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开展行为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在人生的教育中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它注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更强调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谈吐文雅、举止优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得温文尔雅,待人文明礼貌、态度亲切友善。家长平时就有勤俭节约、守时惜时、讲究卫生、遵守规则的习惯,会使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爱学习、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这种长期的熏陶和影响,慢慢就会变成孩子终生受益的习惯,显现在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中。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好习惯不是靠家长的说教、家长的打骂养成的,靠的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自觉接受教育。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果自己受。有的家长平常不注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做人处事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生活习惯懒散、冷漠自私……行为习惯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这种情况下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受到家长的负面影响,慢慢就会体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脏话连篇、内心狭隘自私、脾气暴躁、打架闹事,不服从老师管理、没有时间观念、不会沟通等。也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时间久了,就会显得空洞无力,没有说服力的教育是没有教育效果的。做一个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的好家长,就能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开展理想教育对孩子,家长寄予了太多希望,小的时候希望成绩出类拔萃,长大了希望事业有成。除了个别天赋超群的孩子,大多数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不能仅仅做一个好保姆,还要做孩子的好老师,好朋友,引导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做“良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是单纯陪孩子学习,而是自己也要学习。在孩子埋头苦读的时候,家长的学习行为是最好的教育,它包含了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以及能示范的其他品质;家长不断获取的知识既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又能扩大与孩子的交流面。通过共同学习,既能分享,又能指导。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知识浅薄,没有教育资格。做“益友”,启迪和润泽孩子的心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奋斗的足迹有深有浅,家长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和尊重孩子,能取得孩子信任,疏导孩子压力,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还能与他们一起培养兴趣爱好。家长既要做“良师”用自己的远见和智慧鼓励孩子努力拼搏,又要做“益友”能够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给他们需要的理解和支持。

(三)做一个威严而有智慧的好家长

开展人格教育一个粗暴蛮横的家长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常用的伎俩就是恐吓和威胁孩子,孩子除了恐惧也学会了粗暴和蛮横;一个过分溺爱迁就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目中无人、懦弱无能。一方面家长要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让孩子觉得有改正的机会;另一方面家长要给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做一个威严而有智慧的好家长,在开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时,能从关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教育充满爱,孩子愿意接纳你的意见和建议;能从原则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你的爱里充满教育,辨别黑白是非,了解善恶美丑,懂得怎样做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庭夫妻双方意见不统一各有各的看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

篇2

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当做头等大事,这是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主义前途的需要,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由于很复杂的原因,并由实践已经证明了思想品德教育,先辈摆事实、讲道理来进行或完成,效果是不好的,要想取得理解成果,尤其是当前,首先要注意和研究的就是教育方法及其艺术性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唤醒、激励、鼓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非常或达到感情融合,思慕相同、情理一致的心理沟通,而缩短或消除“身距”和“心距”是前提、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在融洽、和谐、友爱、认同的氛围与基础上进行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积进前进,使之成为第二天性,只有感召性、诱惑性,才能产生内动性、永恒性。

据说:名导演谢添物色到一个很适合剧情要求的演员。这个演员唯独在某一场戏里总不能进入角色,扮演不像,虽经导演几次指导还是不成,实在不行了,就得割爱舍弃,辞去不用。导演不知是为剧情的悲壮感染所主,还是为辞人的心情而难过,这时,他声泪俱下凄苦悲伤,泣不能立、不可言状。这位演员这下子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濡染了,心灵里起了飞跃,要求导演再让他试演一次,果然这次演技非常良好,扮演非常成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谢导特别高兴,乐不可支。

思想教育不是施舍和给予,而是唤醒和感召。只有“使之以心,受之以意,切问近思”,才以“醒脑召神”资学济进、完备意达。

上述故事说明了施教者情真意切,诚心实感,襟怀笃实,对于启迪心灵,解述释疑明理、喻非的感染力、渗透力和教育力多么重要。那么,这种“多位合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机地把“感”、“理”、“情”揉和于一体,巧妙地施教其中的艺术性的、作用力结果,这不仅是昭示着教师的方法之高而且更说明其心志之诚。

“感”这就是“行之以感”,教育者的一切施教语言动作行为都带有关切、体贴、温暖照顾的真情实感,并置身于被教育者群体中,起到感位作用,使之关注、明确、认同和响应,以达到教育目的,导演和演员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行之以感”是启迪心灵的钥匙,是登山代步的缆车,它能起到光靠嘴说而起不到的作用。如果训练学生行为的方式单一化,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训练形式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有趣味性,如根据学生喜欢儿童故事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常规习惯,从礼貌纪律、卫生、劳动等方面编了很多故事和儿歌,如:“受到帮助谢谢你,冒犯别人对不起,请、再见、没关系,文明用语记心里”。在中高年级,针对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开展辩论会,针对事物不同的认识让学生结合实际组织讨论活动,使学生在辩(辨)中受到是非观念的教育

篇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技工学校的学生以其一技之长、一专之能参与到了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但是由于高校扩招、部分市场需求饱和等因素,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与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专业素养都存在一定差距的技工学校毕业生找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作用,有一部分技校学生开始游离于社会主流,他们自卑、焦虑、困惑、茫然,许多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着技校学生的思维走向,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发展。因此,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引起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技校学生基本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当前高中段的招生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分布:一类生进重点高中;二类生进普通高中;三类生进普通中专、职高、技校。作为第三类的学生,技校生总是觉得自己事事都不如人。首先,技校生文化基础薄弱。从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技校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不浓,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在成绩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中,一直以来,这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普遍不受重视,遭到的批评和冷眼颇多。其次,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感到底气不足,又加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技校并不寄予太大的希望,他们认为读技校是低人一等的,是"混日子"的,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所以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

技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定型。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20岁之间,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道德、情感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定型。他们思维活跃,但是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精力充沛,热情活泼,但是容易冲动;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关怀,但又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

技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之前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入学成绩不理想,大部分技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是十分端正。他们多数是服从家长的安排到技校来学习,对专业的选择也是随大流赶热门,并没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觉得前途迷茫,对自己不抱希望,"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使得少部分同学经常逃课、不参加考试,结果是成绩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二、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以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着力点放在了社会与道德的层面,过多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的独立问题;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忽视了个体个性发展的需求;过多看重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价值,忽视其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合理化价值;在方法上多采取强制管理和灌输,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心认同。技校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习,成绩并不好的他们大多有着逆反的心理,书本上"高、大、全"的道德楷模形象并不能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技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摆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把教育的目标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以爱与尊重为出发点。现在的技校学生多为"90后",中考的失利、之前学习当中遇到的挫折让他们感到自卑和茫然,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没有信心。正因为这样,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技校的老师在学习、生活当中就更应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知道,技校学生并不是被普通学校所淘汰的差生,并不是将来就一定找不到好的工作;让他们知道,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年轻人只要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在任何岗位上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三、技工学校思政课创新

在技工学校的课程安排里,思政课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技工学校教学的重点是要突出职业化、技能化,大多数学校都把专业课和实习实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教学部门都会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里,但是它的设置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本来就不重视,很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都不认真,经常会逃课,就更别说思想政治课了。其实,《论语》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告诫我们先要学做人,再谈学习其他的知识。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思政课同样应当引起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者的重视。

篇4

1.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国存在大量的聋哑学生,这些聋哑学生中又有一部分存在人格障碍,而这些有人格障碍的聋哑学生则是思想道德品质上容易犯错误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对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通过自我的定位来衡量自身的行为并加以调节。此外,学生不能深入地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就不能明确自身的行为多会带来的后果,最终只能是造成严重的道德偏差。

2.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承担的责任,它还需要来自家庭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就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但相关教育实践表明,目前中国聋哑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家庭和社会给聋哑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家长更多地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聋哑生的特殊性,家庭会存在一定的悲观性。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聋哑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因为他们天生就存在生理缺陷,有些时候,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为有效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指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吃饭的时候,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味的食物等。此外,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互相帮助,这能够为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课教师一般是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以及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针对性教学,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让自身科学、严谨以及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断地影响学生,最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比如,教师书写工整、着装整洁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等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地方。

篇5

领导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样和方向。领导是称呼更是责任,言行是形象更是力量。“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立身”,领导威信来源于人格力量。对得起自己的称呼,这是有责任和有良知的人时常的内心自我告诫。也是平常人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应守的本分。领导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谨慎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才能在群众中留下口碑、在工作中产生动力。

领导班子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推手。领导班子只有坚持集中学习与业余读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研究现实问题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才能使班子的理论水平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增强,从而使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更清晰、效果更显著。

抓思想道德教育贵在“四要”。一要善,即出发点要善,要以人为本,情系师生,爱心至上,扶弱济困;二要高,即着眼点要高,要努力站在理论的高度,高瞻远瞩,答疑解惑,以理服人;三要低,即着手点要低,要放下架子,伏下身子,从小事人手,以情动人,以德感人;四要实,即具体点要实,克服形式,注重内容,反对虚夸,崇尚实际。

二、改造传统道德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硕果,是维系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结晶。改造后的传统道德文化对建立当前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鼓励广大师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道德文化,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构建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

“仁者,爱人”。师生之间应当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同学之间应当有体恤之心、互助之行。义,即正义。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推崇“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现实中经常“信义”连用,只讲“信”不讲“义”,“信”就没有依托;只讲“义”不讲“信”,“义”就是虚伪的。两者互为依存,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正道。礼,即礼仪。也就是说,要想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师生之间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按规则办事,不能违法乱纪。智,即知识和智慧。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就会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信,即信用。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总起来说,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相应的人际规则概括得十分精辟。运用好它,对建立民主自由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肯定大有裨益。

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需要师生相互配合,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学习。

篇6

道德情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观点去评定他人或自己的言行的善恶或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寄宿生道德认识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关注寄宿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在寄宿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高兴、愉快、喜欢、热情等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寄宿生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能,从而增强寄宿生对生活的向往,有助于寄宿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良的生活环境会使寄宿生心理不平衡而导致机体正常功能的失调,放任自流的话会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影响其道德认识的健康发展。

寄宿生由于活动范围的有限,认识相对片面,与社会的交往相对狭窄,情感的体验相对缺少,以致大部分寄宿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缓慢。因此,根据寄宿生的特点,长期关注寄宿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寄宿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如: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寄宿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寄宿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懈努力都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乐趣,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以此促进道德认识健康有序发展。

2.为寄宿生创造良好情感教育环境。

在工作中,班主任非常重视寄宿生的自我教育,丰富寄宿生的情感,激发寄宿生的情感动机,提高寄宿生的道德品质。在与寄宿生交流中重视语调和话题内容,能提高班主任与寄宿生的情感,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寄宿生的热情,拉近师生的距离,减轻寄宿生的学习压力,使寄宿生保持稳定而持久的轻松心情,班主任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矛盾的发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3.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寄宿生道德品质建设的基础。

根据寄宿生人数的增多,组织寄宿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加强寄宿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寄宿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学校要多组织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分组踢毽子、篮球友谊赛、跳棋比赛等),让寄宿生通过集体活动的协作,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处理生活当中遇到的冲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正确处世为人的能力,注重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

二、关心寄宿生心理道德品质教育

1.班主任要端正对待寄宿生的态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寄宿生心理轻浮,对自己要求比较低,还有大多数寄宿生被学习任务所累,表现为遇到事情冲动,不能正确分析事情。班主任要明晰寄宿生的需要,帮助寄宿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寄宿生从事情当中获得教训,并学到处理事情的办法。班主任是寄宿生的“衣食父母”,对寄宿生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温柔的心去引导帮助他们。

2.班主任对待寄宿生要有耐心。

由于刚离开父母来到学校,寄宿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经常呈模糊状态。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寄宿生认为的“好”就是得到家长或班主任老师的表扬、赞许的事,而“坏”则是做了带来批评甚至惩罚的事。要是遇到寄宿生和其他寄宿生发生矛盾,班主任要及时制止并处理好纠纷,不能让寄宿生产生阴影。遇到不遵守生活纪律的情况,班主任要耐心地告诉寄宿生生活制度,对照寄宿生生活制度教育寄宿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寄宿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班主任要勤与寄宿生沟通。

班主任不仅要与寄宿生进行沟通,还要和家长沟通,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寄宿生的心理动态,防止寄宿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寄宿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多年进行寄宿生的管理,每个时间段也都出现过很多不良现象,通过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努力使他们主动说出缺点。久而久之,我和寄宿生的关系很融洽,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寄宿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加强。

篇7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不断冲击又互相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年轻的群体,很容易让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如何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提升其整体素质,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是初中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初中的思想教育一直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把伦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学收效甚微,呈现出无力的特点。1、政治素养对于政治素养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多把爱国与与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作为考核初中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标,从初中生对爱国和社会主义两者的认知,即可了解他们的社会理念。对此,教师可以用“你最喜欢看哪类电视节目”作为问题,进行调查,整体初中生的回答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新闻节目,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综艺或影视,观看科教类的学生不足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初中生很少关注国家,爱国意识较弱。其二,初中生没有个人信仰。有明确的个人信仰,能够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客观分析问题,树立全局观念,引导着思想的变化。因为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以及自身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思想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保持稳定,很难树立个人信仰。2、道德素质初中生道德责任意识较弱。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中心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的道德责任感分为三方面,分别是个人、家庭与集体,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负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但大部分学生只会关注自身,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并未认识到自己应该对父母付出,帮助父母。学生道德理念过于社会化。社会发展中人们首先会关注个人利益,然后才会关注社会利益,这点在初中生群体中有明显的体现,即初中生普遍认为担任班级干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很多学生会刻意避开班级干部的选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班级利益放在次位。3、心理素质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一部分初中生很难承受较大的压力,不善于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失去忍耐力,适应能力欠缺。而一个人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是必需的一环,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如果心理素质较弱,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

初中生思想教育的完善,需要同时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学校,其二是家庭,其三是社会。1、学校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直接决定最后的教学结果,从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初中教师一直有一个误区,即道德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虽然会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难真正启发学生。其只是用语言把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学生真正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所以,初中教师要走出教学的误区,从知识传递变为价值引导,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用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亲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内心的共鸣,学生才能有明确的社会理念与个人信仰,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其次,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让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增加校内文化宣传栏的数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到宣传栏上,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深化思想教育。同时,学校的品德教育也要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把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即教师除了在课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也要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比如,到了父亲节或母亲节,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恩父母,有正确的价值观。2、家庭家长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民主的方式交流,尊重孩子,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如此,孩子才会真正愿意交流,接受父母给自己的意见。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在家庭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利用创建的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事物有客观、真实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家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会不自觉地参照家长的生活方式,这可以使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挑战。3、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交织着多种意识形态,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管理与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不良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树立以和为贵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平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口角与矛盾,用社会文化引导学校文化,优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补充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不要刻意放大德育教育的内容,或是降低道德标准,这样反而会出现反效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被削弱,作用不明显。所以,学校新加入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贴近实际,逐一进行,不要一蹴而就,使德育教育全面落实,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避免其出现盲目的个人崇拜,着眼于生活的细节,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

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三方面体现分析,即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心理素质较弱,对此,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同时完善,优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养成。所谓“养成”,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学校的教育是重点,家庭的熏陶也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篇9

二、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

学校要通过提高班主任津贴、优秀班主任晋升职称优先等措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在选聘班主任时,应严格把关,优中选优。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培训班主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奉献精神,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强化自身修养,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高尚道德的先行者,达到“德高为师”的目的。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中。教师要说服制止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多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

篇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在状态和类属上都具有界限的分明性,又具有界限的不分明性,表现在认识论中即精确与模糊的统一。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精确则是相对的,是模糊的特例和体现。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这一认识规律在对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评估中体现尤为突出。例如: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基础工程建设,全省交通行业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交通行业文明公约》、“诚信建设看窗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不能讲某个单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有百分之九十几的同志职业道德态度端正、职业表现行为良好了,还有百分之几的人没有什么起色。只有通过分析本单位干部职工与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接近程度,来评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而这个“接近程度”是难以精确的,一般呈模糊性。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某些外化部分又是可以量化的,如某一阶段出现了多少好人好事,涌现出多少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事迹,等等。这些量级的差别,又能精确的反映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目前,在全省交通行业推行职工思想道德教育量化评估的实践中,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即只注意对比已经量化了的所谓“硬”指标,不注意研究无法量化所谓“软”指标,亦即只追求精确的部分,放弃或忽视模糊的部分。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确与模糊相补充的科学方法,充分体现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内在特征。

潜在与直接相依

交通系统各行业的经济指标和工作效益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创新的成绩显示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产出则要缓慢、复杂的多。首先,思想道德教育者要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通过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锻炼,通过对受教育者思想基础、接受能力等诸因素的调查研究等等,选取能与受教育者产生心理振荡的施教方法,所投入的这一系列艰苦劳动是否有效,并不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意志而实现,仅仅用计时计劳的方法,以教育者的劳动投入量来评价思想道德教育效益还为时过早,这一阶段的劳动效益,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要将这种潜在的效益转化为直接效益,尚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吸收内化、意识强化、行为升华等一系列的自身努力。经验证明: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潜在性和直接性是同时存在、交叉出现的。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后,并非全部教育内容都可立即被每个受教育者所吸收,受教育者意识强化后所产生的事理也并非仅局限于教育内容本身,受教育者所吸收内化的内容既不是全部转化为外在表现,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把所能外化的行为一次性地表现出来。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可能即刻生效,如法律、法规和法纪的教育;有的教育可能使人终生受益,如理想信念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平时我们习惯于把有直接效益的教育内容称为“小道理”,把具有潜在效益的教育内容称为“大道理”,成功的思想道德教育者,都注意将“大道理”和“小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远”、“近”共图,“标”、“本”兼治。一方面坚持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灌输先进思想,不断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借直接性扩大潜在性;另一方面加强疏导,使干部职工以理析事,努力使潜在性变为直接性,将效益直接发挥出来,同时又反作用于潜在性,形成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直接性与潜在性的良性循环。

稳定与突变共存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两类对象:一类是一贯表现好的同志,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他们确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之后,其效益在这类同志身上好比“核反应堆”,能持久稳定地放出能量。还有一类同志,思想道德教育效益在他们身上,平时表现得很微弱,看不出明显变化,有时还会发些牢骚怪话,甚至被列入重点教育对象的后进职工行列,可是在诸如见义勇为、抢险救灾等生死考验的紧急关头,有的同志却一鸣惊人地成了英雄,甚至牺牲后连一句豪言壮语都找不出来。分析上述两类同志的表现可以看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既有稳定性又有突变性;既有必然中的偶然,又有偶然中的必然;既存在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现象,又存在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可能。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职责,要因人施教,关心每一个同志。既不能把先进思想视为某些行为积极者的“专利”,也不能因平时的小过小错而一眼把人看“死”。一方面要力求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常性、系统性、连续性,把灌输先进思想溶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又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同志,既看平时行动,又察即时表现,因变施教。

无限与有限并举

一般说来,交通行业管理、建设养护、科技应用等工作的效益,在时间、空间上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性,劳动成果的量与劳动的投入量成正比例关系,并在直接的考核对象中相对固定地体现出来。可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往往超出原来设想的范围,影响、波及到教育对象周围的群众,具有无法估量的发散性。如教育挽救了一名后进职工,会使许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一场英模报告,不仅能使直接的听众受益,还会通过各种媒介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广泛传播,引起连锁反映。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无限性。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想道德教育又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对任何人都有绝对的效益,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同样一次教育活动,有的同志感受如虎添翼,有的同志却无动于衷;有的同志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同志则能起长久作用;有的同志虽当时有所触动,但过后依然如故,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限性。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善于“借东风”,将相关科学,如传播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学等科学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之中,不断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要学会“敲边鼓”,发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配合做好职工的教育工作,调动亲友、老同事、老部下等相关因素,协助做好教育效益的“固化”工作,积极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把思想道德教育溶于日常熏陶,尽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益的无限性。

篇11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有效地在全社会形成了思想道德教育声势,呈现出全民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态势,在促进反腐倡廉,提升全民素质,营造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良好氛围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不仅为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营造了强烈的声势。时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向。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具备的前提条件。

1.良好的社会基础为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系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体系,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等,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了较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声势,思想道德教育形势呈现喜人的良好态势,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推进全民素质提升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有了较为成熟的条件。

2.群众对思想道德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文化思想领域的需求呈现出一种追求文明向上的新格局,人们的求知欲和对文明高尚情趣的追求欲望正在不断增强。无论是寻常百姓的审美情趣,还是子女教育的主流导向,还是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取向都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怀,一种追求文明,崇尚进步,讲求科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3.科技发展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络传播媒体不断丰富和互动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互动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言论自由的氛围更加活跃丰富,从央视广播到个人网站;从人民日报到个人博客都无不渗透着民主、透明的良好气氛。所有这些,不仅为大众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且更像一针无形的催化剂,刺激着这一大众化教育逐步成为一种时尚。

二、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反腐倡廉斗争工作的需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在以后,党和国家反腐败力度和规模不断加大,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某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有禁不止,腐败现象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还没能从根本上铲除。分析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监督力度外,目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欠乏、氛围不浓,是致使信念危机、价值观偏差等现象抬头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实施长效性管理,而且必须通过大众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形成全社会崇尚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反腐倡廉工作抱着事不关已、冷漠处之的心态。

2.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思想道德水准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全民素质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引领人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人民大人心中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二是要引领大众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崇尚礼仪、崇尚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聚合众人之力营造文明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弘扬华夏文明古老的传统文化精髓,发展和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三方面的内容均遍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反映的是整个群体的精神和意识,必然具有大众化的趋向。同时,三者又呈相辅相成,共融共进的格局。因而,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

3.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丰富和引导良好的群众文化需求导向的需要。广义而言,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种文化。从理论上讲,它是意识完成,意识一致,意识结果,由灵感变成理论,由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从实用上讲,它在满足人们表情达意愿望的同时,直接指导人们反映社会、改变社会现实生活,追求文明进步的实际行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直接满足了群众对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市场供求的丰富和繁荣。另一方面,则突出地体现了其引导教育功能,确保思想道德教育事业顺着健康有益、高效快捷的轨道发展。

4.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其次,从各行各业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看,有效地证明了: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到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把握和驾驭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趋向。

1.要把握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的主流和主题。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应体现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崇尚良好的社会礼仪和文化修养,它反映的内容应该既包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又具有现在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中国梦”的内涵;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体现良好的人本原则和人性原则。人类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错综复杂的情感内涵包括着诸如尊老爱幼、关爱感恩等诸多反映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以追求外在美、内在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为目的来加以引导和培育。其三,思想道德教育还应在注重主题、突出主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特性,激发地区、民族、行业甚至公民个人求新、求美,敢于创新的潜能,以个性丰富来弥补主流共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进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繁荣发展。

2.要科学把握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的运作规律。虽然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因行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大体上还应遵循以下三结合的规律: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应趋向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启蒙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必须依托这一基础,只有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方能卓有成效。反之则成了空中楼阁了。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趋向应该遵循正规和附助相结合的原则。正规教育一般指传统方式的课堂、课程教育,通常以儿童和年轻人为主。然而,这些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正规教育,因为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往往显示了教育面狭隘等诸多的局限性。而附助教育则以单位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广泛地突破了课堂等时空限制,使得教育方式更灵活,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更便捷,因此,正规和附助相结合,可实现互补互助,相得益彰的效果。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趋向应该遵循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灌输式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使用最广泛的教育模式,是正面教育的主要渠道,所谓灌输即输送、灌注之意,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这种方式应该属于主流,但这种方式却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等缺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因势利导地顺应思想道德教育大众化趋向中,还必须大量应用“引导”式教育方式。所谓引导,即带领、影响之意,所谓言传后的身教,说的就是引导,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谈心交流通过直接沟通实现教育目的;帮扶奉献通过体验熏陶达到教育目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通过寓教于乐方式完成教育功能。同时,我们还必须知道,思想道德教育在灌输后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消化理论知识,必须让大众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继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因此,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引导才能巩固灌输的成果,才能真正产生成效。

篇12

现代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给大学生提供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教育。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人类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没有实效,会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认识和思考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场所。面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脱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部分,关键要对教学中的相应方面加以改进。反思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道德榜样、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1.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

1.1从教学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衡量标准同样是考试。学校考试的日益标准化、规范化,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概念性知识为教学重点。但是,与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相比较,概念性知识不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消除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混乱和困惑,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这是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决定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抽象性,属于理性认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这方面,大学生通过小学、中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思想道德标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继续以概念性知识为主,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解疑释惑,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会造成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发展丧失热情,停滞不前。焦点思想道德问题是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和现实社会中直面的思想道德现象的一种汇总和分类。它涉及具体的职业、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比较具体,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结合自身面对的问题,从而开展思想道德自我的探索。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计划。其中,“解释情境”是指,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只有通过大量关系到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才能推动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而不是依然处于道德认知的困境之中。

1.2从大学生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符合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思想道德学习的需要

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价值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让人感到矛盾、困惑和混乱的现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面对思想道德困惑,追求进步,渴望力量,需要引导。但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和冲突,带来思想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和困境。利益和美德,金钱和事业,物质和爱情,虚假和真实等等,给大学生带来艰难的选择,难以很好的平衡和处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通过老师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稳定的道德认知,会有助于以后人生路上实事求是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年龄处于18―23岁,这一时期正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感或一体感”[1]形成的关键时期。朱小曼教授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形成了完全性的形式操作思维,但心理上脆弱,他们对人生理想、社会公正、生命价值的认知与以前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需要及时调整青年的价值追求与实际追求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和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为大学生以后在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预先奠定稳定的道德认识。

2.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

2.1从教学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灿烂若星空的思想道德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发挥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比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推动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但是,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由于不够详细和缺少分析,往往变得昙花一现,只引起大学生短暂的感动和冲动。所以,只在道德情感上打动学生,缺少道德理性是不够的,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情感很重要,只讲道德情感却会让人忘记人理性思辨的力量。“柏拉图认为,道德进步本质上是一个智识过程,由理性辩论来推动”,“道德心理学用来解释为何道德进步既是可能的,过程又极为缓慢;而道德哲学可以澄清是什么构成了道德进步,并把我们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2]只有实事求是的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结合现实中的细节,总结类似不同人物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高尚行为的精髓以及力量,在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的时候,提供一个生长基础。

2.2从大学生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给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自信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榜样神圣化,完美化,这会使大学生对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变得消极,缺乏信心。作为榜样,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正常人,也会有缺点,有困惑,有不足,但是经历痛苦才会成长。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不仅不会损害榜样的力量,而且会使榜样的形象更加真实,力量更加强大。通过肯定榜样对自我的超越,会激发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信,追求自我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榜样毕竟是少数,榜样是在某方面达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向榜样学习,并不意味着必须同样成为榜样,而是珍惜那种精神,肯定自我成长,脚踏实地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关于榜样的另一个错误认识是:只要不成为道德败类就可以!这种认识相当于纵容大学生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德性的成长在生活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范美忠挑战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并且自我辩护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认可,就是警示。作为北大的学生,范美忠我国高校教育缺少德性证明。大学生在进行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绝不能极端,只看到榜样和败类。

3.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3.1从教学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呢?这和人类社会对思想道德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标追求: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基本内容:对已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规范;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发生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是行为的、关系的、价值的、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等多形态的构成物。道德性活动的性质主要是关系性活动,而不是对象性活动。思想道德则是对道德更高形态的表达。

季羡林说:“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3]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生,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状态。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伟大道德情操,具有宏大生命境界的未来国家的主人。如果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不能给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工作和社会方面的困境带来启示、希望、自信,就失去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

3.2从大学生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助于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困惑,得不到不解决,一定会精神空虚和迷茫,非常痛苦,或者变得庸俗,碌碌无为,得不到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这并不是看不见的“无病”,这是精神成长的痛哭,有损于大学生德性的成长,束缚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大学生在对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逃避,对抗,或者冷漠。这些都会破坏或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发展的要求。而最基本的道德尊严感正是强有力的人格力量。对于道德尊严感,朱小曼教授说,德育过程产生这一情感效应的机制是激励和报偿。它不是由距离感、神圣感造成的外部刺激与压力,而是由他人及社会赞赏和激励所造成并从内部推动自己的力量。德育过程不仅为人提供道德表现的机会,使人及时获得精神报偿的权力,特别是在人对价值选择定向的关键时刻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撑,……。只有大学生的德性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能够实事求是的看待遇到的问题,做出让自我心灵平静、充实的选择,让自我感到更加有力量、更加满足,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利益相联系,正是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功利化了,而且束缚了大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可以激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正确认识思想道德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规则,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从而积极进行思想道德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篇13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而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全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诚然,我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我们也有因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信仰迷惘,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实信念,而其思想的务实性也致使拜金主义的滋生,以及学生的知行不统一性。显示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缺陷。这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可以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抓其根本,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究其原因具有多层次和多面性。

(一)从纵向看

从纵向来看具有多层次性,陆士帧教授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误区,简要可以表述为:

1.思想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即抽象的内容和单一的标准和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裂状态。

2.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学生主体。教育的内容目标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把学生作为塑造的对象,不能适应社会变迁。

3.思想道德形成形式脱离社会及学生实际。灌输形式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与老师及社会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中存在低参与和不参与的现实。

(二)从横向看

这样三大误区、三个脱离,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严重弱化。而在横向方面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因素却是庞大的、凌乱的、方方面面的。概括出来,有以下方面:

1.时代和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利益观和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严重冲击了传统价值观,使人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失落,利益分配的短时期内难以平衡,加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律、政治体制滞后或不健全,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腐败思想等。而学生思想及价值取向还未成熟,受上述不良思想观念影响,极易导致学生传统价值观的迷失。

2.担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任的学校本身也存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之所以形成现代学生信仰危机、思想迷惘的现实,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智力轻道德,重知识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不无关系。学生的知行脱节,教学理论和实际脱节,这样就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杂乱荒芜埋下了隐患,而现代学校与知识的偏离、忽视学生人格个性和人格的培养的局面,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转变。在德育工作中,教育方法只局限于空洞的大道理与学生的理解切身体会脱离,即脱离学生主体,感染力和鼓舞性差。教育效果的恒久性弱化。这样就无法真正解决学生信仰危机和思想上的迷惘状态。

3.家庭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部分。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正确教导对学生健全思想道德意识和形成起着持久而稳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有些父母所采取的行为不甚妥切,溺爱或者过于严厉,都达不到理想效果。由于受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的影响,有时候会出现反面效果。而另外一种现象现在越来越突出,备受关注的“流动学生”“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由于现在家长工作和事业因素,常常对学生的“资金”投入大于“情感”,认为给予金钱就等于给了一切,把给予钱的多少作为对孩子负责程度的标准,却不知这样也会造成学生情感需求的空白。由此产生被抛弃的心理倾向,最终导致自我放逐,感情淡漠,金钱至上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社会各阶层的责任义务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明确社会各阶层的责任义务,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社会层面

1.社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建立各种机制。首先是领导管理机制和督导机制,要把学生思想教育纳入事务议事议程,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督导机制的作用,确实落实和贯彻各项计划和决议,彻底消除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停留在口头和过场的层面。其次,要建立保障机制。要保证德育经费上的充分发放和增大投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种文化场所应优先或免费向学生开放,保证学生切实享受到文化感染和熏陶。

2.各类大众传媒要增加社会责任感,把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的舆论氛围,积极制作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的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制作有利于身心健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作品。

3.执法机关恪守职责加大力度打击伪科学,深入开展“网吧”转向治理活动,净化周围环境,坚决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二)学校方面

1.从细节做起,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科研基地”“实践工厂”的校园活动热潮,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最为广泛的。所以,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学校的需要,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须。

3.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主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前提,只有师生彼此尊重,才能真正实行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之中获得知识和品位、智力和修养的多项提升。

(三)家庭方面

1.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应以身作则,要真正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渴求和情感期待,培养孩子爱己爱他的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