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职业教育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国职业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一、职业教育课程个性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四)职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S(技能培训模块)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
通过以上的各种分析可见,职业教育课程是具有自身明显特点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38-02
0引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频频出现,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寻求在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大发展,其对策是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进军,淘汰依靠密集型劳动、廉价劳动力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为此制造业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传统的职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为我国的制造业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工人,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方法及特点的介绍,能够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及方法
1.1 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从中世纪的学徒制发展到目前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培养的主体是工厂、企业,他们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约占70~80%,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仅占20~30%。
在企业中的学习以实际操作为主,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则以公共课程,如:文学、外语、公共关系学等及专业基础课为主。这种双元制的共同培养模式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国内学者已作过一些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1.2 德国职业教育的方法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均打破了传统的以课程为体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国内有译为行为导向、任务导向等),即学生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检验等,学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这种项目工作法有些学校分为七步,有些为六步,其核心意义为面向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工作进行练习,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关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本刊的2010年第11期已有详细介绍)
这种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教练员和导演的角色,教学的主体为学生自己,学生成为运动员和演员,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工作,教师起辅导、指导、帮助的作用,仅在学生完成项目中遇到困难时进行辅导和帮助,在总结时进行指导。该方法在德国已运行超过30年之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2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1 方向明确、及早分流德国学生早在小学毕业时通过和家长、老师的讨论,协商便决定自己将来是进入科技界当科学家、白领阶层还是当技术工人、售货员、厨师、护士等。进入中学时已基本决定其发展前途,如选择普通中学或实业中学,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选择完全中学,接着读高中后上大学进入白领阶层。由于观念的转变,人们并不认为当技术工人、护士、售货员、厨师低人一等,只是由于家庭条件、历史根源等进行了职业选择,如他父亲是厨师,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厨师,则选择了这种职业,基本上不存在职业的歧视,因此学生不存在思想上的压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2.2 无学费,职校学生有生活费、家庭压力较轻,学生就业有保证德国的职业学校由州政府提供经费,学生无须缴纳学费。在进行职业教育之前学生必须先竞聘工厂企业的学徒岗位,一旦被聘任方能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期限为三年。这三年的生活费由招聘的企业提供。费用的高低视地区和工种的差异,为每月500~700欧元。这样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没有生活和学费的压力。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后,必须通过德国政府授权的德国工商会(IHK)的统一考试取得技工资格证书,绝大部分学生即可在原来招聘的企业从事技工工作,学生无就业的压力。对工厂企业而言,由于学生70%~80%时间在工厂学习和工作,会给工厂创造一定的财富,工厂企业的负担会得到减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招聘的技工对企业有感情,大多愿意终身为企业献身,因此它是一个家长、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面受益的良性循环结构,从而可以长期、健康持续地发展。
2.3 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可以直接上岗,无过渡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由于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和实际工作,因此毕业时已比较熟悉和了解工厂的生产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并已实际工作相当长的时间,能够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因此学生毕业即可零过渡直接上岗。有别于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不熟悉工厂的生产情况,需要经过一段再培训的过渡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2.4 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技术工人的质量水平德国的技术工人资格证书只能由受政府委托授权的德国工商会(IHK)颁发。其前提是职业学校通过三年学习的毕业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这种考试类似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即每各行业的工种,须在全国统一命题,同一时间进行考试,其监考和评分则由德国工商会组织专家 进行,通过这种考试才能获得全德国认可的技工资格证书。这样便有效的控制了专业技术工人的质量,保证通过考试的技术工人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2.5 优秀的教学团队,良好的教学设施德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企业中从事培训徒工的培训中心的教师也多是由有相当长工作经验的技师来承担。在教学团队的层面上,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配备具有一段差距。虽然目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在强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与德国相比,还须不断努力改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学的手段和设施上,德国的职业学校除拥有供学生学习操作的普通设备外,还在不断增添少量先进的实验和生产设备,以满足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企业中拥有的先进设备,学校也能装备少量先进的实验和生产设备,而我国职业学校的设备普遍较为落后。德国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远少于中国的职业学校,因此他们每台设备的平均使用人数较少,学生练习的机会较多,有利于操作能力的提高。
2.6 政府和企业高投入,保证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在德国从政府到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必然是人才的竞争。像德国这样一个幅员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又无矿产资源的国家,只能靠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的人才去竞争,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技术工人,均给予高度重视。国家的教育经费每年均超过GDP的6%,必要时还在不断地追加。企业也意识到:没有优秀的、愿为企业奋斗终生的技术工人,只有工程师和科学家,企业也不可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因而从徒工开始便投资进行培训,直至成为技术工人和技师,从而使企业受益终生。
由于政府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勇于投资,使得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工厂企业的需要,受到企业的欢迎,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学生、家长、企业和政府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为国家提高竞争能力作出了较大贡献。
3结束语
德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制造业居于工业化国家的前列。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方法,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优秀的技术工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希望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大国的行列,而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是这种转变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尚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进步的要求,需要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特点的介绍,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杨欢欢(1985- ),女,湖北随州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北京 101300)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08-02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遭遇严重的发展问题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界满足不了工业界的需求,不能为工业界提供有足够技能的合格工人;第二,澳大利亚各州的培训体系不统一,资格证书不能通用;第三,失业问题严重,失业人员不能获得良好的再就业培训。澳大利亚政府为改变这一困境,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改进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制度以适应市场和经济变化的需要。目前,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决策层,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决策;第二个层面是立法管理层,主要负责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第三个层面是领导、建议和信息层,主要负责培训包的制定和完善,其中技能委员会负责培训包的更新,每3~5年进行一次复审;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施层,主要由各种培训机构构成,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
1.政府重视,工业界驱动。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培训标准体系和机构资格审查标准,并对培训机构进行定期审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拨款等行政手段来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和就业委员会(COAG Standing Council on Tertiary Education Skills and Employment)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参与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进行培训质量监控;根据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要求,定期审核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关闭不合格的培训机构;通过相应政府部门和机构来加强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根据工业需求及时更新培训包,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工业界驱动是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特点,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的主导作用,这种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培训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包供TAFE学院使用,培训所需要的费用由政府提供,这也是TAFE学院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依靠TAFE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培训员工,提高员工技能,颁发员工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2.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良性循环体制。TAFE学院欢迎一切有学习意愿的人,从12岁的学徒,到待业的年轻人,甚至是退休员工,都可以到TAFE学院接受相应课程的培训。澳大利亚TAFE学院60%以上学生是在职人员,年龄在25岁及以上的学员占到了60%以上。无论是各行各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短期课程、在职培训,还是大专的学历教育,还是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在TAFE学院都可以完成,不仅提供了多功能的教育培训平台,更提供了终身学习的良好机会。
3.培训包――具有法律权威的培训标准。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个主要特色,其作用在于使培训活动更加标准化和符合质量标准体系,内容紧密联系行业需要。在澳大利亚,培训包是TAFE学院的指导手册,它是整个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纲领,所有的培训机构在培训学员时都必须按照培训包的标准和内容来进行培训,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有了培训包的指导,培训活动设计就相对简单且规范统一。培训包的开发由政府、行业专家、培训结构共同完成,其开发经费由澳大利亚政府部门资助。培训包在开发的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行业的意见,从而确保培训包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培训包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合法使用。培训包在使用的过程中,政府也会定期审核,邀请工业界专家进行研讨,了解工业界最新的实践和技术发展,并把这部分内容更新到培训包的内容中,使培训包能时刻保持其先进性,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4.能力本位的职业培训。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准,所有的培训学习是基于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基于理论框架,考核学生是否合格也是基于能力标准,主要包括工作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三大方面,关注学生需要做什么,完成了什么,完成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结果是合格还是没合格。其中,合格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务的技能、该任务的相关管理技能、相关的知识能力以及适应工作角色和环境的能力等几大方面。职业能力是构成培训包的基本要素,每项职业能力都被分解为细化的单元能力,其中,单元能力又分为核心单元和可选单元,学员只有真正掌握了每项职业能力,才能获得相应的证书。
5.机制灵活、办学方式多样。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时间包括几天的短期培训、几个月的资格认证,以及几年的学位教育不等,学生可以根据培训的需要来确定具体的学习时间,修满规定的学分以及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志着学习课程的结束。TAFE学院的部分课程还可与大学学位实现学分减免、课程转换和衔接,可以从大专文凭顺利过渡到大学文凭。
TAFE学院的课程采取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互动和讨论、小组活动、演讲、给予学生学习进程指导、给学生下达活动指令、辅导学习、个体训练和引导等。具体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在TAFE学院里,班级的授课人数普遍较少,大概在20人左右,因此学员在课堂中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多,老师也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习培训可以在培训机构,也可以在工作现场中进行;主要教学方式包括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工作现场的学习、在线教学、远程学习、模拟仿真环境、混合式学习等,通常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学校可以根据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如工作的学员可以选择在学校接受培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灵活的授课。
6.高素质的教师队伍。TAFE学院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受聘老师要先进行教师的职业资格课程的学习,获得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除此之外,TAFE学院对教师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视,一般要求至少有5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相关职业资格,有些特殊的行业还要求教师有5~10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学院还会聘请大量的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主要是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一方面充实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校所授的课程能与行业中技术的发展相吻合,使学校教育能够紧密联系企业实际。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1.充分调动企业界参与职业教育。在我国,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热情不高,很少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学校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由行业、企业提出各岗位具体的培训需求,学校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制定相对应的能力标准以及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接轨,毕业生真正做到与社会、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本身应该是面向市场,为市场及社会服务的教育,也只有面向市场,职业教育才能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找到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经验中得到启示,高职教育应该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拓展办学模式,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教育,除了学历教育以外,更要面向社会大众,积极开发短期培训、模块化教学、资格认证等多种培训形式,实行弹性学制,与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实现无缝链接。
3.建立权威的职业技能标准。澳大利亚通过培训包来具体指导职业教育,培训包中明确规定资格证书的不同等级,以及每一等级要求学生所达到的能力标准,从而使培训内容统一、规范,并且符合质量要求。而在我国各行业并没有权威和明确的职业技能标准,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也无据可依,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造成的后果就是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是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在专业开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订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院校特色,即使是相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千差万别。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联合行业协会,根据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出权威、明确、相对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让高职院校在专业开发、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据可依,根据职业技能标准来设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标准,以统一权威的技能标准来培养、指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获取技能、满足职业技能标准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走入社会。
4.改变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套用了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与真正的职业教育要求还相差很远,学生无法从中学习到良好的职业素质、核心技能和职业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打破目前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在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是相对比较注重理论基础,对实践技能方面重视不够,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认识并且在不断改善,但是依然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高职学生走出校园后,多数还要接受企业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不能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经验,在课程体系方面实施改革,根据企业的职业标准、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来制定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校企联合制定教学和考核体系,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5.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创建符合职教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制订独立的、富有职教特色的聘用和考核办法,改变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局面,保证教师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重视在校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多渠道进修,包括提升教师学历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的前沿技术、就业需求等。
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和互动,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要定期到行业和企业去锻炼和培训;另一方面,到企业选拔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职教学,鼓励行业与企业参与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樊艳君.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比较――基于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的特色比较[J].成人教育,2012(7).
[2]焦红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3]李世业.澳大利亚TAFE教师的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7).
[4]王会斌,李群.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5]张百章,俞位增,王联晓.赴澳大利亚 TAFE 教育考察报告[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6]郑荷芬.澳大利亚的TAFE:借鉴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职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具有特定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因此实施方案——职业教育课程必定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即在性质、功能及总体框架方面,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课程具有共同之处。同时,因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诸多特殊因素,职业教育课程又会表现出一些独立的个性。
一、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研究现状
(一)美国职业教育研究者Curtis R.Finch和 John R.Crunkilton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定向性(Orlentation)。面向生产或就业,其终极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而且是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这样,职业教育课程是定向于生产过程(学校设计的经验和活动)以及产品(经验和活动的结果)。
适应性(Justification)。基于特定地区的特定职业需求。
针对性(Focus)。直接帮助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教育目标(1n-school Success Standards)。“上手”或熟练应用。
校外实践教育目标(Out-of-school Success Standards)。课程成功的标准必须根据以前学生取得的成功来评价,表现为工作能力、技术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及企业决策能力。
学校、工厂、社区的关系(School-Work place-Community Relationships)紧密。职业教育负责维持农业、商业及相关工业领域的强大关系,强大的学校、工厂、社区合作关系即为课程的高质量和成功的表现。
政府参与(Federal Involvement)广泛。政府参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府被视为职业教育的支持者.如提供特殊设备;但另一方面,政府的一些不适当措施又限制了职业教育课程的灵活性。
响应(Responsiveness)快。对社会中的技术变迁具有较大响应力,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对经常变化的工作岗位作出响应,不同领域的新发展必须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中,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该工作。
后勤保障(Logistics)的必要性。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时,整合合适的设备、装备及其他教学资源是所有人的主要关注点。保证一门职业教育课程成功实施的后勤工作是复杂而费时的,后勤保障是绝大部分职业教育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昂贵性(Expense)。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比普通教育课程的开发费用要昂贵得多,它包括以下几部分支出:一是基本费用,如供热费、水电费等;二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需要一些特殊设备;三是设备的升级费用;四是设备的保养费。
(二)台湾职业教育研究者陈昭雄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课程目标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课程内容直接反映科技进步;教材弹性化以适应地方性差异;教学方法多样化,配合学校特色;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教师具有行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及辅导专家的身份;专业招生和专业设置一般通过人力规划;设备昂贵,属于高成本投资。
(三)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黄克孝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在课程目标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定向性。职业教育对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都有具体的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也因职业的类别、水平等要素的变化而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二是直接性。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均是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技术人才,因而职业教育课程与生产直接相关。三是兼容性。以前职业教育的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随着整个社会基础教育向高中阶段的转移,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兼顾培养对象文化程度的提高。
从课程内容方面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业导向性。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设计必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二是技能主导性。职业技能的获得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操作技能与现场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的重心所在。三是内容适用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适应当时、当地所属的特定行业、职业的要求。
从课程模式方面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由于对象、地区、行业、职业等门类众多,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必然趋于多样化。二是应变性。应变性首先表现为对有效需求(或称“可靠培训要求”)的变化的适应,应变性还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从课程运行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昂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条件要求非常高,要有较大的设备、人员和资金投入,通常要几倍于基础教育,甚至与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当。二是开放性。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在开发及实施时均需密切与社会各方保持广泛的联系。三是个性化。一要彰显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二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定向性。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从事操作、服务和管理的应用性人才。必须针对这一目标,根据各个职业领域基本职业活动确立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其次,区域经济与行业水平的不同,使得课程具有地区及行业特色,具有地区、行业的定向性。
应用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所传授的是能在生产、服务中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整体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具有整体性。现代职业教育力图构建一个封闭的教学系统,即课程实施要加上课程评价。整体性特征实际上是职业活动系统(包括计划、实施、评价)整体性的反映。
(五)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刘春生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归纳
岗位针对性强。即针对一个工作岗位或一群工作性质类似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针对性。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的加速,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增强,课程对职业适应能力也应加强。
对社会需求反应快。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最快的反应,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社会实践。毕业就能上岗或经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校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性课程必须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社会参与职业学校课程的制定与实施。多数职业学校设有由工商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开发、审查和评估所设课程及其实施方法。
(六)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张家祥、钱景舫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阐释
职业定向性。职业教育专业或工种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
实用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态度的养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
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灵活性。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适应职业世界与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要素比较的方法探讨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以上学者们的阐述既有从职业教育课程本身出发的,也有通过与其他教育种类的比较来分析的。在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整个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要分析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需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进行比较。
在课程开发方面,普通教育通常运用学科式的方法及教师的反省法,职业教育运用实证方法,如任务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
在开发主体方面,普通教育为教育专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职业教育为产业界专家、技术人员、经济界及教育界的专家等。
在课程目标方面,普通教育的目标是一般化的,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具体的。
在课程内容方面,普通教育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职业教育重点传授实践性技术知识。
在课程评价方面,普通教育有较多的评价标准,而职业教育具有客观标准。
在编排方式方面,普通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职业教育采取功能模块化的方式。
在开设顺序方面,普通教育按照知识点的累积形成能力,职业教育则通过能力培养来理解知识点。
在课程实施场所方面,普通教育的现场经验是有限的,而职业教育有很多的现场经验、操作经验等。
在课程实施结果方面,普通教育是知识本位的,其产出的是知识点,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其产出的是规则、程序等。
在课程服务方面,普通教育旨在满足群体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注重个性化,旨在满足个人的需要。
在课程反馈方面,普通教育的反馈是很模糊的,职业教育能获得即时的、可测量的反馈。
在认知方面,普通教育以知识能力为主,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主。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显著特点
(一)应用性
首先,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面向实际应用,课程开发人员应依据调查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结构特点。
(二)综合性
首先,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准则进行开发,某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兼容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类型多,各种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动作技能课,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媒体来传递。再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具有综合性,各种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是其课程内容的接受者。
(三)适用性
职业教育要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适时地更新课程。首先,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地区、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相适应,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就表现出多样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要与各生产要素相适应,要与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相适应,要与技术的变迁相适应,因此它又表现出应变性的结构特点。
[参考文献]
[1]Curtis R.Finch.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M].MA:Allyn & Bacon company 1999.5th ed.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姜大源.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7,(8):11—15.
[4]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般意义上分析,职业教育与其外部环境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可称为总体特点,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专业性。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而言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性,而具有基础性,是为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打基础。虽然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特点,但它的专业又不同于职业教育,它主要侧重培养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和基础性的人才。只有职业教育,不论是初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区域性。社会与教育的互动发展表明,教育的区域功能越来越重要,即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区域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职业教育的区域经济功能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职业教育真正承担起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岗位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
3.实用性。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要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训力度,不断培养第一线的各层次应用型人才。 总之,必须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必须考虑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训基地的融合,加大实践能力培养,要多给学生创造条件接触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
4.开放性。职业教育要强调在专业设置、课程编制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备灵活性。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应届学生,同样还包括为转岗、换岗而继续学习的群体,可以说职业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非常大,同时,他们对学习时间上的要求也是灵活多样的,必须安排白天、晚上、周末、假日等不同时段的教学,以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因此,弹性化的学分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力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
5.生产性。学生所具有的技能、技术应该是他毕业后社会上同行业中仍急需的技能、技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关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等的变迁及更新,及时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及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积极地反映。特别是目前社会上技术发展更新更快,不重视这个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技术很快就会落伍。因此,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要比较明显地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工艺。要尽可能为实训基地配备最先进的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会和使用本行业较先进的技术。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一些矛盾日益凸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落后。应当说最近几年,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相当重视对职教发展的研究,逐年加大对职教的投入,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认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读高中、考大学,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读中职是初中毕业学生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读高职是高三学生考不上本科后的无奈选择。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
2.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还不够强。
3.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区、企业和用人单位,依然大量招收未接受过必要职业教育的低素质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47-01
我随浙江省职业教育培训考察团,赴德国考察职业教育。考察了卡塞尔木工及扩建工程培训中心、建筑行业跨企业培训中心、奔驰货车前后桥工厂、奔驰跨企业培训中心,巴符州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能源公司培训中心、奔驰职业学校、手工业行业协会跨企业培训中心、州教育部等单位,学习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质量评估、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教学法等课程。下面我就学习中体会最深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特点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很有特点,职业教育分高中段职业教育和高中后职业教育,高中段职业教育有就业为导向和升学为导向二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升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专科高中、预实习等。高中后职业教育又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有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非学历教育主要指专科学校。大部分职业学校、职业学院和专科大学采用双元制教学,德国高品质的产品来自于高水准的一线工人,而这离不开该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什么叫双元制职业教育?简单说就是职业教育在学校和企业中进行,学校和企业为二“元”所以叫双元制,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以企业培训为主。
针对小企业产品单一、培训师和设备少等缺点,现在双元制教学出现了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从我们考察的几个跨企业培训中心来看,各种实训设备齐全,布局合理,教师办公室处在实训车间的中央,办公室用玻璃与实训室隔开,这样既隔音又可以看到在实训的学生。每个中心都打破学科界限采用项目制教学,在一年或一学期里围绕一个项目,采用一本教材,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项目展开。
双元制学校的硬件投入来自企业,教师工资来自州政府。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前要在相应企业工作一年。由于学校的教学大纲是根据实训大纲来制定,教学内容与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紧密衔接,教材也共用一本,教师从不传授工作中无用的知识给学生,教学时注重生产过程的再现,把一个项目拆分成几个实际课题,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课前实际课题的设计上,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培训具体知识。双元制学校中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校录取时不是学校先招生而是企业先招工,学生去企业报名、面试、录取后和企业签订合同,就可以带薪学习。
学生的职业教育主要发生在企业,学校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学习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企业的培训,学校的教法和设备模拟得再真实,也无法营造出企业里紧张的气氛,也无法培养出适应这种气氛所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环境学习是无法言传的。
二、德国职业教育启示
1、教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教育资源浪费少。
在双元制下,企业会先挑选喜欢这个行业的人来培训,学生和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也会不断了解对方,一旦发现不适合,还有机会尽早调整。教育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比如卡塞尔奔驰工厂主要生产各类货车前后桥,在生产线旁边就可以看到各类货车前后桥的解剖实物,学生学习三年也主要围绕前后桥的一百来个零件展开,最后才去与前后桥配套的企业学习,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教育资源浪费少。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先在学校里学习,学习结束才接触到真实的岗位,此时可能有学生发现不了解这个行业,甚至根本不想干这个职业,那么在学校的学习就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浪费。
2、学校评价体系与我国不同,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从以知识教育为起点到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再到今天的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正是职业教育特征的体现。要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要紧跟时代变化,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
1.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要突出“职业化”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黄炎培先生还把这个目的精炼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黄炎培先生的“有业”与“乐业”的思想,正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应突出的“职业化”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才能使学生“有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使学生在“有业”后“乐业”,而且不至于很快的失业。职业教育是社会的各类单位、企业用人前的一道工序,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满足这些单位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明确为什么样的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人才培养中就要突出其相应的“职业化”特色,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比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就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各类职业院校,要解决就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化特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2.课程设置要突出“时代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国家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专业执行行业大纲或行业标准;有的专业执行的是多年前的大纲,大纲的内容严重老化,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要;还有的专业只有学校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只能靠实践来检验,并且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突出“时代性”特色,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瞄准企业的需求,合理谨慎地设置大纲和课程。
1.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升学渠道畅通
台湾的教育事业相当发达。虽然台湾人口不到2300万,面积仅有3.6万平方千米,却拥有包括职业学院在内的160余所大学,每年招生近11万,在校学生总数70万左右。由于大学多,容量大,生源少,岛内适龄青年几乎都有大学或职业学院可上,入学考试的录取率高达89%,如果加上推荐入学和特长入学的人数,录取率就更高。
台湾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其体系涵盖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等。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台湾与内地同宗同族,血脉相连,“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同样构成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观念障碍。因此台湾的职业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以升学为导向,成为台湾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台湾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既吸纳现代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又借助东方儒家文化崇尚读书、追求学历的传统,成功地建立起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层次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
2.实践教学手段先进,设备齐全
台湾职业学校重视实践教学,舍得硬件投资,教学实验、实习设备都非常精良,学校配套实习工位充足,能满足教学需要。注重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手段现代化,并实现网络化。在协志高中,我们参观了电子、资讯、汽车、美容、幼保、资料处理、餐饮管理等学科的实验室及实训场所,深感该校把职业技术实践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看成是生命线,在实训设备的投入上舍得花大本钱。
台湾的职业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协志高中参观时,看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各种废品创作的各种校园景观。例如用旧汽车配件制作的“老牛拉破车”、用旧瓶子制作的“城市高楼”,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台湾的职业学校也很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优先聘用具有实务经验及持有乙级以上技术证照者担任专业实习科目教师,对于没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则送到企业进行培养。另外,台湾每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参加世界性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评奖,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台湾还把学生取得各项技能比赛证书的多少作为评估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各职业学校都很重视参加各项技能比赛。
3.职业证照制度严格,推广顺利
台湾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加薪、升迁都有帮助。《职业训练法》规定,在加薪和录用技术人才时,丙、乙、甲三级证照分别等同于中等职业学校、专科、技术学院毕业等级。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台湾各职业学校及学生个人都非常重视职业证照,在毕业时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要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证照。
4.建教合作普遍开展,效果良好
建教合作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从事职业与技术训练工作。其目的在于培养企业界所需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准备,学生在学校接受必需之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在学制上实行“三三制学习法”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学生不放寒暑假。企业不但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还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出路,他们半年实践,半年学习,学生实践期每月至少可得工资1600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4000元),这样既可以为他们赚取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又能获取大量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5.养成教育深入人心,成果显著
文明、规范、诚信、守纪的社会风气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结果。在参观考察的十天里,我们看到整个台湾卫生状况非常好,到处干干净净。路上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通秩序井然,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看不到被破坏的植被。无论谁去郊游,都会将废物分类打包带回,这种环境意识从小渗透,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
学校认为学生的德行优劣,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礼仪和能力,培养学生文明诚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同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时间、表现作为德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明确规定德行考核不合格不予毕业,所以,学生的养成教育效果比较好。这一点从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过程中得到了印证。此外,台湾的职业学校还认为,学历和技能教育仅仅是教育目标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努力追求幸福人生的人”。
6.教师综合素质好,待遇高
在台湾,教师是大家比较羡慕的一个职业。台湾师资队伍的特点是素质好、待遇优、地位高。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较高,大学毕业第一年月薪在3~4万元新台币(相当于7500元~10000元人民币),一般国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月薪在4~8万元新台币(相当于1~2万元人民币)。校长的月薪12~16万元新台币(相当于3~4万元人民币),台湾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教职工在正常情况下每年都增加一级工资,表现好、有成绩还可以享受奖励。教师在社会上非常受尊重,每年9月28日是教师节,有关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校的校长、教师、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教师来源多样,不仅有师范的毕业生,还有其他非师范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这部分人要进教师队伍必须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经过考核和考察才能取得教师资格。一旦取得教师资格后,便可终身任教,校方不能随便解聘。教师退休时可以一次性享受退休金,也可以按月享受退休金。
二、台湾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
内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内地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初等职业学校教育现在还是一个空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差一点被淡化和弱化,现在刚刚被重视起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也是起步不久。从中职到高职的道路又很不畅通,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本应作为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顺畅地对口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这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如同“断头教育”,也使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成为“无身教育”。内地的职业教育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借鉴台湾的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是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2.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一个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它的价值观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反映了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态度。台湾职业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并充分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素质,尽力为每个人创造按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发展自己,使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就业程度的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势,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按需设教。
3.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除要求从事这一职业必备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外,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成为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职业学校教师上岗前要完成教育理论的学习,要有学生个案分析、教材处理、授课情况的考核。建立职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制度和定期更新知识的制度,职业类学校教育要能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职校的教师要能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75-02
我院作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于2010年2月派遣部分教师赴德国的职业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职业教育模式学习。本次学习直接涉及德国职业学院的课堂教学,因此,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有了具体的了解。
德国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特点
德国职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必须按照各州的官方指导文件制定,官方指导文件对各专业必须开设及有选择性开设的课程(不能理解为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对各门课所讲述的内容、上课时间及课时数也有具体的说明,但对所选的教材不作规定,各学院在那些选择性地开设的课程方面也有所不同。德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州是巴伐利亚州,其官方指导文件的制定、者为“国家学校素质及教育研究所”,在其官方网站(http://isb.bayern.de)上详细列出了作为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各专业、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各工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及要求。国家学校素质及教育研究所由州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学院及企业界有关人员组成。德国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两年)的教学计划如表1、表2所示。其特点是:
1.注重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如德语、英语、数学及物理都是典型的文化基础课,其课时都很多,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29%,特别是英语、数学课程,在两个学年中都有开设。
2.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如工程力学、工程绘图、化学与材料科学、机械零件等课程,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33%,工程力学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每学期有5课时,机械零件课程在两个学年中都有开设。
3.开设与企业、社会的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和社会学、心理学、工业管理等课程,其目的是使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与社会。
4.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如项目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控制工程等课程,约占必须开设课程总课时的15%。
5.重视环境保护及新材料、新能源的教学,开设如环境与质量、新材料技术、可再生能源等课程。
6.不以学期划分每门课的授课时间段,可在每学期交叉授课,如机械零件及英语等课程。
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特点
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是在职业学院机械制造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其教学计划(一年制)如表3所示。
其特点是:
1.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手动工具的使用及普通机床的操作占了相当多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如零件制造手动工具、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制造、普通机床机械部件制造等。
2.注重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保养而非数控机床的原理,因为作为数控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主要能力在于数控机床的使用,而不是数控机床的研发、改造及维修。
3.无论是普通机床还是数控机床,都以单个机械零件的制造作为基础,再到有配合关系的机械部件制造,将公差配合的概念贯穿于零件的制造过程中。
4.侧重于零件制造全过程的教学,从设计到生产规划、生产管理、制造、零件检测,将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教学为课程导向。
5.非常重视计算机辅助制造课程的教学,因为数控加工的最先进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在教学中同样将整个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每门课程就是一个项目。另外,还需通过由德国工商协会(IHK)组织的考试,取得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启示意义
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同时参考德国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由州政府颁布各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因此,各职业学院或职业培训学校都有法可依,做到各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大致相似,又各有其特点。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缺乏一个统一、明确、具体的指导文件,使得各学校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差别很大,而且每个学校都认为自己的教学计划是最合理的,甚至为了一些概念随意、频繁地改变教学计划,但少有真正的特色与精品。
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就没有太多机会系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另外,在学校里打好理论基础,有利于工作之后的继续学习。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对其大幅度地删减或压缩,所谓以“够用”为原则,很难明确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为“够用”,对专业基础课也进行压缩,将其“揉和”到专业课中,不能系统、循序渐进地讲授。
德国在学历教育的职业学院中有“二元制”的教学方法,但不是主体,在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中,“二元制”教学法才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另外更加强调的是项目教学法。我国各职业技术学院陷入了对一些名词解释的困惑中,如“二元制”、“工学结合”等,大家一味地跟风,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去“工学结合”。有的学院简单地将一门课集中到几周上完,全是“学”,没有“工”,教师、学生都叫苦。这样做违背了教学规律,如同早、中、晚三顿饭都放在早上8点,连续吃饭,而且仅有一个品种的饭菜,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学校即使有“工”,但很多时候都是到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企业中做一些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简单工作,有时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最后变成了“空学结合”。因此,对待“工学结合”,应按照硬件优先、资源整合的原则,在硬件上不能过分依赖企业,因为企业所投入的硬件,首先以创造利润为目的,学校则应在保证硬件条件的基础上,与企业的硬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达到互利互惠,同时配合有效的管理。
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方式及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就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意义,旨在理清高职教育专业的建设思路,严谨地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按教学规律办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改革与发展动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9.
[2]刘玉东.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58.
[3]程忠国.德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借鉴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87-90.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成功的理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文将通过分析该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的特点,提出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重要启示。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职前教育,招收的学生年龄13~18岁;另一类是在职培训,招生对象年龄19~62岁;还有一类是失业培训,招生对象年龄也是19~62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工艺教育学院(ITE)、理工学院(Polytechnics)和大学(Universities)三部分构成。
(一)工艺教育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ITE)成立于1992年,在新加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劳动者,特别专注于学生的职业训练,理论学习时间占30%,技能训练时间占70%。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近20%左右的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有近25%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入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深造,其余的则可选择就业。工艺教育学院除了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全日制的技术培训外,也为社会上的在职人士提供培训课程,为他们创造进修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还提供各类型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和课程进修,为在岗的员工举办技能水平鉴定考试。
(二)理工学院。
新加坡有5所理工学院,分别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以工程、科技及管理课程为主,各有优势,错位发展。理工学院的办学突出实用性原则,办学宗旨是“配合工商业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ITE一样,理工学院除了完成中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教育外,还担负着终身教育的使命,利用自身资源与专能为工商界提供人力开发课程及有关服务,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理工学院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继续学业。
(三)大学。
新加坡有3所大学,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这些院校的课程包括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大学学生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加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提高全体国民劳动力素质和终身受雇能力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则是将配合企业需求,培养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办学宗旨。通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新加坡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者之间已建立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如今,新加坡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明天的技术,培训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的目标,旨在使职业教育不是消极地等待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组织超前性的专业培训,从而能够主动地为产业结构提升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职业教育理念紧随经济发展形成转变,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大约每10年就进行一次经济战略调整,每次调整,职业教育都配合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变化核心理念,有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同步,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详见表1)
(二)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各学校董事会董事均包含有企业主,专业咨询委员会也会聘请相关的企业主担任委员。企业主常常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并在学院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并熟悉这些设备。学生也可到合作企业实习,企业主主动给予学生一定补贴,为学生尽快实现人生角色转换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企业也有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库和很好的项目开发合作伙伴。
新加坡职业教育创设了一种被各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的,注重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工厂”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工厂”并不是实际的工厂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注重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理念,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类实训(科技)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实现人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所学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设计的课题,参与的实践常常来自真实的工业项目,最后能制造出真实的产品。这种教学环境、企业氛围和就业环境的高度统一,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新加坡职业学校选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是有5年企业实践经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每年还必须参加培训,40%的教师都与企业有合作项目,专业教师每2~3年就要到企业接受6个月或一年的培训,通过企业技术应用,为教师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花很大精力用于实践上,学校所设专业、科目都十分注重实用性,课程安排以完成项目和生产见习为主,许多课程直接在车间开设,实践考核占学生成绩一半以上。每年假期中,学生还必须有八周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实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新发展方向。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种子的萌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强劲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借鉴应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以辩证的态度分析其成功原因,研究其核心精髓,将之内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方可产生真正的效用,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东施效颦。我认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应结合当地支柱经济发展特征,确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
比照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呈现出的轨迹是:初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都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详见表1)如今,新加坡企业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和创新密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早已不合时势,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需求,为此,他们现阶段就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地面积,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柱产业并不相同,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就不应该统一。各区域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特色,确立各自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制教育后就直接选择了就业,他们没有任何技能优势,只能从事低端劳动,并不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主要围绕初级技能、特色技能培训展开,举办在职培训班、特种技能培训班等,国家和企业承担学费支出,使当地青年能免费接受培训,提高生存本领和技能水平,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已基本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中职毕业生可能已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地区可相应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势提升职业院校的硬件、师资、科研等各方面的实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57-01
1.引言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铁道车辆空调装置》是铁道车辆专业一门较为主要的专业课程,作者根据多年从事铁道车辆教学的工作经验,对于其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阐释。
2.目前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铁道车辆空调装置学科是一门传统的教育学科,在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改变。
2.1 学校教育适应时展的需求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教学之中铁道车辆空调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但是由于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需要紧密与企业实际相互结合,课程内规定了很多实践项目,比如压力试验及抽真空试验,这些实验单单使用黑板是满足不了学习需要的,需要学生自主动手在试验台上进行演练,也就是说,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课程应该向:“演示+操作+讲解”这种新的授课形式上进行转变。
尤其是像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样的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新技术,课堂上应该能够向同学们展示装置特征,这就要求不仅使用文本讲解,还需要图形、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甚至实物展示。先进的教学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实训教室,利用现场进行直观教学,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手亲自操作,这样的认知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学生坐在课堂上仅仅能够获得文字上的信息,无法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往往会看见课堂上的同学昏昏欲睡,而讲台上的老师也会感觉缺乏讲课激情。而新颖的学习形式则能够让学生耳目一新。
2.2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人才间存在差距,这是近年来不少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个普遍看法,这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些企业甚至宁可招聘中职学院的学生也不招聘高职生。有些企业领导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了三年的职业教育以后,只会一些在人们看来无用的理论知识,并无法满足企业所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对一些新设备、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思维上的创新能力更是少之又少。企业招聘这样的毕业生,需要重新进行培养,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这样的培养方法并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改革需求。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本门课程的培养方案旨在培训学生动手检修空调装置的能力,对列车空调系统有个基本认识,对车电装置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满足铁路检修运用部门的工作需求。而并不需要详细的掌握热力学知识,这样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断的进行调整。
2.3 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程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也是在培养范围以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之中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能够有刻苦专研的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车辆空调装置技术发展的要求。
3.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对策研究
3.1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加侧重于一线作业实际,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应该更贴近作业现场,做到课堂与现场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实验课堂上在设施允许的基础上应该加入空调检修调试等方面内容,学生在课上可以相互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检修成果进行评测,成为一个特色办学的方向。另外,在校内举办各类有专业特色的技能比赛,例如空调系统调试实验等等,使用竞争的模式激发同学学习热情,也从另一角度督促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有情景的课堂设计更能够让学生有走上工作岗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老师可以作为领导小组、学生作为检修工作轮流进行成果展示等。
3.2 改革固有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也多以死记硬背的简答题为主,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起到让同学融会贯通的效果。可以结合笔试与实验。增加相关的故障分析内容在笔试部分,而实践考试可以设在演练场中进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过程讨论,相互协作,并设置多种解决渠道,使得学生更直观和熟练的掌握专业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也能使考评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对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
4.小结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内容,职业教育之中也应该不断的转变观念,切实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实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理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铁道车辆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应用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实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88-04
荷兰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尤其是温室花卉及蔬菜园艺产业享誉全世界。笔者有幸到荷兰CAH威林顿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对荷兰的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直观的感受,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这些了解、感受和认识,有助于探讨荷兰的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园艺产业及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荷兰园艺产业信息化、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非常高
(一)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园艺产业在荷兰农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荷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种植的绝大部分作物以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植物为主,少量种植小麦、玉米等。荷兰园艺植物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如花卉生产主要以郁金香、玫瑰、非洲菊、仙客来、蝴蝶兰等中高档盆花及切花为主,种植草花的很少;果树主要种植苹果、梨和草莓;蔬菜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胡萝卜、洋葱、土豆、甘蓝等。为了提高专业化程度及生产效率,蔬菜生产一般一年只种一季,蔬菜一般在3~4月播种,9~11月采收,然后储藏销售。露天花卉如郁金香一年只生产一季,一般在10月播种,来年4月采收花卉,7月收种球;只有温室花卉实行周年生产销售,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农场一般只生产一到两种园艺植物,如一个中型农业企业只生产土豆,其市场调查、制定计划、选种、定植、田间管理、采收、冷冻储藏、销售都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链条产业,全球化布局,这种专业化生产模式有利于配置先进的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效益、建立品牌,进而降低经营风险。
荷兰的园艺产业规模化程度相当高,一个农业企业或农场的规模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不等。玻璃温室的规模一般为300~500亩左右,露天种植的规模一般在2000~5000亩左右,传统的小规模农场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逐渐被淘汰或被大企业兼并与合并。大部分农场基本以家族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主,一个家庭即一个企业,代代相传,家庭成员中的5~8个人基本能负责整个农场的管理,有临时需要时可聘请工人。如一家生产有机蔬菜的农场,共有4 000亩土地,家庭中只有3名成员,聘请了4名工人即可完成生产、储藏、销售、农机维修等所有工作。
(二)信息化、机械化程度高
荷兰园艺植物的种植方式主要是玻璃温室种植和露天种植两种,基本没有大棚生产。玻璃温室中主要种植高档花卉如非洲菊、玫瑰等,以及经济价值高的蔬菜如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在玻璃温室中的种植模式绝大部分采用岩棉无土栽培、全封闭生产、完全摆脱自然条件束缚、全年均衡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环境气候控制、施肥灌溉及分选包装等生产过程全部采用电脑控制,只在定植、植株调整、采收过程中需要少量劳动力。露天栽培的园艺植物以苹果、梨、胡萝卜、洋葱、土豆、甘蓝、郁金香等为主,从整地、施肥、播种、定植、除草、田间管理到收获基本上全部机械化,工人不仅要懂生产,更要会操作机械和维修机械。
(三)农业生产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荷兰农业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及化肥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基本上不用化学农药,绝大部分采用生物防治或生物农药防治,即使在非食品生产如花卉生产中也很少用化学农药,而采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欧盟对土壤的保护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每一个企业和农场每年对土壤有一定时间的休耕,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肥。由于荷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较好,相对而言病虫害也比较少,因此,采用生物农业及生物防治基本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欧盟对荷兰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露天生产一般不采用化学肥料或只用很少的化学肥料,规定要求农业企业或农场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肥料,以免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荷兰的温室在建造时便设计有雨水收集功能,温室旁边有一个雨水储存池,温室顶部的雨水可以自动流到雨水储存池中,无土栽培所用的灌溉水基本上都是收集的雨水,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玻璃温室生产中基本上采用无土栽培,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是循环利用的,当废液需要排放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四)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
荷兰的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文凭,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机械化操作技能、信息化管理技能和现代化经营技能。荷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一般具备扎实的生产技术,由于荷兰是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从小在自家农场中工作,开始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成年后到农业类大学或职业院校进一步学习,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毕业后从事生产管理期间,大部分农业人员会自费到大学进一步学习,因此,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得以在荷兰广泛应用。荷兰的农业以机械化和信息化为主,农业从业人员基本上都具备农机使用及维修技能、具备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由于荷兰的农业实行信息化、机械化生产,前期投入非常大,而荷兰国内的市场比较小,农业生产企业或家庭农场面临较强的竞争,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益,他们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还要开拓国外市场。如果一家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市场评估没做好,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企业或农场面临的损失将非常严重甚至有倒闭的危险。所以,荷兰的农业从业人员都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注重理实一体、全面发展
(一)课程体系层次分明,注重生产与管理相结合
荷兰CAH威林顿应用技术大学是荷兰排名第一的农业类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四年制本科学校,为荷兰及整个欧洲培养了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及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安排都非常灵活,学校根据学生的工作学习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如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生产技术、市场与管理、政策与法规。每个方面包括不同的课程。在生产技术方面,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土壤学和实践、劳动和机械、收获机械、农场技术、植物与植物生理、气候调节、农场建筑、企业实践等。第二年学习的课程有咨询技术、作物、蔬菜和花卉、肥料、病虫防治、统计、温室实践等。第三年学习的课程有植物产量、基础测量、病虫管理、植物生产、食物链、特种作物、怎样管理农场、企业实践等。第四年进行企业实践及论文写作。在市场与管理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市场、销售、销售实践、商业交流、怎样开辟市场、管理公司、制定销售计划等。在政策与法规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税收法律、企业法、咨询报告、金融管理、租赁法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就业方向、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获得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该校非常注重人的发展,开设有写作训练、如何写报告、团队合作、改革训练、领导技能、演讲与口才、语言等课程模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生产
专业课程讲授生产技能的知识少,做科学研究的多,学生通过不同的小实验完成生产技能的训练,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师讲授少,学生参与多,通过实验的方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掌握了生产技术,学会了制定计划,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蔬菜和花卉这门课程而言,一般根据岗位工作中的需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任务有温室蔬菜生产、温室花卉生产、水肥管理、温室光照管理、育种等,这些任务主要来自于企业,当企业在生产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便告诉学校在生产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校就把这些问题到网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组建1~4个人的小组选择任务,学生选定任务后便与教师交流如何制定实施计划以解决问题。所有要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报告,汇报报告,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报告,学生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时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和疑惑都可以与教师交流,教师一般都非常愿意学生提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回答他们,直到把这个任务完成,并把实验结果告诉企业。有些结果对企业有很好的帮助,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参与实验的学生便可享有优先在该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机会。
(三)教学组织与安排灵活
荷兰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来自职业高中,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家中有农场,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而他们的目的性也很明确,就是学习结束后回家管理农场,因此,每个人的学习要求不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进校后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课程,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达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由于该校实行小班制,一个班只有8~12个学生,每个学生进校时就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从进校直到毕业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就业。
教学组织中考虑了学生的工作需要,部分学生在周末要在自己的农场或企业工作,因此学校一般周五下午不上课,周一上午十点半开始上课,便于学生周末到农场或企业工作。
每门课程对应一定的学分,一般一门课程2~4个学分,一个学分要求学生学习28个小时,包括与教师研讨、学生实践、开会、学生做研究的时间。一门专业课程一般由两到三个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授课。
(四)校企合作广泛深入
荷兰农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非常紧密,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每年到企业实践2~8周,最后一学期全部在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该校部分教师本身拥有企业或农场,可根据自己企业或农场的条件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生可在自己教师的企业里学习或实践;部分教师在企业工作多年,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带领或联系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部分教师在企业兼职,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部分学生家里有企业或农场,可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践与教学。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安排学生实践,学校教师全程指导,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付给一定的报酬。二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的部分教学内容来自于企业的需求,部分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调整,非常灵活。三是企业老板给师生做报告,很多一流的农业企业老板如荷兰Ffiso奶制品企业老总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职业院校做报告,介绍组织的经营管理理念。
三、对我国园艺产业及园艺专业教育的启示
(一)要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现代园艺产业
我国园艺产业还处在转型期,园艺产业尤其是蔬菜、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式的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化、规模化的园艺企业还不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扶持有能力、有技术、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园艺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种植工艺和生产过程管理,提高采后加工机械化水平,强化产品检测标准和控制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后续生产的监督管理和资金政策的持续扶持,使现代生产企业尽快步入正轨,完善经营管理及生产活动,以保障现代园艺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要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我国农业现处于转型期,农业从业人员也面临转型,传统的农民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生产方式与技术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应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合格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这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要创新性、启发式、个性化地开展园艺专业教育
荷兰的园艺技术专业教育一般没有课本,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固定的、过时的知识与技能,绝大部分内容着眼于决策、管理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教育方式一般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给学生几个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教师一般很少照本宣科。我国的园艺专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在改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企业用不上的尴尬局面。但这样的改革还不彻底、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促进现代园艺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促进农业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因此,园艺职业教育的改革还应更彻底、更深入。
首先,学校应建立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实践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实实在在增收,为学生、企业、农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普遍偏低,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所教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因此,应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完善的教师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建设合适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不仅参与国家的培养,而且平时也应注重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只注重表面,要改变培养效果并不显著的状况。
再次,要鼓励农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完善教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农业生产技术基础;采用启发式教育,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及个性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宣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减少在用人制度方面对高职学生的歧视性条款,以吸引更多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投身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
[2]孟丹萍.荷兰农业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J].商情,2012(46).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1”,“3+2”,“1+1+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妥善设计好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这三门课程,通过大量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通过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投课,大大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职业学校需要两类师资:一种是偏重理论型的,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种是偏重于实践型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