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防治

自然灾害防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自然灾害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然灾害防治

篇1

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学习效果,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组:

1.立足本校教材,借鉴其他版本,联系必修模块,整合教学内容现行四个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和优点。备课时我立足本校的鲁教版教材,分析、比较、吸取其他版本教材,大胆取舍,整合到相应的教学内容。

同时本模块许多内容在必修模块中已有体现,例如在《必修I》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课标中就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要求。再如四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的形成都与天气系统有关(干旱――反气旋、冷锋,洪涝――气旋、暖锋,寒潮――冷锋,台风――气旋),课前设计学案时就要考虑到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并整合到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中。

2.抓住基本线索,优化教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而对于灾害,我们所要探究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都可套用“成因危害时空分布防治措施” 的线索。将零散的知识串成串、联成线,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理清头绪,掌握内在联系,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使“教”、“学”的思路更加明确。

二、找准知识连接点和切入点,固本拓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教学以基础地理知识为背景,同时要求掌握部分自然灾害的专业知识。地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基础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架桥铺路,以此为连接点,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帮助学生固本拓新,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关注新闻报道,使知识具体化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自然灾害的基本原理与案例相比较,学生对于案例更感兴趣。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案例可以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例到理,有助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地理原理、概念,并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与表现,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利用案例进行教学,不只是简单举例,还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自主学习,并在老师引导下对案例进行概括、提升。

近几年,海啸,地震,暴风,火山爆发,沙尘暴……,一次次令人惨痛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将这些及时引入课堂进行补充,运用地理原理加以解释说明,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特意设计一堂专题课,以深受地震重创的四川绵阳市北川灾区为背景,以震惊、感动、奉献为情感主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地震灾害基础知识,学会用地理知识化解危难,提高地震防护、自救能力。结果,同学对地震内容掌握的很好。

四、查漏补缺,纠正偏差,准确掌握学习内容

篇2

A.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B.干旱和台风

C.地震和岩溶塌陷 D.风暴潮和泥石流

2.下列图例所代表的主要灾害类型的主要成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2—气候、地形因素 B.4—人类活动

C.5—地表崎岖 D.1—自然原因

读8月份中纬度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3~5题。

3.图中P、K处分别是( )

A.冷锋、冷锋 B.冷锋、暖锋

C.暖锋、暖锋 D.暖锋、冷锋

4.该天气系统在1~7处的剖面图正确的是( )

5.此时因锋面活动造成我国北方的灾害性天气是( )

A.伏旱 B.寒潮

C.沙尘暴 D.暴雨

6.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气压随时间变化四种中的( )

7.“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

A.d作用弱 B.a辐射弱

C.b辐射弱 D.c辐射弱

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8~10题。

8.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

A.35° B.25°

C.20° D.15°

9.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示四个区域中( )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地处中国东海之滨,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全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一般是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材料二 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福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材料三 省内灾害差异表现为沿海与内地丘陵山地的不同,沿海以气象性灾害、海洋性灾害并发、群发为主; 内地丘陵山地以气象性灾害、地质性灾害连发、诱发为主。

材料四 省内农业受早、涝、寒、冻灾害较普遍。总的表现为:梅雨型、台风型洪灾危害性大、季节性强。旱灾分布范围广,沿海最甚,春夏秋均可发生,夏旱为重。

(1)列举福建内地丘陵山地的主要自然灾害。分析福建沿海夏季比内地山区更易发生旱灾的自然原因?

(2)试从人类活动方面分析福建省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防洪需作哪些准备?

12.下面的图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新网2011年2月7日电 综合消息,2010年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南方连遭雨水侵袭。据气象部门报道,2011年2、3月份冬麦区降水仍将比常年同期偏少,出现冬春连旱,土壤墒情(水分状况)较差。

材料二 农业专家建议,北方冬麦旱区应关注本地天气预报,抓住气温回升(日均气温升到3℃以上,中午最高温度5℃以上)时机做好科学灌溉。

材料三 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图。

篇3

中图分类号:U416.14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ng strategies for natural hazards in southern Shaanxi segment of G108

Abstract: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influence on highway traffic of natural hazard, the Zhouzhi, Foping and Ningqiang segments of G108 are studied by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ical structure, rock properties, river characteristics and groundwater, are identified. Also, 27 disaster points, including collapse, landslide, mudslide and heavy rain flood, are investigated, among which, the seven larger disaster points with complex causes were studied in detail. In the end, protect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aspects of line selection, process controlling and engineering controlling. This research can be used for prevention of highway natural hazards in Qinling-daba Mountain of southern Shaanxi.

Keywords: G108; southern Shaanxi; natural hazards; investigation; protect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U415

概述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G108陕南段高填深挖较多、路线展布困难,加之降雨充沛和人类活动强烈,沿线自然灾害发育,给公路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大困难。2012年7月22日,暴雨导致G108线宁强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2万m3的山石将路面掩埋,造成交通中断,经公路管理部门连续作业,道路在中断27h后才被抢通,受阻车辆得以单向通行。因此,加强G108陕南段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1]。

G108陕南段总的特点是道路等级低、路面和线形比较差、转弯半径比较小、长大纵坡比较多、沿线灾害发育,造成山区公路行车隐患比较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2]。对上述路段灾害类型及特点进行实地调查,结合陕南秦巴山区主要环境特征,提出公路灾害防治措施,对减轻灾害破坏和损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陕南秦巴山区主要环境特征

1.1 地质构造

调查区域为秦岭~昆仑巨型纬向构造的一部分,主体是东西走向的强烈挤压带,由一系列压性断裂和紧密褶皱构成。山系和新生代构造凹陷相间出现,圈层构造地貌清晰,新构造活动明显。中新生代断凹有十余个,沿长期活动的断裂带分布,在一定地区有等距性,这种分布受南北向挤压产生的剪切活动控制。新构造运动强烈,侵蚀、剥蚀作用显著,河流深切,谷坡陡峻,斜坡稳定性较差[3]。

1.2 岩体性质

区内变质岩片理、裂隙发育,风化剧烈,岩性较弱,变质岩中片岩、千枚岩、板岩广泛分布,由它们组成的斜坡极不稳定,对滑坡发育敏感性高;侵入岩包括花岗岩类、闪长岩及辉长岩等,风化剧烈,节理裂隙发育,在陕南山地广为出露。

松散土主要有膨胀土,以棕红、棕黄色粘土、亚粘土为主,夹透镜体黄绿色、灰白色粘土以及钙质结核,厚度从数米到20m,胀缩强度不一,以弱膨胀土为主。风化裂隙带一般为2~6m,遇水后极易产生塑性变形。其他松散土包括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及陕南山地的坡、残积含碎石亚砂土、亚粘土等,厚度从数米至数十米[4]。

1.3 河流特征

秦岭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水系甚为发育,且以主脊为界分属长江流域的汉江、嘉陵江和黄河流域的渭河、南洛河等4个水系。其中,汉江水系集水面积占61.2%,渭河水系占23.9 %,嘉陵江占8.9%,南洛河占5.8%。秦岭南坡的丹江、旬河、乾佑河和金钱河为汉江支流。

旬河是汉江在秦岭南坡的一条主要支流,河长218.1km,包括东、西两条干流,东干流称为乾佑河,其支流较多,由于受地质构造条件影响,两岸多为花岗岩,河床为砾石,河道弯曲,水流湍急。丹江又名州河,是汉江在秦岭南坡最大的一条支流,其在陕西境内的河段长度为249.6km,河床比降为4.75%,流域面积为7510.8km2,约占全流域面积的40%,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6亿m3。子午河也是汉江在秦岭南坡一条主要的支流,全长160.8km,流域面积为3012.2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15亿m3。

1.4 地下水

陕南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岩层分布地区,坡、残积层较厚,常在其接触面上有泉水溢出,地下水丰富[5]。

2 G108陕南段自然灾害概况,

2.1 自然灾害概况

调查区主要有崩塌、滑坡、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灾害4类,其中,崩塌灾害17处,滑坡灾害4处,暴雨洪水灾害4处,泥石流灾害2处,其中目前稳定的有16处,不稳定的有11处,如表1。

表1 调查路段主要地质灾害点

2.2 公路崩塌地质灾害

公路崩塌灾害是指公路边坡上的岩体因重力作用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路面、路基、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灾害现象。调查路段共有崩塌灾害17处,其中,K1784+300~K1784+600处灾害点规模较大,危害较严重。

K1784+300~K1784+600处路基形式为路堑式,边坡为土石混合的凸形坡,近水平层状结构,坡高40m,坡度85°,片理产状260°∠12°,片理长度30m,间距0.3m,节理不发育,植被覆盖度<5%。该边坡目前正在发生碎落,在降雨、地震和风化等影响下,可能出现更大规模崩塌灾害,如图1。

图1 K1784+300~K1784+600崩塌灾害点

2.3 公路滑坡地质灾害

公路滑坡灾害是指公路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并对公路设施带来危害的现象。调查路段共有滑坡灾害4处,其中,K1398+450~K1398+500灾害点危害较大。

K1398+450~K1398+500处路基为台口式,岩性以土质为主,类均质坡体结构,风化严重,地下水发育不明显,植被覆盖稀少。目前该边坡基本稳定,但在外部诱发因素作用下,仍有可能发生大滑坡,影响范围长达50m,如图2。

图2 K1398+450~K1398+500滑坡灾害点

2.4 暴雨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灾害是指在暴雨洪水作用下,河流凹岸因水流的顶冲和斜冲,导致沿河公路路基和路面发生水毁的现象。调查路段有4处暴雨洪水灾害点,其中,K1489+450~K1489+750处灾害较严重。

K1489+450~K1489+750处为半填半挖沿河路基,路线走向195°,河流为山区开阔段,河床质为巨石、漂石,河宽约20m,河床比降2%,压缩河道宽度8m,凹岸长度300m,弯道进口角度180°,出口角度210°,顶冲桩号K1489+650。路基采用路肩墙防护,坡高约3m,坡度85°,部分路肩墙基底被冲刷,如图3。

图3 K1489+450~K1489+750暴雨洪水灾害点

2.5 公路泥石流地质灾害

公路泥石流灾害是指在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山区,对公路带来严重影响的,由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调查路段有2处泥石流灾害点,其中,K1429+500~K1429+580处灾害较严重。

K1429+500~K1429+580处为半填半挖路基,泥石流沟与路线走向基本垂直,沟道出口宽度约30m,堆积物组成特征为土石混合,厚度约2m,泥石流沟主沟平均比降65°,堆积物平均粒径5cm,最大平均粒径15cm,植被覆盖稀少,边坡坡面长40m,宽20m,岩体破碎程度严重。该泥石流沟已发生过灾害,目前该边坡基本稳定,影响范围长15m,宽约4m,如图4。

图4 K1429+500~K1429+580泥石流灾害点

3 G108陕南段自然灾害防治对策

公路灾害的防治方法较多,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灾害所处的阶段和危害程度,由一种或几种措施组合,对公路灾害进行防治。在工程措施的选择方面,要考虑防治工程的特点、组合防治的效果和经济因素,在防治效果和经济上选择平衡点[6]。

3.1基于灾害防治的线位选择原则

在线位选择时,当通过灾害体或灾害易发路段时,避让是最有效的防灾方式。但由于经济的原因,工程中不得不辩证地处理防灾与工程投资间的关系[7]。本文针对水毁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提出以下10个基于灾害防治的线位选择原则:遵守标准;避凹就凸;临河设防;避窄就宽;综合规划,考虑变迁;绕避“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体;隧道口、桥头应远离不良地质体,即结构物应在灾害影响范围之外;路基可从古滑坡体坡脚以填方通过,在其上部则以挖方卸载方式通过;路线应避免从顺倾岩层斜坡地段通过,不得已时应预加固边坡;缓坡轻扰,陡坡防护。

3.2公路自然灾害的过程防治对策

各灾种防治对策要针对危害的发生机理、规模、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8]。根据这些方面再结合要达到的效果,从防治对策系统的角度确定治理措施。同时要从灾前、灾中、灾后几个方面进行防治,使灾害的防治效果达到最好。

1)灾害的监测:通过灾害的监测能掌握灾害体的活动性及稳定性,当监测到灾害体以一定的速度在逐渐变形时,监测结果不仅表明了其活动性,同时也表明了灾害体的不稳定性。

2)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当灾害处在加速阶段时,需尽快采用一些手段,把灾害的活动速度控制下来,把其对公路的损害降到最低。

3)灾害稳定后的修复工作:灾害发生后应尽快对灾害体进行勘察,进行修复和防护。即对损坏的路基路面、公路附属设施进行修复,使公路恢复到原来的面貌,正常发挥其通行能力。

3.3公路自然灾害的工程防治对策

公路自然灾害工程防治对策的选取应遵循“安全、经济、耐久、和谐”的理念。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上,防治工程尽量做到与环境协调、经济。表2为常用的公路自然灾害工程防治对策,选取防治措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根据自然地质条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一种或几种工程结合治理。

表2 公路自然灾害的工程防治对策

4结论

1)通过实地调查查明了陕南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岩体性质、河流特征和地下水等主要环境条件,表明该区自然状况极易诱发公路自然灾害。

2)查明了G108线周至、佛坪和宁强段主要自然灾害点,主要包括崩塌17处、滑坡4处、暴雨洪水4处和泥石流2处。对于灾害规模较大、成因较复杂的灾害点,对其边坡形态和对公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3)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暴雨洪水灾害,从线位选择原则、过程防治对策和工程防治对策等3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webnew/news_view.asp?newsid=1155.

[2]张红梅.秦岭北坡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王福恒.基于GIS的区域公路边坡灾害评价与预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4]于德海,彭建兵.陕南公路软弱变质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15(4):559-563.

[5]于德海,彭建兵.陕西秦巴山区公路斜坡灾害发育规律的研究[J].公路,2007,25(8):136-140.

篇4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突发,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使水稻产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1]。纵观水稻整个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低温冻害、内涝灾害、高温热害、台风冰雹灾害和雪灾等。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属南北冷暖气候交汇区,因而四季有时不太分明,会出现倒春寒现象;雨量充沛时可能一夜成涝灾;夏秋季交替不明显,秋后高温天气持续;亚热带台风虽不直接危害水稻生长,但其过境后的威力也很强大,为迁飞性害虫提供有利条件;冬季提早来临或下雪天提早,这些反常的季节表现都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早稻、单季稻和双晚稻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也有所不同[2]。现就芜湖地区水稻生育期和自然灾害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措施。

1自然灾害类型

1早稻

芜湖县早稻播种一般在清明以后或谷雨前,7月中下旬收获,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有低温冻害和内涝灾害。

(1)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播种后的四叶期。由于低温、阴雨、冷害、深水灌溉,使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营养物质失调,造成烂秧,并可能诱发病菌的侵染,使病害更严重。

(2)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正值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现在一夜成灾的现象时有发生,低洼稻田绝收现象也常有。另外,暴风雨可提早带来稻飞虱的危害。

1.2单季稻

芜湖县单季稻一般是在5月上旬播种,在6月中旬移栽。单季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内涝灾害和高温热害。

(1)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单季稻正处在分蘖期,是大田有效穗形成的关键期。若这时稻田淹水3~5 d,单位面积有效穗不足,难以达到高产。

(2)高温热害。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值单季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 d),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日平均温度30 ℃以上就会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3-4]。孕穗期如遇35 ℃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 ℃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3)台风灾害。台风虽然不直接危害当地水稻生长,但一般从芜湖县过境时形成大风和强降雨,一般发生在8—9月,以9月上中旬台风危害重。此时单季稻处于灌浆成熟期。台风过后,造成水稻倒伏,损失一般3~5成,严重的达7成甚至绝收。另外,台风可带来迁飞性害虫的危害,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和稻曲病。

1.3双季晚稻

芜湖县双季晚稻是6月上中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双季晚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台风灾害和低温雪灾。

(1)台风灾害。一般发生在8—9月,此时台风灾害会带来迁飞性害虫,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稻瘟病。

(2)低温雪灾。一般发生在10月底,双季晚稻进入收获期。低温雪灾造成双季晚稻倒伏,时间长引起烂谷,因而增产不增收。

以上所述是芜湖县水稻生育期中遇到的几类主要自然灾害。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有的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切不可大意。面对自然灾害,首要的任务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减少自然灾害。

2防治方法

2.1预防措施

主要是通过加强水稻的栽培管理来达到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5]。首先,要适时选购优质种子,早稻要选用早熟抗寒耐涝的品种,单季稻选用抗倒耐高温抗病品种,双季晚稻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其次,培育壮苗,适时栽培,芜湖县早稻一般是在5月15—20日移栽,近年来早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早稻直播应选择清明后气温相对平稳上升的时候抢播,避开低温冻害天气,另外,采取地膜旱育的技术培育早稻壮苗;单季稻应控制在立秋后抽穗,也应避免立秋后气温转变期的影响,通过水肥管理和适时收获也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水肥的管理可以提早成熟。如单季稻后期遇稻飞虱的暴发,可选择收割早熟的品种,在低温雪灾来临时,应选择收割早熟的双季晚稻。

2.2治理方法

首先,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加强田间管理可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如单季稻遇到高温热害天气时,可以对稻田灌溉深水,改变田间小气候,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对发生内涝的稻田,除及时排水外,要清洗叶片上的泥土,适当的增施氮肥,加强养分以促进生长;另外,要适时烤田,控制好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对倒伏的水稻田块,可以用人工扶持的办法使水稻直立生长;对台风带来的迁飞性害虫和病害的暴发,可以提早用药防治。

总之,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搞好田间管理,以减小因天气变化对水稻生长进程的影响,发挥水稻的最大增产潜力。

3参考文献

[1] 邱新法,曾燕,黄翠银.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3):356-360.

[2]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1-02

一、课标理解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本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它们之所以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原因,特别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方面的原因,能够运用所学并结合自然灾害的实例,如:汶川地震、台风海燕等,来加深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上简单易懂,没有深奥的概念、原理等需要理解,但它却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对于第一章的内容和第二章剩下部分的内容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在结构上呈现了中国自然灾害三方面的特点,每个特点中都配有相应的图表及思考题,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图表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各个特点。此外,在本节的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大、农业灾情严重,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常听说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应该还是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大多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并没有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更加系统、清晰地认识这些灾害的特点。基于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图表展示、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更好地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的大国国情。

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地图分析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并能分析这些地域分异特点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因地、因时的防灾减灾区域观,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农业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形成因素。(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6个自然灾害带。(4)列表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难点:我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及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规律为难点。教师应结合必修课模块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成因、地貌特征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导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导案上主要呈现“课程标准”、“问题导学”和“优培导练”等。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并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设计意图: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用问题启思,生成新问题。)

2.导入。视频播放“台风海燕”,学生感受台风海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引入该节课的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之一的台风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3.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多种自然灾害

PPT展示我国发生过的多种自然灾害,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简明扼要地叙述所展示的各种灾害的定义、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等,以便说明教师讲授本节课的重要性。看图思考:除了PPT上所展示的这些灾害类型外,还能想到哪些在我国发生过的灾害类型?(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台风、海啸、森林火灾等)。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回答,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从而有助于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之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PPT展示四幅图片,分别是: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全球板块分布图,我国的地形图。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主要原因(自然方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1.我国处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温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关于地形、降水、气候、板块构造、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二――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形成的气候条件、板块位置、地质条件等这些致灾因子,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各种致灾因子所对应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类型进行具体的举例,并在PPT上动态展现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的分布。问题探究: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灾多发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东南沿海:台风。探究延伸:进一步探究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灾害带?(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三――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

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密度图和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成灾人口多。根据来源于民政部的资料显示,不难得出:我国农业灾情严重。再以“安徽、江苏两省洪涝损失统计”为例,进一步举例说明:我国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

问题探究: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

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对比分析”这种方法。)

第五部分:巩固练习

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四道选择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竞答的方式进行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反馈、记忆的积极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