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规划的方法

城乡规划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规划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规划的方法

篇1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belt method to the township of the c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it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great socialist development stage,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lt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atterns in domestic foreign planning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urban and rural belt provides the theory to help.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ight; Many core structure mode;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model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边缘区俗称城乡结合带,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地带。它从地域上,属城乡结合带;从经济上,具有城乡经济混合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城市边缘地区更加突出。我国正在贯彻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客观要求加强对城乡结合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城乡结合带的定义及特征

1、城乡结合带的内涵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城乡结合部的具体定义如何,其发展状况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对乡镇向城市的演化和城市向乡镇的延伸尤为重要。而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则首先需要从其现有的发展特征上着手。

2、城乡结合带的特征

城乡结合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模糊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如下: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以上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针对现有的情况和国外对城乡结合带的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从国外的设计方法中提取或者改进,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现代美国城市模式代表了后工业化城市模式的雏形,是目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演化的最高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第一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的边缘地带,分布了批发业和工业部门;第三圈层是内城,主要是低收入者的居住地,有些地段也聚居了中、上层阶层;再外层是城市内郊,是最初郊区化发展的地区,该区居住者属几个不同阶层,有较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为其服务,也设立了一些工业园。第五和第六个圈层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受高速公路的影响很大,由于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以及工业园和商务区。

中国现代城市基本为工业化城市,但由于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其模式与国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城市内部一般可以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城市边缘分布有近郊工业、新居住区及郊区的蔬菜基地,按规模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2)埃里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关于城市郊区土地利用演替的研究,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值得借鉴。埃里克森通过对美国14个特大城市1920年以来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情况的研究、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即外溢一专业化阶段、分散一多样化阶段、填充一多核化阶段。他认为,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城市各种功能向周围地区的溢出,在郊区农村形成非农的专业化生长点(如单功能的工业区、居住区等);其次,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与产业扩散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趋向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功能区的数量增加,形成一系列多样化生长点:郊区产业结构中,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工业、居住、商业等呈现相互交错结构态势,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最后,在城市郊区引起优势区位(如放射线和环行线道路的交叉点),通过进一步空间的集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出现了多核化,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市。

三、国外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中国城乡结合带建设的可行性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多核心结构模式分别针对社会阶层分布和土地利用而提出的城乡结合带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前者将上、中、下的阶层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城乡发展圈,这在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先富带动后富”,而这种模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分别开来,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民小康建设。但若从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区域划分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而将这些区域适当的进行规划。当前社会中,很大的趋势是形成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住区、工业区和旅游区这种由内往外的区域规划,带来的好处是:一、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旅游区的交通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乡镇向城市的转变。再来看第二种多核心发展模式,其实这种土地利用模式与上述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辐射式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种阶段划分将非常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过程。

由此,中国目前的城乡结合带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应该基于上述两种模式进行,即能带动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城乡结合带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四、总结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结合带的建设发展日趋受人关注。城乡结合带是个模糊性的地域范畴,其规划既不完全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同时,城乡结合带也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按照传统区域规划的理论,已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带的具体问题。需要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体研究解决。本文着重剖析了国外城乡结合带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国内应用的可能性,将在理论上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广晓平,钱勇生,周波,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6,131~135

[2]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9,124~126

[3]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李鼎宁,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目前城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来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城乡人口分布、职能、土地利用的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距引起了城乡差异性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保障没有落实,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乡村与城市真正平衡发展、平等发展很难做到,但我们要为这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

鉴于城乡功能互补、互利的共生模式,我们应当为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统筹规划方法,避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脱节。由于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城乡之间需要加快包括产业、空间、生态、景观、道路与配套设施在内的相互对接,以及城乡政策方面的统一,打破城市和农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便捷通畅,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 城乡统筹规划的目标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条漫长的路,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工作,首先应该有长远和明确的目标。 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

3 城乡统筹规划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化发展的城乡统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统筹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的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4 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与内容

4.1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规划

在城乡结构方面,积极调整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城镇可做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做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则为面。

4.2城乡交通体系发展统筹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统筹结构形态得已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统筹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4.3城乡产业发展统筹规划

长期以来存在重工轻农政策,使得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扭曲状态,工业超高速增长和农业发展迟缓的现象并存;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农业相干的产业较少,农副业加工业比重偏低,而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与城市工业结构雷同,城乡产业未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存在低水平竟争现象,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4.4城乡生态环境统筹规划

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市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摊大饼式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形或锲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山林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5. 结语

城乡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传统规划中的“主体”要素―城市空间等,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规划中易忽视的“配角”要素―乡村放到与“主体”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

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统筹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篇3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 km 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 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 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 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 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 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帝都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 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 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 %)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 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 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 ,其余40 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篇4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在按照事态发展的规律快速发展。城市也不例外,它就像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吸食着周围的土地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变得强壮。但那这些被城市吸食的村镇去哪里了呢?是作为营养,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还是被当成垃圾排出体外?答案似乎不是唯一的,因国家而异,因地方而异,因情况而异。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村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大量出现圈地造城现象,村镇就地发展成城市,大量的农村房屋被拆,农民宅基地收回,建起多层住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住上了,实行“农转非”,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然而农民真的幸福幺?虽然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住上了楼房,可是实质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农民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生活得不到保障,从前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像北京大望京村子拆迁一夜暴富的现象,但是那同样出现了问题,农民肆意的挥霍金钱,家庭因为财产的分割变得支离破锁,许多人不再努力奋斗,坐吃山空……当然许多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地措施,例如遵义市专为试点乡镇出台了过渡期政策――3至5年,可以继续享受农民的权利;政府鼓励农民进行流转土地,房屋及宅基地折价,与房屋价格相抵补差的方式得到新的住房,同时政府招收农民进行统一生产,有一农民算过这样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每亩600元,农户在自家的土地上为企业打工,每年每亩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农民流转土地收益每年每亩可达3600元,这是常规农业收入的3-5倍。虽然这些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先生提出田园城市,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城市形象,“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这一理论不仅针对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还设计了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其目标在于不断解决大城市畸形发展引起的各种问题,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这一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不但使城市越来越美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保护了农民的权益。未来的城乡发展应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下去。

“田园”并不是“公园”,首先它应具备产出高品质农产品的功能。保留大量的农田可以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住到楼里农民可以继续拥有土地进行耕种。法国巴黎11963平方公里的都市近郊和远郊土地,农业用地依然占50%,林地占23%,建成区仅占25%。在农业用地中,各类农作物用地占97%,草地、果园和花卉用地占3%;在农作物用地中,谷物类农作物用地占60%,油类占11%,甜菜占7%,土豆和蔬菜类占1.4%,草料占0.4%,休闲农田占7.5%,所以巴黎的郊区为乡村郊区,而不是居住功能的“睡觉郊区”。

其次,具有都市体验和都市休闲功能。大片的农田科技园、果园可以允许城市人进行活动,不仅能够作为市民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还兼具农业耕作体验和休闲的功能,并可体现农业传统文化及展示农业高新科技,为市民扩展放松身心的生活空间,借此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田园文明与城市文明融合。

再次,它应具备都市生态和绿色环境功能。大片的田园调节城市的气候,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国外的田园城市建设中,都突出体现了“田园”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改善。如德国的市民农园、英国的森林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大区的农业,都对整个城市的气候、空气的净化、营造自然景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田园”城乡系统应是多核心,以农田绿化分割区域,同时城乡内部也应插入农田,实现田中有城乡,城乡中有田。这里主要说明田园村镇的建设,其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一:加强中心镇人口聚居点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中心镇是整个村镇体系的核心,是大量人口聚集之地,聚居点的建设使因村镇建设而部分拆迁的居民有房可居,生活得到保障,政府可提供拆迁居民安置费,控制新建居民点房屋价格,以及居民入住后管理方面的调控。加强对已建中心镇的生态环境治理,加强道路绿化以及公园的政治和建设,同时在镇中强化田园风光的建设,在可切入之地形成休闲农场,方便居民随时可进入休闲和参与劳动,体验“田园”乐趣。

二:加强镇的其他方面建设,并放射状深入农村

每个镇应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满足自身镇的需求基础上,应重点考虑对农村的服务,呈放射状深入农村,直接服务于农村。同时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强化三次产业互动,提高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力,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明确,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

三:加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以及对特色旅游村镇的建设

对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镇应加以重点保护和恢复,在现代田园风光中展现传统文化特色。对于历史老街区,古建筑和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和恢复,将镇区的传统特色与镇外的风景名胜、田园风光融为整体,扩大古镇及村庄的利用空间。

四:结合土地整理对农民集中居住形态建设

田园式的农村,应该是农业产业特色化、聚居形态多形式、农房建筑多样性、服务功能现代化的新农村。为节约土地,将农村住宅建成集合住宅形式,每户农民依然享有宅基地,但以集合住宅为单元集中存在,每个集中住宅中的农民宅基地统一布置,这样既节约了土地同样没有剥夺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权利,农民的生活依然有所保障。同时严格控制每户居民拥有宅基地的面积。将节约下来的土地用于村镇集中生产,成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鼓励村内农民参与就业。在农村现有房屋拆迁时,村内统一建设居民安置房,保障居民生活。

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了解农村现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缺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以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重点加强医疗、教育的建设与完善,中国现在农村就医难现象非常严重,同时中国人口正趋于老龄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以一定要保障农民的方便就医,使农民能够享有城市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体系。

加强对村内广场和小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为居民休闲机会提供场所,村内多举办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六:建立快速交通系统,加强村镇与外界的联系

道路是整个体系结构的骨架,建立快速的交通,实现城市向村镇的渗透,使村镇到城市的时间缩短,加强内外之间联系。同时在村镇中建立完善的公交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对于人口较少的村庄,可依实际情况考虑,成立地方式独特交通,并由政府部门加以调控和管制。

七:加强村镇环境整治

完善村镇风貌建设,有条件可建设特色村镇风貌,重点加强村镇环境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实现田园的基础,现在中国农村居住环境较差,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的生活垃圾随意丢放,这一点是造成农村环境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及转运系统的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加以管理和运行,保障农村街道环境美观。村内统一栽种行道树,确立行道树树种,树种的选择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地方特色。

鼓励农民对集中宅基地的美化建设,村内可举行宅基地评比活动,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并实行奖励措施。

八: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农民参与,这就需要农民要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内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辅导农民学习,为农民讲解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先进文化,辅导农民上岗。同时村镇可以每个月举办两次讲座,请专业人员例如大学教授、理财专家、心理咨询师、企业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部等来讲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九:远近期结合发展

篇5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属于城市化的后起国家,应避免重蹈城市化先行国家曾付出过沉重代价的覆辙,这就要认真研究,着眼于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在保持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同时,规划设计的质量面临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正从量到质发生转变。

1、规划设计观念――热爱生活,设计生活

城市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有的造型别致,有的色彩淡雅,有的简单朴实,有的夸张绚丽,不同的建筑氛围源于不同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规划设计师也持有各自的理解。

早些时候,城市规划设计常被认为是在城市规划中的建筑设计,也可以说是二维的建筑方案和三维形体的总和,这种规划设计观念放到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明显存在很多局限性;还有些认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外部空间进行创造,这种观念比前者说法的更深入,然而离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在实质还有一段距离。这两种设计观念是源于城市设计形态论或城市设计空间论,都会造成规划设计方案的偏颇,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构图十分精致,但整体还是让人感觉突兀、单调或是空洞。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观念的方向应是“人的活动才是城市设计规划的内容”。人的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城市规划设计设计的应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及空间内人的生活。城市规划设计师提出的设计方案应具有一种指导和控制的性能,为建筑设计师的工作的引航,而非设计建筑,亦不是设计外部空间。既然城市规划设计观念是“以人为本”,就要对生活充满热爱,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少一些标榜自我的设计,把握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才能作出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2、区位分析观念――承上启下,左邻右舍

面对一个个的城市建设项目,城市规划设计师当然首先要考虑它们的区位。区位是项目在城市中的位置,应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师关注的重点。既然是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建设项目,不能只顾自我雕凿,而要把设计眼光放到城市整体建设上,在对局部区域进行设计时,要能够顾全大局,用“承上启下,左邻右舍”来表达这种设计的区位立场。

“承上启下”,顾名思义,是说规划设计时遵循上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思想,并且也要顾及到对下一步骤设计的控制和引导。例如,若要对城市某一街区的改造进行规划和设计,就要遵循所在地方的分区规划,街区的改造受控于分区规划的指导,而街区改造对该场地及周围下一步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也起到引导的作用。“左邻右舍”是说规划设计不能太自我、太孤立,而要对周围邻里的建筑环境具有亲和力,能够自然地与周边的环境相互融合,彼此呼应,保持整个城市建筑的完整性。

“承上启下,左邻右舍”的区位设计观念应是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基本的设计立场,朝这样的区位设计方向发展,才能够使城市拥有统一完整的整体形象。

3、场地解读观念――运用资源,延续文脉

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一种现象,即有的规划设计师在开始设计时就先画图,较注重电脑软件的构图,而没有多多亲临项目现场进行仔细勘察,这就忽视了解读场地的重要性。每一个项目都拥有它植根的场地,它植根的场地拥有自己的风貌特征,蕴藏着独特的元素,只注重电脑构图就利用不了这些特别的元素。

在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中,应有运用场地特色,提升项目价值。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不是腾空而起,而是植根于它的生长环境,解读场地应成为规划设计师具备的基础功力。像看一本书一样去阅读场地,理解场地,将可用的资源挖掘出来,独辟蹊径,进行规划设计,使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品味,营造地方的诗意和人文感,就能够以少胜多,量不多而价值可贵。

在给历史文化浓厚的城市做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把地区里蕴含的文物建筑当做一颗颗珍珠,仔细找寻并发掘出来后,要想让那些文物资源散发出美丽的光辉,就要把这一颗颗珍珠沾染的泥灰擦拭干净,然后就可以根据形状、大小一颗颗串起来,成为一条珍贵的珍珠项链,这个过程就是从解读场地到发现特殊元素再到规划设计的过程。规划设计师首先要找到这些珍珠,才能提升设计价值。

4、规划设计理念――实事求是,注意手法

设计是一项有创意的工作,每个设计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拥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逻辑,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往哪一个方向发展都是未知,但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规划方案提了一大堆设计理念,从场所的理念到生态、历史、现代、未来,好像无所不包,似乎样样都对,但在大杂烩的理念下面,设计却做的十分平淡且漏洞百出。这样的方案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

好的设计需要理念,但这个理念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是基于对于区位和场地的仔细分析,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对比研究得出的针对性理念。当然设计也不能只有理念,还要注意手法,理念的实施需要很好的设计技巧,特别是对空间和细节的处理,这最能看出一个设计师的基本专业修养,是否手法老道、设计流畅。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不要空谈概念,培养一种踏踏实实的作风,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讲尤其要加强学习的。

5、规划整体布局――发现秩序,融入秩序

建筑布局、形式、风格界面,交通组织,绿化系统,文脉保护,分期实施是规划设计评标时需要讨论的几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规划设计师要注意表达的几个方面,特别是规划整体布局。

关于规划布局问题,重点在于秩序的把握。在设计中要明确分辨规划方案的位置。当这个地区有秩序时,不去搞乱,只需融入,简单修复下原来的结构即可;当这个地方没秩序、需要去建构秩序时方可建构。原来就存在秩序,只需要发现它、认可它;原来的秩序松散了,就要去把它整合好。做设计要考虑周边的情况,注意“左邻右舍”,不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可以看到构图花哨的规划方案,比如一些很强硬的圆形构图,这样的构图本身就是特别向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这样的规划设计往往显得很自我,很难跟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要使设计有亲和力,能够贴近自然和生活,做规划时首先要忘记建筑师的自我表现欲,放弃对于形式、构图等特别强烈的追求,而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研究地区已有的结构和秩序上,让自己的方案更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去,努力创造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和环境氛围。

6、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严格管理才能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城市品味,增强城市辐射力、吸引力,使城市既充满活力和生机,又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更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手段。城市规划在本质上不仅代表公共利益反映了政策的行为,而且它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并有能力控制市场的行为。此外,它也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1.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探究

如果将城市规划定位于一门应用性科学,则未来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应主要是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着几个形势的变化:快速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法制化。我国城市规划的作用方式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借助中央集权来进行控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相对稳定阶段的规划工作特点。当前的规划工作面临着理论不适用、方法不好用、知识不够用的问题,因此,我们才迫切要求在规划观念和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为这些新的形势下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指导。不过,提出这些规划学科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为了让大家对学科交流提高警惕并严防门户,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面前保持必要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要想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需利用学科交叉的有利条件,填补理论的空白,创造更多的“硬件”支撑。

1.1学科的核心理论向空间化回归

当前西方城市规划学科的衰弱过程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与西方城市规划社会的后现代社会思潮相联系的。在这个否定权威、强化多元且呼吁个体价值观的时代中,城市规划的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论调就是城市规划专业形成了“话语霸权”(willemSalet,Adreas Faludi,1999)。他们认为以前的规划是利用一系列的术语将非专业人士隔绝在门外,形成了规划专家自己的沙龙。在这样的思想路线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融入到与人沟通、交流和对话的规划方法研究中。城市规划的霸权主义消除了,而同样消失的还有城市规划的理性自信于成长空间。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自我批判的意义,但这种批判一旦被错误地引申为城市规划不需要自己的权威领域或者不需要构建一个城市规划具有主导地位(而不是服务地位)的“理论场”,那么城市规划学科能否名副其实就令人怀疑了。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支撑体系有四元论: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或者也可叫做三元论: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而这些不同的认识也提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空间和城市设施是各种思想的共同目标,一旦脱离了城市空间的城市规划不仅无法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城市规划学科也难以立足。纵观百年以来的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城市设计始终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支柱之一。其间城市设计潮流虽屡有起伏,也多次嫁接了其他学科(如社会分层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的思想,但其植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本性却基本没有受到挑战。至今英国的规划教育体系中仍有62%的院校设置城市设计专业,在英国规划院校的专题研究课程中位居第二位,这与城市设计无法动摇的空间属性是不可分割的。

随着对城市规划本质问题认识的不断升华,我们从艺术角度处理空间的观念逐步过度到从经济、生态、社会与政治等的各个角度来认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分布于城市空间的技术且完善管理城市空间的手段。在从巨大的理论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科拓展应该立足于巩固“空间问题”这个基石,对周边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挖掘,将城市空间的多重属性与相关学科的空间化指导意义相融合,形成不断扩大的城市规划核心理论圈。

1.2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应用研究

成功的经验是学习的榜样,但并非成功的保证。步入城市世纪,我国城镇快速增长,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1.7%。按照世界城市化规律曲线,我们已处于城镇化加速起翘期的中期。而且,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经验,伴随城镇化的逐步深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收人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逐渐走向发达和富裕。但同样也存在反面的案例,拉美国家的经验同样表明,如果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思路,城镇化发展也可走向过度城镇化或城市贫困化的反面极端。因此,探索和研究根植于本土,顺应自身发展需求、适应地区发展规律的城市规划理论、技术,既是学科自强自立的要求,也是今日城市规划学科的历史责任。

1.3理论体系的自省与升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科走向成熟还需要进行本位论的升华。应该说,今天中国所遇到的规划无用主义论调与西方国家在1950一1960年代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其相似的。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史的学者可以发现,1950年代的西方所面临的城市建设背景与我国的现状颇有相通之处。城市一方面进行了战后大规模重建,另一方面城市更新运动的成就也蔚为可观。城市更新运动的起源标志是1949年《新住房法》的颁布,主要内容为大规模的清理拆除贫民窟以及不合标准的劣等住宅、重建衰落地区、改善住房条件、恢复城市中心区经济活力、减少种族隔离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了利益集团的压力与官僚机构低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的主要目标被扭曲,开发与计划实施、实际需求相互脱节,无法解决牵涉面广而复杂的住房问题;而地方政府作为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并不真正关心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而是为振兴城市经济与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只一味注重商业的发展;再加上强势利益集团(垄断资本)同样不关心住房问题,只是借更新之名,进行高档住宅和商业开发,牟取高额利润。

更新计划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由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而招致社会各界的抨击。例如:1961年,“那个土里土气、穿着网球鞋的小老太太”Ja-cobs更是尖刻地讽刺道,“Howa记创立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都是从这种愚蠢的东西(Howard和他的田园城市)改编过来,或用它来装饰自己”、“(分散主义是)以破坏以至摧毁城市的为己任的处方”、“最知道怎样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这个罪恶堡皇中的人是一个欧洲建筑师,名叫公lecorbusier”……

一时间,城市规划的弊端几乎裸地暴露在公众舆论之前,城市规划的公信力也如雪崩般地下坠,而规划工作者们,即使如Munford也不得不为捍卫自己的事业而大声辩护。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城市规划正是在这种辩论和反思之后,真正丰富和成熟起来的自省而后的升华,使西方的城市规划对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和工作程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此由现代主义迈向多元和人文的后现代主义时期Jacobs和她的著作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理论教科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从1900年到1960年,西方国家用了60年的时间寻找到了建构规划理论体系的更广泛的平台,因此,我们也希望在第二个60年到来之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界也可以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的进行一个客观的且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总结,并组织成自己的完整而合理的学科门类,形成广泛的职业价值的认同。

2.结论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从理想主义起步,经历了理性主义的丰富和完善,并走向了更广阔的社学科学领域,其理论方法与技术储备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在这个特定阶段中,所面临的规划核心理论的空心化问题和规划教育的衰落,有可能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门槛或瓶颈,并不一定是城市规划的最终趋势。但在这个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思想也是在同步地影响着并不那么坚实和牢固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而盲目地追随国际学界的动态热点,漂移性地进行我们的城市规划研究,无疑对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是弊多利少。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 具有城市生活的特点和活动。未来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需要很高的资源投入―――水资源、燃料、土地、人类及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材料,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增加以满足社会需求,如就业需求、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等。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偏重经济建设, 而相对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相协调, 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也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发展、GDP 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各种环境认识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生活中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规划的过程,是保证城市发展中能够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实现城市良好有序发展的前提关键,更是协调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和关键环节,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1.概述

在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挑战,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困难和问题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快,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规划问题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城市发展道路和城市的性质极其规模是当前发展中的主要探讨热点。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城市发展中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来确定发展中的城市策划方式,进而合理的利用当前的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更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经过多年城市发展的经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建设规划措施和管理手段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手段,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措施。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宜城市规划为主要的基础和依据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城市的合理发展,要确定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预测手段和规划措施,明确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更要以当前城市的发展方向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

4.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4.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4.3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5.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中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恶化,严重的制约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影响着人们身体的健康,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篇8

城市规划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为此,总书记曾提出;“城市建设要给后人留下赞叹,不要留下遗憾”。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可以把城市比作人的大脑,而我们所进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就是为这个大脑里活跃的组织细胞和经络、脉络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反之,如果我们的规划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建设和开发进入一个混乱的状态,有时还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整体失误,导致城市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所以说,城市规划工作事关重大,城市规划关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可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为城市提供基本依据,可以帮助城市发挥出整体功能,保障城市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直接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关乎国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能否协调发展。我们发现无论从国外还是从国内看,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可以直接让城市在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受到普遍的赞誉,因为有了城市规划学科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做引领,避免了城市建设开局混乱、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功能整体发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该学科为城市健康、有序、蓬勃发展也会做出十分卓越的贡献。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说到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毋庸置疑的是,该学科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论证其发展方向。

1.更加地位突出的独立性

我们从目前《城市规划学》来看,它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学系,城市规划仅仅作为建筑工程学领域的一系列学科中的一门而存在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位更高、作用更突出而已。正因为城市规划包含在建筑工程领域范畴之内,有时会影响其自身学术的延伸,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现代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因为规划不到位而出现的失误和损失也越来越多,使这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决策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一点:把城市规划包裹在其他领域中,会直接影响到时代的发展。故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更加地位突出的独立性,让城市规划变成一个独立的、新兴的学问体系,其地位也必将会更加独立而且突出。

2.更加系统严密的规范性

城市规划学科就目前作为单一的学科而言,在规划知识方面只是笼统的、泛泛的,尤其是在知识的严密性和拓展性上还远远不够,也远远无法满足时下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一个是说学科范畴的限制,再一个就是没有引起相关学术领域的高度重视。退一步而言,即便不成立城市规划单独的学系,那么就现在的城市规划知识范畴而言也是无法满足时展要求的。故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学科,知识领域必将加细、拓宽,必将建立起更加系统严密的、规范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3.更加与时俱进的科技性

城市规划学科应该说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学科,该学科里包含着制图、测量、勘测布局等多门类的科学技术手段,知识性强、科技含量也很高,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科学技术门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技含量、原有的科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需要,随着不断更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随着航拍等高科技测量勘测手段的融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科目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故此,笔者断言,在城市规划科目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必将又一次大的知识更新,也必将又一次较大的技术革命,一个总的要求就是:需要融入更加与时俱进的科技含量、科技手段。

4.更加干系发展的指导性

在我们改革发展时期,原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大多都是求新、求变、求高标准、求时代气息,在这个四求之中往往不顾民众的感受、不顾城市的感受、不顾自然环境的感受,出现了很多盲目乱建的现象。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更加讲求从实际出发、尽可能保留城市的原貌尤其是古建筑的保留、注意环境的保护和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等等,在国家一再强调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也要坚持“绿色环保、和谐为民、健康持续”的原则。科学的城市规划干系国家发展和城市发展,只有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学科及城市规划工作领域,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工作建议

知识是服务于发展的,学科是指导建设的,所以我们重要的、也是最终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把城市规划工作抓好,笔者提出以下四点不成熟的工作建议,供大家参考。

1.要从建筑学科体系中剥离出来

我们已经知道了城市规划科目的重要性,那么要想让城市规划学科真正地发展起来,并且能有效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就要把该科目从建筑工程领域剥离出来,给它一个独立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要努力建立起城市规划学系,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在高起点上投入到城市规划专研领域中来。

2.要鼓励更多的院校建立规划学系

如果城市规划学系经审批成立后,那么我们还要鼓励更多的大学院校成立城市规划系,或者城市乡镇规划系,乡镇本来是包含在城市的领域之内,但是我们如果在学系的名称上再延伸一下,那么会显得更直观,更利于众多的学子和家长们去直观选择。当然也要有计划的建立学系,四个字叫“宁缺毋滥”,这就需要国家教育部来科学布局,保证在适量的情况下,繁荣城市规划学系。

3.要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城市规划

如果国家教育部委在建立学系方面做出了决策,那么现在我们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即国家级层面。笔者建议建设部委、教育部委等部委会同国务院共同把城市规划工作纳上国家级层面去研究,让全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开发建设的决策者们高度清醒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不科学的规划、错误的规划,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弄得一团糟,而且我们国家无论从财力上、从民力上、还是自然环境上都已经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是到了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的时候了。

4.要健全和壮大城市规划机构

当城市规划学科在知识层面取得成功后,那么就需要广大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们把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知识融入到现实的城市建设中去,达到既有规划者又有执行者的有机融合,形成高度统一的执行体系。就目前而言,城市规划部门处于半独立、半融合的状态,既隶属于同级住建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党委管理,又实现了办公及办公业务、经费的独立化,但是工作人员偏少、高素质技术人员短缺已经是目前规划管理部门的现状,所以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那么就要把我们的城市规划机构健全壮大起来,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势在必行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个是让规划部门及早地独立起来,在自身的规划业务上有更多的独立性、更多的话语权,便于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另一个是健全规划部门的功能,让规划审批这一块业务彻底不受住建部门的干扰,免得出现似是而非的“规划”;再一个就是把人员配齐,把工作人员配齐、技术人员配齐,尤其是要多选派一些高科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中去。

总结

篇9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城镇的各项基本功能之后,将城镇化过程中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分别从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与环保四个方面来对城市房地产开发规模进行分析。经过严格筛选并最终确立了以下12个指标来构建研究区域的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率。

二、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社会发展指标有: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

三、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主要测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本文选取的生活质量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万户人拥有医生数。

四、基础设施与环保指标。本文选取的生活质量与环保指标有: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e、公共交通车辆数。

本文选用全国31个省市2005-2014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开发规模的影响程度。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如下指标:被解释变量为房屋施工面积,解释变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对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把平减后的数据取对数,同时将房屋施工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的数据也取对数。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都表示变化率。

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模型不满足随机影响模型的假设,所以选择个体固定影响模型。利用Eviews6.0对上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

最终的模型方程为:

从上面的模型方程中可以看出人均GDP(AGDPit)、城市化率(URit)、城镇居民平均收入(AICit)和拥有交通车辆数(NTit)与房屋施工面积(HCAit)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均GDP每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上涨0.141%,说明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房屋施工面积;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长1.086%,说明城镇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对住房有效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房屋施工面积;城市化率每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加0.192%,说明城市化率提高人口增多,能产生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房屋施工面积;拥有交通车辆数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加0.101%。

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作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对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概念

1.城市规划的概念

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在现有城市管理体制条件下,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一般由规划设计院和规划管理局来完成。而它们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归根结蒂规划的权力集中在市政府。所以就其性质而言,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这一行为结果要求反映城市全体公众的意志,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2.房地产开发

是指按照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及城市基础设施等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其内容包括:从立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房屋建造、工程峻工验收、经营销售、交付使用直至物业管理的全过程。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有多种:按开发的对象(客体)而言,可分为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房地产综合开发;按开发的主体而言,有独资、合资、个人三种开发形式;按开发的区域划分,有新区开发和旧区(旧城区更新改造)开发;按开发的规模划分,有单项开发和成片集中开发。无论哪种开发形式,房地产开发都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三、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通过制定出相应方案来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控制,而房地产开发是用多种原料来把土地变成一个个房屋、建筑的过程,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都是为城市服务、满足人们需要。但是城市规划是“领头人”,它指导控制着房地产的开发,城市规划所设计的方案都是为房地产开发准备的,是要房地产开发来实现的,所以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房地产行业算是一种城市形态的行业,它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是随着工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城市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起步比较晚,基础性也较差,与城市的发展不太协调。体现在长期的滞后、短期的过热,即使经过了一些措施的调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就成了人们最关注、最急切解决的问题。

从实现方法来看,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一种目的行为;而房地产开发则是实现城市规划的手段之一,也是最经济最快速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目的与手段、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正常的,客观存在同一事物——城市建设内部矛盾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宏观、全局、长远的利益应摆在首要位置,但局部、微观、短期的利益也要兼顾。没有局部也就没有整体,没有短期行为无以达到长期目标;没有微观的分析、集合、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宏观的判断发展。只有前者兼顾后者,后者服从前者,实现共同目标——符合科学规划的建设项目得以完满实施取得全社会的三大效益时,政府则获得最佳政绩,开发商获得最佳业绩。如果矛盾的两方面只有斗争性,缺乏同一性,就会给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麻烦,最终吃亏的是全体社会,当然也包括政府一部分人与开发商。

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与矛盾

1.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

(一)开发规模过大,空置房过多。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忙于新区开发、设大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使得各区的商品房数量急剧上升,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很难跟上以及房价的过高与消费水平的不足,而造成各大城市商品房空置率达15%,已达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

(二)房地产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和容积率。房产开发商以底容积率获取土地使用权后,通过各种渠道,再把容积率提高,加大开发强度,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近年来,部分房地产项目能够从环境入手,营造高水平的居住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但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整体风貌上的高、大、洋和欧陆风格,没有地域环境入手,营造适合本城市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规划部门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价值差异,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时候双方甚至会形成完全的对立。房地产开发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利润非常的丰厚,所以,房地产开发商所追求的就是收益的最大化,如果说房地产开发的项目没有利润或者说只有很少的利润,开发商是不会考虑去投资的,而相反的,如果说房地产开发商认为项目投资非常有利可图,为了追求利益,就算是社会和环境效益非常差,甚至有损城市的整体利益,开发商也在所不惜,城市规划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如果说它们之间发生矛盾,城市规划部门通常会首先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效益,而将经济效益放到最后一项考虑。这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价值观不同,所以导致,城市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政府为了不失去投资项目,不损害开发商的利益,最终被迫修改城市规划方案,来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要求。这样的做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政府对泛地产合理开发的引导作用,而且也迫使政府成为了开发商的利用工具。

五、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

如果过分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那么如何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以稳步、协调的发展应了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

1.城市规划必须有前瞻意识。一个城市成功的规划设计,应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满足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功的规划设计还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房地产开发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设计意图。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联片开发,都应和周围的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出设计规划总体意图的建筑艺术。加强自身服务城市的意识,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空间。不能只顾自身经济效益 ,而不顾社会效益。

3.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在市场经济中,由被动变主动。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这导致了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的一些被动。在控制性指标范围内适当地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也赋予开发方更人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现划要求,更好地吸引投资。

六、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应该具有前瞻性,不能过分的考虑短期利益,同时保持与城市规划设计相同的步调,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城市规划建设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控制。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工程在一起的一个大的工程,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我们要使得水利工程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防洪、供水、发电等需求,同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做到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进行最初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工作,它的设计原理不但要符合工程学原理还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要求。在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必须使水利工程的设计满足水文学和力学的规律,这样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固性。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可负荷能力。这样的考虑也是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性的一种综合的考虑。

在水利工程进行经济性分析的时候,应该做到风险要最小,效益要达到最大化。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可能会突发很多的状况,在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考虑的全面些,把可能发生的状况都考虑到,尽量减少建设中出现失误而带来损失。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使水利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可以达到最少。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性

生物群落的出现不仅仅是生物的多样性,而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空间下,由一定的生物种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所以我们常说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群落多样性问题是在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河流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是水陆空间的相互变化的关系,因此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环境条件,在河流的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就造就了丰富的流域多样化生存条件。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由于河流形态多样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环境的不同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涉及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功能,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自我的功能调节工作。在生态学这门学科的研究方面,他们用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的物种会如此的丰富,和为什么食物链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态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就表现了出来,在生态环境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的主要表现是物种的自然选择性。也就是有些物种可以在某地生存,完全取决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这里的条件可以适应物种的生存,就能够使的这种物种的快速生长,进而发展自己的种群。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人们往往考虑到的是对自然环境的征服,使水利工程去控制自然河流的做法是对环境发展很不利的做法。在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求工程的设计人员要放弃改变自然环境的做法,开发一种对自然环境发展有利的设计方案,既要满足水利工程的设计目的,还要满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要合理地运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我们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地去设计,因为每一条河流都有其本身自我的特点,我们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水利工程的方案,才会得到最好的设计方案。

4水利工程的景观性和整体性

水利工程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十分值得人们引起注意的问题。与水利工程建设起来的实际效用相比较,河流的生态恢复问题才是人们应该重视的大问题,在建设工程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目的,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

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它不仅包括水文系统还包括人造的工程设施系统。在水文系统方面,主要包括从发源地一直到河口的上中下游地带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水文系统是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的,进而形成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好坏两方面的影响。在水域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的时侯,我们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每一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我们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以掌握长时间河流的变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现状之间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我们要有长期的准备,同时要做好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的工作准备。

5反馈和调整水利工程的设计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时候。我们要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在调整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生态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工程在一起的一个大的工程,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我们要使得水利工程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要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做到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们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要在建设工程开工前要考虑很多的影响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后,我们还要考虑水利工程的运行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河流生态的系统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使环境可以可持续的发展。在我们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进行的时候,我们要遵守很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关于工程的安全和工程的经济性的,还有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的保护原则和设计调整方面应做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到它未来的经济性,还要考虑到它未来的环境保护的问题。只有考虑到所有的因素,这样建设的水利工程才可以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做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

篇12

【关键词】 药对荆芥-桂枝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化学计量学解析法

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的核心问题。药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复方的最小组成单位,又是复方的一种特殊形式[1]。药对的化学成分研究将为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提供基本的依据,并揭示配伍理论的化学本质。荆芥-桂枝为常用辛温解表药对[1]。荆芥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桂枝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2]。两者配伍使用,可增强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的效果,共收解肌发表祛风散寒之功。挥发油成分是解表药对的药效物质[3],而药对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未见报道。化学计量学解析法(Chemometric resolution method, CRM)是对二维色谱/光谱矩阵数据进行解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利用二维矩阵数据包含的色谱/光谱信息,采用局部因子分析以分辨出单个组分的纯色谱和光谱,其原理与解析参照文献方法[4],它已成功地应用于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分析[5]。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CRM分析药对荆芥-桂枝的挥发油,并比较了单味药与药对的挥发油成分, 讨论了单味药配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

1 器材与方法

1.1 器材仪器为日本岛津QP2010型气相色谱仪-质谱仪。荆芥、桂枝均购自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经该院中药研究所鉴定分别为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茎枝、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1.2 挥发油提取

1.2.1 药对挥发油的提取称取干燥的荆芥(Herba Schizonepetae, HS),桂枝(Ramulus Cinnamomi, RC)各100 g,混合,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挥发油提取法提取[6]。

1.2.2 单味药挥发油的提取分别称取干燥的荆芥和桂枝各100 g,按照上法提取。

1.3

挥发油的测定条件

1.3.1 色谱条件色谱柱OV-1( 30 m×0.25 mm)。 程序升温:起始温度40℃,以2℃·min-1升至120℃,再以10℃·min-1升至230℃,维持20 min。载气He;流速1.0 ml·min-1;进口温度250℃,界面温度280℃。

1.3.2 质谱条件EI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倍增电压1.28 kV,扫描范围20·600 amu;扫描速率3.8 scans.s-1,溶剂延迟2 min。

1.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在Celeron(R)2.66GHz(Intel)计算机上进行,程序用Metlab 6.5编写,所分辨的质谱在NIST107标准质谱库中检索。

2 结果

2.1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图1~3分别是荆芥、桂枝和荆芥-桂枝的挥发油的GC-MS总离子流图(TIC),其中许多色谱峰产生重叠。图2中A的保留时间段为53.05~53.50 min,放大为图4。

图1 荆芥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略)

图2 桂枝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略)

图3 药对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总离子流图(略)

图4 A峰的总离子流图(略)

图5 解析后A峰的色谱图(含化合物1,2,3,和4)(略)

从图4可见,A似乎是两个分离很好的色谱峰。直接从色谱库中进行检索,左侧峰中不同位置质谱变化很大,且检索结果与被测物质谱相似度都较低,其中左半部分中间部分检测为Dodecanoic acid, 2-phenylethyl ester,相似度为70%,右半部分检测为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undecyl ester,相似度为81%,右侧峰检测结果为Pentadecanoic acid,相似度为64%。可见,直接从色谱库中进行检索的定性结果其可靠程度和准确度都较低,同时由于色谱峰重叠,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利用CRM分析,结果表明A是一个四组分体系(图5)。根据各组分的纯色谱和质谱,再将它们与NIST标准库进行匹配,可检索到4种组分,分别为 ①4-(phenylmethoxy)-Benzoic acid;② Phen-1,4-diol;③2,3-dimethyl-5-trifluoromethyl-Tridecanoic acid;④Benzoic acid,2-phenylethyl ester, 相似度(相对含量)分别为97.9%(0.09%),94.4(0.05%), 91.5(0.07%), 93.8(0.02%)。由于得到的是纯组分的质谱,定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大为提高。

与上述解析A过程相似,对桂枝其它保留时间段的组分以及荆芥和荆芥-桂枝TIC图,利用CRM逐步进行分辨,可得到组分的纯质谱,再用质谱库对分辨出的组分进行质谱定性检索,得到组分定性结果。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定性鉴定的组分分别为51,47和61个, 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

2.2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对解析后的所有色谱采用总体积积分法积分,可得到各个组分的定量分析结果,荆芥,桂枝和药对荆芥-桂枝定性组分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90.52% ,88.37%和88.72%,三者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

3 讨论

由表1可见,药对荆芥-桂枝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数量大致是两个单味药荆芥和桂枝的加和,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或来自荆芥,如5-methyl-2-(1-methylethylidene)-Cyclohexanone,(2R-trans)-5-methyl-2-(1-methylethyl)-Cyclohexanone等;或来自桂枝,如3-(2-methoxyphenyl)-2-Propenal,Benzaldehyde等;或来自二者之叠加,如D-Limonene,Benzylidenemalonaldehyde等。 这些主要成分在药对中的含量与在单味药中的不同。实验结果还表明,药对荆芥-桂枝挥发油中还出现了多个单味药中没有的新的化学成分,如(E)-3,7-dimethyl-2,6-Octadien-1-ol acetate,(S)-1-methyl-4-(5-methyl-1-methylene-4-hexenyl)-Cyclohexene,Octanal,3-phenyl-2-Propen-1-ol acetate等,但它们的含量都较低。这些新化学成分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合煎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如增溶作用、助溶作用等。由于这些物理作用,单味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配伍后溶出率将提高,因此,单味药中含量很低而未能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在药对中含量提高而可被检测。这些物理变化也会导致其它挥发性成分在药对中的含量变化。

每个单味药含有特定的活性化合物群。两个单味药配伍形成药对,在合煎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形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群,它与单味药的活性化合物群在量与质方面均存在差别,从而导致药效的不同。两个单味药在合煎过程发生什么物理变化与化学反应,值得深入研究。

表1 荆芥、桂枝和药对桂枝-荆芥的主要挥发油成分(略)

rt为保留时间;rc为相对含量;-为未检出

【参考文献】

[1] 胥庆华,刘丽云,赵瑞华.中药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360.

[2] 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18,1533.

[3] 沈映君.解表中药方剂研究[M]. 北京: 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5:198.

[4] Guo FQ, Liang YZ, Xu CJ, e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volatil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Notoptergium Incium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iterative or non-iterative chemometrics resolution methods [J]. J. Chromatogr. A, 2003, 1016 (1) : 99.

篇1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因此在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为主线,全面评价工业园区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论证规划方案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是实现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一、 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1、环境承载力概念

1.1 承载力概念最早源自生态学,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首次提出承载力的概念: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 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概念”是中国学者曾维华等在中国科研项目《中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提出的。

1.2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内,以及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维持环境系统结构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有方向、强度与规模之分,这就决定了环境承载力的矢量特征。此后,环境承载力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彭再德也明确给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质量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高吉喜指出: 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定义了环境承载力,即在维持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整个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2、环境承载力内涵

环境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一个及其复杂且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其自身稳态运动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即环境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存在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结构特性的一种抽象表示。在把握环境承载力时,应该掌握它的多向性和多层次性,即环境承载力会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层次、内容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值。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变动性、实用性、可控性等几种特点。

2.1 客观性: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是客观存在的,是环境系统的客观属性,可以衡量和把握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结构特征的反映,在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前提下,环境承载力依赖这种功能结构而客观存在。

2.2 变动性: 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系统在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环境系统自身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随着环境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开放系统的环境承载力也随着发生变化。

2.3 实用性: 正如环境承载力概念所表述的环境承载力是在维持环境系统结构、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所具有的一种表征,这对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合理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具有切实可靠的依据。

2.4 可控性: 环境承载力所具有的变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控制的,人类在掌握环境系统运动变化规律和环境--经济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人类各种活动的实际需要,可以对环境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从而使环境承载力朝着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

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是判断区域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是否在环境系统提供的支持能力范围内,环境承载式用以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该地区环境条件协调程度的,所以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是可以度量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应包括以下三个指标:

1自然资源类指标: 淡水、土地、矿产、生物等均属此类,可以用种类、数量及开发条件等来表征。

2社会条件类指标: 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状况、信息等均属此类,它们分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征。

3污染承载能力指标: 可以用有关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扩散、转化能力( 自净能力) 以及它们的含量(本底值)和敏感限值(即相应的环境标准)来表征。

三、园区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对园区综合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引入灰色关联度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满足指标序列可比性、可接近性和极性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系统相关因素变量数据序列( 即评价数列) 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 即参考数列) 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进而得出评价结果。 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通过比较实际值与参考值,用两者相比较的方法探讨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引入指标参考的标准值,通过灰色关联度进行计算分析,可从外界控制的层面对园区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通过与外界比较分析得出园区承载发展所存在的潜力。将综合环境承载力中环境承载力和园区发展所产生的压力分别无量纲化,比较承载力与压力评价环境承载力。从指标属性可以看出,环境承载力指标全部表现为极大值极性,通过指标因子规范化处理和指标因子序列化处理,灰色关联分析的条件已经满足,可计算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的灰色关联度。

四、规划调控建议

通过富山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变化趋势来看,工业园区规划发展规模总体上尚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到规划末期其综合值伴随着一定趋势的波动下降。尽管园区发展伴随着资源环境等容量消耗,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其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由于工业园区工业规模扩大和人口大量迁入,伴随着园区规划末期所出现的状况,对于珠海富山工业园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议如下: 一方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减少工业园经济社会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节能、降耗与消减污染物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工业生活的节水与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的角度,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效率,科学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协调富山工业经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结束语

由于工业园区复杂性和长期规划的不确定性,加之该工业园区规划时期较短,资料尚不齐全,模型较少考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保投资增加及其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正反馈作用。在今后研究中,经济增长情况下环保投资的增加幅度、环保投资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清洁生产的环境改善效果等作用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宏,孟伟,等.生态工业园区- 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HJ /T 130 - 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