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区域经济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域经济的特点

篇1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自由化过程日益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

一、 金融集聚的含义及特点

金融产业集聚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有所发展。通常金融产业集聚被定义为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等在时空动态运动的有机结合。

金融集聚有其本身不同于产业集聚的一些特征,只有综合考虑金融集聚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把握金融集聚的内涵。这些特征包括:

1.金融集聚的地域性或空间性

初始时期,金融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不连续甚至分散的,正式这种初始的地域差异性,引致了金融地域的运动。金融地域运动是指金融资源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律而进行的地域配置、组合的时空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特定的运动称作金融运动的地域选择过程,归根结底就是金融效率的空间提高和调整。所以,金融集聚的地域性也可以称作空间性。金融地域的运动结果导致金融资源的集合,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有利于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

2.金融集聚的动态成长性

金融集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这种动态成长性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量的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数目的增长、经营规模的增长、经营范围的扩大、业务种类的多样化、服务领域的扩大以及资产总量的扩大等方面。质的方面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换句话说,在金融业的发展下,随着金融资源的集聚,金融产业不断发展成为地区金融中心,继续发展进而成为全国金融中心,更甚者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上海金融中心就是由着个过程延续和发展起来的。

3.金融集聚的复合性

金融产业集聚虽然是各种丰富的金融资源的结合、扩展和成长而形成的,但是金融集聚并不是由单个的金融产业孤立的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金融集聚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集聚形成初期,金融产业为了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需要与其所在的经济地域系统保持可持续的空间物质交换关系。

金融集聚的复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集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不仅包括金融产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还包括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其次,金融集聚通常是做种动因交织的产物,在学术界,金融集聚形成的动因理论涵盖信息外在性、不对称信息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此外,金融集聚的过程即是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时空动态运动以及有机结合的过程 。

4.金融集聚的层次性

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来看,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要素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在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下,为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必将会在某些特定规律的推动下产生一定的地域运动,并逐渐向位于其他资源优越的地区靠拢和集中,从而形成金融集聚的层次性。

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方面,区域金融的发展是在经济状态形成和变化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成功的区域金融发展也成为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支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融集聚可以为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提供服务,进而对国家或地区甚至区域的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而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储蓄的增长。在由金融产业形成的金融集聚区域中,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大大超过了单一的金融产业,另外,区域内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也远远超过单一的金融产业,有利于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同时,如果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股市场的运作效率,那么相应的金融服务业的交易成本会大大的降低,投资主体在这种刺激下也愈发活跃,同时资金的供给价格也会降低,从而达到缩短储蓄—投资转化周期的效果,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 。

其二,金融集聚所拥有的金融服务可以为实体产业发展和集聚提供要素生产力。区域实体产业要求发展和集聚必需得伴随着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区域经济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条件包括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金融服务产业通过减少信息成本、加快各种金融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产业资本的流通速度、吸收区域外甚至国外先进技术和减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等方式要素的生产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 结语

金融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的重要表现,金融集聚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往往会向某一区域聚集形成金融产业集聚,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并在行业竞争的压力下进行自我完善,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有效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结合金融集聚的特点对区域金融集聚形式进行分析,利用金融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良好平台,促使区域经济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态。(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解宇、杨再斌,2006:《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月第1 版:P3。

[2]刘晓敏,2009:《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效力研究》,大众商务:P19。

篇2

近年来河北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其中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第一产业在河北经济中的比重依然较高,第二产业仍然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依然比较落后。正是由于河北经济结构的特殊之处,河北外贸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为河北外贸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河北外贸的特点

总体而言河北外贸在贸易伙伴和贸易结构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从贸易伙伴来看,近几年欧盟一直是河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2011年,对其进出口总值为92亿美元,占河北省全部进出口总值的17.2%,而即使在出现种种困难和贸易摩擦的2012年,河北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依然有70.5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也成为河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

从贸易结构上看,河北进出口贸易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河北进出口商品在结构上还比较单一,以2011年和2012年为例,河北进口还是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铁矿砂等初级产品为主,尤其是矿砂产品一直占据着进口总额的很大比例。(2011年占河北省全部进口总值的56.6%,2012年占全省进口总值的55.3%)而出口方面则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钢材、纺织服装、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医药品等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近连年来一直都占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占河北省全部出口总值的34.9%,2012年占33.5%)

二、河北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英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适应这种趋势,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不论师资情况如何,大多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真可谓是蓬勃发展。但是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1.培养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过分偏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领域知识的培养与训练。

以我省某些主要大学的英语课程为例,他们的培养目标大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而其课程设置如下: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泛读、英语交际技能、英美文化、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语口译、英文写作修辞、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第二外语等。这种培养目标看似能够培养出全能型的人才,但事实上培养目标的缺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教材更新速度严重滞后,教材整体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尽管英语专业教育在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等学校的教材更新速度还比较落后,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都亟待符合时代的要求。仅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在我省很多高校还存在着一套教材沿用十几年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英语专业教材在研发上还是不到位,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对教材编写的参与还远远不够。而且,繁重的工作和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使教师无暇从事新教材的研发工作。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观上不愿意过快地更新教材,因为教材的更新意味着需要放弃已经很娴熟的备课成果,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对新教材的把握中去。

3.教育理念上还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早就不算新的提法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观念真正的更新却很难实现。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但课堂依然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学生则还处于被支配和服从的地位。而且在很多高校,传统的大班教学依然存在,每个班级多则70~80人,少则也有40~50人。这种看似高效的设置严重忽视了语言教学,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的规律。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实践环节比较欠缺。由于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教材+粉笔+黑板”的模式在现代教学中正逐步让出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依然还是各个高校最为重要的教学形式,而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只不过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辅助部分。比如,对多媒体的应用确实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但是学生的语言学习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而且,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实践机会很少,为数不多的几节口语课不足以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而学生大四后半阶段的实习,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管而大多流于形式。

三、适合区域特点的商务英语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1.立足区域经济特点。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的特点,河北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对我省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不仅要有基本的商贸英语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机电类、服装和其他工矿类行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业英语)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去。所谓ESP教学就是将特定行业的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在不忽视语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必须有针对性地融入机电类、服装和其他工矿类行业的专业知识,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其对专门行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不同的商业习惯,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的教育。由于,我省主要贸易伙伴的多样化,河北省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仅要知晓英美文化,而且也要加强对欧洲、韩国等主要国家文化的了解。

2.完善课程体系。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无法满足我们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变革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而且有足够的针对性,结合学校情况注重精而专拒绝大而全。把有限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重点能力的培养上。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上,在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不忽视对专业知识的渗透。比如,阅读类课程中增加适量与行业英语相关的内容,而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性的阅读。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当适当加快教材的更新,虽然,部分经典教材在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有着独到的效果,但是在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能够既符合知识培养要求,又满足时展需要的教学媒介。从而使学生既得到技能上的培养,又能使视野拓宽。

3.更新教学理念,拓展学生实践机会。要从真正意义上更新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实践,在学习和实践新理念尤其是国外教学理念时必须要与本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考虑到学生早期的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地域背景。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必须将其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在创新的情况下加强学习。同时,由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设置。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机会。应当积极拓宽途径,除了加强对新教材的研发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类型。在保证专业培养的基础上,不断给学生注入鲜活的知识。正如英国学者埃里斯和约翰逊提到的那样,除了书籍外,公司的真实商务材料(报表、日志、合同以及文书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材料来使用。而且,应当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些活动可以是对各种真实商务场景的模拟,也可以是去真实环境下的观摩实习等。另外,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语言能力,又有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经历和现有水平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相应特点因势利导,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总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专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学体系中的种种问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2如何在中小企业中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营销

2.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电子商务营销是在网络技术上才能发挥出优势的,也就是对网络的运用,中小企业应该以科技的思维去实行电子商务营销,企业的领导者对其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来充分调动营销部门和技术部门的积极性,这样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中小企业需要加强服务的理念,逐渐完善自身的电子商务营销流程,推广力度要大大提高,这样才能给消费者提供了保障性,还要加倍重视售前和售后服务,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根本目的,做到真正为消费者服务,让消费者真正得到满意,放心。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其发展。

2.2加强企业网站的建设在实施电子商务营销的过程中,建设网站是肯定的,然而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的时出现许多问题,通常是这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企业本身的实力;二是网站考虑不全面。而要解决网站的这些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处理:第一,中小企业应对消费者需求,做一个市场调查,由此来建立一个有目标性的网站,建立网站有两个目的:让客户了解该企业和激发客户合作的欲望,在网站建设之前,企业首先要做一个市场调查,对于客户需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来建设规划网站的内容。第二,实力较弱的企业应该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营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主要途径有:通过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网站对自己进行宣传,例如:在将自己的网站搭建在阿里巴巴网站上)。第三,要保证企业网站的安全性,网站必须贴有“可信网站”的标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第三方的认证,让消费者更放心的购物,消除顾客对于钓鱼网站的恐惧。

2.3正确使用电子商务工具电子商务工具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网站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交易量,合理利用电子商务工具,了解其的使用信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工具给其带来的益处。但滥用电子商务工具,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通过电子邮件这样的营销方式的时候,必须要先取得客户的认可,还要对网站进行合理的优化,网站内容也要适合,这样才能到达产品推广的根本目的。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资本流动 后危机背景

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本要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状况的变化,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同样,一个国家内部资本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状况,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以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一个国家区域资金流动特点及影响的研究意义重大,在后危机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对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的研究着重于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着重于后危机背景下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特点及其对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及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1.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在边际报酬递减、要素自由流动及技术既定等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通过资本劳动比率调整机制将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在现代区域经济收敛理论中被表述为区域收敛性(convergence)。

2.基于新增长理论的β收敛与δ收敛。基于新增长理论的β收敛与δ收敛由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β收敛指出了一个经济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具体为: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人均产出增长率趋向于比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δ收敛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的现象。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β收敛是δ收敛的必要条件,绝对收敛只分别存在于富裕国家集团内部或贫穷国家集团内部,不存在于分属不同(俱乐部)的国家之间,对110个包括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检验,仅发现了控制其他变量时的条件收敛现象。

3.资本流动是β收敛的重要因素,同样条件下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Rain和Yuen利用外债和GDP比率指标代表资本流动性,对资本流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资本流动性是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增长趋于收敛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资本流动性条件加以限制,就一定会导致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趋于发散,Edwars(2001)的实证研究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时,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比限制资本流动的国家具有更高的增长率。

4.资本流向是区域发散的重要因素,资本自由流动本身并不会纠正区域发散趋势。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区域发散(divergence)理论认为:运输成本、聚集经济、规模经济递增收益、外部性、人力资本、技术扩散等是影响区域之间经济增长趋异或发散的重要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往往具有集中的趋势,企业通过产业聚集获得递增收益,因此,资本流动并非总是从资本富裕区域流向稀缺区域,资本流动方向会受到产业聚集和外部性所形成的递增收益的影响。

(二)资本流动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几方面:

1.资本流动导致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从要素禀赋条件如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比重、固定资本形成比率、基础设施投资比率、要素利用程度及利用效率如就业率、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率,改革开放制度条件如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程度,企业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寻求导致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以及扭转差距扩大趋势的对策(王绍光、胡鞍钢等,1999)。豆建民(2005)对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性进行总体检验,并计量国内资本的总体流动方向,考察了这种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他认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在1992-1993年较差,之后逐渐增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向总体上是流向增长较慢的省份,国内资本的这种流向以及流动程度不断增强,促使各省之间的增长率差异显著下降。

2.资本存量配置变化情况。龚六堂和谢丹阳通过计量各省份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差异水平,发现各省之间年资本存量的配置有效性逐年增加,之后处于稳定水平。

后危机背景下资本流动特点

资本流动主要受到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故本文把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金流动观测的重要指标,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一)危机前后各区域储蓄变化情况

图1是1992-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储蓄额占全国储蓄额的比重,从图1中曲线变化可见:

1.东部地区从1992年至2006年存款占同期全国储蓄总量的绝大部分,且比重一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60.6%上升到2006年的65.4%,14年增幅4.5%,年均增幅0.32%。2006年金融危机后这一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5.4%降为2008年的63.9%,两年降幅1.5%,年均降幅0.75%,是危机前年均变化幅度的2.34倍。

2.中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同期存款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到2005年基本稳定在19%-20%,2006年起这一比重开始下降,从2005年的19%降为2008年的15.2%,降幅相对较大。

3.西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存款余额的比重相对较小,并且这一比重在金融危机前后变化不大。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东、中部储蓄影响比较大,这缘于东、中部外向型经济结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企业、个人的储蓄。

(二)危机前后各区域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

图2是1992-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从图2中可见:

1.东部地区从1992-2006年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54.7%上升到2006年65.5%,2007年达到65.6%随后降为2008年的61.3%,降幅比较明显。

2.中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的25.7%降为2006年的18%,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14.4%,降幅较大。

3.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也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20.2%降为2006年的16.5%,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6.5%和17%,可见金融危机对西部贷款余额影响不大,这一方面源于西部地区相对而言非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政策的倾斜有关。

(三)危机前后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

图3是1995-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从图3中可见:

1.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占全国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大的比重,1995-2006年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70%以上,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迅速下降,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68.6%和43.5%,降幅非常明显。

2.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2.5%上升为2005年的20.6%,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上升更加明显,2008年这一比重上升为21.9%,接近同期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

3.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较小,2005年前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12%左右,2006-2007年这一比分别为8.1%和10.7%,2008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为19.9%,增幅非常大,这与国家同期经济刺激政策有关。

结论

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跨区域流动加快,东部地区储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本流动呈现明显的顺向流动特点。资本正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增长较快的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转移,尤其是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资本这种顺向流动的趋势,将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金融危机后,国内资本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模迅速增加。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另一方面和我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发展西部的有关政策有关。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必将使中、西部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障碍减小。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区域的储蓄率增加,全部新增储蓄转化为域内投资将导致域内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从而使储蓄有外流的激励。如果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新增的储蓄不会全部转化为域内投资,或者说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使高储蓄率的区域具有同样的高投资率。因此,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增加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国资本流动障碍正迅速减小,资本流动和转移的成本正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251-02

A New Design of SRAM Cell Based on Negativ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of DUBAT

LUO Xian-liang, DONG Chen-mim, WANG Yong-shun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Dual Base Transistor (DUBAT) is a silicon three-terminal voltage-controlled negative resistance device and has a bi-stability hysteresis loop in the Ic―Vbe characteristics. Applying the negative resistance and the high-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Base Transistors (DUBAT) to constitute the cell of the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which has a simple structure, a few devices, big noise margin so there's strong anti-jamming compatibility, and high-speed. Making the 4 voltage clock-signal drive the MOS FET, which reduce the power of the cell.

Key words: DUBAT; SRAM; negative resistance device

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技术目前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是逐步减少器件尺寸,从0.5um―0.15um―50nm―30nm―……;另一个方向就是在保证一定逻辑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器件数目,减少连接节点和互连线,降低功耗,例如采用负阻器件等。利用负阻器件来代替常规器件是减少器件数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负阻器件或由器件组成的负阻单元本身具有负阻、双稳和自锁特性。

传统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需要4~8个晶体管[1-2],使用共振遂穿二极管(RTD)只需4个器件[3],但RTD是化合物器件制作成本高并不能很好的与硅集成电路兼容[2]。双基区晶体管(DUBAT)是一种三端压控硅基负阻器件,并具有双稳、自锁和高速特性。静态随机存储器电路要求速度快、稳定性能高、单元电路器件少、易于集成,双基区晶体管的特性恰好能满足以上要求。通过对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单元电路的精心设计,将双基区晶体管(DUBAT)的特性与静态随机存储器要求很好的结合,那么双基区晶体管相比于其他器件是一种性能更为理想、市场更为广阔的制作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的器件。

1 双基区晶体管(DUBAT)

1.1 双基区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双基区晶体管(DUBAT)是一种集成的硅基三端压控型负阻器件。它由一横向的pnp双极性晶管作为反馈器件和纵向的npn双极性晶体管作为器件主体。器件结构如图1(a)所示。

p1np2形成横向的pnp晶体管、n+p2n形成纵向的npn晶体管。n+p2n晶体管的基极和集电极分别与p1np2晶体管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双基区晶体管(DUBAT)等效电路模型如图1(b)所示,晶体管Q1是p1np2 的等效模型、Q3是n+p2n的等效模型,所以Q1发射极与Q3的基极相连、Q1基极与Q3的集电极相连[2]。

1.2 双基区晶体管的负阻特性

由双基区晶体管等效电路,利用Pspice9.2绘出电路图,如图1(b)示。用软件仿真扫描功能,对双基区晶体管CE端电压以步长0.1mv从0到300mv对Vce进行扫描,然后查看C端电流Ic,得到图2双基晶体管负阻特性曲线[2]。

2 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

2.1 电路原理图

利用双基区晶体管(DUBAT)设计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如图3。理想晶体管Q1和Q2构成双基区晶体管等效电路模型,是存储单元电路核心[2],以DUBAT的B端电压作为输入端信号、C端电流作为输出端信号,电流IC流过电阻R6在电容C4上产生压降,C4上的电压降为存储信号。V8为写操作时钟信号、控制M26的导通与断开,V9为数据输入信号、当M26导通时V9输入数据信号写入存储单元,R2为输出负载,V10是读操作时钟信号,控制M25的导通与断开,当V10为高电平时对存储单元进行读操作,C4上存储的信号通过M25加到R2上,由负载R2一端读出[1]。

2.2 电路的大噪声容限

双基区晶体管是一种负阻器件,具有双稳态特性,对这一特性进行挖掘利用,就能设计出大噪声容限抗干扰能力强的电路。

利用Pspice9.2对图1(b)中双基区晶体管BE端电压以步长0.1v从0到5.0v对Vbe进行扫描,然后查看C端电流Ic变化,得到图4。从仿真结果判断,当Vbe=2.6v时,电流Ic才发生突变。如果将输入端低电位设置在1v、假设有±1v干扰信号,输出电流Ic=0±0mA;高电位设置为4v、同样假设有±1v干扰信号,输出电流Ic=60±40mA。可见以双基区晶体管电压Vbe作为输入信号、电流Ic作为输出信号,双基区晶体管(DUBAT)具有很高的噪声容限[3]。

2.3 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仿真

由图3利用Pspice9.2对电路进行仿真可得到图5。图5(a)为写操作时钟信号、(b)是读操作时钟信号、(c)为输入数据信号、(d)是输出数据信号。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利用双基区晶体管设计的存储单元电路,结构简单、电路面积更小,突出优点是功耗低,无需常规直流电源而是采用4v或者更低的时钟信号作为器件的驱动。根据仿真结果,一个完整的读写周期约为30ns,速度较快。另外将双基区晶体管的负阻、高速特性很好的与随机静态存储电路的性能要求相结合,有效的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和速度。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语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

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做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特点

2.1 居住小区景观的现状

现今社会, 正直房地产迅猛发展时期, 许多房产商不断兴建大型住宅小区, 在效益与效率的驱使下,中国园林风、欧陆风、草坪风这些可复制元素在居住小区中非常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了居住区的门面―公共中心绿地,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的空间。因此不少居住区规划虽保留了自己的一点个性,也随着破坏性道路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消失而丧失了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2.2 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居住小区等于是一个小型城市, 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的居住空间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需求与习惯。在设计或选择住宅区时, 应该优化地块中的有利条件,避开不利的因素,使其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不失乏味。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类所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设计的。不同的人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表现。

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各方面的要求,克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秀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 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的原则, 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 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3.2 注重人性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开发商商业运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比如,现在的社区内经常有水池, 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节或冬季无水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种有功能的优美景观? 济南的某些住宅小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在浅水池底铺设卵石,形成自然驳岸。在无水期间,呈旱溪风貌,面积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为旱冰场或舞池,起到体育娱乐功能。

3.3 体现生态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还要追求生态化。所谓生态住宅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护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从规划、 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生态居住区是指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 学者们一致认为: 生态居住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 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既是时展的产物,更是时展的需要。

3.4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住宅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风格, 各地区在建筑装饰上也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绿化设计首先应该从这一大的前提出发,做到不同地域和建筑形式的小区绿化各具特色。特色是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设计。考虑到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中的各种因素,比如:季节;气候;植物;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间;居民在不同年龄的不同需求;在道路中,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所以绿化的种植不应阻碍到交通。

4.结语

总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浩信.环境设施设计方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篇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76-03

信息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个人信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最近几年在发展起来的安全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与计算机技术,对于人体特有的生理特征进行个人身份鉴别,主要基于生理特征生物方面主要包含了指纹,人脸,虹膜,手指静脉等特征,在目前生物特征识别中,指纹识别体表特征识别,容易存在损害,容易伪造的缺点;人脸识别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容易受到年龄,易容,易损失等不足,识别精度收到限制,虹膜识别虽然具有的一定优越性,但是由于采集设备造价高,无法适应进行面向基层推广。经过医学研究证明,人具有唯一的手指静脉纹路,因此,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1]。

手指静脉识别是一种新颖的识别技术,主要是通过隐藏在人体手指腹部的静脉血管进行身份识别。文献[2]提出了手指静脉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在分析人类视觉系统(HVS)性能的基础上,将图像有效区域、对比度、位置偏移度、模糊度、信息熵作为评价手指静脉图像质量的参数.并综合分析这些参数,加权获得静脉图像总质量评价函数.实验表明,得到了与主观评价结果相一致的客观评价值。文献[3]提出一种基于Fisher准则的手指静脉融合算法.首先对手指静脉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分别计算待匹配图像特征点与注册图像特征点的正向平均豪斯道夫距离(FMHD)和反向平均豪斯道夫距离(RMHD),然后基于Fisher准则确定FMHD和RMHD的融合参数,将融合得到的豪斯道夫距离作为新的匹配分数;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将得到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3根手指静脉的匹配分数进行融合,以进一步提高手指静脉的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与通常采用的FMHD相比,采用融合后的豪斯道夫距离的误识率有明显降低;而采用三指静脉融合后,误识率由单个手指的1.95%降低到0.27%。文献[4]提出了基于手指指尖点的旋转定位方法,改进了基于方向模板和局部动态阈值分割提取静脉特征的方法并用改进Hausdorff距离(MHD)距离进行匹配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根手指的图片可以达到0.75%的等误率,正确识别率达97.25%,对实际手指静脉身份识别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献[5]提出一种直接基于子图像向量的线性鉴别分析方法,即模块PCA手指静脉特征提取算法。上述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分块,利用PCA对分块得到的子图进行鉴别分析。由于使用子图像矩阵,能有效地抽取图像的局部特征,避免使用奇异值分解理论,过程简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识别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PCA算法和小波矩融合PCA方法,识别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文献[6]提出通过计算手指轮廓线的主方向和末节关节腔位置对手指摆放位置的随机变化进行校正,并初步定位分割出手指静脉感兴趣区域。运用迭代优化方法实现手指静脉感兴趣区域分割结果的精确提取。在小型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感兴趣区域具有较好的聚类特性。说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从同一手指姿态变化的多幅静脉图像中定位并分割出相似度较高的感兴趣区域。

从实际出发由于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采集到的手指静脉图像存在质量比较差,特特征无法提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识别率。该文针对这些问题,该文在分析了静脉特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图像中属于静脉的区域进行横截面的深度和曲率的分析,然后通过设定的将这些区域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动态阈值法分割出手指静脉特征。仿真实验证明,该文的算法有效提取手指静脉特征,与其他算法相比具有较低的误码率和较高识别率。

1 手指静脉算法基本简介

1.1 Niblack算法

Niblack算法是一种经典分割算法,其算法过程如下:

1) 对于图像[f]中的一个坐标为[(x,y)]的像素点。利用式(1)和(2)计算出该像素点在向来区域内的均值和方差。

[m(x,y)=1r2i=x-r/2x+r/2j=y-r/2y+r/2f(i,j)] (1)

[s(x,y)=1r2i=x-r/2x+r/2j=y-r/2y+r/2f2(i,j)] (2)

2) 通过公式(3)来计算出像素点中的坐标阈值。

[T(x,y)=m(x,y)+k×s(x,y)] (3)

该算法优点是算法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并且运行速度快。缺点是难以处理质量相对低的图像。

1.2 重复线性追踪法

该算法主要是采用手指静脉的形状以及手指静脉横截面呈谷形分布的特点来进行追踪,该算法的思想是:

1)在静脉图像中随机选取一个追踪点,记为[Pc]。

2) 以[Pc]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设定[P]点是该圆上的一个像素点,计算[P]点的谷形深度[R=f(S)+f(T)-2f(P)],其中[f(S)],[f(T)]和[f(P)]分别表示点[S]、[T]和[P]的灰度值。

3) 检测该圆上的灰度分布曲线。存在呈谷形的分布曲线,则[Pc]属于静脉区域。并选择横截面谷形深度值最大的像素点为下一个跟踪点并回到,然后不检测[Pc]处的灰度分布曲线。

该算法可以很好的弥补1.1节中无法从低质量的手指静脉中提取图像的现象,但缺点如下,所提取的静脉纹路不够光滑,算法的运行速度较慢。

2 基于像素点检测的静脉特征提取算法

2.1 算法的基本原理

在手指静脉图像中,像素点与手指静脉的位置关系非常只能更要。当手掌的横截面的半径取适当大小时,就会出现来自多个方向的横截面分布曲线。因此对于图像中像素点来说,选择三个方向以上的横截面灰度分布曲线呈现出谷型,就认定为静脉像素点,并做下一步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科俊.手指静脉图像质量评价[J].系统智能学报,2011,6(4):324-327.

[2] 金怀国.基于Fisher准则的多指静脉融合[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2013.25(2):183-187.

篇8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08-04

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麒麟区在人口增长类型、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生命质量、人口城镇化水平、社会负担系数、家庭户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等方面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麒麟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结果来看,相关资料和数据都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出近十余年来麒麟区的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现象变化的规律、特征及人口转变的历程。对此,本文通过收集麒麟区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并计算相关数据,对该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并针对人口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人口出生率为16.24‰,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出生率为11.5‰,人口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1],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出生率下降了4.4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3.34个千分点。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48 956人[2]增长到2010年“六普”时的740 747人[3],增加了91 791人,增长14.14%。

(二)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长,年龄中位数上移,平均年龄升高,长寿水平提高,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水平升高

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0~14岁人口比例为23.48%,≥65岁人口比例为5.83%,≥60岁人口比例为8.94%,老少比为24.83%[4],年龄中位数为27.99岁,平均年龄为30.8岁,长寿水平为7.2%,预期寿命为70.45岁[2],老龄化水平为5.83%[4]。到2010年“六普”时,0~14岁人口比例为20.37%,≥65岁人口比例为7.52%,≥60岁人口比例为11.25%,老少比为36.91%[3],年龄中位数为33.23岁,平均年龄为33.99岁,长寿水平为9.93%,预期寿命为77.18岁,老龄化水平为7.52%[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十年间,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了3.11个百分点,≥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69个百分点,≥60岁人口比例上升了2.31个百分点,老少比增长了12.08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上移了5.24岁,平均年龄升高了3.19岁,长寿水平提高了2.73个百分点,预期寿命延长了6.73岁,老龄化水平升高了1.69个百分点。

(三)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

在2000年“五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33.21%,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8.25%,社会总负担系数为41.46%[4]。到2010年“六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28.25%,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0.43%,社会总负担系数为38.6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了4.9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了2.18个百分点,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了2.78个百分点。

(四)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

在2000年“五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458 760人,所占比例为70.69%;15~59岁人口数为438 547人,所占比例为67.58%[4]。到2010年“六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534 153人,所占比例为72.11%;15~59岁人口数为506 543人,所占比例为68.3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15~64岁人口数增加了75 393人,增长16.43%,比重上升了1.4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数增加了67 996人,增长15.5%,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

(五)人口性别比下降,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人口性比重呈男性大于女性的普遍性规律

在2000年“五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89,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5.68,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6.08[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21,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3.2,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8.77[5]。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性别比下降了0.6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了2.48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69个百分点。在2000年“五普”时,总人口数为648 956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33 756人,女性人口数为315 200人[4],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43%,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57%,性别比重男性高于女性。到2010年“六普”时,总人口数为740 747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79 781人,女性人口数为360 966人[5],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27%,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73%,人口性别比重同样是男性大于女性,且无论是城镇人口性比重还是乡村人口性比重都呈同样的规律。

(六)总户数和家庭户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总户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192 761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52 499户,增加了59 738户,增长了30.99%[3]。其中,家庭户由2000年“五普”时的184 827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9 782户,一共增加了54 955户,增长了29.73%[3],家庭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28人缩小到2010年“六普”时的2.88人[3],减少0.4人。

(七)城镇人口规模增大,乡村人口规模减小,农业户人口规模增大,非农业户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

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城镇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11 13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82 782人,增加了171 647人,增长55.17%[3];乡村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37 821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257 965人,减少了79 856人,减少23.64%[3]。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41 73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98 432人,增加了56 696人,增长12.83%[3];非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8 499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1 844人,增加了33 345人,增长16.8%[3]。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7.94%提高到2010年的65.18%[1],上升了17.24个百分点。

(八)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外来人口增多

少数民族人口由2000年“五普”时的26 35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7 109人,一共增加了10 753人,增长40.8%[3],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14.14%的26.66个百分点。外来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70 802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00 814人,增加了130 012人,增长183.63%[3]。

(九)文盲率下降,除了小学组,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均呈增长趋势,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

文盲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 %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2~3],下降了6.68个百分点。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2000年“五普”时的40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931人,增加了528人,增长131.02%;高中(含中专)由2000年“五普”时的1 24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1 361人,增加了116人,增长9.32%;初中由2000年“五普”时的2 79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 151人,增加了355人,增长12.7%;小学由2000年“五普”时的3 440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3 352人,减少了88人,减少2.56%[3]。1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96 588人[2]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589 849人[3],增加了93 261人,增长18.78%。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1 549人[2]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0 777人[3],减少了40 772人,减少66.24%。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下降了6.68个百分点[2~3]。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时的12.39%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3.52%,下降了8.87个百分点[2~3]。

(十)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

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1 74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12 695人,增加了20 952人,增长10.93%[2~3]。其中,生育旺盛育龄妇女(20~29岁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6 971人下降到2010年“五普”时的52 131人,减少了14 840人,减少22.16%[2~3]。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人口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229 04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40 481人,增加了11 440人,增长4.99%[2~3]。≥80岁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 18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8 275人,增加了4 094人,增长97.92%[4~5]。

二、麒麟区人口发展特点及问题分析

(一)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存在,人口增长惯性,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以及部分贫困地区出生率仍然偏高等原因,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篇9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1.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特别受到人才这一根本性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状况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来提供,其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及相应的服务来解决。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举办的地方性院校,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责任,必须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式做出相应的回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以尽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显示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

2.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属于地方院校,其办学资源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或行业提供,那么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得不受区域经济状况的制约。就某种意义上而言,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区域高职院校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好的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发展慢的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由此表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服务区域经济是一项多赢的善举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和智力、技术支持,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企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区域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办学要素支持,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比如,区域企业能够提供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宽阔的毕业生就业平台;又如,高职院校能够得到企业教学设施的支持或办学经费资助,教师可以得到业务的锻炼和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再如,学生可以在比较好的实训环境下提高专业技能等。因此,服务区域经济,不仅是一种投入,更是一种产出,于区域、企业和高职院校各方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的善举。总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功能所在,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服务等独特优势,能够不断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所亟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积极性与创造性,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可行的。因此,高职院校既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责任感,又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信心。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根本点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包含丰富的内容,其根本点在于:

(一)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的人才

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高职院校的职责和独特优势之一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根本点,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或优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为改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由此,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经济的状况、特点、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趋势,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适用性,使所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为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区域经济在建设和发展中,必然遇到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有序性、顺畅性、高效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有效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区域经济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必须依靠多方的力量“齐心协力”来解决,仅依靠区域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前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科研、技术等力量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积聚着相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环境,能够为解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起着相对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贡献。由此,高职院校还必须把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又一关键点。高职院校应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重视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搭建为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加强与区域企业的沟通,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区域的企业和社会服务。

三、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与路径

(一)发挥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

服务区域经济必须解决“怎么服务”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独特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其优势主要包括培养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训基层劳动者,提升劳动者素质;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咨询决策服务;提供课题攻关、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领域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这些优势,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实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

(二)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特点开

设相关专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吃透”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其产业特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向,依此设置相关专业,努力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使所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应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以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要将泉州建成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定位,针对泉州急需大量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状况,开设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为泉州培养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人才;针对泉州支柱产业之一———服装业的发展急需大批服装设计、服装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的实际,开设服装设计多个方向的专业;针对泉州大量印刷企业急需印刷专业人才的状况,开设印刷技术专业;根据泉州商品流通业发达,市场活跃,商务形式不断创新而欠缺大量商务经纪和人才的状况开设商务经纪和人才专业;针对泉州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开设汽车营销方向的专业等,使每个专业都符合泉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特点,为泉州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促进泉州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依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状况和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深入调查相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分析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素质要求和培养方式,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衔接,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能服务于区域经济需要的“适用、好用”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三)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存在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供求不对称的矛盾。供求接口衔接不够到位,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为输送毕业生而焦虑,影响区域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满足度。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笔者所在的学院极为重视向泉州的企业推荐专业人才,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与企业沟通联系,向企业推荐毕业生等工作;参访企业、邀请企业座谈、媒体宣传、网络沟通、人际交流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向企业推荐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疏通渠道,每年召开4次大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活动,邀请上百家企业到校设点选才,搭建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既帮助企业选择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受到用人企业的欢迎和肯定,抽样调查满意率达92%以上;也为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岗位提供机遇,每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收到“企业、学院、毕业生三有利”的效果。

(四)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从根本上说,区域企业劳动者素质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域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和提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受培训资源、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区域企业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开展业务培训来满足,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区域经济服务。高职院校要发挥培训基层劳动者的优势,主动与区域的劳动主管部门、行业及企业沟通,积极开展多项目、多层级、多形式的业务培训,以弥补企业培训资源的不足,帮助企业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企业提升整体素质和效益。笔者所在的学院针对泉州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急需大规模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素质的状况,与财政部门、劳动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九牧王公司等知名民营企业开展财政直补培训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有效促进受训的员工提高业务素质、职业适应力和劳动效率,收到“一石多鸟”之效。

(五)开展课题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建立相应的科技研究机制,提升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注重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开展院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合作,积极申报区域的科研课题,主动承接横向课题,开展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尽力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遇到的问题,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革新,为企业提高实力和效益而服务。

篇10

在中国经济社会跨入健康发展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经济。众所周知,在当代新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也在一定意义上需以区域的教育为基础,尤其是区域的职业教育。然而区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总是与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直接性,因而可以认为区域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之区域的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区域块状经济明显的地区,与这块状经济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出现了公办、社会办、个私办并存的局面,区域职业教育的联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因之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要显得弱一些。为此建立区域职教共同体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意义也就更为直接和实际。本文试图从职教与经济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之关系,从而为正确处理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担负起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就在于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何关系,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时则指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大局着眼,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这个整体中考虑,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意识。无论是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是从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与之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二、区域职教共同体是新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创新

教育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专司教育职能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育实现的结果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种需要的满足和人生的享受。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目的性职能和个体目的性职能。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学校)在上述两个共同职能的前提下无疑有着各自具体的相对独特的职能。从这一概念分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会目的。然而问题是:(1)职业教育不能也无法无视教育的个体。(2)职业教育的社会目的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达到相当的吻合,因而其社会目的也就往往难以现实化、彻底化和终极化。由此,在当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既有的职业教育单位(即各级各类有明显专业取向的职业学校)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现实的

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由数个职业学校联结而成的超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也因此悄然出现。从国际教育视野范围来看,类似的教育组织形态早已存在。这种由数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单位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组织机构就是所谓的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组织体系内部一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组合。如学生的组合、教师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还有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组合。我们认为系统内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质系统构成的较大的系统中,这时教育共同体就可以用来指整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门、机构、单位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区域职教共同体就是指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某一经济区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

区域职教共同体的建立不但在理论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论的基本逻辑,在实践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现实运行和发展的。它的出现,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

三、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影响促进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这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直接和明显,也尤为现实和具体。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其出发点和目的来讲,都是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职业教育最现实的明确的任务,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从两者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特点上得以体现。

从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方面看,由于区域职业教育总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设置的(这不仅包括各种不同专业特点的学校的设置,而且还包括各学校专业的设置,甚至课程的设置),因此可以这么说,区域的职业教育只有这么做,也应当这么做,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空间。这尤其是在基于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正是这种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个明证。特别是在地方经济和地方块状经济相对发展和明显的地区,这种区域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相对依赖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有些地方,职业教育几乎就是按照所谓的“订单式”方式来设置和安排的,这种模式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可以认为是区域职业教育良性运行和稳妥发展的一个现实范式。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区域非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职业教育几乎自始至终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一体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办学校,行业办学校自不用说,即使是独立的职业教育,其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师资的来源、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直至学生的毕业考核、毕业分配也往往与具体的企业相联系、相挂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区域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具体规律性的特征,两者之间确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内涵。

当然,与区域职业教育相对直接和具体地依附于区域经济的同时,区域经济也现实地直接地以区域职业教育为一定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其后续人才的培养、储备上,既有人才的培训、提高上,还表现在企业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上,创造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上,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应用上,甚至表现在区域经济的格局、品质和品位上,区域经济的开发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上。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组合体,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区域职教共同体的组织特点、智能特点、机制特点、运作特点等,使得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会性:主要是指区域职教共同体较之单个的区域职业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社会组织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参与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中的。

全面性:区域职教共同体是由区域内众多的职业教育机构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或相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专业系统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生联系,而是以各种专业的整体组成来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生联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区域职教共同体从其职能上看,除了协调各职业教育机构统筹各职业教育单位的资源以外,还能整合各职业教育机构的需要,代表各职业教育机构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起着一种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区域的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由于其毕竟是教育机构,因此其主要效能还是培养人,通过培养人为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服务,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现实地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区域职教共同体它本身是一个专司教学职能的机构,它的效能可以超越这一点,在关联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这种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关系,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持续发展。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现实和具体的客观基础,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和创造力的激励,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篇11

在中国经济社会跨入健康发展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经济。众所周知,在当代新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也在一定意义上需以区域的教育为基础,尤其是区域的职业教育。然而区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总是与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直接性,因而可以认为区域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之区域的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区域块状经济明显的地区,与这块状经济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出现了公办、社会办、个私办并存的局面,区域职业教育的联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因之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要显得弱一些。为此建立区域职教共同体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意义也就更为直接和实际。本文试图从职教与经济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之关系,从而为正确处理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担负起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就在于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何关系,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时则指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大局着眼,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这个整体中考虑,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意识。无论是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是从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与之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二、区域职教共同体是新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创新

教育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专司教育职能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育实现的结果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种需要的满足和人生的享受。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目的性职能和个体目的性职能。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学校)在上述两个共同职能的前提下无疑有着各自具体的相对独特的职能。从这一概念分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会目的。然而问题是:(1)职业教育不能也无法无视教育的个体。(2)职业教育的社会目的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达到相当的吻合,因而其社会目的也就往往难以现实化、彻底化和终极化。由此,在当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既有的职业教育单位(即各级各类有明显专业取向的职业学校)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由数个职业学校联结而成的超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也因此悄然出现。从国际教育视野范围来看,类似的教育组织形态早已存在。这种由数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单位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组织机构就是所谓的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组织体系内部一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组合。如学生的组合、教师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还有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组合。我们认为系统内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质系统构成的较大的系统中,这时教育共同体就可以用来指整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门、机构、单位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区域职教共同体就是指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某一经济区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

区域职教共同体的建立不但在理论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论的基本逻辑,在实践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现实运行和发展的。它的出现,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

三、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影响促进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这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直接和明显,也尤为现实和具体。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其出发点和目的来讲,都是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职业教育最现实的明确的任务,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从两者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特点上得以体现。

从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方面看,由于区域职业教育总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设置的(这不仅包括各种不同专业特点的学校的设置,而且还包括各学校专业的设置,甚至课程的设置),因此可以这么说,区域的职业教育只有这么做,也应当这么做,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空间。这尤其是在基于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正是这种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个明证。特别是在地方经济和地方块状经济相对发展和明显的地区,这种区域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相对依赖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有些地方,职业教育几乎就是按照所谓的“订单式”方式来设置和安排的,这种模式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可以认为是区域职业教育良性运行和稳妥发展的一个现实范式。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区域非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职业教育几乎自始至终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一体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办学校,行业办学校自不用说,即使是独立的职业教育,其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师资的来源、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直至学生的毕业考核、毕业分配也往往与具体的企业相联系、相挂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区域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具体规律性的特征,两者之间确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内涵。

当然,与区域职业教育相对直接和具体地依附于区域经济的同时,区域经济也现实地直接地以区域职业教育为一定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其后续人才的培养、储备上,既有人才的培训、提高上,还表现在企业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上,创造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上,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应用上,甚至表现在区域经济的格局、品质和品位上,区域经济的开发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上。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组合体,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区域职教共同体的组织特点、智能特点、机制特点、运作特点等,使得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会性:主要是指区域职教共同体较之单个的区域职业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社会组织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参与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中的。

全面性:区域职教共同体是由区域内众多的职业教育机构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或相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专业系统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生联系,而是以各种专业的整体组成来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生联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区域职教共同体从其职能上看,除了协调各职业教育机构统筹各职业教育单位的资源以外,还能整合各职业教育机构的需要,代表各职业教育机构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起着一种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区域的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由于其毕竟是教育机构,因此其主要效能还是培养人,通过培养人为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服务,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现实地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区域职教共同体它本身是一个专司教学职能的机构,它的效能可以超越这一点,在关联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这种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关系,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持续发展。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现实和具体的客观基础,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和创造力的激励,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篇12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聚集经济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区位因素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正在被削弱,区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在是简单的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而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很多时候都需要网络技术来推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对于区位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能够在全球任何领域开展,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正在被淡化,互谅网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大。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对外交流都比较顺畅,这使得企业原先的区域优势被削弱。企业通过内网,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很好的协调企业,沟通也更加的便利,办事的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外网,通过自身的网站能够获得订单,对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经济活动跨国界、跨区域变得更加的容易,区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1.2互联网下区域经济的范围被重新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等。在传统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区域被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里坐标,这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互的联系,传统积极生产过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区域经济的范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为资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一些要素,如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新的经济要素如知识、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经济要素的流动通过网络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网络世界没有地域和国界的差别,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也早就超过了二维的地里空间,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动态化的一些特点,这使得传统经济范围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组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区位的概念。

2.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2.1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这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高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创新性,并且有着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一些特点。高新技术的这些特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目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创意产业和远程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重要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要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渐向着信息服务等一些高端领域进行发展,逐步的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2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还有效的改造了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向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的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更加便捷的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促进资源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谅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向着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区域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更加的区域高级化。3.3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网络时代区域空间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区域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网络技术的推动,创造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之需要建立网页就可以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处在地域偏远的中小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篇13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区域经济结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与此同时,区域产业特点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进而也会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经济基础,以及产业特征、产业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对人才需求也将产生影响和变化。一方面,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相关落后专业的消失;另一方面,社会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加速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新兴专业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这就是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所在。因此,设置的专业要符合本地区产业的需要,培养对路的人才,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即使学校办得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最后,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的信息网络,这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外部开展大量的信息交流,如师资教学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以及就业等多种信息的交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信息网络建设依赖性较强,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信息建设较为健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投入,从根本上讲,区域经济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吻合度较差

职业教育能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否跟上并满足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在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需求之间能否实现吻合。⑥从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一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结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某些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盲目设置一些热门专业,造成培养的人才规格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某些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某些专业不能从动态角度来预测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无法及时对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这些问题充分反映了目前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尚未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经济的需求。由于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难免会落后于经济发展革新的速度。

目前,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考虑较多的是扩张学校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等方面的建设,而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不切实际地追逐热门专业,如管理、财会、金融等社会趋之若鹜的专业,或者是固守传统陈旧专业,不知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实际吸纳能力,导致大量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新产业、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区域社会需要的职业种类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同时,新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所以要达到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也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⑦,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又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革新,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受现实诸多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之间还缺乏一定的契合点,这也是摆在职教领域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性较弱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首要责任,人才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耦合性较差,特别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区域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产业经济逐渐从以往的劳动依赖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如今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大量劳动力就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年代,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更加偏向于生产在一线工作的技术型、管理型以及技能型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⑨然而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并未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对其真实原因进行探究,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是其根源。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较为模糊,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思想的影响,有向“脱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高职教育挖空心思向着“升本”迈进,并将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于由“职业院校”升为“二类本科”,片面地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适应性较差。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在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应用型人才作为保障,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驱力。而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器材、设施设备。所以,职业教育对资金投入的依赖性较强,生均教育成本也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⑩。从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来看,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下降,甚至部分职业院校超额负债办学,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运转,办学压力可想而知。显然,缺乏必要稳定的经费支撑,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后劲乏力,以及对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补给不足,从而抑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不断强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要不断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一是从思想上要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教育是一种地方性很强的教育层次,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性,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经济建设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区域经济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显性的成本,劳动力的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的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对地方劳动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生产要素投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基本上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的腾飞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的人才供应,而职业教育发展依托于区域经济的物质支持,因此,职业院校应强化区域服务的教育理念,主动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强化区域针对性,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条件,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要求学校开展大量的实践技能培训,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还要保障教学设备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步,目前相关的教学器材随之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客观上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强度也不断地加大,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认真思考和研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出合理、科学的预算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的增长获得同步性或适当超前性。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区域教育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为了保障东、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均衡性发展,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切实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侧重点,根据“分类指导、梯度并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反应力,要以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适度、超前地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保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受到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制约:一是外部需求制约,二是内部资源限制。对外要达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和超前性,对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服务。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兴起,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迅速转向技术主导型、知识依托型。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体系,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与改革。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此,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并结合区域人才紧缺状况,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今天,新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必须牢牢坚守灵活性与稳定性,有计划地设置新专业,淘汰落伍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