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区域经济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区域经济的特点

篇1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随着金融自由化过程日益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

一、 金融集聚的含义及特点

金融产业集聚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有所发展。通常金融产业集聚被定义为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等在时空动态运动的有机结合。

金融集聚有其本身不同于产业集聚的一些特征,只有综合考虑金融集聚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把握金融集聚的内涵。这些特征包括:

1.金融集聚的地域性或空间性

初始时期,金融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是不连续甚至分散的,正式这种初始的地域差异性,引致了金融地域的运动。金融地域运动是指金融资源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律而进行的地域配置、组合的时空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特定的运动称作金融运动的地域选择过程,归根结底就是金融效率的空间提高和调整。所以,金融集聚的地域性也可以称作空间性。金融地域的运动结果导致金融资源的集合,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有利于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

2.金融集聚的动态成长性

金融集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这种动态成长性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量的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数目的增长、经营规模的增长、经营范围的扩大、业务种类的多样化、服务领域的扩大以及资产总量的扩大等方面。质的方面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金融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换句话说,在金融业的发展下,随着金融资源的集聚,金融产业不断发展成为地区金融中心,继续发展进而成为全国金融中心,更甚者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上海金融中心就是由着个过程延续和发展起来的。

3.金融集聚的复合性

金融产业集聚虽然是各种丰富的金融资源的结合、扩展和成长而形成的,但是金融集聚并不是由单个的金融产业孤立的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金融集聚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金融集聚形成初期,金融产业为了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需要与其所在的经济地域系统保持可持续的空间物质交换关系。

金融集聚的复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集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不仅包括金融产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还包括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其次,金融集聚通常是做种动因交织的产物,在学术界,金融集聚形成的动因理论涵盖信息外在性、不对称信息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此外,金融集聚的过程即是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时空动态运动以及有机结合的过程 。

4.金融集聚的层次性

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来看,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要素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在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下,为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必将会在某些特定规律的推动下产生一定的地域运动,并逐渐向位于其他资源优越的地区靠拢和集中,从而形成金融集聚的层次性。

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方面,区域金融的发展是在经济状态形成和变化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成功的区域金融发展也成为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支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融集聚可以为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提供服务,进而对国家或地区甚至区域的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而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储蓄的增长。在由金融产业形成的金融集聚区域中,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大大超过了单一的金融产业,另外,区域内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也远远超过单一的金融产业,有利于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同时,如果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股市场的运作效率,那么相应的金融服务业的交易成本会大大的降低,投资主体在这种刺激下也愈发活跃,同时资金的供给价格也会降低,从而达到缩短储蓄—投资转化周期的效果,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 。

其二,金融集聚所拥有的金融服务可以为实体产业发展和集聚提供要素生产力。区域实体产业要求发展和集聚必需得伴随着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区域经济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条件包括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而金融服务产业通过减少信息成本、加快各种金融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产业资本的流通速度、吸收区域外甚至国外先进技术和减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等方式要素的生产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 结语

金融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的重要表现,金融集聚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往往会向某一区域聚集形成金融产业集聚,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并在行业竞争的压力下进行自我完善,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有效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结合金融集聚的特点对区域金融集聚形式进行分析,利用金融集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良好平台,促使区域经济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态。(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解宇、杨再斌,2006:《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月第1 版:P3。

[2]刘晓敏,2009:《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效力研究》,大众商务:P19。

篇2

近年来河北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其中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第一产业在河北经济中的比重依然较高,第二产业仍然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依然比较落后。正是由于河北经济结构的特殊之处,河北外贸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为河北外贸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河北外贸的特点

总体而言河北外贸在贸易伙伴和贸易结构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从贸易伙伴来看,近几年欧盟一直是河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2011年,对其进出口总值为92亿美元,占河北省全部进出口总值的17.2%,而即使在出现种种困难和贸易摩擦的2012年,河北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依然有70.5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也成为河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

从贸易结构上看,河北进出口贸易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河北进出口商品在结构上还比较单一,以2011年和2012年为例,河北进口还是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铁矿砂等初级产品为主,尤其是矿砂产品一直占据着进口总额的很大比例。(2011年占河北省全部进口总值的56.6%,2012年占全省进口总值的55.3%)而出口方面则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钢材、纺织服装、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医药品等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近连年来一直都占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占河北省全部出口总值的34.9%,2012年占33.5%)

二、河北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英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适应这种趋势,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不论师资情况如何,大多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真可谓是蓬勃发展。但是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1.培养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过分偏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专业领域知识的培养与训练。

以我省某些主要大学的英语课程为例,他们的培养目标大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而其课程设置如下: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泛读、英语交际技能、英美文化、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语口译、英文写作修辞、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第二外语等。这种培养目标看似能够培养出全能型的人才,但事实上培养目标的缺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教材更新速度严重滞后,教材整体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尽管英语专业教育在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等学校的教材更新速度还比较落后,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都亟待符合时代的要求。仅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在我省很多高校还存在着一套教材沿用十几年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英语专业教材在研发上还是不到位,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对教材编写的参与还远远不够。而且,繁重的工作和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使教师无暇从事新教材的研发工作。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观上不愿意过快地更新教材,因为教材的更新意味着需要放弃已经很娴熟的备课成果,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对新教材的把握中去。

3.教育理念上还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早就不算新的提法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观念真正的更新却很难实现。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但课堂依然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学生则还处于被支配和服从的地位。而且在很多高校,传统的大班教学依然存在,每个班级多则70~80人,少则也有40~50人。这种看似高效的设置严重忽视了语言教学,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的规律。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实践环节比较欠缺。由于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引入,传统的“教材+粉笔+黑板”的模式在现代教学中正逐步让出主导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依然还是各个高校最为重要的教学形式,而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只不过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辅助部分。比如,对多媒体的应用确实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但是学生的语言学习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而且,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实践机会很少,为数不多的几节口语课不足以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而学生大四后半阶段的实习,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管而大多流于形式。

三、适合区域特点的商务英语类人才的培养模式

1.立足区域经济特点。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的特点,河北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对我省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不仅要有基本的商贸英语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机电类、服装和其他工矿类行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业英语)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去。所谓ESP教学就是将特定行业的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在不忽视语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必须有针对性地融入机电类、服装和其他工矿类行业的专业知识,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其对专门行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另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不同的商业习惯,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的教育。由于,我省主要贸易伙伴的多样化,河北省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仅要知晓英美文化,而且也要加强对欧洲、韩国等主要国家文化的了解。

2.完善课程体系。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还无法满足我们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变革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而且有足够的针对性,结合学校情况注重精而专拒绝大而全。把有限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重点能力的培养上。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上,在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不忽视对专业知识的渗透。比如,阅读类课程中增加适量与行业英语相关的内容,而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性的阅读。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当适当加快教材的更新,虽然,部分经典教材在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有着独到的效果,但是在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能够既符合知识培养要求,又满足时展需要的教学媒介。从而使学生既得到技能上的培养,又能使视野拓宽。

3.更新教学理念,拓展学生实践机会。要从真正意义上更新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实践,在学习和实践新理念尤其是国外教学理念时必须要与本地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考虑到学生早期的教育经历和相应的地域背景。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必须将其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在创新的情况下加强学习。同时,由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设置。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机会。应当积极拓宽途径,除了加强对新教材的研发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类型。在保证专业培养的基础上,不断给学生注入鲜活的知识。正如英国学者埃里斯和约翰逊提到的那样,除了书籍外,公司的真实商务材料(报表、日志、合同以及文书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材料来使用。而且,应当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些活动可以是对各种真实商务场景的模拟,也可以是去真实环境下的观摩实习等。另外,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语言能力,又有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经历和现有水平等。只有根据学生的相应特点因势利导,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总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专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教学体系中的种种问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2如何在中小企业中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营销

2.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电子商务营销是在网络技术上才能发挥出优势的,也就是对网络的运用,中小企业应该以科技的思维去实行电子商务营销,企业的领导者对其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来充分调动营销部门和技术部门的积极性,这样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中小企业需要加强服务的理念,逐渐完善自身的电子商务营销流程,推广力度要大大提高,这样才能给消费者提供了保障性,还要加倍重视售前和售后服务,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根本目的,做到真正为消费者服务,让消费者真正得到满意,放心。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其发展。

2.2加强企业网站的建设在实施电子商务营销的过程中,建设网站是肯定的,然而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的时出现许多问题,通常是这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企业本身的实力;二是网站考虑不全面。而要解决网站的这些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就处理:第一,中小企业应对消费者需求,做一个市场调查,由此来建立一个有目标性的网站,建立网站有两个目的:让客户了解该企业和激发客户合作的欲望,在网站建设之前,企业首先要做一个市场调查,对于客户需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来建设规划网站的内容。第二,实力较弱的企业应该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营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主要途径有:通过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网站对自己进行宣传,例如:在将自己的网站搭建在阿里巴巴网站上)。第三,要保证企业网站的安全性,网站必须贴有“可信网站”的标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第三方的认证,让消费者更放心的购物,消除顾客对于钓鱼网站的恐惧。

2.3正确使用电子商务工具电子商务工具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网站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交易量,合理利用电子商务工具,了解其的使用信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工具给其带来的益处。但滥用电子商务工具,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通过电子邮件这样的营销方式的时候,必须要先取得客户的认可,还要对网站进行合理的优化,网站内容也要适合,这样才能到达产品推广的根本目的。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资本流动 后危机背景

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本要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状况的变化,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同样,一个国家内部资本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状况,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以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一个国家区域资金流动特点及影响的研究意义重大,在后危机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对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的研究着重于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着重于后危机背景下资本在区域间流动特点及其对国家整体经济结构及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1.新古典增长理论。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在边际报酬递减、要素自由流动及技术既定等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通过资本劳动比率调整机制将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在现代区域经济收敛理论中被表述为区域收敛性(convergence)。

2.基于新增长理论的β收敛与δ收敛。基于新增长理论的β收敛与δ收敛由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β收敛指出了一个经济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具体为: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人均产出增长率趋向于比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系统内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δ收敛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收入的离差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的现象。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β收敛是δ收敛的必要条件,绝对收敛只分别存在于富裕国家集团内部或贫穷国家集团内部,不存在于分属不同(俱乐部)的国家之间,对110个包括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检验,仅发现了控制其他变量时的条件收敛现象。

3.资本流动是β收敛的重要因素,同样条件下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Rain和Yuen利用外债和GDP比率指标代表资本流动性,对资本流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资本流动性是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增长趋于收敛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资本流动性条件加以限制,就一定会导致不同国家经济增长趋于发散,Edwars(2001)的实证研究认为,在控制其他变量时,资本流动性强的国家比限制资本流动的国家具有更高的增长率。

4.资本流向是区域发散的重要因素,资本自由流动本身并不会纠正区域发散趋势。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区域发散(divergence)理论认为:运输成本、聚集经济、规模经济递增收益、外部性、人力资本、技术扩散等是影响区域之间经济增长趋异或发散的重要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往往具有集中的趋势,企业通过产业聚集获得递增收益,因此,资本流动并非总是从资本富裕区域流向稀缺区域,资本流动方向会受到产业聚集和外部性所形成的递增收益的影响。

(二)资本流动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几方面:

1.资本流动导致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从要素禀赋条件如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比重、固定资本形成比率、基础设施投资比率、要素利用程度及利用效率如就业率、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率,改革开放制度条件如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程度,企业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寻求导致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以及扭转差距扩大趋势的对策(王绍光、胡鞍钢等,1999)。豆建民(2005)对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性进行总体检验,并计量国内资本的总体流动方向,考察了这种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他认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动性在1992-1993年较差,之后逐渐增强,国内资本的跨省流向总体上是流向增长较慢的省份,国内资本的这种流向以及流动程度不断增强,促使各省之间的增长率差异显著下降。

2.资本存量配置变化情况。龚六堂和谢丹阳通过计量各省份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差异水平,发现各省之间年资本存量的配置有效性逐年增加,之后处于稳定水平。

后危机背景下资本流动特点

资本流动主要受到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故本文把储蓄、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金流动观测的重要指标,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一)危机前后各区域储蓄变化情况

图1是1992-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储蓄额占全国储蓄额的比重,从图1中曲线变化可见:

1.东部地区从1992年至2006年存款占同期全国储蓄总量的绝大部分,且比重一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60.6%上升到2006年的65.4%,14年增幅4.5%,年均增幅0.32%。2006年金融危机后这一比重呈较快的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5.4%降为2008年的63.9%,两年降幅1.5%,年均降幅0.75%,是危机前年均变化幅度的2.34倍。

2.中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同期存款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到2005年基本稳定在19%-20%,2006年起这一比重开始下降,从2005年的19%降为2008年的15.2%,降幅相对较大。

3.西部地区储蓄余额占全国存款余额的比重相对较小,并且这一比重在金融危机前后变化不大。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东、中部储蓄影响比较大,这缘于东、中部外向型经济结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企业、个人的储蓄。

(二)危机前后各区域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

图2是1992-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贷款余额比重的变化,从图2中可见:

1.东部地区从1992-2006年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54.7%上升到2006年65.5%,2007年达到65.6%随后降为2008年的61.3%,降幅比较明显。

2.中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92年的25.7%降为2006年的18%,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14.4%,降幅较大。

3.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占同期全国余额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也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20.2%降为2006年的16.5%,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6.5%和17%,可见金融危机对西部贷款余额影响不大,这一方面源于西部地区相对而言非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政策的倾斜有关。

(三)危机前后各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

图3是1995-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变化,从图3中可见:

1.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占全国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绝对大的比重,1995-2006年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70%以上,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迅速下降,2007-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68.6%和43.5%,降幅非常明显。

2.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2.5%上升为2005年的20.6%,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重上升更加明显,2008年这一比重上升为21.9%,接近同期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

3.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较小,2005年前这一比重基本稳定在12%左右,2006-2007年这一比分别为8.1%和10.7%,2008年这一比重迅速增长为19.9%,增幅非常大,这与国家同期经济刺激政策有关。

结论

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跨区域流动加快,东部地区储蓄、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本流动呈现明显的顺向流动特点。资本正从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增长较快的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转移,尤其是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资本这种顺向流动的趋势,将使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金融危机后,国内资本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模迅速增加。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另一方面和我国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发展西部的有关政策有关。上述两个方面的效果必将使中、西部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金融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障碍减小。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区域的储蓄率增加,全部新增储蓄转化为域内投资将导致域内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从而使储蓄有外流的激励。如果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新增的储蓄不会全部转化为域内投资,或者说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使高储蓄率的区域具有同样的高投资率。因此,危机后我国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增加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国资本流动障碍正迅速减小,资本流动和转移的成本正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251-02

A New Design of SRAM Cell Based on Negativ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of DUBAT

LUO Xian-liang, DONG Chen-mim, WANG Yong-shun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Dual Base Transistor (DUBAT) is a silicon three-terminal voltage-controlled negative resistance device and has a bi-stability hysteresis loop in the Ic―Vbe characteristics. Applying the negative resistance and the high-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Base Transistors (DUBAT) to constitute the cell of the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which has a simple structure, a few devices, big noise margin so there's strong anti-jamming compatibility, and high-speed. Making the 4 voltage clock-signal drive the MOS FET, which reduce the power of the cell.

Key words: DUBAT; SRAM; negative resistance device

微电子和集成电路技术目前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是逐步减少器件尺寸,从0.5um―0.15um―50nm―30nm―……;另一个方向就是在保证一定逻辑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器件数目,减少连接节点和互连线,降低功耗,例如采用负阻器件等。利用负阻器件来代替常规器件是减少器件数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负阻器件或由器件组成的负阻单元本身具有负阻、双稳和自锁特性。

传统的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需要4~8个晶体管[1-2],使用共振遂穿二极管(RTD)只需4个器件[3],但RTD是化合物器件制作成本高并不能很好的与硅集成电路兼容[2]。双基区晶体管(DUBAT)是一种三端压控硅基负阻器件,并具有双稳、自锁和高速特性。静态随机存储器电路要求速度快、稳定性能高、单元电路器件少、易于集成,双基区晶体管的特性恰好能满足以上要求。通过对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单元电路的精心设计,将双基区晶体管(DUBAT)的特性与静态随机存储器要求很好的结合,那么双基区晶体管相比于其他器件是一种性能更为理想、市场更为广阔的制作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的器件。

1 双基区晶体管(DUBAT)

1.1 双基区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双基区晶体管(DUBAT)是一种集成的硅基三端压控型负阻器件。它由一横向的pnp双极性晶管作为反馈器件和纵向的npn双极性晶体管作为器件主体。器件结构如图1(a)所示。

p1np2形成横向的pnp晶体管、n+p2n形成纵向的npn晶体管。n+p2n晶体管的基极和集电极分别与p1np2晶体管的集电极和基极相连。双基区晶体管(DUBAT)等效电路模型如图1(b)所示,晶体管Q1是p1np2 的等效模型、Q3是n+p2n的等效模型,所以Q1发射极与Q3的基极相连、Q1基极与Q3的集电极相连[2]。

1.2 双基区晶体管的负阻特性

由双基区晶体管等效电路,利用Pspice9.2绘出电路图,如图1(b)示。用软件仿真扫描功能,对双基区晶体管CE端电压以步长0.1mv从0到300mv对Vce进行扫描,然后查看C端电流Ic,得到图2双基晶体管负阻特性曲线[2]。

2 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

2.1 电路原理图

利用双基区晶体管(DUBAT)设计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如图3。理想晶体管Q1和Q2构成双基区晶体管等效电路模型,是存储单元电路核心[2],以DUBAT的B端电压作为输入端信号、C端电流作为输出端信号,电流IC流过电阻R6在电容C4上产生压降,C4上的电压降为存储信号。V8为写操作时钟信号、控制M26的导通与断开,V9为数据输入信号、当M26导通时V9输入数据信号写入存储单元,R2为输出负载,V10是读操作时钟信号,控制M25的导通与断开,当V10为高电平时对存储单元进行读操作,C4上存储的信号通过M25加到R2上,由负载R2一端读出[1]。

2.2 电路的大噪声容限

双基区晶体管是一种负阻器件,具有双稳态特性,对这一特性进行挖掘利用,就能设计出大噪声容限抗干扰能力强的电路。

利用Pspice9.2对图1(b)中双基区晶体管BE端电压以步长0.1v从0到5.0v对Vbe进行扫描,然后查看C端电流Ic变化,得到图4。从仿真结果判断,当Vbe=2.6v时,电流Ic才发生突变。如果将输入端低电位设置在1v、假设有±1v干扰信号,输出电流Ic=0±0mA;高电位设置为4v、同样假设有±1v干扰信号,输出电流Ic=60±40mA。可见以双基区晶体管电压Vbe作为输入信号、电流Ic作为输出信号,双基区晶体管(DUBAT)具有很高的噪声容限[3]。

2.3 静态随机存储单元电路仿真

由图3利用Pspice9.2对电路进行仿真可得到图5。图5(a)为写操作时钟信号、(b)是读操作时钟信号、(c)为输入数据信号、(d)是输出数据信号。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利用双基区晶体管设计的存储单元电路,结构简单、电路面积更小,突出优点是功耗低,无需常规直流电源而是采用4v或者更低的时钟信号作为器件的驱动。根据仿真结果,一个完整的读写周期约为30ns,速度较快。另外将双基区晶体管的负阻、高速特性很好的与随机静态存储电路的性能要求相结合,有效的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和速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