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民栽培技术要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05-1
玉米是吉林省的重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产量占粮食作物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吉林省的玉米每年给农民带来几十亿的收入。玉米不仅给吉林省农民带来滚滚财源,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玉米作为常规作物,其种植方法很多,包括小垄单行种植法、大垄双行种植法、地膜覆盖种植法、玉米大豆间种法等。吉林省东部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遇到春旱严重年份,由于土壤墒情不好,坡耕地玉米保苗率仅在85%左右,严重缺苗地块保苗率仅为60%左右,每年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几年,吉林省东部的蛟河市,推广了一种新的玉米种植方法,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效果较好。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坡耕地,种植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农民愿意接受。蛟河市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全市就推广了三万五千多公顷,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推广势头乐观。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起源于山坡地流行于懒汉间,有人管它叫懒汉种地法,农民称之为“抠帮子”。玉米垄侧栽培之所以推广快、农民愿意接受。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也是一组配套栽培技术,只是要突出垄侧免耕环节,把垄侧免耕环节做好了,配合其他栽培技术,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其技术要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玉米田不进行机械灭茬和深翻
玉米垄侧栽培不用进行翻地和机械灭茬,不管前茬是玉米还是大豆,在上年栽培垄的基础上,利用半条垄进行耕作,耕作环节简化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费用减少了。
2 施肥、起垄、播种方法
玉米垄侧栽培施肥、起垄、播种方式有两种:一是人工等距点播,如果平地地块(垄距较窄的)在第一年用这种栽培方式了,第二年可在原先垄沟靠近另一条垄侧的地方先趟一犁,深施化肥,然后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再用播种器人工精量播种同时把口肥一同施入,覆土后脚踏再镇压以保墒情。如果地块是坡地或是垄距相对较宽的可先把底肥施入垄沟,然后再直接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播种、覆土。二是跟犁种,把底肥施入老垄沟,在垄侧穿一犁破茬后跟犁种,并施入口肥,最后在同一垄侧深穿一犁,掏墒覆土,单磙镇压。
玉米垄侧栽培施肥标准:根据蛟河市测土配方施肥化验数据,公顷产量9,000-10,000公斤,每公顷推荐施肥量是纯氮130-140公斤、五氧化二磷60-65公斤、氧化钾75-80公斤。氮肥用量的三分之二、钾肥和磷肥用量的全部做底肥施入老垄沟。
3 化学除草
玉米垄侧栽培播种后进行苗带化学药剂封闭除草,每公顷用乙草胺2,500克加阿特拉津悬浮液4,000克,对水600千克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喷药时喷雾器要带上防护罩,避免药液喷到玉米植株上,造成不必要的药害,影响玉米生长。
4 田间管理
追肥:六月中下旬,玉米拔节期追施拔节肥,施肥量为全年氮肥用量的三分之一,施肥方法是在玉米根际5厘米左右处刨坑、追肥、覆土,或用施肥器追肥。
5 病虫害防治
要搞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发生趋势。玉米的病虫害比较多,但不是每年所有的病虫害都发生,每年只是某种病虫害或轻或重发生,这就要求农业科技工作者搞好预测调查,及时发出防治警报。最近几年玉米茎腐病时有发生,对玉米的生长影响比较大,这种病是一种细菌侵染病害,防治上可选用硫酸链霉素等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进行防治。总之,玉米病虫害要做好预测预报,及时发现及早防治,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保护粮食生产安全。
6 玉米化控处理
(河南省邓州市种子管理站, 河南邓州 474150)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01-01
1 引言
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历来受到我国以及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视。作为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我省的小麦种植情况每年都受到主管部门以及市场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作为全国以及我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的种植栽培在我省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在这千年里,我省人民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对小麦的栽培技术做出了不断地改进。在新时期的大形势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原有的小麦栽培技术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尽管国家相关农业技术部门在我省多次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但是受限于一些现实原因以及客观因素,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在我省的普及率不如预想的高。因此,本文旨在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几个要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所在,以为我省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用做出一定的影响以及贡献,最终促进我省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要点综述
2.1 合理选种
我国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无数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具体到小麦的栽培技术中来说,这里的开始一半指的是合理的选种。可以说,小麦的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小麦今后生长的上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种子应该符合以下几点条件:首先,从外观上来看,高产的小麦种子,其色泽既不过于鲜亮,也不会明显比正常种子暗淡;其次,从生物性状上来讲,高产的小麦种子一般多经过多带杂交的,这样的种子会保持着优良的性状,而摒弃一些相对较劣势的性状。接着,要根据我省以及我市的水文、土壤等情况来综合选择对环境适应力、环境抗逆性等能力较强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一方面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同时,在播种前对种子作一定的处理也是高产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将种子暴露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将种子平铺在水泥地上,否则水泥地的高温会直接使得种子失去生命活力;其次,在晾晒之后可以根据晾晒的情况来决定是否浸泡;接着,使用一些化学试剂或者根瘤菌来拌种,一方面,根瘤菌或是化学试剂拌种的好处是会杀死种子表面以及内部的一些害虫或是病菌,保障种子的顺利发芽和生长;另一方面,会使得种子的生命力得到明显的“激活”或是“加强”。
2.2 合理整地
整地工作对于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来说绝不是浪费,也不是“无用功。”从功效上来说,整地一方面能够杀死土壤中的害虫,为小麦的生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土壤深处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翻”到表面上来,并且最大程度上支持小麦的生长。从意义上来说,合理的整地工作能够为小麦的高产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合理的整地能够疏通田间的灌溉通道,对于小麦的水分、营养元素的吸收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具体来说,一般整地的深度控制在25~40cm左右为宜,我市部分地区的土壤条件可能要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整地深度,达到“土壤上半部分松软,下半部分坚实”的种植标准即可;同时,田地的外观看起来要平整,非种植需要不应该有明显的起伏和沟壑,同时,在整地时,应该根据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来进行土壤透气透水性的改善,以充分支持小麦的高产栽培的开展。
2.3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和播种
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于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来说也是一个要点。过大或者过小的种植密度对于小麦来说都不是最好的。一方面,种植密度过大会使得所有小麦都得不到应有的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得大部分小麦都不能正常生长,到头来会得到“事倍功半”的结局;而另一方面,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一方面对于农业资源是一大浪费,另一方面,虽然保障了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弥补了种植密度过大的缺点,但是相应的,会使得农民朋友收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长期以往,会使得玉米种植产业得不到发展,甚至会有相应的退步。
同时,播种的控制在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里也是不能忽视的。合理的播种时间对于玉米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播种时间应该集中在10~11月份,如当年的气候特殊或是其他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适当的提前或延迟播种。
2.4 合理施加肥料
在现代农业中,施加肥料对于作物的生长促进作用是受到了广泛认可的。因此,在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中,施加农药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门学问。一方面,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根据情况适当的对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进行添加,以控制其生长的速度以及质量;另一方面,要对小麦的生长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测各个环节,例如生育期、拔节阶段、孕穗开花阶段等,都要施加一定成分的化肥来帮助其生长。
2.5 加强田间管理
在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田间管理。从技术上来说,田间管理应该侧重对小麦的生长过程监控以及一些其他事务。具体来说,一方面,对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及病虫该做出监控,及时的进行补苗、除虫等措施,使得小麦的生长密度、健康状况都在控制内;另一方面,加强肥料的施加,同时进行灌溉步骤,可以有效保障、促进小麦的生长。
3 总结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讲,我省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因此,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加强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以及应用,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是一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率,是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经2007~2010年连续3年在驻马店市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验实习基地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马铃薯亩产一般2500kg,亩产值3500元以上,亩产鲜糯玉米4000多棒,亩产值2500元左右,两项合计亩产值6000元以上。
一、品种选择
马铃薯选择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等,糯玉米选择中糯1号。
二、种植带型
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采用畦沟栽培,总种植带宽140cm,畦面宽80cm,畦沟宽60cm,畦高20cm,其中80cm的畦面种植马铃薯2行,行距40cm,株距25cm,每亩播3800穴。预留60cm待种糯玉米,在畦沟的两侧种植2行糯玉米,行距40cm,株距23cm,每亩播种4100株。
三、栽培技术要点
(一)地膜马铃薯栽培技术
1、提早播种
马铃薯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一般地膜覆盖在2月下旬播种。马铃薯催出芽后进行切块栽植,切刀要锋利并用酒精严格消毒。切块大小以25--40g为宜,每块带1--2个芽眼,每亩用种量130kg左右。
2、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应选肥力较高的壤土或沙壤土,且排灌方便、土层深厚、渗透性好的地块种植。地膜马铃薯套种糯玉米亩用有机肥较多,一般亩用有机肥4000―5000kg,同时施尿素30kg、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高效复合肥25kg。另外每亩用10%辛硫磷粉剂1.5kg拌湿土20kg施入土壤防治地下害虫。趁墒犁耙整地打畦,开深沟播种,播种深度15--20cm,覆土后轻轻镇压,盖上100cm宽的地膜。
3、田间管理
(1)破膜放苗:马铃薯定植后20天左右幼苗陆续出土,应每天检查,及时破膜放苗,同时注意培土,以防烤伤幼苗。
(2)追肥浇水:齐苗后灌头水,现蕾期灌二水,并结合灌水每亩追施磷酸二铵和尿素各10kg,块茎进入膨大期时应根据墒情小水浇灌,保持土壤湿度以利于块茎膨大。收获前一周停止浇水,以利收挖。
(3)收获:5月底马铃薯即可上市。
(二)糯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1、搞好隔离,保持品质
糯玉米基因属于胚乳性状的隐性突变体,种植时要与其他玉米隔离,以免由于串粉产生花粉直感现象而影响品质。隔离方法有:时间隔离、空间隔离、高秆作物隔离和自然屏障隔离等。时间隔离要求开花期相隔20天以上,空间隔离要求有250米的隔离带。
2、种子处理,多期播种
糯玉米早春播种,土温达12℃时种子才可发芽出苗,一般于4月中上旬播种。播前应采取晒种、药剂拌种等措施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病虫危害,为全苗、壮苗打下基础。晒种一般在晴天连续晾晒2~3天,用种子重量1‰的粉锈宁拌种,可以防治黑穗病和黑粉病。作为鲜果穗煮食销售的,若大面积种植,首期播种后,可按市场需求,每隔几天再播种一批,这样就可分批供应市场,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田间管理
(1)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糯玉米的需肥量比普通玉米高,除了多施有机肥作基肥外,还应追施氮肥、磷钾肥或复合肥。马铃薯收获后,把畦上的土壤翻到玉米根部,通过培土可增强糯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可分别亩施尿素10kg,氯化钾10kg。水分管理上要注意卡脖早,花期要保证水分供应。
(2)苗期管理。间苗一般在3叶期进行,同时注意移苗补栽,间苗时应注意除去小苗、弱苗、病苗、虫苗,5~6叶时定苗。糯玉米的分蘖较多,为使养分集中,长成大果穗,必须除去分蘖,应在拔节期及时打杈拔除,去蘖应及时,一般要进行多次。
(3)防治病虫害。糯玉米作为鲜食,防治病虫害应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以及生物农药,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虫害主要应抓好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重点以防为主,在大喇叭口期,亩用米乐尔1kg拌成毒土撒施于大喇叭口处,也可用18%杀虫双0.1kg或48%乐斯本0.05kg兑水50kg喷于大喇叭口处。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和纹枯病,大小斑病可用75%百菌清0.1kg或75%甲基托布津0.1kg兑水50kg进行喷雾,纹枯病可用井岗霉素0.2kg兑水100kg进行喷雾。
(4)人工授粉。糯玉米在吐丝、散粉期间如遇高温、阴雨等不利气候时,会使授粉不良,出现秃尖缺粒现象,因此,要人工辅助授粉,保证其结实饱满,一般在每天上午9~11时,敲打雄蕊促进采花粉落下进行授粉较好。
(5)适时采收。鲜食糯玉米,一般在乳熟末期授粉后23―26天采收,以手掐有浓浆为最佳采收期。采收过早则太嫩,糯性差,过晚则偏老风味不佳。采收时鲜玉米穗带苞叶采下,及时上市,不宜在常温下存放,否则将导致品质和风味很快下降。
参考文献:
[1]王维敬,赵连喜,康有福,杨建勋.马铃薯套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宁夏农林科技,2001,(1).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曹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素质不高
不少农民对免耕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怕担风险,怕示范失败,不敢带头示范种植。有的农民认为种田效益较差,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和新技术不够重视[1],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当年从免耕栽培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技术要领也已经掌握,但第2年仍要农技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否则宁愿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办法。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制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田块条件限制,推广经费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术受田块和播种时气候影响较大,应选择排灌便利、土壤条件较好的田块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田块不能集中连片,不能速灌速排,导致免耕技术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现缺苗或草害现象,有些农民便产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显,影响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受自身经费限制,极大限制了基层干部从事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免耕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造成上面热心、全力推广,下面无心、无力将工作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
二、应采取的对策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曹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
2.示范指导
实践证明,示范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试验示范田、项目基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示范田办成技术指导推广的阵地、农民科学种田的课堂。在示范推广基地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农民的积极性、适宜田块和交通,以便技术指导和农民学习观摩。示范规模不求大,但点要多、面要广、质量要高,便于农民看有示范,学有榜样,达到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免耕技术推广获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证。在免耕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把科技入户、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整合,加大补贴力度,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项目质量标准。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综合推广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优良品种、适时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综合推广,形成适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对比试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最后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免耕技术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让免耕栽培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民。
5.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曹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635元/t,供应尿素375kg/hm2,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8.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9.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0.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三、推广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S56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云阳县栖霞镇的气候较为湿润,且常年气温为18℃左右,气候条件温和,适宜种植双低油菜。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指的是在双低油菜的种植期过后,于春节前后摘一次油菜薹,再于成熟期收获油菜籽。双低油菜的菜苗和菜薹都能食用,且营养价值较高。通过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一种菜的两种吃法,从而解决了特殊时段蔬菜供应的问题。该技术的实施要点有多项内容,包括优选品种、适时早播、控制种苗的移栽密度、合理施肥、防病除虫以及科学采摘等,以此来保障双低油菜的种植获得较高的产值[1]。
1 技术内容概述
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双收策略,即通过适时早播、早栽优质品种的双低油菜,在立春前后采摘一次油菜薹(一般667m2产菜薹250kg左右),另外,在成熟期再收获油菜籽(一般667m2产120kg左右),这样一来,相当于“一菜两用”,为农产品市场提供充足的蔬菜产量,缓解节前供应紧张等问题[2]。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在实施起来较为便利,该技术的应用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基于该技术的双低油菜产值却有了明显的提升,较技术应用以前的产值增长了两倍左右,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农耕效率。
2 技术要点分析
通过长期实践可知,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的实施要点较为简单,但归根结底无外乎以下几点内容,只有将该品种的耕种及采摘要点明确,才能更好的应用该项技术来提高双低油菜的产量。关键的技术要点为:
2.1 选用杂交良种
选用“双底”(低芥酸,低硫苷)优质杂交油菜种子――油研10号、渝黄四号、福油508等优良品种。
2.2 卡死播期
实行育苗移栽的要求播种必须抢在9月上旬~9月23日(秋分节)前播种,低坝地带最迟在9月30日结束播种;实行直播的在10月15日前结束播种,直播的每667m2植4000~5000窝,留双株,确保基本苗数。
2.3 培育壮苗
育苗移栽的,每667m2需种子100g(即2两),准备苗床一分田块,选择土壤肥沃、避荫、管理方便的田块,苗龄在5~6叶时,抢时、分级移栽,并浇施定根水,确保成活。
2.4 配方施肥、增施硼肥
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推广复合肥,增施硼肥;要求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早施苗肥,移栽后30d左右施1次肥,以清粪水淋施;早施腊肥,最迟在冬至前追施腊肥,每667m2用尿素5~10kg左右;增施硼肥每667m2用0.25~0.5kg硼肥,分多次施用(移栽时淋定根水加硼肥),于花期进行叶面喷施硼肥,解决“花而不实”的现象。
2.5 合理密植,确保基本苗
一般667m2植8000~10000株。实行宽窄行栽培:宽行为40.0~50.0cm,窄行为33.3cm,退步20.0~23.3cm的栽单株;宽行为50.0cm,窄行为40.0cm,退步26.7~30.0cm的栽双株;直播的667m2植4000~5000窝,宽行为50.0cm,窄行33.3~40.0cm,每窝留双株。
2.6 加强田间管理
重点是打好“四沟”理沟排水防湿害,加强中耕除草和及时防治病虫害,以防治蟋蟀、蜗牛、青虫、蚜虫及菌核病、霜霉病和白粉病为主。
3 采摘过程的要点分析
对于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技术的应用过程而言,科学掌握采摘标准与时点极为重要,也是保证农业增产技术实践效果优良的关键步骤。菜薹的最佳的采摘时间在立春前后,当菜薹高度达到10~20cm左右时,便可以进行采摘,菜薹鲜嫩,软和口感好,商品价值高,同时,经采摘后的油菜分枝增多。一段时期过后,一般在当年的5月中旬,便可以收获油菜籽。至此,在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技术的支撑下,完成一个周期的双低油菜种植采摘过程,并且,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实际能效。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于农业增产项目的研究越发热衷,因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提升我国农业总产值。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极为简单,仅仅是在立春前后摘1次油菜薹、成熟期再收获油菜籽。该技术产值一般比传统油菜种植高两倍左右。可见对于农业生产领域而言,要能够顺应作物的栽培及成长特性,采用与之配套的科学技术,便可以实现增产增收,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总体产值。
参考文献
[1]易湘涛,李俊凯,高登东,李新桃,肖致远.浅析油菜“一菜两用”有机农业模式试验效益[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2(24):175-176.