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篇1

1 概述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纽带。因此,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交通规划、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当代交通规划的兴起。但是,我国城市的交通规划在各个不同的省市,仍显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近年来,轨道交通有所起步,我们也一直提倡公交优先。随着三年大变样的进展,我们在一些城市的一些路道看到了公交车专属车道。但我国的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且存在着交通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等问题。

2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城市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城市交通的可通达性,更方便人们的出行,进而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城市交通环境。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交通规划是市人民政府引导和调控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先于城市而出现,城市是基于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形态都建立在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基础之上。但是,城市是内部的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状况。当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交通便利,附近的土地价值会增值并形成新的空间单元。此外,城市的交通规划合理,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摊大饼、郊区盲目扩张的弊端。其次,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发达,这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交通规划会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立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但是交通规划也不能忽视土地利用,应该与土地利用相协调。最后,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交通发达,道路交通机动车化可以大幅度扩大市民的活动空间。人们的出行不再受局限于交通方式,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空观念的转变,出行不再受距离的局限,可以去更远的地方进行购物,就业,休闲等活动,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2.2 交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的桥梁,支撑着城市发展空间的结构。城市交通规化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本着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和回归总体规划的主题思想,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密切结合,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对城市整体进行更好更完整的规划。有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中,相关系数最高的是邮电通讯。仅次于邮电通讯之后的便是交通运输,相关系数数值都大于0.9,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城市要想发展,城市的总体规划不能离开城市的交通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的城市总体规划会如一盘散沙,只有把城市的交通规划这一项任务做好,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城市的经济才能谈得上增长,谈得上发展。

2.3 城市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规划能更好地促进本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不能孤零零地得到发展,它必须同周围其他城市以致国外的城市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的有机网络。所有的城市都不是孤立,都是处在一个与其他城市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之中,而联系他们的除了电脑网络之外,就是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然而,在我国仍然存在此方面的弊端。一些城市之间,根本没有相互通达的交通方式,只能绕道而行。这样,使得通勤成本大大增加,也就阻碍了城际之间的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因此,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不能简单地把眼光界定在本城市之内,应该把如何与其他城市更好地沟通考虑进来,与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创城际之间最便捷的交通,增加彼此之间的往来,提高物流效率,承载彼此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对我国交通规划的几点建议

在过去的旧年代,我国一些城市交通的发展落后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步。“九五”期间,一些大城市普遍开始强调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交通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在未来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的各级城市应该继续大力发展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建,大力解决城市的堵车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限制个体车辆的交通运输量和出行,北京的汽车限号出行以及一些城市的购买汽车摇号虽然有其弊端,但也不失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其次,仅仅限车是不够的,城市政府应该注重加大城市的交通建设投入,提高建设城市交通网络的标准,改善公共交通管制系统等;第三,注重并扶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现有的公交路线,增添新的有必要的公交路线,提高公交车运行的效率,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倡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保定高开区的朝阳大街,新建成的公交车专用车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第四,突出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是绿色环保的交通体系,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轨道交通是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手段,大中城市应该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注重应用新技术,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结语

城市交通的发展真实地反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是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逐渐累积和显现的过程。城市交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政策、体制、机构、管理、收费与价格、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交通的需求急剧增长,1978年全国城市客运量为132亿人次,1994年为290亿人次,2000年达到341亿人次。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既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据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及运行原则,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

[2]毛慧东,王蓬军.中小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浅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3]欧国立,郭春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广告的发展与规划[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

[4]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5]赵伟.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J].2008.

[6]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情况的分析[J].

[7]畅芬叶.对城市道路系统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8]罗秀云,蒲云.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2004.

[9]林.浅谈国内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北方交通,2008.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部署及安排是建设城市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综合发挥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上的前提和手段。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是离不开科学的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此作为依据,指导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城市的规划及发展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规划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区域分析基础上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依据。在城市形成过程中,城市规划则根据特定的自然条件,通过尽端式城市布局,决定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引导了城市发展,使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合理地沿轴向带形展开。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又通过在发展方向上选择合适的增长节点,使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更为有序的“形成、填补、整合和扩展”的演变模式。城市规划还通过城市布局、功能分区、路网形式等手段,对城市形象、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社会结构等方面发挥具体的影响。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通过阐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及其重点,进而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城市成长理论和城市规划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但以往的著述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以后,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成长理论,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在此方面有所创新。

2、城市规划的作用

2.1城市形成期。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时期,也是城市发展促成城市规划发展的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对我们的影响,城市规划通过市政管理机构、相关政策法规等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以继承。同时,城市空间突破规划的范围,城市发展的强劲势头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导致了人们对城市规划意识的确立和新的规划眼光。

2.2城市成长完善期。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政治文化中心,做出的规划同时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也对城市的各功能组成部分进行具体规划,并制订了保证规划的实施措施。该规划方案从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上看,具备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意识,有不少合理甚至科学的内容。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基础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因素,也许做出的方案存在很多不足,带有相当多的不成熟成分。这就要求策划者和执行者都要细心,是国家对城市的形成也是在我们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的一次质变,同时发展宏观调控的手段。

2.3城市发展延续期。

城市规划本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寻求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施加影响的干预手段。同时,城市规划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体现,可以通过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地干预城市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干预的时机和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决策。而学科的特殊性使一个城市的规划方案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尤其需要来自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通过以史为鉴,做出更有利于今后城市发展的决策。

3、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关系着各行各业,同时也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广泛领域,城市规划具有较强大的综合性。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水平。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布局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农村迈向小康的进程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国策,既具有连接、延伸、辐射等功能,也具有带动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导向工业化的功能。可以鼓励农村集体统一按多层公寓式住宅模式建设农民住的问题。坚决撤出临时建筑和违章、违法的建筑。对有地村的改造中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各种转非,就地做到城市化,第一改制居民的社会和医疗保险,开行管理,将农村在保险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上彻底改造为城市管理体制。改制不应从简,可以发展一些就业培训活动,积极推动农民走出家门,走上就业之路。由于,现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存在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每一位村民身上,这样就应该培养人们的技术及经济头脑。一个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卫生的改善也是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1对于全国而言,由城市、城镇、居民点,所组成城市群,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交通系统网络化迅速形成,这一点对于城市一体化的发展非常重要。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将会改变,现行的户籍等等制度将得到根本性改革,同样影响城市进化。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也为城市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3.2除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很多城市的产业和功能都将向专业化城市发展,尤其是中小城市。一个城市可能就是一个产业,或者几个大的产业就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功能。产业的专业化必将带来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近百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到满足,反之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等全球问题。新能源的发现与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得到实现。

3.3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和人民的生活现代化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内容。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独特的主导产业,依靠科学技术、科学进步、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推动城市转型与发展。中国终将会形成于全球城市体系相融合的、开放的城市体系,世界顶级城市一个,世界城市三到五个,国际化城市在十几个左右,国家级城市四十个作用,及一大批的区域和地域性质的城市。

3.4我们国家有些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东莞、深圳,这些个城市曾经就曾经出现过跨越式发展,我相信将来还会出现,全球和中国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并且,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的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等。

总结

城市作为一种人类的聚居形式存在已超过五千年,但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不过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即便在这一百多年里,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中,这一切源于城市本身的复杂特性。不认真的编制城市用地规划,盲目或任意地建设,就不理在土地供应上保证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目的,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学科总的发展趋势是很明显的,这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个目标,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我们只能小心地不断的探索其规律,以寻找更合理的规划方案,来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王丽 邢秀清 当前中国土地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

[2]周诚 城市用地规划研究 城市建设 2009.10

[3]吴迪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年第24期

篇3

处理

一、 城市排污的现状

自从20世纪80 年代,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形势仍然极其严峻。我国目前淡水资源相当短缺,人均3拥有量2300m ,列世界100多位,等同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 4。由此来看,我国目前的水污染形势较严峻,特别是城市污水的排放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非常突出 。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一直沿袭旧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建造、设备运行和价费行使统一管理、分级领导的体制,给城市污水处理相关行业导致了很多弊端。

我国污水处理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要求高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全国还有297 个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全国5 万多个城镇,370 多万个村庄,9 亿多人口居住地尚无污水处理设施。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近些年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到今天为止,我国城市排放污水每年达到约500多亿吨,处理的污水占排放不到1/5。这个数字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少得可怜。而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都在80% 以上。除此以外,很多污水处理车间乃至厂家处理后的污水也没有达到环保要求,还会对环境产生很多危害。

2.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滞后,特别是一些城市中心区雨污分流还没有实现,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目前我国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及管道收集率较低,许多厂管网不能配套,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负荷运作。现有的处理设备还存在着设计水平低、设备质量低、运行稳定性较差等诸多问题,而且更新改造和达标改造资金短缺、运行费用不足。

3.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或借债资金方式等组建的污水处理厂,很多时候被各级政府委托排水厂机构管理,各种运行费用的来源都靠政府,政府财政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各种运营费用的多少。这就容积导致因为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监控,产生浪费现象。

三、有关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解决策略

1.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己不符合现代的市场经济。为此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把污水处理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水作为一种商品,通过销售中水来取得维系运行的经费,为经营者创造利润和再发展的资本。经营者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寻求最佳方案,使污水处理持续发展下去。

2.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

从自然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保护水资源的更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解决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经济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从流通的角度增加水资源;从科技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要研究出先进的污水处理的设备和工艺,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哲学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维持人的生命源泉,水的伦理道德的平衡,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

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实现污水有价排放、有偿处理、有偿使用。并利用价格杠杆,使污水排放的价格略高于处理的价格。这样污水处理厂,只要认真管理、积极经营、就会有赢利,这样就会使污水处理有发展潜力,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有竞争力。

4.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

要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研究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新设备,这是提高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保证。

(1)革新的氧化沟工艺

现代氧化沟工艺具有运行灵活、处理效果好、脱氮效果好、污泥稳定程度高等工艺特点。如交替式氧化沟工艺通过将2~3条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沟组合起来,通过改变氧化沟和操作方式,设置了相对独立的缺氧区与好氧区,形成A/O和A2/O的工艺环境,不仅可达到去除BOD、SS的目的。而且可达到生物脱氮除磷的目的。

(2)革新的SBR工艺

SBR法从问世以来,已经发展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用技术之一。其变种也有十几种之多,如UNITANK工艺、TCBS工艺、MSBR工艺等。革新的SBR工艺在城市污水应用中的重点是尽可能降低基建和运行费用,简化操作过程,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从工业废水的单独分散处理转为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 虽然发达国家的污染控制对象已经转向微量有毒有机物,致力于受污染水体水质功能的恢复,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控制对象仍然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营养物,遏制水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仍然是艰巨的任务。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强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依然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最主要途径。

篇4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1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1.1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

现代技术发展使得一件商品有可能被分解为很多不同的部件,而这些不同部件又可以在世界上数以千计的地方被生产制造、然后在并不生产任何部件的地方组装成型。一件商品被分散制造的结果是制造技术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把世界合并为一个以城市为主导的统一的制造体系。而这种极度分散的生产体系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分配其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个环节,使分散在各地的经济活动变得有序化。这种管理机构所承担的职能决定了他们越来越趋向于中心城市发展。

1.2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

经济调节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既包括在经济规律支配下,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所发生的自我调节,还包括人们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而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来调整各种经济要素在社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调节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区域经济的运行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中观层次,其复杂而庞大的体系要求采用各种手段,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使区域经济的运行保持平衡,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很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既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它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又无可置疑的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不仅如此,中心城市由于市场集中,信息灵通,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政府组织能力比较有力,区域联系成本较低,因而具有有效的调节功能。它通过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对城市群体和经济技术协作区内部发展横向经济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通过在对外联系中建立和发展的区域性生产协作网络,调节中心城市与所辐射的区域社会再生产系统,通过协调性规划、资金的区域性调剂来控制、协调、监督其区域经济运行。而它所具有的包括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金融信息、仓储在内的综合性很强的功能则保证了它能较好的调节区域经济的结构,协调经济杠杆的关系。

1.3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心

城市是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点,它试图在极度分散的供需之间发现某种联系,提生联系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这就是城市作为服务中心的意义:全球管理和后勤系统。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今天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新的国际交易地理区,历史上,当国际交易流由原材料、农产品、矿产品组成时 ,交易地理区则由自然资源的区位所决定。80年代早期,金融业和服务业成为国际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时,跨国公司、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成为全球经济系统架构的核心。正是由于城市中生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跨国(区)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空间扩散、专门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主要形式。现代公司的发展和对世界市场的广泛参与使得规划、公司间行政组织、产品开发和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生产的多样化,经济活动的跨国(区)化都尤为需要协调计划、相互间的行政组织、市场和其它的中心总部活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齐全,由于许多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和市场聚集在一起,各种商品展览、会议众多,经济信息灵通,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低廉。城市越大交易成本越低廉,这就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流动和交换的可能性。

2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城市与所吸引的地区是点与面的关系。中心城市联系和影响的范围,就经济方面来说,是和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愈高,其经济联系和影响的范围也愈大。同样,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总是以周围地区(包括其他邻近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的生产发展和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为必要条件。当中心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经济势能向外辐射和内向经济要素极化时,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扩大,各种要素流动频繁;而中心城市衰落,其经济势能减少,影响范围收缩,各种要素流动也随之减弱;随着中心城市的继续衰落,其经济要素被新的中心吸引而外流,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经济中心的替代现象,即中心城市的空间转移。总之,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城市发展失误,城市中心作用发挥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更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实质是区际要素的流动,而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向和流量、流动的内容都受到各类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中心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在城乡间促进横向交流;二是在区域内各个城市(大、中、小城市)或城镇之间促进横向经济交流;三是代表整个区域同区域外界加强横向交流。

城市根据区位条件和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往往可以分为三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参加区际劳动分工、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如果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只能参与区内的劳动分工,那么整个区域想参与区际分工乃至国际分工体系中去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代表整个区域同区域外界加强横向交流,和作为区域内各部分与区域外界交流的桥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应该注意的是,区域经济核心是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服务优势,凭借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发挥作用的,这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胜任的,只有一些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最好的极少数特大城市才能承担这一重任。当单个城市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时,往往利用集合城市或数个职能各异、互补的中心城市来担此重任。例如,广州市一直是作为华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商贸、科技、文化、政治中心而存在的,但90 年代以来,广州市的人均GDP一直居于全省各大中城市的中游偏上位置,广州市向外辐射的经济技术能量十分有限 。市区的交通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产业结构老化阻碍了广州经济急需的资源要素更多、更快地流入,从而使广州无法与珠江三角洲各经济中心处于同等竞争的地位,无法带动华南经济区的发展。1979年以后,随着香港工业投资边际收益进一步递减,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向外扩散,而大陆及时地调整内外政策,大量港资和加工企业流入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香港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航空等方面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广州和新发展起来的深圳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开始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由近向远推进,从珠江三角洲推向华南地区。

参考文献

篇5

1.城市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200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36.1%,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低38.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低10.9个百分点,而且比发展中国家还低3.9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在同一工业工业化水平时的城镇化率,也低于目前在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之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削弱了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村非农产业市场需求狭小,制约了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延缓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民工潮”正是农村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综合症状的集中表现。如果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使我国农业生产率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13亿人口每年所需的4.8亿吨粮食,最多需要4000万农业劳动人口。在这种情况下,转移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2.新农村建设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按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在预期收益高、城市劳动力需求充分的情况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可以通过转移到城市得到解决的。但当前我国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跳出农村农业找出路,而城市化也不能仅在城市找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新农村是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农村的健康发展,城市化也无法持续健康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积累起城镇化、城市化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动能,而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通过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朝城市转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随着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加,不仅大中小城市需要不断发展以提高其承载力,而且还需要建设一些新城镇。因而新农村建设推动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还能够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对农村教育投入的重视有助于加快城市化的有序发展。新农村建设将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兴起,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1.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的现有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对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从以身份管理为主向以职业管理为主转变,实行城乡就业的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为因素,增强城乡之间的互动,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城市转移。只要进城农民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和固定住所,都可以以市民身份进行登记。

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受教育程度、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的农民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也会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继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篇6

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高速期,城市不断扩大,常住居民的日益增多和私家车的普及,与城市原有的规划产生诸多不和谐,特别是交通方面,更是面对巨大的挑战。城市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当今每个城市的问题,如何在拥挤的交通状况下,人车有序的分流,并快捷的到达目的地,是检验城市视觉导识优良标准之一。城市导识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标示方向、标注区域的图形符号;第二部分是图形符号在特定区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然而,大多数城市的视觉导识并不完善,行政和交通方面的导识相对较好,商业、文化艺术及公共设施的导识相对较弱。甚至在某些区域,导识系统根本不存在,与城市快速发展很不协调。这说明人们对城市导识设计的重要性有所忽视,现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导致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没有体现出来。

1 视觉导识元素的特征

图形符号、文字意指和色彩引导是视觉导识的基本元素,组成独立视觉导识后如何传达所要指示的信息,并兼有视觉美的体现,是我们展现城市独特文化的重要手段。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完形的趋向规律和特点,为图形符号的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图形符号的结构和重组,以及比例、对比、节奏等在图形符号的设计中都有广泛应用。图形符号是最直观的视觉引导,设计者在设计这些导识符号时,虽展示了部分图形,但人们在注视时会自然而然的阅读出所意指的信息,具有了趣味性和文化性。很重要的一点是格式塔理论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充满了视觉的美感。其次,导识所承载的信息与要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也就是导识展现的内容和形式与其传达的意图相一致、视觉的引导有效。文字是导识中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元素。作为导识中的文字,除了本身在造型上的变化外,通过艺术处理过的文字,更加具有装饰性,更能体现文字的造字方法。文字的再造,不仅是结构上的变化,而且是对内在含义的进一步表达,使得文字向图案的演变越来越明显。因为文字除了具有准确的表达信息外,还具有逻辑性、可读性和直接性,所以在导识设计中文字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在视觉导识中起到引导作用。根据人的生理特点,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色彩的影响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经过设计的色彩,在视觉导识中会成为图形符号和文字的有力补充。再者,通过相同的色彩可以把特定范围内的同类事物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常见的地铁线路和BRT线路,就是通过色彩进行线路的划分,把A线路及站点用某个固定的颜色与B线路的颜色进行视觉上的划分。可以使我们快速、便捷的找到目的地。所以,用色彩作为辅助的导识能起到快捷有效的引导作用。

2 视觉导识元素体现视觉美

视觉元素有序编排蕴含着视觉美。视觉元素的完整展现,明确指示其功能,使受众便捷的接受信息。城市良好的导识系统,既满足城市的运转能力,又提高了人们高效有序的生活;良好的导识系统,帮助人们有效的进行位置查寻和快捷的交通工具换乘以及快速了解城市和融入城市;城市良好的导识系统,不仅仅是城市功能的体现,更是城市精神的体现,以及城市为大众服务的体现。城市导识系统根据其空间功能性,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公共交通导识,包含机场、火车站、地铁站、高速路、高铁、城市道路等。第二层次是公共环境导识。第三层是大型盛会导识。[1]

公共交通导向系统严格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导识制作标准,字体大多采用庄重醒目的黑体,色彩以蓝、绿为主,辅以黑、白等色,没有或很少有辅助图形。这类导识有固定的规格和制作要求,公共交通导识主要是引导人或车流,应用最简洁的文字和色彩吸引人们注意,从而导致交通的顺畅,故艺术性的装饰或艺术的表现手法显得多余和混乱。公共环境导识以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商业街、餐饮区等)、文化中心(博物馆/院、美术馆、展览中心等)、城市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公园等)为主。这类导识带有很强的文化展示性,所以在设计上艺术的处理手法可以加强。以河南博物院的导识系统为例,其标识具有很强的识别度,标识模仿河南博物院主题馆的建筑外形。色彩运用了沉稳、内敛、厚重的暗红色和代表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金色。上面的三角形与下面的三角形重叠区域的圆形“”寓意中国古语的“天圆地方”。[2]这一标识既体现出地标性建筑的特色,又体现出中原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比例的大小完美和谐,圆方的组合矛盾统一,把图形的形式美完全的表现出来。色彩的运用表现中原的文脉血气相通,是历史的沉淀和凝聚。文字采用传统的书法体,民族的气息代代传承。整个导识系统时既展示了导识的引导性,又把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彰显了形态组合的形式美,与其他公共环境区分开来。大型盛会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又是短时间内大量游客的聚集地,这类导识系统首先具备良好的导向性,其次满足盛会的主题文化,所以大型盛会的导向设计要求特别高,对文字、图形符号、色彩都有较强的设计要求,以便满足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层次和观念的人的需求。而且这些标识是限定在特定区域内,在设计上又有了相对自由的设计空间,更能体现文化和设计的创意。且依据盛会的主题,在图形符号、色彩和文字上的创作通过设计理念表达出来,应用于系统,融入到整个景观中,可引起视觉上的吸引,从而表现出一种和谐美。虽然现代城市建筑的“大同”使得其逐渐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和城市语言,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却隐藏在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得城市独有的地理和人文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决策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相应的要求设计师不仅关注城市的“住”,更应关注城市人们的需求。城市的视觉导向完善到一定程度,整座城市就变成了可读的人们的聚居区,通过可视符号就能了解城市的特色、文脉以及发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轨迹,利用视觉语言的形式美,体现出城市的不同的特征。例如南北方的城市在设计导向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图形符号上的异同,北方的粗狂和简洁、南方柔美和温婉的区分,同时借鉴民国以前城市建筑的风格,提取的这些元素充分融合到城市导向设计中,甚至可以把当地的特产、特色事物的质、形、色等元素运用到城市视觉符号中。又如生产玉闻名的南阳,在城市导识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南阳玉的质地和颜色作为基础元素,通过再设计运用到城市视觉导识中,从而形成了独特导识的视觉美。所以,城市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大量可用的设计素材,只要认真思考、观察城市,就能找出适合城市的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语言。城市导识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硬件条件,是衡量城市文化的标尺,是决定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高速发展中的城市,需要系统的、先进的城市导向系统与之匹配,良好的城市导识对推动城市快速发展有积极意义。好的导识便于人们了解、接受和融入城市,这些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也表明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服务性、包容性的城市,从而彰显出城市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 章莉莉,公共导向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3、科学管理

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3.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篇8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篇9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56年费城通过“百分比法案”,来鼓励艺术家走出工作室到室外的公共空间中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的公共性得到演化,公共艺术由此开始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化福利服务于公众。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公共艺术包括了在公共空间中设立的城市雕塑、壁画、景观艺术小品、公共艺术设施、雕塑性建筑以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艺术性活动等多种形式。城市文化是以城市为母体孕育出的文化形态,城市通过建设过程中汇聚的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来促进人们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又通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来传播城市的文化,城市文化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公共艺术是城市的艺术,与城市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中的空间环境为公共艺术的存在提供了场所;公共艺术又是公众的艺术,与公众的权利紧密相连,公众在城市中得到生存、教育、治安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公共艺术带来的文化享受与审美趣味,并与之产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肢体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精神上引发的思考与共鸣。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价值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公共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对城市文化的彰显价值上比较突出。将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应用,就好比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能够将当地的一些人文元素融入其中,能把一些历史名人雕塑以及活动场景雕塑等在公共艺术方面加以呈现,这就能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素材。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方面,还体现在能够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行激励上。在整个城市的氛围当中能形成对文化艺术的崇尚氛围,这就能有利于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公共艺术的科学利用下,就能对创作者艺术道路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激励作用。不仅如此,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方面,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氛围,这些价值体现对城市空间的良好发展就比较有利。

三、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现状

(一)经济发达城市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城市公共艺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东部地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江浙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他们的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城市环境较好,城市公共艺术也随着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了一定水平,而且与城市大众的生活融合度较高,丰富了人们的视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的建设中,因其自身存在的优势,无论是在城市景观还是城市公共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二)发展中城市

发展中城市和地区,因其经济能力有限,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一系列城市服务设施,如发展中城市郑州和武汉,在经济水平上和东部发达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公共艺术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相对较低,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程度与发达城市相比较还有一些差距。这些地区的公共艺术存在雷同化较高、杂乱等问题。现阶段,郑州和武汉被国家确定为中心城市,政府对其经济的扶持和政策优势,城市建设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好发展,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也会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肯定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相对落后地区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景观环境和公共设施也比较落后,公共艺术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更是寥寥无几,美化环境、愉悦心情以及陶冶情操这些公共艺术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承载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城市是在不断建设与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建设形成,也有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的形成,从而使得城市展现出其自身独有的气质。这种气质散布渗透于城市中的空间、环境、艺术等方面,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提醒着人们发生的过往故事。城市成长如人一般,也有它的记忆,但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旧城换新,使城市和生活在城市其中的我们逐渐忘却了它的记忆与曾经,一些诸如战争和灾难、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是我们发展向前的经验,值得被纪念和铭记。城市中纪念性雕塑和纪念碑的设立,使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除了审美外,也具有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功能,使人们铭记发生过的事,认同城市的历史。

(二)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地域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或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在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来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成为许多城市建设者注重的问题。城市的美丽来源于它的地域特色,而公共艺术是表现城市特色和形象的重要视觉要素,选取代表城市或地域的文化符号,将这些符号通过设计转换成合理放置在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中充满地域色彩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将人们对它的独特印象与对城市的认知联系起来,为所在的城市营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气质和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景德镇因为悠久的制瓷历史而被称为瓷都,在景德镇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也以“瓷”为主题,从城市中设立瓷文化背景表现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到以青花瓷为主要元素的道路灯柱,都反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自己的瓷都名片。

(三)凸显公众特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公共艺术无论放置于城市的哪个公共空间,都需要被公众所理解、看懂并且认同,才能使艺术做到与公众的交流。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不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艺术,而是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在文化上构建与公众的情感联系,才能获得公众的喜爱,体现出艺术的价值,公众市民也因为公共艺术而获得了平等享受艺术的权利。奥登伯格创作了大量的置于室外的公共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物品放大成为巨大的标识物,例如《樱桃勺子桥》等。在费城市政厅前放着他的作品《衣夹》,就像是玩笑一般以一个小物件夸张而又真实地呈现在城市空间中,让公众有不同的认知和观察角度去理解欣赏作品,表达了对美国人家庭生活的一种纪念。它是日常的也是富有情趣的,来源于日常生活属于城市文化,然后才属于艺术和审美。

(四)表达人性关怀

“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和陶冶人。”在设计中经常会提到“人性化”这个词,人性化也时常成为衡量一个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城市中的盲人道路建设、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孕座位等都在体现着人性化。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根据不同的人理解他们的差异性,营造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氛围,来表达这座城市传递出的善意和鼓励。华裔设计师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从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纪念碑注重对战争、历史事件的歌颂与纪念,而强调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注。这座纪念碑被认为是一座在设计上简洁智慧、在观念表达上新颖别致、在内涵上丰富多维的公共艺术作品。简洁的碑体嵌入大地,黑色花岗岩的碑体上雕刻着5700多越战阵亡者的名字,抛光的黑色花岗岩映射着每一个前往参观哀悼者的身影。不管人们是否与战争有关,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纪念者情感的关切,都通过这件公共艺术作品深深地打动着人们。

(五)体现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理想以及城市精神的伴生物,也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外化显现。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的应用,能够在视觉审美的作用下对城市公众的联想以及想象进行唤起,也能让欣赏者的心灵得到慰藉以及震撼等。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不只是对美国民族的象征代表,还是城市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城市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城市特有的消费文化,在成熟化的公共艺术的应用上,对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良好树立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作用。

(六)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空间文化产生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公众间的一个重要沟通平台,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也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划分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装饰的作用。在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能充分注重多种类共同发展的原则。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时间比较晚,在公共艺术的种类上还较少,当前主要以雕塑以及壁画和浮雕等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对公共艺术的进一步传播发展有着一定限制,所以要能注重公共艺术的种类多样化。

(七)公众互动,情景融合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应用,能和实际相结合,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在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不只从公共场所设计的角度出发,还能从文化性以及社会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建立起与公众的亲和力,达到情境融合的观赏价值目标。能让观众看到之后产生积极的以及愉快的心情,在心理以及情感上能够达到某种交流。对公共艺术的应用在互动性方面充分重视,也就是能让公众参与其中。公共艺术的设计不只是单一作者行为,是人以及人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找到个人的创新和观众的意愿相结合的点。在公众的参与方式是多方面的,在此现实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只是纯粹的观赏性公共艺术作品,而是要能够辅助完整环境以及形态进行构成的。在人流不息之处就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不同的公共艺术也会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

五、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与艺术品的结合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优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方面。

作者:尹伶俐 刘 涛 单位: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薇.浅析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之必要[J].艺术研究,2016,(03):8-9.

[2]朱航漪.公共小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篇10

中图分类号: F407.22 文献标识码: A

1 天然气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石油和煤炭等资源的不断紧缺,加上环保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天然气的使用行列中。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目前 ,我国陆上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1 .5万亿 m3,形成了川渝、陕甘宁、青海和新疆四大气区。四川和重庆地区已建成环状供气管网 ,陕京输气管道的建成投产 ,把陕甘宁气区的天然气引入了北京和天津 ,初步形成了华北地区的供气管网。近 1 0年来 ,天然气勘探有了极大的突破 ,可采储量大幅度上升 ,预计现在天然气年产量可达到 30 0亿m3。天然气覆盖更为广泛,城市气化更为普及随着天然气管网的不断完善,天然气市场覆盖区域越来越广阔。截至2011年底,我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已不同程度地使用天然气,全国已有220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使用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管网的不断延伸,特别是云南、等省区天然气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后,使用天然气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将超过300个,即95%以上的地级市能够使用天然气。

天然气普及率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生活燃料。截至2011年底,我国气化人口近2亿人,气化率为29.8%,近年来气化人口增速在2500万?3000万人/年。预计未来10年我国使用天然气的人口将保持较高增速,年均气化人口在3000万人左右。预计2020年全国气化人口将达到4.7亿人,全国城镇气化率将达到60%以上,大部分省会城市和大城市的气化率将超过80%。天然气在公共福利、采暖、CNG汽车等方面将全面发展,预计2020年公共福利用气占居民用气的50%左右,天然气采暖将占集中采暖的30%以上。

2车用天然气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汽车尾气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都是汽车尾气,要彻底解决汽车的尾气污染,必须从源头着手。天然气将成为公共交通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燃料。2001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际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提到“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这将进一步促进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也将进一步说明天然气在城市发展中的必要性。

从图一可以看出,LPG汽车基本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下降,而CNG汽车则保持了快速发展。

图1 我国燃气汽车历年数据统计(单位:辆)

截至2011年底,全国天然气汽车总数接近40万辆,其中出租车和公交车有35万辆,占全国出租车和公交车总数的20%。随着各地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天然气将在各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天然气将成为大多数中小城市出租车的主要燃料;大中城市的公交车燃料将逐步升级为天然气等清洁燃料;LNG车将向城际车发展;局部地区私家车天然气燃料改造将比较踊跃。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汽车总数将接近200万辆,车用天然气消费量约为200亿立方米/年。公交车和出租车气化率将达到50%。Xwt中国行业咨询网_行业报告_行业分析_市场调研_第三方市场数据提供商

天然气发电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天然气利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未来天然气利用政策的调整,天然气发电将成为最积极的一个方向。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发展”,对此,天然气是最现实的能源。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需要扩大天然气的利用规模,其中天然气发电将成为主要驱动力。

天然气发电最有可能在三个方面获得突破:

篇11

二、新时期成本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成本核算风险意识

当前,有很多的企业缺乏成本核算的风险意识,从而给企业增加了很多的管理成本,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市场不断地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我国大多企业的营利资金都是靠自身的产品销售而获得的,相关企业缺乏成本核算的风险意识,将会使企业财务管理的负担增加,并且会使成本核算工作无法正常地进行。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的意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外界的市场风险,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使成本管理工作的水平低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开展相关财务工作时,通常会疏于对成本核算的管控,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会使企业对自身的收支情况无法进行掌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运营风险,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核算方法不科学

当前,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低下。大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很少有企业采用分批法。在新的时期,对于企业产品来说,更加重视其个性化,也就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来主导的一种形态。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需要彻底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和设计自己的产品。新时期使下,产品的生产趋向于多样化,继续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将会使企业无法适应当前时代,从而给企业造成发展上的阻碍。

(三)成本核算与管理缺乏实效性

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从而使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应用效果不佳。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首先,他们的经营资金不够充足,大多企业是依靠向银行贷款或者社会融资来获得相关的经营资金。长期经营下去会使相关企业的资金愈发的不足,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一些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并没有建立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财务成本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控制成本。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时,通常没有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使该项工作进行时缺乏时效性,成效较低。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时效性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规范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提升该项工作的成效,从而保证相关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新时期是信息化的时代,然而,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导致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涉及到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如果没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会使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缺乏基本的保障,核算的精确度也无法保障,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核算成本。虽然说当前的大多企业已经逐步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却没有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造成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误差,甚至出现报表的数据缺失等,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对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成本核算风险意识

当前,大多企业缺乏成本核算的风险意识,导致其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控制成本,因此,相关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良好的预算编制可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反映,从而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情况。相关管理人员还应该对企业运营中可能会涉及到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地预测,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解决,对成本核算中的风险能够做到提前规避。将资金使用率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地控制与记录,保证资金的正常使用。相关企业应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结合起来,对项目进行严格地核算,从而不断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企业的物资总体的管理情况充分地反映出来,从而使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运营情况。提高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相关企业提前制定风险预案,从而强化投资回报,保证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对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并且能够主动地进行参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成本核算风险意识,能够使相关企业提前发现企业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地采取预案对其进行解决,降低企业的控制成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注重战略成本管理

在新的时期,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明显的不适用,对于继续使用分步法和品种法核算方式的企业,将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应该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产品的生产,采用分批法的核算方法,从而满足当前的小批量“单元生产”的特点。相关企业应该完善成本核算的责任制度,首先,正确的划分责任成本中心,其次,确定责任范围,根据责任单位的职权范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对责任范围进行确定,再次,将目标成本转化为责任成本,最后,合理的对责任成本进行核算。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此重视起来,在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的前提下,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核算,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理念,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优势”。即从战略的角度,对成本管理进行全面、长远的规划,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面融合。在一个或多个阶段使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支持;它是一个跨越传统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的单一单元。充分认识、控制和改进企业的各种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三)增加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效性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效性较低会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失去原有的作用,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如何增加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效性,首先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熟悉成本核算的目标。第一,确定企业产品的价格,第二,对生产、经营、管理所产生的费用进行一定的补偿,第三,对企业的管理质量及时进行反馈。相关企业需要做好这三项工作,从而提升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实效性,为相关的企业提供精确的决策依据。当前,我国的企业在进行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大多会采取多种成本核算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进行更加有效地掌控,另一方面还能够使预算的编制更加科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使用上述的方法,可以使有关企业对成本核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掌握,制定合理的执行制度,并且能够明确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使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和职责,更好地起到领导作用,从而使相关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能够对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保证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落实。如果在成本的核算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情况出现异常,那么有关人员应该立刻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汇报,由上级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在审核之后,对成本的核算方案进行一定的改进,从而保证成本核算的规范性,进而加强成本核算的精确度,提升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水平。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

当前,我国的大多企业对于人员的分配以及设备的使用有着明显的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未来经营管理规划中,从而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更加先进,不断提升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水平。我国的企业面临着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充分的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保证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对企业内部成本的控制力度。另外,相关的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保证盈利的同时,能够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对成本核算的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对财务的监管职能加强监督,在这个基础上,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加强,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保证成本核算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大多企业存在着报表缺失、信息失真这一问题,因此,相关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时,应该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方式进行统一、集中编制,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成本核算效率。通过对成本核算的合理利用,能够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通过上述提出的措施,相关企业要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完善信息化建设,从而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四、在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实施风险管控

(一)企业成本会计财务风险的特点

 目前,我国企业成本会计财务风险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即不确定性、损益性、客观性和全面性。首先,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不明确,在原有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其次,财务风险的损益是指公司的潜在损益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风险越大,企业的潜在回报就越高;反之,回报越低;此外,财务风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客观存在于任何地方,不是人为转移的。财务风险不会因人为干预而完全消除。但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降低或避免风险;最后,财务风险的全面性是指金融风险的范围更广。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将对企业产生全面的影响,并能渗透到企业内部。所有环节,无论是资金募集、分配,还是资金积累,都会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

(二)成本核算阶段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首先,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危机成本”。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必然会对企业的成本核算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的手段,以及核算的内容和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使企业承担一定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或倒闭或被兼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防范此类隐患,避免企业损失。其次,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好、更合理。在有效的风险管理下,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的核算都需要在风险控制范围内进行。这一前提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实际风险,而且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风险防御能力。从而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好。 此外,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更加稳定。企业一旦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必须配套相关控制措施。在这些管控措施的有利约束下,公司资金安全更加可靠,成本核算更加规范完善,公司盈利能力也将得到显着提升。因此,企业将面临安全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现阶段企业财务成本会计如何实施风险管控 

1.加强成本和风险控制的基础管理 如上所述,企业的成本不仅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企业成本会计中风险管控的情况并不乐观。对此,首先要加强成本费用风险控制的基础管理。重点关注采购成本、销售成本等风险管控,其中,采购成本应重点关注材料采购价格和质量,认真研究基于原材料市场的采购策略。在实际购买中,多方询价,选择最佳购买;应重点控制销售费用,积极结清货款,减少库存。同时,结合资金流向管理,尽量减少资金占用量和利息支出,防范资金破裂风险。总之,各类成本支出项目都要严格审批,做好成本控制。 2.建立积极的成本和财务风险管理环境 企业除了加强成本费用风险控制的基础管理外,还应建立积极主动的成本费用财务风险管理环境。一是合理划分成本核算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按岗定人”,充分落实到位授权和责任,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其次,企业要积极推进成本预算,实现一切成本费用有据可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本核算环境;此外,企业应重视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的选拔,并加强培训和考核,以提升其专业素养。 3.积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成本会计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有效防控财务风险,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企业也应积极提高企业管理者对成本会计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从主观上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对此,企业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进行财务风险教育培训,加强财务风险宣传,讲解财务风险隐患和危害,让管理者和员工认识财务风险的隐患和危害。具有预测、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从而积极参与风险防范。 4.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贯穿于成本核算的全过程。为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对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合理预测。同时,通过这种机制,对企业的整个成本核算过程进行持续监控。一旦发现财务风险隐患,要争取充足的时间,积极应对,力争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对此,有条件的企业(如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建立建立“风控小组”,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财务战略、经营特点、政策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针对成本核算环节,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与追踪,一旦发生实际损失或影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工作的前瞻性。

篇1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str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ensure high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ir technical management,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re briefly analyzed.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mportanc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建筑工程行业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意识到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相关概述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工程施工中要有计划的科学的开展各项工程的施工工作,还要根据我国制定的技术法规和政策,符合有关技术部门颁布的工作指标,争取建立起高效有序的生产规划,满足生产规律的相关要求。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完善对我国的建筑事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做到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因为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可以使得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更好的完成建筑工程的施工,还可以借机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素养,从另一方面看,还能够满足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工程施工的建筑施工技术,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在不断总结之前的施工经验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更有效的施工方法,并且,在保证工程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的投入,尽一切努力获得最大的利润。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管理包含建筑施工企业的很多技术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它是根据系统的理论,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另外,技术管理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一个企业的信誉好坏,以及经营效益的高低都关系到企业的未来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这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也有一定的要求,建筑企业需要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设施,尤其需要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支撑整个企业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身边的建筑种类繁多,这对于施工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而且,施工的时候也会受到天气和建筑规模的复杂程度影响,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问题,我们更要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以确保建筑工程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完成。对于技术管理的应用问题,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建立起有序的施工秩序,以确保生产的过程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我们还要通过技术管理使得施工企业有崭新的面貌来应对未来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施工技术的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包括施工技术能否通过施工管理来达到以科学技术水平来不断发展的基本要求,施工企业要根据技术管理来不断的使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管理水平达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不让可能出现的技术隐患问题变成现实,并且充分地发挥监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潜能,让他们有极大的工作热情进行建筑施工工作,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程度真在不断的加大,那么,建筑施工企业也应该利用好信息化的管理发展模式,来使建筑施工的过程更加的准确,更有效率。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加强企业的信息共享性,更科学的进行建筑决策,另外,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进行监管,不仅可以极大的降低建筑的成本,还可以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公司成本和有关支出的监管工作,使领导者更高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和工程监制,这对于建筑施工的优化过程是非常有利的。

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是建筑行业需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各种生产部门和企业也都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看清未来的发展模式,抓住机遇,赢得胜利。

我国的信息化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施工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应用于建筑施工的财政管理、资源配置、员工利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了。这当中包括我国很多的大中型企业,他们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利用企业本身的优厚的资金实力来发展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统,还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目的是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建设施工企业还要注重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培养,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可靠长久的软件环境。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网络电子商务的普及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建筑施工在准确方便的数据信息的支撑下转变了原来的生产模式,电子商务部门也应运而生。以往的生产运营模式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人才出现缺失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弊端,但是,如果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运用网络及电子商务可以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就算没有工作人员的参与也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建设企业的业务经费。

加强市场导向性趋势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和更加剧烈的竞争,施工建设企业也有着巨大的压力,施工建设企业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拓展发展的渠道,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准确的应对策略,使施工建设企业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四、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进高新信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速度。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施工组织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工程单位良好施工的规范行文件,而且在工程项目中对于工程的索赔与结算造成了巨大影响。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于此同时在施工中也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组织设计。目前的高层建筑工程市场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如建筑施工中招标竞争过度激烈,以致于企业工作中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要求和不平等条款比比皆是。为此在工程项目中,探索出一套具有我国现代化特色的工程施工模式和组织设计方法对于促进企业生产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着较多的问题。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是施工活动进行科学原理的主要手段,它具有着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主要要求,提供了各阶层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施工方式与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就一般施工设计内容而言,这些施工中主要包括①施工方法与相应的施工管理技术措施,是一种施工方案模式。②施工进度的计划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制定出合理的进度控制标准和规范,促进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合理进行。③确定合理科学的现场平面布置与施工方案,并且对相关劳动力以及施工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当前的工程下干目中,施工组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标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取得工程承包权而编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工程良好施工。在工程项目中,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论证投标书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上的引进现象和情况模式,从而从施工效益和质量上提出了施工模式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二在工程中对招标文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承诺,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要求和模式。

其次在工程项目中,在合同签订之后而且在工作中合同承包中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科学且实际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条件。无论是FIDIC合同条件,还是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将投标书列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充实、完善,是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并经双方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确定的,整个过程具备合同订立的要约与承诺特征,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用于指导施工,但由于具有承包合同的地位,作用不限于施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与施工方案有关,同一项工程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其工程量和造价都不一样。工程投标报价往往是单价的套用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则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二是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索赔的依据。若业主未按承诺提供施工条件(施工图、施工场地等),是违约行为;若业主要求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则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若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施工企业可提出工期索赔,若造成工料及其他经济损失,可提出经济索赔,索赔的依据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三是监理对象。施工组织设计应用于施工全过程,集技术、经济、管理和合同于一体,是一份全面的施工计划和合同文件。因此,监理工程师将其视为重要的监理对象,严格监督其实施,严格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和修改,将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行为视为违约行为。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以往施工组织设计是按技术需要编制的,其主要内容仅限于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其内容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履行合同的需要,应编成一份集技术、经济、管理、合同于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性文件、合同履行的指导性文件、工程结算和索赔的依据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

关于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D以下简称《规范》)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规范》规定,当以施工组织设计代替项目管理规划时,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规范》是对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管理方法的结晶。按《规范》的要求编制和管理项目管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