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内科病人的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24-01
内科病人由于病情复杂、反复住院、病程较长、花费较多。患者大多数会产生厌倦、烦躁,焦虑情绪。很多病人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恒心。怎样才能让患者安心地住下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直到疾病痊愈呢?
1 对于那些病情较轻的,情绪稳定的、沟通能力强的患者 我们采用直接交谈法;按照护理常规进行工作,适当地作一些环境和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比如说:环境的介绍会使患者对住院条件产生认知感,熟悉感,安全感。适当的健康指导会使患者对护士知识产生认同感,敬佩感,信任感。护士的热情,周到,礼貌的服务会是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安慰感,舒适感。使患者从心理上觉得来这里住院感到放心、安全、有保障。
2 对于病情较重,情绪有波动的、沟通能力较差的患者 我们不仅要做好以上工作,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及病情变化,适时作出护理方案。
2.1 亲人陪伴法 例:有一女性患者因为纠纷而服毒自杀,入院时昏迷不醒,经洗胃,气管切开,解毒,换血,输血,输液等措施于5天后清醒,但患者心情始终不佳,沉默寡言,一心想死,患者由于病情重,心理负担特别大,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后来,我们了解到她结过两次婚,还有一个14岁的儿子远在浙江,就请家属通知她的儿子和身边9岁的女儿来看望她,并陪伴床边,我们便抓紧时间进行心理指导,患者情绪逐渐稳定,开始和家人及亲属交流,并配合治疗,不久治愈出院。通过这个病人的护理,我们认为不仅要观察她的病情变化,还要及时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医务人员的心理辅导和亲人的支持非常重要,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从心理上打消了她轻生的念头,给她重新生活的勇气。 2.2 安慰鼓励法 心脏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大面积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紧张,焦虑,担心死亡而恐惧,特别是有些子女不在跟前的,一旦生病更显得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我们不仅要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合理的治疗,还要从心理上给予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他们要像亲人一样关心,照顾他们,介绍现代医疗技术的多样性,先进性来消除他的担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安心治疗。
心理特点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特点。长期的疾病折磨,加上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使老年患者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烦躁等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忧愁、急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卑以及易怒等,有时甚至变得有点不近人情。此外,还由于患者的各种感官能力的下降,记忆力和想象力的衰退,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对医护人员和家属产生误解,出现敏感多疑,严重的患者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
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根据老年内科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其进行临床护理时,主要包括:常规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3个方面的护理。
常规护理在对老年内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内科老年患者由于抵抗力低弱,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和继发感染等,因此,应加强对其免疫力的增强和营养的改善。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用药护理内科涉及的疾病种类复杂多变,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且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被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重视用药的各个环节,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最适合的给药方式,同时严密监控不良反应的发生,病人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及时进行处理。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反应减缓,出现对用药剂量和服用方法等的掌握困难,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直到其完全掌握为止。
【key words 】 Medical patient;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care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05-02
由于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随所患疾病的不同、个人人生经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对医学的了解程度不同,其心理表现也常常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既可以很好地提高护理质量,以促进病人的康复,更可以帮助建立起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
1 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观察、护理了803例患者,按照患者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将803例患者分别划分为初期组、进展期组、恢复期组和终末期组[1]。初期组指的是患者疾病初起,首次入院的患者,包括已经确诊和尚未确诊者,本组病人283例,男123例,女160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9岁。进展期病人是指患者所患疾病既往确诊,但未能有效控制,以往曾多次入院治疗的患者,或虽为初次入院,但已诊断明确,经一到两个疗程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的病人,本组病人262例,男137例,女125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5岁。恢复期是指经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且逐渐向愈,身体逐步康复,生活逐步恢复到了正常,本组病人170例,男81例,女89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3岁。终末期是指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或在疾病末期医生宣布治疗无效,且病人的死亡将在近期内不可避免地发生的病人,终末期组病人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2岁。
2 使用方法
使用统一制定的心理问卷来分析不同阶段内科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并详细记录,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2],出院前或阶段末再进行一次心理测评,将结果与首次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采用F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组间评分的差异性检测,以P
3 患者各期心理状态
3.1 入院时各期患者主要心理状态
患者入院时,通过患者自己填写心理问卷,找出病人主要的心理特点并详细记录。每个病人可以有一种,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均进行如实的记录,具体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前各期患者主要心理状态
3.2 各期患者心理护理前后主要心理状态比较
处于疾病初期的患者,以猜疑、恐惧、悲伤、愤怒及自责为主要心理特点,较少出现欣慰,本次观察未发现依赖者。经恰当的心理干预后,具有各项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人数均显著下降,具体见表2:
表2 初期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的主要心理特点集中体现在悲伤、恐惧及部分依赖、自责、愤怒[3],仍有少部分轻视心理,未见欣慰者,经心理干预后发现,有悲伤和恐惧心理的患者例数明显减少。其它负面心理的患者也相应减少,且因正确认识了自身疾病,出现4例欣慰者,具体见表3:
表3 进展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恢复期患者的心理主要体现在欣慰和依赖,因疾病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及因疾病而失去了社会角色等,表现为悲伤者亦不少,心理干预后欣慰者上升,其它负面心理情绪者均不同程度降低,具体见表4:
表4 恢复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终末期病人多表现为恐惧,悲伤,愤怒,猜疑和自责,经适当心理干预后,多数患者负面心理减少,具体见表5:
表5 终末期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特点比较
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
4 患者各期心理状态的护理
通过对近年来入院治疗的803例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处于疾病初期的病人主要表现为猜疑、恐惧、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处于疾病进展期的病人主要表现为悲伤和恐惧心理,恢复期病人则以欣慰、依赖和悲伤心理为主,终末期病人的心理重又表现为猜疑、恐惧、愤怒和悲伤,对各个时期的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4]。
4.1初期病人的护理
对处于疾病初期的病人的护理,重点是要给予较多的心理支持,应适当照顾病人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帮助病人接触病友,使之适应医院的环境,减少陌生和孤独感;鼓励病人诉说,倾听病人表达,让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通过患同类疾病处于恢复期病友的现身说法,消除病人的疑虑;进行适当的认知干预[5],协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病情,帮助轻视和否认患病,心存侥幸、抱怨和自责的病人理清思路,摆出问题,指导病人提高认知和应对能力,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正视疾病,较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4.2进展期病人的护理
此期的护理重点是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调节病人的不良情绪。护理时应继续协助病人的生活,关心病人的起居,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使病人感到温暖。在沟通时注意用积极暗示性语言,鼓励病人,同时提醒病人的亲友在探视时话题不宜集中在病情上,还可以利用间歇或专门时间开设健康教育讲座[6],宣传相关知识,说明疾病的演变过程,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4.3恢复期病人的护理
此期病人随着病情的好转,身体的康复,心理活动逐渐转向外部世界,关心社会,家庭,迫切希望了解工作单位及家庭亲友的信息,自我实现需要上升,此期病人的护理重点是提供支持和咨询,帮助病人恢复自主生活,提高适应能力,恢复社会角色功能,使病人从心理、身体和社会三方面获得全面康复[7]。护理工作主要应向病人提供信息和知识,说明疾病的转归,介绍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让病人学会康复方法和出院后的正确服药方法。减轻依赖和焦虑。对不能恢复病前状况的病人,应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疏导,帮助病人面对现实,从焦虑和忧伤中解脱,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悲观情绪严重的病人,更应加强监护,主动联系,严密防止自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4.4终末期病人的护理
终末期病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既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又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着疾病折磨,护理终末期病人除了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外,在不影响病人休息的前提下,应不过分限制家属和亲友探视,适当留陪,以便向病人提供和家人、亲友团聚谈心的机会,使病人得到精神安慰,减轻患者思想上的负担,同时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和抚慰,减轻或解除病人临终前的痛苦。
5 结论
由此可见,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快速把握住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使大多数病人更好地配合医院的诊疗活动,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还能很好地和谐了医患及护患关系,使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结果表明,正确的心理护理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各期不良的负面心理情绪,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病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甘琳,林芬.老年高血压病治疗中心理护理的作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4):166-167
[2] 赵晓丽.浅析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44-145
[3] 朱月男.内科急慢性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工企医刊,2009,2(3):63-64
[4] 陈凤春.任晓青.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J].理临床护理,2008,5(8):1030-1031
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程序,它主要是指对潜在以及现有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处理,以此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医院的危害[1]。循环内科以及呼吸内科的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自我保护能力差以及年龄偏大等特点,因此,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就相对较高,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是临床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本研究将对我院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循环内科以及护理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选择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32例女性,6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40-85岁,平均年龄为65.3岁。另选我院循环、呼吸内科2012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40例女性,60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7-86岁,平均年龄为6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将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风险识别医院在对循环内科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护理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以及潜在性,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必须提高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在对循环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最好让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与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搭档来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此来降低由于护理人员经验不足而出现风险事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外出活动必须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护,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用药剂量以及药品类型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
1.2.2护理风险的预防为了降低循环以及呼吸内科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护理人员在产于护理工作前必须参加相应的风险教育,医院也必须将风险教育作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必修课。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让她们在日常工作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并与同事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事件,以此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
1.2.3护理风险的监控医院在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为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必须对护理过程中各方面的高危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控,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建立以护士长为组长,主管护师和高年资护师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对不规范的护理操作进行及时纠正,并对风险隐患、事故以及护理差错时间进行总结、通报,以此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此外,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还必须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例如,跌倒、滑到、坠床等,以此来提高患者自身的风险预防意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有5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了风险事件,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综上所述,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风险管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相较于管理前出现了明显下降的情况,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因此,在对循环、呼吸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82-02
护理工作是科学、技术与爱心的结合。神经内科危重、抢救患者多,很大一部分病人存在自理、沟通、语言功能障碍等问题,护理工作量大,难题多,如何通过护理以适应患者的心理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其感觉爱的关照,是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要求,现就如何做好神经内科病人的护理工作经验谈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5月收治住院患者77例,其中男46例,女31例;年龄35~80岁,平均63.2岁。其中脑梗死57例,脑出血20例。
2 护理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成功的关键[1]。病人刚入院时会产生陌生感,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及时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及心理需求,使其得以安慰并适应新生活,建立护患间最初的信任感,对今后做好护理工作打下基础。在病人入院及为病人做检查和治疗、护理时介绍责任护士的姓名、病房环境、同病室病员、有关的工作人员、制度、作息时间及治疗安排等,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适应医院生活。
2.2 满足心理需要 :
神经内科患者多数肢体瘫痪、语言功能及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表现焦虑、恐惧、失望、自卑等。护士应了解情绪和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采取有效的沟通方法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及时做好心理安慰,使患者内心的压抑能得以宣泄,情绪和心态能得到有效的调整,最大程度地为其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1]。
2.3 尊重病人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尊严,患病后心理防线会脆弱,总想维护自己的尊严,病人在住院期间有人格尊重的权利。重症的脑血管病人晚期意识状态常处于昏迷,对其应与对神清的病人一样,在工作中都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任何操作前后(如输液、鼻饲、抽血、翻身等)都应叫病人的名字,告知其操作的目的、内容,对于躁动或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应耐心劝解,严禁训斥,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2.4 人性化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语言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尊重病人是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2]。医院可制订如接待新入院病人、电话礼仪用语、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用语、交接班等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文明规范用语。神经内科多为中老年病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脑卒中病人焦虑、抑郁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病人的25%~60%[3]。对语言沟通障碍病人应用非语言交流,关爱的眼神、亲切微笑的表情能稳定病人情绪,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与老年病人交流时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强调细节的处理,进行查对制度时,在床号、姓名后加上亲切的称呼,以拉近护患距离。
2.5 饮食调节 :指导患者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宜进食乳、蛋类、瘦肉、鸡、鱼、大豆等优质蛋白,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尽量少吃蔗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忌吃肥肉、动物油及动物内脏,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4g左右,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为原则,忌烟酒。
2.6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称[4]。现代护理观非常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认为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并在疾病的发生与机体恢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由于监护病房不允许摆放鲜花等物品,对于神志清楚病人应作好解释工作,让家属拿来小的摆件,放在病人床头;室内保持整洁,温度适宜,通过层流使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床单位平整、干燥,均使用气垫床;监护仪等导线摆放妥当,每2小时更换卧位;护理操作时做到四轻;降低监护仪等报警器的音量;抢救同室病人注意拉帘遮挡,尽量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3 结果
77例患者经治疗和人性化护理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得到有效改善,入院4周后患者接受自制问卷调查满意度达100%。
4 小结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以尊重病人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和个人隐私为核心,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的一种护理方法。人性化护理体现了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莉.神经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蛇志,2007,19(3):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