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际英语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由于彼此宽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时代迫切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念,因而国际理解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是密切关系人类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因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义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重点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称呼上联合国也相继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多次的变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及“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国际理解教育”。然而,我国研究人员则认为,在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应扩展成国际教育,还有些学者认为国际教育通常涵盖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国际理解教育的名称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类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通过世界帮助所有人进一步认识世界,进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达成共识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动而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和交往,进而真正认识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最终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2.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重点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个国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实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实地学会与他人共同生存,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共存”。身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学会共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提出来的,同时受到整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对全球人民进行培养,换言之是对那些具有“全球意识”的人进行培养,是和地域差异、传统血统教育所不同的,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和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人进行交往和沟通。然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这既有对世界性事物承担的义务,又有相对应的权利。因此,大力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这样一来,必须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当前的班级和校园内,国外友人日益增多,学会怎样与他们共同生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学会生存”课题应当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当中,这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国际理解教育深化的环境。
二、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学校教学中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来,导致在理解国际理解教育观念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学生群体中仍然广泛存在漠视个体生命的不良民族主义观点,这种不当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性的影响,甚至也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明显不足,比如有些学生接触日本漫画文化后对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与世界深入及广泛的接触当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诸多的误解。所以,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应当切实地、明确规范化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存在不系统、不自觉且零散的国际理解教育成分,国际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觉地形成。
1.国际理解态度过于冷漠,进而忽略交际体验
在当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为人际交往。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共存的思想意识,要对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用丰富情感和具体行动来与他人进行交往。对语言进行合理和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及增进友谊,有助于情感沟通。情感态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语言教育,对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品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祖国意识。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却错误地认为英语教育与情感态度没有任何的关系,进而使得英语教育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层面,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人们不能用理性来代替感性,用训练来代替日常体验,这样一来,难以体会人文素养,难以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与社会的挑战及需要相适应。
2.国际意识淡化,偏重语言知识灌输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径,英语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然而,在英语教育当中,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考高分,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分解知识点,尤其是把语法知识细化成多个能力点、语法点和知识点,而教师则以这些“点”出发,展开英语知识的讲解和呈现,同时对大量的练习题进行设计,以便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则借助于背诵、练习和听讲,通过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大量的练习题,试图提高英语水平。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高,而听说能力则更差,英语课堂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渐的变成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及传统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重视培养学生系统性的语言知识,却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教育的价值,最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交际文化环境,无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语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自主选择机会,以便于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当尽最大限度的与个体的自主选择相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状况用心体验,进而对相互协调与相互尊重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使人们能够从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1)组织专题讲座
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学校可以聘请留学归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国外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知识,再和我国内容进行对比。经过详细的介绍、分析与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开展外国影视欣赏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观看英国或者是美国的电影,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属于文化的一个侧面表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语交际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励学生收集关于国际理解的相关资料
在课下,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人类遗产”等的资料,或者是从美式、英式的文学作品中摘抄时文、收集英美文学的一些风俗习惯等资料,形成一个国际理解教育资料库。这些资料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文化养分的来源,同时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外文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具有包容各种文化的博怀,同时树立较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方式等,多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从而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
(4)利用课余时间演绎英语短剧
短剧内容既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故事。对于英语短剧的表演,成为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一个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短剧,再由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情节中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也可以结合一些西方的假日来举办相应晚会,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体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熟悉与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风情。我国英语教育中开展有序、合理、适当的课外活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补充,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课外活动加以利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2.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对教育内容加以拓宽,对课程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使日常的英语教育全面地体现出国际理解教育精神,实现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极其优秀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明底蕴。因此,只有英语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基础上,融入时展的特色,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关注未来人类的发展,重视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然而,单单借助于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国际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应当尽量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理解与遵守各国的习惯与文化。
3.教师要树立全球意识
2.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只教不学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大学教师在完成授课内容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在一方面可以提高个别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相对于大部分存在懒惰情绪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难达到。教学分开来讲就是教与学,但是往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只教不学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学生一同体验大学英语学习的乐趣。
3.大学英语教育滞后于现实和职场。目前大学英语教材里不少课文内容老迈,缺乏时代性,加上语言句式上也缺少创新,学生无法充分的获取新知识,学校在课堂的设置上缺少分类教学,不能很好的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育滞后于现实和职场,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国际化职场要求。
二、基于国际职场和卓越导向的大学英语创新方案
1.跟随国际职场信息交流的原则。国际职场信息交流的原则主要包括usability、accessibility、comprehensibility这三个大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紧跟随这几方面原则来确定教学的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使得大学英语知识更容易让学生获取,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通俗易懂,大学英语更加广泛让学生的使用,这样才是达到大学英语面向于国际职场发展的最高境界。
2.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校在实行大学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英语和应用英语的相结合,学为所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停留在“sightword”层面上,英语属于语言类教育,而语言类的学习并不像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更注重的是科研以及实验,在实验中不断的获取真理,从而为生活服务。但是英语并不是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为了运用,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了一种沟通手段,因此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高低就是检验英语水平的最好方法,应该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单纯的注重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能力不是由英语程度的高低决定的,而是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和自身是否认识大学英语重要性所决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当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的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受众意识。
4.在教学方式上构建国际职场英语环境。运用多种途径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的运用高科技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为学生构建国际职场英语环境,同时应该对大学英语课程明确的划分,可以将大学英语分为社会应用型、兴趣人文型、英语技能型增加国际职场英语的专业职场用语的培养,启发学生主动投入到职场英语环境中,积极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注意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衔接,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
[1]。
之所以要在大学推行国际理解教育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大学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到了21世纪,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强调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开始强调高校应承担其他同样重要的功能———教化的功能即伦理道德功能。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转变,在人的价值引导上要引导个体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特殊而走向普遍性的人格特征,从而实现自己完满的人性;二是,在社会倡导平等、民主、正义等基本价值宣传时,现代大学作为新知识和新思想的策源地,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向社会传达最先进的文化与理念,积极参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各项建设运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2]
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这一新教育理念开始被我国很多高校接受,并开始付诸教学实践之中。但是,尽管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也开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远远背离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无法承担和实现跨文化教育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背离
1.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了跨文化教育,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掌握。虽然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分别都将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强调在教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因为跨文化教育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且教育内容又太庞杂,且不易操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2.虽然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列入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中,如传授国外文化知识、培养国际交往的情感态度、形成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目标内容上,课程大纲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而这恰恰是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最为重要的内容。相对于目前的《教学要求》中已有的语言三要素教学的完整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文化教育还无纲可循”[3],对教什么比较模糊,当然也就很难操作。因此,有学者认为“过去的教学没有明确的文化学习指标,因而有必要在现行《大纲》中增补文化因素细目表,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依据,以便真正跨上‘提高文化素养’这一新台阶”[4]。
3.在我国目前的大学外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简单的附加方法,也就是在英语教育中添加补充一些国外民族文化的知识内容,对于如何才能达到国际理解的教育目标,如何才能知道所实施的一切正在走向而不是偏离国际理解的教育目标却未做深入探究,这也成为一个瓶颈。同时,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师还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他们大多只能帮助学生获得国外文化的知识,却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和行动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
其实,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已含有国际理解教育的因子,最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大学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
1.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的整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国际理解知识,二是国际理解技能,三是国际理解态度,四是国际理解视野。四个方面相互结合和交融,最终实现在国际环境中“学会生存”这一终极目标。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前提,国际理解态度则是在此基础上培养而成的,而国际理解技能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要培养所谓“国际理解视野”和“国际理解态度”,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解决和外国人沟通、交往的语言问题。如果不掌握外语,没有应用外语的能力,就不可能真正地实施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四十四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国际理解教育,要特别加强听读与说写表达的外语教学。因为外语学习可以使公民获得准确的他国的信息,清楚地了解他国的文化、社会生活的环境,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参加国际社会环境中的各项活动[5]。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4
并且要求:“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6]18
同时还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6]20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使命已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角度,突破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性,而是教育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生存的命运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育“人文性”特点、教化功能以及国际合作功能,真正达到国际理解背景下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2.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固化形式,我国大学外语教材一直包含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如介绍英语国家的国际地理、历史人物、科技发展;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教育、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信息。但是,如果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目前的课程或教材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知识广泛但对国际理解教育突出不够。虽然这些选文广泛地介绍了国外民族文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异民族文化的知识,但这些内容因其零碎而缺乏设计方面的系统性和层级性,不足以突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深刻内涵。第二,重知识、轻态度与能力。教材比较广泛地介绍国外文化知识,但对于如何通过学习这些教学内容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的态度和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这些内容只能从数量方面帮助和增加学生获得国外文化知识,却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和能力。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地接受,并在大、中、小学校的课程上有所体现,尤其是在社科人文类的学科上。其中,由于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应深深体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和教材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学生在中小学已学过6~9年的英语,按照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毕业生时理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完全可以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之中,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要求。第一,应尽可能全面但必须系统地介绍国外民族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准确的国外民族文化知识。第二,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认知、比较、参照、取舍、传播等能力,分析典型的国际交往事例,鼓励学生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国际理解的态度。第三,挖掘大学外语教材的审美内涵,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形成基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审美情操。第四,进一步改进大学外语教学的方法。通过开放式的、平等性的、交流式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文化态度。实施的主要方法如下:一是在外语教学中结合跨文化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在讲授大学外语时,通过设立“文化库”栏目,或者设立“西方思想史”、“西方文化概论”、“英美国家概况”等辅助课程或选修课程,给学生举办国外民族文化讲座,组织参观国外民族文化展览等,组织有关国外民族文化的讨论,组织欣赏国外民族文化表演、活动等。二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强国际理解实践体验。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交流,或让学生走出国门,直接到国外的家庭、社会和学校进行生活体验,促进大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制度、风土人情等,促进大学生的国际理解的能力与态度[5]。
3.国际理解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师的整合。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宏伟的任务,而教育是否成功,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具备相关的素质,才能承担起相关的使命。作为变革的因素,教师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的作用在21世纪将具有决定意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让位于普遍主义,种族和文化偏见应让位于宽容、理解和多元化,集权制应由民主的各种表现形式所取代,一个高技术为某些人之特权的分裂世界应由一个技术上统一的世界所取代。这一变革的迫切需要赋予教师以巨大的职责,他们要为培养新一代人的性格和精神做出贡献”[7]。
从国际理解的视野来看,一个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主要应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着手。
英语输出是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展开的,但是直到19世纪末,它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很多人认为,使之成为世界语言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冷战的影响、美国在世界上的一超独大和经济上的全球化过程等等。从当今的现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普及,以及英语文化的箱权引发并加剧了世界语言的濒危和消失。英籍语言学家菲力普森(PhilliPson)用语言帝国主义来批评英语在全球范围的普及。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但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和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伴随英语的不断传播和普及而来的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与占领。美国凭借其科技、经济、军事、媒介手段的强势,通过英语这个载体把美国文化、价值观强有力地输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语语言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如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学习英语的人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取向。澳洲学者彭尼库克(Pennycook)把英语在全球的传播看作是制造殖民意识形态的场所。菲力普森在论及英语的全球化时指出,帝国主义实施殖民统治不仅仅只是占领领土、掠夺经济,而且还控制人们的头脑(conqueringminds),而这主要是通过英语来实现的。他认为,英语国家的政府是出于经济和政治目的来制定语言政策,推动英语的全球化的。因此,不能把语言简单地看作只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会从文化角度介入全球经济资源再分配的竞争,它还是获取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语言背后蕴藏着文化信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诸多深层内涵。
英语国际化进程使英语渗透到其他语言中破坏了其纯洁性。一些国家采取了措施保护本民族语言。在亚洲,马来西亚取消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的地位。在欧洲,法国有志之士提出为捍卫法语的纯洁性而奋斗,并立法保护法语免受英语影响。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法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人也全力阻止英语泛滥互联网。他们要求蒙特里尔市的一家电脑公司将所有的网页翻译成法语,认为他们有权阅读用法语制作的各类广告。在俄罗斯,人们对俄语的前景担忧,前总统叶利钦和莫斯科市市长尤利.卢兹科夫都曾抱怨商店标识和广告上充斥着太多的英语。英语的国际化同样也在影响着中国。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在学习英语的国家,中国学说英语的人比整个美国说英语的人还多。如此巨大的学英语的人口加上快速发展的ELT(EnglishLanguageTeaehing)使得英语成为了中国的语言。中国ELT公共教育的目的也旨在使学生掌握这一世界性语言,培养他们的多民族和多文化意识。ELT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理解其他文化;二是解释我们自己的文化;三是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来教。然而在中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中,上述三个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衡。贾中正提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某些误区,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就是当今外语教材缺少反映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生活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反映在语篇教学上更是重文学,重名家经典,而忽视英语在当今时代的实用功能。
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连带推动了语言国际化,包括英语国际化。如各国企业普遍运用英语洽谈商务事宜、各国教育机构将英语教育纳入必修基础课、各国民众到他国旅游或工作倾向于用英语交流……这些英语现象,催生了英语学习热,推动了英语应用型教学改革。应用原声电影形式开展英语教育的现象就是在这种改革情势下出现的。它的出现,为英语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泉活水”,使教育机构培养出了越来越多英语精英人才,大大提高了国民的整体语言素养。
一、应用原声电影形式开展英语教育的益处
1.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应用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可真实再现欧美等英语文化环境,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最本土的语言环境,使之产生身临其境学习英语之感。尤其是当下,随着英语原声电影题材越来越丰富,电影种类,如科幻片、战争片、生活片、爱情片等逐渐增多,英语原声电影已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观看需求。这也是说,只要英语老师选择与学生兴趣一致的电影开展英语知识教学,即有利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2.增强学生的英语系文化见识。英语是一种文化载体。其承载着英语系国家千百年来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宗教礼仪与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若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将无法自由、正确地与英语系国民交流。英语原声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英语原声电影直观生动地反映了英语语系国家的社会文化与民族生活传统,是国家发展的缩影。同时,学生通过观看这类英语原声电影,可针对性了解英语系国家、民族的演变历程,感受英语系国家的文化氛围,掌握英语系国民交流特点,避免本国文化与英语系国家文化冲突,给自身语言交流带来不必要的烦扰。
3.营造契合学生需求的英语环境。英语原声电影是集生动画面、听力与口语为一体的媒介,更容易吸引学生关注与听解。其中,生动画面配合听力与口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语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力。纯正英语系口语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日常用法与书面用法,并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伪本土化”的英语环境,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而学生通过英语原声听力,可有效矫正自己的发音,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则,规避口音问题、发音方法错误。
二、应用原声电影形式进行英语教育的策略
1.调查学生兴趣,慎重x择影片。应用英语原声电影形式开展英语教育,培养英语精英人才,首要前提是调查学生兴趣,根据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再实行差异化教学策略。对此,英语老师可制作调查问卷,发放给本班学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充分了解本班学生感兴趣的电影题材与类型。再以此为据,选择经典英语原声影片。选择影片时,要注意影片是否有字幕、字幕是否清晰,以便于教师及时开展翻译教学。确定影片后,根据英语课程目标、上课时长适当裁剪影片,剔除无教育意义或充满负面信息的片段,形成一段切合英语教育目标的影片。
2.告知影片背景,选取片段适度教学。应用英语原声电影开展教学,不等同于英语原声电影欣赏,它必须包含一定的教学过程。如在影片播放前,向学生讲解电影背景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影片。鉴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现代英语、古代英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电影播放前,英语教师务必要说明清楚英语种类,防止学生混淆已学英语知识点。而当影片播放到特定教学片段时,英语教师要注意详细解析影片包含的知识点,如主人公语言风格、影片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俚语、单词发音等,并通过反复回放影片片段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3.实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自学自省。当影片进行到某个学生均熟知的阶段时,停止播放。由英语老师根据影片片段的主旨或影片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出辩论性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开展讨论,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交流、辩论的能力。若时间允许,还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影片,对影片情节进行改编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语境下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交流风格及发音方式,从而使学生反思、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增强英语自学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正确习得英语知识。
4.开展听写考查,布置生活化作业。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学生理解影片内容,首次播放电影影片时应中英文字幕同行,再次播放影片时,才屏蔽字幕,以便对学生的听力、口语、默写进行考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听力能力。但选择考查片段时,应注意规避陌生词汇较多的部分。同时,英语教师要注重布置生活化作业,如让学生从整个影片中抽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确定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并为之配音;亦或鼓励学生自由评述人物台词,录制自己或小组的评述视频,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影评写作能力、英语备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语
引言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国际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手段,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通过国际化课程的构建,深化对西方教育内涵的理解,进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教育现状,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以此提升英语教育工作的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助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使英语教育成为服务教育国家化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我国科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教育国际化发展概述
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针对教育国际化的议题,我国各大院校曾开展过形式不同的论坛活动。例如,2010年的校长论坛会议:哈尔滨的大学校长论坛、南京的中外高校论坛以及广州的亚洲校长论坛,有包括亚洲30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名高校校长参加。教育国际化是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延伸并形成的全新教育模态,能够帮助院校获取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科技成果,使高校教育体系呈现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以此为新课程改革政策提供改革方向与理论支持[1]。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不断通过文献翻译,吸取世界前沿科技,邀请国外学者参与教学改革与理论实践,并委派大量教师与学者到西方院校进修,以此提升师资力量,丰富教育经验。然而在西方,教育国际化则拥有不同的发展内容与实践理论。首先在人才流动层面,高等院校除了加大力度吸引国外知名专家与学者外,把更多精力置于吸引留学生的层面上。相关调查显示,共有400万高校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留学。在教育层面上,国外院校更多地注重对课程体制的改革,即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国际化课程,吸引国际学者、研究者及师资力量,并将其作为关键的教学资源,通过结合院校当前的教学态势,合理配置国际教学资源。因此,国际化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二、国际化课程的发展现状
根据OECD组织的相关定义,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课程主要指,为国内外学习者设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以国际通用语言阐述各国的文化特征、专业内容以及教学内涵,以此发展并提升高等院校的国际发展能力。因此,国际化课程在形式上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来传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以此吸引大量国外留学生。由于美英国家在语言上存在着显著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地位。Wil-davsky认为,外国学生在美国进修的比重较大,并占据院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如果将我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美读博的学生总量相加,其规模将远远超过加州大学的学生总数。此外,美英知名大学,譬如诺丁汉学院与纽约大学在亚洲与中东不断创办分校,并对当地教育事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西方院校在世界范围内共开设了197所分校,环比增加13%,并在中国上海与北京两地,也设有相关分校。其国际化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院校自己的教学课程置于网络层面上,促使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免费获取教学经验与理论。譬如麻省理工大学在2017年已将学院43个学科4000门课程制作为网络课件,并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共享媒介,为亚洲、欧洲等高等院校提供教育改革支持。在我国教育国际化方面,留学生规模是衡量高校国际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标准,假如我国高校既不能留住优秀的学生,又不能引进大量的国际留学生,则将难以实现双一流教育发展的目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普通留学生为10万人,硕博留学生为1.5万人。如果根据我国招生总数来分析,国际留学生仅占我国学生总数的2%。而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统计报告,2009年世界各国在接受国际留学生总数方面,存在鲜明的差异性。“日本15万、法国30万、德国31万、英国40万、美国63万。”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国际化程度相对不高。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通过完善外国学生引进体系,提出截至2020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要提升到60万以上的目标,以此促使我国逐渐成为拥有大量一流大学的国家。而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现阶段来华留学的多为印度、中东、非洲等国的留学生,而来自西方国家或北美国家的留学生相对不足。2012年,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推进下,美国政府与我国正式达成双边协议,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10万留学生送到中国学习。在中外合作层面,2010年以前,我国的中外合办院校寥寥无几,然而在“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涌现了与西方院校合作办学的浪潮,2013年,提出申请的五所大学中,就以位于上海的纽约大学较为耀眼。而2014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项目与机构名单中,我国现有762个通过教育部审批的合作机构。在这762所学院与学科中,涉及工商管理、法学、临床医学、国际金融、自动化信息、生物遗传、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等学科的就有400多所。
三、我国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化师资师资队伍是教育国际化建设中的基础及关键,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通过吸引西方优秀专家与学者,完善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加深国际化程度,然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依旧存在不足:首先在专业教师队伍方面,由于国际化教育的基础是英语教育,使用英语开展专业课程,便成为国际化课程开设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充足的专业教学经验,对跨学科理论了解不深刻,无法在有限时间内从事专业教学工作;而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以英语语言作为教学手段,显然更有挑战性,但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在利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抓住重点,削弱了教学质量。其次,学术交流层面,教育国际化既要求我国高校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国际留学生,更要将我国优秀的人才送到西方高等院校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主要以日常英语为主,难以结合学科专业,开展专业化的英语教学工作。在ESP英语教学方面,师资队伍也相对匮乏,无法为我国高校学生在国外进修新专业、新学科奠定基础。
(二)国际化课程国际化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在课程体系层面,我国现有的专业课程有诸多不合理的内容,存在着较多的中国特有的必修课内容。课程内容老化,脱离社会实际,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人文学科的层面上,我国与西方各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文化层面上又存在诸多的矛盾,学生难以根据现有的文化体系与意识形态,认识并理解我国的文化机制,进而限制了留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其次,在课程结构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课程结构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通常来讲,我国高校通常以学科理论为主,并以此规划现有的课程结构;然而西方院校却通常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编排的重心,设计出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因此,我国高校应从教学理念方面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并以内容为主,通过反映国际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国际化学生“吸引国际化学生”主要指我国高等院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吸引并鼓励西方留学生到高校进修。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留学生吸引计划层面上,落实不到位,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调整与教学改革,扩大和提升国外留学生来华的规模与质量,尤其对欧美等国家学生来讲,我国悠久的文化资源是其来华的主要动力,然而落后的教学理念与课程结构又是限制来华留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教育部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与中外合作办学手段,为我国高等院校吸引西方留学生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对外宣传、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团队的建设上,进步缓慢,缺乏长效的竞争优势。根据相关数据,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增设了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目标的学位课程,然而课程的质量却远未达到国际化教育的水平,并没有作为高校重要的发展目标来推动与规划,所以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薄弱[2]。
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与定位
如果将提升国际化课程看作我国高校发展的办学目标与宗旨,这将对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产生显著的影响,使英语教学获得新生。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应定位在教育国际化的层面上,通过调整英语教学的教学评估、教师培训以及课程要求来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
(一)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为应对英语教师难以胜任专业教师为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以及无法以专业英语教育为我国留学生未来的专业进修奠定基础等问题,高校应以行政手段,统筹并规划我国英语教师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首先,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即通过教师培训手段,使教师获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而通过专研学习,明确不同理论知识在英语语境中的表达规律及阐述方式。其次,鼓励教师进入特定专业领域,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巩固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例如,将英语教师送到境外机构,展开专业学习。最后,加强ESP教育工作,英语教师应将ESP教学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将学生发展作为推动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以此在满足我国留学生境外发展需求的同时,承担起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重任,使来华留学生能够更清晰、更具体地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与学科体系。
(二)借鉴国外英语教育教育国际化在西方各国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德国高校在教育国际化层面,将英语教育作为教学发展的重心。首先在授课语言方面,由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德国高校在课程语言上做出了诸多的规定:“部分课程需要以英语作为支持(人文社科、心理学、艺术史等),部分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英语知识”,即在大学课程的语言设置上主要以英语为主,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使用能力[3]。而针对英语能力薄弱的学生,高校开设了相应的英语培训课程。而日本在教育国际化层面,则以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与专家作为授课教师,以此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准。因此,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教育国际化模式,以英语作为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以国际知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继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生源选择上,必须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否则将难以凸显教育国际化的优势与作用。而在课程设置层面,可借鉴意大利高校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特征,构建相关的培训课程,譬如学习技能课程、研究技能课程以及基础学科课程等。
虽然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内尝试了很多办法来实现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收效甚微。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一直被人们指责。与中国人母语的汉语不同,英语则是外来的第二语言。由于中外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在中国进行英语教学就有很多困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都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这三种复杂的关系中取得平衡,对于未来高校英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一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系统定位
高校英语教育属于“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概念的范畴,它具有认知领悟、教学实践、教育外部环境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英语教育已经越来越具有全民性和普遍性,因此对于三种模式的英语教育我们应该有科学系统的认识。
1.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注重教育成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是我国多年来推行考试制度的产物。而英语作为学生们要参加考试的一门课程,也必然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我国缺乏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只能以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2.素质教育。在任何知识的教育过程中,都有两种层次的体现。第一种层次能够让被教育者学习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种层次能够让被教育者具备社会成员共有的良好素养,包括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第二种层次的知识体现,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具有潜在性,更注重教育的过程。
3.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具有系统化、实用化、功能化的特点,它让学生在掌握了本国母语之外,还具备了能在国外语言环境中交流的能力。目前,我国不仅在高校内推行双语教育,还在初中、小学校园里也推行了双语教学。
二、英语教学和不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都对英语教学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不能片面定义某一教育模式。对于应试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措施让它顺利进行;对于双语教育,我们应该建立更系统全面的教育体制来实现它。
1.高校英语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没有成功改良应试教育,是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依然还是英语教学成果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之一。而在更多时候,教师、家长、社会都是以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外语能力的主要依据。现在高校内实行的英语能力四、六级考试制度,也让很多学生对英语考试无比重视。
综上所述,正是应试教育能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原因,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应试教育,应该让其对英语教育产生一定的疏导作用,让其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要多利用应试教育来发现学生和教师的问题,以此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2.高校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英语教育更加全面地进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之后,对于更多的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作为全世界流行的一种语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如何能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英语文化体系,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英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扩大了它的外延,素质教育在这种外压中体现了出来。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英语教育对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高校英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关系。双语教育现状已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几乎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接受双语教学。而英语作为双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门外语,因此也越来越具有全民性。全民参与的英语学习让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外语,更成为了中国人的“国际通用语”。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英语教育中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外部语言环境。毕竟,中国人的语言还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虽然被高度普及可还是缺少交流氛围。对此,我们应该多用英语交流,以增加英语的学习气氛。
三、结语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它们对英语教学分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不同形式的教育而言,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它。想要更好地在高校推行英语教育,就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应试教育为实现形式,来丰富和完善当前双语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12-01
引言
在全球化过程中,谁能够把握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规律,谁就有可能从资源的流动中获益,并提升自己。只有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不断挑战自己,经受冲刷和洗礼,我国高中的教育水平才有可能跃上新的台阶。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出国留学,而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包容,在学生学好国学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条件,用“定制教育”的方式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一、积极转变与创新
(一)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机械的展开学习。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注意积极的予以转变,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知识,锻炼自身的综合英语水平。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喧宾夺主。要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学生指导和帮助,但其他情况下均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以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探究性教学,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获取各种学习经验,并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的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各方面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科学的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并积极的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中去。然后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利用自身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加工等,得出最终的结果。
二、加强国际沟通能力培养
(一)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学生们大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本土文化和思想模式等的较大影响。于是,在“中国式英语”的影响下,学生们大多无法从英语实际应用环境角度出发来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因此,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需要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尽可能接近实际第二语言应用环境的教学环境。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利用各种方式,模拟出真实的场景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现的了调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张贴英文海报等方式,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于是,在良好的英语氛围下,学生们可以找到学习英语的“感觉”,更加自然的融入学习环境之中,展开高效的学习。
(二)注重教学实践
如果单纯的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显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符合教育国际化的实际要求。因此,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师可以积极的将日常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的机会。例如,天气预报是一种常见的事物,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也涉及到诸多与天气等有关的知识和内容。因此,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的角色,来为大家播报天气。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其充分展示自己的实践机会。于是,学生们便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自身学过的各种知识。并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的予以改正,实现自身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较之以往的教学,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国际化社会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种信息,并妥善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紧密围绕该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方案,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述,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因此,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法。要注意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开展英语歌曲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们踊跃参加。另外还要注意做好定期的回顾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处理。
(三)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已渐渐形成了学校的一种新文化,云理念、云管理和云课堂已经不再是新概念而成为一种常态,从学校的管理到教师备课上课,从家校联系到课后完成作业,已经可以全部在网上实现,就连教师批改作业都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在网上反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的空间,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实践和探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通过积极转变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方式,可以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转变和革新,更好的满足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总之,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以保证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可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汤菊美.浅谈教育国际化要求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英国修学之感悟[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2,(11):6-9
近年,我国已攀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商务活动逐年增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产业的发展步调。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育不再局囿于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市场涌现出了大批的英语语言培训结构,为英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链条。然而,囿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凸显。从语言经济学视阈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产业化不但可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且将对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语言经济学内涵
语言经济学滥觞似有40年余,约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欧美学者提出,该学科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语言的传统认知,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且还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四大经济学本质属性。由于语言经济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国内外均缺乏对语言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但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经济学具有以下内涵:其一,语言属于人力资本,并且是一种工具性资本,与其它人力资本不同,语言能够成为人们获取其它资本的重要工具,从而有效提高人力成本的附加值。其二,语言教育的成本投入与实际效益难以估算。语言教育的实际效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才能进行估算,且不同经济成分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不同,因此,很难找到语言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平衡点。其三,影响语言经济属性的因素较多。语言能够成为一种价值较高的人力资本,取决于该语言种类在特定区域使用的深度与广度。总言之,在衡量语言经济效益时需进行综合分析。
二、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发展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英语教育已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对英语教育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系列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深度还远不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需求。当英语教育产业的发展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时,势必出现更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弥补教育产业的不足。现代英语教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进行必要的“投入”才能享受丰厚的“产出”,而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此种交易达成。
从语言经济学视阈,英语的学习与使用也是供求关系的一种。现代社会,各领域均需要专业化的英语人才,但如用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模型”来解释英语市场的供求关系显然乏力,因为在教育市场的供求曲线中,价格变动并不能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英语教育市场雏形已成,市场主体多元化,既有众多中方独资的英语培训机构,又有国际资本进入我国英语教育市场,为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语言经济学意义
(一)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提振了产业链条的经济增长
语言经济学将语言视为一种人力资本,该资本的形成需要历经漫长的过程,是知识技能和积累的延伸。学习者受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消费,但其实质是一种长远的投资。英语学习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且需要英语产业链条中其它产业的辅助。目前,除了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构成,我国英语产业链条中最火爆的非英语培训班莫属。新东方是国内较为大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其业务体系以英语及其它外语培训为核心,2016年,新东方净收入将近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运营利润同比增长29.5%,学生报名人数上升25.8%。由新东方的案例可知,英语教育产业已发展成为完整的链条,但与学校教育不同,与新东方类似的教育培训机构需要成熟的经济运作才能确保稳定l展。现今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成为了英语教育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影响深远。人们已深刻认识到英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学生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英语教育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份额更是水涨船高。
(二)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各个国家文化的碰撞日趋激烈,全球经济文化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无论是加深文化的交融,还是促进经济的合作均需通过语言沟通来实现,在此背景下,人们学习英语的愿望日益强烈,希望能够通过语言学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从而能够更好融入到全球经济文化共同体中。语言经济学力证了语言的经济学内涵,而语言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则是其经济属性的具体体现。作为信息交流的符号,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遵循特定的习俗和法规,它可以准确反映出使用者表达言辞的习惯,是各种规则制度的信息载体。英语教育产业化不仅需充分展现语言的教育功能,且必须要不断传承文化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语言的经济价值。
(三)英语教育产业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语言交易成本是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各个国家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英语教育产业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英语人才,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丰富的英语人才储备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语言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英语专业人才的大量输出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贸易商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总言之,英语教育产业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语言经济学视阈下考量我国的英语教育专业化会发现我国的英语教育产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域间,对英语教育产业链条的形成,乃至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均具重大的影响。
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一)行业门槛低,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较之于学校英语教育,英语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更加灵活,然而,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且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大量根本不具备培训实力的机构涌入到英语教育市场,不但扰乱了我国英语教育市场的正常发展秩序,还将对我国英语教育的长久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目前,我国英语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机构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外教为噱头,而很多所谓的“外教”并无相关的教育资质,也不具备专业的语言传播及教授技能。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我国英语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我国英语教育产业的有序发展。此外,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其制定的课程价格与实际的服务严重不匹配,违反了语言经济学中“收益―成本”原则,给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英语教育产业资源分布不均,教育差距大
教育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只体现在英语教育方面,且体现在教育领域的众多层面。我国的英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而偏远地区的英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许多培训机构开设了网络培训课程,虽然网络培训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但偏远山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加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限,无力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久而久之,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英语水平差距愈拉愈大,滞障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五、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径向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净化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英语教育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政府须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确保所有参与到英语教育行业的市场主体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强大的师资队伍,能够胜任英语教育培训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强对英语教育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为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严控英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监管规制
针对培训机构乱收费问题,政府除了要加强监管之外,还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收费监管规制,明确收费标准,确保英语教育培训的投入与产出相互匹配,使英语教育产业的运营更加规范。此外,国家应将英语教育产业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处罚条列,一旦发现乱收费问题要严厉查处,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逐步提升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培训水平
农村地区是我国英语教育培训工作最为薄弱的地区,国家要逐步实现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要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加大乡村地区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改变城乡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发展现状。政府在做好学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城乡教育帮扶等举措切实做好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工作,实现城乡英语教育的协同发展。
六、结语
英语教育产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经济学视阈下的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应逐步改变英语教育产业中不契合时展需求的投资模式,积极调整教育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规划,确保我国英语教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呈正比,促使中国英语教育a业迎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
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
“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only,but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mainfactorforthesuccessoftoyotaisnotonlyitscustomerfocus,butal-soits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down,youmovetoo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canpeopledotohaveagoodwork-life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0-102.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指的是在世界各国其都在国际社会组织发起的倡议之下,将“国际理解”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而进行教育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不断提升来自于不同种族、文化背景、、地区的人们之间多一些对于彼此的理解以及宽容。同时也可以逐渐提升其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也可以方便共同处理以及加强对全球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加强认识,进而也可以不断推进对于世界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于自己和其他人的理解,可以把事实的彼此互相依赖逐渐变为了一个有意识彼此团结互助。当前,我国的小学英语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此同时在当前的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使用相关措施对其进行不断优化。
二、国际理解教育在英语教育的目标
1.知识结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国际理解教育之中强调的主要有一下内容;首先是学生对于世界文化的认识以及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首先应该对本民族文化予以充分的了解以及尊重,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同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其次,学生在对一些世界性课题的了解,学生对于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基本的知识。最后,学生需要认识到世界的变化同人类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理性看待实际目前面对的问题以及各种危机,以一个较为中正以及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何使用最快的方式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在英语课堂上的引导以及探讨,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从一个更加广的视域中来看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等方面出现的变化以及发展,进而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避免大民族主义以及的出现。
2.态度、情感、价值观。从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发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是在交流和交际之中对自己做出最为客观的观察,在同彼此之间的交流中学会对于他人的尊重,在国家交流过程中此种态度主要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国际意识以及国际责任感。
3.能力。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第一,学生可以具备在生活以及学习中有着可以独立收集资料的能力。第二,学生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着基本的辨别能力,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多角度理性看待事物。第三,在同外界交流过程中,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可以把我国沉淀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进行推广。
三、在英语教育中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1.从小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其辐射的范围以及深度也在慢慢扩大,国家同国家之间的竞争、合作逐渐变得频繁。在小学阶段是培育综合人才,不断提升我国目前综合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时期,目前培养的学生,在以后都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中间力量。所以,在对孩子的培养中其目标要长远,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目前的成绩,以国际化的标逝嘌,在英语课程中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其中,可以教育学生用一个更加宽容以及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在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加乐于分享、沟通、合作,可以更好的融入世界中。
2.在素质教育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素质教育是的目的是进行可持续教育,他的目标设置具有长远性。在学生的一生中都是处于学习过程中,进而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之中都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加强调了对于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加强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合作和交流,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水平。
3.在生活中加强的跨语言交流。我国的总体情况为英语教育中缺少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语言氛围,在信息的沟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情感交流比较匮乏,学生应用英语的时间往往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那么学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缺少对国际能力以及态度的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在进行跨跨文化的实际体验中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英语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一直以比较理性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导致存在的弊端则为学生的人文素养长期不能提升。因此,在教育之中要求不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其实践性,同时重视其现实性的文化体验,可以掌握一种语言。
四、结语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必要性以及一定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国家关系的能力,进行国际交流上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一般将重点没有放在对国际理解能力、态度的培养上,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英语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核心,在此情况下,如何减轻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外语教师十分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原来自然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目前遇到新难题,加上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听说能力差,很难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学生之间差异不断扩大,造成教学起点难确定教学过程难实施教学评价难把握的“三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安排不能搞一刀切,教学进程不能齐步走,分级教学成为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费时间低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际上,很多高校实行的大规模招生为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语分级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从教学实践来看,实行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消”,出现“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度、教学活动,在讲授、检测和评估方面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因此,分级教学成为安排英语教学的理想选择。许多高校一直认同分级教学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分级教学,不断探索和总结分级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无论智力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习积极性,这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能用同一目标要求学生,用同一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分级教学的具体做法:
(1)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进行分班。入学的第一周对所有新生组织一次摸底测试,试题接近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根据测试结果,按成绩分为A,B,C三个教学班实行分级教学。A班适宜英语基础好的学生;B班适宜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C班适宜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但必须要做到除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不同外,让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2)根据不同目标及学生需求调整英语教学课时和教学安排。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课程教学中,基础好的班级可以缩短教学时数、充实教学内容;基础薄弱的班级可以延长教学时数、降低教学难度、适当补习中学课程。形成强势少补、弱势多补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
(3)根据不同班级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A班可以加大听说训练;B班应熟练巩固已学的内容;C班基础相对薄弱,大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加强重点辅导。
(4)根据分级情况合理配备教师。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后,要安排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授大学英语教程,听说课适当由外教来承担。英语分级教学可以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并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和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了条件。
(5)根据英语期末统考成绩进行级别调整。在英语分级教学中,每学期根据期末考试成绩重新分班。英语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班,成绩退步的学生必须降班,不存在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优等生”和“差等生”。这种淘汰和上升的制度可以让学生有危机感和保班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并且给所有学生创造平等竞争、平等求学的机会。为保证英语考试分级的公平、公正、可比性,英语期末考试所有的课程应采取同一命题、同一标准。
经济增长根源是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焦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源于资本积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进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学家在原有的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了新增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仍以8%的速度稳步增长。这些成绩得益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得益于物质资本的积累。但是我国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需要高积累和高投入,因此并不能长久,而且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要想取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应该将资本与知识相结合,以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为基础,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加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来实现,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通过这些具有知识技能的人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教育和经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增强国力,从而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劳动力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于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所谓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所具备的生产知识技能、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本存量的总和。舒尔茨认为:“学校教育和知识进步都不是自然资源,而主要是靠人力形成的。”[1]人力资本对促进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纯体力的原始劳动有本质区别。人力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及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和经验来累积,其中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是最主要的方式。经济学家罗默曾经分析过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率两者之间呈正比关系,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经济增长率也越高。一些国家技术落后,经济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本存量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认为人力资本的规模是经济增长率持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广泛关注人力资本投资。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衰退,但英法等发达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较之前有大幅增加,人力资本的开发受到空前的重视,原因就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中国而言,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相反的是,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少,虽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但是不能自主创新,还是停留在模仿阶段,因此不能充分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而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本现状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就不能忽视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此举刻不容缓。
三、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要求加大英语教育投入
发展经济首先必须发展教育。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全球化的影响,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英语教育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跨国合作办学,高科技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服务,各种体制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英语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满足现在全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大发展英语教育的力度。一直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消耗高但效率低。英语教学从小抓起,很多学习者从幼儿园就接触英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一直到大学阶段,很多学生还是听说能力差,不具备用英语交流的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国内的教育体制要求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整齐划一,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必然降低学习者的教学效率;应试教育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听说能力;忽视现代科技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受教学设施和条件所限,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目前的外语教学效果与实际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这无疑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以往的模式,加大政府在外语教育方面的投入,使外语类公共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为英语教育也提供了机遇。因此加大英语教育的投入势在必行。加大英语教育的投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和加强各行各业人才的英语水平,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语教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重视教育的同时,不应忽略外语教育,应使国家投入成为外语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鉴于目前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应大力提倡社会办学,多元化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投资,营造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此扩大外语教育的普及面,满足社会需求。此外,为了避免经费被挪用,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出现,应加强监管力度,运用各种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从根本上保证专款专用,加大外语教育投入的力度。但凡事皆有度,发展英语教育,加大英语教育投入并非规模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因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如果忽视经济基础,盲目强调发展英语教育,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考虑到现有的国情,重视发展外语教育,培养符合时展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整体的国民外语素质,加大我国外语类人才资本的积累,避免外语人才的缺失,影响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