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篇1

1.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产科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出生正常新生儿1386例。出生时Apgar评分9-10分,其中男孩706例,女孩680例,双胞胎16例。体重2500~4500g,孕周35~42w。

1.2 测试方法

1.2.1 测试时间 新生儿出生第三天(48~72h)后筛查,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2﹞。测试时,新生儿多在沐浴、抚触、喂奶后半小时,处于自然睡眠安静状态中。

1.2.2 筛查仪器 丹麦Madsen公司生产的Echo–Screen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具有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安全、对新生儿无任何不良刺激的特点。

1.2.3 测试环境 在独立安静非隔声室内进行,环境噪音不超过40db。

1.2.4 测试位置 新生儿侧卧或抱在怀中,被测试耳朝上,同时轻轻地将耳廓向后下牵拉是耳道变直,将合适的探头轻轻放入。

1.2.5 预防感染 测试前要清洗双手,用消毒棉签清洁新生儿外耳道,探头用75%乙醇擦拭,软耳塞一人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 结果

测试标准:新生儿听力筛查只是筛查,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诊断,因此可用“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不宜用正常和异常来表达〔3〕,耳声发射显示信息双耳Pass为通过,双耳Refer为不通过。结果显示:新生儿1300例通过,106例不通过。不通过的新生儿在产后42d复测,复测通过94例,9例未复测(居住外县市),仍不通过3例,直接转至指定的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治。

3 护理

目前认为新生儿中耳积液、耳道羊水、分泌物阻塞等中耳传音障碍及耳道阻塞,可能是造成听力筛查假阳性的主要原因。[4]因此,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新生儿娩出建立呼吸后,取头低脚高位,将双耳侧向左、右,使耳道内羊水流出并擦净耳道口羊水、分泌物;(2)每天上午10:00集中为新生儿沐浴,沐浴时护士用手将其耳廓前折盖住耳道口,避免水进入耳道。沐浴后用干毛巾擦净身体,用消毒棉球清洁外耳道保持干燥;(3)母婴同室中,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技巧和姿势,每次喂奶后宜将婴儿竖立抱在怀中,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减少溢奶,保持耳道口干燥。当新生儿听力筛查不通过时,护理人员应向家长做耐心解释说明,出院前再测试一次,减少对产妇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促进产妇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赵风英,石小湘,蒲风萍等.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中影响因素与干预[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5):94-95.

篇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对病人带来风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与护理缺陷。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新生儿科的相关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新生儿科由于工作特殊性,护士面对很大的脑力、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降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1.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工作。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1.1.3 岗位技能的竞争性强:随着现代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各种监护仪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与用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如股静脉穿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护理操作技能要求高、难度大。

1.2 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在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2 干预对策

2.1 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人,职责分明。

2.2 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3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分批安排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新技术带来的压力。进行定期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让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强化。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模拟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抢救及配合,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4 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以免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年资长的护士在理论、技术方面优秀者,负责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年轻护士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安排护理骨干二线值班,与年轻护士搭配值班,减轻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2.5 建立危、重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篇3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年,新的院领导班子重新考虑科学的分配方案,结合儿科目前实际情况,对今年全科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科室形象。

1、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继续熟悉掌握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护人员岗位职责,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科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树立儿科服务新形象。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基本技能及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的复习及巩固,提高危重病儿的抢救能力;

2、学习儿科新知识新进展。充分利用医院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争取各种培训及讲座学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让科室诊疗技术尽快更新;

3、结合本科实际,着手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4、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逐渐拒绝滥用抗菌药;

5、加强新生儿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争取新生儿病房能投入使用。

三、开拓市场,加强宣传,扩大儿科影响力。

1、加强雾化治疗宣传,扩建门诊留诊病房,方便患儿及家长就诊方式选择;

2、利用医院宣传平台,多种方式下乡及社区宣教,提高科室及医院知名度。

四、学生带教工作。

1、加强实习生管理,严格考勤;

2、强调带教老师责任,相关知识认真讲解,操作要放手不放眼;

3、带教老师加强学习,以适应重医教学基地角色。

总之,全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应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医院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任务。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科室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发现以上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医院规定从严处理。进一步推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儿科改革,严格按照二甲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科室,做到科室持续改进。

第二、儿科今年仍存在合法执业医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仍是20xx年的重中之重,科室拟通过多渠道引进儿科人才,如:科室进一步加强培养科内儿科医师队伍,对需考证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与支持;向医院争取儿科专业医生,在本县或县外医院引进有证儿科专业医生等;并向医院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呼吁儿科医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及多发病例,典型病例及时科内学习讨论,坚持科内讲课制度,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外派进修人员,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家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之余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涉猎儿科领域新近展。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拓展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CPAP辅助通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探索开展新生儿相关业务,努力与产科沟通合作,在拓展儿科业务的同时为医院产科保驾护航,也为我县新生儿提供就医方便。

进一步开展新生儿黄疸的光疗,申请增加新生儿蓝光治疗仪,提高疗效,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水平,继续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条件许可,尝试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开展,继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26-04

Value explore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al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WANG Ling JIANG Xiaoling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decreas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es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 1200 neonates born in maternity ward of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and visual management methods, while the common nursing methods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ppening of diseases, recovery time and medical inccident affairs rat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morbid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 (P > 0.05). But after carrying out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jaundice hospitalization leng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7.11±0.52) d to (6.24±0.41) d (P < 0.01),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 length reduced from (8.05±1.02) d to (7.21±0.88) d (P < 0.01); neonatal adverse events rate decreased from 5.30% to 2.70% (P < 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obstetrical war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decrease the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Neonat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bstetrical ward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组成的小集团。这个小集团,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品管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并从中增加同仁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和谐气氛,称为QCC活动[1]。QCC应用到护理服务行业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产科病房在综合医院多实行母婴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而综合医院产科护士同时担负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而新生儿又属于与儿科交叉的围生医学范围,护理工作繁杂,风险较大,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综合医院产科的新生儿绝大多数属于早期新生儿,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及新生儿疾病,如何有效管理产科病房新生儿,防止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对于患病新生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管理模式,它对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评价和早期处理,以减少医疗事故和意外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产科自2012年1月以来,对病区新生儿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的应用,对新生儿风险加强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及平均风险事件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我院产科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1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0例,孕龄32~42周,平均(37.0±4.0)周,男325例,女275例,剖宫产354例,顺产246例,转儿科共53例,纳入研究547例。实验组600例,孕龄31~42周,平均(37.0±4.2)周,男315例,女285例,剖宫产348例,顺产252例,转儿科共62例,纳入研究548例。对照组和实验组资料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凡是出生后由儿科医生决定立即收治儿科的新生儿均不在本研究之列。

1.2 研究方法

除了按常规设置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标识外,根据新生儿有无高危因素分别标识为高危儿,使用红色卡片;非高危儿,使用绿色卡片。凡是新生儿母亲存在疾病或分娩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新生儿存在疾病的标识为红色高危儿卡片,而顺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儿标识为绿色普通儿卡片。红色卡片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绿色标识:床号、姓名、出生时间、体重、孕龄、Apgar评分。将卡片置于婴儿床头。同时对于产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对于高危儿的护理观察和对高危儿可能发生疾病风险的认识,针对不同的标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1.3 研究内容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情况,发病后儿科住院天数,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1 成立品质小组

小组人员共8名,护士长担任圈长、护士长助理任秘书作会议记录,圈员为产科病房护士3名和产科特需病房护士3名,所有人员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品管圈成立后,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需掌握品质及品质管理的知识,通过投票结果,设定圈名为“爱心圈”;徽标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徽标为底色的基础上,两个心形抱成一团;含义为“温暖人心,温暖我心”;同时明确了品管圈活动要求,圈长每周组织1次会议,每次会议时间50 min。

2.2 计划

首先主题选定,圈长用激发每个圈员思维的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提出新生儿在产科病房中的一系列问题,对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顺序,然后集中意见,利用分类法依次筛选出主题,最终确立“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时间以6个月为活动周期,设定具体项目负责人和每步骤所需的时间。继而对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进行现状把握,从医护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技术等进行检查;通过流程图将现行工作充分掌握,把现有产科病房中新生儿的现象与标准服务差距以及变化加以观察和记录,并设定改善目标值为5.23(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经过圈会设定目标:降低新生儿在综合医院产科病房中的风险;3个月内提高护理质量。并针对护理质量低下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分析护理质量低下的原因,选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长的沟通、护理操作流程、健康教育等四个要因;对四个要因再做一次检查;最终在第8周完成了从人员、护理和环境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护理措施。具体见图1。

图1 品管圈活动实施步骤

2.3 护理对策实施

2.3.1 细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3.1.1 保暖 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排汗能力差,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新生儿体温极不稳定。出生后立即放于热辐射式抢救台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回到病房后棉被保暖。

2.3.1.2 喂养 提倡及早喂养,以防止低血糖。提倡纯母乳喂养,由于有医学指征可采取配方乳。试喂5%糖水5 mL,每2小时1次,喂两次后无呕吐开奶。喂奶时将新生儿抱起取半卧位,喂哺前,先将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测试乳温,无烫灼感方可喂哺。人工喂养的奶量:出生第1天,30~60 mL/(kg・d),第2天60~90 mL/(kg・d),第3天90~120 mL/(kg・d),具体的奶量应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酌情增减。

2.3.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出生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吸净口鼻及气道的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普通新生儿可放置于一个30°左右的斜坡式床垫上,并使其侧睡,防止溢奶而引发窒息。高危儿可再其基础上,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可轻弹、拍打足底或托背等恢复呼吸,同时遵医嘱给予吸氧,氨茶碱。

2.3.1.4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加强对家属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以防止其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须洗澡,以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次大便后臀部须用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须用碘酒消毒。

2.3.2 优化产科病房中的护理人员技能

提高护士对各项操作的熟练性,注重护理知识的专业性。针对在产科病房中常见的新生儿呕吐、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疾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并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对疾病进行归类,由各专业护士负责学习和指导。护士必须在床旁进行交接班,晨间交班护士长必须到场,确保交接班的完整性。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3.3 加强高危新生儿家长健康教育

入院时由接待护士对高危新生儿家长进行初次健康教育。主要讲解高危儿的护理程序、签署高危新生儿特殊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在住院期间,由护士对家长集中进行早期干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1~2次。采用多媒体教学,结束后发放指导材料及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培训内容的掌掘情况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干预操作示范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书面、面对面传授、电话、短信、E-mail、QQ、飞信等形式,从根本上弥补了产科病房开展中的不足,满足了新生儿家长的需求,推动了医院的发展。

2.3.4 早期干预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对高危新生儿实施早期干预,主要包括视听刺激、新生儿抚触及婴儿被动体操训练等,每日2~4次,于喂奶前30 min或两次喂奶之间、高危新生儿清醒时进行。干预训练时家长进行观摩,并指导家庭干预。

3 结果

根据计划6个月后进行效果确认。另选取黄疸和肺炎新生儿转儿科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黄疸住院天数为(6.24±0.41)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7.11±0.5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肺炎住院天数为(7.21±0.88)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8.05±1.02)d,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比例见表1,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见表2。

表1 产科病房中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比较(例)

表2 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668,*P < 0.05

4 讨论

综合医院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是由产科护士承担,产科新生儿均为早期新生儿,极易发生疾病及意外事件,如何规范和提高产科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和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意外或疾病,及易导致家属误解,导致医疗纠纷发生[3]。新生儿安全管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4-7]。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全体护士参与品管圈活动全过程,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与满足感增强,主动服务及团队精神明显改善,科室的凝聚力更强了,加强了护患沟通,护士对患者全程、仔细、周到的评估和护理,各种健康教育落实到位,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全科护士积极参与实施前后的护理措施,对降低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产科自2010年起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应用到科室新生儿的护理管理中来,对新生儿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隐患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如安全宣教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措施等,并同时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组织操作技能考训练和考核,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用卡片在新生儿床边进行标识,对普通新生儿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施行具体的观察护理措施,对其存在的疾病和意外风险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及时干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积极主并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使产妇及家属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护士进行风险管理[8-9],可以很好地改善护患关系。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完善,给产科母婴护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0-11]。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新生儿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新生儿的安全得到保障,产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宁,周玲.“QCC”方法在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管理品质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6-148.

[2] 陈连珍.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结果[J].求医问药,2011,9(5):52-53.

[3] 邱敏芬.产科病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J].护理杂志,2006,23(9):79-80.

[4] 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7-58.

[5] 曹华华,邓慧,胡妍,等.品管圈在降低颈丛麻醉术后排尿障碍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153-154.

[6]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7] 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27-128,131.

[8] 贾丽华,蔡绿花,卢彩萍.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遵循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8-889.

[9] Ottosson B,Hallberg IR,Axelsson K,et al.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surgical care impaired by cuts in expenditu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nursing care at a surgical clinic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1997,(9):43-53.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探析

新生儿,指的是宝宝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宝宝的健康非常重要。由于新生儿比较脆弱,所以新生儿病房的设计和管理十分严格。新生儿病房应安静清洁,布置优雅,阳光充足。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度―24度之间,湿度为60度―65度左右。新生儿无陪护病房每日都进行严格的消毒,温度适宜、环境温馨舒适、四季如春。住院宝宝不需要家长陪护,24小时均由专业医生、护士守护,不仅能够保证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周到的照顾,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宝宝的生命质量,并能让生产后的妈妈得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减轻家长的精神压力。现在在我国,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种管理模式。从加强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及便于医务人员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集中精力和时间诊治和护理新生儿患者的角度来看,无疑它仍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法。

以上我们分析了新生儿病房的严格要求,所以护理工作要更加规范、严格。虽然如此,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因素。由此,笔者对此展开讨论,分析其中护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查阅相关资料和医院本身对新生儿病房管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护理经验,总结相关材料和研究成果。

1.2方法

通过对本院护理规范、护理制度进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结合自己的护理体会,总结新生儿护理安全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且给予针对性的应对之策。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新生儿病房存在许多风险因素,护理要以安全为中心,做好各项防范工作能够有效防范风险。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既有患儿本身的因素,也有护士以及护理管理方面的因素。因此,要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给与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3讨论

护理风险是临床护理当中客观存在的,虽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更加规范、严格,但依然会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既给患者带来了危险,又对医院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临床各个科室当中,妇产科新生儿病房是护理风险较高的一个科室,在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现在大部分医院实施无陪护制度,采取了24h的护士全过程护理模式,这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更高,责任更重,一旦出现新生儿死亡等恶性事件,极易发生护理纠纷。因此,新生儿病房要做好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明确各种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小风险或者是杜绝风险。

3.1新生儿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3.1.1新生儿因素

由于新生儿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不能自己反映自己身体的状况,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病情,这就需要护士仔细地观察,认真对待,才能够发现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现其病情;新生儿身体比较脆弱,代偿能力较差,身体组织以及系统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因此在用药之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说新生儿的用药也容易引发一些意外情况;新生儿对环境的要求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和防御力很差,环境的稍微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新生儿的窒息、感染、先天畸形等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对这部分新生儿的护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患儿的疾病变化较快,极大地增加了护理的风险。

3.1.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麻痹大意,不能严格按照护理规范操作诸如不能及时、认真巡视病房;常规操作人为失误较多,在对新生儿输注具有刺激性的药液过程当中出现针头脱出或者药液渗出等情况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缺乏耐心细致的态度,这样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坏死或是感染,严重的可能造成死亡;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当中,有些护士没有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对新生儿的情况缺乏一个清晰的了解,容易出现失误。同时,使用一些设备的时候缺乏程序上的规范,在对新生儿使用蓝光治疗仪、暖箱以及沐浴水温的时候,有些护士在使用之前忘记进行调试或者是监测,导致新生儿出现烫伤等,从而引起护理纠纷。再有就是日常生活护理,诸如新生儿尿布湿了之后,护士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尿布,造成新生儿的臀部皮肤出现破损;由于新生儿没有家长陪护,护士在进行喂奶的时候如果没有专人守护的话,容易出现误吸或者是呛奶,或者是由于卧位不当吐奶导致误吸引起新生儿窒息。这些因素都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麻痹大意、疏忽导致的,护理是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3.1.3管理因素

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日常规范的进行缺乏专人监督,特别是护士长等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这使许多护理规范形同虚设;同时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这就导致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明确找到责任人员,相互推诿扯皮。

3.2安全管理对策

3.2.1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这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首要因素,之所以出现风险,很大的原因就是管理不到位,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根据儿科的具体情况,可以成立一个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小组,主要人员是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经验丰富的护士共同组成,专门负责护理质量的管理问题。采取防控关口前移的策略,预防于未然,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每周都要不定时地检查各班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的具体情况,护士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危重患儿的护理计划以及具体的抢救护理措施等,还要仔细检查护理文书的记录情况,通过检查以最大程度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增强规范的效力和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要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将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报告给护理部,以便获取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立相应的汇报制度,并且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吸收相应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瞒报的行为要给与严格的处理。

3.2.2加强培训与继续再教育

之所以出现风险,与护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进入临场护理一线之前,都经过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但是由于新生儿病房的特殊性,在在护理部进行培训的基础之上,还要根据新生儿患儿的疾病特点等因素,指派一名护理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或者是请一些新生儿患儿护理方面的专家对年轻护士进行综合岗前培训以及考核,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护理文书的书写、各项操作技能与注意事项、一些疾病的特点与患儿表现、岗位职责以及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等。新进护士除了要参加护理部的考试之外,本科室每个月要组织一次考试,直到考核合格能够胜任本职的工作。另外,在培训的时候要注意适用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科室实际案例进行培训,做到学以致用。

3.2.3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规范的执行和操作至关重要,这也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很大诱因。由于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巡视,积极做到勤询问以及勤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的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新生儿的不同变化和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通过对患儿的仔细观察以及检查来发现一些主要的疾病症状与阳性体征,争取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一些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同时,严密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一手资料。

3.2.4用药护理

新生儿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新生儿用药要特别注意。在对患儿用药的时候必须要准确地执行医嘱,在用药之前仔细核对医嘱与拿取的药量,同时仔细核对患儿床号与姓名,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同时要了解患儿的用药禁忌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以保证准确用药。在用药之后,护士先要对患儿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迹象之后在离开。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患儿造成损害,护士根据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还要备好一些急救药品。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涉及到患儿住院的全过程护理工作,各个环节都有风险因素,给患儿带来不可预知的损害。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查找护理当中存在的护理隐患以及护理缺陷,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因素的认知,尽力消除风险因素或者是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害,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新生儿病房的护理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服务于广大新生儿患者。

参考文献

[1]李吉华,李慧丽,李兰,郑永华.新生儿病房风险管理探讨[J]. 河北医药,2010,32(02):240-2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