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和团5人组织的作用
学校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德育为首”的思想。要构建以学校党支部、政教(德育)处、团队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全方位拓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2.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广大教师向往和社会尊重的岗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的要求,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1.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思想品德(政治)课程,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任教思想品德(政治)学科,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抵制低级趣味,树立远大理想。
2.要全面贯彻落实班会课制度
班会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精心组织、认真策划每一节班会课。通过班会对社会、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情感交融,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要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德育水平
广大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遵循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三、注重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文明、催人奋进。学校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多角度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方位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充分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十分重视校园自然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精心设置景点,将中小学德育要求和内容加载其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切实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二,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的爱心为每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高矮贫穷、成绩好坏、城市或农村……广大教师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怀,给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与耐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再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精心营造别具一格、温馨怡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校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宣传橱窗、手抄报栏、诗词文学长廊、书画长廊等:在校园醒目的位置悬挂校训、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等: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国旗、学生守则、励志标语等,在校内公共场所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等。总之,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充满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四、以节日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
节庆日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等,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如:结合有关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安排学校领导或老师在国旗下作主题讲话,弘扬正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体验生活,帮助敬老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六一儿童节期间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普示范基地等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良好品德。同时,学校要利用学生入队、入团、军训、成人宣誓、校园艺术节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以主题队会、班会、演讲、朗诵、讲故事、征文等形式,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怡情益智的课外文艺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运动会等,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青少年学生奋发努力和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主题教育为手段,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品德。邀请“五老”到学校开展讲座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用革命传统故事和“五老”年轻时的奋斗历程来激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常念感恩之人,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德。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遵纪守法。
2.要切实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德育老师,因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培训班、上门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与家庭互动、互助、互补的良好局面,从而达到家校共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该怎样着手呢?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
1 在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1 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1.2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家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
2.1 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1.对闲暇生活的本质认识不足引发人身道德失范
闲暇生活本质是自由的,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其认识不足以致走向两个极端,他们把闲暇等同于“劳逸结合”中的“逸”,放松通常被认为是闲暇的全部内涵,把闲暇生活的目标定位在“追求轻松愉快”的低层次消遣上。由于过分沉溺于享乐和感官刺激,缺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探求,既有害自身的身心健康,又有损社会文明道德。而另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则把闲暇等同于课外学习,把闲暇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如阅读、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等。这类青少年学生不能充分利用闲暇放松自己,长期处于学习的紧张状态,有的因学习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学习而精神分裂,以至于缺乏对自身生命的珍爱和生命价值的关注。
2.闲暇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人际交往道德失范
在闲暇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日趋扩大,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际交往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和缺乏相关的实践,导致闲暇生活的人际交往平台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甚至人际交往道德出现失范现象。有的青少年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和与团队意识,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倾向严重。有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借助网络虚拟平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喜欢打听别人隐私,一些不道德甚至极端的言论。
3.闲暇生活的自控能力不够导致社会公德意识缺失
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离不开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这就要求他们在闲暇生活中要让自己言谈举止符合相应环境的基本道德规范,所作所为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形象。但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缺乏自控能力,只图一时的快乐、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环境和场合,甚至放纵自己的言行,置公德意识于不顾;有的把课桌当成广告牌,把寝室当成喝酒打牌的场所;有的缺乏生态意识和网络道德;有的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等人群让座等等;有的在旅游景点大声喧哗、肆意踩踏草坪、采摘旅游景点的鲜花,置旅游管理规定于不顾。
二、进行闲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闲暇道德教育是指在青少年学生在闲暇生活中,自由、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内心感受又富有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自觉参与和体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兴趣爱好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闲暇道德教育应广泛存在于一切青少年学生闲暇活动的范围内和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闲暇活动的公共和非公共场所。
1.闲暇道德教育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
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为文化的传播与变迁提供了新的动力和途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多元化使得时尚文化、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大众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青少年学生往往在闲暇生活中通过渗透、熏陶等多种形式接受这些文化。文化多元化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人生理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由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和观念面临着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指导青少年学生的闲暇文化生活,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追求自由自主、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中积极进行道德体验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2.闲暇道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与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现实产生了严重脱节。因此,必须拓宽学校教育的层面,挖掘学校教育的有效方式。而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包含着对社会、生活、人生、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许多在正规的课堂教育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往往在闲暇教育的特定环境中能够迎刃而解。许多学生中的个别的特殊性问题,以闲暇教育灵活性的特定方式去解决,往往可能取得明显效果。由此利用闲暇德育可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闲暇道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激烈冲突,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机制日渐式微,善恶标准出现扭曲。当前正处在心理未完全成熟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失去内心约束,缺失了信仰和道德,在利益面前变得无所顾忌,甚至蔑视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了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再加上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困惑、发展的期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心理上的失衡甚至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为此,一些学校已经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的专门机构。而闲暇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青少年学生的闲暇生活实践,培养其正确的闲暇道德,提高其闲暇生活的质量,培养其良好的闲暇习惯,从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三、闲暇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阶段,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融合;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通过文化传播等途径宣扬并渗透其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多元文化等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道德观,激发他们完善自我道德的内在需要,培养他们合理的闲暇生活态度,把闲暇生活看作促进身心愉悦、提高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以校园文化为重要载体,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进行闲暇道德实践
道德教育效果的提高除了必要的道德灌输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去实践、去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道德观,同时还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闲暇活动,提高他们的闲暇道德素养。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建富有青春气息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学风、班风和舍风,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气氛的熏陶和影响下,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真正树立起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以正确舆论宣传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闲暇环境
科学系统的闲暇德育体系的构建除了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积极进行闲暇道德实践之外,还要以正确舆论宣传为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闲暇环境。要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报栏、广播、网络等形式,对各种闲暇生活反映出来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提高青少年学生对闲暇道德问题的敏锐度和鉴别力,激发他们正确的道德追求,大力提倡文明闲暇、健康闲暇、和谐闲暇,广泛宣传高尚道德情操的榜样事迹。
通过闲暇道德观的培育、闲暇道德实践的开展和积极向上闲暇环境的营造,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闲暇德育体系,为提高闲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中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成效无疑是推进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举措。教师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其所持有的道德教育信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态度与做法,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因而,分析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及其构成
教师在能够高度认同或确信学校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的情况下,才会从内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并将德育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自己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发展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发展,教师需要明确不同阶段学生道德的发展特点与发展目标,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并据此制定具体的道德引导措施,这是教师能够进行有效教育决策的前提;道德教育活动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所选择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适恰程度。因而教师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也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以上对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内涵的分析可知,具备完善道德教育信念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科学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认识与判断;教师对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所教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及其成长目标的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方法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其中一个方面存在不足都会影响教师道德教育行为的针对性、力度与效果。理论上讲,所有对中小学生负有道德教育责任的教师,都应当具备包含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完善而科学的道德教育信念。
二、当前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1.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状况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其信念水平距离当前道德教育实践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方向与重要性,但对于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的认同度明显低于对其社会功能的认同度;
(2)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对于学校及自身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与重要责任认识不足,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相对偏低;
(3)大多数教师缺乏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及其发展目标的关注与清晰认识;
(4)很多教师对新型公民道德教育之意义与内涵、目标与任务缺乏充分的了解与理解,公民道德教育敏感性与教育意识不足;
(5)教师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与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水平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缺乏足够知识;
(6)教师对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有一定需求,但缺乏便捷而实用的学习资源。
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直觉信念,高度认同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并表示愿意承担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因其道德教育实践缺乏科学完善的理性信念作指导,道德教育成效不高、自我效能感偏低。在面临复杂的道德教育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便不自觉地将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完全归于家庭与社会,产生逃避心理。
2.教师道德教育信念问题成因
一般来讲,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形成会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所处国家和社会道德教育传统与个体职业经验影响,二是自身所受职前教育影响,三是其所接受的职后培训影响。教师所处国家和社会道德教育传统与个体从业经验会影响到教师相关直觉信念的形成,教师所接受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会作用于其相关理性信念的形成。
(1)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影响。社会文化传统是影响道德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重要因素。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来看,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注重以个体德性修养为中心的“修身”教育,对一般公民只要求其能够“独善其身”的传统教育内容,弱化了以公民权责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内容在包括学校教育者在内的民众心目中的普及与内化。尤其是五四之后,我国儒家文化传统经历了多种文化冲击,多元价值观交汇但并未形成能够对全体社会成员起到道德约束作用的公共良知。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具体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的实现。家庭、社会中成人所奉行的道德与学校道德教育中所倡导的道德不完全一致,使得学校道德教育难以看到明显效果,对教师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的获得造成不利影响。
(2)教师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影响。职前教育是塑造教师教育教学理性信念的起始阶段,对于教师专业信念发展有着奠基性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帮助教师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不能推脱的责任。目前来看,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在此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①职前教师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未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发展儿童的道德水平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能够胜任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责任。为学生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教师职前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据研究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很多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校,未将专门的德育原理及其实践方法开设为必修课。一般只是在《教育学》课程中包含一小部分德育基本知识,除此之外也未开设任何旨在提升学生道德教育能力的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教师对道德教育工作表现出相对明显的消极态度。这些教师将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完全归于家庭教育不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无力感与逃避心理。观察这些教师的教育过程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与科学规划,随机管理中的教育行为缺乏理性思考与科学策略,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类问题的根源,正是在于教师道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欠缺。
②职前教师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未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与反思指导。在目前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指导教师大都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忽视对其道德教育技能的指导,使得职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学习无法落实。与此同时,在引导中小学生道德发展方面,很多指导教师的教育示范作用不容乐观。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历过实习之后,开始怀疑 “教育是爱的艺术”这一学校德育的重要理念,因为他们看到一些学生“只认能够对其产生威吓的老师,自己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起作用”。他们不懂得“讲道理”只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是在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之后对方法进行慎重选择的结果。这些学生也没有对教师运用“恐吓”手段产生的教育后果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不足自然难以避免。
(3)教师职后从业经验与所受教育影响。
①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目标的系统化与具体化程度欠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教育目标的具体可测性,是完善成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不是通过建立德育目标系统,经由德育总体目标到课程目标,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1] 。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一直都开设有思想道德类的课程,但却长期缺乏可以用来测量其教育成效的系统化的具体目标。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活动并非自觉自发开展,而往往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临时性任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份内之事,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当其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并要不时地顺应外界要求的话,势必会使学校和教师形成一种观念:道德教育活动不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政治形势下的额外任务。此种从业经验会消弱教师道德教育的责任意识,进而影响到其道德教育信念的正向发展。
②教师职后培训缺乏以提高教师道德教育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专门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建立在专业培训机构对教师实践需求进行全面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参加过的教师培训很少有旨在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技能的专门课程。虽然在有关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工作的培训中,有很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推广与介绍,但一线教师的工作经验很难具备可以从根本上完善与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理性信念所需的系统性与普遍适用性。上述状况一方面会造成教师“道德教育不重要”或者“道德教育不需要科学知识与方法”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性信念缺乏的事实。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却难以获得此方面的专业培训,此一矛盾的存在不容再被忽视。
三、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道德素养提升
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其道德教育信念可以到达的高度。因此,建议教师教育机构重新审视道德素养在教师专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与加强学生与在职教师的道德素养。
2.开设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
教师完善的理性信念建立在其对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其职后相关理性信念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建议承担教师职前教育的学校增加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其放在与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人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制定科学可行的系统化道德教育目标
相关研究机构依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制定与儿童生活相契合的具体、可测、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目标,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教育目标的系统化程度决定了其对教育实践之连贯性与有效性的支持力度。教育目标越是具体、可测,其对于教育实践方向的指导就会越有力。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呈笼统与抽象,尤其是缺少可以直接衡量教育效果的可观测目标,它对于在职教师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发展极为不利。依据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制定与其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具体、可测、系统化的道德教育阶段目标,应当成为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要课题。
4.增设教师职后培训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中小学教师在其接受职前教育期间,都缺乏足够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因而必须在职后培训中为其补充相关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学习教育理论,是教师职后学习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道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应当成为教师职后培训机构重视开发的重要课程。
5. 增强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能力
关键词: 舞蹈教学;中小学生;德育功能
Key words: dance teaching;student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62-02
0 引言
舞蹈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人体动作艺术。它与一般的人体动作艺术不同,舞者将所要表现的情感、思想、人物的性格情绪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来,舞蹈可以传达出作者和舞者想要表达的审美情趣。在舞蹈活动中,由于舞者需要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舞蹈动作,这就需要一定空间场所和时间。舞者在舞蹈过程中要身着特定的舞蹈服饰与舞蹈道具,同时还需特定的音乐伴奏与灯光舞台效果。正因为这些特殊的要求,舞蹈才凸显出其与众不同,是一种特殊的动态造型人体动作艺术。
1 舞蹈教学的智育德育功能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可以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组合排列练习。学生在学习之后,往往能够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并能自己进行一些构图变化,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提高学生敏捷度的过程。舞蹈活动往往有着特定的舞蹈伴奏音乐,音乐具有节奏性,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有着重要作用。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过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造。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开创出新的舞蹈动作与风格。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机会,在舞蹈展示结束后,要能够进行适当的点评与鼓励,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舞蹈创作,体验到舞蹈创作的乐趣。这样持续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一个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习惯。
学习舞蹈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按照这些规定进行活动。舞蹈对学生的德育作用表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舞蹈活动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体力,有时动作难度也较具有挑战性,这个过程也是让学生不断锻炼身体、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过程,这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舞蹈是由很多人一起活动的艺术,学生在这种集体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培养一种集体荣誉感,学会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在舞蹈比赛过程中,学生会在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中,努力拼搏,争夺第一。这一舞蹈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谦虚明理、友好竞争,给人以性格、信念、思想等方面的熏陶,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舞蹈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2.1 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舞蹈活动和其它活动一样,具有自身的活动准则与行为规则。这就要求舞蹈学习者必须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则,这也是每一名舞蹈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舞蹈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来进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舞蹈比赛中,学生同样要能够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这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比赛心态。学校在组织舞蹈教学比赛时,要能够创建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诚信比赛、公平竞争的意识。
2.2 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不可能是简单易学的,要想将每一个舞蹈动作学习到位,就需要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锻炼、练习,舞蹈练习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有时一个舞蹈动作,需要经过几天的反复练习,这就使舞蹈练习活动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很多舞蹈初学者往往因为不能适应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而放弃舞蹈学习。所以,通过这样的舞蹈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劳累、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拼搏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由此可见,舞蹈练习这一过程既可以传授学生一定的舞蹈技能,又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2.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一般的舞蹈往往都是男女组合进行的群体合作的集团舞蹈活动。这种集体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可以减少孤独感,改变离群的消极心理,能够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形成团结互助、乐观开朗的心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由此可见,舞蹈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2.4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由于舞蹈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极有吸引力,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由于舞蹈也有比赛的形式,在比赛中难免会有输有赢,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为成功和失败的人鼓掌。那种能够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人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学生在舞蹈比赛过程中,要能够养成积极的心态,重在参与,不要急功近利。
2.5 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培养感情 舞蹈是一个集体活动的过程,学生们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情感交流时相互感染,培养感情、增进友谊。只有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舞蹈练习与舞蹈表演过程中有默契的表现,才能够提升舞蹈效果。由此可见,舞蹈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扩大彼此的生活社交圈子,提高社交能力。
2.6 陶冶情操与审美情趣 舞蹈有很多种,每种舞蹈都有其特殊的艺术特色及鲜明的风格。不同的舞蹈给人的感官享受也不同,学生在跳舞时,可以跟着音乐忘掉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释放压力与情感。舞蹈可以让人在享受艺术的同时陶冶情操与审美情趣。
2.7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 舞蹈动作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从一个人的舞蹈动作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素质修养。在参加舞会的时候,往往要求穿着整洁大方,行为举止要端正从容,谈吐要儒雅有礼。这些要求就能够有意识地提高一个人的社会修养,培养社会公德。由此可见,舞蹈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 如何正确发挥舞蹈的德育功能
3.1 提高对舞蹈的认识 舞蹈是一门艺术,学生只有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够认识到艺术的美感。因此在舞蹈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美术、创造美术的能力。这种教育可以按照一定的艺术标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会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乐观地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坎坷,能够不畏困难,敢于拼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编舞可以设计出一些特定的舞蹈动作,将自己的思想情绪传达给观众。舞蹈能够使人保持形体的健美、能够提升人的气质品味,能够使人在生活中仪态优雅,舞蹈可以说是美的艺术。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训练练习时体会到艺术的美感与韵味。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舞蹈活动、文艺活动的举办,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产生共鸣。学生通过舞蹈这门艺术教学,可以体会到人生的哲理,能够树立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理想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情商。审美在每一个舞蹈过程中都能表现出来,由于审美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的思维过程,而舞蹈的艺术美感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存在,所以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舞蹈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改变对学习生活的态度,让学生能够与朋友亲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3.2 加强日常的舞蹈训练 每一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史,舞蹈家也是如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虽然不会让学生以舞蹈为职业目标,但是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不怕失败的意志力。例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根据教师的口令进行动作训练,不可以做别的与舞蹈训练无关的事情,要能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在舞蹈教学活动训练过程中,也有严格的纪律性,舞蹈练习者要能够做到舞蹈动作的协调一致、动作姿态的准确。舞蹈训练是一种基础性舞蹈教学课程,学生需要加强训练、提高注意力,准确按照老师要求勤学苦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舞蹈是一门通过人的动作神态为主体的表演艺术,学生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够完成舞蹈动作的基本训练,才能够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只有经过艰苦的舞蹈教学训练,才能磨练出学生的持久意志力,才能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要能够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要能够让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尊师重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热爱学习,奋发上进。
3.3 教学中加入舞蹈历史知识 在人类没有创造出语言之前,人们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动作、神态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这就产生了最早的艺术――舞蹈。之后随着各种声乐的发展、语言腔调的出现,才有了音乐和诗歌。由此看来,中国的舞蹈历史较为悠久,五千年之前就有了舞蹈的出现。在学校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入学习中国民族舞蹈、古典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譬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舞蹈的产生原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古典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古典舞蹈的服饰、装束,舞蹈的历史背景故事,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增长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总而言之,舞蹈是一种极具高雅的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能够欣赏艺术、理解艺术、表现艺术,能够受到舞蹈的艺术熏陶。在这一舞蹈艺术的熏陶中,教师要能够耐心地教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学生全面发展。
4 结语
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艺术。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技巧地进行教学,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体现舞蹈这门艺术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分辨能力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中小学校德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以其独到的媒介优势,把多种大众传媒内容和方式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交往平台和信息平台。它既开放又隐匿,充满着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德育的关键一环。网络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在虚拟空间中就不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为言行肆无忌惮、价值观念模糊、人格矛盾冲突、沉迷网络中。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中小学生寻求个体的自我表现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和道德观评价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脱节。学校的网络德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网络上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分析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从而被深深地卷入其中,现实中的内在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显得无能为力,而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孩子们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中小学生道德标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简单,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念,使孩子们表现出了与自我现实身份不符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科学、安全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健康成长。
1.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娱乐,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与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交友游戏以及虚拟世界中恪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
2.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整合校园网络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其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学校办好校园网络,实施“绿色上网”工程,开辟绿色网上空间,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克服困难,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网络给中小学生提供的虚拟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让他们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既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满足兴趣爱好,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3] http:///a/20071114/000364.htm.
[4] 张新明,王振.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
[5] 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 家庭美德建设有助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生都在社会中存在,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为人们所自觉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中家庭美德则是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具有奠基意义的道德准则。在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无疑是最主要的三大领域,家庭美德对于青少年良好道德情操和崇高品德的养成,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通过家庭交往和家庭教育,个体才逐步走向社会,慢慢完成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美德教育影响最大的就是青少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正是人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谓“过庭之训”,在这个时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带动家庭美德建设,甚至有助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家庭美德建设在“四德工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是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家庭美德的建设和提升影响着公民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教育广大在校中小学生的同时,无疑也能够通过家庭这根纽带向家长不断传递正能量。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目的虽然是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行节操,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建家庭美德在内的整个“四德工程”的建设。
二、目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道德实践机会少,未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成员始终以孩子为中心,这使得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比之以前有兄弟姐妹的时候慢了不少,孩子在家庭中责任观念、奉献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有时候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当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对父母付出的艰辛视而不见,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和新时期倡导的家庭美德格格不入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单靠课堂上书本内容的讲授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高尚品德的培养必须基于现实的生活体验。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体,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中小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来,将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无限鲜活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2. 个别家长没有能够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中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有限,往往由于对父母的依赖和崇拜心理,盲目模仿父母的行为,不经批判地接受父母的思想。父母的道德水平和习惯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果父母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语粗俗,自私自利,蛮不讲理,甚至是乱发脾气,不注意自己的修养,那么就会大大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孩子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在家里看到的不一致,心理就难免产生矛盾,这样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就很难有所保障。
3. 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育人的系统网络有待加强。目前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协作,个人教育工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构建系统育人网络的重要性。一些人认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老师的事情,和别人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学校的全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设。学校的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家长交流,在要求家长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家长沟通,了解中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表现,发现存在的症结和突出问题,这样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也可以得到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相补充,良性互动,产生“1+1>2”的效果。
三、构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美德建设互动机制的措施建议
1. 将家庭美德建设有机地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结合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身边讲起,从自身做起,而中小学生受到自身年龄和能力的限制,社会交往范围有限,其社交生活也多随父母进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主题班会、专题作文、各种文体活动、主题团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到父母的工作不易和对自己无私的关爱,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父母,孝敬老人,帮家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品行,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家庭美德的熏陶,让孩子迈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坚实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现问题。
(一)找题眼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抓中心词句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揭矛盾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四)比好坏
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抓感兴趣的部分
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三、让学生的问号延伸到课堂之外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能提出新的问题。能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才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将职业道德纳入到德育工作目标中,确定学生职业道德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力度,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德育目标与内容上的有效衔接。同时,也要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纳入到工作目标,并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能对德育工作开展深入研究,强化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创建德育工作信息库,参考借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体化网络建设水平。二是中等职业学校也要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教育,做到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习育人,形成教育育人的合力,便于发挥综合性效益,提高职业道德建设效果。
2做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职业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中心建设,通过聘任职业指导教师,强化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年级时需要固定学制教育,让学生能全面了解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并对学生开展职业能力测评,记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际,创建学生职业指导方案,完成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在二年级时,强化学生求职与招聘技能方面的练习,搜集相关信息并充实学生职业指导档案,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并提供就业咨询与服务工作,向企业推荐学生,并对有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方面政策指导。通过职业指导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自身,充分认清就业形势,并建立科学的就业心态,提升职业技能,并养成好的道德习惯。
3确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发挥德育课堂效能
首先,确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着力开拓空间,增加诚信、爱岗敬业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适当开设公关礼仪、商务礼仪方面的额课程,并由专门的礼仪教师开展训练与考核,并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还要有意识将诚信、敬业精神教育全面渗入到生活、教学与管理等每一个环节与过程,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加强对学生信用监督,使学生能全面领悟到诚信的价值;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制度化,让学生能明确岗位工作责任,让学生从学校进入到企业之后能做到有章可循,确立责任意识。积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通过考核,评定等级,对考评不合格的,要给予专门的教育引导,激发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发挥德育课堂效能。创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中引入新观点,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结合专业与社会实际,开展多角度指导。避免在课堂上出现一言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入与学生相符的活动项目、讨论话题、实际案例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通过对话、实践、演讲以及辩论等形式,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通过利用网络来构建教学资源库、在线网站等,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消除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结合实训课程、实习活动与实践要求,将专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敏感度。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0-02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近些年来,负性社会事件频发,让我们在激愤之余究其原因――职业道德缺失。现实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深知中职学生将来在社会上需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故而十分重视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况,对我校2012级和2013级共计331名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问卷调查,从对职业道德的关注、了解、看法,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看法共四个方面进行问询,得出以下统计结果:
班级
项目 2012级 2013级
对职业道
德的关注 很关注 一般关注 不关注 很关注 一般关注 不关注
2% 19% 79% 1% 17% 82%
对职业道
德的了解 很了解 一般了解 不了解 很了解 一般了解 不了解
15% 67% 18% 14% 55% 31%
对职业道
德的看法 有必要 一般必要 没必要 有必要 一般必要 没必要
17% 20% 63% 12% 24% 64%
对《职业道德
与法律》课程
的看法 很好 一般 不好 很好 一般 不好
12% 37% 51% 11% 39% 50%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缺乏关注与了解,认为职业道德在其职业生涯中不重要,对单纯讲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也略显不满,缺乏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便于对比,我们对参加调查的2013级166名学生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对其职业道德教育:
一、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入每个学科每节课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上每一堂课的过程中,都要结合当堂课程内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我们的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职业道德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任务来完成。通过这种“水滴石穿”的渗透,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得以提升。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改良
现阶段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会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也有专门的同名配台教材。但是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过强、过于枯燥无味,学生有厌学情绪。我们将教材内容进行改良,围绕课程的中心内容收集故事、真实案例等,以故事
的形式讲授理内容,学生十分乐于接受,对教材内容掌握很好。
三、于课堂创设职业场景学生进行情景模拟
我校是卫生学校,我们在护理专业课如《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课程的课堂上进行医院护理工作情景模拟。请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及患者,对护理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进行实践。通过投入的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为“病人”,能做到对病人痛苦
的感同身受,也就更愿意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去为病人服务。
四、职业道德题目在各科试卷中的渗入
为了引起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我校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察以考题的形式分散渗入各科试卷中,学生要想在各科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避免之前出现的对职业道德的忽视。
五、医院实地参观学习
我校学生将来工作的岗位在医院,但她们在校学习期间对医院的情况和她们将来的工作情况并不了解。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我市两家三甲医院进行参观学习,观察护士们如何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如何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对病人进行护理,这一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她们心中树立起
向优秀护士前辈学习的旗帜,学习她们的态度、技巧,而这些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践行。
六、学生于敬老院服务体验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很大比重,老年护理也将成为护士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去体验对老年人的服务,借此机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接触、与人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等为学生将来的老年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些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七、确立并开展职业道德宣传日活动
我校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确立每月的七号为职业道德宣传日,在这一天积极开展一系列学习宣传活动,包括学生围绕职业道德这一主题设计黑板报、学校广播电台也围绕职业道德这个主题进行广播等活动,通过此举使职业道德入脑入心,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
八、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演讲比赛
我们在各个方面均对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职业道德也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她们也需要将内心的情怀抒发出来,所以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直抒胸臆、尽情表达。通过演讲比赛弘扬护理人员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坚定学生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爱岗敬业、全心全意服
务患者的信念。
九、个案辅导
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正常标准有较大偏差。该生看待事物悲观,又心胸狭隘、思想偏激且自私自利。我们课题组成员配合该生班主任认真全面了解学生情况,针对该生专门设计出一套德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最终该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有了很大改善。
历时近一年,在对2013级学生实施过以上措施之后,我们又对我校2012级和2013级共计331名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职业道德教育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班级
项目 2012级 2013级
对职业道
德的关注 很关注 一般关注 不关注 很关注 一般关注 不关注
2% 22% 76% 42% 52% 6%
对职业道
德的了解 很了解 一般了解 不了解 很了解 一般了解 不了解
16% 66% 18% 56% 39% 5%
对职业道
德的看法 有必要 一般必要 没必要 有必要 一般必要 没必要
22% 59% 19% 58% 36% 6%
对《职业道
德与法律》
课程的看法 很好 一般 不好 很好 一般 不好
12% 38% 50% 71% 25% 4%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未经过职业道德加强教育的2012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之前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经过职业道德加强教育的2013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关注明显增强,了解明显加深,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职业道德对其职业生涯的必要性,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看法也从不满变为喜欢。
总之,通过上述几项措施能够大幅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其作用一方面充分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使中职学生建立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为自己的事业、为祖国奉献心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职业道德》(第2版)
[2]王易,邱吉著《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杨鼎家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素质修养》,中国言实出版
[4]第517号国务院令《护士条例》
[5]李家祥、王雯著《职业道德教育》,云南大学出版社
[6]朱力宇、张伟著《职业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
[7]宦平著《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2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8]陈安福著《教育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9]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切实做好英语学法指导的前提。因为任何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都必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将教师所教授的经验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合自己情况的有效学习方法。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去学习方法,运用创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些专家倡导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张文府教授提出的八环节学习外语的方法,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又如教育家魏书生所提出的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等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的方法和习惯均有助于学生的总结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到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中。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全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做导向,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此目的,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即了解学生学习的实情,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预习法、单元预习法。3.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教师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4.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学法。5.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科学法,学科迁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