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篇1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篇2

这就要从李教授的名气说起了。李耀谦早年在江苏中医药大学随名中医吴克谦学习,至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经4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对儿科、内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参加《现代内科学》编撰,50余篇。早在1998年就被收入“中国当代医学名人”和“科学中国人专家人才库”,2005年被疑难病研究会授予“中国传统医学专家”称号,他还是扬州市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由于他名声在外,所以前来求诊者络绎不绝。

说到儿科病患,李教授指出,儿科疾病和成人疾病有明显的区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儿童的特点,儿童的机体和各种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完善。儿科病有如下几个病理特点,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注意:

一是容易发病。小儿卫护功能薄弱,屏障能力不足。加之寒热不能自调,容易为外邪侵袭;内则乳食不知自节,容易为乳食所伤,因而肺脾二脏的疾病较为多见,传染性疾病也明显多于成人。临床最常见感冒、咳嗽、哮喘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和吐泻、腹胀、腹痛、食积等脾胃疾病。另一方面病后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这些症状尤其在传染性疾病中多见,故医界前贤总结归纳这个发病特点是“肺为娇脏,最易受邪”、“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是很确切的。

二是变化迅速。小儿发病后常常变化很大很快,其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明显迅速。如病后医治稍缓或治疗失当。极容易轻病变重、重病变危。

易虚易实:如小儿肺炎,病初中期表现为邪气闭塞、肺失宣降的实症,如高热、咳嗽、痰J、气喘等,若因气郁血滞,邪气内陷,心阳不振,又会迅速出现肢冷、汗出、唇紫、脉数等虚症(西医称肺炎、心衰)。

易寒易热:和易虚易实的机理相似,热和寒之间非常容易出现相互转化,如:小儿风寒感冒,出现寒邪外束的表寒症,可以迅速出现寒郁化火、热极生风等风火相煽的热性症候群,由于正不胜邪,在邪正分争之际,高热、抽搐之实热症,也可突然转为肢冷、汗出、脉细数欲脱之虚寒症候。

三是易趋康复。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精力充沛,处于蒸蒸日上、迅速生长的阶段,患病后在及r治疗和护理下,病状消失快,身体康复比较迅速,即使出现较危重的症候,只要抢救及时,处理得当,预后也是很好的。

四是免疫力较低。随着月龄的增大,小儿从母体接受的先天免疫力逐步减少,而自身免疫系统相对薄弱而低下,对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肺炎等病抵抗能力相对不足,容易感染发病。

五是精神因素不可忽视。由于小儿心怯神弱,最多见的情志所伤是惊恐。当小儿乍见异物或骤闻异声时,容易导致夜啼、惊惕、心悸、抽风等。长时间所欲不遂,缺少关爱,容易导致忧思而损伤心脾,出现厌食、呕吐、腹痛、孤独不群、情绪焦躁;家长对小儿过于溺爱,使儿童心理承爱能力差。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都会导致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如好动不安,无法控制,频频眨眼,摇头耸肩、嗅鼻咂嘴,秽语抽动,易于激动,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等。

另外还有其他致病因素,比如先天遗传因素、意外因素、环境及食品的污染等。此外,还有治疗、护理不当及医院内感染等医源性损害因素。

那么,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有什么区别呢?

据李教授介绍,中医儿科古称哑科,因小儿有口不会言或言之不恰、难以尽信,故医治小儿疾病较难。中医儿科首重望诊、观五色。察精气神,审苗窍、阅动态,配合闻、问、切(包括腹诊)等方法,诊察了解、汇集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以准确诊断。

中医儿科是医生对患儿表现出来的症象观察(望诊)加上问诊、闻诊、切诊(切脉和腹胸部触摸)等一系列传统的诊断方法,观察、分析、探求,从而测知患儿疾病属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盛衰;其病位在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在何脏、何腑。汇集所有患儿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其病因病理(即审证求因、论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在宏观上,中医儿科需从节气、时令、气候、当年的流行病及历史流行病学,患儿的体质强弱、既往病史、现病状等多方面综合归纳、分析、诊断,确定治则及用药,这个整体观是中医各科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不仅仅是儿科。

中医儿科治疗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急性病以祛邪为主,时时不忘顾护正气,特别是急性病危重阶段更要注意顾护阳气,以挽救患儿生命。慢性病以扶正为主,时时不忘扶正不碍邪。本着加速疗效的目的,往往在病急时采取综合治病,如针灸及各种外治疗法,配合内服药物治疗。

西医儿科是医生观察和了解到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望、触、叩、听、问)后,加上检验、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理化检查,明确诊断;在治疗方面,采取降温、止痉、镇静以及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等措施。

篇3

由于小儿不能主诉或者表达不清,因此西医更多借助于现代检验检测技术,如测量体温,进行血尿便等常规化验,必要时还进行放射科拍X光片检查,而中医更多的还是望闻问切,看患儿精神状态、看体征症状、看舌苔颜色、看大便干湿,更注重了解患儿生病前有无吃过什么、有无受风着凉、有无挑食偏食、有无不良僻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辩证分析。

1.1呼吸系统有关疾病

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西医了解一位5岁女患儿,1年内曾反复外感,感冒基木每个月1次,支气管肺炎患了3次,并经相关化验,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而中医了解到该患儿体重超标,平时爱吃肉而不太喜欢蔬菜,晚上睡觉手心脚掌都发热,大便干巴有时便秘,舌苔较少舌头发红,故诊断为易感儿,这种情况跟小儿爱食肉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而摄入粗纤维少,时间长了胃肠蠕动消化减弱,致使表里阴阳平衡遭破坏,容易受外邪侵入。

1.2消化系统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小儿腹泻,西医主要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一般行大便常规、血常规化验即诊断[2]。而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体内各脏器稚嫩,还没有积聚强劲的精气,故对气温变化、不洁或变质食物、湿热因素等影响,致使抵抗力减弱,导致肠道疾病患生,一般从患儿近期生活诊察。

1.3淋巴系统疾病

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中医问知患儿平素喜冷饮,喜食肉食,现食欲下降,大便干燥且不能每天排泄,小便偏黄偏红,晚上睡觉不实,舌苔也异常。遂诊断辨证为邪热入里,毒聚喉核。

1.4其他病症

如麦粒肿,也不是就眼睛看眼睛,而是由一小儿眼睑红肿疼痛,深入了解到其患病时间已久,平时喜欢吃肉和辛辣,现在胃口不好,3天未大便,继而观察小便、舌苔、脉搏等情况,综合辨证为脾胃积热,循经上攻眼睑,毒结眼睑所致麦粒肿。

2中医儿科治疗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中药的应用,给药途径主要有煎服、穴位敷贴两种,现在已针对少儿特点制作了不少中药饮剂,还可行药浴、刮痧、针灸等辅助和针对性疗法。

2.1煎服中药治疗

一方而由于许多中药还不能制成性能稳定的饮剂,另一方而由于同一病患的表征、病理、致因等不同,采用的药方如使用品种、剂量等也有区别,且随着病程变化还需增减药种、药量,因此中医治疗大量的还是以煎服中药为主。如急性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治以清热解毒、滋阴利咽,口疮治以清热解毒、泻脾导滞,反复呼吸道感染治以清解脾胃伏热,方用泻黄散加莱菔子、内金、连翘、甘草水煎服等。

2.2穴位贴敷疗法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通过人体相关穴位给药,一般是把配方所需的各种中药通过煎熬、调制最后形成软膏、药饼,然后贴敷于患者有关穴位上。穴位贴敷疗法好处是,不需口服中药,特别是小儿口服又苦又涩的中药相当困难,而且小儿胃肠道稚嫩,肝肾解毒功能差,不能承受口服中药来的不良刺激和毒副作用,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纯自然绿色疗法。差别就是这种方法起效要比口服稍慢,所以疗程相对较长,再就是寻找病症所对应的穴位比较麻烦,需要较为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而且一种病症常常需要多个穴位同时敷贴治疗,以求综合疗效。

2.3刮痧治疗

刮痧疗法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关穴位附近用适当的手法刮拭,以祛除体内风、湿、火等邪气。刮痧既可以促进健康,还可用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还可以避免口服中药的不便以及毒副伤害,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刮痧常用于成人,因刮痧常使肌体有火辣辣的疼痛感。近年来,经临床探索和实践,刮痧也可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前提是刮拭手法要适应小儿特点,力量运用要控制在小儿承受力之内,做得好可以很好防止邪气入侵,增强小儿体质。[3]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口疮、麦粒肿、经常性腹泻等,在口服或者敷贴相关中药进行清热解毒时,可以配合刮痧治疗祛除湿热,共同奏效。

参考文献

[1]刘枫.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9-20.

[2]陈春明,杨平.二甲医院3年儿科住院患者统计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04):131.

篇4

由于儿童的机体组成和生理功能跟成人有很大区别,儿童用药时应以选择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特别是新生婴幼儿);注意给药途径等为原则。因此按照相关规定,对我院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度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共42714张,统计患者基本情况( 患儿的就诊科别、性别、年龄、疾病) 和药物的使用情况( 用药品种、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等)。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我院超说明书管理规范,对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科室分布(见表1)

处方量前三的科室分别是皮肤科(22.46%)、耳鼻喉科(21.8%)、中医科(14.69%)。

表1 各科室儿童处方分布及比例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张) 1251 1329 1182 6275 9592 6123 1718 9312 5416 516

百分比% 2.92 3.11 2.77 14.69 22.46 14.33 4.02 21.8 12.68 1.21

2.2 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见表2)

涉及超说明书用药11580张(27.11%),其中排前三位的科别是:眼科2088张(18.03%)、精神/神经科3417张(29.51%)、耳鼻喉科3797张(32.79%)。

表2 各科室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单位:张) 204 246 327 759 189 2088 174 3797 3417 379

百分比 1.76% 2.12% 2.82% 6.55% 1.63% 18.03% 15.02% 32.79% 29.51% 3.27%

3 讨论与分析

从结果可以了解到,11个非儿科科室的42714张处方中,发现有27.11%的超说明用药情况出现,主要集中在眼科、精神/神经科以及耳鼻喉科。按类型主要为超年龄用药、超适应症以及改变给药途径。

3.1 超年龄用药

眼科的超说明书用药主要是外用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2岁以下儿童安全性未建立,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可用于新生儿泪囊堵塞。精神/神经科主要涉及儿童使用SSRIs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说明书上写不推荐用或不适用于18岁以下儿童。根据《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出SSRIs不良反应轻,可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但由于儿童个体差异很大,用药必须因人而异。部分鼻喷剂超年龄用药,如辅舒良用于4岁以下儿童。其他,如感冒咳嗽类非处方药(包括减充血剂、祛痰剂、抗组胺及止咳药)用于2岁以下儿童, 2岁以下儿童使用此类药可能会发生罕见的、严重的、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1]

3.2 超适应症及改变给药途径

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用于滴鼻,氧氟沙星滴眼液(泰利必妥)用于滴耳,既是改变给药途径也改变了适应症。

由于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可免于新药临床试验,导致很多药物的儿童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缺失[2], 而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可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密切监测及适当干预,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篇5

中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同时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中医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教学临床课间实习作为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学院是后期临床教学的主体,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实习是关键。因此,北京中医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承担着中医专业本科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和实习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院儿科教研室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教育处的领导下[2],于2007年申报了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课题——中医儿科授课与带教相结合教学量化管理新模式,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间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索,尝试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摸索出了教学客观评价与监督机制的结合,以更好的保障教学实习质量。

通过调研以往的教学实习模式,结合目前中医医院的现状,对往届的课间实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教学、实习长期沿袭着西医的教学模式[3],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沿用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教学与实习缺乏连接,学生课间实习时由于时间短、与授课内容不连贯、老师不固定等,使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思维过程,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参与诊查患儿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中医,从院校中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必须从提高实习质量入手,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锻炼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制定了中医本科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控制指标,应用于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本院儿科课间实习过程中的质量考核。

1 制定课间实习计划和进程表

根据教学内容及见习、实习的安排,每位带教老师制定出个人所承担的教学内容的讲课和带教计划。教研室组织统一备课,将各位带教老师编写出的教学带教计划汇总,大家集体讨论后做为儿科教研室临床带教大纲实施。每位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都要按大纲进行统一带教内容,这与以往的带教有“质”的区别。

2 讲课教师与带教老师互动

在教学集体备课会上共同商议讲课与课间实习的内容及时间上的协调统一同步。在带教课间实习中,注意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提问讲课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提问,鼓励学生多动脑、多问、多思维,从而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他们自觉动脑、动手的能力。利用课间实习变被动观摩为主动思维,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学习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在课间实习中着力向学生灌输中医儿科临床实用的知识,比如儿科用药特点、煎服法及饮食宜忌等。在课间实习期间检查批改学生书写的门诊病历。

3 学生老师建立相互评价机制

在课间实习中着力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以此做为沟通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确立正确的中医辨证思路。课间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对学生形成评价表,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打分时做为参考。学生对带教老师同样也有评价表,采用带教老师与课间实习学生互动的形式,提高带教实习的质量,便于教学带教监管。

通过目前这种新的课间实习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能够把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使学生觉得课堂所学内容不再空洞或不易理解。通过这种新模式,能够很好地将课本内容与临床实践相呼应,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他们如何在临床利用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理解老师立法用意、处方用药的辨证基础,学生反映收获较大。

通过近两年这种新模式的临床带教实践,一方面提高了老师的带教责任感,规范了课间实习的内容,使课间实习成为书本知识的延续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种新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与带教老师的互动交流,提高个人的辨证思维能力。使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形象,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的。

目前只是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件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雏形,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修正。如在实施中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早期安排每批学生人数较多,造成推行新模式困难;实践时间较短,考核方法有些繁琐;对带教教师的评价标准还不够一致等问题。今后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课间实习全过程的监督考核,修订课间实习记录和考核手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加强实习带教教师的岗前培训,使其评价标准更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水平的目标,为中医事业培养出更多临床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一种并不罕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病且发病率较高,在儿科疾病中居于首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甚至会死亡[13]。因此该疾病受到越来越多儿科专家们的关注,将该疾病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4月10日2012年12月10日接收70例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现报告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11年4月10日2012年12月10日接收70例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抗病毒中药组(A)和抗病毒西药组(B),每组各35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2~11岁,平均(5.8±0.6)岁,病毒感染类型:流行性感冒病毒2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18例,副流感病毒13例,腺病毒14例。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项目均确诊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毒感染类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服用午时茶颗粒剂量:1~4岁,1/4袋,4~7岁,1/3袋,7~12岁,1/2袋,均2次/d(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12 g/袋,生产批号:20110322),B组服用利巴韦林颗粒,15~20 mg/(kg·d)(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0 mg/袋,生产批号20110123),服用疗程均为3 d。

1.3 疗效评价[4] (1)观察两组服用抗毒药物后的临床疗效,包括治愈率、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2)评价两组服用药物后的安全性,安全性评价标准包括1级,2级,3级,4级。

3 讨论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严重威胁着儿童患者的身体健康,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是引起儿童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疾病[5]。该疾病不仅给儿童患者带来了痛苦,也增加了家长焦虑不安的心情,也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由此可见,及时治疗和选择治疗方案是该疾病的关键方法。

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病毒较多,最常见的7种病毒有流行性感冒病毒、博卡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而儿童最为容易感染的两种病毒为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数十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抗病毒药物发展的非常迅速,可以作为临床选择的药物较多,医生经常使用的经典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更昔洛韦且临床报道也较多。抗病毒药物还包括阿昔洛韦、干扰素、抗生素、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扎那米韦等,均可用于治疗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有报道研究资料表明,中药更适合治疗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由于它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高。其中临床报道较多的中药主要包括午时茶颗粒、橘红痰咳液、小儿感冒颗粒等。另外,中药敷贴疗法成为中医疗法的新方法。目前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治疗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机制尚不明确,但主要存在两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中药可以阻断病毒繁殖、复制的过程,即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另一种学说认为中药可以提高免疫力,改善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即间接抑制病毒过程。中药的特点是强调辨证,不仅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还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力,具有双重作用,这也是本质上与西药不同的最大区别。

本研究课题表明,抗毒中药组的临床疗效与抗毒西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中药抗毒药物治疗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疗效好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儿童,是儿童患者值得选择的优良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胡晓贞,颜乾麟.青英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4):4244.

[2] 胡思源,刘虹,贺爱燕,等.豉翘清热颗粒治疗风热感冒挟滞证的临床研究.天津中医药,2008,25(2):103104.

篇7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的儿科呼吸系统的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有效的应对措施。

2结果

通过分析,最终决定在肺炎、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肺结核、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3讨论

3.1肺炎 肺炎在儿童中发病的概率较高,发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组链球菌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对其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过,SARS在我国流行后,我国开始深入研究冠状病毒,特别是对病毒的研究更加的多见,有学者通过研究北京周边地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发现其中有病毒NL63基因,这一研究表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病毒NL63基因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1]。同时,禽流感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此病毒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积累。有密切接触史,如果出现了长时间的高热、剧烈咳嗽、肺部显著变化的儿科患者就要诊断是否为禽流感病毒肺炎。由于以往甲型流感病毒较为普遍,研究人员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支原体、衣原体也逐渐的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被发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支原体、衣原体可以感染呼吸道。这些年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儿童病患中存在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对于这一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

3.2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是非常多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除了哮喘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会导致气道狭窄。临床上,很容易把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等等的各类疾病判断成是哮喘,所以,对于诊断哮喘,需要明确的知道病因。婴幼儿反复哮喘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呼吸道病毒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健全[3]。一般来说,针对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的病因是比较难以定夺的,因为比较复杂,所以,在病因的诊断中,哮喘患者接受治疗时候的反应,以及是否是阳性家族过敏史,这些因素是区别哮喘和非哮喘的一个可参考的因素。

3.3肺结核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的传染病,其原因多由于感染了结核杆菌,这些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依照有关资料显示,3个人就有可能有1个人患上结核,如果人体遇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更加容易患上该疾病。儿童的年纪比较小,不够注意个人的卫生,比如,不勤洗手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感染疾病的概率。儿童在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到结核杆菌。针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要提高治疗的效果,一定要使用正规、联合的治疗用药方法,治疗的时间通常要达到6个月,肺结核治疗药物对于儿童肝脏的副作用较大,所以在用药的期间一定要注意检查儿童的肝脏情况,一旦发生肝脏异常,就要停止用药。同时,要协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哮喘 小儿哮喘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经常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生活习惯、吸入气体等等的原因导致哮喘的发生,随着物化吸入治疗研究的深入,该疾病治愈的概率也得到了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4]。

3.5肺间质性疾病 间质性肺炎是肺部感染性疾病,按解剖来进行分类的话,算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从发病率来看,有不断攀升的趋势,病死率也比较高,对于患病比较轻的患者能够存活3~5年,如果发病比较迅速,有可能在六个月内就出现肺广泛纤维化,从而导致死亡。通过统计分析,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在攀升,导致感染的因素是微生物感染、药物、吸入粉尘、大气污染,同时,有可能会出现继发结缔组织类的病症。国内对儿童肺间质性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对该类疾病,要多家单位、多学科的联合起来研究和分析,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和成人呼吸科进行联合研究,从而深入分析儿科肺间质性疾病的分类、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4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发展中,要对儿科呼吸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完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体系,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再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0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10-03

病历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1]。儿科教学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2]。病历书写的内容和质量不仅直接记录患儿的病情,同时也反映出医院的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医疗、教学和临床科研工作的基础[3]。由于儿科病史采集和查体方面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及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小儿时期的死亡率远远超过成人时期[4],所以儿科一直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自2002年4月1日我国对医疗纠纷施行举证倒置以来,病历成为医疗诉讼中医师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故写好病历在医疗工作尤其在儿科医疗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教授医学生写好病历也是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问题。

在我校,见习期间医学生开始接触儿科病历书写,学生书写病历经常存在以下问题:(1)一般项目填写不全。(2)主诉描述有缺陷。(3)现病史描述主要症状不准确,发病诱因、主要疾病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情况叙述不清,缺乏必要的鉴别诊断病史资料。(4)缺乏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或上述四史记录过于简单。(5)体格检查:遗漏系统或主要阳性体征;缺乏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体征;体格检查记录描述不规范。(6)必要的辅助检查空缺。(7)初步诊断不确切、有缺陷;诊断主次排列颠倒,主要疾病漏诊或缺乏鉴别诊断。(8)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描述不全面[5]。此外,还有的学生存在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认真、随意涂改、错别字、笔误多等问题。

根据以上问题,我科对2012级见习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以提高见习学生病历书写水平,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提高见习学生对病例书写的重视程度

部分学生不重视病历书写,认为“医师只要能看好病就行,病历书写是无聊的烦琐的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故病历书写态度随意、马虎,涂改、错别字、笔误多,甚至出现“6岁儿童无改变史、双侧瞳孔直径3cm、女孩体检无水肿”之类的笑话。故我科教师在见习学生入科教育时就从医教研、医院管理及法律等方面充分强调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同时告知学生病例书写占总见习成绩的30%,这样,学生不仅从思想上重视了病历书写,而且从计分比重上也能体会到写好病例的重要性。

二、见习开始第一天讲授儿科病历书写小课

见习学生入科第一天,我们就安排小讲课讲解儿科病例书写规范,包括儿科区别于内科的特点及儿科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入科第一天初步形成儿科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基本思路。

儿科患者表达困难,对陌生人存在戒备心理,体格检查经常不配合。故儿科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病史采集方面,从就诊开始就要和患儿及家属建立和谐的交谈气氛以消除他们的负面心理。此时,可从家属熟悉的问题如一般情况的询问使家属平静下来。对家属耐心、细致,将医学用语替换为家属明白的生活用语来确保医生和患者谈论的症状为同一个症状,以保证病史叙述的准确性。

现病史是病历书写存在问题最多的部分,故作为讲述重点,强调现病史内容包括主要症状的发生、发展、演化、伴随症状、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症状、诊疗经过及全身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起病的具体时间、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要与主诉一致。病史记录要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情况按顺序做好记录。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帮助鉴别诊断的阴性症状、病人的诊治经过及一般情况亦不能遗漏,即让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询问:症状何时发生?出现症状多久?症状具体的表现怎样?诱因有哪些?怎样可以减轻症状?症状持续多长时间?发病的周期和规律怎样?有无伴随症状?症状出现时孩子正在做什么?孩子发病时有无采取何种措施?诊治经过如何?精神、食欲、睡眠、大小便及体重怎样改变?而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方面则要突出儿童是在不断生长发育变化中的特点,详细询问儿童喂养史及生长发育史。

体格检查方面,建立和孩子的友好关系是成功进行体格检查的第一步。体检时不拘泥于卧位而是让患儿在舒适,如母亲怀中体检以免患儿哭闹影响结果。检查顺序亦可先做受哭闹影响最大的项目,如测脉搏、呼吸,摸肝、脾,听诊心肺;然后做不受哭闹影响的项目,如淋巴结、头部等的检查;把引起患儿不适的检查,如角膜反射、看口腔和咽反射等放在最后做。体检时动作轻柔并注意手的卫生。体格检查内容方面主要关注的重点包括:生长发育与营养情况,如身高、体重、头围等;有无遗传性疾病导致的面容异常;等等。另外应注意不同年龄患儿血压计袖带的选择。

通过小讲课让学生熟悉儿科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不同于内科的特点,初步掌握病史询问的思路及顺序,熟悉病史询问的流程,同时初步掌握儿科体格检查的特点与检查方法。

三、提高见习学生问诊水平: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itent,SP),让见习学生对儿科常见症状进行问诊

针对学生在病历书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主诉描述有缺陷,有症状(或体征)而以诊断代替主诉;现病史描述主要症状不准确,发病诱因不清,主要疾病发展变化过程、诊治情况叙述不清,描述不准确;缺乏必要的鉴别诊断病史资料;缺乏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或记录过于简单;等等,我科为见习学生开设了标准化病人问诊培训课。

标准化病人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培训后能够扮演病人,并充当评估者和教师,在设计好的表格中记录及评价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6],目前被广泛应用于t学教学中以培训学生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等能力。因儿科患者年龄小,语言能力有限,正常儿童较难成为SP,而且患儿的体征变化快,能够培训的病种有限,而儿科许多疾病诊断相对简单,故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简单的体格检查多可得到初步诊断,我科既往研究亦证实,教师模仿家长进行SP问诊培训具有多方优势:有利于针对儿科学特点达到问诊的完整性,明确问诊思路以表达出疾病的特点及培养医学生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5]。

我科见习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水肿、惊厥、腹泻、黄疸、贫血等制作成标准化病例,如支气管肺炎、肾病综合征、秋季腹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营养不良性贫血等。见习学生进入儿科后,安排2个单元共6小时时间进行SP问诊培训。每组4―6名学生,教师模拟患儿的家长,接受学生病史询问。每名学生问诊15―20分钟,其余同学补充问诊5―10分钟,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主要着眼于指出学生病史询问当中的优缺点、传授病史询问的技巧及如何对各种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等。

通过教师模拟SP问诊培训,见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儿科常见症状的具体问诊方法,学习到与各种家属正确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为进一步采集客观、完整的病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见习学生体检及生长发育评价水平

学生入科第一天教师进行体检示教,并将学生分组,互相检查,再带领学生至幼儿园体检正常孩子。见习学生进入儿科后,即刻安排2小时进行体格检查示教,先集中由教师讲述儿童体检与成人的区别,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学生担任模特,按系统进行体检,教师指出体检不足之处。次日再带领学生至幼儿园,给正常儿童体检并进行生长发育评价。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体检培训,学生在病历书写过程中体检遗漏项目明显减少。

五、床边示教典型病例,安排多次病例讨论

针对见习学生缺乏初步诊断或初步诊断不确切、诊断主次排列颠倒、主要疾病漏诊或缺乏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描述不准确、不全面及处理原则不全面的问题,在见习期间,安排带教教师至床边示教典型病例。由学生询问病史,教师加以补充,之后教师示教主要体征检查方法,如水肿等的检查后,学生进行体检。然后小结该患儿的病例特点、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并做出诊疗计划。此外在见习课上就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安排5次病例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病例特点,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并做出诊疗计划。学生初步形成临床思维并体现在病历书写上。

六、学生分组,独立到床边询问患儿及家属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经过密集的上述训练,见习学生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儿科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的特点。之后我科安排见习学生3―4人一组,独立到病人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然后书写完整病历。此时教师密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七、制订统一的病历书写评分标准,减少不同教师评分标准不同所致的组间差异

不同教师修改学生病历时因评分标准不同可引起学生病历书写组间成绩差异显著,直接影响见习学生病历书写的积极性,亦难以进行成绩比较与统计。故我科按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制订统一的病历书写评分标准:按总分100分计,其中格式5分,主诉10分,现病史20分,过去史、个人史及家族史15分,体格检查20分,病历摘要10分,诊断、鉴别诊断、诊疗原则15分,其他占5分。这样减少了各教师修改病历的组间差异。

八、病历修改与讲评

学生经过3―5天的准备后,将完成的病历交给带教教师,由带教教师统一修改,每份病历修改处不少于5处,并对学生书写的病历进行点评。见习结束前组织学生统一讲评病历书写存在的问题。

九、注意人文关怀

在问病史及体检过程中时刻牢记特鲁多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持仪表整洁、举止大方,尊重病人,具有同情心,认真倾听家属及患儿叙述,多鼓励以消除患儿及家属焦虑和紧张的心情,病史询问耐心,适当加以追问和引导,病情严重时更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待病情平稳后补充询问病史。注意保护家长和孩子的隐私,使学生能更好、更完整、更客观地采集到患儿的病史。

通过上述的综合举措,见习学生对儿科病历书写好评度达95.2%,在儿科病历书写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机抽查100名见习学生病历书写成绩为90.5分,较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分提高了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病历书写基本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春玲,邓英梅,肖蓓.探讨病历书写对实习医师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病案,2008,(8):14-15.

[3]潘志刚,楚恒群.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病案,2008,9(8):23-24.

篇9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的400例儿科患儿,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细节管理组(200例)与常规管理组(200例),细节管理组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2岁~10岁,平均年龄(5.63±1.22)岁;常规管理组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2岁~9岁,平均年龄(5.59±1.1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常规管理组患儿即按照传统常规管理模式开展护理,细节管理组患儿则在护理过程中实施细节管理,首先是提高对儿科护理的重视,更新服务理念,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关心患儿,给予患儿贴心的服务。比如在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儿及其家长打招呼、亲切问候等等;在开展各项操作之前详细做好解释工作,积极鼓励患儿,并给予患儿家长以安慰性的嘱咐,尤其是在进行穿刺的时候,积极通过家长的配合、对患儿的鼓励保障穿刺顺利进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护理人员在于患者及其家长接触过程中应注意掌握正确的非语言交流,并注意文明礼仪规范,以更加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其次是将整个护理看作整体,并做好其中的各个细节管理,包括患儿入院时的就诊、辅助检查、相关治疗等等,比如在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便积极主动了解患儿的病史情况,为患儿及其家长讲解日常注意事项,如小儿支气管炎或者小儿肺炎患者要做好呼吸观察、饮食调节,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或者油腻荤腥食物,对于小儿腹泻患儿应正确区别,如果患儿为寒湿泻则可给予生姜糖茶,如果患儿为脾虚型则可叮嘱患儿家长煮山药粥;特别是对于危重患儿,要加强患儿的重点监测;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开展护理,如静脉输液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做好药品、患者信息的检查,避免差错发生;另外是在提高医疗费用透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节管理,需要相关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细节管理体制,预先制定儿科护理过程的详细护理方案,预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应对措施,以在日常护理中加强细节管理,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

1.3效果判定标准:观察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及患儿家长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细节管理组患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儿科门诊患儿,共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90例。年龄5~12岁,对照组男58例,女32例;治疗组男53例,女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学组2008年制定的儿科哮喘诊断标准[1]。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哮喘缓解期儿童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并按需吸入沙丁胺醇、小剂量氨茶碱口服、抗过敏等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雾化吸入时采用德国百瑞压缩雾化吸入器,2次/d,10 min/次,5 d一疗程。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手法为:补肺脾肾经,推膻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推肩胛,按揉肺俞,10次1疗程,1次/d,约20 min/次,连续治疗4个疗程。护理干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推拿护理干预。两组常规护理干预:①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②饮食:饮食宜清淡,营养合理,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鼓励多饮水、新鲜蔬菜水果,提高免疫力;忌食入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③心理:向家长解释哮喘的诱因、治疗过程及预后,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宽慰,针对患儿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主动热情与其沟通,避免任何不良的刺激。④健康教育: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治疗组加用推拿护理干预: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操作者要精神专注,态度和蔼,患儿取仰卧位、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均可,以患儿舒适和操作者操作方便为原则,充分暴露推拿部位,推拿处皮肤清洁、完整,操作者手法熟练、用力均匀、动作轻柔、深透平稳,力度适中、以患儿皮肤潮红为度。

1.4疗效标准 参考《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哮喘疗效判断标准判定总体疗效[2]。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

2结果

3讨论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与多种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共同作用相关。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为主要症状,严重威胁儿童健康,不仅给患儿带来躯体的痛苦使日常活动受限,也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活动等生存质量方面[3],甚至影响其父母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状态。在我国中医理论中哮喘属于"哮症"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有记载。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宿痰潜伏在肺中,在外感、情志、饮食和劳累等因素的诱发下令痰气交阻、气道不通、肺气上逆所致。哮喘患儿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推拿治疗缓解期哮喘以调治脏腑、增强体质、预防复发为目的,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3]。

本研究采用推拿联合护理干预防治儿童哮喘缓解期,其推拿手法及穴位为:补肺脾肾经,推膻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推肩胛,按揉肺俞各50~300次。主补肾经,兼补肺经、次补脾经,重在补肾、肺、脾三经治其本,断其伏痰,肺俞、膻中宽胸理气,宣肺化痰;按揉足三里健脾化湿,达到肺脾肾三脏同调之功。根据"缓则治其本"、"上下交病治其中"的原则,治以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使中焦脾胃得运,脾健以化内伏痰瘀之宿根,扶助正气,以防小儿哮喘的复发。对患儿及家长就推拿、环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其护理重点为辩证施护及健康教育,教育是本病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措施,施护前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确立护理原则,区别不同个体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肺通气功能的监测、气雾剂的使用等进行教育,增加患儿的治疗理论知识,加强体格锻炼、调节情绪、健康饮食,从而提高哮喘缓解期患儿治疗的积极配合性和依从性。

综上所述,通^推拿联合护理干预可培元固土,健脾化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健则痰消,以疏通经络、调达气血、扶正祛邪,提高了儿童哮喘缓解期用药依从性,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可以实现哮喘临床控制,为儿童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提供更多可用资料以及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篇1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成药物在儿科门诊应用中的监督管理,减少中成药安全性问题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该院儿科门诊开出的4 190张中成药的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并统计其中的疾病类型、药物的用药剂型、药物的销售总额、药物的用药频度等资料。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销售金额较高的药物剂型为口服液、颗粒剂和合剂;虽然胶囊剂和片剂的种类最多,但是因为患者在服用时的不便,所以销售额并不理想。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各药物的用药频度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因为药物的价格而影响用药频度,同时无滥用情况。结论 中成药在儿科门诊的应用基本合理,不存在任何危害患者健康的中成药处方。

[

关键词 ] 中成药物;儿科门诊;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 R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067-02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e i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ANG Xing1 ZHA Xiaoli2

1.TCM Dispensary, the First People&acute;s Hospital of Zhumadian City, Zhumadian,Henan Province,463000,China;2.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Zhumadian,Henan Province,4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medicine i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pplicatio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curity problem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Methods From May,2013 to January, 2015,4190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in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pened a prescription for research,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n the type of disease, drug medication dosage form, the total sales of drugs, drug medication frequency data. Results Statist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sales amount is higher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for oral liquid, granules and mixture; although most types of capsules and tablets, but because the patients who took the inconvenience, so sales is not ideal.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drug use frequency a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not because the drug prices and the impact of DDDs, also no abuse.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is basically rational, there is not any harm to patients health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作者简介] 王幸(1974-),女,河南泌阳人,本科,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的合理应用。

最近几年,中成药物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儿科疾病,它不仅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并且便于存储与运输,其良好的安全性使它在所有药物中最具优势,大大降低了西药不良反应对于儿童身体的伤害[1]。为了了解和管理中成药物在我院儿科门诊的应用,该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间选取了近2年儿科门诊开出的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中成药物在儿科门诊应用中的监督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门诊开出的4 190张中成药的处方进行研究。在4 190张儿科门诊开出的中成药物处方中,男性有3 100张,占73.9%,女性有1 090张,占26%。其中年龄在0~30 d的200张,占4.7%,1~2年的1 320张,占31.5%,3~7年的1 330张,占31.7%,8~14 年的1 340张,占31.9%。

1.2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的4 190张中成药处方,详细记录每张处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结果、药物名称、规格、数量和剂型。再统一用Excel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出药物剂型、用药频度(DDDS)、销售总额、每日消费(DDC)等。

1.3疗效观察指标

以2010年出版的《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新编药物学》(第15版)的约定日剂量为主;如果用药涉及两者以外的标准则参照药品说明书并且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结果确定。由于该研究探讨的是儿科门诊,用药的具体参照值以儿童用药剂量值为准。DDDs=药物的消耗总量/该药物的DDD,此值用来衡量药物的使用频度的高低。如果DDDs值越大,则说明该药物的使用频度越大。相应的DDC越高,表明治疗费用也越高。

2结果

2.1药物剂型及销售金额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销售金额较高的药物剂型为口服液、颗粒剂和合剂;虽然胶囊剂和片剂的种类最多,但是因为患者在服用时的不便,所以销售额并不理想。见表1。

2.2药物用药频度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各药物的用药频度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因为药物的价格而影响用药频度,同时无滥用情况。见表2。

3讨论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儿科用药普遍存在品种少、针对性不强、药效等不明确以及缺少专业针对儿童用药数据等问题[2]。该研究发现,该院儿科门诊开出的中成药的种类有99类,其中种类最多的是胶囊剂和片剂。剂型一共有8种,其中口服液使用最多,超过了所有药物类型的50%,其销售总额达到13.34万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口服液相较与其他药物类型更好掌握服用剂量,且服用方便快捷,口感更佳,吸收更好,特别适合婴幼儿服用。而其他类型药物,如胶囊剂、片剂和丸剂等剂型,由于药物剂型的限制,不利于儿童服用,且儿童的依从性差,使其使用受到限制。

中医上认为,小儿是“纯阳”“稚阴”之体,其脏腑非常的娇嫩,经脉未盛,卫外机能不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护理不适当,就会造成体内寒暖失调[3]。因脏腑本身娇嫩,外邪就更容易侵入体内,导致发病,所以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症就表现为感冒、肺炎、咳嗽、喘咳等。另外,由于儿童的脾胃功能还未发育完全,临床上经常出现患儿消化功能失调,以呕吐、腹泻、积食、营养不良等[4]。该研究发现小儿肺热咳嗽口服液的DDDS与销售额都位居第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该药在治疗儿科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咳嗽、发热以及急性支气管炎等方面的治疗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有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该药每日消耗费用不低(13.42元/d),但是也没有影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成药时,要结合患者自身的体质和病情准确选用药物,并且一定要严格掌控给药方法、用药剂量和服用时间,这样可以减轻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5]。另外要对医药人员普及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和常识,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还应该完善在儿童中成药方面对不良反应的报告和检测制度,做到及时上报,分析原因,重点解决,为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该院儿科门诊在中成药的使用方面基本合理,基本不存在诊断与用药之间的不符,也不存在用药剂量不明确或者滥用药物的情况。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身体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的吸收、代谢等方面与成人差异很大。且儿童的耐受性、恐惧感、认知度、依从性也与成人有明显区别[6-7]。因此,医务人员在选择中成药时不仅要考虑药效,还要考虑患者的生理体征、给药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权衡两者间的利弊,保证儿童中成药的用药安全有效,避免药物的滥用。在该院现有的药物剂型基础上,可选择如栓剂、直肠滴剂、中药泡腾剂等更适宜儿科用药特点的剂型,让儿科疾病患者拥有更多选择。

[

参考文献]

[1] 吕爱平,王丽颖.加强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1,20(36):2762-2763.

[2] 王豫辉,孟菲,李学林. 6家“三甲”医院中成药使用状况分析[J].中国药房,2011,43(22):4100-4102.

[3] 于礼斌.现代中成药科学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S1(12):127-128.

[4] 金锐,王宇光,薛春苗,等.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一):超说明书剂量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6):473-477.

[5] 李鸿彬,李认书.对上市中成药再评价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中草药,2015,2(46):293-296.

篇12

《内经》中关于有余和不足的论述很多,多数情况下利用有余与不足来代指病理上的邪正盛衰关系,证候上表现为实和热,虚和寒的不同。如《灵枢·刺节真邪》有言:“虚者不足,实者有余。”《灵枢·逆顺》也认为:“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虚实,有余不足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疟论》中亦言:“热为有余,寒为不足。”体现在临床上也有针对有余和不足分证论治的治则治法,《素问·疟论》中提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余折之,不足补之”的观点有共同之处。

以上看法多泛泛而谈,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内经》中叙述有余与不足的专篇——《素问·调经论》。该篇原意是讨论如何调治百脉而达到医百病的目的,但其中根据五脏的邪正盛衰而分证论治的方法对于后世的五脏辨证或者脏腑辨证都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中医儿科学中更具有提纲挈领的示范作用,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实则渊源于此。北宋儿科名医钱乙正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五脏证治法则作为辨证的依据;明代世医万全更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1 心

《素问·调经论》中提到“有余有五,不足有五”,分别以神、气、血、形、志代指心、肺、肝、脾、肾五脏功能的邪正盛衰病理变化,所以文章一开始即指明:“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心藏神,故神有余、不足,即指心的虚实。原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类似的内容也见于《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其中“笑不休”和“悲”均属神的病变,心藏神,故病变部位在心。其中心气有余,心火偏亢,故见“笑不休”,此属心的实证;而心气不足,心神怯弱,故“悲”,此属心的虚证。至此,不禁恍然大悟,因为小儿五脏之中每每最难阐述其意的就是“心常有余”,常苦思冥想难得其要,今读番《内经》方才领悟,“心常有余”在生理上表现出小儿神思敏捷,聪明好奇,病理上则应当分为虚证和实证,此处的“心常有余”并非全指实证,心经的病变除了表现为烦躁、夜啼和口舌生疮等心火有余的实证之外,尚有心气不足,心神怯弱,易受惊吓的一面,因而在治疗上针对小儿心常有余的实证和虚证而分别选用补虚或泻实之法方才适宜。

2 肝

与心类似的还有《素问·调经论》中对于血有余、不足的论述,肝藏血,故血病多属于肝,本篇中所说的血有余、不足,实际是指肝有余、不足。肝在志为怒,肝气有余则多怒,治疗上以平肝、清肝、泻肝为主;肝气不足,疏泄失职,气机不畅,也可出现恐惧自失,惊惕肉瞤等症,治宜养血柔肝为用。此为内科所常见。引申至儿科当中小儿情志病少见,那又如何解释所谓的“肝常有余”呢?其实儿科学中的“肝常有余”并非指“肝阳亢盛”,主要是指小儿时期少阳升发之气旺盛,如草木方萌,欣欣向荣。正如《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中说:“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确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发展至病理方面也有虚实二辨,但后世医家多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出现的实证,以及高热灼筋,热盛动风的急惊风证候责之于肝常有余,此言不虚,然根据《素问·调经论》所解,肝常有余应当除了血有余的实证表现之外,还包括血不足的虚证,因而有必要细辨儿科学中常见的手足搐搦,徐徐蠕动的慢惊风证候,在治疗上当以养血柔肝,扶土抑木为常法,误用清肝、泻肝之品反生恶变。

3 脾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脾主肌肉而充形体,故形有病多主于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成人为多,然小儿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失常。运化不足,饮食停滞,短期内多生腹胀、大便不调诸症,长期则更伤脾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乏源,又易导致气血两虚的病证,临床多见面色萎黄、四肢痿软乏力等。细究其源,虽然有形有余或不足的证候区别,但结合小儿自身特点,根本原因还在于“脾常不足”,故而在临床用药之时应处处虑及顾护脾胃为先。

4 肺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此处所言的气有余和不足,偏指肺气有余和不足的证候,表现在发病之时,肺先受邪,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喘咳等肺气壅实之证候,而恢复期由于肺气不足,则表现为少气、短气,动则气促、乏力、自汗诸症,故肺之病变则多分为发作期和恢复期而分别论治,此法尤适用于小儿哮喘,咳嗽及肺炎喘嗽等,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此亦为中医儿科学在治疗肺系病证中的优势之一。而儿科学中的“肺常不足”除了反映以上病理特点以外,还强调了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足,易受邪侵的生理特点,加上肺之气有赖脾之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而小儿脾亦不足,故肺气亦弱。

5 肾

篇13

小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又称腹泻病,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占多数,好发于夏秋季节。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大约80%的婴幼儿腹泻通过抗炎、止泻、补液等常规治疗2周内可以痊愈,约有20%的腹泻孩子,虽积极治疗,但腹泻持续不愈。临床上把腹泻病程达2周~2个月的称迁延性腹泻,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者无明显概定的区别故习惯上统称迁延性慢性腹泻病。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感染、营养物质过敏、营养治疗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中药汤剂改良白术散结合液体疗法、营养疗法和其他疗法治疗该病疗效尚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7月至2008年10月科收治早产儿颅内出血78例,均经头颅CT确诊。本院门诊、住院儿科临床确诊迁延性腹泻27例,慢性腹泻5例,合计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6个月,平均1.4岁。辨证分型脾虚泻22例,脾肾阳虚泻10例。其中合并胃纳呆滞23例,脱肛3例,久泻滑脱不禁6例,久泻动风1例,呕吐7例。

1.2 诊疗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1994年方鹤松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迁延性慢性腹泻诊疗标准,中医诊断及辩证分型符合汪受传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泻泄辨证分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选用改良白术散汤剂:党参8 g,白术8 g,茯苓8 g,甘草3 g,煨葛根12 g,煨木香6 g,藿香4 g,苍术4 g,厚朴6 g,砂仁2 g,车前仁1 g。焦山楂8 g,炒二芽(各)8 g;脾阳虚症见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脾肾阳虚加附子(笔者注:附子有毒应先煎、熬沸计时30 min去毒,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大胆运用);脱肛加黄芪、升麻;久泻滑脱不禁加煨诃子、石榴皮、老鹳草;呕吐加半夏、生姜。每天一剂水煎取汁130 ml分6~8次频服。同时结合症状选、并用液体疗法、营养疗法及微生物疗法。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精神、食欲正常;腹泻停止,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好转:精神、食欲改善;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无效:精神、食欲、腹泻无明显改变;水、电解质紊乱未纠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