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护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早产儿护理培训

篇1

    1.1临床资料2012~01/12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连续性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63

早产儿属于高危儿童,由于其胎龄早、出生体质量低,患儿机体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分娩儿童较弱,往往需要行补液、肠内营养、机械通气等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其中男6例,女40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2000~3000g,平均(2245.3±538.5)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延续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延续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1]。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2]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3]。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周后体重增长情况对照组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3.2目前延续护理尚未具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延续护理是指在不同的医疗服务机构间实现无缝隙衔接,为患儿提供连贯的健康照顾,形成患儿与专业医疗机构的持续联系。延续护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转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将住院护理延伸到患儿出院后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帮助患儿完善自我管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延续护理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缓患儿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的再住院率[3]。

3.3本研究比较了延续护理干预和普通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头围和身长的增长均显着优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可以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患儿体质;早产儿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腹泻、贫血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延续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早产儿的患病率。

3.4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降低早产儿常见疾病的患病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胎龄28~37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由于早产儿出生时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生存能力比正常新生儿弱,病死率高。近年来,围产医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早产儿的存活率升高,但是应该怎样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的方法。抚触干预是早产儿早期的一种干预护理手段,护理人员使用双手有科学、有次序、有技巧的轻柔抚摩早产儿的全身各部位肌肤,这种温和的刺激能够通过婴儿的皮肤感受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使其产生良好的生理,心理效应。本研究对我院60例早产儿进行了抚触的对照观察,探讨并总结抚触对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无显差异,胎龄30~36周,体重2000~2500g,出生时Apgar评分均>7分,均无窒息史。抚触组男16例,女1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经t检验,两组新生儿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头围、身长、Apgar评分、喂养方式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早产儿出生24h后开始,置婴儿在辐射台,采用国内改良简易经络法对婴儿进行抚触,每天上下午各1次,10~15min/次,在喂奶后1~2h安静清醒时进行,并播放轻柔音乐。由经过专业培训、责任心强、善于表达、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操作时手法要求准确、用力适中外,强调抚触时面带笑容,同时还要注意与婴儿的对视,轻语言交流。同时向家长宣传抚触的重要性,示范抚触方法,教会家长抚触手法及注意事项。早产儿出院后继续由其家长抚触,坚持最少半年。期间有专业人员定期随访。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指标:两组均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测量并记录早产儿在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应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法对两组早产儿进行测评,包括行为能力6项、主动和被动肌张力各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状态3项,按鲍秀兰教授等编制的评分标准进行测定生后当日、纠正胎龄40周时的NBNA。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40d后,两组婴儿的NB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见表2。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482例住院早产儿为对照组,男286例,女196例,胎龄28周-36+5周,体重1100g-3120g;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后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526例为观察组,男320例,女206例,胎龄28周-36+3周,体重900g-3280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疾病种类、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科室已有的护理规范对住院早产儿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实施方法如下: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分析讨论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制定细化的防范措施,定期组织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进修、培训、新入科护理人员,护士长和风险管理组成员不定期检查患儿皮肤情况,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或出科鉴定。

1.2.1 造成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分析①粘贴伤:因为早产儿胶原纤维数量较少,表皮与真皮间的连接欠紧密,皮肤的游动性大,在撕揭胶布时皮肤容易受损,甚至出现皮肤剥脱[2]。尤其是辐射台、暖箱内的早产儿,胶布长时间加热后,黏性增加,撕下时皮肤容易发红或破损。胶布粘贴伤是NICU中引起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破损的首要因素[3]。②压伤:CPAP正压辅助呼吸时鼻塞对鼻中隔的压伤;静脉留置针梗及肝素帽对皮肤的压伤;血氧饱和度探头固定过久对皮肤的压伤;腕带过紧或腕带扣受压对皮肤的压伤;针帽、棉签等异物遗留于暖箱内引起压伤。③药物外渗:早产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药物外渗会引起皮肤红肿、水泡,甚至坏死。常见药物有多巴胺、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氨基酸、脂肪乳、人血白蛋白等。④摩擦伤:患儿因哭吵、活动过多碰撞摩擦引起骨突处皮肤破损,主要见于光疗患儿;给患儿擦浴时用力过猛,也易引起摩擦伤。⑤烫伤:仪器设备故障;暖箱、辐射台肤温探头脱落;沐浴时水温过高导致烫伤。

1.2.2 防范措施针对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专题培训,使每一名护士认识到可能发生皮肤损伤的每一个细节及防范措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主动、有针对性地巡视,从而有效避免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风险事件的发生。①规范胶布及敷贴的使用。早产儿使用低敏性、透气性良好的敷贴,将穿刺点置于敷料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减少局部皮肤张力。尽量减少粘贴时间及范围,撕取患儿皮肤任何一根胶布时,均做到动作轻柔,用生理盐水或润肤油边浸湿边撕取。②CPAP正压辅助呼吸时鼻塞固定位置要准确,松紧适宜,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局部,每2小时松解一次,并查看局部情况,做好护理记录。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针梗及肝素帽下方垫无菌小纱布后再固定。血氧饱和度探头每2-3小时更换固定部位,必要时增加频率。腕带松紧适宜,及时更换,防止腕带扣压迫患儿皮肤。每次治疗护理操作完毕,检查有无针帽、棉签等异物遗留于暖箱内。③对早产儿,尤其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开展PICC技术,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反复穿刺和撕、贴透明敷料对其造成的皮肤损伤[4],减少静脉输注高渗、有刺激性的药物对外周静脉及局部组织的刺激。④由于新生儿皮肤防护功能比成人差,在摩擦牵拉作用下容易损伤[5]。因此光疗患儿戴上棉质手套和足套,必要时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踝关节、脚后跟皮肤;暖箱周围放置暖箱保护垫,防止因碰撞损伤皮肤;沐浴或擦浴时,水温适宜,动作轻柔,如有胎脂或陈旧污渍,使用润肤油浸湿后再用温水擦浴,切忌强行擦掉。⑤加强护士技术操作培训,正确安全操作。规范使用仪器设备,主动巡视,经常检查感温探头有无脱落。使用TDP时照射距离准确,专人守护。沐浴时做好水温检测,控制在37-39度。弹性排班,沐浴时段增加人力资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由于皮肤幼嫩、菲薄,且早产儿多伴有贫血,局部血供少,再加上早产儿对疼痛和不适反应差,不会表现有强烈的哭闹和烦躁,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肖晓玲等[6]报告15所医院新生儿病房护理不良事件构成中皮肤损伤占首位,达到42.5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和事件对病人、探视者、医护人员和医院等的危害和经济损失[7]。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将发生不良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使每一位护理人员主动发现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早产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杨,彭文涛,张欣.实用早产儿护理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

[2]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81.

[3]梁茶,彭云,庄君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防治[J].微创医学,2012,7(2):140-142.

[4]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66.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116-03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龄(33.5±1.3)周,平均体重(1876±260) g;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胎龄(32.8±1.7)周,平均体重(1906±240) g。所有早产儿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无窒息、严重感染等疾病。两组早产儿的性别、胎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采用早产儿护理常规;观察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创造与母体子宫接近的生存环境 根据早产儿日龄及质量设置暖箱温湿度,保持相对无菌环境,减少光源刺激,暖箱上加盖遮光毯,各种监护仪报警声调至适度音量,电话声音及医护人员说话声尽量降低,控制室内声音

1.2.2 适当喂养及操作 尽早进行微量喂养及采用非营养性吸吮,促进吸允反射建立、肠蠕动及胃排空。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对患儿的影响,减少疼痛对其刺激,必要时采取疼痛干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支持及拥抱抚触。

1.2.3 采取安全 侧卧位与俯卧位交替进行,床头抬高20°~30°以防止呼吸暂停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2.4 注重亲情和关爱 在早产儿清醒时,对头、面、胸、腹、四肢、背部进行爱心抚触,同时进行语言交流,满足其心理需要。

1.3 评定标准

护理前及护理后30 d,采用正常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评分,每项评分有3个分度:未能引出和显著不正常为0分、轻微不正常为1分、完全正常为2分,满分4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神经行为相关指标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越不成熟,原始反射越难引出。脑科学研究证明,在脑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的结构和功能均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1-3]。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生儿护理新理念,把每个患儿作为生命的个体,护理全过程,针对患儿的需要采取个性化护理,并注重患儿行为上的呼唤及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4]。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模拟子宫、适宜的温度、减少强光及噪音刺激、降低侵袭性操作、尽早微量喂养及应用安慰奶嘴、采取正确、增加抚触及亲子教育等。噪声可造成早产儿脉搏减慢、呼吸节律改变、睡眠受到干扰。突然出现的冲击噪音>82 dB可造成早产儿听力障碍,且与强光、疼痛刺激有协同作用,可导致颅内压升高[5-6]。保持正确的及早期微量喂养可明显提高吸吮力、增加奶量,体重增长加快,睡眠时间延长[7]。据报道,抚触可增进早产儿的神经行为能力,经过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早产儿情绪表现安稳和安静,体重及每天进奶量增加,其生活质量提高[8-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相关神经行为指标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发展性照顾护理可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的早期发育。

综上所述,发展性照顾护理作为一项能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且安全有效的护理技术,有重要的社会及医疗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孔海艳.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2):217-218.

[2] 樊杰.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10):780-781.

[3] 黄春香,李雪荣,苏林雁.早期干预对幼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48.

[4] 周玮玮.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智能运动发育与神经行为产生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6):26-27.

[5] 单若冰,郭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对早产儿的不良影响和干预对错[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1):63-65.

[6] 叶杰清,郑聪霞.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4-45.

[7] 应雪琼,林心怡,颜胜宇,等.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2,29(3):15-16,42.

[8] 郭红英,杨凯红,杜月琼.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神经行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32-3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