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儿科和儿科区别

篇1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篇2

这就要从李教授的名气说起了。李耀谦早年在江苏中医药大学随名中医吴克谦学习,至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经4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对儿科、内科、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参加《现代内科学》编撰,50余篇。早在1998年就被收入“中国当代医学名人”和“科学中国人专家人才库”,2005年被疑难病研究会授予“中国传统医学专家”称号,他还是扬州市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由于他名声在外,所以前来求诊者络绎不绝。

说到儿科病患,李教授指出,儿科疾病和成人疾病有明显的区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儿童的特点,儿童的机体和各种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完善。儿科病有如下几个病理特点,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注意:

一是容易发病。小儿卫护功能薄弱,屏障能力不足。加之寒热不能自调,容易为外邪侵袭;内则乳食不知自节,容易为乳食所伤,因而肺脾二脏的疾病较为多见,传染性疾病也明显多于成人。临床最常见感冒、咳嗽、哮喘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和吐泻、腹胀、腹痛、食积等脾胃疾病。另一方面病后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这些症状尤其在传染性疾病中多见,故医界前贤总结归纳这个发病特点是“肺为娇脏,最易受邪”、“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是很确切的。

二是变化迅速。小儿发病后常常变化很大很快,其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明显迅速。如病后医治稍缓或治疗失当。极容易轻病变重、重病变危。

易虚易实:如小儿肺炎,病初中期表现为邪气闭塞、肺失宣降的实症,如高热、咳嗽、痰J、气喘等,若因气郁血滞,邪气内陷,心阳不振,又会迅速出现肢冷、汗出、唇紫、脉数等虚症(西医称肺炎、心衰)。

易寒易热:和易虚易实的机理相似,热和寒之间非常容易出现相互转化,如:小儿风寒感冒,出现寒邪外束的表寒症,可以迅速出现寒郁化火、热极生风等风火相煽的热性症候群,由于正不胜邪,在邪正分争之际,高热、抽搐之实热症,也可突然转为肢冷、汗出、脉细数欲脱之虚寒症候。

三是易趋康复。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精力充沛,处于蒸蒸日上、迅速生长的阶段,患病后在及r治疗和护理下,病状消失快,身体康复比较迅速,即使出现较危重的症候,只要抢救及时,处理得当,预后也是很好的。

四是免疫力较低。随着月龄的增大,小儿从母体接受的先天免疫力逐步减少,而自身免疫系统相对薄弱而低下,对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肺炎等病抵抗能力相对不足,容易感染发病。

五是精神因素不可忽视。由于小儿心怯神弱,最多见的情志所伤是惊恐。当小儿乍见异物或骤闻异声时,容易导致夜啼、惊惕、心悸、抽风等。长时间所欲不遂,缺少关爱,容易导致忧思而损伤心脾,出现厌食、呕吐、腹痛、孤独不群、情绪焦躁;家长对小儿过于溺爱,使儿童心理承爱能力差。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都会导致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如好动不安,无法控制,频频眨眼,摇头耸肩、嗅鼻咂嘴,秽语抽动,易于激动,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等。

另外还有其他致病因素,比如先天遗传因素、意外因素、环境及食品的污染等。此外,还有治疗、护理不当及医院内感染等医源性损害因素。

那么,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有什么区别呢?

据李教授介绍,中医儿科古称哑科,因小儿有口不会言或言之不恰、难以尽信,故医治小儿疾病较难。中医儿科首重望诊、观五色。察精气神,审苗窍、阅动态,配合闻、问、切(包括腹诊)等方法,诊察了解、汇集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以准确诊断。

中医儿科是医生对患儿表现出来的症象观察(望诊)加上问诊、闻诊、切诊(切脉和腹胸部触摸)等一系列传统的诊断方法,观察、分析、探求,从而测知患儿疾病属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盛衰;其病位在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在何脏、何腑。汇集所有患儿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其病因病理(即审证求因、论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在宏观上,中医儿科需从节气、时令、气候、当年的流行病及历史流行病学,患儿的体质强弱、既往病史、现病状等多方面综合归纳、分析、诊断,确定治则及用药,这个整体观是中医各科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不仅仅是儿科。

中医儿科治疗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急性病以祛邪为主,时时不忘顾护正气,特别是急性病危重阶段更要注意顾护阳气,以挽救患儿生命。慢性病以扶正为主,时时不忘扶正不碍邪。本着加速疗效的目的,往往在病急时采取综合治病,如针灸及各种外治疗法,配合内服药物治疗。

西医儿科是医生观察和了解到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望、触、叩、听、问)后,加上检验、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理化检查,明确诊断;在治疗方面,采取降温、止痉、镇静以及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等措施。

篇3

由于小儿不能主诉或者表达不清,因此西医更多借助于现代检验检测技术,如测量体温,进行血尿便等常规化验,必要时还进行放射科拍X光片检查,而中医更多的还是望闻问切,看患儿精神状态、看体征症状、看舌苔颜色、看大便干湿,更注重了解患儿生病前有无吃过什么、有无受风着凉、有无挑食偏食、有无不良僻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辩证分析。

1.1呼吸系统有关疾病

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西医了解一位5岁女患儿,1年内曾反复外感,感冒基木每个月1次,支气管肺炎患了3次,并经相关化验,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而中医了解到该患儿体重超标,平时爱吃肉而不太喜欢蔬菜,晚上睡觉手心脚掌都发热,大便干巴有时便秘,舌苔较少舌头发红,故诊断为易感儿,这种情况跟小儿爱食肉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而摄入粗纤维少,时间长了胃肠蠕动消化减弱,致使表里阴阳平衡遭破坏,容易受外邪侵入。

1.2消化系统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小儿腹泻,西医主要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一般行大便常规、血常规化验即诊断[2]。而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体内各脏器稚嫩,还没有积聚强劲的精气,故对气温变化、不洁或变质食物、湿热因素等影响,致使抵抗力减弱,导致肠道疾病患生,一般从患儿近期生活诊察。

1.3淋巴系统疾病

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中医问知患儿平素喜冷饮,喜食肉食,现食欲下降,大便干燥且不能每天排泄,小便偏黄偏红,晚上睡觉不实,舌苔也异常。遂诊断辨证为邪热入里,毒聚喉核。

1.4其他病症

如麦粒肿,也不是就眼睛看眼睛,而是由一小儿眼睑红肿疼痛,深入了解到其患病时间已久,平时喜欢吃肉和辛辣,现在胃口不好,3天未大便,继而观察小便、舌苔、脉搏等情况,综合辨证为脾胃积热,循经上攻眼睑,毒结眼睑所致麦粒肿。

2中医儿科治疗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离不开中药的应用,给药途径主要有煎服、穴位敷贴两种,现在已针对少儿特点制作了不少中药饮剂,还可行药浴、刮痧、针灸等辅助和针对性疗法。

2.1煎服中药治疗

一方而由于许多中药还不能制成性能稳定的饮剂,另一方而由于同一病患的表征、病理、致因等不同,采用的药方如使用品种、剂量等也有区别,且随着病程变化还需增减药种、药量,因此中医治疗大量的还是以煎服中药为主。如急性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治以清热解毒、滋阴利咽,口疮治以清热解毒、泻脾导滞,反复呼吸道感染治以清解脾胃伏热,方用泻黄散加莱菔子、内金、连翘、甘草水煎服等。

2.2穴位贴敷疗法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通过人体相关穴位给药,一般是把配方所需的各种中药通过煎熬、调制最后形成软膏、药饼,然后贴敷于患者有关穴位上。穴位贴敷疗法好处是,不需口服中药,特别是小儿口服又苦又涩的中药相当困难,而且小儿胃肠道稚嫩,肝肾解毒功能差,不能承受口服中药来的不良刺激和毒副作用,用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纯自然绿色疗法。差别就是这种方法起效要比口服稍慢,所以疗程相对较长,再就是寻找病症所对应的穴位比较麻烦,需要较为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而且一种病症常常需要多个穴位同时敷贴治疗,以求综合疗效。

2.3刮痧治疗

刮痧疗法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关穴位附近用适当的手法刮拭,以祛除体内风、湿、火等邪气。刮痧既可以促进健康,还可用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还可以避免口服中药的不便以及毒副伤害,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刮痧常用于成人,因刮痧常使肌体有火辣辣的疼痛感。近年来,经临床探索和实践,刮痧也可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前提是刮拭手法要适应小儿特点,力量运用要控制在小儿承受力之内,做得好可以很好防止邪气入侵,增强小儿体质。[3]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口疮、麦粒肿、经常性腹泻等,在口服或者敷贴相关中药进行清热解毒时,可以配合刮痧治疗祛除湿热,共同奏效。

参考文献

[1]刘枫.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9-20.

[2]陈春明,杨平.二甲医院3年儿科住院患者统计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04):131.

篇4

由于儿童的机体组成和生理功能跟成人有很大区别,儿童用药时应以选择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特别是新生婴幼儿);注意给药途径等为原则。因此按照相关规定,对我院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度非儿科门诊的儿童处方共42714张,统计患者基本情况( 患儿的就诊科别、性别、年龄、疾病) 和药物的使用情况( 用药品种、剂型、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等)。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我院超说明书管理规范,对处方中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科室分布(见表1)

处方量前三的科室分别是皮肤科(22.46%)、耳鼻喉科(21.8%)、中医科(14.69%)。

表1 各科室儿童处方分布及比例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张) 1251 1329 1182 6275 9592 6123 1718 9312 5416 516

百分比% 2.92 3.11 2.77 14.69 22.46 14.33 4.02 21.8 12.68 1.21

2.2 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见表2)

涉及超说明书用药11580张(27.11%),其中排前三位的科别是:眼科2088张(18.03%)、精神/神经科3417张(29.51%)、耳鼻喉科3797张(32.79%)。

表2 各科室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分布。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医科 皮肤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经与精神科 妇科

保健科

处方数(单位:张) 204 246 327 759 189 2088 174 3797 3417 379

百分比 1.76% 2.12% 2.82% 6.55% 1.63% 18.03% 15.02% 32.79% 29.51% 3.27%

3 讨论与分析

从结果可以了解到,11个非儿科科室的42714张处方中,发现有27.11%的超说明用药情况出现,主要集中在眼科、精神/神经科以及耳鼻喉科。按类型主要为超年龄用药、超适应症以及改变给药途径。

3.1 超年龄用药

眼科的超说明书用药主要是外用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2岁以下儿童安全性未建立,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可用于新生儿泪囊堵塞。精神/神经科主要涉及儿童使用SSRIs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说明书上写不推荐用或不适用于18岁以下儿童。根据《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指出SSRIs不良反应轻,可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但由于儿童个体差异很大,用药必须因人而异。部分鼻喷剂超年龄用药,如辅舒良用于4岁以下儿童。其他,如感冒咳嗽类非处方药(包括减充血剂、祛痰剂、抗组胺及止咳药)用于2岁以下儿童, 2岁以下儿童使用此类药可能会发生罕见的、严重的、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1]

3.2 超适应症及改变给药途径

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用于滴鼻,氧氟沙星滴眼液(泰利必妥)用于滴耳,既是改变给药途径也改变了适应症。

由于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可免于新药临床试验,导致很多药物的儿童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缺失[2], 而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可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密切监测及适当干预,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篇5

中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同时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中医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教学临床课间实习作为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学院是后期临床教学的主体,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实习是关键。因此,北京中医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承担着中医专业本科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和实习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院儿科教研室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教育处的领导下[2],于2007年申报了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课题——中医儿科授课与带教相结合教学量化管理新模式,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间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索,尝试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摸索出了教学客观评价与监督机制的结合,以更好的保障教学实习质量。

通过调研以往的教学实习模式,结合目前中医医院的现状,对往届的课间实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教学、实习长期沿袭着西医的教学模式[3],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沿用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教学与实习缺乏连接,学生课间实习时由于时间短、与授课内容不连贯、老师不固定等,使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思维过程,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参与诊查患儿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中医,从院校中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必须从提高实习质量入手,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锻炼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制定了中医本科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控制指标,应用于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本院儿科课间实习过程中的质量考核。

1 制定课间实习计划和进程表

根据教学内容及见习、实习的安排,每位带教老师制定出个人所承担的教学内容的讲课和带教计划。教研室组织统一备课,将各位带教老师编写出的教学带教计划汇总,大家集体讨论后做为儿科教研室临床带教大纲实施。每位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都要按大纲进行统一带教内容,这与以往的带教有“质”的区别。

2 讲课教师与带教老师互动

在教学集体备课会上共同商议讲课与课间实习的内容及时间上的协调统一同步。在带教课间实习中,注意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提问讲课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提问,鼓励学生多动脑、多问、多思维,从而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他们自觉动脑、动手的能力。利用课间实习变被动观摩为主动思维,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学习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在课间实习中着力向学生灌输中医儿科临床实用的知识,比如儿科用药特点、煎服法及饮食宜忌等。在课间实习期间检查批改学生书写的门诊病历。

3 学生老师建立相互评价机制

在课间实习中着力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以此做为沟通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确立正确的中医辨证思路。课间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对学生形成评价表,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打分时做为参考。学生对带教老师同样也有评价表,采用带教老师与课间实习学生互动的形式,提高带教实习的质量,便于教学带教监管。

通过目前这种新的课间实习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能够把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使学生觉得课堂所学内容不再空洞或不易理解。通过这种新模式,能够很好地将课本内容与临床实践相呼应,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他们如何在临床利用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理解老师立法用意、处方用药的辨证基础,学生反映收获较大。

通过近两年这种新模式的临床带教实践,一方面提高了老师的带教责任感,规范了课间实习的内容,使课间实习成为书本知识的延续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种新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与带教老师的互动交流,提高个人的辨证思维能力。使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形象,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的。

目前只是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件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雏形,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修正。如在实施中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早期安排每批学生人数较多,造成推行新模式困难;实践时间较短,考核方法有些繁琐;对带教教师的评价标准还不够一致等问题。今后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课间实习全过程的监督考核,修订课间实习记录和考核手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加强实习带教教师的岗前培训,使其评价标准更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水平的目标,为中医事业培养出更多临床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