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篇1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观察组,共154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73例,年龄为1.5~14岁,平均年龄8.5岁,住院天数5~29天,平均14.7天;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为对照组,共14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68例,年龄为1~13.5岁,平均年龄7.4岁,住院天数4~32天,平均16.3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患儿家属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家长对儿科护理的需求,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集中度高的项目,同时结合自身临床护理经验及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护理方案。人性化护理方案包括:

(1)改善现有病房的住院环境,注意保持儿科病房干净、整洁,在规定允许范围内增加适合儿童的装饰能够帮助患儿适应新的环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2)注意加强患儿与家长的沟通。患儿由于处于智力的发育期,语言表达能力差,对治疗承受能力不强,传统的护理方式常引起患儿对治疗的抵触,不利于治疗。

(3)定期进行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的科普宣传,鼓励患儿参加交流。通过相关疾病知识的交流增强患儿家属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提高护理能力。并通过患儿间的沟通交流树立其勇敢、配合治疗的信心。

(4)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知识培训、儿童心理学培训、医患关系培训等。在提高其基础护理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综合护理能力。在2014年收治的患儿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及医患纠纷统计。与2013年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对护理水平、沟通效果、病房舒适程度、患儿配合度、家长放心度的调查,共20题,每题采用1~5分制,由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我们认为分数大于60分的为满意,低于60分的为不满意。

2结果

患者满意度2013年为85%,2014年为91%,医疗纠纷或患者投诉率2013年为6%,2014年为1%。2014年护理质量显著优于2013年(P<0.05)。可见,在儿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篇2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134-03

儿科患儿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自我保护能力、治疗配合性差及用药特殊性强等原因,与成人科室相比,更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3]。因此,儿科护理是一项较有风险的工作,且该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对患儿可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善护士心理情绪,加强其对所存在的压力的应对能力及防范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给患儿营造相对安全的医疗环境至关重要。情绪疗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4]。目前在我国已应用于神经外科、急诊科等,但对于儿科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其对儿科护士的影响,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儿科在编的24名护士采用情绪疗法,结果护士各方面的业务素质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很大提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儿科在编护士24例,均为女性。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1~27岁者3例,28~35岁6例,36~44岁2例,44~50岁1例;职称:护士5例,护师4例,主管护师2例,副主任护师1例;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7例,本科2例。对照组年龄:21~27岁者4例,28~35岁5例,36~44岁3例;职称:护士4例,护师5例,主管护师1例,副主任护师2例;文化程度:中专4例,大专6例,本科2例。两组年龄、职称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对象入选前未参加过有组织的情绪疗法,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指导护士熟练运用心理激励法、心理暗示法、心理调节等支持性心理护理;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心理知识。研究组采用情绪疗法,开设压力与情绪管理培训班,请心理专家进行循序渐进的辅导。具体培训内容有:首先情绪的概论(情绪与情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概念)、护理工作的压力源及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绪与压力的关系及其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其次,情绪疗法的内容及意义、合理情绪疗法对人本性的看法,明确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最后为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包括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及修通阶段,具体是运用情绪疗法理论学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表现、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及两者之间的不相协调点,会运用多种技术,如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放松训练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改善,使得护士掌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来释放压力,有效应对压力,摆脱情绪困扰[5-6]。时间均为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主要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10个因子来反映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症状。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说明如下,无(1分):自觉并无该项症状;很轻(2分):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不频繁;中等(3分):自觉有该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至中度;偏重(4分):常自觉有该症状,其程度为中至严重;严重(5分):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均严重。按全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为筛选阳性。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反之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6[7]。

1.3.2 应对方式问卷(自评式问卷) 该问卷可以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共计62个条目,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解决问题(12个条目)、自责(10个条目)、求助(10个条目)、幻想(10个条目)、退避(11个条目)、合理化(11个条目)。每个条目用“是”和“否”回答。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之和/分量表条目数。该量表的效度均在0.35以上,信度为0.62~0.72。

1.3.3 患者家属满意表 在患儿出院前,由护士发放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作风、沟通能力等方面,在患儿家属进行填写时,护士应尽量主动回避,待填写完成后将其放置于密封的信息反馈信箱中,由儿科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的归纳和统计,共计三个水平: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SCL-90各维度得分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SG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提示情绪疗法有利于儿科护士心理状况的改善。见表1。

2.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见表2。

2.3 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情况

本研究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采用统一指导语和填写方法,由调查员统一发放、收回,共发放问卷40份(各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研究组20份中,满意19例,基本满意1例,无不满意者,满意率100.0%;对照组20份中,满意15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者4例,满意率80.0%。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情绪疗法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同样也对儿科护理工作者在原有高风险、高工作量的巨大压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的特点是护理患儿,并指导患儿尽早康复,长期的压力使儿科护士产生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8-9]。合理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控制非理性的方式,帮助人们改变认知,减少情绪困扰及伴有的异常行为[10]。本研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我院儿科护士进行心理辅导,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CL-90及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干预研究组SG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各项变化不明显(P > 0.05)。提示合理情绪疗法有利于改善儿科护士的心理状况,使其在高应激状态下保持积极良好的应对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体分析为,接受情绪疗法的护士大多能学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压力,减少或避免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明确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找出困扰情绪的因素,识别不合理信念,并对其进行质疑,采用放松训练等方法彻底改变不合理观念,减少自我挫败行为,排除障碍,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克服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11]。

另外,情绪疗法有利于保持护士身心健康,能够较好地正视压力,减少压力造成的负性情绪,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及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及对照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对护士进行合理情绪疗法可减轻心理精神压力,缓解焦虑情绪,保持护士长身心健康,最终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儿科护士进行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辅导,可以提高护士的压力管理能力,有利于护士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各种压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维护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蒋利群.试论中医儿科的多元化辨证护理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8):1247-1249.

[3] 艾方,张会敏.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2.

[4] 钱思兰,朱海萍.合理情绪疗法培训对护士长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6):54-55.

[5] 郑康霞,牟红艳,芮晓芸,等.合理情绪疗法在护士应对压力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52-54.

[6] 董海静.护士为异性患者隐私部位操作心理压力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4):55-57.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109-113.

[8] 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9] 汪晓珍,卢贤秀,柳炎珍.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54-55.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24-01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在危重症患儿的治疗与抢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患儿死亡率、改善患儿生命质量的重要病房。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而言,保证护理安全是决定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1]。由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更应保证患儿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本文就该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共78例,其中男性患儿共44例,女性患儿共34例,年龄为1个月至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5岁。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安全相关因素。经过研究可得,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主要可分为护理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病房自身因素。

1.2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对护理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与整改:①护理管理因素。医院对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具备指导性、科学性以及灵活性。由于PICU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缺乏监控力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除此之外,PICU还存在设备管理不妥善的问题,大多数病床前未配备X光机,对于危重患儿的病情动态监测造成影响。由于医院医疗设备有限,因此不能随时进行血气分析与血糖测定,使医生无法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进行以下防范与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交接班时必须做到“三查三对”,重点检查消毒与隔离情况、患儿病情记录、药物使用情况、检查项目与仪器到位情况等。护士长应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并召开例会对头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提出,并商讨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②护理人员因素。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求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但由于大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对于细节问题容易忽视,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一些年轻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娴熟、服务态度不到位等,均可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医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与整改:根据PICU的工作性质与特点,重新制定排班任务,对于重点时段与重点患者增派护理人手,其他时段弹性排班,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直接挂钩,以达到激励其努力工作的目的。③PICU工作性质特殊性。PICU与其他病房不同,其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安全因素较为突出。由于儿童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无法进行准确表达,与护理人员沟通时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在进行护理时,难以达到准确监测患儿病情、了解患儿需求的目的。因此本院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范: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首先让其在护理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因护患纠纷而造成其受到人身伤害。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能够更耐心地了解患儿的生理与心理所需,以改善护患交流的效率,提高护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1.3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本文78例患儿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后,除3例患儿因病情过重最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脱离生命危险,并最终转至普通病房进行治疗与护理,死亡率为3.8%。

3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集中治疗与护理危重病患儿的地方,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忽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引发护患纠纷、影响患儿健康等。PICU常见的护理安全因素主要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淡薄、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不畅、责任判断不明确等均是导致PICU发生护患纠纷与护理差错的原因。②护理管理因素。院方对于PICU护理工作的管理不科学、人员分配不合理、物资管理不妥善等,均会造成PICU护理安全隐患。③PICU工作性质。PICU与其他科室相比具有特殊性,不仅因为患儿病情均较危重,还因为儿童对于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有限,与护理人员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基础护理、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巩固其法律常识等,能够显著改善PICU常见的安全问题,使患儿能够享受到安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并从根本上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不断在转变,同时当前的独生子女制度,父母都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因此对儿科的护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时期能够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早日康复。

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为双亲,且患者父母学历均为初中级以上,经临床初步诊断,患儿智力均正常,无听力、语言以及精神障碍,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随机将120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范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4±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5.6±3.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利用我院儿科的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患病期间相比平时会更加依赖父母和任性,部分儿童甚至会形成“病获益”的心理,即平时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从而认为生病是好事夸大实际身体情况等。对于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还要充当阿姨甚至是母亲的角色,尽量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和安慰,多为患儿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唱一些儿歌,同时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利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内以及出院前2d内的护理进行效果,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方法

本文所用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是从CBCL的第三部分(行为问题)中摘录的5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0、1、2三个等级,累积所有项目的得分即为总得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行为问题越大,反之则问题越小。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则采用文献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结合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分别为(76.5±3.6)和(78.1±2.9),出院前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则分别问(41.7±4.2)和(56.3±5.7),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与出院前2d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一个健康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痛的折磨、陌生的环境和人等,会产生许多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掌握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感官,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儿童由于其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在患病之后,心理状况变化十分复杂,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在出院前2d内患儿的行为量表评分要低于仅适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适当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06):78-79.

[2]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1):110-112.

[3]夏蓓君.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10):873-875.

[4]黎娟,彭燕丽.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2.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市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主任护师7名、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8名,护师30名,护士27名。年龄在19~54岁.

1.2 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三甲医院1所和二甲医院2所在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1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 职业倦怠量表采用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量表。量表共22条目。其中情绪耗竭(EE)9条目,得分19~26分为中度倦怠,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去人格化(DE)5条目,得分6~9分为中度倦怠,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低个人成就感(PA)8条目,得分34~39分为中度倦怠,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

1.2.2护士工作环境量表(PPE) 包括38个条目:领导能力和自主性5个条目;医护关系2个条目;对实践的控制7个条目;患者信息的交流2个条目;团队合作4个条目;处理意见不一致和矛盾冲突8个条目;内在工作动机7个条目;文化敏感性3个条目。1.每个条目有4个选项,“完全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同意”为3分,“完全同意”为4分。2.维度得分:各维度得分=维度条目得分之和/维度条目数。得分越高说明护士专业工作环境越好。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对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为:情感耗竭(26.34±2.14)分,处于高等水平;去人格化(7.42±1.16)分,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无效感(22.33±2.75)分,处于高等水平。

2.2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环境现状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得分:文化敏感性(2.85±0.52)分;内部工作动机(2.75±0.81)分;患者信息交流(3.05±0.62)分;领导能力和自主性(3.02±0.41)分;团队合作(2.95±0.47)分;处理意见不一致和矛盾冲突 (2.90±0.50)分;医护关系(2.93±0.45)分,对实践的控制(2.59±0.46)分。

3讨论

3.1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儿科护士情感耗竭处于高度倦怠,与肖永辉[2]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护理人员存在缺编状况,护理任务重,工作量大,护士因超负荷工作,经常在哭闹、零乱、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常感力不从心、身心疲惫,情绪容易急躁。另一方面由于医患矛盾突出,加上社会支持不足、社会期望过高,护理人员合法权益和人格得不到基本保障与尊重,极大地挫伤了职业感情。儿科护士去人格化中度倦怠,其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工作目标不明确、人员不稳定(合同制护士多)、待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把不良心态带到工作中来,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儿科护士个人无效感处于高度倦怠,其原因可能是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每天面对特殊的患者,工作满意感、自信心降低,同时护理技术业务水平不高,个人成就感越低。

3.2 儿科护士工作环境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儿科护士工作环境各维度得分在2.59~3.05分,对实践的控制得分、内部工作动机与文化敏感性得分最低。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被内部动机驱动时,在行动时会体验到自主和意愿;反之,人们工作易产生懈怠、被动。对实践的控制得分低,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降低护士的工作负荷感,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护士在工作中的控制感。文化敏感性是指一系列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群体的态度、行为或政策,其对个人无效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医护关系和患者信息交流得分高,提示医护关系和谐,其是保证医护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改善护士的工作状态。

3.3 对策职业倦怠属于一个社会现象,而非个体现象,护士职业倦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3]。缓解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优化工作环境,建立和谐温馨的医护、护患关系,营造积极向上、关怀信任的氛围,激发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增强护士对实践的控制感和自主性;②引导护士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提高个人成就感。③护士职业倦怠的行为应对,重在人际适应的实践活动,应引导护士开发自身潜能,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④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提高儿科护士地位和待遇,护理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采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激发护士的内动力,激发她们对工作的热情,有效地改善职业倦怠的程度。彭燕[4]对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发现,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都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之一。

儿科护士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与工作绩效,还可能导致整个组织发生倦怠,并有可能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医疗质量与效率。本调查研究为阶段性研究结果,今后将在职业倦怠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47―48.

[2] 肖永辉,陶舜梅等.儿科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9,10:68-69.

[3]王霞.护士工作环境对职业倦怠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 460-462.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10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现代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儿科护士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面对细腻精确地工作要求和家庭照顾老人、丈夫、孩子的负担,儿科护士承受着与成人患者科室不同的精神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减压,势必影响儿科护士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容易出现医疗差错事故。

1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来源

1.1 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患儿病情变化多端,儿科护士要经常面对急症、重症患儿的抢救等,患儿家长缺乏对护士的尊重和理解,或因疾病所致不正常情绪而产生对护士的不尊重行为等,均可造成护士工作上的压力[1]。

1.2 复杂的人际关系

(1)护患关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儿科往往是一个孩子看病跟来几个家长,护士接待患者的言行以及实施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都在家属众多眼睛的注视下进行,所以儿科护士都步步小心,处处留意,心理压力很大。加之大多数患儿不配合造成操作反复进行,加重护理工作量,家长易产生不满常迁怒于护士,有时还可能遇到来自家属的暴力伤害。护士身心俱疲且产生厌烦情绪。(2)医护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而儿科护士由于职业的角色要求,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护士与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人际间的种种冲突,这无疑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

1.3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又不会听话,乱动,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近乎苛刻。要求护士各项操作必须一步到位“一针见血”挑选护理人员的事情经常发生,一旦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可能成为护患纠纷的导火索,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小儿病情变化快,不会主诉,爱哭闹,家长紧张,护士要随时观察;每组液体量小,加药、换药频繁,液体速度要求严格,静脉穿刺要求准确度高等,儿科护理工作相对繁杂、琐碎,儿科护士付出更多,轮班、夜班多,生活无规律,容易造成情绪激动、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2]。

1.4 医疗费用的增加

随着新技术、新仪器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新药、一次性用品的广泛应用,医疗费用也在增长,多数家属认为看病贵,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医疗费用,对护士记账、催费很不理解,把对医院的某些环节不满都发泄在护士身上。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难免会有患者死亡,但是有些治疗、护理措施到位的正常死亡,或由于疗效不佳,家长往往极力寻找医护人员的不足,致使护士操作时心理负担过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 应对措施

2.1 提高业务素质、熟练业务技能、注意沟通技巧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整体素质,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重视护士的培养,通过讲课经验交流,理论考试,操作训练,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精益求精,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操作技能,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尽量缩短与家长的距离,争取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注意沟通技巧,要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切都是为患儿好为出发点,经常换位思考,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只有提高学习在专业上树立自信心,才能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从而保持愉悦的心情工作。

2.2 建立支持系统提供支持、改善护士待遇

医院各级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保证护士的合理编制,按职称上岗,尽力解决护士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提高儿科护士夜班费、绩效考核政策适当倾斜,改善护士待遇,护士对晋升职称、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等期望值很高,能为其提供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其学习、工作的动力就大。医院管理者在改善护士生活待遇的同时应将支持系统的完善和规范,尊重护士作为医院主人的权利,减少护士压抑感,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3 减轻护士工作量、落实后勤保障服务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劳动保护法措施,多关心护士,适当安排护士调休,定期身体体检。了解护理工作,多理解和尊重护士,多给护士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工作待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减少工作量,增加护理人员配置,配齐工作设备,完善并落实后勤及相关科室的后勤保障服务。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福利待遇,提高收入,解决值班就餐问题。鼓励护士工作热情,增加外出深造及晋升机会。以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2.4 规范医疗行为,明细收费项目

严格按规定收费,决不巧立项目收费,严把医嘱核对关,特殊昂贵检查、用药应做好告知服务,必要时签名同意,每天向家属发放“一日清单”,做到医院清清白白收费,患者明明白白消费,设立费用查询处,及时解答家长的疑虑,取得家长的理解。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 讨论

研究表明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的危险,有资料显示儿科护士心理健康低于一般人群。过高的工作压力可使护士产生疲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在心理上可产生沮丧、焦虑、内疚、失望。护士作为医患之间的一个特殊角色,过高的护理工作压力,不仅会影响护士的身体健康,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护士的出勤率,护士的流动性,而且还会影响到护士所提供的护理质量。

儿科护士平时护理工作量大且繁琐,陪护的家长多,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所以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其他科室护士高两倍甚至更高,因此护士不选择或根本不安心于儿科护理工作造成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被动,压力大。个体长期不断地面对压力会出现全身不适等一系列症状,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工作效率低。

建立支持系统:利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如给护士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非专业性工作。

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应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自信心,在遭受挫折的压力后,要辨别压力来源,在面临各种压力时,应善于总结如何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以消除或减轻自身的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工作之余学会自我放松,包括愉快、轻松的氛围,听音乐,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利用空闲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聊天,散步,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综上所述,减少护理工作压力源,及时驱除紧张情绪,增强医院管理系统支持,提高自身应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能有效缓解儿科护士精神压力。帮助儿科护士正确认识自身压力,并调节舒缓、减轻工作中的压力,促进自身身心平衡。

参考文献

篇7

儿科患者通常年龄较小,不具备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隐含着比较大的护理风险[1]。儿科疾病通常情况下具有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具有较大的护理难度。此外,部分患儿依从性较低,无法遵守医护人员的嘱咐,易发生临床不良事件[2]。风险防范式护理是对具有高风险的患儿予以全面分析,并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该文择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儿科收治的94例患儿,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人意愿划分为防范组和常规组,每组47例。常规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范围1~12岁,平均年龄(5.21±0.24)岁,防范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范围1~13岁,平均年龄(5.23±0.27)岁。两组患儿及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且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风险护理:①心理护理;②环境护理;③用药护理;④饮食护理;⑤机体锻炼;⑥风险管理:在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宣教,促进患儿的遵医行为,治疗后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在患儿出院前告知其监护人相关注意事项。防范组患儿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主要是从制定预防措施、强化药品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的单纯处理风险,在源头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避免出现风险。(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构成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要对近几年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调查,查找原因和发现风险,评估每个护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2)科学排班,强化重点:风险的高发时期就是患儿患病高峰期、夜班时段和节假日等,因此应当在这些时段加强风险防范。在护理中,要安排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监督和指导新护士,避免出现临床不良事件;(3)规范制度建设: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查对制度进行强化,保证各项操作能够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定期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方法、风险防范方法等,根据风险防范守则全面排查常见的护理风险。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风险,要及时制定紧急预案;(4)药品强化管理:在儿科的治疗中会涉及多种药品,患儿因其年龄较小,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极易出现医疗事故,因此要强化药物管理工作,降低每个环节的药物风险。在日常护理中增加用药管理环节,避免出现用药差错。对于常用的儿科药物,要及时补充、更新,避免药物过期。定期对药物进行核对,如药物的品名、有效期、数量和厂家等,在存放药物处安置警示牌,发放药品时要将相关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告知患儿家属,保证用药安全。(5)风险管理:制定预防护理措施:①保证患儿安全,一名护理人员对应一名患儿,保证治疗的全程安全和病床安全性,预防患儿出现坠床现象,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在患儿进食时要避免患儿出现呛咳现象,全面评估存在的风险,制定对应方案;②健康教育,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对患儿及其家属施以心理辅导,体现人文关怀,缓解其负性情绪如紧张和焦虑等。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治愈信心,并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及早期康复训练指导。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我院自制评分量表,共4个项目: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治疗性护理,每个项目0~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佳;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非常+一般,使用该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共10个问题,分别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应急能力、定时进行病房巡查、注意事项解读、病区相关内容介绍、辅助治疗、疾病相关内容介绍、沟通情况、病房环境、饮食介绍,每个问题10分,总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71~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1.4统计方法该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n(%)]、(x±s)表示,行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防范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科室中,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临床依从性较差且发病较急,隐含着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患儿家属也较容易产生不满意的情绪[3]。护理工作就是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进行有效维护,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这也是导致医患、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4]。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就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近几年我国医疗业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也逐渐加强[5]。风险防范护理也因此成为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相关文献报道[6],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为缺乏护理知识、技术不熟练、沟通不畅、意识薄弱、药品管理不严等,所以在防范护理中要准确评估风险,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事件。该研究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曾倩[7]和周文娟[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风险防范护理中的弹性排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压力,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3]李晓燕,马玉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7.

[4]薛庆凡.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8-229.

[6]张艳华.细节管理与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0):1476-1479.

篇8

传统护理模式强调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患关系和谐发展。个性优质护理模式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我院儿科实施个性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取得良好临床工作效果。为进一步观察个性优质护理模式在我院儿科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300例儿科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包括儿科急诊、儿科门诊、儿内科、儿外科及儿科住院部)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30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63例,女137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4.3士1.4)岁。随机将患儿分为1组(150例)和2组(150例),1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2-11岁,2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3-1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组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法,加强护理人员巡视力度,了解患儿饮食情况、睡眠情况,并根据医嘱做好对应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给予2组患儿个性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病情观察、以及用药指导等多个方面。(a)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实际病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要予以耐心解释,并做好疾病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做好用药指导、检查指导、生活指导等工作,充分保障患儿饮食安全和睡眠质量;护理人员要先与医师沟通,确定无错误时再执行医嘱;(b)心理辅导。儿科患儿发病后,会给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危重患儿。护理人员要不断鼓励家长,表明目前相关疾病先进治疗手段,并告知家长紧张和恐惧对患儿病情缓解毫无益处。同时尽量争取家长的理解,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c)舒适环境护理。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自身护理理念。改进护理行为,改善就医环境,集中管理需要消毒隔离的医疗器械,保证患儿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视日常查房,及时为患儿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1.3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儿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5.0统计软件中,检验标准为α=0.05,当P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比较

2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94.0%,远高于1组(76.7%),P

表1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非常满意(n/%)

比较满意(n/%)

满意(n/%)

不满意(n/%)

总满意率(%)

1组

150

52(34.7)

30(20.0)

33(22.0)

35(23.3)

76.7

2组

150

75(50.0)

48(32.0)

18(12.0)

9(6.0)

94.0

2.2其他方面比较

2组基础护理落实率以及家长病情知晓率均显著高于1组,P

表2 两组基础护理落实率、病情知晓率比较

组别

例数

基础护理落实(n/%)

病情知晓率(n/%)

1组

150

116(77.3)

121(80.7)

2组

150

147(98.0)

150(100)

3.讨论

个性优质护理是在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简化工作流程。将人性化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服务中,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努力为病患提供最佳护理模式[1-2]。除上文所涉及到的基础服务外,个性优质护理还包括以下内容:(a)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岗位职责。我院儿科在开展个性优质护理干预前,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此项工作必要性,使全体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意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要循序渐进,应将制定工作实施细则作为重点,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岗位设置、岗位要求以及绩效考核方法等,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人员具体职责,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b)简化工作流程,完善辅助系统。根据儿科临床护理特征,经过科室成员讨论和研究,设计出适合实际护理工作的记录单(表格形式)。充分减少护理人员护理文件书写时间,逐渐取消周评估,并减少书写交班的次数,提升工作效率;优化排班模式,减少交班次数,保证护理人员为我科提供连续;改善基础设施,淘汰陈旧护理工具,进一步满足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需求;(c)完善考核机制,优化分工模式。根据我院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护士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绩效考核应以护理人员实际工作任务、专业技术难度、完成质量和日常出勤等指标为依据,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出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根据患儿、家属实际情况(如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护理人员通常会采取比较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教育。(d)营造良好环境,突出人性化服务。保持病区良好卫生环境,并保证新鲜空气流通。严格落实儿科各项护理要求。在开展护理服务时要将“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到各个环节,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求,强化人性化服务[3]。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温馨服务,将舒适带给患儿。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意识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我科制定了相关护理人员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在实际护理工作不断强化个性优质护理工作内涵,不仅提升了护理水平,也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程度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1.以病人为中心,提高病人满意度

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月日—日在召开,这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召开的全国性护理会议,卫生部副部长主持会议并对今年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年全国护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服务改革大局,务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由此可见,改善护理服务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让病人满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病人满意度提高,实质上是建立病人与医院的诚信关系,只有病人满意才能使满意的病人成为医院的忠实顾客。医院拥有忠实顾客越多,并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可以提升医院形象,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影响其他病人,随之而来的是患者的复诊率和就诊率的提高,医院的市场份额才能稳定,怎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关键在于能否提供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首先,要给病人人文关怀,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去思考问题,建立关心人,尊重人的理念。

其次,以热情,亲切,温暖的话语,理解同情病人的痛苦,是病人感到亲切自然,用住院须知的形式,介绍医院的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病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通俗易懂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医嘱用药的注意事项,及时评估护理效果,让病人参与到治疗护理中来,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产生一种安全感,满意感。

再次,从病人的一日清单入手,将收费项目和标准作详细的说明,使病人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只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满意为核心,以病人的需求为目标,提供优质的个,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获得双丰收。

2.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护理质量的控制。

(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班职责,善于用制度和标准管人,做到常督促,勤落实。这里强调一点:虽然监管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要靠大家自觉自律,培养良好的慎独能力与职业修养。

篇10

儿科患者多为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小,意外事件多,责任风险大,在服务范畴属于弱势群体,且病情变化快,护理项目多,在入院评估后有病情变化时需要随时记录。另外,由于语言不能很好沟通,代之的只是家属或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有些工作是用特别的方式才能影响到家属的信任。为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在不增加护士工作负担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病区的特殊需要,自行设计了温馨提示卡,减少了安全隐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方法

1.1温馨提示卡的制作

护士长与院宣传科协调,由护士长设计好内容、注意事项,选择防水塑胶粘纸,做成彩色卡通图案,图案不拘一格,有动物、人物、儿童图案,上面内容针对护士办公室、抢救监护室、输液处置室、热食间、走廊、电视室、治疗室、配药室、儿童游乐场所等;内容包括:1)这是我的卧室,请你不要大声说话;2)为了我的健康,请你不要吸烟哦;3)为了你的安全,请你不要坐在走廊上;4)到时间休息了,请把电视机关好;5)加药前后,你做到三查七对了吗?6)为了你的安全,请你务必用平底锅热食;7)小心滑倒;8)你做好办公室的清洁了吗;9)打针前后,你洗手了没有?10)外出病人回病房后请及时告诉护士;11)请你不要自行调滴速等。

1.2温馨提示卡的应用

应用范围为监护室、普通病房、走廊、特殊用药的病人,做好温馨提示卡后,由护士长张贴到特定的明显的地方,让家属看到,图画颜色鲜艳、美观,让家属在病房里一目了然,引起各班护士及家属的注意。

2体会

2.1温馨提示卡突出了人性化

儿科温馨提示卡的应用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即各科需求不同,让护士在进入病房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责任心,更加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杜绝医疗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2.2有利于医护沟通

篇11

随着近年医患纠纷的增加,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常由于护理工作者不能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问题,甚至延误病情。分析常见的沟通障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技巧,是理顺儿科护理工作,强化护理沟通的有效途径[1-4]。现综述如下。

1常见的沟通障碍

1.1语言不适当面对不同教育背景的患儿家长,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5,6]。教育水平稍低的患儿家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等,该类患儿家长存在看不懂病历说明,质疑用药种类、用量和价格,怀疑护理患儿方法的正确性等问题。教育水平较高的患儿家长,通常能够理解医师的病情说明,较好地配合护理人员护理患儿,但通常会对病情细节进行质疑,如果不能细致地进行沟通缓解疑虑,可能会造成医患之间不信任,导致纠纷产生。语言的使用上,应该面对家长的不同沟通方式进行转变,面对急于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却不紧不慢的兜圈子、讲官话、套话;面对不知道病情的患儿家长,表现出过于着急,会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误判。

1.2行为沟通不及时由于季节交替,高传染型病毒暴发,都可能导致儿科病例在一段时间内增多,护理工作量加大,致使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患儿家长的疑问;给患儿喂药、注射时缺乏耐心、细心,会激化沟通的矛盾,增加护理工作的失误率。

1.3专业能力不强交叉科室的患儿交接,如果对交接流程不够熟练,导致患儿家长跑冤枉路,医师处方理解错误导致错误用药;患儿的诊疗费用计算错误,都会招致投诉,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更换医院。护理专业能力不强,错误的护理工作方式,将透支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2常见的应对技巧

2.1适应性地运行语言艺术所谓适应性,就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家长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场合和时间有合理的表达方法。语言艺术,不仅仅包括说话的内容,更加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患儿患有急性腹泻,持续高烧,伴有哭闹,十几位患儿亲属焦急地询问护理人员患儿的体征[7,8]。应对技巧:要友善地平复患儿的情绪,随身带一块饼干、糖果,表现出对患儿的关切,让家长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关心。与一群焦急的患儿亲属沟通时,一定要重点与患儿最亲近的人一对一沟通,交流患儿体征发展趋势、用药计划,以及辅助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家长应该使用“软性语言”,不必过多地交代详细病情,语言以患儿为中心展开,如:“由于药物的特点,宝宝哭闹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着急”,“大家应该给宝宝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2,9]。切不可训斥患儿家长。在患儿面前交代护理情况时,可交替地抚慰患儿然后向家长交代护理过程的语言技巧。

语言艺术指的是避免大声说话,避免急速说话,避免没经过思考说话。当患儿家长提出非医疗范围的要求时,如:“可以给我倒杯水么?”“有纸巾么?”“附近哪里有便宜的宾馆?”要注意,不应以不是护理专业工作范围内就拒绝回答,因为患儿家长的诉求得到积极、友善的回应将极大地帮助后期患儿的护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如:(1)面对病危的患儿,对家长不应隐瞒病情,但也不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乱下定论,对病情乱加分析,如:“宝宝要病危了”,可变换说法为:“宝宝虽然目前情况很严重,但是主治医师还在全力地进行抢救,接着还会进行专业会诊,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过于直白、简短的话,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会造成患儿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失控,反而不利于配合治疗[10,11]。(2)面对医患纠纷,如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严肃地告知:“你这是违法行为!”或者平稳地说:“请您给孩子做个榜样”,不应该退缩或软弱,否则将导致场面失控。情况发展严重,应立即汇报上级[12]。

2.2注意行为方式不仅语言,行为方式、方法的使用,也会在与患儿家长沟通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个真诚的眼神都会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增进情感,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行为分为直接行为和趋势行为。直接行为包括:与家长沟通时能够目光相对,同性家长沟通时能够给予抚摸和拥抱,对焦急的家长能够及时递上一杯热茶,对患儿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卫生护理工作能够轻巧、熟练。趋势行为指不会对某一个患儿和家长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职业行为和风貌的改变来改变护理工作的沟通环境[13,14]。如面带微笑地开展各项工作,站立时不要依靠墙面,送药时要轻拿轻放,上下楼梯和电梯需给予患儿或者患儿家长必要的帮助,不在工作台面上休息,护士服、帽、鞋应该穿戴规范等。这些趋势性的细节行为,能够营造一个专业、和善的沟通氛围[15]。

2.3专业能力护理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需要极强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牢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沟通成本降低。专业素质的提高需注意以下几点[16]:(1)榜样性作用。一个护理团队的专业带头人也就是护士长,需结合自身团队工作需要,对团队里的每个人进行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的量化指标考核,加强出现护理事故的考核比重[6,17]。通过量化指标的评比,评出优秀之星。应该注意的是,在操作上,不应“评差”应该突出“选优”,突出榜样力量,提升团队护理工作水平。(2)建立困难项目学习小组。在面临常出错的困难工作时,如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应该成立“工作改善小组”,引入“难点分析”、“问题分解”、“解决方案”、“改善流程”、“拓展学习”的步骤,将病区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转化为专业成果。(3)标准化工作流程。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群体的复杂性,应该制订风险应急预案,面对复杂问题提前考虑,并制定标准的应对措施。其次,在护理工作中也还应该将“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关怀动作”、“一个微笑”融入到标准工作流程中,使得护理团队的每个人都有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4)及时准确地反馈。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突况也是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反馈不仅仅是对上级的反馈,也包括对患儿家长的反馈。还应该注意及时与医师对患儿病情进行沟通和记录,避免家长对细节进行询问时,发生“不清楚”、“别找我”的情况,对每个患儿的病例卡应该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是需注意不可以对病情乱加猜测,引起医师与患者之间的矛盾[18]。

3小结

护理工作是一种服务工作和医疗工作的集合。改善与患儿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不仅仅能够使护理人员本身能够在高压力的医院环境下快乐工作,而且也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由于儿科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更加需要护理工作者用一颗“恒心”去善待患儿,有一颗“热心”去帮助患儿家长,带着一颗“诚心”去打动患儿家长。如果能做到用心去工作,甚至感染自己身边的同事,就一定能把自身和团队的软实力大幅提升。与患儿及其家长良好的沟通技巧,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体落实;狠抓工作细节,包括语言细节、肢体动作细节、行为细节、专业能力细节并充分注重榜样的带头作用。真正地把护理工作当成一份专业的服务性行业,而患儿及其家长就是护理工作者特殊的“上帝”。

儿科护理工作中,患儿是中心,患儿家长则是重心,不能只顾及中心的工作,却忘了真正能改善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要与患儿家长友好沟通,总结技巧,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以人为本”提高儿科护理工作的实效性[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6):42-44.

[2]谭红媛.儿科护士如何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339.

[3]牟亚.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51-1253.

[4]周晓君.探析儿科病房产生纠纷的原因与护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61,63.

[5]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2:151,153.

[6]谢小燕.美国儿童医院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介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69-71.

[7]吴新芳.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B):152-153.

[8]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3):89-91.

[9]范玲,郭宏,李蓬.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J].中国康复,2003,18(3):167-168.

[10]黄妍,胡玉霞,孙秀春,等.脑瘫患儿父母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康复,2013,28(1):42-43.

[11]刘淑珍.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50-151.

[12]王洁,郭庆玲,赵珍珍,等.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20-22.

[13]何晓君,金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99-101.

[14]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5-567.

[15]刘小英.ICU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36-137.

[16]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17]王洁,霍孝蓉.护理查房在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183-1185.

[18]张学英.论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661-662.

作者单位:223600宿迁市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儿科2病区

篇12

PDCA循环管理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最先提出,作为一种科学程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1]。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整体过程包括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这个过程就是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行着。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纠正)的首字母的缩写,并按照该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2-3]。近年来,PDCA从企业管理被引入护理工作中,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一种策略被施行着[4]。我院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儿科,对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作用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30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儿作为试验组,其中男139例,女161例;年龄0.5~4岁,平均(1.1±0.4)岁。将2012年4月~2013年3月未实施PDCA管理的30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66例,女134例;年龄0.6~4岁,平均(1.3±0.5)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由于患儿年幼,不具有判断能力,其知情同意书由法定监护人签署。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护理。整个管理过程共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具体如下:

1.2.1P(计划阶段)将护理人员分成多个质量监控小组,负责检查不同项目。资源分配时应注意儿科疾病高峰期的预测,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物资,在流行病暴发时,可以及时有效的应对;注意高低年资护士的合理分配,以便工作中能够实现互相监督和以老带新的作用等。设置工作目标,包括以《儿科护理学》为基础增强业务知识;高年资护士带领低年资护士,加强护理技术训练,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增强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观念,并增加法律学习;做好新生儿护理,保持环境温馨舒适,符合配套设施、灯光、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护理人员增加婴儿抚触技能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与儿童的沟通技巧等。根据目标制订详细实行方案、效果预估、进程安排、负责人、施行人和具体操作方法等。

1.2.2D(执行阶段)践行计划阶段制订工作方案。每个人都参与到质量监控的管理活动中,并在工作中发扬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儿科患儿年龄较小,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全程、热情地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护理服务,消除患儿对新环境的不适与紧张,建立治病信心和彼此之间的信任。执行阶段按照计划和时间、数量和质量等要求,认真落实各自的工作。注意培训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监督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操作方法进行护理工作。以免影响执行结果。

1.2.3C(检查阶段)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制定的工作计划的施行情况,每日检查工作完成质量,和预估效果做对比,以保证质量监控小组成员每天的工作都能达到指定目标,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工作进展顺利。对于护理的一些细节应注意加强关注,如床头卡粘贴醒目、及时,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置管的清洁护理等。护士长每月检查整体工作,并作出指导和纠正,避免因为人员疏忽而产生了差错。

1.2.4A(处理阶段)召开座谈会,质量监控小组总结每个月的工作,反省工作完成状况,总结工作中出现的不恰当之处或是错误之处,并制订出改进的方案,以便在下一个月的工作中进行改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推广个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对彼此工作产生警示作用或者指导意义。对于不能个人解决的问题,小组应该共同讨论,根据本月的工作情况,帮助制订下一个月的改善方案和工作目标,促进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以上4个阶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着的。实际工作中4个阶段在不断的循环操作着。

1.3评价标准

1.3.1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考量满意度时应包含以下评价元素,分别是护士的技能操作能力、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和健康宣教情况等。制作调查问卷,并在患儿出院前,请患儿监护人填写。满意度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护理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为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的总和。

1.3.2护理质量

(1)护理质量评分。质量监控小组对两组患儿基础护理管理、特级护理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管理、护理文件管理、健康宣教管理、院内感染发生管理等各条项目制定出符合情况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质量监控小组参考该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2)护理中并发症或感染发生率。记录护理过程中,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校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传统护理方法中,护理人员只是简单的在患者入院时介绍住院环境和规则、监测生命体征、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基本工作[5]。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意识、专业素养和环境等因素的缺陷常会降低护理质量,不利于患儿的治疗工作。在PDCA循环管理中,增强监控护理质量的力度,督促每个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等,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意识、专业技能、住院环境等[6],做到:

(1)督促护理工作人员端正态度,积极投入工作。

(2)通过考核,强化护理人员基本操作技术,积累经验,培养其应对较复杂情况的能力。

(3)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7-8]。

(4)提高护理人员对各类问题和流行病高峰等的预防意识。

(5)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法律保护意识。

(6)提高医院整体对疾病控制和预防的能力[9-11]。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对照组高,护理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护理中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PDCA循环能够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值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和使用,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莉,李敏.PDCA循环管理在痰培养标本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627-1628.

[2]张艳军.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4):564-565.

[3]申慧丽.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42-543.

[4]朱军艺,张春琼,陈丽明,等.PDCA循环管理对肾多发结石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后肾造瘘管患者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828-829.

[5]李欣欣.PDCA循环对提高乳腺癌术后肢体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78-180.

[6]王丽华,缪滔,朱玲凤,等.运用PDCA模式管理病区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3-895.

[7]肖秀丽.PDCA循环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621.

[8]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1,26(4):262-263.

[9]王素娟,张海莹,黄国英.PDCA循环在我院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和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2):156-158.

篇13

加强护理礼仪、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至2012年元月起,我院为深化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得好、群众满意。医院进行护理礼仪培训,规范护士行为和服务用语,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十七项基础护理操作和二十项操作技能培训,本科对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进行,因为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并实行人人考核过关,不合格者与绩效挂钩。

树立榜样,激发热情,每月由患儿及家属评选出最好医师和最好护士,均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在医院月刊上进行公布,科务会上交流优质护理服务体会,激发了护理人员争创先进的热情,通过以上学习评比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争创先进的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