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自1985年建校以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始终围绕服务业开展专业建设,服务面向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是立足湖北及武汉,面向现代服务业,以管理学为主体,突出服务业管理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校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明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成为行业的知名品牌,同时,顺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对接湖北及武汉的优势、支柱、新兴产业,该校及时设置了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专业,该校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院在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起到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笔者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就高职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问题谈点浅见。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走向

(一)酒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我国星级旅游饭店共14639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535家、四星级酒店2057家、三星级酒店6215家。我国现有星级酒店14639家,比1999年的3856家激增280%,近11年来年均增幅25%,可谓增长速度迅猛,由于饭店总量的增大,近些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维持在10%以上,但是每年新开酒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尤以高档豪华饭店的投资升温为明显,如五星级酒店从1989年的3家、1999年的77家,再到如今的535家,预计2015年我国的五星级酒店将达到或超过1000家。从2000年到2011年,国内仅五星级酒店的投资额就增长了361%,四星级饭店投资额增长312%。

总体来说,全国酒店行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高星级酒店发展迅速;酒店集团化进程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市场,40多家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近千家饭店。2010年中国国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规模均实现了增长。其中,锦江国际、山东蓝海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94.5%、178.0%。锦江国际、港中旅维景、首旅建国客房数量均超过2万间,南京金陵客房数量也已逼近2万间,这4个集团共拥有客房151169间,占全国29家饭店集团客房总量的42.5%,在规模上较其他集团有一定优势,形成了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规模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

从湖北地域酒店行业来说,2009年全省星级饭店602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6家、总客房52586间,总床位96476张。由于全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酒店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旅游酒店总量持续增长,高星级酒店继续增加。2011年全省星级酒店7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6家,四星级80多家。我校所处的武汉市截止到2011年,现有酒店企业500多家,挂牌五星级酒店有12家;四星级酒店有26家,另有三星级酒店50家。高星级酒店中,香格里拉、华美达光谷、新世界、马哥孛罗、明珠豪生等5家年收入破亿元。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从对武汉市酒店行业的调查来看,年龄结构上,21-30岁这一年龄段的员工最多,占36%;31-40岁的占25%;20岁以下的占17%,41-50岁占12%,50岁以上的最少只占6%,从业人员以青年为主,从性别结构上分析,女性占59%,男性占41%,整个中高级管理层以男性高学历者居多;从人员层次上来看,整体员工队伍中,高中或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28%,其次是大专占11%,初中居于第三占18%,本科占9%,其中50%以上著名本土酒店总经理、总监级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级管理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了50%以上;从人才类别上看,酒店行业需要经营部门的服务与管理人才、职能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其中职能管理人才(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如厨师、财务人员)、营销策划人才中80%是非酒店管理专业出身,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酒店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而综合性营运管理人才(如酒店筹备、设计规划)是十分匮乏。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所在。[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的宗旨。近年来逐渐在“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山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通过“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个性化的要求,需要通过服务资源条件、服务绩效两方面建立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2]

产业学院是依托“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依托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相关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举办的,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3]产业学院的产生的前提就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产业学院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目标

中山的个别专业镇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如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立的四个产业学院都与当地区域经济相关。如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经济学院。为保证就业,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必须超过或者最起码要达到能为当地产业服务的水平。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山各专业镇的收入水平虽然不见得比周边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当之大。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年的跟踪报告,本地生源一般超过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毕业也有超过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来的毕业必须要达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当地“一镇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的产物。因此,产业学院抓住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产业聚集特色,通过在企业门口办教育,有效解决了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兼职老师聘任与管理等实际问题。[5]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现实环境。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最新技术中学习,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跟着提高非常快。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在学习理论中激起的创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尝试,也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古镇灯饰学院很多师生的专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超过预期的效果,随着日后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应该还有提升发展的空间。

三、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产业学院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工作。这股有知识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劳动生力军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产业学院的毕业生掌握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为了服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培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老师很多就是当地企业的技术能手。

其次,产业学院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都融身其中,对当地工作生活的认同使得离职率比较低,很多学生毕业前已经在所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与企业减少了磨合,增强了企业用工效率,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持

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势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对企业而言是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之后产生的科研动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改良与追求都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

产业学院有师资,有科研氛围,教师有科研能力。真正与区域经济融合后产生品牌效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装学院“第十六届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王荣老师的“敦荣DUNWIN”品牌,荣获“2016年度品牌大奖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奖”。王荣老师2014年成立了敦荣工作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品牌设计,熟悉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6]

其他学院如灯饰学院等也不断有新品牌出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必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如何将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实事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2]吴建新,易雪玲.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31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主体性教育策略

一、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属性要求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和层次,重点强调的是针对性和技能能力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它以追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所以,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好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才能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急需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新方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之服务。

(一)地方高等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形成互动发展模式

地方高等教育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服务区域经济,因为只有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奉献求支持,才能赢得最佳发展环境,获得最大发展空间。高等教育应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成,发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推广、培训等综合优势,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输送高智能技术、高品位成果。为此,从事高等教育的全体教职工要通力合作多视角全方位审视本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努力营造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共识。

(二)要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务,教育对象的就业就是导向,提升产品输出质量,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是其价值企求。教育对象的就业就是人才市场所需专业及对就业者素质与能力的检测。高等教育一定要具有区域特色市场,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来构建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如“订单式”。要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计划适度培养“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有助于高等教育的“产品的销售”(即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学生的良好发展及高质量的就业率就能提高地方高等学校的声望,吸引更多W生就学以之推动学校的发展。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急需转变其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供的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潜能。只有高等教育自身质量的提高才能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智力与技术支撑的。从教育学原理可知:经济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可以说,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经济的发展有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又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因为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力。其次,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展上,更深刻的是表现在对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教育内部系统加以改造的要求上,它们两者是共生共赢的关系命运共同体。

三、主体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地方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不是未来的“技术工具”,而是鲜活的个人,是社会各个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智慧者,加强主体性教育,强化教育对象主体能力的生成使之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贡献出技术能力,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因素。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中包含有:在价值层面上,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在人文关怀层面上,就是受教育者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需进一步提高与培养。在教育过程层面上,就是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性教育策略是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方面来说,侧重的是教育过程,要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高教育的服务能力。

总而言之,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的。对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高等教育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又有助于地方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它们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职。

参考文献:

篇4

“一带一路”的英文全称译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略翻译是The Belt and Road,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5年3月2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启动。它将充分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相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对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的定位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发挥作用。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睦史和现实看,“中东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100多年间从未间断过运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绥芬河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大连构成的“丁”字型干线铁路,已经成为联结亚欧的重要贸易大通道,在国家实施对俄沿边开放战略和我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4月,正式提出了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大气候下,黑龙江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正在积极抓南联,促北开,开拓多元化市场,扩大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黑龙江区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金融外语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量需求日益凸显。在上世纪50年代末,舒尔茨等著名经济学家在深入研究教育以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后提出,在经济进入比较发达或发达阶段以后,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源和人才的数量质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黑龙江要加快发展,必须注重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大批量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外语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提高质量,鼓励现有人员提高层次,积累经验,同时引进和培养高质量的金融外语人才。

黑龙江区域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数量将大幅增加。跨国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口笔译人才,而高端外语人才正是我国当前严重缺乏的人才之一。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与推进,黑龙江省凭借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中俄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经贸往来也会日益频繁。对外交流合作与沟通不可避免地需要外语人才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引进外资,学习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信息中都离不开外语人才。

黑龙江区域经济腾飞不仅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黑龙江省具备沿边地理优势,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承接了多个对外承包工程。将来还要扩大对俄投资力度,根据能力、实事求是开展对俄投资,同时开展合作吸引国外企业共同参与对俄投资。在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中,黑龙江省着力构建哈俄欧铁路跨境运输体系、打造哈(满)俄欧通道、哈(绥)俄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和哈连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完善黑龙江省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黑龙江走出去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健。黑龙江区域对外经贸的拓展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旅游业是黑龙江区域的又一大特色产业,其作为无烟工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涉外旅游,需要外语人才的有力支撑。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旅游业和相关产业收入增长比例为1:43,旅游业增加一个就业人员,相关产业就会增加五个就业机会。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资源,四季分明,冬天有独具特色的滑冰滑雪项目,夏天清凉,松涛阵阵,秋天浩瀚林区呈现五花山色,大自然的美景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然而,外语人才的缺乏成为长久以来制约龙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助力,引进来,走出去,没有高质量的外语人才,都将是一句空话,外语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极大地影响着黑龙江经济腾飞的速度与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质量。

在外语人才有质和量双重需求的今天,外语人才市场却表现出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对外语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量外语专业毕业生求职饱受挫折,很多人不得不转专业,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究其原因,很多外语专业求职者无法流畅表达,无法听懂稍快的语言材料,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了解,这些都令用人单位抱怨不已,不可避免地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寒流。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外语人才,然而按照旧有教育模式所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要成功实施,需要的是有深厚语言功底,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外语功底深厚的高端外语人才。我国有数亿人有过外语学习的经历,但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或多门外语的人却如凤毛麟角,同声传译人才供不应求,高质量书面翻译人才严重缺乏。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企业在业务活动中对外语的应用和需求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提高。不同于以往简单的E-mail交流,外文资料的解读,合同的翻译等这些较浅显的要求,现在和今后企业将参与常规化的贸易洽谈,经常性的客户回访,涉及长期的驻外合作等,这些都对外语人才提出较以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读写,更要听说能力过硬,能够实实在在地担负起协助双方交流沟通的重任。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但精通外语,而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对外经贸交流本身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与特定经贸活动相关的,所以只具备外语知识尚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既懂外语,又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双料”人才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外语人才的教育计划中,始终是将外语归为文科一类,重文史轻科技,外语人才的理科知识普遍薄弱,缺乏科技知识储备,对科技发展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关注,自然无法胜任各种专业勾连交错的实际经济贸易工作需要。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既拥有外语知识,又了解外国文化,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传统,社交礼仪,交际习俗等,可以在国际交往活动中避免误会,增进感情,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谈判的成功率。此外,外语人才在经贸活动中起着沟通作用,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外语人才能否顺畅地开展工作,推动双方合作,实现共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等硬实力,更要依靠包括外语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软实力。在“一带一路”的新的契机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更为凸显,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的展开,各类企业对高质量,高层次的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长,相应地必将催生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篇5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促使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人流和物流的空间位移模式也悄然发生改变,由公路、铁路和航海运输转变为航空运输。为了便于航空运输。部分产业将其区位选择于机场。促使机场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不断吸引航空物流业、航空服务业、航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其周围聚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已经诞生,相应的临空经济区正逐渐演化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以及l临空经济区与腹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实现相互联系,图1显示临空经济区与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作用机制。在临空经济初创阶段和形成阶段。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由机场依托的城市流向机场及其周边,促进推进型产业不断成长,推进型产业的壮大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集群形成。最终形成临空经济。机场及其周边也就成为临空经济区,此时要素流动的路径为图1中的I。临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力极其强大。扩散效应显著发挥。通过图1中的路径Ⅱ。迫使资本、人才和技术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通过图1中的路径Ⅲ,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向临空经济区提品和服务。临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临空经济区内的高端产品流向周边(通过图1中的路径Ⅳ)。以满足居住于腹地和机场依托城市的居民对高端产品需求。

(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对临空经济区的作用机制

国际临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机场所在区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才会出现临空经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为临空经济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即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业形成、高质量生产要素供给、制度供给。

第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直接促进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不管是为了公务还是私事。人们出行频率将持续提高,出行方式倾向于选择具备快速便捷特点的航空运输。这必将引起越来越多航空公司进驻临空经济区。航线网络向更多区域扩展。促进航空运输业发展;同时,航空运输业兴旺,需要相应航空服务,引致相关航空油料、航材(发动机及飞机零配件)、飞机维修、配餐等行业快速发展,促使这些企业也在机场周边集聚,使机场周边诞生航空服务业。航空运输业和航空服务业发展。为I临空经济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机场依托的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航空物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采取产业链分工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其产品时间约束性很强。一款新产品必须以最快速度到达目标市场,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由航空运输到达下一轮工序或目标市场,这就促使航空物流产业在临空经济区形成。

第三,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为临空经济区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首先。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型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推进型产业才能实现自身优先发展,然后,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的主导产业,进而推动与其相关联产业发展,在机场周边形成临空产业集群。最后发展成临空经济,相应地机场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其次。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和航空物流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使临空经济区显现出集聚经济效应,临空指向性产业在基于时间的竞争和集聚经济影响下产生向临空经济区集聚愿望。然而。临空指向性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现代园艺农业和高档服装等产业。这类产业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要求劳动者受过良好教育培训,从而具备较高人力资本,能够提供高质量劳动力,还要求具有较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丰裕资本。因此,这类产业要实现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前提条件是临空经济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而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使要素禀赋变得丰富。提高本城市生产要素质量,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生产要素需求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机场周边产业初步发展提高临空经济区对周边生产要素吸引力,这时临空经济区的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在极化效应作用下,机场所依托的城市中的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向临空经济区,从而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第四,机场依托的城市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制度供给。制度和资本、人才、技术一样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在现代社会。其越来越成为经济内生增长源泉。一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可以推动生产要素流向该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反,一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会抑制生产要素活力,阻碍经济发展。在行政管辖上。临空经济区一般归属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因此,临空经济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会影响临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区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机场依托的城市制定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规划,对临空经济区来说是一项重大制度供给。此外,机场依托的城市还会针对临空经济发展制定专门规划,实施有利于临空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政策,这些制度安排是临空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要素,推动资本和人才流向临空经济区。

(二)临空经济区对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的作用机制

临空指向性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引致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生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此外,还有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也在临空经济区布局。随之而来的是餐饮、旅馆、商场等生活服务业于临空经济区出现,从而临空经济走向成熟。成熟以后的临空经济区是资本、人才、技术的集聚地,是区域创新的源泉,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此时临空经济区扩散效应占主体地位。在排斥力作用下。将生产要素推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临空经济主要通过5条途径实现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

一是产业转移。临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对土地争夺日趋激烈,引起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同时,高度集聚引起拥挤效应,产生类似城市病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引致企业收益下降,一些临空指向性不强的产业本

来利润率就不高。当高成本致使其收益微薄甚至亏损时,这类产业会转移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带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提高该区域生产要素的丰度,带动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临空经济区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存在关联,例如,企业为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企业j间合作开发某种新产品或技术攻关等。通过这种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或腹地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资本和技术由临空经济区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其经济发展。

三是非正式交流。临空产业的员工与企业的员工可能是亲戚朋友,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不经意交谈可能将临空经济区内的技术、知识传播到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这种形式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对企业发展极其有利,因为其没有花费任何成本就获得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四是临空高科技产品流动。临空经济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销售给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的企业,促使这些企业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特性研究,从而提升技术水平,同时高科技产品使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

五是工作的转换。由于各种原因,临空产业的技术人员会离开原来工作企业,这些技术人员把临空经济区的创新技术和知识带给新就职的企业。在这种工作转换过程中。实现创新知识、技术向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从而带动这些区域发展。

二、临空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产物,而航空运输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球化的必备手段,也是临空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临空经济是外向度很高的经济形态,通过机场航空运输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成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一部分。临空经济区内的临空产业通过航空运输与其他临空经济区发生经济联系,形成临空经济区与别的一个或多个临空经济区之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空港问贸易: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流动。

篇6

学前教育对经济影响简述如下。

1、过去40年,改革开放、资本投资、人口红利等促进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活动正在向人口最多的区域移动,有抱负、有才干的人更愿意住在少数几个城市和地区,而全国各城市也打响了“人才争夺战”,进而演化为“抢人大战”,

2、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是人力资本的支撑,增加高质量的公办和普惠制学前教育,可以从源头上促进人力资本升级,并有利于平衡收入差距及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优质充足的学前教育供给可以降低生育成本,促进人口增长;重视发达城市的学前教育发展,将有利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之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弊端,从而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突显。一方面,当地政府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主要面对当地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显现。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1.地方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地方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经济建设中提供人力资源角色。地方高等教育能够发挥其自身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类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此外,地方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为社会提供技术更新以及人员的技能提高,以间接形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具备知识密集、学术研究力量强等方面优势,对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机构的科学孵化器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

(3)地方高等教育可以改善区域经济软环境。地方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带来清新的科学文明和现代思维理念,从而创新制度,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经济软环境为区域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2.区域经济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1)区域经济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愈来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地方政府支持程度有很大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快与慢,直接关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好与坏。

(2)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物质保障。实践证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带动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每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优化学科结构。经济与高等教育联系的纽带是人才,而人才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和种类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地方高等教育不断调整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结构。

三、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扶持力度要不断加大。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要有足够认识;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区域在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四是积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加大区域经济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决策权,理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2.要适度控制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地方经济发展中就会出现产品质量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人才供给不足的弊端。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人才培养过剩的情况。继而不能使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盲目的扩大招生,到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来,力求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不断创新。

3.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地方高等教育能否为区域经济服务,将高校优势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看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是否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要使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就得努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在培养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面向区域经济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地方高等教育的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并以社会岗位及重点技术领域的需求而适度调整,特别在专业设置上要有超前意识,根据行业所需和科学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增设新专业。对原有专业,做好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做好专业调查,对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应及时撤销。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带动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共同建设。开拓出一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办学之路。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地方高等教育才能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地方高等教育要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适人才。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特点,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己任。地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对人才需求方面相统一,根据所在区域的办学定位,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和储备的合理平台。

6.探索产学合作的有效路径。首先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走出去,做好社会调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将高校科研优势发挥出来,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打开高校与企业的屏障,通过校企科技研发,带动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次是校企间应创建产学联合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在高校中,即懂政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较少;而对企业来说,创新能力强、知识全面的研发型人才较少。因此,打破校企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的壁垒,将有利于双方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2015年度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潘愁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2] 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简称TPP)是一个以“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简称P4)为基础的,以高标准开放为目标,正在形成中的开放式区域自贸协议。2008年9月奥巴马政府决定参与TPP谈判,此后美国掌握了TPP谈判的主动权。“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简称TTIP)是在1990年美欧《跨大西洋宣言》基础上提出的,但此后《跨大西洋宣言》谈判停滞。2013年2月13日美欧宣布启动谈判并在2年内完成谈判。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地区影响力不断提升,美国认为这严重影响到了其霸主地位,美国通过这两个协议来实现其围堵中国发展的目的,所以我们想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必须对TPP、TTIP进行研究。

一、TPP、TTIP的背景

过去十年美国将重心放在中东地区的“反恐”上,这十年给了东亚地区和中国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这期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长足发展,“10+1”自贸区已经实现,中日韩自贸区以及“10+3”“10+6”等自贸区已在筹建谈判之中。东亚区域自贸区如火如荼,却没有美欧什么事儿。尤其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区域合作和产业链条布局正在形成,美国担心被边缘化。

美欧双方目前都处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影响之下,共同面临应对危机、提振经济、促进就业的艰巨任务,刺激经济的手段几乎用尽,只好将走出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市场上。美国希望通过建立TPP和TTIP分享全球特别是亚洲等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红利,借此打开亚太市场,实现“出口倍增计划”。

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长期僵持不下,美欧不愿推动又对停滞不耐烦,兴趣和焦点开始转移。

二、TPP、TTIP谈判的目的

1、美国“借壳上市”重新整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看重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主动地进行区域贸易协议谈判。但是,全球主要区域贸易协议谈判要么已经结束,要么正在推进。美国没有插手的机会,后来美国发现TPP是一个切入点,可以借助TPP这个名义,参与到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奥巴马于2008年9月决定参与TPP谈判,并在2009年11月底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以“借壳上市”的方式重新整合TPP,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

2、阻碍亚太地区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美国在亚洲不仅要在政治、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还要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以便巩固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阻止亚洲形成统一的贸易集团是美国贸易政策的重要目标。美国认为亚洲形成一个将美国排除在外的贸易集团对美国不利。美国通过TPP谈判,可以避免其被排除在亚洲之外,从而可以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利益。

3、借助TPP、TTIP重新制定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

美国推出TPP框架协议内容,就赋予其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开放的区域主义,二是提出适应21世纪的高质量的自贸区协定。两者的重点是在“高质量”上。美所谓的“高质量”,是以一系列不同以往的贸易投资新规则作支撑的其实质是尽可能固化和放大美国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弱化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优势。“高质量的自贸区协定”,已为许多国家设置了难以跨越的进入门槛,因而“开放的区域主义”只是一个幌子。

三、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TPP、TTIP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1)有可能架空世贸组织(WTO)。如果TPP和TTIP谈判取得突破,WTO将面临尴尬境地。(2)有可能架空亚太经合组织(APEC)。如果APEC成员大多数加入TPP,那么APEC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3)打乱“10+X”为主的亚洲区域合作进程。过去十余年,“10+X”合作取得进展。日本与部分东盟国家选择加入TPP降低对“10+X”的需求,亚洲区域合作可能陷入停滞。(4)给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TPP很多标准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将会给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投资活动带来许多限制和困难。(5)中国有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如果TPP和TTIP均实现的话,世界上三分之二的GDP将被纳入其中,中国很可能被边缘化。中国应对对策主要有:

1、中国应积极申请加入TPP协议的谈判,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TPP、TTIP是在现有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上更高层次的自贸协议,它将预示着未来贸易和投资的走向,中国要想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必须加入TPP,争取做规则的制定者。

2、加快与TPP、TTIP成员国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

目前我国加入TPP、TTIP可能性很小,但我们应加快与这两协议成员国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目标。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

3、推动国内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都难以驾驭 TPP 带来的机制革新,中国可以通过这次机遇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外部压力进行自我纠正,更深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

四、总结

目前,TPP、TTIP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太明显,但长期看,终将显现出其影响力,TPP、TTIP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应积极面对,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魏磊.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意图及中国对策[J].区域经济合作,2010,(9).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引起结构性的人才需求转变,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发展较快的区域由于高等教育投入增多,加之物质条件改善,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强烈,也大大刺激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提供经费支持与政策优惠。据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高专毕业生的需求很大,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困难。

一、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单一现象严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我国许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位模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缺乏区分度和清晰度,其直接后果是大学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地方性大学则表现为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重复

专业设置重复主要表现为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具体表现为社会急需的专业、新兴专业、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设置学校多。这样导致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多个高校重复设置相同专业,必然会导致各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少、专业办学规模小,致使该专业教师、研究人员以及资金、教学设施分散于各校,无法形成教育资源合力,削弱了各个学校的办学力量。第二个问题是重复设置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地方劳动力市场中“供大于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虽然重复设置的专业多为热门专业,但是当各个地方性大学没有统筹规划地“凑热闹”的时候,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必然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三)高等教育体系的缺陷

高等教育体系尚未完善,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家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少,国际竞争力低。要创办世界水平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就需要与地方性、教学型大学合并或调整,这就会影响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本着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完善不同层次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与规范。此外,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不明确,社会吸引力低,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地方性民办高等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性强,发展步履维艰。

(四)高校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不到位

学生择业观滞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悄然改变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过去的“包分配”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虽然高校也将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由“毕业分配办”改为“就业办或就业指导中心”,但工作人员距离从事此项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人才就业市场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深度认识,头脑里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淡薄,择业观明显滞后于现实的人才就业市场。

二、完善我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在总体上呈现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切实有效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协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高校想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应继续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的办学定位、选择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

1.明确办学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区别于其它层次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不同学校由于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在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上会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目标和模式上的多样化,必须依靠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型分层结构来实现,每个高校在这个金字塔中各安其位,纠正和避免在办学定位上的混乱。对处于金字塔顶层的重点大学,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强质量监控,保证这些大学能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尖端人才,强化精英教育;而处于塔中层及底部的一般本、专科院校,则应注意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及专业设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2.构建“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宽口径知识基础和专业复合模式;学科交叉复合模式;通识课程和专业复合模式。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文凭+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外语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式;“双层递进”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这是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教研型高校创新性地使用,其中有的分目标模式,经过切合实际的改革后,也可适用于教学型、教学应用型高校使用。

(二)解决的专业设置重复问题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专业设置指导思想,主动调节设置重复率较高且社会需求较小的专业。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应从规避风险、降低办学成本的思路回归到专业建设的本源,即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上来。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专业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则是通过人才的内在质量予以体现的。专业的设置与结构调整,不仅应对专业规模、物质设备等方面的重新规划,而且应在提高和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引导作用。这样,对高校专业重复设置问题的考虑就不再是单纯地思考专业数量上的增与减,而是高校如何改善课程体系,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可以引入分学科专业招生控制制度,实行某一具体专业招生规模的总量控制[10]。避免专业重复设置,目的是防止某类人才相对于社会需求的过剩,如果能在制度设计上改变目前仅控制各校招生总数的措施,而实现对具体专业招生规模的总量控制,那么就可达到“专业重复设置,而专业人才总量不过剩”的效果。以分专业招生指标为重点,对现有重复设置专业进行招生指标控制,可以有效引导高校将传统的利用率不高的专业资源转向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从而实现专业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有关部门可在充分考虑专业设置滞后性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需要,每年向高校及社会公布分行业或分专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预测,引导高校进行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

(三)高校需要转变的教学理念

地方大学要有更加远大的目标,以自身的发展与贡献作为立足点,实现从区域性大学向全国性大学的转变在办学理念方面,开放民主自由这些都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就要有开放合作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参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的规划及发展,主动走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学校的存在应对国际对国家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国家及地区发展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才质量方面,学校应当培养出不同服务领域的高水准高科技高质量的人才,包含一些能为国家和世界相应领域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复兴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能从事本区域本行业相应的管理工作技术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人员在科学技术方面,能够对学科前沿进行探索,学校应当对世界科技发展国家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也能够对本地区发展的实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良。

(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升区域创新实力

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业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强化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J].中国社会科学,2003.

[2]百度百科,2008.

[3]DavidChpman,DonAdams.TheQualityofEducation:DimensionsandStrategies[J].AsianDevelopmentBank,2002.

[4]Feldman,M.P.Desrochers.ResearchUniversitiesa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LessonsfromtheHistoryofJohnsHopkinsUniversity[J].IndustryandInnovation,2003,Vol.10,No.1.

篇10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化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多地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生产服务到科研技术转化的技能管理型人才上,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这种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效地减轻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而区域经济则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范围,在此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终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即为区域经济。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一步发展深化,区域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日益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推动地区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职业教育难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高职教育的服务能力和促进作用仍显不足,难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难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分布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受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发展情况的制约,其组成结构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配置失衡,存在局部多、局部少的情况。另外,在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上,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坚持以地区发展为依据,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优化办学层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②高等职业教育过分依赖外部制度环境,不重视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时将其发展完全寄托在外部制度环境上,对外依赖性过强,没有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想积极推动其高效发展,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从自身建设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其内部管理结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计划,明确其发展方向。③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要想充分发挥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除了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要重视其他一些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当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将其片面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教育,导致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2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①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实用技能人才,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客观上起到了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创收增收渠道。②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资源利用率也相应提高,这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收效明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区域循环经济高效的发展。③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联系紧密,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可以进一步加快产能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产业供需矛盾。

3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未来发展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就必须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教育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高职教育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同时深入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中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明确区域高职教育对经济协调发展的调节作用;第三,探索区域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 小结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认识高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经济工作日程,打造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篇11

20世纪9O年代末,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和有关原则、政策,我国对一大批高校进行了调整。其中.也包括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合并升格或者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据统计。截至2oo7年底.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有740所,其中有2o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当年74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3左右…。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促进这部分学校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共同的特点:即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发展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的。

当今,伴随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兴起,新建本科院校应如何搞好办学定位.如何扎根于所在地区,将关系到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正确定位。

一、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及作用

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在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它的一个重要相关作用就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使得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中,大学是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出现,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统筹,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生产企业与大学之间互动的创新体系建立,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而大学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和产生的科研成果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快速地发展。因而.对于区域内的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二是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_2]。来源各异的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可谓异军突起,目前正处于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时期。相比其它本科院校,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都比较薄弱,亟待提高,因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而言,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尚不清晰。为了尽可能地加快发展。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不顾自身的基础条件,提出要“创建全国一流”或“名牌大学”:有些沿用原有高职高专的办学思路,思想僵化。缺乏与时俱进和顺应市场变化的办学理念;还有的对于如何办好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缺乏感性的认识及理性的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把握;等等。然而,在世界经济凸现区域化特征的今天.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应立足地方,形成新建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合理机制,真正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智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并将“科教兴市”战略落实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并且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另外,在服务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借机尽量避开和其它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

赢得资源,开拓空间,增强能力,激发活力,提升自我,达到区域经济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双赢。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合理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新建本科院校定位

(一)区域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办学基础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依据现有条件.从实际出发,适应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围绕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构建以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应用开发体系,并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和科技人员介入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除此。更要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立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所需人才调整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服务.并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好的生源.并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力支持。把握住了这个特色,就能形成与国内名牌高校的比较优势。但这个“地方”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地方城市,而是以本地区为主的本省或直辖市这一个大范围

(二)教学型定位

必须承认。新建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存在着差距。因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尽最大努力使学校与老本科院校之问形成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探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三种能力的同时.比研究型大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高等学校可以定位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者是应用型人才,没有必要整齐划一。不同的高校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全国性重点高校可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新建本科院校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培养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特点.并且更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三)发展策略定位

在当前的资源配置模式下,除了少数部属重点大学由中央财政支持外,其它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如此。更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双重管理,地方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规划时没有很好地把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系统,而是作为独立系统对待,因而缺乏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地方财政支持的高校对有限的资源竞争更加剧烈。作为办学时间不长,但急需投入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符合形势变化的发展策略,扬长避短,化解困难。

1.多渠道筹集资金

从现状看,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发展所需要的经费问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扰.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新观念。彻底改变“等、靠、要”的生存方式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多方融资。就背景而言.投资机制多元化和市场化现在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成为很多国家解决教育财政危机的重要手段。因而,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做到: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对高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制订趁势发展的科学方案。争取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二是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以更加开的姿态,鼓励行业、企业、私人办学投资。有了充裕的办学费,就有可能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抢先发展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篇12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篇13

依据现代经济学的最新理论,除了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人力资源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证明,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替代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短缺,而且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另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 年,美国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15倍,利润只增加31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15倍,利润却增加171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和经济资源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自然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实现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一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给滨州市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想抓住这次机遇,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滨州市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影响

(一)测量办法

笔者依据滨州市统计年鉴,采用李若建提出的测算办法简单测算在业人口数量与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文中用在业人口数量表示人力资源的数量,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人力资源的质量,来比较滨州市的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见表1),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o表示初期在业人口数,Lt表示末期在业人口数,Lr表示在业人口增长率,Eo表示初期人均受教育年限,Et代表末期人均受教育年限,Er代表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Go表示初期国内生产总值,Gt表示末期国内生产总值,Gr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Cl表示在业人口数量变化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Ce为在业人口教育水平变化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Ct为在业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变化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二)测量结果

依据上面的数据和公式计算的在业人口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由在业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两个方面构成。公式必须满足在计算期内的每一在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假设, 在该假设下, ΔL×Go / Lo就是在业人口变动引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对于教育水平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的测算,是根据随着人均教育水平的增长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在业人口的总量的乘积就是在业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依据上面的数据和公式得出的滨州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为:人力资源的数量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Cl=5.18%,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Ce=15.24%,人力资源对滨州市区域经济的总贡献度Ct=20.42%。

(三)结论

测算结果表明,滨州市人力资源的数量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使滨州市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就必须要加大教育投资。

二、对滨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第一,增加教育投资。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方式、多样化的办学方式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应把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作为教育投资的重点,把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的重心。从实际情况看,滨州市由于受着资源稀缺和资金短缺的约束,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重点应放在九年义务教育,而不是目前的高等教育。

第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特别要强化对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滨州市应紧紧把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带来的大好机遇,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规范学校管理,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在项目研究中要把握滨州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现状、滨州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滨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域优势,要把课题研究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突出为黄蓝经济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服务。

第四,滨州市高等院校应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主要负责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质量。

(二)努力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人力资本和其它资本一样,其流动遵循个人价值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目前,人才流动已经成为趋势,国家间的人才流动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总体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国家流向社会相对稳定、政治气候宽松的国家。我国地区间人才流动的总体趋势是:中西部人才向东南部地区流动。人力资本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转移和流动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才流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大失败。人才流失意味着人力资源微观投入“血本无归”。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管理人才,公司如果不留住,就要付出难以想象的昂贵代价。据测算,仅替换雇员的物质成本就高达辞职者工资的150%,而存在于员工头脑里的知识资本就更没法衡量。因此现代企业都在绞尽脑汁增加企业对员工流动的“粘滞度”,精心设计企业薪酬福利系统,就是增加这种“粘滞度”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一个地方还是一个企业,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机制。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为人才创造一个舒心的、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人都是有情感的,如果你给人才提供的人际关系环境相当融洽,则无疑将会胜过增加数倍工资带来的效果。其次,要正确地做出选择,使每一个人才都能发挥其最大的长处,甚至是其潜在的能力。如果能做到人尽其才,将对人才流失产生有效的防范作用。第三,对人才给予信任。以诚相待,可以消除人们精神上的种种疑虑,使他们解放思想,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发挥创造力。最后,对人才进行适当的激励。实践证明,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激励问题。有资料表明,如果企业激励工作做到位的话,至少有90%以上的人才流失现象不会发生。当然,这里所说的激励问题,并不是单单指物质方面的激励,而是多种激励的总和。滨州市面临着历史发展的大机遇,更应该采取吸引人才的措施,留住人才,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到滨州来为滨州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①徐斌,马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人口学刊,20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