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急诊医学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急诊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急诊医学

篇1

从表层现象来看,导致儿科停诊原因不外乎医生缺口大和无法正常应诊。缺口大的直接原因被普遍归结为:儿科岗位累、烦、危、穷。这也是目前医疗现状的缩影。2012年中国卫生年鉴显示:全国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医生,同期美国的数字是1.46。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0 000之多,而我国医学院校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仅仅1 800人。也就是说中国要满足这个缺口需要医学院校以这样的规模连续培养培养111年。如果以目前的培养条件,加上医生的自然更替,这是个无法弥补的缺口。相信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这个缺口会更大。那么,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大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医方和患方的原因;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原因;制度安排的错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1 主观方面的原因

基于儿科医生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收入低,人格和安全无法保障,许多学生及家长潜意识里认为:我们需要医学,但我们拒绝学医;即使选择医科也会首先把儿科排除在外。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医学生都经过了本科的见习和实习阶段,对儿科医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了解也是他们主动摈弃了献身儿科医学事业的决心和愿望。

1.2 客观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医学、医疗的市场化和国家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加上经济发展的平衡导致医患矛盾突出。前几年对儿科专业的合并或取缔,客观上也造成了学校培养的专业儿科医生明显减少,选择儿科专业的医学生也相应减少。

医院和患者的原因。医院在目前体制下,实行的是差额补偿制度。因此创收成为多数公立、非公立医院的内在动力。收入的多少与工资福利挂钩而非工作量,或者说是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提供的多少。因此管理者按照医疗服务为主要考评指标和分配依据的动力不足,造成儿科医生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儿科的软硬件投入不足。患儿及家长由于对患儿的倍加关注,不仅仅是对医疗服务本身的质量苛求无以复加,而且对医疗服务的过程体验也吹毛求疵一“我花钱了,你就要给我看好,给我好好看”。一个医疗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走遍数家医院之后才有可能最终完成。对待医生的态度易于表现出苛责、鄙视甚至敌视、仇视。对待这样一个被戏称为“哑科”的专业,一脚医院,一脚法院,令儿科医生身心俱疲。

制度安排的错位。中国的公立医院,并不总是扮演者公益的角色。而私立医院逐利需求是资本的必然属性。因此二元化的设计,致使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某种程度上打了折扣。打了折扣的服务绝对不是患者想要付费购买的服务或商品。同时商品化的医疗也已经远远背离了医疗本身的内涵。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医疗服务质量出现差异,而制度上承认地区和不同级别医院间医疗质量的差异川导致有条件的患者不惜长途跋涉聚集到中心城市的规模医院,以至于一床难求,规模医院层出不穷,医疗不息,扩张不止。医疗的外围成本成倍增加,一旦医疗结果与预期有出入,医院、医生必然成为矛盾的直接相对方和社会的焦点。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优质医疗人才和资源的下沉难以实现。这种单项流动在未来可能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持续下去。

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国的院校教育关注的是学历教育和科研成果,其产出的是半成品,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仅仅占了日后工作需求的1000,其余90%都需要继续教育完成。就是这些半成品毕业后经过考试就成为了合格执业医生。执业医师考试是资格考试,但是它无法保证这些从业者能够提供均质的医疗服务,而且随着执业年限的延长这种差异在不同地区和医院间将进一步扩大。弥补或者能够纠正这一缺憾的措施之一是继续教育。但是继续教育的主体前些年始终是个体或者个人行为。提供继续教育的单位或学会、协会也没有可信的统一的评价、考核、管理标准。因此现有的医学教育从根本上讲没有提供工业化时代公众所要求的均质化的医疗产品服务。遍观全国各个培训基地的落实情况不难发现很多学员的动力不足,压力不大,目标不明确,成绩不高。基地流于形式,形式化、机械化,简单化、片段化。

2 对策

公民教育。包括政府、政策制定、宣传、执行者、新闻媒体、民众全方位形成合力,倡导尊医重教的氛围。使全体民众确实认识到:a.医学是崇高的事业,关乎个体、民众、民族、国家的发展。医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自然学科,符合一般自然科学的规律,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医学是发展的科学,现阶段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医学服务有别于其他的商品和服务,这体现在医疗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服务的本质在于过程而非确定的结果。b.医务工作是高尚的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人员是为此付出终生的群体。C.加强生命认知的人文教育,关爱、敬畏生命。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做好医学人文科普和对生命的认知、尊重和敬畏。a.教育民众如何成为一个优雅的患者,文明、规范就医、正确处理医疗纠纷。

切实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待遇和收入,使其能安心、快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尤其要向那些累、烦、危、穷的岗位倾斜。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和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从政策制定、宣传、落实等方面做好工作,切实引导有志于医学事业的人员积极主动学医、从医、爱医、尊医。

篇2

[关键词]互助学习 真学课堂 真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7

何为“真学课堂”?“真学课堂”就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真学课堂”呢?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考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课堂,才是“真学课堂”。下面本人就《这儿真好》一课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真学课堂”——真教

真教,就是教师的讲授不做假,有针对性、启发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一个“实”字,该讲的就讲,不该讲的不讲,不做花架子。

课文《这儿真好》的第一自然段讲述了住在荒岛上的小熊很孤单。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荒岛离他们的生活很远,“孤单”这个词也很抽象。在教学这部分时,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一年级的学情,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们读明白了什么。

(学生能基本上说出小熊住在荒岛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荒岛”一词。)

师:荒岛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荒岛的样子。)

师:(出示荒岛图片)小熊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孤零零的)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学生练读之后,教师进行适度的评价。)

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刚才的图画。(教师范读并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这样由词到句,由直观到抽象,由读到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知道怎样才能把书读透,达到了“真教”的目的。

二、“真学课堂”——真学

真学,就是学生真思、真练、真会。课标指出:要设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的舞台。

第二部分写云儿提醒小熊种树。这部分内容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熊明白了,它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藏着诸多的生发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小熊明白什么?(小熊明白只有种树,才能找到朋友。)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课件:“小熊明白了……”(指名读)

师: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细细地想,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小熊在岛上种树,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教师相机出示小熊种树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

师:小熊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树?(清晨天刚蒙蒙亮、中午炎炎烈日下、下午太阳落山了)还看到了什么?(小熊种树种得满头大汗。)

师:是啊,小熊每天都这样,天没亮就下地种树,太阳落山了还不肯休息,晴朗的天气是这样,阴雨天也是这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熊种树种得怎样?(很辛苦)你们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小熊为什么这么努力地种树?(“它相信……”)

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语言的渲染,学生对“种呀种”理解得更透彻,对小熊种树的辛苦感受得更深。这时让学生再读课文,学生会更入情入境,在朗读中放飞想象。

三、“真学课堂”——互助

互助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培养合作和协作意识,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切磋,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

在学完上例之后,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这儿好在哪里”,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生1:这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生2:这儿有花有草,气候宜人。

生3:这儿漫山遍野,绿叶成阴,鸟语花香,真是人间仙境啊!

学生的思绪像打开闸门的潮水源源不断,达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读着读着,眼前不知不觉就出现了许多画面。于是,我对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延伸。我设计了这样两道开放性的作业题。

1.画一画,把你心中的小岛画下来。

2.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这个课本剧。

篇3

2国外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在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对急诊医疗技师(EmergencMedicalTechnicans,EMT)进行国家登记和考试,井与急救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在德国凡志愿参与急救医疗的人员,可获得与为国家服兵役相等的待遇,可见全社会对急救医疗的重视程度。英国的医疗服务是免费的,急诊医学及EMSS发展迅速,全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门机构,皇家医学院校设置专门课程,建立急诊医师培训基地。法国还专门建立了儿科急救中心,配备现代化的监护设备、专职儿科急救医师和救护设备齐全的急救运输工具。在降低危重患儿病死率方面,急救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3国内急诊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可以说有悠久的历史,公元400年前,华陀就曾经用类似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等方法抢救过心脏病患者。到时期,对伤员进行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移,也是近代院前急救的雏形体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重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10月卫生部颁发了(80)卫医字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颁布了(84)卫医司字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卫生部、邮电部共同确定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21世纪后,中国发生的比较重大的地震等事件,使我国的急诊医学有了更深的实战经验和更进一步的专业训练。

4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对比与现状

篇4

急诊医学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但其关注的焦点是患者的生命,运用最先进的设施和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伤残。其他临床专科关注的是某个系统、某个器官和某种疾病,而急诊医学关注的是患者的生命,挽救濒临衰竭的重要脏器功能和阻断重要脏器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从而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这是急诊医学的研究重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专科。

2急诊医学的三个环节

急诊医学由三个环节组成: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医学。而左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急诊医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关系:左边红色的环代表院前急救,因院前急救非常紧急,故用红色警示;中间绿色的环表示医院急诊,因医院急诊科大多开通绿色通道,故用绿色显示;右边蓝色的环表示危重病医学,因危重病救治多通过监护室的救治而转危为安,故用宁静的蓝色提示;三环中间的蛇杖是医学的标志,蛇杖上端两边的翅膀是天使的标志,代表与急诊医生密切配合的急诊护士。急诊护理在急诊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医学这三个环在急诊医学整条生命保障链中是紧密联系、环环紧扣、不可分割的。

这三者既相互依存,又各具特色,它们有机而又完整的结合组成了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院前急救(firstaid)是急诊医学的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环,其意义在于: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初期就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患者的再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快速安全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为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没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后面的一切工作就失去了前提。医院急诊是急诊医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其意义在于:①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立即进行复苏抢救;②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③进行必要的救命性手术和其他治疗手段,稳定病情。

大部分患者经过医院急诊处理,生命脱离危险,但有部分危重患者仍没脱离危险,则需进入下一步治疗———危重病加强治疗(criticalcaremedicine)。危重病医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急诊医学发展水平的体现。如果没有危重病医学作为后盾,那就无法体现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医学这三者互相依托、紧密结合,筑成了一条人民群众的生命保障链。

3急诊医学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事业发展速度很快,这是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所决定的。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SARS疫情,既让急诊医学事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给急诊医学事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条:

(1)重视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想让有才干的人安心急诊医学工作,热爱急诊医学事业,关键在于要给他一个发展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目前我国已拥有了急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梯队,新型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正在快速成长。

(2)加强急诊医学学科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差异,不可能要求全国用一种模式建设急诊医学,可以多种模式并存,共同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医院要确立急诊医学的发展战略设想,争取早日建设若干个急诊医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篇5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