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丰富武术课程安排,悉心选择授课内容
学校作为培育相关人才的基地,其本身的结构、机制对学生的培育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学校要加强对武术教学课程的安排,如严格规定武术教学中文化课科目的教学比例以及考核基准,加大文化成绩在综合评分中的比例等;另外校方本身也应意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确确实实是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必要趋势。因此,仅仅抓住这种趋势,主动迎合这种潮流,有先见的规划丰富学校的课程,开展更为丰富的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武术的内涵,以培养出真正的武术人才,最终赢得家长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国际的热点教育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更应为国家为孩子的人生肩负起这样的重任。这样的武术教学才会历经沧桑而不衰,其竞争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3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规范
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当时,更应该荣辱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使素质教育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无伦是在学习武术教学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为日后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武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符合时展需要的,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教育现状 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n
bsp;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件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钱伟.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每一课时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要忠实于课标,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和能级要求;要知、情、意、行兼顾,全面把握与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隐性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原则。还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年龄阶段特点制定目标。比如在教学“电磁感应”这一节时,可以这样制定:
德育目标:渗透“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真理的探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打开真理大门的教育:
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的转换;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只有把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才可以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二、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作用不一样”。人的个体先天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后天主观努力的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能再强求学生都朝着某一个模式发展,不能再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也要使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不但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摘自《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优秀生的培养,还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要大力抓两头,用心促中间。不要轻视、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物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我们必须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智慧、潜能、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你在尊重他,关心他,鼓励他,理解他,他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各方面的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辅导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转化。
四、教会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这些都离不开方法的掌握,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进行方法教育的具体操作要点是:
1、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除了注重常用的学法指导外,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讲做笔记,怎样复习、总结,怎样收集学习资料等。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必须以学生学的方法为依据,并有意识地将好的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如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答物理问题时的思路和技巧有哪些,怎样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等等。只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会”为主动地“会学”。
2、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物理学充满着物理方法,而且物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地发展其它自然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所以,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理理论建立(也就是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一一分析、处理、研究资料和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一一应用。在学习物理理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二是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普遍应用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类比法、等效替换法,推理、概括法等等。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关方面和知识就很多,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挖掘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包括:
1、历史传统教育,成就教育和国情教育。
1 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2 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2 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2.3 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3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3.1 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3.2 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3 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4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4.2 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4.3 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二)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三)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三)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的革命,愈来愈多的期刊将会以电子载体形式出现,电子期刊在期刊收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馆藏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期刊工作,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期刊业务工作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整个期刊工作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我认为现代的期刊馆员正处在转型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素质和能力,朝着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等方向不断努力,以适应服务方式和信息开发方式的变化。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期刊馆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了解读者需求的规律,掌握读者需求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将有关读者阅读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一般了解读者需求的方法有:一是召开各阶层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对期刊的具体需求。二是发放对期刊需求和评价的调查表,请读者进行期刊推荐。三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走访、闲聊等方式了解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期刊馆员还承担着期刊的划到、催缺工作,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期刊变更情况,并将期刊变更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将缺期期刊的信息反馈给期刊订购人员,通过期刊订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催缺,并对催缺进行跟踪记录。
信息反馈要做到灵敏、迅速、准确、全面,期刊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能与读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图书期刊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期刊馆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读者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期刊馆员要有终身学习的要求当好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期刊建设员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在有限的图书馆经费条件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比例结构正考验着期刊资源建设人员的智慧,也促使期刊建设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期刊利用率来进行经费分配。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购置更多的资源”,期刊建设员就需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娴熟的信息检索技巧、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准确的数学分析能力,根据本馆的特色、纸质期刊利用率、全文数据库利用率等指标,建立纸质期刊与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OA期刊与网上免费期刊的订购模型,用来指导期刊购置经费的合理分配。
对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进行编目著录,应按照各自的著录规则进行。为了充分揭示其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著录时应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采用详细级次著录。但目前还有很多图书馆尚未真正开展期刊的信息组织工作,而已实现计算机期刊编目的图书馆绝大多数采用简要级次或基本级次著录,距离标准化要求甚远。计算机应用到期刊编目工作中,对期刊信息组织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目工作正朝着网络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以建设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基础,提供期刊编目数据下载,以实现联机合作编目。这就要求期刊信息组织员努力学习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网络运用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期刊编目数据下载,熟记各字段的著录内容,并加入馆藏数据,从而规范本馆的期刊编目数据,以适应期刊资源编目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组织员也面临承担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技术依据是应用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链接式的编目。例如,美国的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元数据就是近几年应用于网络信息编目而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的一种新的编目依据。期刊信息组织员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知识应具备敏锐观察、接受能力,这样有助于信息组织工作与外部先进技术的有效接轨。
三、信息素质的教育当好面向读者的信息导航员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快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图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好基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为跟上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步伐,图书馆期刊馆员应直面网络环境给期刊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技能,迅速成为一名信息反馈员、期刊建设员、信息组织员、信息导航员、信息传递员,不但能在庞大的印刷期刊信息流中,而且能够在海量的电子期刊信息流中筛选和捕捉有用信息,生产和预见信息,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专家。
参考文献:
[1] 贾英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作用及馆员队伍建设[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1:12-13
[2] 王育菁,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11):84―85.
[3] 叶勤,图书馆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及其实施[J],现代情报,2007,(11):29―31.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教育管理 职业素养 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理论专家San Francisco 在《职业素养》一书中指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二、职业素养内容
职业素养包含哪些内容?通过文献检索,说法不一。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情感、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涵盖学习创新、沟通交往、团队协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应急处理等多种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一直坚持这种观点,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抛开以上职业能力去构建职业素养是不全面、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
三、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培养职业素养的形式和途径
1.以军训和入学教育为起点,在规范和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习惯
新生入学时,存在着自我约束能力差、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自信心严重缺失等问题。为此,各个学校都对新生开展了阶段性的军训和入学教育。军训是职业素养培养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关键环节,军训和入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管理。在军训阶段,能够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锻炼他们吃苦耐劳、不怕苦难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以学生自主管理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职业素养必备的品质,随着养成规范教育的基础不断牢靠,部分技工院校确定了“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自主化管理目标。通过自主化管理,受益最大的是学生,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养成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从而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成功起航,走向职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生向职业人的成功转变。
3.以企业“7S”管理为载体,培养全方位的职业素养
全国多数技工院校引入了企业“7S”管理标准和规范,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生在一体化课堂教学、下厂实习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职业标准和规范,在学生中倡导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7S”实施以后,学生的职业意识明显提高,更加注重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实施“7S”管理后,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树立了遵规守纪的观念,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养成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4.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已经是众多技工院校学生的必修内容。为了尽早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许多学校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部分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回请优秀毕业生和企业高技能型人才作报告,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在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制定人生职业规划、树立了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就业工作的高稳定性。
5.在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组织交流等职业关键能力
经过调研,相当一批技工院校学校高度关注文化育人,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开展三大节(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校园主题活动。“三大节”参与面广,包装性强,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做到了届届精彩,常办常新,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打造出学校品牌文化。
6.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主体班会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格、心理、素养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承德技师学院,按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全新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针对中职学生在校四个学期的实际,围绕学生职业成长和身心发展的主线,编写并出版了《中职生主题班会40课》,为技工院校广大班主任提升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减轻工作压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2)设置礼仪常识、管理能力、口才与交际、励志名篇赏析等通用素质课程。
(3)搭建了德育大讲堂、专家大讲堂、成功论坛等讲座交流平台,邀请各级各类人才到校讲学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7.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打牢职业素养的根基
人文素养是形成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构建技工院校学生精神世界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将人文素养培养纳入学生活动之中。比如有些学校组织了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活动,如: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毕业典礼、读书沙龙等。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学、科学、历史、哲学、经济等知识的了解,深厚综合素质。有些学校开展了“晨读晨唱”“一歌一颂”“影视欣赏”“青春风采”“经典导读”等系列活动,部分院校编写了相关的校本教材,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8.注重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进行礼仪教育,塑造职业形象
(1)注重学生日常仪容仪表。在服装、发饰、体态、待人接物上严格标准,统一着装要求,与人交流要表情和蔼可亲,手势动作优雅大方。
(2)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校升旗、集会、大型活动等场合的礼仪。
(3)开展礼仪风采大赛、礼仪操比赛、最美技校生评选活动,让学生感知美、感悟美。部分技工院校还开设了礼仪讲座,组建了礼仪社团,开展了礼仪培训,参加了校外礼仪服务,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优雅的举止、标准的动作、协调的姿态,有效地表达内在思想和气质。
9.通过心理疏导和关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奠定基础
在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同时还应该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目前就业形势,对就业班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调整学生就业心态,树立“高标准立业、低姿态就业、全身心创业”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员工的角色。
10.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遵守职业规则意识
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管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各个技工院校都形成了较系统而全面的学生评价制度和标准。从多所技工院校调研来看,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分值累计,对学生进行德育积分评价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有的学校采用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分、德育积分按照权重,给出星级评定等级,作为就业部门推荐的重要依据。这些评价体系,保证了学生正常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晶.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对接[J].新西部,2012(02-03).
(一)取其精华之利
首先,传统舞蹈教育课对于舞蹈教学的“三性”即舞蹈的“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非常明确,这对于舞蹈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传统舞蹈教育课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与参与力,培养了专门的舞蹈人才。
(二) 审视反思其弊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方法较单一,仍然是以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程式化的动作限制了舞蹈内容的表现,这对于已经具备相对独立思维的中学生群体来说,是对艺术热情和修养提高的一种扼杀。而追求舞蹈动作完成的规格和完美性向来是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特点,加以灌输方法为主的教学法,使得学生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舞蹈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被动。这种根深蒂固的舞蹈教学形式思维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师的惯性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遏制,是一种不适合“全体学生”的一种舞蹈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一)艺术创造力及其构成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中学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艺术创造力是创造力领域特异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而具有审美或艺术价值产品的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一样也属于个体创造力的范畴。艺术创造力主要包括艺术观察力、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传达能力等,是这诸种能力的综合作用。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应有别于传统舞蹈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来培养中学的艺术创造力:
1.重视艺术创造力培养在舞蹈课中的位置
创造性,是素质教育舞蹈最重要的特性,也可以说是核心特性。各种理念,各种方法,最终都集中在创造的环节上,学生最终获得的最大、最重要的收益便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创造性习惯的培养,是创新型的追求。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创造力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着对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上的培养。
2.培养艺术创造力思维
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在舞蹈的过程中,强调即兴表现,不要重复别人。当自己前面的人在运动时,自己就会快速的思考如何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动作,这就是在创造。素质教育舞蹈课例《魔纸》中,笔者先发给每个人一张报纸,并提问学生:一张我们平常用来阅读的报纸除了是报纸,还可以是什么?我做了个示范,报纸即刻成了脚下踢的球。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创意给了所有人一次次的惊喜。报纸变成了喇叭、纱布、毛巾,甚至变成了书包、雪花、新郎的缎带、婴儿的包被……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创作后,同学们用简单的报纸编创了一个个让人惊喜的主题:《飞》、《老鼠嫁女》……这个课例让学生们发现人与纸之间竟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学生们打破了惯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习惯。
这种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方法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时时存在。教学实践也经常证明,素质教育舞蹈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可以使一个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孩子,很快成为一个舞蹈的创造者。
3.看艺术创造力与其它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
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人的天赋素质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对先天素质上的某些缺陷或不具备的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得某种程度的补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人的后天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达到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七个方面。我们应当完整地把握这七种素质教育,全面地协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把青少年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使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二、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强化德育工作,构建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立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之举。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的培养,关键对人的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鉴于这一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之首。为此,要认真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德育目标从抽象的整合型转变为具体的层次性,体现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德育内容从单一型转变为综合性,实现内容的规范性;德育途径从封闭型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型的网络育人,做到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评价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强化德育评价的导向性。
3、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1)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
(2)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4、评价体系要多元化、多样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素质性教学 英语教师 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途径,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性教学是指针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所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为目的教学实践。素质性教学这一具体教学实践,则依赖于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即教师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准以及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深感只有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一、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性教学
1.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期在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上得到不断的、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通过将素质性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特点进行对比,则会更明晰地看到素质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第一,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同。素质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非以往的以教材及单纯的教材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第二,教学的重点不同。素质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第三,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活跃的归宿不同。素质性教学重在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非以往的教师就其思路和意图按照事先设计的轨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单纯理解教师的讲解。第四,备课的重点和首要问题不同。素质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出发利用教材实施教法。备课的首要问题是优化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性。而以往的教学备课只重备教材,忽视备学生的必要性。第五,师生关系不同。素质性教学中师生平等与合作,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主性,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不仅仅限于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而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素质性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英语素质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二、英语素质性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素质
英语素质性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不但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具备科学且艺术的教学方法,即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即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严谨勤奋,精心设计教案,探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要富于教学热情和教学激情。
2.专业知识素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过硬的全面的语言基本功,标准的发音、良好的口语表达、丰富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能够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魅力,能自觉地利用语言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
我国正出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专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任务。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总体上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是在某些方面,高职学生素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找出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高职素质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技术、创新、身心素质等的人才为重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虽然涵盖了一些素质教育内容,然而现实开展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1.1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偏向自我意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等形式进行,然而学生对这种方式并不感兴趣,对于老师的教育,学生不虚心接受,甚至不认同某些观念,从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难以产生积极效果,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学生不能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偏重个人意识;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缺乏,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等。1.2高职学校轻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所谓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的高职学生教育却偏离了这一目标。高职学校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重点安排课程,严格考试,职业素质教育往往放置不管,趋于形式。1.3高职学校忽视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即是身体和心理素质,旨在培养具有健康身体、顽强意志和强大心理等优秀品质的高职人才。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来看,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学生的体格较差,不能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要求;第二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和压力,不能积极自我调节,无法适应学生到社会的过度阶段。
2.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对高职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管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实施者。在学生健康发展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重要引导人。一位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甘于奉献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另外,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课程中去,把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2.2重视学生干部在素质中的表率作用。班级班长、团委、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联系学生和老师的纽带。应着重加强学生干部一下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一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为同学考虑、从学生利益出发的精神;二培养学生干部的团结意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培养他们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与自我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总而言之,依靠和信赖学生干部更好的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使他们成为学生素质的模范和榜样,发挥他们带动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以局部带整体,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2.3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比如高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进行调研、“三下乡”“支教”等,以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适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等。2.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走入校园。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学校教育多与社会要求存在偏差,学生职业素质无法适应需要。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会的职业就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比如邀请优秀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开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为学生增加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另外,高职学生应该建立相关实训基地,与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合作机制,以方便学生实习。一方面学生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前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就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2.5加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2.5.1改变教学目标,把提高学生体能、毅力和耐力摆在重要位置。针对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2.5.2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2.5.3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关注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多关注他们在自我认知,兴趣、精神品质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调查,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是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而进行的。人的生存和人的发展是高职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应用技能、职业素质两个要素。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高职学校只有抓好素质教育,加大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发展,打造适应社会潮流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教育做出贡献。
作者:邹春 刘楚晨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济南阳光100中学
参考文献: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
一、引言
当今世界,信息流通,交通便捷,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往来空前频繁,人们已悄然步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这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英语作为全球头号强势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推动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普及,这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立业之本是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及时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能够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社会认可、用人单位欢迎的英语专业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文素质教育
概括地说,人文素质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是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具体说来,人文素质包含如下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和个性色彩,其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王振槐,2004)。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讲授、熏陶、感染的方式传达给教育对象,使其成为教育对象人格、气质和修养的组成部分,最终成为教育对象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宏扬人文精神,倡导、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高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急迫性
(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英语是一种交际语言、沟通工具,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加上陈旧的应试教育思维在不少教育工作者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际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背离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重视职业特征、应试能力的培养,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应当由社会大环境来制约,因而不愿意主动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造素质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始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本项目组通过面谈、网上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就英语专业教学是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采访了50位来自成都3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其中76%的受访者认为,英语专业教学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胡文仲,高一虹1997:4)。英语专业学生要有别于英语技能较高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就要在人文素质上面下功夫。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将只懂得简单应用、应付考试,难以达到掌握一门外语以具备一种无与伦比的优势的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除了英语基础相对好点外,没有其它明显的区别。这显然不是全球化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期望。
为了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看法并倾听他们的建议,本项目组制作了“关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问卷调查”,在成都3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100份有效问卷。该问卷设计了19个问题,其中,前十八个问题为多项选择题,内容涉及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人文知识,开设相关课程,平时获取人文知识的状况,英语教学改革,举办相关活动等,最后一个题为问答题,要求学生写出对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具体期望。其中,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课程中增设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64%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该门课程,8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重要,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应该与其文化背景结合起来,81%的学生表示会因为对该门课程内容感兴趣而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及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仅有19%的学生表示在课外时间常常阅读英语报刊、文章或收听收看一些英语节目,仅有18%的学生表示会为了了解西方文化而购买、借阅相关书籍,对于现行英语教学需作哪些方面的改革的问题,58%的学生选择教学方法,73%的学生选择课程设置,增加西方文化相关课程,52%的学生选择考试制度,7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最后一个问答题中,不少学生留言表示期待学习此类课程丰富的文化知识,希望尽快开课。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培养人文素质的期望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差距突出。
(三)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全球化时代的体会越来越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民整体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这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西方文化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不得不充分挖掘、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以满足社会的新要求。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全球化时代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迫在眉睫。
四、高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要以文艺教育为突破口。
开展文艺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以文艺教育为突破口,开拓一条在高校英语专业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意义非凡。在本项目组的问卷调查中,有不少学生留言希望通过欣赏英语歌曲、电影等方式提升人文素质。在高校英语专业开展文艺教育,开设系列文艺课程,例如开设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西方音乐简史及欣赏课程,使学生对遥远年代的西方音乐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熟悉20世纪西方音乐的成就及其多元化发展态势,开设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西方电影文化简史课程,系统学习西方电影文化的历史,感受光影流动中的别样风情等,不仅会受到学生欢迎,而且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培养出符合全球化时代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二)人文素质教育要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教师们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要通过教学改革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富有责任心、热心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人文素质教育。教师们不仅需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需要敢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应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精彩的师生互动、激情的老师及热情的学生。
(三)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构建文化环境。
离开一个相应的文化环境,人文素质教育将会“后天不足”。众所周知,人会受到环境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构建的校园文化。因此,可在精品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成立相关艺术团体,组织英语角交流活动、周末音乐会和文化艺术节,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成为惠及广大学生的文艺盛宴;可举办校园英语沙龙、讲座、论坛,邀请具有欧美文化背景的人士参与,为广大学生开启一扇了解欧美人文知识的窗口;建设校园文化景点,营造欧美文化氛围,让学生足不出户感受欧美文化的博大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人文素养;建立欧美文化相关网站,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四)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国际交流。
吸纳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是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要不失时机进行国际交流,了解英语国家人士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处事原则、风土人情,从而培养自己优雅的精神气质与思维的创新性;了解多元文化,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若有机会,参与他们的社会活动,丰富思想阅历,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和适应欧美人士先进的思维方式及严密的逻辑性,顺应全球化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五、结语
全球化时代,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英语专业人才,而是同时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而高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应试教育思维仍残存,与时代的需求背道而驰,与学生的期望相去甚远,鉴于此,本文阐述了英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急迫性及途径,以期与高校同行、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news.省略/o/2004-08-30/05433529060s.shtml
作者简介:
1.丰志明(1983.12-),男,彝族,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