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民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民素质教育

篇1

二、乡镇图书馆在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之一“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1]。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由于农业信息化不断推进,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规模大范围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信息意识,树立科学信息观,以适应社会发展。针对农村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农民服务,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担负起历史赋予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二)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存在,仍有部分社会成员在获取知识或信息方面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他们不但缺乏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也缺乏通过产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的财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信息弱势人群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的信息缺乏已成为这种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而目前可以为他们提供信息保障的机构/制度,仍只有公共图书馆”[2]。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迈进了信息时代。为社会成员带来更多信息接触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有利于人们普遍参与信息经济活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由于农民信息素质较低,影响他们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不能参与信息经济活动之中,不能分享信息经济发展成果。而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机构,参与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消除城乡信息鸿沟,保障农民信息公平,促进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三)乡镇图书馆是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平台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离农民近,便于服务,是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中心。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视,乡镇图书馆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扩大,经费增加,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拥有计算机设备,普遍具有网络服务能力,管理手法先进,为农民读者服务手段颇具规范,他们传统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读者的认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普及科技的公益场所。乡镇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与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场地优势、人员优势,争取政府支持,设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点,购置相应设备,配备人员,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三、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原则

(一)多层次教育方法与多渠道教育途径相结合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一、自身条件多样的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对于种养殖大户、乡村企业家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这类人群见识广,一般配备有计算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水平,可以网络教育为主,网络咨询为辅方式进行。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弱但有较强学习愿望的农民,可以通过培训班的方式,利用图书馆设备,通过形象化的功能演示、鲜活的事例说明,实地实践操作、强化辅导等方法加快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二)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结合农村地区实际,确保教育与应用相互促进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切合实际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空洞、理论化,教育活动单一。应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与文化发展水平,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农民信息需求。

(三)发挥信息中心作用,注重营造氛围图书馆做好软硬件建设,营造氛围,发挥信息中心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农业信息化建设资源等来提高信息素质,满足自身信息需求。针对农民喜群聚群议特点,对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劳务信息等农民较为关心的专题设置讨论区、交流区,工作人员加以引导,或答疑解难,或引线搭桥,营造氛围,真正发挥其信息中心作用。

四、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农业信息化教育课,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开设农业信息化教育课,重申信息重要性。从宏观方面,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信息化大环境下,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认识到信息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家庭增收的重要性。使农民从思想上树立“科教兴农,信息富农”观念。从微观方面,使农民了解信息经济的优势,比如能够了解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掌握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为各种生产和市场决策;在网上实现“订单农业”合作意向;随时通过网上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交易;访问农业专家网站,咨询农业科技知识,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疑难问题;及时了解农业政策、劳务信息等,来实现生产最大收益。这样促使他们去积极创造条件,学习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利用县、乡、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加快信息观念转变,树立科学先进的信息意识。

(二)开展计算机使用教育和网络资源应用教育,发挥信息优势针对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和保守,还不能很好地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获取信息资源。根据他们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能力较弱的情况,细致入微地开展便于理解的计算机功能、网络资源利用功能演示教育,展示计算机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快捷方便,消除农民对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利用的恐惧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文本则将视频、音频、文本、图表等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够随时用视频点播系统进行播放和接收,方便易学。在授课时如果结合农民比较熟悉的事例可以更好地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如地使用计算机、自由上网、简单处理计算机常见故障等。

(三)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教育,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按照检索、搜集、加工和传递信息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信息获取能力教育,使农民掌握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方法和操作技巧。

1.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包括农业实用信息检索一般知识,主要类型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农业数据库检索方法、检索策略,网络常用查询工具的应用,网上涉农专题信息的查找方法等。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色和实际需要,依托政府网及涉农信息网等权威信息交流平台,对农民常用的、有实用性的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农产品交易网站、科技信息网站、农业数字共享资源加以推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即时性,充实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内容。

篇2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8-01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渐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技术能手、农业专家、农业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然而在农业领域,教育,尤其是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的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4]。在新形势下,应当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现代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教育,结合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及农民的现实需要,使其与时展相适应,真正成为现代农业背景下的新型农民。现就如何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探讨。

1 重点加强农业领域法律法规及农业相关政策教育

为了使相关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对国家政策进行传达和落实。尤其是农业政策,有效利用现代传媒,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使农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最终使农民获得真正实惠。同时,要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农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的政农关系。

2 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

普及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建立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到我国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新型农民,不断增强法制意识,要知法守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理念,强化市场主体意识,使农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必须具有风险意识。要使农民朋友真正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把好舵、撑好船,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3 普及基础农业科技知识,加强先进农业技术推广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普及,一部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农民尚未很好地掌握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把科学、文明、发展的新观念输送给农民,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道理。同时,通过现代传媒以及点对点帮扶等办法及时有效地把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好,帮助农民学习好、应用好,在农业领域打好新时代背景下的有准备之仗。

4 努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

使农民能够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必须重视并努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新型农民。也可以针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具体的农业技术安排一些专门的技术培训课程,使农民能够直接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提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达到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5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劳动场地的分散性、实用技术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实行灵活多样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新型农民素质教育,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采取多样化教育模式,使农民在农闲时能够有所学、忙时能够有所用,实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

6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各部门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切实保障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保驾护航。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各部门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应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与各政府部门共同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科学规划,拟定好实施方案细则;在整个过程中,政府要协调好有关部门,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7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篇3

中国农学会编制、编绘了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宣传挂图和农民辅导读本,以农民的切身感受和朴实语言,对主要内容二十条作了全面细致的解读,今后将作为科普共享资源免费向全国广大农村基层提供。(北京 姚润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已达85.96%

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7.26亿,参合率为85.96%。

从基金支出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220.31亿元。第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6.93亿元。其中,用于住院补偿73.61 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84.68%;以统筹基金形式进行门诊补偿5.51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6.34%;以家庭账户形式进行门诊补偿6.18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7.1%;其他补偿1.23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1.41%;体检支出0.4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0.47%。

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受益26331.89万人次。(北京 吴晶)

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邮编:116600,电话:0411-87703578)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盛单218”,前不久通过了辽宁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株型紧凑,穗轴粉色,籽粒橙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9克。中抗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抗丝黑穗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0.08%,粗脂肪含量5.60%,粗淀粉含量72.90%,赖氨酸含量0.35%,容重752.0克/升。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680.7公斤。(辽宁 付永军)

湖南选育成功“湘杂油7号”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邮编:410116,电话:0731-5634082)选育的甘蓝型杂交油菜中熟组合“湘杂油7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219天,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约3.65克。芥酸含量为0.98%,硫苷含量为41.24微摩尔/克,含油量为39.89%。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153.1公斤。(湖南 涂小林)

水稻新品种在福建问世

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邮编:354200,电话:0599-5628968)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宜优1659”,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29.2天,结实率76.49%,千粒重31.0克。感稻瘟病。糙米率78.0%,精米率67.5%,整精米率36.4%,粒长7.3毫米,垩白率31.0%,垩白度10.4%,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9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7.6%。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10.05公斤。(福建 程学先)

湖北选育成功黄瓜新品种

湖北省农科院蔬菜科技中心(邮编:430064,电话:027-87389846)选育的黄瓜新品种“鄂黄瓜3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认定。

该品种极早熟,第2~4节开始结瓜,膨大速度快;特别耐寒,遇1~2℃短时低温仍能正常生长;瓜条直,瓜肉厚,瓜长30厘米,直径约5厘米,单瓜重300克,瓜把短,刺瘤少,嫩绿白色。(湖北 李金泉)

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问世

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744000,电话:0933-8212451)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平凉44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强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78.7天,抗冻抗旱性强,耐瘠薄, 容重786.1克/升。千粒重48.8克。粗蛋白质含量10.92%,湿面筋含量18.07%,赖氨酸含量0.31%,粗淀粉含量68.1%。中抗条锈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86.93公斤。(甘肃 刘乐陶)

“苏杂棉66”通过审定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210036,电话:025-83243549)选育的中熟陆地棉杂交一代新品种“苏杂棉66”,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38天,单株成铃25.4个,铃重6.0克,籽指10.7克。大样衣分40.1%,小样衣分40.9%,霜前花率89.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马克隆值4.8,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纺纱均匀指数148。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籽棉241.1公斤、产皮棉96.7公斤。(江苏 魏成义)

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邮编:050041,电话:0311-86850664)、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石豆1号”,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05天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单株有效荚34.7个,单荚粒数2.3个,百粒重21.4克。籽粒圆形,黄色种皮,黑色种脐。抗倒性较强,抗病性较强。粗蛋白质含量40.45%,粗脂肪含量20.40%。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90.01公斤。(河北 程大力)

白菜新品种通过审定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育种室(邮编:450002,电话:0371-65714026)选育的秋白菜早熟新品种“豫新58”,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长期64天,单球重1.9公斤左右。净菜率73.4%,软叶率57.5%,不结球率2.3%。品尝风味品质较好。粗纤维含量0.4%,蛋白质含量0.97%,干物质3.7%。维生素C含量15.1毫克/100克鲜重,可溶性总糖1.34%。高抗病毒病(TuMV),中抗霜霉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净菜4836.2公斤。(山东 黄胜海)

篇4

据《__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__年底,__区农村人口共有71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36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__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142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__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__区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35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在现有的务农人员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占22,认为没时间也没必要参加科技培训的占31.2;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只占10。虽然近两年来,随着阳光工程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__区约有1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且有1229人获得技术等级证书,但是仅占__区农村劳动力的0.34。由于务工技能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都是干重活拿低薪。据调查,__区有53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教育,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95以上的农户对党的政策表示拥护,85以上的农民表示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时会迅速报警。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政策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在政策掌握方面,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可有些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的是什么钱,发放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至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还有些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滥用私刑,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扼杀了获取知识技能的欲望,严重阻碍了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__区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业局、科技局、教体局、扶贫办、乡镇企业局、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 ,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存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就__区来讲,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区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农村组织培训,大多都在集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三是职教、成教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__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同时,全区13所镇化技术学校和329所村成人技术文化学校由于缺乏经费,基本闲置处于闲置状态,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加快提高。__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区13个乡镇文化站只有4个达到省定面积标准,而有5个乡镇文化站因站舍破烂,已基本无利用价值。税费改革后,由于无经费来源,村级文化活动室普遍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全区设有图书室的村只有47个,而各方面设施条件好一些的村级图书室也只有张湾洪山头、古驿余沟村、朱集马沟村。同时,农村文化力量也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以往的电影下乡村巡回放映、剧团下乡村巡回演出已明显地减少,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更不说通过文化事业潜移默化农民观念,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了。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总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目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好,在加强正规教育的同时,通过党在农村的政策和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农村中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活动。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领导做保证,势必造成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区委应高度重视,成立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专门负责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5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十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__区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__区的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 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区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健全培训网络。在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区党校、农广校作用,充实和完善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可借助教育部门的远程教育网络,由各镇组织,充分发挥镇、村成人技术学校的作用,让农民就近学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同时,健全培训监督考评机制,确保培训链完整。从培训单位到村组干部、农业骨干,应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从而避免培训断点出现。

篇5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49-02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程度高、物质和精神追求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和工作耐受力相对较低为主要特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大约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大不相同,他们对城市充满了向往,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他们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必将成为各地的城镇居民,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骨干力量。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最短时间里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所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平台,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1 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第二,信息获取能力参差不齐,普遍较低。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对信息获取、利用、存在技术障碍和知识障碍;第三,信息分析能力不足。虽然网上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也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和无效的信息。这严重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搜索信息和获取信息;第四,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新生代农民工这也非常容易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盲目上网,聊天、打游戏。

2 社区图书馆对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对农民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以及产业升级换代的社会背景下,对农民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图书馆素来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才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是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机构,应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担当其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帮助和指导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促使农民工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我国成人信息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2)社区图书馆是开展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的平台。

社区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离农民工近,为其提供免费学习的设施、条件和机会,对农民工形成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经费增加,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有的社区图书馆有比较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和计算机设备,用先进的管理手法,为农民工读者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工读者的认可,成为他们提升其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公益场所。社区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场地的优势、人员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争取政府的支持,设立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点,开展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

3 社区图书馆实施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1)加强社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社区图书馆离农民工最近,是农民工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所以社区图书馆不仅要有纸质文献,还应该有其他的载体信息,如多媒体电子读物、光盘、视听资料等各种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为了方便农民工获得信息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社区网书馆应该提供多功能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深层次地开展多样式的信息服务与活动。

社区图书馆应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应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可经常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短期培训、一对一辅导等形式推进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素质。社区图书馆也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文献检索通用指南。内容可包括图书馆正确使用指导、搜索引擎介绍、著名网站的介绍、重要数据库介绍及各类数据库检索方法等信息供用户自由查询。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BBS、留言板、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互动教育。

(3)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种在亲身体验过程种得到的思考思维能力。它是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检索系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可实践操作的条件。在短期培训上,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快捷、方便地了解实践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掌握计算机查询及现代服务设施等技术。社区图书馆也可以设置义务馆员,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在休闲时间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要注意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善于和正确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不良上网习惯的监督与管理。

(4)提高社区图书馆馆员的自身信息素质。

社区图书馆是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社区图书馆员是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社区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信息素质较高的馆员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社区图书馆员既是信息素质教育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也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社区图书馆员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并且应该要具备计算机知识、信息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学习新技术、新软件、各种服务方法及应掌握更多灵活多样的检索技能。

4 结语

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社区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图书馆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它的各种优势,以帮助读者获取必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社区图书馆要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拓展传递和强化社区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梁作明.高校图书馆引入服务营销管理之探讨[J].现代情报,2010(6):94-96.

[2] 刘建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成才与自我完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25-26.

篇6

摘要:农民市民化不仅包括农民自身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还包括与农民内在素质协同发展的外在条件市民化,而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市民化的具体内容,探究当下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现状,基于职业教育功能的现代转型,探讨职业教育在促使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塑造过程中的功能。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18-05

问题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实现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显得越发关键。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城乡之间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断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形成了农民市民化这一历史现象。农民市民化不仅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改革的历史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向现代转型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在职业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自我的升级:第一,通过改善、拓展职业教育功能等内在结构,发挥新的时代价值,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现实地位,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第二,通过提升职业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手段的先进性等,促使职业教育成为现代化的教育形式;第三,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各阶段的办学形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个体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的塑造,为职业教育发挥时代功能、实现现代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

农民市民化的内容分析

(一)农民市民化的内涵

农民市民化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对其界定是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基本前提。对于农民市民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姜作培认为,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转换生活环境、从事非农产业实现其身份、观念、生活方式等逐步向现代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王广金认为,农民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自给自足占很大成分的小农经济向以交换为主要目的的商品经济或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的市场经济转变。

不同学者对于农民市民化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层次地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内涵。结合各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农民市民化定义为: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借助城市化、城镇化等逐步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乡村走向城市,实现生活空间、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逐步符合现代市民的资质,从而实现农民——准市民——市民的社会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内在素质的养成和外在条件构建的协同发展过程。

(二)农民市民化系统内容的分析

农民市民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见图1),对于其具体内容的分析需要从两个维度去把握。从纵向维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不仅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而呈现出相应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而且对于农民市民化自身来说,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由农民——准市民——市民全方位转变的持续发展过程。从横向维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既包括农民自身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还包含相关配套机制等外部条件的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纵向的发展阶段是由横向维度各部分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在农民市民化的整体发展进程中横向维度的内容更具重要性。作为农民市民化横向维度的核心和关键部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共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市民意识的养成。其中,市民意识由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非政治权利意识(依法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平等就业等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守新的社会规范和约束等公民义务意识)三个部分组成。第二,非农产业就业技能的获得。具体是指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能力转换为胜任非农产业活动并取得良好职业发展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转岗、自主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第三,获取市民资质所需要的科学文化水平,具体包括受教育程度、持续学习能力、科学知识储备程度以及运用科学技术等。第四,现代思想观念的形成。具体是指形成具有现代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的市场经济意识,以此来代替传统的、保守的、封闭的小农经济意识,并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第五,都市生活方式的养成。具体是指与新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相适应的且能共享现代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如人际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逐步由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都市生活方式转变。

农民市民化横向维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农民市民化的外在条件共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农民市民化的载体。在发达国家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始终作为主要载体和舞台推动着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但在我国存在农民市民化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的现象,使得城市化在农民市民化发展进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历史作用。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实状况,使得城镇化同样未能成为支撑农民市民化的主载体。在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城市化为拉动力,以城镇化为带动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支撑力的局面。第二,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就业机制、社保制度、户籍制度、医疗保障机制、农村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三,农民市民化的附属条件。具体包含市民的认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附属条件,来辅助农民市民化的顺利实现。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内在素质的市民化现状

农民群体整体综合素质决定了农民市民化的成功率,也是农民顺利获取市民资格、养成良好适应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进程能否又好又快地前进,关键取决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水平。然而,纵观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情况,便可发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甚至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伪市民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市民意识的欠缺与传统农民意识的固守

现代市民意识的养成是衡量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包括政治权利意识、非政治权利意识以及义务意识三个部分。在传统的乡村社会,由于缺乏有效的政治沟通,农村居民的政治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仅在心理层面缺乏对于所在乡村以及国家政治系统的认知、态度和政治信仰,而且在行为上对于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更是较低,使得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民处于政治边缘化的境地,并伴随着农民市民化过程由农村复制到城市。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自身非政治权利意识不足,导致了农民工暴力讨薪、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也表现出对于自身合法权益诉求的维护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新生活环境的更替,使得原本生活在自由、闲散乡村环境中的农民在城市中不得不接受新的社会规范和约束,对此难免有些适应不良,故而导致了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城市环境等义务意识的淡化,由此降低了市民群体对于农民市民化的认同度。

(二)农民生活方式的都市化转型困难

农民都市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形成良好适应能力的基础。伴随着生活环境的更换,农民的生活方式必须实现五个转变:第一,由以往乡村社会形成的成熟社交网络的破裂向城市新社交网络的构建转变;第二,以依靠血缘、宗亲为主的人际交往方式向以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业务往来为主的人际交往方式转变;第三,由以往农村生活的闲散性、自由性逐步向以时间观念性、快节奏为特征的城市生活转变;第四,由乡村社会中高社区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向城市生活中社区认同感淡化转变;第五,农民职业的相对固定性向市民职业的易变性转变。这要求农民在转换生活环境的前提下,不仅从外在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变换,更重要的是需要农民在内心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转变,这无疑增加了农民全面市民化的难度。

(三)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升级不足

农民固有的思想观念与长期的生活环境是密切关联的,乡村社会中以传统性、封闭性、保守性为特征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农民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开放性、多元性和竞争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民观念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思想观念市民化的主要目标。但从当下市民化的农民群体的整体思想观念来看,虽然对于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但对自身能力素质的突破、及时接纳新事物和新思想等的敏感程度仍然不足,保守思想、封闭思想观念仍然很明显,使得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产生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升级不足的问题。

(四)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较低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关键部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农民形成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获取较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更有利于自身在城市生活中的持续发展和获取市民的认可。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更要求我国公民在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素质,这也是当今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当下我国主要劳动力群体(20~54岁)中,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城市居民相比呈现出偏低的状况。乡村拥有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96.96%,拥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仅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3.04%;而在我国城市,拥有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72.39%,相比农村来说下降了24.57%;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27.61%,较农村来说高出了24.57%(见图2)。这也反映出:在当下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群体整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五)非农产业就业技能的需求与农民农业产业技能配备的结构性矛盾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技能是农民立足城市、获取生存能力的基础。在我国当前发生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大多是农民自发性的人口流动,而且缺乏相关政府部门对其市民化所进行的专门技能培训,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民依旧依靠农业产业活动中所使用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工作过程经验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技能来获取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依靠体力劳动的劳动技能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于产业工人的技能需要。所以,如何提升自我技能配备,在社会转型时期获取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关乎农民步入城市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功能在农民市民化

内生动力塑造过程中的发挥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深化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向现代转型。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功能,通过变革自身内部结构、转换发展理念、拓展自身功能来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自身现代转型、发挥时代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促使农民公民意识的“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农民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实现自身政治利益诉求,而且对于良好市民道德文明意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教育树立公民坚定政治信仰等传统政治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政治功能的外延,通过对进城农民进行良好的民主和法制观念的引导以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帮助新市民形成良好的政治权力意识以及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形成正确、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公民维权意识;合理、恰当地设计职业教育的市民教育内容,督促进城农民养成有序参与政治活动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公民义务意识。确保职业教育在社会和自身现代转型过程中散发政治正能量。

(二)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思想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条件。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生活环境的转变、就业环境的转变等使得农民不得不首先从思想上树立现代化的市民观念,从而帮助自己在具体实践上实现转变。职业教育在农民现代化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进行现代生活观念、城市精神文明以及城市优秀传统的教育,帮助农民逐步打开思维,由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逐步向多元、开放、竞争的思想观念转化。与此同时,帮助农民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竞争向上的意识,促使广大农民由小农经济意识向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转变,逐步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三)加速农民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农民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是形成良好适应能力的基础。进城农民生活环境的变换,使得与之相关的社交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生活节奏等必须日益符合现代都市的生活标准,从而促进农民实现市民化。职业教育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开展新思想、新观念等文化活动,扩大市民与农民的交流,在逐步形成新的社交网络的同时,提升市民对于农民市民化的认同感和农民的社区认同感。通过生活教育,对农民开展生活节奏适应性培训、市场经济中以业务为主的人际交往方式形成培训、遵守城市生活秩序与规范的培训等,以此来加速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四)实现农民就业技能的“专业化”

农民就业技能的配备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决定了农民获得职业的可能性。当下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农民自身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职业教育在促使农民就业技能“专业化”方面的功能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就业状况,而且要逐步转变自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农民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得自身日益成为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分阶段、有层次地对进城农民进行就业技能、转岗技能、创业技能以及一定程度的职业规划技能的培养,帮助农民正确认识自身的技能情况,合理择业,从而提高人职匹配程度,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职业教育在促使人力资本系统化、规范化开发以及促成社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方面发挥时代价值,使得职业教育日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五)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水平化”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使得职业教育在提升进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上显现出独特的优越性。职业教育功能的现代转型对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提升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形成实现职业目标、新生活方式的养成等方面所需文化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帮助进城农民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此来逐步改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现代性。

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全方位实现转型的时代要求,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内生动力的塑造,对于农民市民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功能转型,对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内生动力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变革内在知识体系,获取新的发展机遇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在社会全面转型背景下时代价值发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姜作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推进方略构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4-29.

[2]王广金.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充分必要条件[J].农业经济,2004(1):22-23.

[3]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8-59.

[4]张婷,张丽娜.我国现阶段农民市民化的研究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0(7).

[5]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6]运迪.当代中国农民的教育与自身发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175-184.

[7]魏杰,谭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J].经济纵横,2003(6):11.

[8]朱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研究——以无锡实践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8.

[9]肖芸.农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255-257.

[10]陈建录.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功能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62.

篇7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汉中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知识宣传、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本地区的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收集调查问卷74份、座谈会8次、个别访谈200余人次,整理资料300余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培训人员认可的社区教育培训方式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主,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格证。47%的调查者认为参加此类培训的时间较短,希望培训授课方式以集中面授、远程授课和编组学习多种形式,采用教师讲课和自己手动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为主。25%的调查者认为培训的成果不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增产难、致富慢,培训内容上要求包括现代农业理论知识、产品市场及营销、创业技能等。55%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的选取上过于局限,希望延伸至区县、乡镇一级的地区。

二、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目前汉中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多,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强,青壮劳动力缺乏,制约了农业劳动的开展,优良的品种及主推技术难以在农村中推广开来。

(二)部门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统筹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管理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强;分配任务时,培训单位与受训人员统筹不到位;培训资源整合混乱,往往出现多个培训专家讲同一内容,不同培训单位组织的专家为同一人等现象,导致受训人员抱怨重复培训、培训内容单一等情况出现。归根结底,各部门未能紧密配合,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系统。

三、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做好高素质农民在科技致富等多方面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原来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培育一个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一大片。另外,可以将一些高素质农民培育好的经验及方法进行推广,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影响力,让青年农民看得见希望,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农民。

篇8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49-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和职业农民。我县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在积极探索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新方法,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南乐县农民科技教育体系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

1.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南乐县农技推广人员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以上达到49人,初级职称127人;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协会45个;科技示范户400户。县级农技推广工作以农业局农技、植保、种子、经作等业务站为主,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性机构。乡级农技推广工作以新建成的6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为主,其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在乡镇的延伸机构,承担基层农技推广基础性工作,村级农技推广以各村科技示范户承担技术示范职能。一个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乡镇区域站为中转、村科技示范户为纽带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利用我局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和其他一批社会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深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先后组织实施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3.依托项目开展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每年深入开展万名农技人员包万村服务农业生产活动。组织8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全县322个行政村。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成500户科技示范户培育。并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对示范户和种粮大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4.农业信息平台科技服务体系。开通了南乐县农业信息网,使农民通过上网就可查询各类农业技术信息;完成了村讯通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飞信实现了322个行政村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成立了12名中高级专家组成的12316三农热线专家团,及时解答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抓好自身农业科技队伍教育培训。每年组织专家采取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方式集中学习农业新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组织骨干参加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尽最大努力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的知识结构。选拔农村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农村特殊实用人才参加省、市举办的专业性创业培训。

二、当前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南乐县委、县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培训内容和培训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宽。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养殖业、种植业方面,对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致富信息的愿望和需求也越来越来强烈。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培训经费难于保证,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包括目前担当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力军的县农广校,其培训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也不配套,不完善,其他培训机构培训设施更加缺乏,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教育培训的要求。

3.各培训机构协作配合不够,培训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承担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机构,包括农业、畜牧、蔬菜等部门,以及科技、人社、残联、妇联等部门都在搞科技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局限于各自专业和部门工作需要,如同五龙闹海,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进一步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建议和对策

1.强化提高培训能力。建议要进一步整合人社、教育、农业、畜牧、扶贫等有关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避免交叉、重复培训。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并强化培训阵地建设,建设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打造一个上规模、上档次、规范化的示范性培训学校,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实用人才。

2.着力提升培训效果。要实施重点农户培训工程,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形成“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良好局面。要实施重点产业培训。依托区域主导产业,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开展针对性的特色产业农民培训,实现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3.完善培训监督与管理。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和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培训的现场查看、随机抽查、入户调查等手段,促进协调和规范培训;要加强对培训完成情况、制度建设情况、台帐建立情况、辐射带动和发展产业情况等进行综合检查。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知识型新型农民奖、科技创新奖等措施,重奖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依靠科技致富的优秀农民;要对参加科技培训的农民,优先在提供小额贷款、流转土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积极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成功农民致富带头人,营造良好的参加学习培训良好氛围。

篇9

一、提升农民素质的必要性认识

素质主要反映个人具有的内在特点及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农民素质主要分为身体素质、智力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各自反映出农民对劳动与社会的适应性及创造性。

各种素质当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是根本的方面,致使农民在外出打工等过程中被迫选择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提出人力资本越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多的观点。徐勋华(2001)认为农民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制约了农民采用先进科技。辛贤等(2005)在对农民素质与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总体上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其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农民素质较低的地区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较低;陈超与周宁(2007)在对农民文化素质的分析中提出,农民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其各种技能的具备和运用,文化素质低的农民更倾向于经验型和模仿性的农业技术,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遇到障碍。

通过有效提升农民素质,从经济角度来说,既有助于发展国民经济,又可以增加个人财富;从社会来说,既能促进社会就业,又利于整体人口素质的提升;从政治角度而言,有利于社会安定,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二、提升农民素质的现实困惑与路径探讨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在对农民素质提高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然而总体上并不理想,现实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头运作,缺乏协调统一,劳动、教育、妇联、共青团及农业主管部门在对农民培训方面多头运作,各自为政,未能进行有效协调,对培训内容、方式与手段没有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设计,难免造成培训工作重复、资源浪费,影响培训效果。

(二)培训费用没有足够的保障,培训工作一般没有专项经费,往往依靠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领域相关费用支持,投入量不足并缺乏稳定性。

(三)监督管理体系的缺乏。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监督。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以各种形式截留挪用上级拨下来的培训费用,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四)组织难度大。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群体较为分散,所以开展培训活动组织难度大。陕西某地为了让农民参加培训,除了给参加培训的人每人一袋洗衣粉,还外加一份泡馍,也就是“有吃有拿”。

(五)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农民缺乏参与培训的直接动力。一些人甚至认为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仅仅学到一些皮毛”“不太实用”。

对农民的培训认识问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背景,即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对整体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由国家面对近4.9亿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已达2.26亿)拿出足够的费用来进行农民素质提高的培训,显然并不现实,必须寻找更合适的道路。农民是非常分散、独立的个体形式,由于封建社会的漫长,类似“小农意识”等许多观念还广为存在,比较关注现实与眼前。在传统的农业经营领域本身是适应的,并未有需要学习的必要与冲动,对培训这种现代形式在主观上是不易接受的,并且对培训的需求差异大;另外从经济体制上讲已是市场经济,农村的许多事情不适合政府包办,农民无论作为单个的小生产者还是加入合作社等形式,均是市场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应该继续按照市场化的步伐予以推动调整。因此,面对提升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观念而不应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为主导来开展。

三、企业对农民素质的多维提升

单纯对农民提供的培训,因为培训对象看不到这样做的现实好处与意义。必然动机不足。加强学习应该使其看到前景。就必须努力寻找结合点,通过提供一份合适工作,以工作来带动学习的兴趣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而这种工作的提供者一般就落在企业身上。

在有关企业应承担对农民培训的问题上,一些人士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王立武认为企业是农民培训的直接受惠者,理应成为农民培训的主体。同时观察到一些企业在“民工荒”“技工荒”之后,已开始对农民培训增强了认识,甚至有的企业采用免费培训的方式来招徕农民工。陈万志也提出农民工的培训,应该更多的交给企业。即使对停产、半停产企业,他们的闲置设备也可以用来开展培训。政府的培训补贴给企业,学员既能在实际岗位中学到技能,企业也可借此开展一些低成本的产品加工(罗强,2009)。

对于企业开展培训工作,一些农民工也提出比较明确的观点:很多农民工最希望的培训方式是直接到企业接受用工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实践操作性强。由于培训后就业岗位也有保障,学习时也就能更加安心(何伟)。这是农民对培训心声的自然流露。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是工业革命后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有着一定的人员构成、组织构成以及一定的制度建设,企业寓管理于经营,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积极融人社会发展,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培训等工作。相比农村这一级组织来说,企业组织性、目的性较强。经过资讯时代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已在众多企业中获得响应与认可,往往有目的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既有助于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的提升,又可以作为挽留人才的手段。因此企业有培训的意愿与动力,

农村市场的广大吸引了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种类型企业的注意,许多企业在开辟农村市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由于竞争的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占领市场,基于市场开发基础上往往要对农民展开各种有目的的培训。

农民融入企业有多种益处。一是个人技能的提高;二是个人意识的转换与对新文化的适应;三是个人素质的综合提升。农民无论是到餐饮业服务性机构还是到加工业、建筑业等单位就业,都会在扩大视野、感受新知、拓宽舞台等方面有相当改变。致使个人在待人接物文明礼仪、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都会有很大改观。

企业对员工的引导性成长与社会对成员的推动性进步是交织在一起的。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下可以被赋予对农民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给企业增加的额外任务,而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由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在解决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又使政府不必承担多余的职能回归自己的本位,因而这种益处是相当大的。以企业为依托对农民进行的素质提升工作是把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符合农民的意愿,在农民个人与社会发展间必然产生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与生成

二元结构下的农村面临加快发展的问题,农村在很大意义上是农业社会的组织形式。21世纪是以工商业为主导的时代,农村的整体企业化转型就目前而言并不现实,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民进入另外一种组织形式――企业,却是必要而有积极意义的。

篇10

桂花寄宿制小学,位于P 市回族乡康庄村,主要负责周围柳沟、清水岭、桂花三个村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此区域为农业村,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全校学生158 人,全部为回族,男生93 人,女生65 人,家庭贫困生22 人,单亲家庭18 人,留守儿童39 人;教职工10 人,45 岁以下4 人。

2 贫困生家访

心理援助中心在和学校沟通后,利用双休日,和学校老师一起走访了8 户家庭9 名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有5 人,父母外出打工有3 人,整年或半年见不着孩子,聚少离多,给家里打电话多是问问家里基本情况,很少跟孩子深入沟通;父母亲残疾或重病5 人,即便父母在家照顾孩子,也出于父母自身的原因,无法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职能。走访的这九位同学,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学习自觉性差,导致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其家庭较为贫困,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在家的父母均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学者杨东平说:教育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加幸福感。对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要实现上述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3 教师座谈

中心为了解班级学生状况以及老师的期待,找到今后工作的切入点,与全校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以下是对4 位老师访谈的基本情况:

三年级语文苏老师,从教36 年,其对孩子们的学业状况堪忧。因为许多家庭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老人照顾孩子,周末孩子还要参与家庭劳动,绝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过一个周末,所学习的知识基本上就忘得差不多了,因而就形成学校5天家庭2 天效应。

同时,农村小学撤点合并,原来的村小学成为村的教学点,保证一、二年级学生的就近入学。三年级学生要到中心小学就读,离家较远的孩子需要在校住宿。住校的孩子们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叠被子、打水、扫地,冬天自己生火取暖,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四年级陈老师,从教19 年,其忧虑的是孩子们的学习习惯,班级45 人,只有20 人可以正常完成家庭作业。据跟踪调查发现,许多孩子回家由于缺少家庭的督促,自觉性较差,还有些孩子要帮家人做家务活,自然就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班上还有10 名学生,因各种因素而提前入学,年龄比同班同学小,各门功课每次也就考10 分以内,识字特别少,课程内容基本上听不懂,目前小学生的学籍都是实行电子化管理,不能留级,最担忧的是会产生一批新时代的文盲。

五年级张老师,从教33 年,据其了解,出身于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易受挫,形成心理阴影,使得他们的性格孤僻,自卑胆小,难以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亟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同时,家庭的贫困,也使得这些孩子对家庭现状特别敏感,因此,给孩子以物质支持也非常重要。

据该校的尕副校长介绍,学校教职工共10 人,设有正副校长2 人,开设语、数、外、音、体、美,每人均代课2 门及以上,代课最多的每天8 节,最少的4 节,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目前住宿学生66 人,有管理员2 人,校领导2 人,班主任4 人,8 人均为教师,中间不能脱岗,基本上全校教师均在校,不能兼顾家庭孩子,老师晚上值班时,最怕的就是孩子生急性病,因为就医点比较远,看病很困难。

4 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与孩子的面对面交流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孩子们的心愿,上交154 份,许多孩子有多种愿望,总的来讲,孩子的心愿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和精神方面。其中在物质方面,表示希望能够拥有电脑及良好的学习用具,达到了55%;在精神方面,希望父母关系和睦的占了20%,需要亲情陪伴的占25%。通过调查走访,让我们对民族地区孩子们的教育现状有如下思考:

(1)三年级学生留在村小学多上一年学,既符合群众需求又符合教育规律。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三年级学生住校,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在学校生活还是有不小的挑战。同时,留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或者老人,接送孩子还是比较吃力。另外,三年级孩子们的年龄多为8~9 岁,从身心特点来说,虽然8~9 岁儿童开始对大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但其正处于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并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需要妈妈分享其喜怒哀乐。从幼儿个体发展过程来看,情绪情感调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关系到个体认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②学会独立、成长自我是人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如果能在村教学点多上一年学的话,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并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甘肃教育部门负责人王嘉毅提出,是否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试行3+6的学制,即让孩子从一至三年级,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上学,等学生到四年级时,再统一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寄宿或者走读。③从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新学制让我们充满希望,也是当地教育部门进行的有益探索。

(2)民族地区的山区学校,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学校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改扩建后办学条件和办公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发展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住宿的学生晚上要上自习,一些教室有五六个灯,只亮了一个,原因是电路老化无法修理。我们去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开展活动,各班级学生将教室里的桌椅搬到过道,这是学校唯一的一间电教室。学校体育器材短缺,有篮球4 个,但缺乏足球和排球。学校经费主要包括水电费、厨师工资、烤火的碳、办公用品、校园建设。据老师介绍,这所学校的硬件及经费投入还是不错的,如果学校规模再小一点,连正常运转都成问题。目前国家的专项教育经费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行,但在涉及学生发展的物质条件投入上却显得捉襟见肘,应是这类学校共同面临的困难。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看,此区域的社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还有待升级。

(3)心理援助应坚持扶智第一的原则。在与学校老师的座谈中,有老师提出他带的班级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另外住宿的孩子在冬天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们的讨论主题围绕着如何募集资金展开。在走访困难家庭时,我们的所见所闻着实令人心痛:有一户家中只有一床被子,连黑乎乎的棉絮都露出来了;还有2 户家庭,孩子连学校灶上的一顿二元五角的饭都吃不起,要啃家里带来的烙饼以维持一周的生活。对于特殊困难家庭,我们要想尽办法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通过家访,中心将社会上募集来的衣服送给孩子,送给孩子们浓浓的爱和温暖。企业家拜春红女士为每位住宿学生定制了一条褥子,帮助孩子们温暖地度过寒冬。中心力所能及地提供了一些物质支持,但是心理援助应该是以扶智为主,针对孩子们的诉求,可以请优秀的爱心企业家做励志演说,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81-02

艺术进入当代,一批有思想的艺术家们着迷于传统生活、生产中的材料、工艺,着力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换。在剪纸、陶艺、木雕、染织以及各类材料中,都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出现。艺术家们立足民间,立足本土,把这类艺术现象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他们用现代艺术观念展现民间和地方的特有材料并运用其传统工艺,把材料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1 从传统工艺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换,原始材料和现代观念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在此类当代艺术作品中,原始材料的材质特性,是激发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初始媒介。而对原始材料特有的材质物性的发挥运用,特有的物性转换为艺术家灵性的载体,则既体现出艺术家的智慧与能力,也体现出原始材料物性的自然魅力。

依据民间工艺以材料分类,通常分为剪纸、刺绣、布玩具、面塑、泥塑、木雕、木版画、皮影、陶瓷、染织、编织等。这种材料分类法与其艺术精神内涵没有必然联系,但与艺术的造型、风格有着太多的关联。因此,它对其艺术外在的形态有着其直接的规定性。如剪纸中刀具与纸张的关系;刺绣中针线与布面的关系;面塑的柔韧可塑性及木雕的刀工木质等等关系。

无论东方西方,艺术发展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材料自身的变革,在某些情境下材料的变革甚至成为某种艺术潮流、风格演变的先声。而当代艺术家们对于民间传统材料的认识在于充分地使用材料本身,在于使每一种材料都能达到最恰当、最理想的表现。

中央美术学院号称"中国第一剪"的吕胜中教授自幼生活农村,其母即为民间剪纸能手,从小耳濡目染,使其直接从传统民间剪纸中获取灵感注入自己的剪纸作品。在他的剪纸作品中,将剪纸平面形象立体化后运用装置手段,结合某些材料如水、土、草、火、石头、材木等完成其整个创作。在他的《招魂》、《灵魂之碑》、《急救中心》等作品里,他把民间原生态中极为丰富的剪纸语汇加以提炼,通过大大小小不断的重复、重叠,进行了一场极具广度、深度的剪纸革命,使我们耳目一新。

现代棕编艺术家朱光萍先生则始终以棕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在他的家乡里,那些满山遍野的棕树,以及邻里百年老字号棕铺中那些世代相传下来的棕编器物,从小就在朱光萍心中积淀为质材的艺术原动力。在他的作品制作中不仅继承了传统民间的基本编织手段,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又做了新的尝试。从原有的工匠化,实用化型制中超越出来,大胆地运用新的工艺手段,如经纬线、斜线的交错、棕片的包裹以及原材料的直接组合等。充分呈现出棕材自身所蕴含着的表现力,使材质上的原始性,粗野感更贴近自己作品的思想,使棕编从长期的实用所赋予的形式中挣脱出来,获得完全属于精神范畴的、新的棕编形式。

现代土陶艺术家何跃先生的现代陶艺,运用传统的陶艺手段,通过不同的造型和强化组合、赋予土陶艺术以丰富的想象和新的审美趣味,将原有的司空见惯的实用土陶,转化为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品飨以社会,使受众获得特别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唤起心灵的回归。

现代社会的当代艺术家中,还有很多以上类似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以上艺术家艺术作品相同的魅力。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意味,主要不在材料材质本身、不在制作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找到材料、技术手段表现现代的审美观念,在于原始材料材质对于现代审美意识的完全宣泄。其魅力既来自材料材质自身,更来自艺术家全新的观念。

2 结合原始材料转换传统工艺为现代艺术可以促进农村儿童素质教育

既然艺术家们能通过现代的观念将原始材料特定材质再造发挥后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艺术,作为现代的农村儿童素质教育,原始材料传统工艺也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进入农村甚至包括城市的儿童素质教育体系。

农村儿童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儿童,其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贫乏,无力支撑较为奢侈的有关学习材料。

原始材料如泥土、棕片、麦秆甚至树叶、茅草等原始材料在任何农村田野俯首可拾,不费一分一毛。

农村儿童对于这些身边的原始材料非常熟悉,其亲和力会使儿童们手工制作期间感觉良好。从而焕发其自然而然的原始感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农村儿童占有祖国未来的很大比重。对于他们的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必须落在实实在在的措施上面。在广大农村相对贫困的今天,如果我们在他们的素质教育方面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加以行之有效的补救,我们的未来就可以较为完整的美好。

在国家日益富强的今天,拨出一定的经费致力于农村素质教育,落实在多媒体电化教学方面,结合原始材料传统工艺以及其与现代艺术的转换实例启迪农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始材料,在游戏中感知艺术、感知艺术创造,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同时,更促使儿童认知自己的创造能力。

利用原始材料材质的特点就地取材实施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在我市的一些学校有着实验、实践。但,一是不够普及,二是仅限于学校领导重视和教师的个人能力。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结合传统工艺、原始材料材质在现代艺术中转换的结果进行教学、教育,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篇12

2015年底,辽宁省农广校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应用系统录入工作,制定了辽宁省师资库建设方案,省、市、县农广校做好培训师资的录入、动态管理工作,目前全省建立培训师资库1069多人。

(一) 职称结构

目前全省兼职教师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0%以上。“双师型”兼职教师达到总人数的60%以上。建立了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农广校教师队伍。

(二)专业结构

辽宁省农广校选聘兼职教师的专业要与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需求相适应。其中,种植业651人,养殖业135人,农业工程与服务91人,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83人,现代农业44人,公共基础63人。种植类专业教师人数比例达到60%以上。

二、推行导师制度,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推行导师制度,建立教师与学员稳固、长久的教学服务关系,使教师成为学员生产实践的师傅,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倡导教师“下基层、接地气”,深入基层,服务农民,转变思想、改进作风、创先争优,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辽宁省农广校创造性地将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既解决了短期培训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又用新技术给长期的学历教育“加餐”。一方面,省农广校教师对项目学员按照农时季节进行农业新技术短期培训,由浅入深,将一门技术完完整整地传授给学员,确保了技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省农广校教师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提问、亲自操作,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确保了教学质量,搞活了中专学历教育,解决了短期培训不能满足农民长期需求、长期学历教育学到的知识又不知如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这样的培训形式深受农民的欢迎,报名非常踊跃,使农民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对各级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开展轮训

篇13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57-06

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估,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判断政策决定正确与否、政策执行得力与否的主要标准,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也是如此。为解决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就业中遭遇的多重困境,我国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政策,但却缺乏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此,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紧制定农民工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培训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考核办法”。可见,对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已成为客观、全面考察相关政策实施状况,以促进相关政策贯彻落实的迫切要求。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缘起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结构”下特有的产物,在国外对其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对城市移民问题的关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城乡人口流动提出了多种理论视角,如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同化理论等;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移民职业培训及相关问题进行经验研究。而国内已有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现实困境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反映政府责任问题的研究居多,如政府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培训经费使用效率不高[1],培训资格认证中存在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为[2]、政府督导缺失、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配套政策[3]等。其次,企业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常会出现问题的对象。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企业对于农民工的培训缺乏动力[4],导致农民工教育培训中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度低下[5]。另外,许小青等提出了企业不愿意或难以独立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是导致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除了政府和企业,农民工群体本身的问题也很多,是影响培训的重要因素之一[6]。李亚芹等认为这一群体自身教育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以及农民工群体弱势化导致自身话语权缺失这两个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自主推动培训的进行。二是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7]。有学者认为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并且对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8]。三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研究。钱桃英等认为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中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因而应科学制定体现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诉求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并努力建构保障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制度体系[9]。关晶等认为,应当建立阶梯化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并纳入将其纳入正规学制,为农民工构建继续学习和社会向上流动的路径[10]。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农民工培训政策的主体、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居多,而系统研究审视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较少;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局限于定性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描述性的居多,而将定量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中的居少。因此,本文基于贵州省的实地调查,通过运用实证研究范式,系统评估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以探究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与其实施效果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界定

自变量: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体系,即贯彻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和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组织结构及其组织过程。本研究将其具体化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组织体系、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教学体系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组织体系是指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及管理部门,是农民工培训的主体。

因变量: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指现行的农民工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本研究主要从农民工培训后的再就业状况与职业适应性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农民工再就业状况具体操作化为就业机会的增加、职业技能的提升、择业能力的增强以及职业收入的增长等四个维度;农民工职业适应性具体操作化为职业技能的适应性、人际关系的适应性、职业心理的适应性和职业环境的适应性等四个维度。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在政策实施体系与农民工个体之间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对农民工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受到组织体系、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组织体系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即组织体系越规范,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假设2:教学体系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即教学体系越完善,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假设3:保障体系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即保障体系越健全,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假设4:组织体系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即组织体系越规范,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越强;假设5:教学体系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即教学体系越完善,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越强;假设6:保障体系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即保障体系越健全,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越强。

(三)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文调查数据来源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课题组2011年9月在贵州省内的贵阳、遵义、安顺、毕节等四个地级市或地区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在抽样过程中:首先,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预定样本量为300个。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贵阳市分配样本90个,因为该地区教育培训基地与机构数量多,培训项目类型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其他地区各分配样本70个。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抽取3个区,在其他地级市或地区中分别抽取2个区或县级市。最后,在贵阳市抽中的每个区的培训机构中随机抽取30名,在其他地区抽中的区或县的培训机构中随机抽取35名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最终抽取300名农民工作为本次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7%。本研究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农民工在培训后的再就业状况和职业适应状况两个维度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并对8个评估指标均进行正向赋分,每个指标分为完全不符(1分),有点符合(2分),符合(3分),较多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五个等级,缺失值则以所有调查对象在该问题上的平均得分来替代处理。数值越大表明政策实施效果越好,在问卷中则反映出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或职业适应程度越高。在数据处理时,本研究将这些定序变量视为定距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反映量表项目指标内部一致性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见表1。通过观测表1中Cronbach’s alpha系数的数值可知,用于测量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各维度的项目指标其内部一致性程度符合要求,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可见,这些政策的落实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工就业与城市融入,但从整体而言,其实施效果尚未达到最佳(均值≈3.3),与政策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

1. 农民工培训前后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见,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之前,农民工未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其职业收入、职业技能、择业能力、就业环境等测量指标的得分均值为2.71,而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其相关测量指标得分均值提高至3.35,得分提高了0.64分,总体均值提高了2.55分。通过配对样本 T检验的结果显示,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见,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具有显著效果(t=5.73,df=286,Sig=0.001)。

2. 农民工培训前后职业适应水平对比分析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见,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之前,农民工未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其职业技能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等测量指标的得分均值为2.53,而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其相关测量指标得分均值提高至3.24,得分提高了0.71分,总体均值提高了2.84分。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职业适应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可见,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具有显著效果(t=5.73,df=286,Sig=0.001)。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的各维度与实施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为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的各部分因素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实施效果,其影响程度如何。本研究以农民工培训后的再就业状况、职业适应水平,即实施效果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体系为自变量,依据统计学原理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见表4。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检验。两个模型中各变量的VIF值(方差膨胀因子)均大于1且小于2,说明四个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DW值为1.815、1.762,说明两个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分别对回归模型以标准化预测值为横轴、标准化残差为纵轴进行残差项的散点图分析,散点图呈无序状态,说明两个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而从回归分析结果中的修正后判定系数Adjusted R2可以看到,自变量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的解释力较大 (R2=0.314),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水平的解释力相对较小(R2=0.226)。具体而言,从表4中多个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

第一,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组织体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形下,培训单位性质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1(P

第二,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形下,培训次数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和职业适应水平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6(P

第三,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保障体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形下,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2(P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及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各种制度性不平等,以及劳动个体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偏低、职业技能缺乏,使得农民工群体在就业和生活中面临多重困境。为解决该群体在城市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下发了多个指导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并在全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教育与培训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现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仍呈现出培训主体的单一化、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以及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同程度的脱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单一等现象,导致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现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由组织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为现阶段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进而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表明,组织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

(二)对策

研究表明,保障和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已成为与贯彻落实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题中要义,而这一目标可通过 “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方式来得以实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