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商管理细分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商管理细分专业

篇1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篇2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篇3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篇4

随着工商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当中不断的开展起来,工商管理专业在这十多年的开展教学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生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后在进行求职的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企业都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在学习该门专业课的过程当中不能有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就会致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出现求职就业难的情况,进而使高职院校在该专业每一届的招生方面也遇到了阻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作者就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现状做为实例,对14和15界的两届该专业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该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学模式的看法和了解熟悉的程度,和未来毕业就业方向等问题;通过调查后发现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对教学模式有一些意见和看法,提出了在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且又多又杂缺乏具体的实践,没有让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也比较盲目。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当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没有制定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教学内容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制定,是该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法规,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当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努力的培养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高素质现代化管理人才;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各科教师仅对自身负责的课程开展了实践教学,没有从工商管理专业的总体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教学,例如在证券投资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电脑利用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模拟投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对这一门课程知识进行了锻炼,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起到一定锻炼和加强的效果。

1.2缺乏健全完善的学生实践设备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应占据总体教学内容一半甚至更多,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得到培养和提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当中非常的重要;然而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时没有配套和实践设施或者配套实践设施较为陈旧和简陋,这就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在课堂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1.3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由于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科教师都缺乏实际在企业当中进行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就应该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所讲述的大多都是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枯燥,缺乏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能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具体作用,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作用与实际不符,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应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商管理工作经验,通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累积一定的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教师自身的一种理解和体会,此时再给同学们进行课程讲授时把自身对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和体会等结合教学内容讲解给学生们,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们对工商管理专业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2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在工商管理教学当中引入创业教育,建立起创业型教学体系。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当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创业教育这一理念在广义上是这样解释的,就是培养具备开创性人才,由于用人单位和组织不仅要求受雇人能够在事业方面达成一定的成就,用人单位对个人的开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技术及管理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越加的重视起来;在大学教育当中引入创业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相关专业来进行创业知识的讲授,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使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得到不断的增强和培养,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充满自信的步入社会,在社会中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在其工作当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发展。在大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最后再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具体创业中得到具体的表现;由于想要真正的获得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进行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创业教育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过程当中来,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业互相融合的来进行教学工作,能够使工商管理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当中学习到更多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自主创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首先,设置以大学生创业为主的教学课程;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依据在创业实践当中所出现的问题来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形成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2.2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应明确学生就业的具体方向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涉及的行业也较多,在工商管理专业所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物流企业,销售类企业,会计等多方面进行就业,高职院校当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完全可以依据学校自身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就业需求来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确定具体的就业方向,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了工商管理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就主要培养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涉及,主要对学生进行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努力的培养出能够适应税务工商部门,工商企业部门当中的行政管理和税务工作。

2.3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大实践设备方面的投入。

在高职院校之内为学生建立创业园区,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训练,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与创业扶持政策,能够把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实行创业实践学分制度。

2.4应及时的转变教学形式和手段

对以往陈旧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多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多增加一些实际情景模拟,实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和主题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讨论和分析,增加学生社会实训时间,多采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5对教师的创业理念及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

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管理的培训,通过使教师进入到企业当中参加企业管理工作实践活动,使教师的创业理念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更好的回到学校当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式的工商管理教学。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教学过程当中,应对陈旧落后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方向与经营模式。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模式需要结合市场背景调整经营模式,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点转型,不断完善与优化自身生产结构。整个转型过程中企业社会之随着竞争力提高而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转型。工商管理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针对性研究企业经营理论与经营模式。企业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不但可以规范管理,也可以促进企业转型。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对其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通过协调工商管理与企业自身关系,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部分企业为保证竞争优势,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实现减低成本,提高自身成本优势,通过这种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但这种方法直接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工商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协调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2.1监督企业转型。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膨胀,各行业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企业承受着迫切转型的需求,如果缺少必要监督与管理,为了追求更大效益与利益难免走上违法、违规道路。但这样做不但会影响企业信誉,更为对后期融资产生影响。企业决策失误不但会失信于市场,更会因为融资困难影响后期发展。而工商管理则可以有效监督企业行为,避免出现为实现转型而采用不法手段。很多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触及法律范畴,造成违法现象的发生,比如制造仿真产品或者购入违背国家规范的商品等等,而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企业认真做好工商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违法情况的发生,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保证市场竞争环境的健康和和谐。有效遏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发生,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能给约束企业根据国家制定的法规和企业制度形式。当企业出现违规行为变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给企业创设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2.2服务企业转型。无论哪个企业在转型中都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而这些困难解决不了就会导致企业违规现象出现,这也是一个导致企业违规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所以,为做好企业转型工作,防止企业在转型中因为操作不当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工商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工商管理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应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理念帮助企业、为企业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我国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或建议,而企业根据工商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做到先知先觉,帮助企业做好转型工作,促进企业良好发展。2.3维护企业稳定。将工商管理运用到企业转型中,有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将工商管理运用到企业转型管理中,根据市场经济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帮助企业处理好转型问题。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要发挥其自身作用,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帮助。其次,在企业转型中应用工商管理,应加大力度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于国外的成功案例的学习,再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为我国企业发展和转型奠定基础。如此可以帮助企业规避转型风险,帮助企业未定发展。最后,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工商管理可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解决好这些不利问题,问企业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转型环境,帮助企业进行稳定发展。2.4引导企业转型。工商管理给予我国长期发展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正确引导与支持企业转型改革,确保转型顺利进行。这在任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际情况下部分企业属于独立经济实体,转型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自身利益,并不能站在战略层次考虑问题,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甚至部分企业根本不考虑我国现行方针政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推动企业转型。指导内容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选择,包括公共事业、原材料生产及交通运输等,向着这些基础类行业转型,并且有效结合我国发展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此外企业工商管理在管理企业转型时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给企业提供各方面条件支持,部分企业发展水平无法跟上时展脚步,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设备陈旧,造成自身经营情况不好。企业转型管理中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引导作用。

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强化整个转型期间工作建设。工商管理部门监督管理转型企业,保证市场秩序,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职能科学引导企业发展,最终实现企业顺利转型。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为企业转型提供一定经验借鉴与参考,共同努力促进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杨威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一)外部因素

    1.外部机遇(O)(1)未来的管理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是黄金职业。(2)5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等建设正在进行,就业机会更多更广。2.外部挑战(T)(1)各大学扩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逐年增加。(2)学校的优势专业不是管理类专业。(3)重庆高速发展,外部人才吸引力加大,就业压力将更大。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优势(S)(1)专业办学时间较长。(2)师资较好,教师专业背景具有可塑性。(3)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国家课题,部分老师科研实力较强。(4)部分老师与企业合作比较多。(5)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高2.内部劣势(W)(1)专业方向还没有凝练。(2)学生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有待加强。(3)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4)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少。(5)实践实验教学滞后。(6)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优势—机遇(SO)

    从毕业生考察,专业的就业领域比较宽广,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良好,重庆地区对此专业需求旺盛。

    (四)优势—挑战(ST)

    面临兄弟院校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严格。

    (五)劣势—机遇(WO)

    招聘单位都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而我校该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还不够。还缺乏必要的培训手段,即使就业前景很广,找工作也有难度。

    (六)劣势—挑战(WT)

    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属于一般性本科院校,必须特色立专业。通过对专业定位的分析,明确了市场需求决定专业办学,根据内外部条件设置专业特色模块,加强产学研合作,面向就业与应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等重要原则,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对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参考国内50多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后,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法律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中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对重庆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去向及未来趋势,以及师资情况、专业学生规模、生源质量与专业设置的匹配性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培养面向大中小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实际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薪酬、绩效、人力资源规划)等具体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培养面向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而解决了专业发展长久以来定位不明确的痼疾。

    二、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解决的是培养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学校标准、企业标准以及专业标准(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规范》)进行了认真的制定,最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学校标准与专业标准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企业标准尤其是地区企业标准一直以来都不明确,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我们选择了重庆地区50多家公司的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经理或者主管进行访谈或者问卷调查,其比例是按照上届毕业生所选择的行业以及企业进行分配,目的在于调查企业对HR毕业生的素质需要,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中比例最大的是制造业占21.44%,其次为管理咨询业占7.14%,还有通信交通、房地产、医药、物流等行业;企业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占23.49%,私营企业占11.23%,还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重庆地区用人单位最看重HR员工的素质是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办事能力以及协调关系方面,这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职能不谋而合;其次是个人品质,要求会做人,正直,守信;专业知识素养排在第五位,这说明专业成绩只能说明是否具备HR的基本条件,能否做好则取决于多个方面。说明我们在专业课程之外,必须设置大量的素质培养课程,通过综合教育计划及第二课堂、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应该考虑三个因素:

篇7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1.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应用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2]。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学校根据新世纪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改变以往那种“文科不需要实验教学”的旧思维模式以及片面强调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的能力,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实现经管类教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实验教学大有可为。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同时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和市场竞争的风险性,不可能提供完整的、动态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尝试。而实验教学则使这种尝试成为可能。它可以通过应用和开发来实验模拟动态实现企业管理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所学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3~4]。

3.掌握各种管理软件的必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企业管理领域全方位的变革。企业管理软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重要的工具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对于这种工具性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通过“三个层次四个模块”来进行,三个层次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三个层次体现从基础到综合的训练过程。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包含了现有的教学知识、讲座学习、论坛讨论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模拟软件操作、沙盘模拟训练,如ERP企业管理软件、企业行为沙盘模拟推演等方式;综合实践训练则包含了参加各种形式的模拟大赛、自主创业计划、企业实习等方面。依据现有的实验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三个层次所体现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1.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老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对实践环节中的“教练”作用达成共识,提出了“适度指导”的概念。发现在实践环节中,对学生指导多了,产生过分依赖,一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就问老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相反,对学生指导过少,学生面对问题茫然无从下手,影响训练效果。一般老师们在前一段布置知识预习,并在设计和实习的开始阶段多介绍背景知识,有时用案例导入。

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实践环节训练中,有计算机模拟训练,有软件应用训练学生,也有管理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5]。一般情况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上表现非常积极投入,知识掌握效果也非常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活动,各种沙盘模拟大赛等形式,开辟第二课堂。

3.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专业基础类实习教学基地有校内的经管实验中心,利用该中心基本可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教学[6~7]。校外实习包括校企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创业实习基地等实践学习场所。这些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练,联合进行科技开发、管理咨询服务和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篇8

二、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缺乏互动性的教学的因素长期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写大纲,同学记录笔记,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存在,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当前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本身知识点、概念性问题比较多,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对工商管理只有表面的一些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对工商管理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方面不够全面、不准确。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比如在学习到管理的主动方与被动方的行为、心理和管理过程等等,这种抽象的知识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同时也会渐渐地使学生遇到困难而却步,枯燥乏味的感觉油然而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现象,因此,只有需要学生合理的、冷静的思考整理才能掌握其中原理。

其次,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教材的崇拜还很明显,教学材料对中职要求存在不符。教师对按照教材教学,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中,是否存在难以理解问题,然后在给学生解答,而学生往往只是一味的在意成绩,在成绩确保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死记硬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工商管理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宜当前的工商管理局面,因此,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工商管理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非常强烈,这样不但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后,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过于单一。通常是教师掌握课程中的主体,教师按照讲授为主,尽管以其他方式作为辅助,即使将讨论法添加到课堂中,但也都是形式上的,教学内容仍旧局限在认知性问题的理解、感知及应用方面,对哲理的领悟、潜能的开发及自身能力培养方面过于单一不够全面,做的还不到位,对学生的再教育,也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给学生而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馈,而其思维方式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是将课本转述,同时学生的疑问权利也渐渐被取代。相信只有一改以往的教学单一,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实践能力,只有不断的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扭转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总是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学生总是被动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长此以往渐渐形成了这种学习模式,如果这种习惯不能得到改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懒惰的学习态度,总是依赖于老师的监督,不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学习,一旦遇到阻碍立马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其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因此,现代的实践教学方法,一切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题,无非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思考、探索,教师只是单纯的负责引导和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凡事靠自己的学习心态。

篇9

一、ERP沙盘模拟简介

ERP沙盘模拟课程借助沙盘道具,基本再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亲自体会经营决策的过程。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推演,企业的生产状况、资金状况、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清晰可见。在实训过程中,受训学生被分成6~12个团队,每个团队5~8人代表一家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分别担任CEO、CFO、COO、CMO等职务。每个团队经营一个初始状况相同的生产制造企业,连续从事4~7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各组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长短期经营战略,每一年末用会计报表结算出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反思成败得失,并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然后继续下一年的生产经营。

二、工商管理专业ERP沙盘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由于该课程本身的特征,其上课方式分为分散授课和集中授课,但两者都各有利弊。分散上课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消化、吸收和总结的时间,可以降低学生上课时的压力;但是课程的连贯性就遭到了破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专业素养不高的原因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不利于其消化、体会、吸收和提高。

2.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深。ERP沙盘模拟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综合性实训课程,是在深入学习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后才能开设的实训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和领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核心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业务流程再造和ERP的相关原理。而上述知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的在校时间较短(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五个学期),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全部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以点带面的略讲一遍,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这就给ERP沙盘模拟造成了先天的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的素质原因,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这也是ERP沙盘模拟在开设过程中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目的的原因。

3.师资队伍问题。ERP沙盘模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ERP沙盘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掌握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不易量化,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部分教师对ERP沙盘课程的兴趣不高。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ERP沙盘模拟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在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因此对ERP沙盘及其原理本身缺乏深入的了解。

4.沙盘模式实训室的问题。ERP沙盘模拟对实训室的硬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而言, ERP沙盘模拟要求在专门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室除了沙盘教具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实验实训室中至少应配备投影仪、黑板或白板、打印机、6~12台计算机,共同组成一个局域网环境,同时还至少要有6张能容纳4~8人的桌子,可供30~60人同时使用,因此ERP实验室面积要比较大。由于实验室的投入比较大,而且对教室要求比较高,因此,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建设及实训室的建立必须要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没有较高的投资是难以维系下去的。

5.开课时数严重不足,学时难以安排。ERP沙盘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较少,而实践课时多,由于ERP实验的设置较复杂,模拟订单招标会议、制作并分析财务报表等需要较多的时间,在模拟企业经营时又具有连续性,因此最好安排连续学时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课时安排一般较分散,一周最多5个学时,这种学时安排使得学生产生的浓厚兴趣在一个星期的冷却期后有所减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经营企业时也不能连续进行,这些都限制了ERP沙盘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

6.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没有把沙盘作为桥梁,也没有对沙盘相关职位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企业,却没有透过沙盘去全方位地认知、研究、深入企业,完全没有达到ERP沙盘模拟课程所提出的“学习—实践—体会—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沙盘缺乏持久兴趣。接触过沙盘的学生刚开始一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兴趣持续时间不长。因此,高职高专院校ERP沙盘模拟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1.积极完善实验室建设,为ERP沙盘模拟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环境。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除了沙盘教具外,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的要求比较高,如专用教学实验室、沙盘专用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实验实训室初期建设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后期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资金的保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积极引进复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ERP沙盘模拟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单单是讲解者,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同时,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及跨学科、跨专业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高,如果只单纯掌握本专业知识显然是无法胜任的,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就业导向观,强化柔性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只有在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有独立意识,并敢于大胆提出想法、表达思想,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ERP沙盘模拟课程应配备复合型师资。

3.选取ERP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考资料。而ERP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企业管理涉及的范畴更广,管理学科的知识点繁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面对沙盘,面对实践经营中的诸多决策问题一筹莫展,无法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我们有必要选择或编写一套更有针对性的ERP优秀教材。根据学校开设ERP课程的目的以及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ERP教材除了应该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操作规则之外,还应该有四部分的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一是ERP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论;二是市场营销理论;三是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四是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技术。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53-02

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校四年中要分别进行工程教育、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各个环节的实习。近年来,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到包头市多家企业进行各个环节的实习辅导。下面就有关内容、成效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一、实习的内容、目的及成效

1.工程教育的内容、目的及成效。大二学生的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工程教育,这也是入学的第一次实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让学生深入企业,在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实习,同时要聘请校内外的老师和技术人员开展一些讲座。通过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对企业有感性认识,直接面对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在实际中看见过现代化的生产场面,所以工程教育是了解工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装备现代化的非常好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热爱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理论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2.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内容、目的及成效。第四至第六学期分别进行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是两周至三周。实习地点是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各有关科室。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熟悉和了解,消除过去的模糊感和神秘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是接触社会的良好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管理工作的性质、内容和方法等等,可以体会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如何将过去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和经济管理等知识用于企业管理实际工作中。所以这一环节的实习可以学习到学校里无法学到的很多实际管理知识。

3.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及成效。大学的最后一学期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也是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从事研究的情况和实际项目的需要,或者根据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确定毕业实习的工作要求,然后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

毕业实习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单位情况的了解,提出在毕业论文阶段所要解决的实际管理问题,并经指导教师与所在实习单位的同意,最终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即毕业论文的题目,并围绕该问题,进行详细的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拟订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教育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其集中度高,参观时间短,不对企业生产和管理造成影响。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有点较晚,最好提前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样能够在完成第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后能够尽早地使学生接受生产实际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思想基础。

2.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习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因为学生实习给实习单位的工作、生活和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在多数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办公空间不是很大,人员较少,工作较紧张,没时间对实习学生辅导,加之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学生和管理人员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师徒式的关系,等双方熟悉后实习时间也该结束了,其实习效果不是很好。第二,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够主动与管理部门的人员沟通,不能够很好地虚心学习,收集资料难度较大,上手率低。第三,由于在校的几届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要进行实习,实习频繁,企业管理部门不愿意经常接收实习任务,所以实习的接收难度加大,要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毕业实习由于主要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地点分散,绝大部分是学生回当地单位实习,所以可控性较差,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开假证明。辅导老师不好考核、监控。

三、做好实习工作的建议

1.建立优质规范的实习基地。实习的首要环节是建立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一般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建立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北方重工集团、包钢稀土公司、包头啤酒厂、包头工商局、包头晚报社、明浩酒店、富鑫龙商贸、牧神酒业、佳合酒业等一批包头地区乃至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工程教育、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2.完善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的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两周,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两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和本部门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或管理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对本专业本部门的工作流程、部门构成和工作性质等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将学生分配到科室进行实习;必要时可带领学生去有关生产车间参观学习,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做到管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

4.对于毕业实习的管理。第七学期期末,按照实习计划召开实习动员会,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院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在假期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后一周,学生要交回或邮寄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和实结材料以及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日记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四、结束语

由于市场经济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逐步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丁沧海.WTO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学纵横,2002,(8).

Teaching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racticing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DU Yong-wei1,GUO Wen-biao2,WANG Li-juan2

篇11

问卷问项的设计主要借鉴了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质量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主要包括4个指标“学生期望”、“教学质量感知”、“教学满意度”与“教学忠诚度”,各指标的问项均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最低;7表示最高)。

“学生期望”指标主要从个人需求与能力提升两方面设计问项,包括“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充分的白由表达空问;轻松活泼的互动氛围;发人深思的案例等”;“你预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显著提升你的团队协作能力;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等”。“教学质量感知”包括1个问项:“你觉得案例教学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你的个性需求和对白身能力提升的预期”;“教学满意度”包括两个问项:(1)实际的案例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了你上课之前的预期;(2)想象一下你理想中的案例教学课堂,你觉得实际的案例课堂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你心目中的理想和完美?最后,“学生忠诚”指标只有1个问项,即“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你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

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总体上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期望高达6.73分,这一结果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对案例教学是寄予厚望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案例教学这一模式,能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以及强化集体合作意识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等个性需求满足方面产生积极的效果。然而,当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教学课堂之后,其感知到案例教学质量却与之前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教学质量感知指标的均值为5.27。预期与现实感知之问的差距必然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评价的降低。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满意度指标均值为4.41,说明实际的案例教学课堂与学生们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案例教学忠诚度较低的关键性原因之一。结果显示案例教学忠诚度指标的均值只有3.97,说明如果没有任何学分的压力与选课的限制,学生们并不会因为案例教学而选择某一特定的管理学课程。现实中的调研结果,对于我们有志于通过案例教学打造课程特色的教师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我们开始不得不关注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只有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提升案例教学学生满意度的利器。

二、高校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文采取学生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具体选择上过“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同学为受访对象,因为这二门课题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到案例教学频率最高的课程,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质量评价时的主观感受是最深刻的。

然而,由于本文主题涉及教师日常教学评价等敏感性话题,从而导致明显的社会期望偏差问题(So(ial Desirability Bias。当人们在回答问卷时感到社会压力而给出能被社会认可的答案时,就形成了社会期望偏差。为了减少这一潜在影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降低社会期望偏差的干扰。事实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进行访谈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进行个人深度访谈,而不是焦点小组访谈,将受访者的白我表现以及周围人“言行一致”价值观压力等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第二,尽量将被访者引到比较安静的地方,让他们感觉更加白在。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营造放松、信任的氛围,鼓励被访者更加放开,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第三,对于一些特别微妙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投射法,让被访者评价其他的相关行为,比如我们尽量不提到某某老师的营销课或战略管理课。共访谈了38名受访者,有效受访者为36位。

2.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最后梳理出了五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案例选取”、“案例课堂建设”、“案例教学师资”、“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以及“案例教学考核”。

(1)案例选取。研究结果显示,案例本身的选取是影响案例教学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接近94%的受访者认为相对于“洋案例”而言,本土案例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更受欢迎。同时,还有近88%的学生认为案例的预测性很重要。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内容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另外有8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不要过分地强调理论;同时,时效性(74% )与关注度) 64 %)也是受访学生经常提及的两个方面。很多案例选择集中于沿用已久,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形势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可能经典,但由于重复了太多次,对其分析形成了套路,甚至网络上或教科书中已有很多格式化解读,更可能教师的讲解也会沿用这些标准化分析思路。这样缺乏针对性的“老面孔”案例无疑会削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白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有6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的真实性,因为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配合理论教学,会对案例内容进行相应的改编甚至于完全虚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案例的教学满意度。

(2)案例课堂建设。事实上,选择了一个好的案例,只代表案例教学成功了一半。因为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我们有可能选取了一个恰当的案例,但有可能学生实际经历了案例课堂以后,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初始预期。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问的差距,将导致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研究发现,93.17%的受访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课堂应充分调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思考者、讨论者、表达者;而教师则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沟通者。然而现实是有的课堂设置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在案例选取、讨论、总结中过多干预,挤占了学生的能力发展空问,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降低。事实上,这样的互动模式扭曲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使得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另外,有88.14%的学生认为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教学课堂体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就无话可说了,即所谓的“思维定势”现象;同时,有些同学案例讨论时只能就事论事,无法联想类比,也很难说出白己独特的观点;而且,当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时,总觉得案例分析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无法投入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有时案例课堂中经常是有同学说无同学听。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材料,还有要提前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中,我们经常面临的困惑是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是案例穿插理论还是理论讲完之后再呈现案例或者案例先于理论?我们的研究中似乎更偏向于先理论阐述后案例讨论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的深度。因为如果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即兴发言或发言时不着边际。

我们还发现案例教学氛围也是重要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74.2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氛围提到了这一因素的价值。比如很多受访学生认为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氛围,案例课堂规模最好是小班上课;同时认为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要体现讨论的氛围(比如圆桌式等);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然而现实中有些案例教学形式缺乏合理的设计,甚至将案例讨论环节省去,把讲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学生变为被动的接受对象。另外,有54.11%的学生还提到了案例课堂节奏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应该提前有一个案例讨论主题的推进顺序,这样才能提高案例课堂时问利用的有效性。因为现实的案例讨论中,有些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太面面俱到、忽视重点;甚至有些同学通篇念稿;同时,对于复杂的案例,案例介绍加课堂讨论的方式有时就演变成了混沌无序、离题较远的胡聊闲扯。事实上,还有35.47%的学生提到了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的价值,认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应该加入到案例课堂中,这样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有29.18%的受访学生认为多元案例教学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作为案例教学,如果能将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企业有关人员请到课堂中来进行现身说法,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案例教学师资。教师作为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与主导者,对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有96.23%的受访学生提及到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是会影响到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另外,有94.33%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案例点评技巧,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均提及到教师点评一定要实现理论知识和管理实践的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同时,教师点评除了应该给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外,还要有详细解答;另外,教师的点评要有可执行性。总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当的是精神导师的角色,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白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意义,而不只是机械地布置任务。最后,还有89.74%的学生提到了教师的理论视野问题。事实上,学生们并不否认教师们的理论功底,只是在案例教学中,能做到真正“活学活用’,的教师并不多,有些教师很难做到案例教学点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融合。因此,此处所提及的理论视野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与价值。

(4)案例教学的能力培养导向。正如前所述,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果学生在经历了案例课堂后,感觉这些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则会降低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期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别为:独立分析与质疑能力X95.33%)、团队协作能力(94.33 % )、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91.02%)、沟通协调能力(87.74%),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85.33% ) ,决策能力X79.25 %)与资料查阅能力(74.32%)。实质上,案例教学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分析、判断决策、口头表达等能力等。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比理论教学更具挑战性和实用性。而理论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快速性方面具有案例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味地偏重于案例教学,可能会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一味地偏重理论教学,又缺乏对学生能力应有的锻炼。因此,正确的平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的关系,是广大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所必须考虑和重视的。

(5)案例教学考核。正如前所述,在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小组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时三五个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变得鸦雀无声了。这种结果将造成一种课堂互动程度的进一步降低,让本来对案例讨论有着较高兴趣的同学们也产生了负面情绪。因此,我们经常在思考,是否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设计以防止此现象发生?应如何设立一个规范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怎样评分是公平客观合理的?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案例教学考核也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由于案例分析结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不能按照客观题一样的标准予以评判,而应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95.33% )、判断决策能力X94.27 % )、创新能力(91.87%)、团队协作能力084.37%)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77.28%) o对学生在案例课堂中思维品质的展现给予全面的考量,比如分析过程是否恰当,结论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结论推断是否符合逻辑,思维有无创新的方面进行考核。

另外,使用小组内匿名互评(61.27% ),可以从制度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少“搭便车”者的数量。而且应将案例课堂的表现纳入到学生总成绩评定的框架内,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其更加重视。当然,在评定方式方面,有近97.76%的学生还是认为教师评定应占主导;其次是组问互评(84.23% )。以上三种评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评定的科学性,从而保证评定结果的有效性与公平性。

三、对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案例选取

目前而言,教师在选取案例时,经常犯“崇洋媚外”、“事后诸葛亮”、“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内容老套”等问题。

一是本土案例与西方案例并重。案例由于继承于西方,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的选取上多注重欧美国家。然而,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活跃的本土市场上也有着层出不穷的案例。反映中国经济与市场的案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的。对本土案例产生的特殊环境的理解、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制度和市场的特征解读都是我们仅仅讨论西方案例所不能获得的。因此,重视本土案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本国企业面临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选取一味的本土化,可能使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因此,应适当地保持二者的平衡。

二是强化案例的预测性。现有的很多案例都是马后炮似的“以成败论英雄,,式的案例,学生们很质疑其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开放性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满意度尤为关键。这也对我们的教师进行案例库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这种案例是立足于未来的,是对未来企业运作的一种分析与预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增强案例的现实性。案例选取也要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切实感受或经历过的情境下的案例。案例设计者可以从各种媒体中、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生活场所中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身边的案例往往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因为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相比于传统的经典案例,这样的新鲜案例由于没有固定的解读和评价,往往也更能提升学生的白主创新意识。在一个新鲜案例的分析中,学生思维训练的密度和深度比在传统案例大得多。

2.改进案例课堂建设

案例课堂建设是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要改进案例课堂建设,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应通过组织、引导,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前提下深入探讨、辩论,从而实现由个案到理论、理论到现实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教师要摆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角让位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白己的观点和看法。当然,由于学生对问题讨论面的控制能力不强,有时可能会偏离主题目标的探讨。所以教师提纲挚领的有力组织是保证案例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的组织协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只有双方的共同参与、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既定目标。

二是应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进行案例课堂前的相关准备。因为课前准备是影响学生案例参与体验的重要因素。这种准备包括对案例材料的熟悉、相关理论背景的学习、讨论小组成员之问的充分沟通与交流等。学生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理论知识准备不充分将会造成案例分析跟着感觉走,案例讨论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当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有效的案例教学氛围,这种氛围的创造包括环境与气氛等方面,比如案例课堂规模以小班为主;案例课堂的桌椅摆放应该更灵活随意,比如以圆桌式为主;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问应该是平等式讨论,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不能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解,否则使得本该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案例教学变为老师“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输。

三是走出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中,要善于对具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比如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平台等。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总经理我会怎么办?)能深化学生的情景体验,促进思考问题的聚焦性;同时,案例教学仅仅依托于课堂不够,还应该拓展到实习基地、企业、虚拟平台等模式中去,进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案例讨论时思路的拓展。

3.强化案例教学师资

现实中,很多教师白身的成长背景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术背景深厚,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受到白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认识也多基于白己的理论知识,很难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实质,使案例教学流于肤浅,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因此,工商管理专业院系在案例教学的师资配备上应予以重视。不要一味以学位论高低,而应该让有过实践经验或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教师担负案例教学的任务。这样,他们的指导就不会只流于理论层面,而是具有深刻的实践、经验意义。另外,教师也应通过实习和调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丰富白己的实践经验,提高白己的实践能力。

4.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学生们通过参与案例课堂试图提升的能力包括独立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管理与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策能力与资料查阅能力。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课堂建设与案例教学考核等方面均应体现能力培养这一主要导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案例讨论最好以团队/小组形式进行。由各案例小组白行推选一位团队领导,由团队领导根据团队成员的素质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分工应尽可能模块化,比如资料收集、PPT制作、案例陈述等。然后,教师在进行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规避“搭便车”现象,同时还可以促进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集体精神。

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对案例进行点评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反应见缝插针适时提问,设置悬念,可留出思维空问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白己的观点。例如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提出种种观点,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5.规范案例教学考核

篇12

为贯彻落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理念,2011年5月―7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QQ访谈等形式,随机抽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64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与研究。

一、就业状况

(一)就业区域分布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上海、深圳、广州以及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约占毕业生的78%;选择在武汉城市圈企业就业的约占毕业生的12%,还有约10%的毕业生选择到内地其他城市就业。这说明该专业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定位上,既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也要兼顾面向经济发达地区。

(二)主要面向的行业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较广,具体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保险服务业等。其中,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其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35%、23%和13%。这说明该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行业定位时,应重点考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三)主要面向的岗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泛,具体包括销售员、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生产计划员、行政管理员、采购员、仓管员、实习店长、报关员、电子商务操作员等。其中,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这说明该专业在进行学生的岗位定位时,应重点考虑这些主要岗位。

(四)就业单位性质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这说明该专业在教育培养中应重点结合民营企业的用人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职业稳定性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毕业生有“跳槽”经历。其中,“跳槽”一次的占50%,“跳槽”二次的占35%,“跳槽”三次的占15%。毕业生“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它们依次各占25%、20%和48%。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明显不足,不利于留住员工。

(六)应聘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发展空间、兴趣、薪酬福利、工作环境与条件,其比例依次分别为100%、80%、78%和76%。其次是专业对口、单位所在地和单位性质,各均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是比较理性的,既考虑到发展空间与兴趣,也考虑到生存与健康安全。

(七)成长路线设计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1.3%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基层管理员――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有59.4%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基层管理员(或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还有7.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即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做起,特别是有6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操作工做起。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设计是务实的。

(八)所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据调查资料显示,虽然有约56%的企业会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工作技巧;有约31%的企业只是偶尔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且培训的内容仅限于工作技巧;还有约13%的企业从没对员工开展培训。这说明企业对新进毕业生的岗位培训还有待加强。

(九)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

据调查资料显示,从毕业生的求职感受来看,当前影响其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工作经验欠缺。几乎所有的企业在选用人时考虑的第一条件就是“是否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对刚毕业、还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活动、是否担任班干部等作为选用人的重要参考。这说明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二、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1.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的重要基础。而职业的多样性、产品及其过程的多样性、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特点等,都对人才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努力掌握好某一方面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自己营造更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无疑是很现实和必要的。

2.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和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才艺、挖掘自身潜能;另一方面,可很好地锻炼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为自己参与社会竞争、接受社会挑选创造更多的条件。

3.转变择业观念,顺应社会发展。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到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近年来,内地经济发展很快,人才需求的缺口也很大。如:据孝感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近期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孝感市今年企业平均缺工率达22.8%,约6100余人。其中,管理岗位缺工数占总需求的9%[1]。该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选择在孝感就业,既可以缓解当地企业的用工缺口问题,也可避免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激烈竞争。同时,内地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人才短缺现状无疑既可减轻毕业生的生活负担,又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好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1.完善培训机制。由于每个企业自身产品以及管理文化的独特性,毕业生很难一上岗就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因此,企业应依据岗位需求,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应包括:公司历史与远景、公司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功能介绍、主要业务、公司政策与福利、公司相关制度程序以及职业安全等[2]。通过培训,使毕业生对就职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以及各种制度、规范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对就职岗位的职能、要求、工作内容与程序等能熟练掌握,为他们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规范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表现在:遵循国家政策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超时作业和长时间加班现象;按国家政策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加强劳动安全防护,确保员工的劳动安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员工提供住宿、生活便利等等。总之,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和改善环境条件,让员工对企业建立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促进员工树立长期服务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思想。

(三)针对学校提出的建议

1.紧密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其就业行业、岗位以及单位用工特点等,设计本专业人才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使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即适应和社会技能。其中,适应包括: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社会技能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自我认知能力,即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以便在团队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社会认知能力,即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所接受任务的能力等[3]。课题组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毕业生的社会能力普遍较差,无法很好适应工作环境要求。为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训练提升。如:积极探索针对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专门课程建设;通过宣传舆论、教师培养、试验室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等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能力训练的环境条件;探索有效的学生社会能力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社会能力纳入获取奖学金和毕业证的必要条件等。

3.加强就业信息渠道建设。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普遍反映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太少,信息不够及时和准确,以致就业选择有很强的盲目性。为此,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以及各教学分院学工处等应加强与行业企业以及人才市场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设,为毕业生良好就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信息支持。具体措施如:建设开放的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并且与本地区以及历年毕业生比较关注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典型企业、人才市场网站建立友好链接。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一方面应及时准确本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供社会企业了解选择;另一方面,可免费为企业招聘信息和为本校学生求职信息,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方便、可靠的信息共享和对接平台;还可通过校报、学校广播以及电讯短信服务等媒体及时向本校学生企业人员需求动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组织企业到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为他们相互间深入了解、合理选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13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近几年国内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急剧增加,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都增加明显,尤其是教育成本相对较低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更是扩招的重点。扩招生源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曰益严峻,可伴随着的是另外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抱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工商管理类员工,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是企业的用人要求太高了吗?基本不是,原因在于现在毕业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太弱,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现实要求脱节,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亟需改进。这其实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而总体教育质量低下,突出表现为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环节却不足。

 

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显的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总体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之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工作能力的培养、企业工作的适应性等影响很大,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总体教学水平。但是,基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非财经类院校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重视不足,措施不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简单

 

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比较重视本科生课堂教学,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也是如此。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等等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总体上存在走形式、偏向于仅仅完成任务、缺乏系统规划等现象。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工作,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补充。由于普遍存在偏好课堂理论教学的现象,因此在曰常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关政策措施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配套措施也不得力。比如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简单讲述概念、原理,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基础掌握不扎实,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及时、完整地回忆理论基础知识,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效果不好。

 

(二)校内实践教学设备与场地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具备一定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比如针对性强的专业性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校外实习与实践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目前的困难在于:除部分专业性财经院校外,其它综合性大学商学院总体上不属于主流学院和强势学科,由于各高校在经费方面的限制,除了创收能力很强的极小部分商学院外,一般院校的管理类实践教学经费一般都有很大的缺口,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也就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因此,许多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常常采取合并、缩减规模、模拟等方式代替,部分学校甚至基本取消统一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联系企业进行各自的实践教学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缺乏有价值和效果的企业实践基地

 

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有价值和效果的实践基地极为缺乏,严重影响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教学效果。工商管理专业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而言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理论课程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在企业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所学技能与知识,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难以真正意义上得到理解和掌握,也难以在企业中很快适应真实的岗位需求。目前的问题是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即使克服困难通过层层关系建立起来的实践教学基地也会因为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企业的现实困难而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敷衍了事,难以发挥效果。比如部分企业对高校学生的实习收费过高且不注重后续配合,也有部分企业基于企业内部业务和技术保密等原因,也不愿意同时也不放心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实际操作。同时,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数量过快,也使得高校难以建起足够的能够满足学校学生需求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更新观念,制度先行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曰常教学工作中要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观念改变后才有可能影响行动。同时要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与规范。要从根本上转变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的联系,进行相应的讲解与指导,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仅仅是观念的更新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建立起配套的管理制度与规范,激发老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热情,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管理部门的高校要认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包括任课教师个人的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并统筹规划,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是互不关联的两个部门,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即分阶段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服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贴近理论教学,以协助学生掌握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为重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该以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真实运作,提高工作适应能力为重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欠缺的情况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因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一定要落到实处,有针对性的展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建立有价值、对学生又帮助的基地,哪些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帮助的基地要越少越好,避免浪费资源又耽误学生宝贵的实践时间与机会。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了解,深入沟通,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双蠃的产物,才有可能长期延续并发挥积极作用。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规范化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实践教学资源,并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与实习工作,要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有机会到企业各种岗位上实际去操作,感受其运作过程,增强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效果。

 

(三)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完成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与工商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授课能力高度相关。工商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现有授课教师主要都是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存在理论与实际不太符合的现状,各高校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与各类企业建立联系、交流和沟通机制。学校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条件下,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到企业从事部分兼职工作,如果授课教师能够自己开公司或者参股公司就更好,这样就可以让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能有机会接触、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比较具体的流程和环节,积累实践经验,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的交流、研讨活动,建立起相互学习的机制。上述工作的目的在于让授课教师提高自己对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的理解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技能,增强适应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