。最大发挥商业办公建筑的功能。

规范中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m/千人)

(3) 建筑的艺术效果决定了城市整体的风格

建筑的艺术效果影响着城市风格,城市规划中有专门的城市色彩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只能从宏观上规定城市的基本风格和局部片区的城市设计意向,具体城市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筑来体现。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的设计,采用建筑仿生形态设计,不仅将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而且适应了周围环境,为北京市增添了生态与自然的相关元素,成为城市的最为重要的地标建筑。建筑的风格有助于形成城市的整体意向,例如:福建圆楼的相关民居村落的建筑形制的保留,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持。城市景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好的景观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具体落实。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相应

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是衡量一个城市化的重要指标。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 它的整体效果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应考虑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对于建筑实体的功能造型甚为重要,然而对这些建筑赖以立足的场地设计却常常忽略而过,因而类似“成功的单体建筑,失败的整体环境”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整体观念的忽略

现在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外表而忽略场地形象很常见。建筑内部功能研究透彻但场地功能流线组织混乱较为普遍,反映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缺失。造成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整体性缺乏的部分原因在于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几乎都是由规划师和建筑师先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然后由园林师完善环境小品、植物配置的工作。这种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由于缺乏设计者对设计流程自始至终的参与,往往容易造成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脱节。

(2)功能组织的忽略

场地的功能组织是场地规划设计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它是对人流、物流、货流等诸多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是衔接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要环节。目前的一些场地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相关功能的忽视使得规划设计在相当多的时候仅仅成为一张缺乏细致考虑的图样,片面强调视觉效果却忽略了场地基本的功能组织,其结果是剩下混乱肤浅的表皮,在使用时有着诸多的不便。

(3)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理论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时要做到:立足建筑设计, 做好城市规划;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4、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做什么样的努力。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龚爱平( 安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安庆246003)

[2]《小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宋金彧 双鸭山规划设计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篇6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提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保有量也在提高,造成了交通拥堵。为改善以上情况,增加建设用地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话会导致耕地减少,人多地少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这些目标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的进程。这些年我区城市化率进程加快,更低越来越少。政府应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级部门也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一、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

环境监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工作,虽然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视和资本投入,可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仍暴露诸多难题,严重制约环境监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具体如下:

(一)环境监察工作意义。环境监察工作十分复杂,需要通过对环境信息进行合理获取、整理、归纳、分析,进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资料和数据。环境监察能够有效改善环境,为实现对社会环境保护,需要对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究,而环境监察就是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追查污染根源行,并对污染事件罪魁祸首采取惩罚行为。在环境监察中,要严格遵守“谁污染谁负责、水污染谁治理”的宗旨,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进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环境监察可促进环境污染的降低,伴随社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公众重视,当环境监察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时,可及时对污染物和污染问题进行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造成不良影响。

(二)环境监察缺乏有效执法力度。当前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在环境违法行为刑事和行政处罚上略显轻微,无法给环境违法违规者以足够的警示作用,一些企业为了牟取利润,不惜以身犯险用以获取丰厚效益,但当前国内缺乏环境犯罪防范和惩治措施;环境监察先创监督方法极其匮乏,使得环境监察效果低下;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监督、举报意识;监察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知法犯法,对环境违法乱纪行为网开一面。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

要求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对高层建筑进行严密的抗震设计。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直接影响着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所以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确定最佳的结构体系。现阶段,我国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抗震墙板结构、简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二)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原则。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选择关系到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一样,高层钢结构房屋应该尽量采用规则的建筑方案,当结构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从而形成多个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由于钢结构可耐受的结构变形大于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不宜设抗震缝,必须设置时,应该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平面的布置应该简单、规则和对称,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了避免在遭遇地震的情况下高层钢结构房屋由于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形变集中或者因局部削弱或者突变形成结构薄弱部位。另外,还应使各层刚心和质心尽可能处于同一竖宜线上,可以有效地减小扭转作用对建筑的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楼盖应该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者非组合楼板。

三、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四、强化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队伍建设首要是提升监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既要对环保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监测业务有深入了解,又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环境监察人员自身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在岗后培训要具有专业性和差异性培训,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大力提升环境监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环境监察机构监察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监察机构应引进先进执法装备,提升执法的科技含量,进而达到提升监察效率效果。

五、总结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仅能覆盖城镇家庭的6%,就目前形势看来,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势在必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建立与商品房混合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方式,推进社会整合。

参考文献:

[1]周茂琅;;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2]顾玉萍;;浅析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及其关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董心德、周连明、曹建良.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J]. 工业建筑,2011年第S1期

[4]贲智峰,吴守中.浅议环境监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能源与节能,2011-09-30.

[5]周琦.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现状及措施[J].北方环境,2012-04-2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67-02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实践能力强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这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建筑法规》课程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建筑法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土木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集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主要让学生掌握工程建设中可能涉及的法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并能利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课程。

一、实施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凸显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建筑法规》授课以讲授为主,主要依据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条文组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脱离作业现场,与工作实际不能有机结合而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项目化教学将有关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融合到一个个现场实际或模拟项目中,对应具体工作岗位,更具体、更形象,既突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更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教学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社会阅历、课程设计等方面具备较高综合能力时才能把课程教好,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而传统的《建筑法规》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以法条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主要以理论为主,一般不涉及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能促进教师重新审视《建筑法规》课程建设与教学,重视与企业、社会接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走出传统束缚来强化自身教学能力。

(三)强化校企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项目化教学需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以满足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这就赋予学校和教师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要走出校门,强化与企业交流、合作与调研,获取一线项目资源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来实施教学,其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如此才能彻底摒除传统满堂灌的弊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有利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此,双方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成就了教师,还为企业培养了合格人才,对企业、学校、学生、教师而言都有利。

二、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并基于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来实施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力求实现学生学习自主化、趣味化、形象化、质量化。

(一)组建主体多元化、合作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我们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注重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由校内主讲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实施课程建设双带头人制度。来自企业的课程带头人注重选取在施工现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有利于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课程共建中除实施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中厂等培养学生外,还要邀请部分企业人员来校兼课、课程研讨、讲座、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制定,更要注重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兼职或挂职锻炼,为课程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丰富项目选取与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到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机械员等员十岗位。为了更好的与这些岗位对接,对此我们选择了负责学院在建图书馆项目企业为合作企业,以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设计了图书馆工程报建、图书馆工程施工许可证申领、图书馆工程项目招标、图书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监理等16个教学子项目;根据岗位面向的工作任务的不同,设计了法律关系确定、项目报建、企业资质申请与管理、执业资格考试、招标公告、项目投标、合同订立等38个项目学习任务,此外我们还结合与我们合作的建筑企业目前在建的建设项目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项目教学案例,以便形成体系完备,集课程知识、技能于一体的项目化结构课程体系。

(三)以企业专家为主导,设计学习项目与任务

建筑法规课程是建筑企业诸如施工员、安全员等员十岗位面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省建筑企业岗位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就业领域非常明确,能力要求也非常明确。我们在明确课程主要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后,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学习情景,并在企业专家指导下设计了一个个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项目和任务来自主学习。如安全员主要涉及督促安全制度落实,协助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工伤事故上报、开展安全活动岗位职责,基于此可根据图书馆建设项目设计现场安全制度落实任务、安全技术交底任务、安全检查任务、工伤事故上报任务及安全活动竞赛策划任务等系列任务。

(四)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包

在基于校方教师具有“理论知识较好、时间较充裕”,企业人员具有“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繁忙”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以校方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企业专家为辅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在基于遵循学生知识认知及能力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其别要注意结合企业岗位及工作过程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设立基于真实或仿真的教学任务。任务设计要注意结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需求来予以取舍和整合,以及序化课程内容。整个过程还有注意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最终形成学生易于学习,教师易于操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组成的课程的教学资源包,资源包中各项目及任务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晰,要能很好地对应课程教学逻辑关系。

(五)设计现代教学方法,践行“教学做合一”

《建筑法规》课程应实施以项目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能较好实现培养方式由“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凸显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此在该模式下要基于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及认知规律,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针对工程建设中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企业资质申请、施工许可证申领、进场材料检测等,在教学中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参与想、讲、学、做、评等步骤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目的。

(六)实施多方参与评价,完善反馈与优化机制

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如果成功,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实施中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其效果的优劣须经过科学评价方能得出,不能单纯由授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说了算,而应取决于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此,在对《建筑法规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后,还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等为主进行评价,以便真正了解课程改革后的真实效果及不足之处。作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应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或改正。如项目设计不合理,须重新开展职业岗位分析与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优化项目教学设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反复,最终才能形成更优的能运用于课程教学中的项目与任务设计。

篇8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67-02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实践能力强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这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建筑法规》课程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建筑法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土木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集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主要让学生掌握工程建设中可能涉及的法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并能利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课程。

一、实施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凸显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建筑法规》授课以讲授为主,主要依据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条文组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脱离作业现场,与工作实际不能有机结合而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项目化教学将有关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融合到一个个现场实际或模拟项目中,对应具体工作岗位,更具体、更形象,既突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更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教学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社会阅历、课程设计等方面具备较高综合能力时才能把课程教好,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而传统的《建筑法规》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以法条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主要以理论为主,一般不涉及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能促进教师重新审视《建筑法规》课程建设与教学,重视与企业、社会接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走出传统束缚来强化自身教学能力。

(三)强化校企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项目化教学需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以满足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这就赋予学校和教师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要走出校门,强化与企业交流、合作与调研,获取一线项目资源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来实施教学,其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如此才能彻底摒除传统满堂灌的弊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有利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此,双方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成就了教师,还为企业培养了合格人才,对企业、学校、学生、教师而言都有利。

二、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并基于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来实施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力求实现学生学习自主化、趣味化、形象化、质量化。

(一)组建主体多元化、合作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我们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注重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由校内主讲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实施课程建设双带头人制度。来自企业的课程带头人注重选取在施工现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有利于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课程共建中除实施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中厂等培养学生外,还要邀请部分企业人员来校兼课、课程研讨、讲座、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制定,更要注重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兼职或挂职锻炼,为课程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丰富项目选取与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到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机械员等员十岗位。为了更好的与这些岗位对接,对此我们选择了负责学院在建图书馆项目企业为合作企业,以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设计了图书馆工程报建、图书馆工程施工许可证申领、图书馆工程项目招标、图书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监理等16个教学子项目;根据岗位面向的工作任务的不同,设计了法律关系确定、项目报建、企业资质申请与管理、执业资格考试、招标公告、项目投标、合同订立等38个项目学习任务,此外我们还结合与我们合作的建筑企业目前在建的建设项目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项目教学案例,以便形成体系完备,集课程知识、技能于一体的项目化结构课程体系。

(三)以企业专家为主导,设计学习项目与任务

建筑法规课程是建筑企业诸如施工员、安全员等员十岗位面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省建筑企业岗位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就业领域非常明确,能力要求也非常明确。我们在明确课程主要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后,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学习情景,并在企业专家指导下设计了一个个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项目和任务来自主学习。如安全员主要涉及督促安全制度落实,协助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工伤事故上报、开展安全活动岗位职责,基于此可根据图书馆建设项目设计现场安全制度落实任务、安全技术交底任务、安全检查任务、工伤事故上报任务及安全活动竞赛策划任务等系列任务。

(四)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包

在基于校方教师具有“理论知识较好、时间较充裕”,企业人员具有“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繁忙”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以校方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企业专家为辅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在基于遵循学生知识认知及能力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其别要注意结合企业岗位及工作过程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设立基于真实或仿真的教学任务。任务设计要注意结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需求来予以取舍和整合,以及序化课程内容。整个过程还有注意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最终形成学生易于学习,教师易于操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组成的课程的教学资源包,资源包中各项目及任务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晰,要能很好地对应课程教学逻辑关系。

(五)设计现代教学方法,践行“教学做合一”

《建筑法规》课程应实施以项目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能较好实现培养方式由“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凸显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此在该模式下要基于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及认知规律,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针对工程建设中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企业资质申请、施工许可证申领、进场材料检测等,在教学中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参与想、讲、学、做、评等步骤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目的。

(六)实施多方参与评价,完善反馈与优化机制

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如果成功,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实施中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其效果的优劣须经过科学评价方能得出,不能单纯由授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说了算,而应取决于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此,在对《建筑法规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后,还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等为主进行评价,以便真正了解课程改革后的真实效果及不足之处。作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应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或改正。如项目设计不合理,须重新开展职业岗位分析与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优化项目教学设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反复,最终才能形成更优的能运用于课程教学中的项目与任务设计。

三、结论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往往将项目化教学作为主要形式之一。它确实能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驱动为手段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但项目化教学关键在项目和任务设计,应结合岗位需求和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还须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方能较好的实现。当然教学中也要关注在教学实施过程出现的系列问题,不断从项目选择、任务设计、能力培养、教学考核等方面来完善项目化教学,方能取得实效。

作者:唐飞云

参考文献: 

篇9

城乡规划主要服务于乡村居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城乡规划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不仅会受到文化和习俗的制约,而且生态环境对城乡规划设计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设计必会成为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它符合目前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力量。

1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是对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此来刺激城乡的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区域比较广,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城乡规划设计需要立足实际,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生态建筑应该适应当地环境

生态建筑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设计和建设,如果违反了当地的生态法则,就会给城乡规划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建筑的创新应该建立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生态建筑设计与环境充分融合能大幅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此外,在建造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原有环境造成破坏。

1.2生态建筑的建设应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施工材料是建筑的基础,如果要想建造绿色的生态建筑,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就必须是环保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建设成本,在采购环节弄虚作假,购买价格便宜质量差的材料,不仅会降低工程的整体质量,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建筑在长时间投入使用后,还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施工单位使用的是绿色环保材料。

1.3营造城乡和谐的氛围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城乡规划打造出和谐的氛围,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压力,而且和谐的氛围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对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来迎接每一天。

2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联系

2.1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不同

城乡规划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点和起到的作用都是有区别的。城乡规划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规划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此实现城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将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加快城乡建设的步伐。

2.2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

城乡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其与生态建筑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的效果却有共通之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筑设计如果立足于城乡规划设计的要求,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发展给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3目前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融合

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不断总结长期以来设计的经验教训,来对未来的规划设计进行改善,只有这样,生态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没有进行调研,那么生态建筑设计就根本不具有科学性。现在生态建筑发展的难点是没有与城乡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建设进度。总之,目前生态建筑设计有两点问题有待解决:第一,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第二,没有将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建设中,这两个问题极大阻碍了城乡建设脚步。

3.2生态建筑理念意识比较差

在建造建筑之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将生态学和建筑学的理论组合起来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对建筑来说不仅是一大创新点,而且还能起到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生态建筑理念意识差,城乡规划设计中根本没有深层次体现出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只是停留在建筑设计表面,比如在建筑周围增加一定面积的绿地,这样浅显的理念根本不会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

4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4.1不断创新观念和方法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统一,就必须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只有将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大幅度提高城乡规划的效果,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确保实现建筑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培养发散思维是创新观念和方法的重点。施工单位在建设生态建筑之前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建筑的布局作出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要知道,城乡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规划设计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生态建筑设计。

4.2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

城乡规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推动城乡规划的主要力量,所以,城乡规划体制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政策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生态问题早已经成为我国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充分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来。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立足于当前城乡规划的实际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能极大提高生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并且还能降低建造成本,节约建筑空间,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4.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

城乡规划设计会受到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该尽量规避不良因素的制约,如果存在不可变因素,就应该重点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使其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从采购原料到工程施工都应该坚守这一理念,如果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发生了矛盾,相应的调整也必须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以保证施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城乡规划能极大促进城乡各方面的统筹发展,生态建筑设计体现的是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应该将其融入到城乡规划设计中,这样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晓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分析[J].低碳世界,2017(7):155-15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篇11

Abstract: because of CFG pile construction period is short,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 quality easy to control, settlement of small, high bearing capacity, stability, fast, short time limit, etc, in recent years in the modern house is widely us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CFG pile, the ins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FG pile and CFG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Key words: CFG pile; Founda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现今的城乡规划学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都发生了转变,传统工学的学科门类和建筑工程的学科体系,远远不能涵盖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学界的共同呼吁下,城市规划由原来所属的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由二级学科升格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1思路的转变

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远滞后于西方国家,绝大多数院校以工程技术领域的建筑学学科为向导,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导致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味模仿建筑学的课程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包括对城乡规划专业本体认识存在误区;以及对课程体系的安排不符合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

1.2就业的局限

一方面,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主体定位依然以“设计型”人才为主。另一方面,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在我国,专业学生要成为政府工作人员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往往是难以通过的,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工作岗位有限,从而使得很多高校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最终走进了设计单位。

1.3教学的制约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绝大多数以建筑学教育为支撑平台,师资队伍也主要由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办学背景和师资队伍的制约,是如今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4思维的缺失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于记忆和背诵知识,普遍缺乏独立的思维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在规划的教学中,我们常会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在评析方案时,为什么教师说这个方案也好,那个方案也好,到底优良方案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们普遍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2、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2.1全面城市的认知

城乡规划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进入到对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在基础教学中,需要告诉学生,城乡规划“是什么”,使其全面了解城乡规划的本质、规划本身的运作机制、相关学科对城乡规划的影响等知识,引导学生对城乡规划本质问题展开思考。而不是忽略这一环节,直接教授学生城乡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缺乏实践的在校生来说是相当枯燥难以理解的。

2.2扎实技能的培养

在学科内涵和外延都大大丰富的今天,城乡规划的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去以各种工具训练为主的绘图能力训练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规划设计后应适量降低强度,而对快速记录城市、快速表达构思的徒手绘图训练则应该得到加强。除此而外,还应继续加强模型设计与制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实际工作的特征,还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随着城乡规划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学生与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2.3 健全人格的形成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师的培养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职能。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城市观”,正如吴志强先生所谈到的城市“五观”认识城市, 要认识到城市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人服务的,城乡规划要为人服务;它是一个有机,复杂的整体,需要整体系统地去审视:认识城市要有全球意识。城市发展要与地球或自然相和谐。其次,要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逐步使学生明确一个城乡规划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其中,低年级阶段课程体系所奠定的专业基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科学的城乡规划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加点儿佐料就可以了的”(陈秉钊.2003)。因此,城乡规划专业前两、三年专业基础教育与建筑学专业为同一平台是相当不合适的,这将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的偏差,以偏概全,以建筑思维取代城乡规划专业思维。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应使学生能全方位接触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获取高年级专业学习及未来城乡规划工作的相关能力,并初步形成城乡规划价值观,奠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基础。

3.1 构建原则:两个规律的尊重

(1)城乡规划学科的认知规律。城乡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所涉及专业知识面宽广、体系庞杂。专业教学强调的是对专业的认识及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城市的认识。城市认识遵循“从整体到局

部,从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全面地接触、了解城市及城乡规划学,有利于系统地,整体地把握城市,避免步入“盲人摸象”的歧途。

(2)学生学习的规律。人类认识事物及学习的基本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该循序渐进,使其符合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避免难度过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3.2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合理划分教学阶段

第一、规划设计初步(一年级,第1、2学期)阶段:进行专业启智教育,了解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城乡规划专业四年的教学安排,了解职业及就业情况;重点掌握城乡规划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步了解设计思维;初步理解空间.城市空间的概念;初步尝试关注并思考城市问题,了解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学属性等。

第二、规划思维训练(二年级,第3、4学期)阶段:系统培养学生认识城市的基本能力。了解结构、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理解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基本的空间设计方法.并初步具备规划设计表达的基本能力。

第三、规划设计(三年级,第5、6学期)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规划技能,初步掌握城市道路、工程系统方面的规划技能;了解建筑功能定位与城乡规划,市场之间的关系,了解项目策划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从单一功能的小型公共建筑到复合功能的中型建筑设计的方法、程序,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深入理解建筑与社会、心理、行为、城市环境、基地条件等的相互关系,掌握居住区、商务区规划技能,并对材料、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第四、规划设计(四年级,第7、8学期)阶段:主要学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社会、城市经济、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初步掌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本能力,并初步理解管理、策划、技术规范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要求。

在当今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城乡规划学科也正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正如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者,一方面日益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却正是他们在支撑着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历史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就业渠道也决定了高校专业教育不得不针对就业市场确定教学计划。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一点,以单一学科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是必要的,这是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要行动起来,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实情,结合本院系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系统的、整体的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春娇,林从华.“五年制”不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唯一选项[J].高等建筑教育,2005,3:6-9.

[2]隗剑秋.关于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102-104.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21204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建筑类专业。调整之后的城乡规划学科在内容设置上更为广泛、在学科体系上更为全面,主要体现为从原有注重规划设计技术转向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联系更为紧密的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大学科[1]。专业地位的改变、专业名字的变更以及专业体系的扩展都体现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需要,也是中国城乡规划与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新体现。

以考研与就业两个方面为研究起点,将和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探索一般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2 考研导向

1998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工程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当时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30所。截至2013年全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共196所,在校本科生总数为37037名。2013年当年毕业本科生5953名,当年招收本科生8970名,遍布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截至2015年5月23日高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通过学校共计42所。笔者对这42所院校从地域分布、硕士生招生方向、考研快题题目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积极借鉴优秀院校的相关经验。

2.1 地域分布与学院设置模式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通过的学校中有24所属于国家211高校,有19所属于国家985高校,有8所是行业内公认的建筑类老八校。而且绝大部分高校位于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其中土建类院校占据了36所,地理类院校有4所,综合类院校有2所。学院开设有如下几种模式:建筑学院模式、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建筑与艺术学院模式、建筑工程学院模式、建筑与环境学院模式、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模式、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模式、城市设计学院模式等。

2.2 硕士生招生方向

在硕士生招生方向中城乡规划设计、城乡历史遗产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社区与住房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招生方向所涉及的学校面比较广,紧随其次的方向有生态规划、城市理论研究、城市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城乡基础设计规划和小城镇与乡村规划。

2.3 快题题目类型

考研快题题目类型方面,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设计、园区设计(工业园区规划、校园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等出现的频率较多。近几年热门考题的类型有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体育场馆规划、火车站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次热门类型有旅游区规划设计、历史街区规划设计等。从城乡规划专业考研的要求来看,国内许多高校在初试和复试的时候会选择快题设计作为必考科目,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强学生手绘能力以及方案能力的展示。

3 就业导向

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分布在国家或地区的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单位等,这就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尤其是设计课程指明了鲜明的方向――要培养能动手、动脑、设计能力强的学生。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

3.1 已毕业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05、07、08、09、10五个年级(06级没有信息反馈)的122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4人信息不明之外整体就业状况良好。转行总人数占到了已毕业学生的10%,尤以05级和10级转行人数较多,05级是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第一届学生,转行人数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0级是刚毕业的一届学生,由于受到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也有不少人转行。从事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合计达到65%,有17%的学生从事了建筑行业,也有6名学生规划和建筑都在做,这也充分说明了建筑和规划两大专业不分家的现实情况。

3.2 行业内从事的项目类型

经过统计,笔者汇总了已毕业学生在行业内从事的项目类型。

(1)城乡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有概念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规、修规、旅游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老城区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专项规划(教育空间布局专项,市场布局专项,街景改造、市政专项规划等)、村庄建设规划等。

(2)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有项目评审、设计评审、规划科日常工作(涉及规划、项目手续办理、协助审批用地相关手续)等。

(3)建筑方面:有建筑总图、居建及配套、住宅区、公建、人防、地铁、厂房、办公、商业酒店、养老中心、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公租房等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等。

4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

城市规划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进入到对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3]。设计课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在开展设计课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例如社会调研能力(设计前期项目调研)、设计分析能力(方案前期思路形成)、口头表达能力(方案各个时期的汇报)、经济分析能力(方案后期汇总)等,并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贯穿到设计课教学当中。

4.1 教学目标改革

4.1.1 办学定位

河南省开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17所,例如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在17所院校中,只有郑州大学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评估,说明了河南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滞后。其中建筑学院模式6所,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模式4所,园林学院模式2所,环境与规划学院模式1所,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模式只有河南理工大学一所,其他模式3所。

结合地域办学特点,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定位为:立足豫西北,面向河南,建立和健全具有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体现在:以其他兄弟院校为合作伙伴,以建筑学大类教育为依托,以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为主线,强调城市社会、经济、生态与空间环境的统一。注重城乡规划、建筑学和环艺设计专业的融通和渗透,重视地域自然和人文特点,突出豫西北特色。

4.1.2 教学理念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遵循“厚建筑基础、宽规划口径、强设计能力、高综合素质、多专业实践”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的开放型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着“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特色课程建设、地域特色研究――即产、政、学、研于一体”的教学理念。

4.2 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4.2.1 设计类课程体系调整思路

在分析现有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情况下,笔者将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定位为2+2+1模式,即两年的建筑设计训练,两年的规划设计训练,一年的导师工作室培养,保证专业教育的连续性。结合学校特点,教学内容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四个平台为骨架、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为衔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体系。

第一平台(第1~2学年)――以学科基础教育为核心,围绕城市微观建筑环境设计,进行专业启智教育和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二平台(第3学年)――以城市片区环境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中观环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三平台(第4学年)――以城市总体环境规划为核心,进行城市宏观规划能力的培养。

第四平台(第五学年)――以设计院和导师为依托,进行实际项目以及研究课题的开展。

笔者将五年的课程设计进行了系统梳理,制定了适合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计划表(详见表1)。

4.2.2 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这里的大设计课指的是建筑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详见表2。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最早接触的设计类课程,其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喜好与专业接受程度。河南理工大学计划在前一年半内进行建筑大类培养,即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都按建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上学期的时候不分专业共同学习,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开始选择专业。因此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和建筑设计1的开设应该兼顾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的学科特点。

三年级之后学生进入到全面的城乡规划学习中来,需要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法定性规划例如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以及非法定性规划例如城市设计。

4.2.3 其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除了大设计课之外,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一些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他设计课程建议在大设计课的基础上进行展开,保证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建筑设计2进行楼梯、屋顶等建筑构造设计;场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1进行场地分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2进行道路设计、停车场(库)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可以结合城市规划与设计3进行城市片区的管线布置。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城市公园设计、城市重点片区保护规划等,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专项设计与规划。

4.2.4 快题设计教学内容改革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公司招聘的快题设计、校园的测试快题设计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快题设计。公司招聘的快题考试以考察应试者的基本规划素养和对于规划原理的掌握情况为目的,时间总体会在3~6 h范围内。校园的测试快题设计一般为6~8 h。城市规划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快题考试主要有3~4 h快题和6~8 h快题两种。笔者结合快题考试的要求,制定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设计内容计划表,详见表3。

4.2.5 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特色课程应结合学院的学科特色、学校所在的地域特色、学科发展的时代需求以及为地方建设服务来综合考虑,特色课程注重从豫西北山区以及豫西北农村中寻找来源,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地域特色和国家政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特色课程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下学期,都是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进行相应的知识扩展。建筑设计基础2注重城乡空间外部环境认知以及城市特定环境下小型建筑设计等,建议选题内容有校园(城市)实体搭建、城市局部片区环境认知、校园(城市)小品建筑设计、小型住宅建筑设计等。城市规划与设计2以城市设计为主,注重社会文化调查与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建议选题内容有小城市风貌设计、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片区设计、豫西北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豫西北山区生态景观设计等。

5 结语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该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有的专业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有的以地理类学科为背景,有的以社会科学类和管理类学科为背景。不同地域、不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应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走过于求其大(即什么内容都要学、都要学透)的办学思路。从学科发展来看,城乡规划专业应以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考研和就业状况为借鉴,以设计类课程建设为重点,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城市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学科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69-01

1.引言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这一规定与城乡规划密切相关,同时城乡规划部门既是建造建筑物的许可机关,也是违法建筑的查处机关,因此,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正确理解与适用非常重要。

2.《物权法》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2.1 《物权法》若干内容与城乡规划相关,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城乡规划权属于行政权,它主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作为私法的《物权法》一般不会直接成为其执法依据,但这并不是说《城乡规划法》与《物权法》没有关系。《物权法》第八十九条适用对象主要市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样与城市规划及规划设计、管理单位相关,物权法若干内容与城乡规划相关,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2.2 《物权法》的实施对城乡规划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

《物权法》的出台实施,首先将进一步促使城乡规划部门树立“尊权”意识,自觉尊重物权;其次将进一步促使城乡规划部门强化“护权”举措,在执法中更全面的保护物权,特别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目的,主动、彻底地对侵犯物权的各类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理;再次,将进一步促使城乡规划部门摈弃“侵权”行为,在法制的框架下行使各项职权。

3、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正确适用《物权法》,必须着力规范编制调整行为

3.1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工程建设标准的强调,与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对规划编制的要求不谋而合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城乡规划部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四条第四款规定,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标准。上述内容均与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有直接关系。

3.2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恪守保护相邻权职责

《物权法》第八十九条从法律上确立了通风、采光、日照等相邻权的地位。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深化物权意识,本着对国家、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在资质许可范围内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要充分研究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用地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和日照等权利从源头上给于充分考虑和具体落实;要高度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4、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中正确适用《物权法》,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4.1 工程建设标准为解决物权纠纷提供了技术依据

法律通常至确定一般原则,很少涉及具体标准、条件,立法机关往往把具体标准的制定权及判断适用权赋予行政机关。[1]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并颁布了强制性条文,逐步完善了标准体系。它们以技术规范的形式对开发建设行为提出了规制,并由城乡规划等部门通过行政审批予以贯彻。它们虽属标准范畴,却又不失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范。

4.2 在建设规划许可中正确适用工程建设标准,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4.2.1 通风、采光和日照的关系

通风、采光和日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只要满足日照要求,其它要求基本都能达到。因此,住宅建筑间距仍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和避免视线干扰与空间环境等要求为原则。”这就是技术规范一般只规定日照间距而不就通风、采光间距做专门规定的原因。

4.2.2 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的关系

正确理解日照标准与日照间距二者关系,必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日照标准是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对此,地方立法无权“打折”;第二,日照间距是执行日照标准的具体方法,是经过换算得出的结论,通常情况下,只要符合间距规定,就能M足日照标准;第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既应符合日照标准,也应执行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建筑间距规定。

4.2.3 侵权与容忍的关系

合法建筑亦有侵权的可能,行政许可绝非免除加害人民事责任的凭据。相邻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新建建筑降低了原建筑的日照时间,只要符合最低标准及最小间距规定,原则上不构成侵权。现状建筑日照本身不达标,相邻区域改造不应使其现有标准有所降低。

4.2.4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建设规划许可是依据城乡规划法作出的,有关相邻权纠纷的民事诉讼不宜对该诉争建筑物是否符合工程规划标准进行实质性审查。[2]对于经过合法审批影响相邻权的建筑,宜提起行政诉讼。若提起民事诉讼加害方往往以其建设行为已经取得行政许可提出抗辩,举证相邻权受到影响的责任就由加害方承担。而且在此情况下即便发现行政行为违法,也难以处理,否则极易突破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干预限度。而若提起行政诉讼,则举证该审批行为合法的责任由规划部门承担。反之,对于未经合法审批的建筑,可由当事人选择提起民事诉讼或要求行政处罚,二者并不矛盾,而后者余地更宽,因为即便不影响相邻权,但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城乡规划影响的,依然应当予以拆除。

5、在查处违法建筑中正确适用《物权法》必须准确把握相关裁量尺度

5.1 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决定违法建筑的处理结果

《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关于违法建筑的法律责任包含3各层次: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除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显然,对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认定,将决定其最终处理。

5.2 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是衡量违法建筑可否采取改正措施的重要尺度

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是衡量违法建筑可否采取改正措施的重要依据,但非唯一依据。因此,城乡规划许可的依据包括城乡规划依据、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以及技术规范依据等。上述依据同时也是查处未经许可的违法建筑的依据。

5.3 对违法建筑的查处没有体现对环境权的保护

对于擅自增加容积率等违法行为,除了采取加倍征收地价、追缴相关规费等措施以及依法予以处罚外,还应当究其违法程度责令违法者对于物业范围内的其他业主给予相应赔偿。因此,超容积率现象隐含的重要后果,就是侵权了物业范围内的其他业主的环境权。相关部门对此采取罚款、追缴规费、加倍征收出让金等措施,都是基于公权力目的作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挽回或部分挽回了国家损失。

6、结语

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物权法》若干内容与城乡规划相关,事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工作人员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正确适用《物权法》的规定,推进依法行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