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区域经济增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整个社会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转变,人们的消费也逐渐由基本生活保障向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发展。
“夜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在城市,由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白天工作压力不断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舒缓压力的休闲性消费模式。“夜经济”就是在夜间发生的居民消费活动,它是白天经济活动的延续,包括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休闲、健身等消费内容,以其时尚、轻松的特色成为当今都市最时髦的生活方式之一。
近几年来,“夜经济”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异军突起,成为最重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夜经济”是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直观地表现着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并潜在地拉动生产需求。据统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夜间消费已经占到全天消费的50%,并还在逐步上升。以北京为例,2004年北京市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200.4元,其中,外出就餐为1058.6元,服装购买为1062.5元,文化娱乐用品购买及文化娱乐服务为1141.4元。将后面几项数据加总所占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26.74%,而这几项数据属于休闲性消费,正是夜间消费的重要消费形式。可见,夜间消费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消费模式,拉动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映射出城市的文化与活力。下文以重庆市发展“夜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例作出实证分析。
影响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机制
区域经济的增长是指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增长相伴出现的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迁移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就业规模的扩大。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需求、供给、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等,其中需求能力取决于投资和消费水平,消费是对现有产品的服务的需求,可以直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二)消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检验
以重庆市1985~2005年消除价格因素后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与人均GDP的数据来验证重庆市的人均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EVIEWS软件对重庆市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做单位根检验,得出重庆市1985-2005年的人均GDP时间序列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消除价格因素后的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时间序列亦为非平稳的,同时也说明他们至少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再对他们做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滞后期数为2时,重庆市的人均GDP与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互为因果,这表明重庆市的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促进了重庆人均GDP的增长,同时人均GDP的增长也影响了平均每人的消费性支出。当滞后期数分别为1、3时,人均GDP的增长是人均消费性支出变化的原因。
(三)“夜经济”消费成为引导重庆区域经济进入新增长周期
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扩大重庆居民消费是拉动重庆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夜经济” 所带来的消费增长已成为一股新的力量,不仅迎合了重庆的城市文化、人们的消费需求,更体现出了重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自2003年以来,重庆平均每人在外出用餐、购物、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已经占到全年消费性支出的20%以上,可见,重庆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消费方式转变为追求生活品质的休闲性消费,在重庆发展“夜经济”具有良好的现实条件。“夜经济”所带来的娱乐、休闲、健身等消费形式有望成为经济转型时期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使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重庆“夜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重庆“夜经济”的发展现状
“夜经济”的繁荣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重庆近两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夜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解放碑、沙坪坝、杨家坪、观音桥为核心的夜市经济正在不断发展成熟。以解放碑为例,作为重庆的CBD,解放碑云集了重庆大部分的外资企业和优势企业,商业氛围浓厚,同时吸引了众多品牌百货的入驻,与本地百货业融合形成了一个档次落差有致的商业购物环境。加之闻名的“八一路”美食街的餐饮业态的有机补充,以解放碑为核心的特色化商圈已初具规模。2004年渝中区人均GDP率先突破3000美元,为解放碑夜市经济的成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成为重庆“夜经济”的领军力量。因此,以购物、餐饮、健身为主题的夜市经济成为解放碑夜间主要的消费内容。
“夜经济”的兴起为重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百货业态的相继入驻吸收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近两年来,北京华联、银泰百货、美美时代百货、王府井百货等进入重庆,上万失业人员再次就业,一定程度上对重庆社会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目前重庆夜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开始经营餐饮、服装、小饰品等行业,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
(二)打造重庆特色“夜经济”的途径
首先构建以解放碑中心商圈为核心,以常规餐饮、休闲餐饮与特色餐饮为主要内容的解放碑中心商圈夜市,是启动与拓展重庆“夜经济”的最好选择。首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充分整合解放碑、南滨路、朝天门的餐饮资源。例如,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的地下层有部分空闲,且和第一层的美食经营有一定的脱节,应该一方面开发利用闲置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商机,形成一个整体的经营规模。另一方面调整好吃街里面原有商家的经营业态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合24小时消费的经营形式,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夜市的形成,在以餐饮业带动“夜经济”发展的同时,购物休闲娱乐成为进一步带动“夜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餐饮业夜市带动而起在解放碑的夜市中心基础上,扩大夜市的规模和范围,实现夜市空间上的扩展。首先,将朝天门纳入夜市工程,这就需要加强对朝天门休闲娱乐资源的整合,利用江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引进一些时尚的户外娱乐运动,健身运动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和个性人群。再联合南边的南滨路,将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的长江索道作为整个夜市工程的新亮点,中高消费层次的人群也被纳入到这个经济圈中,不仅使三者间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他们之间产生的巨大联动效应会形成一个更大范围聚集效应以解放碑食品购物夜市为核心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于一体的大规模夜市,“夜经济”的规模效应也将得以充分显现。
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在进入条件、占地与管理费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优惠。比如:改变政府对每个区开放多少露天夜市的数量限制,凡符合规定要求且经营管理规范、卫生达标的餐饮企业都可以申报;减免企业经营露天夜市的占地费、管理费等;取消企业“圈地”经营露天夜市的限制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树春,柳欣.开拓津门夜经济,打造天津经济新的增长点.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年第7期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33-03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性
本文的研究基础是Solow的经济收敛假设,对此假设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本文而言比较重要,有必要对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省际趋同或差异性的计量研究进行回顾①。针对我国的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总体收敛、省际间或区域间的收敛和不同时段收敛三个方面。Li(1998)研究证实中国经济在1978年-1995年总体上出现了收敛现象,估计条件收敛的速度为每年4.75%,在1990年后各省间的差距有所扩大。Chen和Fend(2000)对1978年-1989年中国29个省的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在此期间出现收敛。李永友、丛树海(2005)通过利用1994年-2002年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这一时段的人均产出的增长水平表现为一种收敛的趋势。张焕明(2005)研究发现由于后发能力因素,如学习能力、对新技术的理解力以及技术的扩散效应,地区间的经济受Verdoom-Kalder效应和后发优势效应的共同影响,1982年-2002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较为明显,全国各省份经济增长也存在趋同的可能性。汪锋等(2006)研究指出人力资本和制度变量的扩展的索洛模型很好地描述了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在控制了各省人力资本、企业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后,发现中国经济表现出索洛模型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
但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相悖的观点也大量存在着,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例如,Yao(2002)使用Hsueh-Li(1999)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发现中国各省的人均GDP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扩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支持(王志刚,2004;王铮、葛昭攀,2002;杨俊,2005)。
事实上,分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同学者的研究思想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统计指标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经济收敛的要求过于严格所致。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它与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不同,其不同于绝对收敛中只有一个均衡水平,也与条件收敛中每个经济体可以有不同的收敛路径,在控制一些关键变量之后仍然收敛于同一个均衡状态不同。
程建、连玉君(2005)通过对1952年-2003年各省的人均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分析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性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三大地区间也不存在收敛。蔡、都阳(2000)利用泰勒指数的分解技术,通过把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部份各地区的各自内部差异和之间的差异,发现在我国不同区域内部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但在不同区域之间这种收敛却没有出现,刘明兴等(2000)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陈安平和李国平(2004)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和地区间人均产出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可能的俱乐部收敛,这是一个能得到大多学者广泛支持的结论。本文通过门限模型实证分析,检验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的作用是否具有门限效应,考察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样本数据
采用数据的时间跨度是1990年到2006年,空间跨度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具体的指标变量包括经济产出、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人口统计数、地区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全国以及部分地区的统计年鉴和中经网(db.cei.省略/)。
通过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获得各地区经济实际增长速度gy、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gi、消费实际增长速度gc、和刻画地区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gf,以及人口增长速度gp,刻画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人均实际贷款额TR。这里,我们就只从金融发展的广度方面来判断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即用地区人均实际贷款额作为门限变量。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这里,我们采用门限模型①对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的门限模型为:
首先,判断模型是否存在门限效应,存在几个门限,从F检验结果(见表1),发现模型有两个门限。
因此,构建如下多重门限模型:
模型中加入自变量平方项,目的是为了克服由于解释变量不足导致的虚假回归,另外去掉了估计不显著的人口的增长速度。
其次,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全样本的数值分位数统计(见表2),我们可以发现数据的一些特点,样本中的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大部分都是正的,中位数是9.714%,大于7%的个数占到总样本数的75%;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速度的振幅明显大于消费,大约是消费的两倍多;所有的变量都存在着负增长的情况,这是由于物价因素导致的,从1991年到1994年中国经历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负,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样本中金融发展速度为负是由于中央银行为克服通胀而实行较强的信贷紧缩政策,导致区域金融资产实际增长额大规模下降的结果。
然后,通过程序计算估计出方程的两个门限值大小,分别是γ1=3380,γ2=3937。并且通过门限值对应的似然比值来检验门限值的显著性。
根据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门限值大小关系,我们把样本分为,较高金融发展水平(TR>3937)、中等水平(3380
在已知门限值大小的情况下,估计模型的其他参数(见表3)。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解释变量投资和消费对于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都具有正向作用,并且投资略小于消费,这说明了在刺激地区实际增长速度时,地区政府依靠投资的增长速度效果不如消费;解释变量金融发展速度的估计系数,在三个门限中分别是-0.267,4.72和0.094,这表明地区属于区制Ⅱ时,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的增长速度作用最大,此时有利于相对贫穷地区追赶富裕地区,因为对于同样的金融发展变化,门限效应的存在导致相对贫穷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发达地区快很多,当地区属于区制Ⅰ时,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负的相关关系,这表明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过低,金融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如紧缩而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金融发展在统计上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情况;另外,地区无论处于哪个区制,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都要比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要大得多。
最后,我们在已知区制的情况下,给出从1992年到2006年,我国各地区每年属于每个区制的数目比例(见表4)。
从表4,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起初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属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制Ⅰ,此后,有一部分地区逐渐地步入区制Ⅱ,在1996年以后,进入区制Ⅱ的地区迅速增加,在2001年以后,属于区制Ⅱ的地区,迅速地进入到了区制Ⅲ中,在2006年,区制Ⅰ、Ⅱ、Ⅲ分别包含地区的数目比是36361,这说明1990年到2006年间,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速度较快,金融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我国各地区的现实相符合。
四、简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投资和消费对于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都具有正向作用,投资作用略小于消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消费和投资要大得多。
2.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低、中等和较高三个区制,地区金融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在达到经济稳态的过程中,地区金融发展速度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通过影响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作用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即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受到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理论上存在着门限效应。
3.属于区制Ⅱ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此时有利于相对贫穷地区追赶富裕地区,属于区制Ⅰ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出现负的相关关系,即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金融发展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及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有意义的特征,我们建议:
1.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地区,这些地区在寻求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应该避免依靠不可持续的投资的高速增加,和期望于增长稳定的消费的作用,而应该着重考虑依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利用它的增长对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它的水平值在达到一定门限值以后所具有的巨大倍数效应,从而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路径,追赶上富裕的地区。
2.国家在制定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可用考虑通过帮助促进这些落后地区的金融水平的发展,来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可以借鉴日本在冲绳建立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意大利为开发南方落后地区建立南方金融租赁公司,在落后地区设置专门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来促进这些地区的金融和经济水平发展。还可以借鉴美国的差别准备金政策,对落后地区实行差别金融控制政策,以及实行倾斜性信贷政策,鼓励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水平,使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达到第一个门限值以上,进而通过区域金融发展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成都龙泉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概述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用实证和计量的方法来论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产业集群理论,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Martin & Ottaviano(2001)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减少成本,因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周兵、蒲勇健(2003)运用EVIEWS统计软件,以西部人均GDO占全国人均GDP的比值为被解释变量;西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工业总产值、税前利润与全国的比值为解释变量作线性回归。通过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拟合度分析,删除了固定资产集聚指标,得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涂山峰、曹休宁(2005)基于索洛模型来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增加了集群内企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可以提高区域人均资本存量,根据古典增长理论,人均资本增长可以提高人均产出。因此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朱智文(2007)以绍兴县纺织业产业集群为例,对东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定量分析。他运用SPSS统计软件,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纺织业集群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对1996年―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绍兴纺织业产业集群总产值增加1个单位,绍兴县的GDP增加0.288个单位。由此表明绍兴纺织业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惠宁、谢攀(2009)对浙江省、陕西省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正相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重视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产业集群对区域GDP的贡献程度较大。本文主要通过EVIEWS统计软件来验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龙泉汽车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集群形成前后的比较分析
上述表格是从2002年到2013年的统计数据,其中包含成都龙泉的GDP、GDP增长率、形成汽车产业集群时集群内企业数量、汽车产业集群的增加值、汽车集群产值利润和汽车销售收入。
从2002年到2006年,成都龙泉尚未形成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此时,龙泉的GDP以每年10亿左右的速度平稳增长;GDP增长率也保持在14%左右;汽车产业集群的产值利润和销售收入为0。
2008年,龙泉初步形成拥有整车、主机和关键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集群,GDP为218.71亿元。2008年的GDP比2006年增长了104亿元,GDP的增长率提高到18%,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为10.4亿元、销售收入为35亿元。
从2008年到2013年,龙泉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其中汽车及其配套企业达到2013年79家。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后,龙泉的GDP的增长非常明显,年GDP增长值大于100亿元,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和销售收入也在突飞猛进。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后,龙泉的GDP出现大幅增长。GDP增长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但只根据数据分析还不能得出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确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成都龙泉汽车制造厂从2006年初步建设,在2008年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由于某些年份数据的缺失,因此只能对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我国,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GDP,要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用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分别与GDP作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龙泉汽车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加1个单位,龙泉GDP增加0.698104个单位。因此,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归分析表明:龙泉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利润增加1个单位,龙泉GDP增加4.754349个单位。因此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对GDP的贡献程度较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益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里,龙泉的GDP在成都市各个县及五个区的比较中已经排到了第一位,最主要的原因是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的增长。通过对成都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对当地GDP贡献值的分析研究,龙泉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以前,当地的GDP增长特别缓慢;在集群形成后,GDP增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汽车产业集群内产值利润总额也在大幅增长。当地的GDP值增长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集群。
三、结论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可以将相互联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企业之间专业化程度高,这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一)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成都龙泉汽车产业集群主要坐落在成龙大道,现在已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包括一汽大众汽车产业集群、沃尔沃汽车产业集群等,这些大型产业集群的入住,使当地汽车产量在2010年为10.17万辆、2011年为15.31万辆、2012年为37.5万辆、2013年为73.2万辆。这些汽车的销售收入使成都龙泉GDP大幅提高,而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龙泉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前后对GDP的贡献值可以看出,汽车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了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
(二)产业集群促进当地就业量的增长
产业集群不仅得各个企业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聚集和精细的专业分工,而且可以促进就业量的增长。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比如汽车的零部件企业增多,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也就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当地的就业量大幅上升,促进就业规模。就业量的大幅上升,不但可以稳定当地的经济,而且可以使当地的人均GDP快速增长,从而带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衡量城镇化的指标可以用地区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比较。如果这一数值越大,表明城镇化程度越高;如果这一数值较低表明城镇化程度低。
随着龙泉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当地的土地绝大部分已经变成了工厂,农村耕地不断减少,绝大多数的农业活动也随之消失,当地的劳动人口主要都在当地的汽车及其配套企业中从事相应的工作,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促进经济的高度发展。
(四)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经济区域有效地吸引和配置资源,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产品、占领更大市场份额,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产生较大的区域竞争优势,首先是因为产业集群的高度聚集降低了交易成本;其次是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可以不断地吸引更多企业进入集群内,从而扩大集群的规模。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优胜劣汰,促使各个企业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形成内在稳固的产业集群。内在稳固的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其生产产品的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同类型的产品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成都龙泉的汽车产业集群聚集程度很高,汽车及其配套企业都在一个距离很近的空间高度聚集,在这个聚集体中,有汽车各个部件的生产厂商,具有汽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这样的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当地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在同类型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产业集群是高度集聚的,使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精细,缩减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内在稳固的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同类型的企业进入集群内,这样可以促进就业量增长等。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就业量大幅提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高低与当地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成都龙泉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较高,使当地GDP年增长率不断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40.
[2] 周兵、蒲勇健.一个基于产业集群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03(8):143―146
中图分类号: F712 文献标识码: A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此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飞跃和发展,而这些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际贸易的投入、进步与成功。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对外贸易情况极大地推动了该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于全球化得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也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随着经济结构来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现在已经形成的发展模式来做出相应的更好的调整,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由经验得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国际贸易都是以小范围或者大范围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在技术、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其区域竞争力。伴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状况也愈见攀升,通过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更快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当下新的经济市场下,国际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相互关系。
首先,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某个地区的自身发展情况特别是经济情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极大地依赖于这个地区的对外国际贸易状况的,国际贸易能够改变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用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例如,资源配置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的丰富、高科技的投放等。使那个地区在降低各方面生产成本时,还可以兼顾同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都是通过对外国际贸易的经济规模的广泛扩大。另外,若能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立新型的开放企业管理制度,最优化产业结构,兼顾国际贸易,就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其次,区域经济也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反作用于国际对外贸易。区域同大体的国家一样,其对外国际贸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政策的有力制约,好比如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有着更为开放的国家地区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及其他原因,很大程度上促进及保持着这些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也更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对外贸易更为发达。由此可以说,国际贸易推动了东部沿海的人均收入和地区总收入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大地初级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地区经济得以保持较快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 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面性的。
一方面,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发展较快,直至目前已经跃居与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行列,在发展对外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各个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优化的技术和设备,甚至是人才,同时带动相关企业管理技能及体制的创新发展,我国拥有着广袤的国际市场以及本土市场,对外贸易较大地促进了我国产品的结构优化,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另外,都知道国际对外贸易分为两个大的层面:出口贸易及进口贸易。从出口贸易方面来说,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即可以引进其他国家的优良技术和设备,并对它们进行改进,利于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刺激地区的产业投资投放,增加资本的积累,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得以获取更大地经济利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此保持该地区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同样地,进口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进口贸易加速了低效率企业更快地没出市场,体现和实现竞争的超越特性,从进口通道引进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及设备设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够节约我国部分科学及市场研发的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进口贸易刺激了市场新的需求,促进了国内自身新产品的投入及研发,开拓了更为广袤的市场。
还是拿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吧,该地区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鞭策作用。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国际贸易也不断扩大其规模,使得其区域经济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带动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优化,大大提高人均劳动收入水平。其次,从产业主体结构及国际对外贸易方式上看,该地区中小企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它们都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为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培养了优秀的技术工人及人才,输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大大推动区域产业调整,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外及国内的市场份额,加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
由此可以看到,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措施及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得以带动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国际贸易使得推动区域发展的经济要素变成现实地生产力,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国际贸易促进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积累,提高了发展效率,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也能够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国际贸易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势必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消极的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其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地位悬殊。我国在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发达国家工业技术为主的出口贸易造成发展中国家地区环境的恶化及资源的枯竭,最终影响地区发展。目前看来,消极影响还未引起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但也应该有所警觉了。
总的来说,现在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十分重要且极具关联的,应重视对外的国际贸易发展。
三、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在现今新的经济市场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促进。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市场和国内市场经济,新的贸易壁垒突显了对外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按这个情况下,如果想要持续取得国际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对于当前的部分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而且要及时,从而应对新市场的考验。如今,国际贸易对于产品的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区域经济当然也有了更严格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势在必行的。它要随着对外贸易政策及贸易壁垒的不断调整老优化区域经济的自身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给是的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在新经济在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
1、动态利益市场分析
国际贸易的利益可以分为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就是指开展贸易以后,在这种利益的趋势下都可以获得经济发展,表现形式主要是资源总量的数量不断增加;动态利益就是指自从开展贸易以后,对贸易双方都会产生经济和社会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静态利益主要是侧重于主要是指通过贸易所产生的消费方面的好处,这种益处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而动态利益的范围比较广,是指通过贸易的作用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果将静态利益拟定成为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指贸易的带动作用,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带来利益。
2、改善投资结构、优化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受到出口产品的惯性应道,所以通过改变资本的投资结构会对产业的资本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出口效益,这样就会获得比较广阔的产业领域,进而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尤其是对自身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领域和生产水平有很重要的提升作用。
3、扩大市场
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出口增加就会需要很大的市场,市场的扩大,就会对规模经济效益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所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的扩大国际市场,可以使商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容量,在这种优势的条件下,必然有利于社会和企业进一步扩展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在区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我国在发展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到其消极影响。通过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张可以直接带动外资的不断加入,在外资的作用下可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就能够不断的提升区域自身的经济实力。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市场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健全外贸政策,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真真正正地为区域经济服务,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区域金融各地区总体运行平稳,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区域金融发展更趋协调,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万亿元、12.7万亿元、12.6万亿元和5.4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各地区存款平稳增长,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因而,在贯彻落实“总量平稳、结构优化”的要求基础上,提高区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种背景形势,本文收集了中国1997~2013年衡量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值。并基于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参数的估计,具体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由此,提出强化区域金融作用的措施,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的文献综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因而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熊彼特(1912)从银行和信用的角度说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的创新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创造,并且指出运行良好的银行通过鉴别那些能成功地开发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的企业家,为其提供信贷从而刺激技术的进步,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帕特里克(1966)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种模式,即“需求跟随型”和“供给引导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模式较为普遍,而到了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需求跟随型”模式。麦金农和肖(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应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Pagano(1993)基于内生凸性增长模型(AK模型)研究稳定状态下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社会的储蓄率、资本的配置效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等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King和Levine(1993)选取金融中介规模、银行信贷规模以及私营企业获取的信贷规模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对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从国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金融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内学者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撑。
2.国内的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两个角度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关于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张企元(2006)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金融(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中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同时,在分析金融调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对区域差距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有赖于结构性的金融调控。胥嘉国(2006)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上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工具变量法(IV)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在质的提高方面比量的扩张更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杨圣奎(201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1990~2008年间区域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区域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的支持存在较大差异,并进一步证实在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通过金融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赵本福等人(2013)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1998~2010年30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我国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支持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从短期看,金融支持的不同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方面,赵伟、马瑞永(2006)运用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我国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78~1991年区域金融增长差异迅速上升,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整体表现出类似于经济发展的“威廉姆森倒U假说”的特征,并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李敬、冉光和、孙晓铎(2008)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我国1978~2004年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金融发展差异和城乡发展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度量,并运用R/S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源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一直位于高位状态,并且从未来的变动趋势来看,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未来总体上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田菁(2011)从部门和整体这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虽然稳定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显著表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因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文献梳理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的发展支持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由于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导致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不同。本文尝试从区域金融规模、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金融结构这三方面分析研究我国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一)区域金融规模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金融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数量的递增、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途径得以实现。一般而言,金融规模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会相应地增加。因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区域金融规模的支持。表1给出了我国2005~2013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的GDP与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由此简要地说明区域金融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①从纵向来看,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相应的GDP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区域金融资产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区域金融资产的增长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②从横向来看,2005~2013年间各地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即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但从理论上看,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将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
(二)区域金融效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发展水平,因而金融效率的高低将影响经济发展水平。Pagano(1993)内生凸性增长模型是将金融因素纳入到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之一,认为储蓄—投资转化率反映了金融市场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将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是将吸收的存款有效转化为贷款,进而投资于能产生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因而,区域金融效率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区域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结构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说明区域金融结构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因而,区域中长期贷款比例增加,可投资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资金就相对越多,这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样,区域间不同的金融结构将会对经济起到不一样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区域金融支撑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使用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过程中,通过参考闵姣(2013)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张亮(2013)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等多篇学术文章的基础上,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J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而在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上,本文主要选取以下三个方面指标:①区域金融规模指标,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来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它指某一时点上一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的经济活动总量之比。对于欠发达省份,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并不发达,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FIR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L)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之和与区域GDP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FIR=(L+D)/地区GDP。②区域金融效率指标(LD),即将金融机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公式:LD=L/D。③区域金融结构指标(RL),本文选用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值衡量,公式:RL=R/L,其中R表示中长期贷款。本文主要选取了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市的1997~2013年17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各地区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在实证检验前,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而,首先对各指标取自然对数,分别命名为:LNRJGDP、LNFIR、LNLD、LNRL。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支持的实证检验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由于面板数据反映了时间和截面空间的二维信息,因此,与时间序列数据相同,面板数据也可能存在单位根。为避免伪回归,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需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主要采取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指标序列均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即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金融规模指标LNFIR、金融效率指标LNLD、金融结构指标LNRL均为平稳序列。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LNFIR为一阶单整,而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金融效率指标LNLD、金融结构指标LNRL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2.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通过上述的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的LNRJGDP、LNFIR、LNLD、LNRL均为平稳序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除LNFIR为一阶单整外,其余变量也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检验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主要采用Pedroni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表3的Pedroni检验结果可以看出:①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除PanelADF和GroupADF的统计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统计量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LNRJGDP、LNFIR、LNLD、LNRL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②中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Panelv、Panelrho以及Grouprho的统计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③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除Panelv和GroupADF的统计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统计量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西部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④东北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Panelrho、Grouprho以及GroupPP的统计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东北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各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其结果更具有效性。
3.模型的选择与建立。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时,主要可以建立三种模型,即混合横截面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可依据Hausman检验统计量和伴随概率判断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依据F统计量检验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固体效应模型。
4.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为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利用1997~2013年31个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LNFIR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而从LNFIR、LNLD、LNRL的回归系数可知,1997~2013年间,区域金融规模、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而金融效率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并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可以发现金融规模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西部地区LNLD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但从LNLD和LNRL的回归系数看出,金融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而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的影响。东北地区LNFIR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金融规模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却表现为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